僑訊
-
《僑鄉僑情》慶祝七十五週年 新加坡古甯同鄉會見證金門人在獅城的團結與傳承
﹝新加坡訊﹞ ﹝整理撰稿:僑訊小組﹞ 2025年6月8日,位於新加坡的古甯同鄉會迎來成立75週年慶典,象徵著這個由金門古寧頭地區移民所組成的社團,走過風雨,持續在異地凝聚鄉情、傳承文化,是金門人在海外奮鬥與團結互助的見證。 古甯同鄉會的歷史可追溯至19世紀30年代,由金門南山、北山、林厝三村的鄉親組成。當時先民遠渡重洋抵達新加坡,成立「古寧頭幫」,旨在協助同鄉落腳謀生。當時金門鄉親多從事苦力、舢舨搬運、船務等體力工作,雖生活艱辛,卻同舟共濟、互助互愛,逐步建立起金門人在當地的基礎。 隨著時間推移,戰後社會變遷,為了因應時代發展,由李錫恭、李忠信、李炎涯、李火炎、李革命、李增曲、李麗水、李炎鈔、李天助、李增楫、李增閣、李天賜、李炎硬、李榮華、李長訓、李增來、張清漢等鄉賢發起,將原社團進行組織改造,於1951年正式註冊為「古甯同鄉會」,確立會務制度,並持續擴大服務鄉親的功能。 1979年,在當時會長李忠信的領導下,鄉會啟動新會所籌建計畫,成功購置位於新加坡芽籠7巷的二樓單位(4-A, Lorong 7 Geylang),作為永久會所,至今仍為鄉親聯誼、會議及各項祭祀活動的重要場所。古甯同鄉會亦奉祀「山西夫子」神位,並於農曆五月十三日舉行傳統醮典,祈求鄉親平安順利,象徵著文化與信仰的延續。 值此七十五週年之際,古甯同鄉會不僅回顧歷史,更展望未來,期望在新一代金門鄉親的參與下,持續傳承「團結互助、敦親睦鄰」的宗旨,讓鄉音不改、情誼不散,並深化與金門本鄉本土之連結,促進兩地文化交流與青年認同。
-
《台馬交流》台馬素養教育論壇熱烈登場 聚焦AI智慧應用與學習轉型
﹝馬來西亞巴生訊﹞ ﹝整理撰稿:僑訊小組﹞ 由台灣教育大學系統與中華未來學校教育學會主辦,董總與教總協辦的「2025台馬素養教育論壇--素養教育:學習轉型與教學論壇」,於7月15日在馬來西亞巴生皇城會展中心隆重舉行。來自馬來西亞各地的校長與教師踴躍出席,現場交流氣氛熱烈,展現台馬教育合作的深厚基礎與共同願景。 本次論壇聚焦「素養導向課程的推動」與「AI人工智慧在教育評量中的應用」,透過台灣專家學者的經驗分享,帶來新一波教育創新思維。台灣知識庫董事長丘昌其以「台灣素養導向課程與教學」為題進行主講,說明台灣教育如何由傳統知識傳授,轉向強調跨域統整與實作能力的素養導向課程。 中華未來學校教育學會秘書長黃淳亮則以「AI在素養導向命題實務與分享」為題,展示如何運用AI工具協助教師進行命題設計與學習歷程分析,引發與會教師極大共鳴。壓軸由台灣教育大學系統總校長吳清基發表專題演講「組織行政管理的新視野:從紫牛到藍海」,強調教育領導者應跳脫傳統框架,以創新策略為學校發展開闢新藍海。 此次訪馬團包括國立嘉義大學、國立台南大學、台北市立大學、國立東華大學、國立台東大學、國立台中教育大學及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等七所大學,以及中華未來學校教育學會共計22位教育代表,於7月13日至19日展開馬來西亞交流行程。 除了參與論壇外,訪團亦將深入當地中學與教育機構進行座談,推廣台灣高等教育資源,鼓勵馬來西亞學生赴臺深造,進一步深化台馬教育合作。 此次論壇不僅是知識的交流平台,更展現台灣教育界推動國際合作、擁抱AI科技與素養教育的決心與實力。未來,台馬雙邊將持續攜手,開展更多具前瞻性與實質效益的教育合作計畫。
-
