僑訊
-
﹝僑務專刊 在新加坡的活動﹞新加坡李氏總會文化沙龍講座 「從文學看 峇峇娘惹的中華情節」
﹝資訊來源:新加坡李氏總會﹞ 由許振義博士主講,線上報名,實體講座,機會難得,當天人在新加坡的朋友,可以報名參加,入場免費,一起來透過文學遇見屬於星馬峇峇娘惹們的華族情感。 活動時間:2023年8月19日下午2:30~4:00。
-
﹝僑務專刊 馬來西亞 趣味小知識﹞
吸管?!水草?! 投稿人:陳雯雯(馬來西亞檳城) 在馬來西亞,如果你要一支吸管,要跟店家說:『我要一根水草!』 店家絕對不會給你水草,而是給你吸管! 沒錯,在馬來西亞,吸管=水草。 為何會這樣稱呼呢?!沒有人告訴我,彷彿從一開始就是這樣叫的。 其實這根吸管的歷史是有關係的。原來東方吸管一開始就是水草的桿子。 根據文獻記載,古代的吸管在我們華族有兩種材質,一種是蘆桿,另一種是荻桿。 1.蘆桿吸管: 唐朝詩人杜甫在〈送從弟亞赴河西判官〉裡提到:「黃羊飫不羶,蘆酒多還醉。」;明朝時楊慎的〈藝林伐山〉有云:「蘆酒,以蘆為筒,吸而飲之。」,可見在當時,古人喝酒時會使用中空的蘆葦桿來飲酒。 2.荻桿吸管: 宋朝時,莊綽《雞肋編》裡提到:「關右塞上,夷人造咂酒,以荻管吸於瓶中。」,荻比蘆短小而中空,皮較為厚,顏色則比較青。 所以以前大家就會用有吸管功能的水草來當吸飲品的工具,隨著時代的演變,我們還是習慣用水草來稱呼喔! 歡迎大家下次來馬來西亞,可以試試看,看店員是給你水草還是吸管喔!
-
〔僑務專刊專欄報導〕陳成龍 百年傳承教育之道
﹝採訪整理:邱翌瑄、何銘鎧﹞ 中國有句話這樣說:「道德傳家,十代以上,耕讀傳家次之,詩書傳家又次之,富貴傳家,不過三代」。 然而,針對「富不過三代」的說法,在屋業發展領域頗有成就的龍城集團董事經理丹斯里拿督陳成龍早有遠見。 永續經營不是空談 是規劃與實踐 陳成龍早在兒女少年時期便徵詢他們的意願,培養他們成為龍城企業「左膀右臂」,有了擔當,即使是在優渥環境成長的子女,也能明白企業茁壯的歷程,如此,永續經營將不是空談。 白手起家的陳成龍,二十幾年來事業版圖逐步擴大,所不同的是,過去他是自身胼手胝足打拚,但今時今日,還有長子偉聖、幼子偉賢以及女兒伶俐在事業上與他並肩同行。 在陳成龍的眼中,擁有特許會計師資格的長子偉聖,對於投資有相當敏銳的嗅覺;金融系畢業的女兒伶俐則能言善道,精通三語,是個行銷人才;幼子偉賢是一名估價師,職場經驗雖然不比大哥和姐姐10年的資歷,但本身具有估價的能力,能協助提升公司產品品質。 事實上,陳成龍的子女在學習方面有成就,並在他的事業上提供助力,這一切並非偶然,而是身為企業家的他,有遠見、有計劃地為自己的事業鋪設了一條永續經營的道路。 他如此分享:「古人說得好,所謂男人怕進錯房,女人怕嫁錯郎,身為父母的都怕孩子進錯行。」 為此,他在孩子們在就讀中學的時候就問過兒子「對房地產有興趣嗎?」 確認了孩子的意向後,他就囑咐孩子做好準備,以便擬定好將來的方向和選擇。 對於「富不過三代」,陳成龍以數據分享一個歷史事實:「全球的家族企業大多逃不脫『富不過三代』的魔咒。根據一項數據,全球約有70%的家族企業未能傳給下一代,而其中又有88%無法傳到第三代。能持續經營到第四代的家族企業則只有區區的3%。」 儘管失敗的例子有很多,但陳成龍所思所想的是,要如何像日本的「長壽家族企業」,走著走著就走過了千年的歷史? 為此陳成龍特地到日本千年企業去取經,並上相關課程,從中他認為他學習良多,所以他也帶領孩子們一起上課,凝聚彼此對於百年企業的向心力。 讓孩子磨練學習 陳成龍意識到企業傳承非常重要,於是從很早開始就有目的地培養員工,再來是自己的子女。 