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
-
聚焦螢火蟲復育奠基生態旅遊﹗
去年,金門農試所在全國公園綠地會議的會前會提出發展觀星、賞螢的「夜間生態旅遊」建議,今年六月至九月,便開始執行螢火蟲的資源調查與復育計畫,委託廠商並已完成期中報告。 螢火蟲,閩南語俗稱「火金姑」或「火金星」、客家話稱為「火燄蟲」,是早期農業社會中最常見的昆蟲,但曾幾何時,它已經從我們的周遭消失。對於農試所提出發展觀星、賞螢的「夜間生態旅遊」建議,我們深表贊同,更認為應該投注更多的心力去做;因為,對於生態環境與物種復育而言,「今日不做,明日勢將後悔」,我們將留給後世子孫怎樣的生活空間,完全掌握在我們的手中。 事實上,金門園林資源豐富,復育螢火蟲應該要比其他縣市容易許多,其關鍵在於,我們要用什麼樣的心態來面對「復育螢火蟲」這個課題,抑或說,我們該使出多大的能量來正視生態環境與保育問題。螢火蟲讓我們有了反思的機會,復育不是重點,如何體現金門當下對環境的關懷、放眼生態的存續,才是我們應該關注的課題。 金門地區的螢火蟲調查及棲地復育既已由農試所開了頭,接下來,便該聚焦觀念紮根、資源共享,及推廣問題。我們以為,地區既有意將生態旅遊、樂活慢遊做為文化觀光發展主軸,便應戮力於相關基礎建設的紮根與推廣,螢火蟲的調查及棲地復育工作,或便是極有利的破口。以下見解,可供相關單位參酌。 其一、向下紮根。要復育螢火蟲,使之成為金門特色生態旅遊資源,首重紮根工作;「紮根」是一系列的教學及體驗活動,從瞭解、欣賞、關懷、喜歡,到擔負起螢火蟲的保育工作,規劃與執行缺一不可。要在金門擇定復育棲地不難,重點在於誰來持續關注,並接手往下做。我們可以想到的對象有:學校、居民、社團、社區,乃至於遊客認養;也唯有在基礎建設下,投注人文的感情關懷,螢火蟲、乃至於金門的生態旅遊才真的活得起來。 其二、向旁拓展。復育生態也是一項花錢的工作,我們無由讓公部門一股腦的投入,卻不思任何永續推廣與財源開拓,對此,我們提出「開放認養」的概念。認養對象可以是任何人或團體,公部門要做的只是提供相應的棲地空間及技術諮詢,由此再發展至企業形象的形塑、目標客群的掌握、旅遊套餐的規劃,乃至於保護區的規劃與營建等,如此,方能保證生態復育工作的永續發展。 其三、向上提昇。物種的榮衰是生態的重要指標,在環境未受過度開發、污染時,螢火蟲猶如田園、山野中的精靈;螢火蟲點飛舞的美景,可以是喚起人們對生態保育課題的關注,更可以透過各項螢火蟲活動,形塑區域形象,營造地方觀光特色,進而帶動地方繁榮。以上這些,還只是表象的效果,人文情愫的感懷、社群壓力的釋放,才是現代人花錢都買不來的人生資本。 當我們仰望星空、冥思宇宙奧妙的同時,其實我們正立足於土地上,如何感受生態環境與人的共生及互動,才能深刻理解「珍惜環境資源,愛護美麗家園」絕不能只是嘴上說說。或許我們該想想「賞螢」能否引領金門觀光往光明的大道走?再或許,觀光只是賞螢的附加功能,人與環境、物種間,本就該共處、共榮!
-
再談金馬經濟行政特區設立的必要性與迫切性
前福建省主席顏忠誠曾在2006年2月21日省府委員會中提出金馬三大希望工程願景的實現,包括:一、終止「金馬小三通實驗」,正式制訂「小三通實施條例」並付諸實施,使金馬成為兩岸人貨中轉之平台,以符實際。二、實施「金馬經濟行政特區」,制訂特別法,成為非軍事區,引進陸勞、陸資,加速建設,使金馬成為國家之櫥窗,兩岸和平之緩衝區。三、構建金廈及金嶝大橋,使金廈成為雙子星城市,讓金門朝向高級住宅區,頂級教育、優質醫療、金融交易等等服務業發展,成為生態保育最好的旅遊休閒之海上樂園。這正是一項具體確實且可行的方案,而且可為政府把關及緩衝兩岸關係,為國家創造雙贏的最好措施。以最近所發生的張銘清事件,以及陳雲林又要來台,又不知道將發生什麼程度的副作用?即使安全度過,也給在野黨有再次辦理遊行及反對抗議的理由,甚至製造反中國、台獨或掩飾前政府貪腐事實之藉口,如果政府能以明智的作法將這次的陳雲林來訪比照1990年之金門協議在金門舉行,不但更為安全而且可製造兩岸雙贏或塑造與金門三贏之局面,而若將金門成為經濟行政特區,對未來兩岸的互動將更為方便與安全,並可維護國家主權,避免兩黨對立,中央政府為何還在遲疑? 馬總統在就職演說中強調:「今後將繼續在『九二共識』的基礎上,儘早恢復協商,並秉持四月十二日在博鰲論壇中提出的『正視現實,開創未來;擱置爭議,追求雙贏』,尋求共同利益的平衡點。」但目前所做的一切,又好像適得其反。我們呼籲政府能再重新思考設立金馬行政特區的迫切性。 