僑訊
-
賢小班際路跑賽競爭激烈
賢庵國小三月下旬舉辦了全校性的班際路跑賽,在比賽未開始之前,同學們早已熱血沸騰,個個摩拳擦掌,準備使出全部力氣用力跑,來爭奪第一名寶座。 「砰!」的一聲,槍聲響起,大家沒命似的往前衝,經歷了第一、二圈衝刺後,到了第三圈,大家早已精疲力竭,但五年一班的范峰輔、陳凱翔,以及分校五年二班的許鴻展,還是很有運動家精神,繼續往終點跑去,最後終於拿到了前三名。名次順序是:「第一名:許鴻展,第二名:范峰輔,第三名:陳凱翔」而緊追在後的洪 翰、杜立民,使出了全部的力量,也拿下了第四、五名的寶座。 賢庵國小校長董國正表示,這次舉辦的路跑活動,既能夠強健身心,又能夠使小朋友們了解到運動家精神的重要性,是一種很好的運動。也希望大家能夠讓這種難能可貴的運動家精神永久的傳承下去,讓大家覺得賢庵國小的小朋友,是一群富有運動家精神的健康兒童,且讓「運動家精神」這五個字,成為賢庵國小的特有指標。
-
城中大隊接力選手出征前厲兵秣馬
烈嶼國中七年級、金城國中八、九年級即將前往新竹比賽大隊接力,為金門爭光。 今年一月初,各校派出菁英,在金湖國中展開縣賽,獲勝隊伍分別為烈嶼及金城國中,將搭機前往新竹比賽。 比賽規則採計時積分制,參賽人員分別為男女各十人,每人負責一百公尺,全國二十幾個縣市各派出一支菁英隊伍。出賽先取時間最快前八名,再進行複賽,選出冠、亞、季、殿軍,每年分別在各縣市舉辦。 開學之初,兩個學校的隊伍就積極展開練習,希望能在全國賽時奪得佳績。去年,八、九年級派出寧中參賽,而七年級則派出城中,在全國賽雖未進前八強,但表現卻也十分亮眼。 城中的蘇同學表示:今年大家都很努力練習,希望能夠有好的表現;陳同學說:希望比賽當天不要失常,拿出最好的實力;廖同學:在我眼中,每個人都是最棒的,一起加油吧! 在這個時代,我們應多元發展,除了強調功課外,也應培養運動的實力,才不會成為名副其實的「書呆子」。
-
正義國小校園鳥語花香
想到鳥語花香的植物園參觀,可是又嫌機票錢太貴嗎?別急!想去植物園參觀不需要到台灣,只要到正義國小,就可以看到許多的植物,彷彿身處桃花源喔! 正義國小的植物是校長陳順德一手栽培的,不管是蔬菜、果樹或樹木,每一種種類都有,他希望正義國小的學生們都能體會種田的樂趣與豐收的喜悅,所以校長有空時便會帶同學們一起到植物園澆水、拔菜、摘水果:::等活動,每到植樹節時,校長更是從百忙之中抽出時間,帶著同學們一起種樹。 正義國小植物園不但是同學們的遊樂場,更是動物們的居所,在欣賞美景的同時我們也要好好愛護環境,讓後代子子孫孫都能欣賞到這些美麗的植物。
-
烈嶼鄉成年禮在烈嶼國中加冠
烈嶼鄉每年都在烈嶼國中舉辦成年禮。成年禮是烈嶼鄉從古至今的傳統習俗,也是當地的特色,最近一次舉辦,共有四十三位同學一同參與這項盛大的儀式,同時也由鄉長洪成發,為這些將滿十六歲的學生進行「加冠」儀式。 這項活動安排學生必須通過重重挑戰,才算是真正的成年,而這些挑戰是為了讓學生們有感恩、孝順父母的心,同時記住師長對學生的諄諄教誨,對自己言行舉止負起責任,學習獨立自主。這次的活動除了學生們的家長之外,也有不少的嘉賓蒞臨,讓家長也能分享成年禮的喜悅。 當小記者詢問洪鄉長小時有無舉辦過成年禮時,鄉長是這樣對我們說的:「成年禮也是我們所謂的『大燈』,且只要家中男生滿十六歲就一定會舉辦成年禮的」。 鄉公所及烈嶼國中在活動中安排了『過五關』,分別是:負重、致遠、針黹、引福、濟世。負重這一關,也有不少老師前去體驗所謂「甜蜜的負擔」。從開幕式安排的烈中醒獅團,到儀式最後的學生宣誓,過程中趣味十足,對學生來說更是另一種體驗。
-
尋找風獅爺節目錄影前進瓊林
台灣某電視台旅遊節目,在瓊林聚落進行「尋找風獅爺」的節目拍攝,特別邀請了金門國家公園解說員以及金門在地的小朋友共同參與。 活動開始,由主持人開場白,主持人講話時非常幽默,帶動現場氣氛,而國家公園的解說員也博學多聞,當主持人和解說員對話時,在場的小朋友都專心聆聽。 錄影過程中,由小朋友進行發問,聆聽解說員的解答,還邀請小朋友進行風獅爺拓印活動。導演表示,假如現場有雜音,會讓收音效果不佳,將會重新拍攝短片,所以錄影進行中,現場都不敢發出任何雜音,連工作人員也不例外。 藉由這次旅遊台灣節目對金門的介紹,相信可以讓金門突顯出在世界上的地位,也能讓金門的風土民情傳播到世界各地,讓更多人認識金門,使金門成為世界的一份子。
-
僑居東洋﹕日本長崎與神戶的金門人及其會館
日本的開國 與近代中國的歷史相仿,日本的開國亦是受到西方帝國主義的影響,然前者一開始是英國勢力的逼迫,後者則受制於美國的兵臨城下。1854年日本與美國締結《日美和親條約》,繼而於1859年有《日美修好通商條約》,承認美國人在日本的居住和貿易權。1859年7月1日,橫濱、長崎、函館開館(史稱安政開港)。1868年1月1日關西的兵庫(神戶)開港、大阪開市。 隨著日本的開國,歐美的海運公司相繼開設了中日之間的航線,如英國的P&O公司於1859年開設上海至長崎航線、1864年開設上海至橫濱航線;法國的法國郵船公司於1865年加入了上海至橫濱航線;美國太平洋郵船公司(PM公司)於1867年開設舊金山---橫濱---上海的定期航線;1869年開設橫濱---神戶---長崎---上海的定期航線。透過歐美公司的航班,長崎、神戶、橫濱等地成為華僑赴日的集中地。之後,中國輪船招商局於1872年於上海設立,亦開辦中日航班。日本人岩崎彌太郎創建的三菱公司於1875年開設橫濱至上海的航線。1885年,三菱公司與共同運輸會社合併成立了日本郵船會社,受到國家資本的支持,與歐美公司相抗衡,1885年串聯起橫濱、神戶、下關、長崎、上海。1886年又開設了長崎至天津航線;1889年神戶至天津航線、1893年印度航線、1896年臺灣航線(神戶---沖繩---基隆)等陸續開通。這些航線網絡的形成,一方面為日本的進出口貿易帶來巨大的成長,一方面也使得福建、廣東、三江(浙江、江蘇、江西)等不同方言群移民開始進入日本港埠謀生。 長崎的福建會館及金門人商號 事實上,長崎的海外關係早於1859年的開港。1570年,統治長崎的大村藩將港口提供做為葡萄牙商船的停泊地;之後荷蘭人的進入,並帶給近代日本第一次歐洲文明的衝擊(蘭學)。1600年前後,駛往日本九州的唐船(中國船隻)也都由長崎進港。一部分的華人在此定居而逐漸形成華僑社會。伴隨唐船貿易的興盛,1689年日本幕府為了進行管理而設置了「唐通事」的職位。這個職位任用的是在當地居住的華人,幕府還接受了福建出身的貿易商提出的申請,允許他們在稻佐山麓建造範圍廣大的華人共同墓地。 在長崎,這段時間佛教再度興盛,唐船船主及一些定居下來的華人,在本地修建了自己的寺廟:興福寺(三江人)、福濟寺(閩南人)、崇福寺(福州人)。1635年幕府發布了唐船集中長崎的命令,加快了長崎的繁榮和華人社會的發展。根據入港紀錄的統計,在1637年至1857年的220年間,唐船來航共計6,400艘、荷蘭船540艘。唐船貿易對於中國與日本的經濟、文化交流有很大的貢獻。 1859年安政開港之後,自1689年以來持續施行的唐館貿易體制終告結束。1868年,取代原有唐人館作為華僑自治組織的福建會館和廣東會所分別成立,稍後三江會所也隨之成立。這三大華人社團是長崎華僑社會的主力。1878年清廷設置了駐長崎領事館。1893年,在第四任領事張桐華的提倡下,華僑們齊心協力興建了孔子廟,並於廟內設立華僑學校。1907年以三會所為基礎,成立了長崎華商商務總會。 在長崎或神戶的華人社會,不像東南亞各地擁有「次地緣」的鄉團(如金門會館、安溪會館等),而仍是以福建幫、廣東幫、三江幫的分類為主。1868年,長崎福建會館正式成立,最初名稱為八閩會館,繼承了唐人館所管理的五堂(土神堂、天后堂、觀音堂、仙人堂、聖人堂)寺廟,以及稻佐唐人墓地。其中,天后堂於1999年被長崎市指定為文化遺產。福建會館首任總理的鈕春杉(江蘇省長洲縣出身)和總管的鄭仁瑞(福建省長樂縣出身),都是唐人館時代的唐人館總理和總管。 1888年,會所因火災而燒毀。當時會館總理為出身金門新頭的陳國樑(泰昌號經營者)。在他的發起下,1897年會所被重新建成,並更名為福建會館。之後重建的。會館剛成立時加盟的會員商社有泰昌號、廣隆號、德泰號、裕豊號、裕源號、振豊號、裕興號、永豊號8間商社。會員商社加盟數最多時達到27家,最少時有4家。 歷代的總理分別為鈕春杉、蕭仰齋(泰昌號經營者)、陳國樑(泰昌號、泰益號經營者)、歐陽仁(德泰號經營者)、陳世望(國樑之子,泰益號經營者)、陳金鐘(世望之子,泰益號經營者),現在由陳東華(金鐘之子)繼任。在《泰益號文書》裡有許多福建會館的文書史料。 相對於在日本侵華戰爭當中被解散的廣東會所、三江會所而言,福建會館是現在僅存的一所。今日,福建會館的主要功能並非工商團體,現在主要是廟宇的祭祀和文化遺產的維護管理工作。 長崎的福建人商號,最早成立者是1861年的泰昌號。泰昌號的歷任商社主管為陳明達、黃信候、蕭仰齋及陳國樑。1900年,陳國樑因為合作人蕭仰齋逝世而將泰昌號解散,接續了泰昌號的業務創建了泰益號商號。 1901年泰益號正式成立,創辦人陳國樑在兩年後將棒子交給了長子陳世望,返回金門。陳世望於1912年開始,在接下來的28年時間中歷任福建會館總理、長崎華商商務總會會長、長崎華僑時中小學校董事長、福濟寺檀家總代等職務。第三代的陳金鐘也追隨父親世望從事貿易經營。1940年,陳世望辭世且中日戰爭加劇,泰益號暫時畫下句點。現由福建會館會長陳東華先生在原址經營高級商務旅館,已恢復泰益號的美名。 泰昌號、泰益號留下的龐大資料,於1974年陳金鐘過世後被發現,這就是著名的《泰益號文書》。其內容包括貿易帳本類約3千冊、書簡類約2萬5千件及其他資料。數量龐大,內容記載了自1862年到1940年為止的近80年間,與台灣、上海、大連、香港、新加坡、馬尼拉、仁川、海參威等地之間的貿易往來記錄。另外資料當中還包含了許多領事館和華僑團體之間的相關史料記錄。其中還包括1902年以後,由金門寄出的書信約760封,俱為珍貴的史料 長崎另外兩個金門人的商號,還有山后下堡出身梁有道(梁天就)及英坑出身的黃聰明(金聰)。梁有道於1866年,單身遠渡長崎,與陳國樑大約屬同一時期。1885年在新地八番地創設和昌號,經營客棧和海產貿易業務。之後,交棒給兒子肇三。梁肇三經商有成,並擔任了福建會館副總理的職務。1912年梁肇三辭世,葬儀在由閩南幫的福濟寺舉行,依據當時的風俗,遺體放入棺木,以船送回金門安葬。繼任者梁順來(丕安),與泰益號經營者陳世望的長女會治聯姻,梁陳兩家成為姻親關係。和昌號因為世界經濟恐慌等各種原因,經營陷入低谷,於1929年結束日本的事業返回金門。 黃聰明於1897年創辦福興號,址在新地七號。在1910年代以前,福興號經營了「福升棧」旅館,同時也經營中國東北、朝鮮、海參崴等地的海陸產貿易,與和昌號並駕齊驅。此外,他還在釜山設立分店「釜山浦鹽福興號」。黃聰明在事業發達時,返回英坑興建宅第,大門上懸有匾額,上書「奉直第」,兩側有「聰明仁兄大人屬」、「駐劄日本長崎正領事卞綍昌題」。卞綍昌為第七任駐長崎清國領事,任期由1903年到1907年,而這段時間正是福興號最繁榮的時期。 金門人在長崎福建幫當中,人數不是最多,但卻是商業經營相當傑出的一群,對當地福建會館、華僑社會的凝聚、華人文化的傳承等貢獻,功不可沒。 神戶的福建會館及金門人商號 神戶是另一個金門人聚集的日本僑居地。1870年,金門山后中堡出身、復興號的店主王明玉(國珍)於自家經營的店內召集了漳泉同鄉,設立了八閩公所,並任第一任理事長。當時,神戶的華僑約有240人。 根據王明玉長曾孫王柏林先生(現任神戶孫中山記念館榮譽館長)之研究,1868年間,時年約二十五、六歲的王明玉,帶領一個布袋戲的班子,坐上唐船來到日本長崎港,初在「碇」這個地方下船,後來移往以貿易港著稱的神戶。1871年,王明玉改於大阪川口田町與神戶的海岸通二丁目地區,設立貿易商號「復興號」,1892年再移往神戶的中央區海岸通三丁目一番22號址。根據1888年〈大阪居留清國商民調〉資料,復興號的資本額登記為一萬兩,已屬中型規模的商號;王明玉也積極參與華僑社會的事務,如神阪中華會館創建時(1893年),復興號曾捐助六百兩。 復興號的商業版圖,在與福建同鄉商社的合作,以及家族成員陸續來日之協助下,逐步擴大。首先,1885年復興號於神戶登記營業時,由同安人黃禮蘭創設的廣駿源號(火柴製造)擔任保證人。年紀相仿加上同鄉之誼,使得同到異鄉打拚的王氏與黃氏關係深厚。當王明玉於日本站穩腳步後,家族成員陸續跟隨他的腳步出洋。下一代敬濟(即敬川,又號德經,1858年生,1879年初至神戶,先於源泰號任職)、敬祥(1872年生,1888年初至大阪復興號工作,1893年至神戶)、甥敬斗(1863年生,1897年任復興號會計出納)、孫振卿(1880年生,敬濟之子,1902年至神戶)、甥敬施(1885年生,1904年至神戶),陸續來到復興號協助。