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
-
海漂垃圾大軍來襲 兩岸要攜手解決
每年來自對岸大陸估約5、6百公噸以上,2004年甚至高達1000公噸的海漂垃圾,造成金門海岸嚴重汙染,不但大、小金門島容顏失色,連大、二擔等沿線離島也遍布各種廢棄物,百餘公里海岸線美景受盡摧殘,被鄉親指為「垃圾小三通」。縣環保局和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台電常年與各鄉鎮公所舉辦淨灘活動,但治標不治本,成果十分有限。 從地理環境的角度觀察,坐落於九龍江口,孤懸海上的金門,夏日有西南季風,冬天有東北季風,垃圾隨著洋流鼓浪來到,其中以來自大陸最多,但也有漂洋過海的國外物品,從各種瓶瓶罐罐到針筒、冰箱、桌椅、廟柱、匾額、塑膠成人情趣用品、人形模特,垃圾大軍蜂擁來襲,亂七八糟應有盡有。 尤其是幾次強颱侵襲大陸沿海,更曾經在兩岸通水的田浦海岸和田墩一帶,發現從對岸漂來的棺材,讓岸巡機動站幹員飽受驚嚇,還好清除大量淤沙後,確認只是廢棄空棺木,虛驚一場! 這些隨波逐流來到的垃圾,不但嚴重汙染海岸環境,也對海洋生態帶來強大衝擊,其中包括大量入海的塑膠袋,易被海龜誤認為「水母」吞食,魚網也會纏繞海龜和同屬保育類的鯨豚致死。這可從多次發現遭魚網五花大綁,或為掙脫魚網遍體鱗傷,最後魂斷岸邊的海洋生物,聽到因為人類傷害大自然,一直奏不停的海洋悲歌。 2015年4月,監委包宗和、王美玉、江綺雯等人赴金馬地方巡察,申請自動調查相關問題,重點包括對漁業發展與地區景觀的影響,以及地方政府在處理上的困難?中央機關應該如何協助地方政府,乃至於透過兩岸協商機制解決的可能性,讓這項地方事務「升格」為兩岸協商議題,取得一個好的開端。 其後,時任環保局長傅豫東還提出將大陸海漂垃圾連同金門日產約30噸的生活垃圾一起透過「垃圾船」運往廈門代燒,為遠送高雄焚燒的金門垃圾,找尋另一條可行「出路」的構想。 2017年12月中旬,經過兩岸長期協商溝通後,在縣長陳福海親自督導下,首度由「小三通」船隻將廈門因採砂進行翔安國際機場新建工程,連年自對岸相繼漂來,嚴重影響航安的220具抽砂浮筒載回對岸處理,為兩岸合作清理「海漂物」,走出具象徵性的第一步。 縣府專案團隊也由參議翁自保偕縣環保局長呂清富、場長蔡源銘、縣府大陸事務科長蔡百里等人,另行搭乘「小三通」客船赴廈門劉五店海翔碼頭,實地掌握浮筒清運作業情況,共同見證兩岸交流歷史性的第1次。 楊鎮浯縣長接手主政後,原擬進一步擴大落實執行,但因連3年疫情緊張,加上兩岸關係不佳,而中斷正常交流往來,讓相關協議也隨之戛然而止。如今,重啟「小三通」聲音再起,陳福海也與立委陳玉珍等人赴對岸協商,為未來如何加緊處理海漂垃圾問題,開啟另一個新契機。在環境維護和永續利用的大方向下,一水之隔的兩岸應共同面對和努力才對。
-
淨灘活動 各界響應
為保護海洋環境,本縣日前同步辦理五鄉鎮秋季淨灘活動,金城鎮於夏墅海灘、金湖鎮於狗嶼灣海灘、金沙鎮於后扁海灘、金寧鄉於后湖海灘、烈嶼鄉於黃厝仿雷區一帶海灘,並選定金湖鎮為此次淨灘主場。環保局廣邀各機關學校、社區團體、一般民眾以及公司行號共同參與,投入海岸沙灘清理乾淨的行動,喚起全民重視海岸環境並主動維護海岸的清潔。 根據近年於國際淨灘的垃圾統計,海洋垃圾的兩大頭號殺手,主要為免洗餐具及塑膠垃圾,這些廢棄物歷經數十年也不會分解,不僅隔離了人與海的距離,也迫使海洋生物享用人類製造的「垃圾食物」。垃圾問題不只讓居住在陸地上的人類頭痛,更嚴重的是在日積月累之下,不知不覺地汙染了海洋,除了看起來髒亂,也對自然生態、海洋生態、人類健康、觀光旅遊都有了相當程度的影響;也正因為這些垃圾來自於人類,我們更有責任來解決與清理。 淨灘不是解決海洋問題的終點,而是起點;淨灘點燃了愛海與環保人士熱情的心,除了本縣既定的各季淨灘活動外,許多民眾亦自發舉辦淨灘活動,無論是機關學校、村里、志義工、民間團體、社區等各界,均積極響應與投入淨灘活動。