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經樂道
-
文史發聲浯鄉俗諺到火殤世紀
世外桃源,舒國治文學之筆觀照金門 「金門的觀光地圖製得真好,打開一看,引人意欲一探的地方頗多,尤其是幾十公尺的小山多不勝數,像四十二公尺的珠山,五十三公尺的翟山,五十八公尺的歐厝山,水頭南面的七十公尺的蜈蜙山,『漢影雲根碣』所在的七十三公尺的梁山,甚至山后、中堡附近的一一一公尺的獅山與一二六公尺的五虎山等,最受我這種不曾見過小山的台北孩子嚮往窺探…。」 二○一○年八月一日的《聯合報‧名人堂》及八月號《聯合文學》特別企畫的《樂活金門‧好樣兒新生活》專題,同時刊登了篇旅行作家舒國治的〈幾受人遺忘的世外桃源─金門〉,文章裡先是提到「金門最美是月光,它的夜晚最教人不願離去。夜裡的好,或許是閩南厚重石造屋舍之成排成列聚落所襯托出無樹無遮掩的月光籠罩下完全清亮空淨」,接續述及金門的古厝聚落、陽光、公路、樹,再走進金門多不勝數的「小山」,最後歸結「金門但欠一孟嘗君。最好這人凡所想的,皆是對金門這土地千百年後猶是好的。這人凡所開墾的,皆有利於金門。…若有這樣一人,能引導金門人過一種安居樂業的世外桃源生活,而他自己無所求,既不出來參政,亦不想賺錢大肆開發金門,更不想成名求人尊重,則金門就更萬幸了。」 舒國治〈幾受人遺忘的世外桃源─金門〉,見刊後,擄獲、騷動了不少閱讀目光,從島內到島外,總有人討論,八月一日金門大學掛牌後,校長李金振與校歌詞曲人鄭愁予、李子恆等在後浦「金許園」的晚宴,大家悄悄傳閱這篇文章;八月十四日,金城鎮長石兆 來台北,在台北喜來登辰園與書法家陳昆乾、陳惠子的對話交流,也在談這篇文章;八月二十一日晚,在中和市啤酒大王的「盛夏小聚─金門鄉訊人物聯誼會年會」,這篇文章又被掃讀一遍。 盛夏協奏,鄉訊人物聯合新書發表會 金門果然如舒國治文中的「小山多不勝數」。 不止「多山」,也「多湖」,還有「多書」。 「我們的緣份有多好,相逢在古典的小海島,我們的青春有多夯,歡唱在太武高山上…」,在李子恆提供所作的〈金大校歌〉曲調悠揚播送中,為「盛夏小聚─金門鄉訊人物聯誼會年會」拉開鄉宴序幕,舞台上,扣合著一場盛大的「金門鄉訊人物聯合新書發表會」。 聯合新書發表會主持人是「北山」的金門文化局長李錫隆、「燕南山」的報導文學作家楊樹清、「昔果山」的媳婦詩人顏艾琳;發表人是「南山」李福井的《以狗為師》、「北山」北珊的《小瓦房》、「昔果山」吳鈞堯的《火殤世紀》,以及「後湖」許丕華的《浯鄉俗諺風華錄3》、「湖下」牧羊女的《裙襬搖曳》、「上庫」吳劍明的《浯江憶往》(原名:浯江烽火)。 除了筆名「終南山」、人在金門的李福井未及赴約,由顏艾琳代為發表外,其他的書作者都趕到了,形成金門難得一見「山、湖」對話、六座村落六個人六冊新書一次發表的盛會。 文學書寫的相遇,舒國治在金門地圖上看到一座座的山,詩人許水富則是〈在金門地圖上遇見一個美麗的村落〉;現在,在鄉訊人物身上,發現一本本飽滿鄉情的書。 異地發聲,浯鄉俗諺風華到火殤世紀 從金門到台灣,自救國團服務四十七載後退休的許丕華,二○○三年五月起,前後歷時七年,《浯鄉俗諺風華錄》連續三輯,「鄉諺俗語中,有許多是古今可以接軌,觀念可以相通,認知可以相溶,真佩服先賢在古早時代就有過人的智慧:『千年親晟,呣值萬年厝邊』正是現在守望相助的社區意識;『一男一女一枝花』不是計劃生育的優生觀念嗎?『觀音亭佛祖惦惦興』對貪心、倖進、速成、急功、近利者的明確警示;『春牛港格天』正是青少年好勝,叛逆的心裡寫照……。」 