日前,教育部中教司蘇司長蒞金與地區中學校長座談,曾討論到許多教育問題,包括12年國教的實施、教師分級、國中基測及基本能力之提升、高中職入學申請之成績採計與認定等等,他認為在金門都是可立即實施的,而且可作為全國的示範,如同十幾年前推動全國國教示範區一樣,讓金門教育更加提升,但由於牽涉許多全國一致性法規的束縛,無法立即鬆綁實施,若能在經濟行政特區之體制下,將是輕而易舉之事。 自民國90年1月1日金馬辦理「小三通」及「擴大小三通」迄今已逾七年,但各項規範與現實需求嚴重脫節,與規劃之理想目標及民眾的期待仍有很大落差,期待「小三通」兩岸政策能大幅鬆綁,落實「合理、有效的開放與管理」,讓金馬地區民眾能實質獲益,強化金馬民眾對政府之向心力。且為國家安全考量,設立「金馬經濟行政特區」,將更具迫切性! 李縣長也曾建議中央能正式制訂及落實「小三通實施條例」,使金馬能真正成為兩岸人貨中轉之最佳路線。而金門實為小三通黃金路線,未來大三通啟動,中央更不能將金門排除在外,若發揮小三通中轉功能,才能有所突破與發展。因此,如果金馬是一個經濟行政特區,這個理念也更容易實現。 李縣長及縣府團隊也常提出在不影響國防安全、不挑戰中央外交、司法權,及不涉統獨爭議下,比照香港、澳門模式,將金門設為中華民國的特別行政區,與中國進行擴大小三通,給予金門無限發展機會。前台北縣長尤清對金門特別行政區之設立也有獨特看法:一、儘速修改小三通辦法,讓凡持有效證件者,即可經由金門中轉廈門;二、擴建金門尚義機場為可供波音七四七型客機起降航空特區,闢專用道連接碼頭,接駁小三通旅客;三、比照港澳地區設立金門經濟行政特區,與廈門進行三通,將廈門機場快速鐵路,經大嶝島與金門馬山連接,讓台灣旅客經金門通往廈門,再轉到中國大陸各地,而台灣金融、保險、電子等各行業,可經由在金門工商特區註冊,直接進入大陸地區營運,大陸勞工也可經由特區審核,搭金廈快速鐵路到金門工商特區工作。以上所述,不也是跟我們全體鄉親的想法與看法一致嗎?我們也認為,今天不管那一黨執政,只要能為政府、為國家的未來有所貢獻,且能為地方謀千萬年之福,都應全力以赴。因此,金門設經濟行政區構想經過這段時間之醞釀與現實考量也將更為成熟,且大部分縣民及國人認為有其必要性、可行性及迫切性,我們期盼執政當局能重新思索促成,給金門一些政策彈性與空間,在未來兩岸關係發展中能確定金門的發展模式與定位,將對金門發展前景有更大助益。
-
公僕紀綱不立﹐則無服務品質
歲月如駒,轉瞬之間,馬英九總統上台治國,迄今歷時已五個月了,根據最近出爐民調指數顯示,聲望不昇反降,劉揆施政團隊,得分亦復如斯。凡此見仁見智,各有解讀,誠然非無作為,而是受到外在因素之影響,國內經濟景氣及股市持續下探使然。 如果換個角度來看,任何機關施政團隊,貴在運作順利,發揮高度功能。而其關鍵則在團隊之「工作紀綱」、「服務熱忱」、「執行成效」是否良好。倘若團隊紀綱不立,成員信口開河,頻頻凸槌,態度傲慢,行動遲緩,服務熱忱不佳,執行力未達要求標準,則民心向背,不惟有悖民意,也就沒有民氣。凡此個人遭到點名批判事小,政府施政團隊受到拖累事大。倘不提高警覺,正視問題之存在,導致貽人口實,虛耗澄清說明時間事小,影響政策政令之正常推動與執行事大。 俗云: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同樣道理,「紀綱」不立,則無服務品質。茲此民主法治時代,民意最大,民氣可貴,沒有民意支持,何來施政作為,一旦失去民氣,施政效率無由發揮。因而樹立公僕良好「工作紀綱」,即是施政要務。 新政府當前面臨最大問題,即是全球經濟一蹶不振,國內景氣每下愈況。經濟一天不見起色,民生苦以為計,自然會有民怨。不但希望馬英九總統看到社會民間真象,聽到基層子民心聲。而更期盼政府趕快想出辦法,少說多做,加快腳步,端出牛肉,讓人感受到轉暖回春氣息。 八年的國家即是吾家,一人獨裁時代宣告結束。地位再高,不如「立威置信」。權力再大,祇是「曇花一現」。故而「依循法制」、「實事求是」、「以一當十」、「以十當百」發揮出來之團隊力量,豈止十倍,甚至百倍!換言之,凡人其智慧與能力都有侷限,胥賴施政團隊人人用心,大家盡力,眾志成城,減少失誤,提昇效率,贏得信心。 政府倡言推動「清廉執政」,全面「興利除弊」,此乃民意需求,國人咸表支持。然而,務必令出必行,穩健向前,卒免引起無謂爭議,事倍而功半。例如訂頒「公務員廉政行政倫理規範」,立意原本良善,卻也引起廣泛討論。劉揆為此曾在立法院院會答覆立法委員質詢時,允諾針對公務禮儀饋贈收授部分規定,酌予提高放寬,以符實際需要,法務部為本法主管機關,未知已否參考修正通函各級政府週知?苟有誤解尤須分區詳作宣導,或以函文具體說明,期以一體適用,促使順利執行。事關全國公僕規範事務,最忌政出多門,徒法不足以自行。 馬英九總統曾經指出,面對經濟凋敝困境,希望國人「培元固本」,共渡難關。其中若干民生政策措施,已有初步成效。