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新聞
-
婦女乳攝及抹片巡迴篩檢活動17日起各鄉鎮登場
金門縣衛生局結合各鄉鎮衛生所及中美醫院辦理今(114)年度第二梯次乳房攝影、子宮頸抹片暨糞便潛血檢查巡迴篩檢活動,將自10月17日起至11月9日止於各鄉鎮衛生所及社區設站篩檢,衛生局籲請符合國健署補助之對象踴躍參與篩檢顧健康,各鄉鎮及社區排定期程如圖,並請攜帶健保卡前往,若有相關疑問可向衛生局洽詢。 金門縣衛生局指出,「乳房X光攝影」是經實證有效的乳癌篩檢工具,可用來偵測乳房鈣化點或微小腫瘤。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提供40-74歲(民國40-74年次)女性每2年1次乳房X光攝影檢查,今(114)年度第二梯次乳房攝影、子宮頸抹片暨糞便潛血檢查巡迴篩檢活動即將於10月17日登場,民眾除了可就近至鄉鎮衛生所安排乳攝車巡迴篩檢外,亦可至衛生福利部金門醫院癌症篩檢櫃台(332546轉11948)或外科門診預約預防保健乳房X光攝影檢查時間,凡參與預防保健乳房攝影檢查者皆可獲贈宣導品乙份。 金門縣衛生局也說明,B小姐在去年接受乳房攝影檢查,被告知檢查結果疑似異常,遵循醫囑到金門醫院做進一步檢查並轉診台灣確診為乳癌,因早期發現及早治療,歷經手術、治療後,生活逐漸回復正常,目前已返回工作崗位。B小姐表示,幸好有參加乳攝車巡迴篩檢,讓平時忙碌的自己可以早期發現身體狀況,她想提醒忙碌的家庭主婦及所有的美麗佳人們,記得做乳房攝影及抹片檢查,如果發現異常請記得及早到醫療院所複檢,自己的健康自己掌控,生活忙碌之餘,也別忘了多愛自己一點。 衛生局也引述相關癌症登記資料顯示,早期子宮頸癌個案經治療後5年存活率可達9成。子宮頸抹片檢查是降低子宮頸癌發生率與死亡率篩檢工具。目前健保給付25-29歲(85-89年次)女性每3年1次免費抹片檢查、30歲(84年次以前出生)以上女性則提供每年1次抹片檢查,只要攜帶健保卡至健保特約提供抹片檢查醫療院所,即可接受篩檢,此次抹片檢查邀請衛生所醫師或台灣助產師執行,請婦女朋友們踴躍接受篩檢顧健康。 金門縣衛生局也指出,各衛生所、診所也提供糞便潛血檢查,並補助45-74歲(40-69年次)民眾,每2年1次定量免疫法糞便潛血檢查及30歲以上有嚼食檳榔或吸菸習慣民眾,每2年1次口腔黏膜檢查,歡迎符合資格民眾攜帶健保卡踴躍受檢。 金門縣衛生局呼籲鄉親們,再忙碌也別忘了要把握機會定期接受癌症篩檢,踴躍將篩檢行程推廣給身旁家人朋友們,攜手一起接受癌症篩檢,共同守護家人、朋友健康,一同擁抱健康生活。倘若篩檢結果為異常,請務必遵循醫護人員指示,到衛生福利部金門醫院接受複檢或到臺灣確診醫療院所接受後續確診與治療。
-
舊衣回收再升級 5處新回收據點打造便利循環網
