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新聞
-
妙妙屋庇護工場開張試營運 後浦十六增添溫暖公益色彩
以特色文創為主打吸引許多遊客造訪的後浦十六藝文特區,現在又增添了公益的色彩,以協助一群身心障礙者進行多元學習及訓練的「妙妙屋庇護工場」正式進駐藝文特區,並自昨日下午起開始試營運,以美味的「貝果」為主打,並且結合文創商品。妙妙屋庇護工場歡迎民眾踴躍到場選購,給予這群身障庇護員們一個實質的鼓勵。 後浦十六藝文特區日前釋出店面進行標租,由財團法人晨光社會福利基金會針對身障者成立的妙妙屋庇護工場順利取得承租權利,經過簡單的改造,在昨日正式對外展開試營運。 妙妙屋庇護工場金城店,營業時間為每週二至週日,下午三點開始至晚間九點為止(每週一為公休日),地址為中興路五十五號(後浦十六藝文特區)。 昨日的試營運現場,金城鎮長李誠智也特別到場了解並給予大家鼓勵,他表示,對於社福弱勢團體,公所絕對給予最大的支持,並強調若有需要公所提供幫助的地方,一定會盡最大的努力。 李誠智表示,這是後浦十六藝文特區除了文創業者外,首次有公益社福團體的進駐,他在現場除了看見妙妙屋主打的烘焙商品外,還看到與在地業者合作的商品,樂見有更多企業一起來共同扶持。同時,他也看到由妙妙屋開發的文創商品,希望社會公益能與觀光相結合,為在地創造更多亮點,也讓庇護員們能從中學習到自立。 妙妙屋庇護工場主任表示,妙妙屋地點設在福田家園,遠離市區,較少民眾跟遊客知曉,希望在金城設點能讓更多人認識妙妙屋。金城據點的營運,每一位在店內擔任服務人員的庇護員們從學習、訓練到真正站上店舖第一線,都非常努力跨出舒適圈,為了打造一間屬於自己的小店,一點一滴築夢踏實,因此他們也希望這不只是一間店,而是一個連結社會、翻轉刻板印象的起點。 「妙妙屋庇護工場」成立於民國一○二年,工場位於金湖鎮轄區內,主要在協助一群身心障礙程度不同的員工進行多元學習及訓練;妙妙屋的「妙」意即美好的意思,妙妙屋將無形的「愛與美好」融入在商品中。目前的營運項目主要為各式麵包、各式蛋糕、茶會點心、手工餅乾、西點餐盒等製作及銷售,每項產品都是靠著他們的雙手不斷練習及失敗而完成,他們透過努力及堅持改變大眾對心智障礙的印象,並和民眾一起分享這份純真的幸福;金城店除了販售烘焙、文創商品外,也接受大家各式餐盒的預定。
-
本報產業工會召開理監事聯席會並歡送退休員工
金門日報社產業工會日前召開第八屆第五次理監事聯席會議,由理事長陳德鵬主持,理監事全體踴躍出席,社長蔡湛成亦親臨指導。會中針對工作報告與多項提案進行熱烈討論,涵蓋人力提升、加班補休及人員敘獎等議題,勞資雙方充分溝通協調,最終達成共識,為工會未來推展業務奠定穩固基礎。 近來工會運作面臨會員榮調、退休與新進同仁加入,組織結構亟需重新整合與調整。陳德鵬理事長表示,工會始終以爭取會員權益與服務為目標,無論世代更迭,都將持續扮演日報同仁最堅實的後盾,攜手共創更完善的勞動環境。 會議中特別歡送退休的楊水詠、李增汪兩位記者,以及服務金門日報近半世紀、去年榮獲全縣模範勞工殊榮並即將退休的資深會員陳麗明。面對這位以新聞為志業、卸下肩上重任的優秀同仁,現場響起熱烈掌聲,滿溢著同仁們的敬意與不捨。三位同仁一生堅守崗位,成就了社會與家庭,更成就了金門日報的榮光,堪為後輩表率。