行政院秘書長薛香川感慨表示:「人在做,天在看」。證諸新政府認真從事,用心服務。雖有部分做得不夠好,倘若虛心接受,落實改進,必能化異求同,化阻力為助力。 又在「公務員廉政倫理規範」條文中,列舉公務員於視察、調查、出差或參加會議等活動時,不得在茶點及執行公務確有必要之簡便食宿,交通以外接受相關機關(構)飲宴或其他應酬活動,換言之,公務員奉派出差執行公務事項,依法可以報領相關定額公費,其與接受公務活動機關(構)具有一定利害關係,自不得接受飲宴、招待或饋贈,俗云:「吃人家嘴軟,拿人家手短」,能否全面雷厲風行,期能「積習」盡除,對此端看政府決心與魄力,由上而下要求是否認真?各級主官(管)是否以身作則?各級政風機關(構)是否善盡督察責任?又監察委員位高望重,職司風憲,如能利用巡察倡導示範,使之蔚成風尚,更能發揮「振聾發瞶」之功效。 再者,中央廉政委員會,係應「澄清吏治,端正政風」而設,廣邀專家學者及社會公正人士膺任廉政委員,期能集思廣益,為「清廉執政」而發聲獻策,擁有望重一方社會人士陳長文直言不諱,點名財政部處理國有財產局局長郭武博與廠商喝花酒乙案,僅以記過一次,輕輕放下。要求劉內閣應該展現鐵腕,不能與民間觀感差距太大,因而,威之不立,信何以存?難以讓民眾相信政府有端正政風之能力與決心。言之鑿鑿,擲地有聲,如此個案顯示政府龐大組織體系,仍然存在「官官相護」之陋習,亟待全面加強教育與要求匡正。 在此政經紛擾時刻,官不可僚,對團隊公僕而言,「守法重紀」尤其重要。人人都應潔身自愛,秉持「說對話,做對事」之服務精神熱忱,為國家、社會、人群作出貢獻,無此共識,非僅有愧良心,亦將難獲民眾信任與支持,不可輕忽矣。
-
談閱讀空氣與重振金門
從日本、台灣、到全世界,從職場、商場、到政界,培養「閱讀空氣」的能力,正成為一門新顯學!松下幸之助、李光耀、麥當勞、統一超商都是閱讀空氣達人。什麼是「閱讀空氣」?空氣;無色無味,難以察覺,人類卻不能沒有它。 同樣地,不同的人與人之間,會形成不同的場域空氣。同樣無色無味,卻可以透過靈敏的觀察,體會出它的流動與變化。閱讀空氣並非只是單純察言觀色,而是培養觀察環境氛圍、提出並溝通改善意見,加上落實執行的綜合能力!所以閱讀空氣已是現代生存必要的關鍵能力。 如何才是懂得閱讀空氣?日本慶應義塾大學社會學研究科博士內藤誼人在《閱讀空氣的技術》書中指出,「閱讀空氣」必須掌握幾大關鍵:一、首先要掌握狀況,確認在場的人是哪些人、彼此的職務和利害關係如何、自己跟這些人的關係又是如何。二、溝通發言時,選擇適切的用語。三、隨時注意氛圍的形成與轉變,慎選發言時機。四、觀察在場人士的眼神與表情變化,裡面藏著許多值得閱讀的訊息。因此,「閱讀空氣」不只是職場或商場的技能,也是政壇不可或缺的必要能力。早在二千多年前,《孫子兵法》就提出了「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的讜論。對前瞻金門前景,何嘗不應如此? 日前剛逝世的經營之神王永慶,在政治波濤年代,其家族明哲以保;在經濟泡沫危機,沒有誤踏地雷;在貪瀆成風年代,從未傳出醜聞。就在於那種前瞻而不浮誇;務實而不保守;果斷而不失穩健的風格,也才能屹立於台灣,發揚於世界。就今天台灣政商所掀起的漫天風波中,從新檢視王永慶之經營理念,不也正是善於「閱讀空氣」的翻版嗎? 他山之石,可以攻錯,就此而言,如何重振金門,不就在於如何閱讀空氣嗎;理性深入觀察金門自身條件、金門與周邊環境氛圍,進而提出重振金門之方案及執行方法;從台塑精神,在在告訴我們,重振金門,在於務實卻不保守審視諸多重振金門方案之前瞻性! 法國雕刻家羅丹說:「四周都有美的存在;只是我們眼睛有時無法辨別!」反過來說,是否為美,不是一廂情願自顧自說的;夜郎自大的。就此而言,我們是否認知到周遭氛圍並不利於金門的戰地氣氛;更應深切認知金門所以為傲的戰地史蹟並非如我們所認知的價值?更應重新認知金門己身之條件,其實不僅是戰地風光而已,諸如所謂的閩南文化重鎮、觀光資源、及至向所推薦的文風等,其實放諸於全球下,並未具有吸引人之特殊處,設若我們未能具有這種自知之明的觀察力,則相信再有多大資源浥注於金門;即使王永慶再世,也無法重振金門! 是以本報多年來即秉持普世價值之理念,呼籲全面建設現代化、人性化之基礎建設;一種科技、便利的綠建築,使金門能成為最適合居住、就學、生活、就業、生產、醫療、休閒之空間,這才是重振金門之至道。因為,適合人類居住、就學、生活、就業、休閒的基礎建設,就是一種普世價值;就是一種最佳的「閱讀空氣」。因為最適合人類聚集的地方,就有人潮,而人潮就是錢潮;就是經濟活力的來源,這才是「重振金門」的最佳註解;更是重振金門的務實之道。是以我們以為,要重振金門,宜由此方向大格局做起!
