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
-
擴大小三通中轉範圍與功能
金廈航班在SARS過後重開,不但不因此而減班,反而預定在八月一日起調整航班,由目前每週二、五、日計開十六航次,調整為每週一、三、五、日每日均六航次,總計每週二十四航次,對於由金門往返兩岸的人而言,將更為便捷,對於兩岸的交流也更有實質的幫助。由金廈航次的增加,正顯示了這條航線的重要及實質的需求日益殷切,對於兩岸的交流又再度走入另一新階段的開始,我們也期盼未來能擴大中轉的功能,讓小三通走得更旺、更熱絡,也能為兩岸人民創造更實質的效益。 小三通實施已進入第三個年頭,近三年來,兩岸交流由無到有,其間也經歷了許多的困難、挫折,走過的每一個階段及成果,都是值得珍惜的經驗和心血。兩岸交流自九十年元月開啟,所採取的是專案的不定期航班來往,限制較多,影響的是兩岸交流的進展。經過地方、民意代表的不斷奔走協調、爭取,終於在九十一年四月十六日開啟定期航班,當時僅是每週二、五固定往返各一班次,再搭配不定期航班行駛兩岸。 有了定期航班,基本的航班不確定因素完全排除,讓更多人可以有計畫的來往兩岸之間,增加了運用小三通管道中轉的意願,也讓定期航班的功能充分發揮。也由於這條航線被業者看上無限的商機,所以以往「官船先行」打先鋒的階段性任務也很快完成,退居第二線,讓兩岸民間航運業者挑大樑。由於兩岸往來更為平順、熱絡,為了因應實際的需求,今年三月間又再增加週日的航班。 雖然小三通因為SARS疫情而暫時關閉兩個月,但小三通在煞後何時重開卻也成為各方關切的焦點,也透露出小三通航線的備受期待與重要性。因此,小三通在本月十六日重啟之後,兩岸業者就立即密切協商,經過大陸方面確認,航班不但不見萎縮,反而是很快的恢復正常之後,也確定在八月一日調整增加航班。航班的增加,一方面顯示了兩岸來往成長的需求,另一方面,密集的航班有助於刺激旅客來往的意願,對於經濟活動的促進有其正面及實質的助益。 但是小三通定期航班的「客戶」,不應該只是「金門籍民眾」或「福建台商」,這樣的限制只會延緩小三通的進展,而金門的區位優勢,以及小三通現有的機制應該有更充分的運用及發揮。如地方上爭取多年的擴大人員中轉對象包括大陸新娘、在台大陸老兵、所有大陸台商等,以及大陸人士來金或經由金門往台灣觀光,都是極為務實的建議,也符合小三通「逐步開放」的政策原則,對於地方上的期待,中央相關部會應協助早日促其實現。 航班的增加,預判人員的進出將更為熱絡,對於相關的配套措施及設施的改善,除了已經配合進行的事項,如票務單一窗口作業、防檢疫等,也應不斷的檢討實際的需求,讓小三通走得更順暢,也期待經由中轉範圍與功能的擴大與發揮,讓小三通為人民創造更大的福祉。
-
對全國教育會議的期望
十年前,對教育的不滿,爆發成四一○教改聯盟,促成日後一系列的教育改革;十年後,又對教育的不滿,再度爆發百餘學者發表「重建教育宣言」,教改及社運團體醞釀在教師節走上街頭,並發起「終結教改亂象、追求優質教育」全民連署行動。教育部亦將召開「全國教育會議」對此研討改進。 「重建教育連線」對教育亂象的背景與成因深入的探討,痛陳十年教改只造成「政府不負責、老師不支持、家長不放心、學生不快樂、畢業沒有頭路」的「四不一沒有」的現象,而加速貧富差距。「重建教育宣言」不僅分析十年來教改重大議題,如自願就學方案、建構式數學、九年一貫課程、一綱多本的教科書、多元入學方式、教授治校等迷思,也提出透明教育決策、尊重專業智慧、照顧弱勢學生、維護社會正義、追求優質教育、提振學生學習樂趣等訴求,可謂著力甚深,用心良苦。 