僑訊
-
《國際新加坡》新加坡再奪全球最佳海港獎──從島國成就看金門出洋人的航海足跡
﹝整理撰稿:僑訊小組﹞ 在2025年「亞洲貨運暨供應鏈大獎」(AFLAS)頒獎典禮上,新加坡再度獲得國際肯定,第4度奪下「全球最佳海港獎」,並第37次榮獲「亞洲最佳海港獎」。這一成績,突顯新加坡在全球航運體系中的重要地位,也反映其長期投入基礎建設、港口效率與國際合作的成果。 根據世界銀行2024年公布的「物流績效指數」(LPI),新加坡在基礎設施、國際出入口效率及物流能力等指標皆名列前茅,尤其在「港口效率」項目中更獲得亞太地區的最高評價。新加坡港務局亦持續推動自動化碼頭、智慧物流及替代燃料使用,目標在2050年達成港口淨零碳排。此舉不僅符合全球永續發展趨勢,也進一步鞏固其作為國際海事中心的角色。 小國大港的戰略布局 作為面積有限的島國,新加坡深知地緣位置與航運的重要性。長期以來,其政策不斷圍繞「效率」與「連結性」展開:一方面持續擴充港口設施,確保能處理全球航線的龐大貨物流;另一方面則透過政策與國際夥伴協作,維持航運與航空的雙重樞紐地位。 目前,新加坡港口連接全球超過600個港埠,航線覆蓋170個國家與城市。無論在地緣政治緊張或供應鏈重組的挑戰中,它依舊保持高度韌性,展現出「小國大港」的典型模式。這樣的成就,也成為許多學者觀察東亞與東南亞物流發展的重要案例。 海港發展與華人移民的角色 新加坡的海港發展,除了政府政策與企業投資外,也與南洋華人的歷史貢獻密切相關。十九世紀以降,大批華人移民南來,在港口搬運、航運服務及商業貿易領域扮演了關鍵角色。其中,來自福建沿海與金門的移民,尤以數量眾多。 金門素有「僑鄉」之稱,居民因土地有限與經濟壓力,選擇「出洋」尋求生計。新加坡作為南洋重要港口,自然成為主要落腳點之一。早期金門移民多從事勞務或小型商業活動,隨著時間推移逐步壯大,並成立同鄉會館以維繫鄉誼、互助共濟。這些社群不僅是僑民生活的依靠,也在當地的經濟發展中留下深刻印記。 金門出洋人的歷史印記 對金門而言,新加坡不僅是地圖上的一座港口,更是族群記憶的重要坐標。許多家族的族譜與口述歷史,都記錄著祖輩「下南洋」的經歷。從挑擔販售、經營雜貨鋪,到投身港口碼頭的裝卸工作,金門出洋人以勤奮與靈活,逐步在新加坡立足。 在二十世紀初,金門同鄉會館在新加坡相繼成立,除了協助處理僑務,也為移民提供醫療、教育與文化支持。這些會館後來成為連結新加坡與金門的重要橋樑,體現出移民社群在跨國發展中的組織力。今日談及新加坡海港的榮耀,背後亦隱含著早期華人、包括金門僑民所付出的基層努力。 從港口看僑鄉與全球化 新加坡海港的發展,不僅是一國經濟的故事,也與僑鄉歷史緊密相連。港口作為國際貿易與人員流動的節點,承載著經濟效益,也見證了移民的流動軌跡。對金門而言,這種連結提醒我們:島嶼並非封閉,而是在出洋歷史中與世界形成互動。 在全球供應鏈高度依賴港口效率的當下,新加坡的經驗提供了參考。它以有限的土地打造世界級港口,憑藉政策規劃、國際合作與技術創新,展現了「海洋國家」的發展模式。而金門出洋的歷史,則從另一個角度說明了小島居民如何以移動與跨境,參與更大範圍的經濟網絡。 新加坡連奪「全球最佳海港獎」與「亞洲最佳海港獎」,再度印證其在國際航運的領先地位。這不僅是一則國際新聞,也是一個觀照僑鄉歷史的契機。金門人曾跨海到新加坡,參與並見證港口經濟的發展;而今日的新加坡,則以全球化與永續發展為方向,持續鞏固樞紐角色。 對金門而言,出洋歷史不只是過往的回憶,更是理解世界脈動的一扇窗口。從新加坡的海港成就中,我們既能看到國際航運的未來,也能重新認識金門在南洋發展史上的一段集體記憶。