把大海的事當作你我的事,身體力行,改變就從自身做起,除了反省我們自身往後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應透過減塑和自備餐具等自我行為的改變,來達到善待海洋的使命,更透過淨灘來作為一場人與海洋深切對話的最佳環境教育課程選擇。 當我們享受著海洋所給予的美好與便利,戲水、浮潛、衝浪、風帆、海鮮,漫步在細軟乾淨的沙灘,每一段與海洋的記憶,都豐富著我們的生活與生命,相信大家也必定希望能夠永遠享有這樣的美景。一旦海洋不再是記憶中或是想像中單純的陽光、沙灘、海水,寄居蟹、螃蟹等生物自然地生存其中,一幕幕垃圾覆蓋沙灘的景象取代了自然美麗的海景,這樣的場景卻幾乎成為我們現在所熟知的日常。 相關資料顯示,每年有800萬公噸塑膠垃圾進入海洋,足以堆滿全世界的每一吋海岸線,這些塑膠垃圾被海洋生物吞食,進入到食物鏈中,正在嚴重傷害全球的海洋與沿岸生態系統,以及所有人類整體的健康。尤其近年來,人為廢棄物對海洋環境的破壞加劇,海灘上的廢棄物不只是影響民眾居住環境的安全與衛生,我們看不到的海洋生物棲息環境被破壞、以及各種海洋生物的死亡,更是血淋淋地殘忍上演著。 在海邊遊玩的同時,不只帶走自己的垃圾,並舉手之勞撿起沙灘上的垃圾,淨灘環保就從你我自身做起,讓我們一起投入還給海洋美麗面貌的淨灘活動,關懷海洋的熱情一定要轉化為實際行動,發揮公德心、隨手做環保,才能讓海灘保持美麗的容貌,為海洋生物捍衛永續生存的空間,進而為未來世代建構一個永續、乾淨、健康的生活環境。
-
規劃鄉鎮分區發展特色經濟
金門縣依行政區劃轄有金城鎮、金湖鎮、金沙鎮、金寧鄉、烈嶼鄉等五個鄉鎮,共計37個行政村里數,每個行政村里均管轄數個自然村,總計共有163個村落,各鄉鎮皆具備自然環境、交通網絡、社會人文、產業觀光、僑鄉景觀等特色基礎,以「行動地方創生」的概念結合各鄉鎮空間發展特性,掌握發展契機,對內構思提升民眾生活服務機能,對外吸引旅客觀光遊憩意願,發展地方經濟以推動建設效益得以全縣各鄉鎮為共同受益對象,打造金門成為永續宜居生活城市。 金城鎮為政經核心再發展、構築國家新門戶:金城鎮是縣治行政、學術機構的政經核心,近年金城結合在地文化古蹟與空間翻轉再利用,打造以莒光路、中興路、模範街及週邊區域的「後浦商圈」,配合中央推動永續發展及綠色交通政策,規劃環鎮自行車道,創新金門運動觀光模式,均為金城觀光與產業發展加分;未來金城應強化軟體設施改善,配合下一世代的行政園區規劃及水頭港升級計畫,運用傳統建築的風貌與商業服務空間,提供較為缺乏的停留據點之設計,延長且深化居民及遊客停留與消費時間,帶動主要商業街道或亮點空間發展。 金寧鄉朝低碳大學生活城、醫療社福宜居地:金寧鄉內設有國立金門大學,又鄰近金城鎮,在人口外溢及學區磁吸效應下,間接帶動金寧近五年人口穩定成長,人口每年以3%幅度持續增加;目前商業活動主要集中在伯玉路兩側,加上古寧頭為戰役的重要攻防據點,戰地資源豐富,在結合在地原有古蹟、傳統聚落及水體景觀等資源下,將具有推動有機觀光潛力,讓遊客體驗慢活島內生活,利用客製化及季節性活動,增加社區參與度,提升地方發展活力。金門大橋通車後促使金寧鄉成為大金門端的交通樞紐和觀光重鎮,因應未來建置西半島醫療園區和配合金寧鄉社福大樓興建工程聯外道路的需求,闢建聯外道路,落實完整金門的生活網絡。 金湖鎮以購物旅遊度假地、跨境物流轉運站:金湖鎮內尚義機場為國內離島及兩岸航運轉運站,因昇恆昌金湖廣場、金門醫院、行政機關、高職學校之設立而帶動發展。在戰地政務解除後,駐軍的減少讓金湖傳統商業面臨消費力下降的危機;隨著金門開放觀光,商業型態服務由軍人逐漸轉為以觀光客為主,近年來在土地使用、建築型態、觀光發展等方面均有顯著的變化。料羅港是台灣本島貨物中轉大陸地區主要通商口岸,利用金門在兩岸間獨特的地緣優勢,推動成立「海運快遞專區」,打造為兩岸貨物運輸樞紐站,進而發展鏈結全球跨境電商物流產業,未來除了保存重要海岸生態環境及產業用地外,可思考搭配料羅港建設導入新興的商業活動,成為兩岸海運物流中心。 金沙鎮穿越古今觀光帶、兩岸轉運新基地:金沙鎮以農業為主,為金門耕地面積最高之鄉鎮,擁有豐富的文化觀光遊憩資源,近年陸續推動聚落風貌整建工程,興築各種公共設施,增加參訪聚落的便利性,同時改善當地居民的生活品質外,結合在地力量盤整聚落深度體驗旅遊模式,為金沙觀光與聚落活化開啟新的型態。