僑訊
-
新加坡華族文化中心推出《新加坡華族文化百科》線上知識庫
﹝國際新加坡﹞ ﹝整理撰稿:僑訊小組﹞ 新加坡,2024年7月25日--由新加坡華族文化中心策劃的《新加坡華族文化百科》一站式線上知識庫今天正式開通,這個平台旨在聚焦本土華族文化議題,提供豐富而有深度的知識資源。 知識庫開通背景 《新加坡華族文化百科》的開通標誌著新加坡華族文化中心在推廣本土華族文化方面邁出了重要一步。這一知識庫是由中心研究組於2022年10月成立,經過長達近兩年的籌備和策劃,最終於2024年7月25日正式對外開放。該平台不僅致力於普及華族文化知識,還希望通過深入淺出的介紹和分析,啟迪讀者認識和理解新加坡華族文化的多樣性與深度。 知識庫的特色與內容 《新加坡華族文化百科》平台免費提供中英雙語服務,這使得不同語言背景的讀者都能夠方便地使用和了解這些豐富的文化資料。知識庫涵蓋的主題非常廣泛,從社群、語言與教育、大眾文化與媒體、民俗與信仰,到文學、美術、音樂和表演藝術等各個方面,應有盡有。 在網站的初創階段,約有80位專家、學者和本地文史研究者參與其中,為知識庫貢獻了近150篇文章。這些文章不僅內容詳實,還配有豐富的圖文資料,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賞新加坡華族文化的魅力。知識庫的目標是成為一個全面、具公信力且活躍的平台,讓更多人能夠方便地獲取和了解華族文化的相關知識。 平台的設計與功能 知識庫的平台設計友好,操作簡便。用戶可以通過關鍵詞搜索、主題分類等方式,快速找到自己感興趣的內容。每篇文章都提供了中英雙語對照,並附有延伸閱讀材料,如推薦書目、相關網站以及視頻和音訊等,這些資源極大地豐富了知識庫的內容,並鼓勵讀者進一步探索有興趣的議題。 此外,知識庫還特別設置了互動功能,用戶可以在閱讀文章後留言討論,提出問題,甚至可以推薦相關資料。這種互動性不僅提高了讀者的參與感,還有助於知識庫內容的豐富和完善。 計畫的長期發展 《新加坡華族文化百科》並非一成不變的知識庫。根據中心的長期計畫,該平台將不斷地更新和豐富內容,拓展更多主題。中心研究組將持續與各界專家學者合作,收集和整理更多有關新加坡華族文化的資料,確保知識庫的內容始終保持新穎和全面。 中心研究組研究統籌兼《新加坡華族文化百科》主編蘇芸若博士表示:「雖然新加坡的歷史不長,但新加坡華人已累積了豐富的文化養分,並塑造了獨特的文化身分。文化是不斷演變的,新加坡華族文化也處在持續發展和變化中。《新加坡華族文化百科》平台通過不同單元及主題梳理本土華族文化的特色,逐步為公眾提供一個全面、具公信力且活躍的平台,不僅突顯文化的累積,也梳理脈絡的演變與發展。」 專家與學者的貢獻 在平台的初創階段,80位專家、學者和本地文史研究者參與了知識庫的建設。他們從不同的角度和專業領域,為知識庫貢獻了大量高質量的文章和資料。例如,語言學家提供了有關新加坡華語的歷史和發展的深入分析,教育學者探討了華族教育在新加坡的演變,文化研究者則從社會學和人類學的視角,解讀了華族在新加坡社會中的角色和影響。 使用者反饋與未來展望 自平台開通以來,使用者的反饋非常積極。許多教育工作者表示,《新加坡華族文化百科》為他們提供了豐富的教學資源,幫助他們在課堂上更好地講解華族文化。學生則認為,這一知識庫使他們對華族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激發了他們的學習興趣。 公眾也對知識庫給予了高度評價。很多人表示,平台的內容豐富多樣,且中英雙語的設計非常貼心,讓他們能夠更方便地獲取知識。未來,中心計畫擴大與學界、文史工作者及各個文化機構與團體的合作關係,不斷豐富網站內容,確保知識庫能與時俱進。 