-
傳統建築修繕的省思
二十世紀傑出的建築史家梁思成先生年輕時在美國接受西式教育,當其回到中國後,在戰亂的三十年代中與其妻林徽音及中國營造學社的伙伴們投入古建築的研究,誠為開中國學者以現代嚴謹方法調查傳統建築之先河。其中,梁思成曾將中國傳統建築的立面構成分為臺基、屋身與屋頂三部分,這可說是中國建築造型的大傳統。梁氏並從實測、田野訪談與古籍文獻中解析傳統建築的構成特色與構造方式,奠定了嚴謹的研究基礎與發表了無數的研究成果,讓傳統匠藝體系中難以傳世的知識得以解題,並令後世能有所依循,堪稱傳統建築史學家中最偉大的先驅者。 而建築乃人類適應自然與社會環境的重要手段,因地域、氣候與民族特性的不同形成不同的構築類型,並得以滿足安全與心靈的需求。然漢人傳統建築不論是北方或南方,均能從梁思成分析的建築構成中理解,即便材料使用上有所差異、形式與空間有所不同,但仍能從基本的構成特性中窺探出何者為「漢人」傳統建築。此不僅為文化傳播的影響,亦為生活習俗與倫常的延續,不分語言與地域差異,仍能透出建築形式的特徵是同一文化族群的實踐結果。 在這裡,形式指的是支配和構成簡單性質的那些現實而絕對的規律。對建築而言,尤其是構造方面,「規律」指的是一種滿足營造物建構之物理結構的寰宇法則,是做為建築元件之間關係的決定因素。對傳統建築而言,則意含著一種文化性的法則與秩序的顯露,並彰顯了族群意識或主家社會性倫常的體現。然從傳統建築之本體結構分析中可知,「構造」並非單純地只是意味著構件組成,也不是指被貶抑或縮減為生產線上的手段,而是展現營造物之製作過程中整體技術的產物,透過材料的性質與適應性的使用,以最簡單與純粹的手段來滿足社會與文化需求的想法。因此,從傳統建築的「構造倫理」中即可反推群體的意識與隱含的身、心理需求,探知形式、法則間所代表的社會文化意義,此種倫理,指出了建築構成的「適切性」與「不可踰越性」,亦即反映出文化的「特徵」與形式的「規律」,而它正是「傳統」的寰宇法則。 金門為數眾多的傳統建築,在縣政府與國家公園的補助修繕中,獲得良好的成果,成為台灣地區維護傳統閩南建築群最成功的地方。然而,在修護技術遭遇傳承斷層及修護經費有限的條件下,部分主家在缺乏理解何謂傳統的意識中,復經營造與料件商通路的不順暢影響,往往未能堅持傳統構造倫理的美學與意涵,出現了修護後不同地區的宗祠、廟宇、民宅都有來自相同雕鑿形式的石雕、木雕,其不僅形式巨大、刻工不佳,亦非在地傳統,雖在整體造型上仍是「大傳統」,但是建築裝飾悖離了金門地方原有小而美的閩南建築風貌「小傳統」,也在實質中喪失了「文化傳統」,殊為可惜。 修繕的「適切性」與「不可踰越性」是十分重要的觀念,傳統建築的構造倫理必須被重視,而「修護倫理」也是應該被關注的課題。梁思成等人積數十年之經驗,將傳統建築的構造與美學精華透過深度解析得以傳世,使後人能有所理解何謂傳統法則。未來金門的傳統建築修繕,亦應仿效梁氏精神,從既有倫理中遵循傳統、理解傳統,取得符合現代生活所需亦能維繫傳統美學之平衡點,適切地進行修繕。
-
中華民族是兩岸的最大公約數
大陸海協會會長陳雲林將依既定計畫訪台,與海基會董事長江丙坤進行第二次會談,但是台北政壇更為關心的是,馬英九總統接見陳雲林的這場政治大戲;國安會秘書長蘇起在答覆立委質詢時說:「一定會堅持對等與尊嚴的原則,不會讓全國老百姓失望。」至於對中華民國國旗絕少認同的民進黨,卻刻意炒作國旗話題,劉兆玄院長堅定表示護旗的決心。因此「馬陳會」時雙方如何互稱、接見地點安排、談些什麼議題,不但備受國人關注,亦將成為國際矚目焦點。 兩岸分裂分治乃是自一九四九年以後一項無法否認的政治現實和歷史事實。在兩蔣時期,雙方各自認定一個中國,我方以漢賊不兩立的原則,視中華人民共和國為「偽政權」,中共則認為中華民國已不存在,稱呼我為「蔣幫」或「國民黨」當局,所以雙方各在一個中國基調下互不承認。李登輝主政時期,制定「國家統一綱領」作為大陸政策指導原則,以「一個中國,兩個對等政治實體」的架構來處理兩岸關係,直到一九九六年「特殊國與國關係」出爐,中共方面認定李登輝在搞「兩個中國」或「一中一台」政策,兩岸關係陷入緊張,雙方仍以「大陸當局」、「中共當局」、「台灣當局」互稱,台灣的「中國心、民族情」在中共飛彈試射的敵對氛圍中,逐漸被導入「台灣心、台灣情」,所謂台灣意識開始抬頭。 李登輝時期推動本土化政策,在教育改革方面,逐步加強台灣歷史、台灣地理等教育內容,強調台灣主體意識。二○○○年政黨輪替,民進黨以意識型態治國,大舉推動「去中國化」,尤其二○○二年陳水扁提出「台灣跟對岸中國,一邊一國」的兩國論以後,以及推動「入聯公投」,甚至說「中華民國是什麼碗糕」,官方已公然以中國稱對方,以台灣稱自己,推動台獨的用心昭然若揭。所以,馬英九就職演說中提到「中華民國在台灣的新生」,並以憲法為架構,致力於修補重建國家認同,同時揭櫫「九二共識」、「一中各表」的主張,盼能在憲法架構下,維持台灣海峽的現狀。 