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
-
求同存異 兩岸應重啟對話
113年中華民國國慶典禮圓滿成功,延續國慶晚會的「祖國論」,賴清德總統國慶演說備受國內外關注,社會各界與朝野對於賴總統講話也頗有不同看法,凸顯國家內部確有迥異的歷史經驗與記憶,如何化解分歧並凝聚共識,有待全體國人共同努力。 113年國慶籌備委員會主委由立法院長韓國瑜擔綱,「中華民國」4字重回國慶主視覺標語。至於國慶主視覺用色也僅用國旗的藍白紅三色,強調團結和共榮的理念,象徵不同聲音與意見在愛國精神的引導下,共同為台灣的未來努力,結合主題語句「A Beautiful Taiwan Today, A Better Taiwan Tomorrow」,傳遞出對台灣土地的讚美與對未來的希望。 今年也是賴清德當選總統以來第一次的國慶講話,近年來,國際局勢出現劇變,中美競逐風雲詭譎,兩岸關係則是持續處於低迷,在這樣的內外情勢下,賴清德總統的每一次重要講話無疑都將引起關注,正如五二○就職演說一樣。 檢視總統國慶演說,內容洋洋灑灑,頗有可觀。賴清德總統第一次的國慶演說,以「跨」為主的六大精神貫穿整場演說內容,分別是:要有跨世代的歷史精神、跨國界的國際合作、跨世代的照顧人民、跨區域的均衡台灣、跨領域的經濟發展、跨黨派的朝野合作。展現出國家領導人的格局與高度,值此國家內外環境大幅變動之際,如何展現更為謙卑的態度與更加包容的胸襟,府院與行政團隊必須以具體作為創造朝野互信,方能帶領國家持續前進。 至於眾所矚目的兩岸關係方面,總統講話談及中華民國創建的歷史,有別於過去幾年民進黨政府強調的1949史觀,賴清德提到「113年前,一群充滿理想抱負的人,揭竿起義、推翻帝制。他們的夢想是,建立一個民有、民治、民享的民主共和國;他們的理想是,打造一個自由、平等、博愛的國度。」但也同時強調:「中華民國已經在台澎金馬落地生根,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民主自由,在這塊土地上,成長茁壯,中華人民共和國無權代表台灣;2,300萬台灣人民,更要向全世界開枝散葉,迎向未來。」 持平來說,總統國慶講話確實減少了幾年來中央政府「去中國化」的疑慮,而「願意和中國共同因應氣候變遷、防堵傳染病,以及維護區域安全,追求和平共榮」等訊息,也可解讀為是願意向對岸遞出橄欖枝,但是否以變形的「兩國論」話術包裝台獨,從對岸涉台部門一如既往地強烈批判,可知兩岸關係要真正和解並走向對話,仍是漫漫長日。 做為影響兩岸關係最重要外部因素的美國,一席評論反而值得兩岸與台灣朝野省思,一名美國國務院發言人10日回應賴清德總統的國慶演說指出,美方敦促中國大陸克制,並重申「一個中國」政策和不支持台灣獨立的基本立場。國務院重申美國基於台灣關係法、美中三聯合公報和六項保證的「一個中國」政策,表明美國反對兩岸任一方片面改變現狀、不支持台灣獨立,並期待兩岸以和平方式解決歧見。 誠如所見,由於複雜的歷史背景,兩岸有著不同的史觀,在兩岸當局各有堅持之下,有關國家定位與兩岸之未來,幾已陷入難解的死胡同,然而,兩岸關係除了有難解的政治意識形態爭議,更多的是攸關兩岸人民福祉的經貿議題與實質交流,再次呼籲兩岸當局擱置爭議,求同存異,盡快重啟對話,為兩岸和解創造積極條件。
-
以語言為核心地復振金門文化
2024年8月31日,國家語言發展會議的金門場在金大舉辦,鄉親在會中對文化部將金門人所使用的語言,命名為「臺灣台語(金門腔)」的主張,表達了高度的不滿。固然文化部在會中即表示,將充分蒐集金門在地意見,凝聚共識,作為後續名稱調整之參考。然而,自從2023年3月《國家語言發展報告》中提出了「臺灣台語(金門腔)」的主張後,金門縣議會及縣政府已先後提出了反對的意見。因此,隨著國家語言發展會議金門場的召開,金門社會對語言命名的意見也可說是凝聚了共識,接下來的工作應是對鄉土語言教育,進行更具體的語言復振。 金門,這座具有悠久歷史與文化遺產的離島,其語言即與其歷史的發展緊密的結合,並表現了這座離島特別的文化認同。這一特殊的歷史文化,不僅來自於語言與人的存在之間直接的關係,也在於閩南社會在近現代史上的地位:首先,由於地理上的複雜,閩南地區本身即存在著特別多的口音與方言,作為人我之間的社會區分;其次,自明清之交閩南地區向海外的移民裡,固然也有少數的金門移民前往澎湖及台灣本島,然而主要跨過黑水溝的是漳泉一帶的移民,而自19世紀中葉以來金門向海外的幾波移民潮裡,主要的僑居地則是其它東南亞國家。