僑訊
-
《新年專題》馬來西亞賀歲歌曲-2025年的百家爭鳴
﹝整理撰稿:僑訊小組﹞ 隨著農曆新年的腳步臨近,馬來西亞的華語賀歲歌曲市場再次進入百家爭鳴的熱潮。作為一個多元文化共融的國家,馬來西亞的賀歲歌曲不僅承載著華人社會的濃厚年味,更融合了地方特色,成為跨族群、跨文化的節慶聲音。今年,2025年的賀歲歌曲依然帶來了耳目一新的創意與情感,同時延續了傳統的濃厚年味。 新舊融合,年味升級 近年來,許多華人界歌手和創作團體積極投入賀歲歌曲的創作,他們嘗試在傳統旋律中融入現代音樂元素。今年的賀歲歌曲無疑延續了這一趨勢,流行電音、嘻哈、甚至民謠風格與賀歲主題碰撞出火花。例如本地知名團體「MY Astro」推出了新歌《年年有餘2025》,歌曲節奏輕快,融合了電子節拍和傳統鼓樂,不僅抓住了年輕一代的耳朵,也不忘向長輩們傳遞團圓和祝福的訊息。 同時,一些獨立音樂人也以更個性化的方式參與賀歲歌曲的創作。他們更注重詞曲中對家庭情感的細膩描寫。例如,今年由本地創作歌手陳曉恩推出的《一碗媽媽的年菜》,用溫暖的民謠旋律訴說思念與團聚的故事,觸動了許多遊子的心弦。 地方特色與全球影響 馬來西亞賀歲歌曲的另一大亮點在於其多元文化的融合。馬來西亞是個多族群的國家,這使得賀歲歌曲具備與眾不同的地方特色。例如,檳城的製作團隊今年推出了一首融合福建話與廣東話的《花開滿城春》,既有南方方言的親切感,又保留了傳統華人文化的韻味。 除此之外,國際化也是馬來西亞賀歲歌曲不可忽視的趨勢。今年,不少作品邀請了海外華人歌手共同參與,例如與台灣歌手合作的賀歲MV,不僅提升了音樂質量,也讓馬來西亞的賀歲歌曲逐漸走向國際舞台。 透過農曆新年音樂傳承華族文化 每逢農曆新年,華人世界總瀰漫著喜氣洋洋的氣氛,而賀歲歌曲更是這個佳節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這些旋律不僅為節日增添了歡樂,更成為傳承華族文化的重要媒介。今年,馬來西亞歌手鄭斌彥攜手團隊再次推出賀歲作品,讓更多華人子弟在音樂中感受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 自2017年起,大馬歌手鄭斌彥每年都堅持推出賀歲作品,這份執著令許多觀眾深受感動。他的賀歲歌曲不僅是音樂作品,更是新春佳節的記憶符號。其中,代表作《新年兔兔兔》與《龍龍的新年》分別創下超過200萬與600萬的觀看次數,顯示出市場對其作品的熱烈迴響。 展望2025年,鄭斌彥再度攜新作《有捨必有得》登場,這首歌以生肖「蛇」的諧音為靈感,傳遞「勇於付出,收穫滿足」的正能量,並結合全民體操設計,邀請全民一起「動起來」,迎接新年的同時,也增添了一份健康的節日氛圍。 跨越地域與文化,凝聚校園團結 《有捨必有得》的創作過程是一次全國性的合作。歌曲由鄭斌彥與劉伊幸、王希豪、王江偉共同演唱,並獲得馬來西亞教育部的大力支持。MV在全國13州與2個聯邦直轄區的校園取景,匯聚了全國師生的創意與熱情,成為農曆新年團結精神的最佳體現。 值得一提的是,MV中特別融入了模仿蛇的柔軟與靈活設計的舞蹈動作,腰部扭動與波浪起伏的簡單體操不僅易學,更引發了全國校園的翻跳熱潮,讓觀眾在歡笑與律動中感受到音樂的力量。 文化的連結與情感的悸動 尤其令人感動的是,MV中不少場景來自金橋聚集地柔佛、雪蘭莪、馬六甲等地的華小學校,當看到熟悉的華校孩子們,身著制服,舞動著熟悉的舞獅,敲打印有華文繁體字的大鼓,唱著溫暖熟悉的新年賀歲歌曲時,無數觀眾不禁心頭一熱。這樣的視覺與聲音體驗,讓採訪團隊彷彿看見金門的文化在海外綻放,並傳承給下一代,令人倍感欣慰與自豪。 鄭斌彥以音樂為橋梁,不僅傳遞了新年的歡樂,更將華族文化的精神延續到世界的每一個角落。在《有捨必有得》的旋律中,我們看見了年輕一代對傳統文化的認同與喜愛,也感受到華族文化在全球化浪潮中的堅韌與生機。 未來,透過更多音樂創作與文化活動,相信會有越來越多的華人子弟了解自己的文化根源,並將這份珍貴的傳統傳承下去,為世界增添更多色彩與力量。 2025年的馬來西亞賀歲歌曲,依然是一場洋溢歡樂與祝福的文化盛宴。在傳統與創新的交織中,它不僅傳遞著對新年的美好願景,也成為多元文化融合的最佳註腳。隨著大年初一的鐘聲敲響,這些動人的旋律將陪伴著每一個家庭,共度一個溫暖、喜樂的新春佳節。
-
新加坡迎蛇年新春盛會展現華族文化魅力