從兩岸關係發展的歷史軌跡中,不難發現隨著國際形勢的演變,以及因為國家領導人在不同階段的政治主張,兩岸關係變化呈現不同面貌,更由於政治人物意識型態之差異,對中國大陸之稱謂顯得混亂,例如,中國、中共、大陸、中共當局、中國大陸,這些不同稱謂顯現政治人物對兩岸現狀所持立場的差異。另者,中共方面從「成者為王、敗者為寇」的觀點來否定中華民國的存在,使兩岸在政治上相互定位的爭議仍然無解。但是,馬英九主政,兩岸關係解凍,雙方領導人在擱置主權爭議的理念相當一致,在「九二共識」的基礎上有利於兩岸關係的良性發展。這次陳雲林即將來訪,人還沒來,台灣內部就已經為了國旗、國格問題吵鬧不休,成為熱門的政治話題,因此兩岸政治定位問題不可能迴避,至於要如何擱置爭議,正考驗著兩岸領導人的政治智慧。 陳雲林這次訪台是兩岸化解政治爭議的契機,大陸方面必須正視中華民國存在的事實。因此,在這歷史性的一刻,我們期望以中華民族作為兩岸的最大公約數,從民族認同角度化解歧異,讓雙方在對等、尊嚴的基礎上會談,為兩岸關係與發展開啟共存共榮之道。
-
金廈一體﹐翔金一心
──「2008世界金門日」在廈門市翔安區舉辦的土地與時空意義 「金廈一體,兩門一家;翔金一心,齊力斷金;金門鄉親,四海歸心」,「2008世界金門日」大會,昨天在廈門市翔安區召開,金門縣長李炷烽致詞時,以地緣道出「兩門一家」,也以鄉情期盼「四海歸心」,為訴求「和諧‧發展‧跨越」的「世界金門日」作了有力註腳,也為翔金一衣帶水的命運共同體作了最佳詮釋。 旗海飄揚,綿延近一公里的民俗表演迎賓隊伍,會場佈置既大氣又親切,少年兒童天真無邪獻花獻詞道盡金廈八緣之親,一千二百多位來自世界二十餘國的鄉親代表,無不沉浸在鄉情的感動氛圍裡,也看到了一個發展動感的金門未來。 有了二○○五年在金門、二○○六年在吉隆坡的經驗基礎後,二○○八年在廈門翔安舉辦的「第三屆世界金門日」,果然照見了「和諧‧發展‧跨越」的新氣息,不止顯現了傳統鄉誼的聯繫,也看見了一座島嶼向外作力量延伸的美好藍圖,一如大會開幕時主人與貴賓的期待,翔安區人民政府區委書記吳南翔、區長柯志敏切入翔安和金門「兩地經貿旅遊文化相通共融,金嶝大橋的構想若能逐步實施,形成翔金兩地快速、便捷、繁榮的經濟圈和生活圈前景必將無比開闊」;金門縣長李炷烽呼籲兩岸合作就從兩門開始建立一交流平台,連結東亞形成一經濟與文化的臍帶;台北縣金門同鄉會理事長黃獻平提醒「世界金門日不是一日活動」,在全球化的浪潮下,一個團結金門力量的組織,讓全球各地新生代金門人也能介入參與,因此他希望能催生「世界金門同鄉會」;大馬企業鉅子、丹斯里拿督斯里楊忠禮要兩岸在「交流、合作、共鳴」共識下「化干戈為玉帛」,既「金廈同安」、也「金廈翔安」,他更看好金門的歷史文化、旅遊資源,在打通金廈大橋後,勢必是世界獨一無二的旅遊勝地;福建省金門同胞聯誼會會長陳慶元觀察兩岸關係出現新的契機是海內外百萬金門人建設發展金門的好時機。 從主辦單位的用心規劃、各地金門人展現的行動力,以及所傳達、發抒的言論,可以發現,「世界金門日」已從鄉情聯誼原點走向金門前途的論壇層次,特別是在翔安的這一屆金門日,昨天的大會活動安排外,今天亦將在翔鷺酒店推出另一重要議程「廈金交流合作研討會」,將邀請兩岸各同鄉及產官學界發表三十多篇論文,重要的論述,包括林荊州將提出「積極擴大兩門進出口貿易」,對於金門豐產滯銷的產品,廈門可以擴大進口,並通過大陸向其他市場轉口,廈門也可向金門提供民生用品、釀酒原料、建築材料等物資,同時鼓勵企業進口金門特色產品,建立產業鏈的分工合作體系;前福建省金門同胞聯誼會副會長許文辛將提「打造金廈共同經濟圈」,學者王光國與劉德儉主張創建「廈金經濟特區」,其中關於廈金經濟特區概念、作法,是要以此為平台,推動兩岸全面合作,融成一體化,藉著兩岸從科技研究、創新、技術引進、轉化、資源開發、利用,以及土地使用、人才培養,乃至科技產業內外市場的開拓等,互相合作,雙邊受益,以「廈金經濟特區」為契機,自然而然形成廈金共同生活圈,再進一步形成海峽共同生活圈;此外,與金門縣政府同列二○○八年「第三屆世界金門日」榮譽主辦單位的翔安區人民政府,在「廈金交流合作研討會」上,對翔金合作交流也將提出幾點建議,內容有「致力於建立合作協調機制」、「致力於搭好交流交往平台」、「致力於促進資源共享」、「致力於加強市場互動」、「致力於加強政策扶持」、「致力於加強翔金海域平安建設」,報告中值得注意的是翔安區政府主動向金門拋出善意,提議「通過一定的民間組織平台或兩地政府的涉海部門,加強交流、溝通、配合,建立交流合作、巡航搜救、航道維護的共同機制和便捷的信息溝通管道,依法查處海上犯罪活動,共同維護翔金海域穩定、安全通航和海上作業環境,建設平安海域服務兩地金門同胞」。 翔安區是二○○三年廈門市行政區劃調整後新設立的一個區,也是中國大陸距離金門最近的地方,全區轄新店、馬巷、內厝、新圬等四鎮及大嶝街道、大帽山農場,常住人口三十二萬。寓意翱翔安康、翔安,土地歷史與金門關係深厚,又是廈門市最年輕的行政區,此次翔安人民政府、廈門市金門同胞聯誼會,合力接棒,舉行「第三屆世界金門日」,從金門鄉情的凝聚到金門論壇的形成,讓海內外金門人都見識、領受到了「金廈一體」、「翔金一心」,洋溢鄉情、充滿希望與未來,一個很不一樣的世界金門日。