因此,台金之間雖然同屬閩南語系,但口音卻有些微差異;再者,這一差異在1949年之後,都在國民黨政府的國語政策下,壓抑了兩地之間閩南語腔調的差異,但隨著台灣的民主轉型,一方面使得閩南語在台灣取得了主導性的地位,並鞏固其「台語」的地位。另一方面,金門也由於1992年解除了戰地政務,出現了對應的文化復振,也就是與台灣文化有所區分,並積極發展自身的文化,且以閩南為名。 因此,與台灣有所區隔的意向,也就成為金門認同的主題,而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語言,隨即構成金門認同的核心元素,而它必然地不能成為「臺灣台語」或「臺灣閩南語」下的地方口音。不過,一來由於長期的國語政策,致使年輕世代對於金門話的掌握與興趣,必然不若以往;再者,全球化及網際網路的發展,地方文化的發展也有相當大的困難。因此,如何讓金門話的保存不會僅是出於政治立場的差異,還需要有效的語言政策,並令其結合更深層且整體的金門歷史文化,了解語言與社會生活之間的關係,方能使得金門文化及語言的復振,具有永續性的政治及社會基礎。為此,即在當下國家語言發展政策逐步建構的過程中,金門縣府及民間也應有對應的地方語言發展政策,不僅與中央同步、取得資源,同時也反映地方認同及文化需要。有鑑於此,金門話除了可以透過數位方式,建立雲端語音庫供鄉土語言課程教學之用外,也應突顯在地語言與文化之間的關係,而發展以語言為中心的文化復振策略。
-
特殊教育的世代意義
國立金門大學為提升學校教師,對於特殊教育的理解,並促進學校各單位間之團隊合作,致力於對特殊需求學生的支持,該校學務處特於日前舉辦一場「特殊教育學生個別化支持計畫聯繫討論會」。這場深具世代意義的討論會,係由金大學務長董燊教授主持,以「關注差異,包容多元」為主題,旨在加深教師對特殊需求學生的認識,聯結各系所主任、導師與資源教室間的雙向交流,攜手打造一個充滿關愛與包容的學習環境。 討論會由身心健康中心先做簡報,並介紹實施現況,再進行相互研討。會中各院所系主任、導師與特教輔導員,分別分享了輔導特殊教育的教學體驗與挑戰。針對每位學生的障礙狀況,與會教師們,均能深入探討如何根據個別需求,提供適當的支持與教學調整,並就未來處理相關問題等策略,進行交流與討論。 誠哉斯論,就世代教育觀點言,特殊教育學是教育學的一個分支,是研究特殊教育現象,及其規律的科學。特殊教育是教育的一個組成部分,是使用一般或特別設計的課程、教材、教法、組織形式和設備,用於對待特殊對象,希冀達到一般的,和特殊的培養目標之教育學。易言之,係泛指對各種特殊教育需要的現象與規律的學科。 特殊教育學,源於18世紀歐洲,一些先進的教師和醫生們,曾提出各種理論為特殊教育奠基,進而逐漸形成了各種特殊學等。及至19世紀,始有醫生和教師提出了治療教育學理論,迨至20世紀中,特殊教育概念擴大,發展至一門跨學科的、邊緣的、新興的學科。而研究內容,更含及特殊教育與社會發展的關係。從特殊教育對象的早期發現、早期鑑定與評估,特殊教育的目的、任務,到特殊教育的體系、組織形式、方法和內容、設備和教具等,乃至成為高等教育之一部。 正如主持此討論會的董燊教授在會中所強調的,每個學生都是獨特的,均有其特殊之背景與需求,因此無論在學習能力或社交互動上,學校都希望能提供一個適合每個學生成長的友善環境;透過教師之間的密切合作,能夠更加有效地幫助學生達成學習目標,並讓其感受到來自校園的支持與關懷。 校方也慎重表示,未來將繼續推動相關教育活動與專業發展,結合金門地區與相關單位資源,致力於在校園內,建立更加包容與友善的溫馨學習氛圍。確保每位學生,都能在適切的支持下,實現自我成長,適性揚才。 尤者,特殊教育相較於其他教育學而言,均有其相似之教育理論基礎,且均關注教育法規政策、行政組織運作、相關議題之發展趨勢等面向,但更強調的是:關注需求學生支援系統上之建立與教學,包括:生活管理、社會技巧、功能性動作訓練、創造力、溝通訓練、輔助科技應用、專長領域、學習策略等等,提供適合之教育服務。就此而言,不正是本世紀強調的人本核心理念?此何嘗不是特殊教育的世代意義!
