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經樂道
-
兩岸博餅文化論壇──民眾日報主辦中秋節前在高雄登場
●本報鄉訊採訪小組 隨著金門縣政府八月二十五日、二十七日,「金門中秋博狀元餅」活動,在台北召開記者會,在金門舉行座談會後,也帶動了「海峽兩岸中秋博餅王中王大賽」的熱鬧氣氛。 由福建海峽導報社主辦,二○一○年將進入第六屆的「海峽兩岸中秋博餅王中王大賽」,今年擴大辦理,九月八日至二十四日初賽,九月二十五日至二十六日複賽,九月二十九日總決賽,活動地點分別在廈門、漳州、金門、澎湖、台灣舉行。 二○○九年的兩岸博餅大賽活動,首次登陸台灣本島,台北開鑼、高雄推出博餅文化節;今年則將在高雄舉辦一場「海峽兩岸中秋博餅文化論壇」,為此,參與主辦的民眾日報社董事長暨中華博餅文化協會理事長林文雄,八月十七日特別抵金門廣下英雄帖,盼博餅之前,先透過論壇,深化博餅的文化意涵。
-
連金走馬觀澎湖﹗──金門博餅之旅遇見海峽導報林連金
「連金走馬觀澎湖」,這是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旗下、發行量二十五萬份的《海峽導報》為《台灣、離島》版所下的刊頭語,而這個版的記者、責任編輯名叫「林連金」。 金門的金門日報有個《鄉訊版》,每周六出刊;廈門的海峽導報有個《台灣‧離島》版,每周五出刊。《鄉訊》出刊八年來打出不變的「連繫鄉親‧凝聚鄉心」;《台灣‧離島》出刊一年多以來,從最初的「聲息相通繫兩岸」再打出「連金走馬觀澎湖」;就訊息傳播、鄉情連結面來看,隔著金廈水域的兩份報紙兩個版面,相契相通。 林連金從廈門出航,我從台北出發;八月二十七日,我們交集在金門交通旅遊局主辦的「二○一○金門中秋博狀元餅座談會」上,博餅之前,先博版面,最後進入新聞合作,這一周的《鄉訊》專題,〈中秋博餅 金廈兩岸逗陣博感情〉,就是兩岸媒體互助的結果。
-
陳耕閩南文化傳動者
「我的祖先是明朝從金門東溪移入的。」 中秋博狀元餅﹐也傳出大陸一級編劇家的金門原鄉情。 八月二十七日﹐金門交通旅遊局在金門大學舉行的「二○一○金門中秋博狀元餅座談會」﹐金門的洪文章與廈門的陳耕在台上兩岸對話﹐追索身世的源頭﹐祖先都來自「狀元餅的故鄉」金門。 陳耕﹐一九四八年四月四日出生於同安縣頂溪頭﹐明代祖先「東溪陳」自金門移入泉州﹐再從泉州移居同安。 因祖父開店的因緣﹐生於同安的陳耕﹐卻成長於廈門﹐文革時期﹐一九六九年下鄉到永定農村﹐一九七二年在永定水電站當工人。一九七八年﹐他的劇本《血與火的洗禮》﹐獲西安電影廠開拍﹐一九七九年上映﹐是文革後福建第一部故事片﹔一九八○年﹐福建電影製片廠再將他的劇本《小城春秋》拍成電影﹐電影作品外﹐亦有歌劇《阿美姑娘》獲文華獎﹐以及南音樂舞劇《南音魂》公演。 身為大陸一級編劇家﹐陳耕在劇作外﹐亦擁有諸多文化﹑民俗﹑戲曲相關專著﹐如《台灣文化概述》﹑《閩南童謠》﹑《百年坎坷歌仔戲》﹑《廈門民俗》﹑《閩南民間戲曲》﹑《閩台民間戲曲的傳承與變遷》﹑《歌仔戲史》﹑《閩南文化研究資料目錄選輯》及《海峽悲歌》等﹐另主編有十冊《閩南文化叢書》﹑五冊《歌仔戲研究叢書》﹑八冊《閩南文化中學教材》﹑五冊《閩南方言與文化》。 