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
-
衍論老樹保護政策
為營造金門宜居的生活環境,且讓來訪的觀光旅客,不僅有友善可人的景觀,更有怡人的環保印象。金門縣政府刻正積極推動友善、整潔的環境政策,透過「村村有公園、巷巷有彩牆、戶戶有盆栽」美化政策,積極營造中。其中,對老樹的保護;「受保護樹木」,更顯其時代意義。縣長陳福海對此,特地責成林務所強化老樹之列管、追蹤及照顧。再三言道:老樹是金門「活的文化資產」,縣府會全力維護老樹生長的環境,守護這些見證歷史、陪伴鄉親走過漫長歲月的金門老樹。 誠哉斯言,且回歸樹木本身之價值來言,眾所周知,樹木本身早已與人類生活,及民生經濟息息相關。諸如樹木可以調節環境的微氣候;樹木可以固定砂土涵養水分;樹木具有遮蔽阻擋防護功能;樹木可以阻隔氣流吸收聲波;樹木可以隔離落塵淨化空氣;樹木提供人類民生經濟必需;樹木可以創造界定空間動線;樹木可以怡情養生療癒身心等,及樹木是景觀營造的重要元素。 所以多種一棵樹,少挖一棵樹,進行景觀綠美化,既能達到環保生態永續的概念,更能「節能減碳」救地球!今天不做,明天一定會後悔!因此,就樹木的基本價值而言,我們皆應視其如同自然生命,受到基本的尊重與愛護,尤其是老樹。 而所謂的「老樹」,顧名思義是指景觀植栽樹木,具有一定的樹齡之年老,或型態之老大的標準而言;所謂的「受保護樹木」。意即指樹木達到一定的「標準」,包含:生活文化、生態保育、生物珍稀、歷史記憶等價值標準,因此應該受到人們的珍惜與保護之意。所以「老樹」也就大多成為受保護樹木的對象,或是即將成為受保護樹木之列。 無怪乎縣長陳福海慎重表示,老樹不只凝聚村莊的情感,也是一本地方發展的歷史書。老樹的存在反映當時居民生活、鄉土民情,它們也扮演過滋養土地、守護鄉親的任務,是社會及居民共同的資產。期待在保育下,讓地區的老樹持續生長,也期待未來有更多老樹出現,讓它們成為陪伴孩子的記憶,也是鄉親聚會、聊天的地方。 尤者,兩年前配合森林法修正,目前需要特別維護的老樹,統稱為「受保護樹木」,由林務所遴選專業團隊,就原有列管樹木再次清查,經審議委員逐一審認後,共規劃出51株受保護樹木,其中大多數為樹齡達100年以上的老樹,又以榕樹、黃連木居多。林務所每年均列管老樹健康檢查,依樹木生長狀況,給予適當處置,改善樹木健康降低樹木風險性。 越是高度發展的社會,越能體驗自然環境的珍貴,今天老樹仍能安然存活,保留的不僅是活生生的綠色古蹟,還代表著我們生存的環境尚未惡化。因此,我們在聽完縣長之言後,再遠見世界各先進城市對老樹之保護,能不共襄呼應之?終究,老樹的保育工作,經歷了由神、由人,到今天逐步走向法規的歷程,其所代表的意義,又豈是一句環保而已!
