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
-
多元教育是金門永續發展的根本
教育是一切的根本,也是社會進步與發展的原動力,更是提振國家競爭力的重要基石。我們能有今天的經濟成就,並擁有這麼多的優秀人才,都因透過教育成就每個孩子,培育兼具人文素養及專業能力之人,因此,教育品質是社會發展的重要核心。金門這些年在全體教育人員的努力下,成果突飛猛進,在全國的教育競賽中均不落人後,尤其在陳縣長以「窮不能窮教育」之建設理念下,大力改善學校教學環境,充實教學設備,在全球化與資訊化時代的教育環境中提昇教學品質不遺餘力。在推動樂齡學習,建立零歲教育及終身學習社會的機制,倡導尊師重道,發展精緻永續教育,以呼應國家社會需求,整合全縣教育資源,重視環境文化的推動,邁向大同社會目標前進,期盼成就每一個孩子,真正符合教育之核心價值。 「國家的未來,關鍵在教育;教育的品質,奠基於良師」,根據學校教育改革經驗,教師素質是奠定學生成就的最重要基礎,是教育革新成功與否的關鍵。因此在整體行政部門,包括民意代表均非常重視、關心及尊重學校校長與教師,鼓勵學校專心推動多元教育,已成效卓著,諸如近日來本報報導之教育活動與成果,包括陳縣長倡導社區參與提升文化園區多元化發展動能、靜態兼備友善環境打造親子活動平台、各校舉辦參觀日親師共同營造良好教育環境、打造體育與觀光融合的發展藍圖、推動食農教育引導學子尊重自然珍惜食物、金城國中老舊體育館建構多功能融合的新型場館,使其效用最大化……等。除此之外,縣府打造地方特色運動場館提升鄉親健康福祉、羽球選手李洋榮獲奧運金牌爭取教育部經費興建李洋羽球館、中正國小在天津市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連續兩年獲一等獎、金湖國中學生獲全國科展化學科第二名、縣府大力推展零歲教育與家庭教育中心共推親職活動、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南區課程推動中心於金門舉辦「戰地與僑鄉文化資產課程設計工作坊」、全國高中社會科教師實地探索戰地僑鄉文化、金門子弟孫聿瑩阮咸獨奏在國家兩廳院再登榮耀、胡璉基金會陸續開辦創造力課程及推廣書法藝文教育、金城國中交通安全評比全國特優、金門首位少年女國手中正國小辜渝真摘下全國單打季軍……等,不勝枚舉,在在都顯現多元教育之成果。 為因應社會持續變遷,陳縣長更以教育為核心,秉持重視教育專業,開拓國際視野,激勵具有創造力、合作力、實踐力的教師團隊,培育出具有健全人格、公民素養及終身學習能力的社會好國民,才能因應全球化挑戰的世界好公民。因此必須以多元化學校教育,因應社會變遷,發展有助金門永續發展之動能。提升國民素養,使金門在未來世界地位更形重要,昂然邁向明日世界,這些都需仰賴不斷創新的多元教育,讓青青學子發揮內在潛能,接軌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融合歷史人文、學科知識、自然生態,讓學習走入真實世界,培養孩子具備迎向未來世界的核心素養。配合國家教育政策與世界潮流,全力推動環境教育、海洋教育與戶外教育,融入學校正式課程,使教育效果更加提昇,同時積極爭取更多的全國性獎項。 此外,由於金門地處福建東南沿海,居民自古以來,均與海有密切關聯,且以海為生,更因島上環境資源不足,使許多島民出外謀生,進而形成獨一無二的僑鄉文化,使得金門的教育視野更為擴大,提早與世界接軌,這也是金門近代教育的最大特色,且陳縣長近日又強調:多元文教活動為社會和諧與經濟復甦的動能,並推動兩岸雙向交流,持續發揚光大,將金門發展成為一個能夠不斷孕育人才之教育重鎮,為金門地方永續發展注入新的活力與動能。
-
遠距醫療對離島金門的作用及重要性
