浯江夜話
-
治標又治本
金門的醫療環境與品質,吾人和大家是一樣的情,都十分關心,也希望在金門本島,就能得到和台灣一樣的醫療品質,無論是大病或是小病,都能得到適切的、妥善的照護及治療,保障每一位民眾的健康。 報導:自本(五)月起,台北榮總將擴大支援金門縣立醫院,而且前來支援的醫師皆為榮總資深主治醫師,醫術精湛。他們的臨床實務經驗均在水準以上,可說整個醫療陣容堅強。同時,台北榮總擴大支援金門縣立醫院,也將大幅補強長期以來所缺乏的專科醫療。無疑的,對金門民眾來說,是一項健康醫療的好喜訊! 由新聞的報導得知:這次台北榮總擴大支援金門縣立醫院,總計有十大科之專科門診及專科檢查,除原有的皮膚科、復健科外,另導入眼科、耳鼻喉科、泌尿外科、心臟內科、胸腔內科、體檢及家醫科、腎臟科等、神經內科之專科檢查,包括肺功能、腦波、神經傳導速度檢查。讓金門的民眾的健康,因此而能得到良好的健康診療,並且獲得「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效果。 日前,縣府舉辦一場消費者保護委員會,針對金門醫療問題,認為醫療資源應該隨著人口密度配置,建議未來的署立醫院遷建,並形成一個較完整的「醫療園區」。此一未來金門「醫療園區」的夢想和願景,誠如官員所言的:以目前有限醫療資源,分散東西島,勢必造成醫療資源和品質的稀釋;應該是加強醫療品質的提升,減少後送、轉診人次,讓民眾能在金門當地就醫及獲得妥善的照護治療,少去舟車的辛苦,才是當務之急。 近年來,金門在整個醫療環境和品質,平心而論,是有著長足的進步。而,民眾對於自身的健康觀念,也愈來愈重視;以及對醫療保健常識的認識,亦越來越普遍地認知到其重要。在整個醫療環境品質的進步,和民眾對於健康醫療品質的要求,是要再不斷地充實與進步,無論在醫療硬體建設、措施,或是醫師師資培育養成、醫療軟體的設備:::都要不斷、不斷地投入。若是有一天金門「醫療園區」真能實現,一切都是為了全體金門民眾的健康著想。ALOGY
-
「刺青」
說到「刺青」,每個人也許會有不同的聯想;有人想到黑道分子渾身刺龍刺鳳,打著赤膊也彷彿穿著衣服的模樣;有人想到年輕人的裝飾文化與愛現敢秀的自我風格,在身上的任何部位刺上與眾不同的圖案展現個體的獨特性;更有人想到純粹的身體藝術,對美的表現形式有著獨到見解的藝術工作者以自己或其他志願者的全身皮膚為畫布,恣意地進行創作。 不論刺青的目的為何,重點是對於這種過程帶著痛楚且結果難以回復的行為,必須是歡喜甘願地接受才足以凸顯它的正面價值,倘若被強迫「烙印」,那麼留在身上的圖案也好、文字也罷,非但沒有美感可言,反而成了痛苦的傷痕。不久前有一則妻子受虐的新聞,丈夫長期對妻子施暴,不僅拳腳相向,以香煙燒燙,甚至在妻子的前胸、後背及私處刺上一連串不堪的字眼,連臉頰也不放過。新聞照片中受虐的妻子展示胸前爬滿凌亂醜陋的文字,讓人聯想到被小孩子胡亂塗鴉的牆面,要不是為了證明丈夫的變態行徑,這些不堪的刻痕應是極力遮掩尚唯恐不及的。 這位變態丈夫對自己的刺青行為也有一番變態的解釋,說是基於愛妻子而想永遠佔有她,於是在她身上留下這些標記昭告天下「這女人是屬於我一個人的」,簡單的說就是「宣示主權」。其實藉刺青證明彼此存在特殊關係的例子也不是沒有,時下作風前衛的年輕情侶或夫妻為了表現對彼此的愛與真誠,往往會將另一半的名字刻在自己身上,代表永誌不忘。這行為看來瘋狂,但只要兩方皆出於自願,愛怎樣表達純屬個人自由,但若單單為了滿足一方的佔有慾而強制在對方身上留下粗鄙不堪的印記,如此表現愛意的手段不僅扭曲,而且極不人道,教承受者情何以堪? 現今人們的觀念開放了,對刺青不再存有刻板印象,只要心態健康且歡喜甘願,尋求合格的專業刺青工作者,刺下美麗圖騰展現自我沒啥不可,但若強加於他人身上且手法粗糙,只能算是暴力行為,實在不配稱為刺青,不是嗎?
