僑訊
-
《AI 南洋》AI時代的能源挑戰: 資料中心如何在數位發展與永續之間求平衡?
◎專欄/邱翌瑄、星燦 姜 人工智慧(AI)技術的崛起,使得全球對運算能力的需求與日俱增,資料中心成為支撐這場數位革命的核心基礎設施。然而,資料中心同時也是能源與水資源的高度消耗者,使各國政府不得不在數位發展與永續經濟之間尋求平衡。近期,馬來西亞柔佛州提高資料中心審查門檻,嚴格要求節能與節水標準,而越南則選擇相反路徑,透過政策鬆綁吸引外資進駐。這兩種截然不同的策略,不僅反映了不同國家的發展取向,也揭示了「沒有能源,就沒有AI」的現實困境。 柔佛州提高標準:永續發展成為關鍵考量 過去五個月內,馬來西亞柔佛州約30%的資料中心申請遭到駁回,原因在於這些業者未能滿足當地政府對能源與水資源管理的要求。由於資料中心運行需要大量電力進行伺服器冷卻,並消耗大量水資源維持穩定運作,柔佛州政府認為這些設施若無法提出明確的節能與永續方案,將對當地電網與環境造成沉重負擔。 柔佛州的資料中心審查標準包括: ‧能源效率:是否使用再生能源、採取節能技術、降低碳排放。 ‧水資源管理:是否有有效的水循環與回收系統,減少對當地水資源的消耗。 ‧經濟與就業貢獻:是否提供具有競爭力的薪資,吸引本地人才,而非僅依賴外籍技術人員。 ‧市場競爭力:該資料中心是否能夠吸引更多國際企業進駐,提升當地的數位產業價值。 柔佛州的政策顯示,政府已不再僅考量吸引投資,而是要求外資企業負起更多社會責任,確保其經營模式不會對環境與社會造成長期負面影響。這也意味著,未來資料中心業者若要進入馬來西亞市場,將需要投入更多資源在綠色科技與可持續經營模式上。 越南選擇開放:以鬆綁政策吸引外資 與柔佛州的趨勢不同,越南則選擇透過政策鬆綁,積極吸引資料中心業者進駐,並希望借此推動其數位經濟發展。今年7月,越南政府推出直接購電協議(DPPA),允許企業直接向再生能源供應商購電,降低外資企業對當地電網的依賴。此外,越南還修訂了《電信法》,允許外資持有100%雲端服務與資料中心業務,進一步降低外資進入門檻。 越南的政策方向明顯有別於新加坡與馬來西亞,主要考量在於: ‧基礎設施仍在發展中:越南目前的資料中心市場尚處於起步階段,需要透過外資投資來加速基礎建設完善。 ‧數位經濟潛力巨大:隨著東南亞數位轉型加速,越南希望成為區域內的數據與雲端運算中心,與新加坡、馬來西亞競爭。 ‧降低企業進駐門檻:允許外資企業擁有100%股權,並提供綠電採購機制,使企業更容易符合供應鏈減碳要求。 這種「開放換發展」的策略,或許能在短期內吸引大量外資進駐,但長期來看,若無妥善規劃能源供應,可能會帶來電力負荷增加、環境污染等問題,對當地基礎設施造成挑戰。 全球資料中心的能源挑戰:政策如何尋求平衡? 儘管資料中心目前僅占全球用電量的1%,但其用電高度集中,已對部分國家的電網造成壓力。例如,愛爾蘭的資料中心已占全國電力需求的20%,美國弗吉尼亞州甚至超過25%,導致當地電網承受沉重負擔。國際能源總署(IEA)執行董事比羅爾(Fatih Birol)強調:「沒有能源,就沒有AI,現在是政策制定者與產業界合作,確保電力供應安全且永續發展的關鍵時刻。」 各國政府在資料中心設置的政策上,正在尋找一個微妙的平衡點: ‧新加坡:已接近土地與資源飽和,開始限制資料中心數量,並推動低碳技術應用。 ‧馬來西亞:逐步強化環境審查標準,要求外資企業承擔更多永續發展責任。 ‧越南:選擇政策鬆綁,以快速吸引外資,推動數位基礎建設。 這三種模式都各有優勢,但長期而言,高效能、低能耗的綠色資料中心將成為各國競爭的關鍵。企業未來若要進軍東南亞市場,勢必得在能源效率、永續發展與經濟利益之間找到平衡點,才能符合各國政府的政策要求。 從馬來西亞的環保標準到越南的開放策略,各國在資料中心發展上的選擇,反映了不同的國家戰略與經濟考量。未來,隨著AI與數位基礎建設需求持續增加,如何在能源、環保與經濟效益之間取得平衡,將是各國政府與企業共同面對的關鍵課題。
-
《國際馬來》亞洲馬來西亞之夜新春團拜 台商齊聚盼擴大國際影響力
﹝整理撰稿:僑訊小組﹞ 2月8日,一場意義非凡的盛會│「亞洲之夜暨乙巳年新春團拜」,在亞洲台灣商會聯合總會的精心籌備下盛大舉行。活動現場熱鬧非凡,洋溢著濃厚的節慶氛圍與蓬勃的商業活力,眾多政商界精英及國際友人齊聚一堂,共同見證這一精彩時刻。 從台灣地區趕來的貴賓陣容強大,總統府副秘書長何志偉、僑務委員會委員長徐佳青、外交部政務次長吳誌中與田中光、經濟部政務次長江文若,以及國策顧問林見松、賴維信、黃銘得、莊振輝和多位立法委員紛紛亮相。此外,帕勞共和國國務部長Mr. Gustav Aitaro 也遠道而來,各國駐台代表與台商代表們也滿懷熱情地參與其中,為這場盛會增添了國際化的色彩。 何志偉代表台灣地區領導人賴清德,向在場的台商致以最誠摯的新春問候。他回顧了2024年台灣地區在經濟領域的耀眼成績:成功重回亞洲經濟四小龍之首,經濟成長率攀升至4.2%,股票市場漲幅更是超過28%。何志偉著重強調,這些傲人成果的背後,是廣大台商朋友們在全球各地拼搏奮進、不懈努力的結果。在活動中,何志偉也深入解讀了投資台灣的三大方案相關措施,期望世界各地的台商能夠持續為台灣地區的發展注入動力,攜手共創更加輝煌的未來。 徐佳青對亞總總會長林凱民及其團隊表達了深深的感激之情,稱讚他們精心籌備的這場晚宴既隆重又溫馨。她指出,今年的活動規模空前,不僅匯集了亞洲地區的台商,也吸引了來自多個國家的事業夥伴。在新春佳節的歡樂氛圍中,大家在此進行經貿交流,碰撞出思想與合作的火花,無疑具有重大意義。徐佳青充分肯定了台商們在全球市場積極佈局的同時,始終心繫台灣地區,踴躍投資台灣地區的家國情懷。她滿懷期待地祝福台商朋友們在新的一年能續寫輝煌,在風雲變幻的全球經濟浪潮中勇立潮頭,開闢出更為廣闊的發展天地。 