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新聞
-
增進文化歸屬 新二代與家長製作鱟造型香包
端午佳節將至,移民署南區事務大隊金門縣服務站為促進新住民家庭與社會融合,於5月24日溫馨舉辦「家庭教育暨居停留法律宣導課程」,活動特別結合傳統節慶與在地文化特色,邀請「浯作工作室」指導新住民家庭製作「鱟造型香包」,透過創意手作讓新二代與家長們在歡樂氛圍中認識端午文化、傳遞節慶祝福,並進一步學習金門珍貴生態與文化資產。 活動吸引多位新住民家庭踴躍參加,現場氣氛熱絡、歡笑聲不斷。浯作工作室創辦人張芝綾表示,「浯」象徵金門浯島,「作」則代表傳承與創新,她希望透過手作藝術品推廣金門文化。此次特別選用金門特有、具「活化石」之稱的生物—鱟,作為香包造型主題,不僅傳遞驅邪避災、保平安的傳統寓意,也寓教於樂,讓參與者認識鱟在生態系統中的重要性與其棲地面臨的生存危機。 張芝綾指出,鱟一生只擁有一位伴侶,並與之形影不離,因此又被稱為「夫妻魚」,象徵忠貞不渝的愛情與家庭和諧。如今因海洋污染與棲地破壞,在臺灣本島已難見其蹤影,僅剩金門海域仍有穩定族群,成為極具代表性的地方生物。 來自越南的新住民阿秋分享說:「在越南從未見過這種奇特的生物,來到金門才知道還有這麼特別的夫妻魚。這次活動讓我第一次做香包,也學到了臺灣與越南在端午節習俗上的不同,很有意義。」 除了手作課程,金門縣服務站也邀請金門縣衛生局協助宣導長照2.0服務資源,鼓勵新住民家庭善用政府提供的照顧系統與福利;同時提醒大家,端午節常見的粽子內含豬肉製品,切勿自國外寄送或攜帶含有豬肉成分之食品入境,以防非洲豬瘟傳入,違規者將面臨高額罰款。 金門縣服務站主任鄭明昌表示,此次活動透過文化融合與親子互動,幫助新住民與下一代深度認識我國傳統節慶,增進文化歸屬感。同時,也希望讓新二代在歡樂的節日氛圍中了解珍貴的本地生態與環境教育議題,從小建立對家鄉的認同與關懷。 透過一針一線縫製香包,新住民家庭不僅將祝福與傳統緊緊繫於其中,也將對土地的認識與情感悄然種下。移民署表示,未來將持續規劃更多兼具文化傳承與家庭教育意涵的活動,陪伴新住民在臺灣這塊土地上落地生根、共築美好生活。
-
端午慰勞 警友會金城辦事處送溫情
端午佳節將至,金門縣警察之友會金城辦事處前往金門縣警察局金城分局,致贈應景端午禮盒,感謝警察同仁平日堅守崗位、守護治安的辛勞與付出,讓民眾能安心過節。此舉不僅傳遞節慶溫情,也展現民間對基層執法人員的敬意與支持。 此次贈禮活動由金城辦事處主任陳正杰親自率隊,榮譽主任李鍾靈、任奕勳等人一同到場,代表地方社會向全體警察同仁致上最誠摯的節日問候。禮盒內除有應景食品外,也寓意著團圓與關懷,讓警察夥伴們在堅守崗位之餘,也能感受到來自社會的溫暖與祝福。 陳正杰主任表示,警察人員在每逢年節之際,往往需犧牲與家人團聚的時光,全天候執行維安、交通與為民服務等繁重勤務,精神令人敬佩。他特別提醒執勤同仁務必注意自身健康與安全,也預祝所有警察夥伴端午節平安順利、節日快樂。他說:「金門的平安是大家共同守護的成果,警察的付出,我們都看在眼裡、記在心中。」 金城分局長朱政憲代表全體同仁致謝,表示此次端午節連假,分局已預先規劃各項勤務,包括交通疏導、社區巡邏、防詐宣導等,務求讓鄉親們安心歡度佳節。他也強調,基層警力能持續穩定執行勤務,警友會的支持與肯定是一大助力。「有警友會這樣堅實的後盾,讓我們更有動力持續投入守護家園的行列。」 警友會長期以來在支持警政、關懷警察同仁福祉上不遺餘力,無論是在重要節慶的慰問活動,或是平日的資源協助,皆成為金門基層警察工作的重要支柱。此次端午贈禮行動不僅凝聚警民情誼,也彰顯社會各界對警察同仁默默奉獻的深切感恩。 金門警察之友會金城辦事處表示,未來將持續秉持服務精神,扮演警政與民間之間的橋梁,在治安維護、警民合作的路上與警方同行,共同營造安全、幸福的生活環境。