《台越合作》台越教育合作再升級 越生來台近四萬人 台灣成越南學生第五大留學國
﹝整理撰稿:僑訊小組﹞ 我國高等教育持續發光發熱,吸引大批東南亞學生來台深造。根據教育部統計,截至113學年度,在台越南學生人數已突破3萬9千人,達39,695人,占全體境外生比率逾三成,台灣已穩居越南學生第五大留學目的地,顯示雙方教育交流成果豐碩。 為深化教育合作,教育部於本月11日舉行《駐越南臺北經濟文化辦事處與駐臺北越南經濟文化辦事處教育合作協定》簽署儀式,由駐越南代表劉世忠大使與駐臺北越南代表潘喬鍾共同簽署,教育部主任秘書林伯樵代表我方見證,越南政府亦派遣高級官員蒞臨會場,展現雙邊推進教育交流的高度重視與積極態度。 林伯樵主任秘書在致詞中指出,自2006年與2017年簽署前兩次協定以來,台越雙方已展開多項教育合作計畫,包括選派華語教師、推動高教與技職合作、簽署逾千件大專校院學術交流協議等,為兩國學生開啟跨文化學習與國際交流的橋梁。 配合政府「新南向政策」,教育部自2017年起陸續推出多元且具在地特色的課程,積極鼓勵越南等新南向國家學生來台留學,更於2019年與越南教育與培訓部簽署「臺越高等教育文憑及培訓課程互認協定」,大幅降低越生來台障礙,並促進雙方人才培育互信與接軌。 越南學生來台就學數據節節攀升,已成為台灣境外學生最大來源國。根據越南教育與培訓部2023年底統計資料,台灣位列越南學生第五大留學國,反映出台灣高教具備國際競爭力,課程設計與師資培育皆深受越南學生及家庭肯定。 本次新協定的簽署,代表雙方不僅在政策層面緊密連結,更將教育視為深化台越友誼、推動永續發展的重要基石。未來,教育部亦將持續強化高教與技職體系的國際合作能量,並期許透過優質教育資源,協助東協與南亞國家因應快速發展所需的專業人才,為台灣在國際教育舞台上建立堅實的夥伴網絡。
-
《新加坡六十年:小國大智慧的故事》新加坡外來人才的成功範例:Sea與Grab
新加坡一直致力於成為亞洲創新與科技的樞紐。透過獎學金制度、營商環境優勢與包容開放的移民政策,這座城市國家吸引並孕育了無數來自世界各地的優秀人才。Sea與Grab,這兩家東南亞科技巨擘的崛起,正是最具代表性的成功範例。 Sea:中國創業家的新加坡築夢記 根據2024年《福布斯》新加坡富豪榜,Sea Group創辦人李小冬與葉剛分別以50億與28億美元的身家,名列新加坡第12與13位。從2009年白手起家,到2025年成為市值逾777億美元的跨國科技企業,他們的故事令人矚目。 李小冬來自天津,於中國上海交通大學取得學位後赴美就讀史丹佛MBA。在那裡,他結識了後來成為妻子的馬麗倩--一位在15歲時便獲得新加坡「吸收外國人才獎學金」來星留學的菁英。畢業後,李小冬追隨馬麗倩來到新加坡,從租屋一角起步,逐步開創自己的事業。 葉剛則在15歲獲獎學金來新加坡唸中學,畢業後赴卡內基美隆大學攻讀電腦科學,返新後與李小冬共同創業,創立Garena,後轉型為多元平台的Sea Group。旗下三大核心業務包括線上遊戲(Garena)、電子商務(Shopee)與數位金融(SeaMoney)。2017年,Sea成功在紐約證交所上市,成為新加坡科技產業的代表企業。 2023年,Sea營收達131億美元,員工超過6萬人。Shopee平台在2024年4月創下東南亞最高月瀏覽量(5.6億次),大幅領先對手Lazada。這不僅證明其產品力與市場影響力,也顯示出新加坡企業在區域數位經濟中的領導地位。 李小冬與葉剛的成功,突顯新加坡的長期人才策略。