家中衣櫥裡總有幾件「捨不得丟」的衣物,承載著過往記憶與溫度。如今,這些衣物有了更好的歸宿。金門縣環保局持續推動資源循環與環保政策,縣內廣受民眾喜愛的「水獺舊衣回收箱」自推出以來深獲好評,今年度更進一步升級擴點,新增5處回收據點,期望提供更便利的投遞環境,讓民眾輕鬆完成舊衣回收,共同實踐環境永續。 本縣環保局表示,目前全縣已設置23處舊衣回收點及1處二手商店,讓鄉親可就近投遞,再由後端專業團隊進行分類篩選,依衣物狀況分別進行捐贈、再利用或再製成其他紡織品,充分發揮資源最大價值。今年新增的5處回收據點分別位於金門縣立體育場(司令台後方,全天候開放)、瓊林里辦公處(全天候開放)、信義新村社區發展協會(週一至週五9:00–11:30、14:00–16:30)、青岐社區發展協會(週一至週五8:00–16:00)及上林社區發展協會(週一至週五8:00–16:00),藉此打造更完整的回收網絡,方便各鄉鎮民眾依地緣選擇最合適的回收點。 環保局指出,金門的「水獺舊衣回收箱」設計靈感源自金門特有的歐亞水獺意象,不僅象徵珍貴的自然生態,也傳達「珍惜資源、友善環境」的理念。從外型設計到標示說明,皆以清新活潑的風格吸引民眾注意,成為環保宣導的一大亮點。 為了讓舊衣回收更有效率,縣府特別呼籲鄉親在投遞前可依「舊衣回收步驟123」進行簡易整理: 第一步,檢查衣物是否乾淨、無髒污、無潮濕;若為單一材質紡織品(如床單、毛巾、浴巾、圍巾、純毛線手套及純毛線製品等),請先簡易密封後交付資源回收車。 第二步,確認不回收品項,包括棉被、枕頭、窗簾、地毯、踏墊、內衣褲、泳衣、鞋襪、皮帶、手套、皮包及絨毛玩具等,請改交垃圾車處理,避免混入舊衣回收箱。 第三步,乾淨衣物請綁好或裝袋後送至回收點,回收範圍包含各式外衣、褲裙、洋裝、外套及西裝等。衣物若能先清洗、晾乾並整齊摺疊,不僅方便後續分類,也能增加再利用機會。 環保局進一步說明,舊衣回收後將依材質、完整度及可再利用性進行分類,其中狀況良好的衣物將優先捐贈給有需要的弱勢族群;部分無法直接再穿著者,則可透過再製技術轉化為工業用抹布、隔音棉、再生纖維或其他再生品,真正落實「循環再生、減廢於源」的理念。 舊衣回收不僅是節能減碳的實際行動,也象徵著資源共享與愛心延續。環保局也希望透過民眾的參與,讓每一件不再穿的衣服都有新的價值與用途,減少廢棄紡織品進入焚化系統所產生的碳排放。 為提升民眾環保意識,環保局持續透過社區宣導、學校教育及活動推廣,鼓勵大家從生活細節做起,從減量、再用、再生三個層面共同打造綠色島嶼。環保局也提醒,回收前請務必保持衣物乾淨整潔,避免受潮、發霉或混入異物,才能確保回收作業順利進行。
-
金門高中家長會拜會縣府 以教育為核心政策 攜手優化校園的學習環境
金門高中家長會昨(8)日由會長歐陽儀雄偕同校長鄭青青、榮譽會長洪長享及行政團隊等六位代表前往縣府拜訪,針對「全英文教育旅行補助」與「體育館空調設備更新」兩項議題提出建議。縣長陳福海親自主持座談,副縣長李文良、教育處長黃雅芬及綜合發展處處長王中聖等陪同出席,雙方就教育推展與校園設施改善充分交換意見,展現縣府以教育為核心、持續關懷學校發展的施政方向。 縣長陳福海在會中指出,教育是縣政推動的核心基礎,更是地方發展最長遠的投資。從孩子的啟蒙階段到青年學習歷程,都是縣府努力守護與支持的方向。他表示,縣府推動教育的思維,是要從零歲開始扎根,讓學習在愛中成長、在生活中實踐。因此,縣府從托育、幼兒園、國中小到高中階段,逐步完善教育資源,打造連續性的學習支持網絡,讓每個孩子都能在金門安心成長、勇敢築夢。 陳縣長強調,全英文教育旅行補助計畫不只是一次旅程,更是培養孩子自信與國際視野的重要契機。