閩南文化﹐涉獵之廣﹐陳耕堪稱當代福建第一人。不止著述﹐他也展開了行動力推廣閩南文化﹐一九八一年起至今﹐先後任職過廈門市文化局藝術科科長﹑劇目創作室主任﹑台灣藝術研究所所長及廈門歌舞劇院院長﹐即使自官職離休﹐目前的他仍擁有三個主要頭銜﹕福建省民間戲曲學會會長﹑廈門市閩南文化研究會會長﹐以及成立於二○○八年元月的「廈門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專家組組長。 先後已六度遊歷金門祖家的陳耕﹐在廈門未小三通前的一九九四年﹐他即率領金蓮陞高甲劇團﹐自廈門﹑香港﹑台北﹑高雄﹐一路跋涉繞轉後﹐再乘金門快輪進駐金門四十五天﹐巡迴全島公演三十八場﹐產生了轟動效應﹐他所領軍的金蓮陞﹐再續隔斷了近半世紀的金廈戲曲交流﹐一趟戲曲結合鄉情的破冰之旅﹐永留金廈歷史。 此回再來金門﹐參與「中秋博狀元餅」座談﹐陳耕感於金廈都認同﹑接受﹑推廣的博餅文化﹐在廈門﹐「海峽兩岸中秋博餅王中王大賽」﹐已自二○○八年起列為「福建省對外民間交流重點專案」﹐也納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在廈門﹐已成立了博餅民俗園﹐在台灣﹐有中華博餅文化協會﹐從廈門到金門﹐從漳州到澎湖﹑台灣﹐藉著一個喜慶熱鬧的民俗活動﹐也能演繹出兩岸同根同祖的歷史文化淵源。 赴金門出席「中秋博狀元餅」座談的場合﹐陳耕也向金門朋友極力介紹他剛主編完成的《廈門市公民文化手冊》﹐這個手冊是因應二○○七年六月﹐中共文化部批准設立中國第一個文化生態保護區「廈門市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他強調﹐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為廈門的文化建設拓展了無限寬廣的視野和空間﹐又透過了大陸第一本城市公民文化手冊的編印﹐探索了公民在文化上所應具備的素養﹐這個文化概念行動﹐也可予正推動閩南文化登錄世界遺產的金門參考。 陳耕﹐跨越金廈﹐理論與實際﹐深度與廣度兼具的閩南文化傳動者。
-
洪文章半山半海半文章
「我是洪旭的第十代裔孫。」 一句簡短的身世自我介紹,卻拉出一段長長的文章,也拉回了「博餅原鄉」的解釋權。 八月二十七日,金門交通旅遊局在金門大學舉行的「二○一○金門中秋博狀元餅座談會」,坐在台北的金廈與談代表,金門推出洪文章,廈門派出陳耕;博餅之前先博文史。 〈中秋節博狀元餅,追懷先祖旭公〉,洪文章以這篇文章,分出「洪旭及夫人的畫像」、「洪旭的嫡系親族」、「洪旭的年鑑簡述」、「洪旭故居」、「宗德宗功,遺澤後裔」、「中秋博狀元餅創始人傳聞」等段落,向在場的兩岸文史、媒體人士,有力述說一段先祖與明鄭王朝、金廈台土地,緊密相連的歷史,藉此喚起世人重新看到後豐港,也盼將中秋博狀元餅的民俗文化拉回後豐港開鑼起。 洪文章,字篤述,號半農,一九三七年八月三十日出生於金門金城鎮後豐港,父洪清凱、母林玉盆;金門中學高中部、台北師專畢業,一九六○年起至一九八八年,任職國小教師三十年退休。出版有《金門縣後豐誌:洪門港燒酒矸》、《後豐港的海田雲天》等文史著作,二○○九年再與後豐港洪氏宗親會族人合力編撰、完成出版《金門縣後豐洪氏族譜》。 