-
廈金遊加溫 盼再現觀光熱潮
大陸福建省公安廳出入境管理局9月27日公告恢復受理福建居民前往金門自由行及團體旅遊申請,在颱風山陀兒影響落幕、金門小三通停航數日後,10月5日終於迎來首批116名陸客。相比前兩團僅20多人,這次超過百人抵金,也讓金門旅遊業者表示,這次是「正港首發團」。 據了解,繼大陸踩線團、首發團相繼來金門,10月5日地區終於迎來97名團客、19名自由行旅客。自疫情以來,睽違5年金門終於迎來逾百名的大陸旅客登陸金門,我們自然希望這般規模性的遊客可以持續的發展下去,特別是地區經歷了疫情管制、國旅促銷後,亟待經濟活水盤活「淺盤經濟」,尤其我們更對未來開放福建省外的居民來金門旅遊,以及簡化辦證程序寄予厚望,期望政策能夠逐步放寬,吸引更多來自不同地區的旅客,同時縣府將持續配合政策開放與兩岸旅行社合作,期望透過更多的善意堆壘與友善互動,讓兩岸人民往來、旅遊可以早日回歸常態,達致頂峰,但,我們也知道,陸客金門遊很難只是純粹的旅遊事務,我們更要擔心會因為其他不利因素被暫緩或喊停。 大陸文化和旅遊部8月30日宣布近期將開放福建地區人民前往金門旅遊,但也在同一天,我農業部宣布金門一處肉牛場被再檢出牛結節疹,相隔四年,牛結節疹再度現蹤金門。四年前的牛結節疹病毒幾可確判為來自大陸,此回雖宣稱病毒已經獲得有效的控制,不致於影響或波及目前的兩岸往來,但對於相關疫情的防治我們卻不得不防;基此,邊境海防的管制,以及防疫網的查漏補缺便相對的重要,任何人都不希望類似事件一再的重演。 再者,還有更不可控的政治因素。賴清德總統10月5日在國慶晚會上一席「祖國論」的談話引起各界關注,隔日,大陸便派出了20架次戰機出海活動,其中16架次逾越中線及其延伸線,進入我北、中部及西南空域,結合共艦執行「聯合戰備警巡」。因為「祖國說」,總統緊接的國慶文告定將更加受人矚目,會否因此影響現階段的兩岸交流,或是可以獲得更多的「同理心」被個別對待,相信許多人都在「察其言、觀其行」,靜待後續的局勢變化。 然而,不論未來如何發展,大陸福建省公安廳出入境管理局9月27日公告,恢復福建省居民和居住證持有人申辦赴金門「個人旅遊簽注」或「團體旅遊簽注」後,首批經小三通入境金門旅遊,便實際象徵著兩岸觀光往來正逐步恢復,我們自然理解這般的恢復歷程需要更多理性與善意的加持,從操之在我的實務面來看,地區能做好的,唯有更多、更好的迎賓與接待準備;諸如:我們面向過往駐金的十萬大軍有「老兵召集令」活動,對於久違的陸客遊金便宜有相應的創新對接規劃。因循故往並非不好,只是無法進步,特別是面向對金門相對更為熟稔的福建居民,更需以耳目一新的企劃令其神往,成為口碑載道、口耳相傳的基底才是。 總之,期待已久的大陸首發團終於抵金,不管是對金門經濟、兩岸交流都是一樁好事,我們自然不希望未來還會有某些不利因素影響兩岸互動進程;值此春暖花開之際,我們除了全力做好優質旅遊的規劃及準備外,更希望諸多挑動兩岸敏感神經的事件及話題,還是能免則免!
-
金門迎來陸客正港首發團的未來展望與期待
自大陸福建於上(9)月27日正式宣布恢復受理福建居民前往金門旅遊申請,據悉福建地區的國旅及具備出境遊之組團社隨即如火如荼開展赴金旅遊招攬業務,並於本(10)月5日首批率先取得入金證的陸客抵金旅遊,其中團體旅遊97人、自由行19人,共計116人,因受颱風山陀兒影響,金門小三通停航數日,並一度影響申請程序,導致發證延遲,部分國旅高層於前一日下午仍擔心首發團無法順利出團,縣府相關單位也密切注意相關動態,全力協調中央陸委會與移民署加速審查作業,大陸國旅遲至4日晚間始得確認出團,由於國慶前廈漳泉等地申請來金旅遊辦證踴躍,後續仍有很多陸客準備出發前來睽違5年的金門遊覽。 目前陸客來金門行程推介景點包括參觀水頭聚落、建功嶼、慈湖三角堡、湖下海堤、金門大橋、南石滬公園、沙美老街、太湖漂浮斑馬線、山后民俗文化村、獅山砲陣地、迎賓館及陳景蘭洋樓等景點,由於金門的歷史文化與自然景觀較其他離島豐富,在觀光資源方面具有一定優勢,且有昇恆昌金湖廣場、家樂福、全聯、康是美、屈臣氏、寶雅等知名連鎖賣場門市,以及金門貢糖、麵線、一條根、砲彈鋼刀、高粱牛肉乾等地方特產可供來金陸客選購,滿足消費者多元化的選擇需求。 近來廈門許多旅遊業者正在強化與金門地接旅行社的合作關係與聯繫工作,陸續推出各式專屬的旅遊產品和行程,並透過大陸流行的社交媒體平台(如微博、微信)進行宣傳,發布金門的旅遊資訊、美食介紹及購物點,希望吸引更多年輕旅客。