僑訊
-
《兩岸交流》第二十屆「廈金情深‧問學山水」 兩岸金門籍青少年夏令營在廈門順利開營
﹝整理撰稿:僑訊小組﹞ 7月15日,第二十屆「廈金情深‧問學山水」兩岸金門籍青少年夏令營在廈門順利開營。本次夏令營由廈門市海外聯誼會、廈門市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廈門市金門同胞聯誼會共同主辦,廈門市金門同胞聯誼會具體承辦。 活動旨在加強兩岸青少年的交流與互動,通過豐富多彩的活動,增進金門籍青少年對祖國大陸的了解與認同,促進兩岸的和平發展與共同繁榮。 此次夏令營為期一週,內容涵蓋了參觀廈門市內各大歷史文化景點、舉辦各類主題講座和文化體驗活動,金門籍青少年們在這裡度過一個難忘而充實的夏天。 開營儀式上,廈門市海外聯誼會領導表示,希望通過此次夏令營活動,進一步加深兩岸青少年的友誼,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廈門市金門同胞聯誼會代表也在致辭中強調,期待金門籍青少年能夠在夏令營中收穫知識、友誼與成長,共同譜寫兩岸青少年交流的新篇章。 本次活動的順利舉行,離不開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與積極參與,未來,廈門市將繼續開展更多有意義的兩岸交流活動,為促進兩岸和平發展貢獻力量。
-
《政府資訊》2024總統杯黑客松競賽正式啟動 數位與綠色公共基礎設施為主題
由我國數位部舉辦的「2024總統杯黑客松競賽」正式拉開帷幕,這一賽事旨在提供一個公私協力的共創平台,讓資料擁有者、資料科學家及各領域專家能夠運用政府開放資料和科技創新手段,共同解決社會問題,並優化政府施政效能。 賽事主題與徵件時間 今年的競賽以「Digital and Green: Next-Generation Public Infrastructure」為主題,旨在探索數位與綠色科技如何助力公共基礎設施的發展。徵件活動將從即日起持續至8月7日,期望吸引全球各地的創新團隊踴躍參加。 優勝團隊獎勵 獲得卓越表現的團隊將受邀訪問台灣,並有機會與本地公私部門進行深入交流,探索合作潛力,為未來共同推動數位與綠色創新奠定基礎。 詳細資訊 欲了解更多關於賽事的資訊,請訪問賽事官網:https://gov.tw/cYQ。該網站提供了詳盡的競賽規則、參賽資格以及提交作品的指導方針。 數位部期待通過這次競賽,匯聚全球頂尖智慧,共同推動數位與綠色科技的創新應用,為社會帶來積極變革,並提升政府的施政效能 *歡迎海外金僑夥伴一起來參加*
-
《海外搭僑計畫》臺灣青年海外搭僑計畫:2024年泰國參訪見習圓滿成功
﹝資料來源:僑委會﹞ ﹝整理撰稿:僑訊小組﹞ 僑務委員會2024年「臺灣青年海外搭僑計畫」於7月1日至8日成功舉行,參訪見習地點為泰國。本次活動選拔了來自全國各大專院校的11位優秀學生,他們分別來自臺灣大學、政治大學、成功大學、淡江大學、高雄師範大學、中央大學及中山大學。這些學生經過三日的密集培訓後,於7月1日飛抵泰國,展開為期八天的豐富行程。 在駐泰國代表處僑務組組長許世榕、副組長陳超峰及秘書黃書雅的帶領下,學生們參觀了駐泰國代表處,並見習了其運作。此外,他們還拜會了泰國的僑團和僑校,參訪了僑臺商企業,深入了解了泰國的學術和文化機構。通過這些多樣的行程,學員們對政府駐外工作的認識得到了加深,也與僑界領袖和在地僑青建立了聯繫,進一步拓展了國際視野,體驗了異國生活。 