總結 《新加坡華族文化百科》的開通是新加坡華族文化中心在推廣本土華族文化方面的重要里程碑。這一知識庫不僅為教育工作者、學生和公眾提供了豐富的文化知識,還通過深入淺出的介紹和分析,啟迪讀者認識和理解新加坡華族文化的多樣性與深度。中心將繼續努力,結合華社資源,擴大合作關係,確保知識庫內容的豐富和更新,讓更多人能夠方便地獲取和了解華族文化的相關知識。 欲知更多詳情,請瀏覽 :https://reurl.cc/93z3mO
-
國人與外籍人士結婚得申請免面談修正規定(自2024年7月29日起實施)
﹝法規資訊﹞ ﹝整理撰稿:僑訊小組﹞ 2024年7月29日起實施: 七、有下列情形之一者,認其婚姻真實性無虞,得免予面談。但因同一結婚事實曾經面談未通過者,不在此限: (一)雙方育有親生子女。 (二)結婚二年以上並有共同生活事實之具體事證。 (三)國人旅居外國人之本國一年以上並取得合法居留權。 (四)雙方在第三國合法居留一年以上相識結婚。 (五)外國人曾在臺修讀大專校院取得正式學位,期間雙方在我國認識交往。 (六)外國人依外國專業人才延攬及僱用法及就業服務法第四十六條第一項第一款至第六款及第十一款取得外國專業人才、外國特定專業人才、外國高級專業人才及中階技術人力之有效外僑居留證。 (七)外國人取得我國有效外僑永久居留證。 (八)有事實足認婚姻真實無虞並經外交部核准。 ※國人與泰籍結婚對象符合以上條件之一者,得提供申請免面談說明書及相關書面證明,逕洽駐泰國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第9號櫃檯申請免面談,相關書表如右:https://reurl.cc/Ll1lze ※更多資訊,請洽各駐地辦事處。
-
馬六甲同安金廈會館慶祝93週年暨華樂隊50週年聯歡晚宴
﹝馬來西亞‧麻六甲訊﹞ ﹝整理撰稿:YI.Hsuan 、僑訊小組﹞ 位於馬來西亞的馬六甲同安金廈會館於近日舉行了一場盛大的聯歡晚宴,以慶祝會館成立93週年及其華樂隊成立50週年。晚宴在馬六甲市中心的會館大廳舉行,吸引了眾多會員和地方領袖參加,場面熱鬧非凡。 馬六甲同安金廈會館成立於93年前,旨在促進當地大同安區、金門及廈門移民之間的聯誼和互助。會館長期以來致力於保存和弘揚中華文化,並積極參與地方社會公益事業,為馬六甲的繁榮與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會館的華樂隊成立於50年前,作為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華樂隊在各種文化活動中積極演出,深受社區居民的喜愛。華樂隊的成員來自各個年齡層,他們通過音樂傳遞著對中華文化的熱愛與堅持。 會館主席在晚宴致辭中表示,未來會館將繼續發揮其聯誼和文化傳承的作用,並計劃開展更多的文化交流活動,以促進不同族群之間的理解和友誼。同時,會館也將加強與其他地區同鄉會的聯繫,攜手共進,共同發展。 此次聯歡晚宴不僅是對會館歷史的回顧,也是對未來發展的展望。與會者紛紛表示,會館和華樂隊的發展歷程令人鼓舞,期待它們在未來繼續蓬勃發展,為社會帶來更多的積極影響。
-
《兩岸交流》第二十屆「廈金情深‧問學山水」 兩岸金門籍青少年夏令營在廈門順利開營