一九四九年一水分兩岸,父親陷大陸未歸,母親離島而去,吳劍明從小金流浪到大金,在金湖陳仔山的「烈嶼聯合國校」度過一段砲火歲月,又拜師學藝修理鐘表,擔任書店店員、軍中僱員,及至投身警界三十年,以《浯江憶往》自傳體回憶錄,將個人生命史與烽火史結合,記錄一個流離時代。 從金門日報出發,遊歷馬祖日報、中國時報、中時晚報,再回到母島母報原點,李福井三十多年的新聞人生涯,洞察世局、世態,生出《以狗為師》,「佛家常說,八萬四千法門,都可以證菩提,所以菩薩千百億化身,因此菩薩示現,以狗為師,契悟於心」;書中,以新聞的眼,剖陳時事,以史家的筆,論列是非,看金門脈動,觀兩岸變化,他說「從年輕到年老,都可以看到許多歷史蹣跚的步履,那麼,我們就欣賞這些步履吧!」 二十四歲離鄉,牧羊女從《五月的故事》鄉土情懷寫到《裙襬搖曳》都會色調,中斷又接續上的文學路,她回望島鄉「天色這麼清,空氣這麼甜,高粱酒這麼香,人們這麼純樸,木麻黃羅列整齊」、「長長的慈堤把海隔絕成湖海各半,湖畔洋溢著青春女孩的笑聲」,她也回到台北「天空終年灰暗,便捷的交通網,卻網不足疏離的心」,於是有了城鄉對照、歲月對比後「讓裙襬隨風搖曳,不管前面風景是否險峻,仍然適意向前行」的生命觀照。 高中畢業離鄉,在台北生活了二十多年的北珊,透過《小瓦房》的記憶書寫,「藉此反芻曾經的幸福和美好,在文字中找到心靈的慰藉和情緒的出口」,「以金門兒女之姿,將自己對原鄉的依戀情懷,寄託在文字的曠野,馳騁在思緒的花園」。 十一歲,小學畢業即離開金門,遷徙台灣的吳鈞堯,經由文史材料的消化閱讀,轉化成小說語言,建構了金門世紀動盪、離散歷史的《火殤世紀》,他說,「這是屬於金門的小說,然而,這只是題材面,我更希望寫出讓更多人閱讀,繼而了解金門歷史的小說。故從歷史大事切入,從一九一五年金門立縣寫起,追溯滿清末年,迄二十一世紀初,書寫的時間長度,百年有餘」。 六種風景,書寫照見出島鄉美麗月色 六本書,六種金門文史風景。 許丕華《浯鄉俗諺風華錄》,復現瀕臨消逝的常民俗諺;吳劍明《浯江憶往》,串起戰地年代流離記憶;李福井《以狗為師》,照見變動島嶼與浮世社會的時代身影;牧羊女《裙襬搖曳》,勾繪島鄉與都會的心靈風景;北珊《小瓦房》,交織出原鄉異鄉的雙鄉書寫;吳鈞堯《火殤世紀》,傾訴金門百年歷史的現代版滄海紀遺。 舒國治〈幾受世人遺忘的世外桃源──金門〉文中,說「金門最美是月光」,描繪出「月夜下最樂之事,是在古厝大埕或天井談天說笑。如此廣寒宮般的空間,如此鮮脆的空氣。如此的拂人即醉的徐徐涼風,不遠處的台灣與更近的福建,皆不易覓如此的境地了」脫離家鄉的月光,一群「鄉訊人物聯合新書發表會」,用文學繪寫出金門美麗的月色。
-
「來不及了」﹑「追﹗」─薛承泰放下主席身段協力鄉訊採訪
薛承泰拋下「行政院政務委員」兼「福建省主席」身段,與我領著印尼金門互助基金會總副主席王振坤要去見行政院長吳敦義;主席連說了三遍「來不及了。」我連喊了三次「追!」,最後還是追到了出席「台北市同鄉會四十周年慶暨第一屆金梓獎頒獎典禮」後快速動身離去的吳敦義,協助我完成八月十六日刊登在《金門日報》二版要聞的〈王振坤吳敦義李沃士‧印尼台灣金門三邊會〉小小圖文報導。堵住之後,《中國時報》記者出身的吳敦義看著我,怎從台上的領獎人迅即又化身台下的採訪者?又關切道,「樹清、樹清,你的名字真好,但剛才我頒金梓獎給你時,注意到你的手一直在抖,要不要去看醫生?」 採訪行政院長吳敦義後,八月十七日,又與薛主席率領的金馬同鄉會代表走進總統府拜會總統馬英九,薛承泰對我說「我是硬把你塞進來的」,之後再把楊水應與我兩位老少「金梓獎」得主推上去與馬總統合影。 這一回在總統府,不必再喊「來不及了」,「追!」真好。