-
喜賀金酒世界競賽奪金 揚名國際
報載,金門高粱酒在世界烈酒競賽連續9年奪金。全球五大烈酒競賽,包含SFWSC美國舊金山烈酒競賽、MONDE SELECTION比利時世界食品品質評鑑大賞、IWSC英國國際葡萄酒暨烈酒競賽、ISC國際烈酒挑戰賽,以及CMB布魯塞爾世界烈酒競賽,金門酒廠以不同的酒度酒款強大陣容參賽,再次獲得多項大獎,持續受到國際大賽得獎的肯定。金門高粱酒做為台灣中式白酒第一領導品牌,傳承純糧固態釀造製酒工藝獨有的醇厚風味,與時俱進的將金門高粱酒推陳出新,放眼國際市場,讓世界品酩金門高粱酒之醇美,也希望將「文化入酒 當代品酩」的品牌精神傳遞到國際。 事實上,金門高粱酒連續9年獲得國際烈酒大賽的肯定,鄉親們自是與有榮焉,這不僅代表金酒對品質的堅持,更象徵金門高粱酒已獲得國際市場普遍性的接受與肯定。然而,就在金門高粱酒卓越品質閃耀世界舞台的同時,我們也發現,金酒在國際市場上的銷量並未見同步明顯的增長,究竟是行銷策略出了問題,還是現行體制缺乏根本有效的競爭力,似乎是在金酒屢獲國際大獎的同時,也需一併剖析與探討的課題。 的確,72年以來,金門高粱酒透過一代一代的釀酒匠人不忘初心、經典傳承的堅持,不斷在製酒工藝與風味精進,成就台灣中式白酒市場第一領導品牌。就如同金門高粱酒經典包裝上的雙龍守護著金門酒廠,也守護著台灣,一路跟著台灣社會的時代脈絡前行,在時代浪潮推湧下,唯有經典可以突破經典,始終不敗。金門高粱酒從首推雙龍的單一酒品到現今的多元商品,一直深受國人的愛護與支持,宛如台灣社會多元價值的縮影,見證台灣一路發展。 綜觀本次獲獎酒品,除了銷量最大的普飲款「0.6L-58度金門高粱酒」以堅強實力於大賽中奪金,再次見證經典外,以中式高粱酒結合西方威士忌桶陳手法打造的「0.7L-57.2度創世者桶陳金門高粱酒」,翻轉高粱酒及威士忌風味的既定想像,將50度以上優質高粱活性原酒,以威士忌過桶的手法,注入小批次專屬訂製的橡木桶中熟成,賦予酒體細緻的橡木桶香氣,甫上市即引起消費者熱烈討論,首次參與ISC競賽即獲得金牌榮耀,更加值得肯定。再者,攜手台灣縣市農會合作的契作高粱作為原料,具有濃郁醇厚之風格特色,更代表金門酒廠與台灣共同努力,「節水、護地、愛台灣」象徵金酒一起為環境及經濟打拼的「0.6L-58度一穀作契」亦獲金牌肯定,更加令人振奮。如此三款代表「傳統、創新、責任」的酒品同步獲獎,更象徵金酒求新求變、不墨守成規、不吃老本的企業精神與亮麗表現。立基於此,倘再佐以合宜的國際化行銷戰略,或許金酒「立足金門,走向世界」真不是空談,也能極大化的為家鄉、社會創收更大的效益,名副其實的成為代表金門與台灣的「金字招牌」。 總之,獲獎不僅是國際社會對金門高粱酒品質的高度讚賞,更是對金酒永續釀酒精神的最佳肯定。金門高粱酒的含金量勿庸置疑,金酒公司的行銷短板亦亟待加強。誠盼在國際獎項的加持下,金門高粱酒「文化入酒,當代品酩」的品牌精神可以扎根國際,金門酒廠可以益發成熟穩健、茁壯成長!
-
大陸高調官宣太空科學發展規劃的深遠影響
據大陸央視新聞報導,大陸中央國務院新聞辦公室於本(10)月15日上午舉行新聞發布會,由中國科學院、國家太空總署、中國載人航太工程辦公室等三個單位聯合發表《國家空間科學中長期發展規劃(2024-2050年)》,該計畫將循序漸進推動月球和行星探測工程,並在下一階段拓展至研究火星生命指徵、黑洞和中子星、暗物質暗能量和地外生命探尋、尋找宜居行星等,中國預計2050年前成為世界太空科學強國,期望在宇宙起源演化、時空本質、太陽系和生命起源等方向取得革命性突破。 無獨有偶,中國大陸於本(10)月14日在意大利米蘭舉辦的第75屆國際太空大會(IAC)上,中國國家太空總署展示了其嫦娥六號探測器從月球背面採集的土壤樣本,同時中國大陸科學家模擬月壤成分燒製成「月壤磚」,磚體採中國傳統榫卯工藝結構,其抗壓強度是普通紅磚、混凝土磚3倍以上,有利於未來拼裝建造月球基地,近期北京航太系統工程研究所更提出建造21顆月球衛星的計畫,開發一套繞月球運行的「導航系統」,發射衛星到月球軌道,蒐集更精準的即時導航數據,為未來登月計畫做準備。 