﹝整理撰稿:僑訊小組﹞ 7月15日,第二十屆「廈金情深‧問學山水」兩岸金門籍青少年夏令營在廈門順利開營。本次夏令營由廈門市海外聯誼會、廈門市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廈門市金門同胞聯誼會共同主辦,廈門市金門同胞聯誼會具體承辦。 活動旨在加強兩岸青少年的交流與互動,通過豐富多彩的活動,增進金門籍青少年對祖國大陸的了解與認同,促進兩岸的和平發展與共同繁榮。 此次夏令營為期一週,內容涵蓋了參觀廈門市內各大歷史文化景點、舉辦各類主題講座和文化體驗活動,金門籍青少年們在這裡度過一個難忘而充實的夏天。 開營儀式上,廈門市海外聯誼會領導表示,希望通過此次夏令營活動,進一步加深兩岸青少年的友誼,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廈門市金門同胞聯誼會代表也在致辭中強調,期待金門籍青少年能夠在夏令營中收穫知識、友誼與成長,共同譜寫兩岸青少年交流的新篇章。 本次活動的順利舉行,離不開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與積極參與,未來,廈門市將繼續開展更多有意義的兩岸交流活動,為促進兩岸和平發展貢獻力量。
-
《政府資訊》2024總統杯黑客松競賽正式啟動 數位與綠色公共基礎設施為主題
由我國數位部舉辦的「2024總統杯黑客松競賽」正式拉開帷幕,這一賽事旨在提供一個公私協力的共創平台,讓資料擁有者、資料科學家及各領域專家能夠運用政府開放資料和科技創新手段,共同解決社會問題,並優化政府施政效能。 賽事主題與徵件時間 今年的競賽以「Digital and Green: Next-Generation Public Infrastructure」為主題,旨在探索數位與綠色科技如何助力公共基礎設施的發展。徵件活動將從即日起持續至8月7日,期望吸引全球各地的創新團隊踴躍參加。 優勝團隊獎勵 獲得卓越表現的團隊將受邀訪問台灣,並有機會與本地公私部門進行深入交流,探索合作潛力,為未來共同推動數位與綠色創新奠定基礎。 詳細資訊 欲了解更多關於賽事的資訊,請訪問賽事官網:https://gov.tw/cYQ。該網站提供了詳盡的競賽規則、參賽資格以及提交作品的指導方針。 數位部期待通過這次競賽,匯聚全球頂尖智慧,共同推動數位與綠色科技的創新應用,為社會帶來積極變革,並提升政府的施政效能 *歡迎海外金僑夥伴一起來參加*
-
《海外搭僑計畫》臺灣青年海外搭僑計畫:2024年泰國參訪見習圓滿成功
﹝資料來源:僑委會﹞ ﹝整理撰稿:僑訊小組﹞ 僑務委員會2024年「臺灣青年海外搭僑計畫」於7月1日至8日成功舉行,參訪見習地點為泰國。本次活動選拔了來自全國各大專院校的11位優秀學生,他們分別來自臺灣大學、政治大學、成功大學、淡江大學、高雄師範大學、中央大學及中山大學。這些學生經過三日的密集培訓後,於7月1日飛抵泰國,展開為期八天的豐富行程。 在駐泰國代表處僑務組組長許世榕、副組長陳超峰及秘書黃書雅的帶領下,學生們參觀了駐泰國代表處,並見習了其運作。此外,他們還拜會了泰國的僑團和僑校,參訪了僑臺商企業,深入了解了泰國的學術和文化機構。通過這些多樣的行程,學員們對政府駐外工作的認識得到了加深,也與僑界領袖和在地僑青建立了聯繫,進一步拓展了國際視野,體驗了異國生活。 駐泰國代表處大使張俊福表示,臺灣國內青年對於海外僑界普遍認識不深,透過僑務委員會的這一搭橋計畫,學生們得以與各地僑界建立連結,更加了解政府推展海外工作的現況。他鼓勵大家認真參與,把握機會多看多學,相信一定會有豐碩的收穫。 本次泰國搭僑活動內容豐富,除了在駐泰國代表處見習外,學生們還拜會了泰國臺灣商會聯合總會、泰國臺灣會館、泰國暹羅代天宮、泰國中華會館及其所屬的中華語文中心等僑團。與僑務榮譽職人員的晚宴交流以及參與曼谷大玲昌獅子會公益捐血活動也為行程增色不少。 學生們參訪的泰國僑臺商企業包括柏泰Mr. Ken藝術吊扇、舒可泰物流貨運、綠源、泰豐及匠威等。