-
《國際專欄》印尼新首都計畫的挑戰:政治遺產與現實落差
﹝整理撰稿:僑訊小組﹞ 印尼在前總統佐科威(Joko Widodo)任內,啟動了國際矚目的「遷都大計」。新首都「努山塔拉」(Nusantara)位於婆羅洲叢林深處,被寄予厚望,企圖解決雅加達因地層下陷、人口壓力與交通擁擠所面臨的困境。這項計畫不僅是基礎建設的挑戰,更被視為佐科威重要的政治遺產。 然而,隨著新任總統普拉伯沃(Prabowo Subianto)上任,這個計畫的前景變得不再明朗。根據法新社報導,普拉伯沃在首次國情咨文中,僅以簡短的篇幅提及努山塔拉,反而將政策重點轉向社會福利,包括為學童與孕婦提供免費餐食等。這種優先順序的調整,顯示新政府對於遷都計畫的熱情明顯減弱。 預算銳減的壓力 最顯著的變化出現在財政分配上。官方數據顯示,遷都計畫的經費將從2024年的43.4兆印尼盾(約新台幣815億元),在2026年大幅削減至6.3兆印尼盾(約新台幣118億元),降幅高達85%。這個數字遠遠低於規劃單位所要求的21兆印尼盾。 有參與建設的官員坦言,這樣的削減意味著「許多項目將無法完成」,對於新都能否如期發展,他僅抱持「一半一半」的信心。對一項需要長期投入、且牽涉數百萬人口遷徙的計畫而言,資金不足無疑是最大的致命傷。 從繁榮到冷清 在佐科威任內,努山塔拉的建設曾一度吸引大量人潮與投資者,當地商家也因而受惠。然而,隨著新政府態度轉變,現場景況已出現落差。據報導,目前僅有約一千名公務員與數百名工人入住,與計畫中2045年要容納兩百萬居民的藍圖相比,顯得格外渺小。 當地業者反映,如今的生意相比高峰期大跌六成,人潮不再,市場氛圍明顯冷卻。這種從繁榮到冷清的對比,不僅反映了政策變動對基層經濟的直接影響,也揭示了長期規劃若缺乏持續支持,將很難帶動實質的發展。 政治遺產與繼任者的抉擇 公共政策顧問公司分析師迪納托(Dedi Dinarto)分析指出,努山塔拉計畫的最大風險在於「缺乏政治動能」。在新政府不將其視為優先事項的情況下,它有可能淪為「白象工程」||外觀龐大卻缺乏實用價值,最終成為「蚊子館」。 這也揭示出一個更普遍的現象:在總統制國家,重大建設計畫往往被視為領導人的「政治遺產」。一旦領導人卸任,繼任者可能出於不同的政治盤算,而選擇將資源轉向更符合自身政策形象的項目。對於需耗時數十年的遷都計畫而言,這種政治週期的影響尤為明顯。 從印尼看見的啟示 對台灣及金門而言,這場印尼的遷都變局或許提供了一個值得省思的案例。大型公共工程往往牽涉龐大資金與跨世代規劃,若缺乏穩定的政策支持,很容易陷入半途而廢的困境。金門近年推動的基礎建設與文化保存,也同樣需要長期視野與跨屆合作,才能避免淪為短期政治效益下的犧牲品。 努山塔拉的未來仍在變動之中。它究竟能否從婆羅洲叢林中誕生為現代化的新首都,抑或停留在藍圖階段,成為一座昂貴卻荒涼的「蚊子館」,將取決於新政府是否能在政策轉向與財政現實之間,找到一條平衡的道路。