持平而論,十年教改雖產生了這些現象,但教改的立意與方向並無問題,諸如教改倡議「學生快樂學習」、「把所有的孩子帶上來」立意甚佳,然而所採之方法乃「淺化簡化教材」忽視知識的重要,強調帶得走的能力,使青少年學不到合乎現代水準的知識,也缺乏足夠的自學能力,致使學生素質或程度下降,進入高中後跟不上進度,產生學習困難,只好再去補習。 教育的理想,除了個人自我成長,從社會集體面來說,一來求公平,人人都有平等的機會,藉教育促成社會流動;二來仍要擇優汰劣,為社會培育菁英人才。當年的聯考窄門令學生痛苦不堪,但社會大致認同其公平性和菁英性質。如今的客觀環境和主觀追求已不盡相同,現代國家對教育的認知是:凡是想讀書的人都應該有學校可進,而優異的學生也應該從設計良好的甄選制度中脫穎而出。對今後的教改我們提供三點建議,做為將來召開全國教育會議研討議題的參考: 一、推展終身教育、健全人格發展:教育是應該讓想讀書的人有學校可進,但這絕非是對國中升高中職、高中職考普通大學或技職大學廣開大門,而是要讓在職的或不在職的一般民眾,想進修時有地方可進修,有學校可教他所迫切需要的知識與技能。國中小學生著重於基本生活知識、待人處世能力的培養。在職者及社會民眾著重於培養創造思考能力及專業的養成與提昇。 二、培養人力資源,提供發揮的場所:教育在培養各種人才,厚積人力資源。各級學校畢業的學生要能為社會為企業所用,人人得以盡其才、盡其力;社會、企業、機關得以求人得人,適才適用,切莫造成教育資源的浪費。 三、照顧弱勢團體,促進社會流動:家境貧窮的優秀子弟之所以能出人頭地躋身於上流社會,完全靠教育、靠考試,因此現代國家的教育政策除了要講求公平也要講究正義,多照顧弱勢團體、多給予機會,這是幫助他們脫離弱勢最好的方法。
-
談金門古蹟的保存與維護
古蹟是先民留下來的遺蹟,具有歷史與文化上的意義,凡是文明國家,無不重視這些寶貴的資產,我們樂見金門縣政府今年度投入了八千七百餘萬元辦理古蹟維修工作,此確實是正確作法,也是一項有意義的投資,因為文化資產的保存與維護,才是金門永續發展的重要關鍵,更由於妥善規劃,讓古蹟成為金門觀光發展最大的後盾。 金門古蹟之美,向為國內所稱羨、稱奇,就是國外訪客,亦讚嘆金門擁有眾多古蹟而驚訝不已!金門的確擁有眾多古蹟,就以國家級古蹟來說,包括一、二、三級古蹟就有二十一處之譜,再加上十二處縣級古蹟,金門擁有古蹟數竟達三十三處之多,也難怪金門被國內外人士稱之為「歷史文物資源最豐富」之地了! 金門地方雖小如彈丸,卻擁有三十三處國家級及縣級古蹟,以人口、面積觀之,誠然也確如國內外人士所言,是文化遺蹟豐富之島,既然擁有這麼豐富的古蹟,這難道不是創造觀光資源的最佳賣點嗎?因此,政府的積極維護古蹟與保存古蹟,就顯得無比重要了,而今年投資八千多萬元作為古蹟維護工作,不僅是受到社會大眾肯定,也是縣政府明智之舉。在此我們希望縣政府善用這筆經費,使經費效益達到百分百。 在縣府維護金門古蹟之際,我們也特別提出以下幾點建言,盼望主管機關參考: 一、結合觀光舉辦金門古蹟之旅。金門擁有三十三處古蹟,加上古文物,是紀錄了先民的精神內涵,及金門歷史意義和文化修養,可以安排來金門觀光旅客,多參觀古蹟古物,讓他們了解,金門鄉土文化遺產。 二、結合旅遊舉辦旅台鄉親尋根之旅。社會局、教育局、民政局舉辦旅台鄉親返回家鄉參訪古蹟,可由專人或解說員,詳盡解說金門古蹟背景資料,亦可進行實地作業,蒐集資料,探古溯今,讓有意義的文化古蹟之旅,發揮其效果。 三、強化古蹟維護保存。金門擁有之古蹟頗為自豪,縣府及主管單位應特別重視古蹟維護與保存工作,尤其今年度投入八千餘萬元經費,將對五處古蹟進行維修工作,我們希望不要破壞原有風貌,並依原始建築作為維修工作。 金門曾經是個在夾縫中求生存的戰地,不論是古蹟或戰役史蹟都相當值得一看,也是最珍貴的資產,我們在引以為傲的這些文化資產,的確應該妥加維護,落實執行各項維護計畫,加強古蹟活化再利用工作,使金門古蹟永遠是古采輝揚!