﹝採訪撰稿:僑訊小組、程平靈﹞ 當農曆新年步步逼近,全球各地華人紛紛展開迎春慶祝活動。在新加坡商業中心珊頓道,一場由新加坡華族文化中心與新加坡華樂團聯合舉辦的《農曆新年:「SINGAPO人」合家FUN》迎春活動即將於2025年1月17日至19日熱鬧登場。此次盛會,採訪團隊特別派出採訪團隊深入現場,感受新加坡華人社群如何以創新形式傳承與發揚華族文化。 華人社群的文化自信,傳統與創新交融 新加坡華族文化中心執行長接受採訪團隊採訪時表示,本次迎春活動將結合傳統文化與現代創意,旨在讓不同年齡層的參與者,在娛樂中加深對華族文化的理解與認同。 活動亮點包括:新加坡華樂團的音樂演出將帶領觀眾感受傳統樂器的節慶韻味,而名為《蛇prise》的藝術裝置則以生肖蛇為創作靈感,將傳統生肖與現代設計結合,吸引許多年輕人拍照留念。採訪團隊目睹了巨型蛇梯棋遊戲的布置現場,這個活動特別受到親子家庭的期待,現場工作人員笑稱:「孩子們很興奮,大人們也能在遊戲中找回童年的記憶。」 華人精神的團結與凝聚力 採訪團隊在活動的準備現場,親身感受到華人文化的深厚底蘊和華社的凝聚力。舞獅、舞蛇表演的排練現場熱鬧非凡,藝術與手工藝工作坊也充滿歡聲笑語。這些活動吸引了不同族群共同參與,進一步彰顯了新加坡多元文化的包容精神。 值得一提的是,晚晴園-孫中山南洋紀念館的參與,為這次活動增添了歷史厚度。紀念館代表向採訪團隊表示:「我們希望透過展示孫中山先生的事蹟,讓新加坡的華人子弟認識先賢對中華文化的貢獻。」 此次活動展現了華族文化如何在全球化環境下持續發展。採訪團隊特別注意到活動中不乏熟悉的文化符號:舞獅舞龍、華樂演奏、甚至印有繁體字的佈置,無不讓人感到熟悉又溫暖。採訪現場,有旅居新加坡多年的金門僑胞表示:「看到我們的文化能在這裡開花結果,我心裡特別自豪,也希望更多年輕一代能透過這些活動找到自己的文化根。」 文化傳承的新契機 採訪團隊從此次新加坡迎春活動中看到,文化傳承不僅是保留傳統,更是以創新的方式讓文化融入現代生活。此次盛會以「合家FUN」為主題,透過寓教於樂的形式,不僅吸引了本地華人,也讓其他族群對華族文化產生濃厚興趣。 新加坡的迎春盛會為金門與世界華人提供了一個啟示:如何在快速變遷的時代中,讓文化持續煥發活力,並成為團結族群、促進交流的橋梁。 邀請全球華人於2025年1月17日至19日,共赴珊頓道,共慶蛇年佳節,體驗屬於華族的文化自豪! 更多參與資訊:https://singaporeccc.org.sg/zh-hans/或網路搜尋 華族文化
-
《華夏百科》知識小專欄-貼春聯的最佳時機與寓意
春聯是農曆新年不可或缺的傳統裝飾,其寓意著辭舊迎新、祈福納吉。然而,按照傳統習俗,貼春聯的時間也大有講究,必須結合「天時地利人和」來選擇最佳時機。2025年有三個貼春聯的黃金時間,每個時間段都蘊含不同的文化寓意與祝福。 1.臘月二十八(1月27日):9am-12pm 由於2025年沒有臘月二十九,許多家庭會選擇在臘月二十八這天貼春聯。這一天的上午9時至中午12時,正值陽光明媚、陽氣最旺的時段,寓意「日出而作」,象徵為新年開啟好兆頭。 寓意: *迎接吉祥:選在太陽升起之時,意味著福氣隨陽光而來,充滿正能量。 *增添福氣:這個時段貼春聯,為家門增添一層吉祥如意的祝福。 2.大年除夕(1月28日):10am-12pm 除夕作為農曆年的最後一天,貼春聯是不可錯過的儀式之一。尤其是在上午10時至中午12時之間,這個時段處於舊歲與新年的交匯點,具有承上啟下的特殊意義。 寓意: *迎新辭舊:貼春聯的同時向過去的一年道別,迎接嶄新的開始。 *祈求平安:為家人祈願來年的幸福與安康,增添節慶氛圍。 3.立春前後(2月3日):10am-3pm 立春是春季的起點,也是新年的第一個節氣,標誌著萬物復甦與春天的到來。2025年的立春在2月4日,因此2月3日的上午10時至下午3時是一個絕佳時段,適合貼春聯以迎接春天的腳步。 寓意: *春到福到:立春象徵新生與希望,貼上春聯寓意春天帶來福氣和生機。 *開篇生機:選在立春前後,為新一年的美好生活增添一份活力與喜悅。 貼春聯的小提醒 1.選擇吉時:根據家庭習俗與日曆宜忌,挑選最適合的時段。 2.方向講究:貼春聯時注意對聯的上下聯,避免貼反或位置錯誤。 3.寓意美好:選擇內容喜慶、字體工整的春聯,為家中增添祥瑞。 不論在哪一天貼春聯,這一傳統儀式都蘊含了滿滿的祝福。2025年,讓我們把握最佳時機,在春聯的喜氣中迎接幸福新年!
