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迎城隍
從古至今,人們手中緊握的是一柱柱的線香,心中存在的是一點又一點的希望,而廟宇不僅是寄託心願的地方,也是人們信仰的中心、找到歷史與文化的共同依歸。在這瞬息萬變的大千世界中,不滅的是心中對神明的依賴,不滅的是心中對神明的敬畏之心。
古人說:「煙是我們和逝去的祖先共通的語言,煙是祖先和後代子孫對話的媒介。」金門的傳統慶典迎城隍傳承了百年的香火,絡繹不絕的信眾,無不看出人們對神明的恩澤所懷抱的感恩之心。平日總有許多信眾從四面八方前來朝聖,廟中更是終年香火鼎盛,每到了農曆四月十二一年一次的大遶境時,一串串的鞭炮揭開了序幕,隊伍中的鑼鼓聲響徹雲霄,在城隍爺轎子後方的信眾每人手中持著三柱香,裊裊升起的煙是人們心中燃起的希望,象徵著永續的傳承與保佑。
然而,在這看似熱鬧的慶典中,雖激起了鄉親心中的一股熱血、激起了人們心中凝聚、團結的力量,卻無形的造成巨大且無法彌補的汙染,而年復一年、日復一日累積的數量更是超出我們的想像。在施放鞭炮過後的灰燼、手中的線香釋放出的甲苯、從香爐飄出的二氧化碳……等等,在傳統的金門更是普遍的現象,這是我們以往都沒有注意到的問題,而現在我們更應該積極去改善並妥當處理,讓這傳統慶典能在科技化的發展下,更長久的延續下去。
從迎城隍的計畫到整個活動完整落幕,需要動用許多人力及社會資源,而我們可以從減少人力開始,例如:西門境的人力蜈蚣座可以在底下加裝輪胎,由推動的方式減少人力的支出,就可以少掉許多社會資源的消耗;我們可以從鞭炮的施放改由樂器來營造熱鬧的氣氛,例如:中正國小的鼓吹隊別具地方特色,宏亮且高亢的聲音振奮人心,也可以用電子炮播放出聲音,減少鞭炮造成懸浮微粒的上升;我們可以從信眾手中持的線香改由電子香,減少許多甲苯的釋出,這樣一來就可以降低香灰燙傷他人的機率,具備安全且環保,是一舉兩得的方法;我們可以從煙火的施放改由有同樣爆炸聲的錄音帶,可以降低空氣的汙染又能減少噪音的出現,還能多次重複利用兼具環保的性質,是改變傳統慶典的一大妙法。
「從大處著眼,小處著手」如何讓百年迎城隍辦的環保又具地方特色,是現今所有鄉親都面臨的問題,從小地方的更動到整體的改變,需要的不僅是政府的支持與援助,更需要大家的配合與幫忙。在台灣,已有許多廟會活動以科技化的形式呈現出不同以往的風貌,例如:台北市中山區的行天宮已全面禁止拿香拜拜,而人氣不但沒有減少反而增加了許多,提倡信眾心誠則靈,是廟宇走向環保的一大典範;屏東縣東港鎮的鎮海宮,是地區重要的信仰中心、人民寄託心靈的地方,近幾年也因網路發達讓鎮海宮的名聲不逕而走,鎮海宮也率先設計出手機應用程式,是第一個帶領台灣走向科技的廟宇。從許多例子中更能明了將環保推向金門迎城隍已經不是一大難題,就讓我們著手計劃並確實的改變它。
然而,環保的議題不斷的延伸,日新月異的科技使我們逐漸跟不上腳步,傳統慶典要怎麼在這人人提倡環保的環境下延續是現今最大的問題。讓我們從小地方做起,如果迎城隍能兼具環保又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相信這慶典更能在這社會發揚光大,更能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