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經樂道
-
《鄉訊焦點》送別烈嶼阿嬤重現島鄉日本時代
●專題報導/本報駐台特派員楊樹清 烈嶼阿嬤,告別式背後隱藏一段悲烈島嶼史 「顯妣五代大母洪陳門楊氏孺人慟於中華民國九十七年九月十七日(農曆八月十八日)午時壽終內寢,距生於民國五年五月廿七日享壽九秩有三齡,不孝男明華、海頂、孝媳林梅英、羅金花率孝孫等隨侍在側親視含殮遵禮成服停柩在堂,謹擇於中華民國九十七年十月四日(農曆九月初六日)星期六下午一時三十分假烈嶼鄉湖下自宅前廣場設奠家祭二時舉行公祭隨即發引安葬於烈嶼民眾公墓」。 老婦人之死,一則依傳統格式、看似尋常的訃告。 但這則訃告背後所隱藏的,不止於家族史;還牽引出一段島嶼史。 抗日烈士洪水枝遺孀、烈嶼阿嬤──楊和老太太的告別式,今天下午就要在烈嶼鄉林湖村湖下二十五號舉行。 攤開一九九三年十一月十七日、十一月十八日、十二月十日,《金門日報》前後三次刊登記者趙水樹(現任代總編輯)的報導,<赤膽忠心報國·慘死日軍刀下·誰來撫平傷口──洪明華為受難父親向政府陳情>、<英烈屍骨長埋二擔·李主秘深表重視>、<洪明華為父陳情案未見轉機·國防部情報局要求提供相關資料·洪表示事隔多年舉證困難>;十五年前,記者趙水樹首度揭露洪明華為父陳情事件,此後,相關報導宛如沒有結局的連續劇般,不曾停演過,一九九四年元月十五日的《聯合報》鄉情版,記者董智森跟進作整版專題報導:<為國捐軀·身後哀淒·悲情大二膽諜海亡魂>。 究竟是怎樣的一個歷史傷口,讓以理髮為業的洪明華鍥而不捨、為父陳情了十五年,迄今仍持續著,為的只是代父親討回歷史公道。 《金門縣志》<卷九·民國兵事>載「三十一年(一九四二年)二月,中央第廿五集團軍諜報室情報員許順煌,因該線同志許水龍行蹤不密,在烈嶼被日軍破獲,農曆元月十四日被捕,與同志洪水尚、洪水枝、洪培育、陳前琪、吳水派、李文秀、陳榮、陳欽瑞、李炎佳等十一人,被殺害於大膽海面,並行滅屍。」 一九九三年十月十二日,洪明華以「日本軍肆虐、國民黨情報員被殘害」為事由,首次向國防部等單位遞出血淚陳情書,「細說往事,民國三十一年農曆元月十四日,家父洪水枝原是忠黨愛國的國民黨情報人員,其與當時同為國民黨擔任情報工作的金門青年十一人(青岐四名,上庫一名,東林一名,大金門五名),為了護送當時中央政府的一名情報專員,不幸被日本軍捕獲,帶到二擔島,慘死在日軍大刀之下(砍頭),從此不幸的事接連發生,家中迭遭變故,次子洪明正,女兒洪金花接連生重病,又沒錢就醫,相繼病逝。家父一片赤誠,為國殉職後,落得下場,竟是家破人亡,僅存的孤兒,流落他鄉、被收養,卻不見政府機關捎來問候,其薄情寡義,可見一斑」,陳情書末了,洪明華不忘提一筆自身遭遇,「本人於民國四十七年八月二十三日代理九宮碼頭水上工作隊第三組組長時,在當日下午十七時三十分指揮開往水頭交通船時,亦遭當時匪軍砲火擊傷,迄今疤痕仍留存。」 寫下金門少有長時間「陳情史」紀錄的洪明華,多年來,不止尋找父親的蛛絲馬跡,他也四處尋訪其他遺族的下落,「目前僅有六位死難者家屬在金門的後代可以聯繫得到,其他五位家屬則不知去向」。 漫漫陳情路,各單位給予遺族家屬洪明華等人的回覆,幾乎都是「難以查證」,一九九四年五月二十日國防部軍事情報局的回文指出「台端此次陳情所附之最新佐證資料:部頒許順煌先生比照陸軍中尉辦理撫卹,並發給受難家屬給卹令除證明許先生非本局工作人員外尚難佐證令先嚴洪水枝先生等,與事發之當時,與許順煌先生殉難有關。且許先生因非本局工作人員,本局甚難以查證及續辦,尚請諒解」;一九九五年四月十日國防部情報次長室回覆金門縣政府轉呈的陳情書亦表示「依貴府函中所附之金門縣志卷九第二四八頁記載:許順煌於民國廿八年即參加金門復土救鄉團,並受福建省政府調查節制,證其服務單位應屬地方政府抗日自衛隊組織。惟述及洪君之父等人與許員同為抗日情報員,慘遭日軍殺害一節,經會本部史編局查證中央第廿五集團軍並無諜報室之組織編制及許員被日軍殺害之資料。另會請本部軍情局、人次室查證亦無洪水枝(洪父)等人資料。 為國捐軀的烈士,縣志明載,政府卻不當一回事、不聞不問;身為烈士遺族,洪明華多年陳情的目的,「只希望找回歷史公道,給父親及其他烈士該有的歷史地位」。 二○○八年九月十七日,隨著抗日烈士洪水枝的遺孀、烈士遺孤洪明華的母親、新莊警分局偵查隊長洪俊義的祖母──楊和女士以九三高齡在烈嶼辭世,日據金門島鄉,一段金門人的抗日悲情,再一次被記得。 日據金門,台灣日日新報提供另類史料觀點 「日軍的金門島登陸是在一九三七年十月二十六日上午六時開始的。十月二十四日,當日本軍艦的火艇在金門沿海進行偵察時,遭到來自島上的砲擊,因而認為其保安隊在頑強抵抗。翌日二十五日午後,艦載飛機在金門上空從事偵察,並散發如下敘述的傳單:『日軍對無辜的住民,不會施加任何危害。有中國軍的存在,因而發生戰鬥時,汝等必須在家中避難。武裝隊在威武的皇軍前必須表示恭順之意』」、「十月二十六日日軍與金門島守軍展開壯烈的攻略戰。二十六日上午四時,日軍陸戰隊登陸金門島當時,中國守軍即以機關鎗、大砲等加以猛烈的回應。因此日軍軍艦乃一齊向金門縣城開砲還擊,中國軍亦以大砲應戰,日軍同時又以飛機對中國軍陣地加以轟炸。在轟炸廈門的胡里山砲台,削弱中國軍隊戰力後,日軍陸戰隊乃由金門縣城前後兩方開始登陸,於上午八時攻進城門。中國軍既全軍覆沒,廈門防衛司令向汕頭的李漢魂請求緊急救援,同時固守金門島對岸的防禦工事,並擬以飛機企圖奪回金門」、「但也有另一種說法,雖然被誇張宣稱金門島占領,實際上幾乎沒有任何戰鬥,簡直如同扭轉手臂一樣,很平易的達成」。 