僑訊
-
《僑鄉僑情》新加坡金門會館召開2025年度常年會員大會暨頒發2024年度獎助學金
﹝新加坡訊﹞ ﹝整理撰稿:僑訊小組﹞ 新加坡金門會館於2025年6月29日舉辦「2025年度常年會員大會」,並同步舉行「2024年度中學、初院、理工學院及大專獎助學金頒發典禮」,活動圓滿落幕,現場氣氛溫馨熱絡,展現出旅新金門鄉親深厚的凝聚力與對下一代的關懷。 此次會員大會由會館主席方耀明主持,副主任陳佳模與財政林毅彪共同出席主持。會中詳細報告了過去一年的會務發展、財務收支情形及各項活動成果,也就未來的計畫與方向提出說明與討論。與會鄉親踴躍參與,氣氛熱烈,展現對會館事務的關心與支持。 金門會館自成立以來,始終秉持著服務鄉親、弘揚金門精神的宗旨,透過每年舉辦的會員大會,不僅強化會員間的聯繫,也持續推動多項文化、教育與社區關懷工作。會館領導團隊在會中也特別提及,未來將加強青年世代的培育與參與,讓金門文化在新加坡持續發光發熱。 會後緊接著舉行「2024年度中學、初院、理工學院及大專獎助學金」頒發儀式,由財政林毅彪擔任主持人,親自將獎助學金頒發予一批成績優異且積極進取的金門籍學生。這些受獎學生分別就讀於新加坡各級中學、初級學院、理工學院及大專院校,會館特別藉由此舉鼓勵他們秉持金門人勤奮、堅毅、重視教育的精神,繼續在學業與品格上精進,未來能成為回饋社會與家鄉的優秀人才。 金門會館長年重視教育事業,透過獎助學金制度,積極支持青年學子就學,減輕家庭經濟壓力,同時也傳遞鄉親之間互助互愛的精神。林毅彪財政在致詞時表示:「這些年輕人是我們社群的希望,我們期待他們未來不僅能學有所成,也能承襲金門人的品德與文化,讓這份鄉情薪火相傳。」 在典禮圓滿結束後,會館特別安排了具有濃濃家鄉味的傳統餐點||芋頭粥與紅龜粿,款待所有與會鄉親。大家一邊品嚐熟悉的家鄉美味,一邊熱絡交談,彼此問候近況,場面溫馨而熱鬧。芋頭粥的濃郁香氣與紅龜粿的甜糯口感,不僅撫慰了在外遊子對家鄉的思念,也讓現場充滿了親情與歸屬感。 許多長者表示,這樣的聚會不僅是年度例行的重要活動,更是一場心靈的團圓。他們對會館多年來的努力與用心表達高度肯定,也希望未來能有更多年輕一代投入與參與,延續這份鄉情。 新加坡金門會館長期在地深耕,不僅關心鄉親福祉,也積極推動金門文化的保存與傳承。此次活動再次彰顯其在凝聚僑胞、培育青年與推動社區和諧方面的重要角色。 金門的根,仍深植在海外鄉親心中;而這份深情,也正透過一代代的會館活動持續綻放。
-
臺灣大健康展示中心在馬來西亞隆重啟用
﹝馬來西亞訊﹞ ﹝整理撰稿:僑訊小組﹞ 由臺灣經濟部國際貿易署委託外貿協會設立的「臺灣大健康展示中心」(Taiwan Health & Wellness Hub, 簡稱THWH),於2025年6月24日在馬來西亞吉隆坡MATRADE大樓正式揭牌啟用,吸引多位政商領袖共襄盛舉,為臺馬健康產業合作揭開新篇章。 本次揭牌儀式貴賓雲集,包括外貿協會王熙蒙秘書長、駐馬代表處經濟組章遠智組長、馬來西亞對外貿易發展局(MATRADE)總監Mazlan Harun、馬來西亞醫療器材製造商協會會長Johari Abu Kasim、馬來西亞醫療器材公會會長Hasan Addly Mohd Isa、金石控股執行主席拿督斯里邦里瑪陳榮洲局紳、馬來西亞中小企業公會全國顧問拿汀彭文音,以及馬來西亞臺灣商會聯合總會副總會長蔡欣恬等人,親臨現場共同見證這一重要時刻。 這座展示中心集結了來自臺灣的12家優質企業,展出涵蓋AI智慧診斷技術、智慧醫療器材、UVC消毒解決方案、高解析喉頭鏡、保健品與醫美服務等多項尖端成果,突顯臺灣在健康醫療領域的全球競爭力。 現場展區也設有專業人員提供諮詢服務,歡迎馬來西亞企業界與醫療專業人士蒞臨參觀、交流與洽談合作,攜手推動臺馬健康科技產業邁向新高度。 展示地點|Location: Menara MATRADE, Lot 3-12, Level 3, Jalan Sultan Haji Ahmad Shah, 50480 Kuala Lumpur 聯絡方式|Contact:kl@taitra.org.tw