值得一提的是,Sea於2021年捐贈5,000萬新幣給新加坡國立大學,用於推動AI與數據科學領域的研究,回饋社會,展現企業的責任感與本地認同。 Grab:從馬來西亞起步,在新加坡壯大 與Sea相似,Grab的成功也離不開新加坡開放的創業與資本環境。 Grab由馬來西亞人陳炳耀與陳慧玲於2012年創辦,初期僅是一個名為"MyTeksi"的叫車服務App。由於馬國創業資源不足,Grab於2014年果斷將總部遷至新加坡,展開新一輪快速擴張。 新加坡提供了良好的創業生態:政府資助、法規健全、風險投資豐沛。Grab在遷址後即獲得來自軟銀、豐田、滴滴出行等國際資本青睞。僅2014年一輪融資即達2.5億美元,正式躋身獨角獸行列。 Grab從最初的交通服務,迅速擴展至外送(GrabFood)、行動支付(GrabPay)、數位金融(GrabFin)等,成為「東南亞超級應用程式」(Super App)的典範。2020年,Grab與新電信(Singtel)合作取得新加坡數位銀行牌照,推進東南亞的普惠金融發展。 2021年,Grab以新加坡公司身分透過SPAC在美國上市,估值達400億美元。此舉不僅彰顯Grab的國際化野心,也再次鞏固新加坡作為全球資金與創業流通中心的地位。 截至2025年初,Grab市值約為187億美元,2024年營收達28億,員工數約12,000人。除了創造就業,更推動本地金融科技創新、促進數位經濟轉型。 值得注意的是,Grab創辦人之一陳炳耀也於2016年正式入籍新加坡,這象徵新加坡不僅吸引企業,也讓創辦人選擇在此落地生根、長期發展。 新加坡的全球人才戰略驗證 從Sea到Grab,這兩家企業背後都有新加坡的深遠人才佈局。政府提供中學獎學金、國外深造機會、企業營運便利條件,這些制度設計讓具潛力的人才能夠留在本地成長、創業與壯大。 李小冬與葉剛、陳炳耀與陳慧玲的故事,不僅展現了創業者的毅力與遠見,更是新加坡人才政策與創業戰略成功的具體印證。他們從外來移民變成本地公民,從創業青年變成帶動國家經濟的核心力量,證明新加坡模式的強大生命力與前瞻眼光。 歡迎加入《新加坡六十年:小國大智慧的故事》WhatsApp社群,直接收到每一篇精彩故事。請點選以下連結加入社群! https://chat.whatsapp.com/DGDkzqZBPH48dqRsNUJPo9 (駐新加坡大使童振源博士授權刊登)
-
《僑鄉僑訊》新加坡金門會館代表出席廈門公會閩南語講演會五週年慶典晚宴 許振義博士榮膺第六屆(2025-2026年度)會長續寫講演文化新篇章
﹝新加坡訊﹞ 2025年7月12日,廈門公會閩南語講演會舉行五週年慶典,並於當晚舉辦隆重的晚宴活動。來自兩岸三地的鄉情社團代表齊聚一堂,共同見證這個富有歷史意義的時刻。新加坡金門會館亦派出代表出席,表達對講演會多年來致力推動閩南語與文化傳承的高度肯定與支持。 晚宴現場賓客雲集,氣氛熱烈溫馨。典禮中,主辦單位特別頒發「講演文化推動獎」予歷屆會長與資深講者,表彰他們長年在語言與文化推廣上的堅持與貢獻。同時,講演會也正式宣佈第六屆(2025-2026年度)理事會成員就任,由許振義博士接任會長,為組織邁向下一階段注入嶄新動能。 許振義博士長期深耕閩南語教育、鄉情社團聯繫與跨文化交流,曾擔任多個僑界要職。在就職致詞中他表示,未來將持續推廣講演文化、培育青年講者,並拓展國際閩南語交流網絡,讓講演成為連結鄉情、推動文化創新的橋梁。 新加坡金門會館代表指出,此次參與廈門公會活動不僅是一場文化交流盛事,更進一步深化了東南亞與閩南本地講演文化圈的合作基礎。他們期許未來能舉辦更多區域性聯合講演活動,讓新加坡、廈門與金門三地鄉音不斷交織,情誼更加緊密。 本次活動不僅為講演會的五年歷程畫下光榮註腳,更象徵跨地域鄉情網絡的嶄新啟程。