這是政治大學台灣史研究所教授戴寶村在「二○○八金門學學術研討會」所發表<日治時期的金門敘事:以『台灣日日新報』為中心>論文裡,首次出現日據金門那一天的新文獻說法。戴寶村從日治台灣時期發行的《台灣日日新報》裡,找到一百多則金門相關報導史料,「觀察日治時代金門的各種樣貌,也為台灣與金門實質相異,但在戰後人為建構的歷史形塑出想像的相依表象之外,提供部分可供復原補白的材料」。 戴寶村論文所引述《台灣日日新報》日軍占領當時的金門樣貌,包括「日軍在金門並未遭受排斥反擊」、「十月下旬,被日本陸戰隊占領以來,一般島民從中國政府的苛政與榨取逃難。由軍規正確而且又親切的日本軍保護,可以安心經營農業、漁業。此外,風土病的瘧疾、赤痢、腸胃傷寒等,都獲得日本方面親切、周到的診斷和照顧」、「小島的人口,在占領前有五萬九千人。由於避難者逃到對岸以及其他地方,所以現在只有二萬三、四千人。然而這些人都很平和的安於其家,且能樂於其業」、「如果今後一旦將本島歸還中國,則如今居住本島的住民,都會被視為『漢奸』處理,甚至有可能被虐殺,所以至少能將金門島,維持目前的狀態,永遠在日本統治之下」、「廈門、金門島日漸繁榮的狀態,福建省內民眾,近來悟解到抗戰必亡,依據和平方能得救」。 《台灣日日新報》裡的金門訊息、評述,基本上不離皇民化思想,與金門人「走日本」、「迫植鴉片」、「土法築機場」、「抗日」等日據時期普遍「苛政」印象有很大的落差。不過,該報就日據金門時的人口、衛生狀況、金門資源的調查與開發利用等報導,仍具史料研究價值。 一九三七至一九四五年,日本占領下的金門人,對日軍果真如《台灣日日新報》所言「未遭排斥反擊」? 諜海亡魂,洪明華為父陳情討歷史公道地位 日軍占領金門,五萬九千人的島嶼,跑了一半,只剩下二萬三、四千人,逃難到內地後,仍然不忘反日、抗日,著名如在南安組織「金門復土救鄉團」,團員多次翻渡回金門展開襲擊行動,其中一次是一九四○年二月五日,擒殺日軍派任的沙美區公所警察科長郎壽臣。 金門人的反日情節中,最悲慘的是發生在一九四二年的「西園鹽場事件」,一遭金門復土救鄉團擄走斬首示眾的台灣籍日本技師,引發了日軍報復行動,拘捕所有西園壯丁嚴刑逼供,致多達二十五人殉難。一九九七年九月三十日,「西園抗日紀念碑」在西園村郊樹立。 「西園鹽場事件」的同一年、且早半年發生的「大二膽諜海亡魂」──許順煌、洪水枝等十一位中央第廿五集團軍諜報室情報員在烈嶼被日軍破獲,被殺害於二膽島海面;經由一在大膽島守燈塔的人以望遠鏡窺見日軍揮大刀施以斬首極刑,駭人聽聞的「砍頭」事件才得以傳開來。十一人的屍骨屈埋二膽島,日軍所造成十一個破碎的家庭,不止難以追索親人殉難的線索,即連登軍事封鎖下的大二膽島找尋親人墓塚、祭悼亡魂也難。 父親洪水枝遇害時、不及五歲的洪明華,只知道父親不見了,又哪裡知道人間發生了甚麼樣的慘事?又哪能料到走了一個父親,接著弟弟洪明正、妹妹洪金花也因病無力就醫而亡,母親為撫養幼子而被迫改嫁,洪明華也由烈嶼青岐老家隨母遷居湖下村,成家後,一九六八年間,偕妻林梅英攜四名年幼子女:美珍(瑋庭)、俊義、源福、源美,渡海到大金門,待過下坑、住過安民,最後落腳建華村,開設理髮店,靠著一把剃刀養活一家人,幾個孩子都爭氣,現居永和的大女兒洪美珍得過十大傑出女青年獎,獲蔣經國總統召見;現任新莊警分局偵查隊長的大兒子洪俊義似乎遺傳了祖父洪水枝的「情報」基因,屢破轟動全國社會的大案、奇案,三十四歲時即榮獲全國模範警察,也是「八二三戰後金門旅台菁英獎」軍警類得主,獲副總統蕭萬長親頒獎座。 洪明華為父親討歷史公道、爭歷史地位,奔走、陳情多年後;也被以缺乏佐證資料屢遭中央相關單位駁回後,二○○四年八月二十三日,金門縣政府肯定了許順煌、洪水枝等十一位抗日烈士的義行,將十一人的英靈入祀太武山忠烈祠。 十月,日軍占領金門島鄉的月份;抗日烈士洪水枝的遺孀楊和走完漫長的九十三載人生,告別式就在十月的今天,送別烈嶼阿嬤,也告別金門一個不堪回首的日本時代。
-
《鄉訊留言板》
金門文學風景搶先報──關於台灣作家作品目錄的另一種閱讀 十月連兩個周末、兩期《鄉訊》專題,變得很「文學」;上周〈搶救戰地記憶‧推動成立金門文學館〉,這周〈金門作家隊伍‧挺進台灣文學版圖〉,《星期人物》也連兩回聚焦文學人──〈公孫嬿‧將軍作家築夢金門〉、〈黃東平‧傳唱僑歌三部曲〉。 走筆至此,星期五下午四時,又有文學訊息湧入!入列過《星期人物》的國立東華大學中文所研究生、為碩士論文《金門籍南洋作家家國再現之研究》甫下南洋歸來的謝佳玲來電,分享南洋遇見金門作家的喜悅,轉達來自榜林的新加坡詩人寒川(呂紀葆)十月二十八日、十一月二十八日將兩度來台、返鄉,出席在金門技術學院舉行的「高峰會」及台北的「二○○八世界華文作家年會」。佳玲又透露,銘傳大學應用中文所研究生蔡秉蓉以《楊樹清散文中的原鄉追尋》論文通過碩士學位、首開金門本土作家個案專題後,緊接著,陳長志為《僑歌三部曲》的南洋籍金門作家黃東平所作論文研究,聽說也過了。佳玲也提到上網讀上周《鄉訊》文學專題,為何我們能快速取得、比對九月五日剛出版、尚未全面流通的《2007台灣作家作品目錄》裡曾軍旅金門及金門本土作家筆數,讓她這七年級生也能閱讀到今昔金門文學的豐富性,她開始期待一座「金門文學館」了。 感謝昨天以〈隱入地底的最後列車〉為《浯江夜話》告別演出的翁翁,他因擔負此次國立台灣文學館與文訊雜誌社合作的《2007台灣作家作品目錄》視覺規劃、版面設計的因緣,我們才得以為鄉親讀者,搶先閱讀出《鄉訊》裡繁花盛開的金門文學風景!