-
《印尼小百科》認識印尼:群島國度的多元奇觀
﹝整理撰稿:僑訊小組﹞ 印尼,全名「印度尼西亞共和國」,是全球最大的群島國家。從地圖上看,它宛如一串綿延不絕的珍珠,散落在赤道兩側,連結印度洋與太平洋。這片由超過一萬七千座島嶼組成的國度,不僅是東南亞的重要樞紐,更蘊藏著無數鮮為人知的自然與文化故事。 群島之國:島嶼與語言的多樣性 印尼擁有超過17,000座島嶼,其中約6,000座有人居住。如此龐大的島嶼數量,造就全球第二長的海岸線,也讓它成為海洋文化的溫床。語言上,印尼的多樣性更令人驚嘆,全國使用超過700種語言。官方語言是印尼語,但各地仍保留爪哇語、巽他語、巴塔克語等傳統語言,形成一幅絢爛的文化拼圖。 宗教與文化遺產的交織 印尼是全球穆斯林人口最多的國家,將近九成居民信奉伊斯蘭教。然而,印尼也保存著印度教、佛教與基督宗教的傳統遺跡。位於爪哇中部的婆羅浮屠是世界最大的佛教遺址,象徵著多元信仰在印尼的共生。文化層面上,蠟染布(Batik)、皮影戲(Wayang)、以及甘美蘭音樂(Gamelan),都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印尼人透過藝術延續記憶與傳統。 生物多樣性的天堂 熱帶氣候與特殊地理,使印尼成為全球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地區之一。蘇門答臘島上的拉弗萊西亞花,是世界上最大的花朵,直徑可達一公尺;科莫多島上的巨蜥,是全球最大型的蜥蜴,至今仍能在野外見到牠的身影。印尼境內還有超過百座活火山,其中多寶湖是由古火山口形成的世界最大火山湖,展現地球壯闊的地質能量。 當代印尼:產業與日常 印尼不只是自然寶庫,也是重要的經濟角色。它是全球最大的棕櫚油出口國之一,咖啡、香料與礦產也佔據國際市場的關鍵地位。近年來,傳統草本飲品「Jamu」在印尼重新受到重視,作為結合健康與文化的日常飲食,更被視為女性經濟自主的象徵。 金門出洋人的足跡 值得一提的是,印尼與金門有著深厚的歷史聯繫。十九世紀以降,許多金門人因生活所需或商業機會,遠赴南洋經商與謀生,其中印尼是重要目的地之一。無論是在蘇門答臘、雅加達,抑或是爪哇島,都能見到金門鄉親的身影。這些「出洋人」不僅在異鄉努力立足,更透過會館、宗親會等方式維繫家鄉情誼,也將文化影響帶回金門。直到今日,印尼僑界仍與金門保持緊密互動,體現跨海情誼的延續。 印尼是一個擁有無數面貌的國度:它既有火山與熱帶雨林的壯麗,也有蠟染與皮影戲的細膩;它既是全球穆斯林人口最多的國家,也包容著多元信仰的痕跡。對金門而言,印尼不只是地圖上的遙遠群島,更是一個承載祖輩足跡與共同記憶的所在。認識印尼,不僅是探索世界的開始,也是重新理解金門出洋歷史的重要一環。
-
《新加坡六十年:小國大智慧的故事》新加坡樂齡組屋的成功範例:在海軍村養生