-
鄉訊新書發表會──今下午五時起在中和啤酒大王登場
●本報鄉訊採訪小組 「甚麼樣的潮汐最接近海島的方向,甚麼樣的味道你想起童年,甚麼樣的風吹拂記憶的景象,甚麼樣的心情啊,不忍遺忘的家鄉。」 以一張印染鄉情文字、圖象的請柬,指引著「盛夏小聚:2010金門鄉訊人物聯誼會」,也藉著三百多位各領域菁英組成的聯誼會,推出「鄉訊人物聯合新書發表會」,包括許丕華《浯江俗諺風華錄3》、吳劍明《浯江憶往》(原名:浯江烽火)、李福井《以狗為師》、牧羊女《裙襬搖曳》、北珊《小瓦房》及吳鈞堯《火殤世紀》等六本。 「盛夏小聚:金門鄉訊人物聯誼會」,今(星期六)下午五時起在台北縣中和市中和路285號「啤酒大王」登場,除了聯合新書發表會,也將舉行一年一屆的第三屆會長的改選及交接儀式,聯誼會活動由現任會長吳奎新律師主持,同時,吳會長任內投下心血創辦的十六開本、四十八頁彩色精印《鄉訊會刊》創刊號也將正式推出。
-
北珊小瓦房築文學夢
「期待七月夏末的那一天,也能像這樣的喜悅,用堅定的手,把您那熟稔的名字,從十萬陌生的學子中,一一圈出。而今,水已漲船正高,此去經年,萬水千山,不管是否有你並肩,我會記得這段繫於烽火的聚散,和白宮裡日日迴響的朗朗書聲,鐘鐘鼓鼓也數得出你熟悉的身影。」 二十多年了,每次打開一九八三年的金門高中畢業同學錄,北珊總要翻到「三年四班」這一頁,刊頭處,忘了是那位未具名的才子同學撰寫的一段「畢業贈言」,而今,白宮歲月,鐘鐘鼓鼓還能數得出那一張張熟悉的身影?導師李壯志帶領的 「三○四」男女合班四十名同學中,出了校門、踏入社會後,當今還有能見度的,當推法學博士、士林地檢署主任檢察官蔡顯鑫及台北縣勞工局副局長許秀能;其他的身影,多在腦海記憶中漸漸模糊了。 不止學校的「白宮」,還有居住的「小瓦房」,串連出北珊對待島鄉不滅的情感,也築起了她的文學夢。 賦別故鄉二十七年後,北山的北珊寫出《小瓦房》,就在今天,要與湖下牧羊女的《裙襬搖曳》,連同后湖許丕華《浯江俗諺風華錄了》,烈嶼吳劍明《浯江憶往》、南山李福井《以狗為師》、昔果山吳鈞堯《火殤世紀》,來自六座村落六個人六本書,在「鄉訊人物聯合新書發表會」登台發聲,這也是把自己藏在文字背後的北珊,第一次公開曝光在鄉人聚集的舞台。 北珊,本名李秀治,一九六三年十二月二十九日出生於金門金寧鄉北山村,父李增佑、母林文華,父母育有一子六女:錫江、明治、阿玉、愛治、秀治、素寬、淑薇。 求學之路,北珊歷古寧國小、金寧中小學、金門高中,旅台後,畢業於淡江大學中文系,與寫《鹽田兒女》、《燭光盛宴》的小說家蔡素芬及同鄉的資深媒體人董智森同班。 讀中文系的人,總予外界多出文學作家的想像。北珊在嫁給師大工業教育博士吳育昇後。(與立委吳育昇同名不同人)當起全職家庭主婦,直到一對女兒曉函、依潔都進入學堂,才重回職場,也開始了寫作因緣。異地蟄居的淡水小鎮,入「紅毛城」當導覽志工、到淡水社區大學兼任講師、擔任台北縣立淡水博物館導覽組組長的一路上,「優遊於古蹟場域中,每天看山看水看夕陽,頤養滋潤了身心」,讓她有了將所思所感轉化成文字的動力,也遙念起那座驟失父母、兄長的沈重島鄉。 二○○六年初春,她寫出了懷鄉的第一篇,〈童年記事:深藏心中的小秘密〉,大姐夫幫她取了個與北山同音的「北珊」筆名,投遞給那份小時候到村公所才能看得到的《金門日報》,二月十三日,文章刊登了,北珊用筆墨與金門家鄉有了連結的機遇。 〈深藏心中的小秘密〉後,〈媽媽的紅龜粿〉、〈地瓜情》、〈井邊歲月〉、〈海邊兒女〉、〈羊嚎》、〈樹靈》、〈在關帝爺的羽翼下〉、〈外婆家的路〉、〈醃豆鼓〉、〈耙草〉、〈軍用野戰口糧〉…,飽滿童年印象、盛載鄉土記憶的文字,一篇篇綴連,跨越五年,終生出了《小瓦房》。 