-
《鄉訊短波》
抗日烈士遺孀告別式──洪俊義下周末回烈嶼送祖母最後一程 《金門縣志》載「民國三十一年(一九四二)二月,中央第二十五軍集團諜報室情報員許順煌,因該線同志許水龍行蹤不密,在烈嶼被日軍破獲,農曆正月十四日被捕,與同志洪水尚、洪水枝、洪培育、陳前琪、吳水派、李文秀、陳榮、陳欽瑞、李炎佳等十一人,被殺害於大膽海面,並行滅屍。」今年十月二十六日是一九三七年日軍占領金門七十一周年紀念日,日據期間金門抗日最悲慘事件「大二膽諜海亡魂」也已發生六十六周年,事件中抗日烈士之一──洪水枝的遺孀楊和女士,九月十七日在烈嶼辭世,享壽九十三,定十月四日(星期六)下午一時三十分在烈嶼湖下村二十五號舉行告別式,二時公祭。 金門抗日烈士洪水枝、遺孀楊和女士,係新莊市警分局偵查隊長、全國模範警察得主、電視名嘴、金門鄉訊人物聯誼會會長洪俊義的祖父、祖母,下周六祖母的告別式,洪俊義及其曾獲十大傑出女青年的姐姐洪美珍(瑋庭)等親人都將自台返鄉,居新莊市的金門金瑞飯店董事林春火、寶島眼鏡北區處長葉長青及金門鄉訊人物聯誼會執行長侯淑敏等一行二十人,將赴金門烈嶼送楊和老太太最後一程,金門鄉訊人物聯誼會金門地區二十多位會員也將由盧根召集渡海到烈嶼參加公祭儀式。 十月四日晚六時,金門鄉訊人物聯誼會首度移師大金門聚會聯誼,歡迎鄉訊《星期人物》自由參加。
-
《星期人物》黃東平傳唱僑歌三部曲
本報駐台特派員楊樹清/台北報導 「黃東平,男,籍貫金門後浦,一九二三年四月二十八日生於印尼加里曼丹哥打峇魯市。金門公學肄業。黃東平十歲時自印尼回到金門就學,後因日據金門,與母逃至香港,以記帳為業,現居印尼雅加達。黃東平的創作文類以小說為主軸,並旁及散文、新詩與劇本,類型繁多。其詩歌創作以頌揚純樸、書寫熱情為主;散文善於針砭時勢,其小說則記載了華人到南洋群島『開疆拓土』的艱辛,以及殖民主義入侵後的血淚史。詳實的紀錄了南洋華人的生活,其土地與文學質感俱豐厚,為東南亞的華文文學主流,亦為南洋籍金門作家代表人物」。 二○○八年九月五日,國立台灣文學館出版三巨冊《2007台灣作家作品目錄》,登錄三十六位金門籍作家,黃東平其一。用了近一頁篇幅介紹他的生平、著作,並獲肯定為「南洋籍金門作家代表人物」。黃東平大概料想不到,在一九三七年日軍占領金門島鄉前夕,十三歲少年逃難,折回南洋七十年後,能看到自己在南洋「為苦難無告華人寫盡這一生」的生命大書,列入「金門文學」外,又登上台灣作家作品目錄,成了「台灣文學」的一部份;黃東平更不會預知,那棟他曾住了四年、金門後浦城西門境內風華百年的「甲政第」三落大厝,會在他二○○五年拄著拐杖回鄉探視、慨嘆無力維護的第二年,商人買走、一夕遭怪手夷平,原址已改建現代樓房,徒留當年八十三歲老人最後巡禮的長嘆:「年紀大,這可能是最後一次回來家鄉了!」金門城區經典歷史建築遭毀事件,也必如黃東平的百萬字血淚著作《僑歌三部曲》一般,永留金門歷史。黃東平,偉大的「流亡」作家,也是救不回祖屋的黃家「流亡」後代,未來的黃氏家傳、金門文獻,又該如何書寫、評價這一章? 黃成真以「甲必丹」尊貴,自印尼匯銀圓回家鄉,一九一○年,清宣統二年,建成三落大厝加左護龍的「甲政第」;華屋的裔孫黃東平,一九三四年、十一歲時為避日軍,在父親黃啟三、母親吳金妙娘帶路下,偕他及二姐黃東華、妹妹黃東彩、弟弟黃東安,一家六口自印尼加里曼丹流轉回故鄉金門,度過僅有的一段「甲政第」大宅門童年,也就讀於金門公學(今中正國小);哪知在南洋為避日軍而歸鄉,一九三七年,再次為「跑日本」出走。父親先一步向南逃,母親把他們從廈門帶到香港後染痢疾而逝,父親聞訊從印尼趕抵接續逃難的棒子,把孩子們送到爪哇島北加浪岸。 父親一生當帳房,黃東平繼承衣缽,後來在雅加達一家既悶熱又腥臭的鹹魚行,用毛筆記蘇州碼子,寫在舊式夾頁的帳簿上。一九六五年蘇哈托以軍人奪權手段掌印尼政權,上台後,對華人採「三禁」:禁用華文、禁閉華校、禁絕華社,此後長達三十年排華歲月。天生反骨,又藏著著作文學基因的黃東平,選擇在最黑暗的年代偷偷使用華文寫起華工移民史小說來,以最薄的稿紙套五份複寫紙,然後拿起圓珠筆使出最大腕力,如此,每寫一頁稿紙,連同原稿就有六份可供分散保存,以防亂世稿件散失的不測。寫作過程,一度車禍斷了右臂,不放棄,改用左手寫;自一九六九年開筆到一九九六年收筆,黃東平以二十七年光陰,完成一百三十萬字轟動華人社會、奠下他華文世界重量的《七洲洋外》、《赤道線上》、《烈日底下》,合為《僑歌三部曲》。 二○○四年三月,經由金門的楊樹清、新加坡的寒川、印尼泗水的李金昌,三位金門籍作家合力拉出一條線,讓金門縣長李炷烽的南洋行腳中與幾不出門應酬的黃東平在印尼雅加達金門會館相遇,促成了五百萬字、十巨冊的《黃東平全集》帶回金門重刊,也牽成黃東平在契闊故土半世紀後,重返「甲政第」,並在「二○○五世界金門日」大會接受禮敬。一趟看似風光、背後卻差點致命的返鄉行,到金門,老人在夜裡的旅店摔傷,緊急入院手術;回印尼,中風入院,出院、身體再出現粒狀紅斑,奇癢難受,也因腿腫無法行走、躺臥大小便失禁,致一度無法言語、不能動筆。 雅加達、梭羅,最級落居泗水,被譽為「印華文壇開荒牛」的黃東平,終究撐了過來! 「沒有華僑,就沒有南洋群島的開發」、「為苦難無告的華人寫盡這一生」;黃東平的《僑歌三部曲》,是這樣開章的。
-
《鄉訊焦點》金門作家隊伍挺進台灣文學版圖
●專題報導/本報駐台特派員楊樹清 金門作家,大規模進入台灣作家作品目錄 「站在歷史的宏觀角度,來檢視特定時代的文學表現,當代作家及作品,無疑是文學史研究的中心。然而,我們回顧歷史,許多作家嘔心瀝血的創作,縱使在當時能引起注意或好評,但受到商業市場、政治、社會變革等等因素的影響,往往也只是曇花一現,再加上作家大多不重視資料的保存,許多作品隨著時間的消失,或作家的逝世,從此就散佚難尋了」、「作品的散佚對作家的研究不啻是莫大的損失。作家的研究不能展開,又如何建構一部完整的台灣文學史?在這樣的前提下,《中華民國作家作品目錄》的編纂與出版,就更具有文學史料的意義與價值。除此之外,他還能為當代台灣文學出版狀況留下詳實而可供研究的紀錄」。 在《中華民國作家作品目錄》基礎上,由文建會所屬國立台灣文學館委託文訊雜誌社,歷經二年時間編纂完成的《2007台灣作家作品目錄》,已於二○○八年九月五日正式出版了;〈編者序〉裡,點出了「當代作家及作品,無疑是文學史研究的中心」。 《2007台灣作家作品目錄》,共三大巨冊,計一千五百餘頁,有二千五百餘位作家及十萬餘筆作品目錄,資料收錄至二○○七年六月止;除了紙本出版外,同時完成了資料庫系統建置,讀者可至台文館網站中的文學資料庫連結,即可進行資料的查詢、檢索,連結網址:http://211.78.57.98/writer2/ 《2007台灣作家作品目錄》的收錄標準包括:一、以長期生活在台灣且從事現代文學創作之作家為主,包括在台灣出生、成長;二、曾在此受教育工作與生活,有作品曾在台灣出版的現居旅外之作家;其入選基本條件是需有正式出版一本以上的個人作品集,且其作品已獲文學社群之肯定者。 