-
對得起自己
前幾天,在報刊上讀到一篇題為「對得起自己」的文章,那是一位剛通過高普考的「菜鳥」公務員,感嘆滿懷學生時代的理想與熱情,卻在進入公家機關一年之後,親身目睹辦公室裡每天發生各種光怪陸離的劇碼,意志慢慢消沉、頹喪,有感而發所寫的心情告白。 仔細品讀全文,原來辦公室裡光怪陸離的劇碼,即是「大官忙私事,小官忙吹捧」,能力強想做事者,「不遭人忌是庸才」,處處受掣肘和扯後腿,有志難伸紛紛離職;而辦事能力差者,「歹棺材佔塚」,不但佔著職缺不做事,還在一旁說風涼話,因為,在「公務員保護法」的大纛下,只要不涉及貪贓枉法,「佔坑不拉屎」誰也拿他沒輒,因而上班啃書準備考試、或抄寫作業進修換學位者比比皆是,此外,還有更高明的奇招,那就是懂得察言觀色,看老闆是喜歡燒酒或豆腐,儘量投其所好,憑恃逢迎拍馬、曲意承歡的一招半術伏虎降龍,快意逍遙! 尤其,作者特別強調公家機關的辦公室像個醬缸,踏進門之後鮮少不沾染「多做多錯,少做少錯」的氣息,而且,單位裡有大圈圈,圈圈裡又有小圈圈,也鮮少不被捲入漩渦,於是,得寵者上班時「櫻櫻美代子」,升遷考評吃香喝辣;反之,則是「吃冇扑罵有」,所謂的「大混小混,一帆風順;苦幹實幹,撤職查辦!」正是公務界普遍的現象,大家見怪不怪!所以,作者一直害怕忘了當初服公職的初衷,常常叮嚀自己良心還沒有完全泯滅,份內的工作力求「對得起自己」就好,試著學習裝 假憨,才能「從容自在過日子,輕鬆愉快領薪水」! 誠然,公務員待遇優渥、薪水按時入帳,還有年終獎金、考績獎金、以及子女教育和公保、健保補助,甚至,不休假,也有獎金可領;每年更有一萬六千元強制旅遊補助;工作享有週休二日,並有年假可休,更重要的是,退休時有退休金或終身俸。換言之,公務員享用民脂民膏,待遇令民營企業望塵莫及,但試問能真正戮力從公者幾希?「菜鳥」公務員的心情告白,值得全體公務員捫心自問,是否「對得起自己」?
-
能忍自安
有一首︿忍耐歌﹀,歌詞是:忍、忍、徐徐忍!耐、耐、慢慢耐!能忍能耐心安泰,不忍不耐生禍害!忍辱原是福之本,瞋怒則是慧之礙。欲求福慧兩足尊,第一妙法是忍耐! 的確,忍一句,禍根從此無處生。饒一著,切莫與人爭強弱。耐一時,火坑變作白蓮池。退一步,便是人間修行路。古人的智慧不僅字字珠璣,還蘊涵著耐人尋味的哲理,我們以為,只要心存厚道,能依著一個忍字,任他嗔、任他怒,有福慧的人,絕對一生平順,無憂無慮活到老。 記得元代有一位學者名叫許名奎,他著有一部「忍經」,說是自己切身經歷和生活經驗的反思。許名奎因為出身貧賤,從壯年到老年屢屢受侮於人,雖然心懷不憤,但每每想到先哲所說的「德量自隱忍中大」,許名奎便釋懷了,因為懂得忍讓,他也因此學會了逆來順受,不與物競的處世哲學,後來他著「忍經」便依照這種態度發抒為文,除了身體力行,也希望對世人有所啟發和助益。 無可否認的,忍是一種德性,更是一個人的涵養。以個人與社會的關係,對社會和他人所應盡的義務和責任的角度看,自有人類社會以來,就少不了用忍來維持人際關係與和諧發展,用忍來維護團隊的安定和秩序。忍對他人來說是尊重,對自我則是一種約束和控制。所謂「一忍敵百勇」,正說明了關鍵時刻忍的力量是無敵的;更何況,「忍辱柔和是妙方」,想要創造一番事業,想要圓滿地將人際關係處理好,除了凡事忍讓,不與人斤斤計較,沒有他方。 當然,依中國的文字結構來看,忍,從刃從心,這也就是說在心上插了一把刀,那是很痛苦的。其實,世間的事,有許多是我們忍不下去的,但是,忍不下去也得忍,我們相信,只要不太貪,又能知足忍耐,就能快樂平安,所謂:知足常樂,能忍自安,就是這個道理!