另一方面,復興號也僱用了福建晉江籍的同鄉陳興東(1860年生,1896年至神戶擔任書記)、周起摶(1875年生,1898年至神戶,負責海產物出口的工作,後任職於分支商號瑞興號)。得其家族成員、同鄉夥伴的協助,復興號生意愈來愈大。王明玉成為八閩公所的第一代領導人,頗負眾望。 1899年,王明玉告老返鄉,王敬祥接任復興號,也被推薦為八閩公所理事長。1903年王明玉在金門逝世,總計領導了八閩公所長達29年之久。王敬祥是於1885年、時年十五歲赴日,邊學日語、邊熟悉貿易業務。1913年起,並擔任了橫濱正金銀行神戶支店的買辦(信託代理人),不僅受到神戶華僑,也受到神戶經濟界的信任,與當地社會名流多所交遊,如當時日本重要之政治家、企業家、文化界人士等,被稱為神戶華僑的「巨頭」。王敬祥與台灣板橋林本源家族的林爾嘉(台灣名人林維源之子)理念相投,王氏的長女臻治、次女寶治分別嫁給林氏的二子剛義、五子履信,親上加親。世交的兩家,關係一直很好。辛亥革命前後,王敬祥一直是神戶華僑社會政治活動的中心人物之一。他也深受孫中山的倚重,除八閩公所外,還是神戶中華會館理事長、中華民國統一僑商聯合會會長、國民黨神戶交通部副部長、中華革命黨神戶大阪支部長;另外他也於1905-22年間擔任神戶同文學校的副董事長。1922年王敬祥在日本過世,棺木遷葬回金門,他亦擔任會館理事長有23年之久。來自金門父子兩代領導神戶的福建人會館,超過半個世紀。 八閩公所初設於復興號內,1903年遷到北長狹通五丁目新建的會館,並更名為「福建商業會議所」。1930年申請社團法人時,再改稱「社團法人福建公所」。當時,公所的建築物富麗堂皇,許多日本華僑的婚禮都在這裡舉行。此外,神戶勞動階級(夥計)的華僑組織互助會,並商借公所於下班後開辦日文、漢文、英文補習課程,一時之間讀書聲朗朗,蔚為美談。不過,社團法人福建公所的時代動盪不安。二次大戰期間,會員紛紛回中國。1939年曾被勒令解算,成為清算中的法人。1945年會館中彈焚毀,喪失活動據點,一度沉寂。詹廷英是戰後重建福建公所的關鍵人物。1958年福建公所重建,不少會員捐輸,其中35%是由東方公司的鄭崇璧一人獨捐。當時他已離日赴菲,但仍關注神戶同鄉。公所為彰其功,特聘他為名譽理事長。 1983年10月12日,社團法人福建公所辦理清算,畫下其53年的歷史,並將其土地捐贈給財團法人福建會館,這是第四次的更名。翌年,立刻興建了福建會館大廈,除聯絡鄉誼外,還積極從事公益事業、照顧會員福利問題。 從八閩公所、福建商業會議所、社團法人福建公所到財團法人福建會館,金門人扮演了重要的角色。除創辦者王明玉、王敬祥外,1930-40年代的王重山(敬祥之子)、王敬斗、王敬施也頗多貢獻,長期擔任理事一職。1980年代開始迄今,祖籍古崗的董國華、英坑的黃祖道及黃祖毓、山后的王柏群等人亦擔任要職。現任神戶福建會館會長由黃祖道擔任、秘書長為林正茂,俱為金門後裔。 僑居日本的金門後裔,由於日本對華人歸化入籍採取嚴格政策,多數在中國與日本建交後只得申請中華人民共和國護照,僅有日本國長久居留權。因此,在戰地政務時期,他們不可能返回金門,甚至入境臺灣亦有困難,與故鄉的關係不若東南亞僑民密切。然而近十年來,隨著兩岸關係的和緩,神戶的王柏林、王柏群、王林昭基、長崎的陳東華等人,陸續返鄉,重新連結起與父執輩出生地的關係。(系列完)
-
汶萊﹕烈嶼人的另一家鄉
東南亞的伊斯蘭國度 汶萊,位於東南亞婆羅洲西北,面積只有5,765平方公里,約台灣六分之一大,分為四個省,中間與馬來西亞砂勞越相鄰。國名全名是 NEGARA BRUNEI DARUSSALAM,NEGARA是馬來語的國家的意思,BRUNEI是國名,DARUSSALAM則是和平,亦即「汶萊和平之邦」。首都斯里巴加灣(Bander Seri Begawan)。全國三十餘萬人口中,華人約七萬人,其中七、八成的移民祖籍來自金門烈嶼,是當地華人社會最重要的社群,經濟實力雄厚。 在中國元代史籍中,這個地方被稱為「渤泥」,自古為酋長部落之邦。15世紀,伊斯蘭教傳入建立蘇丹國。16世紀中葉,葡萄牙、西班牙、荷蘭、英國相繼來到。1888年,汶萊成為英國保護國。1941年日本南侵,汶萊被佔領。1946年英國恢復對汶萊的控制。1959年,汶萊與英國簽訂協定,規定國防、治安和外交事務由英國管理,其他事務由汶萊蘇丹管理,成為自治邦。1984年1月,汶萊獲得全面的獨立,同年加入聯合國,並成為東南亞國協的組織成員國之一。在政治上,汶萊實行君主立憲制,世襲的蘇丹是國家最高統治者。1984年初,深受愛戴的第29任蘇丹哈山納‧波嘉(Hassanal Bolkiah)就任迄今,強調馬來文化、伊斯蘭教和君主體制。由於汶萊緊臨的南中國海域蘊含豐富的石油及天然氣,皇室與政府財政良好。 烈嶼移民及其騰雲殿 華人遷居汶萊已有數百年歷史,但烈嶼人何時來到汶萊已不可考,據信十九世紀末起已有不少烈嶼人在此落戶,初期多以海底工估俚(船運苦力)、碼頭工、漁撈、小販為主,後逐漸有人累積資本後轉作生意。汶萊華人宗教信仰中心---騰雲殿可以說明移民的歷史。騰雲殿,原名騰雲寺,早期烈嶼鄉僑將福德正神及廣澤尊王帶到汶萊首府斯市,奉祀祭拜,並於每年農曆八月十五及八月二十二日酬神之時,聘請戈甲(高甲)戲班演出。除此之外,尚陪祀有玄天上帝、關聖帝君、保生大帝、李府哪吒三太子、註生娘娘等神祇。1913年,烈嶼鄉賢集議,決定在汶萊河畔建一永久寺廟。當時的拿督天猛公石文熟獻出土地一塊,由曾受記負責廟宇建築之興建。1918年6月23日,騰雲寺落成並舉行奠安大典,自新加坡延聘道士主持各種傳統儀式。根據廟內所藏木刻記載,當時騰雲寺建築總造價為8,075汶元,所費不貲。一開始,廟宇並無董事會的組織,是由當時兩家殷商---春源好、捷成號輪流擔任爐主頭家,負責神誕慶祝及處理一切事務。之後,隨著華人移民的增加,才決定以擲杯決定爐主頭家,還規定爐主不得連任。二戰期間,斯市遭受轟炸,廟宇周遭被夷為平地,如汶萊市場。只有騰雲寺屹立不搖。 1953年,由於政府的徵用地皮,在當時丕顯天猛公拿督林德甫與多位鄉僑的發動下,成立了騰雲殿建築委員會。林德甫受委為建委會主席、陳國棟出任副主席。隨著建委會的成立,委員們展開了大規模的募捐運動,在全境善男信女的踴躍捐獻下,1958年騰雲寺改建,1960年完成,正式更名為騰雲殿。由於烈嶼鄉僑與皇室關係良好,廟址土地是由當時汶萊蘇丹所贈送,並還捐獻汶幣四萬五千元予廟方。1960年12月27日舉行了奠安大典,由當時英國駐汶萊第一任最高專員懷特爵士主持落成開幕典禮、王仁程先生主持開啟廟門儀式。當地南音社團---群聲音樂社亦參與其盛。1982年,騰雲殿整修,自金門烈嶼雙口延聘壁畫大師林天助到汶萊,經八個多月完成。林天助擅長將宗教故事以生動活潑造型、豐富多層次的釉色,燒製於磁磚之上。金門縣定古蹟官澳龍鳳宮亦有他的作品,只可惜保存不佳。目前,林天助作品保存最完整之處即為汶萊騰雲殿。 烈嶼籍的華社領袖 在汶萊,商界、華社領袖幾乎是烈嶼人的天下。蘇丹透過冊封少數對於國家發展、社群服務、教育開拓、經濟提升有傑出貢獻的華人,表彰他們的成就。茲引介幾位如下: 1.丕顯拿督林清注(1905-1993年),最早受封丕顯天猛公宮廷官銜的華族之一,他出生於烈嶼東林,10歲到汶萊,生意成功之際,樂善好施,曾擔任汶萊中華中學董事長及斯市中華總商會首任會長。 2.丕顯拿督甲政林德甫(1910-1999年),烈嶼雙口人,17歲下南洋,之後創立美成號,生意多角化經營,蔚成大企業家,除關心汶萊公共事務,烈嶼家鄉的各祠廟多有林德甫的捐輸,如烈女廟等,另外他也設立林德甫獎學金鼓勵家鄉子弟求學上進,其子拿督林明泰等人克紹其裘,將其事業發揚光大。 3.丕顯甲必丹王文邦(1882-1940年),烈嶼西宅人,1900年時年十八歲南渡新加坡,翌年抵汶萊發展,創辦德源號,經商有成,亦於中華中學擔任董事要職。文邦之子、拿督王金紀(1931-)則是出生於汶萊的第二代,繼承父親事業,亦熱心公益,目前仍是當地舉足輕重的僑領。 4.丕顯甲必丹方文汀(1927-2001年),烈嶼後頭人。8歲隨父親到汶萊,受教於中華學校。創立建源號起家,並與人合資建立友聯百貨、萊萊百貨,後跨足房地產業、旅館業、船運業及磚窯業。對教育與社團服務方面,出錢出力,貢獻卓多。 5.丕顯甲必丹拿督劉錦國(1920-),烈嶼上林人。18歲南渡汶萊,孓然一身。1947年以160元購地建屋,勤奮努力、胼手胝足,創辦華和商場,終成現在八家百貨商場、八家牧場大企業家,跨足農、商業。他崇尚儒家思想,繼承傳統文化,又能與時俱進、創新發展,實為汶萊烈嶼人創業的一頁傳奇。 6.丕顯甲必丹拿督吳錦進(1944-),父親吳福記,出身烈嶼上庫,錦進為第二代。他曾是汶萊蘇丹陛下的同學,1964年進關稅局工作。1970年,毅然從商,創立吳福記汽車公司,專門代理日、韓、歐洲汽車,後又從事汽車零件、保險等事業。熱心公益事業,在當地傳為美談。其弟吳景添在汶萊經營地產公司,頗有成績,景添之子吳尊,在華人娛樂圈頗負盛名。 此外,尚有烈嶼西宅出生、汶萊福建會館主席、拿督林成國(1926-2011),以及在汶萊被譽為「百貨王」的林國民(汶萊騰雲殿董事長)、林國欽兄弟(汶萊中華中學董事副公關)等,均為傑出的烈嶼鄉僑。其中,留居西宅的林國沛與僑居汶萊的兄弟林國民、林國欽、林國勝、林國平昆仲為紀念其先嚴林松杞、先慈程氏坤,特成立林松杞夫婦紀念獎學金,獎掖後進,傳為佳話。 汶萊金門人組織會館時間相當晚,遲至1996年才由天猛公拿督林德甫召集福建鄉親,共同商討組織事宜,並由洪瑞泉擔任籌委會主席。1998年獲政府批准社團註冊,首屆理事會於1999年元月一日宣誓就職。2001年7月成立了汶萊福建會館青年團,藉以啟發年輕人創新力,策劃更多活動,惠及鄉親。此外,尚有中華台北旅汶僑民協會,前身為中華民國旅汶僑民協會,1977年即已成立,現任會長林長鎮。 南中國海兩端的兩個小地方│烈嶼及汶萊,透過這些僑鄉不朽的事蹟、愛鄉愛家的情懷,串聯起綿密的網絡,生生不息。
-
第四屆世界金門日紀念特刊
編按:第四屆世界金門日今隆重登場。為讓鄉親瞭解先民落番、出洋的艱辛歷程,以及旅台鄉親在台發展概況,特別彙整相關資料,按地區別,為鄉親逐一介紹海外與在台鄉親同鄉組織概況。 《新加坡》 根據金門大學江柏煒教授的田野調查發現,新加坡與金門有關的宗鄉會館計有25個,其中金僑友公會已於2003年5月結束會務活動。各會館、同鄉會等組織概況簡介如下。 ●新加坡金門會館 前身是浯江孚濟廟。籌建於1870年(清同治九年),1876年正式成立,選址於牛車水士敏街的兩層店屋,中堂主祀分香自金門的聖侯恩主陳淵及其夫人。推選當時經商致富的李仕撻擔任首任大總理。現今金門會館大廈慶昌堂仍保存「浯江孚濟廟碑記」,以及「浯江孚濟廟祿位牌」,可資見證。後陸續改名為「金門公司」(Kongsi),以及金門會館。 新加坡金門會館熱心故里公益事業,造福鄉僑福利。1922年曾組織「金門輪船公司」,川行金廈兩地,設旅行社、辦金門公校,積極促進商業文化教育之發展。1937年蘆溝橋事變,日寇侵華,金門與新加坡先後淪陷,會館亦挑起救濟的工作。 1945年在鄭古悅、黃鏡源、王丙丁和陳國礎等先賢努力下,新加坡金門會館興建會所於大坡士敏街。1975年,會所被政府徵用,1978年在主席黃祖耀倡議下,募款於慶利路重建金門會館大廈,1985年1月14日竣工。1988年,浯江公會遷駐會館,兩者合而為一。 金門會館現有會員近1200名,並與浯江公會合二為一,同舟共濟,相輔相成,對發揚華族傳統文化和美德,不遺餘力。 ●新加坡浯江公會 1876年(清光緒二年)創立,初名「金浯江」,1953年以「浯江公會」名義完成註冊。係供星洲自由勞工之青年同鄉,勞動之餘有所棲息而創設。原落址於亞逸街(舊稱源順街)。1954年成立互助部,襄助同鄉喪終事宜,參與慈善事業,對照顧早期僑親貢獻頗多。會館內奉祀聖侯恩主部將李俊神像。 福建音樂隊(中式樂隊、南音),是浯江公會所屬的重要次級團體,1957年3月於臨時大會中獲得支持,樂隊的成立,創新加坡福建樂隊之先例。曾邀名師指導南音錦曲,還獲邀在新加坡廣播電台錄音,並參與文化部「音樂之夜」演出,對傳承文化貢獻良多。 1973年10月公會組成省親團首度返回戰地金門,在當時縣長羅漢文承諾撥用公有土地,由公會出面發動僑親籌募經費,在金門興建「華僑之家」,1982年10月21日華僑節正式開幕,由公會會長蔡普中將大廈地契移交金門華僑協會。1988年9月19日起與金門會館合署辦公。2007年夏,公會進一步將舊會所賣出,結算經費全數捐予金門會館基金,象徵新加坡金門僑親的團結合作。據2005年11月份統計,浯江公會現有會員約275人。 