另在鼓勵太空經濟產業發展部分,近期廣東省政府印發「廣東省推動商業航太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2024-2028年)」中明確提出,將促進太空經濟快速發展,更要拓寬太空經濟廣度,超前布局太空製造、太空旅遊、太空安全、太空資源開發利用、太空生物醫藥等新興領域,並推動航太育種技術與中草藥、水稻、花卉等作物種植相結合,開展太空材料、太空能源等前沿探索,從產業面上,廣東省希望將太空經濟與早前各省積極推動的低空經濟等產業做為大陸推動新質生產力的主要驅動引擎之一。同時廣東江門總投資超過 20億元人民幣的『中微子實驗中心』將在地下700米深處捕捉穿透力極強、超光速運行的宇宙幽靈粒子『微中子』,該粒子也是宇宙中最神秘的基本粒子。 中國大陸的太空計畫針對世界空間科學的前沿總結出「一黑、兩暗、三起源、五表徵」等幾個具體方向,一旦在科技創新與經濟驅動等方面獲得顯著成功,可能提升大陸人民的民族自豪感,而其太空成就將被視為其科技實力的象徵,而大陸近期積極探索地外文明、宇宙幽靈粒子及發展太空經濟,甚至許多學者重新審視三星堆文明考古成果發現遠古文明的技術創新能力超乎想像。 見諸人類歷史,大國文明的開放勢將引發後續更多的技術創新與社會結構變革,尤其早期由錢學森等人主導的749局、507所等研究人體科學特異功能等神秘機構相關電影的公開上映,正象徵著大陸對基於科學精神探討的宇宙學、神祕學領域正朝開放態度,甚至有部分大陸民眾認為大陸央媽一向保守,如今在央視高調官宣地外生命探尋等消息,應是已掌握許多不為人知的具體研究成果。另一方面,近期大陸央行在金融及經濟改革方面更是不遺餘力、大刀闊斧的進行各種經濟體制改革與救市行動,兩大央媽(央行、央視)聯袂出手,或將為中華民族的經濟、科技與社會性創新帶來更為廣闊的發展機遇,金門緊鄰中國大陸,未來或將有潛移默化的深遠影響。
-
生命線在金門駐點十年有成
2014年金門縣生命線協會成立至今已走過十個年頭,以其卓越的心理健康服務、社會關懷、志工培訓及自殺防治工作,不僅提供了實際的心理援助,也將服務擴展到青少年和長者的關懷,深入社會基層的服務模式樹立了強大的影響力,逐漸發展為金門社會福利系統關鍵的社會支持機構,對於推動整體社會心理健康和公益文化層面具有深遠的意義。 離島居民由於資源匱乏、醫療量能有限,心理健康服務更加難以普及,金門生命線的出現,迎合了當地居民的迫切需求,離島地區居民往往因為生活壓力、孤立感、家庭問題等,面臨較大的心理困擾,因此金門生命線填補了社會服務這個領域的空缺,生命線的成立宗旨是「愛社會、愛同胞」,工作包括進行心理健康宣導、開展心理諮詢及協談服務,特別專注於心理健康支持和自殺防治工作,針對心理困境、精神壓力和自殺傾向的人群透過諮詢和輔導,提供及時的心理支持和危機干預,有效防範自殺行為,並對有心理困擾的人提供及時的解惑,重新點燃其對生命的希望;尤其是在新冠疫情期間,全球經濟停滯,社會壓力劇增,金門生命線不僅保持了協談服務,還在電話服務量上增加了25%,這顯示生命線在面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時,依然能夠迅速應對社會需求,幫助民眾渡過心理難關。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研究,自殺是全球性公共健康問題,生命線不僅是心理危機干預的第一線,還深入金門地區的學校、社區、軍隊等進行教育和宣導工作,在過去十年裡接聽了近萬通求助電話,透過1995協談專線,針對不同年齡層、不同職業背景人群的專業服務,有效進行心理健康輔導和預防自殺行為的發生。在金門老年人往往面臨孤獨、健康問題及心理壓力,社區支持系統薄弱。因此,生命線在老年人社區關懷方面,提供了大量的資源和支持,定期在社區內舉辦關懷活動,邀請專業心理輔導師進行講座,提供心理健康知識,幫助社區居民認識和解決心理健康問題。從青少年自殺防治到老年人關懷,再到離婚家庭的心理支持,服務範圍涵蓋了金門社會的各個角落,成為當地居民心靈上的重要依靠。 金門生命線的志工體系不僅是協談服務的基礎,更是一種社會公益文化的推動者,目前已經培訓超過30名協談志工,成為1955專線的重要執行者。