工會以「功在金報,情誼永固」相送,感謝她(他)們多年來無怨無悔地為新聞傳播奉獻,無論颳風下雨,始終是政令宣導與服務鄉親的第一線尖兵。 金門日報自戰地媒體起家,走過將近一甲子的歲月,見證了金門從戰地到現代化的轉型。社長蔡湛成於會中肯定工會多年來的辛勞付出,感謝理監事們提出寶貴建言,讓報社在追求新聞專業與企業經營的道路上持續邁進。他表示,金門日報始終秉持「以生命共同體為圭臬、共體時艱為精神」的理念,每日為鄉親提供最真實的精神糧食,未來也將繼續攜手前行,勇敢面對挑戰。 陳德鵬理事長指出,金門日報社即將迎接創社60週年,工會在週年慶前榮獲優良工會勞動節典範殊榮,實屬難得。媒體工作者用文字紀錄歷史,工會則為會員爭取權益、促進勞資和諧,雙方相輔相成。他強調,「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面對人力老化與設備汰舊換新的現實,未來將以「以變應變」的精神推動各項方案,留住年輕人才,給予更多提升機會,讓基層勞工在服務鄉親的同時,也能兼顧家庭,壯有所用,老有所安,共同為金門的永續發展努力。 此外,為凝聚產業共識,工會特別邀集本縣金門酒廠、陶瓷廠、自來水廠、車船處等同屬公營事業單位的工會理事長、總幹事及理事代表進行交流與聯誼,期許未來以「生命共同體」為理念,團結各產業工會力量,攜手創造福利、實踐永續經營,再創金門產業新奇蹟。
-
薯於你的何厝小旅行7月開跑 限額報名進行中
何厝社區發展協會於今夏將再推出「薯於你的何厝小旅行」,規劃透過半日遊方式,由導覽人員引路深度走讀何厝聚落,體驗傳統番薯手作,共計有6場次並自7月12日起登場。 何厝社區發展協會社區自109年開始以番薯產業文化發展為目標,致力發揚金門人番薯「耐」的精神,推出以番薯為主題之體驗及遊程,藉由展售及體驗,讓大家走進何厝了解聚落風華,以及社區對物產番薯之推廣及運用,讓大家記得番薯與金門這塊土地的情誼,感受番薯的溫度。 何厝社區發展協會社區表示,「薯於你的何厝小旅行」自7月12日起登場,總計規劃6場次,每場活動時間自上午8時30分起至12時30分止,場次時間包括7月12日、7月26日、8月9日、8月16日、9月13日以及9月20日,內容包括聚落導覽、手作DIY、享用番薯特色餐及蕃薯餅禮盒等。每場次限額30名,費用每人新台幣200元,即日起受理報名,額滿為止。 何厝社區發展協會指出,民眾對活動如有疑問可洽詢FB粉絲專頁「何厝社區發展協會」或電洽082-354957。關於活動繳費方式,民眾可於星期一到星期五,上午8時30分至12時、下午2時至4時30分,至何厝社區活動中心繳納,或可以匯款方式繳交,並於匯款後至社區FB粉絲專頁「何厝社區發展協會」私訊並留下匯款資訊。(匯款帳號:郵局700,帳號00028560194973,戶名:金門縣金沙鎮何厝社區發展協會王文思。)
-
金城鎮公所舉辦志工訓練 提升服務品質與法規知能