近日,陳福海縣長在衛生局長蔡建鑫、副局長李金治及縣議員王秀玉等陪同下,接連視察金沙衛生所與烈嶼衛生所,聽取金沙衛生所楊大威主任對於金沙地區整體公共衛生推動情形及醫療照顧服務量能的想法及建議;之前也曾與烈嶼衛生所方文櫸主任會談,期許衛生所能確實以民眾需求為核心,為民眾提供健康服務。 縣長陳福海指出,由於金沙鎮,金沙地區僅一家衛生所,長期以來醫療量能明顯不足,為強化金沙鎮的醫療體系,陳縣長責成衛生局訂定「金門縣獎勵西醫診所至金沙鎮開業營運補助作業要點」,鼓勵醫療人員在金沙地區開設診所,提供最多高達一百五十萬元的開業補助金額,並可申請中央離島開業獎勵五十萬元,總補助金額達二百萬元,以提升誘因鼓勵醫師到金沙地區開業。 在視察金沙衛生所時,縣長陳福海責成衛生局全力協助人力及設備的資源,讓金沙鎮衛生所比照烈嶼鄉衛生所與亞東紀念醫院合作建立遠距醫療提供眼科、耳鼻喉科、皮膚科、心臟內科、神經內科等科別的遠距會診,透過智慧科技的創新應用,與國內醫學中心攜手,全面守護金沙鎮鄉親的健康,讓鄉親能獲得更優質的醫療服務及就醫品質。 金沙鎮人口僅二萬多人且分散,鎮域面積相對也較其他鄉鎮大,至今仍未有醫師願意於金沙鎮開業,故遠距醫療對金沙、甚至整個金門這樣的離島地區更加具有普遍的實用性及重要性。透過遠距醫療,金門居民可以方便地獲得來自台灣或其他地區專業醫生的診斷和治療建議,改善本地醫療服務的品質和效率。 遠距醫療有助於平衡不同地區的醫療資源分配,促進醫療資源共用、改善醫療服務,使得離島金門地區能夠共用其他地區的優質醫療資源。此外,遠距醫療減少了患者前往台灣就醫的交通和住宿成本,也降低了醫療機構的運營成本。 同時,遠距醫療可以提高醫療可觸及性。對於金門這樣的偏遠地區,遠距醫療提供了一種便捷的醫療服務獲取途徑,特別是對於行動不便的患者,不僅免去就醫途中的舟車勞頓及成本,使同等醫療質量得以確保的前提下,普惠更多的病患。而且,在緊急情況下,遠距醫療可以快速提供專業的醫療支持,對救治工作至關重要。 遠距醫療不僅在常規醫療作用巨大,同時對於支持公共衛生措施,遠距醫療也有大功用;遠距醫療有助於加強傳染病防控、健康教育等公共衛生措施的實施等。還有,遠距醫療的發展可以吸引更多的投資和人才,促進金門等地區的經濟發展。 總之,遠距醫療有助於提高金門居民的生活品質。透過改善醫療服務,遠距醫療也能夠增強社區參與,可以增強社區成員在健康問題上的參與度,提高他們對健康問題的認識;遠距醫療還可以用於教育和研究,提高醫療服務提供者的專業水準。遠距醫療對金門等離島地區具有顯著的作用和重要性,不僅能夠提供更好的醫療服務,還能夠促進金門整體醫療品質,並帶動離島經濟的全面發展。
-
減塑愛地球 推動綠色生活
淨零減碳已經是全球趨勢,國內近年來也持續推動綠色生活,積極減少碳排放,生活上推動少用塑膠袋等政策,為了展現地區推動減塑的決心,金門縣環境保護局日前舉辦「淨零減塑聯盟宣示記者會」,與地方人士、攤商共同宣示降低塑膠袋使用量,並號召更多商家、民眾一起加入,響應環保生活。 據了解,由於氣候變遷的影響,政府推行2050減塑目標已逐步落實在生活中,「減塑」是必要且刻不容緩的事。根據調查,傳統市場在全國的塑膠袋使用量占比超過50%,所以針對傳統市場的部分,有關單位也正以漸進的方式來推動,地區自去年起,於金湖鎮公有市場實施減塑,今年更將這項行動推廣至金城鎮。 事實上,塑膠充斥在你我生活中,人們能立刻感受到它的方便性,卻很難體會它帶來的傷害。據統計,海洋廢棄物前10大垃圾,第一名塑膠瓶蓋、第二名寶特瓶、第三名吸管、第五名免洗餐具、第八名塑膠提袋;光是塑膠垃圾,就占了海洋廢棄物的92.8%。因為塑膠袋的便利性與實用性,要推動減塑並不容易。環境部曾經訂出目標,要在2030年全面禁用四大類一次性塑膠製品,現在改口,說禁用不是唯一方向,而是要結合循環經濟。