僑訊
-
吧生港口金浯嶼會館更名公告
﹝馬來西亞巴生訊﹞ ﹝資訊提供:吧生港口金浯嶼會館﹞ 敬啟者: 本會館自西元1945年正式成立至今,已有79年的歷史。成立之初,旨在團結金門鄉親,促進彼此聯繫與支持,尤其在早期為前來本地謀生的鄉親提供暫時居所,俗稱「估俚間」,以共渡難關。 為使本會館名稱更加明確,符合實際運作,並便於公眾識別,經本會館於西元2024年7月28日召開的常年會員大會一致決議通過,自即日起將本會館正式更名為「吧生港口金浯嶼會館」。同時,原隸屬本會館之宮廟亦將更名為「吧生港口金浯嶼會館伍德宮」。 為免有不明之處,特此公告各界知悉。如有任何疑問,歡迎隨時與本會館聯繫查詢。 此致 敬祝 安康 吧生港口金浯嶼會館 主席:李誠益 總務:李錫偉 西元2024年7月28日
-
駐馬來西亞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將於檳城提供行動領務服務
﹝駐地辦事處資訊﹞ ﹝資訊提供:駐馬來西亞辦事處﹞ 駐馬來西亞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將於2024年8月31日(星期六)下午1時至4時,在檳城的mei HOTEL提供行動領務服務。此服務旨在方便北馬地區的國人辦理各項領事業務。 服務地點與時間 |時間:2024年8月31日(星期六)下午1時至4時 |地點:檳城mei HOTEL,地址:50, Lorong Abu Siti 10400 Georgetown, Pulau Pinang,電話:+6044 217 0555 服務項目 1.文件驗證服務 |國人授權書 :領務人員將親自見證申請人簽字後,受理申請。 |其他文件驗證 :依據辦事處網站的相關規定進行。 |文件寄送服務 :若申請人無法親自取件,可當場填寫City Link寄送資料(西馬地區寄送費用為10馬幣),但此服務不包括護照寄送。 2.護照相關業務 |晶片護照換發 :領務人員確認申請人身分後受理申請。 |護照遺失補發及入國證明書核發 :申請人需提供報案證明,經確認身分後,辦理補發或核發入國證明書。 |僑居加簽 :領務人員確認申請人身分後受理申請。 3.領務問題諮詢 |現場將有專業領務人員提供相關諮詢服務。 聯繫方式 若需了解本次行動領務服務詳情或有其他領務相關問題,歡迎致電查詢: |電話:03-2161-4439、03-2161-5508、03-2161-8858 此行動領務服務將為北馬地區國人提供便利,敬請踴躍參加並事先準備好相關文件,以利現場辦理。
-
駐泰國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公開徵聘僱員一名
駐泰國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現正公開徵聘一名僱員,主要工作內容包括泰文文書撰寫、中泰文翻譯與傳譯、以及對外工作聯繫等業務。 職務要求 |國籍與居留資格 :申請者需具備泰國國籍或持有泰國合法居留證。 |學歷與技能:大學以上學歷,具備流利的中、泰文能力,並熟悉電腦文書操作及正體中文打字。 薪資與福利 |薪資待遇 :試用期三個月,試用期滿後,月薪自32,618泰銖(大學畢業者)起。 |福利 :雇主每年補助醫療保險費65%,並由勞雇雙方共同提撥相當於月薪5%的退職金。此外,若經考核評定表現優良,將發放一個月薪資作為年終考核獎金。 申請方式 有意者請於2024年8月25日(星期日)前,備妥個人簡歷表、身分證與學歷證件影本及中文自傳,寄送至電子郵件tha@mofa.gov.tw,或聯繫行政組李秘書玉麟(電話:02-1193555 ext. 316)。面試時間將另行通知。 此次徵聘機會對於具備相關資格和經驗的應徵者來說,將是一個極佳的職業發展平台。
-
新加坡七夕情人節慶祝活動 展示多元文化共融