父親一手打造、一生守候的「小瓦房」,也成了北珊第一本書的書名,擔任過淡水古蹟博物館館長的張寶釧以〈離家五百里〉作序極力推薦《小瓦房》,「原來平凡中最真與最美的實現,就在北珊的故事裡」。 《小瓦房》、築文學夢,北珊為自己感性寫下,「圍繞著孤懸浯島而向外漸次開展時光洄瀾,勾起不同的人事交錯,屢屢顯現在字裡行間,掇起逝而往矣的昔日影像,是為了見證那一段沈默、孤獨的戰地歲月,以及藏匿其間而浴火重生的心靈曙光」。
-
牧羊女裙襬搖曳展新姿
「誰說金門無正妹?請看牧羊女裙襬搖曳!」 網路上,馬祖高中學生一句「金門無正妹?大概被砲彈打到毀容了吧!」擦槍走火,意外掀起「金馬大戰」。 常笑稱自己是「資深美女」的金門旅台作家牧羊女,寫作生涯的第二本書《裙襬搖曳》才剛送廠印製,就遇到「正妹風波」,她幽默地回應,「金門有沒有正妹?看了我牧羊女的裙襬搖曳就知道!」 牧羊女自《金門日報‧浯江副刊》的《北方牧場》專欄結集而來的《裙襬搖曳》,交付金門人黃玉芬經營的冠學出版社,搶鮮出爐,連同金門另一「正妹作家」北珊的《小瓦房》,今晚在台北「鄉訊人物聯合新書發表會」登場亮相;牧羊女的新書未演先轟動,初版印製兩千冊,已被預約了一千冊,包括弟弟、雲科大校長楊永斌二百冊及中國人壽副總姬國木丹、福隆建設董事長趙希江、好友王明秀各一百冊。 牧羊女,本名楊筑君,一九五二年五月三日出生於金門金寧鄉湖下村,父楊誠宗,母侯憐敏,父母育有八名子女:永文、永博、永安、永斌及金錠、金貝、金玉、筑君。 金台求學過程,牧羊女歷湖埔國小、金寧國中、金門高中、景文高中、政大空中行專,高中畢業後,曾在金門育幼院、金門警察局短暫任職二年多,一九七六年赴台發展,考入國防部總政治作戰部,一待二十年,一九九六年六月以相當少校階的聘五保防員退休,七月旋即轉往民間的英商保誠人壽任職了十三年,二○○九年六月,中國人壽併購保誠人壽,牧羊女繼續留駐,現任中國人壽高級處經理,擁一百多職員數的筑山與威力兩個通訊處。 「文學的牧羊女」、「企業的楊筑君」,兩張臉孔,時空的變遷,很難令人串連出同一個人。一九七○年代的金門島鄉閱讀人口,經常在《金門日報‧正氣副刊》發表文章的「牧羊女」,所刊登的作品,〈那條路〉、〈飲風的晚上〉、〈想再踏那時的草原〉、〈假如 麥芽糖不賣〉、〈藏入歲月的袖子〉、〈木麻黃的秋天〉、〈且待春天重疊〉、〈叮噹這個妞〉、〈五月的故事〉、〈最後一班車〉……濃郁的鄉景、綿密的文思,以文采擄獲無數軍民讀者的心靈,一個星期內,總可收到十幾封讀者來信,即連當時年輕的文友陳長慶都在報紙副刊贈詩〈慈湖行──兼致牧羊女〉,在那個生出「貢糖西施」、「冰果西施」、「撞球西施」的戰地年代,清秀佳人牧羊女,則稱得上是獨樹一幟的「文學西施」了。 十八到二十四歲,是牧羊女在文學草原筆耕的高峰期,一九七六年赴台之後,「牧羊女」驟然消逝在金門文壇;多少島鄉讀者、戰地過客,只能在散溢著鉛字油墨的剪貼簿子裡回味牧羊女。 一道台灣海峽,隔斷了牧羊女,一停筆整整三十年,二○○六年,她才將青春年華時的作品,以《五月的故事》為名出版第一本書;二○○七年,重新提筆開闢《北方牧場》專欄,以一篇〈愛情,折現吧〉,向讀者、老友宣告:「牧羊女回來了!」只是,重返文學田園的牧羊女,不再是走在鄉間小路呢喃織夢的少女,已然是沾了烽火紅塵了悟世態的熟女。 一個牧羊女,兩種文學風景,她為《裙襬搖曳》寫下,「生活的美好就是打開記憶的匣子,影像裡總是飛揚的青春年華,穿著輕飄飄圓裙,讓裙襬隨風搖曳,不管前面風景是否險峻,仍然適意向前行。」