志工體系的建立,不僅提升了生命線的服務能量,還有效地將「助人自助」的精神傳播到當地社區,促進了整個金門地區的公益文化發展,鼓勵更多人參與活動的過程中體會到助人的價值,提升整個社會的心理健康水平具有深遠意義。 儘管金門生命線協會在過去十年中取得了顯著的成績,但其發展依然面臨資源匱乏的挑戰。由於金門地區的人口較少,生命線協會的服務資源相對有限,特別是志工人力和經費支持方面,目前的協談服務時間為每日12小時,但考慮到服務需求的增長,希望將服務時間延長至24小時,這需要更多志工的參與。隨著社會需求的多樣化,金門生命線協會的服務也面臨專業化和多元化的難題,當前的心理健康問題不僅僅限於自殺防治,還包括家庭糾紛、兒童心理問題、老年人孤獨等多種社會心理問題,需要更專業的心理輔導師和社工來參與,還要與當地政府、醫療機構、學校等建立更加緊密的合作關係,建構一個「心靈之家」,以容納諮商室、協談電話接聽室、教育訓練教室,成為志工培訓、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場地,形成更強大的社會支持網絡,能夠在金門這塊土地上茁壯成長,為當地居民帶來更多的愛與希望,使金門成為一個幸福的島嶼。
-
兒童是國家未來的主人翁
民國三十四年抗戰勝利以後,年紀十多歲的兒童紛紛啟蒙接受國民教育,所謂「破筆者」於焉開始,實際上都已超齡。因而七歲與十五歲的同時入學,雖然國校同班,但年齡相差甚多。諸如現在八九十歲者,同班者比比皆是。記得那時第一冊第一課的課文是:「來來來,來上學,去去去,去遊戲。」到了期中考試,及格則升第二冊,然則留級重讀,非常嚴格。那時小學分為初年級與高年級兩個階段。初年級是一至八冊,再來就是高年級五至六年級,修讀完畢考試及格,即為六年國民小學畢業,發給畢業證書。 民國四十一年間,金門有兩所中學,亦即金中中學及私立金東中學,金東中學設在金沙教堂,翌年與金中中學合併,私立金東中學從此停招。依稀記得首任金門高中校長傅亢是軍方派兼的。後來則由福建省政府遴派易希鎬接任校長,以迄四十七年〈八二三〉砲戰前金門中學遷台,全校師生由教育部分發在台灣各縣市中等學校就讀或工作。那個時候,一般金門民眾遷台,政府概予發給慰助金新臺幣三千元。而在台寄讀各級中等學校金門中學學生及教職員工,則與台籍員工享受同等待遇,每年寒暑假則搭乘軍方運補的登陸艇〈開口笑〉往返台金。雖然離鄉背井,受盡苦楚,但是這些寄人籬下的金門學子,有志、有氣,除別有原因就讀軍校外,大都考取台灣公私立大學。其中現在台灣各階層功成名就者,遍及台灣各界各行各業,有中央政務官、一般公僕、還有台灣高等大校校長。諸如,金湖鎮正義里成功村陳德禹、陳德昭、陳德新則是一門三博。德禹原為臺灣大學政治系教授,德昭任教於銘傳大學教授兼行政工作數十年,德新歷任行政院署處主管,後來出任科技部簡任十三職等次長屆齡退休。歲月催人老,但他們昆仲摯愛鄉邦的精神志節依然如故,出錢出力。德昭有子繼承衣缽,刻在金門主持銘傳分校事務,作育英才,為金門教育盡心盡力。我的家鄉我的愛,不是口號,而是金門鄉親共同的理想目標與核心價值。許多教育界夥伴常以「阮是教育工作者」為傲,尤以推動幼教工作兢兢業業,莫不一本初衷,有始有終,惟恐落於人後。 縣長陳福海說,他之所以正視教育,則因教育是國力之泉源,關係國家之興衰,影響深遠。尤以幼教是奠基之教育,德、智、體、群、美五育並重。德以養廉,儉以立業,培養未來主人翁,是金門鄉親的共同責任。 藉此籲請主張晚婚或不婚青年朋友們,到了適齡則應婚嫁,婚姻乃人生之大事,傳宗接代是責任,更是義務,倘若托詞以對,那是不負責任的,少子化影響的不止是個人與家庭,是國家與社會,為了堅強久遠,勿忘播種、育苗,照顧讓他健康成長、茁壯,蔚為國用。又當政府則將推動訓練四十萬民力政府之際,益覺提供兒童良好之生活環境刻不容緩,政府推動全民防衛,溝通互動,才是處理兩岸關係上策。又當大陸恢復福建開放申辦遊金之際,互助最樂,放下一切最重要,大家本是一家人,堆高誠意,應自未來主人翁開始。
-
詐欺案件又飆升 籲請鄉親不要成了待宰羔羊