-
新加坡太平船務以AI推動轉型 創辦人張允中來自金門 引以為傲
﹝整理撰稿:邱翌瑄﹞ 新加坡太平船務(Pacific International Lines,PIL)近期以自動化與人工智慧(AI)技術為核心進行大規模轉型,成為全球航運業的焦點。作為東南亞地區最大的航運公司、全球排名第12的貨櫃船運巨頭,PIL的每一項動向都備受矚目。而令人驕傲的是,這家企業的創辦人張允中先生,正是來自金門的傑出企業家,他以卓越的眼光和拚搏精神,將PIL打造為國際知名品牌,為金門增添一份榮耀。 AI驅動的裁員與創新 去年年底,PIL宣布因應AI技術的應用進行裁員,成為首家因AI推動業務轉型而裁減人力的航運公司。儘管裁員比例較小,但此舉仍引發了業界熱議。PIL發言人表示,自動化技術在船務代理業務的廣泛應用,改變了公司對部分人力資源的需求。裁員的具體人數雖未公開,但公司強調,這是因應戰略規劃而非單純的成本削減。 為了協助被裁員工,PIL與新加坡供應鏈員工工會(SCEU)合作,提供豐厚的離職補償方案,包括安置服務、培訓補助、延長醫療保障,以及2025年的獎金支付。同時,PIL並未停止擴充團隊,反而在新加坡增聘超過30%的員工,支援公司向AI驅動的方向全面轉型。 持續擴展船隊規模 除了在人力結構上進行調整,PIL也在加速更新其船隊。截至目前,PIL已投入20億美元,計劃替換現有船舶並採購更具環保效益的雙燃料貨櫃船。去年10月,首批可容納14,000標準箱(TEU)的新船於上海交付,成為PIL歷史上最大的船隻。同年11月,PIL再次宣布訂購5艘雙燃料貨櫃船,預計2027年至2028年間交付,進一步提升其船隊的競爭力與永續發展能力。 金門驕傲:張允中先生的奮鬥史 PIL的創辦人張允中先生於1927年出生於金門。他年少時便展現出非凡的毅力和智慧。1950年代,他移居新加坡,開創自己的航運事業。1967年,張允中先生創立太平船務,從一艘小型貨船起家,逐步拓展至今日擁有超過100艘貨櫃船的龐大規模。 張允中先生以「太平」為名,意在傳遞和平與穩定的理念。他的企業經營哲學強調穩健發展與創新,這種精神使PIL即使面臨疫情和全球經濟挑戰,仍能在2021年完成重組,實現涅槃重生。當時,新加坡國有投資公司淡馬錫控股旗下的Heliconia Capital Management注資6億美元,協助PIL恢復財務穩定,並重新站上全球航運舞台。 作為金門人,張允中先生的成功故事不僅是個人奮鬥的典範,更象徵了金門人堅韌不拔、勇於創新的精神。他的成就已成為家鄉的一張國際名片,激勵著無數後輩追求夢想。 AI浪潮下的挑戰與機遇 目前,航運業正在經歷數位化與AI浪潮的深刻變革。馬士基(Maersk)等巨頭公司計劃利用AI實現完全無人化的供應鏈,這一趨勢可能引發大規模裁員。然而,與PIL的策略不同,臺灣的「貨櫃三雄」(長榮、陽明、萬海)並未傳出因AI進行裁員的計畫,更多採取的是「遇缺不補」和凍結人事等保守策略。 國內業界專家認為,PIL的裁員並非簡單的成本控制,而是更具前瞻性的策略調整。PIL正在以自動化技術為核心,重塑其運營模式,並持續投入於更環保的雙燃料船隻建造,這與全球航運業邁向綠色轉型的趨勢不謀而合。 金門精神與全球視野 PIL的成功不僅是全球航運業轉型的縮影,更是張允中先生將金門精神發揚光大的典範。作為一位金門人,他以堅韌和智慧建立起航運王國,為家鄉爭光的同時,也為全球航運業注入新的思考與活力。 在未來,PIL將如何應對AI技術帶來的挑戰,並在環保與創新間尋求平衡,值得我們持續關注。無論挑戰如何,這家由金門人創立的企業,必將在全球航運業的舞台上繼續書寫輝煌篇章。
-
龍城集團探索JS-SEZ潛力 聚焦創新與可持續發展