-
浯坑鄭氏宗親會理監事交接 鄭坤贊掌舵
金沙鎮浯坑鄭氏宗親會,昨日上午於浯坑鄭氏家廟舉辦「第三、四屆理事長、理事、監事交接典禮及聯誼餐會」,在社會處處長黃雅芬等監交下,由鄭根本交接印信予新任理事長鄭坤贊,完成新舊屆會務的交接儀式。黃雅芬也代表縣長頒發當選證書及致意,祝賀浯坑鄭氏宗親會會務蒸蒸日上;現場氣氛隆重溫馨,宗親齊聚一堂,展現濃厚宗族情誼。 黃雅芬獲邀致詞時指出,首先轉達縣長陳福海對宗親們的誠摯祝賀與支持,感謝浯坑鄭氏宗親會致力於凝聚宗族情感、推動宗親福利及關懷基層鄉親,貢獻社會。黃處長也期許新任理事會延續既有基礎,進一步推展宗親會務,讓宗親間的聯繫更為緊密、服務更為全面。 典禮除了社會處處長黃雅芬之外,包括金沙鎮公所秘書許萬恭、金沙鎮民代表黃奕焮以及所有理監事及鄉親等皆出席參加。與會來賓也對宗親會穩健的組織運作及積極的社會參與表達肯定。 會中,同樣在與會嘉賓見證下,由新任(第四屆)理事長鄭坤贊一一頒發證書予宗親會第四屆理監事成員,最後也進行餐會聯誼。 金門縣浯坑鄭氏宗親會第四屆理監事名單如后:理事長:鄭坤贊。常務理事:鄭藩祥、鄭福氣。理事:鄭秋耕、鄭根本、鄭君培、鄭孟郎、鄭君毅、鄭瑞修。候補理事:鄭嘉虹。常務監事:鄭永暉。監事:鄭正發、鄭君傑。候補監事:鄭志傑。總幹事:鄭正志。副總幹事:鄭世風。總務組長:鄭正氣。副總務組長:鄭春霖。會計組長:鄭彩明。宗政組長:鄭藩續。文史組長:鄭秀娜。
-
大陸客泅泳偷渡被海巡緝獲
海巡署第十二(金門)巡防區5月23日執行海域巡弋任務時,於大膽島西北方海域查獲一名中國大陸男子攜帶游泳圈,企圖非法泅渡登陸。這是繼520後,金門海域再次出現中國人士試圖偷渡入境。海巡署研判,這類偷渡行動可能為中共進行「灰帶認知作戰」手段之一,刻意擾亂台灣社會情緒與軍事警戒。 海巡署金馬澎分署第十二(金門)巡防區5月23日調派第九(金門)海巡隊PP-10083艇前推大、二膽周邊海域巡弋,強化海面目標偵蒐管理,10:20,PP-10083艇於大膽西北方0.7浬處海域發現一名中國大陸男子身套游泳圈泅泳企圖偷渡金門大膽島,立即將該男逮捕押返料羅港調查,全案報請金門地檢署指揮偵辦,依入出國及移民法第74條、兩岸條例第10條及要塞堡壘地帶法第10條等規定,將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新臺幣五十萬元以下罰金。 金門大膽距中國廈門2.38浬(4.4公里),距離縱深不足、反應時間極短,第十二(金門)巡防區整合岸、海巡能量,強化各項偵蒐作為,全天候監控中國大陸海警船侵擾及小型目標海上動態,無論是520當日緝獲以保麗龍浮板企圖偷渡二膽的2名中國偷渡犯,抑或今日以救生圈游泳方式企圖偷渡大膽島的中國偷渡犯,海巡均能在第一時間成功攔截於海上。
-
藝術教育聯合成果展 見證學子才華
