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經樂道
-
《鄉訊短波》
●本報鄉訊採訪小組 ●楊水應鑽石婚紀念餐會明天舉行 「上善若水—楊水應創業記發表暨鑽石婚紀念餐會」明周日上午十一時在台北市王朝大飯店(原環亞飯店)五樓會議中心舉行,預定席開二十五—三十桌,楊水應顧及在金門的故舊遠來辛苦,故未寄出一張請柬,但金門縣長李炷烽仍會出席。 ●黃德全當選旅北總幹事聯誼會長 台北市金門同鄉會總幹事黃德全,十月一日當選有二十九位總幹事加入的「全國旅北各縣市同鄉會總幹事聯誼會」會長,其服務熱忱也能獲跨越縣市同鄉肯定,得來不易。 ●黃怡騰擔任中投董事長昨日返鄉 政大法學博士、曾任消費者文教基金會秘書長的律師黃怡騰,七月間走馬上任中央投資股份有限公司暨光華投資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將以法學專長處理龐雜的國民黨黨產事宜。黃怡騰已於昨日回到金門,除了法律任務,也回來探望親友。
-
《鄉訊焦點》上善若水楊水應人生行路
本報駐台特派員楊樹清 一九五八年八二三砲戰爆發,政府有計畫地一批批安排民眾、學生疏遷至台灣;十月六日,彼岸共軍廣播,「自本日起暫停砲擊七天」,趁此空檔,十月九日金門中學九百二十名學生、次日六千一百五十四位民眾,先後被以軍艦送抵高雄。 眼看鄉人、親友一個個走出,金門島快變空城了;「要走嗎?」父兄早已下南洋謀生、留下排行老六年僅十二歲的楊水應留守家園;時光飛逝,已三十六歲的楊水應,為自己提出了此生最難作決定的疑問。遠在馬來西亞的母親張含英一封又一封的緊急電報,金門恐怕是守不住了,「水應吾兒,儘速遷台!」老母親隔著南中國海的聲聲催促,終於鼓動楊水應飛離的翅膀。 不甘心啊!一九二二年生於金寧鄉湖下村71號的楊水應,成長打拚了這麼多年,二十歲時已在城隍廟旁買了間店屋及南門的住宅,此後母親又在後浦西門增購一棟三落大厝、郊外沙美路上擁土地數筆、金城中興路37號自建三層店屋開設鴻大布行;這一切都將在砲火離亂中付之流水?之前,一艘川行金、廈間、採購民生物資的機帆船已給國軍徵用了。 一九五八年十二月底,早已錯過了政府發放每位疏台民眾的三千元安家補助金,楊水應與一九四八年結褵的陳淑女領著四位幼子振芳、振盛、振鐘、振銘,共計六口之家遷往台灣。 崛起,迪化商圈 初來乍到,身上無多的現金,台北市民樂街一棟出租公寓的三樓,二十幾坪大的空間塞滿了楊水應一家人及另外的兩戶人家,六人擠一房間、三戶共用一廚房,來台後又育一男振慶、一女惠珠,龐雜的生活費得靠在馬來西亞的幾位胞兄僑匯接濟。 舉家遷台度過一段適應期,前線的戰況逐漸穩住,商家開始恢復營業,亟需台灣物資供應;楊水應靈機一動,採取寄郵件包裹方式將商品寄回金門供銷。每天依照金門當地商店的需求量與訂購貨物的清單,在家裡逐一秤重包裝;工作量大,一家人每天必須忙碌到午夜十二時以後。與金門有往來,楊水應想到可托請鄉人在金門收購海產運來台灣銷售;每次貨到高雄,他即從台北—桃園—新竹—台中—彰化—台南沿途兜售訂單,高雄碼頭出貨,再分發交給各縣市承辦商店托收、就近送貨。每月貨物出清,再沿途收取帳款,然後回到台北。 從事台金兩地海產買賣,累積了筆資金,楊水應以四萬五千元在永和文化街買下首棟二層樓住宅;接著與人合夥買地建屋出售,先是建了四間店面,再建四棟獨立式高級住宅,都有不錯的獲利。但隨著政府為壓制房地產高漲而停止房貸的政策推出,楊水應轉而向布業發展。 投入布業,也是一段金門因緣。當時金門布業公會組織聯營模式,楊水應身為會員之一,常被委託在台灣採購布疋、配運回金門各布行銷售。採購業務持續數年,他在台北市迪化街的布商間建立起商譽,也在南京西路233巷13號購下店厝一棟,並在這裡成立益安布行,這棟店厝成為楊水應在台灣事業發展的起點,也是一九六八年在台中創設鴻安紡織工廠的重要基礎。念舊、惜情的他,至今仍不捨搬離南京西路舊宅。 八十五歲的楊水應來台灣半世紀,從海產買賣起家、又涉及建築、布業,先後創立鴻安紡織廠、嘉鴻貿易公司、隆安布行、鴻瑄化學皮廠等事業;但獲利較豐者,仍屬土地及房屋建築,台北市師大路龍泉市場全棟由他一手建造,貴德街布業大樓、維和大樓、民族路市場等建築也出自於他的投資,也與友人在林口重劃區內買賣土地。 點滴,上善若水 「利從誠中出,譽從信中來」,這是楊水應經營事業的十字箴言。懂得賺錢,更懂得回饋;一九七一年四月,陳玉堂與楊水應等人倡議成立台北市金門同鄉會,陳玉堂首任理事長,成立之初,經費極度困難,會址一度借用金湖旅社;一九七三年改選時,楊水應接任理事長,其後連任七屆、當了二十二年理事長,至一九九六年六月卸任,任內最具體貢獻是將同鄉會正式向台北市政府登記為人民團體,並帶頭發動鄉親及華僑捐獻,以六十萬元買下台北市環河北路157號四樓作為永久會址。楊水應也與楊森將軍等人籌辦世界董楊宗親總會,後又創台北市四知堂文教公益協會並任會長,他也以父楊篤江、母張含英之名成立獎助學金提供金門籍清寒子弟向學。一九八八年,楊水應當選全國好人好事代表。 《上善若水——楊水應創業記暨鑽石婚紀念》的新書發表會,明(周日)上午十一時將在台北市王朝大飯店舉行;引自老子《道德經》的「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正符合了名字中帶水的楊水應一生的行事風格;在與陳淑女結褵六十周年鑽石婚的紀念日,以「上善若水」留下日後可供後輩子孫回憶的點滴,也為金門人在家鄉、在他鄉的生命歷程留下記錄。