-
努力就有機會
許多人都有這樣的一個毛病,那就是把事情做得不順利,或者遇到失敗時,就會歸咎於自己命運不好,或是缺少機會。 事實上,是不是如此呢?答案應是否定的。這只不過是「失意」之後的一種推託之詞。 例如,一個學生考試成績不佳,他不檢討自己在學習上的錯誤,瞭解到這是平日不努力的結果,反而安慰自己說:「這是運氣不好。」通嗎?又如,一個職業青年,他在工作上始終不如人意,卻不知加以反省,反而常怪別人不能和他合作,不幫助他,對人辯解,他的工作常遭失敗,是由於「機會不佳」所致,合理嗎?這些都是藉口,無非是為自己的無能,找些牽強理由,阿Q的安慰一下自己罷了! 我們試看古往今來,許多偉大人物,他們之所以成功,多的是英雄創造時勢,而非時勢創造英雄。憑藉的是,他們不斷的努力,而把機會給創造出來。 眾所周知,發明電燈的愛迪生,小時在學校讀書,成績並不好,老師說他「不成器」,然而,他天性喜歡研究,又十分努力,生活的窮困,並不能阻礙他的研究和學習。少年時代,他一方面賣報紙維生,一方面在家裡做實驗,生活的困頓在折磨他,環境並不利於他做研究工作,處處碰釘子,但是,他自己有堅定的自信心,百折不撓的精神,適性發展的結果,自己創造了機會,得到了成功。 其他如大家耳熟能詳,白手起家的經營之神王永慶,黑手出身的全國首富郭台銘等等,皆有一部克服環境困難的奮鬥史,值得我們效法。 總之,面對著現今多元化社會,雖說處處競爭激烈,然也處處充滿著「機會」,先決的條件,就是要充實自己,與其相信命運,不如相信自己,只要自己積極努力再努力,機會永遠屬於最有準備的人,成功也是指日可待的!
-
以人為鏡
打開中華民族史頁,自黃帝鑄鼎戰勝蚩尤之後,歷經五千年的朝代興替,直迄國父 孫中山先生推翻滿清建立中華民國,雖被推舉為臨時大總統,但只做了三個月即辭職,由舊勢力的袁世凱當上首任大總統,可是,袁氏權令智昏,又廢總統當「皇帝」,引起革命黨人發動「護國戰爭」聲討,因而做了八十一天「皇帝夢」即憂憤而死! 史冊明載:從堯、舜帝算起,包括春秋、戰國時代之王、公、侯,以及後來稱王的李自成、張獻忠、太平天國洪秀全父子、和袁世凱等等,五千年來共有八百二十九位帝王。而這些皇帝之中,只有堯、舜帝是由「傳賢不傳子」禪讓即位,其餘皆在世襲制度下黃袍加身,因而十歲以下的娃娃皇帝有二十九位,甚至,多位皇帝登基時還在吃奶,更有出生不滿一百天的太子,也坐上金鑾殿;幸好,如清康熙帝七歲登基,好學敏求,勤於政事,展現雄才大略,且文治武功,安內攘外,鞏固疆域,直至六十八歲駕崩,共在位六十一年,開創中華民族歷史上最興盛的時代。 雖然,皇帝都自命是「天子」,臣民皆要下跪齊呼「萬歲!」尤其,許多皇帝都很怕死,為了長生不老求仙問道、服食煉丹,但真正能長壽的帝王不多,反而是短命者比比皆是,如秦始皇為了延年益壽,永續千秋霸業,先後四次東巡,其中三次主要目的即為尋覓仙丹,隨後特派方士徐福帶領五百童男童女,遠渡重洋到日本求長生不老藥,可惜,卻在五十歲那年第五次東巡途中猝逝。因此,歷代皇帝平均壽命只有三十七歲,能活超過八十歲的僅有五位,而在五十歲以下魂歸西天的超過半數,甚而有人登基半天即崩殂,可見,「萬歲」只是喊給皇帝聽爽的而已,並未能產生實質效應! 唐太宗有句名言:「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歷史是一面鏡子,讓人看到帝王雖權高位尊,最後仍終歸塵土;而能為後人懷念崇敬的不多,落得千古罵名者卻不少,值得迷戀權勢的人們引以為鑑!