商業多集中於沙美及陽翟兩老街為主,建議企業可嘗試透過線上線下行銷產品或品牌熱度,維持聚集效益,成為鎮內推動觀光發展之助力;未來新建馬山港區以對接泉州石井港及備援翔安機場轉運旅客,可紓解水頭港區旅客量,並平衡東西半島經貿發展,協助活絡地方經濟及促進產業轉型。 烈嶼鄉智慧生活示範島、大橋引領新風貌:烈嶼鄉內種植芋頭等農產品多數銷往金門各地及外地,配合金門大橋通車後,烈嶼來往大金門交通便利性將增加,對於醫療資源即時提供將更為方便,觀光人口應會隨之成長;建議可考慮配合烈嶼零碳島的願景規劃,推動綠色多元運具導入,降低汽油燃料運具出入,拉長遊客駐留時間,增加產業效益;另外九宮港在大橋通車後,應重新定位為遊艇港及各離島藍色公路海上觀光基地,有助於烈嶼成為深度旅遊基地,同時將新興規劃避颱碼頭泊位設施,提供目前縣有客船及貨船使用。 考量現況分析金門所面臨之課題,系統性地思考金門建設,建構HOPE金門以醫療照護(Health)、有機觀光(Organic)、共享繁榮(Prosperity)及低碳生活(Environment),依據永續發展原則,透過有序治理打造宜居環境、樂活場域,進而達成永續金門的願景。
-
民意可以載舟,更可覆舟
今年「九合一」選舉,藍、綠、白三黨競爭劇烈,激情激戰,用盡心機,使盡步數,開票結果,如同一般預測,藍綠對決,藍獲勝利,綠則慘敗。白也破例得到一席縣市長,就政黨政治而言,顯示政治生態也在改變,只要不脫離「民本」精神,就是進步,不是壞事。 根據廣大社會輿評反應,咸表綠營執政,大權在握,資源豐沛,竟然創下創黨以來最大挫敗,讓人跌破眼鏡,亦且引發黨內陣陣反彈聲浪,甚至指名道姓,要求務必痛定思痛,深切檢討反省,應該下台負責者,不要戀棧,賴著不走,等到民意再次反撲,到時威信掃地,顏面無光。 有人說:綠營會輸得如此淒慘,其來有自,並非無因,導致全國六都十七縣市,只剩二都三縣市,一黨獨大政治版圖大挪移,如今朝小野大,改革創新呼聲甚囂塵上,顯示少數政客恃寵而驕,狂妄自大,惡行惡狀,招致民怨,以致輸掉選舉,倘若還是嘴巴講謙卑,口惠而實不至,不惟難以服眾,恐將輸掉江山。 相對於綠營空前挫敗,藍營這次拿下十三縣市,奪回六都之台北市、桃園市,締造一場勝仗。惟若追根究底,戰績亮麗不盡源自中央高層運籌帷幄肇功,真正之原因,即是選民對綠營所作所為厭棄,緣此,奉勸藍營諸君,切勿沾沾自喜,以為耕耘有成,民意「歸心」,須知驕則敗,謙受益,萬勿錯估情勢,而無「聞贏則恐」之警覺,亦即更應倍加努力,深入各基層民間,各行各業,傾聽民意心聲,面對民瘼民困,竭盡所能,予以協助紓解服務,藉此爭取民心,否則紅利很快就會消失,可能回到原點,重蹈四年前之覆轍,在後年大選步上慘敗。 再者,社會輿評直指綠營這次輸給自己,輸在獨霸,不是人民不喜歡一黨獨大,而是得意忘形,黨意凌駕民意。反觀藍營歷次選戰失敗,亦復如此,綠營選前一再說要謙卑、再謙卑,藍營則曾說要心中有愛,化小愛為大愛。然而藍綠都犯了兵家之大忌,選前說得頭頭是道,選後未能落實兌現,口惠多,實做少,打了折扣,硬拗到底,失信於民。 政府重大政策最忌一意孤行,諸如防疫事關國人健康生命,失大於得,政治口水氾濫,並未說明白,交代清楚,影響所及信心不足而損威,但願朝野熱衷政治人士,以此為戒,所謂:為政不在多言,貴在少說多做,少些口水,多些行動,少些政治,多些經濟,肯幹實幹,說到做到,讓平民百姓看得見、用得著,有更重要者,要唯公無私,開誠布公,團結合作,致力於防疫工作,穩定物價,平抑房價,苦民之苦,讓年輕人有出路,大家安全、安定、安心過生活。凡此即是民意之所繫。 再者,欣見藍營朱立倫接任黨主席以來,積極推動〈同舟計劃〉,敞開中央大門,歡迎失聯同志回娘家,投入為國為民服務行列,與人民站在一起,為協助疏解民瘼民困而努力。換言之,行得正、走得穩,正心正念,發揮黨魂黨德之精神力量,人緣廣結,讓人民認同支持,不因無權、無錢而喪志。畢竟時代變了,時空環境也在變,黨工也是公僕,要實事求是,求新求變,相許相勉,服務為濟事之本,可長可久。 總之,政府與政黨,概為國家人民服務而設,一本初衷,服務至上,無怨無悔,讓人有感,即是正道,也是民意,得民者成、失民則敗,自然而然,屢試而不爽。