〈洪門港燒酒矸〉,二○○三年元月二十至二十八日,《金門日報‧浯江副刊〉以九天連載了洪文章署名「半農」的一篇文章,同年六月再結集《金門縣後豐誌:洪門港燒酒矸》,開啟了金門村史寫作的第一章。題為〈我祖我宗,我誌後豐〉的書序裡,洪文章深情描繪原名「後豐」,也叫「洪門港」,位於金門西南方濱海小村莊的「後豐港」的面貌,「房舍不多,但有幾幢特出的建築,充滿神秘的傳說。人口不多,總人數約在三、五百人之譜。自然環境是農漁各半,其中漁撈是主要經濟來源。這不起眼的小小村落,已有五百多年的歷史,有金門鄉賢忠振伯,有金門最大的宗祠,最有名的海鮮,最難猜的謎語」。 出生於對日抗戰那一年,勝利後才有機會入學堂的洪文章,幼年時光,還得上山耙草、撿牛糞、做農事,下海耙蝦、蛤、蚵、撿螺,春夏秋冬不分,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冷凜無休,走遍山野海域,「知道那兒有地瓜、花生,何處有魚蝦、螃蟹,這些刻骨錐心的生活經驗、記憶,讓我認識了故鄉的山田、海田」,這一切,也埋下他要採擷、記錄村落史的情感種子。 一九九八年,已自教職退休十載的洪文章,身在台北,接到族親擬訂宗祠奠安的訊息,「心想要是將故鄉的人事物發展出去,讓金門的鄉親增加認識洪門港將是多麼好的事」,他開始提筆記述山海田及祖事的「後豐誌」,又在世侄顏先龍協助潤飾修改下,終一字一句生出《金門縣後豐誌》、《後豐港的海田雲天》。文史書誕生的同時,他亦痛惜、寫下《後豐港永遠的失落〉:沙灘消失了,海埔地被掏空了,蚵埕不見了,浪濤聲消失了…。 洪文章失落的,還有他視為「智儒將」的先祖洪旭的故居殘留,在戰地政務時代配合「整潔的金門」給整建為曬穀埕,後收歸國有;後豐港與水頭村小道間的洪旭墓園已荒蕪不通。盼著「中秋博狀元餅」,才又被記起的洪旭、後豐港,也能建造一座紀念堂,並打通墓園古道。 「杯酒、壺茶,盤日月;半山、半海、半文章」,自號「半農」,篤述村史,過著如同陶潛隱世耕讀的洪文章,寫下後豐港的海田雲天,也道盡「半農」的現代隱士樂趣。
-
中秋博餅金廈兩岸逗陣博感情
六個紅四,投影出洪旭博狀元餅原鄉 「洪旭發明博餅,六個『紅四』,就是狀元!」 「『卡錫諾』,就是從閩南語『開始囉』發音而來的!」 二○一○年八月二十七日下午,金門大學黃進益會議廳,一場由金門縣政府交通旅遊局主辦的「2010金門中秋博狀元餅座談會」,金廈兩岸文史人士齊聚,發行量二十五萬份的福建《海峽導報》,以及大陸新華社、中新社、人民日報、中央人民廣播電台等主要媒體也都派出記者前來採訪。 大家都在等待,座談會之後的中秋,金門「博狀元餅」及廈門「海峽兩岸中秋博餅王中王大賽」的到來。 在金門大學的中秋博狀元餅座談會上,甫出版《明清海禁政策下的金門及其海域》的金門文史工作者許志仁,以及著有《閩台民間戲曲的傳承與變遷》的廈門市閩南文化研究會會長陳耕,分別就〈金門中秋博狀元餅的時代意義及遊戲規則〉提出看法時,許志仁投影出與洪旭諧音的六顆「紅四」骰子 陳耕道出到荷蘭一遊時才清楚,「卡錫諾」就是從閩南語的「開始囉」發音而來的,此時台下發出會心的笑聲,而坐在台上發表〈後豐港與洪旭身影〉的洪氏宗親代表洪文章,透露三年前經文史工作者葉鈞培的告知,才首次聽聞到他的先祖洪旭是中秋博狀元餅的「創始人」,「政府推動民間娛樂活動,促進觀光事業,中秋博狀元餅創始人既是先祖洪旭,他的根留在後豐港,如果每年中秋博狀元餅能由後豐港開鑼起,相信會受到世人更大的注目」。 