-
文化立縣生根固本
金門縣籍女書畫家,也是台北中山女高資深教育家陳素民女士日前回鄉,並假縣立文化中心舉辦個人書畫展,各式字體畫藝創作,多達一百零八件,開幕當日晴空萬里,到場觀禮致賀之貴賓雲集,包括縣長李炷烽、立法委員吳成典、監察委員趙榮耀,以及台金藝文界朋友等一百餘人,且有外籍人士阿曼王國駐華辦事處處長蘇利門參與盛會,墨藝生香,倍增光彩。 誠如縣長李炷烽在茶會中致詞稱讚:陳女士書畫已臻爐火純青地步,作品寫實、寫真、寫意,富詩意、禪意,讓藝壇蓬蓽生輝,大開眼界,並對文化中心為迎合展覽需求,空間重新整修,也覺得未來將有大陸觀光客來金旅遊,辦好藝文活動,展現金門高貴品質,相信能有助帶動金門觀光發展。陳女士書畫作品之表現,恰如其分地展現出金門文化內涵特質,非常難得,彌足珍貴。 一個人之成長過程,是一段努力、踏實向前之紀錄;一個人之成功,要有理想、氣節、耐性、智慧以及樸實、敬業,始終如一之工作與服務態度,秉持著一股活到老、學到老之精神,陳女士念舊情不忘本,早年立志獻身教育,渡過漫長艱辛歲月,長期在台任教,但其不求名利,卻又執著薪火傳承,愛家愛鄉。此次舉辦個展,即是用她的智慧和腦力,用筆寫出對家鄉之感念。其為發揚國粹,推動書畫教育,傳播藝術文化,默默耕耘,台金兩地,頗負盛名。 金門倡導文化立縣,方針務實宏觀,工作艱鉅,意義重大。在縣政府督導縣立文化中心積極策劃推動下,運用各種方法,透過各種方式,週而復始,不斷舉辦多元活動,歷任書畫、美術社會團體,都能一本初衷,群策群力,為帶動藝文、活絡藝文、宏大藝文功效而用心,且有出自地方人之鄉土文學叢書出刊問世,對於發展金門文化,作出最大貢獻。 縣立文化中心近期推動『文化下鄉』計劃,將典藏現代書畫名家作品,深入鄉鎮巡迴展出,是首次、不是最後一次,好的開始,成功的一半,現任中心主任克服了現實種種困難,變不可能為可能,雖然投保未被接受,然而該館同仁和衷共濟,心甘情願犧牲公餘時間,輪流負責展場管理看守,順利完成工作任務,表現可嘉,宜予鼓勵。 文化資產無價,歷久彌新,需要不斷推廣、傳播,使之生根、發芽、茁壯、源遠流長。欣見文化立縣既定目標,有了具體成果,亮麗地呈現在眾人面前,未來文化之路,還須大家攜手併肩,更上層樓,發揚光大。
-
軍民攜手合作才是大家之福!
據報載:金門縣政府將於本月廿七日舉辦「二○○三搶灘料羅灣金門海上長泳活動」,將有國內三千「泳士」參與盛會,特邀請軍方支援「蛙人操」表演共襄盛舉,及海上安全戒護工作,卻遭國防部以該項活動是地方政府承辦,非國家層級活動,又與國防事務無關,國軍歉難支援等理由婉拒! 讀這樣的新聞,真叫金門鄉親洩氣;特別是當年曾無糧無餉的自衛隊員,更是情何以堪!畢竟,曾幾何時,我們的鄉親隨時接受徵召,在砲火下運補搶灘出任務,自備糧草,出動車輛、馬匹支援國軍作戰,他們流血、流汗,多少人因而傷殘、死亡,難道那是金門鄉親的天職? 不可否認,自民國三十八年國軍退守金門之後,生活在島上的軍民,在戰地司令官一元化的領導下,抱持「同島一命」抗敵,時時枕戈待旦,五十年的「戰地政務」實驗,大家齊心保衛金門、建設金門,軍民情感血濃於水,寫下一頁頁「軍愛民、民敬軍」的戰地佳話! 然而,隨著「終止戰地政務」軍民分治,加諸島上大量撤軍,軍民關係漸行漸遠,甚至,金門縣政府為發展觀光事業,首次在聞名中外的「料羅灣」舉辦大型海上長泳活動,已有三千名國內游泳好手報名參加,縣府誠懇邀請軍方派遣「蛙兵」共襄盛舉,冀望藉「蛙人操」為活動揭序幕,兼支援海上安全戒護工作。可惜,這樣誠摯的邀約,竟遭婉拒,難怪縣府深表遺憾,立委吳成典更以「隔壁鄰居辦喜事」,住在同村的蛙人部隊,卻無法參與而置身事外,比喻軍方的立場,呼籲國防部正視金門軍民關係問題。 或許,時代在變,環境跟著不同,部隊出任務有一定的規定,而且,以前「好男不當兵、好鐵不打釘」,軍校聯考招不到學生,為鼓勵青年從軍報國,還要訂定征屬水、電半價等優惠獎勵辦法,各軍種更爭相出奇招,推出鼓號樂隊、操槍,或跆拳道、蛙人操表演宣傳招生。