協助志工人員的能力提升,金城鎮公所於日前舉辦為期兩天的「一一四年度志願服務基礎及特殊教育訓練」,透過邀請專家學者講解最新法令規範、志工服務注意事項,以及投入志工服務多年的前輩們現身說法,實際了解志工服務的甘苦談。 由金城鎮公所舉辦的「一一四年度志願服務基礎及特殊教育訓練」,在日前於金城鎮公所三樓多媒體簡報室舉辦,吸引許多有意願參與志願服務的民眾報名參加,了解志工法規與聽取實際投入志工服務者的經驗談,同時也進行交流分享。 金城鎮公所表示,課程規劃方面共分為基礎訓練(六小時)以及社會福利類特殊訓練(六小時),內容兼具理論與實務;在基礎訓練部分,邀請金門大學社會工作系副教授南玉芬講解「志願服務的內涵及倫理」以及「志願服務法規之認識」,另外並還邀請南門社區莒光志工隊隊長許淑慧親自開講,來跟參加的學員們分享他在從事志願服務的過程以及經驗。 而第二天的特殊教育訓練部分,則是邀請金湖鎮下莊社區發展協會社工師楊舒晴、富康一村金城新莊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周鳳珠、四埔社區發展協會總幹事黃美玲等人擔任講師,課程規劃涵蓋了社會福利概論、社會資源與志願服務介紹,以及志願服務運用單位業務的簡介跟工作內容說明,最後藉由綜合討論,讓學員充分交流與學習。 鎮長李誠智在致詞時表示,每一位志工都是無怨無悔,發自內心的無私付出,金城鎮公所的服務志工們對於鎮務的推動也是獲益良多,透過兩天的課程,相信可以為志工伙伴們了解到更多法令規範的準則。此外,課程也邀請到實際投入第一線的志工夥伴或是業務承辦人員到場分享經驗談,相信在大家彼此的交流之下,可以讓金城鎮的志工們對於自身的投入更有認同感,以及更有自信心。 南玉芬說明,志願服務法是將志工權益法制化,讓大家可以安心投入服務,該法條的推動對社會發展有正向影響,可以促進社會和諧與進步、提升公民意識和責任感、推動社會福利事業發展、增強社會凝聚力、提升個人能力和價值觀;而且根據志願服務法第十六條規定,志願服務運用單位應為志工辦理意外事故保險,必要時,並得補助交通、誤餐及特殊保險等經費。
-
烈嶼端海灘插紅旗引誤會 金馬澎分署澄清非五星旗
由於昨(4)日有民眾於社群平台發佈文章指出「金門大橋烈嶼端海灘被插了五星旗」,海洋委員會海巡署金馬澎分署特別澄清指出非五星旗,且經查為演練所需於岸際標示使用之紅色旗幟。 海洋委員會海巡署金馬澎分署指出,昨(4)日有民眾於FACEBOOK「靠北金門」發文表示「金門大橋烈嶼端海灘上被插了五星旗」,海巡署金馬澎分署經查並特別澄清,非民眾所稱的五星旗。金門大橋烈嶼端下方兩側沙灘上各有純紅色旗1面,經與相關單位確認,為近期演練需要而於岸際標示使用。 金馬澎分署也籲請鄉親,全民防衛意識,人人有責,惟應避免資訊錯判,以訛傳訛;民眾如於海上、岸際發現任何問題,可撥打海巡「118」服務專線,海巡署將會立即應處。
-
〈浯鄉村事-金社區〉從「三叔公」老宅出發 通往老樹的古道藏著斗門的名字
【根在斗門】從宗族祠廟到古樹古道的社區連結 走進斗門,先看到橘紅燦爛盛開的鳳凰花,像是燃燒在夏日藍天下的熱情火焰,為每一位即將啟程的畢業生獻上祝福,這樣的時節、這樣的風景,真的是畢業的季節。 「斗門」社區為一歷史悠久的傳統聚落,以陳姓宗族為大宗,村內設有四座陳氏家廟,每逢節慶舉行隆重的宗祠祭祖儀式,展現深厚的宗族情感與凝聚力。 社區座落於太武山騎馬嶺山腳,地理位置面朝山勢磅礡,山下有條歷史悠久的「斗門登山古道」。昔日因軍事管制而保留原始自然風貌,沿途視野開闊、生態資源豐富,成為登山與健行愛好者的熱門去處。 斗門古時候曾是鹽埕,曾經滄海變桑田,為了阻擋冬季強勁的東北季風,前人用雙手種下樹苗,不是為了美化家園,是替後代築起一道天然的擋風牆,斗門的後代子孫深知,這些百年老樹,不單是遮蔭納涼,是用來「擋風鎮煞」的生命守護者,這樣的信仰,可謂「前人種樹,後人乘涼」,久而久之,斗門百年老樹群,宛如村落的守護神,用枝葉迎風,用根系擁抱土地,便有了「綠色風獅爺」的美稱,像是保護村落安寧的天然屏障。 