金門的中秋博狀元餅,今年將進入第六屆的「海峽兩岸中秋博餅王中王大賽」,這一回多出了「博餅尋根」及「博餅論壇」的氣氛。 一連六屆,兩岸中秋博餅王中王大賽 「中秋博餅,這個源於三百多年前,由當時駐守廈門的民族英雄鄭成功部下首創和推廣的『解悶樂子』,經多年傳承,廈門的中秋節,變得幾乎與博餅直接『掛鉤』。」 〈中秋博餅─兩岸喝采〉,來自《海峽導報》網站的「事件重播」,追述「從二○○五年開始,海峽導報開始舉辦『海峽兩岸中秋博餅王中王大賽』,旨在為兩岸同胞之間的親情、友情和文化交流,提供一個歡樂互動的平台」,活動已推展五屆,深入金門、廈門各大社區,參與民眾商家不計其數,所演繹的盛況,讓廈門有著「中秋大於年」的說法。 二○○五年九月十七日晚,首屆「海峽兩岸中秋博餅王中王大賽」,在行駛於金廈海域的仿古遊船上舉行,最後,「金門鋼刀王」吳增棟幸運博得了「王中王」,但他隨即將「雙飛歐洲遊」的獎品,折成三萬元人民幣獎金,捐給大嶝中心小學希望工程;《海峽導報》寫道,「金門同胞的這份愛心,使兩岸人民連接得更加緊密,也讓『海峽兩岸中秋博餅王中王大賽』,從一開始就彰顯出溫馨特質」。 二○○六年,第二屆「海峽兩岸中秋博餅王中王大賽」,過程中,金廈兩地共有十萬人次參加,廈門遊客陳春曉於九月二十三日前往金門旅遊時,幸運博得狀元王,與另七位博得狀元王的金門人,一同代表金門地區參加十月七日在廈門的總決賽,經過一個半小時的巔峰對決賽,陳春曉再次幸運摘取「王中王」桂冠,獲一棟價值四十萬元人民幣的廈門住房。 二○○七年,第三屆「海峽兩岸中秋博餅王中王大賽」,金門代表團一行十八人,由金門縣旅遊發展協會理事長楊應雄率領下,與廈門、漳州等地的一百三十九名選手狀元,由海協會副會長張銘清開鑼,九月二十五日晚在金廈海域的「成功號」遊輪上一決高下,這一回的「王中王」大獎得主獎品是雪鐵龍轎車兩部。 二○○八年,第四屆「海峽兩岸中秋博餅王中王大賽」,本次大賽初賽同時在福建的廈門、漳州和金門、澎湖開展,參加者達三十萬人次,由此產生的二百一十三名狀元,九月十六日晚在廈門市博餅民俗園舉行總決賽,來自廈門的黃素壬勝出成了「王中王」,贏得一部價值二十六萬人民幣的轎車。 二○○九年,第五屆「海峽兩岸中秋博餅王中王大賽」,開賽儀式選在金門,也在《民眾日報》的參與下,賽事首次登陸台灣本島,分別在台北、高雄舉辦兩場,兩岸總共逾五十萬人次參賽,決出三百一十二名狀元,十月十一日晚在廈門市的總決賽中,金門女子李素雲一擲定乾坤,成為「王中王」,開走一部價值二十三萬元人民幣的斯柯達昊銳尊雅汽車。 扮狀元郎,李沃士中秋博狀元餅發聲 二○一○年,第六屆「海峽兩岸中秋博餅王中王大賽」,初賽、複賽定九月八日起至九月二十六日,在廈門、漳州、金門、台灣等地同步開跑,九月二十九日落定廈門決賽暨總決賽。 本屆大賽由福建省對外文化交流協會、廈門市台商投資企業協會、海峽導報社、金門日報社、民眾日報社、台灣博餅協會、金門縣旅遊發展協會等單位共同攜手主辦。 