﹝整理撰稿:僑訊小組﹞ 近日,一場以探討JS-SEZ(經濟特區)機遇及龍城集團(BCB Berhad)未來發展為主題的活動盛大舉行。該活動吸引了多位業界領袖與專家參與,深入探討了經濟特區的潛在價值與技術創新對城市發展的影響。同時,龍城集團首次揭露其2025年計畫,展示了智慧城市建設與綠色技術應用的宏大藍圖。而令人矚目的是,龍城集團的創辦人陳成龍先生來自臺灣金門,他以遠見與堅毅,將企業發展成為國際知名品牌,成為金門的驕傲。 論壇探討:從中國視角挖掘JS-SEZ機遇 活動的重點之一是「從中國視角探索JS-SEZ發展潛力」的專題論壇。專家指出,作為連接中國與東南亞經濟合作的關鍵樞紐,JS-SEZ在國際投資、技術交流和跨境貿易中擁有顯著優勢。 論壇中,業界專家分析了JS-SEZ的地理位置、政策支持及其作為經濟驅動平台的重要性。他們認為,經濟特區的建立不僅促進了區域經濟的增長,也為企業提供了更多投資機會。隨著區域一體化的加速,JS-SEZ有望成為全球經濟合作的新焦點。 龍城集團攜手廣東松冠匯 助力智慧城市建設 活動期間,龍城集團宣布與廣東松冠匯達成戰略合作夥伴關係,開啟智慧城市建設與綠色技術應用的新篇章。根據協議,雙方將結合各自優勢,攜手推動智慧化城市管理、低碳技術應用及區域經濟發展。 龍城集團作為智慧城市建設的先驅,致力於通過技術創新提升城市功能。松冠匯則在地區發展和資源整合方面具備專業優勢。雙方的合作不僅為未來城市建設提供了新方向,也為其他經濟特區的發展樹立了典範。 2025年計畫:描繪未來創新藍圖 龍城集團首次揭露了其2025年的發展計畫,這些計畫涵蓋智慧城市建設、綠色能源技術應用和跨境經濟合作等核心領域。該計畫旨在透過技術創新,實現城市永續發展,並提升區域經濟的競爭力。 根據龍城集團的說明,2025年計畫包含以下幾大方向: 1.智慧城市解決方案:利用人工智慧(AI)、物聯網(IoT)和大數據技術,提升城市交通管理、能源分配及社區服務效率。 2.綠色技術應用:開發低排放能源系統與環保建築技術,助力實現碳中和目標。 3.跨境經濟合作:打造高效的跨境物流與貿易平台,促進區域經濟的一體化發展。 這些計畫的實施不僅彰顯了龍城集團在技術創新領域的領導地位,也顯示出其在推動社區繁榮與經濟可持續發展方面的承諾。 創辦人陳成龍:金門人的驕傲 龍城集團的創辦人陳成龍先生,祖籍金門。作為一名金門後裔,他的成功故事展現了堅韌不拔的拚搏精神,成為後輩學習的榜樣。陳成龍先生,憑藉敏銳的商業眼光和不懈努力,創立了龍城集團。 最初,龍城集團以地產開發與基礎建設為主,隨後逐步拓展至智慧城市建設、綠色技術應用及國際貿易等領域。在他的帶領下,龍城集團成為馬來西亞地區的行業翹楚,並成功進軍國際市場。 陳成龍先生秉持「創新、永續、共贏」的經營理念,致力於為全球社區和經濟發展貢獻力量。他的奮鬥歷程,不僅讓金門的精神在國際舞台上大放異彩,也為金門爭得了一份殊榮。 官方影片展示:感受創新與合作的力量 活動期間播放的官方影片進一步展示了JS-SEZ的巨大潛力及龍城集團在創新技術中的領導地位。影片生動呈現了智慧城市的未來圖景,並強調了龍城集團與松冠匯攜手合作的價值。 影片中突出了技術創新在推動城市永續發展中的核心角色,讓與會者深刻感受到龍城集團塑造未來的決心與實力。 攜手共建未來 龍城集團持續前行 龍城集團表示,未來將繼續深化智慧城市與綠色技術的應用,致力於推動全球經濟與社區的可持續發展。同時,公司將以2025年計畫為藍圖,透過技術創新與國際合作,實現企業與社會的共同進步。 龍城集團的成功不僅來自技術創新和市場戰略,還源於創辦人陳成龍先生堅毅與遠見卓識的領導。隨著公司不斷邁向新高度,龍城集團將繼續引領行業發展,為全球經濟與社會繁榮作出更多貢獻。 現場影片:https://reurl.cc/Q5V0yp
-
2025馬來西亞羽球公開賽開打 一起為臺灣選手加油
2025年世界羽球聯盟(BWF)全新賽季即將揭幕!作為首站超級1000系列賽事,PETRONAS馬來西亞羽球公開賽於1月7日至12日在馬來西亞吉隆坡的亞通體育館(Axiata Arena Bukit Jalil)盛大舉行。 來自世界各地的羽球頂尖好手將齊聚吉隆坡,展開激烈角逐。臺灣的優秀單打及雙打選手也將加入這場羽壇盛會,為爭取佳績全力以赴! 讓我們一同為臺灣羽球代表隊加油,祝願選手們在比賽中能夠有出色的表現,並預祝整個賽事圓滿順利! 賽事詳情請參考BWF官網:https://reurl.cc/XZa7dR 期待與大家一起見證精采賽事!