駐泰國代表處大使張俊福表示,臺灣國內青年對於海外僑界普遍認識不深,透過僑務委員會的這一搭橋計畫,學生們得以與各地僑界建立連結,更加了解政府推展海外工作的現況。他鼓勵大家認真參與,把握機會多看多學,相信一定會有豐碩的收穫。 本次泰國搭僑活動內容豐富,除了在駐泰國代表處見習外,學生們還拜會了泰國臺灣商會聯合總會、泰國臺灣會館、泰國暹羅代天宮、泰國中華會館及其所屬的中華語文中心等僑團。與僑務榮譽職人員的晚宴交流以及參與曼谷大玲昌獅子會公益捐血活動也為行程增色不少。 學生們參訪的泰國僑臺商企業包括柏泰Mr. Ken藝術吊扇、舒可泰物流貨運、綠源、泰豐及匠威等。同時,他們還參觀了泰國頂尖學府法政大學、主流中學帖詩琳學校,以及曼谷河城古董藝術中心等學術文化機構。最後,學員們還在古城76府文化巡禮、乍督乍假日市集及泰國夜市等地進行了文化體驗。 在推廣臺灣文化的活動中,學員們以流利的中英文向海外僑民及主流人士介紹臺灣,並通過載歌載舞的文化表演展示臺灣的特色與活力,互動交流熱烈,成效顯著。這次的活動不僅讓學生們增長了見識,也有效地促進了臺灣與泰國之間的文化交流。 僑訊小組小編說: 本年度的海外搭橋計畫已圓滿落幕。明年初,計畫資訊一經發布,僑訊小組將會第一時間跟進報導。希望有興趣的金門籍學子能踴躍報名參加,共同體驗這次難得的學習機會。
-
《僑委會資訊》歡迎海外僑胞報名參加 中華民國113年十月慶典活動
中華民國113年十月慶典活動即將盛大舉行,現已開始接受海外僑胞報名參加。此次慶典活動將為僑胞們提供一個回到家鄉、共襄盛舉的絕佳機會。 欲了解詳情,請參考僑務委員會「十月慶典活動專頁」,網址為:https://reurl.cc/3X8OAM 網站上刊登了報名方式、活動安排及其他相關資訊,請各位僑胞踴躍參加,與我們共同慶祝這一重要時刻。
-
南音:海外閩南人的家鄉音樂與華夏文化的傳承
﹝資料提供:Chen hsuan﹞ ﹝整理撰稿:僑訊小組﹞ 南音,又稱南管,是中國閩南地區特有的一種古老音樂形式,其歷史可追溯至漢代。作為中華文化的瑰寶之一,南音不僅在閩南地區廣泛流傳,更是隨著移民潮傳播到世界各地,成為海外閩南人的精神寄託和文化象徵。本文將探討南音作為海外閩南人的家鄉音樂,如何在異國他鄉繼續傳承並發揚光大,同時也承載著華夏文化的傳統與記憶。 南音的起源與發展 南音源自於中國閩南地區,其發展歷程悠久,並在宋元時期達到鼎盛。南音的音樂特點包括旋律婉轉、節奏平緩,樂器以琵琶、洞簫、三弦等為主,表現形式多樣,既有獨唱、重唱,也有合奏。南音的曲目多為古典詩詞和戲曲,內容豐富多彩,涵蓋歷史故事、傳說、民間故事等。 在閩南地區,南音不僅是一種音樂形式,更是當地人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無論是喜慶節日、婚喪嫁娶,還是農閒時的娛樂活動,南音都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這種音樂形式具有高度的藝術價值和文化意義,被譽為「中國音樂的活化石」。 南音的海外傳播 隨著多次大規模的移民潮,南音也隨之傳播到世界各地。特別是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許多閩南人為了尋找更好的生活,紛紛前往東南亞、美洲等地定居。他們帶著南音這一文化瑰寶,並在異國他鄉繼續傳承和發揚。 