根據警政署「打詐儀錶板」統計,今年8月「詐欺案件財損數」,連江縣、金門縣和澎湖縣等離島地區,8月財損增加幅度囊括前3名,分別為連江縣1,313萬元、增加1,140萬元;金門縣3,344萬元、增加2,118萬元;澎湖縣1,760萬元、增加573萬元。顯見詐騙集團也認為離島居民好騙,把矛頭對準了離島民眾,值得本縣鄉親提高警覺。 「打詐儀錶板」統計除了嘉義市、台東縣、彰化縣,其餘縣市都比7月增加,「最好騙縣市」前5名依序為新北市27.38億元、增加2.98億元;台北市21.50億元、增加5.63億元;桃園市16.21億元、增加5.26億元;高雄市16.17億元、增加5.82億元;台中市15.95億元、增加0.51億元。 最新數據顯示,今年8月民眾遭詐總財損創下單月新高,飆破137億元,比7月增加27億元,2個月加起來共247億元,已是去年一整年89億元的2.7倍!台灣短短五年,詐騙犯罪案件的成長率高達百分之六百,台灣已經成為名副其實的詐騙之島。 然而,從統計數字分析,為何離島居民受騙財損爆增,成了詐騙集團眼中的「肥羊」?是因為離島居民比較沒見識,島內居民又以老弱婦孺為主,比較容易受騙,還是因為離島居民比較節儉,儲蓄率高,比較有錢,因此成為詐騙集團的下手對象?實在值得注意。 從去年金門鄉親受騙金額高達一千多萬元,今年還不到年底,已爆增三千多萬元,財損爆增二倍多,可見鄉親受害案件層出不窮,而且本縣還是離島三縣巿中受害最深的。 90年代「假檢警」等新型詐欺犯罪日益猖獗後,政府陸續成立「165反詐騙諮詢專線」、「打擊詐欺犯罪中心」、「打詐國家隊」、「新世代打擊詐欺策略行動綱領」、「行政院打詐辦公室」等等。賴清德今年5月就任總統後,8月2日公布生效施行「打詐新四法」、8月27日「行政院打詐辦公室」進化為「行政院打擊詐欺指揮中心」、9月1日內政部推出「打詐儀錶板」,日前在中央政府更宣告明年將大幅增加打詐預算。只是,打詐打了20多年,詐團依舊橫行,甚至許多民眾認為越打越詐。 有鑒於詐欺集團係透過金融、電信及網路之管制不足處實施犯罪行為,爰打詐綱領將由警政署結合各面向之統籌機關共同研擬因應對策,運用「增加詐欺犯罪成本,減少民眾財產損害」之概念,分由「識詐-宣導教育面」、「堵詐-電信網路面」、「阻詐-贓款流向面」及「懲詐-偵查打擊面」等四大面向著手,分工協力制定偵防策略。 打詐必須從源頭做起,讓詐騙集團難於傳播詐騙訊息,但主責堵詐的通傳會(NCC)卻將工作重點放在監控媒體內容,而疏於詐騙訊息通道的防堵。主責阻詐的金管會未能遏止詐欺犯申請約定轉帳的門路,虛擬資產交易平台的業者屢成助詐者。其他有關網路假投資的廣告、第三方支付業者客戶審查的機制都付之闕如,以致於非法金流流竄,被害人缺乏保護機制的庇蔭。由於政府機關的不作為,導致詐騙惡行日益猖獗,不僅給受害者帶來巨大經濟損失,而且嚴重影響人民的信心和安全。 鄉親要看好自己的荷包,尤其是養老金,不要有貪念,就不致上當受騙,電信匯款前先三思,真的沒有信心就先徵詢親人意見,應該可以把受騙降低。
-
文化納入全球氣候政策主流支持永續發展的重要啟示
2019年聯合國接受教科文組織的提案,將文化作為人類永續目標,成為環境、社會、經濟以外的第四個支柱,正式將文化和人類永續的議題緊密連結。2023年在杜拜舉行的聯合國氣候大會COP28,通過「阿聯酋全球氣候適應框架,UAE FGCR」呼籲各國政府和「全球調適目標,GGA」合作,採取更有效率的方法提供適應氣候變遷評估方式,希望透過為期兩年的阿聯酋-貝倫計畫(UAE-Belem Work Programme)在2025年COP30會議,向全球提出報告並推薦一套評估的模式。 框架敦促各國政府支持並加強氣候調適行動,旨在為各國政府和利害關係人提供各種行動指導,包括保護文化遺產免受氣候相關風險的行動。文化是框架具體的主題之一,提出透過制定適應性策略以保護遺產地和文化傳統,發展融合傳統、原住民和地方知識體系的氣候適應基礎設施;確認原住民知識和傳統知識,是跨領域保護文化遺產的重要主題。核心內容包括七個迅速行動主題目標,其中保護文化遺產、氣候適應型供水、糧食以及農業生產等更傳統的主題,都是第一次列入這項重要的國際行動;框架強調各國政府應儘量盤點並有效整合現行各項相關計畫,同時重視氣候教育,增進人們採取積極行動應對氣候變遷所需的知識、技能、價值觀和態度。 將文化和遺產保護納入框架主題目標,納入原住民知識和傳統知識,標誌著將文化正式納入氣候政策支持永續發展主流的重要國際趨勢,意義重大。 