-
金同廈金門會館推動永續環保 淨灘行動清出130.3公斤垃圾 孩童踴躍參與 共守一片海洋家園
﹝馬來西亞,柔佛訊﹞ ﹝整理撰稿:KIKI&邱翌瑄﹞ 為響應全球永續發展目標(SDGs)及提升社區環保意識,馬來西亞金同廈金門會館於2025年7月14日上午,假柔佛州峇株巴轄Pantai Minyak Beku舉辦《環保活動4.0》淨灘行動。此次活動成功號召在地家庭與青年志工參與,其中更有多位年幼孩童一早便由父母帶來參與撿拾垃圾,讓「守護家園」不再只是大人的責任,更成為從小扎根的生活態度。最終,全體參與者共同清理出130.3公斤海灘垃圾,為在地環境注入一股溫暖且堅定的力量。 此次活動獲得峇株市議會(MPBP)與馬來西亞固體廢料管理局(SWCorp)的全力支援,包含清運車輛、分類袋、回收箱等後勤設備均由相關單位協助提供,使整場行動井然有序。主辦單位亦設置報到與分組站點,安排資深志工帶領分批進行清理,確保每位參與者都能安心、安全地投入環境行動。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此次活動吸引不少家庭攜帶孩子參加,不少孩童年僅五、六歲,卻身穿防曬衣、手戴手套,認真彎腰檢拾沙地上的瓶罐、塑膠袋與海漂小物。年僅七歲的小朋友說:「我撿到一個鞋子和很多塑膠蓋,這些東西會害魚生病,我想幫助牠們。」一句童言童語,道出淨灘行動背後最純真的初心。 金同廈金門會館代表指出,此次活動是「環保4.0」系列中的重要一站。會館過去長年推動文化交流與公益關懷,近年更將環境永續納入工作重心,期望透過實地行動與跨世代參與,將環境教育真正落實在日常生活中。 活動中,家長與孩子彼此鼓勵、互相幫忙,形成一道動人的風景。許多家長表示,這樣的活動不僅有助於親子關係,也讓孩子更早理解「家園」的意義不僅是自己的住所,更包括我們共處的自然環境。 此次行動所清理出的130.3公斤垃圾中,以一次性塑膠容器、飲料瓶與泡沫塑膠為主,也有不少廢棄鞋子與漁網,主辦單位已委託SWCorp進行後續分類與妥善處理。志工代表亦於活動尾聲提醒大家:「垃圾進海只需一秒,分解卻可能需數百年,減量與回收是我們每一個人都能做到的永續行動。」 金同廈金門會館青年幹部強調,未來將繼續串聯馬來西亞各地金門鄉團與社區單位推動更多實質的淨灘與環境教育行動,並希望建立長期合作的永續平台,讓「環保」不只是活動,而是一種能被代代傳承的生活價值。他也透露,會館計畫於年底前再舉辦一次跨區域淨灘行動,將「環保4.0」延伸至更多沿海社區。 活動結束後,眾人齊聚在潔淨後的沙灘上合影留念,臉上滿是汗水與笑容。
-
《台馬交流》以教育為橋梁 高師大走進馬來西亞華文獨中 深化台馬交流與人文連結
﹝整理撰稿:僑訊小組﹞ 為深化臺灣與馬來西亞之間的教育合作與人文交流,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文學院院長、英語學系李翠玉教授,日前率領七位師資生前往馬來西亞芙蓉中華中學,展開為期兩週的「國外教育見習暨國際史懷哲計畫」。此次計畫獲教育部支持,不僅彰顯臺灣青年教育專業的厚實根基,更展現本地學界對海外華文教育的關注與連結。 馬來西亞華文獨中長期堅持母語教育,兼顧多語社會脈絡與本土文化傳承,向來是臺灣師資培訓的重要觀摩對象。