僑訊
-
《僑鄉盛典》金門同鄉總會馬來西亞齊聚 共赴古晉參加沙勞越金門會館35週年慶
﹝金門-馬來西亞訊﹞ ﹝整理撰稿:僑訊小組﹞ 9月26日,金門同鄉總會代表團啟程前往馬來西亞,首先抵達吉隆坡國際機場,並在當地與巴生金門同鄉會及雪蘭莪新金門同鄉會代表會合。雙方熱情相迎,親切寒暄後一同轉機前往古晉,共同參加沙勞越金門會館成立35週年慶典暨青年團、婦女團32週年團慶。 抵達吉隆坡機場時,兩地同鄉代表合影留念,畫面洋溢笑容與親切氛圍,展現金門人跨國延續的濃厚鄉情。對許多參與者來說,這不僅是一段旅程,更是一次心靈的靠岸。 慶典於古晉盛大舉行,現場高朋滿座。會館以隆重的儀式迎接來自台灣、馬來西亞各地的金門代表團。舞台上,金碧輝煌的背景襯托出「35週年」的字樣,與會貴賓齊聚一堂,共同為象徵性的生日蛋糕切下喜悅的一刀。這一刻不僅代表沙勞越金門會館的里程碑,也象徵著跨國金門社團的團結與共榮。 來自金門同鄉總會的代表團與當地會員熱情交流,並與身著傳統服飾的舞者合影,留下文化交融的身影。特別是在晚宴上,紅色的制服襯托出喜慶氛圍,與多元民族服裝相互輝映,呈現出東南亞特有的文化色彩與金門人精神的連結。 沙勞越金門會館自1989年創立以來,致力於凝聚鄉親力量,積極推動教育、公益與文化活動,並鼓勵青年和婦女參與社團事務。此次35週年慶典更結合青年團與婦女團的32週年紀念,強調跨世代共同承擔與傳承的重要意義。 金門同鄉總會表示,能與馬來西亞多個金門會館代表團攜手參與此行,意義深遠。這不僅是慶祝一個會館的周年,更是全體海外金門人共同的節日。透過跨國交流,金門人彼此的情感更加緊密,並在全球華人社會中發揮影響力。 此次旅程從吉隆坡的會合到古晉的慶典,不僅串連起不同國家的會館,也將「根在金門、情繫四海」的精神再次具體展現。金門同鄉總會期盼未來能持續深化與各地會館的合作,在文化、經濟與教育等多領域攜手前行,讓金門的精神世代
-
雪蘭莪金門會館跨海而來 共慶沙勞越35載鄉情
﹝馬來西亞-古晉訊﹞ ﹝整理撰稿:僑訊小組﹞ 一面鮮紅的會旗,在吉隆坡機場迎風展開--那是雪蘭莪金門會館的印記。字體金光閃閃,映照著一群懷抱期待的面孔。由主席陳良吉鄉長親自率隊,十餘位會員身著會館制服整齊站立,大家手持行李,神情中帶著自豪與喜悅。這不僅是一趟跨國之旅,更是一場跨越時空的鄉情召喚。 9月26日清晨,來自馬來西亞各地的金門鄉親陸續抵達吉隆坡,巴生與雪蘭莪的代表會合後一同啟程,飛往古晉參加沙勞越金門會館成立35週年慶典暨青年團、婦女團32週年團慶。對於許多人而言,這場慶典不只是例行活動,而是承載了情感與歷史的集體回憶。 當飛機降落古晉,來自沙勞越的熱情早已準備妥當。晚會會場燈火輝煌,舞台上醒目的「35週年」標誌映襯著金獅與會館標誌,氣氛莊重卻不失溫暖。背景大螢幕上播放著會館歷年點滴,也特別打出「陳良吉鄉長」的名字與肖像,向這位長年奔走於各地、推動會館事務的領袖致敬。 陳良吉鄉長同時兼任馬來西亞同安金廈金門聯合總會總會長,他在致詞中語重心長地指出,會館存在的意義在於守護根脈、延續文化。他說:「我們的根在金門,無論身在何處,這份血脈與鄉情永遠不會斷。青年與婦女是會館的未來,唯有世代承接,才能讓金門精神在世界各地生生不息。」 