2024年6月我陪同高雄市政府團隊參訪新加坡第一座樂齡組屋海軍村(Kampung Admiralty)。該組屋不僅獲得世界最佳建築獎,而且兼具養生、保健、社交與家庭功能,深受新加坡人民的歡迎。新加坡建屋發展局已經在蓋第二座及第三座樂齡組屋。 新加坡與台灣都面臨老齡化與少子化的嚴重挑戰,都需要提供大量老年人居住房屋的特殊需求。新加坡人過中年之後,成年子女申請自己的組屋搬出去居住,便不需要住在原來的大型組屋,而且年紀大之後,生活環境條件隨之改變,需要更多醫療照護與社交功能。 海軍村便在2017年應運而生。住宅區分為2棟組屋,總共104戶,每層規劃有8戶,包括適合單身者的10坪、與配偶同居的13坪兩種房型。庭院與走廊到處都設有長椅,並有交誼廳,鼓勵年長者能走出家門,和鄰居朋友多一些互動。屋內裝潢除了採用無障礙通用設計,更與社區內的醫療設施連線,可隨時因應老人家的突發狀況。 海軍村的申請條件必須是55歲以上的新加坡公民,他們可以將原來的組屋賣給政府,便有更多資金供退休生活運用,並向政府申購使用權只有30年的樂齡組屋。如果老人家子女住在附近組屋,便有優先權申請。一間樂齡組屋大約是9萬新幣,比一般組屋至少35萬新幣的一般組屋要便宜很多。 其次,除了每個房間都與社區內的醫療設施連線外,海軍村的一樓有緊急醫療中心,三、四樓還有一般醫療中心,六樓有樂齡中心提供老人家健身、復健、上課、娛樂與聯誼的地方。還有幼兒園,供附近組屋居民送小孩來唸書,可以讓住在樂齡組屋的老人家協助接送在此讀書的孫子孫女,與下課後的孫輩有更多時間相處,增進感情。 樂齡中心還有一樓的購物商場及二樓的小販中心,讓老人家的生活相當便利。小販中心共有900個座位,讓附近組屋的居民,特別是老人家的親朋好友可以來聚餐,讓老人生活不孤單。當然,小販中心的食物都也相對便宜,自助餐兩肉一菜只要4.1新幣(約100台幣),一份叉燒飯只要3.8新幣(約91台幣)。 最後,將軍村將傳統聚落的居住、社交、購物、照護等機能,從水平分布變成垂直分區,創造出有如熱帶雨林般的生態系。若從空中鳥瞰海軍村全貌,很容易注意到組屋區的屋頂覆蓋著大量植栽、頂樓也開闢多處可供休憩的廣場與公園,讓建築外觀看起來就像是一座城市裡的迷你森林,讓樂齡居民隨時可以享受綠意盎然的生活環境。 歡迎加入《新加坡六十年:小國大智慧的故事》WhatsApp社群,直接收到每一篇精彩故事。請點選以下連結加入社群! https://chat.whatsapp.com/DGDkzqZBPH48dqRsNUJPo9 (駐新加坡大使童振源博士授權刊登)
-
《國慶馬來》馬來西亞國慶日 25歲講師創作主題曲 金門會館齊聲祝賀「團結一心」
﹝整理撰稿:陳文、邱翌瑄﹞ 8月31日是馬來西亞的國慶日。今年的主題曲〈昌明大馬 與民同在〉(Malaysia MADANI:Rakyat Disantuni)旋律已在政府部門與各大媒體中傳唱,歌詞裡「馬來西亞昌明社會(Malaysia Madani)」、「讓我們團結一心(Hai bersatu hati)」與「我們同是馬來西亞人(Kita semua sama Malaysia)」等句反覆出現,象徵著這個多元國度的共同信念。 而在海外,雪蘭莪、柔佛、馬六甲等地的金門會館也紛紛舉辦慶祝活動並發表祝賀,透過文化與情感的連結,跨海呼應馬來西亞的國慶氛圍,展現僑社對大馬的深厚情誼。 獨立與團結的象徵 馬來西亞國慶日源於1957年8月31日,馬來亞聯邦脫離英國殖民統治而宣告獨立。當年吉隆坡獨立廣場上首次升起國旗的場景,如今依舊是全體大馬人民心中的驕傲時刻。