-
新加坡從「花園城市」到「自然中的城市」
新加坡,這座以高樓林立與都市繁華鬧區聞名的城市國家,自獨立以來,始終致力在城市化進程中融入綠色元素,從最初的「花園城市」願景,逐步邁向「自然中的城市」目標。這種轉變不僅提升了居民的生活品質,也為全球城市的可持續城市發展樹立了典範。 「花園城市」的願景與實現 1963年6月16日,新加坡開始推動植樹活動,時任總理李光耀種下一株黃牛木。1965年新加坡獨立後,李光耀於1967年提出「花園城市」的構想,期望透過大規模植樹與建設綠地,改善生活環境、吸引外資,並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質。此一政策標誌著新加坡在城市規劃中正式納入綠化作為核心戰略。 根據此施政方針,新加坡展開全國性的綠化運動。至1970年底,已種植逾5.5萬棵樹木;1974年累計新增15.9萬棵;2014年更達到140萬棵;2017年超過200萬棵。2020年前,新加坡每年種植約5萬棵樹,政府在2020年推出「百萬樹木運動」,目標是在未來十年種植100萬棵樹,但到2025年3月已經種植783,062棵樹,可望提前4-5年達成目標。至2025年,國家公園局管理的樹木總數達到600萬棵,顯示出穩健而持續的綠化成果。 同時,公園建設亦迅速發展。1975年僅有13座公園、總面積約8.8平方公里,占國土1.5%;2014年已增至330座,面積達97.1平方公里,占國土面積的16.7%;2025年則進一步擴展至405座公園,總綠地面積達163平方公里,占國土面積22.1%。 至2025年初,全國已有超過40%的土地被綠化覆蓋,涵蓋自然保護區、公園、道路綠帶、建築綠牆和空置的國有土地,構築出多層次的綠色城市網絡。這些公園與綠地不僅為居民提供休閒娛樂的場所,也被譽為城市的「綠肺」,在改善空氣品質、調節氣候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都市綠道與景觀設計 新加坡的綠化策略不僅限於公園,而是全面深入城市空間。主要道路與高速公路兩旁種滿了高大茂密的樹木,形成自然「綠色隧道」,有效降低城市熱島效應,營造舒適的交通環境。中央分隔帶則種植如三角梅、美人樹、黃金雨樹與鳳凰木等多樣花木,為城市景觀增添色彩與層次,提升城市的美學價值。 工業區的綠化亦成為政策重點。自2020年起,國家公園局啟動計畫,目標於2030年前在如裕廊島等工業區增植17萬棵樹。至2023財年,新增植樹2萬棵,總數已突破11.5萬棵,反映出即便在生產重地也不忽視綠色佈局。 綠建築與永續城市理念 城市綠化亦延伸至建築環境,體現「垂直森林」理念。如皮克林賓樂雅酒店(PARKROYAL COLLECTION Pickering),其建築外牆與露台滿植綠意,成為融合自然與建築的經典案例。這類建築不僅降溫節能,更提升城市美感與生態品質。 新加坡許多住宅區周圍都環繞著大片森林,讓居民即便生活在都市,也能享受大自然的寧靜與清新空氣。這種都市與綠地共存的模式,使新加坡真正實現「自然中的城市」,讓都市發展與綠色生態相輔相成。 國家公園局正積極推動高層建築綠化措施,包括垂直綠牆、綠屋頂與空中花園等,既有助於降低建築物溫度,也使人們的生活與工作更加舒適。目前全島已完成約193公頃摩天大樓綠化,展現出在高密度都市中擴展綠意的創新能力。 邁向「自然中的城市」 2021年政府發布《新加坡綠色計劃2030》,為「自然中的城市」願景擘劃清晰藍圖。計畫目標包括:2030年前種植100萬棵樹、每戶步行10分鐘可達公園、新增1,000公頃綠地,以及每千人配置0.8公頃綠地,並建構多條綠色走廊,強化全島的生態連結與韌性。 具體策略包括建構長達387公里的綠色走廊系統,連接主要公園與自然保護區,不僅便利居民步行與騎行,也提供野生動物棲息與遷徙通道。另建構210公里「自然之路」,模仿森林生態結構,以利鳥類與蝴蝶活動,同時調節街道微氣候。 