-
金馬交鋒前進總統府和平會
正妹話題,網路燃燒引爆出金馬大戰 〈金門無正妹?一句話,引爆金馬大戰〉。 二○一○年八月十七日,《聯合報》文化頭條,記者李木隆發自金門的報導,「金馬爆發大戰!馬祖高中陳姓學生在網路留言『金門無正妹?大概被砲彈打到毀容了!』引發金門人群情激憤,展開網路人肉搜索,把這名陳姓高中生揪出來,陳向金門網友道歉,希望平息失言風波。」報導文字還配合刊登了一張〈誰說金門無正妹〉圖文,金門網友說,藝人胡晴雯是資深的金門美女,連在無名小站貼照的可愛金門中學生也說,『我是長得普通的』。 「金門無正妹?」事件從網路燒到平面、電子媒體。 也就是在《聯合報》大篇幅刊登「金門無正妹?」所引爆的「金馬大戰」的這一天上午,「有效轄區」僅金門、馬祖兩島的福建省政府,正要集合金馬同鄉會代表進入總統府見馬總統,「糟了!」一省府官員心裡嘀咕,恐「正妹事件」的情緒被帶進總統府,擔心在馬總統面前再次引爆另一場「金馬大戰」。 道出「金門不是因建設,而是因文化而偉大」的原住民排灣族頭目、福建省府秘書長曾華德更是憂心,金馬人會見總統後,省主席薛承泰在新店市蘇杭餐廳的午宴,到底要喝金門高粱,還是馬祖老酒?另一選項是,「金馬合瓶」;要不,乾脆「金馬停戰一天」,金酒、馬酒,通通不上桌。 閩南閩北,五十金馬同鄉前進總統府 「八月十七日上午九時至九時三十分在青島東路一號橋下報到集合,九時四十五分抵總統府門口」,「服裝男性統一穿淺色短袖襯衫,深色西裝褲,女性著套裝」,「為了解金馬籍旅台人數(戶),請各同鄉會就轄區內估算金馬籍,其戶籍在原鄉或客居地人數」。 由金門籍行政院政務委員兼福建省主席薛承泰領軍的「旅台金馬同鄉會晉見總統」隊伍,行前,省府組員翁素英負責發函、聯繫各同鄉會,發出備忘錄,其中一點是顧及拜會過程,總統一旦問起「金馬在台有多少人?」為了給個數字,社會學博士、人口問題專家薛承泰指示省府人員發出估算轄區金馬籍人數的統計表予各同鄉會作功課。初步統計結果,金門三十三萬四千四百人,馬祖二十萬人,旅台金馬人數超過五十萬。 「選的時間與地點都不太對勁」,薛承泰的親舅舅、高雄市金門同鄉會總幹事翁維麟,一大早搭高鐵北上,找到天橋下的青島東路一號立法院會館會合地點,看到的盡是反對與聲援「ECFA」(兩岸經濟協議)送立法院審查的人馬、SNG轉播車堵住去路,要載金馬往總統的巴士,停得遠遠的。 「金馬大戰」與「ECFA大戰」混聲合唱的一天? 金門三十八人、馬祖十二人,共計五十位金馬人士,分別擠進三部小巴。以「鄉耆」身分受邀的金門縣文史工作協會理事長許丕華,與曾任連江縣敬恆國中校長的馬祖文教協會理事長陳儀宇同車,他們兩人也獲省府安排在馬總統面前代表金馬發言。 金門的許丕華與馬祖的陳儀宇,還沒在馬總統面前金馬交鋒,所共乘同一部車的金馬人,果然先就「金門無正妹?」的話題「金馬交戰」。擔任過馬祖高中校長的曹金平等馬祖人,儘量避開馬祖高中陳姓學生擦槍走火所引爆的「正妹風波」,與金門人分享從戰地政務到解嚴開放、小三通的共同經驗,在馬祖未設高中的年代,曹金平感謝金門高中及附設的特師科,曾提供許許多多馬祖人一段美好的求學成長歲月。 金馬人不止在本島有交集,即使到了台灣,曾經為了反對共同漫長的戒嚴、戰地政務體制,一起走上街頭投入金馬民主運動;在當今的桃園,金馬人合作,成立了金馬離島文教協會,理事長輪流當,一屆金門,一屆馬祖,馬祖籍的現任理事長胡宗暐說,在金馬離島文教協會內,閩南與閩北,金馬人和平共處。 安定台灣,馬總統感念感恩金馬付出 「八二三的五十萬發砲彈,是一個世界紀錄!」 