可以想見,政府在減塑政策上遭受的壓力不小,統計數據也顯示,自限塑政策上路以來,塑膠袋每年的內銷量,從14萬公噸來到20多萬公噸,反而是越用越多,職故,要想減塑還得從源頭和生活習慣的改變做起,想要一次性的「令行禁止」幾乎是不可能的事。 眾所周知,就算是限塑令已經推動了十多年,傳統市場的塑膠袋使用比率依舊超過50%,但這也不代表就沒有改變的機會。以新北蘆洲的永平市場為例,從開始試辦「不塑菜市場計畫」,至今已擴展到新北六個公有市場。這項措施使得塑膠袋使用量減少了14萬個,並逐漸獲得民眾的認同;新北市菜市場因為不塑計畫鼓勵民眾自備環保袋,塑膠袋用量因此減少了六、七成,成效不可謂不高,但若就整體而言,目前塑膠製品回收再利用的大概只有三分之一,減塑成績相對整體塑膠產量來講可謂是「九牛一毛」,縱然政府在其間也做了許多努力。 2002年,政府推限塑政策,管制塑膠袋及免洗餐具;2013年到2017年,雙北合作推環保兩用袋;2018年,中央擴大管制,麵包店、飲料店等業者,不得免費提供塑膠袋,同時與環團共擬海洋廢棄物治理行動方案,目標在2030年,全面禁用四大類一次性塑膠製品。2023年,環境部改口,表示禁限用不再是唯一方向,而是結合循環經濟,引導減量,朝向2030年減少13.8萬噸原生塑膠。方向是對的,因為若真的強制限制傳統市場等場域不准提供塑膠袋,反彈意見與力度肯定不容小覷,因此,目前只能透過鼓勵,等到有一定共識後,才能入法去強制執行。 總之,地球只有一個,減塑更是人人有責;就如上市場採買只要落實「買菜自備環保袋,蔬果盡量併一袋,不要每攤都要袋」減塑口訣,便可達到一定的減塑效果,有了這樣的基礎,加上所有人都具備並實踐一定程度的「綠色生活」後,落實回收再利用、推動循環經濟才有可能真正的實現。
-
被司法僭越的臺灣民主
依我國憲法第23條解釋,對於人民的自由權,除了為防止妨礙人們自由、緊急避難、維持社會秩序,或增進公共利益所必要者外,不得以法律限制之,即基本權需給予保障。然而法律訂定係由人民依法普選113席立法委員,三讀通過後交由行政機關執行。故死刑存廢理應交由人民選出的代議士,替人民做決定。如今大法官卻設下重重的限制,導致被判死刑比登天還難,悖離主流民意,沒收民主精神與僭越立法機關地位,違反權力分立原則,有傷害民主憲政秩序之嫌。 特別是大法官設下三大關卡,替被告提供保護傘,窮盡辦法免除死刑,無異將受害家屬傷疤再度扒開,令人擔憂。故「就審能力」、「法官須一致決」、「欠缺受刑能力不能處死」宜分別說明之。 首先,在就審能力方面。殺人被告若缺乏自我辯護能力,現行法規本身即強制須有律師替被告辯護如身心障礙者,即公設辯護人制度。換言之,被告缺乏自辯能力與殺人行兇是否遭判死刑實屬法官職權,大法官想盡辦法對人權提供優渥條件免除死刑懲罰及限縮死刑適用範圍,動機存疑、其心可議。 次則,在法官須一致決處理上。若遇到廢死派法官,造成多數法官遭少數否決,其專斷的結果,已違反多數決民主機制,且誘使財閥或權貴殺人者關說法官如韓劇司法機構,極有可能侵蝕法官審判公正性與獨立性,個人價值凌駕在法律專業。故司法解釋不該罔顧社會期待,悖離民意。 最後,在受刑者能力上。現行法律已存在缺乏自理能力之行為人,因疾病而無法入監之相關規定;且現行遭判死刑之「心神喪失」行為人,法務部本身即可命令停止執行。然而此次大法官解釋不僅將標準拉高,只要「精神喪失」即不能執行死刑口吻強硬,且無所不用其極的保護犯罪行為人逃避死刑。大法官已將槍決死刑犯的決定,交給了精神科醫師。 至此,被判死刑比登天還難的司法制度,在現行法律遭判無期徒刑者,只要服刑滿25年即可申請假釋,依據法務部112年的統計資料顯示,無期徒刑只要17.9年就可獲假釋,日後殺人犯關不到18年即可假釋出獄趴趴走,犯罪率的提高以及被害家屬無法獲得立即的保障,讓殺人犯無法罪有應得,降低犯罪成本,恐難平家屬傷口與社會期待。 大法官9月20日今次釋憲案,實質的廢死,無異是對被害家屬再次在傷口上灑鹽,甚至是判死,讓活著的人無法好好活著,製造更多社會問題。故死刑的人不用死,活著的人卻心死,死刑犯名存實亡。整個過程荒腔走板,凸顯出政府對被害家屬保護遠遠不足,罔顧臺灣民主被司法僭越。