「我認為資深員工是第二代人,他們很專業而且擁有豐富的經驗,是公司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如果我的子女是第三代,他們就可以從第二代人那裡學習,這對他們有很大的幫助。」 不同的企業家,栽培子女的方式也各有不同。對於陳成龍,他則選擇讓子女在自己的企業裡學習、鍛煉。 陳成龍認為:「讓孩子到外面磨練雖然也不錯,但這樣比較難確保別人的培訓方式是否適合,別人是否又願意給予孩子們接受大項目的挑戰。」 接受採訪時,陳成龍的長子-陳偉聖分享:「跟在父親身邊,每次出席一個專案項目或是會談,事後回到車上,父親都會詢問我對剛才專案過程的想法,並且告知我為何他會這樣做,可以說每一場會談或是專案執行都是一場企業學習課程,而父親就是我的專業教師,手把手毫無保留的分享。」 意見不同擦出火花 當父與子或父與女同在「一個屋簷」下做事,其中會擦出什麼樣的火花? 「我覺得,我們彼此是互相學習的關係。」陳成龍分享,不管是在管理或是人事方面,他和子女都會有意見不同的時候。 「我的經營方式比較傳統,而孩子們的想法或一些新的看法,有時我又不能接受,畢竟他們的經驗不足,同樣的,孩子對我的意見也有反對的時候。」 陳成龍認為:的確,我們這一代人有自己行事的方式,而年輕人也有他們做事的方式,可是,正因為大家有不同的看法才能擦出火花。不過,最終我們彼此還是要調整,以達到一致的目標,這樣也是一種成長。 永續經營定義 「改善、改善、再改善」 對於「永續經營」的定義,也許有人會提及「失敗乃成功之母」,換句話,即使失敗也要重新站起來,這就是永續。 然而,對陳成龍而言,所謂的永續經營就是「改善、改善、再改善」! 陳成龍認為,產品是一種很容易被人「克隆」的東西,如果要超越競爭者,產品一定要創新,這樣才能從「不同」處凸顯自己好的一面。 2010年,龍城集團首次進軍吉隆坡,在這之前,龍城集團主要的房產發展項目都集中在柔佛州,因此,當陳成龍向銀行申請貸款時,免不了面對難題。 銀行方面的疑問是,像我們這種「地方上來的發展商,要如何與吉隆坡的大型發展商競爭?」 陳成龍指出,他當時笑著回應「這個問題問得好。」隨後,他將自己從顧客觀點出發設計出來的產品優勢一一羅列出來,包括分析了項目的地點、價格和產品的與眾不同,最終說服了貸款銀行。他口中的創新產品,即是解決公寓或高樓建築漏水的問題,以及排水管「嘩嘩嘩」的排水雜聲。 這些問題可以被解決都是改善再改善後的成果。 革新精神嬴讚譽 我們從顧客的角度來思考,高樓建築會面對什麼問題,結論就是漏水和排水管的雜聲,因此,在推出項目前,我們先討論如何克服這樣的問題,然後以此為賣點。 這種革新的精神,最終為龍城集團贏得了讚譽,龍城集團憑著吉隆坡的兩類房產項目,即音樂家園和美樹家園,獲得iProperty.com主辦的馬來西亞人選擇獎,前者是最佳豪華公寓發展獎,後者為最佳豪華別墅發展獎。 現在龍城集團在吉隆坡的建設案,擁有極高的口碑與品牌形象。 目前丹斯里陳成龍屬於半退休狀態,他將大部分的專案項目分配給自身三位接班人,每週只花20小時在工作上,其餘時間他給自己適當的休息,並培養第三代接班人,他希望自身的企業除了可以永續之外,也可以帶動教育、文化等發展,所以閒暇時間,丹斯里陳成龍與妻子也大力推動在地教育與文化慈善,創造更美好的家園。
-
〔僑務專刊專欄報導〕龍城集團陳伶俐 更努力更拚命 擔起自身的責任