此次高師大一行師生進駐芙蓉中華中學,除教學見習與觀課活動,更積極投入校內志工服務,參與校慶籌備、文化活動推廣、班級互動與教學交流,以實際行動回應國際史懷哲計畫「以服務實踐教育理想」之宗旨。 活動期間,高師大學生體驗馬來服飾文化,協助學生製作文化展品,並入班與芙中學生共同策劃「臺灣主題日」,分享臺灣學校的生活節奏、學習方式與升學制度,鼓勵馬來西亞學生將臺灣作為未來深造的選項。透過青年世代的對話,架起兩地教育的橋梁,也將臺灣的人文精神帶進東南亞校園。 李翠玉院長表示:「教育是跨越語言與國界最深刻的橋梁。透過見習與文化交流,學生不僅培養教學實務能力,更體會到教育是一項對社會承諾的行動。能夠走進華文獨中現場,對我們來說是一種學習的榮幸。」 7月9日,訪團在芙中師長陪同下,前往拜會駐馬來西亞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TECO),就當前臺馬教育文化交流現況及未來合作機會進行座談。會中師生也分享此次教育服務的心得體會,並表達對東南亞多元文化社會的敬意與學習之心。駐處人員肯定高師大長年參與海外教育志工工作的付出,期許臺灣青年持續以教育為出發點,深化與東南亞的雙向理解與交流。 本次活動亦為高師大「國際史懷哲計畫」的一環,該計畫自2014年推動至今,鼓勵臺灣師資生走入國際教育現場,結合教學與服務學習,以實際行動投入教育外交。參與本次行動的學生普遍表示,在與芙中師生的互動中,他們更深刻理解多語社會中推動雙語教育的困難與重要性,也重新反思作為未來教師的社會責任。 金門作為臺灣與東南亞交流的地理前哨,不乏曾有金門子弟參與相關教育實習與文化服務行動。此次高師大的跨國交流行動,也再次彰顯臺灣青年在國際舞台上所展現的教育專業、人文關懷與文化自信。
-
《新加坡六十年:小國大智慧的故事》新加坡教師的實習新模式:走出校園,接軌產業
教育是國家發展的關鍵,而教師則是教育的核心。為了讓教師掌握最新技能,啟發學生對未來職業的探索,新加坡教育部於2003年推出「教師實習計劃」(Teacher Work Attachment),並在2021年修訂為「升級版教師實習計劃」(Teacher Work Attachment Plus)。該計劃為中小學教師提供2至4週的專業學習機會,讓他們走出校園,深入公部門、私營企業或非營利機構,拓展視野並提升專業技能。 要成為國家的優秀人才,學生應當有從容應對未來挑戰的能力;想要培養出這樣的學生,就必須讓教師具備所需技能與經驗,培育學生適當技能,同時啟迪學生未來選擇職業的方向,指引學生航向多變、不確定、複雜與模糊的未來。 然而,面對全球化、國際環境、社會與科技的瞬息萬變,中小學教師無法再以既有的專業知識教導學生,必須不斷進修與學習,甚至必須學習如何運用新科技(例如人工智慧)進行教學。 因此,新加坡政府提出的「升級版教師實習計劃」,提供中小學老師更廣泛的實習機會選擇,包括公部門、私部門及民間機構,以便學習、成長與充電,更加開拓視野與增進專業知識,進而提供給學生更充實的、相關的與權威的課程。獲得實習職位的中小學教師不必請假,就可進行長達四周的實習,有時候教師必須從頭開始學習,例如人工智慧與資訊安全。 這些專業學習經驗特別規劃能跨越不同產業群或部門,並設計瞭解每個產業未來趨勢、挑戰與機會。例如,新加坡教育部公布的幾個老師實習案例,包括到美國超微半導體公司(AMD)的新加坡分公司、新加坡的綠色回收公司及新加坡的資訊安全署學習。