-
請警方管好金城車站一帶的交通秩序
金門迄2024年8月底止,設籍人口為14萬3525人;政經中心所在占比最高的金城鎮為4萬3086人。金城車站做為全島公用車輛的交通樞紐,四周人車穿梭來去,交通秩序好壞攸關生活品質,也與觀光旅遊有密切關係。講白的,它是首善之區的「門面」,一點也馬虎不得。 坐落於民生路的金城車站樓高八層,正當進入城區的咽喉地帶,日夜人車流量可觀,但因腹地狹隘不足,影響公車出入調度,加上緊鄰熱鬧的北門商圈,尖峰時段人車吞吐更顯逼仄不暢,還好站旁的大圓環起到疏導作用,維持一定的交通秩序。 因此,金城車站畫有公車專用車道,嚴禁一般人車進入,目的在確保乘客上下車和公車進出安全外,也在防範銜接珠浦北路的路口有車輛突然竄出,危及人車通行安全。 珠浦北路下行經由縣商會通往模範街、總兵署、邱良功母孝坊、奎閣、莒光路老街等景點,是鄉親和觀光客進出城區的重要路口,沿途商家林立,交通繁忙可以想見。 警方考量往來安全,規畫民生路與珠浦北路路口的查察勤務,也取得一定的績效,但或因見警率還不夠高,仍不時有汽、機車進進出出,讓當地路口有如「虎口」險象環生,也讓警方的取締成果大打折扣。民眾走路或行車經過,難免於提心吊膽,缺乏十足安全感。 警方對此不能視若無睹,沒有進一步作為,應檢討問題出在哪裡?盡快拿出對應辦法才對,包括重新檢視勤務規畫的時間、地點,讓違規行駛者得到應有的處罰,也提醒其他的人注意相關規範。否則,若是怠惰不管,或因循老套得過且過,等到發生交通事故,再多的檢討也是枉然。 大陸福建省公安廳出入境管理局已宣布自9月27日起,恢復受理福建省戶籍居民和居住證持有人赴金門旅遊簽證申請。符合資格者可以向福建省公安機關出入境管理部門申辦6個月1次有效赴金門「個人旅遊簽注」或「團隊旅遊簽注」,搭乘小三通航線經五通、石井口岸出境,並在停留期限內從上述港口入境返回,預期在十月十日左右,就可看到更大規模的陸客旅遊人潮。 也就是說,金廈泉「小三通」恢復正常往來,可望持續再加溫,屆時登島旅遊人口增加,做為人車匯集地點的金城車站一帶,遊客和車輛數量將會明顯增多,交通安全壓力必然加大,警方必須未雨綢繆早作規畫。 目前,警方在下班時段的城區勤務規畫,繁要地點包括民生路縣府以迄東門圓環一帶,均有警力部署,車流通行有序,獲得鄉親的一致好評。但面對預期日益增多的遊客人潮,警方應有一套更彈性、務實的作法,讓人、車安全都獲得更確切的保障。
-
一件往事,一段經驗,相互傳承,就是教育
三十八年國軍轉進金門時候,金門大軍坐鎮防守,加上原住民在內多達十萬餘眾,奇人奇事,時有所聞。茲就記憶所及,敘述幾件供予鄉親好友共同分享。 其一、詳細時間不復記憶,惟斯時金門防衛司令官,負責盡職,凡事躬親,有一天下午,他據軍中反映,云及有三位男性連袂手攜繩索(天梯)欲自太武山北方攀登而上太武水庫,在那風聲鶴唳的保密防諜年代,太武水庫懸為軍事禁區,違反規定者事情可大可小,正因如此,司令官親自致電警察局長、金防部政四組長及金門縣政府安全室,要他們立即晉見,並即組成專案小組,針對這三位擅闖太武山軍事禁區的老百姓深入了解,究係何方人氏,有何意圖。這個專案小組由金防部政四組組長、警察局長、安全室主任三人組成,警察局長擔任組長。為求週詳,分工合作,決定採取順籐摸瓜方式,先自當時站衛兵的崗哨查起。經查衛兵是位充員兵,在太武水庫下方駐防不久,詢問整個過程,他態度自若,侃侃而談,強調說那天拿梯子老百姓,我有看過他們的國民身分證,再問他是否記得他們所穿的衣服是什麼顏色,是藍的,還是黑的,住址是台灣,還是金門?