廈門主導的兩岸中秋博餅「王中王大賽」之前,八月二十五日,金門縣長李沃士著古裝巧扮狀元郎,在台北舉行「二○一○金門中秋博狀元餅活動記者會」,預告九月八日起一連十五天賽事,配合民國九十九年,開幕賽安排九十九桌千人參與,中秋節當天的決賽還將送最大的「狀元獎」─價值四十萬元台幣的轎車一部。 台北的記者會後,搶在高雄登場的「二○一○海峽兩岸中秋文化論壇」之前,八月二十七日,金門縣政府交通旅遊局特別找來四十四位兩岸文史、媒體人士,先行在金門舉辦「二○一○金門中秋博狀元餅座談會」,並邀請報導文學作家、金門日報鄉訊版主編楊樹清擔任引言人,他強調,從金門中秋博狀元餅到兩岸中秋博餅「王中王」大賽,博的是狀元餅,博的也是金門鄉情、兩岸和平。 博餅文化,以金門為母體連結海峽情 「二○一○金門中秋博狀元餅座談會」上,金門交通旅遊局展現了拉回「博餅原鄉」的用心,座談前,特地準備充足資料,也安排大陸文史學者、媒體記者造訪洪旭的家鄉後豐港,與洪氏子孫交流對話。 明鄭抗清時,以軍功得官的洪旭,為延平郡王鄭成功所重用,累官至中軍提督、授戶官、兵官等職,並封忠振伯加太子太師。 三百多年前的明鄭時期,洪旭帶兵,「每逢佳節,就有許多士兵因離家思鄉而產生兵變,當時洪旭為了激勵士兵,以利於逐荷蘭收復台灣,乃於駐紮的洪本部,推敲、設計出中秋博餅,讓全體將士在中秋夜晚,歡樂博餅,以解鄉愁」,金門縣政府交通旅遊局編印的《金門中秋博狀元餅專刊》裡,追索出洪旭與博餅的淵源,又指他隨明鄭軍隊南征北討,「因此把博餅活動帶到台灣、金門、泉州等地」。 二○一○年的「金門中秋博狀元餅」、「海峽兩岸中秋博餅王中王大賽」,將因為洪旭的被突顯,產生了金門與兩岸文化鄉情連結的意義。
-
楊筑君掌鄉聯會──金梓獎得主李台山任秘書長
●本報鄉訊採訪小組 「刑警」創會、「律師」接棒、「作家」傳承,一個組成生態繁複多元的「鄉訊家族」,作家楊筑君(牧羊女)、企業家李台山,分別接任「第三屆金門鄉訊人物聯誼會」會長、秘書長。 二○一○年八月二十一日晚五時起,由三百多位各領域菁英組成的金門鄉訊人物聯誼會,在中和市「啤酒大王」舉行年會暨聯合新書發表會,鄉宴席開十六桌,前後二百多人赴約,包括警界背景、完成創會任務的首屆會長洪俊義;律師、第二屆會長任內完成創辦《鄉訊會刊》的律師吳奎新都到場,與來自各地的鄉訊人物交流對話,在場同鄉也肯定了兩屆會長為串連鄉親、凝聚鄉心所作的奉獻。 一年一屆的會長推選、交接,筆名「牧羊女」,甫出版《裙襬搖曳》的楊筑君獲得熱烈支持當選第三屆會長,秘書長一職則由剛拿到「金梓獎」的第一聯合機構董事長李台山擔任。作家、企業家領航的鄉訊人物聯誼會,將續為聯繫旅外鄉訊人物鄉情而努力。
-
遠鄉近情傳鄉訊──重返金門日報鄉訊版三年記
二○○七年九月,個人重返《金門日報‧鄉訊》主編崗位,到這一周為止,剛好滿三年,再推出了一百五十八個版面。每一年這個時候都想寫「在烽火道別」、「謝謝收看」,但又被一股莫名的鄉情拉力留駐。 跨越了十八年時空,《鄉訊》存在的兩階段八個年頭; 我前後參與了六年,每周不變的《鄉訊焦點》、《星期人物》、《鄉訊短波》、《鄉訊留言板》,從半版擴張為全版,編、採、寫合一,周而復始的截稿壓力,想專題、找人物,這一路「撐」來,那滋味,不敢說「苦不堪言」,卻又「酸、甜、苦、辣」。 這一周的《鄉訊》,專題中,看到一個個在異鄉為故鄉文史發聲的寫書人;人物中,遇見兩位金門女子,蔡能寶與黃玉芬,賣書、出書,堅持、堅定散播文化熱情。每周都會接觸到如此散發光熱的一群人,推他們登台演出;或許吧,來自「遠鄉近情,傳遞鄉訊」的潛在感動力量,支持了《鄉訊》在步履蹣跚,猶能走下去。