兼任馬總會長的林凱民分享了活動的意義。他表示,自 2022 年開始,馬總就利用台商返台過年的契機舉辦新春團拜。而今年,更是大膽創新,將活動升級為「亞洲」馬來西亞之夜,目的就是要讓來自馬來西亞、亞洲乃至世界各地的台商能夠跨越地域界限,匯聚在一起。在川普2.0時代即將開啟的複雜全球經濟格局下,透過深入廣泛的交流,共同提昇台商在國際舞台上的影響力,攜手應對各種經濟挑戰,精準把握發展機會。 活動期間,北美洲台灣商會總會長陳世修帶來了一個特別的環節||向徐佳青及各位嘉賓介紹名為「洄流」的畫作。畫面中,巨大的鯨魚腹中容納著台灣,這一充滿寓意的畫面,生動地象徵著每一位在國際舞台上拼搏的台商,無論身處何方,心中始終牽掛著台灣這片故土。這幅畫不僅是一件精美的藝術品,更是台商們眷戀家鄉、心繫桑梓的情感寄託。 這次新春團拜活動,不單單是慶祝節日的聚會,更是台商們交流合作、共商發展大計的重要平台。在全球經濟格局不斷變化的當下,台商們透過這樣的活動凝聚力量,為台灣地區的經濟發展和自身在國際市場的拓展積極出謀劃策。相信在新的一年裡,台商們將繼續在國際舞台上綻放光彩,書寫更加壯麗的商業篇章,也衷心期待台灣地區的經濟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能夠保持良好的發展勢頭,實現更大的飛躍。
-
《國際新加坡》新加坡積極立法防止外國勢力干預
﹝整理撰稿:僑訊小組、程星燦﹞ 在全球化不斷深入的當下,世界各國連結愈發緊密,人才跨國流動的浪潮也愈發洶湧。新加坡,這座位於東南亞的璀璨明珠,憑藉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長期穩定的政治環境以及高度發達的金融體系,在東南亞地區確立了無可取代的經濟與金融中心地位。長久以來,新加坡推行極具吸引力的開放政策,熱忱歡迎來自全球各地的專業人才與企業家移民,期望藉助多元人才的智慧與力量,為國家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持續提升其在國際舞台上的競爭力。 大量湧入的新移民為新加坡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活力與機會。在科技領域,不同國家的技術精英帶來了前沿的技術理念與創新思維,推動新加坡在人工智慧、生物醫藥等前沿領域不斷取得突破。在商業領域,經驗豐富的企業家帶來了豐富的商業資源與先進的管理模式,協助新加坡本地企業與國際市場深度融合,開啟新的發展空間。 然而,隨著新移民數量的持續增長,一個潛在的風險逐漸浮現。龐大的新移民群體在文化背景、價值觀念以及社會關係網絡等方面存在顯著差異,這使得他們容易受到外國勢力的影響與操控,進而對新加坡的內政穩定構成威脅。 我國駐新加坡代表童振源深入研究分析新加坡社會現狀後指出,過去三年間,新加坡政府已敏銳洞察到外國勢力干預的潛在危害,並在立法層面積極行動。新加坡政府深知,完善的法律體係是防範外國勢力滲透、維護國家主權與安全的根本保障。 今年2月初,新加坡國會舉行了一場意義非凡的會議。經過多輪激烈討論與審慎權衡,國會議員們達成高度共識,全票通過備受矚目的《維持種族和諧法案》。 這項法案的出臺,為新加坡的種族和諧與社會穩定築牢了堅實的法律根基。根據該法案,內政部長被賦予關鍵權力,一旦發現有個人或實體傳播損害新加坡種族和諧的內容,內政部長有權迅速發出限制令,及時遏制這些有害行為的擴散。 回顧新加坡的發展歷程,建國之初人口僅188萬,在資源相對匱乏、地緣政治情勢複雜的情況下,實現人口成長與經濟發展的平衡是一大難題。自1977年起,新加坡總和生育率持續低於維持人口自然更替所需的2.1水平,少子化趨勢日益嚴峻。為因應這項挑戰並吸引更多優秀人才,新加坡政府果斷實施開放的移民政策。這項政策成效顯著,截至去年,新加坡總人口已攀升至604萬人。 國際社會中,部分國家因外國政府透過媒體滲透、培植代理人等手段干預內政,導致社會動盪、政治秩序崩潰的慘痛教訓,讓新加坡政府警鐘長鳴。新加坡政府深刻體認到,必須未雨綢繆,積極採取措施防範類似情況在本國發生。於是,2021 年底,新加坡通過了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防止外來干預(應對措施)法》。這部法律猶如堅固的盾牌,旨在全方位抵禦外來勢力透過惡意訊息宣傳、利用本地代理人干擾新加坡內政。該法各項條款逐步落實實施,其中涉及本地代理人的關鍵條款於2023年12月29日正式生效,標誌著新加坡在防範外來干預方面邁出堅實一步。 外國勢力的干預手段層出不窮且隱密複雜。他們常常藉助社群媒體強大的傳播力,精心偽裝身分,與別有用心的本地組織或個人勾結,有組織、有計劃地散佈大量不實資訊。這些假訊息如毒瘤般在新加坡社會迅速擴散,妄圖擾亂正常政治秩序,破壞新加坡長期保持的團結和諧氛圍,誤導公眾對政治議題的認知,削弱民眾對本國政府的信任,甚至企圖左右新加坡選舉結果,掌控國家政治走向,實現其不可告人的目的。 在執行《防止外來干預(應對措施)法》過程中,新加坡政府以實際行動彰顯維護國家主權和安全的堅定決心。去年2月2日,新加坡政府依據該法發布公告,指出新加坡香港商會、九龍會會長陳文平存在受外國勢力影響的跡象,且極有可能在不自覺中為外國勢力謀利。基於此,新加坡政府出於維護國家主權與安全的考量,有意將陳文平列為 「有政治影響者」。公告發布後,立刻引發新加坡媒體廣泛關注。各大媒體深入挖掘報道陳文平的過往言行和社會活動,陳文平瞬間成為輿論焦點。 在輿論壓力下,陳文平隨後主動辭去在新加坡基層組織擔任的所有職務,同時卸任香港商會會長和九龍會會長。