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經樂道
-
金梓獎即將揭曉──台北市金門同鄉會四十周年慶頒贈
●本報鄉訊採訪小組 台北市金門同鄉會即將歡度四十周年慶,揭曉、頒贈「第一屆金梓獎」得主。 二○一○年七月八日下午六時,台北市金門同鄉會理事長王水衷在錦華飯店主持,召開第十二屆第六次理監事聯席會暨四十周年慶第三次籌備會,討論「四十周年慶有關事項」、「出版第四期鄉訊」及「參加九月十八日沙勞越金門會館二十周年慶」等議程。 預定八月十五日盛大舉行的「台北市金門同鄉會四十周年慶」活動,經理監事決議,除了對內表揚資深、績優會員外,也將對外遴選出為金門同鄉事務作出貢獻的「金梓獎」得主。 台北市金門同鄉會主辦的「金梓獎」,未來將五年產生一屆,不以「知名度」,而是以「貢獻度」作為評選標準,由各界推薦,第一屆將產生五至八位得主,於同鄉會四十周年慶接受隆重表揚。
-
葉麗晴編織浯島文學風景
「金門的空氣散透著牛糞的青草香!」 二○○八年母親節,陪著媽媽初訪金門,葉麗晴呼吸到斯島獨特有的芳香空氣。 「金門的歷史地景,可以發展出獨特的文學!」 二○一○年母親節,帶著吳鈞堯的《火殤世紀》到金門辦新書發表會,這一次,葉麗晴嗅到了斯島的人文空氣。 五月的金門,一周之內,先是導演侯孝賢帶來要推動「金廈雙門影展」,釀造拍攝金門電影的訊號,隨後是出版人葉麗晴帶來一本書寫金門百年歷史的小說《火殤世紀》,以這本書為入口,加入金門文史出版的隊伍。又一難得機遇是,葉麗晴的「遠景」正與國立台灣文學館合作出版《文學‧電影‧地景》,其中也聚焦了侯孝賢的兩部電影,《冬冬的假期》與《小畢的故事》。 葉麗晴,對金門人而言,可能還是一個陌生的名字,但對她所接棒、主持的「遠景出版公司」,很多人可能就會發出,「啊,我是讀遠景的書長大的!」 「出版小巨人」沈登恩創辦於一九七四年的「遠景出版公司」,所推出的第一本書就是黃春明的《鑼》,敲響出版的第一聲「鑼」之後,陸續有鹿橋《人子》、白先勇《寂寞的十七歲》、王禎和《嫁妝一牛車》、無名氏《塔裡的女人》、胡蘭成《今生今世》、陳若曦《尹縣長》、陳映真《將軍族》……等建立文學口碑,引領出版風騷的著作,《林語堂作品集》、《高陽作品集》、《金庸作品集》、《倪匡科幻作品集》,乃至《世界文學全集》、《諾貝爾文學獎全集》,都在「遠景」;甫獲國家文藝獎的小說家七等生,一套十冊的《七等生全集》,也盡在「遠景」。 葉麗晴,一九六四年十月二十五日出生於台灣省彰化縣,北上就讀實踐家專服裝設計科時,一九八四年,遠景出版公司創業十周年時,她從門市的工讀生開始,再歷行政、業務、編輯等工作,參與也見證了一段台灣出版風雲史;在遠景傾其所有,投入巨資出版《諾貝爾文學獎全集》卻造成出版元氣大傷,財務危機之際,她與沈先生依然堅定留守遠景,保住華文出版重鎮。 二○○四年,「遠景」創辦人沈登恩辭世,葉麗晴在《沈登恩的逐夢人生〉文中寫下「隨著他的去世也宣告沈登恩的時代已結束,縱使後人對他的評價褒貶不一,但我們從他過去的種種事蹟或許可以肯定他是一個出版的先行者,我不禁要問:到底是時代拋棄了他,還是他鄙視這個時代?這位寂寞的先行者在他閤眼前的最後一刻,據說在嘴角揚起一抹微笑;或許這答案他早已了然於胸」……。而「遠景」,並未因沈登恩的離開,走入歷史,葉麗晴勇敢接下、承擔它。 二○○九年底,遠景出版公司發行人葉麗晴的電子信箱丟來了吳鈞堯寫金門的《火殤世紀》小說書稿,她立即打開閱讀,看了三篇之後,已被強烈的歷史重量壓得喘不過氣,但也迅即感染了字裡行間散發出「淡淡的哀傷」,這與她初訪金門時感受到的清新空氣、造形絕美的傳統建築很不一樣。是一冊有厚度、深度的土地之書,管不了市場,她以「遠景」對待台灣文學的規格,同等重視金門文學,決定出版《火殤世紀》。 《火殤世紀》五月新書發表會後,不斷有報導、書評肯定,台師大國文系副教授范宜如以〈你的離島,我的鄉土〉,作家何致和以〈一百年的剛強與纖柔〉,分別在中國時報、聯合報為文推介,六月十四日的中國時報文化頭條更以〈火殤世紀寫金門百年庶民圖像〉大幅報導;金門鄉親也很捧場,金門文化局買了一百本流傳,稱自己「文不成,武不就」的金寧麵線負責人李金汀一口氣買了五十本,首刷一千五百本的《火殤世紀》,市場已缺書。 一本原不被看好、帶點「冷」的書,在吳鈞堯的用情書寫,葉麗晴的用心出版下,營造出了「閱讀金門」的熱潮,也讓遠景出版公司有信心繼續耕耘金門歷史區塊,編織金門文學風景,名為《撥霧》的金門現代文學研究,以及系列規劃的《金門人物志》,都納入下一波出版計畫中。因為葉麗晴輕輕「撥霧」,看見了金門文學在台灣能見度的「遠景」。