1963年,沙巴、砂拉越和新加坡加入,組成馬來西亞聯邦(新加坡後於1965年退出)。國慶日不僅是歷史的紀念日,更是族群和諧與國家團結的象徵。 馬來西亞長期以來是一個多族群、多宗教的國家,馬來人、華人、印度人與原住民共同構築出豐富的文化樣貌。國慶日的意義因此不止於紀念獨立,更提醒社會持續維繫彼此間的理解與尊重。 僑社共賀國慶 值得注意的是,馬來西亞的國慶氛圍也延伸至海外。雪蘭莪金門會館、柔佛金門會館、馬六甲金門會館等僑社,均於近日紛紛推出祝賀訊息與慶祝活動。他們表示,雖然身在不同地域,但心繫馬來西亞,國慶日是全體馬來西亞人的共同節日。 會館成員提到,馬來西亞的特殊之處在於「多元文化中的團結」,僑社也希望將這份價值帶到海外社區。透過舉辦茶會、文化交流與祝賀儀式,會館成為族群情感的延伸與文化交流的橋樑。 年輕音樂人的心聲 今年的國慶主題曲〈昌明大馬 與民同在〉由25歲的阿凡(Affan Mazlan)創作。他來自森美蘭州首府芙蓉,目前在馬來西亞多媒體大學賽城校區任教,同時活躍於音樂產業,兼具詞曲創作與製作人身分。 阿凡自2023年起,連續三年入選國慶日主題曲創作者。他坦言,今年的創作挑戰在於如何兼顧莊重與輕快,使歌曲既能彰顯國慶莊嚴的氛圍,又能讓民眾朗朗上口。最終,他選擇以明快的節奏搭配多族群音樂元素,讓表演者能隨歌舞動,增添歡慶的互動感。 「雖然膚色不同,但內心都一樣,我們都是馬來西亞人。」阿凡談起創作動機時,回憶起童年與華人、印度人朋友一同玩耍與學習的日子,這份跨族群的記憶讓他深刻理解「團結」的價值。 音樂中的多元共融 在旋律設計上,阿凡參考了「馬來歌后」西蒂(Siti Nurhaliza)的名曲〈Kurik Kundi〉,並融入吉蘭丹、森美蘭、沙巴、砂拉越等地的傳統音樂,還結合華人與印度音樂元素,呈現馬來西亞的多元特色。他花費近兩個月完成這首作品,期望能藉音樂將人民連結在一起。 他說,這首歌的靈感來自「人民」(rakyat)的概念,象徵不論年齡或族群,大家都能以音樂合唱來凝聚彼此,真正實踐「與民同在」。 國慶的共同旋律 隨著國慶日將至,〈昌明大馬與民同在〉不僅在馬來西亞各地回響,也在海外僑社活動中被傳唱。對大馬人民而言,這首歌曲不只是音樂作品,更是一份共同心聲||在多元中尋找共融,在民主中凝聚力量。 從國內的獨立廣場到海外的金門會館,馬來西亞國慶日串聯起跨越時空與地域的情感。今年的國慶,不僅是回望歷史的一天,更是展現多族群「團結一心」的當下見證。
-
馬來西亞國慶日的由來
馬來西亞的國慶日定在8月31日。這一天的歷史可追溯到1957年,當時「馬來亞聯邦」(Federation of Malaya)正式脫離英國殖民統治,實現獨立。當天,吉隆坡獨立廣場(Dataran Merdeka)首次升起「馬來亞之國旗」,並宣布「Merdeka!」(馬來文「獨立」之意),象徵一個新國家的誕生。 隨後在1963年,馬來亞聯邦與沙巴、砂拉越以及當時的星加坡共同組成「馬來西亞聯邦」(Malaysia Federation)。雖然新加坡在1965年退出,但「馬來西亞」的國名與國格延續至今。 因此,8月31日被視為馬來西亞的「獨立日」與「建國精神日」,每年全國舉行大規模慶典、閱兵、歌舞表演與主題曲傳唱。這不僅是政治上的紀念,更象徵「多元族群在同一面國旗下團結共存」。
