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
-
關鍵時刻的關鍵思考
為推動申遺,地區推動工作小組已召開多次會議,同時也積極參與國內外世遺特展,希望將金門行銷出去。 金門的歷史長達一千六百年以上,先民們在這塊土地上長時間努力經營,積累了相當深厚的文化基底,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空間氛圍,再加上長達四十年的軍管與戰地政務,限制了地方發展,但也使得一些歷史文化、傳統建築幸運的保存下來,這正是金門最重要的文化特質,一種延續千年以上「活的閩南文化」。 近年在政府推動世界遺產工作下,金門列為十八處潛力點之一,縣府為此也已展開系列籌備工作,四月間監委黃煌雄、劉興善來訪,並於七月提出調查報告,肯定金門推動是項計畫的正確性。面臨著這項重大政策影響下,金門正處在發展的關鍵時刻,亟待政府與民間共同努力,申遺才有望成功。 為爭取金門傳統建築列入世界遺產,首先,我們必須釐清「世界遺產」這件事情和金門未來發展是否可以結合,且是否符合縣民共同的期待。以「國際觀光休閒島嶼」的縣政目標觀察,加入世界遺產的各項措施,目標幾乎一致,而且可以達到充分加分的效果。世界遺產並不是凍結式的保存,而在於透過合宜的再利用,突顯金門的文化價值並建構一個適宜人居的永續環境。 其次,引入世界遺產的觀念,自然必須瞭解這項重要工作的基本原則。世界遺產首重「價值評估」,並且要求這些價值應具備「真實性」和「整體性」這兩項基準。金門所具有「活的閩南文化」基本上符合世界遺產的價值,然而如何由鄉親們對既有環境熟悉的認知與思考方式,轉以世界遺產的原則,重新思考這些價值並向外推廣,就涉及相當重要的價值「再詮釋」議題。 面對一個歷史文化的延續與基於世界遺產觀點的再詮釋,相對的工作較為浩大,也需要較長的時間,臺灣的八十五度C咖啡、鳳梨酥以及金門的鋼刀、麵線等,都有經過再詮釋而成功轉型行銷的經驗,對我們並不陌生,只要有清楚的計畫,加上全民的努力配合是可以做到的。 據協助金門推動申遺的中國科技大學文資中心主任閻亞寧表示,地區初步已選取七處傳統閩南文化的重點,包括了(1)瓊林聚落:具有一千年歷史,活的閩南聚落與文化。(2)珠山聚落:傳統閩南文化的理想聚落。(3)水頭聚落:閩南、僑鄉兼容並蓄的大型村落。(4)山后聚落:近代僑匯支持整體規劃的村落。(5)古寧頭聚落:戰爭洗禮的場域。(6)後浦城鎮核心區:金門歷史的政經、文教重鎮。(7)翟山坑道:兩岸對峙的軍事遺跡。它們是一千六百年文化的主要載體;而全島優質的生態與人文環境,則是襯托核心價值的重要場域。 誠如閻亞寧副教授所言,申報世遺絕不是單純文化資產保存課題而已,更是一項重要的環境與精神層面的再思考與行動,除了行政部門充分的整合外,更需要全體縣民的熱心參與;另方面亦應該透過各種方式,使外來的客人們同步的感受到金門的轉變,共同為打造具國際化標準的文化觀光家園而努力。
-
對金門大學島的期許
李縣長上任以來,即揭櫫「大學島」的理想,希望在金門各鄉鎮設置不同特色之大學,徵聘兩岸優良教師、廣收兩岸三地學子來金就讀,最終使大學城與各鄉鎮之生活圈相結合,透過教職員工、學生、探親家屬的消費,帶動地區經濟發展。這,是「大學島」的構想。 理想落實在現實面,縣府推動「大學島」政策,已斐然有成。目前國立金門大學已改制升格,也已招入第一屆來自普通高中的學生,正式走上了「大學之路」。日前圓滿落幕的第四屆世界金門日,諸多僑領特別前往金門大學,甚至慷慨解囊、捐款興學,讓時序彷彿又回到數十年前僑匯興學的年代,只是將場景換成了現代化的高等教育機構。海內、外鄉親對「大學」期待之殷,由此可見一斑。 最早在金門設分部、開碩士班的銘傳大學,當年在議會與縣府支持下,於文化園區申請撥用縣有地,於此興建之校舍,包括綜合教學大樓及體育館等,即將在月底啟用,「金門分部」初期擬招收觀光、傳播學院大學部學生;規劃設置「傳播媒體整合中心」及「觀光教學實習中心」,提供專業研修場所,供台商幹部或地區民眾進修研習;另外,銘傳也打算配合地區需求和學校特色,推出各類推廣教育課程,以滿足東半島鄉親對高等教育資源的需求。 