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
-
高齡化社會下的老人福利
根據一項統計指出,本縣六十五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在去年已經有七千五百零四人,佔總人口五萬五千九百五十人的百分之十三,在全國排名僅次於澎湖縣。在老年人口不斷增加的同時,老人福利與服務更顯得迫切與重要。 如果以全國人口結構來看,我國在八十二年九月時,六十五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已有一百四十七萬餘人,佔總人口的百分之七,已經達到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所訂定的高齡化社會指標。而內政部也推估在民國一百二十年的時候,老年人口將達五百一十七萬餘人,佔總人口的百分之二十以上。高齡化的社會結構下,一方面顯示了每一工作人口要負擔老年依賴人口的增加,但另一方面也正表示了社會、醫療衛生及科技的進步,以及國民平均年齡的延長;不論老年人口所帶來的是什麼樣的訊息,高齡化社會的變遷,不可避免的將會有新的需求及問題,因此也受到各級政府及民間的普遍重視。 為了使老人能獲得有尊嚴的服務及生活上安全的保障,我國目前所推行的老人福利措施包括了低收入老人生活補助、老年津貼、中低收入老人住宅設施設備補助改善、居家服務、醫療安養及看護補助、教育休閒:::等。由各項措施的推動,就是希望經由政府的力量及社會資源,讓老人在經濟、生活、醫療、育樂休閒都能獲得充分的保障及關注,並能在完善的環境和照護下頤養天年。 本縣雖然社會資源不足,各項的老人褔利工作在中央的經費支助下,也逐步的推動,此外,更運用金酒的盈餘發放老年津貼、也有大同之家提供老人舒適的安養環境,整體而言有其實質的績效。 我國在老人福利工作上,雖然已經有良好的基礎,但仍然有值得深思的地方,如老人保護網絡體系的建立、獨居老人的清查及服務、社區照顧、養護機構的安全及品質的提昇、居家服務與家庭支持、以及老人參與社會活動等等,都是亟待加強的。 老人褔利是政府推動各項福利工作之一,都是政府「以民為先」的具體表現,在推動的過程中,也是一個持續但逐步的過程,尤其社會福利雖然是「花錢」的工作,但並不只是「發錢」的工作,因此,必須根據各項不同的特性及實質需求,建立符合公平、正義的褔利措施,讓真正需要關懷及照護的民眾,都能獲得完善扶助及服務。
-
保存戰役史蹟今日不做,明日就晚矣!
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獲空軍撥贈C119運輸機乙架,正安裝於雙乳山觀光停機坪,可望為金門觀光遊憩挹注新資源,亦可為歷史作見證,意義非比尋常! 的確,俗稱「老母雞」的空軍C119運輸機,在兩岸軍事緊張對峙的年代,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不但擔任軍方重要空中運輸,亦是百姓夢寐以求的台金交通捷徑,若非急重症後送就醫,市井小民想排個機位,除非是有高級長官交辦,或摸對門徑,否則,真比登天還難!相信曾搭乘飛越海峽的鄉親,必定記憶深刻,終身難忘! 因此,此番金管處獲撥贈「老母機」,不但讓金門國家公園武器展示區生色增輝,為觀光旅遊憑添賣點。同時,浯島子民也能緬懷「老母機」在敵人砲火下翱翔、起降的英勇神采。 其實,金門走過烽火漫天的歲月,曾經付出慘痛的代價。