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經樂道
-
張邦育新書發表會台金陸續登場
十五日將邀高中及家扶中心師生共同慶生 ︻鄉訊小組台北報導︼10月15日(星期日)上午十時,台北縣金門同鄉會、台北市金門同鄉會、中華民國烈嶼公共事務協會、中華民國雙鯉公共事務會以及金門文史工作協會將共同在台北市國軍英雄館二樓百合廳隆重舉行「︽烽火鄉情張邦育回憶錄︾新書發表暨慶生會」以及贈送文史叢書給地區各級學校活動,主辦單位非常歡迎金門鄉親撥冗參加。同樣的活動也將於10月22日下午14時30分,在金門縣文化局二樓視聽教室舉辦。 本週日的新書發表會中除安排長官、鄉親大老致詞外,亦將盛情邀請金門高中高三班導師與班長以及家扶中心師生,一起為學長張邦育慶生祝賀外,並將播映張董事長一生各階段溫馨照片的回顧,讓鄉親長輩們一起重溫過去烽火連天的艱辛歲月。台北縣金門同鄉會理事長黃獻平博士表示,楊水應與張邦育兩位前輩大老是維繫台北縣、市同鄉會廣大鄉親的兩大支柱,兩人出錢出力,無私的奉獻,令後輩景仰,如今張老的回憶錄問世,記述其生平,值得大家去拜讀。 環顧張邦育一生,曾陪伴中華民國走過30年代的國家統一,童幼之年就陪祖母下洋南洋,歷經金門日據時期,更親身經歷兩岸烽火連天的歲月,最難得的是親身參與「台灣經濟奇蹟」的國家建設行列。其創業的起點與規模,可以說完全是「白手起家」者的典範,張董經手主持的多家企業,前後時間已達33年,迄今不僅屹立不搖,而且業務績效良好,足以成為台灣中小企業界的創業模範。 張邦育在事業有成、年高德劭之際,其能免除傳統離島子弟保守心態,反而以一種開闊胸襟與開明作風,將其一生的精彩記錄,非常忠實地記載下來,並且能適時出版及對外公開發行,的確令人肅然起敬。
-
《金門子弟—總統侍衛的記憶》浦邊何榮昆隨侍小蔣親見平實風格
放棄磚廠職位投筆從戎因緣際會進七海擔任近身隨扈 ︻鄉訊小組台北報導︼鴻禧企業機構經理何榮昆在任軍職時曾在士林官邸七年、七海官邸十六年,是位盡忠職守的總統侍衛,少小即離鄉從軍,由於公務繁忙,讓何榮昆對故鄉金門多年來的變化情況了解不深,唯偶爾的返鄉,令他對家鄉的建設發展印象深刻,尤其是他出生的浦邊,道路與操場都鋪上紅磚或大理石,相當現代化,此外,社會福利之佳,更是不在話下。 何榮昆是在八十年三月一日以七海警衛室政戰上校副組長職位退伍,同日並經由同學蔡福來的引薦,進入鴻禧企業機構擔任安全警衛部門副理,當初他與鴻禧的老闆見面三十分鐘,就決定接受此一新職。何榮昆在上任一年後,管理部經理出缺,鴻禧老闆張秀政要何榮昆接任,何榮昆說很多地方還不了解,不敢接,張秀政要他放心,說只要他願意做,就能做,何榮昆最後不便再推辭,而願意全力以赴。八十二年,鴻禧成立總管理處,何榮昆出任總管理處總務部經理,主管人事及公司資產事務迄今。 民國三十八年婦女節在金沙鎮浦邊村出生的何榮昆,小時家貧如洗,八二三砲戰第二年父親被地雷炸傷,斷了一條腿,何榮昆是家中長子,唸浦邊小學五年下學期時,一方面要到醫院照顧父親,另一方面家中無收入,母親上山下海謀家計,他也幫不上大忙賺錢,因此他告訴父親要輟學到外面工作,父親要他自己做決定,為此他經由同村人的介紹,到山外益華小吃店當伙計,包吃住每月薪資一百五十元,之後有潮州人開的廣東粥店挖角,每月給他薪資三百元,做了幾個月後,發現老闆非正人君子,即請辭到陳坑一家山東小吃店,也是月拿三百元,到了第三個月非但領不到錢,老闆還要跟他借錢,他那有餘錢可借,只好偷偷走掉,到蔡厝一家館子待了五個月,也是每月三百元,後來店裡生意變差,要減薪為二百元,只好走人,並經同鄉介紹,到金沙黃家所開設的建東磚瓦加工廠任職,薪水由三百元起跳。 何榮昆回憶,當時建東磚瓦加工廠有員工百餘人,其中浦邊村人有近十人,他在工廠待了三年多,薪資每個月已超過五百元,在此期間,金門第三士校正開始招收第一期學生,這時他就有意去報考,但老闆娘(大家稱「阿姑」)不放人,第二期他又想去,但「阿姑」還是不放人,到了第三期招生,因村子已有士校第一期畢業去當總統衛士者返鄉,不得了,只見西裝筆挺,又是專機、專車接送,又是司令官及縣長在金門戰地委員會內請衛士及家屬吃飯,飯後還送每人兩瓶高粱酒,看到當兵這麼好,羨煞了多少窮苦家庭的子弟。何榮昆當時下定決心要去當兵。 當時金門縣政府下了個命令,所有村莊家中無論是豬舍、牛舍、馬槽,皆要遷到村子外面去,主要是為了環境衛生,怕傳染病發生。這個命令一下,可不得了,何榮昆說,如此擴大內需的結果,他們建東磚瓦公司一下子生意好的不得了,村民為了在村外蓋豬舍等,磚瓦都成了搶手貨,當時金門只有兩家磚瓦廠生產水泥磚瓦,另一家是在金城的建成磚瓦廠,這使得本已夠忙的員工更是累壞了。當時何榮昆在建東算是重要幹部,管內務,什麼都管,包括內帳、警衛::,另一位同鄉陳水木能言善道,管外務,兩人是公司的台柱。