許多新加坡本地企業家出於對自身企業聲譽和社會責任的考量,紛紛私下表示要與陳文平保持距離,避免受到潛在風險牽連。進一步了解陳文平背景,他1990年懷著對新生活的憧憬和對事業發展的追求,從香港移民至新加坡,並於1993年順利獲得新加坡公民資格。此後,陳文平積極融入新加坡社會,在社區基層和宗鄉會館等民間組織中十分活躍,憑藉自身能力和熱情,為促進社區交流、傳承文化傳統做出一定貢獻。在事業方面,他涉足房地產與教育領域,不僅為新加坡高端客戶提供專業的子女留學手續辦理服務,還積極投身教育創新,開辦「認識中國」通識課程,旨在幫助新加坡年輕人以及有意前往中國經商的人士,更深入、全面地了解中國和中國文化,促進兩國間的文化交流與經濟合作。前年3月,陳文平憑藉在海外僑胞群體中的影響力,以「海外列席代表」身分受邀參加中國政協會議。接受媒體採訪時,他滿懷熱忱地表示,海外僑胞肩負特殊使命和責任,有義務在海外積極傳播中國聲音,講述真實、立體的中國故事,並高瞻遠矚地建議組建海外僑胞聯盟,透過整合資源、凝聚力量,進一步推動中外交流與合作,為增進國際社會對中國的了解貢獻力量。 去年2月26日,新加坡政府經過嚴謹的調查和評估程序,正式將陳文平列為首位「具政治影響力者」。根據相關規定,陳文平需每年如實申報超過 1萬新幣的政治獻金來源,確保資金流向透明合規;同時,詳細披露與外國政治或立法機構的關聯情況,以便政府全面掌握其對外交往動態;此外,還需公開所獲得的移民福利,如榮譽公民身分、永久居留權等特殊待遇,接受社會監督與審查。 新加坡歷史上,種族關係一直是影響國家穩定與發展的關鍵因素。1964 年7月21日,在新加坡建國前一年,馬來人與華人之間爆發全島範圍的大規模暴力衝突,局勢迅速失控,持續17天的混亂致使社會秩序嚴重破壞,造成23人喪生,超400人受傷的慘痛後果。令人痛心的是,僅僅兩個月後,類似衝突再次爆發,短短12天的暴動又奪走13條鮮活生命,100多人受傷。這兩段慘痛的歷史記憶,成為新加坡社會心中永遠的傷痛,時時提醒新加坡政府和民眾,維護種族和諧的重要性與迫切性。 為從根本上維護種族和諧,徹底杜絕外國勢力利用種族矛盾操控的可能,今年2月初,新加坡國會通過《維持種族和諧法案》。該法案內容詳實、措施有力,授權內政部長對任何散播損害新加坡種族和諧的個人或實體擁有絕對的限制令發布權。一旦發現有個人或組織傳播可能引發種族矛盾的特定訊息、發表煽動性演說、參與不良導向的印刷編輯製作活動,甚至擔任可能傳播有害思想的刊物編委等行為,內政部長有權立即採取行動,下達限制令,嚴厲禁止相關行為。同時,為防止種族組織成為外國勢力滲透的突破口,新加坡政府將目光聚焦到 300 多個包括宗鄉總會和商會在內的種族組織。這些組織在新加坡社會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是連結不同種族、傳承文化的重要連結。為確保它們的純潔性和安全性,這些組織將被指定為受監管實體,需定期申報來自國外的捐款和匿名捐款,主動披露與外國機構或個人的關係,並且公開組織的領導層結構。透過這些嚴格的監管措施,全方位防範惡意外國勢力利用這些組織破壞新加坡得來不易的種族和諧局面,為國家的長治久安保駕護航。 新加坡政府在立法防範外國勢力干預方面的積極行動,不僅反映了其對國家主權和安全的高度重視,也為其他國家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借鏡。在全球化浪潮中,如何在積極擁抱國際交流與合作的同時,有效防範外部勢力干擾,是每個國家都需認真思考與應對的重要議題。新加坡的實踐表明,只有透過完善的法律體系、堅定的執行力度以及全社會的共同努力,才能確保國家在複雜多變的國際環境中保持穩定、持續發展。
-
燈火輝映,迎接吉祥之年──馬來西亞蛇年新春巡禮
﹝整理撰稿:僑訊小組‧霽和﹞ 新年的鐘聲響起,紅燈籠輕輕搖曳,空氣中瀰漫著節慶的喜悅與祈福的願望。對華人而言,農曆新年不僅是歲末的總結,更是嶄新的開始。在這個特別的時刻,若想體驗最濃厚的年節氛圍,那麼充滿歷史與文化氣息的檳城,便是絕佳的選擇。 今年,恰逢癸巳蛇年,馬來西亞各地華人城市的節慶活動更顯隆重。從馬來西亞最長的紅燈籠街,到極樂寺的萬燈祈福,再到五年來首度恢復的峇六拜蛇廟新春祭典,每一處都散發著喜慶與祥和之光。在這座南洋古城裡,感受歲月沉澱的文化風華,與家人共度一場洋溢著幸福氣息的新春之旅。 千燈流光,紅燈籠街的夢幻夜景 在華人文化中,紅色自古以來便象徵著吉祥與興旺。每逢春節,家家戶戶張貼春聯、懸掛燈籠,以迎接新一年的到來。而在檳城北海的拉惹烏達(Raja Uda),這條街道已經化身為「馬來西亞最長紅燈籠街」,燈火如星河般閃耀,映照著人們心中的願望。 沿著這條燈籠街漫步,抬頭便能望見數以千計的紅燈籠高掛天際,與古老的廟宇交相輝映,彷彿穿越時空,走入一幅傳統與現代交織的畫卷。街邊的新春夜市則熱鬧非凡,琳瑯滿目的攤位販售著各式年貨、春聯與精緻的文創小物,還有道地的馬來西亞華人美食,如香氣四溢的福建麵、椰香濃郁的娘惹糕點,令人食指大動。 此外,街道上還會舉辦許多應景的民俗表演,如舞龍舞獅、新春歌舞、傳統樂器演奏等,讓人沉浸在熱鬧非凡的年節氛圍中。 萬燈齊耀,極樂寺的光之祈願 迎接新年的方式有千百種,而「點燈祈福」則是最純粹而溫暖的一種。座落於檳城的極樂寺,已有130年的悠久歷史,每年春節期間,這座佛教名剎都會舉行盛大的燈會(Kek Lok Si Display of Lights),照亮新春的希望之路。 今年馬來西亞的燈會自1月25日至2月23日舉行,白日裡,信眾們前來參拜,焚香祈願,期盼來年平安順遂。而當夜幕降臨,萬盞燈火依次點亮,將整座寺廟渲染成金色的光海,宛如佛國仙境。