-
侯孝賢釀造金門史詩電影
「媽祖1661年3月23日起北風霧散助鄭成功興兵收復台灣!今日也請示媽祖助我北風返台。不勝感激!謹此!以在金門拍一部電影致謝! 侯孝賢 2010.5.6 17:20金門尚義機場」。 文字如同畫面,形同電視新聞台不斷重播的重大、重點新聞事件,《鄉訊》也一再出現侯孝賢親筆書寫的一段留言,之於電影與金門這是件大事,侯導出手,不同凡響。 在金門籍紀錄片導演董振良牽線、金門縣長李沃士邀請、金門交通旅遊局安排下,二○一○年五月五日,促成了國際導演、金馬獎執委會主席侯孝賢率團訪問金門,此行的主要目的,在於考察電影「金馬獎」頒獎典禮回歸金馬舉辦的資源環境,幾經走訪、評估,發現金門相關配套等條件不足,決定暫時放棄,但又發現海島特色、聚落文化,很像法國的坎城、韓國的釜山,這兩地都以國際影展聞於世,因此,侯孝賢轉構想將「金馬奇幻影展」轉為「金廈雙門雙影展」,二○一一年起在金門登場,再將兩岸導演會議也拉到金門召開;他並不擔心沒有電影院的金門,「在碉堡看電影的感覺更好」。 侯孝賢對待金門發展影展環境的態度是認真的,他告訴縣長李沃士,「即使金門縣政府不支持也要辦,找陳景蘭洋樓所在的金湖鎮公所合作也可以吧!」 不止要推動「金廈雙門影展」,意外之旅,侯孝賢又發願「在金門拍一部電影」,抵金首日,他先是在金門技術學院的《49三部曲+金門影展》開幕式發出「我可能會在金門拍一部電影」的訊息,又在第二天媽祖誕辰,因霧困住金門,到料羅順濟宮拈香祭拜時「請示媽祖助我北風返台」、發願「以在金門拍一部電影致謝」。 侯導金門行,兩岸的雙門影展來了,一部走向國際的金門電影近了! 侯孝賢,一九三七年四月八日出生於廣東省梅縣,成長於台灣鳳山,國立藝劇科畢業;投入電影創作領域在國際大放異采,所導演的電影中,一九八三年《小畢的故事》獲金馬獎最佳影片、最佳導演;一九八四年《風櫃來的人》獲法國藍特三洲影展最佳影片;一九八五年《冬冬的假期》獲亞太影展最佳導演;一九八九年《悲情城市》獲威尼斯影展金獅獎;一九九三年《戲夢人生》獲坎城影展評審團獎。其他廣為大眾熟悉的電影作品,還有《就是溜溜的她》(一九八○)、《風兒踢踏踩》(一九八一)、《在那河邊青草青》(一九八二)、《兒子的大玩偶》(一九八三)、(童年往事》(一九八五)、《尼羅河的女兒》(一九八七)、《戀戀風塵》(一九八七)、《好男好女》(一九八五)、《南國再見,南國》(一九八六)、《海上花》(一九八八)、《千禧曼波》(二○○一)、《珈琲時光》(二○○四)、《最好的時光》(二○○五)、《紅氣球》(二○○六)等。 在影評人黃仁二○一○年五月出版的《國片電影史話》書中,侯孝賢是「承繼中國電影傳統的創意大師」、「日本人最尊敬的電影導演」,「他觀察到「二○○六年,侯孝賢導演法資法語片《紅氣球》,成為真正國際化的導演。侯孝賢從《悲情城市》開始,十五年來不斷改變自己的創作路線和風格,直到《海上花》才走出台灣歷史的悲情,《珈緋時光》又是一次重大突破,洋溢著台日文化融合的細流,證實了侯孝賢創作視野的擴大和進步」。 從台灣本土走向國際,再拉到過去罕貼近的島嶼,侯孝賢會在金門找到那些故事與電影元素?他對屢被權勢占領使用的「陳景蘭洋樓」身世,他也對「一六六一」鄭成功自金門渡台以及清康熙金門人被令遷界等題材都起了探索興趣。他正在努力做金門歷史功課。等待侯導,等待雙門影展,也等待金門史詩電影。
-
電影金門等待導演撥歷史迷霧
