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經樂道
-
鄉情快遞
◎桃園縣金馬離島文教協會於五月四日晚上,特別假桃園縣八德市九九餐廳,召開第四屆第六次理監事會議,會中同時頒發顧問證書給洪肇葉鄉親,及感謝顧問團洪成美、孫國欽、陳森材、曹秋萍、洪燕玉、楊瀛谷、林天源、林天福、魯大偉、蔡水雹、彭玉琴、呂良英與林孫全等人對會務的支持,會中同時討論年度自強活動及馬祖參訪事宜,並經過全體會員熱誠與會,決議如下:一、103年自強活動訂於7月26、27日辦理南台灣古蹟文化巡禮兩天一夜行程。二、馬祖參訪行程訂於7月3至5日實施。 ◎11日即為母親節,旅台各同鄉會紛紛表達對偉大母愛的感念,或是各別舉辦家庭聚會,或是策辦母親節感恩餐會,處處洋溢著康乃馨的芳香。 旅台金門烈嶼公共事務協會舉辦103年會員母親節「彰化鹿港一日遊」自強活動,近300人熱烈參與,走訪彰化名勝,並與彰化縣金門同鄉會聯誼。 新北市金門同鄉會為慶祝103年母親節,更辦理「103年度友會交流暨鄉親聯誼活動」一日遊,鄉親參與踴躍共有近400位會員鄉親參加,遊覽名勝之外,並與桃園縣金門同鄉會、桃園縣金烈鄉親公共事務協會交流聯誼。
-
陳金環勇於挑戰愛家愛鄉愛關懷
定居台東的陳金環,民國50年出生成功村。住家臨近陳景蘭洋樓,昔日扮演金防部官兵休假中心期間,每天看見阿兵哥來來往往,家裡經營著甘仔店,生意都不錯。祇是父親為人厚道,總認為不要賺黑心錢,以薄利多銷為原則,貨價常比他人便宜,但因本錢不夠,所以生意做得不大。 家裡兄弟姐妹七人,父母負擔非常重,陳金環從小就很懂事,大清早就要負責煮飯,放學回家時,常陪同母親到田裡工作。在陳金環父親觀念裡,女孩子不用讀太多書,所以她在湖中祇讀到一年級,在四叔的安排下,離開金門到台灣去,當時對於台灣完全沒印象,祇是想到那裡可以工作還不錯。 她懷著此忐忑的心踏上登陸艇抵達高雄,一路跟著表姐走,讓她頗有安全感,但首度搭船就暈船,成為爾後返鄉離鄉最深刻的記憶。船靠近碼頭後,她跟著表姐搭火車北上,他在中壢下車,就住在四叔陳永盛家,同時安排前往育達中學繼續未完成學業,以半工半讀方式開啟台灣之旅。 當時,四叔陳永盛在育達當老師,供應陳金環吃住,還按月給她零用錢,讓她初到台灣的學習生涯,不用再花爸爸的錢,也減輕金門老家負擔。然而,初次離家的陳金環極其想家,旅台耕讀的日子,雖然晚上少了恐怖的砲聲,卻滿懷的思念,晚上常躲在棉被裡偷偷的哭。 就讀高中部時,她到樂得電子廠上班,也搬到員工宿舍去住,微薄的薪水,對她來說,都是珍貴的收入,每日省吃節用,還定時把錢寄給雙親補貼家用。半工半讀期間,超想家的陳金環常利用寒假向公司請假返金過年,雖然每次搭船都會暈船,為了一嚐家鄉媽媽味,再辛苦也值得。 高中畢業後,她繼續住在中壢,轉而到遠東紡織等工廠上班。陳金環始終保有金門仔那份純樸個性,到台灣認識的金門鄉親,僅是大伯、叔叔、姑姑、舅舅、阿姨、表姐等親友,恰都住在北部,她常常拜訪,每月必到阿姨家與表姐敘舊,再一起吃著阿姨煮的午餐,打打牙祭。 當然,也會抽空拜訪遠嫁台東的姐姐陳金華,姐妹倆話話家常。就這樣在姐姐朋友介紹下,認識了許添福先生,而那位媒人即是許的大姐。台東的好山好水與金門一樣,有其特點與吸引人之處,個性溫和的兩人,相談後默契十足,也就在七十六年底踏上紅毯另一端,結婚後定居台東,與姐姐比鄰而居,正式成為台東媳婦。 