此外,高雄大學目前也動作積極,在縣府、議會的大力支持下,即將在榜林的國礎國小設分部,招收EMBA,且高雄大學原本就在金門針對兩地台商開有碩士在職專班,不但師資多元,且相關經驗豐富,未來打算在此基礎上開設更多班,為鄉親、為兩岸學子提供進修機會。樹德科大同樣動作積極,打算在金門的「地理中心」瓊林村附近,選擇開瑄國小後方劃設校區,整體進行規劃與開發。 在這些大學島的「參與者」當中,金門大學稱得上是天之驕子,享受了來自海內外金門鄉親的協助與祝福。第一次招收普通高中學生,也交出了一張漂亮的成績單,稱得上不負眾望。未來金大該如何在軟、硬體方面加強「建設」,是最重要的議題。當然,教育建設無法立竿見影,欲與歷史悠久、傳統深厚的臺灣著名大學競爭,實有相當困難。然而,金門大學將與其他各個大學共同成為中華民國的高等教育展示櫥窗,又吸納了不少公共資源及私人捐款,尤有必要認真面對問題,超越自我,建立完善的學術制度與風氣,培育獨立思考且具社會關懷的人才,如此方不至辜負各界期望。 至於包含金大在內的島上各所大學,又該如何共同營造「大學島」特色?方法無他,唯有深耕傑出的學術研究,結合金門獨特的條件,善用鄰近中國大陸的地理區位等優勢,形構特色,才能在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包括閩南文化研究,華僑研究,世界文化遺產,文化與生態觀光,海洋資源開發與利用,中國政經社會研究等等,都是營造特色的方向之一。我們期待參與「大學島」建設這場「世紀工程」的各個大學,能在此深耕金門,不但在學術研究上有所產出,議題又與在地緊密結合,貢獻之智慧為地方所用,與地方形成良性循環,最終能在各個層面上真正落實「大學島」理想。
-
以社區營造重振新金門
「社區營造」一般是指居住在同一地理範圍內的居民,持續以集體的行動來處理其共同面對社區的生活議題,解決問題同時也創造共同的生活福祉,逐漸地,居民彼此之間以及居民與社區環境之間建立起緊密的社會連繫。日本的宮崎清教授認為這些議題可區分為「人」「文」「地」「產」「景」五大類。「人」指的是社區居民的需求的滿足、人際關係的經營和生活福祉之創造;「文」指的是社區共同歷史文化之延續,藝文活動之經營以及終身學習等;「地」指的是地理環境的保育與特色發揚,在地性的延續;「產」指的是在地產業與經濟活動的集體經營,地產的創發與行銷等;「景」指的是社區公共空間之營造、生活環境的永續經營、獨特景觀的創造、居民自力營造等。因此在此公民意識當家之世代,社區營造成功與否攸關城市營造成敗,易言之,若能有效營造社區,才有新金門的未來。 舉例言之,以金門諸多荒蕪自然村及廢棄營區,不禁令人想起四十年前,座落在大肚山的立全社區:一個原本路燈不亮、雜草有一樓高,近乎廢墟的社區;但多年來,只有二十多戶社區的住民一步一腳印,造景美化,小社區竟變身成模範社區,吸引上百戶遷入,連大陸、日本都派員取經。走訪社區,映入眼簾的是以廢棄油漆彩繪的圍牆,及醒目的「風車之鄉」字樣。而入口小涼亭是居民飯後閒話家常所在,照明電力來自一輛改裝的腳踏車發電機,居民聊天兼運動,涼亭後方風車輕轉,宛如人間仙境。很難想像民國六○年代的立全社區幾近廢墟,在居民全心努力下,大夥定期全員出動大掃除,以鵝卵石、木炭過濾洗澡水,導流成為生態蓮花池;家戶樓下放置「雨撲滿」水桶,收集雨水洗手澆花;公寓牆面拼貼彩色廢磁磚及可樂罐折成的龍蝦,破損的機車安全帽化身成為成排花盆,整個社區門面煥然一新。談起家園,居民臉上寫著驕傲,這就是社區整體營造成功之顯例。就此而言,對金門來講,何止是他山之石而已! 當然,雖說社區營造基本上是社區自發的行動,但多數公共議題的處理,仍必須運用公權力或者需要公部門的補助,因此政府為了支持社區營造往往訂有特定的政策,其執行方式與一般政策不同,曾旭正特別主張以「社區協力政策」來加以區別。自1994年文建會提出「社區總體營造」的概念並推動數項補助計畫以來,台灣的社區協力政策逐步由文建會擴展到其他中央部會,如環保署的「生活環境改造計畫」、經濟部的「創造形象商圈計畫」;2002年甚至整合提昇為「挑戰2008│國家發展重點計畫」中的「新故鄉營造計畫」。但我們若熟識世界各先進國家之案例,當知社區營造必須來自二個力量:知識份子的指導、社區居民的熱心參與,就此而言,若能配合金大師生,及各鄉里的分工合作,則金門社區營造指日可成;新金門亦必來日有成!