上午十時,總統馬英九入總統府大禮堂,一一與金馬同鄉會代表握手、寒暄後,登台講話,以五十萬發的砲彈為引子,訴說著一九五八年八月的「八二三砲戰」五十二周年紀念日將屆,一九九○年九月的兩岸紅十字會「金門協議」也將滿二十年,砲戰與協議,「突顯了金馬的地位」,在戰地政務特殊環境下,金馬人為了台灣的安全、安定,作了犧牲奉獻,以致自身的發展受限,「感念感恩金馬人過去六十年的付出」,他就職總統後,致力於兩岸關係改善,至今兩岸已簽了十六個協議;八二三砲戰五十周年時,他亦親赴金門宣示金馬應「從殺戮戰場變和平廣場」,建設、繁榮金馬,是當務之急。 馬總統也提及,他任內實施的大三通政策,金馬人曾憂心是否使「小三通」的交流受到萎縮,事實是,一百五十萬透過小三通往返、中轉的旅客數字,「小三通成了一個熱點」,也嗅到了兩岸和平越來越濃的和平氣氛。 關於金門,「金門大學」的誕生、「金門大橋」的興建,馬總統看到了金門美好的前景,「我要教育部給金門大學五年一百位教師倍增計畫,就是希望地位特殊,僅二千多學生的金門大學,能在兩岸間發展出有特色的大學」;不再是「選舉浮橋」的金門大橋,馬總統盼這座橋不止能解決金烈交通、醫療,也能產生「景觀」與「觀光」兼具的附加價值。 關於馬祖,從台北市長到任職總統,馬英九說他已去了十六次。因緣於已故的前連江縣長劉立群向他大力推薦馬祖老酒簡稱「馬酒」,讓他特別鍾愛、推廣,指示「國宴喝馬酒」;馬祖的對外交通瓶頸突破也是馬總統關切的課題,八月九日才在總統府親自召集主持「購建新台馬輪計畫案專案檢討報告」,作出重大政策裁示,「新台馬輪案按原計畫繼續執行,並請交通部加強對三體快輪之研究」。 兄弟之島,兩岸戰地角色到和平推手 金門與馬祖,福建沿海的島縣,閩南閩北之隔;一九四九年兩岸分離之後,成了中華民國政治與軍事下的「孿生海岸」、「兄弟島」。 會晤金馬同鄉的過程,可感總統馬英九對待金馬建設同等重視,但對資源匱乏的馬祖,似乎多出了「去了十六趟」的「關愛眼神」。 與金馬同鄉代表近一小時的交流行程最後,金門的許丕華表達了「馬總統對金馬地區有深入的瞭解,也給我們許多的支持,海內外百萬鄉親、僑親都非常感激」;馬祖的陳儀宇傳達了「我們能代表馬祖鄉親進入了如此莊嚴、神聖殿堂的總統府,雖是我們的一小步,卻是彰顯馬祖人尊嚴的一大步」。 總統府外的一場「金馬大戰」,卻是總統府內的「金馬和平」,一手搭橋促成金馬同鄉與總統交會的福建省主席薛承泰也感謝馬總統一貫支持金馬建設,相信在馬總統領導下,金馬將從兩岸過去的戰地角色到未來的和平推手。
-
呂芳煙與李台山─一金一台兩位金梓獎得主對照記
「『八二三』倏乎已歷五十餘年,懷昔撫今,兩岸關係時光推移,已從過去的敵對而今日的開放。我除了誓以餘生來為老兵爭尊嚴、爭權益外,更願以風燭之軀 ,呼籲大家莫忘戰爭的悲慘教訓,從此捐怨棄恨,化干戈為玉帛,告別悲情,以真情迎和平,共為兩岸創造『雙贏』的契機而努力。」──呂芳煙 「八二三逃難到台灣的童年經驗、通過六道鐵門進入新店軍人監獄當重刑犯輔導教師九年的體悟、協助鄉親爭取軍事勤務傷亡損害補償被駁回的無助、參與策劃水陸大法會的法喜充滿;這一切讓身為金門人的我開悟到,人類會在最絕望中產生希望、在最困境中發出笑聲」──李台山 這一周的《鄉訊》,製作第一屆金梓獎專題,並從九名得主中,挑出非金門籍的呂芳煙與在地的李台山作為《星期人物》。採訪過程中,呂、李二氏發出的一段語錄,誠摯動人,也形成一種觀照土地與生命的對照。特摘錄分享鄉親讀者。
-
總統與鄉親有約──下周二上午在總統府見旅台同鄉