-
期侍文化創意產業的揚起──從僑聲戲院的再次歇業談起
國片「海角七號」爆紅,上映到現在票房已經突破四億元,卻幾乎還是場場爆滿。據媒體報導,在台東及離島的金門、澎湖,因為沒有院線電影院,許多民眾已經等不及,紛至台省各地戲院觀賞,其中更以特地飛到台灣去看的金門居民最受矚目。 以上這則報導至少透露了以下的訊息,一是「海」片魅力無法擋,連沒院線戲院地區的民眾都為之瘋狂;二是,金門唯一的僑聲戲院又吹起了熄燈號,這一熄又不知道要多久才會重新開張。 對老金門人而言,看電影可能是所有共通回憶裡最甜蜜的部分。在戰地政務時期,金門軍民的休閒娛樂除了運動,看有限的電視頻道外,最「夯」的選擇,當屬看電影了。全盛時期,全島最多有十六家軍民營戲院,「僑聲戲院」堪稱是地區最大、最高檔的一座戲院;昔日門庭若市,竟日人潮絡繹不絕,售票口經常大排長龍,更連動了新市商圈的繁華。然而,隨著戒嚴的解除,盜版影片橫行、租片便捷、網路下載風行等原因,戲院漸失競爭力;九十一年,「僑聲戲院」業者花費鉅資進行軟硬體加強,以嶄新的面貌重現江湖,然好景不常,由於看電影的人實在太少,業者不堪虧損累累,於九十四年四月被迫停業,同年底雖再復業,但已是門可羅雀、慘澹經營;如今又傳出歇業的消息,在許多鄉親們的心裡,或真不希望這抹特殊的金門記就這樣消失殆盡。 事實上,傳統戲院的頹敗或僅是意料中事,如何圖謀頹敗後的轉型重生,才是我們關心的事。今年初,金湖鎮公所曾以「僑聲戲院的活化再造計畫」為題,向行政院文建會提報爭取「區域型文化資產環境保存及活化計畫」,希望爭取上億元的預算,將戲院及周邊營建成更具特色的複合性商業文化空間。計畫自然沒有受到青睞,但如何善用在地文化資產,營造絕無僅有、絕處逢生的商業契機,似乎不能只是坐著等待。 再回過頭來看「海角七號」的熱浪。事實上,「海」片算不上是一部精緻、成熟的電影,卻不妨礙它的感人與魅力。「海」片的成功之處,在於它掌握了時代轉折的情愫,並將「台灣俗」化成貼切的笑點,緊扣觀眾的情緒。「海」片的成功證明了片子大小、產業興衰都不是重點,重點是有無貼近觀眾的感受,洞悉聆賞者的心。上週六,本報鄉訊版以「海角七號已出航,星月無盡待發光」為題,具體對照兩部電影的始末;對「星」片這麼一部尚等不到發行機會的金門電影而言,「海」片的成功無疑是種鼓勵,卻也是種警訊:為什麼沒沒無聞的青年導演能打造出名動天下的恆春「海角七號」,金門的「星月無盡」卻只能塵封在角落裡? 對照是最廉價的評比,卻能賦予我們前進的動力。論歷史深度、文化底蘊,金門都足以營造出如「海角七號」情境般的電影,但事實上,我們卻放過一次次文化創意產業的揚起。僑聲的熄燈、海角的爆紅、星月的蒙塵,都告訴我們:在我們放任文化情愫流逝的時候,依然有人從最被漠視的產業中找到新生的動力,而且獲得巨大的勝利。熄燈了,是放任永續的黑暗,還是試圖營造發光的契機?
-
開創金門文化觀光新視野與新契機
近年來,觀光的內涵隨著人類經濟、文化生活的轉變,已逐漸由原先的團體需求逐漸轉變為滿足個別需求的觀光型態。人們開始講求有意義的行程與感性的消費,此一概念的興起逐漸顛覆了傳統上以團體行銷為主的觀光型態。因此,新的觀光型態,已經邁向多元發展之觀光型態,這就是我們所說的非傳統之「另類觀光」,其中包括自然觀光、生態觀光、文化體驗觀光、事件型觀光、鄉村體驗、教育觀光,而文化體驗觀光卻包括人類學、鄉村、宗教、種族等,其範圍甚為廣闊。 日前,文建會舉辦一系列的文化系列座談會,會中提到「文化創意產業是台灣最受矚目的議題」,多位專家學者也提供許多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策略與建議。面對這種觀光型態的轉變,許多學者紛紛提出各種不同的看法,前教育部長郭為藩認為當前台灣社會風氣不好,為協助社會教化人心,利用文化產業發展重建倫理、保護原創,這正是推行文化觀光之適當時機。也是金門開展文化觀光新視野與新契機的時候了,並用文化打造品牌,將金門推向國際舞台,因此,今後金門應有那些作為和做法呢? 首先,談到金門一向是以「觀光立縣,文化金門」或以「文化立縣,觀光金門」為施政目標,因此,不僅要打造一個有正義、有道德、有勇氣的知性環境外,尚須要扮演全國閩南文化的先導。改變以往的做法,將自己擁有的文化,加以發揚光大,主動整合台灣與大陸閩南文化的精髓,去追求更有品味與品格生活的一種文化,帶動文學與藝術的發展,以促進文化價值的提升,這正是金門當前要努力的地方,也唯有如此,才能再創金門文化觀光的新視野與新契機。 其次,政府應全力培育人才,扶植文化產業,將民間傳統的農漁產業、喜慶藝術、民情風俗加以傳承與發揚光大,並行銷國際,增加其廣度與深度,建立成為閩南文化的重鎮。近年來,我們也由金門技術學院設立閩南文化研究所,雖然挑戰性很大,但必須結合政府,鬆綁法令,吸引各界人士投入,以增加文化產業的彈性,如此才能發揮更大的效能,讓閩南文化真正能登上國際舞台。 最後,要強調的是我們應落實觀光與文化結合的工作,這也才能顯示未來金門努力發展的方向是以保育重於建設為前提,能將文化與現有的生態環境結合,才是金門永續發展的根基。