-
黃玉芬文學女子出版人
「常常手中剝著蚵,眼睛瞄向一旁的書頁」。 她總會想起童年島鄉的畫面,跟著莊稼父母種高粱、番薯、土豆,或採蚵,拾血蚌、挖文蛤;採蚵、剝蚵,自然也成了她的拿手事,但她眼神更關注的是置在一旁的書。 蚵田與高粱田,填滿了她的鄉土記憶;閱讀與寫作,開啟了她向外發展的視窗,也奠下了她經營出版社的基礎。 黃玉芬,一九七二年十一月十三日出生於金門金沙鎮西園村,父黃金波、母陳碧珠,父母所育的子女成員中姐妹赴台發展,大姐黃玉真在新店市當托兒所園長;弟弟黃忠威自東海高中、親民技術學院冷凍空調系畢業後回鄉札根,並陪伴年邁的父母。 述美國小、金沙國中、金門高中畢業後,一九九一年,黃玉芬負笈台灣,第二年考取世新大學資訊管理系,一九九六年步出大學校園,開展了文化出版事業生涯,從林白出版社不二書房、九歌出版社的叢書編輯,再到師大書苑的編輯、副總編輯,二○○二年,自行創業經營「冠學文化出版事業有限公司」,社長兼總編輯,逐步打下教育學術出版品牌。 踏上寫作與出版這條路,黃玉芬回首來時路,她感謝金門的人與土地所提供的養份,一直都認為自己不是學業出色的學生,就讀述美國小時,在老師楊誠華的啟蒙下,讀遍圖書室裡的書,有些故事書甚至讀了好幾遍,像《多出來的一天》、《老鞋匠與狗》,小五時第一次投稿《國語週刊》就雀屏中選;金沙國中時,與同樣熱愛閱讀、寫稿的王曉珮、李麗萍、蔡幼絲同班,常聚在一起討論作家作品與《金門日報‧正氣副刊》刊登的文章,她選了個「楚玉章」的筆名,直接跳過學生園地,國中時就有詩、散文在副刊發表;金門高中時,在教國文的洪春柳、許碧霞。兩位老師文學薰陶下,學習到更多寫作技巧,她以「邊城」、「應容」、「黃玉」等筆名發表作品,一九九○年的《金中青年》徵文比賽,連得詩、散文、小說三項獎。 早慧的文學少女,一心想讀中文系的黃玉芬,卻考上了世新大學資管系,接觸到一個全新的學習領域,但又在金門高中同學林柏齊與學妹陳妙玲要她「不能放下筆」的刺激鼓舞下,大學四年,反而是她創作的多產期。扎下的文字基礎,蓄積的文學能量,讓非文化相關科系出身的她,能進入出版界接受編輯實務的挑戰。 二○○一年初春,黃玉芬與電子工程師黃榮峰結婚,婚禮之日,別出心裁整理兩人交往的電子郵件、結集出版《芬芳的情書》分贈親友,她在書序裡寫道,「我是一個最愛寫情書的人。讀小學時,鄰居的嬸婆們常常拿著一封封南洋或台灣寄來的信,請我用金門話念給她們聽,然後代筆回信」,「也因為寫信,我知道了一些大人避而不談的故事:當年燕姑婆新婚兩個月,丈夫遠赴南洋,從此只有逢年過節書信聯絡,順便寄些錢貼補家用; 荷花嬸婆的兒子一去台灣二十年,娶妻生子,落地生根……」,「信,對我來說,是一封封的情書」。 《芬芳的情書》,也預告了一家出版社的誕生。在另一半的支持下,二○○二年,黃玉芬的「冠學」創社,以出版教育類書籍為主,書系有教育叢書,教與學智庫,學習系列等,不求速度與量,但求慢工出細活,已出版的四十多種叢書中,也包括她自己的《如何成為編輯高手:圖書出版編輯實務》、《孩子玩數學:越玩越聰明》。 二○一○年夏天,「冠學」在學術外也有了文學出版的嘗試,一口氣推出金門旅台女作家牧羊女《裙襬搖曳》及北珊《小瓦房》兩本新書。 黃玉芬,文學女子出版人,冠學文化,必屬佳構。