-
《鄉訊留言板》許伯鑫要用畫面紀錄金門人大遷徙的故事
●楊樹清 中秋過後,這一周《鄉訊》的「同學會」專題採訪、製作過程,較之於前幾期可說辛苦得多。 幾位設定要訪問的人不是不在台北,就是連繫不上:李炳團回金門、李明遼到花蓮、李養盛與蔡虎德電話不通,以至於截稿前還找不到一份「嘉義中學金門同學會」的完整名單,拍不到合影照片,疏漏了不少老同學的名字,專題照片只好用八二三學生與民眾自碼頭疏散到台灣的老照片替代,《星期人物》的李明遼人物特寫照是陳妙玲幫我們從她家族照相本裡「截」出的。品質不盡理想,請多包涵。 令人感動的是,曾任《自立晚報》攝影記者七年、見證金馬解嚴前後一段抗爭史,現擔任公共電視紀錄片編導的許伯鑫,被《鄉訊》的「同學會」專題打動;八二三為界,他正構思如何用畫面記載金門人大遷徙、金門流亡學生大變動的時代故事。 連續五周以五個大版呈現的《鄉訊》,報社編輯部同仁與個人都忙得疲累不堪,也許得放慢腳步才能走更遠的路。下月下周起,《鄉訊》就回復「半版」吧。
-
《鄉事動靜》楊永斌周遊列國歸來
╱本報鄉訊採訪小組 曾講了句「金門人是未淪陷的大陸人、講閩南語的外省人」名言的楊永斌,近來東奔西走、周遊列國講學、開學術會議,單是新加坡國立大學就待了三個月,又陪同赴美國康乃爾大學攻讀土木博士學位的女兒楊子儀向學校報到;有將近一年多時間,同鄉、親友——包括她的姊姊楊筑君(牧羊女)要見到他都難。楊永斌獲頒奧地利國家科學院院士後,與同鄉有約的飯局,也必須等待多時才能實現。九二一,中秋節前夕,一群同鄉及金門朋友,在台北紅豆食府的夜宴上終於請到,見到了楊永斌及他罕露面的美麗夫人黃如宛。宴會結束,眾人合影。咦!怎麼剛剛好十五人?十五月圓人團圓,這是一次溫馨的親友會、同鄉會。 兩年前與台大校長擦身而過的楊永斌,沒當成台大校長,卻當上了奧地利國家科學外籍院士,係台灣第一人,也是二○○七年唯一獲選院士的亞洲人;據了解,教育部長、中研院院士杜正勝遇到他,道賀之外,直說這是一個得來不易的榮銜。楊永斌是怎麼做到的? 一九五四年八月二十二日出生於金寧鄉湖下村的楊永斌,金寧國中第二屆畢業,曾考取並入學金門高中,再轉往台北建國中學完成高中學業,台灣大學土木系所畢業,赴美取得康乃爾大學博士學位,一九八四年回台任教於台大土木系迄今,期間曾經歷台大土木系主任及所長、工學院院長,身兼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組長,現任台灣大學特聘教授、中國土木水利工程學會理事,今年五月又獲頒奧地利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 奧地利的人口才八百萬人,卻已出了九位諾貝爾獎得主,是個科學與藝術互放光芒的國際之都;獲頒國家院士,對楊永斌而言,是榮耀也是壓力。當選院士的原因,楊永斌曾對媒體分析說,奧地利國家科學院前任院長赫伯特‧孟是《結構工程期刊》總編輯,可能因看到他所寫的〈空間結構的穩定理論〉和〈高鐵橋樑振動〉的研究論文被引用率極高,所以才肯定他的研究成果。 成立於一八七四年的奧地利國家科學院,院士分為「數學和自然科學」及「人文及社會科學」兩組,今年新選出的二十四位院士中,奧國國籍與外籍院士各佔一半,其中也有諾貝爾獎的得主當選。 在台大已教了二十三年書的楊永斌,難得有個學術長假讓他忽東、忽西自在遊走;但即使在休假狀態,仍然國際學術邀約不斷,難得能停下腳步來與鄉親話家常。九月二十一日在台北紅豆食府的晚宴,楊永斌偕夫人黃如宛,楊永斌的姊姊楊筑君則帶來畢業於台大土木研究所的兒子許智乘出席鄉宴,此外還有藝術家李錫奇、三采文化公司總經理張輝明及夫人劉淑美、視覺藝術設計家翁翁及夫人詹素嬌,職經出版公司副總編輯方清河,設計家林世英(藍一峰),作家許冰瑩、畢業於輔大織品系的林晏君、攝影家鐘永和及本報《鄉訊》主編楊樹清等計有五人,大家共同舉杯祝賀楊永斌獲奧地利國家科學院院士殊榮,並期待他的土木結構專長能協助金門大橋早日架成。一九八四年自美學成返國,也喜愛文學、寫作的楊永斌則鼓勵大家去看歐威爾的小說《一九八四》,他說,看完《一九八四》全世界走得通,可以交到很多有共同話題的朋友。 因為楊永斌周遊列國歸來,十五同鄉歡敘台北紅豆食府,也提前在異鄉過了個很有鄉情味的中秋。
-
《鄉訊短波》●