軍旅因緣,戴立忍侯季然注電影元素 「在大學考試前,他遇到了生命中的初戀情人,兩個月後,戴立忍入伍當兵,抽到了當時的『金馬獎』──到外島金門服役,兩位小情人約定退伍後北上讀書,一起成為人生的伴侶」,「到金門三個月後,有一天晚上,戴立忍正在回女友寫來的情書,突然電視新聞傳來一則凶殺袋屍案的新聞,死者身分竟是自己的初戀情人」……。〈把自己逼到極限,靈光才會展現〉,二○一○年三月十五日出版的《今周刊》,周啟東訪談以《不能沒有你》獲金馬獎最佳導演的戴立忍,揭露了導演在金門,經歷宛如電影般的現實情節;四面凹凸的石壁,一張床,一盞昏黃的小燈,一瓶金門高粱,「摧心裂肺的痛苦改變了戴立忍的一生」,也為《不能沒有你》這部電影找到了動人生命的元素。 「從高雄港開往金門的軍包船上,一個福利社的女店員,在眾人皆沉睡的夜航程,遇見了一個年輕的軍人。軍人對她說:我在你夢裡,女店員還來不及莫名其妙,忽然燈熄船停,幻境成真,原來此時此刻,黑夜海上你和我,真的是夢」,二○○七年初,導演侯季然為一個短片寫計畫提案,片名《開往金門的慢船》;「二十二歲那年搭船去金門當兵的心情又跑回來,走在十三年後的台北街頭竟彷彿能聞到那時夏夜海上的熱風、看見愈來愈遠的高雄港燈火,還有那個夏天準備告別一切的心情」,再經過多年沉澱後,短片變長片,侯孝賢推薦侯季然,《開往金門的慢船》變作二○一○年上映的《有一天》。 「電影不只存在於底片銀幕裡,它活在心中荒蕪的地方」,二○一○年七月三日,金馬獎最佳美術獎得主、新銳導演吳米森在金門文創研習營開講,「電影總是有能力帶領我們到達更遠的地方,速度再快的超音速飛機都到達不了的地方」。 夢想起飛,唐振瑜黃朝亮拍唯美浪漫 《星月無盡》、《夏天協奏曲》,二○○九年,兩部在金門拍攝的電影,前者打著「讓夢想起飛」,後者訴求「勇敢去愛」,從春天到秋天,騷動金門人失落已久的看電影心情,卻又是夾著對自身土地、電影藝術,忽熱忽冷,忽起忽滅的複雜思緒。 唐振瑜的《星月無盡》,黃朝亮的《夏天協奏曲》,在魏德聖《海角七號》票房發光發熱,掀起墾丁觀光潮後,並未再開出市場紅盤,但在電影院之外、它們也還有著後續效應,緯來電影台,公共電視台買下《星月無盡》的播映權,三五不時就讓觀眾看見金門;《夏天協奏曲》的DVD也在錄影帶、書店市場看得到。 以市場論英雄,《星月無盡》的「夢想」剛起飛就摔落,《夏天協奏曲》的「音符」剛揚起就戛然而止。 不從電影美學觀看,純就土地的角度討論,《星月無盡》與《夏天協奏曲》,混聲合唱的背後,也可能帶動、刺激了新一波金門島嶼電影熱。 蔡明亮到金門行銷《臉》這部電影時,生起對「鱟」故事題材的興趣;徐立功籌拍《飲食男女》續集,擬將金門高粱酒拍攝入鏡;侯孝賢的下一部電影,因被困住島鄉的一場霧,興起拍攝金門史詩。 蔡明亮、徐立功、侯孝賢,都是國際級導演,製作人,都偶然與金門接觸;一旦他們出手、投射金門……。 歷史迷霧,侯孝賢尋找金門電影靈感 「媽祖1661年3月23日起北風霧散助鄭成功興兵收復台灣!今日也請示媽祖助我北風返台。不勝感激!謹此,以在金門拍一部電影致謝!侯孝賢2010.5.6,17:20金門尚義機場」。 二○一○年五月六日,農曆三月二十三日,媽祖一○五○年誕辰,以《悲情城市》獲威尼斯影展金獅獎的國際導演、金馬獎執委會主席侯孝賢,率團抵金進行電影金馬獎頒獎典禮考察,並評估推動「金馬奇幻影展」、「雙門影展」;結束二天活動,臨去之時,金門起霧了,被困在尚義機場的侯導,拿起紙筆,寫下祈求媽祖「撥霧」的心情。 侯導呆坐在尚義機場觀景餐廳思索金門的一段歷史。 「一六六一年,金門料羅灣。三十八歲的鄭成功,率文武官員將士,在金門料羅灣祭江、誓師,命兩萬五千名戰士,候風待命」,「農曆三月二十三日,媽祖誕辰的吉日,扯滿風帆的四百艘艦船,經澎湖,到台灣,趕走荷蘭人,一統台灣。離他父親鄭芝龍流亡台灣,正式開啟漢人在台歷史,整整四十年」,一九九九年六月,蘇育琪寫在《天下雜誌》一篇〈把北風 留給金門〉的文字,又在結尾處記下解嚴、等待小三通的現代金門,「午夜過後,金城仍燈光處處。開車到慈湖,對岸點點燈光,是廈門的街景。過去一千多年,地理位置決定了金門的歷史地位,跨入二十一世紀,金門的定位又是甚麼?