如今硝煙散去,褪去軍事的外衣,諸多防禦設施,逐漸失去原有的功能,如迎賓館、光華園、光華之聲金門廣播電台、以及許許多多地下坑道,不但成為深具歷史義意的戰役古蹟,更是無價的觀光資產,畢竟,在這個世界上「只此一家,別無分號」,不能模仿,也不能複製。 值得一提的是這些戰役遺址,想當年,都是中外賓客必訪之地,如迎賓館在巨岩裡的豪華客房,是金防部招待達官顯貴的場所;而光華園空飄站,更常是嘉賓最嚮往能親手把自由的信息傳進鐵幕,並能在戰地留影上媒體的地方,堪稱是「冠蓋雲集」的人間寶地。只可惜,撤軍之後大門深鎖,長期乏人聞問的結果,不僅房舍斑剝頹廢,門外更是雜草叢生,一片荒涼與凋敝,儼若人煙杳至的廢墟! 說實在話,金門能吸引觀光客的最大誘因,除擁有豐富的人文史蹟和數百種候鳥資源;更重要的,金門是全世界落彈最多的地方。換言之,金門要發展觀光事業,戰役史蹟正是最有利的資源,只是,擺在眼前的寶貝,卻不能妥善保存維護,任其荒廢,如位於塔后的光華之聲金門廣播電台,沒有適時保存維護,去年一個夜裡不幸遭祝融光顧,坑道內陳設付之一炬,怎不叫人扼腕? 平情而論,金門以觀光立縣,不容置疑,但是,以目前觀光局現有編制人力,平日應付一般瑣事已分身乏術,豈有餘力去開發新景點和導引旅遊主軸?然而,保存戰役史蹟,「今日不做,明日就後悔!」我們認為,無論如何,事不容緩,針對即將成廢墟的軍事遺蹟,宜儘速釐清產權,劃分權責,倘若限於財力、人力,大可採公開招租方式,由民間規劃開發,或移撥金酒公司規劃成儲酒地窖,作為參觀、品酒、賣酒的景點,畢竟,仿冒假酒猖獗,若能讓觀光客來一趟金門之旅,既觀賞戰爭史蹟,又能暢飲真正的金門美酒,當不虛此行!
-
現代環保與生活的融合
本縣最近配合環保署的政策,正積極的推動禁限用塑膠袋、資源回收、清潔週等工作,目的就在於希望改變人們浪費資源的習慣,進而養成懂得珍惜資源,讓環保與生活能融合成一體。 推動環保工作是目前人類生活的一部分。這項工作之所以重要,主要是因為人類不但每天都在消耗資源,也同時在製造垃圾及污染,尤其許多資源無法再生,對於我們生存的環境已然構成極大的威脅。因此,就需要不斷呼籲大家要珍惜資源,甚至以「我們只有一個地球」來做為最沉重的訴求;而比如辦公室做環保、垃圾減量回收、廚餘利用、禁限用塑膠袋等,都是環保工作中的一部分。 談到對資源的浪費,其中極大的因素是因為經濟生活水準提高、科技發達,帶來生活上極大的便利性,一切的物質消費都愈來愈容易,形成是一種生活中的必然及自然的現象;資源的使用在毫不知節制的情況下,消耗的速度就愈來愈快,也愈來愈浪費。 以目前正在推動的禁限用塑膠袋的情形,讓人回想到金門過去物資缺乏,經濟條件差,許多人用水泥袋加工變成一般的購物袋,既有回收再利用的功效,而且又可以增加一些收入。另外,就是廚餘的利用,一般的農家養雞鴨豬牛羊等禽畜,每日的剩菜剩飯都直接讓家禽畜飽餐一頓,不但不浪費,而且還是一項可觀的副業,目前仍然有許多人以回收廚餘來養豬做主業;不但洗米水、廚餘可利用,甚至於水肥也是有機的肥料。在那時候幾乎可以再利用的物質都不會浪費,那時候的人或許不懂任何環保的大理論,那是發自內心對「物」的珍惜,只知道不要浪費,卻是環保工作的具體實踐者。 生活習慣的養成及改變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尤其已經有相當大的依賴性的時候,要改變就更加困難。以最近鼓勵二階段限用塑膠袋為例,在實施之前,不但要形成法令規章行文全國,還要顧慮業者的生計,而且要宣導、示範、分階段實施,最後才會走上處罰的地步,目的就是要大家減少使用塑膠袋,其間所花費的人力、物力、時間難以估計,實施的成果如何,則還有待觀察。 現在的許多環保工作就是回歸過去的做法,當然不是讓生活水準走回頭路,而是學習過去簡樸的生活觀念,大家在生活上多節約一些,多花一些腦筋,生活中就會減少許多的浪費,做一個環保與生活相融合的現代人。