到了士校第三期招生時,在社會上已闖蕩工作六年,當時已十八歲的何榮昆心想當兵如此風光,在此工廠做工一輩子沒有前途,因此就跟陳水木、王藏福、吳再添四人偷偷去報名、體檢、考試,最後由高個子帥氣的副校長梁恩義上校面試,能不能過就看這一關。結果在獲錄取,通知單來了之後,才敢跟老闆娘「阿姑」及小老闆黃應城(這位小才子對何榮昆很照顧)說,阿姑一聽,一把鼻涕一把眼淚,說可以再加薪,並問他要多少薪水才肯留下來?同時表示何已十八歲,應該要成家,而結婚的事她也已幫他有所準備(黃家有小養女準備匹配長工),但何榮昆答說,不是薪水的問題,四人就此離開建東從軍去。 當時月薪已有五百五十元的何榮昆回憶說,當時士校入伍每月領二百元,家中即有數千元安家費,受訓一年畢業後擔任下士是三百多元,另父母還有眷糧,包括米、油、麵粉::等配給,加上水、電、看電影、搭公車、火車::等,何榮昆說,反正什麼都半價,一年三節家中又有禮可拿。何榮昆算盤一打,心想只要忍耐一年,月領二百元除了衣服費用二十元之外,全部寄回家,一年之後的薪資加福利比在工廠好,也就放心的進士校。 士校第三期畢業時有八十人被選入總統府警衛隊,當時先來台,到台北縣三重埔的憲兵學校代訓二個月,最後淘汰十人,剩七十人於五十八年一月二十三日到士林官邸報到當衛士,何榮昆是其中之一,不久政戰學校二年制專修班招生,何榮昆去報考,考取後唸二年畢業後,又回官邸第二區隊任實習分隊長,一年多後被借調至內衛組任侍衛,待了二年多,到六十四年四月五日蔣公逝世,當天他正好放假回家,而前一天上午他還看到老總統坐著輪椅在大廳散步。守靈百日後,士林官邸警衛隊分隊長及七海寓所警衛官考試何榮昆皆考上,何榮昆選擇後者,六十四年八月二十四日到七海報到。 當時的聯指部副指揮官徐耀庭中將告訴何榮昆說,來七海很辛苦,待遇又不高。何榮昆答說:年輕人不怕吃苦,不在意高薪。當時錄取四人,他與張示仁是金門籍,一開始受一連串更辛苦的訓練,六十五年過年時何榮昆發現身體出狀況,被操壞了,當時七海有四個崗哨二十四小時都要有衛士站哨,另幾乎每個週六、日,當時還是行政院長的蔣經國要全省三百零九個鄉鎮走透透,需要龐大的隨扈人員,平時下哨後又要不斷做體能訓練,很多侍衛人員到七海報到沒幾天就打道回府,太苦了待不下去。何榮昆去做體檢,發現得了B肝,住院一個月調養,受到當時國安局副局長兼聯指部指揮官陳宗璀很多照顧。 六十七年蔣經國當選總統,六十八年至七十七年何榮昆有幸擔任蔣經國總統的近身隨扈,且他有一特別的任務即是負責小蔣的飲食,只要經國先生出差到外地,何榮昆便停休隨侍,小蔣有糖尿病,因此在飲食上要特別注意,但小蔣一下鄉,賣小吃的請他吃什麼,他什麼都吃,來者不拒,常令何榮昆等一班侍衛相當擔心。小蔣下鄉只要看到村莊內停有多部車他就很高興,前往祝賀,認為生活過得好,再如看到人多或喜慶場合,他也一定趨前道賀,與群眾握手閒話家常,看到田中插秧的農夫或菜市場賣豬肉的屠夫,不管對方手髒不髒,照握不誤。何榮昆說,這是蔣經國總統一生平凡、平實、平淡,親民愛民的真性情表現。 目前何榮昆家庭幸福美滿,夫人是空軍眷村出身的大家閨秀,家中三個子女,長子在仁寶電腦擔任高級工程師,已婚;次女在立榮航空任助理副科長;三子是國立科技大學碩士,目前在永彰機電公司任財務人員。何榮昆的小學同學王火藩是金沙鎮鎮民代表及協調會主席,另一位同學趙維文在金沙鎮社會科任科員。
-
北縣同鄉會獎助學金即起受理申請
另設籍金門旅台鄉親換發身分證代收事宜可逕洽各服務處 ︻鄉訊小組台北縣報導︼台北縣金門同鄉會每年頒發兩次獎助學金已行之有年,今年第二次申請時間自十月一日起至十月三十一日止,同鄉會歡迎符合條件規定的金門籍學子踴躍提出申請。此外,同鄉會也提供旅台設籍金門鄉親換發新國民身分證服務,台北縣金門同鄉會理事長黃獻平籲請有需要這項服務的鄉親可多加利用。 北縣金門同鄉會大專學生獎學金於今年六月修訂為獎助學金,並於10月1日實施及受理申請。 助學金頒發名額及金額: 一、獎學金: 研究所組:每學期2名,每名6000元。 大學組:日間部:每學期7名,每名5000元。進修(夜間)部:每學期2名,每名3000元。 技術學院組:日間部:每學期5名,每名4000元。進修(夜間)部:每學期2名,每名2000元。 二、助學金: 大專組(含技術學院):日間部:不限名額,每學期每名10000元。進修(夜間)部:不限名額,每學期每名8000元。 高中(職)組:日間部:不限名額,每學期每名5000元。進修(補校)部:不限名額,每學期每名3000元。 同鄉會理事長黃獻平表示,學業及操行均優,家境生活確有困難者,視個案需要得增加金額,由理、監事會研議。 