他答住址是台灣,穿的是黑色上衣,所答台灣地區並無此住址,顯見是胡謅亂編的。後來向他報告過的長官求證,內容也完全不同,他們向這位長官報告的百姓所穿衣服是藍色的,這就更玄了,那個時候,大陸人民所穿的上衣大都是藍色系,幸好有關機關並未採信,不然問題可就大條了,可能成為冤案,因為在那個時候盛傳情治單位掛帥,一不小心白色恐怖油然而起。 其二、時有家住金寧鄉榜林村一對母子,平日相依為命,經常一起上山挖掘番薯。這位村民的孩子,他是一位在學小學生,深知匪宣品不能看、不能藏、不能傳,必須即見即撿,即撿即繳。有一天他隨媽媽上山幫忙,觸目見到大陸打過來的宣傳單散落滿田,乃一一撿起置入上衣口袋,準備上學時報繳校方處理,惟為乃母所阻,要他丟掉,以避免麻煩。說巧不巧,正當他由褲袋掏出丟掉的時候,適為鄰近砲兵部隊哨兵所見,說他散發傳單,孰是孰非,爭吵不休,後來報警處理,經查詢為哨兵誇大其詞,全案不了了之。 其三、所謂無巧不成書,卻在金門發生過。亦即有位駐金門防衛部司令官喜歡飼養「八哥」,養久了還會鳥言鳥語,深得主人喜愛,每次輪休返臺探眷,總是一再叮嚀飼養的時候,應特別小心以防飛走。偏偏一語成讖,一時大意竟讓鳥飛掉了,此時秘書急得如熱鍋上的螞蟻,拜託各方幫忙尋找,那個時候飼養「八哥」鳥為娛樂的人不少,但飛到哪裡去了,茫茫大海何處去尋找呢?有一天,住在金湖武德新莊一位退休公僕的好友來訪,見他養了幾籠「八哥」,說是小孩子養的,你喜歡那一隻自己隨便挑。說巧不巧,他所選的那隻正是飛走的那一隻,這種機緣巧合,殊難解釋。往事一樁,一段經驗,相互傳承就是教育。 金門同胞歷經太多往事,那是後方同胞沒有的。因而兩岸三地交流的大門要打開,誠意要堆高,再怎麼說,大家同文同種,同是炎黃子孫,同飲一江水,大家本是一家人,並藉此祝福兩岸同胞,萬事如意,闔府幸福平安。
-
政府應以積極作為提升教育品質
昨天是一年一度的928教師節,全國各地機關學校在教師節前照例舉辦各種敬師活動,在這師道漸趨式微的年代,教師節也早已取消放假,慶祝活動更像一個聊勝於無的點綴,提醒我國社會其實有根深柢固的尊師重道傳統。 語云:良師興國,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師團隊的素質攸關學生學習成效與整體教育品質,比較值得討論的是,以目前的教育環境與面臨的諸多問題,政府的相關作為與強度是否有助於解決問題並突破困境?是否能讓教師感受到政府的同理與支持?從而與提升教育品質成為一個正向循環? 應該看到,當前教育環境已然出現劇變,校園親師關係緊張,教師除了教學工作,也時常因為輔導管教議題而與學生或家長產生衝突,甚至引起司法訴訟,除此之外,各級政府機關也習慣性將學校作為政令宣導或展現施政成績的場域,教學、行政工作兩頭燒,也是許多教師不願意擔任行政工作,甚至成為教師不想久任的關鍵。 我們以為,由於教師的工作性質使然,使得教師素質與教職的穩定性,格外顯得重要,也因此如何確保教師素質並穩定教師工作,應該成為中央政府教育施政的核心。職是,要改善教育環境,進而提升教育品質,行政部門與立法院都應積極提出符合新時代需求的教育政策。諸如:持續改善教師待遇、降低師生比、增置校安人力等,或可列為當前優先政策。 待遇是衡量職業是否具有誘因的關鍵指標,整體而言,我國教育人員之薪資水平已逐漸無法吸引優秀人才投入教育行列,高教部分,平均待遇明顯低於日韓星港;中小學方面,導師費超過十年未調漲,而特教加給甚至超過三十年文風不動,對此,教育部應有明確回應與具體時程。 而攸關教育品質的師生比,以高中職為例,迄今為止,公立高中每班人數仍達35人,私立學校更是高達45人;特教師生比方面,早在2009年特教法修法,立法院就曾通過附帶決議要求將特教師生比降至1:8,轉眼之間15年過去了,教育行政部門的執行力卻遠遠落後社會期待。