114年全縣藝術教育聯合成果展與觀摩活動昨日在文化局演藝廳熱鬧登場,匯聚縣內國中、小學的優秀藝文社團,學生輪番登台帶來鼓藝表演、管樂合奏、現代舞、民俗舞蹈、民俗體育等多元項目,展現各校深耕藝術教育的豐碩成果。 這場充滿熱情與才華的藝術饗宴,昨日由地區藝術深耕學校依序進行成果展演,縣府教育處長孫麗琪、胡璉文化藝術基金會董事長陳龍安,以及國中、國小校長、教師和家長一起欣賞學生們的多元才藝。 縣府教育處長孫麗琪指出,縣長陳福海重視教育,大力支持各項教育工程或是經費的支出;教育是希望工程,包括藝術教育的深耕工作,教育根基穩固,金門的人才方能得到好的照顧與培養。孫麗琪表示,教育處整合資源,將以往合唱比賽、民俗才藝觀摩交流比賽,以全縣藝術教育聯合成果展與觀摩活動,透過各校分享交流,一校一藝團攜手為孩子打造的藝術盛宴,展示藝術教育成果。 孫麗琪指出,各校的優秀藝文社團,都是學校長年累積經營,成功背後的推手是老師辛勤付出、家長支持,還有學生願意在課業之餘主動學習技藝,才能展現藝術教育的卓越成果。這一場藝術教育聯合成果展與觀摩活動,見證學子的藝術才華。孫麗琪祝福學子們盡情享受舞台的演出,相互學習觀摩,展現自我才能。 此次成果展與觀摩活動,學生藉由跨校交流活動,展現藝術學習的成果與舞台魅力,並讓觀眾共同感受充滿生命力的藝術饗宴。
-
新北市正義國小與賢庵師生共學交流與互動
為促進城市與離島學生間的文化理解與學習交流,新北市三重區正義國小近日抵金與金門縣賢庵國小展開一場溫馨而有意義的校際交流活動。新北市正義國小校長陳勇達帶領學務主任李振洋、導師張淑如及12位學生來訪,在賢庵國小校長黃芸芸及師生熱情的迎接下,參觀校園特色、兩校學生才藝表演與傳統文化體驗,雙方透過課程、文化分享與互動,在歡笑聲中拉近彼此距離,建立友誼與教育合作關係。 活動首先由賢庵國小帶來具有地方特色的戲劇表演《公揹婆》,由中年級學生粉墨登場,生動詮釋金門在地鄉土故事,展現了該校在藝術與人文素養教育上的深耕成果,博得滿堂喝采。 新北市正義國小則帶來《追夢少年》戲劇表演,此劇榮獲「113學年度全國學生戲劇比賽」戲劇類優選佳績,其參賽作品以感人劇情、深刻演技及整體舞台表現深獲評審肯定,展現該校在藝術教育上的扎根與成果。正義國小導師張淑如還精心安排有獎徵答活動,並設計2校學生上台表演互動,學習合作與表達。她強調每個孩子都有屬於自己的舞台,只要敢夢、敢演、敢行動,夢想終會發光。 交流活動在雙方互贈紀念品與溫馨合影中圓滿落幕,兩校師生皆因天公不作美而未能打樂樂棒交流賽,表示意猶未盡,深感可惜。賢庵國小校長黃芸芸表示:「這次校際交流活動不僅促進學生跨城市的互動與學習,更讓孩子們拓展視野、學會尊重與欣賞,期盼未來能有更多機會進行實體或線上交流,共同攜手為孩子打造更寬廣的學習舞台。」
-
洪長享捐贈農工學子獎學金
金門農工職業學校即將於6月2日舉行畢業典禮,在這充滿希望與感恩的時刻,洪長享醫師特別捐贈新台幣1萬元做為獎學金,獎勵在學期間各方面表現優異的三年級畢業生。 洪醫師表示,他對教育懷抱深厚關懷,並希望透過實際行動支持年輕學子。他說:「青年是國家的希望,希望這筆小小心意能為優秀的學生們帶來正向力量,並鼓勵大家在未來的人生道路上持續努力不懈,追求夢想。」 對此,金門農工吳志衍校長表達深切感謝,他說:「非常感謝洪長享醫師對教育的關懷與支持,他的愛心捐贈不僅是對學生表現的肯定,更是一種精神上的激勵。這份鼓勵將成為學生邁向人生下一階段的重要助力,也讓我們感受到社會對技職教育的肯定與溫暖。」
-
銘傳風浪板體驗課程招生中