-
《僑鄉新聞》駐印尼代表洪振榮履新 獲僑界熱烈歡迎
﹝整理撰稿:僑訊小組﹞ 【雅加達訊】 駐印尼代表洪振榮於27日正式抵達印尼首都雅加達履新,在蘇卡諾哈達國際機場(Soekarno-Hatta International Airport)受到超過40名台商、台僑與印尼留台校友的熱情迎接。歡迎隊伍揮舞著中華民國國旗和印尼國旗,場面溫馨熱鬧,展現兩地僑界對新代表的期盼與支持。 熱情接機 兩地情誼升溫 洪振榮於27日下午抵達機場,僑務委員柯百庠、鐘文燐和盧廷姜、印尼台商會會長王銘聰、印尼留台校友會代表及印尼各區僑領等僑界人士均到場迎接。迎接隊伍分成兩列,以旗幟和掌聲熱烈歡迎洪振榮的到來,場面充滿濃厚的情誼。 洪振榮接受訪問時表示,從台北出發時,因低溫感覺寒冷,但抵達印尼後,迎接他的除了印尼的溫暖天氣,還有僑胞的熱情支持,讓他感到格外溫馨。他對僑界人士表達誠摯感謝,並強調未來將持續深化台灣與印尼在經濟、文化、教育等領域的交流合作。 「台灣和印尼共享民主與自由的普世價值,在經貿上雙方可取長補短,實現互惠互利、共創雙贏,」洪振榮說。他也承諾,駐處團隊將持續關懷並協助在地僑胞,進一步鞏固兩地的情誼與合作基礎。 履新茶會 凝聚僑界共識 抵達後,洪振榮隨即參加由僑界舉辦的歡迎茶會,現場氣氛熱烈。洪振榮在茶會上,代表中華民國總統賴清德及外交部長林佳龍向印尼台僑致意,並表示僑胞是台灣重要且寶貴的資產。他強調,台灣與印尼在區域合作中有著高度的互補性與合作潛力,未來將積極推動雙邊交流,共同創造更大的價值與機會。 駐印尼副代表陳盛鵬在茶會上透露,洪振榮曾在加勒比海地區派駐,當時選擇挑戰性更高的格瑞那達,而非繼續留任美國,展現其「不怕困難,勇於接受挑戰」的特質。他高度肯定洪振榮的敬業精神,認為其履新將為台印雙邊關係注入更多活力。 雅加達台灣學校董事長宋培民也在茶會上致詞,幽默表示:「印尼是千島之國,洪大使可謂是名副其實的『大使』,這裡的『大』不僅代表印尼的國土廣闊,更象徵印尼是少數幾個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大國之一。」 豐富外交經歷 帶來嶄新視野 洪振榮擁有豐富的外交經驗,自1993年進入外交部北美司服務後,曾派駐芝加哥、格瑞那達及關島等地,並於2021年回台擔任外交部秘書處長。過去,他致力於推動駐外館舍購建計畫,成功完成駐布里斯本辦事處、駐洛杉磯辦事處及駐義大利代表處等多處館舍的購置,為台灣外交業務留下深遠影響。 洪振榮在駐布里斯本辦事處任內,完成館舍購置,顯示其對外交資源有效管理的能力。如今,他接任駐印尼代表,將以其豐富的經驗與遠見,深化台灣與印尼的多層次合作,進一步強化兩地的實質關係。 展望未來:深化合作 共創雙贏 印尼是東南亞最大經濟體,也是台灣新南向政策的重要合作夥伴。台灣在科技、農業、製造業等領域擁有先進技術,而印尼則具備豐富的自然資源與龐大的內需市場。洪振榮履新後,預計將進一步促進台印雙邊在經貿、教育、文化等領域的深化合作,探索更多創新合作模式。 洪振榮的到任,為台灣與印尼的關係開啟新篇章。僑界期待他在任期間,帶領雙方創造更多具體成果,為台灣與印尼的合作樹立典範。
-
《僑鄉杏壇》林汶珊校長榮獲第六屆海外師鐸獎 為馬來西亞教育再添榮耀