【信仰牽起人情路】文化斗門.幸福社區 沿著村落緩步深入,便來到斗門社區發展協會的所在地,也是鄰里共餐地,是地方文化意識與傳承的核心。 成立於民國108年的斗門社區發展協會秉持推廣閩南文化與延續傳統技藝的初心,致力於深耕在地文化,厚植社區認同與凝聚力。金門第一支合法立案的旗輦隊「斗門旗輦公共事務促進協會」,正是誕生於此。旗輦,是廟會民俗儀式的展演,是傳統精神與社區共識的象徵,見證社區如何以信仰凝聚情感、以文化串聯行動,建立社區情感連結。 不僅如此,協會亦關注自然生態與土地記憶的延續,長年投入古樹保存與環境維護的行動,特別對斗門自然村內的百年老樹進行系統性管理與保育,從文化推動到環境守護,協會進一步挖掘戰地政務與地方發展的歷史脈絡,嘗試以導覽解說、田野調查等方式推動社區營造,逐步描繪出一幅具在地特色的願景藍圖:「文化斗門、幸福社區」。 【齊力築夢的斗門社區】農村再生與多元就業的新藍圖 斗門社區雖然成立不到八年,卻始終以低調穩健的步伐默默耕耘,在眾多社區中,斗門協會雖然起步較晚,卻展現出令人刮目相看的活力與韌性;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協會志工群的平均年齡約在40歲左右,是全縣最年輕的志工團隊之一,或許正是因為社區有旗輦隊的加入,吸引更多年輕人成為志工,讓社區工作更具朝氣與創意。年輕世代對地方的投入,帶來新的觀點與能量,為斗門的未來鋪出一條更寬廣的路;目前協會正多軸並進地推動農村再生計畫,三大案同步啟動,涵蓋環境營造、產業發展與公共設施改善等面向。其中,最令人矚目的,莫過於對軍事遺跡之民防坑道的活化與再利用。 協會總幹事陳其德認為,保存歷史記憶的同時,希望能賦予沉寂已久的軍事設施全新的生命力,並融入社區的日常生活,成為斗門社區獨具特色的文化地標。透過創新的活化構想,昔日的戰備空間,將轉化為兼具觀光與教育意義的體驗場景,喚醒居民的共同記憶,讓戰役歷史貼近人心的方式被傳承與理解;透過活化再利用,不單是保存遺跡,更是在提醒世人,戰爭無情,和平無價;唯有銘記過去,方能珍惜當下,走向更安穩未來;目前,斗門社區正處於所謂「微經濟型」的發展階段,逐步轉型為具備自主經營能力的小型在地經濟體。相較以往,今年的發展方案重視中央、地方政策的整合,涵蓋衛福部推動的社區照顧模式、農業部關注的農村再生與綠色照顧理念、內政部倡議的社區營造架構,以及勞動部支持的在地就業措施等,成為社區有效整合資源、強化自我營運體質的關鍵動能,然而,社區人力資源終究有限,若涉及大型基礎建設與複雜工程時,仍仰賴政府部門主導執行,社區端專注於內容鋪陳與人文導入,政府端則負責硬體與架構建設,形成一種協作式的共構模式。 【斗門新亮點】館棧餐與酒莊成為再生計畫的味覺延伸 斗門社區近年來積極將農村再生與產業轉型結合,打造出兩項引人注目的新亮點:風味餐與社區酒莊。這兩項創新計畫並非單純依附於多元就業方案而生,而是立基於整體農村再生的長遠思維,嘗試將在地農產轉化為體驗經濟的核心元素,延伸地方價值鏈。社區推出的風味餐,強調使用在地食材與結合家鄉味道的記憶,總幹事陳其德談起斗門社區的飲食文化時,特別提到在地赫赫有名的總鋪師,人稱「怡伯仔」的料理傳奇。