實習時,老師可以跟著一位業界主管學習,或進行一項專案計畫。 從2017年至2022年,每年有約100名中小學教師參加實習計劃,近年來名額不斷增加。新加坡教育部長陳振聲表示,接下來的目標是要在每五年裡,讓每一名教育工作者有至少一次機會能通過到業界實習,或參與業界夥伴進行的合作項目等,接觸有別於教學領域的新知識。 除了實習機會,新加坡教育部進一步與不同公部門或外部機構合作,組織多元主題交流論壇,讓中小學老師可以持續向產業專業學習,並更新教室之外的最新產業發展資訊。 歡迎加入《新加坡六十年:小國大智慧的故事》WhatsApp社群,直接收到每一篇精彩故事。請點選以下連結加入社群!https://chat.whatsapp.com/DGDkzqZBPH48dqRsNUJPo9 (駐新加坡大使童振源博士授權刊登)
-
《國際金僑》雪蘭莪金門會館訪印尼泗水金門會館 兩地僑情更緊密
﹝整理撰稿:僑訊小組﹞ 馬來西亞雪蘭莪金門會館日前由主席陳良吉率團,前往印尼泗水拜訪當地金門會館,受到泗水金門會館理事長范曉慧及董事部、青年團與婦女組的熱情接待。此次拜訪不僅深化了兩地金門鄉親的交流與合作,也進一步加強彼此間的情誼與連結。 陳良吉主席此行率領多位會館幹部組成交流團,包括顧問呂清便、副主席李勁強、秘書長劉志山、副秘書長楊質煥、福利主任巫秀鳳、交際主任李佩雲、婦女組主任許玉敏及理事楊肅發等。團員們於拜訪期間與泗水會館理事群深入互動,針對會務推展、青年與婦女參與、文化傳承等議題進行交流,現場氣氛融洽。 泗水金門會館理事長范曉慧也特別感謝雪蘭莪會館的來訪,表示這樣的互動對於僑界的世代傳承與區域合作具有重要意義。她指出,兩地金門會館皆秉持服務鄉親、推動文化教育的宗旨,未來也期盼持續舉辦青年交流、婦女座談與文化活動,共同為金門人凝聚更多向心力。 此次交流也進一步促成未來雙方青年團與婦女組的合作計畫,期待在文化活動與公益事務上展開實質合作。雙方並在會後互贈紀念品,合影留念,為這場跨國金門人交流之旅畫下溫馨句點。
-
《金門僑情》金僑下南洋情 瓊林孫女返金學箏展演
﹝採訪撰稿:邱翌瑄﹞ 來自印尼的華僑後代蔡瓊林,暑假返金探望祖父蔡其發,並特地加入在地古箏教育團體「紫韻箏樂團」,展開一段跨國文化學習的旅程。年僅9歲的她,除了展現紮實的古箏功底,更在成果發表會中穿上印尼傳統服飾,以服飾與音樂傳遞「金僑下南洋」的文化意涵,也表現出對金門家族根源的認同與珍惜。 蔡瓊林祖籍金門瓊林聚落,祖父蔡其發是印尼金僑第三代,長年經營事業,因數年前返金尋根,在金門縣政府金僑辦公室的服務下,順利取回祖宅並修建,近年長期居住在金門,印尼的產業已陸續交由第四代管理。 其孫女蔡瓊林在印尼學習古箏,受到家庭薰陶,也對華人文化充滿興趣。這次返金期間,蔡其發特地安排她參與「紫韻箏樂團」的課程,讓她在家鄉的土地上,與金門在地孩童一同學習、演奏,體驗不同語境下的文化傳承。 6日晚間的成果展演於金瑞酒店舉行,蔡瓊林與紫韻箏樂團的學員們同台演出,琴音悠揚,獲得現場熱烈掌聲。值得一提的是,她以印尼傳統服飾入場,成為全場亮點之一,象徵著金門與南洋之間深厚的歷史連結。 蔡瓊林說,這次回金門不僅認識了許多朋友,也聽了許多祖父講述的故事,讓她對金門的歷史、風俗與聚落文化感到十分著迷。她希望未來能將這段經歷寫進學校作業中,也期待有一天能在印尼分享更多金門文化,讓同學們認識這座美麗的島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