銘傳大學為提升學生參與海洋運動之能力與興趣,將提供進階與完整的培訓活動,由金門分部規劃辦理「水域活動體驗課程—風浪板」,第一梯次活動日期為114年6月7日至8日,為期二天(日期如有調整,將另行公告),歡迎15歲以上之學生及民眾報名參加,每場各限額50名,額滿為止。 銘傳大學表示,水域運動主要在提供學員完整滑水水域運動培訓,希望透過活動協助金門各級學校培養及嘗試不同的水域運動技能,歡迎年滿15歲以上且有興趣的學生及民眾踴躍報名。 主辦單位提醒,參與活動之學員,戶外操作的部分請穿著運動服、運動鞋、帽子;為方便水域活動進行,在水邊可穿膠鞋或拖鞋。為避免中暑,請學員攜帶水壺並做好防曬工作。由於水域遊憩活動,具有潛在危險性,不適合患有心臟病、高血壓,以及行動不便、孕婦、其他不適合從事此活動者參加。 銘傳大學指出,活動當天請參加人員請攜帶相關年齡證明文件(如學生證、健保卡等),以備承辦單位查驗。若經現場查證無相關年齡證明文件、謊報年齡、非本人者及未穿著救生衣等,一律禁止體驗活動。該活動採網路報名(可掃描QR code,如圖),民眾若有相關疑問可電話洽詢,082-355233轉7513,陳老師。
-
《浯鄉村事-金社區-古寧頭社區》烽火洗禮 海路擎蚵 在世代交融中走出自己的未來
【從戰地到世界】古寧頭的榮光延續 矗立於古寧頭入口處的牌樓,是一處醒目地標,它見證了古寧頭戰役中,戰士們英勇無畏、堅守家園的壯烈事蹟。這座牌樓,如同一道歷史的門扉,靜靜訴說著戰爭的殘酷與人民的堅韌;提醒著我們:今日的和平得來不易,是無數勇士以血肉之軀築起的防線。每一次走過這座牌樓,都是一次向歷史致敬的凝視;如今走出戰火陰影,迎來和平歲月,孕育出躍上世界舞台的羽球雙金國手李洋,在這座象徵歷史記憶的牌樓兩側,豎立起「奧運雙金」、「洋名國際」的標誌,象徵古寧頭在歷經烽火洗禮後,依舊綻放出代代相傳的榮光。 【石蚵扎根、文化發光】古寧頭的環境友善實踐與魅力再現 成功的背後都是努力再努力、淚水與汗水堆積,李洋的父執輩們曾在物資匱乏、生活艱難的年代,憑著一雙手、一身力氣,於古寧頭土地與海洋之間尋找出路。從小務農、採蚵,與日爭光、與浪拚搏,亦是大部分「佳里頭人」共同的生活寫照。石頭蚵,是早期年代家家戶戶賴以為生的命脈,是古寧頭最真實、最動人天然底蘊。 這座享譽國內外「戰地最前線」的村落——古寧頭,如今,正走出一條與過往截然不同的路,不再是硝煙味,而是用溫柔的步伐,踏實地在文化與自然之間找回自己的定位。 由金寧鄉古寧頭社區發展協會推動的「採蚵——友善環境維護計畫」,從一顆石頭蚵、一雙赤腳開始,把老一輩與海共生的智慧,轉化成一套尊重自然、守護生態的方式,重新牽起人與土地、人與海的關係。這項計畫榮獲內政部國土管理署主辦的「2024致敬城鄉魅力大賞」城鄉魅力賞佳作,不只是獎項的肯定,為潮間帶上點亮的一盞燈,讓外界看見這片古寧頭石蚵田的故事,正一步一步走出來的願景與執著。 古寧頭社區發展協會總幹事李俊龍指出,自110年起,社區開始推動「石蚵田親子採蚵行程」,透過親身踏入潮間帶的體驗,讓大人與小孩在泥土間感受大海與土地的生命脈動。這一場場親子體驗不單是玩樂與勞動的結合,蘊含著深層的文化學習,孩子們挽起褲管,腳踩在濕潤的沙泥上,在長輩的引領下動手採蚵,孩子們一步步走進這片世代耕耘的石蚵田,耳邊傳來的是長輩口中的採蚵生態,是「走海路」生活堅毅文化的縮影,蚵嘟裡泥濘中的石蚵,是對自然的敬畏與惜物的情感;為了深化在地特色,結合金寧鄉公所舉辦的「石蚵文化季」,逐步整合石蚵產業、聚落文化、戰役史蹟,以及水獺與候鳥等珍貴生態資源,發展出具有地方魅力的特色遊程,成功吸引越來越多遊客走進古寧頭,體驗這塊土地的豐富面貌。 