-
黃玉芬文學女子出版人
「常常手中剝著蚵,眼睛瞄向一旁的書頁」。 她總會想起童年島鄉的畫面,跟著莊稼父母種高粱、番薯、土豆,或採蚵,拾血蚌、挖文蛤;採蚵、剝蚵,自然也成了她的拿手事,但她眼神更關注的是置在一旁的書。 蚵田與高粱田,填滿了她的鄉土記憶;閱讀與寫作,開啟了她向外發展的視窗,也奠下了她經營出版社的基礎。 黃玉芬,一九七二年十一月十三日出生於金門金沙鎮西園村,父黃金波、母陳碧珠,父母所育的子女成員中姐妹赴台發展,大姐黃玉真在新店市當托兒所園長;弟弟黃忠威自東海高中、親民技術學院冷凍空調系畢業後回鄉札根,並陪伴年邁的父母。 述美國小、金沙國中、金門高中畢業後,一九九一年,黃玉芬負笈台灣,第二年考取世新大學資訊管理系,一九九六年步出大學校園,開展了文化出版事業生涯,從林白出版社不二書房、九歌出版社的叢書編輯,再到師大書苑的編輯、副總編輯,二○○二年,自行創業經營「冠學文化出版事業有限公司」,社長兼總編輯,逐步打下教育學術出版品牌。 踏上寫作與出版這條路,黃玉芬回首來時路,她感謝金門的人與土地所提供的養份,一直都認為自己不是學業出色的學生,就讀述美國小時,在老師楊誠華的啟蒙下,讀遍圖書室裡的書,有些故事書甚至讀了好幾遍,像《多出來的一天》、《老鞋匠與狗》,小五時第一次投稿《國語週刊》就雀屏中選;金沙國中時,與同樣熱愛閱讀、寫稿的王曉珮、李麗萍、蔡幼絲同班,常聚在一起討論作家作品與《金門日報‧正氣副刊》刊登的文章,她選了個「楚玉章」的筆名,直接跳過學生園地,國中時就有詩、散文在副刊發表;金門高中時,在教國文的洪春柳、許碧霞。兩位老師文學薰陶下,學習到更多寫作技巧,她以「邊城」、「應容」、「黃玉」等筆名發表作品,一九九○年的《金中青年》徵文比賽,連得詩、散文、小說三項獎。 早慧的文學少女,一心想讀中文系的黃玉芬,卻考上了世新大學資管系,接觸到一個全新的學習領域,但又在金門高中同學林柏齊與學妹陳妙玲要她「不能放下筆」的刺激鼓舞下,大學四年,反而是她創作的多產期。扎下的文字基礎,蓄積的文學能量,讓非文化相關科系出身的她,能進入出版界接受編輯實務的挑戰。 二○○一年初春,黃玉芬與電子工程師黃榮峰結婚,婚禮之日,別出心裁整理兩人交往的電子郵件、結集出版《芬芳的情書》分贈親友,她在書序裡寫道,「我是一個最愛寫情書的人。讀小學時,鄰居的嬸婆們常常拿著一封封南洋或台灣寄來的信,請我用金門話念給她們聽,然後代筆回信」,「也因為寫信,我知道了一些大人避而不談的故事:當年燕姑婆新婚兩個月,丈夫遠赴南洋,從此只有逢年過節書信聯絡,順便寄些錢貼補家用; 荷花嬸婆的兒子一去台灣二十年,娶妻生子,落地生根……」,「信,對我來說,是一封封的情書」。 《芬芳的情書》,也預告了一家出版社的誕生。在另一半的支持下,二○○二年,黃玉芬的「冠學」創社,以出版教育類書籍為主,書系有教育叢書,教與學智庫,學習系列等,不求速度與量,但求慢工出細活,已出版的四十多種叢書中,也包括她自己的《如何成為編輯高手:圖書出版編輯實務》、《孩子玩數學:越玩越聰明》。 二○一○年夏天,「冠學」在學術外也有了文學出版的嘗試,一口氣推出金門旅台女作家牧羊女《裙襬搖曳》及北珊《小瓦房》兩本新書。 黃玉芬,文學女子出版人,冠學文化,必屬佳構。
