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
-
以文風帶動金門願景之內涵
前中研院副院長曾志朗長期推動閱讀行動,前時他在一場座談中,特別發表「讀書與創意」的專題演講,他認為,閱讀帶來人類的好奇與創新,而且閱讀可以活化人腦,提高思考的能力,更能延長壽命。他進一步說明,人類在四千年前便開始有了文字,在歷史的長河中留下記錄。正因文字是人類思維的展現,透過閱讀文字,讓人類產生愈來愈多的創新和好奇。科學的研究早已發現,每個人一出生就有一百兆個腦神經,當閱讀進行時,文字的訊息進入大腦前顳葉,經過一連串的接收器,產生類嗎啡作用,讓人產生快樂。同樣道理,我們在省思金門未來願景時,更應以閱讀來深根,進而以文風來采聲金門。 「閱讀才能站在智慧的肩上遠見宇宙!」一個城市公民素質良莠與否,文風是一項公認指數。從音樂欣賞、文學創作、乃至博物館的質量等均是,而其關鍵在於閱讀;因為閱讀才能深入及提昇文風!其實古人早有明言:富貴三代,方知飲食;飲食三代,方能書香!因為飲食、書香的基礎來自於經濟條件。不談古代,以今日尚屬公平之環境,台北與綠島城鄉差距對學子之影響,即可印證此項論點。而金門在明初設千戶所前,本就是一荒蕪離島,開發已晚,先天條件又劣,因此,僑鄉就成了金門先人的宿命,因而註定是一個文風待開發之島。 且回頭看看現在咱金門人,每人每天花多少時間在閱讀?即使書展時在虛榮心作祟下,買了一堆書,但有多少人能真正閱讀它?又有多少家庭是以閱讀作為親子活動?因此,為了采聲金門願景,我們呼籲為了重建一個認真、理性且有素養之公民社會,重振文風自然是唯一關鍵,而其至道就在於鼓動閱讀風氣,如何著手? 首先是舞動全民閱讀好書運動。如何挑選好書?或許可以挑選歷年來各界評鑑之中、外優良讀物,如李家同所提倡的四大才子書、山居筆記、台北人、城南舊事、雙城記、西線無戰事、白鯨記、悲慘世界等,舞動全民閱讀。進而舉辦讀書心得、兒童經典背誦比賽、文學創作等活動,使這優質活動有生命力。 其次是鼓勵閱讀經典。商業周刊曾以「思考的原點」指出:二十一世紀全球已掀起閱讀經典的熱潮。經典是書的「原點」,透過閱讀經典可以提升競爭力;不僅可力挽淺見寡識的習氣,更可厚植博大精深的思想!哈佛大學也指出:各行業中最有成就者,都有閱讀經典的習性;牛津大學更是已規畫學生必須閱讀經典。 而如何永續此活動?我們以為,就世界各城市之經驗,及專案之心得,或許可以邀請國內外學術大師,舉辦學術研討會,提供國際藝文活動之平台等,當然,基於資本主義之故,鼓勵企業贊助也不失一項方法;但相關部門須對其品質予以把關,以臻其境。且讓我們以舞動讀書風氣為先鋒,以閱讀經典為基石,以藝文廣伸生命美學,深耕人心,根植金門文風,進而帶動金門願景之內涵!