數百年來,南音除了在閩南外,主要流行於中國的台灣、香港、澳門及菲律賓、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等東南亞國家閩南語系華僑社會。海外各地的南音社團成為南音藝術賴以存在的基礎,同時也是這一古老樂種走向世界的橋梁。 台灣的南音社團 台灣的南音社團最為活躍。南音在台灣被稱為「南樂」,自明末鄭成功收復台灣以來,南音就隨大批閩南移民傳到了台灣,並逐漸成為台灣的一種主要的民間音樂形式。南音社團在台灣曾多達60餘個,擁有近千名唱奏人員,遍布台北、台南、高雄、基隆、鹿港等城市。 鹿港位於台灣中部,是台灣至南音發源地泉州之間距離最近的港口,素有「古台灣文化城」之美譽。先後有雅正齋、聚英社、雅頌聲、大雅齋、崇正聲等5個南音社團。台北地區的南音社團以三重市金記茶行傅先生為最早,後來又逐漸分成聚英社、集賢堂、永春館、鹿鳴館、閩南樂府等五個社團,其中尤以閩南樂府之影響為最。該社成立於1961年,其成員多達200餘人。 此外,台灣的南音社團還有台南市南聲國樂社、高雄國聲國樂社、清水鎮清雅樂府、基隆市閩南第一樂團、閩南同鄉會南樂團、新竹崇孟社、台北金門敦睦胞誼南音代表團等。 香港、澳門的南音社團 香港的南音社團主要以香港福建體育會南樂隊為主。這是一個集南音、戲劇、舞蹈及各種球類活動於一體的綜合性社團組織,具有密切聯繫在港閩南籍僑胞的重要作用。南樂隊曾先後聘請許秋聲、紀經畝、吳道長、張孫典、王為謙、林致誠等南音名師蒞港傳習技藝,形成了較強的唱奏陣容,並定期組織排練和演出。 澳門的南音社團成立較晚。2002年9月8日,福建泉州人莊雪雲創辦了澳門南音社。莊雪雲上世紀80年代初畢業於廈門藝校後到澳門經商。目前,該社共有32名成員,且均來自福建。 菲律賓的南音社團 菲律賓的南音社團約有20多個。歷史最悠久的南音社團是馬尼拉長和郎君社(成立於1820年),該社在宿務還建立了長和郎君總社宿務分社。 菲律賓的南音社團還有東棉省藝群郎君社、西工藝群和鳴郎君社、亞虞山菲華藝聲音樂社、南吉島南聲郎君社、獨魯萬萬江軒郎君社、科任天山南音社、陳埭民族南音社、菲華志義音樂社、三寶顏菲華友誼聯藝社、北甘馬仁省和鳴郎君社、西黑省華藝社等。 新加坡的南音社團 新加坡於19世紀末就建立了最早的南音社團「橫雲閣」,但20世紀以來已逐漸衰落。雲廬音樂社建立於1939年,該社因積極參加抗戰活動而終被解散。1941年,原雲廬音樂社樂友又重新建立了湘靈音樂社。該社因擁有眾多的唱奏人才和精湛的唱奏技藝而聞名於新、馬南音界。 此外,新加坡的南音社團還有新加坡惠安公會華樂組(1923年成立)、張氏總會康樂股(1939年成立)、青年促進會南樂組、福建同鄉會晉江會館南樂組、安溪會館南樂組(1955年成立)、新加坡浯江公會音樂組(1957年成立)等。 馬來西亞的南音社團 叻太平仁和公所創立於1887年,是馬來西亞歷史最為悠久的南音社團。目前,在馬來西亞最活躍的南音社團有馬六甲同安金廈會館、吉蘭丹仁和南樂社、吡叻太平仁愛音樂社。此外,馬來西亞的南音社團還有「沁蘭閣」「雲林閣」、馬來西亞漁業公會音樂組、太平「錦和軒」、安順福順宮、新文龍永春會館、馬六甲桃源俱樂部、雪蘭莪適耕莊雲簫音樂社等。 印度尼西亞的南音社團 南音在印尼閩南籍華僑華人社會中較為普及。早期的南音組織有「錦風閣」南音社、三寶壟「雲林閣」等。