浯江公會雖與金門會館合署辦公,但行政完全獨立自主,主要節慶活動共同舉辦,但部分功能各有分工。 ●浯卿陳氏公會 來自下坑(夏興)、山外、東洲、高坑、前墩的陳氏家族,1946年起即發動籌組鄉團,1947年正式註冊成立,奉祀恩主公陳淵(源自下坑孚濟廟)、林府王爺(山外)、劉府王爺等,同時也是新加坡金門鄉團中,唯一奉祀下坑開基祖六郎公、六郎婆牌位及舉辦祭祖活動者。1968年購置芽籠18巷門牌34A為永久會所。目前會員數約120人。 ●新加坡董氏公會 早期以金門古崗僑親為骨幹,於1960~1970年代成立「金門古崗連絡站」;1995年註冊成立「金門董氏公會」,會員以金門籍宗親為主;1999年末轉型為「新加坡董氏公會」,廣招廣東潮州、廣府、海南、山東等其他籍貫董氏宗親入會。因董楊童三姓源自同一祖先,而童姓在本地尚無宗親會,該會也接納童姓宗親成為會員。目前會員人數約百餘人。 ●新加坡歐陽公會 19世紀後期即已成立,係僑居新加坡的歐陽氏先賢以「金獅嶼」為名所設立的估俚間。奉祀分鄉自金門歐厝五顯廟的金府王爺。1933年正式註冊成立「新加坡歐陽公會」,從地緣組織轉型為宗親會性質的團體。1999年遷至芽籠3巷466號現址,目前會員人數約160人。 ●古甯同鄉會 起源於1830年代古寧頭鄉僑為團結互助、照顧新客而成組織的估俚間。為打破派系之見,團結同心,特別將古寧頭的「寧」字,改為同音的「甯」,期許鄉團成員「用心經營」,而於1949年組織成立「古甯同鄉會」,1951年獲准註冊。會所供奉分香自古寧頭村雙鯉古地的山西夫子(關聖帝君)。早期新加坡婚姻註冊局未成立前,常由古甯同鄉會會長李忠信、李炎涯為鄉親證婚。設有互助會(後改制慈善股)協助僑親婚喪喜慶。1984年在新加坡芽籠七巷門牌四號A,建成新會所,1985年6月30日舉行該會35週年紀念暨新會所落成慶典,為古甯同鄉會發展立下新的里程碑。目前該會會員約有200人。 ●新加坡湖峰社 19世紀後期即以估俚間形式存在,1948年正式註冊成立。會員主要來自金門湖下,以楊姓族人為主。會所廳堂比照故鄉湖下雙忠廟,奉祀武安尊王。1992年遷入芽籠24巷A門牌56號現址。目前會員約210人。 ●尚卿聯誼社 1877年(清光緒三年)創立陳坑估俚間,原名「金福安」,是僑居新加坡的陳坑(上坑、尚卿,今名成功)族人所組織的同鄉團體。1942年前後改名尚卿公所,1947年正式註冊,更名為尚卿陳氏公會。1968年會所因市區重建計畫遭拆除,會務一度被迫中斷,1987年恢復,購置會所於芽籠三巷大牌4號452,並改稱尚卿聯誼社。會所奉祀溫府王爺、玉女媽,目前會員人數約40人。 ●星洲官山社 1920年代創立,1963年登記註冊為星洲官山社。會員主要來自官澳,以楊姓、李姓為大宗,並有黃姓、鄭姓等會員。2000年遷入克羅士街上段第531A座4樓門牌號104號現址。星洲官山社奉祀神祇源於官澳龍鳳宮,一為廣澤尊王,一為天上聖母,早期僑親常返鄉捐款協助修建龍鳳宮。目前會員人數約170人。 ●文山聯誼社 據口述歷史訪談,約創立於19世紀後期,1979年2月22日正式註冊為「文山聯誼社」,主要成員為烈嶼后頭方氏先僑。2005年於慶祝天上聖母(媽祖)誕辰晚宴間,發起募捐購置會所,獲方水金等僑親捐獻鉅款,烈嶼后頭方氏宗親會亦匯款資助,購置會所於克羅士街上段531座2樓8號,2006年2月11日喬遷。目前會員人數約300人。 ●金長發聯誼社 據口述訪談,約19世紀後期即已存在,原名「金長發」,迄今已有百年歷史。主要以烈嶼上林、后井、楊厝、中墩、前埔等五村鄉僑為主,後亦有烈嶼青岐洪姓鄉親加入。1982年以「金長發聯誼社」名義申請註冊。會員人數約40人。會所奉祀李府將軍、厲府、蘇府、邱府王爺,關聖帝君、媽祖等。在辦理註冊前,尚有汶萊鄉親參與會務。汶萊丕顯甲必丹劉錦國在1980年代還曾經擔任幹部。 ●東安渡頭聯誼社 早期估俚間時期稱「西河東安」,1978年獲准註冊,命名為「東安渡頭聯誼社」。主要成員為烈嶼東林村林氏宗親。會所奉祀分香自烈嶼靈忠廟的洪府元帥,以及媽祖、五營將軍等。會員總數約100戶。 ●合安摩哆舢舨聯誼社 19世紀後期成立,早期估俚間時期稱為「合安」,主要成員來自烈嶼雙口、東坑僑親,1971年正式註冊。早年經常參與「義航」等社會公益活動。會所除了奉祀關聖帝君、大伯公、朱府、池府王爺、大宋三忠王、中壇元帥、虎爺、五營將軍之外,並主祀東林先祖理學名宦進士林習山,亦即兼做宗祠之用。繳費會員約20餘人。 ●金合發聯誼社 主要成員為原籍烈嶼羅厝的羅、吳、陳、謝諸姓僑親。係羅氏「金合山」與吳氏「金勝發」估俚間合併而成。1976年正式註冊為「金合發電船同業公會」,1982年更名為「金合發聯誼社」,會所奉祀分香自烈嶼羅厝的媽祖。會員人數約70人。 ●星洲金浯山同鄉會 成立於19世紀後期,1957年正式向政府註冊。早期來自金門山后頂堡王氏、下堡梁氏各有宿舍,1933年兩者合租會所,始命名為「金浯山」,奉祀來自山后鎮海宮與感應廟的金府王爺。1979年11月8日遷入克羅士街上段大牌34號04-142號現址。 ●金岐山同鄉會 由早期僑居星洲的烈嶼青岐、楊厝村民組成,已有百餘年歷史,1979年自購政府組屋單元,安置奉祀關聖帝君。目前會員數約百餘人。 ●金盤山同鄉 緣起於百餘年前由盤山翁氏先僑組成的「金盤山估俚間」,主要用意在相互照應。奉祀來自盤山廣濟廟的玄天上帝。其組織主要以每年擲爐主為頭家,會址則暫時無償借用新加坡翁氏總會。 ●金再發同鄉 約創立於1879年,早期由金門田浦、大地、東溪、內洋、新前墩、東沙尾等南渡鄉親組成,以吳、鄭、陳、葉等宗親為主。奉祀伍鄉太子爺。會員人數三十家口,約90餘人。 ●金保安同鄉 1910年前後,烈嶼上庫僑親吳水鏡在估俚間奉祀分香自上庫媽祖廟的李府水仙王與保生大帝,1930年代正式將估俚間命名為「金保安」,仍以聯絡上庫僑親為主。會員人數約20餘人。未辦理註冊。 ●金明發(金德發) 19世紀後期即已成立,以來自金門料羅僑親為主,當年係將料羅順濟宮媽祖分香奉祀於船上,後來才請到估俚間奉祀,後續並發展成互助團結、照顧鄉僑的組織,目前並未辦理註冊。會員人數約60人。 ●金成發(溪山社) 早期由金門溪邊的僑親所成立,以估俚間的形式聯絡、照顧同鄉,其中在大坡的估俚間以溪邊僑親為主,又稱「溪山社」;位於小坡的估俚間以新頭僑親為主。會所奉祀分香自溪邊順境宮的池府王爺。會員人數約80餘人。 ●新加坡汶源宮(后水頭) 19世紀後期成立,主要成員為來自金門后水頭的黃氏僑親,估俚間時期即奉祀分香自后水頭汶源宮的田都元帥。會員人數約數十人,並未辦理註冊。 ●瓊林村旅外(聯絡站)同鄉 僑居新加坡之瓊林僑親,原無同鄉會組織,自1920年代起,由事業成功之僑親,以商號為名提供鄉親協助,包括「長發號」、「美發號」、「美豐號」等。1980年代,僑親聽聞故鄉雙乳山一片瓊林祖地被臺灣商人買下將經營酒店(瓊林度假村),瓊林僑親紛紛捐款欲將土地交涉買回,於此契機下,乃有此「瓊林村旅外(聯絡站)同鄉」之成立。目前會員人數約300人。 ●會山寺理事會 性質為地域性祭祀組織,歷來並無會長或主席等職銜,成員主要是原籍金門陽翟的鄉親,供奉分香自陽翟會山寺的普庵佛祖公。會員約70戶。 《印尼》 印度尼西亞簡稱印尼,是全世界最大的群島國家,有「千島之國」的別稱。自地理大發現以後掀起的殖民熱潮中,印尼被據為「荷屬東印度」。二戰之後於1949年宣佈獨立,成立「印度尼西亞共和國」。1965年「九三○」事件中,原是共產黨傾向的軍方發動政變,但在政變失敗後,印尼掀起反共大清洗,大量華人被當作共產黨員處決,華人因此流離失所。1997年發生亞洲金融風暴,迅速波及並重創印尼,隔(1998)年隨即在五月份發生大規模排華運動,華人處境相當艱難。在雅加達金門會館成立前,僑社只能寄身在印尼僑聯總會等組織之下。後來陸續有區域性金門僑社出現,包括棉蘭金廈同鄉會,峇眼亞比金門會館,北干巴汝金門同益社、麻厘板金門會館等。 ●印尼雅加達金門互助基金會 原名「雅加達金門會館」,1948年6月27日成立,由先僑王一劍、莊天炮、吳捷卿、王尚志、王仁忠、陳永祿、洪文賢、周繼祥、陳清安、陳正書、徐保璋、翁清立等人共同發起,首任理事長為王尚志。1965年受930及排華事件影響而解散。1986年4月9日改為互助基金會形式。1988年3月,印尼殷商王尚志出面呼籲僑親捐獻集資2億3千萬,於雅加達市中心購置四層樓大廈為永久會館。於印尼坤甸、中爪哇、勿里洞、山口洋及泗水等處設有聯絡處。目前總主席黃進益,副總主席王振坤,永久名譽主席黃章掘,執行主席洪允城、黃業雄、陳火進等,成員約800多人,會所設備俱全,常年舉辦樂齡金和獎學金、恩主公誕辰慶典,每月與鄉親舉辦銀會聚餐,與15個福建社團交流等活動。黃進益祖籍西園,1944年出生於印尼勿里洞,以木業、合板起家。現任東南亞SMI企業集團及太平洋實業控股公司董事長。另外還兼任黃氏宗親會名譽主席等。是旅居海外極為傑出的僑領之一。 ●印尼東加麻里巴板金門同鄉會 金僑於民國初年即成立會館,初名「峇里巴板金門會館」,1937年重建會館。據楊文益的訪談紀錄,會館宗旨為「恤貧濟困,互助互惠,振興助學」,首屆會長是販賣布匹起家的僑領黃積玉。1950年代,會館倡議設置「新華中學」是巴埠唯一的華人中學,且戰後該埠華校小學,新民學校,中華學校等,也都由會館籌資成立。金城水頭的金水國小校舍也是該埠黃獻量等僑親捐款興建。會館在1965年代受排華政策影響停止活動,僅剩福利組協助僑親喪事、處理僑親關懷工作,1984年復會,購置會館,2001年新購會所,並更名為「麻里巴板金門慈善基金會」。今年6月再更名為「印尼東加麻里巴板金門同鄉會」,現任主席黃延良。 ●印尼三馬林達金門同鄉會 三馬林達是金門僑親最早落腳之處,可以回溯到前清及荷蘭殖民時期,當時有前水頭黃清泉在當地經營土產貿易致富,開設「魁元」公司,並陸續引介原鄉子弟赴當地發展。荷人為管理華人,特別授與黃清泉官職,讓他成為當地僑領。黃清泉還倡議籌募「千儀宮」,供奉媽祖,後來成為當地華人信仰中心。據黃炳三的訪談記錄指出,「三馬林達金門公會」的成立應回溯到清光緒年間,是所有金門人海外僑社最早成立者。 根據許從榮的口述歷史紀錄,三馬林達金門同鄉會,原名「三馬林達金門公會」,1937年由黃積玉、莊天為、莊金槍、黃祝恭、蔡世耀等人倡議而成立。1942年日據時期停止運作,二戰後於1946年恢復會務,1965年受「930事件」影響,會館遭沒入,再次停止會務。1998年會務恢復運作,更名「三馬林達金門同鄉會」。第一、第二屆理事長為許從榮,目前第三屆理事長是莊家文,副理事長張仁傑等。早期三馬林達火災頻仍,當地華僑為保護產業,自力救濟由華僑總會理事倡議購置抽水機,自組消防隊。1960年以後,這支義工消防隊由許從榮的二哥許從願(曾任千儀宮主席)接手擔任隊長,運作迄今,在當地頗具知名度。 ●印尼泗水金門互助基金會 據董倫慶的口述紀錄歷史指出,泗水金門互助基金會成立於1991年,發起人包括李天從、黃啟鑄、董允耀、董倫慶、董倫敦等人。主要構想是來自李天從赴星島訪友,受到新加坡金門公會與浯江公會活躍於僑界的鼓舞,返鄉後糾集同鄉發起成立,希望團結泗水的金門人,以互助方式解決鄉親困難。初期鼓勵僑親以「招會認股」方式,由僑親憑財力認捐,再以孳息提供基金會運作。基金會擁有自己的會館,三年前又購置新會址,積極推動各項會務工作。而會館組織並非選舉產生,而是配合當地民情,有錢者出錢、有力者出力,先由熱心且具社會地位者組成顧問團,成立輔導委員會,成為會館的經濟支柱。輔導委員會的主席目前由黃啟鑄擔任。輔導委員會成立後再指定理監事人選。目前的理事會理事長由許宗權擔任。 ●印尼廖省與廖島省金門鄉親會 即印尼廖內省與廖內群島省的金門同鄉組織。印尼廖內省位於蘇門答臘島東側,外海的島群即為廖島省,是2004年從原本的廖內省分割而來。廖內省的首府為北干巴汝(Pekanbaru)。據海外華報對廖省與廖島省金門鄉親會的報導,該會是由黃東平倡議、籌組,目前也擔任會長職務。 《香港》 香港位於珠江口,早期官方曾在此採珠(珍珠)、製鹽,明朝以後對外商貿逐漸蓬勃,並以盛產、出口香木(屬於莞香,又名女兒香)而得名。清朝第一次鴉片戰爭後被割讓予英國,成為殖民地。1997年回歸中國大陸。住在香港的金門人,多有類似的遷徙經驗,且多數因印尼排華引起騷亂,從南洋印尼、新加坡等地先輾轉移居回中國大陸,經歷文革動亂後再申請赴港定居,總數約千餘人。設有「香港金門同鄉會」。 根據縣府秘書董群廉2007年底組團赴海外採集,所撰寫的《金門鄉僑訪談錄(三)【香港、越南篇】》當中,對香港金門同鄉會首任會長薛慶華,以及初期擔任財政的黃雪麗的訪談,香港金門同鄉會從1985年起籌設,初期稱名為「金門服務中心」,1988年成立,由於當時英國殖民政府對社團成立有諸多規定,因此暫以「香港金門同鄉會有限公司」為名,沿用了五屆,1997香港回歸後,於1999年10月改選的第六屆,改稱「香港金門同鄉會」。