-
興學繼往以法僑民先賢
第四屆世界金門日榮耀落幕,許多成功的金門海外鄉親不遠千里返鄉共襄盛舉,更是慷慨解囊支助金門大學的諸多建設。過去,許多金門人為了生活之故,篳路藍縷的下南洋,不知道付出多少代價,才有幾人得以開創大事業崢嶸顯耀。而過去僑民的精神,賺了錢就僑匯家鄉「起厝興學」。因為在金門人的心裡根深蒂固的知道,必須拉拔後代子孫,讓自己的後輩受良好教育,才能出人頭地,光宗耀祖。本屆世界金門日再顯此一精神,僑民先賢不僅表現濃厚的鄉情,更舊時金門民風傳承的體現。 金門縣政府籌辦世界金門日之精神,除了號召海外僑民返鄉尋根,以解其思鄉之苦,更重要的是讓金門舊時代的精神得以延續。返鄉敘情、尋根追思,是旅外金門人深埋內心的情愫。不論國共內戰之前的艱困環境,還是後來的軍管年代,金門人都被迫需要往外發展。於台灣本島超過數十萬的旅台金門人,因交通之便近廿年來,旅台的金門人往返頻率得以增加。而遠赴海外發展的金門人及其子孫亦不遑多讓或更甚之,也只在近幾年內隨著金門觀光的開放,才陸續得以一償返鄉之夢。 彰顯先賢的成功事蹟,讓後輩子孫得以起而法之,是金門重要的中心思維。是以在各姓氏的宗祠中,樑上掛滿了過去祖先們的榮耀,目的無它即是為了後代子孫視其為標竿,起而效尤光宗耀祖。於現代人的眼光中,或許評之為舊思維,但事實上這種精神確實能激發子孫向上的動力。本次世界金門日許多成功的鄉親,其事蹟透過金門日報社連日來的刊載,不失為發人省思激勵後輩的範例。 本屆世界金門日正逢金門大學首屆掛牌,發展地區高等教育成了本屆活動的重點與目光所聚。也因此,在本屆世界金門日的助力下,金門成為大學島的趨勢更邁向前一大步。扶搖乘風而起,金門縣政府多年的經營下,結合金門大學得實現,為金門未來的發展找出一條可行之路。透過辦學培育出更多的人才,無論是本地子弟或是來自外地的學生,在金門學成之日也是展翼之時。待他日有所成就時,循著現今這些成功的先賢如楊忠禮博士一樣回饋金門,這才是金門精神的落實與延續。 除此之外,透過世界金門日的舉辦,喚起遠方的金門鄉親溯本,藉此行銷金門也是舉辦世界金門日的目的。這幾年開啟此風之後,顯見許多旅居海外的第二、三代金門人紛紛返鄉探親旅遊。透過他們的渲染,金門的風光可望成為許多國際人士的造訪誘因。事實證明,國際旅遊人士赴金前來已起了步,金門可望因此成為國際性的觀光地。 這些刺激與誘因,也是促進地區居民增長自我的機會與動力。過去因為現實的封閉,無可迴避的是我們喪失了不小的競爭力。本屆這些成功的海外企業家更是現身傳授一己之經驗,即使不會一蹴即成,但成功與學習的種子已經在年輕一輩的子弟們身上播了種。世界金門日的意義不僅僅是一場海內外金門人的盛會,更是金門精神的世代傳承。
-
金門論壇創造雙贏
「離島,離鄉不離心」,中華民國建國一百年,十月十六日,來自海內外的四十七個社團,一千四百多位同鄉,齊聚金門縣立體育館參加第四屆金門日盛會,並藉由聯合祭祖大典展現「血濃於水」的鄉情。動人的鄉情聯誼之外,此屆金門日最大特色還在於「金門論壇」、「海外成功企業家經驗分享」的會程及被視為「亞洲之星」的楊肅斌在金門大學一場攸關「創造雙贏」的專題演講,為亟欲「金門起飛,國際接軌」的島嶼注入新思維、新活水。 十月十六日下午在金門大學舉行的世界金門日「金門論壇」中,縣長李沃士以「金門縣概念性總體規劃案」揭示道,金門已從過去的戰地環境中、戰地角色走出、轉化,逐漸邁向兩岸交流最頻繁的城市。 「金門縣概念性總體規劃」無疑是「金門論壇」中全方位發展金門的論述主軸。