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
-
聚焦觀光發展整合力量與資源
縣長陳福海日前聽取「金寧鄉觀光發展建設行動計畫」期末簡報,陳縣長強調,每一份報告書後,都要是行動計畫的開始,只有具體落實,把每一個環節都扣起來,毋讓每份報告書在會後「束之高閣」,議而有決,這樣的行動計畫才有意義。 據悉,目前縣府在進行中的各鄉鎮觀光發展建設行動計畫,主要源於陳縣長就任伊始便宣布的「五鄉鎮、五亮點」建設;建設主軸包含︰烈嶼鄉以大二膽、邊境小鎮為主軸;金湖鎮以軍艦博物館、伍德宮、料羅港、新湖漁港為主軸;金沙鎮以金龜山、西園鹽場及金沙市區老街整合為主軸;金寧鄉以營造慢活休閒、古戰場為主軸;金城鎮以浯江溪、水頭及舊金城為主軸。金門保存了許多古蹟和歷史建築,數量高居全國第三;豐富的文化資源,加上特殊的戰地風光,應是金門發展觀光最雄厚的軟實力。 事實上,公部門凡事「謀定後動」,在推動政策、建設之前,進行相應資源的盤點、評估應有其必要性,但相對的,也會有許多規劃因為陳義過高或時空變化,最終只落得「束之高閣」,或是議而不決、決而不行的下場;如何避免這樣的情形,或許還要從根本來解構問題,甚至是直指問題核心才行。特別是我們總認為金門有豐厚的資源,便想當然爾的認為「建設」與「永續」的合理性,但如果沒有扎根性的構思及整備,就可能落入「虎頭蛇尾」或「尾大不掉」的窘境。如何實事求是的構建具有前瞻思維與實務性的建設計畫,恐怕不單是委外規劃就能切中要旨、解決問題的。為了讓相應的工作更為順暢、可行,謹提供以下面向供各界卓參。 首先,是資源統整的必要性。以金寧鄉為例,可以臚列出戰爭文化地景、生態體驗、聚落再生、地景化基礎設施、綠色載具、坑道遊客資訊中心,以及白酒文化體驗等七項觀光總體定位;在這些定位下,關鍵問題仍在於除金酒外,產業進不來,甚至無法構建一條完整的商街,如此會令看似豐沛的資源因為缺乏統整,發散至無法產生成效。誰來將這些分散的資源串接起來,甚至形成強而有效的力量及行動力,至為關鍵。 其次,是導入產業的必要性。公務規劃通常偏硬體缺軟體,總是將目標側重在固著式的建築及建設,卻忽略了「以民為本」的服務核心及訴求。例如:硬體建設好了,誰來進駐、誰來營運,甚至誰來消費?都是在所不明、到時再說。於是乎,會產生「蚊子館」,更會令後續的接管者陷入「進退兩難」的窘境。是以,首要之務是由什麼來串起消費需求及產業脈動?如:形塑生活博物館、戰爭地景,不該只是硬體的營造、靜態的陳展,而是在互動裡找到產業商機。又如石蚵是金寧重要支柱產業,卻缺乏發展目標及願景,殊為可憾。 最後,更要講究友善的服務機能與環境。如:坑道旅客資訊中心及金門願景館可結合乳南軍事園區之規劃及定位,發展為島內最大的、功能最健全的旅客服務中心,並整合為公共服務系統及島內交通樞紐中心。 誠如陳縣長所言,金寧鄉轄下的古寧頭,幾乎是金門觀光發展在地元素的總和;一定要聚焦、一定要盤整,大家都要把能量拉上來,才能多做一些有意義和讓鄉親有感的事!