金門縣政府觀光處也積極參加大陸的旅遊博覽會和展覽,展示金門的旅遊資源,吸引潛在的旅客和業者,未來更可利用網絡廣告和數位行銷,針對大陸市場進行精準投放,藉以提升金門的知名度,再透過定期舉辦文化交流活動,邀請大陸的媒體和旅遊業者來金門參觀,將可增進大陸消費者對金門的了解,地區業者更可針對大陸遊客提供住宿、購物折扣及交通接送等服務,吸引更多自由行旅客。 值得關注的是,去年許多台灣旅遊業者組團赴陸,發現大陸旅遊品質較疫情前提昇不少,尤其高鐵、景區、遊樂園、市區等軟硬體建設及數位化服務都有明顯提升,以廈漳泉為例,泉州市擁有豐富歷史、自然與人文資源,經過近年來加強旅遊周邊建設、資源整合後,旅遊人次正不斷提升。 另廈門知名景點鼓浪嶼遭中國官媒《央視新聞》踢爆「宰客一條龍」的情形後,廈門市府與旅遊業界正加強整改,力圖改變旅遊形象,這些現象正代表大陸旅遊消費者對旅遊品質要求與維權意識上升,金門在準備迎來大量陸客時更應著重旅遊產品升級與產業鏈服務品質提升等相關問題,好好經營口碑、減少旅遊糾紛、避免製造負面話題,更應深入了解大陸旅遊市場,強化兩岸旅遊業往來交流合作,優化從業人員專業素養與服務態度,期能從量的提升到質的飛躍,進一步健全產業生態系,從而創造更大的經濟效益與衍生商機,將金門打造成優質的旅遊休閒度假勝地。
-
金西醫療門診中心揭牌 提升西半島醫療資源
為提昇金西地區醫療服務品質,金門縣衛生局於本(10)月起在金寧鄉衛生所開辦「金西醫療門診中心」,由衛生福利部金門醫院支援醫師提供內科、外科、婦產科及小兒科等門診服務,增進專科醫療資源,還結合衛生所的公共衛生功能,如疫苗接種、癌症篩檢和傳染病防治等功能,為西部地區的健康防護提供了更多保障,這種綜合型醫療與公共衛生模式,隨著全球傳染病防治壓力的增加,門診中心能夠及時監測和應對各類公共衛生危機,為當地社區健康安全提供了一道堅實屏障。 多年來,西半島居民必須前往東半島的金門醫院尋求更為專業的醫療服務,這不僅增加了患者的交通負擔,這種狀況對於行動不便的老年人、孕婦及幼兒特別不便,還凸顯本地醫療資源的不均衡問題,因此金門醫院派遣專業醫師進駐金西醫療門診中心顯得尤為重要,這是金門縣政府致力於改善西部醫療服務質量的具體舉措,有助於紓解金門西半島醫療資源不足的問題,滿足當地鄉親就醫可近性及醫療量能需求,讓居民能夠享有更便捷的就醫選擇,確保病患獲得最適切的醫療及公共衛生服務,更全面守護縣民健康照顧。 金西醫療門診中心的設立不僅縮短了患者的就醫距離,還降低了醫療服務的時間成本,每週不同專科的門診安排,也有助於確保居民能夠根據自身需求進行規劃與就診,並減少因專科醫療不足導致的誤診或延誤診療情況,隨著專科門診服務的引入,居民的健康問題能夠得到及時診斷與治療,使居民能夠更加便捷的獲得所需的醫療照護,將有效降低金門西部地區的慢性病、急性病發病率,並提升當地居民的整體健康水平,提升西半島居民獲取專業醫療服務的便利性,實現了醫療資源從東部向西部的分流,這是實現區域醫療資源公平分配的重要步驟,透過合理配置醫療人力和資源,縮小了東西部地區之間的醫療服務差距,提升了西半島民眾獲得醫療服務的公平性,符合金門西部的區域發展需求,能夠吸引更多居民在西部定居,進而促進當地經濟發展。同時,也讓金門縣在整體規劃上更加符合宜居、均衡發展的長期目標。 雖然金西醫療門診中心已經設立並提供多項重要醫療服務,但隨著西部地區人口的成長及居民需求的增加,醫療需求的不斷增長,未來門診中心還需要根據實際需求進行進一步擴展,包括引進更多醫療專才、技術人員和不斷更新醫療設備,配合醫療需求也可能引入更多專科醫療服務,如眼科、耳鼻喉科、牙科等,以滿足更全面的健康照護。此外,長期看護與慢性病管理也可以納入門診中心的服務範圍,以解決老齡化社會帶來的挑戰。 金西醫療門診中心的設立標榜著金門西半島醫療服務質量的一次重大躍進,這是金門西部醫療服務品質提升的重要里程碑,不僅改善了當地居民的就醫環境,也體現了金門縣政府在推動醫療資源均衡分配、提高公共衛生服務方面的努力與承諾;未來隨著門診中心的持續發展,需要政府及相關部門的持續關注與投入醫療資源,讓金門居民享受到更加優質的醫療服務,讓金門的醫療服務體系更加完善,鄉親的健康保障也將進一步提升。
-
兩岸旅遊常態化關鍵在態度