如果以收錄條件來看待「福建金門」出生的作家,恐怕無幾人能入列以「台灣」為本位架構的作家作品目錄中;但因金門縣政府與聯經出版公司合作出版三輯三十種《金門文學叢刊》在台灣文學領域打開能見度下,金門籍作家從九年前的八人到九年後大幅成長到三十六人獲收錄。依出生年排序,這些作家是:洪絲絲(一九○七─一九八七)、黃東平(一九二三─)、李金昌(一九二五─)、洪乾祐(一九三二─)、陳文慶(一九三三─)、翁華璧(生卒年不詳)、東瑞(一九四五─)、陳長慶(一九四六─)、陳漢平(一九四九─)、許水富(一九五○─)、寒川(一九五○─)、吳玲瑤(一九五一─)、黃克全(一九五二─)、楊筑君(牧羊女,一九五二─)、林媽肴(一九五二─)、黃美芬(一九五三─)、續美玲(一九五三─)、陳亞馨(一九五四─)、黃珍珍(一九五四─)、陳秀端、洪春柳(一九五六─)、張讓(一九五六─)、陳延宗(一九五六─)、張國治(一九五七─)、蔡振念(一九五八─)、歐陽柏燕(一九六○─)、楊樹清(一九六二─)、洪進業(洪騂,一九六四─)、童雲(洪敏珍,一九六六─)、吳鈞堯(一九六七─)、流氓‧阿德(黃永德,一九六八─)、石曉楓(一九六九─)、吳慧菱(一九六九─)、趙惠芬(一九七一─)、馬筱鳳(一九七一─)、翁明哲(一九七二─)。 作品風格,多方評析肯定金門特色的文學 金門籍作家有三十六人入列《2007台灣作家作品目錄》,很明顯的,《金門文學叢刊》的三十位作家是主要收錄來源,有二十八人上榜,但亦遺漏了兩人:居香港的小說家東瑞(黃東濤,一九四五─)及居新加坡的詩人方然(林國平,一九四三─)。 不論是身在金門、台灣、海外,三十六位金門籍作家中,以長期書寫金門而具特色者,《台灣作家作品目錄》的編纂工作小組都給予每人一段關於作家寫作概況、作品風格及重要文學表現或文學成就的評析: 洪絲絲(一九○七─一九八七),著有《異鄉奇遇》長篇小說,「以華僑為題材,描寫十九世紀中葉後,中國南方社會的故事,真實反映當年契約華工的生活,寓歷史於小說,並運用華僑家鄉的方言和馬來語,增加小說的地方色彩和現實感。」 黃東平(一九二三─),著有百萬字長篇小說《僑歌三部曲》,「記載了華人到南洋群島『開疆拓土』的艱辛,以及殖民主義入侵後的血淚史,詳實的紀錄了南洋華人的生活。其土地與文學質感俱豐厚,為東南亞的華文文學主流,亦為南洋籍金門作家代表人物」。 洪乾祐(一九三二─),著有《夢棋緣》、《紅樹梅》等閩南語小說,「小說充滿了濃厚的歷史感與金門鄉土風情,語言帶有方言活力,刻畫小人物在鄉土中的哀喜」。 陳長慶(一九四六─),著有《失去的春天》、《小美人》等長篇小說,「其寫作風格、手法、題材,誠如詩人藝術家張國治所言:陳氏擅長以寫實手法,描寫金門的風土人情,對家鄉政治環境的變遷,世風流俗的易變,戰火悲傷命運以及不向悲苦困境屈服的堅強意志,舖成一股濃濃的鄉土情懷」。 許水富(一九五○─),著有《叫醒私密痛覺》、《孤傷可樂》、《多邊形溫》等詩集,「新詩融合平面設計及書畫藝術,充滿詩意美學,對於金門的童年回憶、創作生命與私密情感都有發自內心的省思」。 寒川(呂紀葆,一九五○─),著有《金門系列》、《古厝》等詩集,「詩中最醒目的主題是在變動的離鄉行旅中,頻頻重現的哀嘆。善於化用典故,在古典與現代的會合點上抒發情思,在歷史的想像與憑弔之間,頌念一己之憂樂,或在遊歷的腳程裡,接合個人對情愛的想望,而以富哲學性的辯證提昇思想高度」。 黃克全(一九五二─),著有小說《玻璃牙齒的狼》、《大人性的小鎮》、《夜戲》、《時間懺悔錄》及詩集《兩百個玩笑─給那些遭時代及命運嘲弄的老兵》,「早期的小說偏向人生之探索,近期則將故事題材轉向故鄉金門及老兵身上。具存在主義風格,對於悲傷不幸的心靈寄予深切的同情,並將各類人物之情境作哲學性的探討」。 林媽肴(一九五二─),著有《那夕迷霧》、《月光‧枯枝‧窗》、《浴在火光中的鄉愁》等散文,「以其家鄉的蛻變及個人成長歷程為主軸,將個人的所見所思透過文字,借以常民生活與歷史相印證,不僅僅是對家鄉人文歷史深入的探索,更有對島嶼生活的歲月情感描繪」。 張國治(一九五七─),著有《憂鬱的極限》、《雪白的夜》、《帶你回花崗岩島》、《末世桂冠》、《戰爭的顏色》等詩集,「早期題材均與金門有關,充份表達他對鄉土深切的熱愛。後來則將此情懷轉向台灣本土,筆調細膩溫婉,從抒情出發,落實於生活之中。張國治的《帶你回花崗岩島》是第一本以金門為主題展現的詩集,帶著一種文化地標的指向,並將個人的藝術熱情延伸到對整座島嶼文學、藝術脈動的觀察」。 歐陽柏燕(一九六○─),著有《變心季節》、《失去季節的山丘》、《砲彈擊落一個夢》等小說,「小說內容除著墨於男女之間曲折、隱約的愛情故事外,增添島嶼歷史、社會習俗的人文領域,文筆含蓄而善感」。 楊樹清(一九六二─),著有散文 《渡》、《番薯王》及報導文學《天堂之路》、《金門島嶼邊緣》等,「他對下筆的素材有足夠的敏感度,能以綜觀的寫作方式,在質樸的字質樸的字裡行間,蘊藏強大的文學圖像與人道關懷。一九九六至二○○○年赴加拿大遊學期間,全心聚焦報導文學,包含兩岸、移民、小留學生等族群議題書寫,近年尤以書寫金門在大時代角色之變遷的題材受矚目。此外,他長期投入解嚴前後金門文史紀錄、文學創作及社會運動,詩人弦譽之為『金門主義』者」。 洪進業(洪騂,一九六四─),著有《離開或者回來》詩集,「其詩作早懷家國憂思,後或寓戀人情思,或懷昔憶往,題材更廣,議論性漸強,對時事與社會作出關懷,且能與詩人原鄉金門之在地風景結合,並出入於神話之間,藉由對金門當地風土與民俗傳說之重寫,為地方書寫增色」。 吳鈞堯(一九六七─),著有散文《那邊》、《金門》、《地址》及小說《夢的故事海》、《如果我在那裡》、《崢嶸─金門歷史小說集》等,「他尋找任何寫作的可能;從情愛色慾描寫中,探討人性的糾葛;以嘻笑怒罵的筆調,刻畫現代社會的光怪陸離;或者以略帶夢境般的筆觸,回溯自己的成長過程等等,都是他的創作面向。近年來以創作結合故鄉金門的史料,並推動金門的文學活動,頗見成果」。 從《台灣作家作品目錄》編纂小組以嚴謹態度為每位作家所作創作風格、作品特色評析,可以窺見別於其他區域,金門籍作家獨具不可切割的金門土地創作情感。 遺珠之憾,還有一群筆耕不輟的老將新秀 國立台灣文學館出版《台灣作家作品目錄》所收錄的三十六位金門籍作家之外,也有遺珠之憾,一群長期筆耕、寫出成績的老將新秀,除了《金門文學叢刊》的南洋作家方然、東瑞叢刊外,被遺漏或者未在選定標準內,但有一冊以上文學著作出版者,居金門的陳秀竹(藍茵,一九五一─),著有散文《浯島念真情》,王建裕(一九五三─),著有散文《島外島散記》等,林怡種(榆林,一九五五─),著有散文《拾血蚶的少年》,陳榮昌(一九六四─),曾獲時報文學獎鄉鎮書寫獎,著有散文、小說合集《金門印象三部曲》;旅居台灣者,金萍(莊金枝,一九四八─),曾獲國軍文藝金像獎,著有散文《屬於我的夢季》,翹楚(王天進,一九四九─),金門日報社檢排工人出身,著有散文《七色球》,黃龍泉(一九五二─),國小校長,著有散文《森林之旅》,顏國民(顏凡、阿魚,一九五三─),著有小說《明星加工廠》,許冰瑩(一九五五─),著有散文《青春年軌》,翁翁(翁國鈞,一九六一─),視覺設計家,著有散文《柴門輕扣》,陳慶瀚(一九六三─),大學教授,著有《陳慶瀚詩文集》、《我和我的故事》,陳思為(陳長達,一九六四─),曾獲國軍文藝金像獎,著有詩集《新花吐蕊》,徐明娟(一九六四─),著有小說《幫傭的小孩》、《沒有家的小孩》。