而今,大環境經濟不景氣,想唸軍校的人擠破頭,連大學聯考榜首,竟在軍校聯招名落孫山,其競爭可見一斑!換言之,以前,來幾個戰鬥營學員或外賓,都會安排看「蛙人操」表演,如今,雖有幾千人大型活動,場面能輕易上電子媒體,軍方寧可放棄大展身手的機會,其間奧妙不言可喻! 總之,金門歷經軍管五十年,軍民同舟一命,曾經血濃於水,雖經「軍佔民地」紛爭出現少許裂痕,但在全民抗「煞」期間,軍方再度展現愛民助民的優良傳統。然而,此次縣府舉辦「搶灘料羅灣金門海上長泳活動」,廣召國內「泳士」參與盛會,「蛙人操」節目都已上網,才傳來國防部歉難支援的消息,著實令鄉親同感錯愕與遺憾。我們認為,金門軍民關係淵源久遠,並非一朝一夕,雖然目前砲聲遠颺,軍民分治,但同處海中孤島,面對不可測的明天,仍須緊密攜手合作,平時應主動相互支援協助,營造互信、互助的情感,切莫「隔壁鄰居辦喜事」置身事外,關係漸行漸遠,才是國家及全民之福!
-
青少年是社會發展最珍貴的資產
縣府日前召開九十二年度的治安會報,根據縣警局的犯罪分析報告指出,地區青少年犯罪件數有增加的趨勢,值得家長、學校及相關單位關注,並結合各界的力量,共同來關心我們的青少年,遏制青少年的偏差行為的產生,從而減少犯罪事件的發生。 依照縣警局的統計,今年一至六月份,地區青少年犯罪類型以竊盜案件居多,共有十九人,其餘包括傷害罪十人、恐嚇取財二人、違反少年事件處理法二人、妨害性自主一人及其他案類一人。和去年下半年相比較,各項犯罪案件均有增加,其中,竊盜案件以新興的網路遊戲虛擬寶物的竊案件數增加最多,而妨害性自主,以及暴力犯罪等多類型案件的增加,也反映了地區青少年犯罪漸趨多樣化。 而由犯罪人口年齡及教育程度分析統計也指出,青少年觸犯刑案的年齡百分之七十五集中在十五歲至十七歲,和九十一年下半年比較,所占比例增加百分之十五;少年犯罪以國中學齡為基點,國中在學學生及國中畢業未繼續就學的無業者犯罪比率明顯增加。 雖然說,按照數據也顯示,地區整體各類刑案的發生數也略有減少,整體治安也呈現穩定的狀態,並無重大變化。可是,我們有什麼樣的青少年,就會有什麼樣的社會發展,青少年能否正常、健全的成長,常是影響未來社會整體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關心現在的青少年,就是關心我們社會整體未來的發展,由家庭、學校、社區、政府相關部門、社會團體,以及各種以青少年為消費主力的相關業者,都應該有一份無可旁貸的責任。雖然金門地區的青少年偏差行為或犯罪行為,並不如台省複雜及嚴重,但對青少年問題的關心,卻不能因此而稍減,相關部門應如何在既有的基礎上,更有效的結合、善用各方的資源,規劃防處的方案,輔導及協助行為偏差或觸法的青少年,也有待各方的集思廣益,共同努力。 金門地區的整體環境仍較為單純,但隨著台金、小三通,以及家庭結構、社會因素的變化等多重影響,金門的青少年心裡在想什麼?要做什麼?心中的期望有什麼?面臨的問題及困擾有什麼?需要什麼樣的關心與協助……?都有必要深入的一探他們內心的世界。有關單位或許可以委託或和學術、專業機構合作,針對相關課題由不同的觀點進行較深入的調查、研究,在有系統且深入的了解後,相信對於地區的青少年問題的處理,會有直接的幫助。 一般認為,家庭、學校、社會是影響青少年成長的三大主要因素,也應該負有最重要的責任。因此,家長對子女的關懷與了解、學校對學生的教育與輔導、社會對青少年的保護與協助,以及同儕的影響,都是引導青少年向上、向善的力量。而更重要的是青少年自己要建立正確的觀念與價值觀,明白自己所應有的責任,讓青少年所特有的年輕、活力、創意、潛力等特質與優點,盡情的發揮及運用,讓青少年不僅不是社會的負擔,反而是社會未來發展最珍貴的資產!