此外,國家公園局亦致力於生態修復與物種保育。截至目前,已修復40公頃森林與海岸棲地,目標2030年前達80公頃。同時,推動超過80種植物與40種動物的物種恢復計畫,使新加坡人得以在都市綠地中親見如紅樹、巽他懶猴等稀有本土物種,實現生態教育與保育共融。 這場從「花園城市」走向「自然中的城市」的蛻變,是新加坡對於永續未來的長期承諾。其精密的規劃與系統化推進,不僅改寫了城市與自然的關係,更為全球面對氣候變遷與都市化挑戰的國家提供了可借鑑的發展模式。 歡迎加入《新加坡六十年:小國大智慧的故事》WhatsApp社群,直接收到每一篇精彩故事。請點選以下連結加入社群! https://chat.whatsapp.com/DGDkzqZBPH48dqRsNUJPo9 (駐新加坡大使童振源博士授權刊登)
-
父親節不只一種樣貌 從台灣到東南亞──跨文化中的父愛書寫
﹝整理撰稿:邱翌瑄﹞ 每年六月,當世界多數地區在第三個星期日歡慶父親節,亞洲各地卻展現出截然不同的節慶樣貌與文化詮釋。從台灣的八八節、馬來西亞的花語儀式,到新加坡、印尼、汶萊與越南的家庭祝福與宗教儀式,每一種形式,都是對父愛的再詮釋與珍視。 在這個充滿溫情與反思的日子裡,讓我們穿梭於語言、宗教與歷史的交織地帶,重新理解「父親」在不同文化中的角色轉變與情感傳承。 台灣|「八八節」的歷史記憶與語音巧思 台灣的父親節定於8月8日,「八八」諧音「爸爸」,聽來親切,也方便傳播。但這個日子背後,其實有著更深的歷史記憶。 1945年抗戰勝利後,上海一群愛國人士為紀念在戰場上為國捐軀的父親們,發起設立「父親節」的倡議,並向當時政府提出建議。最終選定8月8日為節日,不僅語音巧合,更承載著對家庭與國家的雙重敬意。 在當代台灣,「八八節」逐漸轉型為家庭團聚與親情表達的重要時刻。許多學校會舉辦親子活動,媒體也會報導「最感人的父子故事」,讓父職角色從傳統的嚴父形象,逐漸轉為柔性的情感陪伴者。 馬來西亞|花語傳情,族群交融的節日記憶 馬來西亞的父親節訂於6月第三個星期日,雖與歐美同步,卻發展出特有的文化融合風貌。馬來、華人、印度與原住民族群,各自以自己的方式表達對父親的敬愛。 華人社群中特別流行用玫瑰花語來表達父愛情感: ‧紅玫瑰:獻給健在的父親,象徵敬愛與感恩 ‧白玫瑰:獻給已離世的父親,代表追思與懷念 這一習俗常見於學校活動、寺廟供奉與家庭聚餐之中。與此同時,伊斯蘭教、印度教及基督教群體,也各自融入祈禱、贈禮、家庭儀式等行為,讓節日充滿多元色彩。 新加坡|儒家精神與現代父職的融合 同樣選擇6月第三個星期日的新加坡,作為多元族群高度現代化的國家,父親節結合儒家傳統與現代親子互動,展現出東西文化並存的特色。 商場會推出針對父親的促銷活動,學校舉辦手工卡片與感恩主題週。華人家庭仍維持「孝順」為核心價值,子女常在這天主動安排家庭聚餐或公開表達感謝。 年輕世代更常利用社群媒體「曬父愛」,如分享與父親的合照、寫下感恩文字。父親節在新加坡,既溫馨又時尚,是傳統與新潮交錯的典範。 印尼|低調卻深情的家庭式祝福 在印尼,父親節並非全民共同慶祝的法定節日,但每年11月12日被視為「全國父親節(Hari Ayah Nasional)」,由民間社會組織發起,逐漸被廣泛接受。 印尼社會重視宗教與家庭價值,尤其穆斯林家庭,父親常被視為家中的「伊瑪目」(精神領袖與指導者)。父親節多以家庭成員共同祈禱、寫信或贈送手作禮物的方式進行,不像母親節那樣廣泛商業化,但在情感上同樣真摯。 汶萊|宗教祝禱與父親節大餐的雙重儀式 與多數國家同步,汶萊也於6月第三個星期日慶祝父親節,雖非宗教節日,卻逐年受到家庭與餐飲業的重視。 作為以伊斯蘭教為國教的國家,汶萊家庭常在這天舉行特別祈禱,並透過溫馨的家庭聚餐表達敬意。近年來,當地許多餐廳也會推出「父親節套餐」與優惠大餐,吸引家庭聚會、營造溫馨氣氛。節慶形式雖簡約,卻充滿感情與回饋精神,展現宗教與日常生活的融合。 越南|沒有父親節,卻有更深刻的「家庭日」 越南雖尚未設立父親節或母親節為官方節日,但每年6月28日的「越南家庭日」,早已成為國內強化親子關係與家庭教育的重要時刻。 