陸委會主任委員邱垂正,此前則曾經說過,他樂見陸客來金旅遊。此話出自邱先生口中並不稀奇,因他曾經是金門大學禮聘的教授,摯愛金門,了解金門,深知金門係以觀光立縣,亟須在發展觀光事業這個區塊著力,政府有義務成全。 隨著廈門首發團二十二人循小三通抵金展開二天破冰行程,金門同業以禮相待,特別於碼頭敲鑼打鼓,舞獅大舉歡迎,殷望開啟旅遊大門。 設限對於金門發展觀光事業殊有影響,旅遊貴在常態化,爾來我往,絡繹不絕於途,但關鍵在於兩岸的態度。俗語話說:「錢嘸兩枚不響」,一頭熱於事無濟,金門鄉親殷切期盼兩岸旅遊春暖花開時刻來臨,隨著「破冰」、「試水溫」性質是善意的第一步,何時才能常態化發展,變數乃是雙方的政府,不要在「政治因素」糾纏之下高來高去,變來變去,到頭來,誰輸誰贏,輸的不是政府,輸的是老百姓。請問如果老百姓餓死了,政府無責任嗎?倘無老百姓,何來政府,要政府幹什麼,政府係為人民而設,一切自應以民生為主,這是基本的道理。何況古有明訓:「得民者昌,失民者亡。」兩岸扮演著多元的角色,在政治上是座橋梁,也是兩岸聯通的主角尖兵。往事已矣,不用多說,而今而後,則是兩岸旅遊前鋒金門,成為觀光勝地,有一段時間國人選擇出國旅遊,影響金門等地國旅人氣很大,因而業者寄望開放大陸旅客後,幅度放寬,盡人皆知,大陸人口多達十幾億人,只要開放幾分之幾,就能為金門旅遊注入大量活水也,拉近兩岸互動關係,如此利人利己,大家有錢賺,何樂不為。 回顧過去幾年,因受疫情影響,兩岸小三通一度停航,阻礙金廈兩地日常互動往來,直至二○二三年一月七日,中斷近三年的金廈「小三通」終於復航,截至二○二四年八月底止,已有逾一百五十萬人次旅客經小三通往返金廈兩地。其中二○二四年至目前為止累計有八十萬人次,較二○二三年一整年多出十萬人次之多。這表示只要兩岸政府同意放行,及早開放陸客來金旅遊,將有助金廈小三通旅遊重溫正軌,小三通旅遊人潮可望再現風華。誠如立法委員陳玉珍所說:先是踩線團,再來是團客首發團、自由行首發團,若能走順一通,接下來就能期待大陸「正式」宣布開放福建省居民赴金門旅遊。 廈門旅遊協會踩線團剛離開,金門隨即迎來廈門首發團,地方鄉親期待能常態化「陸客登門」觀光,重現觀光榮景,透過旅遊交流,有助兩岸互動加溫,能夠持續對接善意,關鍵仍在雙方政府的態度。如果還是不自量力,妄自尊大,一直在那裡放話,說三道四,損人不利己,這又為了什麼。須知人與人間,貴在相互尊重,爾尊我一尺,我敬爾一丈,何況是對待自己的同胞鄉親,旅遊常態化,大家都好。
-
均衡醫療資源 樂見金西醫療門診中心揭幕
為均衡本縣東西半島醫療資源差距,紓解金西地區醫療量能不足問題,金門縣衛生局日昨於金寧鄉衛生所舉行「金西醫療門診中心」揭牌典禮,由縣長陳福海等來賓共同揭牌,自10月1日起,「金西醫療門診中心」由衛生福利部金門醫院派遣醫師駐診,提供專業醫療服務,對金西地區鄉親看病確實是一大福音。 金門唯一的醫院就是隸屬衛生福利部的金門醫院,因位於東半島金湖鎮,常引發西半島及1橋之隔的烈嶼鄉(小金門)民眾強烈反映,前往東半島就醫不便,民間早有芻議,希望在西半島增蓋一座「金西醫院」。 縣府推動的西半島醫療專區規劃案,在前任楊鎮浯縣長任內在與軍方協調下,最終選址確定四七高地一處營區作為西半島醫療專區,該處面積約2.2公頃,與金寧社福館相鄰,讓東西半島具有醫療基礎能力,全案採有計畫性推動,以健全在地基礎醫療能量。並由金防部呈報陸軍司令部層轉國防部。衛生局同步辦理先期規劃招標作業,這項計畫推動不但費時費力,還不知何時能見成效。 但是誠如縣長陳福海所言,金門鄉親的健康不能等,所以寧可先求有,再求好,他期望金西醫療門診中心的設立,能為西半島鄉親帶來更完善的醫療資源,獲得更妥善的照護服務。 所以在揭幕典禮上,陳縣長也點名並感謝前縣長楊鎮浯希望完整金門醫療體系的規畫,但因相關經費可能需要投入10億,甚至20多億元,在延續前任對醫療規畫的想法後,他與縣衛生局長蔡建鑫走訪地區車船處、福建省政府及金城鎮公所等地點,覺得要建造一座全新的金西醫院難度相當高,最後在金寧衛生所主任吳國斌協助下,決定增加金寧衛生所能量,透過增加醫生、增加診間的方式,並在全體衛生所同仁支持下,將金寧衛生所擴大定位為「金西醫療門診中心」;這是一個新的開始,也是金門醫療的里程碑。 金門東半島有部立金門醫院,西半島僅數間診所,為均衡東西半島醫療資源差距,縣府多年來想在西半島蓋金西聯合門診中心,但卻苦尋不到適合的公有土地。如之前金門知名牙醫洪長享自掏腰包買地、動土興建共12樓「長風杏林苑聯合門診大樓」,就是著眼於此。 