此外,金門縣政府委託台北縣金門同鄉會代收戶籍設在金門之旅台鄉親辦理換發新國民身分證一案,即日起在下列地點辦理: 一、同鄉會:永和市永和路1段202號5F˙TEL:2924-7968 二、張慶忠立委服務處:中和市健康路107號˙TEL:8221-5879 三、板橋服務處(林國春縣議員服務處):板橋市文化路2段182巷1弄10號˙TEL:8252-0666 四、金門旅台李氏宗親會:三重市自強路2段27號4F˙TEL:2989-3401 五、中和服務處(戴德成市民代表服務處):中和市圓通路160號˙TEL:2243-6616 六、厚廣福畫廊(鄭盈豐):永和市秀朗路2段126巷1號˙TEL:2928-7946 七、理事長服務處:台北市忠孝西路1段45號4樓403室(台北捷運第3號出口)˙TEL:2331-2487 八、鄭江水服務處:中和市忠孝街62巷28號˙TEL:2941-2668 換證者應備妥下列證件:一張照片(背面書寫姓名、身分證號碼及拍照日期)。舊國民身分證影印本。(正、背面均須影印)。印章。
-
身處權力核心金籍侍衛風光走過兩蔣時代
三士校首期學生洪美苞憶往兩位蔣總統嚴肅、親民風格各不相同 ︻鄉訊小組台北報導︼陸軍士官學校在民國四十六年奉蔣中正總統之令創立於臺灣中壢,該校前身為「陸軍第一士官學校」;民國五十四年,陸軍第三士官學校在金門創立,這是老總統為金門子弟所設的一所軍事教育學校,目的在培育金門子弟在軍事上的成就,金門烈嶼鄉青岐出生的洪美苞(見圖)是第三士校第一期的學長,沒想到,他這一進士校,就與國家元首結了不解之緣,成為兩代蔣總統的侍衛,身處權力最核心的氛圍中,其所見與感受自然與眾不同。與洪美苞有同樣際遇的第三士校金門子弟為數還不少,事隔多年後,他們再度喚起當年記憶,也為歷史留下痕跡。鄉訊版將作一系列報導,且聽他們一一道來。 曾任兩代蔣總統侍衛的洪美苞表示,他是在民國五十四年八月一日入伍為金門第三士校第一期學生,並於九月一日搭船來台,進入台南隆田第八中心代訓四個月,因第三士校剛在金門成立,學校的設備各方面尚未齊全,只好先移師隆田代訓。在隆田受訓十六週(分前八週、後八週)後,洪美苞於十二月底返回第三士校,因剛創校,大家返校後即開始整理校區環境,至五十四年一月底、二月初開始正式上課,三月底四月初開始打野外,有一天下午,正在作野外訓練時,突然間接到緊急集合命令,要部隊立即整隊調回學校,大家全副武裝趕回士校,在中山堂集合,因當時長官的行動都要保密,因而每個人心中都在想:「到底是什麼長官要來訓話?」當天又下著毛毛細雨,大家全身泥濘,來不及換洗,全校學子等了一陣子,結果是國防部長蔣經國來訓話,連續訓話講了一個多鐘頭,洪美苞形容,當時第一期最小的年齡才十四歲,最大的二十多歲,在近兩個小時的過程中,現場鴉雀無聲,每個都雄糾糾氣昂昂,立正站好,動都不動,沒有人腳軟或有出其他狀況。這一訓,讓蔣經國對金門第三士校的學生留下深刻而美好的印象。 民國五十五年洪美苞被選進入士林官邸當衛士,才聽到當時的人說起,當時官邸有一百多位浙江籍的老衛士年紀大了,要退伍,當時的總統府侍衛長郝柏村向蔣經國部長報告,請示兵源要何處找?蔣經國因曾到過第三士校,認為這些金門子弟身體各方面都可以信任,且都是鄉下小孩,思想比較單純,因而要郝柏村到第三士校去找接替的衛士人選。當時第三士校一個大隊有三個中隊,一個中隊有三個區隊,一個區隊又有三個分隊,一個分隊有九個人,郝柏村來到士校選衛士時,由分隊開始選,接著區隊、中隊、大隊,大隊長選完再由校長選,當時的校長是張榮生少將,校長選後再由金門防衛司令官尹俊上將選,之後再由張姓副侍衛長選,最後選了一百零八人,分成三個區隊,每一區隊三十六人,於五十五年六月來台,包括洪美苞本人在內。當時要來之前,是說要來總統府當衛士。 洪美苞回憶道,當時來台後,先到台北縣三重埔的憲兵學校受訓,為預備士官班三十六期,受二個半月的訓後,授下士階,隨即到土林官邸進入總統府警衛隊,開始值勤。當時士林官邸的編制分警務組、侍從組、警衛組,其他各組大都是穿便服中山裝,而警衛隊負責內衛區安全,屬於穿軍服的武裝部隊。五十八年初,侍衛長郝柏村感覺到警衛隊的老幹部皆年歲到了,要退休了,需要補二十人,因而要金門士校來的這一百零八人去考憲兵學校專修班,結果考上十六人,認為不夠,再補考上三人,變成十九人。這十九人到憲兵學校受訓,為憲專十九期,至五十九年底畢業,授憲兵少尉軍階。洪美苞說,他們十九人畢業後又回到士林官邸,大都擔任幹部。 洪美苞說,在士林官邸一直到六十四年四月五日,先總統蔣公逝世後,當時的蔣經國已是行政院長,有感於蔣院長的地位愈來愈重要,他的警衛開始擴編,而由士林官邸去選人,但還是要經過考試,當時已官拜上尉的洪美苞說,他很榮幸又考上,於六十四年十一月到七海寓所警衛組,開始追隨並負責保護蔣經國的安全。當他到七海時,當時已有三十多位金門籍的警衛人員。到了七海後,開始隨「老闆」蔣經國上山下海,一直到七十六年一月十三日蔣經國總統逝世為止。洪美苞隨後於七十六年三月十六日調警衛安全組,七十九年八月二十二日以憲兵中校退休,隨後到台視任職。 有關總統府警衛隊,政府在大陸時期就有之,有侍衛隊:::等等,當時的總統府組織法中有一條條文規定,「總統府設總統府警衛大隊」。