同時,他們還參觀了泰國頂尖學府法政大學、主流中學帖詩琳學校,以及曼谷河城古董藝術中心等學術文化機構。最後,學員們還在古城76府文化巡禮、乍督乍假日市集及泰國夜市等地進行了文化體驗。 在推廣臺灣文化的活動中,學員們以流利的中英文向海外僑民及主流人士介紹臺灣,並通過載歌載舞的文化表演展示臺灣的特色與活力,互動交流熱烈,成效顯著。這次的活動不僅讓學生們增長了見識,也有效地促進了臺灣與泰國之間的文化交流。 僑訊小組小編說: 本年度的海外搭橋計畫已圓滿落幕。明年初,計畫資訊一經發布,僑訊小組將會第一時間跟進報導。希望有興趣的金門籍學子能踴躍報名參加,共同體驗這次難得的學習機會。
-
《僑委會資訊》歡迎海外僑胞報名參加 中華民國113年十月慶典活動
中華民國113年十月慶典活動即將盛大舉行,現已開始接受海外僑胞報名參加。此次慶典活動將為僑胞們提供一個回到家鄉、共襄盛舉的絕佳機會。 欲了解詳情,請參考僑務委員會「十月慶典活動專頁」,網址為:https://reurl.cc/3X8OAM 網站上刊登了報名方式、活動安排及其他相關資訊,請各位僑胞踴躍參加,與我們共同慶祝這一重要時刻。
-
南音:海外閩南人的家鄉音樂與華夏文化的傳承
﹝資料提供:Chen hsuan﹞ ﹝整理撰稿:僑訊小組﹞ 南音,又稱南管,是中國閩南地區特有的一種古老音樂形式,其歷史可追溯至漢代。作為中華文化的瑰寶之一,南音不僅在閩南地區廣泛流傳,更是隨著移民潮傳播到世界各地,成為海外閩南人的精神寄託和文化象徵。本文將探討南音作為海外閩南人的家鄉音樂,如何在異國他鄉繼續傳承並發揚光大,同時也承載著華夏文化的傳統與記憶。 南音的起源與發展 南音源自於中國閩南地區,其發展歷程悠久,並在宋元時期達到鼎盛。南音的音樂特點包括旋律婉轉、節奏平緩,樂器以琵琶、洞簫、三弦等為主,表現形式多樣,既有獨唱、重唱,也有合奏。南音的曲目多為古典詩詞和戲曲,內容豐富多彩,涵蓋歷史故事、傳說、民間故事等。 在閩南地區,南音不僅是一種音樂形式,更是當地人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無論是喜慶節日、婚喪嫁娶,還是農閒時的娛樂活動,南音都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這種音樂形式具有高度的藝術價值和文化意義,被譽為「中國音樂的活化石」。 南音的海外傳播 隨著多次大規模的移民潮,南音也隨之傳播到世界各地。特別是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許多閩南人為了尋找更好的生活,紛紛前往東南亞、美洲等地定居。他們帶著南音這一文化瑰寶,並在異國他鄉繼續傳承和發揚。 數百年來,南音除了在閩南外,主要流行於中國的台灣、香港、澳門及菲律賓、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等東南亞國家閩南語系華僑社會。海外各地的南音社團成為南音藝術賴以存在的基礎,同時也是這一古老樂種走向世界的橋梁。 台灣的南音社團 台灣的南音社團最為活躍。南音在台灣被稱為「南樂」,自明末鄭成功收復台灣以來,南音就隨大批閩南移民傳到了台灣,並逐漸成為台灣的一種主要的民間音樂形式。南音社團在台灣曾多達60餘個,擁有近千名唱奏人員,遍布台北、台南、高雄、基隆、鹿港等城市。 鹿港位於台灣中部,是台灣至南音發源地泉州之間距離最近的港口,素有「古台灣文化城」之美譽。先後有雅正齋、聚英社、雅頌聲、大雅齋、崇正聲等5個南音社團。