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訊
-
《浯事吾聞》青岐巖蓮香 再現世人前 串起百年愛族愛國故事
西元1842年道光五年,「五口通商」後,福建茶葉從閩江之心出發,隨著海上絲路,運抵英國泰晤士河,再週轉至歐美等國。此時中國的茶葉讓世界驚艷,而中國的茶之藝開始成為一種顯學。 1859年福州港首次超過上海,成為全國茶葉出口的第一大港,這一突破也讓福州港迎來許多人,間接的也孕育出許多閩南的驕傲。 販賣茶葉不忘家國 1865年,年僅6歲的洪家茶創始人洪天賞,隨大伯從金門烈嶼青岐到福州生活。成年後,洪天賞為人俠肝義膽,得到台江碼頭鄉親的支持與愛戴。 1878年,洪天賞他開辦洪怡和商號,1885年開辦洪怡和茶莊。為抓住福州花香茶興起的機遇,他送兒子洪發綏學習製茶技藝。1897年,洪天賞在台江塢(今安平小區)開設洪春生茶莊。 洪天賞有強烈的愛國愛鄉情懷, 1903年,他特製高山紅茶「青岐巖蓮香」,「青岐」顯示洪家祖籍金門青岐鄉。「巖蓮香」指茶湯質地如岩石,幽香似蓮花,寓意做人不忘家鄉。 1904年,在日俄戰爭期間,目睹侵略者暴行,他義憤填膺,在洪家茶的木製漆藝茶盒寫上「協心同力,爭回旅大」8個大字。由於洪家在大連、營口、青島等地都設有分號,他以茶為武器,在銷售過程中,呼籲同胞們爭回旅順和大連。 實業救國支持革命 1902年,洪發綏全面接手茶莊事業後,拓展分號,在中國及東南亞等多個港口城市,開辦40多家茶莊,茶葉遠銷世界各地。 洪家茶不僅享有「刀牌煙仔洪字茶」盛譽,也屢獲大獎,為國爭光。 1929年,在杭州西湖博覽會上,福勝春「珠蓮心茶」榮獲特等獎。 1933年,在芝加哥世博會上,福勝春「洪字茶」獲得銀牌獎章。 1935年,在台灣舉辦的台博會上,福勝春名優茶榮獲第一名。 1936年,在廈門同商公會舉辦的國貨精品展上,福勝春「洪字茶」榮獲特等獎。 洪發綏支持革命,1920年,有一革命者因傷受他庇護,藏在塢裡茶行養傷半年之久,直到傷癒後離開。他還託付廈門福勝春茶莊掌櫃,在崇安採茶期間,每次把200塊大洋藏在腰帶裡,暗中資助崇安遊擊隊。 洪發綏秉承「實業救國」的思想,在台江蒼霞洲收購清銀錢製造局舊址,建造最新式的福勝春製茶廠及茶王別墅,建築面積達4000多平方米,成為當時福州的地標建築,也是今日閩江之心的重要組成部分。 洪發綏還在此設立茶葉研究室,將茶葉生產由手工轉向半機械化,年銷售量增加至4萬多擔。洪家茶迎來鼎盛時期。 1935年,洪發綏發起成立福州商業銀行,成為首任董事長。 發動群眾支持抗戰 「九一八」事變後,日軍發動侵華戰爭。洪發綏積極支持抗戰,不僅自己捐款捐物,還發動茶廠女工、台江群眾一起捐資抗戰。 1937年,洪發綏擔任福建省抗敵後援會戰時省際貿易設計委員會常務委員,為支持抗戰購買救國公債法幣30多萬元,號召福勝春製茶廠揀茶女工輸財助邊。1937年的舊報紙,也報導了這件事情。 1941年,侵華日軍攻陷福州,日本人試圖勸說洪髮綏進入「維持會」。 洪發綏個性剛烈,毅然關停福州所有的茶莊茶廠,遣散茶師和夥計,帶領家人出走香港及鼓浪嶼。1945年抗戰勝利,洪發綏返回福州,卻因積勞成疾病逝。洪氏族人後四散到香港、廈門、新加坡等地,洪家茶從此沉寂。 再來一杯「青岐巖蓮香」 1993年秋,一架從新加坡來的客機緩緩降落在福州長樂機場。當出境的旅客快走完時,一位拄著拐杖的老婆婆出現在洪植錦眼前,雖然距離遠也從未謀面,但洪植錦直覺告訴他,這就是自己要迎接的親人--祖母張素貞。 張素貞於1950年離開福州到南洋發展,時隔40多年返鄉。這次回福州,她帶回了珍藏多年的有關洪家茶的老物件--茶罐、茶票、帳簿、照片,以及洪發綏給她的洪家茶秘方。 洪家茶的茶罐依舊還是當年的老樣子,居中印著一張長長的全家福。 正如前沿當年洪家特製了一款高山紅茶,命名為「青岐巖蓮香」。「青岐」,是為了紀念洪家祖籍金門青岐鄉。「巖蓮香」指茶湯質地如岩石,幽香似蓮花,也寓意著做人要像蓮花一樣出淤泥而不染。 這一份祖傳秘方的再現,燃起了洪家第四代洪植錦恢復洪家茶的熊熊熱情與執著。一來這是他父親洪汝寧的畢生願望,二來是他自身對於家族茶的那一份無法用言語說明的情感 經過10多年的鑽研,在中國福建省農科院茶葉研究所技師劉敦的協助下,2017年,百年洪家茶終於重現世人眼前。洪植錦說,洪家茶的製作理念遵循自然之道,選用以野放茶為主。其特有的「微做青」工藝,使茶湯更清透,韻味更足。如今,在福州、上海、杭州、蘇州等多個城市都設立了洪家茶非遺傳習所。洪植錦的女兒洪氾從台灣東海大學畢業後,也回鄉跟隨父親學習洪家茶的傳統文化及製作技藝。 2021年11月,百年洪家茶被列入「福建省第七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計畫名錄」。 如今,洪家茶第五代傳承人洪氾,也精熟了百年洪家茶的文化及製作技巧。 她隨父親在全國各地創辦非遺傳學習所,傳播福州非遺茶文化。 一杯「青岐巖蓮香」串起金門、福州、南洋、台灣的故事,也串起了上一個世代風雨飄盪大中華的故事。
-
《星期人物》半世紀的守護 張素貞用半世護著古茶方