-
開創人生新品味新視野
人的一生當中,除了追求名與利之外;當然開創人生的新品味、新格調、新視野還遠超過名利兩字。 不過一般人總認為,名利是人生的至上目標,其實不然,人生在世也不過是短短數十寒暑而已,與其一生庸庸碌碌,刻意去追求名利,還不如心安理得,問心無愧,盡己之力,做自己所該做的事,還來得有意義、有價值。衡諸時下一些人,雖然家境不甚富裕,但是他們所作所為卻為社會眾生所肯定,此乃個人對人生價值的不同拿捏。 我們不認為,名與利是不好的事,但憑心而論,若為了汲汲鑽營名利,而不惜犧牲別人,即使得到了,那又有何價值與意義呢?當下就有一些人,總是違背良心道義,為達目的,不擇手段,以致經常衍生人我之間的摩擦與糾紛,以及族群間的對立,屢見不鮮,時有所聞。 最常見的台灣社會,名與利已被視為亂源之首,往往很多名流與政客,以及販夫走卒,為了爭名爭利,可以不顧一切;甚至拋棄生命、親情、友情,造成整個人倫失序,社會動盪不安,為社會作了不良示範,所以名利是導致今日台灣地區亂象的罪魁禍首。 其實,人生意義與價值不應以名利來衡量,不見得有名有利的人就會受到別人的尊敬與認同,這完全要看他平時的表現而定,是否自私自利,是否拔一毛利天下而不為。即使無藉藉之名,但是其一言一行,乃是在造福人群,增益社會福祉,必然受人尊崇備至。 這裡所指有品味、有格調的人生,並不是在強調營造浮華、享受的生活;而是專注、刻意建構樸實、穩重、有氣質、有理想的人生。可是要達到這種境界且不是一件簡單的事,需從「心靈改革」著手。畢竟心是一切思想與行為的主宰,凡事都要經過它的過濾、判斷。因而,惟有做好「心靈改革」工程,才能期收效果。 再說,有品味、有格調、有宏觀的人生,必能醞釀出一股祥和之氣,使社會逐漸遠離暴戾、恐懼的氛圍,達到安定、穩固的理想境界。這股力量的形成正是目前社會最為期待與殷盼的,更是二十一世紀人類最想圓夢的精神指標! 目前台灣的社會亂象,可說已到了非常嚴重的地步,如果不及時加以改善與制止,而任其變本加厲的惡化,勢必戕害整個社會的安危,堪值憂心!無庸置疑,建置有品味、有格調、新視野的指標,將是時下民眾極力追求的願景。有道是,「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解鈴還需繫鈴人! 總之,如想建立安定、理想、和諧的社會,惟有民眾個人能多讀書、修心養性、陶冶品德,才能實現心中理想國度。
-
言論自由與新聞自由
副總統呂秀蓮於本月二十日參加總統府人權諮詢小組「新聞自由與國家安全」研討會時表示:媒體有權力,也要有責任感,她期許媒體報導時一定要追求新聞真相,彰顯新聞專業,同時她希望媒體不能只滿足民眾知的權利,更該融合社會責任與愛國情操。 從呂副總統的言談裡,我們很清楚的可以體會到,「個人自由」與「社會安全」當互相配合,即個人不宜藉言論或新聞之自由來譁眾取寵,進而危害社會利益,需知「一言興邦,一言喪邦」,言論對國家社會所造成的影響後果,任何人都無法豁免的。 然而有關傳播媒體對於言論自由與新聞自由之散播,應如何拿捏取捨至為重要,以免淪為加重傷害的製造者,近則傷人害己事小,遠則危害社會事大,實不可不慎! 憲法第十一條規定,人民有言論、講學、著作及出版之自由,由此並衍生出新聞自由、大學自治、傳播媒體編輯自由等相關概念,累為司法院大法官解釋所肯認,自屬人民不可受侵犯之權利自由。所謂言論自由、新聞自由,係指於未侵犯他人權益之範圍內,人民享有以書面或口頭言所欲言,傳播媒體享有編輯播報新聞之自由權利,政府不得干涉或阻止之謂,均為憲法所保障之人民自由。 