-
事在人為自助人助創新業!││欣聞庵邊呂姓果農成功培植紅龍果
根據日前本報地方新聞版報導,金湖庵邊呂姓果農以有機肥料,加上精心技術研發,成功培植品質佳、甜度高的紅龍果;金門縣農會理事長蔡水游等一行品嚐之後,紛紛豎起大拇指異口同聲喊:「讚!」,應允全力協助打開巿場銷售,讓鄉親品嚐本土紅龍果的美味。 讀這樣的新聞,真叫人感到既新奇振奮,又溫馨滿懷!因為,金門是海中孤島,花崗岩地形崎嶇不平,不但土壤貧瘠、年雨量稀少,農業發展條件先天不足,僅能種植甘薯和高粱等雜糧。而且,近年來年輕人口大量外流,農村人力嚴重老化,到處屋頹田荒,復飽受大陸農產低價傾銷,地區傳統農業一片蕭瑟氣氛下,傳來果農研發培植品質佳、甜度高的紅龍果,確是一項振奮人心的好消息! 值得一提的是,由於大環境不景氣,呂姓鄉親從台棄商返鄉,決定開闢紅龍果果園的時候,親朋好友並不表樂觀,甚至,絕大多數持反對的意見,主要考量沒有農耕實務經驗,尤其,金門人口稀少,農產欠缺行銷巿場,不值得投資。幸好,金門縣農會適時提供必要的技術指導和灌溉設施補助,幫他排除萬難,經過一年的辛勞付出,終於滿園開花結果,理事長蔡水游率幹部及技術員前往訪視,品嚐鮮果讚不絕口,除大力向鄉親推介,更願協助打開市場銷路! 其實,這樣的一則新聞,其中蘊含的意義,除了說明「有志者事竟成」,每個人只要肯下定決心努力,都能朝成功的目標邁進。畢竟,金門沒有良好的農業天然環境,也沒有廣大的行銷市場,並不適合投資種植果園。然而,所謂「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唯有自立自強,自助而後人助,才能立於不敗之地!庵邊呂姓果農培植紅龍果的過程,就是最佳的寫照,足以作為年輕人創業的典範! 其次,縣農會在走出信用部被接管的陰霾之後,在理事長蔡水游運籌帷幄下,再次致力為農民提供服務,不僅經常舉辦農特產品展銷會,亦積極下鄉指導農民推廣新作物,此次能成功培植紅龍果,縣農會就是最大的幕後功臣,而且,還有始有終,願進一步協助產品市場銷售,其主動、積極和負責的精神,值得為民服務的公務員效法學習! 平情而論,金門本是黃沙滾滾的荒島,幸軍民胼手胝足造林,始能處處綠樹成蔭,被譽為「海上公園」,為中外人士所稱頌,在在都是汗水換來的奇蹟,如今,庵邊呂姓果農在不被看好的情況下,憑著自己的毅志和努力,自助而後人助,開創一片新事業,再次證明「事在人為」,只要肯努力,汗水不會白流!再者,日前,縣農會原本預定藉舉辦銷售會促銷玉井芒果,豈料消息曝光之後,五百箱芒果立即被訂購一空,兩天的展售會因而取消,事實說明金門農業仍有發展的空間,只要不斷研發推廣生產好的農特產品,金門仍有可觀的市場!