離島的教育不應受限於地理條件,而應該透過創意與政策連結,開啟更多元的學習模式。縣府將研議在既有教育預算架構中,提供彈性與支援,讓學生能在語言學習與國際體驗間找到平衡,並全力支持有助孩子成長的教育計畫,讓每一分投入都成為金門未來的基礎。 至於體育館空調改善,陳縣長指出,健康與運動是教育的一部分,學校應兼顧學習品質與身心發展。金門縣政府近年積極推動校園運動設施優化計畫,從體育館燈光、通風到地坪整修,都是為了讓學生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中學習與運動。他表示,縣府將由相關單位通力合作,評估補助與更新方案,盡速啟動改善作業,讓校園運動環境更完善,並提升公共使用效益。 家長會長歐陽儀雄代表家長與校方致謝,他表示,縣府長期以來在教育上的用心有目共睹,無論是學前教育推展、校園整建、學習環境改善,以及體育設施升級,都能感受到陳縣長帶領團隊將教育視為施政的優先要務。金門高中推動全英文教育旅行,是希望孩子們能走出課本、走向世界,把學到的知識轉化為生活體驗,讓學生能親身感受語言的溫度與文化的真實,同時擁有更寬廣的國際視野與自信的學習舞台。他指出,家長會全力支持校方推動教育創新,並願與縣府攜手合作,共同為學生創造更完善的學習條件。 校長鄭青青則在會中表達由衷感謝,她表示,近年縣府在教育政策上的前瞻布局,讓學校在推動教學創新、國際交流、硬體改善等各方面都有明顯進步;金門高中能在離島條件下持續發展,最關鍵的因素就是縣府長期穩定的支持與關心。鄭青青感性地說,學校真切感受到陳縣長對教育的重視,不僅表現在言語上,更落實於行動中。無論是經費協調、計畫核定或現場關心,都讓師生深受感動。她進一步說明,全英文教育旅行對學生而言,是延伸課堂學習的重要契機,讓孩子們有機會在真實情境中練習語言、體驗文化、建立自信。同時,體育館空調更新能提升安全與舒適度,讓學校在推動體育與大型活動時更具彈性。鄭青青強調,縣府的每一項教育投入,家長與師生都看在眼裡,將以更高的教學熱情回饋這份信任。 榮譽會長洪長享在座談中表示,金門的發展要從教育扎根,唯有持續培育人才,地方才有未來。他肯定縣府在教育建設上的投入,讓金門的孩子能在更好的環境中成長,並讓家長看見縣府對教育的用心與支持。洪長享表示,教育不是短期工程,而是一代一代的傳承,看到陳縣長和縣府團隊如此重視教育,家長們深受感動,也更放心讓孩子在學校安心學習、快樂成長。 副縣長李文良則表示,離島推動教育確實不易,師資、環境與經費都需要更多努力與整合。他指出,縣府的原則明確,重視教育、支持校園發展,確保資源運用精準有效,讓投入能真正回應學校需求。縣府將請教育處研議相關補助與改善計畫,務實落實在學校端,讓政策更貼近教育現場。李文良強調,縣府會站在教育現場的角度思考,讓學生受惠、家長放心、老師教得安心。 教育處長黃雅芬表示,教育處將配合金門高中提報具體計畫,整合教育補助與建設預算,並兼顧公平性與可持續性。針對體育館空調汰換部分,教育處會納入校園設施改善重點項目,從結構安全、施工時程及後續維護等面向通盤考量,確保工程品質與師生安全。 座談最後,縣長陳福海再次強調,教育是縣政發展的核心,更是縣府最重視的施政方向。他表示,金門的教育要從孩子的需求出發,從老師的努力出發,從家長的期待出發,唯有大家攜手努力,孩子才能在愛與希望中成長。縣府將持續推動「從零歲扎根」的教育政策,從早期托育、學前教育到國中高中階段,形成完整的支持鏈,讓教育不僅是知識的學習,更是生活的延伸、品格的培養與夢想的起點,成為推動金門前進的重要力量。