再以幼教師生比為例,「1:15」自1981年《幼稚教育法》上路後沿用超過40年,但這期間台灣出生率腰斬,從1981年的41萬4千人銳減至2023的13萬5571人,雖然政策已朝1:12前進,但立法院也尚未完成修法。 尤須提醒的,各界咸認應厲行校園行政減量,不過所謂減量不是喊喊口號而已,縣市政府與其流於宣示,不如務實地從停辦交通安全、防火防災、反毒反霸凌等政令宣導式的競賽做起,建議中央、地方政府揚棄形式主義,一同檢視虛耗基層人力的不當、過時措施,與時俱進、採取創新、有效、經濟的作法,才能真正減輕學校同仁壓力,回歸解決現場問題,提升教育品質。 至於社會關注的校園事件預防與處理,也需要教育部有更明確與具體的作法。吾人必須再強調,師資素質與教師士氣是影響教育品質的關鍵,師生權益並非零和關係,確保親師生之權益及其衡平,對維護教育品質尤為重要,無助的老師與無力處理校安問題的學校,還在等待政府的同理與支持,期待國會與教育部在維護兒權、積極處理不適任教師的同時,也應尊重教師專業自主,重建友善校園與親師互信,並應致力減輕教師壓力,莫再將學校當成施政提款機,才是維護學生受教權與教育品質的根本作法。
-
戰火與窯火中淬鍊的金門文化
金門,這座風景優美的島嶼,曾因戰火而聲名遠播,也因其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而令人神往。金門是冷戰時期的重要戰略要地,迄今仍受地緣政治的高度影響。「世界冷戰紀念地的和平島嶼」應該逐漸成為金門的發展願景,讓這片曾經飽受戰爭摧殘的土地,開始探索和平與文化的融合,並透過金門文化園區所策劃的「戰火與窯火」展覽,詮釋了火的淬鍊和永恆,讓這段歷史與藝術結合,重新賦予金門陶瓷新的生命力與意義,也尋找著金門的能量。 金門的戰地歷史是血與火的交織,更是金門居民面對外部壓力下的堅毅與不屈精神的寫照。在冷戰期間,金門作為兩岸對峙的最前線,經歷了無數次的砲火攻擊,在戰爭的淬鍊下,鍛造出了一個堅強不屈的金門精神。這種堅韌且具勇氣的精神融入了在地社會文化,成為金門獨有的「戰地風情」。 金門的戰地歷史在全球冷戰史中占有一席之地,但其意義並不僅限於軍事防禦,更體現在居民的日常生活中。戰地社會的堅毅與適應能力,成為金門人引以為傲的特質。 在戰火的陰影下,金門的陶瓷產業卻悄然興起。陶瓷工藝的火焰與戰爭的炮火形成了一種特殊的對照,這兩種「火」的交互作用,不僅象徵著金門的歷史,也形塑了當地的經濟與文化發展。進一步說,金門的陶瓷工藝源遠流長,金門縣陶瓷廠的設立更標示著官窯的崇高地位。自民國60年代以來,陶瓷廠成為了金門陶瓷文化的中樞,尤其是其生產的陶瓷酒器,將「金酒」品牌與陶瓷文化緊密結合,這種融合促進了金門經濟的發展,也使得金門陶瓷工藝逐漸走向世界舞台。窯火的淬鍊代表著陶瓷工藝的精湛技術,而這些陶瓷作品中的每一件,都記載了金門的歷史痕跡與文化延續,是一種文化的象徵。 以「戰火與窯火」為主題的金門陶與瓷工藝文化展覽,正是為了強調這兩種火焰之間的共鳴與張力。戰火象徵著金門歷史中的苦難與掙扎,而窯火則象徵著這片土地上重生的希望與創造力。透過這次展覽,觀眾可以重新審視金門的歷史與文化,並思考在戰火之後,這片土地如何通過藝術與工藝的淬鍊,重新走向繁榮,珍惜及守護和平。 展覽中的陶瓷作品,既是歷史的見證,也是藝術的結晶。從陶瓷酒器到精緻的工藝品,這些作品展現了金門陶瓷工藝的多樣性與精湛技術。展覽分為五大主題,分別是「金門風土寶藏」、「形與藝:煉土成器」、「金門陶與瓷大事記」、「名器盛好酒:金瓷與金酒共鳴」以及「金門在地陶瓷藝術及陶瓷生活美學」。每個主題都從不同的角度展現了陶瓷與金門的密切關聯,並強調了窯火與戰火之間的深刻聯繫。 例如,「金門風土寶藏」探索了金門獨特的地理位置與歷史環境,如何影響了當地的文化發展。