現在因為金門正處在一種發展定位的十字路口上,很多人不敢談保育跟永續,其實金門有許多觀光的強項,諸如:鄉村民間美食、自然生態環境、宗教禮儀、民間習俗、農林漁牧特色、戰爭史蹟與遺址、古蹟寺廟等,如能在政府良好政策的引導下,一定可以發揮更大的效能與優勢。 總之,「文化觀光」雖然無法完善的定義及規範出這一波新興觀光的趨勢與本身的內涵,但是其他的生態觀光、文化體驗觀光、事件型觀光與鄉村民宿等,皆含有強烈的「文化動機」,因而,應該更加努力使「文化觀光」與其他另類觀光相結合,並突顯旅客消費文化的動機與內涵,將專家學者所提出的「文化觀光」概念落實於實際行動中,拓展新的觀光活動特質,也就能體會出未來觀光的趨勢。 因此,我們仍須將「文化觀光」與教育相結合,以提昇地區民眾的文化素養,並進行文化觀光的經營管理,將觀光所須之專業管理知識和理念加以吸收運用及深入探討,必能開創金門觀光的新視野與新契機。
-
為金門未來的美好願景加強行銷打拚值得肯定
──兼談兩岸舉辦世界金門日活動意義深遠 二○○八年世界金門日,即將於十月二十一日至二十三日在大陸廈門翔安區隆重舉行。屆時將有二十餘個國家,一百個社團代表,一千二百餘位金門鄉親前往參與,陣容壯大,眾多面廣,盛況可期。 對此廈門翔安區區長何立平,還曾自廈門專程抵達台金兩地拜會有關單位,親自邀約地方民意機關及台灣各地金門同鄉會踴躍參與盛會。用意之誠,不惟有助加強兩門交流,增進同胞情誼,若就雙方未來發展進步而言,更具實質意義。 回顧李炷烽縣長早在當選金門縣長之時,即行提出要「讓兩岸認識金門,讓金門走向世界」的施政願景。定調清楚,目標明白,格局寬廣,方向前瞻。連任迄今歷時六年有餘,念茲在茲,始終如一,未曾改變初衷,殷切期待鄉親共同努力,並藉由世界金門日之舉辦,擦亮金門的招牌,讓金門聲名遠播國際。 此項大型活動,首次係自地區開始,繼之選在國外馬來西亞舉行。由於旅馬僑領楊忠禮大力支助,獲得僑鄉鄉親熱烈響應,身在異邦,心繫家鄉,辦得多采多姿,圓滿成功。 隨著兩岸開放交流,小三通旅客與日俱增,金門與廈門連結互動渠道明顯加溫,祇要有人潮,也就有錢潮。區域經濟復甦回暖,自然就有希望。而藉由雙方共同舉辦大型活動,增進彼此了解,達到互信、互利、互惠之目的,其所創造出來之無形價值,遠高於有形之大樓華廈。 期以「行銷方式」打響知名度,沒有偏門捷徑,唯有用心經營,大家共同打拚。金門幅員畢竟不大,既有資源有限,長期以來,屹立不搖,日益興盛,聲名遠播。蓋其走過從前,堅忍不拔,烽火不懼,為國為民,扭轉乾坤,亦且扮演戰地政務實驗有成,有段前所未有艱辛歲月記錄。勇敢承擔起捍衛海疆,犧牲奉獻努力不懈。此外金門文風鼎盛,並有獨特閩南建築風貌,金門好美,值得嚮往。 平心而論,金門致力於「點」之建設與經營,注意均衡發展,縮小城鄉差距。而更重親協調配合事務,在「線」的連結方面俱見功效,舉辦世界金門日之活動,即是「面」之擴大。一個沒沒無聞之蕞爾小島,原本世界許多國家並不知道金門位置在那裡?然而經由長期「宣傳行銷」與互動交流,不惟拉近人與人間距離,如今金門名傳遐邇,未曾來過金門者,想來金門,來過金門者,愛上金門,有人還想留在金門安居樂業。 再說係以「文化立縣,發展觀光」為施政主軸,培元固本,促使金門往下紮根。猶還記得數年前舉辦第一屆「碉堡藝術節」,站在「行銷金門」之角度以觀,盛況空前,非常成功。此次世界金門日活動項目內容,更為多元豐富。預估將有大批人潮蜂擁而至,以一傳十、十傳百、百傳千,其所發揮之預期行銷功效,豈是一般工作所可比擬?何況還有二十個國家慕名而來,共襄盛舉,花掉少數預算經費,達到「讓兩岸認識金門,讓金門走向世界」之宣傳行銷,凡此即是最大成本效益。 也許「硬體」基礎建設,對於發展海島觀光事業,繁榮區域經濟,誠然不可或缺。但是加強「點」之活化,拉長「線」頭,持續將「面」擴大,厥為當務之急。諸如計劃對於軍方釋出之營區、堡壘、壕洞予以充分利用,落實文化資產之維護保存,獨有產業之輔導拓銷,觀光景點整建美化,貫徹環保、衛生及醫療政策主張,引進外資,興建跨海大橋,引用陸水,擴建機場碼頭等,不惟亟待中央法令鬆綁,更需鄉親建立共識,促使「硬體建設與軟體建設」齊頭並進。尤以「軟體無形建設」,讓人記在腦裡,藏之於心,永永遠遠,可長可久,勝於有形建設。茲此第三屆「世界金門日」活動伊始,至盼大家熱烈參與,期以發揮最大「宣傳行銷」效果,同時預祝一切活動順利圓滿。
-
由大陸毒奶粉談金門加工區之政策