曾有人用這一段話來形容茶王洪與張素貞的愛情:「半世獨自漂泊,是她放不下對他的愛,亦守護了緣定一生的茶方二十年相伴相知,她學會了製茶品茶,也種下了一生不忘的深情。最終讓這杯青岐巖蓮香在世人眼前再現。」 百年前洪家茶曾湧現「青岐巖蓮香」等眾多名品。 再現百年洪家茶的關鍵是找到消失多年的製作秘方。 揭開歷史的迷霧,茶方曾隱身海外近半世紀,最終回歸福州。這一段傳奇往事,要從一位愛茶的上海姑娘說起。 1920年,張素貞生於上海。她祖籍蘇州,自幼隨留洋的父親學了一口流利的英文。 美人如玉,芳華正好。 1936年,她已出落成亭亭玉立的姑娘。父親是上海泰康公司的外事職員,她也時常在公司幫忙做英文翻譯,遇上了公司的生意夥伴洪發綏。 彼時,洪發綏已是一代茶王,不僅在全國各地開設了30多家分號,還借助海上絲綢之路,將洪家茶遠銷至蘇聯、美國、英國等國家。「刀牌煙仔洪家茶」成了海內外茶客的口頭禪。 張素貞是愛茶之人,很快就被一代茶王吸引。洪發綏也看出她頗有經營茶行的天份。 雖然相差36歲,但對茶的熱愛讓他們跨越了年齡的界限,因茶結緣。1936年,她隨洪發綏到了福州,無懼時局動盪、無懼背井離鄉,只為心中摯愛的茶。 一到福州,洪發綏就在台江區中平路開辦泉泰茶行。張素貞出任茶行掌櫃,茶行請來兩個師傅,一個教她製茶,一個教她武術。當時賣茶需要走南闖北,常常是茶武雙修,必要時以武護茶。 二十年相伴 讓她精通製茶評茶 張素貞學茶很有天分,亦十分努力,練就了一流的評茶技術和製作技藝,單憑茶湯就能評出茶樹的生長環境。她也隨著洪發綏到南洋考察茶葉市場,發現東南亞氣候炎熱,建議用茉莉花來窨製白茶,製成適合當地人口感的茶葉,結果大獲成功。 在頻繁的貿易中,張素貞也精通了廣東話、閩南話、福州話、馬來語、印度語。在學茶的過程中,她愛上了洪發綏,並於1940年在鼓浪嶼生下了兒子洪汝寧。 台灣茶史專家池宗憲的《茶裝甘醇》書中記載,洪發綏在新加坡設立了炳記茶行,在韓國仁川和萬聚東茶行合作,在菲律賓和胡合興茶行合作,在印尼泗水和振東棧茶行合作。當時他廣置良田與廠房,試圖擴大再生產,從中國茶王走向世界茶王。洪家茶獲得1920年杭州西湖博覽會金獎,1933年芝加哥世博會銀獎,1936年廈門國貨精品特等獎。 然而動盪的年代容不下茶王的雄心壯志。1941年,侵華日軍攻陷福州。素來愛國的洪發綏不願與日本人打交道,選擇了壯士斷腕。 洪家在福州的所有生意一夜關停,遣散茶師和夥計,家人也四散避禍。 洪發綏帶著張素貞離開了福州。他們在鼓浪嶼住了很久,也去過香港。1945年抗戰勝利,洪發綏才再次踏上故土。4年多的漂泊和憂憤摧毀了他的身體。 1946年,洪發綏離世了。 茶方隨身逾半世 辦完洪發綏的後事,張素貞帶著洪汝寧回到鼓浪嶼生活,那裡有許多回憶。洪汝寧對父母最深刻的印象,就是父母牽著他的小手,從鼓浪嶼的別墅走到沙灘,看落日餘暉。每每回憶起這個場景,他都覺得那是最幸福的時候。 1950年,張素貞將兒子交給洪家人撫養後,獨自去了香港,1960年又獨自去了新加坡,2001年在新加坡過世。她和洪發綏僅有十年的緣分,在其後的漫長歲月裡,她沒有再婚。她把洪家茶的茶葉包裝紙、茶票、茶標、茶罐及各類製作技藝秘方藏在行李中,漂泊到哪裡就帶到哪裡。 在國內,洪家茶的製作秘方已經失傳,成為福州茶香飄四海的一個傳奇。誰曾想,在新加坡的張素貞她完整守護了洪家茶的秘方。 1985年,洪汝寧到了新加坡。分隔35年的母子重逢。從張素貞口中,洪汝寧才了解了洪家的歷史,了解了百年來洪家茶的輝煌與嗟嘆。他終於知道母親為何喜愛新加坡,那裡有父親創立的炳記茶店。雖然茶行已不屬於洪家,但那裡有茶有朋友有回憶,可以時常走動品茶。 苦心鑽研 百年茶香重現世 1993年,張素貞回到福州,一併帶回了洪家茶的秘方等珍貴物件。自母子重逢後,洪汝寧就開始研究家史,蒐集資料,試圖復原洪家茶。張素貞覺得是時候獻上洪家茶的秘方,因為兒子比她更需要。 雖然有了秘方,但要重現百年前的技藝,仍然困難重重。 洪汝寧和兒子洪植錦開始四處蒐集洪家茶的相關資料和老物件,從零開始,苦心鑽研。 許多茶友聽過洪家茶的大名,聽到他們要復原洪家茶,都積極予以幫助。例如,武夷山文化研究學者倪琦,在洪植錦首次拜訪時,就馬上拿出他收藏的洪家茶物品。後來,他不僅將洪家茶的物品贈予洪家人,還幫助洪植錦從哈爾濱收回「洪春生」老號漆面木製茶葉盒。 洪家茶的理念是遵循自然規則,由於選材考究,製作工藝細緻,洪家茶帶有自然清新的花果幽香,茶湯金黃透亮、內質豐富且耐泡,茶湯入口蜜韻悠長、甘甜且生津,尾水有淡淡的糯米香。 在洪家茶系列中,紅茶名品「青岐巖蓮香」歷史已逾百年,最初產自洪家的「福勝春」茶行,由洪家第一代創始人洪天賞研發。第四代傳人洪植錦憑著重歸福州的洪家茶秘方,深研數年,終於在眾人的協助下,讓百年洪家茶的非遺紅茶名品「青岐巖蓮香」重現。
-
《異鄉鬢影》
﹝台灣訊﹞ 嘉義市金門同鄉會將於本月二十四日辦理會員大會 嘉義市金門同鄉會創辦於2014年9月28日,將於本週日舉辦會員大會及改選理監事會議,旅嘉義鄉親歡迎參加,請洽方先生:0928-608195。
-
《浯事吾聞》從三島論認識金門與澎湖的關係