基於言論自由,人民為表達其意見,固得發表或投書報章雜誌等刊物,非他人所得干涉阻止,然所發表言論應否予以刊登,涉及報社、雜誌社等之企業經營權,則媒體本其經營權而斟酌審核所發表言論應否刊載,屬內部取捨之權,無關言論自由之課題,否則強令媒體刊登個人所言或投書,豈非暴民政治?要之,人民之言論自由與企業之經營權分屬不同領域,並無衝突之處,亦無企業之經營權應對言論自由全保障之問題。易言之,人民有抒發意見之言論自由,而傳播媒體則有依其經營權而裁斷讀者發表或投書應否登載之權,兩者併存而互不干涉。假若責怪媒體未刊登其個人所言或投書即是違反言論自由及新聞自由,顯然對該等自由定義有所誤解。 又基於保障出版自由及新聞自由,主管機關對於報社、雜誌社之出版品不得於事前要求審查,乃屬當然,此亦為出版法廢止之重要理由,惟鑒於傳播媒體散佈訊息之力量強大,對於社會秩序及流風有甚大影響,故於賦予其新聞出版自由同時,自有課以其社會責任之必要,此即所謂媒體自律原則,基此,記者所撰寫之稿件,須經編輯、主任、總編輯等內部人員審核把關,以期與媒體所負之社會責任、企業經營理念相符,並無違法之處;亦所以經由企業體限制記者假新聞自由而濫行個人權利。即以團隊的力量來達到維護良性言論的本質,以免遭受個人主客觀因素的影響。
-
當砲聲遠颺莫忘戰爭慘痛的教訓--紀念「八二三砲戰」四十四週年的省思
今天,是「八二三砲戰」四十四週年紀念日,也是金門人永遠不能忘懷的日子。 是的!打開金門的歷史,民國四十七年八月二十三日向晚時分,對岸廈門、大嶝、小嶝、蓮河、圍頭等地數百門大砲,在毫無預警的情況下,同時向大、小金門及大膽、二膽等島嶼進行瘋狂轟擊,短短二小時之內,落彈即達五萬七千餘顆,金門守軍被迫還擊,掀開「八二三砲戰」的序幕。 此後,連續四十六天之中,兩岸砲彈無分晝夜,一群群呼咻飛來飛去,直至十月六日止,總計在一百五十平方公里的金門島,落彈高達四十七萬餘顆,無論是面積總落彈量或平均密度,在在都打破人類有史以來的記錄,因而震驚中外,轟動全世界! 的確,金門蕞爾小島,懸浮海上,與大陸只有一箭之遙,民國三十八年秋的「古寧頭戰役」,開啟國共長期軍事對峙的局面;而「八二三砲戰」一役,更是中華民國生存的保衛戰。雖然,金門島在短時間內承受數十萬發無情砲火的蹂躪,每一寸土地幾乎都被砲彈打翻過來,田園、房舍毀於一旦,家畜牲口難逃浩劫,居民生命、財產損失難以估計,許許多多的鄉親因而家破人亡、或流離失所遠走台灣。 幸好,島上軍民同舟一命,憑藉著「退一步即無死所」的堅毅精神,誓死固守鄉土,終於力挽狂瀾,贏得最後的勝利。尤其,戰後更能胼手胝足,齊心打造安身立命的家園,不僅建設金門成「海上公園」,蜚聲國際!同時,也肩負起自由民主的屏障,讓台灣能致力經濟建設與工商發展,締造了所謂「台灣經濟奇蹟」,躋身亞洲經濟四小龍,傲視群倫! 然而,時過境遷,物換星移!四十四年後的今天,砲聲遠颺,兩岸關係日趨和緩,隨著「小三通」金廈定期航班的開航,重啟經貿、文化和宗教交流,很多鄉親早已跨海登陸去投資和置產,加諸本月份起擴大實施人、貨中轉,民眾往返絡繹於途,廈門的中山路上,觸目可見熟識的金門鄉親,可以肯定的說,兩岸民間已結束敵對狀態,重新開啟交流新頁! 平情而論,歷史是一面鏡子,浯島金門自古民風淳樸,文風鼎盛,歷經朱子教化,人文薈萃,素有「海上仙洲」之美譽。不幸因國共軍事對峙,淪為烽火連天的殺戮戰場,無辜的鄉親為戰爭付出慘痛的代價。今天,又逢八月二十三日,儘管砲聲已遠颺,但是,面對這個浩劫日,金門子民更應體認「戰爭無情,和平無價」的真諦,莫忘戰爭慘痛的教訓才好!