●本報鄉訊採訪小組 ●嘉中金門同學會十月九日在台北 八二三流亡來金,寄讀省立嘉義中學的七十二名金門中學初中部、高中部同學,今年的同學會時間仍如往常定在十月九日,這是當年他們烽火避亂、登船來台的紀念日。七十二位同學中,仍有多人因年代久遠失聯,盼見報後速與李養盛、林金殿或立委吳成典國會辦公室主任李炳團連繫上,今年召開的時間是十月九日下午六時,地點在台北火車站旁的天成飯店。 ●林開立在美任網路電話市場經理 金門中學高中部第四屆畢業的林朝文,曾任台北市捷運局正工程師,其子、一九六三年生於後浦南門的林開立在美取得北卡羅萊萊州立大學電機碩士,再獲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電機博士學位,目前在美國VOIP(網路電話)任市場管理經理。 ●許俊麒任太魯閣棒球打擊場副總 金門縣政顧問許丕華的兩位公子分別在百貨、運動休閒職場表現亮眼,出生於後湖的長子許俊明東海大學公行系畢業,現任職遠東百貨三、四、五樓營業處處長;次子許俊麒文化大學機械系畢業,現任職太魯閣棒球打擊場執行副總經理。熱愛寫作,並繳出好成績的許丕華其增訂版的浯鄉俗諺風華錄》行將再版推出。
-
《星期人物》李明遼力爭上游活出精采
本報駐台特派員楊樹清/台北專訪 雖然「親不親故鄉人」,但要採訪、寫出李明遼,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他有著銀行家的內斂拘謹,也有著金門人的謙卑,含蓄,「寫我好嗎?」、「要寫這麼細?」,「這段能否保留?」………。一九九三年至一九九六年的《鄉訊版‧星期人物》,三年期間不曾重複介紹過,一百五十六位旅外金門人,李明遼是我們就「八二三流亡學生」、「金門早期台大生」、「銀行界高階主管」等內容。一直想專訪、報導的對象,卻未能如願;時隔十多年了,這一次配合〈八二三流亡學生‧寄讀嘉中七十二〉嘉義中學金門同學會專題的推出,李明遼又給鎖定。初時,他仍婉謝受訪,自認並不值得一寫;屢經遊說,甚至叫他舅舅的陳妙玲也加入,取得正在花蓮渡假,下榻「理想大地」的他「有限度的接受電話訪談」。 李明遼,一九三九年出生於金寧鄉南山村,父李炎諒世居古寧頭,母許氏後湖人。李家七個兄弟姊妹,李明遼排行老大。小學唸的是與金城示範中心齊名的古寧示範國民學校,時校址設在北山村,一九五九年易名北山國校,一九六三年復名古寧國校。李明遼仍記得古寧示範國民學校的美術教師馬柳;畢業於福建龍溪師範的馬柳,早年金門許多照相館,像蝴蝶等照相館的「佈景」不乏出自他的手,即連現存,一九五七年成立於後浦東門浮雕有金門地圖及一匹金馬造型的「金門攝影社」外牆仍然保留了「馬柳題」,馬老師可說是金門早期美術教育視覺設計的拓荒者。李明遼在古寧示範學校六年級上學期時,碰到九三砲戰,學校疏散,致他未能完成小學學業,後考入金門中學初中部春季班,一九五八年初中畢,再一個八二三!他被迫與九百多名金門中學學生流亡台灣,又與其中的七十二人寄讀省立嘉義中學。 自高一唸起;一九六一年,李明遼自嘉義中學畢業,考取台灣大學商學系,很少人知道,六○年代的台大校園,有個「金門一族」;李明遼的前後期台大同鄉中,學長有台大農學院的李增宗及黃聰山。土木系的林朝文及電機系的林朝武兄弟,化工系的許榮輝及歐陽顏生、國貿系的楊忠全,同屆同學有經濟系的楊誠對,學弟有森林系的李國忠,商學系的楊清池,外文系的楊鴻彬,另一位是一九六三年「第一名考取台大政治系,次年轉中文系的洪乾祐,這一群多具「流亡學生」背景的台大金門同學步出社會後,個個表現精彩,李增宗、黃聰山都曾在金門農林單位及曾在農委會任職主管,林朝文曾任台北市捷運局正工程師,林朝武曾任菲利浦公司台灣地區總經理,許榮輝台肥所長退休,歐陽顏生任中鼎工程總工程師,楊忠全曾任台灣電力公司總工程師,現任金門縣副縣長,楊誠對現任中央再保險公司董事長,李國忠台大森林系教授退休,楊清池在企業界表現亮眼,楊鴻彬現任中國產物保險公司總經理,洪乾祐曾任教逢甲大學中文系。 李明遼一九六六年自台大商學系畢業,入空軍服預官役,軍旅途中,有半年待在山外南雄,這是他離鄉八年來在金門待得最長的一段日子,當兵的苦,但也填補了鄉情角落空白的一小角。退伍後,在基隆海關工作三年,旋於一九六九年進入台北市銀行,從行員、科長、襄理、副理、國外部經理退休,一九九二年轉任安泰銀行任職副總經理至二○○二年再次退休。 作為金門籍在台銀行、金融界職階最高位者,李明遼是傑出的銀行家,同時也與夫人黃雅珠培養出兩位在學術領域表現優秀的公子,長子李逸庭取得瑞士洛桑管理學院管理學博士學位,現於西班牙一所著名大學任教;次子李宗翰在台大唸的是工商管理,再轉攻史學,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畢業赴美國哈佛大學攻讀歷史博士學位,以宋代思想為研究專題。 過去忙碌的銀行家生涯,再怎麼忙,李明遼有兩件事一定做到,一是清明返鄉掃墓、祭祖;一是二十年來,每逢十月九日的嘉義中學金門同學會不能缺席,退休後,他覺得該為同鄉事務盡點力,兩年前加入台北市金門同鄉會組織運作,擔任理事一職,對待家鄉的未來,在不具金融條件、工商業發展不易下,他卻對金門觀光旅遊潛力,往休閒渡假島規劃,發展的方向深具信心。 李明遼,八二三的流亡學生,終於明瞭,不向烽火命運低頭,力爭上游,為自己活出精采!