這個節日由政府推動,旨在建構「繁榮、平等、進步與幸福的社會與家庭」,並廣泛推廣兒童保護、家庭倫理與代間對話的價值。每到這一天,越南各地會舉辦包含講座、文藝表演、親子活動與家庭表揚的慶祝活動,鼓勵家人彼此交流、共度溫馨時光。 雖非以個別角色(如父親、母親)為主體,但越南家庭日強調的是「全家人的關係修復與深化」,也讓這個節日成為越南文化中特有的情感節點。許多年輕人會選擇在這一天送上感謝訊息、與父母共進晚餐、拍照紀念,讓家庭日自然承載起與父親節相似的溫柔功能。 父職轉型|從權威象徵到情感參與者 不論東西方,父親的角色正悄然轉變。從過去的經濟支柱、紀律象徵,演變為今日的情感陪伴者與親子對話者。這一波變化在亞洲同樣明顯: ‧更多父親主動參與育兒、家務與教養 ‧媒體與社群重塑「父親形象」,推動性別角色再平衡 ‧父親節逐漸成為家庭和解與感情修復的契機 結語|父親節的不同日期,不同形式,但一樣溫柔 從台灣的「八八節」,到馬來西亞的玫瑰花語、新加坡的現代融合,以及印尼、汶萊與越南的宗教與情感儀式,我們看見:父親節沒有統一的儀式,卻有相同的情感核心||那就是感謝與陪伴。 父愛,也許不像母愛那樣善於流露,但它從未缺席。它是一聲叮嚀、一場沉默的守護、一句未曾說出口的愛。這個父親節,讓我們記得去擁抱那些平常不說辛苦的父親們。
-
《僑鄉僑情》馬來西亞雪蘭莪金門會館青年團溫馨聚會 父親節驚喜登場,長輩分享成長智慧
﹝馬來西亞.雪蘭莪訊﹞ ﹝整理撰稿:僑訊小組﹞ 6月14日,雪蘭莪金門會館青年團舉辦了一場溫馨的小型聚會,邀請多位會館長輩蒞臨共聚一堂。活動現場氣氛熱絡,青年與長輩之間交流不斷,從生活經驗到文化傳承,談笑間皆是智慧與情誼的交會。 青年團也特別準備了一場小小驚喜,為長輩們送上父親節的溫暖祝福,現場掌聲與歡笑不斷,溫馨滿溢。大家長們的出席與分享,不僅讓青年們獲益匪淺,也為會館注入了更深一層的情感連結。 活動最後,青年團也不忘祝福所有「大山般的父親」||父親節快樂! 這份感恩之情,將隨著代際交流持續延伸,為會館社群寫下更多溫暖篇章。
-
【圖像背後的故事】新加坡金門會館《行穩見遠》第77頁插圖 致敬「估俚間」記憶
﹝資料來源:新加坡金門會館﹞ ﹝整理:僑訊小組﹞ 新加坡金門會館近期出版之《行穩見遠》中,第77頁所刊插圖特別值得一提。該圖創作靈感來自《江河情緣》第67頁林仁余先生所繪之「估俚間」場景,並結合頹近期對文山估俚間前輩的口述訪談,進行重新詮釋與繪製。藉此,會館特此說明圖像來源,並向原作致意。 「估俚間」是早年南洋地區,特別是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地,華人勞工(俗稱「苦力」)合宿的住所。這些空間多為簡陋木屋或店屋後方的閣樓,不僅作為工人們的棲身之所,也常兼具同鄉會館、暫居中轉與互助平台的功能。來自同一鄉村或從事相同行業的華工在此共處,互相照應、彼此扶持,是早期移民生活中極為重要的文化支撐點。 此次插圖創作不僅保留了原作的空間意象,也注入了口述歷史中的情感細節。透過繪圖、訪談與記錄,青年團試圖喚起年輕世代對估俚間歷史的理解,並以新的形式傳承這段屬於金門人與南洋僑民的集體記憶。
-
新加坡河從黑水河到世界級地標
許多遊客來到新加坡,都會前往濱海灣這個現代化的地標區,欣賞摩天大樓與著名的魚尾獅,或搭乘遊船暢遊新加坡河及濱海灣,沿途欣賞兩岸繁華的都市景觀,感受當地的風土人情。夜幕低垂後,到河畔餐廳品嚐美食,沉浸於燈火璀璨的夜景之中,更是許多遊客心目中難忘的旅遊體驗。 如今很少人能想像這條如今風光旖旎的河流,曾經是一條臭氣熏天、污穢不堪的黑水河。在1977年以前,只要聞到刺鼻的惡臭,人們便知道新加坡河就在附近。新加坡河及濱海灣眼前的潔淨與繁榮,背後卻是一場長達十年的艱鉅整治工程。 新加坡河的過去:污染與挑戰 新加坡河與加冷河過去承載著大量的生活與工業廢水,沿岸住戶、餐館、小型工業及熟食攤販,將廢棄物與污水直接排放入河流,使得河道日益惡化。