-
大家用心做環保眾人健康無煩惱
地區隨著全國性舉辦的「清潔週」活動,已經圓滿結束。究竟有多少效果,該是環保機關認真面對,切實檢討彙報的事,以為來日再行舉辦參考。 環保業務廣泛,事涉專業,一般民眾不如對於「整潔」的內涵那麼易懂了然,但是一經談到「垃圾」問題,都會立即反應出來,感到厭煩。因而環保機關精心製作「整潔環境做得好,身體健康無煩惱」兩則標語,全面廣為宣導,格外引人注目。 此次,政府環保機關擇在炎夏季節,舉辦全國性「清潔週」活動,就時間點而言,絕非率爾決定。社會大眾知道,每逢夏秋季節,蚊蠅叢生,保持「環境整潔」益形重要。藉以根絕病媒來源感染,確保國民身心健康,應是全民應該重視,且要長期去做的日常生活事務。「清潔週」之推動,不過祇是帶動高潮,喚醒大眾加強「時時環保」觀念,協力來做環保工作。 由於環保意識抬頭,縣政府依法設置環保機關,負責執行環保政策與環保事務之推動,從無到有,由小而大,人力快速成長增加,並且爭取縣議會全力支持,投下鉅額經費預算,購置推動環保工作車輛、器材、藥品,以應地區整體環保事務需要。如果「清潔週」三分鐘熱度過後,曲終人散,回到原點,那對整體環保工作,則無實質意義。爰特提供幾點淺見,以供環保機關、社會大眾參考: 一、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此次地區推動「清潔週」活動,自是訂有計劃、執行、考核作業,唯盼針對此期間所見所聞之缺失事實予以彙整,作成書面資料,除予轉發地區各機關學校鄉鎮村里參考改進外,並利用地區平面媒體公告全民週知,俾收宣導教育功效。 二、金門擁有「整潔」之美譽,那是軍民共同辛勤努力得來,需要大家全力保持維護,不容任意破壞或輕易放棄。一處髒亂不除,可能即是各種病症媒介溫床,不能以「不見為淨」心態視之。居住屋前厝後一些垃圾,應由業主自己動手清除,藉此一舒筋骨,雷同早晚外出運動,何樂不為?再說環境整潔,令人心曠神怡,此等凡人都懂能做之事務,不妨列為宣導資料,透過各種方式,反覆實施宣導,不信沒有效果! 三、「環保」或「整潔」活動,目的在於倡導喚醒大家注意與重視,維護國民健康。每次帶動高潮,都是餘興節目或猜謎獎品等誘因奏功,即便天候不佳,一樣人潮不減。反之呈顯眾人眼前實況,則是場面冷熱互見,真正動起來多係終年與垃圾為伍之清潔工,此次「清潔週」活動亦復如此。家戶以外區域地帶,幾乎清潔工全部包辦,畢竟人力有限,村落巷道僻處所有之雜草穢物,一次澈底清除,實非容易。 四、用心在人,任何事務,要有好的結果,端看是否用心盡力。為使全民用心參與環保工作,宣導教育方式不必多變,倘若經費預算許可,過去一些作法,諸如推動「鄉鎮村里整潔比賽」,選拔「整潔模範家戶」,舉辦鄉鎮或村里「環境整潔觀摩」,機關與團體實施評比,優者獎勵表揚,表現不佳者,則予懲罰,溫故可以知新,但憑「用心」與不斷「宣導要求」,來激發責任感與榮譽心,有誰願意殿後認輸! 誠心接受檢討,才能找到努力方向。對準缺失精進,所交出來的必是亮麗成果。為了自己的健康幸福,還望大家一齊共勉,共同負起地區「環保」責任。
-
遵守法令行車有序人人平安