-
防颱防災確保生命財產安全
酷暑來臨,也是多颱的季節,目前已有「尹布都」、「柯尼」兩個颱風成形,中央氣象局也表示,柯尼對台灣的影響不大,但尹布都的威脅性極強,逐漸在向台灣接近,除了可能在下週二至週四影響台灣,並且還可能由輕颱增強為中度颱風,中央氣象局也提醒民眾要做好防颱準備。 台灣地區是多颱的區域,每年這個季節,幾乎總會有幾個颱風來報到,民眾也習以為常,但也或許是有些習慣颱風的來臨,有時疏於防範或漫不經心,往往就會造成無法預知的損失。最常看到的例子,就是每當颱風來襲之時,就有許多人無視於颱風警報,仍然登山、戲水、出遊,等到發現情況不妙的時候,已經是身在險境,結果還要動員大批人力救援,幸運的還可以全身而退,如無法脫險,人命的傷亡,才是最大的不幸。 颱風這種威脅力極強的天然災害,常常是變化莫測,令人難以捉摸,雖然目前科技文明發達,但仍然無法完全的掌握,即便是在預報功能上,也有其誤差值,對於颱風的威脅,實在不能等閒視之。不過,氣象預報的最大目的之一,就在於讓大家能很快的獲得相關的資訊,提前做最好的準備與防範,所謂「多一分準備、少一分損失」,就在減少個人、家庭的損失、社會資源與成本的支出,讓生命財產能獲得確保。 此外,颱風所帶來的不是風就是雨,適時的颱風雨,如果是在缺水的旱季,倒反而會被視為救命的甘霖。但是在狂風暴雨之下,卻足以釀成難以預估的災情,這是大家所不樂意見到的。其實,每次颱風的來臨,都可以說是對於公共防洪、排水系統,甚至於是環保、水土保持工作的總體檢,因為,只要有一部分的工作有缺失,就可能引發淹大水、土石流,造成路損橋斷、房屋倒塌、農田流失等災害,因此,減少颱風所帶來的災害,就在平常對相關系統的強化與健全,以及事前的防範。 金門雖然和台灣一水之隔,遭受颱風的威脅也和台灣相去不遠,過去也曾經遭受到嚴重的災害,不僅是對外交通受阻,島內也受到重創。因此,在颱風未來襲之前,就是做好防颱準備的「黃金時間」,在這一段時間裏,相關單位以及家戶都應全力落實各項防颱措施: 一、密切注意颱風動態,避免在颱風來臨時從事戶外活動,並注意居家安全及防範措施。 二、鄉鎮及相關單位全力疏通排水溝渠、檢視防水閘門等相關設施、注意淹水及低窪地區的設施改善。 三、消防救災單位加強各項防颱宣導,提醒民眾做好防範措施,以及防災救災的準備工作。 防颱是全民共同的責任,只有在平時做好萬全的防範和準備,才能對生命財產的安全有多一分的保障,「多一分準備、少一分損失」,不應該只是口號,而是全民真正行動的時候。
-
願景目標不是口號是一份責任
金門縣自來水廠日前召開九十二年度年中工作檢討會,廠長翁自保提出「三三三」水廠願景目標,期許員工對水資源處理要朝向「夠水、夠淨、夠好」的事業願景;為消費者要提供「貼心、用心、安心」的好水保證與服務;對於客訴事務處理,要秉持著「到現場、看現務、瞭解現況」,建構以顧客為導向的服務。翁廠長強調「三三三」水廠願景目標,絕對不是口號,是一份責任,更不是夢想,是可以透過同仁的雙手打造達成,希望各部門研礙因應方案,努力實現。我們對翁廠長強調「三三三」水廠願景目標,樂觀其成,讓縣民夠水喝、吃好水。 以下提出幾點淺見,請水廠各部門在研礙「三三三」水廠願景目標因應方案時,一併研討參考: 一、請自來水事業併入中央經營:金門縣自來水廠,創於民國五十五年,初期以試辦鄉村簡易自來水供應,三十多年來歷經不斷發展,現已達家家戶戶供水的工作目標,但因民眾生活水準提高,對水質要求隨著提高,要夠水、又要夠淨、更要夠好。但是水廠由於長期財源短絀,要全面核查更新陳舊管線,並非易事,所以自來水很難夠淨,夠好,金門居民吃不到如臺灣的好水,又要付比臺灣更高的水費,實在有欠公平。基於同一政策下之國民其權利與義務均等原則,金門軍民實不應被忽視,同時金門又是離島偏遠地區,中央更應多加照顧與優惠才合情合理。 