﹝資料提供:龍城集團﹞ ﹝整理撰稿:邱翌瑄、程元寶﹞ 陳伶俐(Tan Lindy) ■金僑第四代 ■1984年出生 ■澳洲墨爾本大學商業學士(主修:經濟學、副修:商學) ■龍城集團(BCB Berhad)執行董事 ■格言:上善若水,溫柔是女人最堅強的力量。 父親是陳成龍的陳伶俐,幾乎是與龍城集團一起成長的,許多外人都誤會陳伶俐是一位白富美、名媛,從小贏在起跑點上,其實身為龍城集團的第二代接班人,陳伶俐與她的兄長及弟弟一樣,許多時候他們比任何人更努力、更拚命,因為他們背負的期望及責任更高。 陳伶俐曾分享說:「富二代本身並無褒貶之意,分別只是在於別人怎麼看待它,而自己又是怎應扮演這個角色。」她認為,與其將時間花在平反,耗費心力就只為了要向外界證明自己,她更想專注把自身做好,因為她堅信時間會是最好的證明。 身為馬來西亞股上市公司龍城集團(BCB,6602,主要板房產)創始人兼董事經理丹斯里陳成龍的獨生女,上有哥哥一位,下有一位弟弟,作為家裡唯一的女孩,從小深受寵愛,但是也背負著極大的期望,於是常跟在父親身邊,出入各種場合,從中增加她的閱世能力。 不斷地精進自身 才能與龍城集團共好 「在中西文化交融的成長及學習環境中,父母期望我溫文儒雅、知書達理、擁有堅強的心智、良好的自律性及面對全球化競爭的能力。」 「自小學習各種才藝,包括畫畫、古箏、書法、國標舞、社交禮儀、個人形象管理課程、演說技巧、騎馬等。我知道我必須不斷進步、不斷改善,每一天都要比昨天進步一點,因為不怕慢,只怕站。」 陳伶俐自稱是拚命三郎,每天可以工作十幾個小時,有時甚至會工作至凌晨才離開公司。 「自小看著母親身教言教的我,知道女子要靠本事吃飯,我想做的不是恃寵而驕的白富美,而是獨立自主的女人。」 經常跟著父母親出入各式社會場所的陳伶俐在中西文化的薰陶下,不斷地精進自己,讓自己成為擁有美貌與智慧並重的新時代女性,也成為許多女力雜誌等邀約的封面人物。 耳濡目染 最愛逛建築設計展覽 許多人都對上流社會的生活都是充滿憧憬,到底是不是如電視劇或電影裡演的一樣,閒來無事逛街買名牌、到高級酒店喝下午茶、跑畫廊聽交響樂、參與雞尾酒會等,平時的生活就是這樣子的嗎? 陳伶俐微笑著說:「逛街、到高級酒店喝下午茶、跑畫廊聽交響樂、參與雞尾酒會等只占了我生活中的百分之十不到的時間,更多時候這些活動反而是工作應酬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她說,相比逛街及到高級酒店喝下午茶消磨時間,她更喜歡到處看建築設計師的展覽,從中汲取不同的設計概念或新的房地產經營和銷售模式。 她從小便與父親非常親近,受父親影響至深,耳濡目染之下,喜歡上建築設計和規劃,思想觀念也特別貼近父親。比如陳伶俐首先會把該做的事做好,再來考慮什麼是自己喜歡的事,就和父親一樣。 陳伶俐也是一個喜好非常極端的人,宜動宜靜,喜歡濃濃中國國學的同時,也享受西洋音樂。閒暇時,她會在家裡看書、彈古箏、寫書法或是獨自練習拉丁舞,也會帶小孩一起去野餐和騎馬。她享受與家人一起的時光,哪怕是最簡單的麥當勞早餐也覺得是最幸福的事。 跟家人在一起的時光,對於陳伶俐來說是她忙碌工作裡,最大的療癒能量來源。 從當父親的助理開始 一步一腳印了解整個產業 陳伶俐大學畢業後便立刻加入龍城集團,從一開始擔任父親的助理,如今的她已是集團的執行董事,負責銷售及營銷部門。 我從澳洲大學回來第二天便已上班,跟著父親到不同的分行,接觸不同的部門,從中讓我得以更全面接觸房地產這個行業,並了解整個產業鏈。「我非常感謝父親一開始時這樣的安排,讓我有全面磨練自己,跟社會上非常多頂尖及成功的人士近距離接觸和向他們學習的機會。從中我學會謙虛的重要性。」 陳伶俐也坦承自己曾經是一個要求很完美的人,但從生活中淬煉出來的智慧,讓她慢慢比較放得開,並了解到有些問題和瑕疵其實是被允許存在,並非所有事情都必須是完美的,比喻來說一個大項目就是一幅圖像,完成圖像的基本架構是首要的,再來是整體感,直到最後才是細部、主觀的。 