「形與藝:煉土成器」則聚焦於陶瓷工藝的製作過程,從泥土到成品的轉化過程中,體現了陶瓷藝術的精妙與工匠精神。「金門陶與瓷大事記」梳理了金門陶瓷工業的歷史發展,展示了其在不同時期所取得的成就。「名器盛好酒:金瓷與金酒共鳴」主題,強調了金門陶瓷與金酒之間的共生關係,兩者相輔相成,成為金門經濟與文化的象徵。「金門在地陶瓷藝術及陶瓷生活美學」則展示了金門當地藝術家創作的陶瓷作品,這些作品不僅體現了當地的生活美學,也展現了金門陶瓷工藝的創新與發展。 這場展覽不僅是對金門陶瓷工藝的回顧與展示,更是一個讓公眾思考的契機。我們應該思考的是,走過戰爭,金門如何透過窯火的淬鍊,重生並走向世界?陶瓷工藝的發展,如何成為金門產業文化的重要支柱?而當我們以「世界冷戰紀念地」的名義來定義金門時,我們是否也應該更深入地理解其背後所蘊含的文化與歷史意涵?火的淬鍊與和平的未來,確實有相當多可供思考的啟發。 同時,「戰火與窯火」展覽提醒我們,歷史與藝術並不是兩個孤立的領域。在這片土地上,戰火與窯火的交匯,象徵著過去的苦難與未來的希望之對話。透過這次展覽,我們得以見證金門陶瓷工藝的淬鍊之火,並思索如何將這段歷史文化、精神力量傳承下去,讓金門成為和平與文化的象徵,進而透過藝術與文化的發展,傳承給未來的世代。
-
系統性思維取代問題導向思維
世上許多事、許多問題是互相牽連、嵌套的,表面上看是一個問題,實際上可能是另一個問題;檯面上問題叢生,追根揭底也許只是一個問題。比如,近日黎巴嫩發生BB Call(傳呼機)、對講機等通訊設備,被遠端操控,同時有幾千台民用通訊設備爆炸,造成三十七人死亡,四、五千人受傷的慘劇及恐怖事件。表面原因,是以色列與巴勒斯坦、甚至與中東阿拉伯國家的宗教衝突所引起的戰爭。而小小以色列何以敢叫板整個中東?無非背後有美國撐腰(不管是美國主動教唆,或是被拖下水)。 又美國何以要支持明顯違反人性、恣意屠殺無辜巴勒斯坦人民的以色列,而與聯合國一百多個國家的決議為敵呢?主要還是為了自己的「霸權地位」,故而得維繫美元霸權,而美元霸權又與石油掛鉤,故必須絕對地主宰及操控油價;然中東為主要產油國,因此美國必須控制中東,欲控制中東,必須要在中東駐軍,駐軍必須要有藉口,故中東必須亂,才能以維持和平為藉口而派駐軍隊。 所以,歸根結底,如今全世界的動亂,背後大抵都是美國的利益。循此,僵持了二年半的「俄烏戰爭」、持續了近六年的「美中貿易戰」,毫無疑問,都是因美國利益而起;準確說,是為了服務美國軍工集團及華爾街猶太財團(現今美國累積超過三十五萬億美元債務,其中80%債權由猶太財團持有),猶太財團才是美國政府幕後的老闆兼影武者,他們利用美國國會、操控美國政客,滿世界煽風點火、製造紛亂戰爭,以便出售各式軍工武器,可以說,世界越亂,他們的利益就越大,台灣當然也是被他們玩弄的棋子。 再比如,近年常提到的老齡化問題、勞動力短缺問題、各種退休及勞健保基金短絀問題、國軍兵員不足問題、大學倒閉潮及流浪教師增多問題……等,根源多是「少子化」問題,而少子化則是由於現在年輕人晚婚晚育,或不婚不育;而晚婚或不婚的根本就是結不起婚了;結不起婚的原因,則是由於整個社會長期低薪、通膨,外加各種生活成本太高;其中最主要的就是「高房價」,房價被炒上天,生育率就跌入谷底了。所以問題的內在邏輯環環相扣,一層層剝開,彷彿高房價就成了一切問題的根源。所以中央打擊炒房、遏制高房價的政策層出不窮(至少表面如此),似乎可以理解;但這些政策有點像是「膿瘡貼膏藥、治標不治本」,真正的解決辦法,是當年國父孫中山提出的民生主義中的「平均地權、漲價歸公」;因為憑什麼蓋高速、通大橋、建高鐵、蓋公園……,帶來的土地增值利益,全進了財團或私人腰包,普通百姓卻只能為不斷飛漲的房價買單呢?當然,現在要落實「漲價歸公」的政策已經不可能了,因為這一最優且利於全民的政策,已經被財團及資本控制的媒體及專家抹黑成共產主義了,國家也只能等待被朝代更替,或因房地價沉疴而另一次被革命了。 所以,分析、面對及解決問題,一定要有「系統性」思維,看現象,也要看本質。政府提出的應對之道,不應該是看到「少子化」,就提各類生育獎勵或育嬰補助;或是果農、漁民水果漁獲賣不出去了,就是補助;勞健保基金不足了就提高保費;百姓抱怨房價高,就降點房貸利息、來點租屋補貼、低薪通膨、生活難,就提高一點基本工資……,凡此,莫不以解決眼前問題為要,而非尋思問題的根本。