從民國40年代到60年代之間,只要是金沙地區婚喪喜慶的大小筵席,幾乎都少不了怡伯仔的身影,他都親自設計菜單、奔走採購,還親手掌杓掌廚,是那個年代家族與鄰里間最信任的味蕾守護者。 「斗門風味餐不是憑空想出來的,它有根、有源,有故事可以說。」陳其德說。那是一段靠總鋪師走天下、靠辦桌維繫人情味的時代,菜餚背後往往是村落共同飲食記憶。 如今,社區導覽行程設計了「風味餐」體驗選項,除了讓遊客品嚐昔日筵席風華,背後有一份飲食文化復興的企圖。「我們不是單純地煮幾道菜來應景,而是希望把早年『館棧文化』農村辦桌聚會、村民齊心的溫度找回來,讓地方的歷史不是用聽的,是能用吃的記得。」讓社區成員重新找回對家鄉的驕傲與歸屬感。 隨後,在社區總幹事陳其德的帶領下,來到斗門人稱「三叔公」的老宅,一睹珍貴的百年製酒器具,聽說是清朝光緒年間的寶物;見證斗門村落好山好水好所在,尤其,那條清澈的斗門溪,宛如村子的命脈,在過去農業社會的時代,斗門溪沿岸曾是一片片稻田,綠意盎然,除了種稻,也因地瓜釀酒而聲名遠播,今日有幸,第一次看到製酒關鍵的銅爐錫管,蒸餾器歷經多少歲月仍保存完好,令人讚嘆不已。如今,社區特別於原址旁立起「源春酒坊」石碑,並將老屋修葺一新,古厝記錄著釀酒的歷史記憶,古厝周邊的環境經由社區團隊巧心整理,綠意盎然的花草錯落有致,襯托著一道道酒甕淳紅之色,讓空間在歷史與自然間交織出一種獨特的美感,讓人駐足流連。 社區保存百年釀酒記憶,以此為核心,展開文化與生活的深度連結,未來考量地瓜酒莊的發展潛力與在地農特產的整合,發展出一處兼具歷史韻味與田園風情的新興旅遊景點。斗門風味餐強調在地食材、家鄉味道與文化故事的結合,期盼讓訪客吃得滿足,讓社區志工群感到驕傲;而社區未來的地瓜酒適合溫飲,可作為烹飪調味酒,以品嚐、體驗為主,讓遊客感受斗門豐富歷史文化。【警語:開車不喝酒】 【斗門社區永續】志工隊是堅強的後盾 在斗門社區,協會裡優先聘用在地人力,專業需求則聘請年輕專業人才,因此,多元計畫需要專管人員進駐才能增進社區服務能量。 另外,還有一支充滿活力與熱情的志工隊,由黃明麗女士擔任隊長,是前任理事長夫人,在她的帶領下,30位核心志工各司其職,奉獻時間,傾注心力,讓社區的每一次活動都能順利進行、精彩圓滿。 黃明麗的角色遠超過一般的隊長,她是經驗的傳承者,是精神的支柱。社區中大小活動,從導覽解說到共餐服務、從節慶籌辦到臨時支援,她總是身先士卒,帶領團隊以無私奉獻的態度投入每一個細節。 斗門社區的志工年輕化,積極參與社區事務與服務工作。年長者也是活力十足、樂於分享經驗,成為年輕一輩的最佳榜樣。這種老中青共融的模式,使社區運作展現年輕化與濃濃的人情味,老一輩願意傳承,年輕人更願意投入。 現任理事長陳其鈞表示,斗門社區發展協會有別於傳統社區組織,不以登記會員為限制,而是強調「村民皆會員」的概念。這樣的理念,讓每位居民都能自然而然地成為社區的一份子,參與權利與義務,並提升整體凝聚力與向心力。他進一步指出,協會運作一切公開透明,不論是會議紀錄、經費分配,還是活動規劃,皆以開放精神進行,讓志工與居民之間建立深厚互信,為永續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更特別的是,斗門社區將在地宗教信仰視為凝聚力量的核心,致力於整合宗教活動與社區發展,保留傳統精神,賦予其新的公共意義。