-
提升收訊品質戮力建構金門無線島
針對研議重啟金門無線島計畫,縣長陳福海日前表示,金門為建構無線島,收訊品質一定要暢通,金門打造智慧城市首重通訊網路的架構,並讓網路深入家庭與景區是現階段首要之務。 據報載,中華電信日前於拜會縣長陳福海時表示,本縣在4G基地台的建置上,已達3G基地台總數之7成;目前也在環島北路、伯玉路及桃園路等主要幹道,除已完成部分道路通訊品質改善,其餘他處也將陸續進行改善。此外,為改善本縣行動網路品質,除加速督促業者佈建基礎管線,縣府也已函請立委楊鎮浯辦公室協助促使中央主管機關辦理。 而NCC南區監理處預計在4月中旬率國內五大電信業者抵金,與縣府及相關單位召開改善金門地區通訊品質與基地台協調會議,也將召集金防部、國家公園管理處、金湖鎮公所、陶瓷廠、建設處工商建管都計等單位,針對目前本島多處通訊不佳點進行基地台建置協調,同時討論基地台設置地點及建照審核等事宜,盼能為建構金門無線島與發展智慧城市奠下良好基礎。 現有之金門無線寬頻網路效益不如預期,原有無線島之計畫乃讓民眾在金門任何地方均可使用無線上網,而金門無線網路雖已建置一段時日,但民眾使用無線網路,多有品質不佳、速度不穩,易受干擾、頻寬不足、上網速度慢、瀏覽網頁不順暢等諸多問題。離縣府將金門建構成無線寬頻網路島,以現代科技帶動地方發展,為民眾帶來生活上的便利,同時帶動金門E化建設的目標,尚有距離仍須努力。 因此,有關地區行動通訊基地台訊號改善的範圍及地點,自然也是為建置智慧城市與無線島,最刻不容緩的課題。而縣長亦數次要求公部門,建置基地台要從本身做起,包括港務處水頭碼頭、消防局、金沙消防分隊及金湖綜合體育館四處、殯葬所及社福館,農試所及林務所等地,也將逐一施工,以改善地區無線通訊品質。 以台北而言,為了因應資訊化、數位化的全球發展趨勢,臺北市政府自2004年2月起即積極推動臺北市無線寬頻網路建設工作。而在台北地區的洽公場所、旅遊景點、大眾運輸節點、文教館所、公立醫院等場所提供免費的無線網路服務熱點,且其服務對象不限於台北市民,不論是台北市民,或是前往台北市旅遊、洽公、業務工作的外縣市民眾,甚至是國外觀光人士或商務人員,在各服務區域範圍內,所有收得到無線網路訊號之處,即可運用筆記型電腦、平板電腦、智慧型手機等各式移動式載具免費無線上網,確實能使民眾隨時上網收發郵件、瀏覽網頁,即時處理急需迫切的生活大小事。 建構金門無線島除可提升金門整體形象、縮短與台灣的數位落差、提升金門整體的網路基礎建設、建立完整高密度的無線網路島嶼、建置縣民便利的數位化生活平台,達到隨時隨地存取各項影音及網路資訊,可隨時享受無線寬頻上網、遠距健康照護、數位學習、行動商務娛樂、行動保安、多媒體影音等服務,達到無線寬頻網路全方位應用的理想環境。期盼由公部門統合預算,持續進行網路的優化及建置,以提升無線網路收訊品質,大家戮力為建構金門無線島與智慧發展城市而努力!
-
全民參與共同解決食安問題
縣府高度重視食安問題,除定期召開食品暨農產品安全會報外,針對坊間餐飲場所的檢查、輔導,以及各項食材的抽檢也不遺餘力。但仍不免發生觀光客因餐飲衛生問題導致腸胃炎等憾事;又坊間食材雜陳,單靠衛生局的有限人力也不能確保食安於周全,如若我們將金門的觀光品牌及形象建立在危如累卵的食安基礎之上,便是迫在眉睫、亟待解決的大問題。 農曆年後,鑑於春節過年期間,地區發生幾起觀光客因餐飲食因性腸胃炎事件,縣長陳福海特別召集相應主管集思廣益,確立將由衛生局成立跨局處推動小組,針對地區中小型供應團餐餐廳進行食安輔導、稽查等機制,以朝建構GHP(食品良好衛生規範準則)邁進。面對層出不窮的食安事件,政府單位的確有必要持續擴大稽查範圍的廣度與深度,並輔導業者往選材正確、消費安全的路上走,要阻止不肖業者因陋就簡、心存僥倖,加強「源頭管理」、建立「追蹤追溯系統」、提高「抽驗與稽核頻率」等,是普遍認為最迫切需要也最可行的策略之一;然而,不管是中央或地方,人力、預算都十分有限,要據此建立更完善的食品管理制度,重拾消費者對於食物安全的信心,儼然是眼前最大的挑戰與難題。 首先,現代食品安全的把關仰賴科技儀器的檢測,國家對此也有明確的規範。陳縣長上任伊始,便主張建立國家級食品檢測機構,目前也據以進行相應的規劃作業。