二、持續辦理水權登記,維護水資源永續利用:金門現有湖庫十四座,用水量還要一半靠地下水供應,在尚未開放金門觀光之前,地區軍民正好可以夠用,但自金門觀光之後,突然湧進大量觀光客,地區軍民因此有缺水產生,加上觀光旅館業者,為了應付觀光客的用水,不顧水資源枯竭,大家自行挖掘深水井,我們憂心深水井挖多了,可能造成地層下陷,海水倒灌的危機,所以政府應提早注意防範災害的發生。尤其水資源的永續利用,攸關人類生存及地區產業發展,是一種國有而由全民共享的重要天然資源,但水資源的豐枯與時空分布具有高度不確定性,加上水質、水量維護不易,可供利用的水資源相當有限。伴隨著人口成長與產業經濟發展,水資源的需求量亦與日俱增,如何透過需求面的管理與管制,讓有限水資源獲得妥適分配、有效利用,已成為政府水資源管理的重要課題。落實水權管理實為水資源管理中的重要環節,也是一種必要的行政措施,扮演著水資源開發與利用間協調核心之重要關鍵,更需要大家的配合落實推動。 三、擴大節約用水宣教,讓全民養成節水的好習慣:水是生命的源泉,所有生物的反應需在水中發生,身體內輸送細胞所需的養份和排除細胞的廢物,需要靠水的輸送,水是體內最主要的成分,佔體重的百分之七十左右,水除了是人體內的主要成份外,人居住的環境與其他生態關係無處不與水有關,可見沒水可用的嚴重性。因此水廠對節約用水的宣教,應持續不斷,經常報導用水的現況及提供民眾節水的方法。
-
認真檢討缺失用心解決問題
時值盛夏,熱浪滾滾,一年的可貴日子,已經過去一半。月來,政府各機關紛紛忙著召開年中工作檢討會,期以集思廣益,策勵將來。 工作檢討即是施政常軌,乃由各機關列入年度施政計劃,分別於每半年舉行乙次,稱之為年中及年終工作檢討,也是施政年度內兩個階段工作績效的驗收,藉著檢討程序,以實事求是的態度,將本機關工作「得」與「失」的事實,一一呈現出來,讓較差的部份變好,好的更好。 此項工作檢討,經過長期的推動實施,各機關主官得依分層負責之要求,在一定期限內,自行召集所屬員工,針對本機關年度計劃工作要項,就具體成效、研究創新、工作缺失,逐項深入檢討,俾期達成共識。有助於強化團隊服務精神,統一工作步調,提昇工作效率。 制度之建立,首重貫徹落實,看到立竿見影的效果,讓其發揚光大。各機關實施工作績效檢討,自亦不能視為例行公事,報告資料、長篇累牘,所作檢討,避重就輕,開會如儀、會了百了。既要進步,就要檢討;唯有檢討,才能真正進步。有幸忝為公僕,機會可一不可再,該做之事,不能推諉;該說的話,豈可惜言,讓會議流於形式,為開會而開會! 也許一樣的會議,結果並不盡然相同,套句俗語說:「相款不同師父」,事實難求一致。其中何以會有落差,原因不一而足,會前的準備,會中的掌握,會後的處理都是重點。諸如有些機關召開會議期間,主管督導部門並未派員列席,有此機會與平日難得經常見面的基層同仁袍澤相聚一堂,既可承上啟下,上情下達,下情上達,拉近距離,增進情誼;又可傾聽心聲,異中求同,同中化異,讓精神意志及力量集中,何樂而不為,倘予省略,非但不足鼓舞工作士氣,提振服務熱忱,亦且易於落人口實,誤為不被重視。因而,需要核心幹部共同努力,負起分勞分憂,凝結向心,協調溝通責任,促使政策政令順利推行。 為能順應民意需求,施政得失檢討,除了定期檢討之外,實有必要隨時進行。亦即每個公僕應有兢兢業業服務態度,隨時自我反省,將機關當家庭,視同仁如手足,主動發掘問題,解決疑難,與團隊共榮辱,不斷充實知能,力爭上游,齊力打拚,期以贏得信賴,贏得尊嚴。 相信每個機關領航者,都能以身作則,群策群力,朝著「服務第一,民眾為先」的施政目標邁進,對於檢討出來的缺失事項,凡本職能力所及者,應即徹底改進,讓工作缺失從此減少消失。需要陳報請求解決者,亦應一併列入紀錄檔案,隨時協調,全力爭取玉成,如此工作檢討,才有實質意義。
-
兩岸政策鬆綁金門才有生機!