-
《僑鄉僑事》雪蘭莪金門會館熱情接待國立金門大學浯洲書院學生
﹝整理撰稿:僑訊小組﹞ 雪蘭莪金門會館近日於會館內舉行一場別具意義的交流活動,由主席陳良吉親自主持,並邀集顧問呂清便、秘書長劉志山、文教主任吳振發、副文教主任李建明、婦女組主任許玉敏及副秘書長楊質煥等多位理事,共同迎接遠道而來的國立金門大學浯洲書院學生。 活動過程中,會館幹部不僅介紹了雪蘭莪金門會館的成立背景與多年來推動的會務發展,也特別強調會館在傳承鄉情、聯繫鄉誼以及支持教育上的角色。陳良吉主席表示,青年學子是未來的重要力量,會館樂見年輕一代主動走訪馬來西亞,透過實地交流,更深入理解金門僑鄉在海外的發展歷程。 學生們則分享了在金門求學的生活經驗與對文化交流的期待。他們認為,能夠親身到訪馬來西亞金門會館,體會到僑鄉組織的凝聚力與溫暖,是一段難得的經歷。透過這樣的互動,他們不僅增進了對僑社的了解,也從長輩的談話中獲得了寶貴的人生啟發。 此次交流活動,不僅加深了雙方的情誼,也讓金門學子更清楚看見「金門人在海外的足跡」,並體會到僑社在延續文化、關懷鄉親與支持教育方面的重要價值。未來,會館與金大浯洲書院也期待能建立更緊密的合作關係,持續推動兩地青年在文化、教育與交流上的互動,共同為鄉情傳承注入新的能量。
-
《僑鄉歷史》秉忠蹈義八十年──追思卓還來領事
﹝整理撰稿:僑訊小組﹞ 今年適逢中華民國駐北婆羅洲領事卓還來殉難八十週年。8月底,駐馬來西亞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卜正公使與僑務人員,專程出席於沙巴舉辦的「二戰沙巴戰俘悲劇與卓還來領事史實講座」及「紀念碑公祭儀式」,與當地華團、留臺校友共同緬懷這位以生命護僑的外交官。 卓還來於1940年派任駐北婆羅洲山打根。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日軍迅速南進佔領北婆羅洲,他與家人隨即遭日軍拘捕。面對險境,他堅拒逃生機會,為避免僑胞因其身分而受株連,毅然選擇承擔。最終,他以堅毅不屈的精神壯烈殉職。 在沙巴紀念碑上,鐫刻著「秉忠蹈義」四字。這是對卓領事最貼切的詮釋。他以外交官身分肩負國家使命,更以華僑守護者的姿態,堅守正義。這份忠誠愛國的高尚情操,與金門人耳熟能詳的「忠義」傳統相互呼應。 金門歷史上,長年身處戰地,無數軍人與百姓同樣在烽火中以堅守換來家園的安定。卓還來的故事,讓我們再一次思考:當戰爭壓境,人該如何抉擇?而他的選擇,正映照著許多金門前輩的身影||或許默默無聞,卻同樣勇敢無懼。 值得注意的是,卓還來殉難不只是外交與戰爭史的一頁,更是海外華僑共同的記憶。金門人長於出洋,無論南洋或東南亞,都以勤奮與堅毅扎根當地。二戰期間,許多旅馬金門鄉親同樣在日軍佔領下遭遇艱難。卓還來的犧牲,提醒我們:海外華僑命運與國家民族始終緊密相連。 八十年過去,歷史未曾遠去。卓還來拒絕逃避、選擇承擔的精神,對當代尤具啟示。今天,金門依舊處於海峽前線,如何守護和平、如何讓青年一代記得前人犧牲的代價,都是迫切的課題。 從沙巴的紀念碑到金門的戰地記憶,跨越海洋的,是同一份忠義。願「秉忠蹈義」成為世代共同的座標,提醒我們銘記忠義,更要珍惜得來不易的和平。
-