今年七夕情人節,新加坡這個多元種族國家以一系列的活動來慶祝這個具有悠久歷史的節日。在這裡,七夕不僅是華人的節日,更是整個社會、不同族群共同的慶典。 在新加坡唐人街牛車水廣場,當地社團舉辦了七夕乞巧嘉年華活動,吸引了大批市民參與。儘管天氣不佳,雨勢不斷,但現場仍擠滿了前來參加活動的民眾。活動現場設置了許多文化小物攤位,並提供傳統糕點品嚐,同時還邀請了樂團現場演奏,為活動增添了濃厚的節日氣氛。 七夕,又稱為乞巧節,傳統上是婦女乞求聰慧與手巧,並祈求美滿婚姻的日子。然而,隨著社會的發展與變遷,這些傳統儀式逐漸淡出人們的生活。本次嘉年華的策劃人黃鈺清向中央社記者表示,活動從月初開始至11日,每天吸引至少5,000人參與,其中包括福建、潮州、客家等不同籍貫的族群代表。他強調,七夕不僅僅是華人的節日,而是整個社會各族群共同參與的文化盛會,這體現了新加坡多元文化的共融精神。 新加坡人口構成多元,華人約占總人口的四分之三,其餘則包括馬來人、印度人等其他族群。黃鈺清表示,七夕活動不僅是為了紀念傳統故事,更是為了加強社區凝聚力,期待未來七夕能夠成為不分族群、全社會共同的節日。 新加坡數位發展及新聞部長暨內政部第二部長楊莉明在活動中也表達了對這一文化活動的支持。她感謝在地文化工作者們的努力,將七夕乞巧的傳統習俗融入現代生活。她指出,在新加坡這樣一個經濟和社會發展迅速的國家,能夠尊重並延續文化傳承實屬不易,希望未來新加坡在文化領域也能取得更多成果。 這次七夕活動展示了新加坡在多元文化共融方面的成功,也讓各族群在共同慶祝傳統節日的過程中加深了彼此的理解與連結。
-
《金僑之光》旅星金門人:寒川先生榮獲「印華文壇貢獻獎」
﹝整理撰稿:僑訊小組﹞ 近日,旅居新加坡的金門作家寒川先生獲得印尼華文作家協會頒發的「印華文壇貢獻獎」。此獎項旨在表彰寒川先生多年來對印尼華文文學發展的卓越貢獻。 自1970年代至90年代末,印尼解禁華文書刊期間,寒川先生每次來印尼都會秘密攜帶中文書刊,供當地華文作家傳閱與複印。這一行為極大地促進了印尼華文文學的傳播和保存。 寒川先生還積極尋找資源,幫助印尼華文作家如北雁、葉竹、曉星和謝孟涵等免費出版他們的第一本書。此外,他還將這些印尼華文作家介紹給國際文壇,讓更多人了解印尼華文作家的存在及其作品。這一舉動得到了華僑作家黃東平先生的高度讚譽,稱他為「印華文壇的功臣」。 寒川先生的努力不僅支持了印尼華文文學的發展,也增進了華文作家之間的交流,為東南亞華文文學的繁榮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寒川先生介紹: 寒川,本名呂紀葆,是一位定居新加坡的金門詩人,以對文字的熱愛和對朋友的真誠深受東南亞華人文友的讚譽。由於妻子是印尼華人,寒川積極促進印尼華文文學的交流和發展。最為人津津樂道的是,在上世紀70年代至90年代間,他不畏印尼政府的管制,秘密運送上千本華文書刊到印尼,為印尼華文文學的推動做出了巨大貢獻,因此被譽為「印華文壇功臣」和「印華文學推動者」。 寒川熱心助人,扶持後進,並積極推動印尼華文文學。他經常發表文章,譴責印尼的排華行為。自2010年5月起,他義務擔任印尼國際日報《東盟文藝》副刊的統籌兼主編;從2014年10月起,他也擔任印尼《印華日報-東盟園地》副刊主編。這些副刊每週一期,分別刊載來自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菲律賓、汶萊、越南和緬甸等東盟國家的文友佳作,為東南亞華文文學的發展留下了寶貴的歷史篇章。 (部分資料來自金門縣府介紹)
-
《僑鄉僑訊》巴生金浯江伍德宮新屆理事就職典禮