-
土豆
落花生,略名花生,俗又名長生果,金門話叫作:「土豆」。聞名遐邇的金門貢糖,即是以土豆為主要材料所製成的地方特產食品,廣受觀光客的青睞,也是能夠代表地方名產的餽贈好禮物。 「土豆」,望文生義,生長在泥土裡的豆子。如此的直接稱呼,與之「土豆」的名實相符,且有鄉土語言的親切感。而,落花生,與之花落化泥更護花的浪漫淒美大不同,而是花落入土長成豆,除去了虛幻浪漫淒美哀傷,展現了堅拔的、真實的生命意義。 今年,是不是、要不要再種土豆? ︽辭海︾載:金門話叫作土豆的落花生,豆科,栽培於沙地。係一年生草本,莖蔓延於地上或直立,葉為羽狀複葉,小葉四片,夏秋間開花,花小,蝶形花冠,黃色。花落時,子房入於地中,生長結實。其子可食用,又可榨油。另據志傳:落花生,宋、元間與棉花、番瓜、紅薯之類,粵估從海上諸國得其種歸種之,呼之曰「地豆」,亦名番豆。 去年也是這時節,看著鄰居在自家厝前的園地裡種土豆。於是乎,學起了鄰居,也跟著種起來。但土豆種子那裡來呢?鄰居聞說送來土豆種子,又託人買了三斤左右。有了土豆種子的著落,就開始整地,一鋤一鋤地種將起來,採收煮熟的土豆,分予左鄰右舍,一起分享收穫的喜悅果實。 春來了!又是到了種土豆的時節!鄰居詢問今年是否要再種土豆,同時送來幾斤的種子!於是,今年親友處借來牛和犁下田,不用一鋤一鋤地辛苦整畦。犁好田畦,播好土豆種子,又架起了圍網,不讓野狗竄入踩踏辛勤的成果。 陶淵明「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自小在鄉間長大,一直嚮往田園般的悠閒生活方式。學種土豆,有收穫自然歡喜,可與人分享,也增添公餘閑暇運動休閒的趣味,讓生活有著動的活力和朝氣。
-
讓幸福「停格」
那日在浯副讀到一篇文章,描寫身為金門人的幸福,其中有一段特別吸引我的注意,作者提及自己經常漫步於巷弄街道、公園或校園操場上,遇見老阿公、老阿媽牽著稚嫩幼兒悠閒地散步,或在風景區看見闔家出遊的天倫景象,總是被這些美好而幸福的畫面深深吸引而看得出神,一旁的丈夫靈光乍現地提議下回出門不妨隨身攜帶相機將這一幕幕幸福而感人的影像「停格」,不就可以留住這些稍縱即逝的感動? 這位作者的先生提到用相機留住周遭人們互動溫馨片刻的點子,讓我想到與友人迷上數位攝影樂趣後,有一陣子嘗試隨機捕捉人物神態的街頭攝影,舉凡前述那些平日隨處可見的平凡而幸福的畫面,一一成為我們「挑戰」的目標。礙於器材不夠專業,鏡頭望遠能力不足迫使我們總是得極不自然地守候想要的畫面,抓準「安全距離」後倉皇構圖按下快門,在心臟狂跳的緊張氛圍下結束手忙腳亂的拍攝過程。 這樣的形容看來像在打仗,卻也是我們的實際體驗。過程之所以會如此「刺激」,或許與民情有關,幾次的嘗試發現多數人都不太願意成為鏡頭的焦點,只要察覺不對勁,有的選擇閃躲,有的則是投以不悅的目光,令純粹只想紀錄動人畫面的我們頓生冒犯他人的罪惡感,即便曾在知名攝影網站上看到同好分享在國外進行街頭攝影感受到入鏡者的大方與自然,但不同的時空背景有不同的觀感,我們雖自忖拍照的動機單純,卻忽略了民風的差異以致徒生困擾。 不論如何,那段嘗試街頭攝影的日子雖屢屢因被攝者的抗拒而挫敗連連,卻也有不少美妙的互動經驗。或許哪天風氣開了,而我們這種傻子的熱情仍在,想要用鏡頭更自然地捕捉居住在這塊幸福土地上人們的感動瞬間可能會容易許多。