台下掌聲如雷,許多與會嘉賓頻頻點頭,眼神中閃爍著共鳴。來自各地的代表團此刻不分地域,心都繫在「金門」兩個字上。 晚宴上,氛圍更加熱烈。雪蘭莪金門會館成員身穿整齊制服,與來自古晉的東道主、馬來西亞各州代表,以及身著傳統民族服飾的舞者們合影。土著華麗的羽飾與金門人筆挺的服裝同框,形成一幅跨文化交融的畫面。鏡頭前,大家齊比「讚」的手勢,象徵團結與祝福,也代表著對未來的信心。 而在晚宴的走廊裡,不少老朋友相見歡,有的相隔多年才再次碰面,彼此握著手久久不放,口中不停重複著「好久不見」。也有青年會員熱情交換聯絡方式,談到未來如何合作、如何讓年輕世代更投入會館,讓活動不只是傳統的延續,更是創新的起點。 沙勞越金門會館自1989年成立以來,三十五年間深耕在地,成為鄉親在異鄉的重要依靠。青年團與婦女團的32週年,更代表著跨世代的承擔與傳承。從教育、公益到文化推廣,會館承載的不僅是鄉情,更是金門人對所在社會的責任與回饋。 雪蘭莪金門會館的代表們表示,這趟旅程收穫滿滿。從吉隆坡的會合到古晉的盛典,他們見證了「同鄉」兩字的重量。這不是簡單的地緣連結,而是一種血脈與文化的呼喚。每一次聚首,都是一次能量的補給,讓金門人在異鄉更有力量。 慶典已經落幕,但留在心中的感動不會消散。正如一位代表所言:「我們帶回去的不只是照片與紀念品,而是一份更堅定的信念||無論身在何處,金門人永遠是一家人。」
-
《僑情青年》新加坡金門會館青年團盛裝出席汶萊福建會館青年團25周年慶 以多元造型展現青春風采
﹝新加坡|汶萊訊﹞ ﹝整理撰稿:僑訊小組﹞ 2025年9月26日下午3點多,新加坡金門會館青年團一行人抵達汶萊國際機場,受到汶萊福建會館熱情接機。兩地青年團在機場舉起「歡迎橫幅」合影留念,場面溫馨熱烈,也揭開了此行的序幕。 9月27日晚間,汶萊福建會館青年團25周年慶典在隆重氛圍中展開。新加坡金門會館青年團代表們經過精心設計,以多元化的造型登場:有人化身典雅小娘惹,呼應南洋文化特色;有人詮釋「包租婆」角色,逗趣生動,引發笑聲;亦有青年以幹練職場精英的形象亮相,展現新世代專業風貌;更有青春洋溢的美少女戰士造型,傳遞勇氣與夢想。三位代表選穿馬來傳統Batik服飾,象徵文化融合與友誼,而一位青年則以「習武武士」之姿登場,英氣逼人,成為全場焦點。 在舞台演出中,青年們將創意與文化巧妙結合。現場觀眾掌聲不斷,不僅驚艷於造型的巧思,也被演出的熱情感染。無論是戲劇化的對白、服飾的細節,抑或舞台上的自信展現,都讓人看見青年團蓬勃的活力與想像力。 新加坡金門會館青年團在社群表示表示,這次汶萊之行意義非凡,不只是參與慶典,更是一次跨國文化交流的旅程。透過盛裝造型,他們希望展現新加坡青年團的創意與多元,也象徵東南亞華人青年彼此之間的連結與共鳴。 汶萊福建會館青年團25周年慶典,不僅是社團的里程碑,更是一場跨國華人社團的盛會。來自汶萊、馬來西亞及新加坡的青年代表同聚一堂,在文化的交流中建立友誼,在傳承與創新的交會中共創未來。新加坡金門會館青年團的到來,為盛典增添繽紛色彩,也留下難忘的青春印記。
-
《島望僑國》馬航攜手各州旅遊局 迎接「2026 馬來西亞旅遊年」