如以《台灣作家作品目錄》內三十六位金門籍作家中不乏「一書作者」或偏文史作品亦被收錄的標準來看,被漏收的一群更不乏長期筆耕、書寫金門,或有文學獎紀錄者,他們的被「遺忘」,應係資訊連繫管道未暢通所致,否則,《台灣作家作品目錄》將超過五十位金門籍作家作品獲收錄供作研究。 二○○三年至二○○六年,金門縣政府委由文化局執行,連續三年追趕出三輯三十種《金門文學叢刊》後即未再持續,箇中因素亦可能考量到作家與作品的不足,但從檢索金門當代文學創作名單發現,仍有一批具代表性的創作者未能在《金門文學叢刊》出版演出,創作質量俱可觀、但迄未結集成書者,早期如楊天平(一九四五─)及吳承明的散文,張國禎(一九五三─)的小說,熊莊(莊熊水,一九四二─)、楊媽輝(一九四七─二○○七)及鍾馗(顏生龍)的現代詩;新起一代女性創作者中,宋夢琪(里歐,一九六七─)的散文,黃玉芬(邊城一九七二─)與陳妙玲(孟玲,一九七三─)的詩與散文,又如在浯島文學獎表現亮眼的顏炳洳、杜雨霏、吳淑鈴、周志強、陳欽進、楊文芷、林玉寶等,也都是很可期待的金門文學新星。 無論老將、新秀,說明過去與現在,金門文學發展並未斷層他們所留下的文字都應被重視、出版流傳。 相較於九年前文建會所推出的《1999中華民國作家作品目錄》,僅有陳長慶、陳漢平、吳玲瑤、黃克全、張國治、楊樹清、童雲(洪敏珍)、吳鈞堯等八位出生於金門的作家獲登錄,九年後拜《金門文學叢刊》出版的推力作用,以倍數的作家成長度,有三十六位金門籍作家挺進《2007台灣作家作品目錄》,看見了「金門」、「金門作家」,讓金門文學逐漸在以「台灣文學」為主流思考的領域「成類」,也讓民間一群學者文人正醞釀、推動的「金門文學館」有了向前再跨一步的支撐力。
-
《鄉訊留言板》心在得月樓頭──公孫嬿遺留下的金門情感記憶
八月,八二三砲戰五十周年;九月,九三砲戰五十四周年。烽火紀念日連月而來,或因砲火的猛烈度、影響度不及「八二三」,致「九三」常遭淡忘,即使九三砲戰五十周年日,除了慘遭毀村的「古區烽火五十祭」外,別無紀念儀式。 今年,在「九三」的月份,因著當年參與過九三砲戰、 熱愛金門、書寫金門的將軍作家公孫嬿逝世周年,意外觸動了《鄉訊》推出專題〈搶救戰地記憶‧推動成立金門文學館〉,也少見地以已過世的人物、選定公孫嬿為《星期人物》。這位生前為金門砲戰、戰地文學,也在台灣外交場上作出巨大貢獻的將軍作家,在生命的最後二十年選擇了離群索居,致他的死訊、告別式,都在孤寂中進行。他在台灣給遺忘了,我們卻希望他付出青春、鐵血、情感的金門能記得他。 公孫嬿在〈軍旅四十年〉一文寫道:「這一天──九月三日,拉開了金廈之間的砲戰序幕。我永遠忘不了這一天,它是我從事砲兵生涯、參加歷次大小砲戰的開始。此後將近四年時光,迄雙方激烈的砲戰停息前,我都在金門、烈嶼、大膽、二擔、虎仔嶼親自指揮砲戰。」 公孫嬿也為〈得月樓〉這篇小說寫下:「身在金門何處,心在得月樓頭」。
-
《鄉訊短波》金門人菁英會──八二三戰後菁英獎得主組聯誼會
●本報鄉訊採訪小組 繼「金門鄉訊人物聯誼會」後 另一個同樣以金門人物為聯誼組織的「金門菁英會」已積極部署籌備中,近日可望成立。 八月九日,台北縣金門同鄉會在八二三金門戰役五十周年紀念大會頒發「八二三戰後金門旅台菁英獎」,共計產生三十九位各領域得主,經由台北縣金門同鄉會理事長黃獻平串連、凝聚下,已普遍取得發起「金門菁英會」共識,近日將召開成立大會,藉以展現金門人才力量、投入家鄉事務發展。 八二三戰後旅台菁英獎得主所組織的「金門菁英會」成員包括文藝類:李錫奇、鄭愁予、李子恆、楊樹清;體育類:許績勝;新聞類:董智森、楊肅民、蔡海清(季青);學術教育類:黃一農、楊永斌、吳連賞、何國傑、陳水冰、林文棟;企業類:楊水應、張邦育、陳世昌、歐陽自坤、陳永東、黃應夢;服務類:楊誠對、黃金木、黃平璋、黃昭贊、張輝明、黃重慶;專業技術類:蔡榮根、張峰義、卓播臣、黃怡騰、吳奎新;行政類:黃水通、陳德新、洪國興、黃炳中;軍警類:黃奕炳、林芳璇、張蒼波、洪俊義等計三十九人。
-
《星期人物》公孫嬿將軍作家夢築金門
本報駐台特派員楊樹清/台北報導 「成為本區域內的風景,還屬不上這些地方。在樓邊雲落的花圃範圍內,有一座數丈高的台閣,直矗在一隅,比旁邊的那座樓高得多。攀援殘缺的石階可以爬上去,上面很像碉堡和寨子,可以用窺覘樓下的一切,使之毫無遺漏,皆能收入眼簾歷歷如繪,從外貌推測,這一定是防備海盜來犯的警樓。從四個方向都能將視線拋出去──魯王墓的嶙峋黑石,莒光樓隱在煙霧淒迷內,還有在另一個方向,那一扇好似大海的屏風的蜈蜙山」,這座台閣,從下往上看,得仰起頭。但也只能看到一角琉璃瓦的頂子,和朱紅的楹柱,倒是直砌在牆壁上的三個大字,在數里之遙能分辨筆劃,那是『得月樓』。 很難想像,半世紀前,砲火連天,文史、影像紀錄皆缺乏的金門島鄉,卻有一個軍旅中人,已開始用細膩精準的文字,飽滿土地情感的視角,領先在地作家,不停地觀看、書寫金門;即連當時鮮為人知的「得月樓」,都能踏查出它的地理、歷史,進而加入文學的想像、創造,寫出一篇淒美動人的兩萬字愛情小說〈得月樓〉。 這個人是「公孫嬿」,未臨金門即已在兩岸成名的作家。〈得月樓〉只是他描寫金門累計百萬字作品中的一篇,他還有著〈陵水湖〉、〈舊金城的魔笛〉、〈夜金門的誘惑〉等以金門作背景的小說發揮;取金門地名的散文集《春雨寒舍花》,成書後引發金門讀者大猜謎,書裡的內容也集中書寫金門,〈相思樹〉、〈鴛鴦馬〉、〈金門之霧〉、〈北碇燈塔〉、〈麒麟山顛〉、〈明月千里〉、〈海印分明〉等篇章,無一不金門;金門的每一角落,以迄烈嶼各地,公孫嬿幾乎都住遍,他說「我可以自詡是個『金門人』,我對金門有情感也有一種思慕,便是因我一生的錦繡年華,是消失在那裡的隆隆砲聲的。」他的金門文學情感也盡收在《火線上》、《夜襲》、《雨中花》、《飄香夢》、《不鏽鋼》、《倚砲集》、《春雨寒舍花》等書中。 公孫嬿,本名查顯琳,祖籍安徽懷寧,一九二五年十二月一日生於北平市,一九四九年來台。大陸時期,就讀輔仁大學的公孫嬿,一九四一年已有詩集《上元月》出版;投筆從戎入陸軍軍官學校、隨部隊到了台灣後,一九五三年重印小說《海的十年祭》。軍旅生涯,兩度駐防金門,一九五一年與一九五四年;當過五十二軍戰砲第三連連長、營長,九三砲戰時也在烈嶼擔任大虎部隊長,「大虎」指的大、二膽島及虎仔嶼;由於公孫嬿在大陸時已享文名,個性不認輸、不妥協,夜深時彼岸共軍對金門喊話內容包括了「打垮公孫嬿!」 金東、金西而烈嶼,後水頭、沙美、榜林、東林、南塘等地,都曾是公孫嬿駐守之地,在金門住得最久的是榜林村,在烈嶼則待了三年多。一九八○年,作家金劍〈憶:與公孫嬿在金門〉文裡以書信體回憶起,「記得當時在戰地,我總是步行到金城辦事,順便經過榜林看看您,您多半在忙於戰備或批閱公文,每次都全副武裝……,有時觀看天色風向,並預料將有砲戰發生,隨時登車前往砲陣地指揮還擊……,入夜又在煤油燈下,寫下當天的日記,有時為趕寫文稿直到拂曉」。