三島論論的是東山島、金門與澎湖之間的文化關係。 自2011年建立「三島」論壇以來,隨著民間交流的不斷深入,發現許多其歲時節俗相同相似,如出一轍,有著密切的淵源關係。 金門縣宗族文化協會曾表示,南明(1644年-1662年或1683年)是明朝京師順天府失陷後,由明朝宗室在南方建立的若干政權,歷經四帝一王。南明遺存,是閩南史跡的重要部分,因為這段歷史造成的大遷徙,亦影響了金門、澎湖、臺灣的社會發展。漳州東山既是歷史上唯一一個理學家、書法家又是民族英雄黃道周的祖居地,更是「海上絲綢之路」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鄭成功、黃道周和張士良等明朝遺老的影響功不可沒,因為真正浮出水面波及兩岸、震驚朝野的會黨暴動實際創會人,當屬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天地會中興時期的提喜和尚鄭開,並影響以後的臺灣林爽文起義。 東山島,作為中原文化和海洋文化交融和傳播的歷史見證,它是「東山陸橋」的發端點,「南島語族」的發源地之一,南少林「天地會」的海上據點,東山關帝廟是台灣近千座關帝廟的香緣祖廟。明清以來,海上漁業、航海貿易發達,由此形成了一些與中原地區農業文明不同的歲時節俗,並隨移民傳帶過去。如今,這些流傳數千年的傳統佳節和慶祝活動,在金門、澎湖地區都得到了保留。 歲時節俗,最能體現民族文化的特點和地方特色 當時跨海墾殖的艱險是可想而知的。首先先民們面臨著海道險阻、瘟疫和災害等三大生存問題,特別是當時的渡海交通工具極為簡陋,移民多乘古老的兩桅木帆船,憑藉一腔熱血,一身膽力,搏風鬥浪,橫渡東海,這樣更有賴於精神上的支撐。 因此,許多保民安境的道家和民間諸神靈紛紛隨先民們橫渡海峽,傳入台灣,他們視之為渡海謀生和生活的保護神,在心靈上給予最神聖的地位。祖地的信仰,隨移居金門和澎湖先民們的足跡,從祖籍地橫渡海峽,並在金門和澎湖生根、開花、結果,成為他們威武不屈、自強不息、百折不撓的精神支柱和心靈鑰匙,並以此發揚光大,澤及黎民。 三島新年習俗同 東山、金門、澎湖「三島」過「新正」是從農曆十二月二十四送灶神之日起,至正月十五止,至今不改。除夕這天,又稱「二九暝」或「三十暝」,金門的家家戶戶灑掃庭戶,貼春聯、門錢,門錢用彩紙剪成,貼於門楣間。以甘藷粉、白米飯、桔子、芋頭、韭菜供奉神明,簪春花於其上,稱「隔年粉」、「隔年飯」、「長年菜」,同時祭祀祖先以「辭年」。 之後全家人圍著明火旺盛的暖爐,闔家宴飲,暢敘親情,共享天倫之樂。夜晚將剩餘菜飯象徵性撒於牆角隱僻處飼老鼠,喃喃祝道:「分年飽屯屯,大缸小甕屯。」全家沐浴,修指甲、分壓歲錢,燃燈燭達旦迎新年。 正月初一至十六,俗稱「正月正時」。祭祖、祭神、賀正是初一的主要活動。金門俗諺:「正月初一人拜神,正月初二人拜人、正月初四人等神」,「有情有義,正月初二」。初一凌晨人們爭先赴各大寺廟燒香禱告,曰「搶頭香」。初九「天公誕」,家家戶戶蒸「天公粿」、備酒食於大門口戶外向天祭拜,而後傾城上太武山進香,大街小巷演社戲,熱鬧非凡。 「重元宵輕過年」是金、澎地區獨特的傳統 《金門的民間慶典》載:「正月十五夜,俗稱『上元暝』,又稱『燈節』……夜闌更深,婦女間傳有『聽香』之俗。首先在自家神佛前燒香點燭,擲杯占卜應走方向之後,再持杯一枚走往該走方向,而於路上竊聽人話,以所聽之片言只語,回家後擲杯判斷祈願之吉凶,俗稱『聽香卜麟兒』、『聽香卜佳婿』。」《金門縣志》:「各寺廟燒巨燭如櫞,經月不熄。人家宗祠懸燈籠,引新嫁娘從下穿過,曰攢(鑽)燈腳,鑽燈腳生男胞。」反映了農業社會渴望人口繁衍的遺俗。一首「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今年元夜時,花市燈依舊,不見去年人,淚濕春衫袖。」則道盡了古代農業社會元宵節未婚男女的浪漫和情懷,以及相見難別亦難的情感折磨。 元宵夜,小孩剪竹紙燈,女孩唱著歌謠賽紫姑,俗稱「東施娘」。 《金門志》載:「東施施,教儂挑,教儂繡,穿針補衣裳。」「東施娘仔東施施,教阮提筆劃花枝,教阮一手好針繡。東施娘仔東約約,教阮挑也教阮刺,教阮好記性。東施娘仔東孚孚,教阮裁也教阮補,教阮好手路。東施娘仔東矣矣,教阮煮也教阮炊,教阮好工藝」。 「澎人多籍金門,亦有從同安、禾山、漳州來者,故其歲時伏臘大致略同。」(《澎湖廳志》) 「乞龜求福」在澎湖發揚光大 在金門本島盤山頂堡廣濟廟與金沙山西社區北嶽廟目前都持續保存百年傳統乞龜活動,而在澎湖的元宵夜裡澎湖大小寺廟張燈結彩,廟宇中央供桌上擺放著各種各樣的「龜」,有糖和糯米粉捏塑的祈求平安的「芳片龜」,有用麵線堆置的長壽「麵線龜」,有用麵粉、雞蛋、沙油印製的「雞蛋糖龜」,甚至還有用黃金打製的「金龜」。求乞的龜回家供奉3天後分食,意為「吃平安」。明年元宵時則數倍酬謝。這與東山島的乞龜習俗完全相似。它一方面繼承了閩南古代的「龜文化」遺風,一方面反映了地處海島的澎湖漁民對海龜的自然崇拜。 元宵夜一起來「偷」好兆頭 而古時元宵夜的「偷竊」成了「三島」獨特的一方習俗,而這樣的習俗還傳到台灣本島,人們象徵性地以竊得物件視為吉兆。如未婚之女偷他人的蔥菜,諺云:「偷得蔥嫁好尪,偷得菜嫁好婿。」未婚之男專偷他家牆頭老古石,諺云:「偷老古娶好某(老婆)」。祈子婦人若偷得餵豬盆而挨罵,即為生男之兆;偷拔他人竹籬之竹亦為吉兆,因竹籬與閩南語「得兒」諧音。 「三島」地緣相近,血緣相通,民俗相似,信仰相同。共同的信仰使閩台兩地許多風俗習慣具有相似性和相似的文化特徵。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一些繁縟的舊俗已有所革新,但仍帶著濃濃的中華民族的味道,兩岸「三島」歲時節俗同根相連,不僅春節,其他的傳統節慶也是如此。 所以在澎湖縣政府考研成果,目前澎湖十大姓氏,幾乎都是祖籍金門,由此可知金門與澎湖之間的淵源之深。
-
《異鄉鬢影》