至於發展願景與行動策略,國立金門大學校長李金振以「共同打造金門一流大學」發表論點,他指出,看似處於「離島」的金門大學,卻具有其他區域大學不敢望其項背的競爭優勢,它是以台灣為中心最接近大陸的大學,可以是台灣經驗的象徵以及招收陸生的核心大學,因之,金大也可成為產學合作、經濟建設的研發中心,再以金門特色造就兩岸優良學術平台。 大學島的架構是一種選項,「金門論壇」亦出現了以文化、經濟為藍本的聲音。文化面,藝術家國策顧問李錫奇提及金門文化層面宜更寬廣拓展,除了傳統、現代文化兼容並蓄,它也需要一些配備,如興建地方特色又具國際水平的美術館與文化館,如此才能打造國際觀光島,作為廈門的後花園;經濟面,在後ECFA時代,縣議員陳滄江剖析現今金門沒有特殊產業的環境下,ECFA對於金門產業的發展誘因和對觀光產業的發展利基,如何從經濟面向走出一條自己的路,是金門人必須思索、面對的課題,而拉回現實,要先解決「土地、水、電力」等資源問題,並提出「通橋、通電、通水」的「新三通主張」。 長期生活在自身土地上的金門人有著殷切對島鄉突破限制的主張,身在海外的金門人,也有以個人經營企業的經驗論及發展金門的宏觀之見,印尼雅加達金門互助基金會總主席黃進益在會中提出要結合海內外同鄉,掌握「天時、地利、人和」的機會,一起關心家鄉;雅加達金門互助基金會副總主席王振坤勾勒出「把未來變成夢想,把夢想變成現實」的成功之道;馬來西亞柔佛州金同廈會館總會長、拿督陳成龍強調了「觀念改變、行動改變,才能改變自己的命運」,他亦認為,吸取成功者的經驗和他們過去累積的智慧,只有設定目標,擬定周詳計畫,自我加強和提升,善於掌握新資訊和時機,勇於嘗試,才會擁有未來存活的空間。 金門論壇、海外金僑成功企業家經驗分享之外,被國際媒體評為具影響力「亞洲之星」的馬來西亞丹斯里拿督斯里楊忠禮之子、楊忠禮機構(YTL)董事總經理楊肅斌,十月十七日下午則在金門大學楊肅斌演講廳作了一場以英語演說,金大企管系主任顏郁芳即席精確翻譯的「雙贏VS壟斷」專題演講,開場時楊肅斌以感性的口吻感謝主,感謝來自金門的祖父母及父母,「如果不是因為他們重視教育,我不會站在這裡」,隨後切入演講主題,他勇於批判官僚體系最大的弊病,就是「缺乏彈性,墨守成規」再論及獨裁者最大問題就是「從不與人分享」,楊肅斌強調,成功的國家、政府與企業,必須要有「自由發想」的環境,也得善用「主的語言」、「人的語言」、「工具的語言」,並且打破一切獨佔性的壟斷,才能創造雙贏。 在母鄉登場的第四屆金門日,因著金門論壇,海外金僑成功企業家經驗分享及「亞洲之星」楊肅斌「創造雙贏」的專題演講,各方腦力激盪,世界金門日,看見了金門,也走向了世界。
-
他山之石可以攻錯
日前電視新聞專題報導有關新加坡未來城與國際島嶼之新建設,其中有許多規劃可以作為金門未來建設之借鏡,若能再加上我們原有的人文史蹟、戰地遺跡、生態環境,將使金門真正成為國際島嶼之未來城市,而且新加坡又是我們之僑鄉,延攬聘請一些金僑人才或富商,共同規劃建設與投資,未來之金門美好願景是可期待的! 報導中指出:新加坡為了解決水問題,除了以四管齊下之政策外,還在市中心興建一個一萬公頃的城市水庫,並利用河流及水溝的水淨化再利用建設濱海灣,不但可作為水上運動之用水,而且有防洪效果。另外,新加坡為了發展生態科技城,在市中心興建一座市區植物園,佔地101公頃,包含各種不同季節氣候控制溫度之植物,利用碳中和之科技,不但能節能減碳,而且能產生更多的清新空氣。