2002年第七屆理監事改選時,方正式制訂章程,並向香港特區政府辦理註冊。目前並無固定會所,僑親大部分來自印尼麻里巴板、勿里洞,一部份來自新加坡,分別以黃定堅及謝聰敏為代表。曾任會長的黃定堅則表示,香港金門同鄉會會員約有550人,若含家眷在內,旅港僑親總人數約有千餘人。 薛慶華在訪談中指出,香港金門同鄉會的成立,主要源自於返台入境的許可申請,當時金門並無同鄉會,僑親往往必須奔走於出生地與僑居地取得華僑身分證明,加上對早期金門建設落後的感慨,因此希望透過同鄉會的成立,為僑親服務,也對家鄉建設表達關懷與支持。薛慶華指出,當時支持最力的當屬陳國華與李階得。同鄉會組織成立後,歷任會長包括薛慶華(一、二屆),許東亮(三~六屆),黃定堅(七、八屆),許秀青(九屆~)等。 許東亮,原名許乃昌,原來的僑居地在印尼,與黃源昌、林德昌並稱「印尼三昌」,因二戰與印尼排華事件轉往新加坡發展,並於香港與友人合股創設華豐國貨公司,強力促銷中國大陸生產的「國貨」,協助處理僑務,資助僑教發展,還負責籌資創辦泉州華僑大學。現任會長許秀青即黃東亮僑領之女。一家人熱心僑務,貢獻卓著。 其他著名僑領還包括,以「東瑞」為筆名的黃東濤與妻子蔡瑞芬,在香港創立「獲益出版事業有限公司」,熱心華文創作,啟迪青少年身心靈。僑親陳素中的父親陳牧村,外祖父傅錫琪,對建設故鄉、關懷僑務都有卓越貢獻,如陳牧村曾應陳嘉庚之命返回中國大陸擔任集美學校董事,綜理各項校務。曾任會長的黃定堅,先伯父黃積山、黃積玉、黃積元,在印尼經商發跡,返回水頭故鄉興建得月樓洋樓群。二伯父黃積玉還在抗日戰爭期間於印尼麻里巴板發起組織「金門會館」,以及倡議設立三馬林達金門公會。僑親魏宗勇,父親魏志堅於印尼經商發跡,也是三馬林達金門會館的創會會員,曾任金門會館董事。 《馬來西亞》 馬來西亞的金門人眾多,主要集中在吉隆坡,雪蘭莪州的巴生、羅浮吉膽,馬六甲,砂越的古晉,柔佛州,檳州等。大部分金門人社團都是二戰之後成立。 ●巴生金浯江公會 又稱「巴生金浯江武德宮」,創立年代不詳,據金門縣志考證,推估在1900年前後,創始人為先僑李煌。早期稱「金浯江估俚間」,因日軍佔領馬來西亞而停止運作,1953年改稱「金浯江武德宮」。會所奉祀從故鄉分爐而來的邱府王爺。1986年1月21日正式註冊成立社團。目前會員概況約百餘人,主要功能包括協助處理僑親一切事務,尤其是喪事,致送奠儀,讓貧困喪家得到實惠。 ●浮羅吉膽金浯江會館 1920年李炎良、李炎籠倡議草創時,稱「金浯江聯絡所」,俗稱「柴皮宮」。浮羅吉膽又稱蟹島,是雪蘭莪州巴生港外的一個島嶼,島上清一色是華人。會館在1952年正式註冊為合法社團。1960年曾建成三層會所大廈。但1967年遭祝融之災。後成立重建會所籌備委員會,謀劃會所重建事宜。獲巴生雪蘭莪金門會館是屆主席楊誠財太平局紳、新加坡僑領李皆得、張清月等星、馬各地僑親協助,1971年重建完成,是年5月25舉行開幕啟用儀式。目前會員約有百餘人。 ●巴生金浯嶼公會 創立於1921年,又稱「巴生港口金浯嶼武德宮」,早期是聯絡鄉誼、提供新客住宿的估俚間,以呂姓僑親居多,供奉從故鄉分香而來的蘇府王爺。據公會主席呂清便接受訪談時指出,每年農曆四月十二日壽誕,金門鄉親均聚集一堂。伍德宮的蘇王爺神像是在金門雕刻,由新頭乩童陳德地於逃難出洋時一路攜帶遷往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最終於1982年5月1日正式遷至金浯嶼本廟。除源自新頭的蘇王爺之外,金浯嶼伍德宮還供奉六姓府。 ●馬來西亞巴生雪蘭莪金門會館: 據僑親許晉福、劉添盛的訪談指出,巴生是馬來西亞金門鄉親聚集的主要城市之一,據非正式統計,金門鄉親總數約有四萬人之譜。雪蘭莪金門會館創立於1946年12月20日,首任會長陳維長(下坑人)。會員近兩千人,是馬來西亞規模最大的金門僑社。1949年3月獲批准為合法社團。成立之初係有感於金門各個小僑社力量過於分散,遂以雪蘭莪金門會館為中心,結合金浯江伍德宮、金浯嶼伍德宮、浮羅吉膽金浯江等僑社為一個團體,也就是現在的巴生雪蘭莪金門會館。 另,根據僑親王瑞良、李昭合、許晉福的訪談,雪蘭莪金門會館設有主席一名,任期三年,連選得連任三屆。下設署理主席,是主席的左右手。另有四位副主席,及其他幹部。現任會長是王豪傑。會館下的次級團體還有「巴生浯聲協進會」、婦女組、青年團、福利組等。其中浯聲協進會創於1947年2月9日,是一個提供休閒娛樂的俱樂部。場所收入用以補助會館經費與福利事業。尤其早期會館無收入時,多仰賴浯聲協進會。福利組則專門負責協助鄉親處理喪事,頗受好評。 1953年首次籌款興建會館。近年來有感舊會館不敷使用,經歷多次討論取得共識,由前會長張成章負責覓地,金門鄉親負責集資,王瑞良負責委請建築師繪圖,採購建材,於2001年完工啟用。 ●馬來西亞馬六甲金門會館 成立於1939年,創辦人是吳仲坦、吳朝和等先賢。初期取名「浯江公所」。首任總理(會長)是吳仲坦。吳仲坦卸任後,由洪金水接掌,更名為「馬六甲金浯江」,當時並無固定會所。鄉賢梁基成、胡永仁為促成固定會所的創設,聯繫鄉賢力邀當時的拿督吳忠信局紳領導會館,並以半價將吳忠信新建的排屋以半價售予會館做為會址,再向鄉親募捐另一半經費。1994年,馬六甲金浯江會在吳忠信、吳梓新、吳心泉及其他鄉賢的努力募捐下,終於建成目前三層樓的大廈作為固定會所。2001年正式改名為「馬六甲金門會館」,目前會員人數約300人。現任理事會主席是吳梓新局紳。根據對僑親李漢槎的訪談,吳仲坦,與吳森泉並稱「海王」與「山王」。其中吳仲坦曾任馬六甲同安金廈會館主席,馬六甲福建會館主席,馬六甲中華總商會主席,金浯江名譽主席等。 ●馬來西亞柔佛州金同廈會館 會館的籌組成立,源自於40年代馬六甲一位前輩陳劍看,當時他是馬六甲同安金廈會館的主要負責人,倡議在柔佛也成立類似組織。帶頭發起者則是黃緒諸,曾任國會議員的蘇宜德也是發起人之一。成立會館案在蘇宜德協助下,迅速獲得許可,1966年10月25日獲批准成立。主要宗旨為聯絡金門、廈門、同安三縣同鄉情誼,促進團結。第一任會長陳鎮藩局紳,是峇株開埠功臣陳瑞和鄉賢的三少爺。在第二任會長蘇宜德的帶動下, 1973年購置一座兩樓的會所。1981年在會長拿督斯里歐峇志局紳的捐獻下,開始頒發會員子女獎學金。1993年剛榮獲柔佛州最傑出青年經濟建設獎的拿督陳成龍博士獲選為會長,在拿督陳成龍的領導下,會務運作逐漸系統化、組織化和年青化,並自1999年起推動會館新廈的開發與興建,2000年6月25日動土,目前已落成啟用。此外,在楊忠禮、許子根、蔡馬友、林清標、楊集東、林順平、楊建築、呂清才、王豪傑、陳友信和陳成龍的倡議下,2009年還成立了「同安金門廈門聯合總會」,首屆選舉由陳成龍當選總會長。2011年6月底的第二屆選舉,由方天興獲選總會長。 ●砂越金門會館 據蔡啟東在訪談中指出,砂越的金門人曾經風光一時,最有名的是古晉首富黃慶昌,經濟實力涵蓋各行各業。另外還有蔡肅仁等。砂越金門人多集中在古晉,約有600戶,總人數約3000~4000人。 砂越金門會館成立於1953年5月,初稱「砂越金門會館同鄉會」,1989年重組為「砂越金門會館」,1990年9月24日獲准登記。第一屆理事會主席吳民權夫人蔡玉珍在訪談中表示,甲必丹吳民權是砂越金門會館的發起人之一,1989年10月28日砂越金門會館在古晉福建公會召開籌備會時,被推選為籌委會主席,負責草擬章程,當選首屆主席,還慷慨借出店屋三樓免費供會館使用。直到2006年吳民權過世之前一直擔任主席一職,長達16年。蔡習炎則是促成會館成立的另一位推手,會館成立後,曾任首屆副主席,並於第二屆(1993年)以後,長期擔任署理主席長達十年之久。1994年,會館在朋嶺路購置四層店屋作為會所。目前會員數約462人。 ●峇株巴轄金同廈會館 1966年10月25日註冊,1967年3月1日正式成立。係由金門、同安、廈門三邑鄉僑共同發起。據江柏煒教授調查,柔佛州最早的金門僑社應該是李天錫在1937年創設的「金浯別墅」,但性質偏商業界俱樂部或聯誼會性質,太平洋戰爭爆發後即告瓦解。峇株巴轄金同廈會館成立之初,第一任會長是峇株巴轄開埠功臣陳瑞和的三子,陳鎮藩局紳,邁出了組織會員的第一步。第二任會長是國會議員蘇宜德,1973年於任內募款購置會所。1993年起,由素有「居鑾發展之父」稱號,柔佛州年輕、傑出的拿督陳成龍擔任會長,於任內興建六層樓商廈,2003年落成啟用。目前會員數約1000人。 ●馬六甲同安金廈會館 金門縣志對該會館的記載僅有:「馬六甲同安金廈會館為同、金、廈三邑同鄉組織,吳仲坦該會館主席多年」。前身為創立於1931年的「馬六甲同安會館」。為擴大團結範圍,聯合金門、廈門二屬邑人,改組為「馬六甲同安金廈會館」。以團結鄉親,敦睦鄉誼,共話桑梓,共謀福利為宗旨。1949年購置會所。1973年3月25日舉行新會館大廈落成典禮。為繼承和發揚民族文化,設有大鼓吹樂組暨南音錦曲組、平劇組和閩劇組。現任主席為拿督楊建築,署理主席黃國源,副主席拿督楊建良、曾金禮、陳光海。 《菲律賓》 菲律賓共和國共轄7,101個島嶼,其中又分呂宋島、維薩亞斯群島和民答那峨島三大島群。菲律賓自古即與中國貿易往來頻繁,曾經歷過西班牙與美國殖民統治。1898年宣佈脫離西班牙獨立,後成為美屬領地,又經歷二戰的日據時期,1946年方完全獨立。被稱為菲律賓國父的扶西‧黎剎,因倡導獨立建國、脫離西班牙殖民統治,被逮捕入獄處以極刑,獄中留下〈最後一別〉等十四首詩作,由祖籍古寧頭的李明堂先僑以五言古詩體譯為中文,結合一部份自己的創作,於1986年出版《亦谷詩草》。 根據金門縣志記載,金門從清末即有移居菲律賓謀生的「呂宋客」,且於美治期間以多金聞名。旅居菲律賓者,以後浦林氏,後浦張氏,珠山薛氏,古寧頭李氏居多,聚居在馬尼拉、民答那峨東棉省及依里岸、宿務等地。其中薛氏主要居住在依里岸與宿務。 華人在菲律賓百年經濟發展史上向來扮演先鋒角色。據董群廉《金門鄉僑訪談錄(五)【菲律賓馬尼拉、宿霧篇】》對薛承斌的訪談,薛氏家族從19世紀末及陸續移居南島民答那峨的依里岸,且金門人佔當地華人的百分之八十,有上萬人之譜,比菲律賓其他地方都要密集。薛承斌並指出,菲律賓經濟有六、七成都掌握在華人手裡,菲國最大銀行、主要兩家航空公司都是華人創立。 ●菲律賓金門同鄉會 1985年金門縣政府組成「文化青年工作團」,由盧志輝擔任團長,抵菲訪問,旅菲金僑林克山、陳景成、陳振源、張秉坤、張長江、蕭德宗、薛永策、翁華璧等人,乃倡議組織同鄉會以便經常接待故鄉貴客並聯絡情誼。同年在馬尼拉召開第一次籌備會,8月23日正式成立,當時稱為「馬尼拉金門同鄉會」。第一、二屆理事長為林克山(先僑林長庚十一子),第三、四屆為林震東,第五屆張秉坤,第六、七屆張鴻儒,第八屆蕭廷芳,第九、十屆林高茂(林長庚之孫,林克凱之子),第十一屆薛南武,第十二屆李健民。會館每年中秋與春節均有定期聚會。2002年林高茂以理事長身份率僑親經廈門返回金門參與第五十屆華僑節活動,創下海外華僑經小三通返鄉的先例。目前李健民已卸任,被聘為名譽理事長,現任理事長為林智勇(林克山子),執行副理事長張文堅,副理事長薛芳園,秘書長張漢威。 ●菲律賓南島宿務金門同鄉會 據僑親薛春園的訪談,同鄉會最早要從1947年的「宿務金門公會」說起,當時的發起人包括林策勳、張振文、薛春樹、黃天漳、許水吉、李增樵、薛永昭。另據其他僑親的訪談,並綜合楊樹清編著的《閩風南渡》一書,四十多年前僑親倡議成立「旅菲南島金門同鄉會」,發起者有莊溫秋、林策勳、周媽在、楊永浪、許積淙等,莊溫秋出力甚多,曾連任多屆理事長。同鄉會有組織但無會所,理事長兩年一任,相互推選,通常理事長卸任後,即由副理事長依序接班,形成一種傳承。經營連鎖西藥房、祖籍珠山的薛祖德,與薛祖彬為兄弟,一在宿務、一在依里岸,都曾擔任當地同鄉會理事長。歷任理事長還包括林策勳、周媽在、楊永浪、黃天漳、薛春園、陳登仕、許成基(兼任呂吳許高紀烈山五姓宗親會會長)等。現任理事長則是薛鍾秀。宿務是菲律賓第二大城,金門鄉親商業活動主要集中在和興、浯泰、合記三家公司。浯泰由蔡永伴、蔡永城、蔡永源兄弟經營;合記主要股東有莊溫秋、陳金星、陳成基、薛永浪;合興的股東則有周媽在、張振文、薛芳成、張實芳等。 ●菲律賓伊里岸金門同鄉會 依里岸是金門旅菲僑民最密集的地方,近八、九成僑親均居住於此,也是鄉僑最早抵達之處,嗣後才分散至馬尼拉、宿務、東棉等處發展。同鄉會的成立約在1990年間,係受馬尼拉金門同鄉會成立的鼓舞,由當時的蘭佬菲華商會理事長薛祖安、蘭佬中華學校副董事長薛祖彬、蘭佬中華學校名譽院長蕭亨利、商聯總會北棉區理事薛承斌、蘭佬菲華商會副理事長陳海關等人共同倡議。首任理事長是薛祖安,第二屆理事長由洪石俊接掌,並連任八年,其後交接予薛祖彬。