-
撥補入法,基金保永續
攸關我國公部門公教人員權益的「112公教退撫新制」立法,經過長時間規劃與討論後,立法院會已於12月16日三讀通過「公務人員個人專戶制退休資遣撫卹法」、「公立學校教職員個人專戶制退休資遣撫卹條例」,規定112年7月1日以後初任公教人員的退撫新制,由確定給付制改為確定提撥制,並設立個人帳戶,提供多元化的投資組合,供公教人員選擇。 至於適用舊制的現職人員,是否能轉換到新制,成為此次新制立法朝野黨團審查與協商時最大的爭點之一,最終朝野達成共識,共同提出修正動議,無現職轉換相關規定。 由於現行退撫基金未來不再有初任人員的提撥收入,將面對提早用罄問題,為兼顧退撫基金財務安全,這次也同步三讀修正「公務人員退休資遣撫卹法」、「公立學校教職員退休資遣撫卹條例」,增訂政府在退撫新制實施日起,分年編列預算逐年撥款補助退撫基金。 立法院三讀修正通過之「公立學校教職員退休資遣撫卹條例」98條,增訂條文如下: 中華民國一百十二年七月一日以後初任教職員者,其退撫制度由主管機關重行建立,並另以法律定之。 前項退撫制度之建立,致退撫基金用罄年度提前之財務缺口,由政府依退撫基金財務精算結果,自前項退撫制度實施之日起,分年編列預算撥款補助之。 政府依前項規定完成撥補後,應依退撫基金財務精算結果,接續分年編列預算撥補現行退撫基金,以健全基金財務。 此一修正案,對於確保現有基金永續,具有關鍵作用,係一次前瞻、進步的修法,應予肯定。 依據立法院的修法結果,未來我國公教退休制度將成為雙軌並行制,以民國112年7月1日為基準,此前的現職人員為現行制度,此後的則為新制。 因制度設計不同,兩者之間差異不小: 其一,在社會保險方面,無論新、舊制,全體公教人員均參加「公保」,惟新制人員退休後可領取公保養老年金給付,現職人員僅能領取一次性給付。 其二,在職業年金方面,現行制度為確定給付制(DB),為共同帳戶制,新制則是確定提撥制(DC),此兩種制度皆係主要的退休金制度,惟制度之精神與運作,卻大為不同,兩者各有其優缺點,必須致力減少制度缺失,方能保障受僱者權益。 職是,我國公部門退休制度也必須按照制度特性,提出具體措施補強制度缺失,例如: 一、改善基金體質,積極提升運營績效:無論何種性質的退休制度,都應健全基金管理,積極提升績效,才能保障受僱者與退休人員基本權益。 二、減少確定提撥制的長壽風險:由於制度使然,個人專戶制之退休金,容易面臨保障不足與長壽風險,政府必須規劃具體作為,防患未然。 三、擬定撥補方案的具體時程:立法院既已將撥補現有基金的文字入法,考試院、行政院即應據以擬定明確的期程與執行方案,越早進行實質撥補,就是政府履行最後支付責任的開始。 四、取消年改天花板:後續應持續研議取消錯誤的替代率計算機制,並保障現職人員可以領取公保養老年金給付的權利。 退休制度攸關人民基本權益,在完成現有退撫基金撥補法制化之後,政府更應以具體作為持續優化基金,確保基金財務衡平與永續,維護全體公教人員退撫權益。
-
文化與傳統知識對ESG的關鍵意義
ESG是近來國內相當受到關注的議題,行政院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今年七月發布公司綠色金融行動方案3.0政策,宣布2023年所有資本額20億以上的上市櫃企業,都必須編制並申報ESG永續報告書。國發會進一步於12月13日宣布年底將公布「十二項關鍵戰略」,政府和國營事業2030年前總投入淨零碳排的預算,將達到9000億促進民間投資4兆台幣;後續可望將有更多的行動,對企業以及整個社會將帶來極大的影響。 ESG意指企業永續,包括三個主要面向即環境保育(Environment)、社會責任(Social)與企業治理(Governance)。在聯合國推動2030年永續目標SDGs政策影響下,首先被關注的是企業社會責任CSR,再擴展至更寬廣和環境結合的ESG。其中最受關注的是,以涉及各項貿易產品生產配備過程中,節能減汙淨零碳排為重點的「環境保育,E」。由於此項議題直接涉及環境汙染、能源等,影響經濟層面至廣至深,是眾所矚目的焦點。此外,企業治理資訊透明和員工薪給福利合理的「G」,在內容意旨上容易理解,各項指標也較容易達到需求。