從10月1日起,除金寧衛生所原有主任吳國斌1人看診,金西醫療門診中心門診提供每週1至週5上午內科服務,醫師具備胸腔、肝膽腸胃等專長;另外,週2上午增加外科;每週3上午增加婦產科;隔週週3下午提供小兒科。對金西地區的民眾而言,增加看病的便利性,但因醫療人力有限,又沒有設急診處,所以真正緊急事件還是要送到金門醫院處置。 金門地區因地處偏遠離島及交通限制,醫療市場規模小,無法有效吸引專業醫療人才與大型醫療機構進駐,因此醫療資源一直相對不足。 唯一的醫院部立金門醫院,要負擔高成本人事費用,經營不太容易,需要中央與地方資金持續挹注,才得以維持營運,提供在地所需的醫療服務。 過去金門居民若有重大急診時,必須依靠轉診緊急後送到台灣進行救護,一年之中平均有80-100位病人動用直升機後送,其中又有三分之一是因為心血管急症需轉診至本島就醫,但有時難免因病患情況危急與後送耗時,而延誤醫療黃金時刻。為了避免憾事發生,並提升在地緊急醫療救護能力、降低空中緊急後送頻率,金門醫院的心導管中心於104年11月正式啟用,當金門民眾發生急性心肌梗塞及急性冠心症症狀時,能進行第一線醫療處置,這些年來確實發揮一定的作用,但很多重大疾病還是有賴後送轉診才能解決。 醫療資源的缺乏,一直是離島居民心中之痛,金西醫療門診中心啟用,只能提供金西地區鄉民就醫一些便利性,屬於過渡性質,真正的醫療問題還是需要進一步爭取解決,希望未來「金西醫院」能大力促成,讓金西和烈嶼的鄉親看病更加便利,鄉親的醫療權益更有保障。
-
多元教育是金門永續發展的根本
教育是一切的根本,也是社會進步與發展的原動力,更是提振國家競爭力的重要基石。我們能有今天的經濟成就,並擁有這麼多的優秀人才,都因透過教育成就每個孩子,培育兼具人文素養及專業能力之人,因此,教育品質是社會發展的重要核心。金門這些年在全體教育人員的努力下,成果突飛猛進,在全國的教育競賽中均不落人後,尤其在陳縣長以「窮不能窮教育」之建設理念下,大力改善學校教學環境,充實教學設備,在全球化與資訊化時代的教育環境中提昇教學品質不遺餘力。在推動樂齡學習,建立零歲教育及終身學習社會的機制,倡導尊師重道,發展精緻永續教育,以呼應國家社會需求,整合全縣教育資源,重視環境文化的推動,邁向大同社會目標前進,期盼成就每一個孩子,真正符合教育之核心價值。 「國家的未來,關鍵在教育;教育的品質,奠基於良師」,根據學校教育改革經驗,教師素質是奠定學生成就的最重要基礎,是教育革新成功與否的關鍵。因此在整體行政部門,包括民意代表均非常重視、關心及尊重學校校長與教師,鼓勵學校專心推動多元教育,已成效卓著,諸如近日來本報報導之教育活動與成果,包括陳縣長倡導社區參與提升文化園區多元化發展動能、靜態兼備友善環境打造親子活動平台、各校舉辦參觀日親師共同營造良好教育環境、打造體育與觀光融合的發展藍圖、推動食農教育引導學子尊重自然珍惜食物、金城國中老舊體育館建構多功能融合的新型場館,使其效用最大化……等。除此之外,縣府打造地方特色運動場館提升鄉親健康福祉、羽球選手李洋榮獲奧運金牌爭取教育部經費興建李洋羽球館、中正國小在天津市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連續兩年獲一等獎、金湖國中學生獲全國科展化學科第二名、縣府大力推展零歲教育與家庭教育中心共推親職活動、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南區課程推動中心於金門舉辦「戰地與僑鄉文化資產課程設計工作坊」、全國高中社會科教師實地探索戰地僑鄉文化、金門子弟孫聿瑩阮咸獨奏在國家兩廳院再登榮耀、胡璉基金會陸續開辦創造力課程及推廣書法藝文教育、金城國中交通安全評比全國特優、金門首位少年女國手中正國小辜渝真摘下全國單打季軍……等,不勝枚舉,在在都顯現多元教育之成果。 為因應社會持續變遷,陳縣長更以教育為核心,秉持重視教育專業,開拓國際視野,激勵具有創造力、合作力、實踐力的教師團隊,培育出具有健全人格、公民素養及終身學習能力的社會好國民,才能因應全球化挑戰的世界好公民。因此必須以多元化學校教育,因應社會變遷,發展有助金門永續發展之動能。提升國民素養,使金門在未來世界地位更形重要,昂然邁向明日世界,這些都需仰賴不斷創新的多元教育,讓青青學子發揮內在潛能,接軌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融合歷史人文、學科知識、自然生態,讓學習走入真實世界,培養孩子具備迎向未來世界的核心素養。