到了台灣之後就縮編成為總統府警衛隊,而實際上由侍衛長指揮監督,保護總統及其家屬的安全工作。在士林官邸分侍衛區、內衛區、中衛區,金門籍衛士主要負責內衛區,即官邸的範圍,而老總統住的那棟房子(侍衛們稱其為「公館」)即為侍衛區。總統府侍衛室等相關單位到了老總統逝世後,整個改組,並成立聯合特別警衛指揮部(聯指部),隸屬國安局,而總統府警衛隊則改成國防部警衛隊,之後先改為國防部警衛大隊,之後又改成隸屬憲兵司令部的警衛大隊,唯任務則不變。 士林官邸當時的崗哨侍衛區有分第一值衛(正大門)、第三值衛(圓拱門附近),這兩個職位洪美苞都值勤過,其服裝是穿中山裝,侍衛區有第二值衛、第四值衛,是在公館內,執勤的都是侍衛官等階級較高者。士林官邸總統公館前每天要升國旗,由警衛隊每天派出一個分隊九個人由分隊長帶隊,負責升旗,通常無論晴雨都要升國旗,因為老總統每天進出官邸時,都要看到國旗飄揚。每天老總統或夫人出來散步或出門上班備車都要打鈴,這由第一值衛的侍衛負責。當時老先生要出來散步,鈴一打,兩、三百公尺範圍內鴉雀無聲,閒雜人等都要迴避,排場大,場面嚴肅;反之,蔣經國總統時代剛好相反,他要親民,接近民眾,因此人愈來愈好,這也是因時代在改變,兩代蔣總統各表現出不同的風格。 洪美苞剛進入士林官邸時的職稱是「衛士」,服務證上就是這麼寫的,配有總統府衛士證的衛士是可以配槍的,且在外執行職務時,如有任務需要可請憲警人員支援。 士林官邸旁有個網球場常放映電影,因為老總統與夫人都喜歡看電影(那個年代可選擇的娛樂項目少得可憐),因此當時台灣尚未上映的首輪電影片都會先在官邸放映,老先生與夫人看過之後,就放給侍衛們看,侍衛們看過之後,市面上再開始上映。此外,士林官邸還有一個醫務室,除了官邸的員工之外,眷屬也可以在此看診,並發給侍衛室員工眷屬晚會暨診斷出入證,以照顧員工眷屬,讓員工能安心在此工作。
-
郝柏村獲聘北市金門同鄉會顧問
兩岸和平水陸大法會十月下旬登場郝應允時間許可定來金共襄盛舉 ︻鄉訊小組台北市報導︼金門地區丙戌年啟建「兩岸和平消災祈福超薦水陸大法會」即將於今年十月二十二日至二十九日舉辦,前行政院長郝柏村月前在接受台北市金門同鄉會顧問聘書時,向在場身兼水陸大法會籌備會主任委員的金門縣長李炷烽等人當場應允,如果屆時時間許可,他將會前往金門參與此一盛會。 台北市金門同鄉會理事長王水衷於月前前往王陽明基金會,將台北市金門同鄉會顧問聘書親自送達郝柏村院長手中,在場觀禮的包括金門縣長李炷烽夫婦、立法委員吳成典、明乘長老、同鄉會名譽理事王振利、常務理事李台山、總幹事黃德全等人。曾是內閣閣揆與閣員的郝氏父子同為台北市金門同鄉會顧問,同樣關心金門的未來發展,令金門鄉親感到相當溫馨。 在被王水衷理事長問到將來會選擇大金門或小金門時,郝柏村院長當天曾明確表示,「將來我老了之後會(住)到小金門去。」他認為他當年駐守的小金門人情味濃厚、如今建設進步現代化、環境空氣佳,值得一來再來。他同時表示,他希望金門由以前戰爭的最前線,變成和平的最前線。郝院長的這個願望,與在場所有的金門人包括李縣長、王理事長等人的想法不謀而合。王理事長說,他今天所做的,也是往這個方向在努力,只要海峽兩岸給我們一點政策,金門的繁榮發展是很可期待的。 金門地區丙戌年啟建「兩岸和平消災祈福超薦水陸大法會」將於今年十月廿二日至廿九日舉辦,這也即是金門所舉辦的第二次水陸大法會。大法會主辦單位邀請十方善士大德、歷經金門戰役戰友及家眷屆時能蒞臨參與盛會,為兩岸和平消災祈福、為亡魂先靈超薦。王水衷說,金門法會的超薦,除了超薦祖先,其中很大的一部份是屬於公領域,因有些法會是為個人超薦,而金門的大法會海峽兩岸有百餘位高僧要前來,上一次的大法會大陸佛教學會副理事長聖輝法師親自帶隊、台灣方面更是包括中國佛教會理事長淨良長老、世界佛教華僧會會長淨心長老、能仁家商董事長明乘長老、靈鷲山開山住持心道法師、圓光佛學院院長如悟長老:::等諸山長老都蒞臨現場,這些高僧長老能齊聚一堂,在歷史上、在佛教界的意義上都是一大盛事,非常不容易,金門能有此因緣,可為後代子孫累積福報。他強調,以往沒有一個法會能做到這一點,能將兩岸這些高僧都請過來,這些高僧也都了解此次法會的意義非凡,居住在金門的鄉親更應珍惜此一法會,並發心參與。
-
張邦育:對家鄉情深義重記憶永難忘懷