﹝整理撰稿:僑訊小組﹞ 近日,巴生金浯江伍德宮迎來了新一屆理事的就職典禮。 金門鄉僑在巴生過程與金浯江伍德宮息息相關,自前清朝海禁開放後,金門鄉僑紛紛遠渡南洋各地謀生,其中巴生成為重要的落腳地。巴生地處濱海,來此的金門鄉僑多從事伐木、劈柴、捕魚等勞力工作,經商者則主要經營柴埕、地基柴和鋸板廠等行業。雖然巴生是雪蘭莪州的皇城,但百多年前仍如小鎮,多為沼澤地,樹木資源豐富,勤勞的鄉僑因而得以溫飽,將大部分存款匯回故鄉以奉養親人。 巴生金浯江伍德宮前身為金浯江估俚間,設於南區馬來街(現稱後街),為鄉親提供暫時住宿和幫助。這座宮廟歷史悠久,創立日期已無從稽考,早期主事者包括李森獅、李炎彪等人。1939年,估俚間遷至北區哥士路26號(現為巴生北區候車站附近),由李豆是、李天仁等人主持,幫助新來的鄉親尋覓工作並解決糾紛。 1941年,因日軍南侵,活動暫停。1945年,日軍投降後,金浯江恢復活動。1950年組織執委會,由李增泉任主席,協理鄉親事務。1951年,倡導送紙帛改為送賻儀,惠及貧困喪家,這一舉措獲得巴生華人的讚賞。 1953年,宮廟改名為金浯江伍德宮,正式以社團形式參與各項活動。1961年,金門會館產業的一段空地被用來建設新廟,1963年秋二層廟宇落成,樓下為伍德宮,樓上為金浯江理事會會所。 1964年,李贊生推動成立金浯江伍德宮理事會,由黃世國任主席。1984年,申請成為正式社團,1986年1月21日獲批准。1995年,理事會決定擴建宮閣,1996年4月新宮閣落成,這一過程得到了鄉親的大力支持。 巴生金浯江伍德宮見證了金門鄉僑在巴生的奮鬥歷史,展現了團結互助的精神,成為當地華人社區的重要文化中心。
-
兩岸攜手共譜和諧之音-龍的傳人 唱響鷺島廈金交流音樂會圓滿落幕
﹝整理撰稿:僑訊小組﹞ 7月27日下午,廈門市青少年宮紅領巾劇場內樂聲悠揚,一年一度的「龍的傳人 唱響鷺島」廈金交流音樂會如期舉行,奏響了兩岸和諧之音。這場音樂會匯集了廈門和金門兩地超過200名音樂愛好者,共同搭建了一個文化交流與互鑑的舞台,深化了兩岸人民血脈相連的文化紐帶與心靈默契。自2015年創辦以來,廈金交流音樂會已成為促進兩岸文化交流與融合的重要平台。 本次音樂會在廈門市海外聯誼會的指導下,由廈門市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廈門市金門同胞聯誼會和廈門市青少年宮共同主辦。出席活動的領導和嘉賓包括廈門市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副主任楊惠凡、廈門市金門同胞聯誼會會長謝國勇、廈門市海外聯誼會秘書長陳建明、共青團廈門市委員會常委、宣傳部部長吳琦、廈門市青少年宮副主任柯瑞寧,以及廈門市金門同胞聯誼會名譽會長李國鎮、曹原彰等。 音樂會上,《本事》《我在這裡等你》《浯江憶舊》等歌曲一一呈現,帶來對往昔歲月的溫柔回顧和對美好未來的憧憬。組曲《一剪梅》和《夢駝鈴》的演繹,更是引發了現場觀眾對兩岸共同文化記憶的共鳴。 尤其動人的是,三個合唱團共同獻上的《阿爸的風吹》,深深觸動了在場每一個人的心弦,展現了超越地域的親情與鄉愁。最後,台北圓韻合唱團、金門縣合唱團、廈門市青少年宮鳳凰花女子合唱團和鳳凰花少兒合唱團齊唱《龍的傳人》,熟悉的旋律迴盪在整個劇場,彷彿一封封信件傳遞著兩岸人民的深情。振奮人心的大合唱不僅為本次音樂會劃上了圓滿的句號,也再次堅定了兩岸人民身為華夏子孫的身分認同和文化自豪感。 音樂會後,主辦單位舉行了歡迎晚宴。兩岸同胞歡聚一堂,其樂融融。楊惠凡副主任在致詞中表示,各位同胞克服近日過境颱風的影響,相聚在廈門,以歌聲傳遞同根同源的情感。就像當天有時風雨有時晴的天氣一樣,兩岸交流中雖有小的波折,但歌聲可以跨越山海,兩岸情感難以隔斷,我們終將迎來更加燦爛的陽光與絢麗的彩虹。
-
《普渡月特輯─新加坡特色》農曆七月鬼門開 兀蘭蓮天宮攜六花車墓地辦歌台