事實上,以往的食品檢測大都是各司其職,地方政府囿於人力及經費,通常也只能投入有限的單項檢測,雖然多數檢測可以委外辦理,但時效、公信力都是問題,如若爆發食安危機,搶排送測、等待結果,都是緩不濟急,最理想的狀況是平素有一套檢測機制在運作,縱是危急時刻,也能循作業程序預排干擾,對症下藥。但要在地方建立國家級食品檢測機構誠非易事,也非旦夕可就,在這段漫長的籌備期間,也要有相對應的檢測機制才行;現行的「行禮如儀」已然不足以應對食安危機管理,該如何補強,衛生單位理應負起統籌之責才是。 其次,食品安全的管理包羅萬象,除食品檢驗外,還包括完善標示、添加物、水質、藥物,以及所有生產流程的管理,對公部門而言,這些需求都各有隸屬、權管,也有各自的檢測流程及管制標準,說白了,就是各行其是,但真發生問題時,卻找不到人來負責。其實,「食品安全,人人有責」絕對不只是口號而已,而是應該具體的落實到每個人的生活行為裡。我們與其指望出現一個統籌食安的管理單位及機制,不如讓消費者藉由主動參與、主動訴求,去重拾自己對食品安全的信心。食物從農場至餐桌是一條包括生產、加工、運送、貯藏、烹調的漫長過程,指望領薪水的公務員為我們杜絕各式各樣的危害及風險,不若由消費者自己履行回溯生產履歷的要求與權利,只要供應鏈透明了,想矇混過關也就沒那麼容易了。 古諺有云:「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食安則邦寧。我們無由放任原引以為傲的MIT品質競爭力流失;食品安全不單是政府的責任,以健全的食安教育為基礎,讓全民共同參與、共同承擔,才是真正的解決食安問題!
-
聚焦文化資產的活化與利用
金門縣文化局召開105年度金門古蹟指定暨歷史建築登錄審議會議,經過與會委員的實地勘查暨審議,將再增添12處古蹟及4處歷史建築。文化局表示,樂見民眾對古蹟的維護與保存意識逐漸提升,希望能加快腳步協助所有權人,保護先人留下的珍貴建築資產。 金門古蹟及歷史建築密度之高,全國無出其右;此次增加12處古蹟後,整個金門的國定與縣定古蹟多達74處,古蹟總量也衝上全國排名第4,僅次於台北市、台南市、新北市。金門古蹟及歷史建築多自然有其歷史淵源及因素,特別是源於僑鄉、戰地、閩南文化的多元影響,更讓金門的古建物能自然的散發思古幽情,以現行文資保護的觀念來看,或許隨處都是值得保護及修復的文化資產,但公部門的人力、財力畢竟有限,古蹟及歷史建築的維護更是件可長可久的事,如何營造古物存世的意義與價值,應是當前的重點工作。 1982年所制定的文資法第30條原規定:「古蹟應保存原有形貌,不得變更,如因故損毀應依照原有形貌修復。」這樣的規定原則上是採「凍結式」的保存方法,嚴格限制了古蹟的再發展,也無法達到古蹟再使用的目的,直到1997年5月才刪除有關「古蹟應保存原有形貌,不得變更」的規定。因此,現階段只要在不損及古蹟的歷史性、藝術性、技術性和景觀性等各層面價值的原則下,「保存再利用」常是一種既可以保存古蹟,又可以兼具保障所有人權益的有效方法之一。職是之故,古蹟的活化利用成了一門顯學,更是古蹟維護的重要檢驗標準,但到底是要活化、利用些什麼,卻難有一致的論斷及說明。 平情而論,古蹟或歷史建築之所以值得流芳百世,自然源於其深厚的文化底蘊。金門的文化資產之所以豐富也是立基於多元的文化內涵,因此我們很難用齊一的標準檢視古物的前世今生,唯有的判斷是如何永續運行;當然,「永續」也是一個通稱性的概念,如能保障古物階段性的自主維管運作,已然足矣。然金門於今登錄了全國密度最高的古蹟及歷史建築,一方面或足以彰顯在地文化的豐厚及內涵,但另一方面也對後續的維管加諸了更多責任;畢竟,不能錄而不管,任其自生自滅,否則徒然失去登錄的實質意義;再者,如何確保古物登錄後的健全運作,都是我們要注意的重點。 文資工作除了應腳踏實地進行調查、登錄、保存,以免流於登錄的形式之外,也必須扎根於基層、落實於民間,將民間力量導入機制化的運作,方是確保古物活化及自主維運的重要關鍵與命題。 證嚴法師言:「如果方向對,走得慢,還可以走到目的地;如果方向不對,走得再快,也不會到達目的地。」現階段,對金門的文化資產發展而言,找對方向,顯然更重要!