接班不僅是接管一盤生意 自從加入家族企業後,多年下來陳伶俐深刻體會到,接班不僅僅只是接一盤生意,背後包含了更深層的意義,承接的是一個企業的文化及團隊精神,背負的是父輩們那一代已完成或未完成的使命,並繼續把企業做強做大。 她如此分享:「人的生命有限,但如果經營得好,企業的生命則是無限的。他們希望能將父輩留下來的良好企業文化、團隊精神、目標及價值觀一代代地傳承下去。」 龍城集團在馬來西亞享譽盛名,尤其是居鑾,報上該集團的大名相信無人不曉,而丹斯里陳成龍更被尊稱為「居鑾發展之父」,有鑒于該集團擁有成功改造小鎮的豐富經驗,因此陳成龍也有「地產醫生」的美譽,經過其妙手都能讓寥寥無名的小鎮如重獲新生。 陳伶俐指出:「龍城集團能夠走過35年而始終屹立不倒,這當中其實有3個主要因素,第一是,我們打造了密切的客戶和企業關係。第二是,密切關注宏觀經濟並按趨勢調整企業步伐。第三是,集中協作、全員參與的風險管理模式。」 而陳伶俐也透由自身的專業與角色對該行業和社區做出了下列貢獻: ■政策制定與實施:陳伶俐與政府機構合作,制定、完善和實施與柔佛州和整個馬來西亞房地產開發和住房相關的政策。她的努力塑造了行業標準,確保最佳實踐並符合國家和地方的法規。 ■ESG整合:由於陳伶俐擁有豐富的可持續發展方面的經驗,推動將環境、社會、治理(ESG)原則融入企業實踐。2022年,她協助龍城集團獲得馬來西亞傑出ESG影響力企業卓越獎。 2023年,陳伶俐更是帶領馬來西亞開發商工會與州政府攜手成為策略性夥伴。 ■戰略規劃:陳伶俐在戰略規劃中發揮重要作用,幫助引領柔佛州和馬來西亞的住房和房地產發展行業的發展方向。這包括制定可持續發展計劃、經濟住房倡議以及其他關鍵行業趨勢。她也在龍城集團企業內部,推動集團在柔佛州為低收入人群提供約2000套廉價經濟住房。 ■代表和倡導:陳伶俐有效代表房地產開發行業,與政府機構、其他行業協會和公眾進行互動。 她堅定地倡導促進行業增長和可持續發展的政策。 2023年,一項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事件發生了,所有涵蓋開發商、顧問和承包商的專業協會首次在名為「Construction SOs」的論壇上聚集。該論壇旨在促進思想交流和合作解決建築行業當前面臨的挑戰。陳伶俐受邀擔任論壇嘉賓,在討論中做出了重要貢獻。他們深入研究了當前問題,並就如何提升新山市未來項目開發提出了戰略。在這個論壇上,陳伶俐為新山未來的發展提出了寶貴的建議。 ■網絡與合作:陳伶俐不斷與其他行業利益相關者密切合作,以促進合作和夥伴關係。這些關係可以推動創新並幫助應對共同面臨的挑戰。因此,DECCO+(房地產專業人士協會)於2023年成立,陳伶俐更是被推選為副會長,並與柔佛州的四個市議會簽訂了諒解備忘錄,支持大柔佛地區的發展。
-
﹝僑務專刊專欄二﹞馬來西亞雪蘭莪金門會館 辦理雙親節午宴 花絮分享
﹝馬來西亞雪蘭莪州訊﹞ ﹝資料提供:雪蘭莪金門會館﹞ ﹝整理:僑訊小組﹞ 上週7月9日,雪蘭莪金門會館青年團暨婦女組主辦了雙親節午宴,午宴上溫馨甜蜜,處處充滿鄉團情懷,其中被家人捧在手心上的「老寶貝」們更是開懷歡樂,一掃這三年的疫情苦悶,席開數十桌,讓許多僑親可以藉此機會相聚敘舊,同時也讓新生代藉此機會認識會館家人,凝聚金門鄉情向心力。
-
〔馬來西亞專欄〕專訪:陳偉聖--馬來西亞創二代年輕投資家的崛起