-
《鄉訊焦點》八二三流亡學生.寄讀嘉中七十二
/本報駐台特派員楊樹清 料羅,亂世碼頭 這是一個屬於烽火離亂、流亡學生的故事。 一九五八年,八二三砲戰爆發。 才歷經九三砲戰從縣城後浦西門外的中正堂遷校至金湖鎮陳坑村的金門中學;這一回,不再是一百五十公里土地面積的境內游移,而是,一百五十浬海峽的境外跋涉。 八二三打了一個多月後,十月八日晚,金門縣政府統計出登記赴台的學生總數:九百二十人!金門中學初中部、高中部,已經很難分出哪一屆、哪一班了。所有人只有一個共同的亂世碼頭:料羅!一個共同的逃難方向:台灣! 十月九日星期四,中午過後,軍用卡車穿梭在各個大型聚落,準備載送學生到料羅港。 住榜林、十六歲的姚清華,初中畢業,考取金門中學高中部的同時,又獲保送入台灣省立新竹工業職業學校機械科,他另一位獲保送的同學李增壽趕在八二三前已先行赴台;出門時,姚清華扛著的一只木箱僅裝了幾件換洗衣物,口袋內藏父親按月自新加坡僑匯來所積存的四、五百元現金,母親又給了他一兩黃金,祖母塞給他一只戒指。 住後浦、正要升讀高三的顏重威,帶著弟弟、妹妹一起出走,每人獲家裡分配到一百多塊錢台幣;吃完祖母的滷蛋麵後,父親把重威叫到跟前,「此去人海茫茫,前途未卜,凶險難料,萬一金門淪陷,與台灣斷絕往來,家中經濟無法接濟你們時,你能帶好弟妹嗎?」 一九五二年底金門中學初中部春季聯考、一百八十人報考只錄取三十人,住湖下的楊忠全金榜題名時,卻也是在新加坡的父親半夜跌倒西去日;八二三那年升讀高三的楊忠全,最後一年的高中學業,被迫要離開。 一九五六年自金寧中心國校畢業、順利升上金門中學的翁志勵,離鄉的年代才只是個初二生。 楊清國以金門中學初中部第六名成績畢業,正徘徊是否要申請保送到台灣的師範學校或者留鄉升讀高中的兩難之間;此時,鄰長來通知了,軍用卡車已停在湖下村的大埕。想起在新加坡出生、度過一個不愛穿褲子、不愛唸書的童年,是祖母硬拉著他到學堂去;重回金門島,幼童已是少年郎,不是不想讀書、而是不願去台灣,是祖母再一次連哄帶騙地拖拉含著淚水的楊清國上車。八二三的砲彈打得又凶又猛,也許金門守不住了;孩子,走吧,到台灣去! 姚清華、顏重威、楊忠全、翁志勵、楊清國的故事,都已寫進了《八二三烽火遊子》這本書;他們,止於九百二十個烽火離亂的小小切片,或說動盪時代的微捲。每一個遊子身上都是一則未知、一篇驚奇。 現在,我們要擴大尋找的是,一群飄散在台灣各省立中學的金門學生的流亡過程,包括寄讀在嘉義中學的七十二人。 流亡,在天之涯 十月九日下午三時許,停泊在料羅碼頭的「開口笑」登陸艇,正要緩緩打開匣門,接納九百多個學子及千餘位民眾。「共匪又要砲擊了,緊急疏散!緊急疏散!」出自國軍觀測大陸沿岸共軍各砲陣地動向的訊息迅即傳開,所有的人拎著大包小包自沙灘一哄而散,留下淨空的碼頭。來自古寧社的八位少年:李明遼、李養盛、李炳團、李清坡、李水賜、李開盤、李天平、李金寧,彼此緊緊貼近,就怕在人海中散了。 傍晚,人潮陸續歸回料羅碼頭;入夜的漲潮時刻,海軍小艇出動了,一艘艘靠近岸邊,把大家接運上登陸艇。來自烈嶼的蔡虎德、林金殿、洪陸訓等少年寸步不離、自成一個集合。 午夜時分。船笛響了! 密不透風的船艙底層。搖擺出來的暈眩。海水鹹味、腥味與嘔吐的氣味混凝。難眠的夜、漫無邊際的航行。來自東村、西村的呂清水、呂水泉、呂清第、呂水峨、呂水榮,多水的一群少年,終得賦別浯江水。故鄉,遠了、遠了……。 前後二十四小時。台灣海峽一晝夜的翻滾、搖晃。 十月十日下午六時,看到壽山的燈塔。高雄到了。 舟車的勞頓,拖著疲累不堪的身心。下船!高雄軍用碼頭,迎面而來,岸上人家掛滿的國旗飄揚,眾人才驚覺今夕雙十國慶;聞訊而來的記者們,鎂光燈閃個不停;金門,八二三打出國際知名度!戰地前線來了批流亡學生。一條重要新聞! 又是一長排的軍用卡軍,把大家載向一個未知。 高雄中學──在這裡休息一晚,一如新兵下部隊前的等待分發。 不必「轉學考」,先行填寫「志願」;基隆、台北、台中、高雄,這五個大城市除外;分佈北、中、南及花東的三十所台灣省立中學,等待被分發。 姚清華與同村六、七個同學為了彼此照料、有志一同到台東中學;顏重威一家三兄妹,他與弟弟到板橋中學、妹妹則被拆散到彰化女中;翁志勵選擇桃園中學;楊忠全與楊清國等三十多位從初一到高三的金門中學同學被分發到斗六中學。 「我們坐的是慢車,火車每到一站都要停,新營、嘉義、斗六、員林、彰化等,每一站都有一批同學下車,」現任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研究員的顏重威,撰寫<離亂烽火的遊子>回憶當時,「而每一次看到同學的離去,心中都難免為之一酸,不知那年那月有機會再見面。」 平均分配。三十所省中,平均每一所都收容三十位左右的金門學生。 唯一的例外是省立嘉義中學──初中、高中,總共收了李明遼、蔡虎德、呂江水等七十二位金門學子。 分發的過程,有人照填寫的志願、更多的是無法照志願分發,也不得作何理由的申訴──一切聽候學校當局的安排;當時不少學生都想往北部走,造成板橋中學擠破頭。對大部分的人而言,台灣多無親無故,到那裡都一樣的。無地緣的差別之分,同學之間最在意的是,多一些要好的同學,同宗或同社,有緣異鄉再相聚,荒寒中互相照應、取暖,這是流亡心理上起碼的「安全需要」。 嘉中,家的感覺 省立嘉義中學造成金門大批學子湧進,原因竟是一個小小的觸動點。原來,李明遼有個弟弟李榮泉,八二三前自金門到嘉義四健會受訓,而與嘉義中學的教職員們建立不錯的關係;地緣、人情的牽動;李榮泉即使人已回金門了,這條線仍在,拉出了金門各聚落流亡學生的寄讀因緣。 古寧頭:李明遼、李養盛、李炳團、李清坡、李水賜、李開盤、李天平、李金寧、李錫榮。 東、西村:呂清水、呂水泉、呂水峨、呂水榮、呂清第、呂金和、陳應望。 古崗村:董成發、董金宙、馬永回、許贊興。 烈嶼鄉:蔡虎德、洪陸訓、陳清華、林清標、林長鏢、林金殿、林允森、林先步、楊清輝、洪永福、洪福氣。 