走上階梯,燈火指引著前行的步伐,每一盞燈,皆寄託著人們對幸福的期盼。 在這場燈之祭典中,最令人屏息的一刻,便是大年初一至初十五的煙火秀。璀璨的火光劃破夜空,如繁星閃爍,照亮人們臉上的笑容,也點燃了新年的希望。 極樂寺內還有特別的「福燈祈願」活動,信眾可以點上一盞象徵幸福的燈,為家人與自己祈求健康與順遂。這種燈火信仰,不僅僅是對神明的敬仰,更是一種文化的傳承。 蛇神之舞,峇六拜蛇廟的祈福祭典 若說新年中最具神秘氣息的慶典,莫過於蛇年的峇六拜蛇廟。這座位於萬腳蘭(Bayan Lepas)的蛇廟,自古以來便以供奉蛇神而聞名。今年,睽違五年的新春廟會盛大回歸,迎接蛇年的降臨。 「舞蛇」,這項流傳已久的技藝,在鼓聲與燈光的襯托下,舞者與靈動的長蛇交織出奇幻的畫面。蛇,在華人文化中既象徵神秘,也寓意智慧與重生,在這場祭典中,人們透過舞蛇表演,祈求化解厄運、迎來吉祥。而除了舞蛇之外,現場還有變臉、舞獅、民俗舞蹈與蛇術雜技等精采絕倫的表演,讓人彷彿置身於一場華麗的傳統藝能大會。 午夜時分,「請火儀式」正式展開。廟方點燃聖火,象徵迎接新年的光明與希望,同時也進行占卜儀式,預測來年的經濟與社會運勢。在燦爛的煙火與人潮的歡呼聲中,這場蛇年的祝祭儀式圓滿落幕,為檳城的新年揭開最美好的序幕。 在馬來西亞,尋找新年的足跡 每一個節日,都承載著文化的記憶與情感的流轉。在馬來西亞的華人社區的街道間,紅燈籠輕輕搖曳,照亮新年的希望;在極樂寺的燈會中,萬盞燈火匯聚成光,映照著人們的祈願;在蛇廟的廟會裡,古老的舞蛇祭典,訴說著時光深處的故事,也說著當年華人先祖的故事。
-
撈得風生水起──星馬華人新年的「食」尚儀式
﹝整理撰稿:僑訊小組﹞ 當農曆新年來臨,華人餐桌上總少不了各式寓意吉祥的年菜。在新加坡與馬來西亞,有一道獨特的節慶料理--撈生(又稱撈起、撈魚生或七彩撈生),不僅是一道美味佳餚,更是一場視覺與味覺交織的年節儀式。 這道色彩繽紛的料理,融合了傳統與創新,象徵「撈起撈起,撈得風生水起」,寓意來年事業蒸蒸日上,財運滾滾而來。對於外國人而言,這道菜的食用方式更是一大奇觀--眾人圍桌而坐,筷子齊舉,拋擲食材至半空,伴隨著一聲聲響亮的祝福語,場面熱鬧非凡,氣氛比年夜飯還要更上一層樓。 這究竟是一道什麼樣的料理?它又是如何成為星馬華人不可或缺的新年習俗呢? 撈生的色彩與寓意 「撈生」的精髓,不僅在於其獨特的食用方式,更在於它的食材選擇與象徵意義。這道料理主要由生魚片與七彩繽紛的食材組成,每一種食材都帶有吉祥的寓意,如同新年祈福儀式的一部分。 撈生常見的食材及其象徵意涵 生魚片(一般選用鮭魚):代表「年年有餘」,而「生魚」則象徵「生氣勃勃,風生水起」 紅蘿蔔絲、紅薑絲:代表「鴻運當頭」,希望新年能夠一帆風順 青瓜絲、青木瓜絲或青椒絲:象徵「青春常駐」,寓意健康與活力 炸雲吞皮或薄脆:象徵「遍地黃金」,祝願財源滾滾 碎花生、碎堅果:代表「金銀滿屋」,希望新年富貴吉祥 五香粉、桂末粉:代表「五福臨門」,祈求幸福、長壽與健康 胡椒粉:象徵「招財進寶」,讓財富臨門 酸梅醬、酸桔汁:象徵「甜甜蜜蜜」,祝願家庭和樂美滿 香油:代表「順順利利,財源廣進」,希望新的一年無論工作或生活皆事事順心 芝麻:象徵「生意興隆」,特別受到經商人士喜愛 這些食材經過精心搭配,不僅色彩鮮艷,亦充分展現了華人傳統文化中對新年美好寓意的講究。 撈生的儀式感--拋得越高,運氣越旺 與一般年菜不同,撈生的樂趣在於它的食用過程。當餐桌上的撈生準備就緒,大家會依序加入食材,每加入一種,便要高聲喊出吉祥話,例如: 加入生魚片時:「年年有餘!」 撒上花生與堅果時:「金銀滿屋!」 倒入酸梅醬時:「甜甜蜜蜜!」 淋上香油時:「順順利利,財源滾滾!」 當所有食材準備完成,重頭戲便正式開始--撈起。所有人手持筷子,一起將食材拌勻,並大力往上拋,拋得越高,象徵新年的運氣越旺。這場「食物大亂鬥」常讓餐桌變得五顏六色,但這也是撈生的趣味之一。 撈生的拋擲方式不僅象徵好運,也代表著團圓與歡樂,家人朋友一同參與,在笑聲與祝福聲中迎接新的一年。 撈生的起源之爭--新加坡vs馬來西亞 儘管撈生已經成為星馬華人新年的標誌性年菜,但其起源至今仍是新加坡與馬來西亞兩國的爭論話題。 新加坡的說法 根據新加坡的說法,現代版的撈生起源於1960年代,由四位知名中餐廚師--辛良(Sin Leong)、許國威(Hooi Kok Wai)、譚瑞棋(Tham Yui Kai)和劉玉珮(Lau Yoke Pui)所創。他們被稱為「四大天王」,對新加坡的粵菜發展影響深遠。據說他們從中國廣東的生魚片料理獲得靈感,並創新加入七彩蔬菜及甜酸醬料,發展成為今日的撈起文化。 馬來西亞的說法 然而,馬來西亞則認為撈生起源於1940年代的芙蓉市(Seremban),當地一家名為「樂晶記」(Loke Ching Kee)的中餐廳據說發明了這道菜。當時,馬來西亞的廣東移民受到傳統潮州魚生的啟發,開始在宴會中端上這道色彩繽紛的魚生料理,並加入拋擲的儀式,逐漸成為過年時的習俗。 新加坡與馬來西亞的飲食文化向來競爭激烈,無論是海南雞飯、肉骨茶,還是撈生,兩國都堅稱自己才是發源地。即便如此,這場關於撈生起源的爭論,至今仍沒有定論,反而讓這道菜在星馬地區更加聲名遠播,甚至傳至香港、台灣與海外華人社區,成為世界華人春節餐桌上的一道特色料理。 撈起幸福,迎接新年 隨著農曆新年的鐘聲響起,撈生不僅是一道美味的年菜,更是華人文化中不可或缺的年節儀式。從色彩繽紛的食材,到拋擲筷子的熱鬧場面,撈生承載著華人對未來一年的期望與祝福。 無論撈生究竟起源於新加坡或馬來西亞,它已經超越了地理界限,成為全球華人共同的年節記憶。在這個新春佳節,不妨邀請家人朋友一同圍坐餐桌,拿起筷子,撈得風生水起,共同迎接新年的美好祝福!