-
確保民眾食安防疫單位加強私宰查緝工作
天氣轉涼,進入羊肉爐旺季,為了維護食安,縣府防疫單位配合防檢局「研商加強查緝羊隻違法屠宰工作會議」擬定相關查緝策略,強化執行查緝羊隻違法屠宰行為,請私宰屠戶切勿知法犯法。 大火快炒,香噴噴的羊肉上桌,讓老饕們大快朵頤;冷颼颼的冬天,來上一鍋熱呼呼又不上火的羊肉爐,不只溫暖了身體,也滿足了口慾。但是,根據農委會「農業統計年報(一○四年)」及「一○四年防檢局屠檢隻數總計」,去年全台可供屠宰的羊近七萬兩千頭,但實際屠宰數量卻只有三萬四千多頭,近四萬頭羊的屠宰方式不明,由此可見國產羊肉多年來持續存在嚴重的私宰問題,比例甚至可能高達五成! 這些未經過檢驗的羊肉,到底誰來把關?根據《屠宰作業規範》,家畜禽在屠宰前有不得使用鋒利、尖銳或其它經屠宰衛生檢查獸醫師認定為可能造成動物受傷或不必要痛苦的器物來驅趕,動物及其屠體不得灌水,尚未經人道方式昏厥前不得綑綁、拋投、丟擲、切割及放血等規定;而沒有經過合法屠宰場的羊隻,到底是使用何種方式宰殺完全不得而知,加上還有斃死羊被私宰的可能,故難以確保動物福利及食品衛生安全。 報載,防檢局指出,各縣市政府皆組有「違法屠宰聯合查緝小組」,每個月至少辦理兩次全國同步查緝工作,自二○一三年起至今年九月,近三年來已執行近萬場屠宰家畜、禽查緝,共查獲逾四百件違法案,目前豬、牛及家禽多已進入合法屠宰場屠宰,但羊隻違法私宰情形較難被發現,因為羊在屠宰時不會嚎叫或產生噪音、屠宰時間短,較不易引人注意,也因此查緝較為困難。 但動植物防疫所表示,為維護民眾食用羊肉衛生安全,遏止違法屠宰羊隻行為,將繼續執行相關策略,其中包括加強羊肉相關業者宣導,提高查緝頻率並前往販賣羊肉攤商及羊肉爐等場所稽查,並協同衛生局追查市售羊肉來源,持續由下游羊肉販賣端,落實羊肉來源稽查工作,同時積極以其所蒐集之情資,加強上游違法屠宰的取締工作。 私宰難查,但若是市場上販售未經屠宰衛生檢查、沒有合格標章的肉品,同樣可以檢舉!防疫所特別呼籲羊肉相關從業人員,務必將羊隻送至屠宰場屠宰或取得合法羊肉來源,切勿從事不法;但凡是販賣未經屠宰衛生檢查之羊肉案件,行為人將依法裁處十萬元罰鍰。 此外,也要呼籲民眾,購買生鮮羊肉時,定要認明屠體上的「紅色屠宰衛生檢查合格印」,若發現攤販販賣未經認證的羊肉或有私宰情形,請踴躍檢舉,具名檢舉者會保密處理,就算是匿名檢舉,查緝小組同樣會積極查察(違法屠宰檢舉專線:080-0039131。) 除了防檢局,地方政府防疫單位亦會積極查察,將積極蒐集檢舉羊隻違法屠宰情資,以共同維護民眾食用羊肉之衛生安全,保障消費大眾權益。
-
計劃執行落實 績效自然彰顯
金門縣議會第六屆第四次定期會,原訂於十一月三十日結束,惟為貫徹全民之付託看緊荷包,將錢花在刀口上,爰於日昨召開程序委員會,決定針對金門縣政府提出之106年度預算案,尚未完成審議部份,繼於十二月五日起一連五天召開臨時會審議,依法完成三讀程序,期使縣政依照施政配合預算計劃,落實推動執行,做出具體績效,回饋鄉親。 有云: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綜觀縣政之推動,弗論是戰地政務時期,或是還政於民迄今,可謂始終如一,原則未曾改變,斑斑可考,有進無退。儘管人事更迭,理念或有差異,然而莫不自許要珍惜得來不易服務大眾之機會,要有具體政績,留下美好身影,緣此,點點滴滴,旁觀者清,不必自詡,毋庸自棄,凡事用心,有計畫、有步驟,行正走穩,就有好評。 再者,茲此政治氛圍紛紛擾擾,吵吵鬧鬧之秋,政治人物動覲觀瞻,應將政治放一邊,國泰民安列優先。大公無私,見賢思齊,齊以民意為依歸,結合全民之力量,相互肯定,相互期許,不標新、不立異,不分顏色,不分南北,同心同德,共創未來願景。 報載:此期間金門縣政府依據民意之需求,蒐整陳報中央協助解決之民瘼民困者計有四大計劃,其中包括眾所關注,冀望金門醫院改制而成台北榮民總醫院金門分院,藉此提昇醫療品質,嘉惠全民,歲月蹉跎,老生常談,祇因中央與地方見解互異,尚有空間猶待努力,為此縣府日昨召開專案研討會議,期盼集思廣益,找出可望可及最佳方案,會中發言熱烈,咸表金門醫療持續升級殷切,刻不容緩,有「溝」要「通」,腳步務必加快,畢竟事在人為,取捨只在決策高層一念之間,由下而上爭取說明,決心與信心至關重要。 