-
凡事貴在和諧
最近收到網友寄來一篇文章,內容描寫一位駕駛人,發現一段枯死有刺的九重葛藤蔓,掉落在車子引擎蓋上,由於不當一回事,沒有下車拿開,便讓它隨著車子開動而自行抖落,結果沒想到那些小小的亳不起眼的刺,卻能刺破輪胎,看著洩了氣不能行走的車子,駕駛人相當懊惱,後悔當初只要舉手之勞,就不會發生破胎的命運。 網友因為有了這個教訓,時時就把那根小刺,放在心頭,提醒自己,小刺看似無關緊要,實則不可輕忽。 看了這篇文章,真令人深思,的確,它既能刺破輪胎,相信更能刺傷人體,怎能不順手清除,而任它四處危害呢?由於,在我們的生活環境中,也有很多惱人的刺存在,譬如玫瑰雖美,可惜刺太多,又如,有人不說好話、存好心也就罷了,還老喜歡話中帶刺,如此,怎能和他人和諧共處。 做人,貴在和諧,千萬別被人看成是一種「刺」,否則絕對交不到好朋友,有的最多也僅是利益或泛泛之交,一個沒有朋友的人,相信生活一定枯燥,個性一定也會孤僻,如此這般,活得會快樂嗎? 一個單位,一個團體,以及人與人間,最可貴的是大家和諧相處,不應該有刺的存在,否則運轉就會出問題,畢竟,人的眼睛絕對容不下一粒沙子,何況是一根隨時都會刺傷人的刺,因此,有再多深厚的情誼,只要有刺的存在,到頭來絕對也會有不堪一刺的時候。 網友認為破胎可以修補或重新換一個,朋友似乎也可以盡棄前嫌再交往,但總有什麼是無法追回的,好像車輪可以再換一個,只是現有的車輪已非先前的車輪,朋友也可以再交往,只是新人已非故友。
-
無常是苦
無常,顧名思義是指沒有固定不變的意思,這也就是說,一件事情或一個物體,是不會永遠保持同樣的狀態而不起變化的。 沒有經歷過這種經驗可能就無從比較,不過無常的現象絕對恆常存在於這整個世間,它也是你我都擁有過的生活經驗,只是我們常常都活得渾渾沌沌的,盲無所覺的,無視於無常的存在。想想看:曾幾何時,你只是媽媽懷裡抱著的小娃娃,現在卻已長大成人了;以前你只懂得牙牙學語,現在卻能讀書識字了─這當中不是已經起了種種的變化嗎?現在的你不是早已和以前的你有著很多的「不一樣」了嗎?這不正在說明了一個事實:每個人的生命都是無常的,不能保持永久不變的。 更何況,每個人都會死,儘管有些人能夠從容的老化,對生死輪迴不縈於懷,但無常終究是個殘忍的事實,更是一股巨大的力量;它使稚童變成大人,教含辛茹苦的父母展顏歡笑,卻又常常在轉瞬之間變換畫面,教白髮人送黑髮人,教肝腸寸斷的父母欲哭無淚! 看過一個故事:古時有個居士,平日親近供養承事一個德行兼備的禪師。有一回居士八十大壽,親自到寺廟歡喜供養禪師,供養事畢,居士向禪師索字畫,方便懸掛家中早晚諷誦。禪師提筆書曰:「父死 子死 孫死」。書畢,交給居士,居士頓時面露慍怒之色,禪師對老居士的表情了然於胸,面露慈悲微笑的說:「這是一首世間最吉祥的頌詞,如果世間的人都按照這個順序死,那麼就不會有白髮人送黑髮人的悲劇了!」居士於是歡喜信受奉行,作禮而去! 是的,在自然界的法則下,無論是動物或植物,都得面對有生必有死的無常現象,只要參透了這個法則,認清了死生有命這樣的事實,就沒有什麼好擔心的。儘管,一般人總是喜生惡死,總是說無常是苦,但正因為無常,所以痛苦是不會永久的,只要我們不向痛苦低頭,當我們覺得痛苦時,冷靜地觀察它、分析它、看透它,一切終究會成為過去,不是嗎?