﹝整理撰稿:僑訊小組﹞ 馬來西亞國際航空(Malaysia Airlines)為迎接「2026馬來西亞旅遊年」(Visit Malaysia Year 2026, VMY2026),近日於吉隆坡舉辦的全國最大消費者旅遊展 MATTA Fair 上,正式與多個州屬旅遊局締結策略夥伴關係。此舉不僅強化國家航空公司在國際市場的地位,也為馬來西亞觀光產業注入新活力,對金門與華人旅客而言,提供更多跨境旅遊選擇與轉機串連的便利性。 馬航指出,本次合作承接其全球品牌行銷活動「Time For」,將透過故事化行銷,向澳洲、歐洲、印度與中國等主要市場展現馬來西亞多元文化魅力。同步推進的 「大馬中轉隨心飛」(Bonus Side Trip, BST) 計畫,讓國際旅客可在主要城市轉機時延伸行程,探索更多次級目的地,進一步提升馬來西亞在亞洲及全球旅遊版圖中的吸引力。 馬來西亞國際航空集團(MAG)商務長Dersenish Aresandiran表示,馬航不僅是航空運輸業者,更承擔「講述馬來西亞故事」的使命。他說:「我們將與各州旅遊局攜手開拓旅遊新契機,強化地方社區能量,並結合數位創新,為全球旅客打造世界級體驗。隨著2026馬來西亞旅遊年將至,馬航將以熱情好客的服務,持續向國際市場展示馬來西亞的獨特風貌。」 合作亮點聚焦 蘭卡威旅遊局(LADA) 馬航與蘭卡威旅遊局簽署兩年合作備忘錄,聚焦「大馬中轉隨心飛」及「馬航旅遊高峰會」成果,推廣蘭卡威作為「吉打之寶」的全球形象。雙方也將持續發展永續旅遊,彰顯這座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認證世界地質公園的國際價值。 砂拉越旅遊局(STB) 藉由將「大馬中轉隨心飛」延伸至古晉,馬航攜手砂拉越旅遊局,吸引渴望深度體驗的長途旅客,帶動當地雨林、生態與文化走上國際舞台,同時促進社區經濟成長。 檳城旅遊局(Penang Global Tourism) 馬航與檳城旅遊局展開推廣合作,鎖定關鍵國際市場,提升檳城在亞洲的旅遊門戶地位。檳城以美食、文化遺產與多元社會聞名,未來將成為中途停留與深度旅遊的首選站點。 觀光連結區域 共創發展契機 馬航持續透過「大馬中轉隨心飛」推動旅客深入探索馬來西亞多元城市,這也為包含金門在內的周邊華人社群提供更多旅遊串連想像。對金門旅宿與旅遊業者而言,馬航新布局有助於與東南亞市場建立合作橋樑,促進觀光與文化交流,讓國際旅遊趨勢與離島發展形成良性互動。 隨著「2026馬來西亞旅遊年」腳步逼近,馬航攜手各州旅遊局的策略合作,不僅強化馬來西亞在亞洲觀光版圖的地位,也展現航空公司作為國家形象推手的角色。未來,東南亞與離島市場的交流,有望在這波旅遊熱潮中攜手邁向新高峰。
-
《島望僑國》菲律賓強化觀光策略 多元推廣吸引全球旅客