【馬來西亞-台北訊】 雪蘭莪巴生中華國民型華文中學校長林汶珊榮獲第六屆「中華民國海外師鐸獎」,成為馬來西亞2024年唯一獲此殊榮的教育工作者。林校長親赴台北,由僑務委員會委員長徐佳青親手頒發獎座,多位教育界好友陪同出席頒獎典禮,場面溫馨感人。 春風化雨 三十載耕耘教育 林汶珊校長在馬來西亞教育界貢獻逾30年,始終秉持「愛學生如己出」的精神,致力於培養學生的自信與潛能,讓他們在學業與品格上均能兼顧發展。林校長特別注重學生視野的拓展,積極鼓勵他們參與義賣會、文藝表演及國際比賽等活動,培育出一代又一代兼具品德與實力的青年。 在推廣華文教育方面,林校長堅信華文是靈魂的語言,是文化傳承的根基。因此,她不僅堅守教育初衷,還不斷追求創新,將傳統與現代相結合,打造更具活力的校園文化與教學模式。此次獲獎,不僅是對林校長多年努力的肯定,更是對馬來西亞華文教育的一次嘉勉。 中華民國海外師鐸獎:推動全球教育典範 「中華民國海外師鐸獎」由僑務委員會指導,財團法人海華文教基金會主辦,自2014年起每兩年舉辦一次,旨在表彰全球華文教育的優秀教師,推廣華文教育的價值與影響力。該獎項評選嚴謹,吸引來自全球六大洲的教師參與競爭。多年來,已有超過60位來自世界各地的優秀教師獲得此殊榮,展現華文教育在全球的蓬勃發展。 2024年第六屆海外師鐸獎,林汶珊校長成為馬來西亞唯一獲獎者,延續了馬來西亞在該獎項中的輝煌歷史。過去馬來西亞的獲獎教師包括: ‧第五屆:劉慧華(吉隆坡中華獨立中學)、林筱妹(波德申中華中學) ‧第四屆:陳昌孔(檳城鐘靈獨立中學) ‧第三屆:王亞英(開智中學) ‧第二屆:莊錦治(沙巴崇正中學)、戴慶義(史里肯邦安中學) ‧第一屆:廖國平(居鑾中華中學) 多元致敬 感謝教育耕耘者 在頒獎典禮上,僑務委員長徐佳青盛讚林汶珊校長的教育貢獻,表示教育是一份需要堅持與熱情的使命,林校長的努力讓更多人看到華文教育的價值與力量。 林校長在致詞中表示,這項榮譽不僅屬於她個人,更屬於所有支持華文教育的教師與同仁。她感謝馬來西亞僑界長期以來對華文教育的支持,並承諾未來將繼續為學生和教育發展而努力,讓華文教育的薪火代代相傳。 表彰教育者,傳遞華文之美 教育是一場長期的接力,林汶珊校長用30餘年的努力,將知識與愛心傳遞給馬來西亞的每一位學生。她的獲獎不僅是個人的榮耀,也是對馬來西亞教育界的激勵與鼓舞。 讓我們向這位教育的耕耘者致以最熱烈的掌聲,感謝她用智慧與熱忱點亮了學生們的未來。林汶珊校長的故事,正是華文教育薪火相傳、永不熄滅的最佳證明。
-
《教育公告》僑務委員會推出頂尖及傑出僑生獎學金 即日起開放申請
﹝馬來西亞-台灣訊﹞ ﹝整理撰稿:僑訊小組﹞ 僑務委員會為鼓勵頂尖及傑出僑生來臺就讀大學校院學士學位,特別制定「僑務委員會獎勵頂尖及傑出僑生來臺就讀大學校院獎學金核發要點」,即日起開始接受申請,申請截止日期為2025年3月26日,歡迎符合資格的優秀僑生踴躍申請。 獎學金內容 本次獎學金分為兩類: 1.頂尖僑生獎學金 ‧入學當學年可獲新臺幣26萬元獎學金,每年根據在學成績是否達標進行續領,4年總額達104萬元。 ‧此獎學金採擇優錄取方式,旨在獎勵學業成績特別優異的僑生。 2.傑出僑生獎學金 ‧入學當學年可獲新臺幣10萬元獎學金,每年根據在學成績是否達標進行續領,4年總額達40萬元。 ‧同樣以擇優方式錄取,針對學業成績突出、具發展潛力的僑生提供支持。 申請資格與需備文件 申請人需符合簡章規定的相關資格,並提供以下文件: ‧檢核表與申請表 ‧居住國永久或長期居留證件影本 ‧最高學歷證明影本(如畢業證書或離校證書)及其中文譯本 ‧最近三年的成績文件(根據不同教育體系提供對應證明文件,如UEC、STPM、SPM或其他同等學力證明) ‧校長、教師或導師推薦信兩封(需密封並由推薦人簽名) ‧自傳(含讀書計畫,A4紙單面2頁內) ‧加分項目佐證文件(如有) 申請方式 申請人需準備所有文件一式6份(推薦信除外),並於2025年3月26日前(以郵戳為憑)以掛號郵件寄至: Taipei Economic and Cultural Office in Malaysia Level 7, Menara Yayasan Tun Razak, 200, Jalan Bukit Bintang, 55100 Kuala Lumpur, Malaysia 駐馬來西亞代表處 僑務組 聯絡方式與詳細資訊 有關獎學金的更多詳細內容,請參考簡章及報名表文件。如有疑問,請電郵洽詢: Email: ocacmy@gmail.com 僑務委員會希望透過此獎學金計畫,吸引更多優秀僑生來臺深造,增進臺灣與海外僑胞之間的交流與連結,為僑生提供優質的學術環境與成長機會。