諸如早期金門醫院改隸衛生署管理經營,期間困阻重重,因須透過修法作業,時隱時現,然而有恆為成功之本,團隊過關闖關,緣此,金門之醫療欲期穩健向上發展,亟需中央鼎力伸出援手,但憑文牘往返,空有計劃,曠日廢時,於事無濟,不如傾聽民意心聲,俱實力陳,上下面對問題,解決問題。例如「金門大橋」浮沉二十年、大陸引水計劃拍板定案,不就是決策、計劃、行動與溝通協調,化異求同,同中化異,終於成真之果實。 無可否認,長期以來,縣政績效因受主客觀因素之影響,仍有諸多不盡如民意之處,犖犖大者,即是法令限制、職權有限、人力、財力不足,此在依法行政時代,設官分職,分層負責,胥賴中央支持,不容釋放拖力,檢視歷任首僕任內,不乏有「近、中、遠」程施政計劃版本,希望事事順利到位,予人有感,卻也因須結合民意之需求,採取靈活機動之因應作為措施,因時因地而制宜。尤以當前環境瞬息萬變,施政作為自是不可一成不變,僅就各級代議士提出之針砭興革意見以觀,充分顯現民意需求有增無減,各級政府仔肩繁重,動輒得咎,不如意者十之八九,更要一本初衷,實事求是,奮發向前,要有週全施政計劃,且要全程落實,唯有計劃、執行、考核三者併進,相輔相成,才能宏大事功。 時代在變,民意最大,既能載舟也能覆舟,身為公僕者,不能墨守成規,對於民意之需求,除應依法辦事,還要依法辦好,此乃民意之所繫,公僕之使命。
-
籲請授權地方 處理跨境污染問題
根據環保署空氣品質監測網顯示,金門地區的空氣品質不好,細懸浮微粒濃度(PM2.5)經常停留在紅害或紫爆等級。對照金門地區去年的十大癌症死因,依序為氣管、支氣管和肺癌,是否與此有關,雖尚無具體論證,但已足以讓我們心生警惕,並多加注意與防範的了。 顛覆往昔金門本應是空氣好、環境清幽的印象及認知,曾幾何時,金門的空氣品質已經與高度工業化的地區不相上下了。據了解,金門空污的不可控,主要還在於地理位置。金門位處福建東南沿岸,剛好是東北及西北季風的尾端,空污懸浮微粒容易吹向金門。尤其在冬季多屬東北季風,天氣對流狀況較差的情形下,更容易造成空氣中污染物的滯留,且目前大陸地區霾害藉由大氣系統移入金門日益嚴重;這種現象只要每天早上觀察戶外的停車就可發現,車的外殼一兩個晚上就佈滿落塵及塵埃微粒;環保單位監測結果,也驗證了金門空氣品質的惡化,著實值得我們提高警覺與防範。 對此,金門縣政府早報核頒行「金門空氣污染防制計畫(104年~109年)」,相信只要照表操課,金門的空氣應該壞不到那裡去,但迥異於其他縣市的是,金門的污染源有高達百分之九十五以上來自大陸,意即,就算我們在島上再如何努力,成效始終有限,但截至目前為止,並未見官方對於防制彼岸污染源,有太積極應對的方法;除了強化民眾日常的生活管理及安全防範意識外,還是要從根本上釐清問題、設法解決問題才是。那和彼岸的對接及解決管道又在那裡?似乎也該有人出面給我們一個明確的說法及做法,而不是放任以對;畢竟,失去的金錢可以賺回來,失去的健康卻很難找回來。 除了空污外,還有海漂垃圾問題。2015年5月,監察委員前往金門訪查垃圾問題,10月提出的調查報告中,指稱「環保署長期未正視大陸海漂垃圾問題,也沒有考量離島事務屬性特殊,協助金馬離島地區解決大陸海漂垃圾問題。」要求陸委會及環保署應持續與中國協商,並且將海漂垃圾議題定調為兩岸特殊事務,納入兩岸環境保護合作協議草案的子議題;中央的消極以對,或許連監委都看不下去,但似乎也絕非毫無作為。 在金門、台北登場的「兩岸事務首長會議」(夏張會),便多次提到兩岸共同來解決金門的環保、空污、砂石盜採、海漂垃圾等問題,也均獲得雙方善意的回應,甚至金門為了處理巨量的海漂垃圾及無處可去的生活垃圾,也研議過將金門地區的垃圾轉運至大陸福建沿海城市焚化爐處理的可能性。但這一切的努力,似乎在520後便戛然而止。我們可以理解,兩岸之間無小事,上至國家安全、國防政策,下至經貿往來、民生需求,都需要經過官方的授權及許可,以及溝通管道來共謀解決。但目前如此「淺薄」的處理模式又能否契合現階段金門島民的心聲及需求?相信所有人都有答案。 當跨境污染涉及「兩岸事務」,任何協議都得坐等政治決定。今年10月12日,立法院內政委員會委員在古崗海岸會勘「港泰台州」貨輪擱淺汙染後續處理情形時,特別提出應授權地方政府建立兩岸海洋油污染合作機制,方便日後處理類似事件時有所依據。既是如此,何不就從授權金門開始,至少也凸顯我方積極任事,力謀突破僵局與轉圜的新契機!