透過宗教慶典與信仰儀式,居民們除了表達信仰,強化彼此連結,讓「廟口」從單一宗教空間轉化為社區交誼與合作的重要平台。 【陪你一起變老】斗門社區的溫情守護 在斗門社區,以農村原有的自然生態環境作為活動的起點,結合「健康」與「生活」兩大核心理念,打造一個促進世代共融、互助自助、實踐在地安老的友善空間。 社區生活,是彼此之間的一聲問候,斗門社區總幹事陳其德,談起社區的長輩時,語氣裡總帶著一份濃濃的情感,他常說,自己的父母早已離世,而現在,社區長輩,對他而言,彷彿是父母的化身。「把長輩們當作自己家人來照顧」。 「健康要關心、服務要貼心」,這是斗門社區不變的信念。而支撐這一切的,是一種叫做「甘願」的情感力量。「歡喜做、甘願受、付出無所求」,是一種服務的態度,也是一種生命的哲學。或許,幸福其實很簡單,不必山珍海味、不需華服美飾,只要有人在你身邊,聽你說說話、陪你走一段路,讓你知道你並不孤單。 為了讓長輩願意走出家門,走進社區,斗門社區設計了一系列多元又貼心的活動與課程,每一次聚會,都是一場情感的交流。 陳其德說:「有時候,不需要做什麼大事,只要坐下來,聽長輩說說話,他們就很開心。那一種被理解、被關心感覺,是無可取代的。」這樣的話語,簡單卻深刻,道出了社區服務最真實的一面。 這裡的安老,不是靜靜等待歲月,而是充滿活動與生命力的「活老」;這裡的健康,不只是醫療或運動的事,而是身心靈的整體照顧;這裡的幸福,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而是一句句問候、一杯杯茶、一次次的陪伴。 有社區在、有夥伴在、有情誼在,有一雙雙溫暖的手,一顆顆柔軟的心,陪你慢慢變老、穩穩走下去。 這樣的幸福,簡單卻深遠,正如總幹事陳其德常說的那句話:「有人陪你說話,就是最大的幸福。」
-
金門寫作協會夏季讀書會 三位講師分享文史與信仰書寫
金門寫作協會夏季333讀書會活動,邀請陳炳容、陳永富、黃慧敏三位講師,分享創作作品,引領讀者開發自己的潛能,歡喜共學,用文字的溫度與力量,叩問生命、抒發感動,做更好的自己。 讀書會活動於文化局3樓會議室舉行,由協會理事長洪春柳主持,前理事長王先正擔任召集人,與會者有寫作協會學員、聯誼社團、沙美基督長老教會教友等近40人齊聚一堂。 3位主講人分別為陳炳容、陳永富、黃慧敏。講題為:陳炳容「我對金門文史研究的淺見」;陳永富「金門惠安石工的迢遙歸鄉路」;黃慧敏「在金門遇見迦南信仰」。 退休教師、金門資深文史工作者陳炳容講師,有感於當前金門文史研究的一些現象,如迷霧森林,走不出去,自我感覺良好等等困境,提出一些問題與反省。拋出的問題多元,包括:1.烈嶼有1尊或6尊風獅爺?2.後浦城隍廟大迎十三鄉?3.金門地名「九頭十八坑」,九十八非實數。4.宗祠科舉匾額不可盡信。5.景區解說碑有誤……等等。陳炳容期許金門的文史工作者能重視考證,能寬廣視野,能努力與中國史、世界史聯結,能為《金門縣志》多作一些勘誤、導讀的工作。 資深退休記者陳永富近年來寫作了多本金門的村史、口述歷史。他分享金門惠安石工的迢遙歸鄉路—百歲石工張贊南的兩岸故事。民國38年9月,撤退到小金門的國軍第5軍200師,派人到廈門召攬一批惠安石工到金門協助開石、構築碉堡、戰壕等工事,言明工期40天,不料爆發古寧頭戰役,這批石工被迫留滯在金門,成為在金門的異鄉流浪人,與對岸家人斷絕音訊數十年,有說不盡的悲歡離合故事。