︽烽火鄉情︾個人回憶錄訂十月中旬發表書中充分展露思鄉情濃 ︻鄉訊小組台北報導︼旅台鄉親創業楷模張邦育個人創業奮鬥史實︽烽火鄉情│張邦育回憶錄︾將於10月14日舉行新書發表會。之前曾介紹過張先生的創業奮鬥過程;張先生是在四十不惑之年,才離開金門家鄉,因此家鄉情懷,對他而言,有深刻的影響,他自認家鄉對於他,可謂是「情深義重」,是他一生中永難忘懷的記憶。 從七十年代初期,來台創業迄今,張邦育算一算離鄉背井的日子,也超過三十三年了,因此對家鄉,自然有一股濃厚的感情。他出身於金沙鎮洋山村,是道地傳統農村孕育出來的農家子弟,無論是金門縣或是金沙鎮,都是一樣情深義重的感念。 張邦育說,自金門開放觀光以來,風獅爺已成為金門的吉祥物。金門風獅爺豎立密度之高,數量之大,在全台319鄉中,實無任何一鄉鎮能出金沙鎮之右,每逢東北季風時,滾滾而來的風沙,總讓人有喘不過氣來的感覺,一向虔誠的村民,為解長期以來的風沙之苦,只得藉助風獅爺,來弭風止煞,他從小就是在村落中二尊風獅爺護佑長大的孩子,對金門風獅爺的習俗,自有一種與生俱來的親切感。 就金沙鎮位居金門島的東北隅,地形略成三角形,鎮北與角嶼隔海為界,馬山東岸有后嶼,西鄰后江灣與洋山灣,張邦育指出,洋山灣就是他小時候下海採海蚵的地方。小時候年紀小,總會覺得家鄉土地很大很廣,然而隨著年齡成長,家鄉的土地與面積,卻似乎有越來越小的感覺,原來是人的視野會隨年紀而改變。 張邦育說,他在金門的戶籍地址是金門縣金沙鎮浦山里洋山村35號。從小他和母親即常常要到海邊,摘拾一些岸邊海產,以作為三餐佐料,因此對這片海田有深厚情感。 張邦育說,金門傳統產業以農漁為主,所謂「靠山吃山、靠海吃海」的生產方式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方式,相當傳統。他自幼生活在鄉下農村,務農耕作近三十年,自然與番薯(俗稱地瓜)種植生產有密切的關係與感情。張邦育說,番薯是金門古老且普遍的雜糧作物,農民與番薯之間的感情是很難用其他作物來取代的,它可製作番薯簽、番薯糊、番薯粉等不同包裝的精美食品。他年輕時代在農會服務達十六年,天天接觸農民,因此對農民與番薯之間的深厚感情,感受比別人來得強烈。金沙鎮以農業立鎮,農民居大多數,早期民生所食多以自己耕作農產品為大宗,舉凡番薯、玉米、小麥、雜糧、蔬菜等,以及海蚵、魚蝦等漁獲大抵以自給方式供應。較貧寒人家為換取現金生活,或支應子女教育費用,常不得不忍痛拋售農產品和漁獲品,亦由此可見昔日金門百姓生活困苦之一斑。因人民生活普遍窮困,主食雖有米飯,卻是混合地瓜簽或地瓜糊而成,少見雞、鴨、豬等肉質品,除非逢年過節勉強可吃到一些。 他強調,年節拜拜時,亦緣於經濟情況欠佳,多數家庭常以南瓜拌麵,或熱炒米粉奉祀;為求「芋子芋孫」綿延不斷,祭拜祖先時多備芋頭一碗,或炸芋塊,或蒸芋片不限。 張邦育表示,金沙鎮民風淳樸,衣飾亦以簡約樸素為尚。在他幼年時期,社會經濟情況普遍不佳,男女平時衣飾多以棉麻為主,較年長男性多穿對襟式唐裝,穿長褲,戴布帽;較年長女性多穿開襟式衫襖,穿黑、青、藍三色為主的長褲,上山耕作或出門時,則喜戴布巾,以防風沙。女性髮型多梳成髻,盤繞頭頂,再以純金髮針插住,有錢人也喜戴金項鍊、金戒指、或是玉製手鐲等。從小因他是家中獨子,父親雖長年在南洋討生活,但因工作不穩定,家中經濟仍屬於清苦。平常只有他和大姊陪伴祖母和母親,因此對長輩衣著情形知之甚詳,今天重溫孩童時光的情境,備感溫馨。 在傳統節慶方面,他從小就陪同虔誠的母親,一年四季都會配合農村節令的作息,日常生活及風俗習慣均以農曆為依歸,每月初二、十六日,母親及村民常例性要祀拜地基主和犒軍(有些在村廟口,有些在自家門前),每逢春節、清明、中元節、冬至等年節,加祀防空洞、牛舍。因洋山村內豎有風獅爺,多於五月五日祀拜風獅爺,或在正月初九和八月十五日等節慶分別敬祭如儀。張邦育強調,對於家鄉的衣食住行與節慶民俗,無論是孩童兒時的記憶,還是今天的印象,都已成為生活回憶的主要來源。 張邦育說,在他四十歲以前,他的日常生活與生涯足跡,可以說是遍踏金門島與金沙鎮的每一個角落。俗話說:「土親人更親」,對一個離鄉大半輩子的人而言,離開家鄉土地的時日愈久,思鄉的情緒也就越濃。他想書寫出對家鄉的感覺、兒時少年時代的情境,其實由來已久,而回憶錄寫作緣起與動機,實際上,是源自於十二年前,當時他已進入「耳順之年」,擬將他個人從幼年懵懂時期的生活記憶,用簡單明瞭的文字,忠實地記載下來,唯至今夏才得以實踐。
-
姚榮華求學不畏艱辛成功躋身台北杏壇目前任職民族國中校長
期盼家鄉教育品質能提昇讓學子有機會進入更好大學就讀 ︻鄉訊小組台北市報導︼民國40年代前後,金門歷經多次戰亂,金門學子求學過程中所遭遇的艱辛橫逆,非處承平時期的今日學子所能想像,台北市立民族國民中學校長姚榮華(見右圖)就是那個時期的親身經歷者,對於年少時求學過程的艱難歲月,他有說不完的故事與感觸,而這些也正是那個年代學子的共同記憶。這位長駐台灣的教育家認為,金門在軍政時期經濟發展被嚴重忽略,他建議應請財經學者專家到金門實地考察如何發展金門的經濟,讓每個金門人能都有很好的就業機會,此外,金門高中新生錄取的分數趨低,在全國排名居末,顯示教育品質有待提升,才能讓金門學子較有機會進入好的大學就讀。 