-
堅決反對日本核災區食品進入金門
為守護縣民健康,日前在縣議會定期會議中,全體議員以「臨時動議」方式通過反對核災食品進入金門,縣長陳福海也加入宣示行列,府會共同表達反對核災食品入境的堅定立場。 當天縣議會並通過以下臨時提案:「為守護本縣民眾食品安全相關權益與下一代的健康,金門縣議會強烈反對日本核災區五縣市(福島、茨城、櫪木、千葉、群馬)食品進口。金門縣議會要求應於本縣食品安全自治條例增列『禁止日本核災區五縣市食品進口』及『所有進口本縣日本食品除產地國外應加標產地縣市』等相關條文,以維護縣民食用日本進口食品的權益與安全。」 自2011年3月11日發生日本「福島第一核電廠事故」後,不僅核能安全問題備受世界關注,同時也引爆一系列的食安問題,近來由於政府研議開放日本核災區食品進口,因而再次引起爭議,迄今仍未平歇。 民進黨政府顯然也清楚知道開放核災區食品的高度爭議性,因而曾在11月份召開公聽會廣徵意見,然而,或許是主事者心中早有定見,政府竟然在三天內連開十場公聽會,因此被輿論批評是過水、裝裝樣子,果不其然,公聽會適得其反,不僅相關爭議未能釐清,甚至大演全武行,徒留更多紛擾與爭議。 暫且不論實質討論內容,如果按照「行政程序法」之規定,重大政策之聽證有極其嚴謹之程序,遑論要討論的是研議開放核災區食品這樣攸關國人健康的爭議政策,豈能如此草率行事? 相信有許多國人必定無法理解,究竟政府研議開放日本核災區食品進口的考量為何?作為一個矢志反核、要帶領國家成為「非核家園」的民進黨政府究竟在急什麼?在大家聞核色變、國人高度關切食安問題的此刻,政府為什麼執意開放有高度風險的核災區食品?政府能保證進口的食品安全無虞嗎?國內有足夠的檢驗設備替國人健康把關嗎? 蔡英文總統當選以來曾經多次宣示,由她帶領的政府,一定是個傾聽民意、最會溝通的政府,甚至還曾指出如果人民不滿,在溝通無效後可以跟政府拍桌,我們著實難以明白,明明全國絕大多數民意都反對開放核災區食品進口,何以政府還是執意要研議開放?也難怪不少國人議論紛紛,認為要不是政府承受不住日方壓力,就是已經與日本政府達成某種交換條件,果真如此,國人的健康豈不成為政治犧牲品? 儘管台灣各界反對開放核災區食品進口聲浪高漲,但完全執政的政府如果一意孤行,人民也只能進行自力救濟,拒買、拒吃核災區食品,以維護自身權益,只是這畢竟不是長久之道,也正因為這樣的脈絡,我們全力支持府會反對核災區食品的決議與行動,唯有如此,才能將問題食品阻絕於境外。 為確實守護縣民健康,其實縣議會還可訂定相關自治條例,以最嚴格標準杜絕有健康疑慮的食品入境與上架,在此之前,縣府相關局處尤應加強稽查,以確保消費者權益。 環境保護是島嶼生存發展的基礎,過去幾年,金門各界強烈反對在金門相關島嶼貯存核廢料,為了守護金門非核家園,也為了金門人的健康與後代子孫的幸福,我們更應該以具體行動響應府會反對核災區食品的宣示,以維護金門的永續發展。
-
扶植地方產業創新發展﹗
「金沙觀光半程馬拉松」日前在金沙文化園區開跑,共有1028位選手參賽。本次金沙半馬最大的特色是發放參賽者「旅遊消費券」每人300元,可至金沙各商家消費,盼拉抬商機;因為成功的在兩岸最喜歡路跑的初冬季節期間搶到不少客源,主辦單位也預告,明年將持續在各鄉鎮推廣舉辦。 因應兩岸關係急凍,企圖在淡季吸引到更多的觀光客群,縣府採發放消費券、舉辦半馬路跑活動雙管齊下,似乎也創造了一定的成績。促銷當然是必要的,但仍舊是「救急不救窮」;金門要發展得更好,產業體質必須提升,也必須更富有競爭力;尤其金門地方產業以食品業為主,受限於規模性,原物料、產製成本居高不下,復乏入市門檻,競市激烈,卻難有突破性的進展及作為。為此,縣府結合經濟部資源,嘗試導入創新技術,帶動金門產業升級;諸如:由食品所協助金門食品產業整合,以金門當地特色素材與產品為主軸,籌組金門產業研發聯盟,應用食品所既有核心研發能量,導入組合式保存技術、調製技術、醋酸菌培養技術、熱加工技術、高效萃取技術等製程技術。經由輔導金門業者開發系列新產品,不僅提供消費者更高品質、便利性與多元化之金門特色伴手禮,更帶動金門地區食品產業創新與升級。據工業局統計,輔導成果促成金門業者投資超過1.2億元,興建具觀光導向與餐飲結合的工廠,應用金門當地特色農產品開發特色產品,創造總產值超過3.5億元,成為離島地區產業創新的範例。 平情而論,產業體質的改善絕對是件長期性的工作,並讓業者了解到,人助、天助,還要自助;政府願意投入最大的資源協助地方產業擁有更好的產業體質,帶領它們行銷兩岸、走出去,但前提仍在於他們要擁有銳意興革、一往無前的決心與魄力才行。為此,諸如半程馬拉松、消費券之類行銷活動或許能起到部分強化消費的效果,但如若產業本身的危機意識不夠、體質不強,面對殘酷的競市,就算是政府投入再多的資源,都可能是瞎忙或白做工。金門的產業輔導,還是應該「因地制宜」,方能日起有功;謹提供以下面向,供各界參酌。 其一,側重在地化。金門產業最大的問題是規模性不足,原料又大多依賴進口,復以技術創新力不夠,難以穩定產業特色及收益;對此,我們認為仍應從「在地化」著手。有句話說:「愈在地,愈國際。」,這個觀念在世界早已行之有年,台灣也有非常多鮮明的例子,好好經營自身的特色,便是吸引國際旅人的最佳賣點。 其二,關注微型產業。在產業整備上,強化加工技術、提升衛生安全仍是重點;金門欠缺大型產業,仍屬必然,如何降低產業輔導平台的門檻,造福更多青年創業及微型產業,應是關鍵。特別是在食安、低碳、環保、專利素材及議題上,微型產業勢必力有未逮,如能藉由輔導平台的對接,找到妥適的資源,推一把、扶一程,或更能找到產業發展利基,掌控到關鍵性的競爭力。 當然,最重要的還是營造友善的產業環境度;我們應在微型工業區、產創園區等工作上繼續努力,目前輕工業產創園區計畫甚至還卡在中央審議上;基礎環境不好,行銷上勢必縛手縛腳。政府只有一個,中央對此更應設身處地、多所協力,全力幫助地方產業走出去才是!