-
《僑鄉僑情》鄉情濃濃,攜手共進──新加坡金門會館訪問印尼金門鄉親
﹝整理撰稿:僑訊小組﹞ 2024年12月17日至18日,新加坡金門會館副主席李志遠、外事主任黃正發及外事副主任許國振,展開了一次富有意義的訪問行程,拜訪了位於印度尼西亞的麻里巴板金門同鄉會和三馬林達金門會館。 麻里巴板(Balikpapan)位於印度尼西亞東加里曼丹省,是一座以石油工業著稱的港口城市,被譽為「印尼能源之都」。作為重要的經濟樞紐,這裡吸引了許多金門鄉親早年來此謀生與創業,為當地的商業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麻里巴板金門同鄉會自成立以來,積極團結當地鄉親,為維護金門文化傳統及促進與其他金門會館的聯繫發揮了重要作用。 三馬林達(Samarinda)同樣位於東加里曼丹省,是加里曼丹島最大的城市之一,以其豐富的自然資源和戰略地位聞名。這裡是印尼的煤礦業中心,同時也是未來新首都努山達拉(Nusantara)規劃的重要影響區域。三馬林達的金門人歷史悠久,鄉親們在當地形成了緊密的社群,為促進經濟和文化交流不遺餘力。三馬林達金門會館是連接當地金門人以及全球金門鄉親的重要紐帶。 此次訪問中,新加坡金門會館代表團在麻里巴板金門同鄉會和三馬林達金門會館分別與當地領導和會員展開了深入交流。在麻里巴板,雙方探討了如何通過加強合作推動會務發展,延續金門人團結互助的傳統精神;在三馬林達,代表團與當地會館領導共同探討了金門文化傳承與鄉親事業發展的新思路。 通過這次訪問,新加坡金門會館進一步鞏固了與印尼金門鄉親組織的友好關係,體現了金門人團結一致、攜手共進的精神。雙方表示,未來將繼續深化互動,共同推動金門文化的發揚光大,為全球金門鄉親搭建更緊密的聯誼平臺。 此次訪問不僅促進了金門鄉親之間的情誼,也彰顯了金門人在國際社會中守望相助、互利共贏的優良傳統,為海外金門社團的發展注入了新的動力。
-
《僑鄉僑情》柔佛州金同會館冬至生活營:三天兩夜共續夢,傳統文化溫暖冬至夜
﹝整理撰稿:僑訊小組﹞ 2024年12月20日至22日,馬來西亞柔佛州金同會館成功舉辦了第十一屆「同聚金彩一廈生活營」,以「續夢·創記」為主題,為期三天兩夜的活動吸引了眾多金門鄉親青少年及家庭參與。生活營最後一天正值冬至,營員們與父母一起搓湯圓、品湯圓,為這場充滿學習與歡樂的營隊劃下溫馨的句點。 探索文化與凝聚力,三天活動精彩紛呈 此次生活營旨在促進金門鄉親之間的情感聯繫,並為新一代傳承金同廈文化提供平臺。營隊活動包括: ‧閩南文化工作坊:講閩南歷史、傳統工藝與美食,讓營員深入了解家鄉文化根源; ‧團隊挑戰:激勵營員在活動中培養團隊合作精神,加深彼此友誼; ‧創意手作:讓營員親手製作金門特色紀念品,留下專屬於本屆生活營的回憶。 冬至夜||團圓與文化傳承的交融 生活營最令人期待的高潮在冬至夜登場。當晚,營員們與家長們一同搓湯圓,親手感受這項深具金門傳統意義的習俗。糯米團在孩子們的小手下變成大小不一、五顏六色的湯圓,每一顆都象徵著對團圓與幸福的美好祝願。 會館還特別設置了冬至故事分享環節,講述冬至的文化意義以及金門人在海外如何堅守傳統。隨後,大家共同享用熱騰騰的湯圓,寓意圓滿幸福,場面溫馨動人。 致敬傳承,續寫未來 柔佛州金同會管協助的夥伴中表示:「生活營的舉辦不僅是為了傳承文化,更希望讓孩子們在這三天兩夜中學會團結合作、珍惜家族與鄉親之間的情感聯繫。今年冬至的加入,讓我們共同體驗了金門傳統的溫暖與意義,這將成為大家珍貴的回憶。」 活動在歡笑與依依不捨中圓滿落幕。參與者們表示,這次生活營不僅加深了對金門文化的了解,也為他們創造了難忘的冬至回憶。他們期待來年能再次相聚,延續薪火相傳的情誼與夢想。