後浦來了許乃忠,後湖來了許朝聰、許朝福兄弟,后沙來了許水盤,山后來了王宗義、王朝繼,湖下來了楊國仁、楊長安,西浦頭來了莊天啟。 還有三十二位無法在名單中一一點名陳述、來自金門各鄉鎮的嘉中金門同學;總計七十二人。一票同鄉、同學的感情在戰火外的他鄉特別凝聚,「除了上課外,其他時間,吃、住都在一起,打架也在一起──」李炳團回憶,外省籍的嘉中校長周封岐對戰地學生特別關照,有專屬的宿舍、餐廳,「我嘉義中學初中部畢業後考上嘉義師範,每個假日還是回來嘉中找金門同學,嘉中,等於就在我們家中」。 嘉中,後來出了蕭萬長、謝長廷等兩位行政院長的學府。當時中、南部的省中生態,「上有彰中,下有嘉中」,加上竹中、南一中、中一中,與台北市五名校並列,間接刺激了烽火中流亡、學業進度落後的金門學子奮發向學。 寒露,天成有約 許多年以後,嘉義中學畢業的金門同學,七十二人在社會中形成了一個「小天下」:在台灣,李明遼台大畢業、當上台北市銀行經理與安泰銀行副總經理,李養盛先後出任兩座國家公園處長,李錫榮當過台北市政府路燈管理處隊長,林金殿任職中油曾是金門辦事處處長,蔡虎德於中船總稽核任內退休,王宗義獲ICBC中國國際商銀派駐洛杉磯,洪陸訓留美取得博士學位任政治作戰學校教授,李金寧當過華僑大學人事室主任,李炳團與呂水泉教師出身都曾摘下全國教師師鐸獎、林先步是鶯歌金馬陶瓷董事長,林允森與許朝聰曾經營管理航運公司;在金門,呂江水先後擔任金門稅捐處處長及財政科長,李開盤任金門林務所所長時功在造林,李天平曾任金寧鄉公所戶政主任,呂金和曾任金湖民眾服務站主任,李清坡在金門黨政體系待過,李水賜當過金門華僑協會總幹事致力鄉僑事務推動,許水盤與許朝福(昌)、呂永勝與呂永尚都曾執教鞭春風化雨,烈嶼來的老同學洪永福、楊清輝已先後作了古人……。 八二三寄讀嘉義中學的一群,領的仍是金門中學發給的畢業證書,李明遼難忘人在台灣收到校長易希鎬署名、寄來的畢業證書時,激動莫名。同鄉之情、同學之愛投入這麼深的烽火遊子,如今踏出嘉中校門已歷四十多載了;他們永遠不會忘記一九五八年的十月九日、逃難出鄉關,「十月九日」也成了一年一度同學相聚的重要日子。 每年選出兩名同學輪值連繫,今年輪到李養盛與林金殿,十月九日、星期二晚六時,節氣上的寒露之日;同學們,記得多帶件衣服。台北天成飯店報到!
-
《鄉訊留言板》
正在進行這一期《鄉訊》發稿作業時,接到一位居台北,未曾謀面的鄉親讀者陳越新來電,「謝謝鄉親,為我們提供了一次又一次很動人的同學會專題報導!」 出生於後浦、金門中學初中部第十七屆畢業的陳越新,一九七一年來台定居,現任職於台灣土地銀行總行,等著郵差送來金門日報是我一天中最快樂的時光,讀浯江副刊、浯江夜話、看每周六的鄉訊,又會勾起許多美好的回憶。 接到陳越新的電話,也接到金門中學初中第十五屆、高中第十二屆旅台同學會長王齡(王添齡)的來電,感謝《鄉訊》上周為他們所作的報導,他已向報社買了一百份《金門日報》要分送同學們典藏、紀念。 有趣的是,福建省政府的陳國興接著來電,說他看到《鄉訊‧星期人物》介紹金門社教館老館長王秉垣的長公子王齡後,「很想認識他!」 天涼好個秋謝謝陳越新、謝謝王齡,在秋天裡為《鄉訊》帶來一絲暖意;也謝謝所有收看《鄉訊》的鄉親讀者們,中秋快樂!
-
《鄉訊短波》
●本報鄉訊採訪小組 ●桃園縣金門同鄉會今辦中秋晚會 桃園縣金門同鄉會原訂在中壢市華勛國小舉辦中秋節聯歡晚會,因場地不符需要,理事長楊榮煥裁定今周末晚五時起至九時止在皇帝嶺餐廳(中壢市環中東路776號一樓大廳)舉行,晚會內容有金門紀錄片欣賞、老人病理按摩、餐敘、媽媽土風舞、命運好好玩及歌唱比賽(穿插摸彩活動),理事長楊榮煥竭誠邀請旅台同鄉共度中秋。 ●台北縣金門同鄉會今開理監事會 台北縣金門同鄉會定今周末下午三時三十分,在啤酒大王餐廳(中和市和路285號)召開理、監事會,由會長黃獻平主持。再過三天就是中秋佳節,擁有中華大學博士學位的黃獻平也將屆本次會議,隨後的聯歡餐會向理、監事及會員、旅北鄉親們賀節。 ●福建省金門同胞聯誼會會長抵台 福建省金門同胞聯誼會會長、福建師範大學協和學院院長陳慶元,九月十七日自福州飛抵台北,此行是應東吳大學邀請,將在該校文學院客座個四月,這也是祖籍烈嶼的陳慶元第一次在台灣過中秋;課餘之暇,他將多方拜訪金門在台同鄉,並就「二○○八世界金門日」在廈門舉行與鄉親進行意見交流。
-
《鄉事動靜》烈嶼公共事務協會號召遊子返鄉度中秋
╱楊樹清 中秋將至,「烈嶼日要回家的請舉手!」 九月十五日星期六下午三時十分,金門烈嶼公共事務協會(同鄉會)在中和市景平路會所召開第八屆第三次理、監事會議,監事主席洪水貫提案「檢討本會參與每年中秋烈嶼日活動案」,新任會長林永輝當即裁示「烈嶼日要回家的請舉手!」結果在場超過半數的人都舉了手。 烈嶼鄉公所訂定每年中秋日為「烈嶼日」,為凸顯烈嶼日的核心價值,號召海內外烈嶼同鄉回家團圓,並努力宣揚烈嶼精神。成立已十五年的烈嶼公共事務協會,已是歷來「烈嶼日」旅外族群團體的最大支持、參與者。今年三月,自第六、七屆會長林鴻圖手中接下第八屆會長的五年級生林永輝,在理、監事及兩位副會長洪憶青、林長集、秘書長孫國欽的鼎力相助下,對會務革新、發展,展現了旺盛的活力、強大的企圖心,「烈嶼日」自是不能缺席。 理、監事會中,除了「烈嶼日」的參與提案,其他案由尚有秘書處中和處長馮國樑的「重新整編會員基本資料,並編發會員證案」、會長林永輝的「為充實本會會務經費,擴大鄉親服務與對外聯誼,請全體理、監事、幹部廣為對外勸募捐助」、秘書處公關組長洪金龍的「因應對外參加活動頻繁,有必要統一製作制服案」、秘書處副秘書長洪育懷「建議擬訂本會會歌,強化團結案」、理事吳奎新的「本會會刊自第五屆創刊至今已發行九期,是否持續辦理發行」,共計六大提案,獲全體理、監事熱烈討論後全數支持通過。 