台灣、大陸,世界的變動拉扯,又將如何影響金門的未來?」「北風呼呼地吹著,吹得人都站不穩,明天的飛機,肯定能飛。」 等待北風,撥霧照見出一六六一史詩 〈把北風 留給金門〉,侯孝賢同樣的歷史與現實情境。 媽祖誕辰日傍晚,能見度打開,侯孝賢進入候機室,準備登上立榮最後的航班返台。不到十分鐘,霧又來了,飛金門的班機在空中盤旋,遲遲降落不了。機場被迫關閉。 走出候機室、取回行李的侯孝賢,入夜後,走了一趟料羅順濟宮拜媽祖,祈求媽祖賜北風撥霧,讓他翌日能順利回到台灣,也立下「以在金門拍一部電影致謝」的誓約。 「北風吹起了,明天的飛機,肯定能飛!」金門交通旅遊局的宋夢琪,陪同侯孝賢燒香拜媽祖後發出的一句,「侯導,別忘了你酬謝媽祖的金門電影!」 唐振瑜、黃朝亮,在金門找到了《星月無盡》、《夏天協奏曲》的電影愛情故事;戴立忍、侯季然的金門軍旅因緣觸動了《不能沒有你》、《有一天》的生命底蘊;侯孝賢,媽祖誕辰日發生在金門的一場「迷霧」,是否意外生出一部《一六六一》的史詩電影?各方期待。
-
地瓜酒的兩地情──發展金門地區文創產業另一種聲音
「政府讓金酒公司獨大,卻壓抑民間釀酒產業的發展,他不以扶持金酒公司為白酒的龍頭,並鼓勵民間製酒業發展的作法,誠屬不智之舉。政府應該讓金酒協助農家釀造地瓜酒,提供技術轉移,並鼓勵民間設廠生產各種酒類,只要訂定生產標準即可,然後由金酒公司收購,如此一來就可讓金酒的酒品更加多元化,無形中也可輔導民間業者成為生產酒類的供應商,這樣就可達到政府與民間互利共享的雙贏策略。」 洪楙彧在台師大的《金門地區文化創意產業發展之研究》論文裡的訪談,收錄一化身「M6」對金門發展酒文化產業的意見,確實很有創見。 這一周的《鄉訊》,專題與人物,都聚焦文創產業,張輝明的「三采文化」,唐敏捷的「白水芳華」;令人感動與不捨的是,唐敏捷將「泉茂行」的祖傳地瓜酒釀製技術,自金門移植到宜蘭,取名「歡吉地瓜酒」,再現風華,成了當今蘭陽平原文創產業一景。唐氏成就異鄉的地瓜酒,對照「M6」在家鄉殷殷企盼復現「地瓜酒」產業,是否也成了「地瓜酒兩地情」的強烈對比?
-
金門博士添三人──黃昭能呂坤和陳茗獲兩岸博士學位
●本報鄉訊採訪小組 二○一○年七月一日,金門添了兩位將軍:出生於金城的陸軍少將、駐美軍事採購團團長蕭天流及瓊林的陸軍少將、後備司處長蔡忠誠。 將軍增二人,博士則添三人,六月間,先是金沙西園人、服務於調查局外事組的黃昭能以《金門在台海兩岸關係中角色之研究》通過論文答辯,取得文化大學中山所博士學位,再是金湖蓮庵人呂坤和也通過論文答辯,取得台灣師大美術研究所國畫組博士學位;另外,祖籍烈嶼湖下村的陳茗,則以《海疆文學書寫與圖像──林樹海奇特人生與藝文研究》論文,獲福州福建師範大學文學博士學位。 半年之內,雙將軍、三博士,再寫現代金門文武之奇。
-
洪楙彧尋找下尊風獅爺
「時光荏苒,我在台師大研讀創意發展相關學程之後,回到自己的故鄉金門做論文資料收蒐時,正巧遇上金門縣文化局和聯合文學於九十七年九月二十日─二十一日舉辦的『創意開門‧文化金門──文化創意產業研習活動』,我立刻報名參加,會中美學大師蔣勳提到:『文化創意應該回歸生活本身,因為文化的核心就是生活』,這句話深深觸動我的心。『故鄉』是孕育我成長的『島嶼』,也是我心靈的寄託,面對『邊陲』的島嶼,我和大多數人一樣,年少就離鄉背井來台升學就業,如今退休的我正思量:我能為故鄉做出甚麼樣的回饋,因此孕育出金門文化創意研究的主題。」 《金門地區文化創意產業發展之研究》,二○一○年元月,通過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院創造力發展碩士學位,研究生洪楙彧在第一章〈緒論〉中,用感性的語氣,寫下一段研究背景與動機,而這本論文,也以《尋找金門的下尊風獅爺》為名,獲金門縣政府文化局通過地方文獻出版贊助,行將推出。 從文創產業入眼,尋找金門的下尊風獅爺,洪楙彧,找到了嗎? 