新加坡也為了成為世界富豪收藏中心,成立國際藏金庫,讓名人富豪作為名畫、名車、珠寶……等之收藏與交易中心,這與目前金門發展高粱酒藏酒庫相同,若能再吸收他們的管理經驗,擴大其他高級品之收藏,以金門純樸安全之人文特色,必能作得更好。另外他們在鄰近之聖陶砂島發展賭場、劇院及觀光設施,也有助於我們未來發展烈嶼島之新思維,以上都是我們金門可作為未來建設成為國際生態島之參考。 本縣為適應時代潮流,發展觀光特色,並營造國際島嶼,近年來除了引進金車教育基金及外籍英語教師協助地區國中小推動英語教學,更全力創新英語情境教室,讓學生有真實的英語學習環境,但由於語言學習需要更多的生活化環境,若能再學習新加坡推展多種語言的經驗,推動交流互訪活動,以英語做為交談語言,必能提升我們金門目前推展雙語教學之功效。 新加坡雖然是一個國家,但是他們的環境與我們雷同,有很多文化均來自福建閩南地區,而且金門華僑也不少,若能利用世界金門日活動,擴大延聘在新加坡或其他東南亞國家有成就之鄉僑回金門共同切磋建設經驗,建立人才交流機制,必能對金門未來發展助益良多。 新加坡已連續十年被評為「最適合亞洲人居住的城市」,雖然他們有80%以上的居民住在政府建構的房子,沒有豐富的自然資源,但他們卻過著平安快樂的生活,沒有乞丐,治安良好,社會和諧,儼然與金門完全相同的生活環境。根據新加坡的歷史發展記載,他們在建國之初,經濟瀕臨癱瘓,失業人口眾多,社會秩序混亂,土地無法耕種,大部分也都是花崗岩地質,沒有任何礦產,自然資源貧乏,跟我們金門以前是完全相同的,他們所以有今天,新加坡人認為完全是憑著他們自身的智慧,不斷創造新的自我,追求卓越,充滿文化包容的氣質,高度的自律生活及誠信的道德觀念,這不也是我門金門人的特質嗎? 由以上論述,我們若能學習新加坡人,發揮金門人剛強自信、不怕艱難困苦的精神,共同努力奮發經營這塊土地,將會使金門發展成為一個效率、公平、安全的理想社會。
-
正視差異化為浯島永續榮景再啟新猷﹗
第四屆世界金門日大會於本月16日上午在金門登場,共有約1,400多位旅台、旅外的「金僑」回到故鄉。李縣長在致詞時表示,金門正等待繁榮崛起,期待透過這場盛會凝聚所有鄉親的能量,激盪出更多智慧,為金門創造更美好的未來。 適逢建國百年,世界金門日又首度回到原鄉金門舉行,相映出來的能量自是不容小覷。大會期間,旅居海內外的鄉親、僑領們,共聚小島、共訴鄉愁,更重要的是還共同見證了家鄉的進步。金門從一歷史前線,蛻變為兩岸交流門戶,展望未來,當然還有許多事必需加大勁度去做,正所謂「德不孤,必有鄰」,海內外金門僑胞已不下百萬人,這些僑胞的鄉誼便是支撐我們前進最大的力量。金門要以何種姿態迎接未來的自己?或許,還得問現在的金門如何邁步走? 有些時候,我們會對家鄉的進步出現無力感;縱使今日的金門已較昨日的金門進步許多。但,想保留的留不住,想開發的處處制肘,甚至還有更多的規劃、願景,猶處於空中閣樓。至此,我們必需愷切的理解:「金門猶然缺乏具體實效的中長程規劃。」縱然有關金門的規劃案已然汗牛充棟,但真能務實踐履的,十未得一二;金門發展之恐慌,其來有自,甚而於今基礎的水電建設,猶未完備至十年後的需求,更遑論邊做邊修的交通建設。金門的未來恐不在紙上的亮采,而在於能揮灑多少顏色,甚而,該去計較顏料從哪來?在朝野對立、國家認同依舊分立的現狀下,誰能許我們一個繽紛的未來? 馬總統在9月11日出席旅臺各地金門鄉親在臺北市成立的「馬吳後援總會」時公開表示,「要讓金門未來扮演兩岸關鍵角色,其建設發展『當然不能比廈門差』」,博得與會金門鄉親熱烈的掌聲。