公孫嬿就是在火光與燈光交織下,完成他每一篇書寫金門的文字。公孫嬿於一九八三年自述戰火下的生活、創作態度,「一個決心赴義的人,心情是平靜的。除了每天例行的砲戰之外,白天我生活在陣地中,東奔西跑。砲戰過後天一黑,海島之上剩下一片靜謐。於是在碉堡中、在油燈下,我攤開紙,寫我的情感與心聲。我自況那是與生命賽跑,也許活過了今天,明天就完了,我為甚麼不在有生之年時,多多寫下一點甚麼呢?那時寫作產量豐富,我以戰地為背景取材的文藝創作,散見於各報刊雜誌,這就是古今中外都沒有過的『戰鬥文藝』。」 砲戰結束、離開金門,公孫嬿回到台灣,一九五九年與萬以貞(康齡)結婚,一九六一年獲選派駐菲律賓陸軍武官,公餘入馬尼拉阿連諾大學進修、取得文學碩士學位;一九六七年奉派駐伊朗軍事武官,中伊斷交後返國任陸軍總司令部情報署副署長,旋派赴馬祖任砲兵指揮官;一九七四年奉派為駐美陸軍武官,兼任三軍首席武官,一九七七年在華盛頓打敗蘇聯強勁的對手,以文武兼備特質獲選為世界各國駐美軍事武官團團長,經常率各國武官至各州、各軍區參訪,風光一時;中美斷交後,一九七九年初,公孫嬿束裝回台,調任陸軍情報學校校長。 指揮砲戰,當過世界各國駐美軍事武官團團長,將軍退休;公孫嬿戎馬生涯堪稱活得精采;但人生又從絢麗回歸孤寂,一九八九年起數度赴美,封筆、隱世而居,軍中同袍、文壇友人,很少有人再見過他,九大箱的書籍、文稿、照片託付由昔日戰友、文友王牌保管,後又取回。王牌最後一次見到老長官,是聞風而至中正機場送行,看著中風後憔悴的將軍身影隨風而逝。二○○七年九月十六日,就在九三砲戰爆發的月份,公孫嬿在台北榮總與世長辭,享年八十四歲。他此生為後世留下的最大資產是廿二本文學著作,是戰火下的金門書寫記憶。
-
《鄉訊焦點》搶救戰地記憶推動成立金門文學館
●專題報導/本報駐台特派員楊樹清 戰地文學,將軍作家公孫嬿身後話題 「我自三十八年來台,當年即奉調舟山群島,三十九年再撤退到新竹,四十年去金門,四十三年又去金門,再前移小金門、大膽、二擔、虎仔嶼,一直到四十七年結束野戰部隊生涯,說起來也是緣份,我的最寶貴的一段青春歲月就是在金門度過的,那時任基層幹部,跑遍金門的每一處,因為那時金門不如現在繁華進步,而我駐防又是最偏僻的地方,地廣人稀,除了白天砲戰,夜晚只有聽海濤、讀書、寫文章以遣情懷,這都是二十多年前的事了,所以我與金門有一種特殊的情感,無論身在海外何處,每每會懷念到金門的人和事。」 將軍作家公孫嬿一封描述軍旅金門身世的書信,刊登在一九八○年二月的《金門文藝》革新號報紙型上。 二○○七年九月十六日,本名查顯琳的公孫嬿逝世台北,今年九月十六日是他的周年忌日。他隱世而居二十年,從風光到沉寂,死訊是一個月後才在文壇傳開,連他生前曾寄存文稿的老部屬,詩人王牌也未能即時得知,錯過了他的告別式。王牌已和台北《文訊雜誌》的總編輯封德屏取得連繫,十月七日將在該社舉辦的「2008文藝界二十周年重陽聯誼活動」中發起,為公孫嬿補辦一場追思會;王牌也呼籲,公孫嬿的文物、手稿必須保留下來,特別是他與金門一段軍旅因緣所留下的重要文學著作、活動紀錄。與金門有淵源的不止公孫嬿,戰地時期有太多在金門駐防過的軍中作家,諸如詩人沙牧、阮囊、商禽、菩提、管管、弦、文曉村,小說家朱星鶴、散文作家楊牧等,他們也多留下厚重的書寫金門記憶文字,質量足夠建立一座金門戰地文學寶庫,因此,研究台灣文學史,台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化所副教授應鳳凰於二○○一年二月十六日在監察院召開的「如何維護並傳承金門的閩南與戰地文化」諮詢會議裡,即率先提出作家們「在金門時候寫的作品」、「寫有關於金門的戰爭或生活」的「戰地文學」是台灣文學一個被忽視的議題,她強調「談台灣文學而不提戰地文學,那這台灣文學就是不完整的」。她也呼籲要有計畫把軍旅作家的金門戰地文學保存下來,至少希望台灣「在編寫鄉土文學教材時,不要忘記有這麼好的金門戰地文學可以編入」。 國立台灣文學館在台南建置後,學者龔鵬程、詩人羅門,金門籍詩人許水富等,也都曾在不同的場合提出一座「金門文學館」的構想,為豐富金門文學的多元色彩,不必狹礙的定格在金門籍作家,也可以把軍旅,書寫金門的各省籍作家納入,藉由文學作家的著述、手跡、影像等文物的呈現,保存獨有的金門戰地、土地文學記憶。 以金門戰火、人情背景寫出《夜襲》、《春雨寒舍花》等書的公孫嬿走了,詩人沙牧、大荒、文曉村也走了,詩人商禽、洛夫、菩提、管管都年逾八旬,其中商禽的身體狀況日差;這些在不同戰地時期書寫金門,產生重要作品的軍中作家,必須有一條線把他們的人與記憶、記載拉回金門。 公孫嬿逝世一周年所牽動出的作家文物留存; 搶救戰地作家,推動金門文學館,再不做,就來不及了! 軍旅作家,與金門籍文學人交流對話 自一九四九年國共戰爭、兩岸分離,十萬大軍撤守金門,直至一九九二年金門解嚴、解除戰地政務,長達四十三年的「戰地時期」,究竟有多少土生金門籍作家誕生、非金門籍的軍中作家駐足金門? 國立台灣文學館最新出版的《2007台灣作家作品目錄》,共收錄了二六一四位作家,十五萬種作品,其中金門籍作家計三十五人:方然、石曉楓、吳玲瑤、吳鈞堯、吳慧菱、李金昌、林媽肴、洪春柳、洪乾祐、洪絲絲、洪進業(洪騂)、流氓阿德(黃永德)、翁明哲、翁華璧、馬筱鳳、張讓(盧慧貞)、許水富、陳文慶、陳秀端、陳亞馨、陳延宗、陳長慶、陳漢平、寒川、童雲(洪敏珍)、黃克全、黃東平、黃珍珍、黃美芬、楊筱君(牧羊女)、楊樹清、趙惠芬、歐陽柏燕、蔡振念、續美玲等,因《金門文學叢刊》出版,大幅提高能見度的金門作家名單,顯示了金門籍作家,金門文學作品,已漸起在台灣文學領域走出一個「類」,這批作家中,在文建會二○○八年四月所出版的,號稱台灣第一套最完整、最深入的地志文學選集《閱讀文學地景》,新詩卷有張國治〈歸來〉、散文卷有吳鈞堯〈尚饗〉、小說卷有吳鈞堯〈泥塘〉及黃克全〈斑枝花〉、〈夜戲〉等三人五篇作品入選書系的「離島」篇,也顯現了金門土地文學發聲也受到了台灣文學社群的重視。 