-
新年開工儀式,帶來好運和繁榮
﹝整理撰稿:僑訊小組﹞ 每年的新年開工儀式,是馬來西亞華人社區中一個重要的傳統。這些儀式不僅為新的一年帶來好運和繁榮,還象徵著吉祥和團圓。 在新年開工前,許多人會參加各種開工儀式,以下是一些最常見的習俗: 舞獅舞龍 舞獅舞龍是新年開工儀式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這種傳統舞蹈象徵著驅邪辟邪,帶來好運。色彩鮮艷的獅子和龍在鼓聲和鞭炮聲中舞動,氣氛熱鬧非凡。 燃放鞭炮 燃放鞭炮同樣是一種驅邪的儀式,也是一個重要的開工活動。鞭炮聲震耳欲聾,驅散了邪氣,也為新的一年帶來了活力和喜慶。 祭拜神明 在新年開工前,許多企業和家庭會舉行祭拜神明的儀式,祈求新的一年事業有成,財運亨通。供品和香火齊備,大家虔誠祭拜,祈求神明保佑。 交換紅包 紅包象徵著吉祥和繁榮。在新年開工時,公司和同事之間會互相交換紅包,這不僅帶來了祝福,也增進了同事之間的感情。 團圓飯 最後,許多公司會在新年開工前舉辦團圓飯,讓員工和家人一同享用。這象徵著團結和繁榮,並為新的一年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這些儀式不僅讓人們感受到新年的喜悅,也增添了節日的氣氛。透過這些傳統習俗,我們不僅能夠慶祝新年的到來,也能夠祈求新的一年事事順利,財源滾滾。新年開工儀式,是我們文化的一部分,也是我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
《新年專欄》南洋金僑的年味記憶:金門子弟眼中的過年習俗
﹝整理撰稿:邱翌瑄、陳雯雯﹞ 談起南洋金僑的過年習俗,總讓身為金門的子弟感到無比親切。金門自古以來是南洋僑鄉,不少先輩遠赴南洋謀生,帶去了我們的文化,也將當地習俗融入了自己的生活。這些漂洋過海的金僑們,過年時仍然秉持著金門人的精神,但同時增添了南洋的風情,讓傳統習俗在異鄉有了不一樣的色彩。 南洋的金門年味:傳統與風情的交融 在南洋,無論是馬來西亞、印尼還是新加坡,金僑們對農曆新年的重視程度與在家鄉無異。這份對新年的敬重與期待,早已成為代代相傳的文化傳承。臨近春節,金僑家庭中總能看到忙碌的身影,大家一同打掃屋子,象徵辭舊迎新;貼上寫滿祝福的紅色對聯,將喜慶氣氛灑滿家家戶戶;祭拜祖先則是不可或缺的儀式,借此感恩先輩的庇佑,祈求來年平安順遂。這些來自金門的年俗,無論身在何地,都被完整地保留了下來,成為金僑們思鄉情感的寄託。 然而,與在金門過年不同的是,南洋的熱帶氣候和多元文化背景,為這些傳統習俗賦予了新的風貌。以冬日取暖的炭火暖爐為例,在南洋這樣的炎熱地區,自然不再適用。取而代之的是家中擺滿熱帶花卉,例如扶桑花、蘭花和紅掌等,這些鮮艷的植物為新年增添了濃厚的節慶氣息。而金門家鄉盛行的迎神賽會,到了南洋則轉變為由當地華人社團主辦的廟會活動,活動內容融入了南洋特色,增加了舞蹈、歌唱等表演,讓更多人參與其中,感受到團結與歡樂。 除了形式的變化,金僑們在新年的核心價值--對祖先的感恩與對團圓的期待,依舊不曾改變。祭祖儀式中,家人一同擺上象徵家鄉味道的供品,如芋頭糕、甜粿和金門高粱酒,即使遠離故土,這些熟悉的食物也讓金僑們彷彿置身家鄉。在這個過程中,家族的凝聚力被一次次加強,新一代的子孫也從中學習到珍惜傳統與家族文化的重要性。 此外,南洋的新年也因當地的多元文化而更加熱鬧與多彩。金僑家庭的年夜飯不僅保留了金門特色的家鄉菜,還融入了南洋特有的風味,例如馬來椰漿飯、印尼沙嗲、甚至新加坡辣椒螃蟹,讓這場年夜盛宴成為文化融合的美食體驗。家人圍坐在一起,品味家鄉與南洋的雙重滋味,也象徵著跨越地域的團聚與和諧。 年夜飯:金門與南洋的雙重滋味 金門人的年夜飯講究團圓,這份對家人相聚的重視與珍惜,即使在遠離故鄉的南洋,也依然被延續和發揚。在這片多元文化交織的土地上,金門人的年夜飯保留了家鄉的傳統美味,同時也融入了南洋特有的食材與烹調方式,形成一桌獨具特色的雙重滋味盛宴。 在金門,年夜飯的餐桌上少不了的經典菜色,如象徵團圓的炸枋魁、寓意富貴的米篩目,以及代表步步高升的芋頭糕,這些菜餚在南洋的金僑家庭中依然保留著重要地位。然而,為了適應當地的氣候與飲食習慣,這些傳統美食往往搭配著南洋風味的佳餚。例如,金門的炸枋魁會與馬來椰漿飯一同上桌,椰漿的濃郁香氣與炸物的酥脆交相輝映;印尼沙嗲的香料風味,為年夜飯增添了異國的辛香氣息;而新加坡的肉骨茶,濃郁的藥材湯底則帶來一種溫暖人心的感覺。這樣的餐桌融合,不僅滿足了家人多樣化的味蕾,也在無形中將金門與南洋的文化緊密聯繫在一起。 除了菜餚上的多元化,金僑家庭的年夜飯還有一樣重要的元素,那就是「酒」。金門的年夜飯餐桌上,少不了一瓶象徵家鄉風味的金門高粱酒。高粱酒不僅是佳釀,更是思鄉的寄託,每一口都帶有濃濃的家鄉味道,讓人在異鄉也能感受到故土的溫暖。而在南洋,熱帶的水果資源豐富,金僑們常用當地的芒果、鳳梨或椰子調製甜酒,為年夜飯增添一絲清新甜蜜的風情。這杯甜酒,不僅象徵著金門文化在南洋的延續與適應,也體現了「金門根,南洋花」的文化交融精神,寄託著新的一年甜蜜美好的祝願。 在南洋的年夜飯,家人們圍坐一桌,一邊分享家鄉與南洋的雙重滋味,一邊談笑風生,回憶家鄉的故事,展望新年的美好。在這樣的團圓時光中,傳統與現代、家鄉與異鄉無聲地交融著,形成了一種獨特的過年文化。金僑的年夜飯,不僅是一頓豐盛的晚餐,更是一場情感的盛宴,是對家鄉的懷念與對家庭團聚的珍視。 這樣的雙重滋味,正是金僑文化的縮影:深植金門的根基,吸收南洋的多元,並在這片熱帶土地上茁壯成長。