即便一些泉屬同鄉組織、宗教團體也設有南音股,如1935年成立的泗水寄傲聖道社為泉屬綜合團體,會員多達1500人;1953年成立的雅加達蕉嶺同鄉會擁有會員數百人,會中設有國樂組並聘請專人任教練。此外,印尼的南音社團還有泗水東爪哇南樂隊、瑪琅永安宮南音社、萬亞羅華僑音樂社等。 汶萊、緬甸的南音社團 汶萊於1958年成立了婆羅乃群聲音樂社。該社由吳鉉灧、林天成、王仁程等人發起,吳鉉灧任社長。音樂社下設南音隊、群聲兒童閩劇團等,初期有成員48人,後逐漸增加到二百人左右。 緬甸於1949年10月3日成立了仰光錦華南樂社;1963年,在曼德勒市成立了閩南文娛社;1987年,成立了緬甸晉江公會,且常邀南管社團前來演奏助興。 南音的文化意義與價值 南音作為閩南人的家鄉音樂,不僅承載著他們對故土的思念和熱愛,更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南音所表現的古典詩詞、歷史故事和民間傳說,都是中華文化的瑰寶,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和文化意義。 在海外,南音不僅是閩南人聯繫故鄉和文化根脈的橋樑,也是他們在異國他鄉尋找身份認同和文化歸屬的重要途徑。通過南音的傳承和發揚,海外閩南人不僅保留了自身的文化特質,也向世界展示了中華文化的多樣性和豐富性。 結論 南音作為海外閩南人的家鄉音樂和華夏文化的傳承載體,具有重要的歷史和文化意義。儘管面臨諸多挑戰,南音在海外依然展現出強大的生命力和吸引力。通過不斷的傳承、創新與融合,南音不僅在異國他鄉找到了新的生存空間,也為中華文化的傳播和發展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未來,隨著全球化的深入發展和文化交流的不斷加強,南音有望在更廣泛的範圍內得到傳播和認同,成為連接中華文化與世界文化的重要紐帶。我們有理由相信,南音這一古老而美麗的音樂形式,將在新的時代背景下煥發出更加絢麗的光彩。
-
新加坡華族文化中心 【SG:SW 2024 我寫我的歌】 中文歌曲創作節作品徵求
﹝新加坡訊﹞ ﹝資料來源:新加坡華族文化中心﹞ ﹝整理撰稿:僑訊小組﹞ 【SG:SW 2024 我寫我的歌】中文歌曲創作節隆重回歸,迎來第八屆的盛大舉辦。本創作節旨在發掘和栽培新一代具有潛能的本地音樂人才,為他們提供一個盡展才華的平台。 【SG:SW 我寫我的歌】自創辦以來,一直致力於推動中文音樂創作的發展,為本地音樂愛好者和創作者提供了豐富的資源和機會。這個創作節不僅是展示音樂創作才能的舞台,更是一個促進音樂人之間交流和合作的重要平台。 參加者可以通過此次創作節展示他們的原創作品,並有機會獲得專業評審的指導和反饋。優秀的作品將有機會進入決賽,贏取豐厚獎品,甚至有機會獲得專業音樂製作和發行的支持。 有興趣參加的音樂創作者請盡快提交作品,詳情請參考官方網站:(https://sgsw.sg/)
-
浯江公會第71至73屆就職典禮
﹝新加坡訊﹞ ﹝整理撰稿:僑訊小組﹞ 浯江公會是新加坡華人地緣社團之一,其前身為19世紀80年代成立的金浯江。金浯江的名稱源自母島-金門縣,金門因孤懸海島而別號浯江。 1952年,金浯江在陳匯川、黃啟澍和李啟謀等人的倡議下進行改組,成立了浯江公會。同年8月,浯江公會成立了籌備委員會,並於1953年1月正式獲准註冊,10月25日正式成立。 今年6月,浯江公會迎來了第71至第73屆的里程碑。 公會於6月30日舉辦了新一屆執監委員的就職典禮。