﹝整理撰稿:僑訊小組、攝影:Lin Jiaying﹞ 8月4日就是農曆七月初一,而在8月3日午夜是民間俗稱「鬼門開」之時,新加坡兀蘭蓮天宮帶著六輛花車到新加坡蔡厝港墓地舉行流動舞台,為祖先表演以表敬意。 兀蘭蓮天宮晚上9點多帶著六輛花車來到蔡厝港路14鄉道(Track 14)的墓地,共有30多名來自海內外的表演者以花車為舞台進行演出。花車傍晚繞過兀蘭一帶時,吸引了不少民眾圍觀。 歷來規模最大的流動歌台 兀蘭蓮天宮理事陳先生表示,自2006年以來,廟宇每年都會在墓地舉行歌台,為往生者表演。然而,由於在墓地無法搭建固定舞台,因此選擇以流動花車的形式進行演出。 陳先生還提到,廟宇每年都會在農曆七月拜普渡的日子經過神明指點,今年特別選擇在鬼門開這一天到墓地舉辦歌台。兀蘭蓮天宮今年慶祝20週年,這次的流動歌台不僅有本地歌台藝人的表演,還邀請了印尼的樂隊和泰國舞者,以及十名童子表演者,是廟宇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流動歌台。 每年都會參與流動歌台的藝人何佩霖表示,廟宇秉持傳承傳統的宗旨,每年都有到墓地表演的習慣,希望所有往生者都有人祭拜。 此外,廟宇今天下午也主辦了點燈活動,讓信眾為祖先和孤魂表達敬意。
-
馬來西亞學子夢想起飛 2024年95名馬來優秀學子前進台灣
﹝馬來西亞訊﹞ ﹝整理撰稿:僑訊小組﹞ 2024年度,臺灣教育部的「臺灣獎學金」及「華語文獎學金」經過一系列嚴格的審查,最終選出來自全馬各地的95名優秀學子。他們因其出色的學術成就和潛力,獲得了這些備受矚目的獎學金。此外,今年還有4名學生獲得ICDF獎學金,將前往臺灣攻讀學位課程及研習華語。為了表彰這些優秀學生的努力及成就,駐馬來西亞臺北經濟文化辦事處特於7月26日舉辦了一場盛大的頒獎典禮暨行前說明會。 典禮過程 頒獎典禮當天,會場布置得莊重而不失溫馨,吸引了受獎學生及其家人、親友超過二百人參加。現場洋溢著喜悅與驕傲的氣氛,許多家長和學生在領獎後合影留念。典禮開始時,主持人首先介紹了本次活動的背景和重要意義,並感謝所有參與者的支持與努力。 卜正珉公使在頒獎典禮上致辭,熱烈祝賀本年度所有獲獎學生。他在致辭中強調,這些獎學金不僅是對學生們過去努力的肯定,更是對他們未來潛力的投資。他鼓勵所有獲獎學生在臺灣努力學習,充分利用臺灣豐富的教育資源和優越的學術環境,並希望他們在學成後,能為社會做出積極貢獻,成為深化臺馬兩國交流的重要人才。 臺灣競爭力的提升 卜公使在致辭中還特別提到,近年來臺灣的全球競爭力不斷提升,這是獲獎學生選擇赴臺求學的重要原因之一。他引用了瑞士洛桑管理學院(IMD)最新公布的「2024年IMD世界競爭力年報」中的數據,指出臺灣在67個受評比國家中排名第8,這一亮眼的成績充分體現了臺灣在多個領域的卓越表現。 臺灣的高等教育在全球享有盛譽,其產學合作的成功案例和豐碩成果更是舉世聞名。臺灣的半導體及資訊科技產業在全球市場中占有重要地位,而文創設計及新研發應用方面的競爭力也備受各界肯定。這些優勢使得臺灣成為許多國際學生,尤其是馬來西亞年輕人心目中理想的留學地。 前受獎者經驗分享 在頒獎典禮上,還邀請了4位前受獎者分享他們在臺灣的留學經歷。這些前受獎者的經驗分享不僅給予新受獎學生寶貴的建議和啟發,也讓在場的所有人感受到了臺灣教育的獨特魅力。這些前受獎者談到,臺灣不僅擁有先進的教學設施和優質的教育資源,還有著包容多元的文化氛圍,讓他們在學術上和生活上都獲得了豐富的經驗和成長。 一位前受獎者提到,他在臺灣不僅學到了專業知識,還結識了來自世界各地的朋友,這些國際友誼讓他的視野更加開闊。另一位前受獎者則強調,臺灣的教師非常熱心且專業,給予學生充分的指導和支持,讓他在研究和學習過程中受益匪淺。 獎學金詳情 臺灣教育部的臺灣獎學金提供給受獎學生修讀學士、碩士及博士課程。獲獎學生每學期可獲最高新臺幣4萬元的學費補助,此外,還能每月獲得1萬5000元至2萬元不等的生活費,這些獎學金大大減輕了學生的經濟壓力,讓他們能全心投入學習和研究。 教育部的華語文獎學金則旨在鼓勵學生赴臺短期進修華語。獲獎學生每月可獲得2萬5000元的獎學金,這不僅能幫助他們支付學費和生活費,還能讓他們有更多機會深入了解臺灣的文化和社會,提升自身的語言能力。 國際交流的種子期待萌芽 整場頒獎典禮暨行前說明會在熱烈的掌聲和歡笑聲中圓滿結束。