除了金門本土作家,《2007台灣作家作品目錄》中,也可尋找出大量曾軍旅金門進行創作的非金門籍作家線索:丁文智(一九三○─),山東諸城人,著有《茶與葉子如是說》等詩集;大荒(一九三○─二○○三),安徽無為人,著有詩集《存愁》等;公孫嬿(一九二五─二○○七),安徽懷寧人,著有散文《倚砲集》、小說《飄香夢》等;尤增輝(一九四八─一九八○),台灣鹿港人,著有報導文學《鹿港斜陽》、《鹿港三百年》等;文曉村(一九二八─二○○七),河南偃師人,著有詩集《第八根琴弦》等;王牌(一九二九─),湖北廣濟人,著有詩集《雜詩雜吟》等;古蒙仁(一九五一─)、台灣雲林人,著有報導文學《黑色的部落》等;泥洛(一九二六─一九九九),江蘇東海人,著有小說《近鄉情怯》等;田原(一九二七─一九八七),山東濰縣人,著有小說《這一代》等;朱星鶴(一九三六─),湖南湘鄉人,著有小說《酒店》等;羊牧(一九五三─),台灣雲林人,著有散文《牧羊集》等;吳念真(一九五二─)著小說《抓住一個春天等》;吳鳴(一九五九─),台灣花蓮人,著有散文《湖邊的沈思》等;宋隆輝(一九五六─),台灣宜蘭人,著有散文《蛻變的彩蝶》等;李展平(一九五二─),台灣雲林人,著有報導文學《來自夢土的呼喚》等;杜十三(一九五○─),台灣南投人,著有詩集《石頭悲傷成為玉》等;沙牧(一九二八─一九八六),山東海陽人,著有詩集《永恆的腳印》等;沙笛(一九六一─),台北市人,著有詩集《愛情密碼》等;辛鬱(一九三三─),浙江慈谿人,著有詩集《軍曹手記》;林文義(一九五三─),台北市人,著有散文《諦聽,那潮聲》等;林佛兒(一九四一─),台灣台南人,著有小說《無聲的笛子》等;林瑞明(一九五○─),台灣台南人,著有詩集《失落的海》等;金筑(一九二八一),貴陽市人,著有詩集《金筑詩鈔》等; 金劍(一九三○─),河南光山人,著有散文《我的海》等;洛夫(一九二八─),湖南衡陽人,著有詩集《石室之死亡》、《漂木》等;商禽(一九三○─),四川珙縣人,著有詩集《夢者黎明》等;菩提(一九三一─),河北青縣(今滄縣)人,著有詩集《城外明媚》等;張輝誠(一九七三─),台灣雲林人,著有散文《離別賦》等;張騰蛟(一九三○─),山東高密人,著有散文《一串浪花》等;逸峰(一九四四─),台灣彰化人,著有散文《旋律》等;楊牧(一九四○─),台灣花蓮人,著有詩集《水之湄》、散文《葉珊散文集》等;楊雨河(一九三四─),河南寶豐人,著有詩集《楊雨河詩選》等;楊青矗(一九四○─),台灣台南人,著有小說《在室男》等;詹錫奎(一九五二─),台灣台中人,著有小說《再見,黃磚路》等;弦(一九三二─),河南南陽人,著有詩集《深淵》等;管管(一九二九─),青島市人,著有詩集《荒蕪之臉》等;趙玉明(一九二八─),湖南湘陰人,著有小說《咆哮大地》等;鄭傑光(一九四八─),福建長樂人,著有散文《春天的華爾滋》等;魯軍(一九三○─),安徽桐城人,著有散文《硝煙集》等,初計有三十九位軍旅金門的作家,都不乏金門書寫經驗。 書寫記憶,推動成立金門文學館留存 「金門說起來可算是我的第二故鄉,我也是從民國四十三年起開始造訪這塊土地,和辛鬱他們不同的是,除了當兵,我還在這裡的國小教過書,也認識了當年才十五歲、很會畫國父像的李錫奇。」詩人商禽憶及一九五四年九月的九三砲戰爆發時即在金門當兵兼國小教員,戰地經驗也讓他寫出了〈逢單日的夜歌〉、〈戰壕邊的菜圃〉等傳唱一時的詩。 同樣是九三砲戰年代駐紮金門、在榜林村任砲兵營長的公孫嬿,生前一直念著營部所在的呂家一對姐妹花─愛華與愛珍,因為常在砲火之夜陪她們一起唸書、寫功課。 一九五五年前後,三次進駐金門的管管,拜營中詩人阮囊為師,寫下第一首現代詩〈放星的人〉。管管駐守的碉堡,常有同在金門的辛鬱、大荒、菩提、丁文智、常青樹、沙牧、阮囊等詩人來訪,吃螃蟹、喝高粱、話女人、談現代詩,管他對岸的砲聲隨時會轟過來。二○○六年十一月十日,賢聚村盧氏家廟奠安前一天,管管重返金門,也把戶籍從台北遷到小他三十三歲的結拜兄弟盧根家中,只當了一個多月「新金門人」,又把戶籍遷回台北。 八二三砲戰後一年,一九五九年洛夫駐紮太武山武揚坑道,在砲火撼動坑洞下仍鎮定地寫下成名長詩《石室之死亡》第一節,又把在戰地教書的東洲村美嬌娘陳瓊芳吸引到台灣,哪知一九六一年雙十節,洛夫跑去總統府廣場看閱兵忘了回神,同袍跑來把他拉走,此時才想起是自己迎娶新娘大喜之日。 一九六三年,詩人楊牧軍旅金門,以葉珊筆名寫出〈在酒樓上〉、〈料羅灣的漁舟〉、〈綠湖的風暴〉等凝聚金門氛圍的散文。 烽火漸歇的七○年代,一九七三年七月一日,金門青年陳長慶開辦《金門文藝》季刊,一票軍旅金門的作家也跨刀相助,創刊號內容有文曉村的專論〈賀金門文藝創刊─談文藝的獨特性與共通性〉、金筑的兩首詩〈金門!好響亮的名字〉、〈金門之春〉;此後在金門共發行六期的《金門文藝》,明秋水、謝輝煌、許丕昌等作家也大力賜稿相挺,第六期的「詩專號」更是金、台連線大手筆製作,林梵、季野、羊子喬、溫瑞安等都賜詩稿。一九七八年《金門文藝》移師台北,黃克全、顏國民先後接掌出版革新號,後期在金門當兵的羊牧(廖枝春)、天水(莊坤良)等優秀寫手,仍盛情供稿金門記憶。 八○年代前後,再一批新起一代文藝青年赴金門當兵,古蒙仁(林日揚)寫出〈金門書簡〉、吳鳴(彭明輝)以〈湖邊的沈思〉獲時報文學獎散文首獎、沙笛(汪仁玠)以〈蛻之後─給親愛的H〉獲時報文學獎新詩甄選獎。 書寫記憶,從《正氣中華報》到《金門日報》副刊,提供了軍中作家的發表園地,公孫嬿書信透露:我在金時也常在『正氣中華』寫文章,菩提、管管、朱星鶴、趙玉明、魯軍也沒缺席,羊牧、天水、李展平、宋隆輝、張輝誠,兩個文藝世代跨越兩報軍管時的《正氣副刊》寫到軍管結束後的《浯江副刊》。 漫長的戰地歲月,九三砲戰到解嚴後,從公孫嬿的《春雨寒舍花》到張輝誠的《島嶼書簡》,橫跨近半世紀,金門許多戰地畫面、土地情懷,盡留存在軍旅作家的書寫記憶裡,搶救軍旅作家,推動成立一座具豐富性內涵的金門文學館,正是時候。
-
《鄉訊留言板》
洪俊義‧侯淑敏──金門與台灣鄉情之歌 明天又是中秋佳節了,《鄉訊》在此祝福所有鄉親沐浴在暖暖的月光裡,月圓人團圓。 中秋前夕,「金門鄉訊人物聯誼會」由會長洪俊義、執行長侯淑敏所領導的鄉情隊伍,再一次出擊;九月六日,重返新莊大宅門,圓滿了鄉訊人物的第二回合聯誼。那天有到場的同鄉,在聆聽了金門作曲家李子恆《月光海峽––五十鄉秋》歌聲,也在看到台灣導演現身引介他所拍的金門愛情浪漫電影《星月無盡》時,相信都會月色裡生起莫名的感動;又看到無分日夜以辦公室為家忙著批公文、偵破刑案的金門籍偵查隊長洪俊義,為處理保險業務忙得不可開交的台灣籍ING安泰人壽襄理侯淑敏,仍得挪出個人寶貴時間當義工,打理同鄉聯誼、思索鄉情出路。 李子恆、唐振瑜,洪俊義、侯淑敏,有純正金門血統者,有純然台灣身世者,但都一樣愛金門,鹿港人唐振瑜因金門當兵因緣,嘉義人侯淑敏因與金門人結緣。 這一期《鄉訊》配合中秋節,製作鄉訊人物大團圓專題,聚焦侯淑敏為《星期人物》,金門與台灣相遇的鄉情之歌,希望能帶給鄉親讀者在月光河下聆賞到一首動人的鄉情之音。
-
《鄉訊短波》
烈嶼日‧中秋月──烈嶼出外人喜訊連連 明天是中秋節、也是烈嶼日,又是出外烈嶼人返鄉團圓的日子。由會長林永輝領軍的烈嶼公共事務協會一行四十餘人,今將自台搭機返金,參加一年一度在中秋節舉行的「烈嶼日」。 隨著烈嶼日捎來的消息,出外烈嶼人喜訊連連:金門日報社經理方天吉、林秀治伉儷所育的長公子、擁興大碩士學位的方偉,將於今日中午十二時在土城市青青餐廳辦喜宴,迎娶同在南投服務的美嬌娘陳桂如;九月六日,高雄市金門同鄉會改選理、監事,激烈角逐下,理事選舉第一高票由烈嶼人林金蓮獲得,李錫喻退位後的理事長寶座則由大金的原副理事長陳能玉當選;林翠雲擔任總編輯的第十一期《烈嶼會刊》行將出版,此期封面故事製作烈嶼將軍故事,引人注目的是一對從軍兄弟檔,一九六三年次、先入伍的弟弟洪志安於年初晉陞少將,晚入伍的哥哥洪志生,以上校接任國軍歷史文物館館長,刻正推出《烽火歲月──八二三戰役五十周年特展》;服務於國立台灣藝術大學圖書館的呂允在,年中已取得博士學位。 中秋月、烈嶼日,團圓、辦喜宴、將軍來、博士出,烈嶼人果然喜事連連!