民國七十七年,也是介紹陳金環與老公認識的大娘姑,因為已在台東新光人壽公司上班,再度扮演另個事業媒人角色,帶領她正式進入新行業,對於個性內向、討厭接近人群的陳金環來說,投入壽險業真是人生最大的挑戰,為了工作當然得自我挑戰,她從最小的試用組長做起,以「勤」字自勉,從大娘姑那兒學到一些技術要領,初期即藉由賣polo衫方式去接觸客戶,慢慢開發第一批客戶。 陳金環開始作業務時,先克服自己不喜與陌生人打交道的個性,不停向前輩學習,更常自我充實,每天也開始認識形形色色的人,那時候,壽險業尚未普及,常給人誤解印象,當有些人知道她是推銷員,常抱著異樣眼光,或是冷冰冰對待,雖然如此,她卻抱著擔負一份社會責任想法,一份保單即一份功德,後來,公司要求她幫忙到老客戶家收費,再度開啟第二波客源。 壽險業歷經不同階段,各有不同的行銷方式,不變的是永遠要接受新的挑戰。邊做邊學的陳金環,第二年業務便進入正軌,把客戶當做交朋友,也認識許多人,服務範圍擴及全省,甚至連家鄉金門都有她的客戶,返金門探訪客戶也成為她必要功課之一。 陳金環定居台東後,偶然間相繼認識金門鄉親李錫泰,前兩年,由李錫泰處得知住在台東的金門鄉親要籌組同鄉會,她也邀請姐姐一起參加,同鄉會成立大會當日,她才發現台東也有那麼多金門鄉親。會餐場合,她為避免敏感,未利用機會遞名片開發客源,離鄉多年,還保有那份純真。 台東風景與金門相仿,年近八十的老母親也常來台東小住,看看她們姐妹倆。親情交融著鄉情,在台東品嚐充滿媽媽味道的家鄉菜,飄揚著滿滿的幸福味。
-
好漢坡探望役男一代新兵唯我最型
深具生活化特色的新兵日記系列電視(影)節目,由於以年輕人當兵背景為主題,貼近人心,始終擁有眾多粉絲團。繼多項取材於金門庶民生活故事的影片節目之後,以金門子弟投入軍旅保國衛民為主題的電視劇,近期抵金取景開拍,不僅備受矚目,並受到全體鄉親期待。 半世紀以來,軍管時期的金門子弟,不用當兵卻服了一輩子的兵役,投考軍士官學校的比例全國之冠,如同當下,初期入伍訓期間,訓練單位都會安排會客時間,提供家屬眷探行程,以慰藉這些初次離鄉背井即將轉大人的小夥子。 訓練比例居高,眷探人數往往最少的離島青年,常常是各個會客場合的稀客,由金馬家鄉趕來眷探的機率幾乎是零,大概是因戰地往返交通不便,家長對孩子也較放心,再則是來自金馬子弟比較堅忍,休息日無人眷探,也都會三五好友聚在一起敘舊,或看看書打發時間。 現在因全國性裁軍,投考軍校員額大大縮水,反而服兵役境況改變,金門學子逢役齡都得準備當兵,受訓前夕,常見死檔同學餐敘話別,親朋好友也都會勉勵一番,而由鄉鎮公所到金門縣政府,更會集合慰勉一下,常見的是舉辦各軍種常備兵入營前座談會,在家長陪同下,役男都參與聚會,縣長在歡送入伍的金門子弟時,勉勵遵守規定,好好鍛鍊身體,並致贈程儀與紀念品。 而當這些金門子弟離開家鄉,前往台灣各訓練中心報到,接受嶄新人生挑戰時,縣府依然如同家長般關注。縣府旅台服務中心代表著官方,旅台各同鄉會代表著鄉親,在各服務中心主任吆喝下,雙雙結伴前往訓練中心探訪這些來自家鄉的子弟兵,溫馨關懷與深情話語,在在都讓金門的孩子度過一個個不寂寞的會客日。 由於軍種與兵種不同,受訓場合也不一樣,不論是高雄、台南或是台中等地的訓練中心,來自戰地的三太子們,或是參與入伍課程也好,或是接受魔鬼訓練也好,在這個遠離家門轉大人階段,短暫扮演著另類異鄉人,同時受到來自家鄉的關懷與祝福,相較於二三十年前,考投軍士官學校的老輩們,實在幸福多多。 