薛祖安被聘為永久名譽理事長,與現任理事長薛祖彬是兄弟。金門鄉親在依里岸政經地位不容小覷。永昌與聯芳兩家商貿公司在當地曾經盛極一時。其中薛碧玉創立的聯芳,糾結移居依里岸的一批金門鄉親,經營椰乾、土產等,財力雄厚、富甲一方,曾大力捐助蘭佬華文中、小學的興建與校務運作,貢獻卓著。薛永浪結合友人成立的永昌公司,亦有諸多事業體系。薛祖安曾連任十六屆依里岸菲華商會理事長。祖籍古寧頭北山的李溫水,其子李亨利,曾任依里岸菲華商會理事長,在當地薛氏、李氏金門僑親及企業各界的支持下,當選為依里岸市民選副市長,目前也是同鄉會的副理事長。此外,同鄉會執行副理事長為蕭亨利,副理事長尚有一位許績璞,秘書長薛芳芳。 ●東棉卡加鄢金門同鄉會 受到馬尼拉金門同鄉會成立的鼓舞,卡加鄢金門同鄉會1998年成立,首任理事長是陳廷國,副理事長陳奇展。據陳廷國在訪談中指出,卡加鄢的金門人約有十五戶,共百餘人,彼此多有血緣關係,因此同鄉會組織並無章程,組織也並不繁複。東棉僑親中,以林敏瑙(林克凱之子)所屬的「林克凱父子有限公司」最具規模。祖籍後浦北門的林長庚,字鈞齡,清末即前往呂宋發展,以碾穀廠、土產、雜貨起家,建立了龐大的家族企業,其子林克凱繼承父業發揚光大,在東棉擁有開發公司、房屋公司、百貨廣場、米糧加工廠等事業,佔地三十平方公里,面積達金門島的五分之一。林克凱對菲華的社會、教育事業貢獻頗多,曾組織東棉中華商會,擔任會長,並捐資興建光華學校,任董事長。金門高中俗稱「白宮」的大禮堂,也是林克凱以父親之名捐資興建,命名為「鈞齡堂」。 《越南》 越南古稱「安南」,歷代均為中國藩屬,直至十九世紀中葉清法戰爭以後,成為法國殖民地。二戰期間遭日軍佔領,1945年日軍戰敗投降後,由胡志明領導的越盟在河內宣佈獨立,成立越南民主共和國,法國則挾保大皇帝在西貢成立越南共和國,並展開長達9年的法越戰爭。1954年法軍戰敗撤出越南,經日內瓦會議,暫越南以北緯17度為界,北越由胡志明領導,稱越南民主共和國,南越則有吳廷琰於1955年發動政變取得政權,建立越南共和國。隨後由於美軍的介入,形成長達17年的「越南戰爭」。1973年四方簽訂「巴黎和約」,美軍撤出越南,1976年間南、北越統一,成立「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迄今。1986年執政的越南共產黨實施「革新開放」,向市場經濟靠攏。 根據金門縣志「華僑志」的記載,越南金門同鄉會約於1970年成立,倡議人包括盧天厚、李朝旺、李悅來、陳清越等。當年適逢金門正修建牧馬侯祠,旅越僑親不但慨然捐款,還在西貢同樣籌款興建牧馬侯祠作為同鄉會會館,供奉的牧馬侯夫婦神像則是由金門牧馬侯祠修建會在台灣雕塑,再由外交部透過駐越大使館運抵西貢供奉。時任駐越大使正是被稱為金門現代「恩主公」的胡璉。 金門旅越僑親以古寧頭與大嶝籍居多,瓊林、下坑、賢厝、古城等次之,熱心故鄉賑災興學或協助家鄉建設,頗有貢獻。裔僑人數約兩千人,大部分聚居在西貢、堤岸等處。 《台灣》 ●中華世界金門總會 成立中華世界金門總會(THE WORLD KINMEN FEDERATION)的芻議,源於2010年8月份「國立金門大學」改制揭牌典禮,期待未來將以總會為核心,承辦「世界金門日」活動,並使之常態化。嗣後遂由福建省政府主席薛承泰、金門縣長李沃士、議長王再生,及府、會、鄉鎮公所、代表會,旅台同鄉會等共同發起,2011年4月26日正式成立並召開第一次會員大會。縣議長王再生當選首任理事長。 理監事成員包括,理事:王再生、李沃士、方天吉、林永輝、薛承泰、翁伸金、洪成發、周壽海、楊維居、蔡水游、唐麗輝、蔡西湖、洪若珊、石兆日、陳成勇、李再杭、陳昆第、盧志輝、林孫全、楊應雄、王秀玉、王碧珍、陳天成、洪資源、李增得、孫國欽、楊耀芸、呂瑞泰、李錫榮、李金振、陳清海、楊鎮浯、蔡金發、洪慶泉、許績堂。監事:黃獻平、李淑睿、李錫民、李秀荷、林德恭、黃景舜、戴德滿、王水彰、楊萬山、翁明祺、黃怡騰。 ●中華金門旅台公共事務協進會 成立於2010年7月17日,前身為「金門旅台中央機關軍公教人員聯誼會」。協會會員主要由中央機關之現任及退休(伍)、離職之金門籍軍公教人員為主。首任理事長為現任立法院總務處處長黃炳中。協會成立旨在結合中央機關金門籍軍公教鄉親的力量,服務金門旅台鄉親,促進鄉親互助、互勵,團結鄉親力量,並共同為建設金門而努力。其成員包括多名中央部會及直轄市政府高層官員。首屆理事:黃炳中、洪國興、張峰義、莊國祥、許秀能(新北市政府勞工局副局長)、許睿宏(教育部國際文化教育事業處副處長)、許乃欽(台北市政府衛生下水道工程處副處長)、王錦芬、許懷平、李偉人、王惠玲、許奮鬥、翁瑞美、許丕平、張鴻武。監事:莊鎮坤、李炳煇、李沛澄、蔡惠敏、吳慕農。常務理事:洪國興(前監察院公職人員財產申報處處長)、張峰義(衛生署疾病管制局局長)、莊國祥(中選會選務處處長)、許丕平。莊鎮坤(行政院勞委會參事)為常務監事。秘書長李炳團。 ●台北市金門同鄉會 成立於1971年4月。發起人包括曾任金門縣長的陳玉堂、鄉賢楊水應等。首屆創會理事長陳玉堂。歷屆理事長尚包括楊水應(2~8屆),蔡天全(9屆),林朝文(10屆)。現任理事長王水衷(11屆~),聘楊水應、林朝文為榮譽理事長,副理事長吳文智、楊振銘、李綿鎮。同鄉會初期暫借陳玉堂於北市中華路經營之「金湖旅館」進行運作。後於楊水應任內,積極募款在環河北路購置會館。又在現任理事長王水衷任內高規格整修。第三屆第三次理監事會議決議發行鄉訊,自此定期發刊,聯繫鄉誼。曾於2004年至2009年三度發起兩岸和平消災祈福超薦水陸大法會。平日積極參與各項同鄉活動,熱心島內建設與公共事務。 ●新北市金門同鄉會 旅台鄉紳陳宗炯、張實芳、蔡蔭堂、許乃琛、張輝東、邱自泉、陳振東、李逢時、黃應夢、蕭清商、蔡聯銘等人,為凝聚力量替鄉親服務,1970年9月6日正式成立「臺北縣金門同鄉會」,2011年俟應台北縣升格,於4月16日經新北市政府核准,更名為「新北市金門同鄉會」。歷屆理事長包括,創會第一屆理事長陳宗炯;第二屆張實芳;第三屆蔡聯銘;第四屆張維廉;第五屆陳明南;第六、七屆張邦育;第八、九屆張繼遠;第十、十一屆理事長黃獻平(現任)。該會於新北市鄉親人口較多之重要行政區均設有聯絡處,協助會務推展。會館原與台北市金門同鄉會合署辦公,後有總幹事張輝東積極奔走,發起鄉親募捐購置會所。目前會員人數累計約四千餘人。該會設有「獎學金基金」,定期對優秀同鄉子弟發放。1982年發行「鄉訊」,並寄送海外。 ●基隆市金門同鄉會 成立時間是2010年7月31日。發起登記時的會員人數有82人。首任理事長張礽成,是海三軍區退役榮民。首屆理監事成員包括,理事:張礽成、李國商、張峰悉、陳永在、王根陣、楊仁彰、許清義、林洪泉、楊恭祝、李金祺、吳良材等11人。監事:梁美秀、林火金、陳金標等3人。其中李國商、張峰悉為常務理事。常務監事梁美秀。 ●宜蘭縣金門同鄉會 「人在蘭陽地,心繫金門情」。一群旅居宜蘭的金門人,在頭城國中退休教師李增河一年多的奔走聯繫下,2010年6月20日成立「宜蘭縣金門同鄉會」。第一次會員大會,選出李增河為理事長,台灣自來水公司宜蘭北區服務所主任李志強為副理事長,常務理事尚包括陳嘉元、林建志、吳克由;理事包括葉永松、陳克家、楊建忠、陳福星、蔡春生、李賢老;監事:林錦英、李月圓、張淑女,其中林錦英為常務監事。雖然草創,但宜蘭縣金門同鄉會不但出版了「金聲蘭語」會刊,設置「金聲蘭語」網站,還成立了金門故事館,希望藉此平台「傳播金門人的聲音,訴說蘭陽地的話語」。 ●花蓮縣金門同鄉會 花蓮縣金門同鄉會的成立,緣於縣籍將領顏忠誠於1989年仲夏調任花東防衛司令部司令,盛情邀約花蓮鄉親團聚,並力促王壽宣成立「花蓮縣金門聯誼會」,以凝聚同鄉向心。2005年,時任縣長李炷烽率縣府人員抵花蓮業務觀摩,邀集花蓮鄉親聚餐,席間再次談及成立同鄉會事宜,同年10月展開籌備。經王壽宣、董志誠、林文棟、許乃潭、許燕權等多位同鄉積極聯絡奔走,2005年11月25日於花蓮市青葉餐廳舉行第一屆第一次會員大會暨理監事會議,推選王壽宣擔任創會理事長,許乃潭先生擔任總幹事。同年12月30日獲核准立案,正式成立。 ●桃園縣金門同鄉會 成立於1978年10月22日,成立以來,秉持「聯絡家鄉情誼、維護鄉親權益、促進共同發展」宗旨,在歷任理事長及理監事支持下,為離鄉旅桃之鄉親提供服務。歷任理事長及總幹事芳名如下:第一、二屆理事長莊大松,總幹事何鵬舉。第三屆理事長張國泰,總幹事何鵬舉。第四屆理事長張贊續,總幹事林登濱。第五、六屆理事長林福財,總幹事林登濱。第七屆理事長陳國元,總幹事蔡文輝。第八屆理事長陳添丁,總幹事蔡文輝。第九屆理事長洪朱生,總幹事戴德滿。第十屆理事長楊榮煥,總幹事鄭和順。第十一屆理事長戴德滿,總幹事孫允理。 ●新竹市金門同鄉會 長年旅居新竹的金門籍鄉親,包括多位當地金門籍台電員工及軍公教人員,有感於桃園以南、台中以北的地區,尚無金門鄉親同鄉會社,因而在每年的八二三砲戰紀念日聚會時,倡議成立同鄉會,推舉陳詩文等三十位鄉親發起,2011年9月3日正式成立。理事長王文稟、副理事長陳詩文、常務理事楊恭賜。理事陳天生、周以發、李素寬、蔡天力、洪朱碧、何和平、劉金民、顏章聖、何桂順。常務監事許維義。監事:黃昌仁、林福界、林章。 ●台中市金門同鄉會 成立於1988年,創會理事長為莊水談。創會的首任總幹事許九如表示,籌辦同鄉會的緣起是一樁原籍尚義的金門女子因車禍身亡,為協助處理後事,方感旅外同鄉應先團結起來,有了組織才有力量,因此糾結眾多鄉親展開籌備。同鄉會歷任理事長還包括鄭根陣、沈炎平、黃吉瑜、李淑睿等。其中李淑睿是歷年來首位女性的同鄉會理事長。她在卸任後當選為第十一屆「台中市旅中同鄉聯合會」理事長,仍在同鄉會領域繼續為鄉親服務。其子聶政偉也獲派為縣府中區服務處主任。現任理事長為周壽海,副理事為李增銘、鄭允全,總幹事為黃玉琍,副總幹事為陳宗西。 ●台中市浯江金門同鄉會 原名「台中縣金門同鄉會」,係於1988年元月間,由謝金廈、洪振超、謝天球、林 等、程水木、洪足水、楊誠康、蔡天註、謝慶雨、洪允心、謝世界、林水來、謝金爵、謝進興、黃太平等鄉賢共同發起,成立籌備會,幾經多次會議,同年6月12日召開成立大會,選舉謝金廈為創會理事長,並蟬聯第二屆。歷屆理事長包括第三、第四屆謝和平,第五、第六屆林水來,第七、第八屆洪允心,第九、第十屆洪慈旭,第十一、第十二屆(本屆)洪資源。同鄉會原無會所,經理事長洪資源向縣府爭取,獲時任縣長李炷烽、議員李沃士(現任縣長)支持,2009年向縣府租用縣產,權充會館暨中區同鄉會聯合辦公室使用,2011年3月27日『臺中金門會館』正式啟用。同鄉會並設有全球服務網站。後因台中市、縣合併、升格,經會員大會通過正式更名為「台中市浯江金門同鄉會」。 ●台南市金門同鄉會 1992年11月25日由旅居台南鄉紳張鴻圖等35人共同發起,董振茂擔任籌備會主任委員,委員計有陳天壽等17人,1993年7月18日正式成立。主要宗旨在加強旅居台南市之金門縣同鄉聯繫,敦睦鄉誼,增進公益,同時,聚集鄉親之力量,回饋鄉梓。歷任理事長包括董振茂、吳恒遷、李金振、林允生、林建宇、王泉尚等,會員四百多人。包括現任縣長李沃士、國立金門大學校長李金振,均為創始會員。 ●台南縣金門同鄉會 早期在台南的金門鄉親為軍眷較多,居住眷村,隨工商業發展與金門社會結構改變,金門鄉親逐漸往永康附近聚居。新營市鄉賢陳德豪,為促進鄉親聯繫、謀求鄉親團結合作,倡議成立同鄉會,於1991年10月31日正式成立。陳德豪為首屆創會並連任第二屆理事長。第三屆理事長為洪木華。第四、第五屆理事長為葉長春。第六屆理事長洪永成。現台南縣內金門鄉親約計三千多人,多數集中於永康市區與附近鄉鎮。 ●高雄市金門同鄉會 1972年4月9日成立,早年為搭乘軍艦往返高雄、金門兩地的鄉親提供住宿,協助搬運行李,安排搭乘火車,服務精神有口皆碑。因草創之初經費拮据,會址所在地土地產權屬國有財產局,僅地上物屬同鄉會資產,而同鄉會主要成員以軍公教人員,以及做小工、經營小企業者為主,會員散居各處,因此自成立以來30年餘,不曾收取任何會費,經費來源端賴理監事成員及熱心公益鄉親捐輸。經多年來用心經營,頗具績效。現任理事長翁明祺。副理事長張繼立、呂德育、許駿英。總幹事翁維麟。 ●高雄市浯江金門同鄉會 即原來的「高雄縣金門同鄉會」。成立於1988年10月份。後因2010年高雄縣、市整編合併為大高雄市,為避免名稱重疊,2011年2月13日經理、監事會議通過,更名為「高雄市浯江金門同鄉會」。首任與第二屆理事長謝經歷。第三、第四屆理事長黃康成。第五、第六屆理事長楊維居。第七屆理事長鄭永群。第八屆理事長再由楊維居出任。該會原無固定會所,第三屆理事長黃康成曾耗資600萬元購買房舍,免費供同鄉會使用6年。