相對的「社會責任,S」是較少受到重視的面向,特別是「包容性」和「利害關係人的溝通」部分,通常都缺少合宜的對應方式。即便在聯合國協助推動ESG的「全球報告倡議組織,GRI」提出永續性報告全球準則中,對社會責任部分,仍多為主題式的提醒,並沒有清楚指出執行的切入面。 以文化作為SDGs環境、社會、經濟永續之外的第四個支柱,是聯合國在2019年做出的重要宣示;有多個相關組織持續深入探討,其中並以教科文組織UNESCO和國際文化紀念物與歷史場所委員ICOMOS著力最深。ICOMOS在2016年已成立文化遺產氣候變遷工作小組(CCHWG),並再於2021年提升為氣候行動小組(CAWG),公開發布多份研究指引文件,聚焦於文化和文化資產支持人類永續,清楚的聲明並建議以傳統知識作為最重要的力量。 亦即文化資產保存由最初始的保存,經活化再利用的階段,它們的任務已朝向文化對增進社會韌性(Resilience)和回復力(Recovery)的關鍵意義;這項看似艱深的觀念,對長久守護傳統文化的金門而言,卻是早已自然而然的生活態樣。金門千百年間基於傳統文化發展的生活方式和空間形態,早就是眾所皆知的重要普世價值與重要資產。歷史過程中的動亂戰爭,也多基於傳統文化韌性,克服逆境再次回復金門的生命力。農漁、科舉、落番等,都圍繞在以宗祠廟宇為核心的血緣、地緣堅實的凝聚,這也正說明傳統知識對於文化以至永續治理的重要支持力量。 政府要求企業推動ESG永續報告的政策中,以文化的思維透過支持並以具體的行動參與或支持利害關係人推動有形、無形文化資產的保存活化,相當清楚的充分符合「社會責任,S」的準則;過程中學習延續的「傳統知識」更是支持整體社會永續發展的關鍵力量。金門應該珍惜這項歷久彌新的經驗,持續強化並對外分享,對全民推動ESG造成更大的影響。
-
展望金門新願景
地方大選甫定,各地方之新任首長,莫不全力放眼於未來之施政願景。金門!這個令人矚目之前方離島,自不例外,即將上任之陳縣長,即陸續釋出未來施政的藍圖,期許的是諸多未來的願景。基此,我們在期待之時,且就此一世紀議題,論述如下以供卓參。 「偉大的建築使人感動;悠揚的樂聲令人心動;旖旎的風光催人行動!」當此先進國家,皆已嫻熟城市規畫的願景時,我們還能依戀昨夜的沉香?因此,如何放眼未來,展示願景意圖,當為首務。 有願景才有鵠的,而願景首在盱衡全局。以金門自豪之旅遊、文化,務實地以瑞士企業集團,對全球都會區生活品質評估指標:政經、綠化、治安、文化、醫療、教育、運輸、汙染、環保等因素,作為新縣府施政之願景。 且就此自問:金門有沒有一流、具國際觀的政治與管理人才?有沒有一流的金融、證券、基金市場,以吸引外資?有沒有便捷低廉的運輸體系?有沒有最現代化的物流管理系統?有沒有吸引知識經濟人員、長居的理想居住和文化環境? 因而,如何建構此願景?事在人為!法國建築詩人波棕巴克,認為一個「對象物」並不會產生意象,而是透過美學營造的願景,建構一個閑適恬靜的城市。此種願景,即是一個以生態為承載平台;以藝文為精神泉源;以商圈為物質活力的城市,金門即可持此意象為願景。 具體而言,就如同把台北大安森林公園、兩廳院、台北東區商圈結合在一起的功能城市!易言之,縣府應重新縣土規劃,將金門規劃為行政區、經貿區、住宅區。禮聘國際大師規劃之;凡建築以外之公共空間、空地、荒地皆應以森林公園之意象規劃之,所有建物皆應以工藝美學、舒適之現代化機能設計之。使整個金門島,除美學工藝之建築、林蔭大道、農田外,所見皆是蒼翠濃密,花卉鮮豔,觀光美學之景點。 在此願景下,以觀光景點為點,建構觀光林蔭交通線。例如從水頭至后湖,可以茅山塔、文台古塔、漢影雲根、翟山坑道、后湖海灣為點,沿海域線規劃林蔭步道、木棧步道、自行車道、林蔭車道,而週遭則是遍植草坪及原生喬木,仿「舊金山十七公里海濱」,規劃出海域景觀。其中有古蹟尋幽、戰爭遺址、海水浴場、生態海域等,供各類人士運用,如此才是發展金門之至道。 上述所謂古蹟尋幽、戰爭遺址、海水浴場、生態海域等,不正是今日知性旅遊之核心價值嗎;就本身之特點,以知性充實之的新旅遊型態!如此方能有效吸引各類旅遊人士,如此才是發展金門之至道,更何嘗不是金門的新願景,且以此共勉,以振金門!