《拒絕聯考的小子》數位修復版在新加坡進行國際首映──跨越世代與國界的青春記憶
2025年8月20日,一場別具歷史意義的電影盛會在新加坡最大的電影院舉行。《拒絕聯考的小子》數位修復版於嘉華(Golden Village)電影院進行國際首映。對許多觀眾而言,這不僅是一場重溫經典的觀影體驗,更是一段跨越時空、喚醒青春記憶的心靈之旅。 一封情真意切的邀請 這場首映會的促成,要特別感謝新加坡電影協會主席陳繼賢。他是本片最忠實、最熱情的影迷,也是推動台星電影文化交流的重要推手。 原本國家電影與視聽文化中心董事長褚明仁因行程無法出席,但在收到陳主席情真意切的邀請信後,毅然決定調整行程,親自飛來新加坡參加。與會的還有導演徐進良伉儷,讓首映會不僅是一場放映,更是台星電影文化與技術的交流。 一代人的共同印記 這是我第一次完整觀賞《拒絕聯考的小子》,卻覺得格外熟悉。片中描繪的,是我們那個年代無法抹去的生命經驗。聯考曾是年輕人揮之不去的陰影:無奈與掙扎、家庭與社會的龐大壓力、對未來的迷惘,壓抑了青春的熱情與夢想。 許多新加坡朋友告訴我,他們面對嚴苛的A水準(A-Level)會考時,也曾經歷相似的焦慮。制度雖不同,青春的無力感卻如此一致。正如褚明仁董事長所言:「電影是一個時代的靈魂,映照著一個時代的情懷與變遷。」因此,這部作品不只是台灣的故事,也觸動了跨國界的情感共鳴。 陳繼賢的「四十三次」 首映會最感人的篇章,莫過於陳繼賢與這部電影的緣分。1979年,電影在新加坡上映時,他只有十四歲。短短三週放映期間,他一共進戲院觀賞了四十三次。這份執著,成為他人生的重要精神印記。 四十六年後,他依舊懷抱這份熱情。前天參加試片,今天再次入座,這已是他第45次觀賞。去年十一月,在駐新加坡代表處的牽線下,他終於在台灣與徐進良導演相見。多年夢想成真,他們相擁而泣,那是影迷與創作者最動人的一刻。 跨越時空的修復 電影數位修復,讓歷史記憶再次鮮活。去年,國家電影與視聽文化中心承諾加速修復本片,不到一年便完成,並於今日在新加坡首映。這部電影不僅是該中心修復的第99部作品,更是首部在海外進行商業映演的修復電影。 這不僅是技術的突破,更是文化的延續。修復讓經典重現光芒,使年輕世代能在大銀幕上認識父母輩的青春,而老一輩觀眾則彷彿搭上時光機,回到那段熱血的歲月。從即日起,這部電影將持續在新加坡戲院放映至明年底,讓更多人走進戲院,與自己的青春重逢。 電影作為火炬 電影不只是娛樂,它是照亮人生的火炬,點亮每個時代的思考與熱情。徐進良導演無疑就是這把火炬的傳承者,透過影像記錄歷史、書寫故事,把一代人的夢想與掙扎留給下一代。 在新加坡的這場國際首映,不只是台灣電影走向世界的重要里程碑,更是一場跨世代、跨國界的心靈交流。當觀眾的笑聲與淚水在黑暗的戲院裡交織時,我們看到的,不只是電影的重生,而是青春與夢想的共同記憶。 (駐新加坡大使童振源博士授權刊登)
-
《僑鄉僑領》南洋商學院三十週年 「黃祖耀大廈」見證金門子弟卓越貢獻