﹝菲律賓訊﹞ ﹝整理撰稿:僑訊小組﹞ 菲律賓憑藉「千島之國」的自然環境與多元文化,近年來積極推動觀光產業,成為該國經濟的重要支柱。廣袤的海島與火山生態、融合西方與南國風情的人文特色,加上國民普遍具備良好的英文能力,都是吸引外國遊客的亮點。 根據菲律賓觀光部統計,今年前八個月國際訪客約578.2 萬人次,雖較去年同期減少1.56%,仍顯示旅遊市場穩定。主要來源國前五名依序為南韓、美國、日本、中國與英國,台灣排名第六。菲律賓自今年7月1日起對台灣旅客開放免簽政策,也進一步便利雙邊交流。 為強化旅遊體驗,菲律賓政府積極推動基礎建設,並在遊客密集地區設置「遊客法庭」,提升旅遊安全與服務品質。同時推出《全國觀光發展計畫》(NTDP),持續開拓新興客源,提升國際能見度。 行銷推廣方面,觀光部以 「Love the Philippines」 為口號,並在各國設置在地化資訊據點,例如台灣分處就位於台北市內湖區洲子街,提供旅遊訊息與推廣活動。民眾亦可透過官方網站「Love the Philippines」(philippinetourism.com.tw)或臉書粉絲專頁「菲律賓 Fun 鬆玩」取得最新資訊。觀光部也建立官方YouTube頻道「Tourism Philippines」,透過影音向國際傳遞多元魅力。 值得一提的是,菲律賓獨特的自然景觀與文化場景,吸引多部國際電影來此取景。例如《復仇者聯盟3:無限之戰》中的薩諾斯農舍取景於世界遺產「巴拿威梯田(Banaue Rice Terraces)」,《神鬼認證4》更有四分之一場景在馬尼拉拍攝,當地經典交通工具「吉普尼」也成為畫面亮點。 為鼓勵更多影視作品在地拍攝,菲律賓政府成立「菲律賓電影發展委員會」(FIDC),並推出「在我們的島嶼上講述你的故事」拍攝資助計畫,提供最高25%現金回饋,吸引國際團隊至菲律賓取景。該計畫第二輪申請已截止,後續輪次尚待公告。 菲律賓持續以多元策略布局國際市場,結合觀光與文化創意產業,推動生態旅遊、電影取景與基礎設施建設,期盼在全球旅遊競爭中維持吸引力,也為台菲雙邊交流創造更多合作機會。
-
從1,500元到50億新幣:V3集團主席沈財福揭示成功祕訣與品牌策略
在駐新加坡代表處的協助下,由新加坡台商協會主辦的「大師講座」系列已堂堂邁入第六場。本次特別邀請新加坡V3集團主席沈財福親臨官邸,與爆滿的聽眾分享他超過47年的經營智慧與品牌故事。 全球品牌的成功版圖 V3集團旗下擁有 OSIM(按摩椅)、TWG(茶)、Bacha Coffee(咖啡)、LAC(保健品)等知名品牌,足跡遍佈全球27個國家、超過100個城市,總計702家店面。這一切的成就背後,是沈財福長達數十年的創業歷程,以及他在四次全球經濟風暴中淬鍊出的企業智慧。 從1,500元起步的創業之路 沈財福的故事起點極為樸實。他9歲便在小吃店打工,20歲時僅憑1,500新幣展開創業。靠著快速商品周轉,他累積第一桶金,也培養出靈活的現金流管理能力。如今,V3的整體價值已超過50億新幣,證明即使微小的起步也能開展宏大格局。 自有品牌的堅持與市場定位 在V3的版圖中,幾乎所有品牌都是自主開發與經營。沈財福堅持,若僅是貿易公司難以長久;必須建立自有品牌,才能創造價值。其品牌策略鎖定社會中上層50%消費族群,避免陷入低價削價競爭。 以Bacha Coffee為例,從選豆、烘焙到包裝,步步精細把關,即便早期投資成本高昂,也要確保品質與信譽。正因這份堅持,V3在短短十年間實現驚人的百倍成長。 