古寧頭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李金鎗表示,昔日李氏先祖遷居至此,族人憑藉勤勞與智慧,於遼闊的海埕間栽植蚵樁,逐步發展出一片繁榮的海蚵產業,然而,隨著時代變遷與採蚵人口逐漸高齡化,這片曾經盛極一時的石蚵產業逐步式微。許多蚵樁因乏人接手維護,終至被海潮挾帶泥沙掩埋,淪為荒蕪景象,令人不勝唏噓。 為了延續這段跨越至少四百年的歷史記憶與深厚情感,社區積極投入石蚵文化的保存與再生;昔日滿身風霜的蚵農,如今化身為社區的石蚵解說員,為在地勞動文化注入新的詮釋與價值。 【石蚵季變身文化品牌】古寧頭社區的文化創生 每年由金寧鄉公所舉辦的「石蚵文化季」,重頭戲「千人剝蚵」場面熱鬧壯觀,宛如一場與海洋共舞的盛會;其中,最受矚目的,是一鍋鍋冒著白煙、香氣撲鼻的蚵仔麵線,古寧頭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李金鎗自豪地笑著說,「不只香,還煮進了咱古龍頭的熱情和心意。這一碗碗蚵仔麵線,都是我們社區志工當天親手煮的,從清洗石頭蚵、備料到煮食,每一道工序都蘊含著大家的用心和團結。」他眼中閃著光,語氣中藏不住那份對社區的驕傲與對在地文化的深情。讓鄉親與遊客在歡樂中品嚐來自海洋的鮮味,而這一碗有溫度、有情感的蚵仔麵線,全都出自社區志工媽媽們的手藝,有的超過六十五歲,甚至年逾八十,依然笑容滿面、親手為你端上一碗熱騰騰的心意;那入口的,不只是鮮甜的石頭蚵,是一種熟悉的溫柔,是來自阿嬤、媽媽的味道,是一段用心守護的生活的記憶。 一碗蚵仔麵線可以感受到社區凝聚力。走進古寧頭社區,涵蓋林厝、慈湖等周邊聚落,可以感受到一股難以言喻的溫暖,這裡的共餐服務,是居民間彼此陪伴與照應的日常寫照,每一餐的背後,是無數志工默默耕耘的身影。 目前社區超過五十位長期投入的熱心志工,除了共餐服務外,積極協助各項社區事務;即便是在夜晚召開的志工聯繫會議,經常仍有三十人以上主動出席,展現令人敬佩的高度向心力與責任感,這種彼此信任、共同打拼的能量,不是憑空而來,而是在日復一日的實踐中緩緩累積,成為支撐社區發展的穩固基石。 古寧頭社區發展協會總幹事李俊龍,身兼鄉民代表與地方媒體人,長年關注在地事務,是一位深耕社區、事必躬親的實踐者;雖然身分多重、事務繁忙,他仍以一貫的熱忱投身公益,從環境整潔、水獺巡守,到長者關懷、健康促進與衛生保健等面向,都能見到他與志工們無畏風雨、穿梭奔走的身影。用最純粹的初心與無私的行動,守護這份「為社區好」的信念,成為改變社區的正向力量。 古寧頭的凝聚力,不靠標語,而是在一碗麵線、一趟導覽、一場會議之中慢慢形成,這股力量,也許平凡,卻堅實而長久,它讓這片土地,即便歷經風雨,依然在人與人的牽繫中,閃耀著生活最真摯的光。 【祖孫共學】古寧頭社區的世代對話與文化傳承 在古寧頭,學校不是唯一的教室,社區也不只是長者的空間。它們交會之處,讓孩子在生活中學習,在學習中體會文化的溫度與土地的根。 古寧國小側門就是古寧頭社區活動中心,每逢佳節將近,便悄悄醞釀出屬於兩代人的共同課堂;節慶在這裡,是一場場溫柔、深刻的對話,一場場由長輩牽著孩子、一起學著生活的溫度課。