-
蔡能寶閱讀文化傳遞者
「人文‧環保‧知識再生」。 簡單但饒具奧義的一個概念,促成了「Whose Books胡思二手書」的誕生。天母、士林,兩家店面,連同庫存,林林總總,八萬多冊書,這個數字,比剛誕生的金門大學圖書館藏書量還多。 經營「胡思二手書」的蔡能寶,金門女子,而她的家族在台北所串連出的一張書店風景地圖,譬如尋書人必訪的「茉莉」,就是她的二哥與二嫂所開設。 蔡能寶,一九六八年八月二日出生於金門金沙鎮中蘭村,原籍金湖鎮瓊林。父蔡耀宗,母蔡王濤,父母育有五男三女:謨昆、謨利、天生、志堅、志忍及龍珠、能治、能寶。家族成員中,投入文化領域者,謨利開書店,志堅任職中央廣播電台,志忍在台東史前博物館,能治是南台科技大學歷史系副教授。 金門的成長、求學歷程,蔡能寶自何浦國小唸到金沙國中一年級時,告了個段落;父親過世六年後,一九八一年,蔡家兩位最年幼的兒女,志忍與能寶,追隨母親最後一批渡台。 來到台北,蔡能寶轉學至中和國中,考取中正高中,最後畢業於中興大學社會系社工組;初出社會,曾任職台北市少年輔導委員會、台大醫院研究助理及外商公司。 投身社工職場多年的蔡能寶,時常浮現學生時代的一個夢想畫面:擁有一家「讓客人像置身在自家書房般自在的書店」。 從金門到台灣,父親與二舅,是影響蔡能寶愛書、惜書,最重要的二個人。昔時中蘭,村人尊稱「先生」的父親,是村內少數能讀冊,還能教人識字者;很早遷台的二舅、山后人王世襲,始於一九六○年代,從牯嶺街開到光華商場的「王家書店」,是她學生時期常去流連之地。 「王家書店」牽出的一條書店線索,一九八二年,蔡能寶的二哥蔡謨利在光華商場開了家沒有店名,只能用「八德路一段地下室22號」對外稱呼的舊書店,女主人是她的二嫂戴莉珍,這家書店後來發展出了全台知名的「茉莉」二手書店,今在師大、台大各有店面,傅月庵在《蠹魚頭的舊書店地圖》裡,說「茉莉」的難得之處,跟全世界好的舊書店一樣,還在於「人的素質」,也能把「舊書」當作一種「事業」,乃至「志業」在經營學習。 二舅有「王家的店」、二哥二嫂有「茉莉」;二○○二年九月,蔡能寶有了「胡思」,緊接著,四年前,大姐的孩子有了「雅博客」。一張家族的書店地圖,舖展開。 蔡能寶的「胡思二手書店」,在天母成立後,二○○八年五月,又在士林開了第二家店。「胡思」容納大量的文史哲書籍外,英、日、德、法等外文書的收藏量,躍居二手書店之最。傅月庵道「胡思」,是以「社區為中心」,再進一步落實到「人文‧環保‧知識再生」,又說「胡思有個性,店名就可看出一斑」。 愛書人口中親切有人文素養的「阿寶店長」蔡能寶經營「胡思」九年,每天都得大街小巷穿梭尋書、搬書、清書,「自己開了書店後,才發現愛看書和開書店之間的距離差很大」,「選擇開二手書店,是因為每有一個故事,透過扉頁中的眉批、註記,傳遞給下一個有緣人,文字的力量,寂然無聲,但撼動人心」。 蔡能寶的「胡思」,不只是提供二手書籍買賣的平台,「几更專注在與閱讀文化相關元素的傳遞!」 「阿寶店長」的下一個「胡思夢」,回金門開一家人文的二手書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