-
《星期人物》侯淑敏鄉訊俠女美麗發聲
本報駐台特派員楊樹清/台北報導 「你們都是米蟲,只會看電視、泡茶、抽菸、聊天,還能幹甚麼?」 「小姐,不是我們不處理,是因為不是現刑犯,不能亂抓!」 「甚麼叫不是現刑犯,都已經拿刀子在外面晃了,難道要等殺了人變成社會悲劇再來檢討嗎?」 五年前的某一天,板橋海山分局內,衝進了一位路見不平的報案女子,為了一個可能埋下社區、社會不定時炸彈的毒犯,與員警展開激烈對話。這女子,外表看來美麗溫柔,骨子裡卻俠女性格,是非分明、好打抱不平,也曾路過救了一名欲自台北橋投河的女子。 言語衝突的當口,一位刑警外出辦案歸來,同樣的內容,女子又對他「罵」了一遍。 「好好好,我來處理。」 那一刻開始,悄悄改變了報案女子平素對警察的不佳觀感,也深化了對金門人的良好印象。五年後,男子當選「金門鄉訊人物聯誼會」會長、女子則獲任命為執行長。 當年的報案女子──侯淑敏,台灣嘉義人,任職ING安泰人壽;受理案件的男子──洪俊義,福建金門人,海山分局偵查隊長。隔一道台灣海峽的距離,又在茫茫人海中,原本很難產生交集的兩個人,在偵查隊長洪俊義明快處理案件、讓社區恢復寧靜後,一年後,侯淑敏的母親才又想起那個洪隊長,囑女兒設法連絡,要感謝他、請他吃個便餐。彼此的名字已記不起、形貌也已模糊,再見面時,咫尺之隔竟拿起手機對講,「侯小姐,妳在哪裡?」,「洪先生我就在你後面。」 侯淑敏,一九七○年十一月二十八日出生於台灣嘉義市,侯氏大家族,四歲時隨父母遷居台北縣三重市。魁梧的父親侯金龍曾是受過特種部隊訓練的職業軍人,跨海到過金門參與「突擊行動」,因此有說不完的戰地故事,現在中風在家靜養,常喃喃自語的是,要到金門找塊地、種十萬株芒果樹的夢想。父親開啟了女兒對金門第一道移植記憶;入三重國小時,金門來,總笑咪咪像尊彌勒佛般親切的洪炳源老師,她對金門人最初印象的開始;從智光商工到景文技術學院財稅系的學生生涯,也一路遇見金門人,最精采的是在智光當學生、住宿、工讀及至畢業留校當幹事那些年,處處金門同學、同事,同學陳曉雯、學長陳維新、學姐陳明娟、學妹章美蘭,教官楊秉植、教國文的鄭秀貞………,幾可串出半張金門地圖,連聊天都可認識到小小金門有份報紙,因為章美蘭的三舅吳火來服務於金門日報社。 因弟弟的一場車禍,發現到保險的重要、可貴;一九九三年三月,侯淑敏離開學校的幹事工作,轉往服務業發展,入ING安泰人壽,從最基層的業務員、主任到現在的業務襄理,一待十五年。過去社會大眾因不了解而誤解、排斥保險業的環境,她在這一行做得辛苦,但仍認知、堅定對保險的信念,人性化的貼心服務,長期踏實耕耘,她與每一位客戶都成了朋友。熱心、積極、創造,讓她在安泰獲得第一屆業務品質AQC獎、AAP國外頒獎典禮多次,尤足可貴者,靠持續力、不能間斷才能得最基層「安泰之星」業績目標達成挑戰,她已連續一百二十二個月、一百二十二次獲此榮譽,即使喉嚨長繭、七月底住院動手術,一個月不能開口說話,她照樣藉助筆談、傳簡訊取得業績,持續「安泰之星」。 今年四月,侯淑敏與金門人再結緣的重要月份。四月十七日晚,新莊市發生一起震驚社會、金門旅台葉婦遭割喉命案,新莊警分局偵查隊長洪俊義五天內就逮到狡猾殘暴的凶嫌,偵破命案,又基於鄉情,收了三年內連遭喪父失母之痛的葉婦一對尚就學中的遺孤小馨與小彤為乾女兒,照顧她們的生活、學業;侯淑敏也被拉進支援隊伍,發動急難救助,苦情姐妹花辦理保險理賠、出庭打官司,並為她們進行災變心理輔導、心靈重建。一件命案、一個悲劇,但也讓侯淑敏見識、感動於《金門日報‧鄉訊》的正面、關懷報導,喚起了同鄉愛,不斷有人來探視、送慰問金,即連平時不曾注意金門大小事的侯淑敏、小馨、小彤及小馨的大學同學,自此習慣性進入《金門日報》網站搜尋、閱讀金門訊息。葉氏婦人之死,鄉訊的傳播、鄉情的凝聚,再意外觸動「金門鄉訊人物聯誼會」在新莊市「大宅門」發起成立,俠骨柔情、媒體高曝光率的「現代神捕」洪俊義獲一致推選為創會會長,但時時刻刻身處在辦案、維護社會治安,戰鬥、緊繃狀態的洪俊義,需要有人協助執行會務,選定了兩位金門土生土長有創意、有活力的年輕副會長翁國鈞、林翠雲後,再極力遊說非金門人、但有金門因緣、具服務熱忱的侯淑敏出任執行長。兩百多位鄉訊人物、四位五年級生,共同架構出「鄉訊夢幻團隊」。 六月二十八日,侯淑敏接下義工職的金門鄉訊人物聯誼會執行長,立即投入會務推動、會員連繫,在喉嚨動手術「禁聲」一月後,為了圓滿九月六日,中秋前的第二次鄉訊人物聯誼,發請柬、傳簡訊外,她又用手機打了六個小時、一百多通電話,把失聯的鄉訊人物一個個找回來,原本另有行程不擬出席的人,也多被她打動、赴約鄉訊盛會;「侯小姐在哪?」共同的「問候語」,在超人氣的第二回合鄉訊人物聯誼會場邊。 「我正在尋找下一部片子的女主角,」請來金馬影后楊貴媚主演殺青金門唯美、浪漫電影《星月無盡》的導演唐振瑜,在「大宅門」的鄉訊聯誼會見到高身兆、亮麗、親切,猶待字閨中具「明星臉」的侯淑敏時,心裡似乎有了答案。 侯淑敏,前世也許是金門人。天生俠女性格,鄉訊人物美麗發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