前天,李縣長接受天下雜誌「縣市發展」專題訪問,談金門發展定位與願景,強調發展觀光是金門重要的龍頭產業,但受到每年要繳近二十億元菸酒稅的影響,以及中央兩岸政策曖昧不明的束縛,成為金門未來發展的最大阻礙,再次呼籲中央重視金門的實際需求,就算財源不能支應,至少也要給政策,否則,離島的金門難有突破性的發展。 是的!一如李縣長在接受訪問中指出,金門資源匱乏,不論財政及各項資源得倚賴中央支援,但扣除金酒上繳的菸酒稅及民眾繳交的稅款,實質上中央每年撥給金門的資源非常有限,尤其,島上仍處處軍管設限與兩岸政策不明,不僅僅沒有經費大力建設,更令外資與僑資裹足不前,嚴重阻礙經濟發展。 事實上,金門是海中孤島,且長期在國共軍事對峙砲火下,歷經五十年的軍管限制,比較像樣的工商建設付之闕如,民生經濟長期靠駐軍零星消費,如今驟然大量撤軍,造成市場萎縮、百業蕭條。復因對岸走私農漁產品低價傾銷,原有產業土崩瓦解,幾乎沒有生存的空間,民眾坐吃山空,生活無以為計。而唯一有發展前景的觀光產業,卻仍處處受制禁限建束縛,沒有人敢大手筆投資旅遊設施,開放觀光十年以來,依舊停留在低檔消費層次,特別是同業削價惡性競爭,有觀光客上門也毫無利潤可言。總歸一句話,金門目前的處境,猶如「魚困涸轍,期待西江水」! 說得更明白一點,金門的希望在兩岸未開放直航之前,掌握人貨「中轉」契機,和開拓「金廈旅遊圈」。畢竟,目前在大陸的台商超過一百萬人,再包含其家屬,以及到大陸探親、旅遊的人口,一年從港澳轉機不下三百萬人次,不但費時、費事,且需多花費萬把塊錢,無不渴望人貨從金門「中轉」過境,既省時、省事又省錢,因此,金廈「小三通」,已成為台商的最愛。此外,大陸經濟改革,生活逐步改善,消費能力強,旅遊人口激增,每天到廈門鼓浪嶼的觀光客數以萬計,其中很多觀光客只能藉船隻繞行大膽海域眺望金門,倘若政策鬆綁,能讓他們登「門」觀光,金門還怕沒有觀光客生意做嗎? 所謂「活活馬,縛在將軍柱!」以金門目前的地理位置,及兩岸開啟經貿交流的契機,中央未能適時給予明確政策,擴大「小三通」適用範圍,讓國人都能藉金門「中轉」大陸經商、旅遊,讓過境的人潮為離島帶來活水;也未能適時政策鬆綁,營造金廈形成共同旅遊圈,讓到「廈門特區」的觀光客,亦能順道來金參訪,錯失活絡離島經濟的契機,誠屬可惜!我們寄望李縣長的呼籲,能藉天下雜誌的行銷,喚起中央重視金門的實際需求,適時給予資源挹注與明確的政策方向,才有助離島的金門重新展生機!
-
推動學習社區化邁向全民學習的社會
金門城社區學院日昨熱熱鬧鬧的開學,第一期四十八名學員也將展開四十八小時的研習課程。在講求終身學習的現代社會中,金門城社區學院的開辦,可以說是終身學習理念的具體實踐,值得肯定與推廣;有了好的開始做基礎,也希望能夠持續的推動,讓學習社區化,在塑造成學習型社區的同時,更邁向全民學習的社會。 人的生活可以說是不斷的學習過程,學習也是個人、社會、國家進步的原動力,近年來,終身學習的觀念已經逐漸的深植人心,並蔚成一種不可抵擋的風潮。在終身學習的領域中,學習是由傳統「被動的」、「消極的」轉為「主動的」、「積極的」,因此,學習應該是快樂而多元的。 居民和社區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在社區的發展過程中,早期以建立起社區民眾的「社區意識」為重心,同時喚起居民對社區公共事務的重視為主。喚起居民的社區意識,並不能是刻板的說教,而是要讓居民有互動、共同參與的機會,如舉辦各項的文化、娛樂、社區服務活動,在良好的互動情境中,讓居民自然的對社區有著強而有力的凝聚力。而社區居民及整個社區要進步、發展,更要將「學習」的機會與條件融入居民的生活中。 近年來,在社區總體營造的趨勢下,塑造社區文化特色成為新的理想目標,讓居民在關心、參與公共事務的同時,也能提供居民學習成長的機會與空間,是社區發展的新使命。學習除了學校教育之外,「社區學習」、「社區教育」也已經是普遍的學習型態,社區中的生活、文化、習俗等等,都是值得讓人去貼近、關心、學習。 本縣這幾年對於社區組織的建立,已經逐漸形成規模,透過社區發展協會的努力,也漸漸的結合如學校等社區相關資源,引領居民參與社區的環保、治安、娛樂休閒、藝文、資訊研習等各項活動,這也是可喜的現象,因為透過這些活動,就是一種對人、事、物的學習,在學習的過程中,除了有個人的成長之外,更有一分對於人、事、物的關懷,讓「人」與社區、社會,甚至於國家共同成長、進步,由人與社區出發,更可走向國際。 社區學習雖然是社區自發性、持續性的學習型態,但卻不是封閉的。因為在推動社區學習的過程中,除了要充分的運用社區本身既有的資源,更重要的是能結合許多公、私部門等外部的相關資源,在強調發展本身的特色的同時,也才能豐富整體的內涵,讓社區文化更精彩、多元。此外,社區的學習也應該有和其他社區交流、合作的機會,經由交互學習,更能有相得益彰的效果。同時,由社區與社區「點」的聯結,形成「面」的學習網絡,讓居民有更多的參與和選擇,也讓更多的居民願意學習、樂在學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