當時河岸還有約8,000座養豬場,將豬隻的排泄物污染溪流,進一步加劇水質惡化。水面上漂浮著油污、垃圾、腐爛食物與動物屍體,河水的顏色幾乎變成了黑色。 建國不久的新加坡政府意識到,這樣的環境不僅影響市容,也威脅到公共衛生與國家形象。時任總理李光耀在1977年2月提出了清理新加坡河及加冷盆地的計畫。這項工程並不只是單純的清理垃圾,而是涉及大規模的都市規劃與社會工程。 十年奮鬥:清理與重建 李光耀領導的執政團隊深知要讓新加坡河恢復清澈,必須從根本上解決污染源。第一步是遷移沿岸的居民與商業活動,以確保污水不再直接排入河流。政府成立「徙置署」,負責安置約3,000戶家庭工廠及5,000名街邊熟食小販,並對相關業者提供補償與重新安置計畫。 此外,政府還逐步關閉了8,000個養豬場,以防止動物糞便污染河道,並加快建設現代化的污水處理設施。政府大力推動住宅與商業區的污水管道接駁工程,確保所有污水能夠進入下水道系統,而非直接排入河流。 在這十年間,新加坡政府投入大量資源,進行全面性的環境改造計畫。清理河道的工作包括打撈垃圾、清除淤泥、鋪設排水系統及建設污水處理廠。政府還積極推動環保教育,讓民眾了解水資源的重要性,提升公眾的環保意識。 改造後的新加坡河:繁榮與永續發展 經過十年的努力,新加坡河與加冷盆地終於煥然一新。水質大幅改善,原本惡臭難聞的河流變得清澈,周邊環境也隨之升級,吸引大量投資與開發項目。濱海灣區域更進一步透過填海造陸,成為新加坡的經濟心臟,許多國際企業在此設立辦公室,高級酒店與商場紛紛進駐。 此外,新加坡政府不僅讓這片區域成為商業中心,也保留了大量的綠地與公共空間。如今,濱海灣是市民運動、休閒與觀光的熱門景點,無論是晨跑、划船,或是傍晚漫步河畔,皆能享受優美的環境與清新的空氣。 更重要的是,濱海灣蓄水池的建設讓這片區域不僅擁有景觀價值,還發揮實際的環保功能。該蓄水池可提供全國約10%的用水量,為新加坡的水資源管理做出貢獻,也讓這座城市更具可持續發展的能力。 新加坡河的蛻變,充分體現了政府遠見、堅定決心與精細的規劃。這項為期十年的整治工程,不僅解決了環境污染問題,還成功帶動經濟發展,讓這條曾經污穢的河流,轉變為世界知名的旅遊與商業區。 歡迎加入《新加坡六十年:小國大智慧的故事》WhatsApp社群,直接收到每一篇精彩故事。請點選以下連結加入社群! https://chat.whatsapp.com/DGDkzqZBPH48dqRsNUJPo9 (駐新加坡大使童振源博士授權刊登)
-
《新加坡華訊》新加坡政府攜手宗鄉會館與中華總商會 推動領袖培訓計畫 助華社傳承接班
﹝新加坡綜合外電報導﹞ ﹝整理撰稿:僑訊小組邱翌瑄﹞ 面對全球華人社團普遍面臨「青黃不接」的挑戰,新加坡政府與當地宗鄉會館聯合總會、新加坡中華總商會合作,共同籌劃一項針對年輕一代的華社領袖培訓計畫,期望藉此建立新一代社團與商會領導人的培養機制,為華社延續文化與服務使命注入新血。 這項計畫由新加坡主管華社事務的國家發展部長徐芳達親自主持推動。他於6月13日出席宗鄉會館聯合總會舉行的閉門座談會後,接受當地媒體訪問時強調,社團的持續發展必須趁資深領導人尚在任時提前部署接班人選,讓青年得以提早參與、從旁學習,進而無縫承接社會責任。 他指出,華社團體若缺乏有系統的培育管道,將面臨一旦資深理事退任後,年輕人尚未熟悉運作,即陷入領導真空的風險。 「比較理想的做法,是讓年輕人在資深理事還在任時就能進入組織,向前輩學習,未來接手時已具備經驗與信心。」徐芳達如是說。 這也是他自5月23日正式接任新加坡「華社聯絡組」主席後,首次與新加坡本地宗鄉會館總會全體成員會面。據了解,他後續也將與中華總商會進一步磋商,研議領袖培訓課程的內容與模式,預計每年可培育一批具備組織力、傳承心與國際視野的青年幹部。 數位轉型與制度透明化 讓年輕人願意參與 在會中,徐芳達亦強調,政府不僅支持接班計畫,更將與宗鄉總會緊密合作,協助華社組織全面升級數位化與管理現代化,尤其是宗鄉會館這類以傳統運作為主的組織,若能藉數位工具提升效率與透明度,將更能吸引青年投入。 