-
妥善溝通交流 確保兩岸和平互利
繼台灣銷中國大陸大批水產品遭禁,中國大陸海關日前突發變更部分企業進口申請狀態為「暫停進口」,其中在酒類部分,全台共有11筆註冊編碼為暫停,其中包含金門酒廠,台菸酒和金車等品牌也在名單內。加上小三通遲遲未開,就此,金門、連江兩縣的準縣長陳福海與王忠銘於12月12日率團赴大陸福建,與陸方溝通,陸方特別給予綠色通道,無須隔離;縣籍立委陳玉珍也一同參與。 針對此次台灣輸銷中國大陸大批食品遭到禁止, 仍以水產品影響最大,依大陸海關總署進出口食品安全局統計,申請890件輸銷中國大陸水產品,多達781件暫停進口,其餘還包含保健食品、雜糧食品、固體飲料、茶葉類等。此回禁令源於中國大陸海關自2022年起實施「在華註冊編號」新制,金酒公司早於2021年12月28日即取得在華註冊編號,註冊有效期至2026年12月28日。但大陸海關日前變更部分企業進口申請狀態為「暫停進口」,其中酒類部分全台共11筆註冊編碼被暫停,也包含金酒公司在內。據媒體報導,類似的案件,大陸官方都不會明指文件哪裡有問題,都要逐條補充說明,才會回覆是否補件通過,不然就只能跟其他業者打聽,靠不斷摸索找出問題。 據了解,中國海關總署官網自去年4月起,便要求全球各國產品輸入,必須依規定完成註冊、登記。此前,大陸暫停輸入石斑魚的理由是藥檢,但是農委會將檢驗結果提供後仍置之不理,這次魷魚等產品暫停相關業者輸入也沒告知、沒說明理由,且陸方通知台灣業者補件期限為8月底,比其他國家期限的明年6月底嚴格。農委會以為,全世界所有食品貿易往來必須透過註冊程序,只有大陸對全世界做此要求,陸續已有很多國家反映不符合WTO相關規範。 從以上的訊息看來,大陸方面雖然面向全球,要求針對各國所有輸陸食品必須依規定完成註冊、登記,但登記要件及補件方式的不透明及溝通障礙,才是此次事件難以解套的關鍵所在。當然,也難以避免許多人對此進行「政治化」的猜想,畢竟目前兩岸官方「溝而不通」,聯繫管道更基本處於「已讀不回」。此前,大陸國台辦表示,對於「小三通」復航,「大陸沒有任何障礙,相信兩岸相關業者也沒有任何障礙」,我方則強調雙方要進行「官方溝通」;這就充分表達了兩岸政府仍然存在實質性的溝通障礙,更直白的說,就是「意識型態」的心結未解,或也因此,以往不會被特別強調的「貿易壁壘」,就變得突出而重要了。 不論如何,貿易的前提便是秉持善意與合作互利。實務上,台海目前仍有《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規範兩岸之間經濟合作活動,並訂有「早收清單」對台讓利,但近年來,大陸方面屢以「不符法規」為由,限縮台灣產品的「西進之路」,或便可歸結出以下結論:一、貿易終需回歸常軌,讓利必定有限期;二、政治必然影響經濟,終究不可能在政治上搞對抗,卻想在經濟上傾斜性獲利;三、妥善所有管道的溝通交流,才能確保兩岸和平互利。 總之,兩岸要維繫正常的經貿往來,必要的理解、順暢的溝通必不可少,也唯有保持良善的溝通與交流,才能降低兩岸緊張態勢;人民會更希望,經由眾人的努力,兩岸關係能夠早日雨過天晴。
-
深入挖掘鄉土的村史
村史,不單只是對地方歷史的紀錄,更重要的是需要人民的筆,才能寫出最為忠實的歷史記憶,喚起地方的鄉土意識,帶動全民參與,鼓勵民眾共同為振興文化產業盡心,為落實文化扎根工作協力。每一本村史的出版,皆是撰稿人嘔心瀝血之作,亦是地方文化特色的展現,透過文史專家學者與地方熱心人士齊心努力,才能集結成冊,順利產出深具本縣地方文化的村史,而社區、社團與個人,都是創造地方文化的主體。 由於近年來地區耆老快速的流失與凋零,因此保存與延續社區的集體記憶與精神文化遺產變得十分迫切。有鑑於此,本縣文化局持續推動村史書寫計畫,希望擴大共同參與,從地方的角度出發,在書寫的過程中透過地方民眾的主動參與,除了共同完成多元性的在地歷史書寫,也助於社區意識的建立。且本縣自105年度開始規劃辦理「大家來寫村史」徵選作業,迄今已出版逾40本村史,而且幾乎年年得獎,成果豐碩。 亦有不少村史撰寫者從村史調查過程,發現本縣許多實質與非實質的歷史文化資產,見證著過去的發展,以及人文薈萃的歷史與風華,在在值得我們去調查與探索。感謝這些有心者與文史菁英,他們一步一腳印,從地方村落進行田野與擾動交流、挖掘在地聚落相關文物,持續以在地人的觀點來蒐集與詮釋地方史料,建構出居民之歷史感與共同記憶,讓各村落美好的人、事、物永遠傳承。 金門以文化立縣,村史也是另一種文化特色,每本村史內容道出前人努力讓滄海化為桑田,復因地貌改變、人口外移致使社區面臨再轉型之艱苦歷程;或撰述各村落之歷史淵流、社區發展與風土人情,生動描繪地方產業之興衰起落與轉型再生;抑或以該村落之街鄉發展與歷史、信仰、人文為論述主題,將該村諸多文化元素,以筆者的筆廣納於文字之中。