四次危機的經營智慧 沈財福歷經四次重大經濟風暴,每一次都轉化為寶貴的經營心得: ‧1985年經濟衰退:意識到新加坡市場有限,必須拓展至馬來西亞、台灣、香港及中國沿海城市,串連近四億人口,才能形成規模,而且以直營營運模式,維持產品的品牌與品質。 ‧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他領悟到市場必須不斷推陳出新,每年甚至每季都要有新產品,才能持續激發消費者的購買慾望。 ‧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2005年,他率領財團收購美國零售商Brookstone,然而金融風暴重創零售業,Brookstone最終於2014年破產,造成V3損失逾一億美元。他由此體悟:必須了解金融玩家的心態,企業首要責任是員工與顧客,而非股市股東。 ‧2020年新冠疫情:疫情期間,V3旗下800多家店鋪長達數月無收入,但憑藉充裕現金儲備仍能維持獲利。他深刻認知,企業不能僅看資產負債表,必須隨時保有流動資金;銀行資金可以輔助,但絕不能依賴。 這四次危機,塑造了他今日「穩中求勝」的經營哲學。 管理哲學 沈財福的領導風格,可謂「抓大放小」。他專注於大方向、獲利與資產負債表,其他則交由7至8位執行長主導。他堅信,唯有誠信與信念,才能凝聚5,000多名員工的向心力。 在公司草創階段,他習慣每天觀察員工表現,親自與其溝通,激發鬥志。如今雖已交由各部門CEO 管理,但他仍強調,領導者的任務是影響團隊的想法與熱情。 Bacha Coffee 的品牌重生 Bacha Coffee是V3集團近年最受矚目的品牌之一。其歷史可追溯至1910年摩洛哥馬拉喀什的宮殿,曾是國王與藝術家、思想家品味阿拉比卡咖啡的聚會場所。沉寂百年後,V3於2019年復興這個品牌,讓其再度成為奢華生活的象徵。如今,橘色咖啡罐牆與宮殿式裝潢已成為全球消費者的打卡熱點,也印證了沈財福「以品牌說故事」的理念。 回顧47年的創業歷程,沈財福從1,500元起家,到如今領導市值數十億的新加坡跨國集團,成功絕非偶然。他憑藉「一定做到」的信念維持誠信,靠「勇於冒險」的精神拓展版圖,更以「堅守品牌」的哲學走過危機,將人生故事寫成全球品牌傳奇。 (駐新加坡大使童振源博士授權刊登)
-
《僑鄉僑情》新加坡浯江公會舉辦中元普渡 海外祭典凝聚金門人情感
﹝新加坡報導﹞ ﹝整理撰稿:僑訊小組﹞ 新加坡浯江公會9月13日舉行中元普渡,新加坡僑領與新加坡金門鄉親齊聚一堂,共同參與傳統祭典。活動不僅延續民間信仰,也在海外喚起大家對金門身分的記憶與情感,成為凝聚鄉誼的重要時刻。 會場祭品琳瑯滿目,牲禮、水果、發糕、糕點、飲料、酒、餅乾,以及米、油、鹽、糖、調味醬料與面點一應俱全,另準備30份滿載食品的福物,象徵向鄉里與善信致上祝福。理事與會員自清晨起便分工合作,將祭品整齊擺放,並折疊金銀紙,場面井然有序,洋溢濃厚人情味。 中午12時整,祭典依循傳統儀軌展開,由主席李志遠帶領副主席林長鏢、陳成欣與眾理事上香祈福,祝禱平安順遂。焚香化紙之間,不僅傳遞敬意,也讓參與者再次連結到來自金門的文化根源。 典禮後,公會準備芋頭粥與綠豆番薯甜湯款待來賓,香氣四溢的鄉味,讓遊子在新加坡也能嚐到家鄉的味道。入夜後,公會更設宴八桌,鄉親同聚一堂,共敘情誼,分享故鄉點滴,場面溫馨熱絡。 浯江公會長期致力於舉辦各式祭典與聯誼活動,透過親手籌備、齊心參與,提醒每位遊子不忘自己的金門身分與文化根脈。這些在地化的海外祭儀,不僅是信仰的表現,更是情感的寄託,讓身處異鄉的人們在熟悉的禮俗與滋味中,重新感受到「我是金門人」的驕傲與溫暖。