這一重要活動標誌著浯江公會在新加坡金僑與華人社區中持續發揮著其重要作用,並繼續致力於促進華人團結和文化傳承。 浯江公會的發展歷程見證了新加坡華人社區的變遷與成長。從成立至今,公會不僅致力於為會員提供支持和幫助,還積極參與社區活動,促進文化交流。 金門古地名小知識 (資料來源:黃振良老師著作) 「金門昔為浯洲,又有仙洲、浯島、滄海、滄浯、浯江等美稱。」翻出許多有關金門的簡介,一開始往往就可以看到這一句話。明隆慶年間出版、浯洲最早的第一本地方志書,就叫做《滄海紀遺》,還有一些早期的地方志書,也常常註明其引用資料是另一本書:《滄浯瑣錄》,可見金門本島在早期一直是福建省漳、泉一帶居民眼中「滄海中的浯洲嶼」。 「浯洲」島名的由來,一直和「五」這個數字離不開關係,有說是唐朝貞元年間泉州設牧馬區五處,島為其中之一,因係離島,列為第五區故名;另一說法是早期此地緣有五座小島嶼,之後由於海中細沙逐漸往上堆,山上受雨水沖蝕往下堆積,海平面下降的結果,於是五座小島礁合而為一,五個沙洲合為一島,故名浯洲,儘管其原貌為何如今已不可考,但至今島上有許多低地係由原本的海域抬昇而為陸地,卻有斑斑陳跡足以為證,可以證明如今的金門島原本係由多個小嶼合成,至於其數量究竟多少,就不是我們可以知道的。 【徵求南洋老照片】 為了紀錄與重現南洋地區的歷史風貌,我們誠摯地向社會各界徵求南洋老照片。這些珍貴的影像,不僅是歷史的見證,更是我們共同記憶的一部分。我們希望透過這些照片,重溫昔日南洋的美好時光,並將之分享給更多人。 徵求內容 ‧拍攝於南洋地區的老照片,時間不限。 ‧生活場景、建築風貌、文化活動、自然景觀等各類題材皆可。 ‧無論是黑白或彩色照片,均歡迎提供。 提交方式 ‧請將照片電子檔或掃描檔案,以JPEG或PNG格式發送至指定郵箱:homi@homi.cc ‧每張照片請附簡短說明,包括拍攝時間、地點及照片內容描述。 注意事項 ‧提交的照片請確保無版權爭議,並同意我們使用於展覽、出版及相關宣傳活動。 ‧照片一經採用,我們將會標註提供者姓名,以示感謝。 我們期待您的參與,讓我們共同回顧南洋的歷史足跡。感謝您對此活動的支持與協助。 敬祝 健康快樂 金僑老照片召集團隊敬
-
駐馬來西亞代表處舉辦僑情座談會及晚宴
﹝馬來西亞吉隆坡訊﹞ ﹝整理撰稿:僑訊小組﹞ 駐馬來西亞代表處於6月26日成功舉辦僑情座談會及晚宴,吸引眾多海外僑胞及華社領袖參加。活動中,各與會者就重要僑務議題進行了深入討論,並由葉非比大使代表頒發僑務委員之總統任命狀,並向僑務諮詢委員、僑務顧問、僑務促進委員等榮譽職人員頒發僑務委員會聘書。 葉大使在會中向與會者分享了當前政府的外交施政重點,特別推崇海外華人及僑胞在中華民國臺灣各個發展階段所扮演的舉足輕重角色。葉大使強調,希望在馬來西亞的僑務榮譽職人員及華社領袖能繼續堅定支持臺灣,共同促使臺灣穩健發展,繁榮昌盛。 此次活動不僅加深了駐馬來西亞代表處與當地華社的聯繫,也為未來的僑務工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葉大使期盼在各方共同努力下,臺馬關係能夠不斷深化,迎來更加美好的未來。
-
新加坡即日起上架16種昆蟲食品