為協助聯合國有效推動上述計畫並指導其取得良好成果,國際文化紀念物與歷史場所委員會ICOMOS 與保護遺產計畫Preserving Legacies Project及氣候遺產網絡CHA,共同發起了遺產適應氣候聯盟(Heritage Adapts to Climate Alliance, HACA)倡議。HACA是一個線上實踐平台,協助諮詢阿聯酋-貝倫工作計畫建構指標;透過跨域合作蒐集並分享文化與遺產和氣候變遷的研究、觀念、專業實踐以及案例經驗;推動遺產政策納入國家施政主流,協助在地社區運用這些成果,有效且公平地調適氣候保存文化遺產。HACA歡迎文化意見領袖、知識擁有者以及在文化、遺產和氣候適應交叉領域工作的研究人員和從業的個人或團體加入。 過去二十年間,ICOMOS一直積極參與應對氣候變遷和文化遺產的全球倡議;包含2016年成立氣候行動工作小組,2019年成為氣候遺產網絡創始成員和首屆秘書處,發布多項決議、建議和報告,以及2023年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和政府間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IPCC)合作的重要科學成果「全球研究和《文化、遺產和氣候變遷行動議程》」,旨在將遺產保護納入全球氣候調適策略。此次進一步推動HACA聯盟支持阿聯酋全球氣候適應框架,並於2025年提出以文化和傳統知識因應氣候變遷支持永續的評估與執行模式,令人期待。 我國地處於高風險的自然環境,長時間受到颱風、地震、強降雨、高溫、乾旱等災害,近年受全球氣候變遷加劇連動,各種災害的頻率與致災幅度更為明顯。1997年成立行政院永續發展委員會長期推動各項永續事宜,然觀察永續會的組織架構,仍停留在SDGs起始階段以經濟、社會和環境為重點,較未納入近年以文化支持永續的重要國際趨勢;組織架構和專業分工組成,也明顯缺乏文化部與文化領域人員的角色任務。以科技和經濟支持永續固然重要,然而忽略全球文化永續的重要趨勢,從而影響許多深具意義計畫跨域協作的機會,如文化部文化資產守護計畫與內政部強韌台灣計畫亟需整合等;契機一次次不經意的流失,令人擔憂。 觀察國際近三年文化支持永續的重要趨勢和一系列的倡議行動,清楚的顯示這是我國可以跟國際連結的重要機會。國內近年文化資產保存、防災、因應氣候變遷累積的成效,都具有國際水準;金門瓊林再造歷史現場計畫以守護有形無形價值出發,結合在地傳統知識尊重多元文化社群,以及教育推廣培力的經驗,也都可以做為我國參與國際文化永續的重要經驗分享。進一步的掌握這些優勢和國際接軌,加入國際NGO的HACA聯盟是我們應該掌握的重要機會。
-
傳統聚落修繕與鄉村微旅行
日前縣長陳福海往金沙鎮青嶼等地視察,表示金沙鎮青嶼、官澳、馬山一帶擁有豐富的自然景觀和文化資源,具備極高的觀光潛力,未來針對該地區的發展規劃,有望朝向整合這些區域,將之打造成具備完整旅遊體驗的觀光景點群,以吸引更多國內外遊客來訪。 行程中,陳縣長也強調了青嶼傳統聚落保存的重要性,他還特別關注了當地部分老舊房屋的修繕工作,並指出這些年久失修的建築物不僅影響了當地的美觀,還可能存在安全隱患。 金門目前擁有一百六、七十餘個大小聚落,在邁向城鎮化的進程中,日漸消失原有風貌;尤其臨近金城及山外的周邊聚落,新的住宅建設案層出不窮,不斷擠壓原有聚落格局,不僅天際線的整體視覺美感不保,甚至有些具有文化資產屬性的古墓及傳統建築也遭破壞。 長久以來,金門縣府陸續投入不少預算,針對這些老舊建築進行修復工作,不僅是對歷史文化的尊重,更是對金門整體觀光品質提升的必要措施。金門傳統聚落的保存與活化對於地方觀光業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通過維護和再利用這些具有歷史和文化價值的建築,不僅可以保護文化遺產,還能為當地帶來新的經濟活力和旅遊吸引力。 傳統聚落往往擁有獨特的建築風格和豐富的歷史背景,這些都是吸引遊客的重要元素。例如,澎湖的二崁聚落保存區就是一個成功的案例,它不僅保留了傳統的建築風貌,還通過提供各種小吃和小店,增加了遊客的體驗性。