-
做好施政品質與用心服務是立威置信之保證
近日新聞媒體報導國內公部門施政民調滿意度抽查,首善之區竟由原來人氣如日中天而出現垂直下降,列為六都之末,立即成為各方議論熱門話題,儘管見仁見智各有解讀,真要認真歸納不外乎「施政品質」與「服務態度」,不被人民看好接受,可見施政作為是否負責盡職,旁觀者清,一味作秀,結局不言可喻。 也許社會龐雜,有褒有貶,習以為常,有起有落,司空見慣,有人說好,自然就會有人說壞,不足為奇。然而值此民意高漲,求新、求變、求快、求好時代,人才濟濟,競逐者眾,得民者成,失民者敗,對於公僕而言,只許行正走穩,承擔責任,傾心盡職,倘若標新立異,肆無忌憚,妄自尊大,為所欲為,讓人看破手腳,怎不眾叛親離,曲高和寡,陷入窘境,甚至遭人唾棄。換言之,位高權重者聲望下降,事出必有因,民意不可輕忽,唯有反躬自省,痛定思痛,匡正缺失,或可渡過難關。 持平而論,謀事在人,成事在天,金門能有今日之安定與進步,點點滴滴,皆與施政求品質,服務肯用心息息相關,棒棒相接,肯定既有,守成與創新齊頭併進,始自「我的家鄉我的愛」,而到「讓兩岸認識金門,讓金門走向世界」,「建設金門,福利鄉親」,如今大力倡導「正心正念施政,孝道治縣服務」,歷經大家同心協力奮鬥二十餘年,得來不易。現有成果,貴在大家始終如一,不偏不倚,未離常規正軌,「負責」與「盡職」,「一正壓百邪」。 再就平日瞭解縣政團隊,由於縣長陳福海以身作則,身到心到之服務熱忱感召,每週四上午定期擴大「縣政副主管以上人員工作會報」,則被全體出席人員視為重大事項,莫不戰戰兢兢,全力以赴,非僅鮮見請假缺席或是遲到中途離去,亦且因為列入管制,必須鉅細靡遺一一具體完整回報,馬虎不得,敷衍不了,雖是「責任加身,壓力在肩」,卻也是「動力」,動力激發能量衝力,有助開創新局,提昇行政效率。 邇來各級政府嘗以「翻轉現狀、創造未來」要求團隊成員共同打拚努力,金門未落人後,刻正朝著理想目標,鍥而不捨,勇往直前。緣此,最需大家秉持眾志成城之精神,一齊參與時間賽跑趕路,不分彼此,協調配合,主動投入,不怕撈過界,勇於接皮球,不推諉,不卸責,多為社會大眾服務,解決民瘼民困,促使民怨減少,水漲船高,有聲有望。 綜觀縣政團隊刻正積極推動執行之重大基礎建設工程,林林總總,涵蓋全面,其中包括水頭客運中心新建工程,行政園區規劃,金城停車場,尚義、慈湖等住宅政策之啟動,迄至於今,已經召集各項計畫列管簡報會報五次,藉此集思廣益,凝結共識,一切以民意為依歸,慎之於始,每個環節要求公開透明,程序嚴謹,並自團隊成員貫澈做起,拒絕關說,讓工程順利推動,應為而為,能為當為之服務觀念,不在於盡力只要工作完成就好,而是要全心貫徹,一定要有達到目標之決心與毅力,克服萬難之態度,做到盡善盡美。否則做得雖好,但目標沒有達成,可謂任務艱鉅,任重道遠。除應加強宣導週知,也要適時推動教育,金門是大家之金門,民力無窮,大家出力,施政到位達標,紅利共享也。
-
410教改22周年的省思