﹝新竹訊﹞ 新竹金門同鄉會精彩呈現:中秋做粿趣活動 新竹-本週六,新竹金門同鄉會將在會館(童心坊中正路401號之8)舉辦一場別開生面的中秋做粿趣活動,迎接中秋佳節的到來。這場活動將於早上10點至中午12點舉行,為大家帶來一個充滿文化、美食和歡樂的時刻。 中秋做粿趣活動的亮點之一是粿趣製作工作坊。參與者將有機會學習如何製作金門特色的傳統粿點,導師將親自指導,讓大家親手體驗粿點的製作過程。這是一個難得的機會,讓人們能夠深入了解金門地區的烹飪傳統,同時品味到地道的金門美食。 活動不僅提供精彩的粿趣製作體驗,還包括了品味美食的機會。除了自己製作的粿點之外,參與者還可以品嚐到其他金門美食和飲品,享受一個美味的中秋節午餐。 這場活動也是一個社交互動的絕佳機會。參與者可以結交新朋友,與舊友重逢,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分享故事和建立更多的友誼。 如果您有興趣參加這個活動,請於112年9月16日早上10點前前來新竹金門同鄉會會館報到,同鄉會將提供所需的材料和指導。如果您需要更多信息或有任何疑問,請隨時聯繫新竹金門同鄉會。 這個中秋做粿趣活動是一個難得的機會,讓您在歡樂中慶祝中秋佳節,同時深入了解金門地區的文化和美食。
-
《星期人物》桃李滿天下--媽宮謝贊
謝贊,清代澎湖廳東西澳媽宮街東甲人。生於清道光23年(1843),卒於日明治39年(1906),享年63歲。《臺灣列紳傳》稱其享年69歲,有誤。 依據蔡光庭老師的研究,媽宮謝姓始遷祖妣謝陳氏正(1663-1728),康熙中期自浯江徙澎。謝贊於日治時期受紳章的履歷書亦稱祖籍金門,先祖係來澎經商,至謝贊已是開澎第六代。 謝贊自七歲始,受業於郭猷乃秀才。咸豐10年往臺灣考試(1860),在洋被盜船劫掠。隔年,再往臺灣赴試,又在洋遭風,幸而生還。同年,老師郭猷乃仙逝,謝贊遂停止學業。同治元年(1862)謝贊設館於西衛鄉,並再度赴臺謀取功名,卻又遇風劫,連續三年遭難,時運不濟。謝贊於是在西衛、或媽宮等地設館教讀長達三十餘年,其門生數百人,知名者如附貢生許占魁、廩生許棼、秀才高攀、秀才郭丕謨、秀才鄭祖年、秀才林維藩及高汝曜等人。謝贊雖為人師,亦勤學不輟,文石書院考課屢列上取。謝贊亦醉心於教化人心,其自稱二十八歲起,每年兼宣講聖諭廣訓十六條及勸善各書籍,或在媽宮或往鄉村,講勸不定。 同治13年,臺灣爆發牡丹社事件,臺灣防務緊要,日本兵船常於澎湖、臺灣海域巡洋窺視,沈葆楨乃調遣揚武、飛雲、安瀾、靖遠、鎮威、伏波等兵船常駐澎湖派習合操陣式,並由向海關所借淩風輪船駐澎教習,持續增兵臺灣。此時,沈葆楨以謝贊德望澎湖,乃囑辦公務。爾後,乃奏部賞賜謝贊五品頂戴。 光緒11年(1885)3月,法軍攻澎,謝贊避劫鄉村。光緒21年(1895)3月,日軍攻陷澎湖,挈妻子避難鄉野。日軍為穩定澎湖局勢,先後由松本龜太郎,伊集院兼良等人,催請謝贊協助事務。時任「澎湖列島行政廳長官」田中綱常少將亦再三催請,謝贊遂與弟科、子龍於同年3月29日出任澎湖列島行政廳臨時雇員。其工作包括查驗西衛民人,出示曉諭安民,調查地方有無藏匿清兵、鎗砲及東衛鄉藥彈,以及各鄉戶籍男女等。又同通譯官松本龜太郎到媽宮招勸各民回家安居及各商戶開市買賣、查勘敗兵再雇船渡清國兵勇回廈歸籍,以免在澎滋事;又,同尾本壽太郎通譯官賑濟列島貧民。明治30年,謝贊以功勳同蔡汝壁擔任澎湖廳參事並授紳章。 明治35年(1902)澎湖遭旱魃之災,民幾於餓殍。《臺灣日日新報》刊布澎湖慘狀勸募。臺中、臺北、臺南各處慈善家或寄附金錢、捐附米糧薯簽者,統計有三萬餘圓。澎湖各地仕紳、實業家也發起「澎湖廳管下罹災籌民籌濟事務所」籌募救助金,發起人為蔡汝璧、謝贊、黃濟時等共十六人為首,澎湖數萬災黎得以蘇活。 謝贊開館春風化雨,桃李滿天下,自然擅於詩文。明治38年,臺北鳥松閣全臺徵詩,明治39年由「臺灣日日新報社」出版《鳥松閣倡和集》一書,其中收錄了謝贊數首作品: 棲鳳高梧巢鶴松,蔚然臺北秀靈鍾。 試看拔地擎天聳,虬鬣籠煙欲化龍。 霞光五彩燦瀛東,史奏祥徵帝祚隆。 為報明良賡喜起,萬年有道國威雄。 公儀仙骨是君身,悟到真機妙入神。 閣藉鳥松娛樂境,居然上古葛天民。 後庭前院蔦蘿蒼,松蔭交柯棠蔭長。 謖謖濤聲翻晝夜,雞林鳳閣盡名揚。 藤竹編槐雜萬花,條風和蕩韻交加。 鳥松渾樸清閑閣,綠野堂如隱士家。 民罔常懷懷有仁,公真雅化化無塵。 保黎愛國稱賢吏,化俗移風頌至人。 政比名公著績多,無偏善教復無頗。 全臺萬里甘堂蔭,有腳陽春載道歌。 長者高風孰肖真,堅貞節操鬱嶙峋。 閑來樹下飛觴好,擊鉢聯吟雅韻多。 官箴無忝礪寅恭,雪固霜淩是老松。 歷試嚴冬姿愈茂,大夫聲價重高峰。 鳥本靈禽長是鳳,松真大樹國之樑。 為楨為幹材當選,鷺序鴛班列廟堂。 松字稱為十八公,後凋勁節傲霜風。 雖然鱗甲鬚髯老,矍鑠精神屬乃翁。 閣下庭園萬景清,興來戛擊玉瑽琤。 高朋滿座吟懷暢,鳥韻松風落筆成。 明治39年4月,謝贊逝世。 《臺灣列紳傳》記載:「謝贊,為人朴直好就義。略通經史,最善詩,清朝以功序五品。明治二十八年我兵艦占據澎湖,當時軍政長官田中綱常最愛謝贊為人,寵用甚厚。謝贊亦深感知己,盡力異常云。三十年登庸澎湖廳參事,同時受紳章。三十九年四月,惜哉!以享年六十九歲卒。」 謝贊,生於清中葉,卒於日治初期。走過兩個截然不同的時代,而他的教育之心起於浯江,成於澎湖,揚於台灣。
-
《浯事吾聞》父自金門來 開台進士鄭用錫新竹國定古蹟進士第 即將修復完竣