一處珍貴的傳統聚落,可以提升當地的文化形象,吸引更多文化愛好者前來參觀,使之成為吸引遊客的目的地。例如,臺南市作為文化古都,通過提升無形文化資產的價值,創造了商業契機。 目前金門是全國傳統建築密度最高、保留最完整的縣市,許多傳統聚落在國家公園及縣府的大力活化之下,也成了帶動金門觀光的亮點。傳統聚落保存與地方文化資產活化,不僅提升了地方形象,也帶動了地方觀光的契機;傳統聚落的活化也可以帶來新的商業機會,如開設民宿、餐廳、咖啡館和商店等,這些都有助於促進當地經濟的發展;隨著觀光業的發展,必然需要更多的服務人員、導遊、文化解說員等,這也可為本地居民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 另外,通過活化傳統聚落,也可以教育新一代瞭解和尊重自己的文化遺產,在為遊客提供學習和體驗之餘,也兼顧了文化教育與傳承,同時還能提高聚落及社區參與的自豪感;讓各聚落居民參與傳統聚落的保存和活化工作,也可以增強他們對社區的歸屬感和自豪感;此外,如能結合現代元素和傳統特色,創造出新的旅遊產品,或是新文化體驗活動、工藝作坊等,這些都可以促進旅遊業的可持續發展。 聚落承載的常規旅遊能量雖然不如城鎮及都市,但如若有政府的政策支持與合作,也可以朝向另類的社區微旅行,及結合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體驗;總之,傳統聚落的保存與活化不僅能夠保護和傳承文化遺產,還能夠為地方觀光業帶來新的生機和活力。
-
正視大陸對台軍演 確保和平穩定發展
報載,賴清德總統在雙十國慶重提「新兩國論 」後,中國大陸在10月14日宣布展開「聯合利劍-2024B」圍台軍演。與此同時,大陸4支海警編隊也首度開展執法巡查及「環台島巡航管控」。然而,此回不在公示演習區的金門,卻在當日上午7點多發現「海面有小型目標航向猛虎嶼」,隨即派艇攔截,在猛虎嶼成功帶回一名來自中國大陸的偷渡客。海巡署指出,此案適逢共軍圍台軍演之際,不排除是結合軍演,以小艇偷渡方式進行「灰色地帶襲擾」。 據了解,此回軍演依照大陸的官方說法,是對「台獨」分裂勢力謀「獨」行徑的強力震懾,是捍衛國家主權、維護國家統一的正當必要行動。對於這樣的說詞,多數國人或也「習以為常」,更不認為大陸會真的對台動武,但和以往比較不同的是,《路透社》指出,此次軍演並未給出結束日期,也沒有宣布任何實彈演習或劃設任何禁航區,而匿名的台灣高級國安官員也透露,大陸似乎正在模擬封鎖台灣北部和南部的港口,以及國際航道,並阻止外國勢力的介入。如若再加上未在演習區的金門,卻有一些海上襲擾與侵入的行為,不得不讓我們以為,針對陸方此次演訓,絕不容等閒視之。 事實上,此前大陸軍方便有3次圍台軍演,包括2022年8月因美國眾議院議長裴洛西訪台發動的「多兵種聯合戰備警巡和實戰化演練」,為期9天;2023年因蔡英文總統及賴清德副總統先後兩次訪美而採取的演習行動,第一階段(4月5至7日)為「台灣海峽中北部聯合巡航巡查專項行動」,第二階段(4月8至10日)為「環台島戰備警巡和『聯合利劍』演習」。同年8月17日,副總統賴清德過境美國後,解放軍於8月24至25日採取海空聯合戰備警巡演練。2024年環台軍事演練,則是因為賴總統在就職演說中,強調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中華民國「互不隸屬」,被中方定調為「新兩國論」,於5月23日至24日組織的「聯合利劍-2024A」演習,再有就是賴總統在雙十國慶重提「新兩國論」後,於10月14日採取的「聯合利劍-2024B」軍演。 大陸對台軍演的目的,自然是針對台灣要港、要域的封控,對海對陸的打擊,最後達到奪島制權的預演。我們自然理解,對台軍演更大目的是對我政府與人民的威脅與恫嚇,雖說是警告意味濃厚,但保持高度的戒備與克制總是必要的,畢竟演訓除了是對未來軍事手段的推估、了解與演練,同樣不能排除「擦槍走火」的可能性,加上所謂的「灰色地帶襲擾」,更讓此次軍演的歷程及結果,益發的撲朔迷離。 所謂的「灰色地帶襲擾」,係指進入武裝衝突前,透過混和規模較小的軍事衝突或武裝衝突,製造讓對手退讓的空間。「灰色地帶襲擾」是最廉價的對台手段之一,不僅運用有形軍事的施壓、進行威懾外,更會利用三戰(法律戰、輿論戰、心理戰)、統戰、認知作戰,加大襲擾效果。和大張旗鼓的軍演相較,「灰色地帶襲擾」的質變與量變,可能在無聲無息中造成更多、更大的影響及改變,不得不慎。 總之,圍台軍演雖說是政治意義大於實質意義,但終歸不是好事;如今,對台軍演儼然已成了「新常態」,要武裝的不僅是戰備防線,還有心理防線,國人的心戰素質也要有所準備才是。