無論採何種呈現方式,都相當值得一讀。 文學架構歷史,大家來寫村史,將鄉土資源深入挖掘,在田野調查與文獻研究之後,透過文學的筆法描寫村莊的常民生活,讓文學的描寫及影像的呈現,建立以金門為主體文化的基礎工作,本縣推動的「大家來寫村史」計畫,透過文史工作者與文學創作的有志之士,讓寫村史的種子持續燃燒。尤其村史的撰寫極具深遠的意義,由自己記載家鄉大小事,將情感投射在故鄉,進而架構出整個金門縣的故事。 文化,是需借助全民的力量才能延續的,也期許藉由每次的村史新書發表會,發揚本縣熱愛鄉土、關懷地方人士所為這片土地投注之熱忱及其成果,帶動地方更多民眾對故鄉歷史文化之追尋與認同,再次喚起民眾共同關懷家鄉歷史與生活環境的意識,也歡迎大家一起投身書寫屬於自己村里的歷史及故事,留下寶貴的資料,傳承給後代知道咱們的村史。
-
行車開頭燈 安全加倍增
金門設籍人口至2022年11月底為14萬1133人,而根據金門監理站最新資料顯示,迄今年10月底,全島3.5噸以上大型車輛包括大客車、大貨車共有1008輛、小車(自用小客車、小貨車、計程車、租賃車)4萬6675輛、機車7萬5153輛。這可從各主要道路車流激增,看到快速成長的事實。 另根據金門縣警察局的最新統計,2022年至11月為止,共發生車禍1259件,較去年整年度的1063件來得多,逐年遞增的件數讓鄉親憂心馬路狀況多,與過去的相較單純,不可同日而語。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因行車未依規定使用燈光,包括夜間不開亮頭燈、變換車道不打方向燈,以及近、遠燈不分和一路亂開霧燈在內,遭取締開罰者已有48件。件數雖然不多,但警方聽到民眾在網路平台發出的聲音,已針對這些亂象採取行動,並規畫加強執勤密度,應給予支持和肯定。 其中,夜間行車不開燈最為常見,也是讓馬路變「虎口」的重大危險因子,以目前時序已入冬季,傍晚天色即昏暗來說,下班時段在主要幹道如伯玉路、環島北路和北堤路,就常可發現不開大燈的汽、機車呼嘯而過,讓行車安全大幅降低,尤其轉彎路口更是險象環生。 警方引用財團法人車輛研究測試中心的資料說明,不但夜間行車要開亮頭燈,連白天也最好比照辦理。根據研究顯示,白天行車開亮前燈,可引起對向來車注意並提高警覺,不但減少12.4%的車禍,並降低24.6%的車禍死亡率。愛爾蘭道路交通局的研究數據,也顯示車輛使用晝行燈可以減少15%的死亡交通事故、10%的重傷事故、5%的輕傷事故。 原因是開亮頭燈能及早且更容易被行人和其他用路人發現,因此歐盟在2008年公告自2011年2月起,所有小客車、小貨車的新式車型都必須配備晝行燈(Daytime Running Light,DRL,又稱為日行燈),而其他貨車、巴士自2012年8月也需配備。 國內則是交通部在2017年規定新型式機車強制配備晝行燈,次年起新型式的小、大型車也陸續強制配備,成為保障自己和他人行車安全的標配。警方呼籲鄉親關注這些安全措施,若自己的車輛是舊車型,沒有配備晝行燈,也可以在車輛發動後就將大燈開啟,效果也等同於配備晝行燈。 2019年,金城分局與統一精工加油站合作,舉辦為期2周的交通安全宣導暨全民有獎活動,只要在該分局臉書粉絲專頁按讚,並在「白天開頭燈安全加倍增」活動頁面留言,分享與標註3位朋友,就有機會獲得免費洗車券。 當時,郝心誠分局長親自帶隊示範,行銷這項行車新觀念,啟動一個好的開始。如今,白天可看到愈來愈多人行車開亮頭燈,包括老舊車輛在內,但普遍化仍需鄉親的進一步配合。 金門以打造健康、宜居城市為目標,每平方公里就有2.45公里長的公路,遠較台灣0.6公里長的公路密度高,讓外來觀光客讚嘆全島馬路四通八達,期待在鄉親協力維護交通安全下,也讓遊客不再因受到摸黑行駛的車子驚嚇,而留下金門「幽靈車」到處跑的怨言,打壞金門的觀光形象。
-
防疫鬆綁與落實防疫最安全
報載:根據資料統計,溯自新冠肺炎病毒疫情爆發迄今,國內感染確診,已達8百多萬例,如果加上黑數,總和指數更高,不惟奪走了不少寶貴生命,導致整體經濟活動陷入停滯狀態,且時間既長又久,緩而不去,忽降忽升,群醫無策,人心惶惶,社會動盪,生活走樣,工作變調,莫不感嘆天不假年,儼然是一次災難浩劫,芸芸眾生,千呼萬喚,祈求時來運轉,否極泰來,早日脫離苦海。 反觀金門離島,設籍人口只增不減,已逾十四萬眾,然而流動者多,實住僅有六點五萬人。凡三年來,一度防疫有成,創下零確診優良紀錄,所憾病毒無聲無影,四處流竄,逢人必噬,時至今朝,本土病例累計二萬有餘,約佔常住人口百分之三十強,輕重症病例比率,輕症多、重症少。茲此欣見整體疫情持續趨緩,境外移入與國內染疫個案相繼下降,但見一般人心理反應,卻是喜憂參半,喜者,疫情緩和曙光顯現,憂者疫情病毒不仁不義,猶無盡頭。