今天適逢「410教改大遊行」22周年紀念,這場1994年的遊行,深刻影響我國二十年來的教育走向,在22年後的此刻,值得做一回顧與展望。 1987年台灣解嚴後,社會力為之解放,繼政治改革之後,教育議題也成為社會關注焦點,在班級學生數居高不下、國中生與高中生備受考試領導教學之害,以及高中大學錄取率偏低的背景下,「410教改大遊行」提出了「落實小班小校」、「廣設高中大學」、「推動教育現代化」、「制定教育基本法」等訴求。 二十多年來,台灣重大教育政策深受前揭訴求影響,1999年6月23日,攸關教育主體性,有教育小憲法之稱的「教育基本法」公布施行,國中小每班學生人數也已逐步降低,在高教擴充政策下,台灣高等教育更已實現普及化,2013年,台灣大專學生「粗在學率」高達85%,2012年,高教學生總數逾141萬人,超過國小在學學生人數,至此,410教改所提訴求基本上均已達成。 誠如所見,22年前提出410教改訴求時,確有其相應的時空背景,然而,二十多年來,教育主客觀條件變化不可謂不劇烈,隨著少子女化現象,當初「廣設高中大學」等主張也備受質疑。 平心而論,細究「廣設高中大學」建議,初衷確出於想要拯救深陷升學水火中的學子,可過去二十多年,也是台灣少子女化最為劇烈的時刻,依內政部統計數據,1981年出生人口數414069人,到了2010年出生人口數僅166886人,與1981年當年出生人口數相比,整整減少59.7%;另一個統計數據則顯示,從2000年起至2010年,台灣出生率竟出現連續11年的負成長,少子女化情勢之嚴峻,可見一斑。 少子化對教育現況帶來二個顯而易見的影響:班級學生人數順勢降低、小校面臨整併與退場壓力。面對少子化危機,順勢降低班級學生人數,可說是化危機為轉機的最佳因應措施,比較起來,因此導致的小校退場明顯棘手許多,如何在整併小校時兼顧師生權益與教育品質,挑戰教育部與各地方政府能力。 無可諱言,我國學校教育長期被考試領導教學綁架,國中生與高中生受害尤深,410教改要求廣設高中大學,另一個動機就是要減輕國高中生的升學壓力,遺憾的是,中學生升學壓力並未因此減輕。 分析起來,多數師生家長仍然信仰唯有讀書高的價值觀,認為子弟必須進入明星高中、進入國立名校就讀,才能出人頭地,是名校迷思歷久不衰的關鍵,也因此,歷來針對國中升高中的升學制度改良,從聯考、基測、到會考,幾乎都以失敗告終,說到底,廣社高中大學政策,雖然增加了大學與高中的供給面,但並未因此改變家長對傳統名校的眷戀,被寄予厚望的十二年國教已然陷入瓶頸,足見教育改革的複雜與困難。 都說教育是百年大計,未來就應該更為審慎的制訂相關政策,這也是410教改對我們最有意義的啟示。
-
教育部應合理補助金大發展
金門大學為爭取教育部績效補助款三千萬,被要求系所調整組織整併系所,上週並通過相關整併系所方案,包括國際暨大陸事務學系、海洋與邊境管理學系將合併為「公共管理學系」;建築學系與都市景觀學系合併為「建築與都市計畫學系」,因決策倉促,被整併相關系所師生得知後莫不一片譁然,網路上議論紛紛。 主要質疑在於金大是國立大學,上述遭整併系所大都為經營良好、招生口碑不錯,向來為金大優質的招牌系所,如今為了繼續爭取教育部績效補助款,而被迫調整。然而不得不指出,系所調整,不僅是系所名稱變更,其關乎教育宗旨、核心能力、技能專長、特色重點與師資條件的全盤重整,涉及師生權益甚鉅,如今因為學校經費不足,是否調整系所為唯一解決出路,是否金大內部已有周延的溝通協調,這是金大主事者自己必須好好思索的問題,外人很難說三道四。 但金大發展攸關金門未來發展,特別是金大轉型升格常以金門縣充裕的財政作為後盾,甚至誇口不必教育部額外挹注資源,以致造成現今教育部補助金門大學經常性預算實在偏低,若除以學生人數,平均補助每位學生經常門預算實是居全國之末。 