-
金門無形文化資產的挑戰與發展
在金門現存的11種無形文化資產當中包括瓊林蔡氏家廟祭祖儀典、四月十二迎城隍、金門風獅爺、普渡燈、中秋博狀元餅、后湖卯年海醮……等,當中有7種的辦理週期為每年、8種有固定的辦理地點、9種屬於民俗類。不僅展現地區傳統文化、地域特色,更豐富居民文化生活。然而,金門無形文化資產在保護和傳承方面也面臨著一些挑戰。 首先,在傳承與斷代方面。隨著時代的變遷,一些金門無形文化資產的傳承人逐漸老去,後繼無人,面臨傳承斷代的危險。例如,金門的傳統建築技藝主要由老一輩的工匠傳承,隨著他們年齡的增長和退休,傳統建築技藝的傳承面臨著嚴峻的挑戰。 次則,在商業化的影響下,一些金門無形文化資產逐漸失去其原本的內涵和價值。例如,金門成年禮與喪葬禮俗活動,原本是金門人民非常重要活動,但在商業化的影響下,一些儀式的簡化,甚至逐漸演變為旅遊商品,失去了其原本的歷史意義。 第三,外來文化的衝擊。在全球化的背景下,金門無形文化資產面臨著外來文化衝擊的影響,需要不斷強化自身的生命力。例如,在西方文化的影響下,一些金門的傳統節慶活動逐漸淡化,取而代之的是西方節日。 最後,保護與資金不足。金門縣文化局在無形文化資產的保護和傳承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而目前金門的文化保護資金投入尚屬不足,制約了現存金門無形文化資產的保護和傳承工作。 針對四項挑戰,總體上急需採取切實有效的措施,加強對金門無形文化資產的保護和傳承,特別是具有地方特色文化資產的未來,大致上努力與發展的方向可歸納為六點。 首先,傳統文化的保存方面,金門無形文化資產大多具有悠久的歷史傳統,是金門民間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於保存傳統文化具有重要意義。 次則,在離島特色的展現,金門無形文化資產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反映了金門獨特的自然環境、歷史文化和人文風情。 第三,豐富生活與文化。金門無形文化資產豐富了民眾的文化生活,如農曆四月十二日迎城隍、中秋博狀元餅、普渡燈、烈嶼成年禮、虎爺咬菜碗……等,增強了民眾的在地文化歸屬感和認同感。 第四,反映戰地與歷史變遷。金門無形文化資產也反映了金門歷史變遷的軌跡。例如,金門的戰地文化遺產,如坑道、碉堡等,就反映了金門曾經作為戰地島嶼的歷史,也反映了金門人民在戰爭時期的堅韌不拔的精神。 第五,融合閩南、僑鄉多元文化。金門地處閩南沿海,自古以來是閩南文化、海洋文化和中原文化交匯融合之地,因此金門無形文化資產也呈現出多元融合的特色。例如,金門的祭祀儀式既保留了閩南文化傳統,又融合了中原文化的禮儀。 第六,展現源源不斷的生命力。金門無形文化資產非一成不變,而是具有生命力的。隨著時代的發展,金門無形文化資產也在不斷演變和發展。例如,金門的傳統燕尾馬背建築,在保留傳統風格的基礎上,也融入了一些現代元素。 最後,文化局得更進一步加強宣傳教育、研究調查、保護管理、人才培養與國際交流。首先在宣傳教育上,得透過各種途徑,提高社會公眾對金門無形文化資產的認識,增強保護意識和傳承責任;次則在研究調查上,可深入挖掘金門無形文化資產的內涵和價值,建立健全保護和傳承機制;第三在保護管理層面,應制定和完善相關法規,加強對金門無形文化資產的保護管理;第四在人才培養上,培養和造就一批行政專業人才,為金門無形文化資產的保護和傳承提供人力保障;最後對外的交流,可加強與海內外相關機構的交流與合作,促進金門無形文化資產的保護和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