年輕人不是溫室花朵,總要出門見見世面,早期金門子弟從軍報國的故事總是讓人動容,現在兵源減少,役期縮短,頂多不過一年,男子漢想要千山獨行,投入自願役行列也是可以。在此,我們祝福各位家鄉子弟們,堅持金門這塊金字招牌,這個珍貴的考驗階段,除了接受嚴格訓練之外,同時也要思考著自己的未來,及早做好生涯規劃,全力迎接精彩亮麗的人生之旅,相信這也是家鄉父老與旅台鄉親們共同的盼望。 打開台灣電視史,細數新兵序列影集千紅萬紫,琳琅滿目,現實版「一代新兵」最佳男主角,即由來自金門的代表擔綱,這是我們由衷的祝福。
-
鄉情快遞
◎近十年來,兩岸文化交流熱絡,這波潮流有增無減,繼進香活動與體育交流成為最夯項目,自行車隊旅遊與交流頗有迎頭趕上趨勢。 金門縣風火輪車隊與單車安全協會這幾年經常共同組隊前往閩台各地單車之行,並與各地車隊車友交流,並藉此推介金門之美。 四月二十三日至二十七日,他們又揪集二十四位單車愛好者,每人帶著自己愛車,在廈門三角洲車隊與廣東澄海綠能車隊協助,經小三通由廈門前往廣東進行梅州五日之旅,遊山玩水兼自行車運動,並和對岸車友交流敘舊,一舉數得。 ◎台師大文學院四月二十二日舉辦「追尋者的足跡:走入高行健的世界」,邀請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高行健擔任主講,國文學系石曉楓教授擔任與談人之一。 早期經常返回金門助推動文學評審與講座活動的石曉楓,台師大講師如此介紹「曉鏡燈前花弄影,楓橋水上月迷人;隆重介紹師大國文的鎮系仙女,石曉楓老師!---石曉楓,福建金門人,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博士,現為該系專任教授,研究領域為臺灣及中國現當代文學。教授現代文學史、現代小說選、大陸當代小說專題研究…等課程。著有論文集《文革小說中的身體書寫》、…;散文集《臨界之旅》(金門文學叢刊第三輯)…等。…」石曉楓的認真與執著,正可作為有心投入文學領域的文藝青年學習與參考。
-
鄉情快遞
◎為推行鄉親休閒活動,藉由會員聯誼,凝聚社團力量,新北市金門同鄉會每年定期舉辦一日遊活動,本年度五月份配合母親節,將於5月3日辦理會員聯誼活動,在鄉親熱烈報名下,四百個名額數日即近額滿。 本次行程特別精彩,包括雅聞魅力博覽館、竹南啤酒廠、南寮漁港、新竹農會、九芎湖休閒農業區等桃園、新竹一帶風光景點,兼具知性健康與樂活養生,參與鄉親老少咸宜。 為確實辦好本次活動,該會理事長黃獻平責成理監事擔任各車車長,交代全程妥善照顧鄉親,並於本日(4月26日)下午召集各車車長,配合旅行社做行前講習,務期活動能順利平安完成。 ◎本年度春假前後,本縣各中學校友爭相舉辦同學會,揪集昔日同學拜訪老師,或擇地聚餐敘舊,直到四月底,這份熱絡依然未減。而比較各校師友聚會訊息,金沙國中歷屆校友,最為熟稔運用數位世界快速傳遞迅息特色,爭相用電郵、部落格與臉書等方式,連絡各地校友與會,舉辦同學會次數比率甚高,會後且將聚會照片上傳網路與大家分享,展現金門濃郁繽紛的人情味。
-
同鄉會旗幟飄揚鄉情圖騰形塑金字招牌