年夜飯的餐桌上,不僅裝滿了美味佳餚,也承載了金僑們對團圓、文化和未來的深深期盼。 年餅習俗:金門風味融入南洋糕點 年味濃不濃,糕點說了算。在金門,每逢過年,炸粿仔、甜粿等象徵吉祥的糕點總會出現在家家戶戶的餐桌上,這些傳統美食寄託著對新年的美好期盼。當金門子弟漂洋過海來到南洋,這些糕點習俗也隨著他們的腳步來到了馬來西亞、印尼和新加坡。於是,在濃濃的思鄉情懷中,這些金門風味的年餅逐漸與南洋當地的特色融合,形成了別具一格的「南洋版金門年味」。 以炸粿仔為例,在金門這是一道象徵「炸開好運」的傳統美食,到了南洋則有了新的變化。一些家庭會在粿仔中加入當地常見的椰絲或班蘭葉,為糕點增添一抹獨特的熱帶香氣。甜粿則以金門傳統的糯米甜味為基底,在南洋融入了鳳梨、芒果等熱帶水果的風味,不僅更加香甜,還象徵著「旺來」的吉祥寓意。這樣的融合,讓原本屬於金門的年味,在南洋的土地上煥發了新的生機。 除了品嚐年餅的美味,製作年餅的過程更是南洋金僑過年習俗的一部分。每到過年前夕,家庭成員聚在一起,忙著揉麵團、壓餅模、烘烤糕點,場面熱鬧非凡。大人負責掌控火候,小孩則喜歡參與簡單的製作環節,例如用模具壓出各種形狀的餅乾或幫忙撒上糖粉。這些甜蜜的互動不僅為年餅增添了家庭的溫度,也讓這份傳統在孩子們心中深深扎根。 此外,南洋金僑特別珍視手工製作的年餅,因為它不僅僅是美食,更是一種文化的延續和心意的傳遞。許多家庭會選擇將自己製作的年餅分送給親友,作為新春的祝福,這樣的習俗讓彼此之間的感情更加深厚,也體現了金門人質樸、重情重義的精神。 今天的南洋年味,是金門傳統年餅與當地文化的完美結合。那些融入椰子、班蘭葉、熱帶水果的糕點,既保留了金門的根,又展現了南洋的多彩風情。無論是手工製作的過程,還是親朋好友分享的瞬間,這些糕點不僅喚起了對家鄉的思念,也成為了連結兩地文化的甜蜜象徵。在南洋金僑的生活中,年餅不僅僅是一道節慶美食,更是一段關於家的記憶與情感的傳承。 拜年與紅包文化:金門精神的延續 拜年是農曆新年中最具儀式感的傳統習俗之一,而在南洋的金僑社區,這項傳統不僅被完整保留,還注入了濃厚的金門情懷。無論是身在馬來西亞、印尼,還是新加坡,每逢春節,金僑們總會全家總動員,走親訪友,帶著滿滿的祝福登門拜年。這樣的儀式,既是對親友情誼的重視,也是對家鄉文化的一種延續與致敬。 拜年儀式中的金門風情 拜年時,金僑家庭常會準備一些帶有金門特色的禮品,作為登門問候的伴手禮。金門高粱酒幾乎是每個金僑家庭的首選,不僅因為它是家鄉的代表,更因為它象徵著對親友的深厚情誼與祝福。此外,手工餅乾、芋頭糕、炸粿仔等傳統金門糕點,也成為拜年的熱門禮物。每一件伴手禮,都承載著濃濃的家鄉味道與滿滿的誠意,讓收禮的親友在享用美食的同時,也感受到金門的風土人情。 拜年時,金僑們總會使用熟悉的金門話(閩南語),親切地向長輩問候「新年好」、「恭喜發財」,這些話語充滿了對來年幸福的美好祝願。金門話的傳承,讓新一代的金僑子弟在語言中找到了與家鄉的連結,也讓這份文化記憶深深紮根於異鄉。 紅包文化的吉祥祝福 紅包是拜年中不可或缺的一環,而在南洋金僑社區,紅包文化同樣被視為傳遞祝福與文化的重要方式。金僑們對紅包的重視,不僅在於其中的金錢,更在於那一份象徵吉祥與好運的意涵。 在南洋,每逢新春,長輩們總會早早準備好紅包,分發給前來拜年的晚輩和孩子們。金僑們會用金門話對長輩說出祝福的吉祥話,例如「身體健康」、「平安喜樂」,隨後獲得紅包。紅包裡裝的不僅是一份實質的禮物,更是一份情感的寄託,象徵著來年的平安、順遂與幸福。對孩子們而言,紅包還有著激勵與鼓勵的作用,讓他們在節慶中感受到家族的愛與關懷。 紅包文化在南洋也因地制宜地融入了一些當地元素。例如,有些金僑家庭會在紅包中加入寓意吉祥的小物件,如當地特色的手工飾品、糖果,甚至是印有家鄉景點的精美小卡片,讓紅包不僅富有金門的傳統氣息,也增添了南洋的文化色彩。 拜年與紅包:情感的紐帶與文化的傳承 拜年與紅包文化不僅是金僑們在南洋過年的儀式,更是聯繫家族情感與傳承家鄉文化的重要紐帶。每一次拜年的問候,每一份紅包的贈送,都是一次家族間情感的交流與延續。這樣的文化儀式,讓南洋的金僑子弟在異鄉依然能感受到家鄉的溫暖,並將這份文化深深植入心中。 年味是根的記憶 作為金門子弟,我們常說「人雖在南洋,心卻在金門」。南洋金僑的過年習俗,是家鄉文化與異地生活的一次完美結合,讓金門的精神在南洋這片土地上延續生長。 年味是團圓,是傳承,也是對根的記憶。不論身在何方,金門人的心永遠與家鄉相連。希望每一位南洋金僑,都能在新年中品味那份屬於自己的獨特年味,並將這份文化傳承給下一代。
-
年味從「餅」開始:買年餅的幸福儀式
﹝整理撰稿:陳雯雯、邱翌瑄﹞ 農曆新年將至,每當街頭巷尾飄來濃濃的糕餅香氣,這象徵著一年中最溫暖的時刻已悄悄臨近。在馬來西亞這片多元文化交融的土地上,買年餅早已成為迎接新年的重要儀式。年餅不僅是一道道美味點心,更是牽起親情與祝福的文化紐帶。 年餅的香氣,喚起家的味道 對於許多華人家庭來說,買年餅的過程就是「尋找年味」的旅程。無論是在繁忙的巴剎(市場)中挑選花生酥、黃梨塔,還是光顧熟悉的餅店,甚至在網上瀏覽家庭作坊手工製作的糕點,每一口餅乾都蘊含著新年團圓的期待。鳳梨酥象徵「旺來」,花生餅寓意「花開富貴」,而甜甜的年糕則寄託著「步步高升」的祝福。年餅的香氣,與家人一同品嚐時的那份幸福,是每個華人心中難以忘懷的回憶。 從傳統到創新:年餅的多樣風貌 隨著時代的進步,年餅的種類與口味也愈發多元化。傳統的鳳梨酥、杏仁酥仍是新年的經典,但現代創意的糕點也逐漸走紅。