﹝新加坡訊﹞ ﹝整理撰稿:僑訊小組﹞ 自即日起,16種經批准的昆蟲食品將在新加坡各大商店正式上架。這些昆蟲食品包括蟋蟀、蠍子、蠶蛹等,提供消費者更多樣化的健康食品選擇。 昆蟲食品以其高蛋白、低脂肪和豐富的微量元素,逐漸受到全球消費者的青睞。這次上架的16種昆蟲食品均經過嚴格檢驗,符合新加坡食品安全標準,消費者可以放心選購和食用。 昆蟲食品不僅營養豐富,還有助於環保。相比傳統畜牧業,昆蟲養殖對環境的影響較小,所需的水資源和土地也更少。推廣昆蟲食品,不僅有助於緩解糧食危機,還能減少碳足跡,促進可持續發展。 各專賣店與餐廳現已陸續上架這些昆蟲食品,歡迎消費者前往選購和品嚐。未來,昆蟲食品市場將持續擴大,更多種類的昆蟲食品將陸續推出,為消費者帶來更多元的選擇。 新加坡食品管理局表示,將持續監督昆蟲食品的生產和銷售,確保產品質量和安全性。同時,鼓勵企業創新研發,提供更多高品質的昆蟲食品,滿足市場需求。 「吃昆蟲救地球」,這句話聽起來有些聳動,但絕非無中生有。 專家進一步指出,這是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近20年來,關注研究和推動的目標,可食用昆蟲不僅富含高蛋白質、維生素、不須施打抗生素等,且具更高的蛋白質轉換率。 假若要產生相同含量的蛋白質,蟋蟀所需的食物量,僅為牛隻的六分之一、羊的四分之一、豬或雞的二分之一。 隨著歐盟批准乾黃粉蟲(麵包蟲)作為人類食用昆蟲上市,昆蟲養殖農場除了生產動物飼料與植物肥料外,也打開銀髮族營養品、運動員高蛋白補充品的商機大門;若作為牲畜飼料,以蟲粉取代黃豆,更可避免森林砍伐、土地剝奪的危害,有利於永續環保,可見「食用昆蟲」市場潛力龐大!
-
駐菲代表處提醒:提高警覺確保旅菲安全
﹝馬尼拉訊﹞ ﹝駐菲律賓台北經濟文化辦公室提供﹞ ﹝整理撰稿:僑訊小組﹞ 近期本處接獲多起國人入境菲律賓時遭拒、護照遺失、財物失竊及搶劫等事件。駐菲代表處特此提醒國人,來菲旅遊務必提高警覺,確保自身及財物安全。 入境準備 15歲以上國人需事先在馬尼拉經濟文化辦事處(MECO)官網申請電子旅遊憑證(ETA),停留期限為30天。若預計停留超過30天或未滿15歲,需申請短期停留簽證(9A),並建議辦理旅遊平安保險。詳情請參閱MECO官網:https://www.meco.org.tw/services/visa-services 入境問題 菲國移民局對外國旅客進行證照查驗,若簽證不符、無法正確陳述入境目的、未備來回機票或財力證明、護照破損等,均可能遭拒入境。因移民政策為主權行為,無義務告知原因。來菲旅遊、就學及工作,應備妥相關證明文件。 護照遺失 護照與重要財物分開存放,並影印護照內頁及簽證。若護照遺失或被竊,應迅速報案並持報案證明、相片及身分證明文件至本處申請入國證明書,再赴菲國移民局補蓋入境及相關戳章,方能離境。 乘車安全 菲律賓計程車車況及司機素質不一,部分司機漫天喊價或敲詐外籍旅客。建議事先安排旅館車輛或友人接機,或使用機場專人服務之計程車或Grab服務。避免在街上招攬計程車,尤其夜晚。使用APP叫車較安全,若需招攬計程車,應記下車號及公司名稱,並確認司機採跳錶計價。 人身與財物安全 旅菲期間避免獨自旅行及佩戴貴重飾物,隨時注意周遭環境,勿與陌生人搭訕,避免前往偏僻地區。晚間步行應選擇燈光明亮、行人多的路段。遇可疑人員或車輛應迅速離開或尋求保護,遇搶劫可大聲呼叫並儘速報案。信用卡及金融卡遺失或被竊,應儘速辦理掛失。 緊急聯絡 國人在菲期間應每天與家人聯繫,倘遇緊急危難需本處協助,請撥打緊急聯絡電話: +63-917-819-4597(使用台灣手機號碼)/0917-819-4597(使用國際漫遊或菲國手機號碼)。 駐菲代表處再次提醒國人,務必注意旅遊安全,保護自身及財物。辦事處網站:https://www.roc-taiwan.org/ph/post/5894.html