八零年代後,金門大力行銷觀光之際,積極打造最具代表性的精神象徵如縣徽、縣花等,企望藉由品牌行銷,將金門推向國際舞台,因此,傳統金門厝特色的燕尾馬背,便作為金門縣與國家公園金管處的識別標誌,成為塑造形象的最佳代言人。 旅台金門同鄉會相繼成立後,不論是同鄉組織,或是宗親社團等,始終堅持「金門」金字招牌,先在名稱上與母親島合體,一看就知道是屬於金門鄉親的社團,讓人倍感親切。 隨著CIS的流行,企業識別系統既為時代趨勢,更是事業體打開知名度的重要平台。隨著這股趨勢,旅台金門同鄉社團在名稱之外,同時注入企業識別系統概念,紛紛設計社團標識,作為團隊精神象徵,若適時應用在相關場合,除可深厚成員團隊意識,匯集原鄉力量,並可凝聚眾人焦點,增添社團能見度,進而行銷金門。 同鄉會設計標識後,首先普及運用在成員個人名片上,在各種公共場合,互贈名片搭起溝通橋樑,而名片中內容,除了社團名稱、當事人姓名、職稱…等等文字外,最醒目的便是機關標識,讓人即刻熟識單位的存在,行動的力量效果立見。 同鄉會標識運用,將標識安置在會議廳主牆壁,並製作以標識為主的會旗陳列,展現出無比的團體活力,也讓初來參觀的賓客,立即融入整個團隊精神的宏觀氛圍中。同理,藉由會旗、名片與出版品等等,也能將社團名號打出去,讓世人看見嶄新的品牌形象。 若製作交流用的小型會旗與精緻紀念品等,團體標識與社團名稱更是旗幟中的重要元素,在交流場合時,配合著名片相互贈送會旗與紀念品,幾乎是很得體的公共禮儀,不僅讓交流雙方加深彼此印象,進而提昇團體知名度。 將團體標識印製在團體服裝或志工背心上也是有力行銷模式,藉由團體行程與交流活動等公共場合,大家穿上同鄉會制服,全體行動整齊一致,積極展現團隊力量,大力秀出「金門」這塊金字招牌,不僅讓人另眼相待,也將金門推銷出去。 將標識運用在各種出版品是最有力的方式,如同個人名牌、團體旗幟一般,團體各式出版品包括紙本書籍如活動邀請函、宣傳卡片、大會手冊、紀念專刊等等,若將同鄉會標識登錄在上面,也可成功的推銷同鄉會與行銷金門,實在一舉多得。 數位世代網路熱絡,個人或同鄉會設立專用網站、部落格或臉書已為趨勢,並成為與外界接觸,達到溝通與宣傳效果。將同鄉會標識在數位世界廣泛運用,也是聰明又有用的作法。成功的標識安排,將讓人瀏覽同鄉會官網時,如同看到宏偉的標識,引發肅然起敬之感。 社團標識運用越加熱絡,也看出同鄉會主動積極的一面,小小的圖示,便能見識到鄉情凝聚的大千世界,都有您我熱情參與,數位世界裡的金門真好。
-
董瑞宏沐浴主恩故鄉行感謝真誠相隨
董瑞宏44年出生古崗,當下定居台北,金城國中畢業時,他與堂弟董培祥一起赴台參加五專聯招,當兩人抵達高雄時,因培祥舅舅住在13號碼頭附近,兩人前往依親定居,並籌備五專考試。 那時,培祥舅舅有位朋友許國雄博士,祖籍金門后湖,先祖由金門移民到澎湖,續遷高雄,為東方工專創辦人,許校長飲水思源,感念金門,對在東方唸書金門子弟設有多項優惠,包括雜費全免,住宿不用錢,董瑞宏與培祥兩堂兄弟以第一志願進入東方工專就讀,共同生活了五年。 民國64年,金門學子參加大學聯考考場設在高雄,東方工專特別提供宿舍給參加聯招的金門子弟住,同時安排校內金門子弟籌組一個家鄉聯考服務隊,服務來自家鄉的學弟妹們。工作項目包括規劃住宿,向高雄救國團洽借寢具,將毯子、棉被、床墊等提前舖好,再到13號碼頭接考生到學校,分配各寢室,燒熱水給大家洗澡、安排就寢後,以及每日接送前往考場,與三餐的安排等等。 董瑞宏總共參與兩次服務,第一次先跟著學長們邊學邊做,那年為64年,接待對象恰為金門城中同屆同學,等到第二次,經驗較熟,就自己帶著學弟妹一起做,服務隊人員不夠時,也邀請幾位住台灣的同學幫忙。