-
有愛無「礙」落實照顧身障朋友
聯合國於1992年宣告每年12月3日為「國際身心障礙者日」至今已將邁入第24年頭,日前縣府於社福館舉辦國際身心障礙者日慶祝暨表揚大會,縣長陳福海親自到場祝賀受表揚者,並強調縣府致力於身障朋友福利,落實照顧身障朋友。陳縣長指出,金門目前身心障礙者有5700多人,需要獲得社會的認同和關愛,而國際身心障礙者日的用意,就是希望讓社會大眾,尊重不同的同胞、尊重身障者的人權,並提供公平待遇,讓身障者有平等參與的機會。陳縣長強調,金門縣政府近年來致力於身障朋友福利,希望落實照顧身障朋友。 12月3日訂為國際身心障礙者日,是1992年10月聯合國大會決議通過,是為確保身心障礙者參與社區生活、提供公平均等的機會,保障身心障礙者基本權利,並喚起社會大眾對身心障礙問題的重視與共識,也期待透過這一天,宣導對身心障礙者的福利服務,落實權利保障,鼓勵身心障礙者自立自主融入社會。尊重差異、尊重多元的包容與開闊,正是社會進步的基石。因為尊重,讓我們得以跨越觀念與刻板印象,多加奉獻與付出,主動貼心協助,提供服務,讓我們與身障朋友不分彼此,尊重差異,共同參與,同時協助並鼓勵身心障礙朋友融入社會,進而打造一個有愛無「礙」的社會。 很多身障朋友因為多種非先天性的原因,而造成中途發生身心障礙的情況,此時,協助身障朋友們建立自我認知與重建信心,以及家人們的溫暖陪伴,都是相當重要的幫助,而社會也應該給予協助,讓身障朋友們能夠早日回歸社交生活,投入職場,找回自信。而身障朋友也經常是社會上的弱勢族群,需要社會大眾多一分關懷、多一些協助,才有更多機會與社會接軌,也希望大家能夠真正了解「國際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的精神與意義,一同為身障朋友發聲,維護身障朋友的福利與權益,一起關懷身障朋友,將愛串連起來,努力朝向公約目標「公平參與、機會均等及權益保障」邁進。 除了公部門應對身心障礙者提供各項服務,包括生活扶助、就業扶助、生活及教育等多方面的協助,並在法令及預算上努力的為身障者提供幫助,縣府一直以確保身心障礙者完全參與社區生活而努力,並提供其公平均等的機會,讓社會大眾看見身心障礙者的創作能力與各項才華,並讓這塊土地上的所有人們更能相互接納,然而,除了政府資源的投入,更需要民間企業及愛心商家的挹注,一同打造多元包容、主動關懷、攜手互助的幸福島嶼。大家一起共同努力,關心身心障礙者的各項需求,讓社會、讓環境都能夠更加友善,營造無障礙空間,運用多元科技輔具,主動友善用心關懷,與身障朋友同在一起,以提供更好的照顧服務,讓身障朋友們活出無礙自在、活出幸福。
-
共用翔安機場呼應金門的發展需求
12月3日上午,金門縣政府與國土規劃及不動產資訊中心在昇恆昌金湖飯店舉辦「金廈空域與雙金大橋論壇」;邀請到兩岸航空、交通、規劃領域的重要專家,一起探討金廈兩機場之間的空域競合衝擊、新機場對金廈泉漳區域整合、對於金廈關係以及對於兩岸關係的影響,並開放線上直播民眾一起對談,機會難得。 論壇官網載明,五年後,當廈門於大嶝島填海造陸興建的翔安新機場開始啟用,屆時金門尚義機場70%的空域將與新機場發生競合,恐將使得目前已然一票難求的金台航線運能大幅縮減。「海西」不再是泛泛空想,籠罩在海西穹頂之下的金門,終將讓彼岸海西戰略在現實中接上地氣,這恐怕正是此岸始終不願意面對的真相。 據了解,廈門市於翔安區大嶝島、小嶝島間,填海建設一個翔安國際機場,填土工程已進行3年,今年動工建機場設施,預計2020年投入使用。這個新機場就在金門北邊的大、小嶝島之間,直線距離我們尚義機場才10公里;航空專家指出,廈門新機場與尚義機場大概會有70%的空域發生競爭。對金門航運影響如此重大的事,直到如今,我方政府甚至還未曾與陸方有過正式的洽談或接觸,僅知的消息是,廈門市大嶝機場建設部、廈門市政府規劃局代表於2014年7月,拜會縣府,雙方交換共建共營廈門新機場的意見,並達成初步共識。再有,便是陳縣長於今年6月,前進廈門翔安國際機場「前哨指揮部」進行了解,並向陸方表明,未來的廈門翔安國際機場應該是兩岸共用的,希望雙方能以更有智慧方法來處理,並避免對金門海岸造成衝擊和產生影響。 