洪楙彧,一九六一年三月十八日出生於金門烈嶼鄉上岐村,父洪萬源,母林悅治,父母育有二子三女:楙彧、楙彬與素蕙、玉滿、巾茹,家庭成員中,洪楙彬為空軍士官長,服役於空軍屏東基地;洪素蕙是中國結老師,因嫁現任榮總文書組組長的蔡堯仁,長期投入榮總志工行列;從小過門的童養媳呂玉滿,現任青岐村鄰長,洪巾茹現服務於烈嶼鄉公所。 上岐國小、烈嶼國中畢業,洪楙彧入讀金門高中,「高二時,看到范園焱義士駕機投誠,受到英雄式的歡迎,金門大街小巷都放鞭炮慶祝,電視新聞片段也打出中正預校招生廣告」,深受從軍報國的廣告影響,也為減輕家人經濟的負擔,他轉報考中正預校第一期空軍組的插班生,並順利就讀空軍官校,畢業之後,分發到岡山「空軍第一後勤支援處」服務,歷任飛修官、品保官及參謀官等職務。一九九○、一九九二年,兩度入台北大直的國防語言學校受訓,一九九四年奉調至岡山空軍官校英訓小組,此後,當了十年的英訓教官。 一九九八年,洪楙彧參與空軍高級人力培訓碩士班入美國馬里蘭州立大學企管研究所,二○○○年畢業,回台轉任教育部軍訓教官,任職過台北市的育達商職、松山高中。二○○七年九月,自松山高中中校主任教官退任,此時他,也已是台師大創造力發展在職碩士專班的研究生,他利用一年半時間修學分,並參與許多創造力活動,「課堂上也儘量利用機會介紹故鄉金門的美與地方特色,因此論文題目自然會想到與金門有關的議題」,但在選指導教授時發生一個難題,他想請求指導的是治學嚴謹、對質性研究很在行的陳昭儀教授,但在課堂上說過「不收年紀比她大的研究生」,經一番誠懇的溝通後,陳昭儀也到金門一趟觀察體驗文化生活,終接受了他,擔任《金門地區文化創意產業發展之研究》論文指導。 為了論文調查、寫作,洪楙彧回到金門住下來,透過長期對金門文創環境的觀察、訪談與學習,又花了一年半時間才完成論文報告,重返島鄉的文化創意產業市場經驗,他充份感受到「金門的市場太小無法滿足所有人的需求,所以主政者恐怕要從長計議,好好的規劃,點燃一些好點子,做一些短、中、長期的計畫,讓金門融入更多元文化,吸引想回故鄉發展的子弟有自由發展的舞台,讓文化創意產業在金門實質發展、生根與茁壯」。 論文完成了,洪楙彧,繼續苦苦探尋文創產業架構中的下一尊金門風獅爺。
-
唐敏捷蘭陽平原傳鄉酒
「溫、潤、綿、柔、香、醇,乃美酒之必備條件,嗆口勁道短──如霸王扛鼎,綿柔韻悠長──似美人舞劍,境界迥異,各擅勝場,白水芳華之蘭陽高粱酒,承續金門因故中輟之百年老店──『金門泉茂行』的精釀手藝,即使睽違一甲子,即使渡海來台,祖上對品質的堅持,不敢或忘,更有蘭陽平原的好山好水好人文,與雪山山脈純淨水質的加持,再現美酒風華;展現不一樣品味的高粱酒,遠離烽火氣,返璞歸真更顯溫馨,即使盡興,不宿醉」……。 如同一點一滴釀造醇酒的用心,也一字一句生出飲水思源之情。就這是「唐氏風格」。 一位國中美術教師來到宜蘭落腳,延續「泉茂」,孕育出「白水芳華」酒品傳奇。 唐敏捷,一九四八年十二月二十六日出生於金門金城鎮後浦南門里,父唐受恩、母李彩鸞,父母育有三男四女;乙丙、敏橋、敏捷與翠嬌、美嬌、雪霞、瑞珍。 求學之路,唐敏捷歷金門示範中心、金門中學初高中部、國立藝專(今台藝大)美術科國畫組,學成後,於一九七三年回到家鄉,任教金城國中,一九八○年轉往台北市中山國中,前後教了十八年書。 水墨、書法造詣高,也飽讀詩書的唐敏捷,一九九一年自美術教職提早退場後,在台北市建國南路經營起「唐氏山水」景觀公司,曾參與松山機場、龍山寺十二號公園、王永慶台塑空中花園等景觀設計、規劃工程。這段事業過程,曲折轉繞,大起大落,讓他沉潛了好一陣。 在家韜光養晦的日子,唐敏捷念起了那一座生長的高粱酒鄉,也遙想著祖先的來時路,他從族譜、文獻及童年記憶裡,再次發現、整理出唐氏家族的線索,「一八九六,先祖占鰲公三兄弟帶著三支扁擔一騾車泉州粗瓷,與護侍寡母離開世居而繁華落盡的泉州,到金門找安身立命的機會,落戶金城南門」,「一九○○,唐家三兄弟典下座落於金城橫街仔的透天厝,成立『泉茂』,主業仍碗盤雜貨,因有市場需求,試著釀酒、染坊,釀酒以釀造地瓜老酒,染坊以單純植物藍為主」,「一九○九,釀酒業務雖屬店口直接販沽與小範圍批發,但業務成長迅速,營業額超過其他品項,於是購置側邊一片小店面,增置蒸餾設備,轉型蒸餾白酒