基於人不親土親,考生們有問題提出來,大家都盡力服務…,四十年過去,董瑞宏回想那時每天睌睡早起,似乎很累,卻不覺得累,這種鄉親間的情感互動,誠摯精神很值得回味。 東方畢業後,董瑞宏曾想回金門服務,因沒人事背景,最後決定留在台灣,這時候,他碰到正大尼龍工作的老同學董束琴,告知公司裡有個技術員缺,就這樣到正大尼龍上班。半年後,董瑞宏因緣際會碰到昔日金城國中賴美珠、汪昭炳兩位老師,經介紹後到新埔工專服務。 民國68年,董瑞宏先從事務組開啟人生新旅程,後續並相繼創立文書組與營繕組,穩定後,再續接採購兼保管組長,總務組全部業務概略都相繼歷練,且兢兢業業的去做。民國92年新埔改名聖約翰技術學院,並籌備申請升格科大,董瑞宏接下副總務長兼營繕長,任務更為繁重,94年改制為「聖約翰科技大學」,他轉接環安中心主任,前後共計25年的服務年資後,95年暑假,董瑞宏剛滿52歲時即辦理退休。 民國71年,赴台與董瑞宏同住的老母親,仍常返金探望親友,每次返金前,他都得提醒有高血壓的老母親要按時服藥,老人家因手藝不錯,常會協助煮油飯或類似辦桌的工作,而鄉親熱情難拒,為表示謝意,在餐會間用酒答謝,疏於服藥,就在72年清明返金期間中風,那時,金門醫療技術欠成熟,重病後送全靠軍機,因氣候不佳等待多日,住在古崗的叔叔如熱鍋中螞蟻,台金兩地的人一樣焦慮,終於後送榮總,約二週出院,老母親因行動不便需定期復健。 董瑞宏聖約翰退休後,他曾在民間企業擔任主管,滿一年後,返金清明掃墓,有鑑於每年台灣受颱風影響讓蔬菜飆漲情況,發現金門可在有機農場事業發展,就廣泛蒐集資料與研究,並建立起初步的規劃與實作,卻因老母親病逝,在返台處理後事後,由於家人對是項規劃見解不同,有機農場全盤規劃遂胎死腹中,至今猶未死心,認為這區塊仍有可行之處。 董瑞宏進新埔工專後,他的太太也在第二年來到學校教書,教了近十年的音樂課,由於對花藝有高度興趣,也先後到歐洲日本等地研習取經,回來後便辭去教職開起花店,並將所學貢獻給教會,到教會做禮拜服事也成為董瑞宏夫婦倆生活重心,民國91年,董瑞宏陪同教會小組弟兄蒞金旅遊,進行金廈同遊,在金門參訪時,並到金門教會做禮拜。他老是喜歡分享昔日搭船到澎湖海溝時,中字號搖搖晃晃,暈船暈到膽汁都吐出來,讓人有想要跳下海去的壓力。 以一個教會弟兄眼光看金門,故鄉雖多變,依然充滿上帝的愛,始終是董瑞宏最親近的故鄉,他的夢裡充滿恩典,許國雄校長、汪昭炳老師、古崗親叔叔,以及老同學董束琴…等等,在在都是感謝不完的人,董瑞宏心目中,每趟故鄉行即是最為豐富的生命之旅,感恩島鄉金門,可以用更自然、更貼心的方式讓人感動。
-
許四銓老當益壯 煮酒品茗圓鄉夢
許四銓,民國21年出生於金門后沙,八二三砲戰過後,帶著家人來到花蓮落腳,做生意的夢想也在異鄉發芽茁壯。 由日據到八二三砲戰,金門百姓生活字典幾乎寫滿苦字,許四銓初小畢業後,村裡私塾老師發現他資質不錯,找他當助理,表現深獲肯定,老師有意讓他在私塾長期幫忙,他卻志不在此,平日除在私塾幫忙,或到田裡耕作外,作生意的夢想始終在心中繚繞。 民國48年,許四銓帶著家人離開金門時,因大姐夫為軍人,恰在花蓮服務與定居,一家人就決定到花蓮依親,同時探望因病到805醫院求診的妹夫,以及陪伴看護的妹妹。初到花蓮的三、四年,工作都很不穩定,就耕種菜園、地瓜,養養豬來支撐家人生活。