-
跨國教育交流互訪 澳洲塔斯馬尼亞師生來金
自10月7日起,來自澳洲塔斯馬尼亞州的9位師長與20位學生抵達金門,展開為期八天的教育與文化交流行程。這次回訪是塔斯馬尼亞與金門縣長期國際教育合作的延續,也是雙方疫情後穩健恢復實質互訪的重要里程碑。 澳洲師生於10月7日傍晚自松山機場飛抵金門,副縣長李文良率教育處長黃雅芬、國際教育中心莊錦智校長及相關人員至金門尚義機場親自迎接,並陪同師生前往下榻飯店。李文良表示,「塔斯馬尼亞與金門多年來在國際教育上互信合作,這次再度回訪,象徵著友誼的延續與深化。期待兩地學生在互動中學會尊重、包容與理解,並以更開放的心胸看待世界,成為具有國際視野的新世代公民。」 此次參訪的塔斯馬尼亞學生來自Devonport High、Reece High、Burnie High、Wynyard High及Latrobe High五所中學。交流活動從暑假期間金門國中生赴塔斯馬尼亞進行長達三週的跨文化交流開始,當時60位金門國中生住進澳洲當地家庭、參與課程與文化體驗活動,建立起深厚情誼。此次塔斯馬尼亞師生回訪,正是延續這份跨國友誼的重要一步。 此次交流活動由金湖國中統籌規劃,金城國中、金沙國中、金寧中小學、烈嶼國中共同參與接待。澳洲學生將入校體驗三天的金門校園生活,與金門學伴一同上課、參加社團活動,體驗早自習、升旗、午餐、午休與整潔活動等日常課程。金湖國中將特別安排水墨與陶藝創作等特色課程,讓外籍學生親身體驗金門的藝術人文風情。 除入校體驗外,整個行程中還包括10月10日的「雙語一日遊」及11日的「接待家庭日」。「雙語一日遊」除了讓所有在暑假期間前往澳洲的國中生齊聚一堂外,讓澳洲師生認識金門的自然生態與戰役史蹟,體驗環境教育與地方文化的多元性。「接待家庭日」則由金門學伴家庭各自規劃在地行程,讓澳洲學生深入欣賞金門的獨特景點與島嶼樣貌,親身體會在地居民的熱情與好客。 教育處長黃雅芬表示,期望這項跨國教育交流計畫能持續深化兩地學校間的連結,讓學生在互訪中收穫友誼與文化的啟發,同時讓金門的教育能量被更多國際友人看見。 莊錦智表示,教育交流不僅是語言學習的延伸,更是文化理解與國際連結的重要橋樑。他感謝縣府與各國中的共同努力,促使這次的活動能圓滿推動;希望兩地學生都能藉此培養國際理解與合作能力,成為具全球公民素養的新世代青年。
-
消防局爭取補助經費購置水域救災裝備
為維護地區的水域活動安全,提升意外事故搶救能力,保障民眾生命安全,消防局已經連續三年積極爭取行政院海洋委員會「促進地方政府推動海洋事務補助計畫:建立完整海域遊憩管理及安全體系」,今年度向海洋委員會提案「114年金門縣政府提升轄內水域救災能量計畫」,爭取補助經費80萬元,購置水域救生器材裝備及辦理消防人員船艇及潛水訓練,提升金門水域救災量能。 消防局表示,地區因多樣的地形特性及歷史,造就內陸許多不同湖庫池塘,另因為四面環海之島嶼,海岸線長達133公里,綿長的海岸線提供多元發展的水域活動之先天條件。