﹝新加坡訊﹞ ﹝整理撰稿:僑訊小組﹞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南洋商學院於8月22日迎來創院三十週年,校方特別將商學院大樓命名為「黃祖耀大廈」,以紀念已故企業家、慈善家暨金門子弟黃祖耀先生,表彰他對教育與社會的長遠貢獻。 南洋商學院前身為會計與商學系,1995年正式更名時,由時任大華銀行榮譽主席黃祖耀主持揭牌。多年來,他不僅是南洋商學院的重要奠基者,更是南洋理工大學長期支持者,推動校園發展邁向世界一流。黃祖耀於去年2月3日辭世,享壽95歲。 國際舞台上的金門身影 南洋理工大學校長何德華教授在慶典中表示,黃祖耀先生是學院發展的關鍵人物,「他讓南大在國際舞台上建立了堅實的基礎。」這位來自金門的金融家,以卓越遠見與慷慨奉獻,成為新加坡金融業與教育界的重要推手。 黃祖耀出身於金門傳統家庭,自小耳濡目染家族勤儉持家的精神。戰後,他隨著大批僑民移居新加坡,投入銀行業,並逐步承擔起大華銀行第二代領導人的角色。在金融事業上,他推動大華銀行成為新加坡及區域內重要的金融機構,也見證了新加坡自上世紀起躍升為亞洲金融樞紐的歷程。 對金門鄉親而言,黃祖耀的成功不只是個人榮耀,更是「金門人勤奮不懈、重視教育」的精神寫照。許多金門子弟因戰亂或生活所需南渡,但仍心懷鄉土、積極打拼,成為當地社會舉足輕重的一份子。 教育傳承的典範 活動由新加坡衛生部長兼社會政策統籌部長王乙康擔任主賓。他在致辭時強調,商學院今日的成就,離不開師生、歷任院長及業界夥伴的努力,「更不能忘記像黃祖耀這樣的先驅。」 王乙康指出,黃祖耀在金融、華社團結與教育領域留下深刻足跡。他不僅見證了商學院的成立,更長期支持校園發展,協助培育具全球視野、掌握專業技能並精通科技的年輕人才。他強調:「雖然黃祖耀已不在我們身邊,但他留下的教育平台、價值觀和貢獻,將持續影響一代又一代的新加坡人。」 黃祖耀生前堅信「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多年來除積極推動南大發展外,亦資助獎學金及教授席位,鼓勵弱勢學子勇敢追夢。今年,大華銀行與黃氏基金再宣布捐贈1億1000萬元予南大,幫助弱勢學生並推動跨學科教育,延續他的教育情懷。 多位受惠學生也在活動上分享心聲。畢業於南大的潘瑋慷,如今任職於PayPal,他回憶獎學金讓他有機會赴瑞士交流,拓展國際視野,也激發了回饋社會的使命感。藝術設計與媒體系三年級生劉恩圻則表示,這份資助改變了她的人生,讓她重燃希望,並立志將這份提攜精神傳承下去。 傳承與紀念 為紀念其精神,南大除將大樓命名為「黃祖耀大廈」外,亦設立長達12米、高1.5米的紀念壁畫,象徵他對教育的承諾與影響。這幅壁畫不僅是一道建築風景,更是一個時代的縮影,提醒著後人教育與慈善的價值。 活動當天,黃祖耀的遺孀莊榕英及其子、大華銀行副主席兼總裁黃一宗等家屬亦親臨現場,共同見證這份榮耀時刻。 金門精神跨越地域 黃祖耀的故事,印證了金門子弟在世界舞台上發光發熱的可能。他一生不僅見證新加坡金融業崛起,也以教育投入展現「取之於社會、用之於社會」的胸懷。對於金門人而言,他的成就提醒著我們:即便離鄉背井,仍能在國際上展現鄉土的精神與價值。 今日的「黃祖耀大廈」,不僅是南洋理工大學的重要地標,也是金門人共同的驕傲。它象徵著一位金門子弟跨越地域,將家鄉精神化為教育、金融與公益力量的傳承,並持續影響著新加坡乃至世界的下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