當然,馬總統自非妄言之人,但落實在各部會對金門的擘劃眼界,我們仍然要說:「理想與現實,果然還是落差許多」。單以機場的建設為例。廈門高崎機場2010年旅客吞吐量為1320萬人次,預計2014年將達到其擴建完成後的終端容量2200萬人次;而現在新機場的建設項目已列入國家「十二‧五」及海西經濟區發展規劃,力爭在2018年建成,2019年投入使用。而金門呢?「缺乏遠見」一直是金門所有基礎建設共同的通病,以至於,縱有企業主敢於金門投資,猶要進二退一的細細思索:到底金門發展的基底在哪裡?又是否金門又將回到那閉鎖的島,只等憤怒的民意敲開那始終跟不上時潮的門。 中國自1980年代宣布成立「廈門經濟特區」後,廈門即成為大陸重點的發展城市,在諸多政策利基下,大量外資湧入,造就了今日廈門的繁榮;而金門,縱已解除戰地政務,中央仍視金門為「戰地」,不僅軍方仍占有大量的土地,眾多史蹟仍列為軍事管制區,更遑論有任何靈活的政策用以招商引資。中央政府對金門的發展定位,遠不如大陸當局對廈門的明確,金門的建設發展「只能比廈門差」。 世界金門日期間,世界級的金僑紛紛捐款興學,以至於金大有了許多冠名的學院、講座、會議廳,教育部甚且罕見的宣布在5年內給金大100個教師名額。這便是金門的不同之處;冀望中央能正視離島的差異化,試行更多「因地制宜」的政策,或能為浯島的永續榮景再啟新猷!
-
世界金門日金門向前行
第四屆「世界金門日」盛會,頃在縣政府妥善安排之下,經過兩天密集議程與參訪活動,即將於今(十七)日下午劃下休止符,宣告順利圓滿閉幕,大家臨別依依,相約後年再見。 縣長李沃士主政以來,首次舉辦此項具有延續性、建設性大型活動,雖是蕭規曹隨,惟也改弦易轍,在既有基礎上,精益求精,自始親自領軍,行政團隊動員,縝密籌劃,用心投入,所謂「態度決定高度,細節決定成敗」,已然成為凝聚金門人「振興家邦」溝通平台,各方支持熱烈,預期「核心價值」躍然呈現,祇要有目標、有理想,講對話,做對事,繼續做下去,持之以恆,就能發揚最佳效果。 「世界金門日」,意義非凡,淵遠流長。既是專屬「金門人」之集會,也是「凝聚金門鄉誼,共創金門未來」實際行動。此次報名與會國內外僑社多達四十七個,海內外返回金門鄉親代表更達千眾之多,創下歷屆參加僑社與人數最高之紀錄,亦且首次選擇在金門地區舉辦,同是家鄉人,來談家鄉事,不啻也是金門今年一大「盛事」,更是大家夢寐以求相見歡的「樂事」。 而與會僑親代表津津樂道者,則是縣政團隊工作表現與服務精神,其中以地政局配合推出之「地政成果」展,最為引人注目,土地為庶政之母,其與金門之建設發展,猶如血肉密不可分,旅外遊子對於故鄉土地產權問題,莫不念茲在茲,對此縣政府固已採取許多協助解決措施作為,但以此次陳列展出之成果資料之介紹與說明,最讓僑親感到興趣,也就是僑親代表們可以藉由參觀展出成果資料,了解如何申辦土地登記,當其土地產權受到損害,如何提出維護私有權益之主張,於公達到政令宣導功效,於私滿足民眾知的權利。 此外,縣政府竭盡心思,備有「金門風味餐」款待與會金門鄉親,一頓「蕃薯粥、大麥糊」,代表著「四海歸心」濃濃情懷,讓人回味無窮,曾有僑親表示:品嚐家鄉古早味,猶如時光倒流,回到農村童年時代,無怨無悔,幸福快樂,永遠難以忘懷,足見僑親代表不辭千里迢迢,束裝回到家鄉參與「世界金門日」之愛國愛鄉精神,值得肯定敬佩。 金門是中華民國之金門,也是海內外安身立命之家園,經過漫長奮鬥經營,各項建設,根基穩固,社會福利,領冠全國,今藉建國100周年舉辦「世界金門日」活動,應是海內外百萬鄉親集中意志,增進鄉誼,溝通交流,相互砥礪,共創新猷之起點,且是回顧過去,策勵將來,齊力向前,期以更上層樓之保證。