-
《馬來西亞--華文教育專題》馬來西亞僑生:華文教育的堅持與挑戰
﹝整理撰稿:僑訊小組﹞ 在台灣的校園裡,馬來西亞僑生是常見的一個族群。即使這些學生同樣講中文,他們獨特的口音和選擇來台灣求學的原因,往往引發了不少人的好奇。深入了解馬來西亞的華文教育發展,我們才能理解這些學生背後的故事。 馬來西亞華文教育的艱辛歷程 馬來西亞是大中華地區之外,唯一擁有完整華文教育系統的國家。同時也是保有閩南傳統文化最深的地區。然而,這套系統的建立並不容易。從19世紀開始,馬來西亞的華文教育在困難中起步。第一間華文私塾於1819年在檳城成立,這成為華人社群教育歷史的起點。早期的華文學校主要依賴華人社群的自發組織和資助,克服了重重困難,逐漸發展起來。 隨著華人人口的增長,華文教育體系逐漸完善,涵蓋從小學到大學的各個階段。然而,這一切的背後是華人社群長期的艱苦努力。馬來西亞華人社會在缺乏政府支持,甚至面對阻力的情況下,憑藉堅韌的決心,克服了黑暗時期和教育斷層等多重挑戰。今天,他們依然在努力爭取教育平權,期盼著一個更加和諧的社會。 而這樣的黑暗時期是現在擁有良好教育資源的我們是無法想像的。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觀看影片連結。 多元民族與教育政策 擁有2800萬人口的馬來西亞,是一個多元民族國家,主要包括馬來人、華人和印度人。然而,憲法將公民分為土著(Bumiputera)和非土著兩種,前者包括馬來人和其他原住民,後者則是華人和印度人。這種分類影響了國家政策的實施,也深刻影響了不同族群的政治、文化和教育發展。 馬來西亞的憲法和政策架構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華人的教育發展。華人在各個領域的發展上受到諸多限制或排擠,這種不公平的待遇讓許多華人感到不滿,甚至有「二等公民」之感。然而,馬來西亞華人社群並未因此放棄,而是更加努力地爭取自身權益,特別是在教育領域。 華文教育的現況 自1970年代起,馬來西亞將英文中小學全面轉換為馬來語教學,目前小學系統僅剩國語(馬來語)、華語和淡米爾語教學的小學。根據最新統計,2016年華小(華語教學小學)有1297間,學生數量超過54萬。 中學方面,體制內僅剩馬來語授課的國民中學,不接受改制的華文中學則轉變為獨立中學(獨中)。獨中的數量已增至60間,學生人數也逐年增加,顯示出馬來西亞華人對華文教育的支持。 獨中雖然獲得華人社會的支持,但經費和資源依賴社會捐助。馬來西亞華校董事聯合會總會(董總)統整獨中的教科書和考試,建立了獨中教育的公信力。然而,各獨中的規模和發展仍然存在顯著差異,這些差異可能會限制獨中的整體發展。 華文教育的困境 華小和獨中在發展過程中面臨撥款不足、校舍空間有限等挑戰。教育部對華小的師資培訓和新校設立限制嚴格,導致華小發展困難。而獨中的經費自籌模式,造成不同地區獨中的發展不均,部分地區甚至出現獨中數量不足的情況。 華文小學(華小)的經費長期不足,每年須向社會募集龐大經費。儘管華小學生人數佔全國各源流小學生的21%,但每年只獲得2.4%至3.6%的撥款。教育部也忽視華小師資的培訓,並嚴格限制華小數量,不允許新的華小設立,這導致華小發展成數千人的大型學校,校舍空間不足,需分為上、下午班的兩班制。 