加入抹茶、巧克力的黃梨塔,或以天然果乾、穀物製成的健康版年餅,成為年輕人和注重養生者的心頭好。此外,馬來西亞多元文化的影響也讓年餅融合了其他民族的特色,椰絲糕、咖哩角等小吃逐漸走入華人家庭的新年餐桌,為傳統習俗增添了豐富的層次。 年餅不僅是食物,更是一份心意 買年餅的習俗,早已超越了單純的食品採購,成為一種傳遞祝福的儀式。新年拜訪親友時,帶上一盒包裝精美的年餅,是一種體現心意與關懷的方式。無論是送禮還是自用,挑選的過程中都充滿了對家的思念與對親友的祝願。 此外,越來越多的家庭選擇支持當地的小型糕餅作坊,手工製作的年餅以其獨特風味和人情味受到青睞。這不僅促進了社區經濟,也讓新年的祝福更加有溫度。 年餅的背後,是一場文化的接力 買年餅,是對傳統的延續,也是文化的一次次接力。在馬來西亞,許多孩子會隨父母一同到市場選購年餅,學習不同糕點的名稱與象徵意義,體會準備新年的喜悅。這些小小的糕點,承載了長輩的智慧與後輩的期待,讓新年的文化在甜蜜的滋味中一代代傳遞下去。 年味,就是一口餅的幸福 新年的腳步聲越來越近,不妨到市場或熟悉的餅店走走,為家人挑選一盒盒充滿祝福的年餅,或試著親手製作一些家傳的糕點。年餅雖小,卻能在新年的歡聚中化為一抹甜蜜的笑容。買年餅,是一種幸福的儀式,更是對來年的美好祝願。
-
|馬來年餅|特別篇
寓意吉祥的黃梨餅 黃梨餅是馬來西亞華人春節期間不可或缺的傳統糕點之一。其獨特的口感與美好的寓意,讓它成為節慶中的熱門選擇。 這款點心以酥脆的外皮和酸甜適中的黃梨餡為特色,每一口都帶有層次分明的豐富口感,既甜美又不膩人,令人一試難忘。不僅如此,黃梨在廣東話中諧音「旺來」,象徵「興旺」、「好運到來」。因此,黃梨餅不僅僅是一道美食,更是承載著新春祝福的象徵。 每逢春節,黃梨餅常被用作送禮的佳品。精美的包裝和寓意深遠的象徵意義,使它成為傳遞心意與祝願的最佳選擇。無論是家人團聚時共享,還是贈予親友,黃梨餅都寓意著來年財運亨通、生活美滿。 在馬來西亞,黃梨餅早已超越了傳統糕點的範疇,它承載著一代代華人的文化記憶,也代表著春節的美好祝福。每一口黃梨餅,都是對新一年的期許與歡慶的延續。
-
《新年專題》馬來西亞賀歲歌曲-2025年的百家爭鳴
﹝整理撰稿:僑訊小組﹞ 隨著農曆新年的腳步臨近,馬來西亞的華語賀歲歌曲市場再次進入百家爭鳴的熱潮。作為一個多元文化共融的國家,馬來西亞的賀歲歌曲不僅承載著華人社會的濃厚年味,更融合了地方特色,成為跨族群、跨文化的節慶聲音。今年,2025年的賀歲歌曲依然帶來了耳目一新的創意與情感,同時延續了傳統的濃厚年味。 新舊融合,年味升級 近年來,許多華人界歌手和創作團體積極投入賀歲歌曲的創作,他們嘗試在傳統旋律中融入現代音樂元素。今年的賀歲歌曲無疑延續了這一趨勢,流行電音、嘻哈、甚至民謠風格與賀歲主題碰撞出火花。例如本地知名團體「MY Astro」推出了新歌《年年有餘2025》,歌曲節奏輕快,融合了電子節拍和傳統鼓樂,不僅抓住了年輕一代的耳朵,也不忘向長輩們傳遞團圓和祝福的訊息。 同時,一些獨立音樂人也以更個性化的方式參與賀歲歌曲的創作。他們更注重詞曲中對家庭情感的細膩描寫。例如,今年由本地創作歌手陳曉恩推出的《一碗媽媽的年菜》,用溫暖的民謠旋律訴說思念與團聚的故事,觸動了許多遊子的心弦。 地方特色與全球影響 馬來西亞賀歲歌曲的另一大亮點在於其多元文化的融合。馬來西亞是個多族群的國家,這使得賀歲歌曲具備與眾不同的地方特色。例如,檳城的製作團隊今年推出了一首融合福建話與廣東話的《花開滿城春》,既有南方方言的親切感,又保留了傳統華人文化的韻味。 除此之外,國際化也是馬來西亞賀歲歌曲不可忽視的趨勢。今年,不少作品邀請了海外華人歌手共同參與,例如與台灣歌手合作的賀歲MV,不僅提升了音樂質量,也讓馬來西亞的賀歲歌曲逐漸走向國際舞台。 透過農曆新年音樂傳承華族文化 每逢農曆新年,華人世界總瀰漫著喜氣洋洋的氣氛,而賀歲歌曲更是這個佳節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這些旋律不僅為節日增添了歡樂,更成為傳承華族文化的重要媒介。今年,馬來西亞歌手鄭斌彥攜手團隊再次推出賀歲作品,讓更多華人子弟在音樂中感受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 自2017年起,大馬歌手鄭斌彥每年都堅持推出賀歲作品,這份執著令許多觀眾深受感動。他的賀歲歌曲不僅是音樂作品,更是新春佳節的記憶符號。其中,代表作《新年兔兔兔》與《龍龍的新年》分別創下超過200萬與600萬的觀看次數,顯示出市場對其作品的熱烈迴響。 展望2025年,鄭斌彥再度攜新作《有捨必有得》登場,這首歌以生肖「蛇」的諧音為靈感,傳遞「勇於付出,收穫滿足」的正能量,並結合全民體操設計,邀請全民一起「動起來」,迎接新年的同時,也增添了一份健康的節日氛圍。 跨越地域與文化,凝聚校園團結 《有捨必有得》的創作過程是一次全國性的合作。歌曲由鄭斌彥與劉伊幸、王希豪、王江偉共同演唱,並獲得馬來西亞教育部的大力支持。MV在全國13州與2個聯邦直轄區的校園取景,匯聚了全國師生的創意與熱情,成為農曆新年團結精神的最佳體現。 值得一提的是,MV中特別融入了模仿蛇的柔軟與靈活設計的舞蹈動作,腰部扭動與波浪起伏的簡單體操不僅易學,更引發了全國校園的翻跳熱潮,讓觀眾在歡笑與律動中感受到音樂的力量。 文化的連結與情感的悸動 尤其令人感動的是,MV中不少場景來自金橋聚集地柔佛、雪蘭莪、馬六甲等地的華小學校,當看到熟悉的華校孩子們,身著制服,舞動著熟悉的舞獅,敲打印有華文繁體字的大鼓,唱著溫暖熟悉的新年賀歲歌曲時,無數觀眾不禁心頭一熱。