-
讓親子共學成為金門教育的一大特色
報載,縣府日前召開「研商預防0-6歲不當對待議題」會議,邀集本縣公私立幼兒園校、園長及現場教育人員及公私立托嬰中心、社區公共托育家園、居家托育服務中心主管與負責人共同與會。陳縣長重申上任後對於教育政策的重視,特別是在幼兒教育方面,縣府秉持著「教育從小扎根」的理念,啟動「0歲扎根教育計畫」,全面盤整教育處、衛生局、社會處以及家庭教育中心等相關單位的幼兒教育資源,並將資源有效整合,為幼兒提供一個從出生即獲得全方位支持的成長環境。 據了解,因應社會兒少受害事件頻傳,一旦發生兒童意外事故、家庭暴力及兒少受虐案件,往往成為社會關注焦點,秉承陳縣長「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施政方向與目標,教育及托嬰教保服務更是重中之重,陳縣長希望學校鼓勵家長積極參與孩子的學習過程,倡導「親子共學」的理念。他認為,家庭是孩子成長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家長與孩子一起學習,不僅能夠加強親子間的互動,還能讓家長更了解孩子的學習狀況,有助於提升學習效果,未來縣府將推出更多促進家長參與的活動與計畫,讓親子共學成為金門教育的一大特色。 事實上,上述會議主軸雖是預防嬰幼兒的不當對待,然而溯本追源,問題的源頭仍在家庭,如果嬰幼兒的家庭成長環境能顧好,之後的許多學習問題、社會問題都將迎刃而解,「親子共學」便是關鍵。我們經常會說:「活到老,學到老」,實則許多人一旦脫離正規教育體系,便形同離棄了系統化的自我學習與成長。父母輩的學習可能聚焦在社群互動與職場技能,卻輕忽了孩子的學習一樣需要父母陪伴,特別是與時俱進的伴隨與成長,這便是「親子共學」。 過往,我們經常將教育劃分為家庭、學校、社會三個領域,殊不知在傳統的教育體制中,因為教育資源限制、班級人數限制(隨班學習不便)、學習管道的單一等等,父母通常只能做為「監督者」或「驗收者」,就算有心要參與也是力不從心,但是隨著時代的遞進與學習管道的多元,限制多數已經不存在了;親子「共」學,是親子手牽手一起成長;學校裡的學習已經有老師了,共學不是要將學校的課程教學延伸到家裡,形同讓爸媽們開設「家庭補習班」。親子共學是讓孩子跟父母攜手探索未知的體驗,爸媽無需扮演全知的角色,而是應該成為學習的隊友,共同動手找答案、一起成長,最終養成孩子良好的品格,建立「自發、互動、共好」的習慣。這樣的說明看來有些虛幻,實則都圍繞在一個「共」字;共讀、共習、共同參與,讓父母從「監督者」、「驗收者」轉變為孩子學習歷程中的「夥伴」,因為夥伴才能產生共情,這也是為什麼多數孩子會向同儕訴說心事,卻不會選擇告訴父母的原因之一,親子共學有助於改善、緩和僵化的親子關係,尤其是在0-6歲階段,父母的參與更將有如「春風化雨、潤物無聲」,關鍵反而是父母自己的意願了。 總之,要建立一個充滿愛與關懷的幼托環境,讓每一位孩子都能在幸福中茁壯成長,家庭與學校的功能與努力缺一不可。關心孩子,就是關心未來;儘早的參與孩子的學習,才能更好的和孩子一起成長,成就屬於孩子與家庭的光明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