-
《金僑僑領》印尼僑領張德超率子孫返金冬至祭祖,延續百年家族情誼
﹝採訪撰稿:邱翌瑄﹞ 12月22日冬至,印尼僑領張德超帶領侄子與孫輩一行十餘人返抵金門,來到具有深厚歷史意涵的青嶼「張氏祖厝」進行祭祖儀式。此次返鄉,不僅是張氏家族延續祭祖傳統的重要時刻,也彰顯了海內外華人對祖先情懷與家族文化的深切認同。 「青嶼祖厝官澳宮」||地方象徵的傳統標誌 金門地方素有一句諺語:「青嶼祖厝官澳宮」,意指青嶼的「張氏祖厝」與官澳的「龍鳳宮」是金門地區文化與歷史的重要標誌。這句話不僅反映了地方居民對這兩處建築的認同,也顯示了青嶼「張氏祖厝」在金門家族文化中的崇高地位。 此次冬至祭祖儀式在青嶼張氏家廟「褒忠祠」舉行。該祖祠不僅是張氏族人的精神寄託,更記錄了張氏家族數百年的輝煌歷史與忠勤家風。張德超表示:「無論我們身在何處,張家的根永遠在金門,這是我們世代承傳的信念。」 褒忠祠的百年榮光--皇帝御賜的唯一宗祖祠 青嶼張氏家廟「褒忠祠」的由來可追溯至張氏開基始祖張均正的第六世子孫張敏。張敏是明朝著名宦官,曾經為朝廷立下赫赫功績,受到明孝宗的高度讚賞,親自御賜家廟名「褒宗祠」。此外,廟內祖龕中還掛有由明憲宗感念張敏忠勤所御賜的匾額「忠勤世第」,象徵張氏家族對朝廷的忠誠以及其傑出地位。 據了解,張敏在明朝時官居高位,是「皇帝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重要人物。他曾對皇帝有功,甚至在一次特殊情況下被任命為皇帝的代理人,代行皇權達七天之久。張敏的故居位於今日的「褒忠祠」後方,其歷史遺跡至今仍保存完好,成為後人憑弔與敬仰的重要場所。 正因如此,「褒忠祠」成為金門唯一一座由皇帝御賜祠名的祖祠,其宗族的榮耀至今仍令張氏後人感到自豪。張德超在祭祖後接受訪問時感慨道:「張敏祖先不僅是我們家族的驕傲,也是金門的歷史之光。」 跨越海峽的家族情感,連結金門與印尼 張德超此次返鄉祭祖,帶來了數位來自印尼的後輩。他強調,身為印尼華僑,雖然長期旅居海外,但他始終不忘祖先的庇佑與金門的深厚情感。「我們在海外發展,靠的是祖宗的教誨與家族的凝聚力。今天帶孩子們回來,就是希望讓他們了解我們的根在金門,明白我們的家族歷史與價值。」 冬至祭祖儀式的過程莊重而隆重,張氏族人們在「褒忠祠」前焚香祭拜,向祖先致以崇高的敬意。 延續傳統與傳承家風的重要意義 「張氏祖厝」與「褒忠祠」的存在,除了紀念祖先之外,更象徵了一種文化的延續。張德超認為,家族傳統的延續不僅是個人的責任,也是對整個族群文化的守護。「透過這次祭祖活動,我希望我們的後代可以將這份精神傳承下去,無論身在何處,心中都有祖先的庇佑與家族的牽絆。」 儘管現代社會的快速發展讓許多傳統儀式面臨衝擊,但金門「張氏祖厝」的維護與發展,無疑為後代提供了繼承與發揚家族精神的紐帶。張氏後人在印尼的成就也為這份傳承注入了更多國際化的視野與影響力,成為華人家族文化傳承的典範。 祖先精神的永續傳承 此次冬至祭祖,張德超一家用實際行動展現了對祖先的崇敬與家族精神的重視。「褒忠祠」的故事,不僅是張氏家族的光榮史,更是金門文化與歷史的重要篇章。 在家族團聚的冬至日,張氏後人們跨越國界與世代隔閡,以一場莊嚴的祭祖儀式,再次拉近了與故鄉的距離。這場活動,不僅延續了家族的百年榮耀,也為後人樹立了傳承與感恩的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