9月除了是開學月外,也是全國古蹟日,而古蹟日起源於西元1984年,由法國文化部所發起,於每年9月第3個週六、週日,協調博物館、美術館與古蹟免費對外開放;台灣從2001年起,全國各縣市也一起響應這個活動,讓各地民眾瞭解地方歷史與文化古蹟。 今年位於新竹市北門街的國定古蹟進士第,歷經3年有餘,即將修復完工,這位鄭用錫進士特別在——他是第一個用台灣本籍赴京考中的進士,所以稱「開台進士」,又稱「開台黃甲」。 「進士第」是1838年所建造的宅第,為「開台進士」鄭用錫住宅,至今已有185年歷史,三開三進的大院落,後面的第三進於二次大戰時焚毀,只剩下目前的前兩進。進士第木雕十分講究,正廳格扇門的雕花具有古樸蒼茫的特色,其中在底層為卍字不斷,上層為詩句或富貴平安雕刻,其刻工超穎脫俗,令人嘆為觀止。 110年「進士第」指定為古蹟已近40年,經新竹市政府不斷與所有權人溝通終促成修復,新竹市府投入5388萬元進行第一期工程,歷經近3年進度達99%。 當年新竹市長林智堅還特地親赴視察,包括門檻石紋雕刻、人字砌牆面、卍字紅磚牆面,還有正廳大門的清代披麻捉灰彩繪工法等。 進士第是保存道光年間建築風貌的重要私人古蹟,民國74年指定為國定古蹟,而鄭家人亦同意新竹市府進行修復工程,如今工程將完工,修復過程中宛如挖寶般,逐漸還原進士第原始樣貌,如磚雕「卍」字牆面、石雕「櫃台腳」,二期工程修復地坪、牆面及左凸規。 市府持續與鄭家攜手合作,將修復完工後的進士第開放民眾預約導覽參觀,讓更多人親身感受百年建築的精彩,也了解新竹的歷史。 新竹市文化局長表示,鄭用錫1823年中進士,是第一個用台灣本籍赴京考中的進士,所以稱「開台進士」,又稱「開台黃甲」。他博讀經史、熱心公益,曾纂修《淡水廳志初稿》、倡建文廟(今孔廟)及出錢出力建城(竹塹城),對於維護地方安寧與秩序更是不遺餘力,於淡北漳、泉、粵分類械鬥曾撰寫「勸和論」,勸息紛爭、辦理團練保衛家園,對新竹貢獻非常大。 自踏入前堂入口開始,即可看到細膩精緻的拼花磚牆與螭虎漏窗,門檻上的精美石紋雕刻,抬頭的梁柱間還有栩栩如生的木刻圓雕獅座,整座建築無論是木雕、石雕、磚雕、泥塑等,都展現超高的建築工藝價值,也充分展現當時鄭家在新竹的地位與能力。 另還有正廳大門的進士第彩繪,因未經前人修復,仍保留清代原始彩繪痕跡,在部分破損處還可見清代披麻捉灰的工法,極具保留價值。目前針對彩繪構件已進行適當保護措施,並爭取到文資局核定補助100萬元,進行「進士第彩繪修復計畫」。經過完整的調查研究後,已經進行「進士第彩繪工程」,回復當年的風「彩」。 新竹文化局表示,在進行進士第修復工程中,已辦理「修復前現況導覽」、「屋面導覽」、「瓦作導覽」、「磚石風化修復導覽」及「古蹟修復研習會暨導覽活動」等5場次修復現場導覽活動,共約160人參加。透過規劃設計及施工廠商清理、修復過程,並藉由學術立場交互審視研討,希望民眾對於國定古蹟進士第的整體空間修復有初步的認識。
-
《星期人物》竹塹墾首 變神明的金門人—王世傑
竹塹墾首又被稱為開竹第一人王世傑的故事充滿了勇氣和決心,他是金門的先賢之一,以卓越的開拓精神而聞名。生於1661年2月13日,原名公祿,字元安,號世傑。他來自明鄭時期的東沙(今中華民國福建省金門縣金城鎮珠沙里),在清朝政府時期,他成為了台灣清治時期的重要歷史人物。 王世傑的最大貢獻之一是領導一批漢人移民前往開發竹塹地區(今台灣新竹市一帶)。這個時期大約在清康熙年間,約為1711年左右。他的勇氣和開拓精神鼓舞了許多人,他們一同努力,興建了隆恩圳,為新竹地區的農田灌溉提供了寶貴的水源。 除了水利工程,王世傑也以慷慨捐贈土地和香火錢來支持當地的廟宇,包括新竹都城隍廟、竹蓮寺以及「東瀛福地」土地廟等。他的慷慨之舉對於新竹地區的宗教和文化建設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然而,王世傑在巡視水圳時不幸遭遇當地原住民的襲擊,最終喪生。他的遺體葬在金門蔡厝太武山麓,成為了台灣歷史的一部分。他的古厝和古墓已被我們縣政府公告為縣定古蹟,以紀念他對新竹地區的貢獻和開拓精神。王世傑是新竹地區歷史上的重要開拓者,他的事蹟為後代留下了寶貴的文化遺產。 其中有關王世傑有幾個小故事,在這裡跟大家分享: 1.竹塹300年歷史,故事一匹馬開始,談到竹塹的開發,就不能不提到在地人傳頌的先祖來自金門的「王世傑」。王世傑出生鄭成功-明鄭時代,少年時隨鄭軍隊征討即官封為護糧大司馬(相當於聯勤補給總司令),在隨鄭克塽運糧北上接濟雞籠、艋舺時途經竹塹時,見此地荒原平坦遼闊,溪流縱橫,故奏請開墾。克塽賜他一匹馬,以「跑馬定界」劃定墾拓權,這一驅馳即由新竹關西一帶奔至苗栗南庄一帶,都歸王世傑開墾。雖然不久後鄭克塽降清,但卻不影響王世傑開拓竹塹的意志,其時當地多為以漁獵維生的賽夏族人與在竹塹社的平埔族人,於是用租借或用買賣的方式將大片的土地提供給王世傑等開墾。 2.王世傑墓為「金頭殼墓」:西元1721年(康熙60年)王室結在巡視水圳途中被原住民所殺害,首級則被割取,故僅得以金屬鑄頭入殮,故王世傑墓亦被稱為「金頭殼墓」。(資料來源:翰林雲端學院) 3.王世傑家族在乾隆初期因為訴訟官司影響開始衰落,後人較知名者有王士俊,為新竹開台進士-鄭用錫的老師。 