每逢端午,社區長者便提早備好粽葉、糯米、炒好的餡料,裝滿滿的,開始上課,一邊手法嫻熟地翻折娓娓道來,一邊小朋友則睜大了眼,好奇發問,跟著學習。熱鬧中流動著記憶與技藝的傳遞。當手中第一顆粽子成型,笑聲便填滿整個長桌,將兩代人之間的信任與尊敬一併包裹。與古寧國小毗鄰的社區活動中心,年年舉辦端午包粽、清明搓艾做香包、元宵搓湯圓等活動,由社區長輩親自教導孩童,形成一套深具地方特色的「祖孫共學」模式。 無論迎來哪一個節日,社區裡的節慶從來不是形式上的熱鬧,是一段段跨越世代的參與歷程。長輩們也不是只有單向傳授民俗知識的權威,孩子們也不僅是被動接受的學習者,而是一起走入文化脈絡、共同編織地方故事的主角。 在古寧頭,社區即是教室,巷弄就是課堂,傳統習俗與節慶食物,成為最生動的教材;一顆親手包裹的粽子、一粒揉製成形的湯圓,是節令的象徵,長者們的記憶透過實作與對話傳承下來,孩子們的創意則為傳統注入新的生命與想像,都讓文化回到生活,讓年齡不再是鴻溝,社區不再只是長者的天地,學校不再僅是教室的牆。 除了節慶文化的連結,古寧頭社區致力於青年公共參與的培育。古寧社區發展協會推動「校外志願服務學習認證」措施,鼓勵國中學生投入社區服務,讓孩子們從小學會關懷與實踐。 只要參與海岸淨灘、環境清潔、水獺棲地巡查、文化活動支援等公益性行動,社區就會依照實際參與時數予以認證,對年輕學子而言,參與不再是作業式的打卡上傳行動,是一份從生活中養成的公民責任感。 【同中求異】走出一條不一樣的社區路 「現在社區嘗試結合地方觀光,讓社區志工參與文化導覽。」理事長李金鎗談到社區近年來的發展方向時,語氣堅定卻不失謙遜;面對島嶼產業基礎薄弱的現實,他坦言:「雖然社區沒有什麼大型產業,但我們一步一步慢慢來。以石蚵為起點,推動地方觀光發展,希望能走出屬於我們的路。」 或許,這條路跟擎蚵的海路一樣不好走,無非是鼓勵社區青年紛紛投入其中,以輕旅行規劃與志工導覽等形式參與地方事務,使年輕人有就業機會,同時,在島上看見了自己的未來可能。 總幹事李俊龍進一步指出,社區運作的關鍵,並非僅止於齊心協力,而在於如何「同中求異」,在凝聚共識的同時保有多元聲音,在一致的目標下激盪創新思維。他深刻強調:「既要齊心,也要多元。」對總幹事李俊龍而言,未來的發展方向之一,是積極爭取多元就業方案的可能性。他期盼藉由兼具創意性、在地性與發展潛力的計畫,使社區有屬於特色產業的生成,創造穩定的工作機會,「社區不能只是理想的寄託,應成為具備自我運作能力的生活場域。」 李俊龍這麼說,也這麼做。在這座濱海小島上,社區正從石蚵出發,以最接地氣的步伐,走出一條屬於自己的未來之路。一步一腳印,一如潮間帶上堅韌生長的石頭蚵,雖然渺小,卻無比堅定。
-
金森‧金事 六月帶學員守護園圃告別植物殺手
金門植物園《金森‧金事》友善環境系列講座,六月份將推出兩場講座,將帶您一睹園藝達人的植物生活;並且學習如何守護花園與菜圃,了解健康的植物栽培觀念,告別「植物殺手」。講座訂於5月27日上午9時起開放網路報名 6月7日(六),上午9時至11時,地點,金門植物園生態教室,主題:守護我的花園與菜圃。有鑑於六月,惱人的病蟲害常常不請自來,讓農友和園藝愛好者傷透腦筋。為協助鄉親有效防治蔬菜及花卉病蟲害,在6月7日的講座中,邀請講師陳坤燦到場分享,其愛花成痴,從求學、工作、生活都充滿花草的蹤影;無處不是對於植物的專業與熱情。