出生於金門金寧鄉榜林的姚榮華,受時代變遷影響,小學唸了五、六個學校,一年級唸榜林國校,二年級時遇到九三砲戰,九三過後到寧山國校唸三年級,到了五年級時再碰到八二三砲戰,學生又被迫分開,他又回到榜林唸另外一個簡陋的學校,唸到第二學期,校方辦不下去,說沒有學校了,要學生們轉學,他就與許福星及陳水在(東洲人)三人轉到後埔示範中心就讀六年級,三人分成二班,許福星在甲班,導師是莊根朝,他與陳水在在乙班,導師是蔡文忠。 小學畢業後,當時金門中學沒有學校,而是寄讀在台灣省各個省立中學。台灣省教育廳到金門招生,考取者即分發到各省立中學就讀。姚榮華幸而考取,由金門搭軍艦來台唸初中時,夜間上船後,船開到外海停舶,要等到天亮了才開船,如此花了二十四個小時才得以抵達高雄港,上岸後暫住國軍英雄館,之後再乘坐北上又得花上十八個小時,由早上六時坐到晚上十二時才到達宜蘭,他記得當時正是九月二十七日教師節前一天,第二天放假,第三天上課時還在暈車暈船,只覺得教室窗外的椰子樹一棵棵往後面倒。 當時他哥哥在台東,他原本應到台東唸書,但他哥哥說台東中學在山後面,很不方便,因此要他不要填寫台東(當年要求分發來台灣唸書的學生每人都要填在台有那些親戚,以此為據而分發到親戚朋友住家附近的學校就讀),姚榮華就不填哥哥而填一位住在宜蘭市的二嬸婆,如此得能在宜蘭初中就讀,而與鄭南榕(高雄市代理市長葉菊蘭的丈夫)成為同班同學。當時鄭南榕不僅是初中榜首,還是他們初一信班的班長。 姚榮華還記得,當時在民國四十七年第一年辦分發時,全部分發到省立中學,到他們這一年(四十八年)改依成績分發,前三十名才被分發到省立初中。他與王世欽(王世昌之弟)被分發到宜蘭初中。班長鄭南榕當時就有一部腳踏車,姚榮華常常向鄭南榕借腳踏車去辦一些雜事如戶籍謄本等。鄭為人不錯,總是會把車借給他。 當時來自金門的二十多位學生都是寄住在學校操場旁邊的體育器材室,當時唸高二的楊城對(之後保送台大經濟系,現任中央再保公司董事長)是這一群金門籍學生的帶頭者,姚榮華說,楊城對當時正好是睡在他旁邊。在印象中,姚榮華記得楊城對很喜歡看書,也常講故事給大家聽,對大家都很照顧。此外,由於教育廳的公文有所延誤,他們於九月二十七日到宜中報到時,已比其他在地生晚了近一個月,當時宜中有位英文老師劉琰是香港僑生,常穿短褲上課,劉老師認為這二位金門來的學生功課已嚴重落後,就叫二人到他家,劉並義務幫他們補英文。師恩至今難忘。 在宜蘭初中唸不到一年,到了民國四十九年三、四月,姚榮華就得到一個好消息│金門中學復校!到了六月底放暑假,姚榮華等人立即辦轉學,打道返鄉轉入金門中學。姚榮華回想,在宜蘭中學這一年來帶給他最大的好處即是,因為是住校,除週六可外出外,其他六天不可外出,且都有晚自習,如此覺得生活很正常,加上他們二人是年紀最小的,上面都是學長,在課業等各方面有不懂的都可以向學長請教,並獲得解決,因而感覺到當時唸書還很有收穫,尤其是英文。當時他哥哥唸高一,每週都會寫信給給姚榮華,一再提醒他英文很重要,為此他每天一大早都會起來背英文單字,每次英文考試都接近一百分,並從此打下基礎。 姚榮華轉學回金門中學唸初二,校長是姜漢卿少將。姜校長對王陽明學說很有研究,每次週會時都會論述王陽明學說,叫同學們如何改變氣質等等。現在也身為校長的姚榮華說,對當時只初二的學生來說,王陽明學說是難了一點,不過,教育就是要變化氣質,姜校長此舉確實能掌握到教育的重點。姚榮華認為,目前他辦學幾乎也有些受姜校長的影響,很注重學生的生活教育、道德教育。 初三時姚榮華有個機會可保送到到台中高工,但他並沒有去唸,後來考上金門高中。成為金中復校後的第一屆,他說,當時有些學長分發到台灣唸高中,由於生活費用高,負擔重,就沒有到台灣唸書,留在金門做事,等金中復校後,這些早幾年就初中畢業的老學長又回到金中唸書,姚榮華班上就有好幾位年齡比他大好幾歲的同學,如葉金柱(現任高速公路局處長)當年即是考苗栗中學高中第一名,但因家貧,無力就讀,就回金門任村里幹事,金中復校後才重考入學。這些學長年紀較長,成熟度較優,當時有保送大學制度,這些老學長都是名列前茅。 姚榮華高中畢業時正好宣布不辦特師科,他說,當時大家的環境都差不多,如果考上公立大學還可以去唸,如是私立,學費太貴,絕大多數人都無能力就讀,因而寄望有特師科可唸,但到了他們高中畢業時才宣布不辦,只好去考大學,但離考試時間只剩一個多月,當然考不好,姚榮華第一年考了二百多分,沒有考上。但是,姚榮華後來發覺這一個多月給了他一個很好的啟示,因金門中學只有一所,當時很多老師感受到沒什麼競爭性,讀書及考試都很簡單,例如歷史老師會告訴同學要考什麼、什麼,甚至劃重點,所以當時的學生唸書只唸重點,很多人整本書只唸了一小部份,從未窺其全貌,但姚榮華為了考大學,在一個多月內將史地從頭唸了一遍,發覺裡面的東西很多,前後連貫,令他很有興趣,並覺得過去片片段段的史地知識完全沒有用。此後他對讀書產生濃厚的興趣,更知道如何真正的讀書,並很有信心的自認,如讓他再去考一次,一定可考上國立大學。 