近年來縣民休閒活動由陸地擴展至濱海及海洋,尤以南海岸沙岸綿長,從事貝類採集、游泳、衝浪、獨木舟等水上活動及遊憩民眾日多。沿海地區為岸巡隊轄區,該局仍以共同協作之精神,除協助相關搜救工作外,每年偕同辦理海上救生救難演練,以維護地方民眾從事水域活動之安全。 水域救援除了需高度專業訓練及救災能力外,精良的救生裝備器材亦為不可或缺之一環。消防局指出,囿於地方政府財政經費有限,水域救生相關訓練及器材有其迫切需求,需持續購置增補及汰舊換新,以維持救生量能。 消防局已連續三年撰擬專案計畫向海洋委員會積極爭取,經審查通過,今年度獲得補助金額80萬元,購置拋繩袋、激流救生衣、救生衣燈、救生衣刀、防水探照燈、潛水蜂鳴器、IRB油管及油箱等救生器材並規劃辦理一梯次消防人員潛水訓練及二梯次船艇訓練,使消防人員在執行水域救援勤務時,能增進救援人員安全防護及救援效能,充分體現中央與地方政府之互助合作。 消防局長呂英華表示,提升地區水域安全為消防局重要施政工作,該局已連續三年主動向海洋委員會提案爭取補助經費,購置水域救生器材裝備及辦理救生訓練,提升地方水域救災能量,並獲得海洋委員會大力支持,雖115年起因財政劃分法之關係已無法再獲得水域救生事項相關補助,但仍非常感謝海洋委員會三年來的支持,使消防局獲得相關經費挹注充實救生能量,充分展現中央地方一條心,共同守護金門水域安全之決心。
-
維護傳統建築風貌 審查5件獎助案
金門縣政府近日召開「金門縣維護傳統建築風貌審議委員會」會議,由秘書長張瑞心主持,城鄉發展處處長黃儒新、審議委員及相關人員與會。此次共審查五件獎助申請案,分別位於金寧鄉湖埔村—房屋型式為一落四櫸頭、烈嶼鄉林湖村—房屋型式為一落四櫸頭、金湖鎮蓮庵里—房屋型式為三蓋廊帶左突規、金城鎮賢庵里—房屋型式為雙落大厝及烈嶼鄉上岐村—房屋型式為一落四櫸頭,後續將依審查內容修正後核發獎助,以延續金門傳統聚落與建築風貌。 承辦單位於會中就各案件進行簡報,並依程序提請委員會討論。因應113年7月公布之《金門縣維護傳統建築風貌建築獎助審議原則》,凡涉及解體重組之獎助案,均須經審議會核准。此次會議針對多起相關案件進行深入討論,並有委員建議可視情況安排現地評估後再行決議。此外,會議亦首次針對「聚落片區效益」展開討論,期望未來能優先獎助具觀光潛力之片區,以善用資源並發揮最大效益。 會議中指出,外部風貌應保持傳統形式,確保聚落整體樣貌一致;內部空間則可因應現代生活需求,適度開放彈性調整,如改善使用機能或增設無障礙設施。委員強調,外觀比例與裝飾元素須予以保留,並提醒無障礙設施及水電管線配置應兼顧實用與風貌美觀,須妥善規劃,以維持建築整體傳統美學與功能性。 經審議通過的案件,縣府將核發「金門縣維護傳統建築風貌獎助證明書」,並載明核定金額。申請人應於獎助證明書核准當日起一年內完工,如因故未能如期完工,得申請展延一次,且展延期間以半年為限;施工過程中須依規定之施工檢核點申報查驗。竣工後,申請人應檢具竣工照片及相關資料,經審查合格後,始得請領獎助金。 縣府表示,傳統建築是金門珍貴的文化資產與歷史見證,透過獎助制度協助居民維護修繕,不僅能延續閩南建築風貌,還能活化聚落,並以最大效益運用獎助資源,同時兼顧觀光發展,促進地方經濟與社區活力,營造兼具文化底蘊與觀光魅力的金門。截至114年8月,全縣已完成766件修繕案件,累計核發獎助金額達新臺幣11億3,615萬3,806元,展現政策在保存傳統建築及活化聚落方面取得的穩健成果。