這樣的視覺與聲音體驗,讓採訪團隊彷彿看見金門的文化在海外綻放,並傳承給下一代,令人倍感欣慰與自豪。 鄭斌彥以音樂為橋梁,不僅傳遞了新年的歡樂,更將華族文化的精神延續到世界的每一個角落。在《有捨必有得》的旋律中,我們看見了年輕一代對傳統文化的認同與喜愛,也感受到華族文化在全球化浪潮中的堅韌與生機。 未來,透過更多音樂創作與文化活動,相信會有越來越多的華人子弟了解自己的文化根源,並將這份珍貴的傳統傳承下去,為世界增添更多色彩與力量。 2025年的馬來西亞賀歲歌曲,依然是一場洋溢歡樂與祝福的文化盛宴。在傳統與創新的交織中,它不僅傳遞著對新年的美好願景,也成為多元文化融合的最佳註腳。隨著大年初一的鐘聲敲響,這些動人的旋律將陪伴著每一個家庭,共度一個溫暖、喜樂的新春佳節。
-
新加坡迎蛇年新春盛會展現華族文化魅力
﹝採訪撰稿:僑訊小組、程平靈﹞ 當農曆新年步步逼近,全球各地華人紛紛展開迎春慶祝活動。在新加坡商業中心珊頓道,一場由新加坡華族文化中心與新加坡華樂團聯合舉辦的《農曆新年:「SINGAPO人」合家FUN》迎春活動即將於2025年1月17日至19日熱鬧登場。此次盛會,採訪團隊特別派出採訪團隊深入現場,感受新加坡華人社群如何以創新形式傳承與發揚華族文化。 華人社群的文化自信,傳統與創新交融 新加坡華族文化中心執行長接受採訪團隊採訪時表示,本次迎春活動將結合傳統文化與現代創意,旨在讓不同年齡層的參與者,在娛樂中加深對華族文化的理解與認同。 活動亮點包括:新加坡華樂團的音樂演出將帶領觀眾感受傳統樂器的節慶韻味,而名為《蛇prise》的藝術裝置則以生肖蛇為創作靈感,將傳統生肖與現代設計結合,吸引許多年輕人拍照留念。採訪團隊目睹了巨型蛇梯棋遊戲的布置現場,這個活動特別受到親子家庭的期待,現場工作人員笑稱:「孩子們很興奮,大人們也能在遊戲中找回童年的記憶。」 華人精神的團結與凝聚力 採訪團隊在活動的準備現場,親身感受到華人文化的深厚底蘊和華社的凝聚力。舞獅、舞蛇表演的排練現場熱鬧非凡,藝術與手工藝工作坊也充滿歡聲笑語。這些活動吸引了不同族群共同參與,進一步彰顯了新加坡多元文化的包容精神。 值得一提的是,晚晴園-孫中山南洋紀念館的參與,為這次活動增添了歷史厚度。紀念館代表向採訪團隊表示:「我們希望透過展示孫中山先生的事蹟,讓新加坡的華人子弟認識先賢對中華文化的貢獻。」 此次活動展現了華族文化如何在全球化環境下持續發展。採訪團隊特別注意到活動中不乏熟悉的文化符號:舞獅舞龍、華樂演奏、甚至印有繁體字的佈置,無不讓人感到熟悉又溫暖。採訪現場,有旅居新加坡多年的金門僑胞表示:「看到我們的文化能在這裡開花結果,我心裡特別自豪,也希望更多年輕一代能透過這些活動找到自己的文化根。」 文化傳承的新契機 採訪團隊從此次新加坡迎春活動中看到,文化傳承不僅是保留傳統,更是以創新的方式讓文化融入現代生活。此次盛會以「合家FUN」為主題,透過寓教於樂的形式,不僅吸引了本地華人,也讓其他族群對華族文化產生濃厚興趣。 新加坡的迎春盛會為金門與世界華人提供了一個啟示:如何在快速變遷的時代中,讓文化持續煥發活力,並成為團結族群、促進交流的橋梁。 邀請全球華人於2025年1月17日至19日,共赴珊頓道,共慶蛇年佳節,體驗屬於華族的文化自豪! 更多參與資訊:https://singaporeccc.org.sg/zh-hans/或網路搜尋 華族文化
-
《華夏百科》知識小專欄-貼春聯的最佳時機與寓意
春聯是農曆新年不可或缺的傳統裝飾,其寓意著辭舊迎新、祈福納吉。然而,按照傳統習俗,貼春聯的時間也大有講究,必須結合「天時地利人和」來選擇最佳時機。2025年有三個貼春聯的黃金時間,每個時間段都蘊含不同的文化寓意與祝福。 1.臘月二十八(1月27日):9am-12pm 由於2025年沒有臘月二十九,許多家庭會選擇在臘月二十八這天貼春聯。這一天的上午9時至中午12時,正值陽光明媚、陽氣最旺的時段,寓意「日出而作」,象徵為新年開啟好兆頭。 寓意: *迎接吉祥:選在太陽升起之時,意味著福氣隨陽光而來,充滿正能量。 *增添福氣:這個時段貼春聯,為家門增添一層吉祥如意的祝福。 2.大年除夕(1月28日):10am-12pm 除夕作為農曆年的最後一天,貼春聯是不可錯過的儀式之一。尤其是在上午10時至中午12時之間,這個時段處於舊歲與新年的交匯點,具有承上啟下的特殊意義。 寓意: *迎新辭舊:貼春聯的同時向過去的一年道別,迎接嶄新的開始。 *祈求平安:為家人祈願來年的幸福與安康,增添節慶氛圍。 3.立春前後(2月3日):10am-3pm 立春是春季的起點,也是新年的第一個節氣,標誌著萬物復甦與春天的到來。2025年的立春在2月4日,因此2月3日的上午10時至下午3時是一個絕佳時段,適合貼春聯以迎接春天的腳步。 寓意: *春到福到:立春象徵新生與希望,貼上春聯寓意春天帶來福氣和生機。 *開篇生機:選在立春前後,為新一年的美好生活增添一份活力與喜悅。 貼春聯的小提醒 1.選擇吉時:根據家庭習俗與日曆宜忌,挑選最適合的時段。 2.方向講究:貼春聯時注意對聯的上下聯,避免貼反或位置錯誤。 3.寓意美好:選擇內容喜慶、字體工整的春聯,為家中增添祥瑞。 不論在哪一天貼春聯,這一傳統儀式都蘊含了滿滿的祝福。2025年,讓我們把握最佳時機,在春聯的喜氣中迎接幸福新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