「我們不能用上一代的方法來管理今天的社團,更無法期待年輕人自動買單。」他坦言。 宗鄉總會會長、同時也是新加坡福建會館會長的蔡其生亦表示認同。他指出,會館面對青年參與意願不高的現象已行之有年,問題不僅是年輕人缺乏興趣,更可能是「會館自身缺乏自我檢討與體制改革的意願」。 「很多會館的制度不夠透明,資源分配不清楚,讓年輕人覺得看不懂、也不信任。」蔡其生直言。 他透露,徐芳達在會中也提醒,會館如欲吸引新血,首先應健全制度架構、建立良好的治理文化,讓年輕人有信心參與,才能逐步實現代際傳承。 華社經驗可供金門借鏡 本地應思考接班策略 在金門,宗親會、同鄉會、青年會等華社組織亦同樣面臨類似困境。人口外移與老化,加上青年對傳統會館事務相對陌生與疏離,導致不少組織難以找到願意承擔責任的接班人。 以新加坡的作法為例,政府居中搭橋、結合商業與文化領域力量,共同推動接班培訓機制,不僅建立了跨世代溝通橋樑,也為組織永續發展鋪下制度基礎。這樣的模式,值得金門公私部門參考。 金門過去也有多起由返鄉青年接手家族事業、參與宗親會務的成功案例,如能進一步建構跨會館、跨鄉親平台的青年實習或導師制度,或設立一套青年文化服務培訓班,便有機會讓更多年輕人認識家族與地方的連結,進而產生參與與承擔的動機。 此外,在文化活動設計上,亦可思考結合音樂、設計、數位紀錄等元素,讓青年得以用自己的語言與方式與傳統對話,化守成為創新。 「不是沒人接,而是沒人教」:傳承需要制度支撐 在訪談最後,蔡其生表示,他對華社未來仍具信心。他指出,已經有不少會館在引進年輕幹部方面有所進展,宗鄉總會也將協助這些會館分享實務經驗,成為其他組織學習的典範。 他坦言:「接班不是自然而然就會發生的事,需要制度、計畫、資源,更需要耐心。」 新加坡的「華社聯絡組」自2000年設立,由政務官與國會議員組成,主要負責促進政府與華社的關係、反映政策與文化發展的雙向需求。最新一屆成員共33人,新增多名年輕華族政務官與國會議員,展現新加坡對代際合作與多元領導的高度重視。 金門若能借鑑其精神,思考如何串接政府、民間與青年三方力量,或許在不久的將來,也能見到一批批來自金門的青年,主動回到家鄉、走進宗親與社團,共同為下一個世代續寫文化傳承的新篇章。
-
新加坡數位辦公室解決老人與攤販的數位落差
數位技能是企業發展與個人成長的關鍵技能,讓我們的工作效率與生活便利大幅提升,現在甚至出門只要帶手機,不用帶錢包或證件。然而,在這波數位發展過程中,老人與小攤販面對嚴重的數位落差,可能成為數位難民,甚至成為數位詐騙的受害者。老人或小攤販的學習能力與資源都非常有限,要解決這個問題不容易。 2020年新加坡設立「數位辦公室」,號召1,000位「數位大使」到社區中心、菜市場、咖啡廳等地,協助老人(超過總人口的16%)或小攤販學習數位技能、推廣數位支付及教導如何防止網路詐騙。 此外,數位辦公室與公益機構合作,選出精通數位技能的老人擔任「銀髮數位大使」,安排他們到社區講課,以提高老人們對數位生活的興趣與信心。特別是在疫情時,因航班減少停工的新航空姐加入數位大使行列,讓老人與小攤販的數位技能學習成效明顯提高,至2023年中已經超過21萬老人獲益。 為鼓勵攤販使用電子支付,從2020年8月到2021年5月間,只要小販每個月達到20筆無接觸支付訂單,就可以獲取一個月300新幣的獎勵金,最高可領取到5個月(1,500新幣)。這對於本來就是小本經營的小販來說,具有相當大的激勵作用。 很快地,2020年底就有超過60%小販業者皆有開發了QR Code無接觸支付的服務。除了零接觸支付,新加坡政府也針對首次成交外送交易的小販業者補助500新幣。 2021年2月新加坡總統提出「數碼益終身運動」,透過公私合作,協助全體公民,特別是數位弱勢團體,提升數位素養。新加坡資訊通訊媒體發展局與電信業者合作,推出「老人手機上網津貼計畫」,只要支付20新幣就能買到一款基本款智能手機,每月支付5新幣即可獲得最少5GB流量。