所有參與者都對臺灣教育部和駐馬來西亞臺北經濟文化辦事處的精心安排表示感謝。這次活動不僅是對獲獎學生的肯定,也是對未來臺馬兩國教育交流的積極推動。 臺灣憑藉其卓越的教育資源和豐富的文化底蘊,成為國際學生追求學術進步和個人成長的理想之地。相信這些獲獎學生在臺灣的學習經歷,將成為他們人生中一段難忘而寶貴的回憶,並為他們未來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希望他們能帶著在臺灣學到的知識和經驗,回到馬來西亞,為兩國的友好交流和合作貢獻自己的力量。 更多資訊: 教育部華語文獎學金則為鼓勵學生赴臺短期進修華語,每月可獲得2萬5000元獎學金,相關詳情可參考駐馬教育組網站https://www.edutwmy.com/。
-
新加坡華族文化中心推出《新加坡華族文化百科》線上知識庫
﹝國際新加坡﹞ ﹝整理撰稿:僑訊小組﹞ 新加坡,2024年7月25日--由新加坡華族文化中心策劃的《新加坡華族文化百科》一站式線上知識庫今天正式開通,這個平台旨在聚焦本土華族文化議題,提供豐富而有深度的知識資源。 知識庫開通背景 《新加坡華族文化百科》的開通標誌著新加坡華族文化中心在推廣本土華族文化方面邁出了重要一步。這一知識庫是由中心研究組於2022年10月成立,經過長達近兩年的籌備和策劃,最終於2024年7月25日正式對外開放。該平台不僅致力於普及華族文化知識,還希望通過深入淺出的介紹和分析,啟迪讀者認識和理解新加坡華族文化的多樣性與深度。 知識庫的特色與內容 《新加坡華族文化百科》平台免費提供中英雙語服務,這使得不同語言背景的讀者都能夠方便地使用和了解這些豐富的文化資料。知識庫涵蓋的主題非常廣泛,從社群、語言與教育、大眾文化與媒體、民俗與信仰,到文學、美術、音樂和表演藝術等各個方面,應有盡有。 在網站的初創階段,約有80位專家、學者和本地文史研究者參與其中,為知識庫貢獻了近150篇文章。這些文章不僅內容詳實,還配有豐富的圖文資料,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賞新加坡華族文化的魅力。知識庫的目標是成為一個全面、具公信力且活躍的平台,讓更多人能夠方便地獲取和了解華族文化的相關知識。 平台的設計與功能 知識庫的平台設計友好,操作簡便。用戶可以通過關鍵詞搜索、主題分類等方式,快速找到自己感興趣的內容。每篇文章都提供了中英雙語對照,並附有延伸閱讀材料,如推薦書目、相關網站以及視頻和音訊等,這些資源極大地豐富了知識庫的內容,並鼓勵讀者進一步探索有興趣的議題。 此外,知識庫還特別設置了互動功能,用戶可以在閱讀文章後留言討論,提出問題,甚至可以推薦相關資料。這種互動性不僅提高了讀者的參與感,還有助於知識庫內容的豐富和完善。 計畫的長期發展 《新加坡華族文化百科》並非一成不變的知識庫。根據中心的長期計畫,該平台將不斷地更新和豐富內容,拓展更多主題。中心研究組將持續與各界專家學者合作,收集和整理更多有關新加坡華族文化的資料,確保知識庫的內容始終保持新穎和全面。 中心研究組研究統籌兼《新加坡華族文化百科》主編蘇芸若博士表示:「雖然新加坡的歷史不長,但新加坡華人已累積了豐富的文化養分,並塑造了獨特的文化身分。文化是不斷演變的,新加坡華族文化也處在持續發展和變化中。《新加坡華族文化百科》平台通過不同單元及主題梳理本土華族文化的特色,逐步為公眾提供一個全面、具公信力且活躍的平台,不僅突顯文化的累積,也梳理脈絡的演變與發展。」 專家與學者的貢獻 在平台的初創階段,80位專家、學者和本地文史研究者參與了知識庫的建設。他們從不同的角度和專業領域,為知識庫貢獻了大量高質量的文章和資料。例如,語言學家提供了有關新加坡華語的歷史和發展的深入分析,教育學者探討了華族教育在新加坡的演變,文化研究者則從社會學和人類學的視角,解讀了華族在新加坡社會中的角色和影響。 