-
教育部金門聯絡處舉辦全民國防體驗行
教育部金門縣聯絡處為落實全民國防教育,並結合114年第3季專業研討活動,舉辦「金門藍色公路全民國防教育體驗活動」。該活動邀集轄屬學校金門高中及金門農工的軍職、校安人員及學生共同參與,透過搭乘遊艇航行的方式,結合金門特有的藍色公路路線,讓參與者在欣賞離島奇景的同時,深入瞭解金門的軍事史跡與國防意義,體驗一場寓教於行的海上國防之旅。 此次體驗行以「藍色公路」為主軸,行經金門大橋、廈門航道、獅嶼、大膽島、二膽島、猛虎嶼、復興嶼等重要軍事據點,最後返回水頭碼頭。沿途由專業導覽人員介紹金門戰地風光與歷史背景,說明各島嶼在戰略上的重要位置及防衛功能。透過親眼所見與導覽解說,讓參與的學生與學校教職員更深刻體會「前線即教室、國防在生活」的精神,進一步強化全民國防的正確觀念,建立守護家園的共同意識。 教育部金門縣聯絡處指出,活動的構想除了希望深化學生的國防認知外,同時希望藉由這樣的學習旅程,讓學校學務團隊在繁忙工作之餘獲得舒緩與交流的機會。 此次活動由金門高中與金門農工各推派10名學生參加,兩校學務團隊則由聯絡處督導溫欣屏、教官楊國良、宋洋孝、趙澤恩、校安人員劉玉婷及金門高中教官林佳承、校安陳韡仁、石東鑫、余木昌、陳建軒,以及金門農工校安李秉翰、董青佩等12人共同帶隊。 聯絡處表示,活動的另一層意義在於促進教育夥伴與學生之間更緊密的互動與信任。透過海上行程與交流過程,師生能更自在地傾聽與分享,增進彼此理解,凝聚團隊默契。 這樣的互動不僅有助於強化校園安全維護的合作,也能讓學校行政團隊在未來的學生輔導及安全管理工作中,更能以開放與正向的態度面對挑戰,共同營造友善而安全的學習環境。 聯絡處強調,未來將持續透過結合地方特色與教育推廣的多元課程,讓學生能在生活中學習國防、在體驗中理解安全,培養堅定的國家認同與守護家園的責任感,讓全民國防教育真正走進校園、走入人心。
-
更正啟事
本報昨(8)日第五版新聞昔果山理監事交接新聞中,理事長「吳國榮」誤植為余國榮,另理事「吳西足」、候補監事「吳漢民」亦一併更正。
-
全球復蔬公益健走 佛光會邀十方善信雙十節過大橋
國際佛光會中華總會金門各分會,將於10月10日雙十國慶日在金門大橋辦理「VEGRUN‧全球復蔬公益健走」活動,透過「歡慶雙十、為幸福而走」號召,將愛國口號化為具體行動,傳遞心保與環保的生活理念。 該項公益健走活動,國際佛光會金門各分會佛光人及親友、金門佛光童軍團、金門佛光青年分團一起共襄盛舉,10月10日雙十國慶日早上5點50分在金門大橋大金端集合,將由烈嶼分會帶來「一起來學佛、四海都有佛光人、有佛法就有辦法」3首帶動唱熱身開啟序幕,讓大眾暖身拉筋;現場將播放國慶歌曲,希望讓每個人感受到身為中華民國國民的驕傲。 這次健走距離為5.4公里。配合「你健走,我捐糧」活動,每累積10公里,佛光會與綠色公益基金會即捐1公斤米糧予弱勢團體及偏鄉學校。 本活動總累積公里數估計約為1500公里,主辦單位也預計捐出150公斤的米糧,幫助更多的團體與弱勢家庭。 國際佛光會金門各分會呼籲大眾一起響應公益健走,每10公里贈送1公斤公益米給弱勢團體,請大家健身做公益,號召親朋好友一起為公益而走!