第五屆理事長楊維居亦免費提供處所,增闢會議室一間,作為會址、會議之用,同時取得理監事共識後,撙節會務經費90餘萬元,加上鄉親認捐及縣府補助,終於在2005年購置永久性會所。高市浯江金門同鄉會會務運作良好,長期協助各項政務推展,屢獲各級政府肯定。目前同鄉會會員人數已達858人。 ●屏東縣屏東市金門同鄉會 鑒於台灣有17個縣、市均先後成立旅台金門同鄉會,唯屏東縣市尚未成立,為促進鄉親之聯繫、謀求鄉親團結合作,遂有三十多位設籍屏東縣市的金門人共同發起,2010年10月8日在屏東市召開第一次籌備會議,籌備委員陳禮智、呂柳平、林松柏、林文泰、劉文德、陳應新、楊忠永、楊恭淼、王成興,共同推舉陳禮智任籌備會主任委員兼召集人,楊忠永任執行秘書,林文泰任祕書兼會計。2010年12月18日舉行成立大會,選舉陳禮智、王成興、林松柏、蔡志德、黃淑貞、盧月金、吳安慰、劉文德、陳建南擔任理事;楊恭淼、陳應新、許鄭寶華任監事,並由楊恭淼任常務監事。陳禮智當選創會理事長,同時敦請鄭永富擔任榮譽理事長,聘呂柳平任副理事長,榮譽創會會長楊忠永兼任總幹事,林文泰為副總幹事兼會計,榮譽理事王先覺等。同鄉會為聯繫鄉誼,並由王成興理事建構部落格,服務鄉親。 ●中華民國金門烈嶼公共事務協會 1991年6月,由洪允典、林鴻圖、旅居汶萊僑領洪德星等多位烈嶼鄉親發起,於1992年12月25日正式成立。1997年2月份籌資購置會館,會址設於新北市中和區景平路517號3樓。1997年10月12日會館落成啟用,並於1998年元月9日登記為社團法人組織。近二十年來,協會在歷任會長洪允典、吳圭潤、洪肇輝、吳奎新、林鴻圖、林永輝與現任會長孫國欽的領導下,對旅臺、海外鄉親盡其所能的提供訊息、連絡鄉誼、急難救助與相關必要協助。2001年7月1日發行《烈嶼協會會刊》,每年出刊一至二期。2009年8月成立台中服務處,由台中縣金門同鄉會理事長洪慈旭兼任處長。9月成立桃園縣服務處,張坤義任處長。2011年2月19日在廈門文灶區成立服務分處。在所有同鄉會組織中,第一個將觸角伸向對岸。 ●桃園縣金烈鄉親公共事務協會 前身是2007年成立的一個非正式同鄉聯誼組織:「桃園縣金門鄉親聯誼會」。在此基礎上,由金門縣政顧問李寧源與楊德和領銜,加上歐陽楠、林長才、蔡水雹、林長淞、方珠玉、李國贊、李漢亮、李錫益等人共同發起,於2011年8月14日正式成立。10月9日理事長及理監事宣示就職。首任理事長李寧源。副理事長楊德和、蔡水雹。常務理事李錫益、范天佑。理事:翁世章、歐陽楠、林麗芬、李漢亮、王金灶、蔡其庸、洪素珍、楊國安、林博學、楊建雲。常務監事張雲弓。監事:吳金國、許績興、洪國賢、王毓麟。秘書長林長才、副秘書長林顯財、方珠玉。執行長陳松堅、副執行長林長淞。財務長李碧玉。 ●中華民國金門珠浦許氏宗親會 原名「金門後湖旅台許氏宗親聯誼會」,1981年秋展開籌備,發起人包括許氏宗長許乃珍、許丕華、許朝昌、許全金、許朝厚、許乃紅、許丕謀等,由許丕平擔任召集人,1983年在立院康園餐廳舉辦籌備會議,決議自1984年起,凡辦理珠浦許氏宗親會遙祭歷代祖妣大典暨金門珠浦許氏宗親會元祖祭典,均以會元祖祭日農曆六月十五日為基準,擇假日辦理之。嗣後並參加全國許氏宗親會以及世界許氏宗親會懇親會、世界昭倫總會、世界烈山五姓宗親會等各項活動。由於活動頻繁且業務繁多,經籌備委員會議定章程,決定以金門旅台許氏宗親為會員,結合金門11村落許氏旅台宗親,自組「中華民國珠浦許氏宗親會」,2008年7月召開會員成立大會,選舉第一屆理監事及理事長,由許清安當選創會理事長,並連任第二屆。現有會員戶數348戶,近期並籌備至台中、高雄、金門等地區設置服務處,擴大旅台宗親服務。 ●中華金門旅台翁氏宗親會 2011年2月初,由在立法院服務的翁瑞美發起籌設,經翁漢文、翁天助、翁泉團、翁國防等人四處奔走聯繫, 2011年9月18日在新北市成立。首任理事長翁在龍。常務理事:翁瑞美、翁國防、翁福成、翁明旺、翁文濤、翁炳贊、翁自清、翁泉團、翁國林、翁漢文。監事長翁天助。常務監事:翁永回、翁炎輝。翁在龍是國立台灣海洋大學材料博士,現為亞太文教機構負責人、錦銳設計公司總經理、翰伸出版社總經理、美國亞特蘭大學台灣辦事處執行長,也是大同大學推廣教育中心企劃組長,事業有成。 ●中華民國金門雙鯉公共事務會 該會原名「金門旅台李氏宗親會」。近代古寧頭李氏宗親受古寧頭、八二三等戰役波及,紛遷往台灣,多聚居於三重地區謀生,為紓解鄉愁、聯繫鄉誼及相互關照,1976年由李水呼,李皆得,李文團,李水攀等發起組織宗親聯誼餐會,1978年農曆十月初十舉辦第一次聯誼餐會,爾後並訂每年此日祭祖吃頭日,紀念五山聖祖,1994年以「金門旅台李氏宗親會」為名,正式成立組織,並選舉第一屆理監事幹部,由李水占擔任首任理事長,其間購置房產為會址及祖厝。2005年更名為「中華民國金門雙鯉公共事務會」,2005年10月舉行成立大會,推舉李國贊先生擔任首屆任理事長。該會定期籌發清寒獎助學金提攜優良學子,協助、關懷公共事務,定期出版會刊,近年來並結合各縣市同鄉會成立宜蘭、台中服務處,正積極籌設高雄服務處。目前會員人數三千多人。本屆(第二屆)理事長李增得,榮譽理事長李水占、李國贊,副理事長李增通、李金汀,秘書長李再興,副秘書長李文福。 ●中華金門同鄉會 籌組「中華金門同鄉會」之構思,主要是認為目前台灣所有金門同鄉組織,會務範圍侷限於地方性、區域性或宗親性,台北縣新金門同鄉會理事長黃獻平即於第三屆「世界金門日」中發言,呼籲籌組『世界金門同鄉會』。因此以黃獻平、張群釗(東光船運總經理)、黃平璋(怡盛集團總裁)、黃昭贊(潔之方公司董事長)、楊榮煥(桃園金門同鄉會理事長)、蔡榮根(北縣結構技師公會理事長)、鄭金國(中原土木系系主任兼所長)等七人為主要發起人,2009年期間即展開籌備,2010年11月14日正式成立。首屆創會理事長是陳永東。常務理事:張群釗、黃平璋、黃昭贊、楊榮煥。理事:何國傑、吳政謀、洪國興、陳世昌、張輝明、黃重慶、黃長發、吳登峻、林文棟、張雲欽。常務監事:黃獻平。監事:葉華鏞、張忠吉、許乃權、鄭秀貞。同時聘張邦育為名譽理事長,王水彰、張人傑、翁明志為顧問。 《大陸》 ●金門同胞聯誼會 根據福建金胞聯的簡介,大陸福建省現有近萬名的金門籍同胞,絕大多數聚集在福、廈、漳、泉四個城市。1985年12月,大陸福建省金門同胞在福州召開第一次代表會議,討論通過《福建省金門同胞聯誼會章程》,宣告成立「福建省金門同胞聯誼會」,推選顏西嶽為第一屆會長,林彥群、許文辛、林應望、王家驊為副會長,陳毅中為秘書長。 二十多年來,顏西嶽共連任三屆會長,第四、第五屆會長分別由林幼芳、許文辛擔任。2002年7月在泉州召開的第十一次代表會議,選舉陳慶元為第六屆會長,李添吉、許永惠、顏達成、黃建業、方友德為副會長。 福建省金胞聯成立後,福州、廈門、漳州、泉州四個市,以及永春、同安兩個縣也相繼成立當地的金門同胞聯誼會。廈門市行政區重新調整規劃時,同安縣被劃分為同安、翔安兩個行政區,原「同安縣金門同胞聯誼會」相應變更為「同安區金門同胞聯誼會」。2005年9月則成立新的「翔安區金門同胞聯誼會」。 在大陸各省、市、區之中,只有福建一個省有金門同胞聯誼會組織,屬省一級人民群眾團體,負責統籌計畫、組織與協調全省性聯誼事務,融合、依託福、廈、漳、泉和永春、同安、翔安各個金門同胞聯誼會共同協作開展全局性聯誼工作。1987年並創辦《金門鄉誼》報刊,原為季刊, 2003年起改為雙月刊,通過報導鄉情傳遞鄉訊,加強聯繫、加強溝通、增進鄉誼。 根據金胞聯的統計,大陸地區的金門鄉親,先後有兩名當選為全國人大代表,五名鄉親被聘任為全國政協委員;七名鄉親當選為福建省人大代表,五名鄉親被聘任為福建省政協委員;還有不少鄉親當選或被聘任為各有關市、縣、區的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另外,透過金胞聯的協助,促成了小三通啟動第一年,91名老年金胞與相關人員直航返鄉訪親祭祖,打破兩岸隔絕半個世紀不相往來的局面,實現了具有深遠歷史意義的「破冰之旅」。 翔安地區由於金門同胞人數較為集中,約有3000人,2008年的第三屆世界金門日還特別移地翔安舉行。
-
近代金門海外移民及僑鄉社會的形成
從離散、僑居到落戶 金門(Quemoy),舊稱浯洲、浯江、浯島、滄浯等,由金門島、烈嶼等島群所組成,位於台灣海峽西側、廈門灣外,14世紀後半葉即為重要的海疆戰略要地。16世紀初至17世紀初的百餘年間,閩南沿海居民突破海禁,與東南亞、日本進行海上走私貿易,泉州安海港及漳州月港是當時兩個重要港口。由於熟悉南中國海航路,出洋發展遂成風氣,東南亞各城市也形成規模不小的福建人社區。因為地緣關係,金門人也順著季風,越過南中國海尋找發展的新天地。 出洋始於何時,並無確切文獻可考,〈金門華僑志〉(1960)云:「有謂自明隆慶、萬曆以後,倭寇就殲,海上安瀾,閩人與安南、暹羅、呂宋交通頻繁,浯民自不例外,其餘斯時附海舶遠涉重洋者有之。證以南洋之物產,如蕃薯等,明時即已移植本島,良足為信。洎顏思齊、鄭芝龍縱橫海上,金門人之往來澎、臺、日本者,絡繹不絕。清兵入關,鄭成功據島抗清,其後隨東渡開闢臺澎者固多,然因干戈擾攘,頻年不靖,加以清人之墬城毀舍,不甘辮髮事仇,而遠避南洋者尤夥。」(頁95-96) 金門各姓氏族譜中有不少出洋的記載,多數集中於1840年代以後至20世紀初期族人的事蹟。但就目前保存族譜來看,仍可見到一些17世紀中葉以降的出洋記錄。烈嶼《護頭方氏族譜》中載有「莆陽開烈派十一世(方)善玉移居南洋生茂玖,(方)寧玉遷澎湖為瓦硐派始祖…」,推估起來應在1650-80年間。清道光元年(1821年)版本的《浯江瓊林蔡氏族譜》記載明代族人「往柬埔寨、卒柬埔寨…」、「十八世(蔡)士振長子諱字允慎,生於柬埔寨,…丁卯年尋回」等,推算至少於1687年以前即已出洋。 田野調查亦可進一步佐證早於鴉片戰爭之前即有海外金門人足跡。位於馬六甲(Malacca)城區東南、佔地106英畝(約42.93公頃)、高1,007英呎(約307.14公尺)的三寶山(Bukit China)是馬來西亞最大的華人義山(公共墓園)之一,整座山約有12,500多座墳墓。1685年,甲必丹李為經自荷蘭人手中購置三寶山作為華人墓地之用。三寶山由三座小山所組成,分別稱為Bukit Tinggi(高山之意)、Bukit Gedong(方形山之意)及Bukit Tempurung(半邊椰殼山之意)。目前三寶山上可以找到最早的墓是1622年(明天啟二年)黃維弘夫婦墓,可見三寶山在李為經購置之前,已經開始有華人在此安葬。我於2007年在馬六甲金會館耆老的協助下,總共找出了三寶山上有7座年代不一的金門人墓,其中最早的是祖籍金門陳坑陳巽謀之墓,年代為清乾隆37年(1772年)。顯然,早於18世紀中葉以前即有金門人來到馬六甲開墾,並娶妻生子、落地生根。 從19世紀後半到1949年以前,金門有四次主要的海外移民潮。 第一次大規模南渡集中於1860年代。1840年鴉片戰爭後,「…航路暢通,金廈咫尺,相互援引,其往南洋者,乃如過江之鯽,直視南洋做外舍焉。」加上「地不足於耕,其無業者,多散之外洋…。同治間災害頻仍,連年荒歉,餓殍載道,飢驅浪走,又大批相率逃荒,南渡覓食,是為災荒迫人之一次大規模移殖者。」(〈金門華僑志〉,頁96)1860年《北京條約》英法逼迫清廷開放華工出洋,出洋者才正式擺脫逃民、棄民的身分。儘管出洋是條艱辛的路途,真正「得歸者,百無一二;獲利者,千無二三」,但由於家鄉貧困、海外謀生可謂唯一的出路,仍然擋不住出洋的熱潮。 第二次南渡潮在1912年1929年間,當時南洋相對於中國,商業發達、治安良好、往來便利,吸引了大批青壯人口外出謀生。《金門華僑志》云:「民元至十八年時,南洋群島商業,有如日麗中天,而國內則初創之局,政治建設、地方治安,間多未臻完善。盜賊蠢起,劫掠時聞,島民既感不安,而南洋又較易謀生。當時出國既無須任何手續,南洋群島亦無入境之限制,交通便利,來往自由,祇需若干費用,購買船票,即可乘風破浪,放洋而去」。從當時的人口統計可證出洋風氣之盛,「民國四年人口總數為七萬九千三百五十七人。至十八年之人口數,祇存四萬九千六百五十人,銳減至百分之四十。」(頁96)1929-30年代間,世界經濟發生大蕭條,南洋受到波及,部分僑民結束產業返鄉,南渡熱潮才稍退。 第三次移民潮是1937-45年間的日本侵華。1937年10月,日軍佔領金門,遂行軍事佔領,強徵民工、物資及部分土地,直至1945年8月15日投降為止。青壯年不願成為日軍的人伕,逃至南洋投靠親戚友人者相當普遍,本地俗稱「走日本手」。這一波的移民與先前不同,並非經濟因素,而是戰亂之故。 