品項以利長途運送而確保品質,產品除地瓜老酒外還增加糯米老酒、蘆穗酒(高粱酒)、地瓜白酒並增加玻璃瓶裝設備方便拓展大陸內地市場」,「一九一三,業務以廈門為據點,逐年擴及北至福州、南達汕頭,此時堪稱浯江一支獨秀的酒坊」,「一九二三,占鰲公與時任金門商會理事長的鄉賢傅錫琪倡導並集資於東門郊外的昭德宮前土地,開發產銷合一的街道,建築形式為閩洋混合式整齊劃一建築群,故稱『模範街』,為近代商圈的概念,斯時金門百業榮景於焉形成」,「一九二七──一九三八,泉茂移民創業第一代逐漸凋零,第二代眾堂兄弟仍同心協力,繼續籌謀業務發展」……,此後,泉茂商行再歷日軍占領,一九四九國軍進駐金門等時空大變動,「一九五二,當地軍政府以戰地需要為由,一紙軍令勒令民營酒廠無條件改為公營,金門酒廠這隻金雞母於焉誕生,泉茂行遂黯然走入歷史,子孫四處流散」。 二○○一年,政府開放民營酒廠,二○○六年,唐敏捷偕妻林舒文、長子惠桓等家人,前進宜蘭,延續泉茂商行的芳醇,在此成立小而精緻的「白水芳華」酒品實業,生產酒精濃度從三十八到七十二度不等的「歡吉地瓜酒」、「蘆穗大麴」、「穀源大麴」及預定八月中秋上市的「天脂」新酒。 金門到宜蘭,「泉茂」到「白水芳華」,唐敏捷,復現的,是白酒的歷史濃度,也是鄉情的歷史長度。
-
文創開門白水芳華與三采文化
台北宜蘭,唐敏捷張輝明創品牌故事 台北、宜蘭,兩位金門人,一個讀書,一個賣酒,在市場引領風騷,寫下文化創意產業自創品牌的故事。 〈三采文化陪你瘋足球〉,世界足球賽在南非開打前夕,取得中文授權、出版《2010FIFA南非世界盃足球賽觀戰指南》的三采文化集團,包下台灣主要報紙全國版版位,六月十五日,整版刊登新書廣告。 〈番薯心 在地情 歡吉祈年豐─白水芳華酒品系列〉,六月二十日,宜蘭縣金門同鄉會成立,湧入金門及台灣南北各地的同鄉前來祝賀,另一場景,白水芳華酒業公司以「傳承百年技藝純釀的歡吉地瓜酒」在蘭陽平原熱烈迎賓。 島內、島外,大家都在談「文化創意產業」,也都興起「自創品牌」,兩個離鄉出走的金門文化人、美術教師,青嶼張輝明、後浦唐敏捷,分別以「三采文化」、「白酒芳華」,早在台灣的出版及酒市場,打下一片江山。 「文化創意應該回歸生活本身,因為文化的核心就是生活」,二○○八年九月二十日,美學作家蔣勳在聯合文學與金門文化局合辦的「創意開門‧文化金門─文化創意產業研習活動」上所陳述的概念,感染、觸動到報名參與學員洪楙彧的心靈,一年後,他交出了一本碩士論文《金門地區文化創意產業發展之研究》。 張輝明、唐敏捷站在文創產業線上開疆闢土,洪楙彧身處學術領域研究文創,三個人並沒有工作實務上的交集,卻因共同的鄉土金門產生「文創」連結。 學術聚焦,洪楙彧撰寫金門文創論文 「隨著全球化浪潮所帶來的市場高度競爭,促使世界各國相繼把經濟開發的重心,建立在以文化為核心的產業,進而掀起一股以知識經濟為本的文化創意產業熱潮。行政院正式將『文化創意產業』列為『挑戰2008:國家重點發展計畫』政策中,期望將原有的『文化產業』加入創意元素,帶動地方經濟的發展。」 二○一○年元月,在陳昭儀博士指導下,研究生洪楙彧的《金門地區文化創意產業發展之研究》論文,通過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院創造力發展碩士學位,摘要中,他闡述了「文化產業」與「地方經濟」的關聯性。 洪楙彧的論文分出五章,在第四章〈研究結果與討論〉裡,探討了金門地區「文化產業中創意產品之展現」、「發展文化創意產業之影響因素」及「發展文化創意產業之可行性研究」。 透過質性研究方式,與研究參與者進行深度訪談,洪楙彧也以創造力相關理論,探討金門地區文化創意產業之發展外,他亦「從對文化的再詮釋,找到舊有元素加以重新組合,理出金門地區發展文化創意產業之可行性」,並期許「人才群聚為重點的文化創意產業,藉由社區總體營造的平台,齊心開發文創產業之經營,增加附加價值以及經濟產值,共同打造『創意城市』願景,使金門的未來,能振翼高飛,走向世界,與國際接軌」。 