-
第五屆「文化之橋:海外華人網絡的再連結」線上學堂 9月19日溫暖開講
﹝整理撰稿:僑訊小組﹞ 串連全球華人文化的年度盛會│第五屆(2025)「文化之橋:海外華人網絡的再連結」線上學堂,即將於9月19日(星期五)晚間正式登場。今年共安排十場多元講座,主題涵蓋華語文教學、科技趨勢、歷史文化與南洋風土,期望透過豐富內容延續移民記憶、推動跨文化交流,為散居世界各地的華人建構一座知識與情感交會的橋樑。 活動訂於2025年9月19日至10月18日,每週五、六晚間8時至9時30分(GMT+8)舉行。參與者只需透過Google Meet(https://meet.google.com/mgh-kwgv-vqt)或至臉書粉專觀看直播,即可即時加入討論,無須事先報名,讓更多鄉親及文化愛好者能輕鬆參與。 本屆開幕式將於9月19日晚上8時隆重舉行,邀請多位長期深耕僑務及文化工作的嘉賓致詞,包括金門縣文化園區管理所盧根陣所長、馬來西亞雪蘭莪金門會館陳良吉主席、柔佛州金同廈會館陳泗欽會長、新加坡金門會館呂立岩主席、印尼廖省及廖省島金門鄉親會李東宏主席、印尼泗水金門會館董倫慶主席,以及馬來西亞林夢巿區睦鄰洪翠琴本古魯等人,共同見證這場連結海內外金門人與華人社群的文化盛事。 開幕當晚的首場講座,主題為「金同廈『孩』有明天」,將由馬來西亞金同廈會館青年團擔綱主講,分享會館在文化傳承與青年參與上的經驗與實踐,並由臺灣師範大學東亞學系特聘教授江柏煒主持,引領聽眾探討僑社如何在全球化浪潮中延續家園情感與社會責任。 「文化之橋」自創辦以來,致力於打造跨國知識平台,讓各地僑社能在數位空間中交流理念、共享文化。五年來,這項計畫不僅見證了海外華人社群對歷史與語言的熱愛,也激發新世代對文化網絡的想像與行動。今年更特別關注青年如何透過組織參與、教育推廣與科技媒介,延續華人社群的凝聚力與創造力。 主辦單位誠摯邀請有興趣的鄉親與民眾踴躍參與,無論身處何地,都能透過線上課程一同探索文化的深度與廣度。十場講座將以多元視角展現海外華人社群的歷史厚度與當代活力,為全球僑界注入新能量,也為文化傳承開啟嶄新篇章。 活動議程:https://reurl.cc/axX8QY Google Meet連結:https://meet.google.com/mgh-kwgv-vqt
-
新加坡舉辦鄧麗君經典金曲歌唱比賽 深化台星文化交流