另外在我國張繼瑩教授的文章有寫道: 民國107年(2018),新竹市舉辦了開闢300週年的博覽會與紀念活動;兩場紀念活動的重頭戲,都是為了紀念竹塹開闢的起始點,然而心算強一點的人一定會發現,民國107年之紀念活動,所追溯的開闢起點並不是康熙30年,而是康熙57年(1718)。這個年代的依據是,四百甲圳(後來稱隆恩圳)追溯建設起源時說道:「康熙57年王世傑開墾竹塹埔。」這個依據與民國61年時標舉的康熙30年,顯然有著估量竹塹歷史的不同標準。但無論是起始點是康熙30年或者57年,他們共同追溯的人物,都是王世傑。透過連橫《台灣通史》,我們可以找到關於王世傑的完整故事,故事中述及他曾經是鄭氏政權下運餉的商人,協助鄭氏部隊攻打原住民獲勝,因而得到耕墾竹塹地區土地的許可,在王世傑與其鄉親的努力下,一步步打開了漢人在竹塹的生存空間,並且完成四百甲圳的水利建設。 不過,王氏家族在乾隆時期似乎遭受到相當大的打擊,水圳與田產多有易手,雖然今日在新竹城隍廟、竹蓮寺仍見到王世傑的長生祿位,但其家族並未因為作為開墾的先鋒而在更多的歷史紀錄上大顯身手。也就是說,這300年以上的竹塹開發,不只寫著輝煌的成就,也寫著在這片土地上胼手胝足的人們,到達顛峰後,又在重重的挑戰下,勉力維持的歷史。而如王世傑這般曲折起伏的過程,可能是更大多數人真實的歷史。 王世傑本身及其後代通過捐贈土地、田園租金以及市街的地基租金等方式積極支持了新竹地區的寺廟修建,這些寺廟中的一些神位仍然受到尊崇,儘管其中一些神位因寺廟改建而消失了。以下是一些尚存的寺廟神位及其相關信息: ●樹林頭境福宮中神位及神像:相傳,王世傑在建造福宮時獻出了土地。有學者認為這可能是由他的子孫或墾號(開墾者)所捐贈的。該寺廟尊稱這位神明為「王府大人」。 ●新竹都城隍廟:在《新竹縣採訪冊‧祠廟》中有記載,王世傑不僅捐獻了建寺廟的土地,還將寺廟前的太爺街到北門城下、東側108間街屋的一年租金4300文捐給了城隍廟。在都城隍廟中,特別尊崇了「皇清檀越北莊業戶王諱世傑長生祿位」。 ●新竹竹蓮寺:王世傑在竹蓮寺初建時獻出了土地。而他的後代、奉政大夫王春塘在同治年間寺廟進行重建時捐款,為寺廟的修復提供了支持。寺廟內有一個神位,尊稱為「皇清檀越主北莊業主監生王世傑、欽賜知州銜候選州同王春塘同立長生祿位」。 這些寺廟神位和神像是新竹地區宗教和文化遺產的一部分,也反映了王世傑及其後代對當地社區的貢獻和支持。他們的慷慨捐贈為寺廟的建設和維護提供了重要的資金支持,持續影響著新竹地區的文化傳統。 綜觀王世傑先賢,他在明鄭時期與清廷時期夾縫中努力所開拓出的壯舉,與其公義的行動,至今影響著現代的新竹,稱他為開竹第一人,真的不為過。
-
新竹金門同鄉會第二屆會員大會因海葵改期
(新竹訊) 由於天災原因,原計劃於9月3日舉行的新竹金門同鄉會盛大聚會不得不宣布延期。海葵颱風的到來讓新竹金門同鄉會不得不採取謹慎的舉措,以確保所有參與者的安全和舒適。現在,新竹金門同鄉會宣布新的聚會日期--10月21日(六),並再次熱情邀請所有鄉親和貴賓積極報名參與! 新的聚會日期是10月21日(六),時間將保持不變。地點依然是之前宣布的場所:新竹市風采宴會館。新竹同鄉會誠摯地期待鄉親們的參與,並懇請所有新竹金門鄉親鼓勵身邊的親朋好友一同加入新竹金門同鄉會的行列。 如需進一步信息或報名,請聯繫:總幹事李素寬0928-543068、聯絡秘書陳美蘭0982-254717。
-
《浯事吾聞》淺談金門褒歌文化
本週是我國開學週,許多小朋友紛紛帶著即將陪伴他們新學期的書本回家包書袋,而在許多金門鄉團社交群組上紛紛交流自家兒孫所拿到的鄉土教材,其中金門學子的閩南語課本教材,真的令人眼睛一亮。 這本屬於金門學子的金門話課本-阮第開民宿,除了傳遞教育學子閩南的金門話外也有許多金門特有的食文化與節慶的介紹,其中課文內部分還採用了特有的金門褒歌文化,嘗試透過教育系統,讓更多學子認識金門褒歌。 褒歌在金門夏興、水頭與后湖等聚落都可以見到身影。據金門縣府文化局許勇為(2022)指出,「現今褒歌推廣最為卓著莫過於澎湖二崁,而二崁陳氏褒歌即源自於金門夏興陳氏,往年都會回夏興尋親、祭祖。」換句話說,金門褒歌發展相較澎湖時間上更為早。然而關於金門褒歌研究可說付之闕如、少的可憐,澎湖雖說發展的晚,但其相關文獻與資料反而豐富。從《澎湖志(卷十三)》就可知其端倪,其指出何謂褒歌? 褒歌又可稱為「褒歌仔」,也就是「小玩意兒」之意;另由於臺語音譯的關係,也有取其常以褒歌互「摳(khau)」之意而記成「駁歌(pakkoa)」。褒歌屬於傳統音樂中民間歌謠的一部分,由於其文字曲詞的豐富,也屬於民間文學的範疇。事實上,由於民間歌謠所描寫的內容通常無所不包,因此無論對於人類學、民俗學、音樂學、語言學、文學以及其它諸多學科而言,都是重要的研究素材,亦是深入瞭解民族特性絕佳的出發點之一。 陳榮一(2010)著《澎湖二崁褒歌第二冊》其中一首歌謠印象極為深刻(台語): 日月催迫人快老,光陰親像水咧流,萬項功夫學未透,專攻一項才是勢。 換成白話就是說:「人生局老,真正萬項功夫學不透。這是在鼓勵年輕人不要好高騖遠,要追求專真的智識技能,世間通才難求,專精一科是生存的基本條件」。值得一提《澎湖二崁褒歌第二冊》收錄計四十六首歌曲,每行七字、四行一首為特色,每首都蘊含當地人生活習慣,且出版成冊,非常有意思。至於金門褒歌? 反觀金門褒歌雖較澎湖發展早,卻少見到進者出版,近代僅劉國棋(2012)碩士論文《金門民間文學傳承人楊黃宛及傳承作品研究》有詳細介紹與研究。