●本報鄉訊採訪小組 三天之內,行政院長吳敦義、總統馬英九,分別與金門鄉親有約。 行政院長吳敦義,已應允明(星期日)中午十二時許,赴約在錦華飯店舉行、一千五百人參與的台北市金門同鄉會四十周年慶並頒贈「第一屆金梓獎」,同時,台北市長郝龍斌也將到場。 總統馬英九,定下周二(八月十七日),上午十時在總統府大禮堂,預計以半小時時間,接見旅台金馬同鄉會代表。牽線、促成此行者,是行政院政務委員兼福建省主席薛承泰。上一回馬英九在總統府接見金門鄉親,是二○○八年六月十一日,就職總統未滿月,就「自由港區」、「金門大橋」、「擴大小三通」等議題與金門同鄉互動、暢談九十分鐘。
-
李台山愛鄉護鄉行動家
「國軍軍事勤務致人民傷亡損害補償條例委員會案件統計,人員傷亡部分,台灣本島申請案件中,高達八成五已獲得補償,但外島金門地區補償案件,卻只有三成獲准」,「一群金門戰地土生土長的在地人,他們齊聚一堂,就是想要金門戰地土生土長的在地人,他們齊聚一堂,就是想要回『金門人的尊嚴』;從事代書的李台山,手邊就有一百多案,都是被國防部以不符軍事勤務補償條例範圍拒於門外的案件,李台山說,早期金門處於戒嚴時期,只要官兵說了就算,要人就有人,要船就有船,要拆門板當堡壘,也沒有拒絕的權利,但當時的受害者要回頭向政府討公道時,卻需要一連串的證據,那個烽火漫天、封鎖的地方,要保留證據,簡直是難上加難」。 〈戰地枉斷魂 金門人求償無門〉,二○○四年元月七日的《中國時報》A9版,以此為題,橫跨半版篇幅聚焦,李台山成了代言人,同時刊出半世紀前因祖母及姐姐遭逃兵槍殺,要求國防部補償敗訴的畫家李錫奇,欲「上訴最高行政法院爭尊嚴」。 「我幫李錫奇上訴最高行政法院,陪同開庭時,他放在口袋的手機鈴聲一直響個不停,要關機,但摸了老半天還摸不到機體,法官很生氣,當面斥說開庭還不關機」。李台山回憶出庭一幕,「為祖母、姐姐討公道,李大師上訴的最後結果還是敗訴了,在肅穆法庭內,那響了一分多鐘的手機鈴聲,至今也還在我耳際縈繞,或許,冥冥中,那也代表了一種抗議聲吧!」 「八二三砲戰」五十二周年紀念日前夕,李台山獲台北市金門同鄉會主辦的「第一屆金梓獎」,給獎理由包含「無償協助因軍事勤務受害之鄉親行政訴訟達百餘件;又為金門早年不合理徵收土地,協助立委擬稿修訂離島建設條例第九條,大大減低民眾購回土地之負擔」。 李台山,一九五四年九月十四日出生於金門金湖鎮小徑村,父李清通、母李陳碧,父母育有九名子女,其中長兄李國榮甫於二○○八年自金門農試所所長退休。李台山與后沙人、小學學妹許金賓所育三名兒女中,長女中琳中興大學中文系畢業、長子中瀚於美國加州路德大學攻讀博士,小兒子之浩仍就讀新店及人中學。 金門的求學過程,李台山歷開瑄國小、金沙國中、金門高中,再赴台考取世界新專編採科。出社會的工作資歷,入立德電子股份有限公司,從經理到總廠長,一待十二年,至今仍是這家上市公司的監察人。後自行創業,土地代書業起家,組「第一聯合機構」擔任董事長,旗下有三個事業體:第一聯合地政士事務所、第一聯合實業股份有限公司、第一聯合建設股份有限公司。同時熱中公益,擔任過國防部新店監獄輔導老師九年、金門縣不動產調解委員會委員,現亦擔任台北縣地政士公會常務理事、台北縣地政士獎懲委員會委員、台北市金門同鄉會理事兼《台北市金門鄉訊》會刊總編輯。 一九九一年五月,李台山與王水衷到立法院聲援「五○七」抗爭金馬二度戒嚴案的同鄉,感於家鄉的種種限制、民怨;也就是在這一年,他參加國家考試,取得土地代書及格證書,返鄉成立第一代書事務所,開始介入金門事務。又在解嚴後的二○○二年,發起「金馬地區軍事受害者自救會」,一千多個向政府申請軍事勤務受害補償案中,他聘吳豐賓律師無償協助百餘件訴訟;也因接觸到那麼多戰地孤苦亡靈及待撫慰的生靈,因而有了參與發起、策劃三次「兩岸和平消災祈福超薦水陸大法會」的因緣。 全方位、無怨無悔付出,「愛鄉護鄉行動家」,來自金梓獎的肯定,李台山還要繼續站在鄉事第一線奮戰到底。