現實無奈下,金門成了惠安石工的第二故鄉,也意外靠著打石手藝,在金門留下千古不朽的「毋忘在莒、擎天廳、漢影雲根、大膽挑大擔、島孤人不孤……」等代表性的崖石刻字,見證兩岸冷戰歷史,如今成為金門的戰地顯著地標,熱門觀光景點,堪稱「人微字金」。「毋忘在莒」、「漢影雲根」等這些大型精神標語碑石,題寫者廣為人知,但負責鐫刻的幕後石匠卻隱沒於歷史。民國38年來金門的惠安石工,在金門碩果僅存只餘近百歲的張贊南、張秀明2人。 資深中央社記者黃慧敏退休後,選擇留住金門。她以著作《金門 我的迦南美地》為引子,暢談「在金門遇見迦南信仰」。黃慧敏表示:「迦南信仰」這個詞在基督教信仰裡是用來描述一種信仰階段或生命狀態,代表這是得著應許的信仰,是信仰成熟與委身的象徵。相較興盛的民間信仰,金門縣目前有15間基督教會,涵蓋不同宗派。黃慧敏說,金門宗教信仰鼎盛,廟宇密度高、民俗活動活絡、基督信仰穩定成長。金門的基督教傳入可追溯至1896年,倫敦會的宣教士首先在西園與沙美建立教堂。1900年,福建的信徒在金城創立了「金門中華基督教會」,當時隸屬於閩南中會;1922年,金門中華基督教會正式成立堂會,由於信徒人數增加,1924年興建新堂,成為後浦教會,即今金城教會禮拜堂。在基督信仰裡,迦南是流奶與密之地,是上帝應許以色列人的美好棲身所。黃慧敏感謝上帝在十一年前把她牽引到金門,發揮恩賜,在新聞舞台盡力揮灑,對她而言,金門就是她的迦南美地,因此她將第一本文集命名為《金門 我的迦南美地》。 黃慧敏說,雖然不敢自比聖徒保羅所言,「那美好的仗,我已打過了」,只能以「見好就收」,為35年又9個月無冕王生涯劃下一個句點。尤其,這最後八年多在金門的採訪,是黃慧敏歲月中彌足珍貴的篇章,書中的採訪對象多數成了她的好友。這些朋友啟發了她的人生,不但帶給她美好的回憶,更提升了她的視野,放寬她的胸襟。有讀者說,《金門 我的迦南美地》是金門文史風景的入門書;也有人想照著書中記載的人事物,按圖索驥,來場另類相遇。黃慧敏說,《金門 我的迦南美地》不是一本觀光書,而是一本帶著靈魂的金門生命誌。這本書是她多年對金門的情感累積,朋友買書不是在「買東西」,而是在用行動支持我、支持金門的文化書寫。分享末了,黃慧敏與沙美教會會友共同獻唱〈野地的花〉和〈這一生最美的祝福〉,讓讀書會充滿恩典的氛圍。 寫作協會由一群愛書者為推動讀書風氣,一起讀書、讀人、讀藝文、讀山水;讓大家藉此分享閱讀的樂趣,帶領熱愛閱讀寫作的民眾體驗生活,琢磨說故事的素樸之筆,為生命調音,開展豐富第二人生。今年第四場讀書會預定10月3日推出,陳滄江擔任召集人,協會誠邀喜愛讀書的朋友,一起出席讀書會。
-
奇岩室內樂團巡演今起登場 用音樂點亮金門角落
二○二五年奇岩室內樂團「調和的幻想─音符美好邂逅」金門公益快閃巡演,首場即將在七月五日(星期六)下午登場,演出將先後在古崗百花、後浦藝文特區、金門醫院、經武酒窖等地,用美好的旋律來讓大家感受音樂的美好。 奇岩樂團去年來到金門進行快閃演出,獲得民眾很好的迴響。今年於暑假之初再度跨海金門,舉辦「調和的幻想│音符美好邂逅」金門公益快閃巡演,希望讓音樂流動於空間之中,讓四季旋律、經典詠嘆在金門綻放,並且用音樂點亮金門島的每一個角落。 此次奇岩樂團演出的日期與時間,各場次分別為:七月五日(星期六)下午三點三十分,地點在百花/洋樓喫茶咖啡。