將褒歌視為民間文學或民間歌謠的一種並指出,「金門民間文學傳承人為數相當多,50歲以下者卻甚少,明顯呈現出年齡斷層的現象,實在有必要重新再做一次全面的調查與採錄,並對傳承人做更詳盡的田野調查與研究。……以彌補金門地區研究的缺憾,而能有所進展。」 與此同時,將水頭聚落楊黃宛女士文學作品分為「敘事散文類」與「詩歌韻文類」二種。其中「詩歌韻文類」裡的「生活歌謠」,發現與澎湖二崁褒歌極為相似。 劉國棋(2012)紀錄金門楊黃宛的生活歌謠(台語): 鼠打出世佇壁空 大開花燈是薛剛 踢死太子驚朝廷 薛剛被召九巒山 薛剛楊藩來轉世 欲報丁山一家 翻成白話,即「歌謠中敘述了薛丁山的妻子樊梨花正懷孕,當時樊梨花正懷孕,於是楊藩轉世投胎為他兒子薛剛,為的是想報復薛丁山他們一家人,故薛剛行為不馴,踢死太子而驚動朝廷。」但讓我印象較深刻,莫過於以下這首「鄉土歌謠」(台語): 東沙皇帝,歐厝駮架, 泗湖無例,后湖哭父, 菽藁山溜大螺。 白話說:「東沙村因整村的人都姓王,所以稱皇帝。歐厝村地方非常小,就像墊腳的腳架一丁點兒大。后湖村一大早,就要吼叫吆喝人起床出海捕魚。昔果山村昔名菽藁山深處山區,樹多蟬多,常有人會到此處捕蟬。」把每一個村莊的特色,用一個簡單的句子表達出來。此同時,跟東沙、歐厝與隔壁村的珠山相似的歌謠也不少。 林永塘(2009)在《浯州俗諺集》也有類似的記載,「東沙豬,歐厝驢,山仔兜狗。」其意是指,俗話說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在這三個村落裡表現得一覽無遺,除歐厝靠海,餘二村均於內陸。東沙靠養豬業為主;歐厝則以驢馱沙販賣為其營生之;「山仔兜」即現在的珠山,大都務農為主,並兼飼養家畜、禽為副業,為了防範偷兒光顧,遂大量養狗看家,形成該村落的特殊景觀。至於同上述「……泗湖無例,后湖哭父……。」林永塘(2009)在其著,對泗湖與后湖的說明較劉國棋(2012)更為深入描述。 泗湖雖然是一個靠海村落,但很奇怪的是,該村並無人從事海上漁業活動,反而清一色的務農,幾乎沒有例外,這樣的「無例」,並不是人云亦云的都跑去務農,而是經過村裡長老會議中一致決定的;而后湖也是一個臨海村落,居民一部務農,餘則從事近、沿海邊捕魚為業,亦即所謂的牽罟網魚,而此種作業方式須配合潮水下海,當東北季風起,地區天氣轉涼,一大早在寒冷的冬天下海,風寒水凍委實難受,抖擻直打,簡直就是「冷得要哭爸」。至於菽藁山大螺?菽藁山同前述,為今之昔果山。「溜」是指捕捉、把玩之意。夏蟬在金門俗稱「大螺」,因昔果山村落週邊種植大量的苦苓樹,而蟬又喜依附其樹上,每逢夏天數量龐大的蟬聚集鳴聲四起,聲徹雲霄好不壯觀,而當時的孩童也無舍可玩,常拿著竹竿黏著蒼蠅膠(黏蒼蠅紙上的膠),或以塑膠袋捕捉之,作為玩耍之物,因而得名。 至於,金門與澎湖在創作上還是有些許異同? 金門的民間歌謠與澎湖褒歌二者相較,發現「生活歌謠」數量上金門相較澎湖多、「愛情歌謠」則澎湖相較金門來得多。此外也有許多相似點,金門有些歌謠一行七個字,且首尾相連,如前述的鼠打出世佇壁空……。並且澎湖褒歌講究七個字一行,反觀金門較沒澎湖講究,每一行字數都不一,可能第一行四個字,最後一行六個字,像是東沙皇帝……。如同劉國棋(2012)研究結果所言:「傳承人的傳承作品與所處地域的生活環境、習性有極為密切的關連。」換句話說,澎湖人在那時空環境下,對愛情憧憬相較於金門來得更渴望與嚮往,才會有如此差距創作出103則歌謠。 值得一提的是,金門歌謠更像是一種俗語(或俗諺),它不像澎湖褒歌受限於一行七字。看了地方文史工作者,分別是陳麗玉(2012)《有趣的金門俗語集錦》、楊天厚與林麗寬(1996)《金門俗諺採擷》、許丕華(2010)《浯鄉俗諺風華錄》、林永塘(2009)《浯州俗諺集》、鄭藩派(2002)《鄉諺俚語采風情》、洪乾佑(1999)《金門話考釋…等。就會發現,澎湖褒歌更像是金門俗語,且是將各個村落特色合起來的一首曲子(或歌謠)。換句話說,「金門歌謠更像是澎湖二崁瘦身版的褒歌。」 為了回應前述澎湖二崁褒歌。縣籍文史工作者陳永富(2020)在《金門日報》的〈星期人物〉對陳榮一的專訪,亦有提到澎湖二崁褒歌由來且有較深入報導指出,「褒歌用最通俗的詞句,隨性的以七字一句、每首四句方式完成,格律類似古詩,呈現吟唱者的心情轉折,可即興互相褒貶人情冷暖或男女情愛,藉事隱喻古今及民俗風情等,真實呈現在地文化,趣味橫生。」如同前述他所創作的一首日月催迫人快老,光陰親像水咧流……歌謠。而「二崁褒歌,有點類似客家人的採茶山歌,應該也是源自金門的「唸歌」,跟廈門同安區蓮花鎮的採茶褒歌(山歌)同源。(同安小坪的「蓮花褒歌」於2007年8月與車鼓弄、廈金宋江陣同列福建省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祖籍金門的廈門市同安區前文化局長顏立水曾研究二崁褒歌。他指出,「資料顯示,澎湖90%以上的居民祖籍在金門,以致澎湖島有『金門族』、『金門厝』、『金門館』、『金門井』、『金門廟』等名稱。辛亥革命之前,澎湖與金門屬同安縣轄地。而二崁最有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就是褒歌。在陳榮一熱心推動下,二崁褒歌可說是無處不有,無人不曉。除在村內牆上懸掛磚寫褒歌,茶具印有褒歌,木片紀念郵卡寫著褒歌,特產包裝袋也印著褒歌。」 在星期人物報導的文末陳榮一更指出,「他們在二崁老宅後面新建的『傳香館』,不僅將房屋座向一百八十度轉彎,直接朝向祖籍地金門,大門門聯並書寫『二十七世遵下坑祖傳、崁百八度慕浯鄉盛香。』明白表明陳榮一來自金門下坑(六郎公派下)27世,展現中國人根深蒂固的不忘本,敬祖溯源傳統。」與前述縣府文化局陳勇為說法來自夏興(即下坑)相當一致。換句話說,二崁褒歌與金門夏興系出同源,彼此間存在一種剪不斷紐帶(bonding)關係。 文化影響之深厚的積累,就如同金門褒歌、金門話,可以追尋出金門人遷移的脈絡,希望這樣屬於金門厚實的文化成果,可以在金門新一代的學子當中,再綻放出屬於金門文化的風采。