烈嶼公共事務協會的理、監事會及在中和啤酒大王席開九桌的餐會,出席異常踴躍,理、監事幾乎全員到齊,成立十五年來的歷任會長除人在金門的創會會長、現任縣議員洪允典及吳圭潤外,洪肇輝、吳圭新、林鴻圖、林永輝均與會,烈嶼鄉長林金量,立法委員吳成典夫人鄧琰、國會辦公室主任李炳團、國會助理蔡嘉陽,立法委員張慶忠,中和市民代表戴德成、楊宗翰(楊雄),以及金門旅外各同鄉會代表包括汶萊福建會館會務顧問林國欽、台北市金門同鄉會理事長王水衷暨總幹事黃德全、台北縣金門同鄉會常務監事楊建新暨總幹事張自福、桃園縣金門同鄉會理事長楊榮煥、中華民國金門雙鯉公共事務會理事長李國贊暨秘書長李國民等百餘同鄉都到場,每人也都獲贈一盒中秋月餅,在異鄉提前過了一個暖暖的中秋佳節。 為紓解台金航線空運壓力,台中市金門同鄉會等團體發起、由金門縣政府包租客船便利旅台鄉親返鄉過節的航班,已於昨(星期五)晚上十時由台中港啟航,預計今日上午七時抵料羅港;緊接著,一支返鄉過中秋的「烈嶼日」隊伍,也將浩浩蕩蕩出發。
-
蘇星輝心繫故鄉人故鄉事
本報駐台特派員楊樹清/台北專訪 一九五八年八月。台北。金門。兩個現場。 金門中學初中部第五屆、保送台北師範藝術科畢業的李錫奇,人與行李都登上基隆碼頭的商船了,準備回金門教書,心裡忽懸念著與一越南女僑生的戀情初萌,此去何時再萍聚?「許清堯!行李交給你了,我坐下班船回去!」時間是八月十五日。下班船?八二三砲戰爆發,李錫奇再也回不了金門。 金門中學初中部第五屆、高中部第五屆畢業的蘇星輝,老師劉先籌已「先籌」,代她向實踐家專報名了,考試日期迫在眉睫,無奈八二三烽火於斯驚爆,坐不上船、登不了飛機!求助於金防部司令官胡璉、救國團主任尹殿甲,砲火稍歇的空檔,清晨四時一輛吉普車把她載往尚義軍用機場,她拎著一件小行李,連同八名傷患於上午九時在轟隆轟隆砲擊聲中登機,又經一、二小時空中閃躲、折騰,終於飛抵台北松山機場。直奔到大直的實踐家專時已超過了考試時間,蘇星輝不覺潸然淚下;校長謝東閔聞訊召見她,了解耽誤考試是出自於不可抗拒的外力,當即破例裁決讓她免試入學。蘇星輝成了實踐家專家政科全班五十名學生之一。 一九五八年的八二三是一個臨界點。如果李錫奇順利搭船回金門,金門會多出一位美術教師,台灣現代藝術歷程或將少了位大師;如果蘇星輝不能突破封鎖線搭機到台灣,金門會多出一位優秀的婦女,台灣或將失落一位傑出的教育家。 命運的事,就是這麼的奇妙。向前走、向後退,沒有人能說清楚。 蘇星輝,一九四○年出生於金門後浦東門。父蘇靜山、母洪素鈿。出生時,父親已到星洲,「星洲生輝」的期待吧,這位家中長女被取名「蘇星輝」,抗戰勝利後出生的妹妹喚作「蘇迎泰」、弟弟叫作「蘇世昌」,星輝、迎泰、世昌,真是亂世中父母對兒女昇平之境的期待啊! 聰慧、資質佳的蘇星輝,在金門示範中心就讀五年級時,逕考取、跳讀金門中學初中部第五屆,再順利畢業於金門中學高中部第五屆。示範中心時期的老師張少熊、金中時代的兩位校長李鳴、易希鎬以及國文教師劉先籌、體育教師鄒惠湘,還有周建寧等老師,都是蘇星輝印象深刻的師長;班上的陳同華、呂愛華、汪謹身、李錫奇等四十多位同學,也常出現在她記憶之中;多出蘇星輝一歲、卻十歲才入小學的陳素民,曾是考取金門中學初中部的女狀元,八二三開打十天後,十九歲的她與另外九位同學半泅半泳浮沈海上摸索進登入艇到台北女師求學;共同的八二三命運交響曲,蘇星輝、陳素民建立起半世紀的深厚情誼。 一九六一年,蘇星輝自實踐家專家政科畢業,到育達商職中壢分校教家事課與國文,當時的分校主任,即育達商職創辦人及總校區校長王廣亞的胞弟王廣興對其人品與教學都賞識有加,她被拔擢為教學組長,同時對她展開熱烈追求;蘇星輝的父母以男大女十一歲,恐有代溝,極力反對兩人交往。王廣興鍥而不捨,蘇家兩老終於點頭同意這門親事;一九六五年王、蘇聯姻,婚後育有二男三女。 蘇星輝九年的教學生涯,不全然待在育達,也到過彰化埔心鄉的仁愛國中教了兩年書,又也曾因思鄉思親之情回母校金門中學教了一年;金門中學初中十七屆畢業、現服務於土銀總行的陳越新回憶起當時的幾位老師,她說,李金塔、蔡世炎、洪當福、沈雪娥、董能昭、蘇星輝,都是教學認真的好老師,「蘇星輝教師的氣質,尤其迷人………」。 一九七○年,蘇星輝轉往商界發展,任龍華建設董事長,一直做到一九八三年。時任桃園育達校長的先生王廣興在完成二十萬字的學校發展願景計畫後,積勞成疾,一病不起,一九八四年過世;當時一年內有一半時間待在美國照料五位兒女生活、教育的蘇星輝,經董事會極力說服,聘她出任桃園育達董事長後,立即返台一手扛起育達的百年樹人大業迄今,二十三年來,從最初九百人的學校發展到近萬人的規模,育達高中職由一校衍生四校,知人善用,其中中壢育達一九七六年設校、創校校長也由蘇星輝推薦,聘金門陳坑人陳永盛自三十二歲接掌到現在。從高中職拓展到大學教育,苗栗有育達管理學院、河南鄭州有昇達大學,一個龐大的育達教育家族已然成形,蘇星輝稱這一切都是高瞻遠矚的創辦人王廣亞所領導教育團隊挖深織廣的成果,她自己不過是個小小的園丁角色罷。 作育英才無數的蘇星輝,也不忘自己孩子們的教育。五位兒女:王潔如、王怡平、王倩如、王慧如、王怡康,全都在美受完大學以上的教育;三位女兒中,王潔如賓州大學商學碩士畢業後在美任會計師,王倩如獲商學學位在美工作,王慧如取得賓州大學教育評鑑博士現任教於費城大學;二位兒子中,王怡平獲史丹佛大學電腦及普林斯頓大學物理雙碩士、王怡康畢業於紐約大學在美銀行界任職。 八二三飛渡來台,明年就滿五十年了,蘇星輝的心中常常繫念故鄉人、故鄉事;陳素民記得二十多年前有鄉親在桃園發生死亡車禍,肇事者逃逸,蘇星輝三更半夜得訊後連忙趕到事故現場及派出所協調善後,又透過登報尋找目擊者才逮到肇事者;鄉社活動,她是上一屆、這一屆台北市金門同鄉會的理事、顧問,出錢出力。行事低調,很少曝光,只少數同學、同鄉認得她;去年,金門高中選出傑出校友,同一屆的顏忠誠、李錫奇、蘇星輝都榜上有名,大家才驚覺,金門有個傑出的教育家蘇星輝!