因而防疫鬆綁,落實防疫併進最安全。反之,防疫鬆綁,忽略落實防疫最危險,誠不足取。 持平而論,防疫工作,任務艱鉅,在在俱與國計民生,人民生活安定與生命財產安全息息相關,密不可分。換言之,政府防疫主管部門同仁,仔肩沉重,克盡職責,理所當然,做得不好,罵聲踵至,殊不知防疫事務涉及專業,非一般人所能了解全般,則便具有醫學專業,也要國人用心配合支持及有效藥品器材輔佐,卒能對症下藥,藥到病除,竟其事功。否則,事倍功半,效果有限。 僅以全國自新冠肺炎病毒侵襲以來,各方紛紛擾擾為例,事出必有因,見仁見智,各有看法,各有主張,難免嘴雜。諸如用以防疫疫苗、口罩、快篩試劑、隔離措施、清零規定、超前部署、採購程序、宣導等等,都曾出現爾爭我辯亂象,諸如醫學專業、防疫經驗,計畫、執行、督導、考核,並未全程一貫,環環相扣,實事求是,臻於嚴密週全,以致貽人口實,質疑防疫亦政治,防疫有雙標,影響所及,防疫力道渙散,口水氾濫,尤以所採防疫之政策、執行態度、國產「高端」疫苗等得失問題引起爭議最多,吵吵鬧鬧,餘波盪漾,甚至成為「九合一」選舉候選人攻防之議題,與其辯說是製造仇恨值,不如聞過則喜,聞譽則恐,廣納民意,虛心檢討,建立共識,團結一致,力量集中,齊力將防疫與拼經濟,做到最好。 時值嚴冬,流感升溫,且有死亡個案病例出現,國內醫界醫師頻頻示警,儘管由於大家戴口罩,上呼吸道病例大幅減少,但見流感症狀增多,一旦流感流行,重複感染變異病毒株患者風險相對升高,孰是,防疫無假期、無空窗,人人落實防疫作為,仍為大家自保保人第一要務。 總之,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病毒株一變再變,難防難治,真要與「病毒共存」,亟須防疫主管部門不斷滾動檢討防疫尺度,畢竟人命關天,生命無價,防疫與拼經濟併進,為人民健康把關,多做少說,不容偏頗,步步為營,慎諸於始,做到不漏不錯,確保萬全,民意所繫,上上之策。
-
深耕數位教育 強化人文感知
在國內選戰結束之際,疫情也即將進入尾聲,而兩岸之間的小三通也跟著成為當下金門社會裡的重要課題。經歷了將近三年的封控與邊境的管制,作為離島並高度依賴小三通的金門,其經濟在疫情期間受創嚴重。不過,也因為疫情而使得全國各級學校的師生,不僅經歷了密集且持續的遠距教學,相關的軟硬體設備也大幅升級。值此台灣以半導體產業為中心而向全球擴張之際,金門教育各界也應關注數位教育的發展,並在同時加強人文價值的感知。如此一來,除了更能適應新時代的社會情境,也能豐富知能,並在科技及人文社會的不同領域裡,表現出更積極有效的創造力。 近年來數位科技的快速發展,使得台灣社會也蒙受其利,不僅國民生產毛額大增,國際貨幣基金還預測了今年台灣人均GDP將增至3萬5510美元,超越日本及韓國,躍居東亞第一。12月6日,台積電在其位於美國亞利桑那州鳳凰城的新晶圓廠舉行了設備移機典禮。這一高達400億美元的計畫案,不僅是美國史上最大宗的外國投資,還牽動了當代最重要之產業鏈的移動,致使包括美國總統拜登、台積電創始人張忠謀、蘋果執行長庫克、輝達執行長黃仁勳,還有AMD董事長兼執行長蘇姿丰等重量級的政經人士都出席了典禮。在後全球化的時代裡,台灣及海外台灣人網絡扮演了一個關鍵性的角色,不僅不同於過去佈局中國大陸的產業策略,也降低了小三通的重要性與金門的地位。 不過,後全球化時期裡的產業重構,並非全然不利於金門。首先,金門是個具有悠久歷史的僑鄉,而與海外金僑之間也有厚實的網絡。尤有進者,在當下產業鏈重整的過程中,大量金門鄉僑聚集的東南亞地區,不單單是台商布局的所在,也有政府新南向政策的大力支持;其次,新南向政策重視人的關係,除了有利於已然串聯成網絡的金門與海外金僑之外,金門人對人文的重視也是其中的關鍵,而其原因即在於科技的發展不能忽略人文之外,更重要的還在於人工智能的課題正是當下半導體及數位科技的核心。最後,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新政府的教育及文化主管均出身自金門大學,而不同於其它縣市的國立大學,金門大學又與地方政府之間的關係特別密切。 值此新政府上台、新的國際政經局勢發展之際,地方上的各級學校師生之間,應該建置更緊密的合作,讓學子們可以有效地銜接產業發展的趨勢。其中,除了在地大學與國高中小學,及金門農工師生之間,有更多教學交換及實習進修的機會之外,還可以結合人文與科技,並運用具有在地特有的文化,諸如僑鄉、戰地及閩南文化,乃至於具體的家廟、族譜等的題材,深耕數位教育、強化人文感知,這將不僅是因應未來產業發展的方法,也是厚實金門文化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