倘若大家能將此次「所見所聞」之家鄉繁榮真象,齊向世界發聲,以一傳十,以十傳百,以百傳千,以千傳萬,週而復始,賡續傳銷讓世人認識金門,了解金門,進而愛上金門,協助金門,則「世界金門日」之舉辦,更有意義。 時代在變,環境在變,茲此兩岸關係和緩,各種交流活動日益繁集,且已開放自由行之際,島嶼眼前一切,誠然猶有不足,原地踏步,停滯不前,躊躇遲疑,將會落伍。縣長李沃士曾經說過:「金門已成和平島嶼,唯有團結合作,求新求變,才有前途」。因而,當務之急,大家應該同心齊力,共同推動區域重大基礎建設,積極展開招商引資,促使金門脫胎換骨,帶動經濟起飛,凡此願景,胥賴金門人「念茲在茲」,團結合作,自動自發,負起責任。 建設工作,任務艱鉅,縣政府或是只是一個「火車頭」,不惟需要「動力」,亟需「推力」、「助力」與「拉力」,四者合而為一,即是「實力」,此次參與「世界金門日」之海內外鄉親代表,既是「金門發展」之「動力」,也是「金門向前」之「推力」與「助力」,有了「實力」,自然會有「拉力」。所謂:「自己道路自己開,一切操之在己」,至盼海內外金門鄉親大家攜手並肩,克服難關,結合各方之力量,共同行銷金門,帶動金門走向國際,走向世界舞台。
-
金門島鄉誼夢土新世紀海上仙洲─全民同心迎接第四屆世界金門日
中華民國建國一百年,金門島嶼見證著炎黃子孫百年殷勤的耕作歲月,這個開浯先民中的世外桃源,雖然因天然資源有限,民眾為生計常得往外遷徙發展,對於這生育哺養的貴島卻始終滿懷感恩。本年度欣逢中華民國建國一百年,並為第四屆「世界金門日」盛會,且讓我們同心祝福我們的國家與家鄉生日快樂,海內外全體鄉親並相約用濃郁鄉情綴滿鄉土與家園。 中華民族悠久歷史文化當中,浯洲島鄉發展脈動常是如影相隨,回顧著先民蒞臨浯島開疆闢土,總是充滿艱辛歷程,在這個四面環海充滿冒險的環境挑戰下,卻孕育著堅忍剛毅的個性,常常精神抖擻的迎接著未來。一千六百年來,在各種主客觀因素鍛鍊與醞釀下,不僅培育出金門豐富的人文底蘊,也培養出樂天知命、溫文善良的浯島子民,島鄉民眾熱情好客,疼惜鄉土,這座古文獻中的海濱鄒魯,早已成為充滿人情味的金門島鄉。 中華民國建國一百年當中,炎黃子孫所受的苦天知道,而昔日與廈門福貴並稱的貴島金門,島鄉民眾所受的苦難並不亞於其他地區,「貴島」的可貴之處,即島鄉民眾無論遷居何處,總是不會忘記自己的家鄉,人人滿懷思念,定期返鄉探視,流浪異鄉的眼淚獨自品嚐,卻將最美好的事務留守在家鄉,「孚濟廟」展現著金門人的鄉情信仰與感恩理念,出外人藉由僑匯等回饋鄉里,見證著島鄉原來早已擁有無形的豐碩資產。 一千六百年的鄉誼發展歲月,一百年的鄉情網路歷程,在這當中,天災人禍總不間斷,但不改民眾對於島鄉的疼惜與關懷。金門是先民落腳的異鄉,也成為遷徙的原鄉,原鄉與異鄉,串連著綿密的鄉情,特別是近一百年當中,各種時代苦難在此交織,在傳統文化之外,碰撞出「僑鄉文化、戰地遺跡、自然生態…」等更璀璨的內涵,當鄉情由五湖四海湧入之際,由兩岸三地,由全球各地的民眾也遷居到這個島嶼,金門成為他(她)的原鄉,這些新金門人同時成為我們的鄉親,多元而豐富的鄉情讓島鄉更加元氣十足。 上世紀末葉,全球化浪潮風起雲湧,數位科技更加速天涯若比鄰的可能,然而,「民族」與「家族」仍是現代人生活的重要元素,金門面對著無限的考驗,也始終關懷著全球各地的鄉親,她依然是座重視感情的島嶼。