-
《鄉訊焦點》遷校陳坑這一屆.風起雲湧半世紀
/本報駐台特派員楊樹清 台北,上海故事 韋帕颱風來襲前夜。台北滿城風雨。 九月十七日星期一晚六時許,台北市復興北路與民權東路交界的「上海故事」餐廳,藍與黑、紅與紫………一把把七彩交織的洋傘在風中搖曳,傘上、傘下,撐傘、收傘,一張張同鄉、同學、老師、學弟的臉在風聲雨勢中交會。一身素雅的蘇星輝站在這裡迎接故舊。 「人生在世如春夢,且自開懷飲幾盅」,白先勇《台北人》小說裡〈遊園驚夢〉蔣碧月的時間之傷唱腔,可以套在「上海故事」的今夜風景? 白先勇《台北人》中上海人的繁華落盡,與曾經花開富貴的金門人風華色調自有相契之處;「從前線作戰二十個月回來………。那幽黝的淺藍色的霓虹燈管,在四角壁上散放出夢似的光芒。沈悶的交響樂聲,則像一片片落散在人們心頭的雲彩」,將軍作家公孫嬿(查顯琳)一九五五年寫於烈嶼砲屋的小說〈夜金門的誘惑〉的時空背景,或許更貼近蘇星輝和一群烽火學子、異鄉遊子的年代,「如今身在驟變的聲色中,只有酒對我是適宜的。金門的高粱太激烈,有一股類似戰鬥的氣氛………。酒——這是夜金門誘惑我的成果。」 是的,「金門高粱酒太激烈」;宴會的女主人決定割捨,改以法國溫和浪漫的紅酒。 從五○年代烽火離亂的「夜金門」走到新世紀的「上海故事」,同樣的紅塵煙囂台北城。今晚,會發生甚麼樣的故事? 「陳同華來了——」,蘇星輝要好的同學,陳同華,家在後浦北門《金門日報》前身《正氣中華報》社址旁,近水樓台先得月,她嫁給了當時的記者、後來當上《經濟日報》副總編輯的劉朗。 「李養盛、李明遼來了——」,與蘇星輝一起自金門中學遷校至陳坑的兩位學弟,他們又多出八二三歷經流亡到台灣寄讀省立嘉義中學的命運,李養盛先後當上金門與墾丁兩座國家公園的處長,李明遼在安泰銀行副總經理職位上退休。 「陳素民來了——」,八二三砲戰爆發,陳素民往海上走、蘇星輝向空中飛,海、空包抄,目的地都是台灣。 「啊,老師!張少熊——」,把蘇星輝這一群金門示範中心學校學生推上金門中學初中部第五屆的張少熊老師,現身在「上海故事」,八十多歲的風霜老人了,依舊慈藹、康健。 台北的「上海故事」,一場多出了同鄉、學弟、學妹,超越同屆同班的聚會,是同學會,也是同鄉會;故事卻是繞著宴會女主人——桃園育達高中董事長蘇星輝身上轉,她的年代、她的同學………。 風雨故人,台北「上海故事」,屬於金門中學初中第5屆(44年)/高中第5屆(47年)老同學的故事。 金中,興學往事 「巍巍壯麗中正堂,建校於斯,浯島之榮光。不怕辛勞,手腦並用,克難創造,青年血氣剛。緊記校訓:禮、義、廉、恥,四維乃張。專心致志:德、智、體、群,四育毋荒。山川毓秀、地靈人傑、文物蔚起、源源自流長!」 校長傅亢作於一九五一年的金門中學創校校歌,時隔五十五載,還有幾人能唱出一個完整? 一九三七年大東亞戰爭、金門淪入日軍占領前,後浦城設有中學及師範學校各一所,卻在抗戰八年期間停止運作。抗戰勝利後,金門鄉僑及地方仕紳在後浦創辦頗具規模的私立初級金中中學,由許績銓主持校務,但有志升學高中者,仍得負笈廈門、鼓浪嶼;西半島有金中中學,東半島的金沙一九五○年九月一日也開辦私立金東中學,校址暫設沙美教堂,校長由金東民政處副處長馮靜仁兼任。東、西島各有中學,原係美事一件,行政公署也常集合兩校學生舉行各種競賽,但成績評定出的勝敗,一些地方人士憂心長此下去會形成金西、金東兩個分裂的教育派系,乃將問題丟給福建省主席胡璉及金門行政公署行政長李德廉,胡、李二人也察覺此一隱憂,由李出面兩度召見金沙區長張榮強與金湖區長蔡蔭堂進行協調,藉以回應各界將兩校合併的主張,一併解決設立高中部的問題。 經過一波三折,一九五一年私立金中中學與私立金東中學合併為福建省立金門中學,設初中及高中,九月三日為開學日,創校正、副校長分別由外省籍的傅亢及金門籍的許績銓出任。校址設在後浦西門外的金防部軍事建築中正堂內。原私立金東中學第一期的學生呂水涵等人都順利於一九五六年金門中學高中部畢業,呂水涵、謝炳南、蕭國忠、張天民、張繼續等五人並以優異成績獲免試保送升讀大學。 「九三」是金門中學創校的第一個開學日,但這個日子似也隱含了往後飄盪中的「砲火」與「流離」。傅亢首任校長後,一九五三年李鳴繼任,一九五四年九月「九三砲戰」開打,「中正堂」是共軍砲擊目標,金門中學劉照、孫效鵬、羅莎等三名教師在砲擊中身亡,為顧及師生學業與安全,秋天,金門中學首度遷校至金湖鎮陳坑村的陳景蘭大洋樓,並以此為中心重建校舍,福建省政府先指派省府委員林作梅兼任校長,旋即改派易希鎬繼任校長。 