將會於講座中透過其豐富的經驗和知識,分享他多年的園藝心得和技巧,帶領學員學習如何早期發現病蟲害、正確使用防治資材,並建立健康的栽培管理觀念,從根本上減少病蟲害的發生,以及友善環境的防治方法,最實用的防治技巧,守護您的綠色天地! 6月8日(日),上午9時至11時,地點,金門植物園生態教室,主題:告別「植物殺手」的稱號。講座將同樣邀請陳坤燦擔任講師,如果你也曾因植物枯萎而感到沮喪,且被朋友戲稱為「植物殺手」?別擔心!「綠手指」並非天賦異稟,而是透過有意識的學習和實踐就能培養出來的技能。講師陳坤燦將帶您一起揭開「綠手指」的養成秘訣,讓你的陽台、庭院植物告別陣亡的命運,一樣能綠意盎然。 金門植物園《金森‧金事》友善環境系列講座,六月份2場講座將於5月27日上午9時開放報名,名額有限,額滿為止,歡迎對主題、金門農業害蟲有興趣和公民科學家、民眾報名參加。該講座對應永續發展目標(SDGs)第4項「優質教育」,確保有教無類、公平以及高品質的教育,及提倡終身學習。此外,每場次可核發環境教育人員時數(每場以2小時為原則,將彈性調整)。 金門植物園指出,《金森‧金事》友善環境系列講座將陸續推出有趣主題,講座時間地點、內容及報名資訊將不定時公告於金門植物園臉書粉絲專頁及金門縣林務所網站,敬請鎖定。 而本次講座相關說明請詳見報名連結,可掃描QRcode(如圖)連結報名,若有其他疑問,可以透過電子郵件聯絡:kbg190304@gmail.com,或於上班時間(周二至周日,上午9時至12時,下午2時至5時)電話洽詢,082-332-420。
-
青少兒關懷協會招募志工
金門縣青少年暨兒童關懷協會,正在招募到宅服務志工,歡迎年滿18歲具有愛心、責任心與服務熱忱的你,踴躍加入志工隊的行列。報名受理至5月29日止,期待透過您的愛與付出,提供家庭更多的溫暖,若有疑問可電洽082-312838宛宣社工。 你擁有熱情,卻不知道做什麼嗎?你喜歡兒少,卻不知道怎麼跟他們相處嗎?金門縣青少年暨兒童關懷協會今(114)年度欲招募志工提供有需求之家庭到宅關懷輔導、家務指導及協助協會等服務,透過陪伴兒童及少年完成課業、進行休閒娛樂或是家事指導以提升家庭功能,凡年滿18歲具有愛心、責任心與服務熱忱,皆可加入志工隊的行列! 金門縣青少年暨兒童關懷協會指出,志工服務內容包含擔任家庭關懷或追蹤輔導志工服務及簡易家務指導,認輔志工提供家庭兒童及少年關懷訪視、課業輔導或陪伴進行休閒育樂等服務;家務指導為增強家庭之親職功能,包含簡易烹飪、衣物清洗、居家環境清潔、認識及實際操作,透過志工提供有服務需求家庭相應的服務,以協助改善家庭狀況。 到宅服務志工招募至5月29日止,將於6月7日及6月8日舉辦專業課程教育訓練,以輔導志工具有專業服務素養,歡迎踴躍加入,希望藉由您的愛與付出,提供家庭更多的溫暖。 報名可掃描QRcode(如圖)連結報名,若有相關疑問可於上班時間(週一至週五08:00-12:00、13:30-17:30)至金門縣兒童及少年福利服務中心(金城車站七樓)。
-
活化太湖湖庫周邊道路及環境空間 第一期獲中央補助經費達4,280萬元 縣府傾力串聯相關資源 營造樂活休閒亮點