我們舉辦「世界金門日」,即在鼓勵海內外金門人偕伴回娘家,回到母親島重溫家庭日的溫馨,同時藉此相互砥礪,聯絡情誼,經驗交流,分享新知,見證著金門熱烈的人情味,見證著一座鄉情洋溢的世紀島嶼。 一千六百年來,歷代先民用熱情與生命在全球各地書寫歷史,如今,傳承先民命脈,延續浯島香火的重擔落在我們這一代金門人身上,「金門起飛,世紀接軌」,捨我其誰?祇有用濃郁鄉情來豐富金門的文化內涵,最為真實,我們歡迎海內外鄉親代表返鄉同聚一堂,也欣見全體鄉親將以虔誠的鄉情信仰同心為金門歷史書寫更璀璨的內容,在本年度的「世界金門日」,且讓我們預約貴島金門,因為您我的用心與熱情,成為新世紀的海上仙洲。
-
美麗的城市世界的金門
第四屆世界金門日將於今日迎賓晚宴揭開序幕,為了貼心服務僑親,縣府安排了多項行政諮詢,以及各色的景點參訪,晚間還有盛大的迎賓晚會,17日上午九時起還有一項「金門論壇」,邀請兩岸三地、海外僑親們共商金門大計。同時,本報配合此次盛會,已陸續推出世界金門日專稿,同時策劃一份數萬字的專刊,綜述金門鄉親的「落番」史,並紀錄海外各地僑社的概況。務必做到縣長於日前所指示的:「要讓僑鄉感動!」 誠哉斯言,但如何讓這些久居他鄉卻心懷金門的遊子、鄉親感動呢?我們以為應以普世價值的視野,建造金門成為一個現代化的美麗城市,使這些滿懷鄉心的金僑能一睹故鄉後即有感動的美,這才是深層的感動;美麗的感動! 「什麼是美麗的感動?」那當然是來自美麗的城市!就此而言,我們認為或許應從「美麗的地景」與「美麗的地貌」做起。首談美麗的地景!長期以來,台灣的建物,儘是一些醜陋、雜亂,毫無美感的鋼筋水泥建物,與不及格的公共設設。即使所謂的綠化也僅付之於盆栽枝意;但靜下心來,咱們金門的地景呢?何謂地景呢?易言之就是「美麗的建物與規劃」,例如捷克首都布拉格的房子屋頂,統一鋪陳亮橘瓦片,與眾多教堂如古玉般銅綠的圓頂相映成趣;杭州也規定今後古城建築以灰色為基調,以襯托出杭州自然景觀之美。 再以咱台灣為例,所有近來規劃的公家機關建築,就因禮聘世界名建築師來規劃,不但成為台灣最漂亮的建築群,縣政中心還曾被遊客誤認是星級飯店,成了旅遊景點,有民宿業者甚至規劃為宜蘭深度旅遊路線之一。而其縣府縣政大樓屋頂設置草地花園,營造出與山脈相連續的景觀。遷建到宜蘭縣政中心的地方法院,由宜蘭建築師陳世強設計「竹、雨、荷」的公共藝術,有如一艘船,沿著水域延伸,視野寬廣,表現出與綠共生的建築色彩,這就是地景之美。 再來是地貌之美!是一種類似國畫中留白的一種心裡狀態,具體而言就是綠茵蒼樹的生活空間宜居空間;也就是縣長日前所指示的:「金門的綠化,應該植木成蔭、種樹成林」的意義。所謂的綠化,應是以種植行道樹,增加公園綠蔭,造林育林為主,一種帶狀的、成片的林地,而不只是零星的樹木或需要密集勞力維護的草花。易言之,所謂地貌之美很簡單,也很容易維護,那就是先進國家行之有年的「崎嶇地廣植森林」:有規劃維護的森林;「平坦地廣植草坪」:有規劃維護的草坪!若如此,則不但在景觀上讓人心曠神怡,更是先進的生態景觀,這才是地貌之美。 基本上,城市美學是基於建築本身之美,與建築群體的空間之美。前者指的是建物規劃之美;而後者指的就是地貌空間之美。如巴黎的香榭里舍大道,兩邊的建築整齊美觀,行人道寬闊平整,美麗的植栽,步行其上,心曠神怡,而廣場空間的裝置藝術與綠茵之美,更是令人流連。這才是美麗的城市;這才是讓僑鄉感動的城市,讓我們以此共襄盛舉,展開雙臂歡迎這些返鄉的鄉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