獨立中學的困境 獨中的發展不為國家所支持,經費自籌,經常面臨資金短缺的挑戰。各獨立中學在經費上獨立自主,導致不同地區的獨中發展不均。獨中分佈不均、學校規模及學校制度差異明顯,例如在華人較密集的馬來半島西海岸地區,獨中較多,但在東海岸的吉蘭丹、登嘉樓和彭亨三州,只有吉蘭丹有一所獨立中學。這樣的分配現象與華人的人口分佈有密切的關係。 獨中學校的規模差異反映了城鄉發展的差距。在都市的獨中,有些學校可以有6000名學生,但在砂勞越的某些學校,卻只有70幾人。此現象源於鄉村地區就業機會少,人口外流嚴重,導致都市地區的學生數不斷增加,而鄉村地區學生卻不斷減少。 獨中的學校制度可分為單軌制和雙軌制。單軌制只重視董總課程(統考課程),較忽略政府課程(政考課程);雙軌制則同時重視兩者。根據調查,南馬柔佛州多實施單軌制,而其他地區則實行雙軌制。這些差異會影響學生未來的發展機會,特別是進入政府相關單位工作的機會。 馬來西亞華文教育的堅持與展望 儘管面臨重重挑戰,馬來西亞華文教育在華人社會的努力下,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馬來西亞華人社群的教育成就,既是歷史的見證,也是未來的希望。華文教育不僅讓子女在社會階級中有向上流動的機會,也使華人的傳統文化得以傳承延續,維繫華人的族群認同。 未來,如何在保有文化傳承的同時,促進不同族群間的理解與融合,將是馬來西亞華文教育需要面對的重要課題。通過持續的努力和堅持,期待華文教育在馬來西亞能夠邁向更美好的未來。 結語 馬來西亞華文教育的歷史是一部充滿艱辛與努力的故事。從19世紀的私塾,到今天的現代化教育體系,華人社會在教育上的堅持和努力不容忽視。馬來西亞華文教育的成功,離不開華人社會的支持與努力,更是他們對文化傳承和教育公平的堅定追求。未來,馬來西亞華文教育仍需面對許多挑戰,但只要繼續努力,必定能迎來更加光明。
-
新加坡金門會館召開2024年度常年會員大會
﹝新加坡訊﹞ ﹝整理撰稿:僑訊小組﹞ 2024年6月23日,新加坡金門會館順利召開年度常年會員大會。本次大會旨在報告會館會務及財政收支帳目等重要事宜。會議由金門會館主席方耀明主持,財政林毅彪、副主席陳佳模、總務方百成以及董事陳成欣協助大會的進行。 會議期間,方耀明主席詳細報告了會館在過去一年中的各項會務活動,並對未來的發展計劃進行了展望。財政林毅彪則向會員們報告了2023年的財政收支情況,詳細列舉了各項收入與支出項目,並強調了會館在財務管理方面的透明度和規範性。 在大會結束後,舉行了年度獎學金頒發儀式,共有28位在中學、初級學院、理工學院和大專學府就讀的學生獲得了獎學金。頒獎典禮由財政林毅彪主持,他在演講中對獲獎學生表示祝賀,並鼓勵他們繼續努力,追求更高的學術成就和個人發展。 這次大會的順利召開和獎學金的頒發,充分體現了新加坡金門會館在服務會員、支持教育方面所做出的積極貢獻。會員們紛紛表示,這次大會不僅加強了他們對會館事務的了解,也增進了會員之間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金門會館自成立以來,一直致力於弘揚中華傳統文化,推動教育事業的發展,並透過多種形式的活動增強會員之間的聯繫與交流。未來,金門會館將繼續努力,為會員們提供更好的服務和更多的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