「找到舊元素加以組合」、「人才群聚為重點」、「創意、創新成為現代經濟的主流」,洪楙彧論文中指出的幾個文化創意產業重點,也提供了金門思索、尋找文創產業與人才的機會。 文創人才,文化建設基礎產業發動機 二○○三年,文建會將文化創意產業」範疇歸類出十三項:視覺藝術、音樂及表演藝術、工藝、設計產業、設計品牌時尚、電視與廣播、電影、出版、廣告、建築設計、文化展演設施、數位休閒娛樂、創意生活產業等。 從「文化創意產業」再拉回「地方文化產業」,洪楙彧在《金門地區文化創意產業發展之研究》論文裡,以「傳統、人文、鄉土」的文化定位主軸,列出「地方文化產業」的範圍有古蹟聚落、工藝品、觀光休閒、音樂及表演藝術、生活藝術、產業文化等,如金門的古厝民宿屬「古蹟聚落」與「觀光休閒」,風獅爺與陶瓷藝品屬「工藝品」,高粱酒屬「生活藝術」,文化出版品屬「產業文化」。 「金門要發展文化創意產業,最欠缺的是『人才培育』」,洪楙彧在論文中直指,「人才是文化建設的基礎,也是產業的發動機,創意人才是區域文化創意產業成果的指標」。 洪楙彧從論文觀察、寫作過程,看到「金門是個不可多得的文化創意產業寶地」,不僅有豐富的自然資源,也有舉世無雙的戰地元素與高粱酒產業,「關鍵在於如何將文化、創意、產業三個領域『結合』」。 文創人才,是文創產業的推手。金門,何處尋文創人才? 創新傳統,白水芳華三采文化寫新頁 畢業於國立藝專美術科國畫組的唐敏捷、國立台灣師大美術系西畫組的張輝明,兩位都提早自美術教職退休的金門人,創意美學概念結合文化產業,走出金門,在台灣的土地上,分別在酒品與出版領域表現亮眼。也是建立品牌特色的文化人才。 唐氏先人,一九○○年時,即在後浦城釀製地瓜酒,後來開設「泉茂商行」,成了金門釀酒業拓荒者。一個多世紀後,屬泉茂商行第四代的唐敏捷,於二○○六年落腳蘭陽平原,承續祖傳技藝,開張「白水芳華酒品實業」,已生產出包括地瓜酒在內的八款酒品,打下私人企業酒品市場能見度。 張輝明由金門到台北,教了十年書後投入出版市場,一九九○年經營三采文化,二十年來,從早期的DIY手工書,到今日綜合性、全方位的出版形態,年營業額超過五億元的台灣十大出版集團市場規模,所憑藉的出版行動理念就是「接納可以改變自己,改變才能創造未來」。 都是學美術的唐敏捷與張輝明,也都勇於改變、創造自己,納入美學元素,自傳統產業創新,走出新路。 洪楙彧的論文《金門地區文化創意產業發展之研究》,提供金門人觀看文創產業與找尋文創人才的窗口。走出論文中的人與土地,唐敏捷的「白水芳華」、張輝明的「三采文化」,金門人在台灣成功的「文創經驗」。
-
蘭陽平原鄉情花──宜蘭縣金門同鄉會採訪外記
一如蘭原平原和煦的陽光,「白水芳華」的高粱香醇,這是一趟必須填滿七千字,有採訪、發稿壓力,但心情格外舒暢的宜蘭行。 二○一○年六月二十日,宜蘭縣金門同鄉會在礁溪鄉成立大會。一大早,就與文史作家張火木、陳妙玲,自台北驅車出發,雪山隧道打通後,不必再北宜公路「九彎十八拐」的迂迴繞轉,直線的距離,感覺宜蘭不再如同花東的「偏遠」了,連早餐都可以到時再享用。 在同鄉會報到現場,我最早見到的,竟是近三十年未遇的老同學,陳嘉元、歐承基與葉永松,都是台電的金門人,他們成了《鄉訊》掌握蘭陽平原金門鄉情的一個入口;嘉元遞給我一篇他前一夜才寫就的文章〈一路宜蘭〉,述說他們這群遊子從金門來宜蘭發跡的故事;而巧合的是,一九八一年六月二十日,是陳嘉元與金門高職電工科畢業同學離開故鄉、搭乘「凌雲號」軍艦赴台灣向台電報到的出發日,二十九年後的同一天,「宜蘭縣金門同鄉會」誕生。 在同鄉會見到了同鄉同學,回程時又到金城國中時美術老師唐敏捷在宜蘭市經營的「白水芳華酒業公司」,自創品牌生產頂級的蘭陽高粱酒,「承傳祖上對品質的堅持,金門泉茂行的精釀手藝,即使渡海來台,即使睽違一甲子,不敢或忘……」,看到唐老師寫在「白水芳華」酒品系列緣起的幾行字,他請我們喝其中一款「地瓜酒」。 因為同鄉會的鄉情濃度,也因為「白水芳華」的高粱純度,蘭陽平原,開出了金門的鄉情花。
-
謝炳南出回憶錄──素顏無華之筆記載心路歷程