為活化太湖湖庫周邊道路及環境空間,金門縣政府積極推動「金湖鎮太湖周邊人本道路環境改善工程」,以提升人本交通安全、改善學校通勤環境,並串聯城區與太湖周邊資源,營造樂活休閒亮點。縣長陳福海23日上午親自率領相關單位實地會勘第一期工程現場,並就現況問題、施作進度與空間規劃提出多項具體指示。他強調,每一分錢都要花在刀口上,真正讓百姓有感,才能落實施政初衷。 「金湖鎮太湖周邊人本道路環境改善工程」,獲內政部國土管理署補助,總經費逾2.38億元,預計分三期施作。此項工程涵蓋黃海路、太湖路二至三段、士校路、往八二三戰史館道路及其周邊地區,全面改善人行道設施與步行環境,建構安全、連貫且無障礙的通勤與休憩動線。 目前縣府已完成太湖整體規劃與基本設計,第一期工程將優先建置太湖北側人行及自行車道、湖濱廣場與休憩觀景公園,預計於今年內發包施工。該項計畫也已獲中央內政部國土管理署「永續提升人行安全計畫」第一期補助經費4,280萬元,縣府同步投入資源推動,整體預算合計超過6,000萬元。 縣府團隊盤整太湖周邊空間後,規劃以「路就樹」原則,保留既有樹型良好的行道樹,並調整車道線型,設置曲線擺盪的湖畔共用道,結合北側既有三角公園打造湖濱廣場。湖畔更設有景觀座階,讓遊客從不同高度欣賞太湖美景,增添地形層次與親水互動空間。 縣長陳福海現場會勘時指出,第一期僅是起步,縣府未來將逐步擴展路網建設,完善整體步道與自行車道系統,讓太湖轉型為居民與遊客的日常休閒圈。透過健全路網機能與公共空間提升,強化人行與自行車安全,帶動整體觀光價值與使用效益。 在經費分配與施作細節上,陳縣長也嚴格要求精準有效。他特別指出,林務所另投入1,800萬元於農工段上方區域整頓,但現場實質改善效果未突顯,木棧道與植栽仍需再優化,民眾尚未感受到建設成果。他強調,政府每一分錢都要看得到、感受得到,不是單純結案,而是用心規劃、務實執行。 針對高職校區周邊、昇恆昌、小太湖與大太湖等關鍵區域,陳縣長要求各單位進行整體空間美感與功能統籌規劃。例如太湖中小島應清除雜林,開展視野;高職周邊圍牆可參考莒光湖彩繪方式美化。藉由細部整修與視覺景觀調整,打造整體吸引力。 針對農工校門口大量機車違停與學生無照駕駛問題,縣長陳福海責成警察局加強宣導與重點站崗執法,規劃符合景觀與功能的停車空間。他也以縣府停車規劃為例,主張「車位優先留給民眾,員工另尋規劃」,體現民本精神。 此外,縣長陳福海提醒,公共建設規劃應回歸實際需求。他請設計單位務必熟悉在地情況,避免設計華美卻不實用。縣府內部擁有優秀專業人才,應跳脫框架、結合學校與各單位意見,提出真正解決問題的方案。 縣長陳福海也建議,將昇恆昌周邊、農工校區及水域管理等需求也應納入整體規劃,避免各自為政。陳福海強調,施政要方向正確、設計完善、時間配合,才能讓工程如期如質完成,讓人民受惠,讓政府施政有感。 工務處指出,本計畫以「人本、安全、無障礙」為核心理念,兼顧日常通學通勤及休閒旅遊功能。針對現行道路人行道不足、通行空間破碎、人車爭道等問題,進行整體規劃與工程調整,不僅提升行人安全性,也同步美化城鎮街景,並結合在地觀光與學區動線,形成完整的生活圈步行網絡。 本計畫目前第一期工程已獲中央核定,總預算約4,280萬元,預計工期210日曆天;第二期工程預算為1億3,085萬元,工期600日曆天;第三期則預算4,300萬元,預計210日曆天完成。 縣長陳福海責成相關單位優先處理農工門口亂停車問題,並要求各單位長官本於責任,務實面對問題。6000萬元工程經費得來不易,應重新審視計畫,必要時召集顧問公司檢討方向與細節,中央補助與縣府自籌資源應發揮「一加一大於二」之效。他並鼓勵校方大膽提出實際需求,縣府將全力配合,務求讓金湖太湖轉型成為真正能讓人「走得安心、玩得開心」的幸福場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