第四次則是1945-49年間,因國民政府無力處理治安問題,並且南方省縣抽丁(徵兵)調往北方支援國共戰爭,致使僑民不願返鄉或壯丁南逃,「…外水強盜,攻家劫殺,僑眷還鄉,頻遭洗劫,慘案鉅災,層見疊出,致使久出僑商,或思歸退老,或欲在鄉建業,其青年子弟或想回國升學,或將返里結婚,率因盜劫及兵役二事,視故鄉為畏途」。(新加坡金門會館,〈告吾金父老書〉,1948) 換言之,在內、外部因素的影響下,1840s-1949年這百餘年間,金門持續向外移民,人口銳減,尤以青壯男性為最。1949年之後,金門成為國共對峙、世界冷戰的前線基地,雖與僑居地仍有部分的往來(如仍有少量僑匯透過特殊管道寄返家鄉,或者1954年九三砲戰、1958年八二三砲戰之後新加坡、汶萊等地僑民將家人接往僑居地),但此後的移居主要以台灣地區為主。 出洋地:南洋與東洋 從《顯影》僑刊可發現,近代金門鄉僑的足跡遍及東南亞諸邦,如新加坡、馬來半島、北婆羅洲、印尼、菲律賓、越南、泰國、緬甸等地的主要港埠,部份則散居日本、香港等地。另根據1971年金門縣華僑協會的調查統計,以僑居新加坡者,人數最多,約五萬人左右;印尼及馬來半島次之,前者約二萬五千餘人,後者約二萬四千餘人;北婆羅洲及菲律賓則有五千餘人;僑居海外的金僑約有11萬餘人。 出洋人數超過當時本地人口數,顯見金門是一個向外移民的社會(an emigrant society)。其中,不乏同鄉、同族陸續前往同一地點之例,如烈嶼(小金門)人往汶萊、古寧頭李氏多往馬來半島雪蘭莪州吧生埠、珠山薛氏居菲律賓依里岸、安歧至泰國曼谷、水頭赴印尼峇里巴板等。雖然金僑多數是自由移民的身分,但自由移民擬前往的海外國度,通常不是任意選擇的。相反地,移民地點的選擇多半取決於當地是否已有親友,因為後期的自由移民常需依靠先來的同鄉,協助他們適應新環境及尋找新工作。這種移民的機制,學者一般稱為「連鎖式移民」(chain migration)。而這些出洋者在1937年以前多數是男性,以1966年金門戶籍統計為例,邑僑在家鄉尚保有設籍關係者有22,414人,男性為19,054人,比例達85.01%,僑居地則以新加坡的11,433人最多,印尼的4,657人居次。因此,除了是向外移民的社會外,還是一個性別結構、年齡層分布不均的社會,男子往往到了16歲之後會循著父親兄長的腳步南渡謀生,僑鄉人口多為老人、婦女及未成年的子女。 多數海外移民因為經濟因素,暫時僑居海外,等待有朝一日,功成名就、衣錦還鄉。事實上,「僑」字的語意本身就是暫居,這些「華僑」固然離鄉背井,但仍期待落葉歸根。然而,有些因為終身勞苦、未能致富,最後客死異鄉、徒留遺憾;有些則是謀生之故,一代、兩代、三代人繁衍生息,開始落地生根,異鄉視為家鄉,故鄉反成遙遠的異鄉。二次大戰之後,東南亞各僑居地殖民勢力退去,各邦紛紛獨立為民族國家。許多華僑選擇效忠在地國,成為政治身分的「外國人」。不過,儘管如此,他們多數能保有華人文化屬性及生活習俗,其中馬來西亞是最特殊的例子,華人捐資所創辦的獨立華文小學、華文中學,雖不受政府的補助,但辦學成績斐然,亦在海外保存了完整的中華文化,值得敬佩。 僑鄉社會的形成與特性 目前一般公認的「僑鄉」概念為:基於歷史及經濟的理由,泛指與華僑有廣泛聯繫的中國城市與鄉村,意謂「華僑之原鄉」。此用語常見於海外華人研究領域。準確地說有兩個的指標:一是移民或歸僑、僑眷的比例,以這些社群人數至少佔總人口數10%來認定。二是僑匯經濟的重要性,僑鄉的主要經濟來源依賴僑匯。不過,這些是一種可統計、量化的指標,有時會忽略一些部分僑鄉的差異性或特殊性。如果,加上文化認同(cultural identity)與社會網絡關係(relationship of social network),可使僑鄉的定義更加完備。前者指得是出洋者對於家鄉的認同,包括在海外籌組宗鄉會館、參與家鄉事務等;後者為僑民定期或非定期返鄉、書信往來(書信往往依附於匯款)、家鄉創辦僑刊寄往僑居地等。 以下,即以這四個概念討論金門僑鄉社會的普遍性與特殊性。 首先,前文已經說明了金門的海外移民分布及初步統計,在此進一步增加歸僑、僑眷的統計。在鄉的僑眷人數,1963年調查中有2,335戶、13,782人。以當年金門(含烈嶼)的人口數53,319人來算,擁有海外親屬的華僑家庭,比例高達25.85%,比起學者公認「歸僑及僑眷人數或華僑人數至少佔總人口數10%」的僑鄉定義,高出許多。因此,金門確可認定為僑鄉。 第二、僑匯的網絡與影響。僑匯,是海外華人匯款回鄉的簡稱。廣義的僑匯是包括一切捐輸回國的義款賑款,以及接濟僑眷的家用匯款。但在早期多數依賴水客、民信局(俗稱批局)的匯款方式下要精確統計僑匯數量,實為困難之事。民國建立之後,才有較多的記錄幫助我們了解昔日的僑匯模式。1949年以前,福建的民信局主要集中在廈門、泉州和福州等地,而以廈門數量最多。廈門的民信局涵蓋範圍包括廈門、金門、同安、晉江、南安等地。依據1934年郵政總局所調查的「國內掛號領照批信局一覽表」,設在廈門思明路的「正大」、「瑞記」、「新泰」等19家民信局,在金門均設有分局或聯號;而金門的「鎮記」信局,直接在新加坡就有代理商。 民信局一般可分為經營一地業務的「專局」和經營許多地區的「雜局」兩種,並依業務分為頭盤、二盤、三盤等三種;直接在海外收信、獨立經營的海外信局,稱為頭盤局;接受各地海外信局所託,辦理轉駁中國內地信件的海外代理局為二盤局;受海外代理局委託,專營派送僑信的當地民信局為三盤局。以金門來說,僑民最多的新加坡設有頭盤局,透過香港中介,進入廈門為二盤局,金門本地則是三盤局,而此一體系將東南亞華僑的款項匯回原鄉的家庭。 除了日常生活的支出外,如有盈餘,受到傳統價值觀的影響,在鄉建業(興建住宅或購置田產)供族人居住或自己將來落葉歸根時居住之現象,十分普遍。而1920-30年代是僑匯資金返鄉置產、建屋的高峰,主要原因是當時發生世界經濟危機,為避免在僑居國受到破產衝擊,許多華人企業結束經營,再加上當時白銀跌價、美元高漲,有利資金匯回國。 以金門來說,除了1876-1900年日本神戶王家所興建之山后中堡十八間(16棟住宅、1棟宗祠、1棟學堂)外,1949年以前有超過161棟洋樓出現,分布於56個傳統聚落或城鎮中(金門目前有156個傳統聚落及4個城鎮),其中後浦(金城城區)達19棟,水頭有14棟居次,沙美城區及浦邊各有11棟,佔金門洋樓總數超過七成。可見當時「中西合璧、華洋雜處」的洋樓有集中化的現象,在部分社區或宗族形成一種風氣,富有的僑商或本地商人競相追逐,蔚為一種風潮。 然而華僑家庭獨特的生活方式,引起了地方社會的注目,如興建洋式樓房、穿著外國流行服飾、喝咖啡及牛奶。甚至歸僑為了向人展示他們在國外已經發跡,經常以奢侈的生活方式來炫耀,如講究氣派的排場、盛宴、聚賭娛樂等,都使人聯想到遊手好閒的富貴人家。 僑匯使得部分僑鄉成了一種依賴性格強烈的社會。如陳達教授在《南洋華僑與閩粵社會》(1938)一書所言:「日常需用的貨物,往往一批一批的向華僑社區運入,以供消費。但該區向無大宗商品運往外埠去銷售的。…該區如果沒有南洋華僑的匯款,有許多人家恐有不能維持生活的危險。」(頁93)不僅是一個家庭,整個僑鄉社群、社區也可能變成高度依賴僑匯的情況,一旦移民的僑居地經濟不景氣,波及的層面十分之廣。當然有些移民對於僑匯的義務感到壓力沉重,甚至產生厭惡大家庭的制度之批評。一位年老回國的新加坡錫礦商人,直指僑匯分給家族其他成員的不悅,「大家庭是很討厭的一種制度,因為如果有一個人賺錢,家內各人都要分得好處,增加這個人的經濟負擔,使得他不容易發展。我是受過這種苦惱的人,覺得個人對於家庭的責任太重,妨害個人的營業及其他各種活動。」(陳達,頁157) 不過總體來說,僑匯推動了僑鄉社會的近、現代化,關注僑鄉社會的公共利益,如教育、醫療、公共衛生、風俗改良、治安維持等。是故,華僑及其僑匯經濟仍是近代金門發展的重要推手。 第三、文化認同是界定僑鄉的關鍵要素之一,特別是海外宗鄉會館的建立。這種自發性的團體,除了是海外華人社會結構中重要的組成之外,用以界定我群與他者的對內認同、對外識別之社會功能;同時,由於這些會館的前身絕大多數是祠廟,扮演了一種海外華僑與僑鄉之間的文化臍帶關係。金門人在各地所組織的鄉團、會館,不僅有連絡鄉誼、互助團結的世俗功能,還將原鄉的神祇帶到海外,使之成為信仰中心。 第四、社會網絡關係下的僑鄉。海外移民與僑鄉之間的互動,除了個別的僑信外,僑刊或鄉訊是一種因僑鄉與海外僑居地聯絡不易、信息閉塞而產生的一種出版品。一般是由海內外鄉僑募款支助,由家鄉的讀書人來編撰,定期出版後寄往僑居地。內容往往報導了僑鄉的各種事務、社會動態、親族消息,甚至會針對特定事件加以評論,是華僑家族、社區聯繫的重要管道。 近代以來,福建、廣東多個僑鄉均發行有僑刊。金門從1920年代起,已不少聚落均辦有僑刊或通訊,如水頭金水國小校刊的《塔峰》月刊、歐厝歐陽氏的《獅聲座談》、古崗董氏的《古岡月刊》、珠山薛氏的《顯影》等;或金門社團所辦的刊物,如金門建設協會創辦的《浯江月刊》;甚至是新加坡金門青年所創辦的刊物,如星洲的《浯聲月刊》。1937-45年間,幾乎所有僑刊都因戰爭之故被迫停刊。1946年之後的和平時期,許多老僑刊紛紛復刊,新辦的新聞報又如雨後春筍創立,有黨國政治組織設立的刊物,如《浯島風訊》、《金門導報》、《浯青》、《新月》,亦有民間成立的《金山月刊》、《古甯校刊》、《瓊林小學校刊》等。雖然目前僅存完整的《顯影》及一冊的《塔峰》被保存下來,但昔日興盛的辦刊風氣,形成了僑鄉社會的一種文化特色。 僑刊對於僑居地與僑鄉之間的聯繫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藉由分享資訊,維繫了「分散家族」(dispersed family)、「分散氏族」(dispersed clan)、甚至是「分散社群」(dispersed community)的內部關係,亦是凝聚了共同體的集體意識之重要媒介。 (本文作者國立金門大學人文學院院長、閩南研究所所長)
-
凝聚金門鄉誼共創家鄉未來
承先啟後,創新浯洲,地區舉辦「世界金門日」活動,迄今堂堂邁入第四屆,同時選擇在原鄉金門縣舉行,意義可謂不凡。 此次獲邀參與盛會,計有海內外金門僑社團體、旅台各縣市金門同鄉會、大陸福建省各地金門同胞聯誼會等鄉親,人數多達千眾,既是專屬「金門人」之集會,象徵著「金門人」大團結。而又欣逢今年為中華民國建國一百週年慶,配合辦理「世界金門日」活動,「四海一心、普天同慶」,對於血脈相連之金門人而言,誠然也是「阮是家鄉人,來談家鄉事」之大事。 有云: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縣政府對於此項活動計畫,非僅劍及履及,其間展開籌辦作業,為時則達數月,李縣長沃士更是念茲在茲,親自主持籌備會議,全程參與,逐一檢查,要求縣府團隊,務必確依職責分工,做到落實貫徹,尤應確實做好橫向機關部門密切協調,通力合作,只許成功,不許失敗。如果說「世界金門日」備受重視,不如說「金門人」重視金門「事」。 金門縣議會忝為地區最高民意機關,基於民意需求,無由置身事外。緣此,自始則與縣府立場一致,積極參與,全力支持。其間本人也以「中華世界金門總會」主任委員身分多次參與會議討論,冀盼透過「世界金門日」活動之舉辦,建構起金門人「集思廣益」之溝通平台,凝聚海內外金門鄉親之力量,擴大招商引資,加強金門建設,發揮行銷金門產業宏大效益。相信天佑浯洲,「世界金門日」盛況可期,有助金門未來發展。 回顧先賢先烈過去滄桑史實,金門始自唐代即由牧馬侯陳淵來金開疆闢土,復經宋儒朱子教化,歷代人才輩出,素有「人丁不滿百、京官三十六」與「海濱鄒魯」之美譽。然而蕞爾小島,四面環海,土地貧瘠,民生困頓,鄉親無以為生,成年男丁不得不負笈跋涉重洋,離家遠到異鄉另謀生計,以求安身立命,凡此雖是孤懸海中離島平民之無奈,而也激發起「金門人」奮力向前之鬥志。所謂勤儉可以致富,打拚終能突破難關,金門人憑藉著先天刻苦耐勞之不折不撓之精神,彼此相互扶持關照,都能在異鄉社會站穩腳跟,或則佔有了一席之地,如今側身世界各角落,事業有成,享譽國際者,可謂俯拾皆是。僑親人在異鄉為異客,無一不是心繫故土家園,諸如慷慨捐輸興學興邦、見弱扶傾、救苦濟貧、致力獎掖後進,或則飲水思源修繕祖厝,在在展露出「血濃於水、知恩報本」之純篤感恩情懷,凡此也是「金門精神」具體實踐與顯現。 國共內戰以後,兩岸分隔、對立,歷時數十寒暑,此期間由於雙方政治立場,讓彼此互相以不同形態發展,迄至我方政府正式開放大陸探親,台海兩岸對峙情況漸而緩和,隨著「兩門對開、金馬先行」小三通政策付諸實施,兩岸交流之旅,從而順利熱絡展開。近十年來,金門已逐漸轉變為兩岸「和平橋樑」,茲此正是金門發展最關鍵之黃金時刻,其中斑斑可考犖犖重大政績,包括金門首所高等教育機構「金門大學」,業於去年正式升格成立,掛牌運作,還有「金門大橋」、「水頭商港」等重大建設,以及幾項重要BOT投資案,均已定案招商發包或積極規劃中,而令人欣慰的金門航空站也於2011年初由丙等站升級為乙等航空站了,「形象豐富多元,潛力無窮奔放」,正是金門今日之寫照。