大學沒考上, 姚榮華退而求其次,先返鄉在金沙國校當代課老師,在代課二年後,金門又辦特師班,對理工沒興趣的姚榮華趕忙去報考,因他發現特師班不用考數學,只考文史,此外,特師科頂多就是要唸教育統計,而教育統計到底是應用的學科,而這方面的教課書由孫邦鎮教授所寫的『教育測驗與統計』雖有涉及數學,但他百分之百能看得懂,且能完全融會貫通。考大學失敗一次,如今考上特師班讓他有重新再唸書的機會,他就非常珍惜,成績因而經常名列前三名,上完一年課後,再服務一年半期限後即能拿到畢業證書,他畢業成績將近九十分,第一年即申請到保送師大教育系。在師大有三個相常嚴格的教授,是師大有名的『三公』,教教育概論的是雷國鼎教授,這一科姚榮華考八十分,全班排名第二,第一名考八十二分。每一學期下來姚榮華都是排名第一、第二名,甚受教授賞識。師大畢業後依規定需實習一年、教書四年,合計五年,他即返回金門金城實驗學校國中部(九年一貫教育)教五年書,也被聘為實驗委員之一。其間曾至政大研究所教育人員進修班輔導組進修,當時金門爭取到四個進修名額,姚是其中之一。 教五年後拿到畢業證書,姚榮華請調台灣,先在三重碧華國中任教,一個月後調北市成淵國中,這期間結婚、買房子,向兄弟姊妹借了些錢,為此而兼家教拚命賺錢。三、四年後債還差不多,即調任仁愛國中任訓育組長,累個半死,因學校有一百零五班,全市第二大。有一次在校門口看到中央日報上登載政大招考在職研究生,招六名,他去報考,最後成為唯一被錄取者,所長看到他很高興,說本所已招考三年,一個都未曾錄取,你是三年來第一人。研究所畢業後,七十七年遴選上國小校長,等八十二年才獲分發到信義國小,當了一年多後,八十三年又去考上國中校長,八十五年任北投桃源國中校長,四年任期到又連任,一年半後民族國中有缺,九十年調民族國中,四年後再辦連任一次至今。 姚榮華指出,國民中學的教育是以培養德智體群美五育均衡發展的健全國民為目的。一個健全的國民必定是懂得怎樣生活的國民,所以國民中學的教育也是生活的教育。一個國民必須具有哪些基本能力才能快樂地生活?這是全體師生必須瞭解的共同課題,傳統的教育內容,大致不出所謂的三個R-讀(Reading)、寫(Writing)、算(Arithmetic)。這種教育是偏重於書本的教學,因而後來又加上行為科學所強調的另一個R─人際關係(Human Relation),變成四R。惟這種教育似乎仍然只能造就『有用』的人。晚近新興人文主義心理學家有感於以往教育的缺失,再提出所謂『新四R』的教育理念,強調心靈的雕塑和社會的和諧旨在培養一個『幸福』的人,頗能補偏救弊,適合今日之需要。
-
海峽兩岸文資會理事長交接黃永川卸下仔肩王水衷走馬上任
︻鄉訊小組台北市報導︼第六屆中華海峽兩岸文化資產交流促進會新舊任理事長交接典禮於月前在台北舉行,由內政部主任祕書王西崇(圖中)監交。新任理事長王水衷(右)自卸任理事長黃永川手(左)中接下印信後,深感責任重大,王水衷強調,為人應多感恩,多惜福,文化本身就像一顆種子,海峽兩岸的文化交流,每一個人都可以盡一份心力,希望今後大家能多參與,讓社會多一些文化氣息,使社會能更加祥和。 交接典禮於當天下午五時三十分在台北市阿美飯店舉行,由於卸任理事長黃永川是現任國立歷史博物館館長,再加上新任理事長王水衷在文化藝術界的人脈,使得現場貴賓雲集,包括立委吳成典、中華文物學會副理事長洪三雄夫婦、鴻禧美術館執行長廖桂英、交大土木工程系主任翁正強、清翫雅集成員張允中夫婦、中台禪寺護法會總副會長王振利、國際知名畫家李錫奇…等在內的近百位社會名流都到場參與盛會。此外,包括中國國民黨主席馬英九、立法院長王金平、副院長鍾榮吉、立法委員張慶忠、曹壽民、潘維剛、朱俊曉、劉文雄、盧秀燕、費鴻泰等,也特別致贈花籃或中堂表達祝賀之意。 兩岸文化資產交流促進會是一個歷史悠久,辦過很多重要活動,知名度高,且相當有深度的一個全國公益性人民團體,前幾任理事長不是現任中央圖書館館長,就是歷史博物館館長,王水衷以一介旅台金門人能膺選此一要職,誠屬不易。
-
同安金胞聯成立十週年旅台同鄉組團祝賀
團長胡偉生:福建是兩岸經濟發展中心點盼同安偕金門同茁壯 ︻鄉訊小組台灣報導︼旅台金門各縣市同鄉會九月初聯合組團前往大陸福建省,祝賀同安金門同胞聯誼會成立十週年慶暨宋奇盈會長當選連任。旅台同鄉會團團長胡偉生強調,以前金門是同安的一個里,系出同安,兩岸未來的發展,金門與同安站在同一邊,將來如果經濟體發展中心形成,希望同安金門同鄉會能協助金門,讓「母親」能茁壯,以回饋金門人。 旅台金門各縣市同鄉會赴同安祝賀團於九月五日啟程赴大陸,由高雄市金門同鄉會理事長胡偉生擔任團長,台南縣金門同鄉會理事長葉長春擔任副團長,兼管總務,其他成員包括台北市金門同鄉會總幹事黃德全、桃園縣金門同鄉會常務理事林孫全、台中市金門同鄉會理事長黃吉瑜、台中縣金門同鄉會常務理事長洪國團、金門烈嶼公共事務協會會長林鴻圖、金門文教基金會總幹事陳廷宗、金門紅十字會會長王水彰、金門愛心基金會會長許金龍、金門書法學會會長陳添財、金門老人權益促進會理事長傅子貞、台南縣金門同鄉會顧問林文枝等人。