-
呂芳煙台籍老兵金門情
「這些年來,每屆八二三的周年,我都會組團回金門弔祭亡靈,為甚麼?說了很多人也不會相信。前些年,每到八二三前夕,我就夜不能寐,每夜都有亡靈來托夢,說出他們的名字和墓位,向我訴說孤寂和寒冷,我常被嚇到全身冒冷汗。到了金門,我半信半疑地前往查看,赫然發現真有其人。確在其位,有的碑毀、有的墓破,我看了既心酸又驚異」;「八二三砲戰」五十二周年前夕,呂芳煙又開始提筆話他與戰地糾葛半世紀的烽火奇緣,「我把這件事向金門縣長李炷烽提起過,李縣長沒把我的話當鬼話,竟於次年即舉辦了一場水陸超薦大法會,更從兩岸延請數十位高僧道士前往誦經超渡,還編列預算將公墓整修美化一番。說也奇怪,第二年那些亡靈就沒有再來纏我了。」 二○一○年的「八二三砲戰」紀念月份,呂芳煙獲得一份特別的禮物,不是金門人,他卻出現在台北市金門同鄉會主辦的「第一屆金梓獎」九位得獎名單內,給獎理由是「藉著八二三紀念日,每年都帶領一群老兵回金門,也走上台北街頭爭尊嚴、爭權益,使萬千戰友得以納入『榮民』體系,並積極協助爭取八二三金門自衛隊員就養津貼,也藉著八二三紀念公園,聯繫台灣與金門情感」。 呂芳煙,一九三六年三月二十二日出生於台灣省台北縣中和的南勢角呂家古厝內,中和國小、東海中學畢業,留學日本,當過里鄰長十八年,四屆台北縣議員、兩屆中和市長。 回首前程,一九五八年改寫了呂芳煙的人生章節。「當年,當兵抽到『金馬獎』是全家人最大的夢魘,那已經是夠倒楣了,而我更萬萬沒想到躬逢一場轟動國際、攸關台海五十餘年安定的世紀大戰,八二三戰役爆發時,他隸屬沙美金東憲兵隊,隊部暫住洋樓,當日下午,剛好擔任值日憲兵,大約在五時四十五分左右,突然間砲聲隆隆,整個太武山頓時濃煙瀰漫,隊長也搞不清狀況,要求他八點才能下哨。此後,身歷共軍砲彈每日密集轟炸、國軍軍補困難,不論彈藥、食物、民生物品都受影響,即連燃料也有了危機之際,令他難忘的一件事發生了,「突然在西江挖出了『牛尿炭』(一說泥煤),數量豐且質料好,為軍民解了燃『煤』之急。 八二三砲戰,打出了呂芳煙的金門軍民情感,他感於參與作戰的民防隊員,「真可憐,真悲情。我們當兵只有二年或三年,他們卻需從十六歲開始幹到五十幾歲才除役,一生最珍貴的青春歲月,全部給了民防隊、給了國家」。 退伍還鄉後,呂芳煙從台北縣議員當到中和市長,為了替八二三戰友爭取公義與尊嚴,他出錢出力奔走閩台,聯合全國八二三戰友及金門自衛隊員於一九九一年創立八二三戰役戰友總會,並自第二屆起接任總會長迄今,經多年奔波,順利爭取北、中、南三座「八二三紀念碑」的興建,北部的紀念碑建於雙和四號公園內,民眾習稱「八二三紀念公園」,又在中和市長任內於四號公園內的中央圖書館台灣分館B1層設置「八二三紀念館」;也在他率老兵請命下,一九九八年十一月一日,總統明令公佈修正《退除役官兵輔導條例第二條》,將台籍義務役官兵正式納為「榮民」,計二萬三千多人獲政府頒發榮譽徽章與榮民證」獲就養戰友七千多人;遺憾的是,另一《八二三參戰榮民晚年生活照顧特別條例》,迄今仍躺在立法院。 二十多年來,呂芳煙鍥而不拾為八二三戰友、自衛隊員爭權益,感動了老榮民、金門人,先是獲頒金門縣榮譽公民證,再獲「金梓獎」肯定,而他,更期待兩岸化干戈為玉帛,告別悲情,以真情迎和平的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