就算使用數據超過方案流量,老人也不必支付額外費用,只會降速。 其次,新加坡組屋租賃住戶申請公私合作的「家庭網接入計畫」,每戶只須支付5新幣,即可享有500M網速的寬頻服務。若再支付5新幣,還可將網速提升至每秒1G,購買資訊設備可享有25-75%的補貼。 另外,新加坡政府還與企業及機構合作,派遣專人進入工作場合培訓年長僱員,幫助他們獲得必要的數位技能,提升工作效能與競爭力。同時,新加坡政府還制定了「數位解決方案」支持計畫,提供新創數位企業的場地、資金和資源支持,以促進數位創新發展。 歡迎加入《新加坡六十年:小國大智慧的故事》WhatsApp社群,直接收到每一篇精彩故事。請點選以下連結加入社群! https://chat.whatsapp.com/DGDkzqZBPH48dqRsNUJPo9 (駐新加坡大使童振源博士授權刊登)
-
《國際南洋》綠色經濟強國夢啟動! 新加坡與印尼簽署三大合作備忘錄 東南亞首個跨境儲碳計畫啟動
﹝綜合外電報導﹞ ﹝整理撰稿:僑訊小組何銘凱﹞ 在全球加速能源轉型與氣候行動的趨勢下,新加坡與印尼於日前在雅加達簽署三份重點合作備忘錄,涵蓋跨境電力貿易、碳捕集與封存(CCS)以及永續發展園區建設三大領域,展現推動東南亞綠色轉型與經濟合作的強烈決心。此舉不僅是區域綠色發展的重要里程碑,也象徵兩國在能源治理上邁向更緊密的夥伴關係。 協議由新加坡人力部長陳詩龍與印尼能源與礦產資源部長巴赫理(Bahlil Lahadalia)共同簽署。根據備忘錄內容,雙方將在未來12個月內建立完整的政策與監管框架,以推動低碳電力輸送;成立雙邊工作小組研擬具法律效力的碳封存協議;並於峇淡、民丹與吉里汶(統稱BBK地區)共建永續發展產業園區。 BBK地區地理位置緊鄰新加坡,早已被印尼定位為戰略經濟特區,擁有成熟基礎建設與政策支持,被視為發展再生能源與綠色製造的優先基地。 陳詩龍:實現能源多元化 打造氣候行動雙贏模式 陳詩龍表示,這項合作預示區域邁向低碳經濟的重要轉折,「將為印尼帶來投資、就業與出口創匯的多重機會,同時也有助於新加坡實現能源多元化與脫碳化目標。」他指出,三項合作不僅促進雙邊貿易,也具體展現出東南亞國家共同因應氣候變遷的集體行動力。 在碳捕集與封存方面,雙方工作小組將根據《巴黎協定》與國際能源署(IEA)的技術準則,規劃跨境儲碳技術路線與長期儲存策略。目前全球已有包括北歐、澳洲與中東等地積極推進CCS作為淨零碳排的核心工具,此次新印合作若順利實施,將成為東南亞首個跨境儲碳示範項目,為區域碳市場建構關鍵制度基礎。 新加坡穩步實踐2035低碳進口目標 印尼力拚產業升級 為實現2035年前進口6吉瓦低碳電力的國家目標,新加坡能源市場管理局截至今年5月已向六家業者核發條件許可,總容量達3.4吉瓦,全數電力來源來自印尼,展現雙邊合作的高度依賴與互補潛力。新加坡也正積極建置海底電力互聯基礎設施,未來將串接兩國電網,實現穩定高效的綠能輸送。 印尼能源部長巴赫理指出,這次合作不只是單純的能源輸出,而是印尼邁向共建綠色產業鏈的新起點。他表示:「我們不只出口綠電,更邀請新加坡參與永續產業園的建設,這才是真正的雙贏模式。」他並強調,先前有關減少對新加坡能源出口的言論,不會影響合作進程,「互惠互利」將是雙方持續發展的政策主軸。 學者:新方重實質、不受政治語彙影響 針對巴赫理日前提及擬增加自美國與中東進口石油的立場,有觀察指出,此為印尼內部民族主義情緒下的政治語彙,無礙實質合作。新加坡尤索夫伊薩東南亞研究院研究員劉敏麗指出:「新方更重視協議條文與實質效益,而非政治話語的表面張力。」 氣候變遷加劇與能源市場波動為區域能源穩定帶來挑戰。面對未來,綠色發展成為必要選項。該研究院氣候變遷項目主任林協理分析指出:「這三份備忘錄,不僅奠定了科技與能源合作的框架,更為整個東南亞的綠色治理與經濟創新開啟新局。」
-
《僑鄉僑情》柔佛州金同廈會館第30屆董事暨理事宣誓就職 強化聯誼、弘揚文化、培育青年攜手迎接60週年慶典