●本報鄉訊採訪小組 《心路歷路─謝炳南回憶錄》,二○一○年六月,交付台北萬卷樓圖書公司出版了。 一九四二年出生於金門料羅村的謝炳南,畢業於台灣大學政治系,歷任中學教師、金門縣政府股長、金門縣黨部組長及書記、國中校長、國民大會代表、福建省政府委員及顧問、金門縣政府縣政顧問團顧問,一生中有五十四載的公務生涯經歷,扣合著金門的軍、政、黨脈動。 《心路歷程──謝炳南回憶錄》,全書十餘萬字,分出六章:〈謝氏宗親 淵源世系〉、〈我的求學 艱辛經過〉、〈服務公職 心路歷程〉、〈獲獎殊榮 退休抒感〉及〈國大提案辦理情形〉,自序裡,旅居台北的謝炳南強調「素顏無華的記載,既未隱惡揚善,也不褒己貶人,以平凡、平庸、平實的敘述,所談人、時、地、物,皆信而有徵,經得起考驗」。
-
陳嘉元台電人一路宜蘭
「一九八一年六月二十日,一群充滿鬥志且滿懷理想的戰地青年,踏上前往台灣的運輸軍艦凌雲號,看出來大家心情非常愉快,因為這一群人即將於七月一日前往台灣電力公司谷關水力模擬訓練研究中心報到,接受為期三個月的水力發電維護養成訓練」;「同年十月,我與陳克家、陳彼得、楊建忠、楊肅欽、王火根(王榕祥)、葉永松、呂世溫等七位同學分發到蘭陽發電廠並接受三個月的實習訓練,才真正成為台灣電力公司的正式員工」;「將近三十年後,宜蘭縣要籌組金門同鄉會,李增河鄉親透過鄰居許廷宇老師找上我,我當然義不容辭一口答應加入,並努力幫忙找尋居住在宜蘭的台電人、金門鄉親,共同參與」…。 陳嘉元一篇為宜蘭縣金門同鄉會寫會史、尚未發表的〈一路宜蘭〉,浮現出了蘭陽平原的另一角鄉情─台電的金門人。 二○一○年六月二十日,第一屆宜蘭縣金門同鄉會成立大會,自六十名候選名單裡出線的十四位理、監事,其中十一名理事,服務於台電的金門人就占了五名:陳嘉元、林建志、葉永松、陳克家、楊建忠得票排序,從第五到第九連成一線,顯現了同鄉會裡的台電人匯聚出一股火力四射的「鄉情基地」,以致李增河在發表理事長當選感言時,「感謝前輩們的倡議,金門旅台李氏宗親會的力挺,來自金門台電人的呼應,以及三十名發起人的真情相挺和全體籌備委員的無私奉獻,造就了宜蘭縣金門同鄉會在此成立」。 在五名上榜理事的台電人中,身為發起人之一的陳嘉元投入最深、得票數也最高,他幾乎成了同鄉會「台電幫」的代表人物。 陳嘉元,一九六三年七月十日出生於金門金湖鎮湖前村,父陳木生、母黃惜(歿),育有五男二女:建民、亞德、亞成、亞仁(歿)、嘉元及美娥、美琴。家族成員近況,陳建民海軍士官長退役後轉至中正紀念堂駐警隊服務,陳亞德擔任塑膠射出成型公司廠長,陳亞成任職英業達上海廠採購協理,陳嘉元是台灣電力公司蘭陽發電廠發電組機械工程師。 一九八一年畢業於金門高中高職部電工科的陳嘉元,因為老報人葉耿漢的牽線、爭取,台電與金門高職建教合作,在當年錄取至台電就業的高職生增加至八十人,「當科主任到班上公佈錄取名單,一路唱名到最後一個名字的姓氏時,我已從座位跳起,因全班姓陳的已全部錄取只剩下我的名字尚未出現,所以那種心情到今天還是記憶猶新」。 台電在他們這一屆共錄取了「輸配電維護養成班」及「水力發電維護養成班」,錄取四十名,實際報到二十九人,陳嘉元屬「水力發電維護養成班」的一員,他仍記得赴谷關受訓時,指導老師分析他們未來命運所叮嚀的「水力發電廠都在深山峻嶺中,但你們都來自離島的金門,所以不管到那裡,都是你們的故鄉」。 陳嘉元的命運,落點在蘭陽發電廠,漫長的台電人生涯,「我在單位裡近二十年都擔任值班工作,也就是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都在輪值,沒有周休二日也沒有國定假日,不管刮颱風下大雨,只要輪到你上班就要準時交接班,維持正常穩定的發電,提供廣大人民的安全用電」。 經過五次考試,終取得國家安全管理師甲級執照的陳嘉元,現已是蘭陽發電廠的機械工程師,負責廠裡所有機械設備維護保養主辦專員工作; 另一半呂建滿是羅東人,他已在宜蘭生根,兩個女兒都已念到護專、大學。從金門一路宜蘭,陳嘉元,電力、鄉情火力四射,踏向無悔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