地方熱,中央冷是現況,也是問題。金廈兩地政府或有共用翔安機場的共識,但具體如何作為,在未取得中央授權的前提下,一切接觸還都僅止於芻議及發想。縣府在此時召開相應的論壇,邀請各領域專家進行問題的剖析及研議,勿寧是極為妥適與務實的作法;但相較下,我們也不免質疑台北的交通部官員,是要繼續裝睡?還是坐等下屆的政權變化,再來談因應對策?或許也可由此知道,台灣當前因為國家認同的歧異,正實質阻礙著產業及地方的建設發展;有多元管道,何由獨押一寶?如果台灣真的可以通過「新南向」政策,繞過中國大陸對外伸展手腳,又何故屢被唱衰和看破手腳?又,美國退出TPP後,中國的RCEP、亞投行後勢必定看俏;至此,若仍執意要自外於中國大陸,只能是自食惡果。 翔安機場或正是對岸意圖收攏金門成為拉住台灣的「錨」,這不但呼應了金門的發展欲求,更挑戰了台澎金馬作為命運共同體的想像。依規劃,翔安機場預計在2018年完成14平方公里海埔新生地,航廈與靠近金門的2條跑道也完成,最外線跑道供金門使用;隨後再繼續填海造陸到26平方公里,建設另2條跑道及相關設施。我們自然有理由質疑,廈門用金門海域的海砂去造機場,卻要金門承擔海岸線退縮、航權管制、運量短缺的惡果;如若透過一定模式,讓金門來共營、共享翔安機場便利的空中交通服務,應是最合乎兩岸發展、技術合作,以及民意期待的事;但,前提是讓蔡政府必須看得清、聽得見,這或也是金門當下最大的阻難!
-
金門是兩岸關係破冰的通關密碼
民進黨政府上台後,兩岸關係產生微妙質變,不僅官方溝通管道阻絕,連民間往來交流也受到衝擊;在政治層面暫時無解的情況下,經濟等其餘各面向也都逐漸陷入新的冰凍期。 12月3日 ,由台灣經濟研究院於金門舉行的「開創金廈共融新關係論壇」,就未來廈門新機場建成運營後,對於金門的衝擊、影響,及希望推動金門申設「和平經貿特區」,以成為兩岸和平交流平台。 與會的金門縣副縣長吳成典在論壇上致辭時,呼籲兩岸領導人賦予金門「先試先行」角色,相信可以由此而開創兩岸新局。姑且不論美國大選新總統川普政權在上台、抑或中國大陸即將召開的十九大等,是否會讓亞太戰略格局發生巨大變化;而僅就目前兩岸關係所遭遇的困境,新政府是消極聽任變化,或是積極謀求新解? 「先試先行」對金門而言並不陌生,從早年的九年國民義務教育的試辦,到解嚴後兩岸小三通的試行,金門總是很自然、很適切的扮演探索、試驗的角色。金門做為台灣的離島,島小人少資源缺,即便試驗失敗,對於台灣的影響也不大;但是,從另一方面看,金門與廈漳泉的歷史連結及地緣優勢,以及作為台灣與大陸的緩衝樞紐,也注定「和平經貿特區」的構想,必然會為金門帶來嶄新的歷史機遇,對於台灣、甚至兩岸的未來發展,也有緩解及重新定錨的作用。 對中央而言,將金門定位為「和平經貿特區」並不需要投入太多的資源,於窘迫的國家財政也不會造成額外的負擔;中央所需要做的,僅是政策的給予及宣示,其餘,自然會由兩岸民間力量自動促成。 而論壇聚焦的另一議題,即目前正在金門北面大、小嶝島海域間建設的新翔安國際機場;如果我們著眼的僅是擔心壓縮未來金門尚義機場的運作空域,或是影響台金交通航線,那就顯得「見樹不見林」了;但若有「和平經貿特區」為前提,則「金廈大橋」、「金廈生活圈」等自然水到渠成。 台經院也認為,金門申設「和平經貿特區」,可排除各項投資障礙、掌握經貿發展機會,並建構一個自由化、國際化與低營運成本的環境,以吸引外國與大陸企業來金門投資,作為兩岸經貿活動自由化與經濟整合的先行先試區,並在財源充足無虞下,讓金門得以自主規劃發展以促進在地建設與繁榮。 平心而論,對於台灣而言,漠視或與中國大陸此一最大的鄰近經濟體交惡是不智的,退化的鎖國或閉關政策,於福國利民更是絕無半點益處。但是,中央政府如果可以稍微轉念,依照台經院設想,並正視過去十五年來,金門透過小三通所累積的兩岸合作默契,並以此為本,謀求可能突破兩岸僵局的新解,那麼不僅可以讓「金廈生活圈」自然形成,並由此翻轉金門的命運,也可以藉由金門角色的轉變,為兩岸關係重新搭橋,並以金門為兩岸交流平台,尋求物流、金流、人流的全面開放,從民生與經濟合作,尋求兩岸的互補與互惠,進而謀求兩岸人民的最大紅利。