﹝馬來西亞-柔佛州訊﹞ ﹝整理撰稿:僑訊小組﹞ 柔佛州金同廈會館第30屆董事暨理事宣誓就職典禮,日前在該會館會所隆重舉行,新任會長陳泗欽率領新屆理事團隊正式宣誓就職,為會館開啟新一屆的發展篇章。典禮當天,場面熱烈,出席者雲集,包括永久名譽會長、顧問、歷屆會長、青年團及婦女組幹部,見證會館新領導班子的誕生。 陳泗欽致詞時指出,新一屆理事會將秉持「團結、傳承、服務、發展」的會務宗旨,致力推動會務邁向更高層次,並以五大方向為重點工作藍圖,凝聚鄉親情誼,擴展會館影響力。 他強調,柔佛州金同廈會館自創會以來,歷屆理事皆兢兢業業,為會員謀福祉,為會務注入活力,才能有今日的規模與成就。他特別感謝剛卸任會長職的郭明發,長年以來為會館付出的心力與奉獻,帶領會館穩步發展,為新屆理事會奠定良好的基礎。 陳泗欽表示,新屆理事團隊將朝以下五大方向努力推進會務: 第一、加強鄉情聯絡,提升會員凝聚力。 會館將積極舉辦聯誼活動、家庭日、節慶慶典等,營造溫馨團結的會館氛圍,讓會員及其家屬能夠世代相傳這份鄉情,增強彼此之間的情感聯繫與歸屬感。 第二、弘揚傳統文化與飲食風俗。 未來將策劃更多具地方特色、貼近鄉親生活的文化活動,如傳統節慶、廚藝比賽、文化講座等,推廣金同廈獨特的歷史文化與民俗風情,促進文化認同與傳承。 第三、廣納賢才,鼓勵年輕一代參與會務。 新屆理事會將主動吸納青年才俊加入會務,鼓勵青年團積極參與決策與執行,為會館注入青春活力,打造有活力、有創意的新形象,確保組織可持續發展,世代交替不斷層。 第四、加強對外聯繫,提升會館社會影響力。 未來將積極拓展與國內外友會、當地社團的交流合作,參與公益慈善活動,提升會館在社會上的正面形象,並開創更多合作與發展的機會,擴大影響力。 第五、重視教育福利,持續推動教育獎掖計畫。 會館將持續優化現有的教育獎勵金及大學生貸學金制度,鼓勵鄉親子弟努力向學,提升整體鄉親素質,為社會培育更多優秀人才。 此外,陳泗欽也特別宣布,明年10月25日,柔佛州金同廈會館將迎來成立60週年慶典,屆時將隆重舉行慶祝活動,廣邀國內外嘉賓及友會鄉親共襄盛舉,期望透過此一歷史性盛典,展示會館的團結精神與豐碩成果,並進一步增強會員的凝聚力。 在致詞中,陳泗欽也特別感謝婦女組前主席溫秀琴多年來對會館無私奉獻,長期協助策劃活動、凝聚會員家庭力量,未來也期盼新任婦女組幹部與青年團密切合作,為會務發展注入更多新意與活力。 永久名譽會長暨會務顧問郭明發亦在致詞中表示,對新屆理事團隊充滿信心,期勉大家同心協力,發揮團隊精神,將柔佛州金同廈會館推向更高峰,並鼓勵更多年輕鄉親參與,承擔起未來發展的責任,延續金同廈精神。 當天出席典禮的嘉賓尚包括永久名譽會長陳期惠、署理會長張迎煌、副會長郭家翰、成溫贊、黃奕松、拿督李亞全、青年團團長莊志強、婦女組主席張素素等。 此外,會館理事溫秀琴也受表揚多年來為會館作出的積極貢獻。 典禮在全場熱烈掌聲中圓滿結束,出席的理事與會員鄉親紛紛表達對新屆領導團隊的期待,期盼大家攜手努力,共同開創柔佛州金同廈會館更加輝煌的未來。
-
《僑鄉共情》陳成龍勉勵婦女發揮經濟力量 青年團承擔創新使命 引領會館邁向新里程
﹝整理撰稿:僑訊小組﹞ 柔佛州金同廈會館永久名譽會長丹斯里陳成龍在致詞中指出,婦女組一直是會館堅強的後盾,女性在當今經濟領域中的貢獻亦日益提升。根據馬來西亞統計局最新數據,國內女性勞動力參與率已達55%,並正穩步邁向60%,目前女性勞動貢獻已佔全國國內生產總值(GDP)超過30%。 他進一步提到,中國女性在全球經濟中的表現同樣亮眼,女性企業家比例居世界第一,女性經濟參與率更高達80%。他認為,這樣的成績值得全球海外華人借鑑學習,尤其是本會婦女組成員應該以此為榜樣,持續提升自我,積極參與會務及社會經濟發展。 此外,陳成龍也強調青年團在會館發展中的重要角色。他表示,新一代青年擁有魄力與創意,是推動會館未來發展的核心力量,期望青年團成員能夠積極投入,為會館注入更多創新思維,開拓更廣闊的發展空間,承擔起承前啟後的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