新修正的「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條文將於九月一日起實施,由於這次增修條文共有二十條,因此有關單位必須不斷加強宣導,讓駕駛人都能明瞭新措施,進而減少肇事違規事件的發生,減少人員的傷亡。 「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在最近二年內做了極大幅度的修正,在九十年時,曾經修正了五十五條條文,其中新增了十條、刪除三條、文字內容修正四十二條,修正的規模是歷年來所罕見的;這些修正條文也陸續在九十年六月一日、九月一日及九十一年六月一日施行。 在今年六月七日立法院再度通過了該條例的部分條文修正案,總計新增四條、修正十六條,並將於九月一日施行。 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除了在規範駕駛人之外,更重要的是在於維護所有用路人「行」的安全,及保障人民的權益。主管部門之所以提出修正案,除了配合相關法令的修正或施行,主要是原有的條文不足以對相關的肇事違規案件有效的遏阻或處理。在現實生活中,不斷發生的違規事件,不僅造成財物的損失,更往往在一剎那間奪去了寶貴的生命,徒然造成許多家庭破碎。為了保障全民的安全及權益,對於相關的條文做修正自有其必要。 即將於九月一日施行的新措施中,如汽車所有人或駕駛人辦理汽車檢驗、各項登記或換發牌照、執照前,必須繳清罰鍰;又如酒後駕車除罰鍰及吊扣駕照外,還可以當場移置保管其車輛,同時違規罰鍰不得易處吊扣駕照,並需於領回車輛時檢附繳納罰鍰收據,才能領回車輛。這些新措施目的就在加重違規駕駛人的責任及規範,期望經由較重的處罰,讓駕駛人有所警惕,確實遵守相關的規範,共同維護良好、安全的道路交通環境。 雖然道路交通處罰條例部分條文已經修正,但僅有法令的規範並不表示可以遏止違規事件的發生,更何況處罰並不是目的,在事前的防範與注意,避免事件的發生及人員的傷亡才是最重要的考量。而且,有了法令,最主要的是必須駕駛人都要遵守,才能使法令產生實際的效果。 新法即將上路,應多宣導讓駕駛人明瞭,執法人員要熟悉法令之外,更要講求執勤技巧,避免因取締違規而衍生其他糾紛。也惟有全民的配合,交通環境品質才會不斷提昇,人民的生命財產才會獲得更佳的保障。
-
中元普渡祭拜力求節約衛生
農曆七月相傳是民間的鬼月、鬼節,坊間民眾相沿成俗,皆以虔誠心意,備妥豐盛祭品款待陰間好兄弟,希望能為人間帶來一片祥和之氣。 農曆七月初一日相傳「老大公」開鬼門關後,眾鬼放了一個月長假來到民間作客,接受豐盛可口祭品招待。這群好兄弟在七月裡可算是最大、最威風的,民眾為了表示敬意,無不三天一小拜、五天一大拜奉侍,希望能把這些好兄弟的口糊好,寄望它們回到陰間後能說好話,多美言幾句,為人間增進福氣,這也形成了地區民間的一種特殊祭拜文化。 七月是民間一年當中祭拜天數最多的月份,也是開銷最大的節日,光是動輒祭拜門口不算,尤以初一開鬼門、中元普渡,以及月底關鬼門,這三天為了表示對好兄弟的敬意,更是所費不貲,形成莫大的浪費。幾年前,政府有鑒於此,曾經杜絕民間在祭拜上的浪費,規定七月統一拜拜日子為三天(即初一、十五、月底),主要用意在使民眾能節約開銷。 父執輩的年代,剛好碰上農業時代,地區民眾更相信怪力亂神;尤其重視神鬼之說,所以特別對於神鬼之類敬拜有加。每逢農曆七月的來臨更是隨俗大拜特拜,每次祭拜都要備妥十幾道佳餚,聊表誠意,並藉機大宴賓客,造成無謂浪費,有時因為食物問題,還鬧出病情。 時代不同了,民眾的思想也應該跟著改變才對,不可墨守成規,一成不變,相信怪力亂神之說。即使要信也不可信得太沉迷,畢竟地區民眾還是信奉佛教居多數,跟祭拜脫離不了關係。但祭拜的方式可以有所改變,比如一些祭品不一定要煮上十幾道佳餚美食,有些可改以水果或罐頭食品,或速食成品代替之,既實惠又衛生,相信眾鬼神也會欣然接受。 民間七月拜拜旺季,適巧碰上炎炎夏日,氣溫高昇,細菌繁殖快速,煮熟食品一旦經過日晒或處理不當,即容易腐爛生菌。如果不慎食用,即可惹禍上身,對人體健康造成重大傷害,怪不得在夏日裡食物中毒的人會那麼的多。因而,「禍從口出,病從口入」的道理,是我們所要謹記的。 其實,藉由祭拜行動來換取鬼神的賜福,不見得是一種明智的選擇,也沒有人敢肯定即能得福,那只是一種心靈寄託,一種祈福的方式。有人認為,做人只要能心存善念,無害人之心,多積功德、廣植福田,必可庇蔭子孫,福至心靈。所以無須過度迷信,太過沉迷鬼神之說。 祭拜形式更應隨著時代而變化,無論是金箔與祭品,更要重視節約和衛生原則。不但能達到祭祀目的,同時還能讓民眾吃出健康、吃出快樂。