離島大學為例,若是除以學生人數,澎科大學生人均獲教育部補助85601元,金大學生人均才57431元,金大的補助明顯少於澎科大。再者,比較其他台灣的國立大學學生人均補助高達十二萬至十四萬的事實,金大學生平均每位獲得教育部的補助,竟連一半都不到,這是一項嚴肅的警訊,只要是金門人都要向中央抗議,發出不平之鳴,抗議教育部歧視金門與金大。 金大是國立大學,金大學生近八成來自台灣,金大學生家長和所有國立大學的家長繳一樣稅,但教育部對來自離島求學子弟的教育挹注補助竟比台灣本島國立大學偏少,已嚴重偏離離島建設條例照顧離島發展的精神,特別是針對金大學生如此差別刻薄對待,身為金大人與金門人能不生氣嗎? 所幸天佑金大,金大也是全國最幸運的大學,改大這幾年金門縣政府、縣議會提供「改大卓越基金」、「建校基金」彌補教育部補助不足的缺口,也得助於金門僑領踴躍捐助,讓金大學子對教育部偏低補助產生「無感」,甚至還有覺得金大經費充裕的錯覺,畢竟縣政府這兩項基金只能算是及時雨,救急不救窮,僑領捐款穩定性也有限,因此,國立金門大學的正常營運最終還是仰賴教育部穩定永續的經費挹助,在這基礎上,縣府補助與僑領捐助才能在金大卓越發展的過程中,發揮「如虎添翼」的效果。 因發展迅速,金門大學正處在發展經費不足的困境上,所有愛護金大與金門的力量應該再團結起來,共同呼籲中央教育部必須比照台灣的國立大學給與金大正常額度補助,至少做到不歧視,若能如此,估計每年可挹注金大兩億校務基金,何必為了三千萬績效補助而被迫要調整招牌系所,而引發自身內部矛盾與衝突。
-
專業團隊規劃金門正其時也
縣長陳福海日前特地前往宜蘭縣,拜會林聰賢縣長,對宜蘭地區整體規畫概念交換意見;尤其是生態保育、健康低碳、自然環境及閒置空間活化再利用等議題進行交流,期盼能吸取宜蘭成功經驗,作為本縣總體發展借鏡。陳縣長特別指出:金門經歷八二三砲戰、古寧頭戰役及戰地政務,因而保存了相當多的資產,如戰地史蹟、文化資產及自然景觀等,強調金門雖然幸運的有得天獨厚的金門高粱,財政相對於其他縣市較為穩定,但並未達到很充裕的狀態。 而林聰賢也對此進一步表示,宜蘭縣與金門相同,過去均為農業發展,二十多年來藉由全縣總體規劃、教育空間改造、地景改造及建築文化思考,市政理念成為台灣各縣市競相追逐之縣市,宜蘭總體規劃提出的目標為「創造出健康、美麗、富裕、民主的最佳生存空間」。並聘請劉太格領軍的新加坡團隊,進行「宜蘭縣總體規劃」,林縣長接待時指出,金門近年來的發展及建設有目共睹,且金門財政充裕,相較於其他縣市的財政困窘,有了先天的優勢。 好一個聘請劉太格領軍的新加坡團隊,進行「宜蘭縣總體規劃」;及金門財政充裕,相較於其他縣市的財政困窘,有了先天的優勢之談話,且借為本論述之立意。 首先是劉太格領軍的新加坡團隊,所進行的「宜蘭縣總體規劃」。多年來,我們一直認為:先進城市之規劃,一定要由專業之團隊來規劃,切忌閉門造車,乃至關門封王。一定要禮聘在國際上有聲譽且有實務經驗之專業團隊,針對金門先天資源、現有資料,及未來願景,以世紀工程之決心及毅力,深入且專業地規劃出一個寓傳統卻具現代化之城市,進而開拓就業機會,留住青年人及外來人口長住金門,這才是活化金門、樂活金門、富裕金門之至道。 為何需要有聲譽且有實務經驗之專業團隊,來規劃金門?