使用者反饋與未來展望 自平台開通以來,使用者的反饋非常積極。許多教育工作者表示,《新加坡華族文化百科》為他們提供了豐富的教學資源,幫助他們在課堂上更好地講解華族文化。學生則認為,這一知識庫使他們對華族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激發了他們的學習興趣。 公眾也對知識庫給予了高度評價。很多人表示,平台的內容豐富多樣,且中英雙語的設計非常貼心,讓他們能夠更方便地獲取知識。未來,中心計畫擴大與學界、文史工作者及各個文化機構與團體的合作關係,不斷豐富網站內容,確保知識庫能與時俱進。 總結 《新加坡華族文化百科》的開通是新加坡華族文化中心在推廣本土華族文化方面的重要里程碑。這一知識庫不僅為教育工作者、學生和公眾提供了豐富的文化知識,還通過深入淺出的介紹和分析,啟迪讀者認識和理解新加坡華族文化的多樣性與深度。中心將繼續努力,結合華社資源,擴大合作關係,確保知識庫內容的豐富和更新,讓更多人能夠方便地獲取和了解華族文化的相關知識。 欲知更多詳情,請瀏覽 :https://reurl.cc/93z3mO
-
國人與外籍人士結婚得申請免面談修正規定(自2024年7月29日起實施)
﹝法規資訊﹞ ﹝整理撰稿:僑訊小組﹞ 2024年7月29日起實施: 七、有下列情形之一者,認其婚姻真實性無虞,得免予面談。但因同一結婚事實曾經面談未通過者,不在此限: (一)雙方育有親生子女。 (二)結婚二年以上並有共同生活事實之具體事證。 (三)國人旅居外國人之本國一年以上並取得合法居留權。 (四)雙方在第三國合法居留一年以上相識結婚。 (五)外國人曾在臺修讀大專校院取得正式學位,期間雙方在我國認識交往。 (六)外國人依外國專業人才延攬及僱用法及就業服務法第四十六條第一項第一款至第六款及第十一款取得外國專業人才、外國特定專業人才、外國高級專業人才及中階技術人力之有效外僑居留證。 (七)外國人取得我國有效外僑永久居留證。 (八)有事實足認婚姻真實無虞並經外交部核准。 ※國人與泰籍結婚對象符合以上條件之一者,得提供申請免面談說明書及相關書面證明,逕洽駐泰國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第9號櫃檯申請免面談,相關書表如右:https://reurl.cc/Ll1lze ※更多資訊,請洽各駐地辦事處。
-
馬六甲同安金廈會館慶祝93週年暨華樂隊50週年聯歡晚宴
﹝馬來西亞‧麻六甲訊﹞ ﹝整理撰稿:YI.Hsuan 、僑訊小組﹞ 位於馬來西亞的馬六甲同安金廈會館於近日舉行了一場盛大的聯歡晚宴,以慶祝會館成立93週年及其華樂隊成立50週年。晚宴在馬六甲市中心的會館大廳舉行,吸引了眾多會員和地方領袖參加,場面熱鬧非凡。 馬六甲同安金廈會館成立於93年前,旨在促進當地大同安區、金門及廈門移民之間的聯誼和互助。會館長期以來致力於保存和弘揚中華文化,並積極參與地方社會公益事業,為馬六甲的繁榮與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會館的華樂隊成立於50年前,作為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華樂隊在各種文化活動中積極演出,深受社區居民的喜愛。華樂隊的成員來自各個年齡層,他們通過音樂傳遞著對中華文化的熱愛與堅持。 會館主席在晚宴致辭中表示,未來會館將繼續發揮其聯誼和文化傳承的作用,並計劃開展更多的文化交流活動,以促進不同族群之間的理解和友誼。同時,會館也將加強與其他地區同鄉會的聯繫,攜手共進,共同發展。 此次聯歡晚宴不僅是對會館歷史的回顧,也是對未來發展的展望。與會者紛紛表示,會館和華樂隊的發展歷程令人鼓舞,期待它們在未來繼續蓬勃發展,為社會帶來更多的積極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