﹝資料提供:龍城集團﹞ ﹝整理撰稿:鄉訊小組﹞ 在馬來西亞房地產行業,有一位年輕而充滿潛力的投資家嶄露頭角,他就是丹斯里拿督陳成龍的長子--陳偉聖。 陳偉聖畢業於澳大利亞墨爾本大學,擁有澳大利亞CPA及馬來西亞MIA特許會計師執照,他以優異的成績畢業後,毅然加入了他父親的公司--馬來西亞上市開發商龍城集團,並成為執行董事。 身為創二代的陳偉聖,跟隨父親的腳步,從買地皮、前期規劃,到營銷及工地施工,他都以父親為榜樣,親力親為不敢懈怠,不僅參與公司的營銷和工程部門,還在投資方面展現出非凡的眼光。他表示,這些經歷使他能夠全面了解房地產行業的方方面面,並與父親一起學習,逐漸成長為一名能夠獨當一面的好幫手。 在問及他如何培養出如此獨特的投資眼光時,陳偉聖謙虛地表示,他是在父親的栽培下耳濡目染的。丹斯里拿督陳成龍常說「比企業家更高層次的,是投資家。我們必須學會用錢賺錢,也用機會賺錢」。他從小就被父親帶入了房地產行業,15歲開始每逢週末及假期就隨父親到公司開會及工地視察,並從中汲取了豐富的知識和經驗,至今已累計25年的房地產及投資經驗。他的父親教導他要善於觀察市場,快速分析投資機會,並抓住時機。正是在這種指導下,他逐漸展現出卓越的投資能力。 除了在龍城集團的工作之外,陳偉聖也看準了餐飲業潛力,與朋友一起投資餐飲業。他告訴我們,他對餐飲業有著濃厚的興趣,並且相信這是一個具有巨大潛力的領域。他認為,餐飲業的成功關鍵在於產品質量和顧客體驗,因此他也投入了不少時間和精力來研究和了解這個行業,並進行投資。他認為,未來的消費模式,已經從購物零售升級到體驗式消費,投資餐飲業的另一個主要因素,也是為未來佈局,將餐飲品牌帶進商業項目中。 談到未來的計劃,陳偉聖充滿信心地表示,他將繼續在房地產和餐飲業領域深耕,並不斷尋找新的投資機會。他強調了市場的變化和創新的重要性,表示只有不斷適應變化並採用新的方法,才能在競爭激烈的商業環境中保持競爭優勢。他的未來計劃是打造結合房地產、餐飲、文化及娛樂的商業房地產。在硬體上,擁有25年房地產經驗作為基石;軟體上再把餐飲品牌、娛樂及文化導入,讓商業項目提升到更高層次,也創造更高價值。 作為一位年輕而成功的投資家,陳偉聖還給年輕人提了一些建議。他鼓勵他們要敢於追求自己的夢想,並勇於承擔風險。他強調了學習的重要性,並鼓勵年輕人在專業領域中不斷精進自己的技能和知識。想要更快達到成功,就要向成功的人及品牌學習,切忌閉門造車。目前台灣、日本、韓國和新加坡等地都有很多成功的模式值得學習,應該多學、多走、多看,到海外考察能夠帶來不一樣的視野和感悟。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今年剛好四十歲的陳偉聖,他的成功不僅僅在於他的學歷和專業能力,更在於他的勇於探索和創新的精神。他展現了一個年輕投資家的潛力和活力,成為馬來西亞房地產和餐飲業中備受矚目的新星。 事業家庭雙豐收 在我們的專訪中,我們不僅僅關注了陳偉聖作為一位傑出投資家的職業生涯,還深入了解了他作為一個家庭人的角色。陳偉聖與他的妻子陳靜雯共育有三個孩子,這個幸福的家庭因為他們的共同努力在事業和家庭兩個方面皆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陳偉聖的妻子陳靜雯也是一名會計師,並在公司擔任財務總監的重要職位。他讚美妻子在工作和家庭中的賢內助角色,為他提供了重要的支持和幫助,讓他在忙打拚事業的時候沒有後顧之憂,可以專心工作。他們共同支持對方的事業,並相互承擔家庭責任,這為他們創造了一個和諧而穩定的家庭環境。 陳偉聖與陳靜雯共同育有三個聰明伶俐、品學兼優的孩子。他們的長子16歲,次女14歲,幼女12歲。這三個孩子在多個領域都顯示出了出色的才華和能力。