那時候,蔡明憲等人在新城買地,由於幅員廣闊,就先規劃開設遠東農場合夥經營,請一些人來耕作,後來,由於工人不好請,而地價漸漸高漲,顯現出投資人眼光,蔡明憲等把農場收起來,光是賣土地就非常賺錢。 當時,花蓮遠東農場合夥之一的王壽宣,與許四銓母親為堂姐弟,在這位舅舅輩的安排下,許四銓即到農場幫忙,農場事務成日頗為忙碌,在殷勤工作下,他在光復路購屋定居,擁有屬於自己的家園,心中還是一直想做生意,更加篤定做生意才能賺大錢。 農場收掉時,許四銓工作已滿十八年,對於新城當地事務與風情都很熟悉,整個景氣也不錯,就先在較為熱鬧的805醫院附近購屋,經營起甘仔店,並兼賣蔬菜,在估計單靠一項難以維持生活後,他同時還租地種些地瓜菜類,日子依然充實忙碌。 民國八十年,他那位居新城鄉光復路的老房子,因適逢都更要拓寬馬路,前排房子都劃為馬路,他的房子恰在第二排皆保留,就把周邊土地一併買下來,重建為六間店面店屋,門前即為30米大道光復路,非常適合開店,在把805醫院附近甘仔店賣掉後,他回到舊厝開新店逐夢。 那時,周邊商店不是很多,他多方衡量與盤算,眼見附近學校不少,兼賣文具的大眾書店乃正式開張,緊接著,為提供周邊民眾便利生活服務,大昇超商與大昇五金行也相繼營運,夫婦倆同心經營,後來,兒子媳婦也加入服務行列,一家人每天早上七點即開門,直到晚上十點休息,辛苦卻甘之如飴。 當夢想一一實現時,許四銓談到他做生意的原則為「勤(勞)、(節)儉、變(通)」,在苦心經營下,生意漸漸有點成績。幼年書讀得不錯,雖然始終醉心做生意,許四銓常自許是知識份子,一直強調要做好事,做愛心,對社會要有份責任感,特別推崇關公,蔣經國,直指不論當官或做人,都要向他們兩位學習,訪談中更不時提起當下國內時勢,論述政府當清廉,要真誠為百姓謀更多福利。 許四銓太太陳旋治,成功村人,為典型金門婦女,由金門到花蓮,始終夫唱婦隨,協同把家庭照顧好。當他們生活漸漸穩定時,許四銓姐夫隨部隊調到台南,一家人即定居在台南,而妹婿看病療治好後,也回金門定居。幾年前,他的堂弟許木領調到805醫院當小兒科主任,在其父親陪同下前來拜訪許四銓,這是繼大姐、妹妹來花蓮小住又離開後,再次見到的同村親友。 定居花蓮後,因做生意離不開,許四銓夫婦僅返金兩次,幾位親友在花蓮的短暫相聚,也就成為異鄉生活中難忘的點滴。對於住在家鄉的妹妹等人生病時轉來花蓮轉診,並與親友聚會,許四銓見到親友固然高興,聊起故鄉金門醫療體系這個數十年的老問題,口中直是感嘆,並以王永慶在廈門開設長庚醫院為例,期待金門可以更加油。 離開金門已過半世紀,客鄉有若原鄉,除了少數幾位相交密切親友外,許四銓因參與同鄉會聚餐時而認識更多金門鄉親,「原鄉」的風情依然是腦海中不可或缺的一塊記憶,夫婦倆都已七、八十歲,每天還緊守著年輕時的夢想,大清早即起來開門做生意,活力如昔。 許四銓為人真誠,超市一隅還陳設茶桌,經常有知己好友相揪品茗茶敘,逗陣鬥嘴鼓,訪談中,老先生還一直問要不要喝高粱?原鄉的香醇味道,竟然隨著他的夢想發酵,飄逸在寶島後花園。
-
同鄉會編輯會刊鄉音飄揚離鄉不離腔