配合國家教育政策與世界潮流,全力推動環境教育、海洋教育與戶外教育,融入學校正式課程,使教育效果更加提昇,同時積極爭取更多的全國性獎項。 此外,由於金門地處福建東南沿海,居民自古以來,均與海有密切關聯,且以海為生,更因島上環境資源不足,使許多島民出外謀生,進而形成獨一無二的僑鄉文化,使得金門的教育視野更為擴大,提早與世界接軌,這也是金門近代教育的最大特色,且陳縣長近日又強調:多元文教活動為社會和諧與經濟復甦的動能,並推動兩岸雙向交流,持續發揚光大,將金門發展成為一個能夠不斷孕育人才之教育重鎮,為金門地方永續發展注入新的活力與動能。
-
遠距醫療對離島金門的作用及重要性
近日,陳福海縣長在衛生局長蔡建鑫、副局長李金治及縣議員王秀玉等陪同下,接連視察金沙衛生所與烈嶼衛生所,聽取金沙衛生所楊大威主任對於金沙地區整體公共衛生推動情形及醫療照顧服務量能的想法及建議;之前也曾與烈嶼衛生所方文櫸主任會談,期許衛生所能確實以民眾需求為核心,為民眾提供健康服務。 縣長陳福海指出,由於金沙鎮,金沙地區僅一家衛生所,長期以來醫療量能明顯不足,為強化金沙鎮的醫療體系,陳縣長責成衛生局訂定「金門縣獎勵西醫診所至金沙鎮開業營運補助作業要點」,鼓勵醫療人員在金沙地區開設診所,提供最多高達一百五十萬元的開業補助金額,並可申請中央離島開業獎勵五十萬元,總補助金額達二百萬元,以提升誘因鼓勵醫師到金沙地區開業。 在視察金沙衛生所時,縣長陳福海責成衛生局全力協助人力及設備的資源,讓金沙鎮衛生所比照烈嶼鄉衛生所與亞東紀念醫院合作建立遠距醫療提供眼科、耳鼻喉科、皮膚科、心臟內科、神經內科等科別的遠距會診,透過智慧科技的創新應用,與國內醫學中心攜手,全面守護金沙鎮鄉親的健康,讓鄉親能獲得更優質的醫療服務及就醫品質。 金沙鎮人口僅二萬多人且分散,鎮域面積相對也較其他鄉鎮大,至今仍未有醫師願意於金沙鎮開業,故遠距醫療對金沙、甚至整個金門這樣的離島地區更加具有普遍的實用性及重要性。透過遠距醫療,金門居民可以方便地獲得來自台灣或其他地區專業醫生的診斷和治療建議,改善本地醫療服務的品質和效率。 遠距醫療有助於平衡不同地區的醫療資源分配,促進醫療資源共用、改善醫療服務,使得離島金門地區能夠共用其他地區的優質醫療資源。此外,遠距醫療減少了患者前往台灣就醫的交通和住宿成本,也降低了醫療機構的運營成本。 同時,遠距醫療可以提高醫療可觸及性。對於金門這樣的偏遠地區,遠距醫療提供了一種便捷的醫療服務獲取途徑,特別是對於行動不便的患者,不僅免去就醫途中的舟車勞頓及成本,使同等醫療質量得以確保的前提下,普惠更多的病患。而且,在緊急情況下,遠距醫療可以快速提供專業的醫療支持,對救治工作至關重要。 遠距醫療不僅在常規醫療作用巨大,同時對於支持公共衛生措施,遠距醫療也有大功用;遠距醫療有助於加強傳染病防控、健康教育等公共衛生措施的實施等。還有,遠距醫療的發展可以吸引更多的投資和人才,促進金門等地區的經濟發展。 總之,遠距醫療有助於提高金門居民的生活品質。透過改善醫療服務,遠距醫療也能夠增強社區參與,可以增強社區成員在健康問題上的參與度,提高他們對健康問題的認識;遠距醫療還可以用於教育和研究,提高醫療服務提供者的專業水準。遠距醫療對金門等離島地區具有顯著的作用和重要性,不僅能夠提供更好的醫療服務,還能夠促進金門整體醫療品質,並帶動離島經濟的全面發展。
-
減塑愛地球 推動綠色生活
淨零減碳已經是全球趨勢,國內近年來也持續推動綠色生活,積極減少碳排放,生活上推動少用塑膠袋等政策,為了展現地區推動減塑的決心,金門縣環境保護局日前舉辦「淨零減塑聯盟宣示記者會」,與地方人士、攤商共同宣示降低塑膠袋使用量,並號召更多商家、民眾一起加入,響應環保生活。 據了解,由於氣候變遷的影響,政府推行2050減塑目標已逐步落實在生活中,「減塑」是必要且刻不容緩的事。根據調查,傳統市場在全國的塑膠袋使用量占比超過50%,所以針對傳統市場的部分,有關單位也正以漸進的方式來推動,地區自去年起,於金湖鎮公有市場實施減塑,今年更將這項行動推廣至金城鎮。 事實上,塑膠充斥在你我生活中,人們能立刻感受到它的方便性,卻很難體會它帶來的傷害。據統計,海洋廢棄物前10大垃圾,第一名塑膠瓶蓋、第二名寶特瓶、第三名吸管、第五名免洗餐具、第八名塑膠提袋;光是塑膠垃圾,就占了海洋廢棄物的92.8%。因為塑膠袋的便利性與實用性,要推動減塑並不容易。