他們不僅在學業上取得優異成績,還展現出多才多藝的一面,這不僅僅源自孩子們的天賦,也歸功於他們的良好教育和家庭環境。 這次金門尋根之旅對於陳偉聖一家來說具有特殊意義。16歲的長子明年高中畢業後即將到英國留學,因此他們特意安排在孩子出國之前,帶著兩個妹妹一起回到金門,主要是為了讓孩子們更深入地了解自己的祖輩和家族歷史。他們希望孩子們能夠感受到家族的傳承和根源,並從中獲得一種身份認同和自豪感。這次旅程對於孩子們的教育和成長來說將是一次寶貴的經歷。 在採訪的最後,陳偉聖強調了家庭在他的生活中的重要性。儘管他在事業上取得了豐碩收穫,但他堅信家庭是他最寶貴的財富。他努力在工作和家庭之間取得平衡,並與妻子共同努力創造一個溫馨、和睦的家庭環境。他相信,家庭的支持和關愛是他事業成功的基石。 陳偉聖一家的故事向我們展示了一個完整的人生畫卷,他在事業和家庭中都取得了輝煌的成就。他們的家庭幸福和事業成功相互融合,彰顯出了家庭團結和努力奮鬥的力量。
-
﹝專欄二﹞僑鄉近況 新加坡金門會館六月份活動花絮
﹝新加坡訊﹞ ﹝資料來源:新加坡金門會館﹞ 新加坡金門會館是新加坡金門鄉團中活動力滿滿的社團,今年自國際疫情解封後,更是活動滿滿,以下是他們的會館相關活動介紹。
-
(落番小故事)番仔餅-兒時回憶最香脆的舶來品
番仔餅是出洋客返鄉時自南洋帶回的伴手禮,回村莊聚落將這些番仔餅分送給村里的小朋友們,在那個物資缺乏的年代,能得到這又香又酥、又是來自南洋的餅乾,是每個小朋友引頸期盼的! 現居台北的張國威說:「還記得小時候,遇有『番客』落番回來,通常會帶幾桶餅干回來,親戚鄰居的小孩聞知有『番客』要回來,通通湧向『番客』家,去分番仔餅,那時餅乾很希罕,我們去『番客』家,長輩抓一把餅乾給我們,我們就高興的要命……」。 「番客著倒來,一定會帶著一箱箱的番仔餅,分送左鄰左舍、親朋好友,這也是光宗耀祖的事,大家都來沾沾喜氣,這種風氣在目前的社會已看不到。」番仔餅不僅代表著一代人小時候的甜蜜回憶,也代表著這個僑鄉背景下特有的文化產物。
-
〔落番四百年〕閩南文化根扎南洋四百年 宗教篇:柔佛古廟、青雲亭
﹝採訪整理:亞力、王憶如﹞ ﹝撰稿:僑訊小組﹞ 神廟是華人前往南洋初期時的根據點,早年神廟除了是信仰的中心,還有管束華社各幫、慈善,殯葬等實際的管理職。今日落番四百年,就帶大家來認識早期華人神廟,認識華人如何在異邦從相互約束到相互扶持。 【柔佛古廟】大馬最神聖的神遊 每年到2月,就會有將近數十萬人湧入馬來西亞新山,為的就是參與柔佛古廟遊神慶典,這一場慶典是東南亞最大的神明遶境活動,全盛時期甚至有兩百萬人參加,這是屬於華族的重要慶典。 今年2023癸卯年柔佛古廟遊神盛典2月11日舉行,柔佛蘇丹依布拉欣陛下今年是第四度受邀出席這項民俗嘉年華,現場人山人海,場面歡騰熱鬧。 全程逾7公里的眾神夜遊,經過新山烏魯阿逸摩力路、耶耶亞哇路、敦阿都拉薩路、阿逸摩力路、依布拉欣路和黃亞福街等,沿途善信手持著香、雙手合十膜拜祈福。 同時,護轎者不時大力搖晃神轎,熟悉的「興啊!發啊!」吶喊聲此起彼落,代表新山五幫各自會館顏色的遊神服,則形成另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談到新山五幫,就要來分享一下柔佛古廟的故事: 柔佛古廟(馬來語:Kuil Kuno Johor)是位於馬來西亞柔佛州新山市直律街的神廟,古廟周圍都是高聳的摩天大樓包圍著,非常有新舊融合的感覺。 兒柔佛古廟可以說是新山最古老的建築物之一,象徵著五幫不同籍貫的人相互合作的精神。傳說柔佛古廟是由十九世紀柔佛州著名港主陳旭年等先賢倡建。 