2025年9月3日,由世界華人工商婦女企管協會(世華)新加坡分會主辦的「第二屆海島之星華語歌唱比賽||鄧麗君經典金曲」在新加坡盛大舉行並圓滿落幕。來自各界的歌唱好手、音樂愛好者與文化人士齊聚一堂,在悠揚旋律中追憶華語樂壇的傳奇歌后鄧麗君,並以音樂為橋樑,進一步深化台星兩地的文化交流與情誼。 在駐新加坡代表處協助下,「海島之星」自去年首度舉辦以來即獲廣泛好評。今年適逢鄧麗君辭世三十週年,主辦方特別以其經典金曲為題,更添紀念意義。比賽不僅是一場音樂盛會,更是一座連結台灣與新加坡文化的橋樑,讓兩地民眾在熟悉的旋律中拉近彼此距離。 鄧麗君歌曲:全球華人的共同語言 比賽過程中,參賽者以精湛的歌藝與深情的演繹,重新詮釋〈我只在乎您〉、〈南海姑娘〉、〈在水一方〉、〈雲河〉等經典名曲,引領觀眾彷彿穿越時光隧道,重溫由鄧麗君歌聲點亮的黃金年代。 當晚近500名觀眾座無虛席,現場氣氛熱烈。新加坡善濟醫社更透過網路直播,吸引逾五千人次同步收看。數位科技的應用突破了場地侷限,讓文化交流的影響力進一步放大。 鄧麗君是華語世界最具代表性的歌手之一,她的歌聲跨越語言與世代,不需翻譯便能直抵人心。中國大陸曾流傳「白天聽老鄧,晚上聽小鄧」的說法;南韓以她的歌曲作為華語教材;甚至最封閉的北韓也曾發行以她為題的郵票。她的音樂魅力超越國界與制度,成為全球華人的共同語言。 根據鄧麗君文教基金會董事長鄧長富統計,鄧麗君一生共錄製1,476首歌曲,涵蓋華語、台語、粵語、英語、日語與印尼語六種語言,堪稱歌唱與語言的雙重天才。即便離世三十年,她的作品依舊在YouTube上創下華語女歌手最高點閱紀錄,成為不可替代的經典。本屆比賽正是藉由她的旋律,再次喚醒跨世代的情感共鳴。 嘉賓雲集 跨國支持展現凝聚力 本屆比賽的成功,凝聚了世華的組織力與各界支持。世華總會長林淑敏在繁忙行程中特地出席,甫自瑞典返台便旋即飛赴新加坡參加決賽,會後還將轉往日本,展現全力支持。榮譽總會長陳阡蕙則自南非趕來,雖行程緊湊,仍持續透過視訊處理當地業務,令人動容。 來自台灣的鄧麗君三哥鄧長富亦親臨現場,並致贈鄧麗君紀念品予得獎者,以具體行動表達支持;知名音樂人李壽全老師更專程來星擔任評審,以專業眼光提升比賽的公信力與水準。 值得一提的是,鄧麗君早在1970年代便多次於新加坡開唱,甚至在當地置產並錄製歌曲。如今,基金會正攜手新加坡的製作人,規劃運用新科技重現她的歌聲與舞台風采,讓跨世代的文化記憶得以延續。 展望未來:「海島之星」持續閃耀 音樂是最美的情感語言。「海島之星」不僅是一場歌唱比賽,更是一段跨越世代與地域的文化之旅。在鄧麗君悠揚的歌聲中,台灣與新加坡的文化基石愈發堅實。未來,「海島之星」將持續閃耀,為台星兩地情誼譜寫更多動人篇章。 針對第三屆賽事主題,受到新加坡朋友在當地舉辦逾千場民歌演唱會的啟發,初步構想將以「新謠與民歌」為主題,讓台星兩地的音樂作品在同一舞台上對話與交流,為文化與友誼注入新的活力。 (駐新加坡大使童振源博士授權刊登)
-
《國際新加坡》新加坡再奪全球最佳海港獎──從島國成就看金門出洋人的航海足跡