因為城市規劃是處理城市的工程建設、經濟、社會、土地利用佈局,以及對未來發展預測的專門學問或學科。它涉及城市中產業的區域佈局、建築物的區域佈局和分類管制、道路及運輸設施的設置、公共設施的規劃建設及城市工程的安排,主要內容有空間規劃、道路交通規劃、綠化植被和水體規劃等內容。城市規劃是城市建設和管理的依據,位於城市管理之規劃、建設、運行三個階段之首,是城市管理的龍頭。 也因此,此項工程不僅是項專業,更具有國際性,豈能輕視之,更切忌以本土化之心態來規劃之。正如昔日新加坡為了重植草坪,特地遠至英國禮聘專家至新加坡指導重植在華人眼中不值一錢之草皮一樣。也唯有以此心態,才能真正有效;且正其時也;因為正如林縣長接待時所指出:金門財政充裕,相較於其他縣市的財政困窘,有了先天的優勢,如今,不正是良機所在?我們也相信,此願景指日可成!
-
政治人物不被信任什麼都是假的
近日,中研院院長翁啟惠因涉入浩鼎新藥解盲與疑似股票內線交易風波,從原來信誓旦旦自己絕無半張浩鼎股票,到被爆料以女兒人頭持有,再到滯留美國兩度以電郵請辭未被獲准,甚至被質疑可能「落跑」。 不管翁院長此刻是否真如他所言,是因健康因素,經醫師診斷不適宜長途飛行,或只是推託不敢面對國人的藉口,抑或還在苦思應該以何種說詞來面對立院及國人的質疑。翁院長位居政府最高研究機構的領頭人,聲望崇隆,卻因為浩鼎新藥事件而搞得灰頭土臉,甚且可能人格掃地。在爭議過程中,多數人不會在意其學術專業價值,是否攸關國內整體生技產業存續,只會把焦點放在其個人的誠信上。 人而無信,朝在天,夕在地。老祖宗造字原即富含哲理,人言為「信」。凡人立身處世,與個人說的話息息相關。所以,才會有「君子寡言而行,以成其信」的名言;此處「寡言」並非指少說話或不說話,而是指少許諾,按現在尋常政治用語,言即是「支票」,寡言即少應許、少承諾、少開支票。 說話太容易了,一興起即可江河滔滔。有些人甚至以「能說」自傲或驕人;俗話有「滿嘴跑火車」以揶揄那些想說什麼就說什麼,長篇大論儘說些不靠譜、不真實,甚至做不到的人。時日久了,習慣性的信口開河必將危及立身之本「信用」。所以故,古有名訓「不可乘喜而輕諾」,人一高興,心情大好,話就容易像脫韁野馬四處亂竄。 最近媒體報導,原本高人氣的媒體寵兒台北市長柯文哲,其施政滿意度狂跌,某平面周刊指出,其滿意度已經跌至42.4%,不滿意度則攀升至39.1%,即將面臨死亡交叉。面對低迷的民調,柯P直言,再跌下去就完蛋了。柯P的困境或是問題,還只是「失言」,未到「失信」的地步;但是,話講太快,思慮不周,以致反覆,漸漸的損及自己的率真與天真,最後離「失信」也就不遠了,正所謂「真者,精誠之至也,不精不誠,不能動人」,無法「動人」、無法「感動人心」,政治人物的路也就到頭了。 所以「人之所助在信,信之所本在誠」、「不信不立,不誠不行」;要得到別人的信任,一定要儘量做到言行合一。承諾前,務須慎思明辨,承諾後,必得說到做到。不能因為有了新的利害衡測,或自以為今時非彼而自食其言,正所謂「君子信誓,不遷于時」、「輕諾者,必寡信」。 今年初,縣長陳福海在展望新年願景時,曾表明會轉換心境,多溝通、多傾聽,用更柔性的施政,圓自己的金門夢,並繼續為這塊土地燃燒熱情。他也以去年的重要施政,如55歲年金及解除自然村設置斜屋頂及酒瓶欄杆的規定等為例,並說,「政治人物重然諾,這是他選前的政見,感謝議會的支持和同仁的努力,讓他的政見沒有跳票,過去一年的執政,也讓他深深體悟,政治人物不被信任、不被支持,什麼都是假的。」 誠哉斯言,不論是中研院長翁啟惠,或是台北市長柯P,甚至,所有政治人物都應該有所警醒,所謂「無信患作,失援必斃」,亦即,一旦信譽掃地、得不到人民的信任,則必陷於孤立無援的境地。