台北地區的南音社團以三重市金記茶行傅先生為最早,後來又逐漸分成聚英社、集賢堂、永春館、鹿鳴館、閩南樂府等五個社團,其中尤以閩南樂府之影響為最。該社成立於1961年,其成員多達200餘人。 此外,台灣的南音社團還有台南市南聲國樂社、高雄國聲國樂社、清水鎮清雅樂府、基隆市閩南第一樂團、閩南同鄉會南樂團、新竹崇孟社、台北金門敦睦胞誼南音代表團等。 香港、澳門的南音社團 香港的南音社團主要以香港福建體育會南樂隊為主。這是一個集南音、戲劇、舞蹈及各種球類活動於一體的綜合性社團組織,具有密切聯繫在港閩南籍僑胞的重要作用。南樂隊曾先後聘請許秋聲、紀經畝、吳道長、張孫典、王為謙、林致誠等南音名師蒞港傳習技藝,形成了較強的唱奏陣容,並定期組織排練和演出。 澳門的南音社團成立較晚。2002年9月8日,福建泉州人莊雪雲創辦了澳門南音社。莊雪雲上世紀80年代初畢業於廈門藝校後到澳門經商。目前,該社共有32名成員,且均來自福建。 菲律賓的南音社團 菲律賓的南音社團約有20多個。歷史最悠久的南音社團是馬尼拉長和郎君社(成立於1820年),該社在宿務還建立了長和郎君總社宿務分社。 菲律賓的南音社團還有東棉省藝群郎君社、西工藝群和鳴郎君社、亞虞山菲華藝聲音樂社、南吉島南聲郎君社、獨魯萬萬江軒郎君社、科任天山南音社、陳埭民族南音社、菲華志義音樂社、三寶顏菲華友誼聯藝社、北甘馬仁省和鳴郎君社、西黑省華藝社等。 新加坡的南音社團 新加坡於19世紀末就建立了最早的南音社團「橫雲閣」,但20世紀以來已逐漸衰落。雲廬音樂社建立於1939年,該社因積極參加抗戰活動而終被解散。1941年,原雲廬音樂社樂友又重新建立了湘靈音樂社。該社因擁有眾多的唱奏人才和精湛的唱奏技藝而聞名於新、馬南音界。 此外,新加坡的南音社團還有新加坡惠安公會華樂組(1923年成立)、張氏總會康樂股(1939年成立)、青年促進會南樂組、福建同鄉會晉江會館南樂組、安溪會館南樂組(1955年成立)、新加坡浯江公會音樂組(1957年成立)等。 馬來西亞的南音社團 叻太平仁和公所創立於1887年,是馬來西亞歷史最為悠久的南音社團。目前,在馬來西亞最活躍的南音社團有馬六甲同安金廈會館、吉蘭丹仁和南樂社、吡叻太平仁愛音樂社。此外,馬來西亞的南音社團還有「沁蘭閣」「雲林閣」、馬來西亞漁業公會音樂組、太平「錦和軒」、安順福順宮、新文龍永春會館、馬六甲桃源俱樂部、雪蘭莪適耕莊雲簫音樂社等。 印度尼西亞的南音社團 南音在印尼閩南籍華僑華人社會中較為普及。早期的南音組織有「錦風閣」南音社、三寶壟「雲林閣」等。即便一些泉屬同鄉組織、宗教團體也設有南音股,如1935年成立的泗水寄傲聖道社為泉屬綜合團體,會員多達1500人;1953年成立的雅加達蕉嶺同鄉會擁有會員數百人,會中設有國樂組並聘請專人任教練。此外,印尼的南音社團還有泗水東爪哇南樂隊、瑪琅永安宮南音社、萬亞羅華僑音樂社等。 汶萊、緬甸的南音社團 汶萊於1958年成立了婆羅乃群聲音樂社。該社由吳鉉灧、林天成、王仁程等人發起,吳鉉灧任社長。音樂社下設南音隊、群聲兒童閩劇團等,初期有成員48人,後逐漸增加到二百人左右。 緬甸於1949年10月3日成立了仰光錦華南樂社;1963年,在曼德勒市成立了閩南文娛社;1987年,成立了緬甸晉江公會,且常邀南管社團前來演奏助興。 南音的文化意義與價值 南音作為閩南人的家鄉音樂,不僅承載著他們對故土的思念和熱愛,更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南音所表現的古典詩詞、歷史故事和民間傳說,都是中華文化的瑰寶,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和文化意義。 