-
「壓力」
近來社會治安不好,人心浮動,大家好似籠罩在一頂大的「壓力鍋」下,競逐自我解放。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壓力是經常性的問題,一般而言,近親傷故,或家人生病,或離婚,或事業上不順,或工作上受創,或負債:::等等,都會引起身心上的壓力。 無可諱言的,生活中充滿各種不同的挫折,很多小困擾累積起來就會使人們感受到壓力重重。尤其是生活在現代,隨著社會的變遷,知識經濟的崛起,科技一日千里,各行各業競爭之激烈自不在話下。生活的步調加快,競爭加劇,追求加多,工作負荷加重等等,都是現代人的壓力來源,因此,有人將壓力稱為現代文明的疾病,實不為過。 其實,生活中難免會有壓力,但是,如何化壓力使之成為助力,這可得靠個人的自我調適功力。譬如:學生要把書念好,就得比別人承受更多苦讀(壓力),方能在金榜題名時享受收割喜悅(助力);一個人要有責任心(壓力),才能把工作做好(助力),道理都是相通的。 還有,人生海海,有時總得退一步想,切莫為了一點芝麻綠豆小事,而去自尋煩惱,反而把自己的生活步調給弄砸了,所謂「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那才叫得不償失! 總之,人生也有風雨也有晴。生活難免有壓力,而過度的壓力,不僅會干擾我們的生活,甚至會令人致命。因此,人要生存及奮鬥下去,最重要的還是要學習如何自我調適心情、紓解壓力。 一般而言,遇見壓力來源,若能針對問題、剖析問題,進而付諸行動去解決問題,往往能使阻力變為助力,使自己獲得更大的進展。若真遇到不如意事,也得要靠自我調適,凡事看開點,所謂「有容乃大」,讓別人多些自在,也讓自己快樂點,不是很好嗎? 股市有句術語:「看壓不是壓」,只要自己對自己有信心,更能衝破烏雲,自有藍天!
-
熱忱與冷水
以前,美國有一位媽媽在廚房燒飯,聽到孩子在客廳裡不停地跳躍,地板發出咚咚聲響,於是,關心地問:「貝比,你在幹什麼?」小孩聞訊回答 :「媽咪,我在練習跳躍,希望能跳到月球上去!」 上述情節,假如發生在華人家庭,也許,媽媽將立即放下手中的鍋碗瓢盆,喝斥孩子不得再跳躍,更可能告誡孩子不能胡說八道,因為,傳說只有「嫦娥奔月」,她偷吃了長生不老藥,頓時身體輕飄飄昇上天際,直接奔往月亮,但獨自一人在「廣寒宮」裡,過著寂寞清苦的生活,李商隱曾作詩感嘆:「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 的確,幾千年來,古老的中國還存在著諸多月亮神秘的傳說,諸如小孩子晚上用手指彎月,睡覺時會被月亮婆婆割傷耳朵,得趕緊雙手合十默唸著:「月亮嬤,你是兄,阮是弟,毋通拿金刀,割阮金狗耳!」耳朵傷痕才會慢慢痊癒。 然而,當年那位美國媽媽只說:「貝比,跳上月球之後,要記得回家噢!」果然,孩子長大後真的跳上月球,他就是一九六九年從「阿波羅十一號」太空船踏上月球的阿姆斯壯,成功地向全世界的人說:「我的一小步,是人類的一大步!」 當然,阿姆斯壯成功登陸月球的因素很多,但當初他在客廳裡跳躍,萌生跳上月球的夢想,沒有被媽媽「潑冷水」澆熄,產生追尋的「熱忱」,才能逐夢踏實! 事實上,「熱忱」就是一種力量,舉凡對人的熱情、對事的熱情、對工作的熱情、對學習的熱情,還有對生命的熱情,皆能激發潛能形成動力;而「熱忱」,最怕被「潑冷水」和「扯後腿」,因為,當一個人有傻勁不計個人得失,但若「做到流汗,卻被嫌到流涎!」即使不頹志喪氣,也可能心灰意冷;公營單位績效不彰,欠缺的正是工作「熱忱」! 所謂「氣可鼓,而不可洩」,中西文化差異大,洋人重獎賞,能激勵奮發向上;而華夏子民受封建帝制束縛,幾千年來在威權浸淫下,陶鑄阿諛乖順、逢迎拍馬的陋習,錯失挑戰極限、超越顛峰的機會,阿姆斯壯幼年立志跳上月球的故事,值得中華兒女借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