-
《星期人物》「尋根專家」顏立水 用行動深愛金同文化的腳踏車局長
筆名:岩立 祖籍:金門賢庵 出生:1942年11月出生 現居地:廈門 曾任: 中國通俗文藝研究會會員 中國省民俗學會理事 同安縣文化局 同安縣宗教局局長 經歷:長期從事地方基層文化工作。 著作: 《中國民間故事集成.福建卷.同安縣卷》 《秋實集》 《冬耕集》 《金門與同安》 《朱熹在同安》 《顏立水論金門》(金門縣政府出版品) 《老時光裡的同安》 等數十本著作 特殊稱號: 曾獲「國家藝術科學重點研究項目-中國民間文學集成編纂工作先進工作者」稱號(廈門圖書館) 「那些文物再不保護就來不及了。」這個樸素的信念支撐著顏立水不斷前行:搶救文物、著書尋根、守護文脈、傳承歷史,一走就是近半個世紀。在2017感動廈門十大人物頒獎晚會上,同安文史專家顏立水榮膺「十佳」之一。 顏立水常以「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自勉。47年來,他始終耕耘在兩岸文史的田畝上,被譽為「同安文化符號」。 文史拓荒 如果要問,當今同安誰對金門歷史最有發言權,顏立水是不二人選。從1995年至今,顏立水用316篇文章、324幀珍貴圖片,詮釋了歷史上金門與同安「無金不成銀」「無金不成銅」的親緣關係。1981年,當時的同安縣文物普查中,他把「金門歷史名人遺留同安的文物古蹟」作為普查專題,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資料,其中許多文物成了台胞尋根謁祖的歷史憑據。 2013年,顏立水的新書《祖地情懷》在台北印刷,這是金門縣政府出資為他個人出版的第五本專著。自1998年以來,金門縣政府先後助其出版了《金門與同安》、《先賢行跡采風》(合著)、《顏立水論金門》、《鳳山鍾秀》等專著,其中《金門與同安》一書,是大陸作者首次應邀參與金門寫書。 尋根專家 兩岸開放往來,許多台胞來廈尋根,凡到同安尋根的台胞,一般找的嚮導就是被譽為「尋根專家」的顏立水。尋根線索不易獲得,顏立水的過人之處在於,能從紛繁蕪雜的族譜、史誌等資料中找到蛛絲馬跡。 幾十年間,顏立水走遍同安山山水水,對祠堂、墓葬、碑坊、族譜等進行考察記錄,為台胞尋根理清了脈絡。他還陸續在《金門日報》上刊文,介紹金門先賢留在同安的遺跡,很多金門人從中發現有價值的祖籍地信息。 儘管與這些台胞素未謀面,顏立水卻像故鄉的老友一樣有求必應。近30年來,他接待過返鄉「找祖公,找佛公」的僑胞、台胞500多人次。在他的直接幫助下,上百名台胞在大陸找到祖居地。 「如果算上電話諮詢的台胞,估計有上千人,當這樣的『媒人』,我樂意。」顏立水說。 斗笠局長 顏立水曾任原同安縣文化局局長,被民眾親切地喚作「斗笠局長」。1982年,他腸胃手術未痊癒,就參與了全縣文物普查工作。他常頭戴一頂斗笠,騎著一輛「什麼都會響,只有鈴不響」的自行車下鄉,車把上掛著一個哐當作響的軍用水壺,到鄉下常被誤以為是「收破爛的」。他一天來回跑幾十公里的山路,白天探墓穴、鑽山洞、訪寺廟、看碑坊,晚上手寫整理手稿、沖洗膠卷。 普查文化很艱辛,顏立水和同事在甘露寺案桌下睡稻草鋪,在西大帽山冒雨抄錄祈雨石刻,在澳溪遇山洪握牛尾巴涉溪。他以守護同安文化遺產為己任,有時竟不顧自身安危。到農村上露天廁所,他發現用來砌廁所的是石碑和義勇石。看到路上不起眼的石板,他會蹲下身,摸摸石板背面看有沒有刻字。經過兩年普查,當時同安全縣(含今翔安區)1216個自然村都留下了他的足跡,他也基本上摸清了「千年古縣」的文化家底。「厚臉皮、磨嘴皮、跑腳皮,這些文物資料來之不易。」顏立水說,就是憑著這樣的韌勁,掌握了大量第一手資料。 就是這樣的精神讓顏立水保護了同安區內將近400件古石雕。被稱文化保護工作先行者的顏立水,曾任廈門市文化局長彭一萬先生曾如此形容他:「我稱他為『腳踏車局長』,他心中有理想,腳下有力量,既『守土有責』,又胸有成竹,編寫、出版多部著作。他就像深深植根於沃土之中的一株鄉思樹,樸素、堅實。」
-
《異鄉鬢影》
基隆市金門同鄉會辦理會員大會 基隆市金門同鄉會將於本月9日辦理本年度會員大會。 基隆市金門同鄉會於民國99年7月31日成立,目前會員數達二百餘人,長年活動包含新春團拜、中秋節聯歡活動及會員大會。基隆地區金門鄉親有近4000人,但同鄉會會員只有二百多人,不到十分之一。基隆市金門同鄉會代表顏振輝表示「我希望吸收更多基隆金門鄉親加入同鄉會,過去可能因為宣導不夠,不是很多人知道同鄉會組織,或者因為不了解同鄉會性質所以沒有加入,歡迎更多基隆的金門鄉親加入基隆市金門同鄉會。聯絡方式:顏振輝 0935-9368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