-
《金門瞭望》30歲生日:在風雨中成長茁壯的金門國家公園
特約主筆:李金生 1995年成立的金門國家公園,將於10月18日度過它的30歲生日,做為首座以維護歷史文化資產、軍事戰役紀念為主軸,並兼具自然資源保育功能的國家公園,卅年一個世代匆匆而過,崎嶇顛簸一路走來,有它亮眼燦爛的亮麗日子,也有它艱難經營的歲月。 連月來,金管處為這座三十而立,持續茁壯成長的國家公園,舉辦系列活動包括「金門國家公園成立30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以「回顧與展望:人文、韌性與創新的未來」為主題,廣邀來自美、日、韓、馬來西亞、新加坡與國內學術界、生態保育、文化推廣等領域專家學者,一起探討文化資產、生態保育和氣候變遷等議題。 另如「老兵帶小兵齊步走-中山林軍事體驗」活動,吸引近500位親子及身心障礙家庭熱情參與,以及「古厝走讀」活動也都是在迎接下一個卅周年的歡慶氣氛下,展示經營成果的活動單元。邁入第17年的《金門坑道音樂節》也將於金門國家公園生日當天登場,預期將是這座走過蓽路藍縷日子的國家公園,在悠揚樂聲中的另一個高光時刻。 回首2000年金管處成立五周年時,金門縣議會曾決議建請中央逕行廢除「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改置限制性較小的「金門國家風景區管理處」,理由是金管處成立之後,少有建設,只有管制,且與民眾欠缺溝通,不如澎湖和台東等縣市在設置國家風景區管理處之後,各項建設突飛猛進。 當時,縣府也與議會站在同一陣線,縣長陳水在強調金管處若能針對金門發展需求,調整它的工作方向,同時加重觀光規畫和開發比例,並放寬對居民生活與產業發展的限制,即無廢除金門國家公園及趕走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的問題。反之,縣府只有與議會站在一起這條路可走,而且若最後都還是綁手綁腳,寧可「兩者」都不要,以給金門更大的發展空間。 當年,首任處長李養盛和續任處長許文龍盡力溝通,詳細說明保育自然、人文是世界趨勢,後來高升內政部營建署長的許文龍直指核心表示,國家公園是由中央直接編列預算進行建設,與部分招攬民間參與建設的國家公園風景特定區,在定位和效益性不盡相同,「降格」風波才在中央和地方相互理解下平息下來。 但多年來,圍繞著金門國家公園的風波不斷,2009年小金門鄉親以金門國家公園進駐後,只占地不建設,還在建築管理和土地使用搞一大堆管制,比「阿共仔」還不如,因此曾舉辦諮詢性公投,結果有近8成投票鄉親贊成國家公園離開小金門。2011年,時任營建署副署長的許文龍在進行第2次通盤檢討前,帶領學者、專家跨海赴烈嶼溝通,民眾也在現場拉起「金門國家公園滾出去」的白布條。 2011年,李沃士縣長會見新任處長陳茂春時表示,國家公園土地面積占金門四分之一,但金管處1年經費僅縣府的四十分之一,執行力恐有未逮,有必要檢討釋出土地,直言「照顧不到的,交給別人來照顧」。時任立委的陳福海也在陳茂春拜會時,建議營建署縮小金門國家公園範圍,在有限預算、人力的考量下,重新建構可以有效經營管理的範圍。 2013年,金管處規畫在古寧國小旁擴建汙水處理廠,村民痛批不但影響學童上課,也會破壞緊鄰的清代古蹟「水尾塔」風水,在工地現場拉白布條抗議。陳茂春處長偕李沃士縣長到場溝通,最終獲得圓滿解決。 時光荏苒,30年悄然飛逝,這些往事仍讓鄉親記憶猶新。金門國家公園於顛撲中不斷站起來,用具體的建設和維保成果,向鄉親展示工作團隊的用心和努力,讓各種雜音逐漸消減下來。 展望未來,鄭瑞昌處長強調,金管處將針對社會變遷、經濟發展需求和深化社區夥伴關係,以及均衡生態保育與地區發展等議題,擬訂更務實可行的因應對策,讓金門這座有故事的島嶼更加多彩多姿,大方向相當讓人期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