雖然沒有碑記可考其年份,但廟中現存有兩件文物:匾額和銅鐘,前者書「同治庚午」(公元1870年),後者刻有「同治乙亥年」(公元1875年),說明了柔佛古廟最少已有一百廿六年的歷史。 而前文提到的五幫就是「廣肇幫」,「福建幫」,「客家幫」,「潮州幫」和「海南幫」。 安置在柔佛古廟的五尊神明分別是新山海南會館信奉的趙大元帥、廣肇會館的光華大帝、客家公會的感天大帝、福建會館的紅仙大帝和柔佛潮州八邑會館的元天上帝。上述五個會館和公會,在新山地區統稱為「五幫」。 所以柔佛古廟之所以成立,就是因為當年的僑領們為了讓新山五幫更團結,特地建造,在迎接新山五幫的神尊進駐柔佛古廟內接受供奉。 柔佛古廟的事務,目前由新山華社最高領導機構,新山中華公會屬下的「柔佛古廟管理委員會」負責管理。 一年一度的柔佛古廟遊神盛會,在2012年獲馬來西亞政府列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 可以說緣起於「小汕頭」的柔佛古廟,其建立初期具有明顯的「潮州色彩」,但在柔佛港主時代(1855年)的歷史格局下,它容納了五幫,成為新山不分籍貫、人 人皆可供奉膜拜的華社神廟。 也透過五幫分責共同祭祀,讓在新山華人非常的團結,成就了今日的馬來西亞第二大城市-新山。 柔佛古廟遊神活動 遊神慶典以農曆正月十八晚上的「亮燈儀式」掀開序幕,之後的四天便有「清道洗街」、「眾神出鑾」、「眾神夜遊」和「眾神回鑾」等儀式進行。 而柔佛古廟遊神前會先洗街,五幫會的子弟會用柚子葉沾上聖水,並用米與鹽一起,撒在預定遊神街道上進行除穢,為眾神明開道,警告妖魔鬼怪迴避。而每次洗街完畢都會下起大雨,連老天爺都一起來洗街,準備迎接盛大遊街活動。 慶典的重頭戲是正月廿一(星期五,2月17日)晚上的「眾神夜遊」。是時,廟裡供奉的五尊神明會被信眾「抬」到新山市區環繞一周。期間有很多神廟都會來共襄盛舉。 青雲亭│最古老的華人廟宇,也是華社的管理府衙 青雲亭是馬來西亞最古老的華人廟宇,應始建於1646年,位於馬來西亞馬六甲 Tokong街25號,主殿供奉觀音大士,故亦稱觀音亭,廟內供奉著三座祭壇,分別是儒、釋、道各一座。 青雲亭的碑記顯示,其名字有通貨積財,平步青雲之意。在此廟進行的宗教活動,亦顯示華人移民在他國異鄉落地生根之際,在情感和心理上,對救苦救難的觀世音菩薩的渴求和依賴,反應觀世音菩薩在一般善信心中享有超越地域限制的崇高地位。 在馬六甲早年華人生活中,青雲亭的地位等同於政務、法庭、宗教的多功能中心。葡荷殖民時代,華人最高代表甲必丹一直在青雲亭設立官署,於朔望(陰曆初一與十五)處理華人間的訴訟,且負責青雲亭的擴充工作。 1824年英國接管馬六甲,廢除了華人甲必丹制度,華人於是以青雲亭亭主取代甲必丹的位置,繼續以青雲亭作為活動中心,直至1911年英國在當地實施華民政務司公署制後,經歷91年、共6任的亭主制才告結束。 百年來,青雲亭除了負起祭祀和鄉誼作用外,同時是華人社區的法院、仲裁機構。 1949年9月,馬來亞聯合邦立法院通過一道青雲亭法令,明訂青雲亭具有推動、宣揚、奉行馬六甲華人社會所共同信仰及維持的佛教,有需要時要擔起有利於新馬兩地華人的社會慈善、人道與宗教工作,包括解困救急與殯葬。 當年青雲亭建材和工匠均由中國引進,被列入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名錄,2003年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區文物古蹟保護獎,為傑出古建築修復工程的典範。 如今清雲亭依然在為廣大的華人社會服務,持續推動在新馬的華族文化與傳統。 華社的廟宇 華人的開墾史 從馬來西亞金浯江伍德宮、柴埕靈鳳廟到現今的百年柔佛古廟等,處處都是華族前輩篳路藍縷的開拓過程。 先人們從下南洋的決定開始,就決定了咬牙走下去,在異邦透過信仰堅定信念,運用華夏民族的大義共好各路華人,相互扶持,讓今日的大馬擁有許多富有文化的城鎮,融入多元的大馬,而這中間有許多金門幫的奮勇一戰,才成就今日大馬華社。 下次來到馬來西亞,別忘了來一趟神廟之旅,或許你會遇見跟你語言相通的老人家,說著他們祖先下南洋的故事。