-
食安工作做得好大家健康少煩惱
隨著經濟環境之改變,有關食安把關問題,社會各界備極重視。更由於生活水平之提昇,或因工作繁忙之關係,一般人對於每日三餐果腹之事務,泰半選擇簡便原則,孰是自煮己炊工作,採取外買外食方式解決,家庭如此,政府機關、公營事業機構或公司企業亦復如此,除軍事團體集中用餐,不再設立伙食團者不在少數,緣此,每有婚喪喜慶或舉辦公益、社會大型活動,餐廳、小吃、麵攤、西點、饅頭、飯糰等行業,有營有利。稍不留意,可能發生食安事故,亟待大家共勉守護。 僅以金門為例,溯自兩岸三地暢通以還,旅遊人潮絡繹不絕於途,陸海空貨運指數節節上昇,尤以離島四面環海,岸際防護難能絲絲入扣,做到滴水不漏,孰是走私頹風,猶未根絕。而境外輸入之冷凍食材菜餚及進口之蔬果農葯濫用殘留也是重點,倘就食安工作而言,儼然需投下心力注意過濾。凡三年來,地區發生重大「食安事故」三起,先有西點店出岔而歇業,後有餐館惹禍停業多時,茲又發生知名麵包業者出問題,導致消費者數百之眾中毒就醫,消息迅速傳播,頓時社會議論紛紜,影響所及,對大眾或對業者,兩蒙其害。非是小事,而是大故,記得縣長陳福海曾經呼籲社會大眾,共同負起「食安」守護責任,言猶在耳,小事大故相繼顯現,誠然不容怠忽。 無可諱言,引起食安事故,不外乎是「內在」與「外在」兩大因素。「內在」守護工作,任重道遠,貴在自我做起,人人實踐。所謂自己健康自己保,胥賴大家共同負起守護責任,外在則需政府公部門落實把關,週而復始宣導教育抽查、抽驗,履行賞罰,唯有「把關」和「守護」密切配合,俾期防患未然,弭患機先。 再者,政府亦應加強食安工作深度與廣度,發起各行各業自重自律熱烈響應,促使大家齊將「食安工作」融入日常生活之中,由「點」而「線」擴及至「面」,眾所關切衛生主管機關之人力、器材是否足夠因應需求,宜作全盤檢討強化,俾宏事功。 如今事故既已發生,大家亡羊補牢,記取教訓,厥為重要,畢竟「食安」範圍廣泛,品項既繁又雜,不豫情況,殊難掌握。可說其與人、時、地、物同在。何況病由口入,禍從口出,舉凡吃得進腹之食物,並不代表就對健康無礙,故而衛生清潔為強身之本,衛生主管機關宣導之「五要」內容,還須大家告訴大家,用心力行。 此次食安事故,上自中央,下至本縣衛生主管機關,業已劍及履及,立即依法展開應為而為之調查及處理善後之工作,惟追根要究底,還望疾管、衛生、消保、政風等機關,發揮統合之力量,務必多方了解問題發生之癥結為何,迅速查明真象全貌,究係人為之疏失?抑或與原物料具有關聯?依法行事,全程貫徹,毋枉毋縱,公佈週知,懲前毖後,以昭公信,讓風波早日平息。 有云:防疫如同作戰,食安之工作,無異於防疫工作,把關第一,守護優先,只許做到萬無一失,不許掛一漏萬,而今而後,如何有效防止事故再度發生,乃是政府長期性之施政要項,食安民安,政府責無旁貸。
-
面對極端氣候應有的省思
地區經過莫蘭蒂颱風後,整體景觀受到嚴重的損傷,甚且有些地方無法完全復原,這也給地區民眾對當前極端氣候的一個警訊。雖然自民國八十八年丹恩颱風迄今已有十七年之久,很多環境均已恢復,且讓金門呈現一片美麗的景象,但在這期間大大小小的颱風與氣候變化,如積水、淹水、空污、海岸侵蝕、氣候暖化…等,卻不斷的發生,給我們這個島嶼很多警示。我們知道,地球系統是由地殼、土壤、水、空氣以及各種不同生命體所組成的。它是一個「動態」且「活」的系統,透過「動態」的機制,建立了生命演化的基礎和多樣化的生物形式,也建構了地球複雜的生態系。金門雖然是一個獨立的小島,但受整體地球演化及氣候變遷的影響跟其它地區是相同的。地球之所以能維持各種不同生命形式所需的生存環境,就是因為地球有水、大氣、地熱以及由太陽提供能量,維持「動態」的環境。並帶動「水文循環」,不僅調節不同地區的氣候及溫度的變化,也可以提供各種生命生存所需要的水。 受到「溫室效應」的影響,導致地表氣溫的上升及氣候異常的現象,除了使乾旱、洪水等極端異常氣候的發生頻率增加以外,也會影響到水文循環,而改變地形及地貌,甚至直接或間接地影響人類健康。