-
建構家家有愛無暴力的生活環境
根據金門縣政府家暴暨性侵害防治中心的統計,本縣在今年上半年的家庭暴力案件累計達四十一件,和去年整年受理六十八件相比較,已經有明顯的增加。由統計數字來看,固然一方面反映了民眾對家暴處理觀念的轉變,另一方面也顯示社會、家庭失衡交互影響所造成的諸多問題。如何建立「有愛無暴力」的家庭,是需要每個人努力經營、維護的。 家庭暴力的產生由來已久。尤其在中國人的傳統觀念中,所有在家中所發生的是是非非,幾乎都認定是自家人或家族的事,外人都插手不得,因此才有「家醜不外揚」、「清官難斷家務事」、「法不入家門」等根深蒂固的觀念,夫妻「床頭打、床尾和」也被認為是自然且平常的事。也因此,家暴事件繼續存在,受虐者也只能一直隱忍。可是隨著社會、家庭結構、教育、經濟、兩性平權等諸多因素及觀念改變,家庭暴力不再只是「家門內」的事,而是涉及人權、法律等約束。 在家暴問題受到重視的初期,法令制度仍然不甚完備、專業人力及能力、資源都不足,尤其傳統觀念不易打破,使得在推動家庭暴力防治工作上困難重重。在經過多年的努力,家暴防治的相關法規及組織、運作,也逐漸上軌道,家暴防治的觀念也開始讓民眾接受,許多受虐者也才能獲得幫助,進而走出受虐的陰影。 家庭暴力指的不單是夫妻之間的拳打腳踢,而是廣泛的包括在家庭成員間的暴力虐待行為,這些行為則是包括了身體虐待、心理虐待、語言虐待、性虐待等方面。 家暴的行為既然是多方面的,它的成因也不是單一的,它可能是生理、心理因素,也可能是內在的家庭因素,或是外在的社會、經濟問題,複雜的因素讓家暴事件防不勝防,也讓家暴問題糾葛難解。 家暴事件的發生,不僅受害者在心理、生理受到創傷,也會嚴重影響到每個家庭成員的生活、情緒,尤其更容易影響到子女的人格成長;而這些現象對於家庭、社會的成長都是極為負面、不利的因素。 家庭的和諧不只是家庭「永續經營」的原動力,更是影響社會健全發展的重大因素,因此必須經由教育、社會制度、法律規範的落實,家庭以及社會成員用愛關懷、用愛來經營,共同建構讓家庭成員免於恐懼而安全的生活環境。
-
以歷史為鑑加強防竊因應措施--從山后湖山港三艘漁船集體遭竊案說起
根據報載:不久前,金沙驚傳漁船集體遭竊案,三艘泊靠在山后湖山港沙灘上的漁船不翼而飛,研判係大陸漁民摸黑上岸所為,船主面對空蕩蕩的船位黯然神傷,無語問蒼天! 當然,財物失竊案件,屬於宵小行徑,人性貪婪的產物,世界上有人的地方都有竊案,金門自當不能例外!雖然,過去軍管實施宵禁,海岸及交通要道三步一崗,五步一哨,外地閒雜人不能輕越雷池一步,金門治安良好,臻至夜不閉戶的境界,與法院門可羅雀,同為中外嘉賓所稱頌! 然而,隨著終止戰地政務結束軍管,不僅對外門戶洞開,國人皆可憑身分證自由出入觀光旅遊,特別是大量撤軍之後,蜿蜒漫長的海岸線,昔日讓敵人喪膽的雷區與防護鐵絲網消失了,軍事據點碉堡荒廢了,有限的岸巡、海巡人員只能和私梟玩「貓捉老鼠」的遊戲。因此,海上走私已光天化日、成群結隊為之,大陸船抵岸邊作買賣,如入無人之境,金門已成大陸走私貨的天堂,名聞遐邇! 其實,金廈本一體,早年兩岸舟楫往來頻繁,百姓生活息息相關,海盜因而出沒無常,不僅農家牲口被偷,更是歸僑的最怕。