﹝整理撰稿:僑訊小組﹞ 在2025年「亞洲貨運暨供應鏈大獎」(AFLAS)頒獎典禮上,新加坡再度獲得國際肯定,第4度奪下「全球最佳海港獎」,並第37次榮獲「亞洲最佳海港獎」。這一成績,突顯新加坡在全球航運體系中的重要地位,也反映其長期投入基礎建設、港口效率與國際合作的成果。 根據世界銀行2024年公布的「物流績效指數」(LPI),新加坡在基礎設施、國際出入口效率及物流能力等指標皆名列前茅,尤其在「港口效率」項目中更獲得亞太地區的最高評價。新加坡港務局亦持續推動自動化碼頭、智慧物流及替代燃料使用,目標在2050年達成港口淨零碳排。此舉不僅符合全球永續發展趨勢,也進一步鞏固其作為國際海事中心的角色。 小國大港的戰略布局 作為面積有限的島國,新加坡深知地緣位置與航運的重要性。長期以來,其政策不斷圍繞「效率」與「連結性」展開:一方面持續擴充港口設施,確保能處理全球航線的龐大貨物流;另一方面則透過政策與國際夥伴協作,維持航運與航空的雙重樞紐地位。 目前,新加坡港口連接全球超過600個港埠,航線覆蓋170個國家與城市。無論在地緣政治緊張或供應鏈重組的挑戰中,它依舊保持高度韌性,展現出「小國大港」的典型模式。這樣的成就,也成為許多學者觀察東亞與東南亞物流發展的重要案例。 海港發展與華人移民的角色 新加坡的海港發展,除了政府政策與企業投資外,也與南洋華人的歷史貢獻密切相關。十九世紀以降,大批華人移民南來,在港口搬運、航運服務及商業貿易領域扮演了關鍵角色。其中,來自福建沿海與金門的移民,尤以數量眾多。 金門素有「僑鄉」之稱,居民因土地有限與經濟壓力,選擇「出洋」尋求生計。新加坡作為南洋重要港口,自然成為主要落腳點之一。早期金門移民多從事勞務或小型商業活動,隨著時間推移逐步壯大,並成立同鄉會館以維繫鄉誼、互助共濟。這些社群不僅是僑民生活的依靠,也在當地的經濟發展中留下深刻印記。 金門出洋人的歷史印記 對金門而言,新加坡不僅是地圖上的一座港口,更是族群記憶的重要坐標。許多家族的族譜與口述歷史,都記錄著祖輩「下南洋」的經歷。從挑擔販售、經營雜貨鋪,到投身港口碼頭的裝卸工作,金門出洋人以勤奮與靈活,逐步在新加坡立足。 在二十世紀初,金門同鄉會館在新加坡相繼成立,除了協助處理僑務,也為移民提供醫療、教育與文化支持。這些會館後來成為連結新加坡與金門的重要橋樑,體現出移民社群在跨國發展中的組織力。今日談及新加坡海港的榮耀,背後亦隱含著早期華人、包括金門僑民所付出的基層努力。 從港口看僑鄉與全球化 新加坡海港的發展,不僅是一國經濟的故事,也與僑鄉歷史緊密相連。港口作為國際貿易與人員流動的節點,承載著經濟效益,也見證了移民的流動軌跡。對金門而言,這種連結提醒我們:島嶼並非封閉,而是在出洋歷史中與世界形成互動。 在全球供應鏈高度依賴港口效率的當下,新加坡的經驗提供了參考。它以有限的土地打造世界級港口,憑藉政策規劃、國際合作與技術創新,展現了「海洋國家」的發展模式。而金門出洋的歷史,則從另一個角度說明了小島居民如何以移動與跨境,參與更大範圍的經濟網絡。 新加坡連奪「全球最佳海港獎」與「亞洲最佳海港獎」,再度印證其在國際航運的領先地位。這不僅是一則國際新聞,也是一個觀照僑鄉歷史的契機。金門人曾跨海到新加坡,參與並見證港口經濟的發展;而今日的新加坡,則以全球化與永續發展為方向,持續鞏固樞紐角色。 對金門而言,出洋歷史不只是過往的回憶,更是理解世界脈動的一扇窗口。從新加坡的海港成就中,我們既能看到國際航運的未來,也能重新認識金門在南洋發展史上的一段集體記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