-
﹝馬來西亞小知識﹞柔佛的港主制度
港主制度,是19世紀馬來亞柔佛的一種制度,柔佛貴族招攬華人到港腳(兩河之間)開墾,稱華人首領為港主。 大約在1830年代英國力量在新加坡的經濟活動,以及他們對附近海盜的征剿,嚴重的損害了柔佛王族的利益,後者眼看國內商業衰退,不但人口減少,土地呈現荒蕪狀態,此外財源出現匱乏情況,此現象便鼓勵華人前往墾荒。 西元1833年(清道光13年),柔佛-廖內王朝實際統治者天猛公達因依布拉欣(Temenggung Daeng Ibrahim,後被冊封為拉惹天猛公敦達因依布拉欣 Raja Temenggung Tun Daeng Ibrahim)創立「港主制度(Kang-Chu System)」。 當時柔佛王朝統治者召引大量華人種植者移入,掀起柔佛開墾拓荒之路,廣泛種植起甘蜜(Gambir)與胡椒。 至19世紀80年代是柔佛甘蜜種植的高峰期,當時柔佛境內種植的甘蜜運往新加坡出口,產量位居世界第一位。 柔佛港主制度創始於何時,尚待考查。根據英國殖民地官員A. E. Coope的論述,最早的一份港契是1833年發給士姑來河的港主。但這項資料恐有誤抄之處。 實際上,根據Carl A. Trocki在70年代於柔佛檔案局的資料搜索,發現檔案局裏所保有的最早一份港契,是回曆1260年1月26日,即公元1844年10月9日發給士姑來河(Sungai Sekudai)的港主Ah Chun 和Ban Seng。因此,研究學者推斷,柔佛的港主制度,應該是從這個時期開始的。 至於柔佛的第二張港契,是1844年10月22日發給港主陳開順,開發地不佬河(Sungai Tebrau)沿岸的土地,即至今仍熟知的陳厝港。 1845年4月,柔佛天猛公又連續發出了3張港契,一張是巫來由河(Sungai Melayu)的巫許後港港主,兩張是發給地南河(Sungai Tiram)的港主。 1845年6月《新加坡自由西報》首次報道了柔佛開闢種植園的消息,該報說,當時柔佛有4條河地帶開始發展種植業,種植園有62個,包括士姑來河的20個,巫來由河的12個,登加河(Sungai Danga)15個,地不佬河3個,種植人總數約有500人之眾 有證據顯示柔佛的港主都是具有秘密會社背景的華人,他們有的獨資開發,有的合股經營,大家都以自己的店號或姓氏為港名,例如在沙勞越開墾的黃乃裳亦稱之為「黃港主」。作為政府的代理人,港主必須負責處理「港腳」│即殖民區的行政和保安工作。 他們所得到的報酬是五項專利權,即(一)經營公共賭博,(二)經營當鋪,(三)販賣酒類,(四)販賣豬肉,(五)販賣鴉片。此外他們還可以抽取所有輸出的甘蜜和胡椒以及輸入米糧的佣金。港主每年只需奉納一些金錢給蘇丹,每一個港腳都有許多居民,他們大都是港主的僱員,港主通常擁有一兩艘船隻,以便向新加坡輸出土產和輸入日用品。 溫士德博士(Dr.Winsted)在著作《柔佛史》中曾經提到1970年代,華人已經在柔佛開發了19個港,10年後,新開發的港又多了一倍之上,可見柔佛的開發主要是依靠華人的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