環境部曾經訂出目標,要在2030年全面禁用四大類一次性塑膠製品,現在改口,說禁用不是唯一方向,而是要結合循環經濟。可以想見,政府在減塑政策上遭受的壓力不小,統計數據也顯示,自限塑政策上路以來,塑膠袋每年的內銷量,從14萬公噸來到20多萬公噸,反而是越用越多,職故,要想減塑還得從源頭和生活習慣的改變做起,想要一次性的「令行禁止」幾乎是不可能的事。 眾所周知,就算是限塑令已經推動了十多年,傳統市場的塑膠袋使用比率依舊超過50%,但這也不代表就沒有改變的機會。以新北蘆洲的永平市場為例,從開始試辦「不塑菜市場計畫」,至今已擴展到新北六個公有市場。這項措施使得塑膠袋使用量減少了14萬個,並逐漸獲得民眾的認同;新北市菜市場因為不塑計畫鼓勵民眾自備環保袋,塑膠袋用量因此減少了六、七成,成效不可謂不高,但若就整體而言,目前塑膠製品回收再利用的大概只有三分之一,減塑成績相對整體塑膠產量來講可謂是「九牛一毛」,縱然政府在其間也做了許多努力。 2002年,政府推限塑政策,管制塑膠袋及免洗餐具;2013年到2017年,雙北合作推環保兩用袋;2018年,中央擴大管制,麵包店、飲料店等業者,不得免費提供塑膠袋,同時與環團共擬海洋廢棄物治理行動方案,目標在2030年,全面禁用四大類一次性塑膠製品。2023年,環境部改口,表示禁限用不再是唯一方向,而是結合循環經濟,引導減量,朝向2030年減少13.8萬噸原生塑膠。方向是對的,因為若真的強制限制傳統市場等場域不准提供塑膠袋,反彈意見與力度肯定不容小覷,因此,目前只能透過鼓勵,等到有一定共識後,才能入法去強制執行。 總之,地球只有一個,減塑更是人人有責;就如上市場採買只要落實「買菜自備環保袋,蔬果盡量併一袋,不要每攤都要袋」減塑口訣,便可達到一定的減塑效果,有了這樣的基礎,加上所有人都具備並實踐一定程度的「綠色生活」後,落實回收再利用、推動循環經濟才有可能真正的實現。
-
被司法僭越的臺灣民主
依我國憲法第23條解釋,對於人民的自由權,除了為防止妨礙人們自由、緊急避難、維持社會秩序,或增進公共利益所必要者外,不得以法律限制之,即基本權需給予保障。然而法律訂定係由人民依法普選113席立法委員,三讀通過後交由行政機關執行。故死刑存廢理應交由人民選出的代議士,替人民做決定。如今大法官卻設下重重的限制,導致被判死刑比登天還難,悖離主流民意,沒收民主精神與僭越立法機關地位,違反權力分立原則,有傷害民主憲政秩序之嫌。 特別是大法官設下三大關卡,替被告提供保護傘,窮盡辦法免除死刑,無異將受害家屬傷疤再度扒開,令人擔憂。故「就審能力」、「法官須一致決」、「欠缺受刑能力不能處死」宜分別說明之。 首先,在就審能力方面。殺人被告若缺乏自我辯護能力,現行法規本身即強制須有律師替被告辯護如身心障礙者,即公設辯護人制度。換言之,被告缺乏自辯能力與殺人行兇是否遭判死刑實屬法官職權,大法官想盡辦法對人權提供優渥條件免除死刑懲罰及限縮死刑適用範圍,動機存疑、其心可議。 次則,在法官須一致決處理上。若遇到廢死派法官,造成多數法官遭少數否決,其專斷的結果,已違反多數決民主機制,且誘使財閥或權貴殺人者關說法官如韓劇司法機構,極有可能侵蝕法官審判公正性與獨立性,個人價值凌駕在法律專業。故司法解釋不該罔顧社會期待,悖離民意。 最後,在受刑者能力上。現行法律已存在缺乏自理能力之行為人,因疾病而無法入監之相關規定;且現行遭判死刑之「心神喪失」行為人,法務部本身即可命令停止執行。然而此次大法官解釋不僅將標準拉高,只要「精神喪失」即不能執行死刑口吻強硬,且無所不用其極的保護犯罪行為人逃避死刑。大法官已將槍決死刑犯的決定,交給了精神科醫師。 至此,被判死刑比登天還難的司法制度,在現行法律遭判無期徒刑者,只要服刑滿25年即可申請假釋,依據法務部112年的統計資料顯示,無期徒刑只要17.9年就可獲假釋,日後殺人犯關不到18年即可假釋出獄趴趴走,犯罪率的提高以及被害家屬無法獲得立即的保障,讓殺人犯無法罪有應得,降低犯罪成本,恐難平家屬傷口與社會期待。 大法官9月20日今次釋憲案,實質的廢死,無異是對被害家屬再次在傷口上灑鹽,甚至是判死,讓活著的人無法好好活著,製造更多社會問題。故死刑的人不用死,活著的人卻心死,死刑犯名存實亡。整個過程荒腔走板,凸顯出政府對被害家屬保護遠遠不足,罔顧臺灣民主被司法僭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