有此事功成就,端賴全體海內外金門鄉親胼手胝足,同心同德,努力再努力有以致之,也讓金門得以蓄積能量,並以嶄新之形象,吸引國際與兩岸之投資者目光。 第四屆「世界金門日」之舉辦,有其無以取代核心價值,亦則「鄉親第一,金門優先」。故心中對自我、對議會,都有著深深之期許,尤當時序進入全球化時代,吾人不能自限區域格局,而必須放眼兩岸與全球,作全球金門人之代表,不論是監督縣政抑或擘劃未來,都當有此眼界與胸懷。這次世界金門日回到原鄉舉行,也是一次對原鄉諸多建設與發展之一次總體檢,非常期待此次返鄉參與盛會之金門鄉親們,在目睹家鄉進步現況與未來發展潛力之時,都能深受感動,並帶動一股「鮭魚返鄉」熱潮,讓優秀人才回流,讓資金回到原鄉投資,相信對金門發展,必將如虎生翼,蓬勃提昇。 「離島連線、國際接軌、金門起飛」,這是本屆世界金門日之活動主軸。再說,金門地理位處於大陸東岸與台灣海峽西岸區位上,大陸刻正進入「十二五計畫」發展階段,亦且大膽擘劃,大力投資欲開發所謂之「海西經濟區」。金門與廈門,兩門僅祇一水之隔,正當陸客「金廈一日遊」、「金馬澎自由行」與「陸客自由行」等政策利多相繼出爐,金門之原況已然脫胎換骨,而就在今年中國國民黨建黨116週年慶祝大會上,金門縣黨部秉持中央之旨意,也曾許下「黃金十年,綻放新金門」之諾言,能否成事,祗是一切應由自我做起,鄉親即是動力,一切力量才能集中,產生最大效果。 透過兩岸之合作與交流,勢必成為金門發展、起飛之起點,殷切期盼來自兩岸三地與全球各地之金門鄉親,能共同匯集智慧,凝聚更多能量,使之成為金門再次騰飛之關鍵支點,帶領金門原鄉登上更高、更寬廣之國際舞台。只要「金門鄉親一條心,金門建設一定興」,金門美好願景,定可「福祉再生」。
-
「世界金門日四海同歡時」
自從2009年9月10日開始兼任福建省省主席,即受到鄉親們的支持與關注,我一直告訴自己,何德何能,唯有感恩!雖然省府已經「虛級化」,省主席不是「全職」,但我不能讓鄉親有服務被打折的感覺,期許自己在短暫的任期中,協助金門與連江兩個曾經是最前線、目前是最偏遠的政府,推動鄉親們具有共識的建設,提升金馬的能見度與影響力!因個人能力有限,若沒有 馬總統與中央長官支持,縣政府與議會的努力與相互合作,鄉親的鼓勵,今天金門的機會與希望會在哪裡?特別值得一提的,金門和台灣各縣市不同,有一股龐大支持的力量,那就是旅居海外(特別是南洋地區)的鄉僑! 金門會成為僑鄉原因雖很多,其中至少有兩個要件,一為海島位置的重要性且為航線所必經,居民才對外界有所了解,航海知識也較為充足;二為生活的困頓或災難的降臨,才有對外發展的推力與動機。明洪武20年(1387年)金門置守禦千戶所,即知其為守護海疆之重鎮,所以有「固若金湯、雄鎮海門」之譽。金門地小且貧瘠,「生計所賴,專在於漁,故常窮日夜之力,而直抵於汪洋之區」,可見人民生活不易。明清之際旱災頻仍,倭寇騷擾不斷,民國之後中原板蕩,而二次大戰也難倖免於日寇的侵犯。這些背景與歷史,形構出金門人冒險犯難的精神以及離鄉出外求發展的歷程。 在滿四十歲之前,我就像許多的未曾返鄉的僑胞,金門是既熟悉卻又陌生的地方。「八二三砲戰」時我未滿三歲,隨著家人撤到台灣。小時候,父母親為了生活很少和我們做子女的談甚麼,偶而他們描述金門以及砲戰時的一些片斷,成為我對金門的初步印象;那段時間,往返於金門台灣之間暫住家中的親戚,述及「單打雙不打」的日子,也建構出我對金門的基本印象。唸小學時,祖父結束長達三十餘年旅居菲律賓的日子,回到臺灣和我們相聚。可是,祖父也不常講話,雖曾談論過去三十餘年「呂宋客」的光陰,都是短短幾句,只依稀記得祖父房間掛著數張照片,那應該是在菲律賓某個地方上台領獎穿著白色西裝的帥氣;至於是什麼獎?也就一無所知了! 對幼年的我來說,祖父與父母都是因為經濟因素或戰亂而分別避居菲律賓與台灣,雖然不清楚祖父在「呂宋」打拚的過程,至少親身體驗到父母在台灣生活的辛酸。對我烙印最深的,是父親經營雜貨店,我自小就成為他的幫手,幾次因父親提醒村長買酒與飲料所賒的帳,當晚家中即有流氓來鬧事│父親被毆,小店被砸。父親倒地以及滿地破碎玻璃的影像,在我腦海中始終揮之不去!母親雖然沒有進過學校,卻常告訴我們,作為外地人不要計較,要與人為善。也許因此,我從小所立志的,不是做什麼大事?或做什麼大官?而只是希望這個家不再處於心驚肉跳的日子! 雖然心驚肉跳的日子隨著社會的進步而減少了,另外的生活壓力接踵而至!不久馬路拓寬房子被拆了,小店也跟著沒落,最後,父親鬱鬱寡歡而離開了!我最不能忘懷的,是來不及請他上館子吃一碗麵、切一盤滷味!雖然如此,父親冥冥中保祐了我,讓我很意外地考取獎學金,得有機會出國唸書。1992年在美國獲得博士學位回到了台灣大學任教,於偶然機會加入「金門學人會」。從認識李國忠教授、楊永斌教授、蔡榮根建築師、黃怡騰律師…等人,開始拓展對金門圈的接觸,也逐漸了解鄉社組織的重要。 十餘年來,從閱讀金門縣政府所印行的書籍與同鄉會刊物,逐步認識我出生的地方以及在各地的鄉賢。近兩年來,因職務的關係更有機會接觸到各層面的鄉親、同鄉會與海外僑胞,許多打拚的故事不斷在累積,敬意油然而生。因父母親所經歷的,可能是金門人在台灣共同的寫照;而相較於下南洋的僑胞,父母親所經歷的困頓,恐不及他們的十分之一!最近翻閱珠山六、七十年前印行的「顯影」以及最近各同鄉會的出版,更肯定了旅居各地鄉親的努力與情操! 在去年的夏天,和縣政府、金門大學與縣議會,前往馬來西亞、新加坡、汶萊等地訪問僑社;今年則拜訪了菲律賓與印尼數個金門鄉僑聚集地。「To see is to believe」(親眼看了就會相信),每一次和鄉僑互動,就多了一份的悸動。金僑下南洋,不論是清末水路開通之際前往披荊斬棘謀求生活,還是二次大戰前後為了避難而離鄉,那一位不是赤手空拳,與大海搏鬥、與生人抗衡、與家人牽掛!從基本的生存到蓬勃地發展,在他鄉異地沒有後援,更不能靠運氣,只能靠自身的努力、智慧、以及鄉僑間的互助團結。掙得一點錢,想到的是家鄉的老父母、糟糠之妻與兒女,僑匯成為連繫家人的定心丸;有一天功成名就了,在家鄉蓋起洋樓,不僅是愛鄉的宣示,也成為鄉人追隨的榜樣!有多少金僑從苦力(估俚)間走出了自己的康莊大道,想必事事皆心酸,步步皆血淚;我們很難想像,他們當時如何能從當地人的排斥與防備,轉化成接納而肯定?今天,即便已富可敵國,能夠呼風喚雨,勤儉、謙卑、愛家是他們共同的美德。 今年是中華民國建國一百年,我在元旦當日,分別為「金門日報」與「馬祖日報」寫下「中華民國金馬旗揚一百年、兩岸和平浯(連)江承載千秋業」對聯。我知道金門與連江立縣時間均未及百年,然所要凸顯的是,這兩個地方政府,中華民國旗幟飄揚時間超過全世界任何地方,包括臺灣。更重要的是,金馬人士參與 國父建國,有具體行動投入拋頭顱灑熱血的革命、有加入同盟會宣傳革命與建國的理念、也有捐輸支助孫中山者。 我曾向最支持金馬地區的 馬英九總統,報告金僑在南洋奮鬥的歷程,個個皆從貧困起步,努力與團結是立足的要素,關懷與分享是發展的基石,回饋與傳承則是扎根的種子。這些都是華人社會最為珍貴的「價值」(value),也是建國一百年值得去發揚與留給世人的「資產」(asset)! 今天是第四屆世界金門日,看到那麼多自海外返鄉的僑胞,內心無比的「高興」與「激動」;「高興」是因為大家能相聚在家鄉的土地上,「激動」是金門因各位的出現而從未如此的壯大!金門縣政府於建國一百年舉行這個活動,格外具有意義,辛苦了大家,並祝福所有的鄉親,健康、快樂、圓滿、成功!
-
四海傳鄉情天地立文章──歡迎海內外鄉親返鄉參與世界金門日
在中華民國建國一百年慶典這個欣喜日子,對於海內外全體金門鄉親而言,最為高興的莫過於返金參與母親島盛會。就中華民族悠久歷史當中,金門島始終與中華國祚息息相關,甚至在辛亥之後,金門的一草一木都深受影響,屆此中華民國建國百年誌慶,金門儼然為兩岸炎黃子孫的真實代表,而我們舉辦「世界金門日」盛會,可謂是意義非凡。 我們的家鄉金門,受限於地理環境的影響,每當定居人口達到某種數目,或是因為各種客觀因素之故,便不斷的往外遷移,並形成一股連鎖移民潮。然而,金門這個人間福島,千百年來,這個島嶼孕育著無數的炎黃子孫,前往世界各地發展與開拓,並成為造福當地人群的中間份子,同時也頻頻眷顧故鄉的發展。如今,兩年策辦乙次的「世界金門日」盛會,便是海內外全體金門鄉親回娘家的日子。 為了迎接這樣一個盛會,為了能為大家提供一個更好的服務,本縣事先即已投入無數人力與心力,企望能讓海內外各地鄉親回娘家的日子,都能夠感受到家鄉的溫暖。就公部門而言,金門縣政府不僅僅是個公家單位,更扮演著母親島最具代表的鄉情機構,她是在地鄉親的服務團隊,也是旅居海內外鄉親的服務團體,更是海內外各地關懷金門者的服務團體,而這樣的盛會,便是全體同仁一展熱忱的絕佳機會,我們謹在此敞開胸懷,歡迎各位鄉親返鄉與嘉賓蒞臨。 金門是個充滿人情味的島嶼,祇因為這個島嶼的子民,永遠熱情待人,而不論走到那裡,永遠疼惜故鄉,金門人永遠希望自己好,也希望他人好,世界金門日便是我們重溫濃郁鄉情的日子,全體居住在家鄉的鄉親,不分社區鄰里,宗族姓氏,不論男女老少,士農工商,刻正以萬全的心,準備共同迎接海內外鄉親返回故鄉,全世界貴賓蒞臨金門,共享這個人間天堂的島鄉溫暖,世界金門日,也是炎黃子孫共話家常的日子。 長久以來,因為各種主客觀因素影響,地區民眾總是受到各類生活的折難與考驗,因此,我們始終心懷使命,不僅要讓金門成為一個有歷史文化的島嶼,更要讓金門鄉親成為幸福島鄉的子民,我們期待全體縣府同仁與全體鄉親的共同努力,能夠讓這樣的一個期望實現,既能為先民延續生命繁衍,也能為子孫開拓生活動脈,更為鄉親豐富生計能量,見證著金門歷史文化的深度與厚度。 我們決心努力,並且堅定相信,有夢最美,因為金門是我們的母親島,是炎黃文化傳遞海洋的中繼站,兩岸炎黃子孫融合的膠著劑。金門先民由漳泉而來,更向台澎,南洋擴展,同時也逆向遷移內地,每一步都編織為堅實的鄉情網路,在歷史的關鍵時刻讓她扮演著重要角色,發揮「文化傳承、鄉情聯繫、血緣牽連、島嶼脈動、族群融合」等諸多特色與功能,金門,不僅是我們的故鄉,同時也是現代人的生活夢土。 金門是座世界性的島嶼,她屬於全體關懷人類生活的民眾所有,而這個島嶼的生命能量即由每個家庭出發,藉由家園概念,聯結血緣與親情,散發出無盡人情味,始終讓人賓至如歸。島鄉民眾更藉由社群經營,融入宗族(血緣)、聚落(地緣)、工作(業緣)等五緣因素,讓環境充滿活力,並透過紮根已久的人文基礎,再造承先啟後的文化橋樑,向文明島嶼邁進,金門努力向前走,一路上仍然有不少困境,疼惜家鄉的鄉親,卻永不低頭。 金門島的面積雖小,我們卻擁有充沛的鄉情能量,面對的考驗雖多,我們卻有用不完的決心與意志,不論迎面而來的挑戰是什麼?紮根深厚的文化基礎,與海內外鄉親構成的綿密鄉情網路,都成為我們前進的堅實後盾。我們期勉「世界金門日」前夕,全體鄉親眾志成城,由中央到基層,由海外到海內,由異鄉到原鄉,都能夠集思廣益,同心協力,透過鄉情網路,建設一個幸福洋溢的金門島。 服務鄉親,永無止境,為了金門,我們必須努力向前。「世界金門日」不僅僅是金門人回娘家的日子,也是全體鄉親共同探討家鄉如何努力向前的日子,生活的歷練讓鄉親都成為有智慧的島鄉子民,這個日子,我們當思考如何借力使力,貫通古今,聯結中外,藉由創造大環境,醞釀最佳機會,在中華民國建國一百年誌慶時,共同寫下歷史的新頁,達成建設金門造福鄉親的使命,藉此打造金門成為未來世界的核心島嶼。 近一百年的歷史是一段段倍受艱辛的歲月,半世紀的考驗更是一段段開創奇蹟的過程,中華民國的辛勤建國史,時時反映在金門民眾的生活步伐中,這一百年歷史,是金門民眾的遷移史,也是金門鄉誼的發展史,鄉情與親情,是中華民國建國一百年的重要元素,也是金門民眾的生命燃點,海內外各地的鄉親,曾經共同用血淚書寫發展歷史,「世界金門日」時,我們則將共同寫下島鄉溫馨新面貌。 各位親愛的鄉親與貴賓們,感謝大家對金門的疼惜與關懷,感謝大家同來參與這樣的盛會。因為您我有心,金門便能成為一個濃郁溫馨的幸福島嶼。我們期待,「世界金門日」不僅是屬於金門島嶼的家庭日,也是海內外全體鄉情的團聚日,更是一個文化島鄉的人文拓展日,我們期待這樣回娘家的日子,讓大家都能感受家鄉的溫馨,同時期待全球金門鄉親今後能夠常常回到金門,並將故鄉的美介紹給各地的友人,歡迎他們常來金門作客。 「世界金門日」,鄉情架金橋,海內外金門人同時回娘家,展現島鄉民眾大團結。這個回娘家的日子,感謝大家的參與,期待我們共同努力,同心用鄉情寫下歷史新頁,讓世界看見未來的金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