在海外,南音不僅是閩南人聯繫故鄉和文化根脈的橋樑,也是他們在異國他鄉尋找身份認同和文化歸屬的重要途徑。通過南音的傳承和發揚,海外閩南人不僅保留了自身的文化特質,也向世界展示了中華文化的多樣性和豐富性。 結論 南音作為海外閩南人的家鄉音樂和華夏文化的傳承載體,具有重要的歷史和文化意義。儘管面臨諸多挑戰,南音在海外依然展現出強大的生命力和吸引力。通過不斷的傳承、創新與融合,南音不僅在異國他鄉找到了新的生存空間,也為中華文化的傳播和發展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未來,隨著全球化的深入發展和文化交流的不斷加強,南音有望在更廣泛的範圍內得到傳播和認同,成為連接中華文化與世界文化的重要紐帶。我們有理由相信,南音這一古老而美麗的音樂形式,將在新的時代背景下煥發出更加絢麗的光彩。
-
新加坡華族文化中心 【SG:SW 2024 我寫我的歌】 中文歌曲創作節作品徵求
﹝新加坡訊﹞ ﹝資料來源:新加坡華族文化中心﹞ ﹝整理撰稿:僑訊小組﹞ 【SG:SW 2024 我寫我的歌】中文歌曲創作節隆重回歸,迎來第八屆的盛大舉辦。本創作節旨在發掘和栽培新一代具有潛能的本地音樂人才,為他們提供一個盡展才華的平台。 【SG:SW 我寫我的歌】自創辦以來,一直致力於推動中文音樂創作的發展,為本地音樂愛好者和創作者提供了豐富的資源和機會。這個創作節不僅是展示音樂創作才能的舞台,更是一個促進音樂人之間交流和合作的重要平台。 參加者可以通過此次創作節展示他們的原創作品,並有機會獲得專業評審的指導和反饋。優秀的作品將有機會進入決賽,贏取豐厚獎品,甚至有機會獲得專業音樂製作和發行的支持。 有興趣參加的音樂創作者請盡快提交作品,詳情請參考官方網站:(https://sgsw.sg/)
-
浯江公會第71至73屆就職典禮
﹝新加坡訊﹞ ﹝整理撰稿:僑訊小組﹞ 浯江公會是新加坡華人地緣社團之一,其前身為19世紀80年代成立的金浯江。金浯江的名稱源自母島-金門縣,金門因孤懸海島而別號浯江。 1952年,金浯江在陳匯川、黃啟澍和李啟謀等人的倡議下進行改組,成立了浯江公會。同年8月,浯江公會成立了籌備委員會,並於1953年1月正式獲准註冊,10月25日正式成立。 今年6月,浯江公會迎來了第71至第73屆的里程碑。 公會於6月30日舉辦了新一屆執監委員的就職典禮。這一重要活動標誌著浯江公會在新加坡金僑與華人社區中持續發揮著其重要作用,並繼續致力於促進華人團結和文化傳承。 浯江公會的發展歷程見證了新加坡華人社區的變遷與成長。從成立至今,公會不僅致力於為會員提供支持和幫助,還積極參與社區活動,促進文化交流。 金門古地名小知識 (資料來源:黃振良老師著作) 「金門昔為浯洲,又有仙洲、浯島、滄海、滄浯、浯江等美稱。」翻出許多有關金門的簡介,一開始往往就可以看到這一句話。明隆慶年間出版、浯洲最早的第一本地方志書,就叫做《滄海紀遺》,還有一些早期的地方志書,也常常註明其引用資料是另一本書:《滄浯瑣錄》,可見金門本島在早期一直是福建省漳、泉一帶居民眼中「滄海中的浯洲嶼」。 「浯洲」島名的由來,一直和「五」這個數字離不開關係,有說是唐朝貞元年間泉州設牧馬區五處,島為其中之一,因係離島,列為第五區故名;另一說法是早期此地緣有五座小島嶼,之後由於海中細沙逐漸往上堆,山上受雨水沖蝕往下堆積,海平面下降的結果,於是五座小島礁合而為一,五個沙洲合為一島,故名浯洲,儘管其原貌為何如今已不可考,但至今島上有許多低地係由原本的海域抬昇而為陸地,卻有斑斑陳跡足以為證,可以證明如今的金門島原本係由多個小嶼合成,至於其數量究竟多少,就不是我們可以知道的。 【徵求南洋老照片】 為了紀錄與重現南洋地區的歷史風貌,我們誠摯地向社會各界徵求南洋老照片。