陳坑,砲火歲月 砲火呼嘯來去,「沒有一天能讀好書」,學校遷至陳坑已升上初三的李錫奇,始終記不得「讀書」是怎麼一回事。 「第一天到校就是把自己的課桌椅搬往新校舍陳坑村」,考上金門中學初一的楊清國回憶,「我們都住宿,一個禮拜只能回家一次,沒有公車搭,又攔不到軍車,只好走路往來於湖下、陳坑間;我與弟弟誠對在學校搭伙食,只搭白米飯不搭菜,從家裡帶去的鹹海蚵豆豉、鹹小魚做『微配』,帶一次吃一個禮拜,菜都變味發酸了。」 「九三砲戰後,我們開始在教室前後自挖壕溝,課後則三不五時躲開教官視線,三三兩兩摸到中正堂側草埔墓園內的墓桌『四技比』………。遷陳坑後,大家分散住入民家,但更多的人住入防空洞,洞內是教室以外的生活起居,包括自作三餐。」金門縣副縣長楊忠全在台灣電力總工程師任內,曾撰文追憶從「中正堂」到「陳坑」的生活插曲。 楊清國、楊忠全與李錫奇、蘇星輝不同屆,但都有金門中學遷校陳坑的共同回憶。 一九五二年,李錫奇就讀金門示範中心六年級時,寫得一手好字的蔣姓導師上吊身亡;一九五三年七夕,李錫奇在借居的金城吳厝村目擊祖母陳好、姊姊李金珍遭逃兵槍殺現場。戰亂與死亡陰影,即使第二年避亂陳坑,受傷的心靈仍難平復。他無法靜下心來唸書,他變得叛逆,與班長黃廷川及李國華、許清堯、莊聰榮、杜世榮、許乃煌、陳海南、黃聰山等臭味相投的同班同學,常上演逃課、賭牌、玩橡皮筋的戲碼,有天被易希鎬叫到校長室,「你給我畫一幅國父像!」使用漆料繪成的「國父像」唯妙唯肖,被懸掛在學校大廳供人鞠躬行禮;一九五五年,總務主任李肇蘭推薦三人保送台北師範,陳海南入普通科、宋麗英入音樂科、李錫奇入藝術科;可以說,陳坑的砲火歲月,一幅「國父像」造就了一位藝術大師。 星空,無比燦爛 金門中學初中第5屆,除了極少數像李錫奇、陳海南、宋麗英獲保送來台外,其餘的同學都順勢就讀金門中學高中第5屆,同一屆同一班四十人,一九五八年六月畢業。同學中的顏忠誠、黃廷川,隨即進入陸軍官校三十一期就讀,一九五八年六月二十七日全校師生歡送顏忠誠、黃廷川入伍從軍報國的盛大場面,仍留存在同學們的記憶中。 也許老天特別關照,畢業典禮兩個月後,八二三砲戰才爆發;否則,又將多出四十位「流亡學生」。 五十年後再回望,金門中學初中第5屆/高中第5屆四十多位畢業生,在社會各層面爆發了驚人的能量。出了兩位金門最早掛星星的將軍:顏忠誠與黃廷川,後來顏忠誠又歷任福建省政府主席、黃廷川任國民黨金門縣委會主委;一位中華民國外交官:先後任內政部出入境管理局局長、駐科威特大使的呂永美;兩位農委會官員:黃聰山、翁水清,四位國小校長:許丕府、許清堯、莊聰榮、杜世榮;一位學校董事長:桃園育達高中董事長蘇星輝,十五位以上的教師:許乃紅、許乃炎、許秀鳳、翁文王、翁啟贊、王翠玉、王世容、陳海南、洪文章、林水美、李文硯、宋麗英等,主席、將軍、大使、校長、教師之外,還有一位國際著名的藝術家李錫奇,高知名度、能見度,李錫奇成了金門中學初中部第5屆常常被提起的人物。其他同學中,曾服務於金門電信局的李國華,職場退休現居台北民生社區的歐陽生,從事保險事業的王壽險與董開忠;四位外省子弟中,浙江的于文岳人在美國、青年軍出生的齊望華曾任職國民黨黃復興黨部、曹有忠與周英俱已失聯;女生中的汪謹身曾任台灣土地銀行總行副理,嫁給李慶祥的許心慧政大新聞系畢業擔任新聞記者,姚能昭曾任金門縣政府會計,蔡麗瑩護理工作退休,呂愛華現居金門沙美博愛街,嫁給林朝文的王貞華與王翠金、李寶金、翁能治、楊麗娟等同學都旅居台北;已故、永遠不能參加同學會者:曾任小學校長的杜世榮、簡師畢業的許乃炎、中興大學畢業的李錫南。 「記憶中,我們這一屆這一班同學似乎不曾聚集開過同學會,但總會在不同的場合相遇。同學彼此間的動態也都掌握得很清楚」,任職國民黨三十五年自北投區黨部視導退休、胞兄陳維熊曾任土銀金門分行經理的陳同華,在「上海故事」的同鄉、同學宴會中一一數著老同學的名字,她期待透過《鄉訊》的報導,能有一次真正的同學會,但她又緊張的地提醒,「我台北家中訂有一份金門日報,不要亂爆料喔!」 這一夜,同鄉與同學,風雨中的台北「上海故事」,星空依然燦爛,一晃半世紀,說不完的金門風雲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