據說,對岸的海盜頭目,平常先派出探子,裝扮成小販,遊走各個村落販售日用品,收購破銅爛鐵,或算命、卜卦,林林總總,形形色色,不一而足,目的即在探聽有錢人家,兼觀察地形、地物,等待事機成熟前來打家劫舍。 據縣誌記載:金門懸浮海中,民性淳樸,人口無多,出洋者眾,有僑鄉美譽,因缺乏自保能力,為鄰縣盜匪視為俎上肉,賊焰囂張侵擾幾無寧日,暗夜桅船突至,擄人劫畜,民無抵抗之力,雖有些村落壯丁自組保安,興建槍樓守夜,仍不足以消弭盜患,直至國軍駐守才盜賊斂跡,五十年免於盜匪侵犯,只是歲月更迭,除了上了年紀的父老,似乎很少人知道這段往事了。 如今,兩岸關係和緩,再度開啟交流新頁,大家過慣「夜不閉戶」的歲月,疏於防竊準備,讓對岸漁民有機可乘,才有三艘泊靠沙灘上的漁船一夕失竊。事實上,八十五年大陸偷渡客孫鋼,於大白天上班時間公然闖進縣政府,挾持女職員到新湖漁港勒贖巨款,幸被及時制伏。然而,倘若當時闖的是商家或銀樓搶劫,會被逮吃牢飯嗎? 總而言之,山后三艘漁船失竊,乍看只是小案,卻潛藏著一種警訊,畢竟,今天的金門門戶洞開,不僅觀光客可以自由出入,大陸客上岸買賣、偷渡也如入無人之境,此時此地,民眾應以歷史為鑑,及早建立防竊準備。除此之外,企盼治安單位能架設海上夜視監視系統,加強海上、海岸巡邏與路上臨檢,落實防竊措施,有助確保身家性命安全!
-
建立自我防衛意識共同維護治安
建立自我防衛意識共同維護治安 縣政府於不久前曾召開全縣治安會報,金門縣警局也在各鄉鎮舉辦預防犯罪宣導、召開社區警政治安座談會等;在加強警方打擊犯罪及為民服務的同時,也希望喚起全民建立自我防衛意識、預防犯罪及社區聯防觀念,共同維護社會治安。 在縣府召開的治安會報中,縣警局也提出了加強查察「青少年偷竊」、「大陸人民偷渡」及「走私、仿冒金酒」為三大工作重點,也都希望相關單位及全民能共同重視。 在青少年偷竊案件方面,根據警方的統計,本縣的一般刑案中以竊案為最多,而竊案犯罪有低齡化的趨勢,大都集中在十五歲至十七歲之間。青少年的犯罪案件日增及多樣化,正顯示了諸多失衡的社會、家庭、教育問題,值得共同正視並設法因應。 其次,金門和大陸之間只是一水之隔,極易成為兩岸非法走私、偷渡的管道,經由這一管道媒介色情、毒品、洗錢等等犯罪行為,也直接的成為金門治安的一項隱憂,思考如何強化對於兩岸之間的犯罪行為有效的防杜,建立兩岸之間正常、安全的往來,才是真正的金門之福。 金酒一直是金門財政的主要來源,它的營運支持了金門建設發展,對全體金門鄉親而言,其重要性自然是無庸置疑的。可是也因為金酒深受消費者的歡迎,不肖之徒覬覦金酒所帶來的豐厚利益,因此仿冒、偽造、走私金酒,以此牟取厚利,深深的影響了金酒的市場秩序、商譽及形象。 談到強化治安,治安工作或許有其重點需求,但也是全面性的工作,維護治安、打擊犯罪自然是警方責無旁貸的事,但不論任何型態的治安事件也都和民眾息息相關,全民若能建立共同預防犯罪、社區聯防的觀念,對於保障個人居家安全及整體治安的維護也是有直接的幫助。 近幾年來,本縣居民對於社區自發性的組織已經有了極大的進步與成長,如社區發展協會、巡守隊的組成,就是社區意識的建立,透過社區的力量,共同促進社區的進步與發展,這是可喜的現象。而把對社區的關懷移轉、延伸到社區治安上,就是落實社區守望相助,共同為社區治安把關的社區聯防型態,經由社區人人在「點」的參與,進而擴及「線」與「面」的結合,構成預防犯罪的網絡,對於金門整體的治安維護,自然是有顯而易見的功能及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