這些珍貴的影像,不僅是歷史的見證,更是我們共同記憶的一部分。我們希望透過這些照片,重溫昔日南洋的美好時光,並將之分享給更多人。 徵求內容 ‧拍攝於南洋地區的老照片,時間不限。 ‧生活場景、建築風貌、文化活動、自然景觀等各類題材皆可。 ‧無論是黑白或彩色照片,均歡迎提供。 提交方式 ‧請將照片電子檔或掃描檔案,以JPEG或PNG格式發送至指定郵箱:homi@homi.cc ‧每張照片請附簡短說明,包括拍攝時間、地點及照片內容描述。 注意事項 ‧提交的照片請確保無版權爭議,並同意我們使用於展覽、出版及相關宣傳活動。 ‧照片一經採用,我們將會標註提供者姓名,以示感謝。 我們期待您的參與,讓我們共同回顧南洋的歷史足跡。感謝您對此活動的支持與協助。 敬祝 健康快樂 金僑老照片召集團隊敬
-
駐馬來西亞代表處舉辦僑情座談會及晚宴
﹝馬來西亞吉隆坡訊﹞ ﹝整理撰稿:僑訊小組﹞ 駐馬來西亞代表處於6月26日成功舉辦僑情座談會及晚宴,吸引眾多海外僑胞及華社領袖參加。活動中,各與會者就重要僑務議題進行了深入討論,並由葉非比大使代表頒發僑務委員之總統任命狀,並向僑務諮詢委員、僑務顧問、僑務促進委員等榮譽職人員頒發僑務委員會聘書。 葉大使在會中向與會者分享了當前政府的外交施政重點,特別推崇海外華人及僑胞在中華民國臺灣各個發展階段所扮演的舉足輕重角色。葉大使強調,希望在馬來西亞的僑務榮譽職人員及華社領袖能繼續堅定支持臺灣,共同促使臺灣穩健發展,繁榮昌盛。 此次活動不僅加深了駐馬來西亞代表處與當地華社的聯繫,也為未來的僑務工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葉大使期盼在各方共同努力下,臺馬關係能夠不斷深化,迎來更加美好的未來。
-
新加坡即日起上架16種昆蟲食品
﹝新加坡訊﹞ ﹝整理撰稿:僑訊小組﹞ 自即日起,16種經批准的昆蟲食品將在新加坡各大商店正式上架。這些昆蟲食品包括蟋蟀、蠍子、蠶蛹等,提供消費者更多樣化的健康食品選擇。 昆蟲食品以其高蛋白、低脂肪和豐富的微量元素,逐漸受到全球消費者的青睞。這次上架的16種昆蟲食品均經過嚴格檢驗,符合新加坡食品安全標準,消費者可以放心選購和食用。 昆蟲食品不僅營養豐富,還有助於環保。相比傳統畜牧業,昆蟲養殖對環境的影響較小,所需的水資源和土地也更少。推廣昆蟲食品,不僅有助於緩解糧食危機,還能減少碳足跡,促進可持續發展。 各專賣店與餐廳現已陸續上架這些昆蟲食品,歡迎消費者前往選購和品嚐。未來,昆蟲食品市場將持續擴大,更多種類的昆蟲食品將陸續推出,為消費者帶來更多元的選擇。 新加坡食品管理局表示,將持續監督昆蟲食品的生產和銷售,確保產品質量和安全性。同時,鼓勵企業創新研發,提供更多高品質的昆蟲食品,滿足市場需求。 「吃昆蟲救地球」,這句話聽起來有些聳動,但絕非無中生有。 專家進一步指出,這是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近20年來,關注研究和推動的目標,可食用昆蟲不僅富含高蛋白質、維生素、不須施打抗生素等,且具更高的蛋白質轉換率。 假若要產生相同含量的蛋白質,蟋蟀所需的食物量,僅為牛隻的六分之一、羊的四分之一、豬或雞的二分之一。 隨著歐盟批准乾黃粉蟲(麵包蟲)作為人類食用昆蟲上市,昆蟲養殖農場除了生產動物飼料與植物肥料外,也打開銀髮族營養品、運動員高蛋白補充品的商機大門;若作為牲畜飼料,以蟲粉取代黃豆,更可避免森林砍伐、土地剝奪的危害,有利於永續環保,可見「食用昆蟲」市場潛力龐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