七月六日(星期日)下午五點,地點在後浦十六藝文特區。七月七日(星期一)上午十點三十分,地點在衛生福利部金門醫院。七月七日(星期一)下午兩點,地點在金酒公司經武酒窖。 此次快閃演出的曲目,包含了韋瓦第的《四季》協奏曲、馬奈斯《泰伊思冥想曲》、帕海貝爾《卡農》、莫札特《交響協奏曲》、巴哈《c小調中提琴協奏曲》等多首耳熟能詳的經典作品,以及呼應演出主題的韋瓦第《調和的幻想》第六號、第九號協奏曲等。 「奇岩室內樂團」是一群對於古典音樂有夢的業餘愛樂者組成的樂團,自一九九九年創團至今。團長周韶年在創團前四年,於大學時代每週飛往金門授課,因此與金門在地師生們結下深厚情誼,周韶年秉持著「創造傳奇,意志如岩」的精神,將西洋古典音樂中的創意與熱情發揮極致。奇岩樂團成員來自不同背景,因為音樂和團長的信念而相聚,並透過奇岩樂團讓愛樂者能有機會在舞台上展現自己的專業及對音樂的熱情,透過演出推廣欣賞古典音樂之美及文化內涵,並讓社會大眾更了解奇岩室內樂團及讓愛樂者有一個盡情發揮的舞台。
-
身障者行動駐點服務 七月起各鄉鎮巡迴
為了提升地區身心障礙者及其家庭對福利資源的了解與運用,金門縣身心障礙者服務中心將深入各鄉鎮提供福利諮詢,以提升服務資源可近性,於七月起啟動各鄉鎮一次性的駐點服務,提供面對面社會福利諮詢、宣導服務中心各項服務內容,讓資源更貼近社區,落實服務精神。 金門縣身心障礙者服務中心說明,這項行動服務除提升資訊可近性,也期望透過實地接觸,增進社會大眾對身心障礙議題的理解,進而促進社區共融,有需要的民眾若有疑問,可撥打金門縣身心障礙者服務中心(082)337004。 駐點的服務時間與地點,分別為:金城鎮公所:七月七日(星期一)。金湖鎮公所:七月八日(星期二)。金沙鎮公所:七月九日(星期三)。烈嶼鄉公所:七月十日(星期四)。金寧鄉公所:七月十一日(星期五)。 此次駐點服務主要對象為居住於金門縣的身心障礙者及其家屬,也歡迎一般民眾前來洽詢;現場將有單位人員說明目前身心障礙福利項目與服務現況,幫助有需求者在面臨生活困境時能迅速掌握可用資源。
-
上岐籌設校友會 徵求會員踴躍參與
上岐國小籌設校友會,公開徵求會員,邀請歷屆校友與關心母校發展的社會人士共襄盛舉。 上岐國小指出,熱心校友們規劃籌設校友會,經由縣府社會處核准正式設立並展開籌備工作。校友會成立宗旨在於凝聚校友情感、推動聯誼交流、強化與母校的連結,並共同協助學校事務推展,提升教育品質與學生福祉,實現「飲水思源、回饋母校」的初衷。 上岐國小表示,校友會會員資格分為兩類:(一)個人會員:須年滿18歲,並為上岐國小或其前身歷屆畢(肄)業生(含補校生),認同該會宗旨,填具入會申請書,經理事會審查通過並繳交會費者,即可成為個人會員。(二)贊助會員:凡支持該會理念並提供經費或資源的個人或團體,填具入會申請書,經理事會審核同意後,得成為贊助會員。 籌備期間申請入會之截止日期為即日起至114年7月17日,有意申請者,請洽該會籌備處:金門縣烈嶼鄉青岐123號,上岐國小辦公室。聯絡人:許惠棠主任,電話:082-362409轉分機12。相關申請資料可親洽索取、電話洽詢或至FB粉專「金門縣上岐國小」及校網(https://sces.km.edu.tw/)下載申請書,歡迎踴躍報名入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