祝賀團除了致贈風獅爺給同安金胞聯外,更捐助五萬元獎學金。 團長胡偉生在同安金門同胞聯誼會慶祝成立十週年慶致詞時,首先恭喜宋奇盈會長連任,同時對海內外金門人受到同安地區黨政人員的照顧表示感謝。他說,過去金門是同安的一個里,系出同安,站在現在的觀點,將兩地人文做個比較,金門的特質在於重視教育,使改善生活,脫離貧窮,算是一種脫貧教育。他指出,此次前來的各地金門同鄉會大部分是旅台鄉親,在經濟觀念、人際關係及機會上比同安鄉親機會來得多,因此同安鄉親如有需要可多與台灣的同鄉會連絡。他說,同安為福建省八個金門同鄉會中金門人最多的一個地區,如果有人要尋根或與故鄉金門的親屬失聯太久,或是在經濟上有問題,都可向宋會長反應,我們會給予協助。 胡偉生強調,兩岸未來的發展,金門與同安站在同一邊,而福建此一區域正是海峽兩岸經濟體發展的中心點,無論你怎麼說,五年或十年後必定會受此一此中心點的影響,現在大家都要有此等觀念去面對,無論如何,將來如果經濟體形成,希望同安金門同鄉會能協助金門,讓「母親」能茁壯,以回饋金門人。 祝賀團一行也順道參加自九月七日起在福建廈門市國際會展中心舉辦的「第十屆中國國際投資貿易洽談會」及六日起舉行的「第二屆海峽旅遊博覽會」。其中的投洽會是中國規模最大的招商活動,邀請各國商人前來,並由各省分別舉辦招商說明會。 其中一場由新疆省主辦的招商說明會,出現了有趣的話題,由於新疆省招商團團長由副省長「胡偉」擔任,與旅台同鄉會團團長「胡偉生」姓名只有一字之差,因而引發了一場究竟是「胡偉『生』胡偉」還是「胡偉胡偉『生』」的繞口令話題。 也基於「胡偉生、胡偉」的緣份,有了胡偉在台上,令胡偉生一時技癢,也上台侃侃而談。對於新疆並不陌生的胡偉生說,早期台灣的統一集團到新疆開發投資種蕃茄,最後只有紅蕃茄賺錢;在台灣的食品小廠旺旺,到大陸來開發大西部,結果成就了其領導品牌的地位。他更透露,有一群老師來到新疆投資房地產,總金額高達五千萬人民幣。
-
北市唯一金籍里長歐陽清壽年底尋求連任
年節機票一位難求認為金門有條件成立航空公司 ︻鄉訊小組台北市報導︼台北市內湖區紫雲里里長歐陽清壽(見左圖)是全台北市四百四十九個里中唯一金門籍的「里長伯」,也是有史以來唯一的一位。基於過年過節機票的一票難求,離鄉超二十年的歐陽清壽建議故鄉金門應已有能力可購買飛機成立金門航空公司,以服務金門鄉親。在觀光方面,他也內舉不避親,認為以歐厝地區沙灘之美,建議可在歐厝成立類似白沙灣的渡假村,以發展地方觀光。 民國三十五年九月出生在金城鎮朱沙村歐厝的歐陽清壽,小學唸沙鷗國小(愛華國小)、之後唸金門中學於四十九年復校的金門初、高中,畢業後於五十四年來台唸陸軍官校專修班,五十五年至五十七年在台南砲兵部隊服役,五十八年調回故鄉金門湖下砲兵單位,五十九年退伍,六十三年擔任金門金寧鄉公所幹事,六十四年任副村長,七十四年調台北市內湖區公所課員,九十年自二十六年的公職生涯退休。 九十二年底歐陽清壽以親民黨籍身分首度出馬參選內湖區紫雲里里長,當時的對手有六人,包括已二連任的現任里長在內,但選舉結果,在總投票數一千二百多票的票數中,歐陽清壽囊括其中的八百多票,比老里長的四百多票多一倍,順利當選紫雲里里長,成為第一位金門籍的台北市里長。 為何在退休之後會想到要在異鄉參選公職?歐陽清壽說,當時他認為旅居台灣的金門鄉親相當多,而他在內湖區當里幹事時,發現很多金門鄉親人地不熟的遷居來到台北市,很多資訊都相當缺乏,諸如很多可享的社會福利都不知道如何去申請補助,因而他才想到如果在此地金門人能有一個組織,透過此一組織管道就可獲取訊息或協助,就有門路去申請這些福利,為此,他一方面有服務鄉里的志願,同時又可連繫金門鄉親情誼,因而跳出來參選。他說,目前紫雲里有金門籍鄉親二百多戶,人數上千人,在台北市各里中算是個金門人相當多的區里。 今年年底又是台北市市長、市議員與里長的大選年,歐陽清壽有意尋求連任,且很有信心及把握能連任成功。歐陽清壽的信心是來自這四年任期以來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每天「7│11」式的服務。 由於服務受到肯定,激起他再參選連任的信心與意願。面對四年前的對手老里長又捲土重來,他說他有十足的把握可打敗對方。對於年底的這場選戰,面對泛藍的大整合,這一次歐陽清壽將尋求國民黨的提名參選連任,以他這四年來對里民及里內老榮民們的辛勤服務,相信可以獲得這些里民們的支持。由於紫雲里目前缺乏公園及活動中心,今年年底歐陽清壽參選里長的主要政見訴求將於爭取這兩項建設為主。 歐陽清壽目前兼任台北市金門同鄉會理事,他也建議同鄉會能在台北市十二個行政區成立服務處,以加強服務區內的金門鄉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