-
加深金廈合作兩岸對接交流
廈門市政府副市長倪超日前率廈門市經貿參訪團蒞臨金門參訪,陳縣長、倪超副市長並就加深金廈觀光旅遊、經貿推動的合作議題,展開會談,會議中金廈雙方就小三通船班調節機制、水頭碼頭空間改善、共同營銷赴金旅遊、簡化離島落地簽手續及金門導遊在廈執業等旅遊議題充分討論,並研商推動金門海運快件專區及海外倉、爭取放寬赴金投資貿易限制、對接廈門自貿區等經貿議題進行交流與意見交換,期望共同提昇金廈小三通旅遊人潮及促進相關產業經濟發展。 廈門在歐洲殖民時期,是主要的通商口岸,現則為大陸經濟特區,而位處前線的金門,過去為防禦重鎮,島上各處遍佈著戰地建設。擁有特殊地理與歷史的金門,依據歷朝歷代定位的不同,亦分別扮演不同角色,因此和對岸建立時而密切、時而對立的關係。 西元1949年,中華民國政府播遷台灣後,宣布停止對中國大陸一切形式的通商、通航和通郵。期間兩岸居民被禁止往來長達半世紀。直至西元1987年,中華民國放寬居民以探親名義到中華人民共和國,兩岸民間的交流自此開始漸漸繁忙,包含兩岸小三通通商與通航等。自兩岸結束對峙關係、金門解除戰地政務後,西元2001年開放與大陸往來的小三通,西元2008年更全面性的開放台灣居民經由金門與大陸互通,在人流、物流的成長與經濟、社會、文化的交流及發展上,廣度與深度均不斷的拓展。 儘管因政治立場與政治因素所致,兩岸的政治對話曾處於僵局狀況,兩岸間的互動和協商,也等於幾近停擺情況,彼此之間的關係更一度緊張。整體而言,台灣在官方互動上較為曲折紛擾,但民間的交流卻持續熱絡。尤其僅一水之隔的金門與廈門,秉持著兩岸一家親的精神,基於互相認識、互相瞭解、互相尊重、互相合作的合作原則,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兩岸交流頻繁不斷,以共同謀求兩岸人民最大的幸福而努力。 兩岸之間的交流,期能在對等互惠的精神下,就實質的問題來作面對面的討論,現今很多城市發展都面臨著產業、交通、環境、治安、社會福利問題,可互相取經、截長補短,透過參訪交流與觀摩,提升對基層聲音的正確理解,深入探討問題基本癥結之所在,兩岸同時也在互動中相互瞭解、在交流中彼此認識,除可建立良好友好關係,還可增進兩岸之間產業效益,進而帶動經濟成長。 兩岸關係的連結對金門整體發展相對重要,尤其總統當選人蔡英文5月20日就職與民進黨執政,兩岸關係或許將有些許變數。儘管對於兩岸議題的政治立場,社會大眾仍持有不同意見和分歧,但兩岸維持正常的互動與交流,持續深化與對接,並藉由旅遊合作與經貿合作等各層面運作,加強雙方理解、化解彼此歧見、建立互信關係,和平發展,兩岸的地方民間與政府交流已成一股不可逆轉的趨勢,也盼透過兩門持續對接、增進交流能量,使兩岸穩定繁榮的基礎更為鞏固,為雙方的發展創造更好與良性的契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