客居他鄉,故園鄉訊總是讓人極其關切,《金門日報》這份鄉情載體,已成為鄉親們關懷家鄉與互動交流的重要平台。而《鄉訊版》的開設,見證著鄉訊即是跟著鄉情走,不論大大小小的事,在在都吸引人傾聽。另外,旅台金門同鄉會相繼出版會刊,也是道地的鄉訊出版品,務實的把同鄉會大小事完整的報導,與各地鄉親交流和分享,無形中也成為行銷金門的利器。 同鄉會出版會刊,在實務中有諸多難題,主要是經費預算和編輯人手,而會刊發行最早為新北市金門同鄉會,該會創會不久即籌備出版《鄉訊》會刊,並在葉維廉、張榮強、張自福,到現任張國森等歷任主編用心經營下,讓《鄉訊》會刊正常運作與發行,至今已有53期,成為《金門日報》之外,國內發行較久的金門鄉訊刊物。 此外,烈嶼公共事務發展協會與雙鯉公共事務協會雖然創會較晚,但其會刊分別在孫國欽與李錫敏兩位有美工專業的主編及歷任編輯用心下,整體編輯優美,內容精緻充實,都成為富含特色的鄉訊刊物,並分別朝向出刊十周年與二十周年邁進。 由於出版品印製需要經費,對於同鄉會來說乃是一大負擔,在經費不夠充裕之下,同鄉會採用變通方式開源節流,或是結合年度會員大會出版會刊,或是結合理監事換屆重選時發行專刊,也都相繼為同鄉會保留可貴的史料,見證著旅外鄉親們一路走來的艱辛步履。 年刊專輯編輯形式與內容,常因編輯人員風格各異而有不同面貌,有經驗的主編會將同鄉會會務內容作為會刊主體,再採擷部份家鄉重點新聞點綴其間,配合著原鄉政令宣導與鄉親心情書寫,一點一滴的呈現著鄉情滿溢的編輯風格。 會刊編輯不外是力求完美,讓鄉親在閱讀後能一解鄉愁,因此,整體內容都以大方向為考量,若個人篇幅報導過多,難免有喧賓奪主之憾。每一份會刊都是在展現金門人對於原鄉的關懷與互動,偶見會刊大半版面都在為單一個人報導,訴說著主編或編輯委員對同鄉的愛戴與支持,圖文之間,充分展現高度熱情。同鄉會刊物費用大都以印製成本為主,經費來源常為募款與廣告所得,募款對象常是社團理監事、社務顧問、一般會員等等,而廣告主常是金酒公司,以及民間企業等,有的會刊也會向縣府爭取補助,也是開源管道。 不論名為《鄉訊》、或是《會刊》,或是《年刊》,同鄉會刊物主體內容當以同鄉會相關訊息為主,經費得來不易,更顯篇幅珍貴,主編們自當站在同鄉會立場,多以當年會務和會員動態報導為宜,藉由會刊讓各地鄉親看到一個社團的溫暖,所傳達的鄉訊能量,或許更能獲得感動與回響。 不論如何,藉由會刊為大家留住共同的足跡,旅外鄉親方不致有雪泥鴻爪中追憶往事之憾,真誠又可貴。在此,我們謹向各同鄉會會刊主編與編輯委員深深鞠躬,道聲感恩與獻上祝福。
-
鄉情快遞
◎自從金廈首航開啟小三通序幕後,兩岸各項文教與政經交流日見熱絡,藉由地利之便,金門鄉親前往福建地區讀大學,或攻讀碩博士者日漸增多。 近年來,香港理工大學不僅頻向台灣學子招手,同時也協辦大陸地區高等院校博碩士班考試。今年度,港澳台人士攻讀中國高等院校考試四月份依慣例在香港理工大學舉行,旅台鄉親孫國欽、吳奎新等亦在4月份前往香港,參加11日至13日福建師範大學中國古文學系博士班考試,我們預祝他們金榜題名,心想事成。 ◎五六零年代,金門地區許多國中高中老師都是由台灣延聘到任,對於金沙國中第五屆同學來說,當年由苗栗來到金門任教的張森慶老師,在指導數學課程之外,也關心同學們的學習生活。 而在歷屆同學畢業後,張老師最後也調回台灣,然而,有些同學始終與老師親切互動,時有聯絡。而金沙國中五屆同學林雪鳳便是常與張老師聯絡的學生之一,同時也串連著同學與老師的聚會茶敘。而本月19日該屆同學即在張國森、王玉治等籌備下,揪團在中和四號公園上海宴聚會,相約與張老師話家常,實在可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