極端氣候異常未來將會帶來許多更加嚴重的影響,由於金門的地質地貌的形成原本是冰河時期,因南北極大量海水結冰造成地球海平面下降而浮上來之島嶼,未來若地球持續暖化,海平面上升會比其他地區更加嚴重,有可能造成島嶼再被海水所淹沒。最近幾年常有豪大雨,也造成積水、淹水的情況,雖然解決了金門缺水的問題,但也是一種極端氣候的警示,我們仍然要防範未來可能因乾旱而缺水問題的產生。 當氣候異常導致環境變化時,也會直接或間接地影響地球生態系,如植物開花季節的改變、農業生產力的減低、天然災害的頻率改變。各種人類活動所造成的空氣、水體污染及地形和地貌的改變,也會影響大氣的組成與氣候狀況,因此金門倡導植樹綠美化運動,不僅對「健康」有益,也是減碳之最好方法,對未來低碳島的發展及極端氣候的防制有很大助益。 極端氣候不僅影響生物的生存狀態,也對公共衛生體系造成很大的衝擊,導致病媒繁殖而引發傳染病例的增加。因而重視金門公共衛生問題,減少病媒蚊及致病微生物的生存與繁殖,才能預防傳染病的發生。特別是心血管及呼吸道疾病的患者和健康狀況不好的人,更容易感染疾病,因此也都必須注意氣候變化的影響。 極端氣候已經明顯影響人類生活,我們應立即採取積極的措施改善溫室氣體排放,有效地預防氣候變化造成的問題。環境變遷及氣候暖化對未來的人類生活衝擊很大,為了因應它們對人類生態的潛在威脅,我們應該做好各項有關環境生態或人體健康的規劃工作,結合氣象、生態、農業與公共衛生的研究成果,執行適當的因應對策,以減少危害環境和人類的狀況發生。
-
再論金門宜居都市計畫
金門縣都市計畫委員會第78次委員會於日前召開,由縣長陳福海主持,並審議通過七項提案和一件臨時提案。在都計委員會中,陳縣長表示都市計畫是幫金門發展,而不是限制;同時,他希望與建築師共同為金門做一點事,打造金門更美好的居住環境,更建構百年的建築文化價值。 針對此項立意,縣長特別強調,金門之前雖有特區計畫,縣府一直在研修,期讓這部都市計畫更符合金門發展和鄉親的需求;因為當年金門特定區計畫劃定,可能中央對於金門離島的不了解,且唯有金門自己想要什麼,縣府團隊自己知道要做什麼,更唯有改變以前思維和觀念,才能突破金門特定區計畫現有的框架,帶給金門發展而不是限制。 都市計畫,眾所周知,是處理城市及其鄰近區域的工程建設、經濟、社會、土地利用布局,以及對未來發展預測的專門學問或學科。它的對象偏重於城市物質形態的部分,涉及城市中產業的區域布局、建築物的區域布局和分類管制、道路及運輸設施的設置、公共設施的規劃建設及城市工程的安排,主要內容有空間規劃、道路交通規劃、綠化植被和水體規劃等內容。城市規劃是城市建設和管理的依據,位於城市管理之規劃、建設、運行三個階段之首,是城市管理的龍頭。 但問題是,歷來對都市計畫之研究發現,其實最難在本身之需要,也就是何者才是最宜居之城市。我們認為縣長之言,正有其意。事實上,早在今年初,我們即曾以「新年新都新計畫」為題指出:我們到底需要什麼樣的城市願景;城市願景正是都市計畫之核心價值!若能深入此問題,則答案就在此中!我們且不管各先進城市以此問題,作為都市計畫之標的,藉以建立各具特色之城市;宜居城市。就世俗言,人民最樂居之城市是什麼?不正是最基本之人性?而此種需求,正如普立茲克建築獎的法國建築詩人波棕巴克所說的:一個「對象物」並不會產生意象,而是透過建築空間的營造,整合出一種共生和諧的願景,這才是一個閑適恬靜的城市,此或許正是縣長立言之所在。 「偉大的建築使人感動;悠揚的樂聲令人心動;旖旎的風光催人行動!」且以鄉彥名言具體之言,我們認為最適合金門之宜居城市,即是本報多次所指出的:首應善用自身元素,體認金門環境,發展一種生態、藝文、商圈左宜右有的城市願景,應是處此知性、觀光、開放社會最佳之都市計畫:此種以生態為承載平台;以藝文為精神泉源;以商圈為物質活力的城市願景,想必是古人臥以遊之的城市;今人宜居樂居之現代化城市。就如同把大安森林公園、兩廳院、台北東區商圈結合在一起的功能城市:此種以時尚商圈厚生養民;以悠揚藝文舒神愜意;以森林公園承載眾生的城市,才是今日市民縈繫心坎的城市,也是未來金門全面都市計畫之新境界,且以此期待其門之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