大陸三鹿公司爆發毒奶粉事件已成世界注目之重大新聞,在深入調查後又發現超過22家大陸乳品公司摻入三聚氰胺之工業黏合劑,造成食品安全問題也嚴重威脅民眾之健康,不僅大陸與台灣陷入奶粉恐慌,各國也人心惶惶,其影響層面十分深遠廣泛。其實長久以來大陸商品雖然價格便宜,但品質與信譽一直受到使用民眾的質疑,原料來源不明,製作過程品管不佳,黑心產品充斥,導致現在民眾在選擇商品時總會詳閱製造地區之標示,因為「中國製造」經多年來市場的考驗,普遍反應不佳,相對的「台灣製造」卻已建立成國人心安的標誌,在這一波大陸商品恐慌之際,民眾終於發現與珍惜「台灣製造」的價值。 此次毒奶粉事件不禁令人聯想到金門縣政府在機場附近施工中的加工出口區,報載之招商重點在「引進部分大陸勞工,以廉價的原物料及勞動成本,吸引台商前來投資設廠,以帶動金門產業起飛,營造周邊效益,創造就業機會」,尚且不論有關加工區所在位置之爭議,其開發之原用意其實是良善的,我們支持並肯定縣府為繁榮金門所作的一切努力,然而我們卻深怕努力帶來的不是效益而是災難。試想台商各式各樣的半成品若真的在金門加工,腹地狹小的金門有何辦法為多樣大量的商品備料?上下游之相關產業鏈如何建立?經濟淺碟型之小型島嶼適合加工出口區之產業型態嗎?世界上各島嶼有出現過成功之加工出口產業嗎?我們極度懷疑金門加工區充其量只是一個「包裝場」,說穿了就是在進口大陸商品或台商在大陸生產之成品,在金門加工出口區內加以『包裝』再打上『台灣製造』的標籤,充混成台灣貨以提高商品價格,賺取借殼上市之利差,金門是賺取打印的小小工錢,可是不知其影響可能是全國性甚至世界性的。 我們或許可以嚴格控管大陸貨品之品質,但大陸毒奶粉事件已曝露了台灣檢疫能力之薄弱,中央主管機關處理過程已然左支右絀,狀況不斷,金門更不可能做到對大陸商品全面有效之檢查,當大陸商品在金門加工區重新包裝打上『台灣製造』的標籤後,金門加工區出口之產品就成為台皮陸骨的「偽台灣製造」,一旦出現瑕疵或者如三聚氰胺之嚴重安全問題時,其品質責任就完全歸於台灣(或金門),不僅『台灣製造』之聲譽蒙羞,金門加工出口區更是萬夫所指,金門有需要為這蠅頭小利成為『台灣製造』這安心標誌的破壞者嗎?金門有需要背負假台灣貨化妝師與大陸黑心產品漂白者的罵名嗎?外界真的會不知道金門加工區真正的商業行為嗎?外界會怎麼看待我們金門人? 外國人想像中的「天堂」就是一片島嶼的景象,金門絕對有潛力也有資格成為貨真價實的天堂,金門要的應該是以文化與生態為根基的高級無煙囪工業,不應是勞力密集的加工出口業,西化、大型化與大陸化的開發思維不完全適合金門這塊狹小土地,我們呼籲政府重新檢視金門加工出口區之開發方向與未來營運模式,導正可能的偏差,畢竟誠信是商場的圭臬,也是金門人的最核心價值,原加工出口區之經營思維比賭場更具爭議性,這行徑是一種欺騙的行為,會是台灣工業的罪人,金門主政者應三思,千萬不要讓金門人抬不起頭來。
-
談金門鄉土文化
「午後的初夏,我們一行,穿過林蔭鄉道,拜訪座落在群木薈蔚的古城國小,『採訪寫作』教授指定訪談的倪振瑞老師。由於未事先預約,倪老師對我們這群不速之客,在訝異中得知我們到訪事由後,不僅熱烈歡迎,並立即放下手上工作,……在長達一個下午的訪談中,帶領我們把時光拉回到六百年前……」這段刪節文是九十四年五月十九日,金門技術學院一位學生在本報發表的文章,藉由這段文字引出今天我們所要論述的人物;長期以來,不求聞達,投注於鄉土文化的倪振瑞老師。 誠如文中所描述的「親切、粗獷、爽朗、博學」的倪振瑞,現任教於古城國小;身兼金門城社區發展總幹事。多年來,在教學之餘,默默從事各項鄉土文化工作:從「高粱酒香金門城」的校外鄉土教學,到金門第一街的復活計畫;從接待彰化「社區藝術」的研習活動,到鄉土教材的編著:《走尋金門囝仔的夢》、《浯島遊蹤金門情 》;從提供經費給愛心媽媽辦理「電腦研習活動」,到主持社區全球資訊網站活動,種種不為人知的文化耕耘,其目的誠如其網頁上所述的:建構優質的社區品質。 自解嚴以來從事鄉土文化者如過江之鯽,幸而這位三五童軍節銀羊獎章的倪老師,能撥開迷霧,力承時艱,以型塑具有雅正古風的世界公民自許;無視於流俗的當令、功利的誘惑、意識的迷離,振衣倡導正統鄉土文化:從更正「起工為紀綱、鬥陣為湊陣」等河洛正體字運動,到呼籲文化遺產並不只是狹義的建築物;凡與人類文化發展相關的事物等皆是文化的理念。而愛好音樂的他,更是力承中原文化的紹承,積極提倡雅音,以天籟調、九宮大成譜等河洛古調教唱古詩,展現華夏詩學的情采、樂府的高華,一洗坊間不倫不類,貽笑日、韓等國的所謂古詩新唱陋風,誠屬難得。 尤者,有鑑於地球村的來臨,以及閱讀關係著人民學習、思辨、素質的能力,因此多年來積極提倡閱讀運動,鼓勵社區居民讀書論道,更疾呼廣泛閱讀國際網站以及經典名著,以厚植競爭力及國際觀。進而以此格局洗滌淺碟文化及流俗,除了要問「WHY?」還要反問「WHY NOT!」。此種大異於目前鄉土文化工作者的習氣,倪君此種開放、嚴謹的普世風格,對照於近年來,先進國家對文化的認知,早已不再侷限於本國,而是延伸到全球獨具歷史價值和文化意義的史跡,不正是前後輝映嗎? 提昇公民文化參與的程度與深度,培養鑑賞文化,品味生活的胸襟,讓住民深切瞭解所處一言一物,在歷史長流中所展現的文化意義,以及今日個人一言一物所代表的歷史含意,不正是所謂的社區文化;鄉土文化之目的?蘭生幽谷無人而自芳,今日與其竟日沉醉於自織的歷史殘夢;乃至東施效顰的傷痕文化;甚而是不堪入目的逐利之爭,倪振瑞這種大器之路,不正是我輩重振金門鄉土文化的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