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
-
佛祖廟異地保存所展現的文化力量
廟宇建築,常藉由彩繪裝飾,以民間忠孝節義故事承載名訓或祈福納祥的期望傳達寓意,這些運用的圖像搭配植物、瑞獸、人物,採隱喻、意象聯想方式,表現出與民間生活密不可分,且具教育意義的豐富內涵。這類彩繪既是一種藝術,也是一種形象工程,在廟宇的壁體、木構件上展現傳統工藝之美。 烈嶼著名素人彩繪匠師林天助的作品,以民間傳說故事與章回小說內容為主題,在廟宇灰壁上,運用疊暈與白描技法勾勒輪廓並施以深淺墨色,形成具有多變的明暗層次與凹凸、遠近的立體效果,極具特色的方格式黑白連環畫式壁畫,反映出金門戰地氛圍下自成一派的彩繪匠藝。留存至今,原物保存完整者,包括了烈嶼的東林佛祖廟、前埔保障宮,以及大金門的塘頭金蓮寺,其所代表的金門廟宇彩繪歷史,已被各界所認同,被視為金門的文化資產瑰寶之一。 天助師在大小金門作品甚多,然黑白水墨連環圖畫者僅餘數處,除縣定古蹟官澳龍鳳宮在修復時遭重繪已非原作外,烈嶼保障宮登錄為歷史建築接受保護,東林佛祖廟卻因廟宇新建計畫一度被列入拆除。幸經地方人士呼籲保存壁畫,並由文化局協助提供相關經費,熱心民眾提供遷移廟地,佛祖廟在各界轉念下,成為金門首例異地保存之廟宇建築,亦為國內以保存廟宇彩繪為目的而全廟遷移的首例。 回顧以往國內著名的建築文化資產遷移案例中,首推民國86年的宜蘭二結王公廟「千人移廟」活動,其藉由遷移廟宇的做法留下了舊廟,使民國18年的舊廟得以保存,並讓社區信仰中心、當地居民共同記憶的王公廟能轉型為「二結庄生活文化館」,成為社區的公共空間。透過移廟活動,重新凝聚了社區居民意識,擴大了民眾對於文化保存的認識,廣為各界所認同。隨後,民國89年,興建於日本時代的台南新化街役場,亦採遷移興建地下停車場再遷回原址修復再利用,保存了1930年代同步於歐美裝飾藝術風格(Art Deco)的建築文化資產。 東林佛祖廟屬地方性廟宇,格局不大、廟宇建築風格及技術僅屬一般,卻因天助師的水墨壁畫凸顯出近代金門廟宇裝飾藝術的特殊價值。事實上,建築文化資產的價值不應僅見於其構造、外觀,其與社群聚落、地方社會及信仰間緊密互動的無形文化體系,才是建築之所以存在,並呈顯其歷史證物價值的深度內涵。佛祖廟未能如保障宮登錄歷史建築接受國家保護,但其作為見證東林聚落與信仰變遷、金門廟宇發展史、廟宇彩繪技術史的最佳見證,本應給予其適當的保存維護。 遷廟,從地方文化與建築彩繪藝術保存的角度觀之,乃不得已之妥協方案。本次異地保存的推動,一方面扭轉了管委會初始逕自拆除新建廟宇的想法,另一方面也讓各界認識了重要彩繪藝術的文資價值必須進行保存。而由地方團體「金門縣宗族文化研究協會」、「敬土豆文化工作室」、「東林社區發展協會」、廟宇管委會協力辦理的「百人移廟」行動,更是凝聚地方力量、社區民眾意識的最佳契機。 金門處處仍有值得重視與保存的匠藝、建築,這些是先祖遺留給我們的重要遺產,也是文化、歷史發展的見證。我們應將其傳承給後代,莫將其止於當前。佛祖廟異地保存的行動,是民間意識、政府正向作為、各方文化力量的展現,善用之,金門的傳統文化與文化資產保存將再露曙光。
-
欣見金門前瞻基礎規劃
日前,金門縣縣長陳福海,聽取十一項重大列管建設計畫與工程案;在第二階段會議中,陳縣長又聽取前瞻基礎建設,核定的三項水環境改善計畫,與四項提升道路品質計畫執行情形。同時,陳縣長對於各項重大建設計畫和工程案,他希望能夠溝通與清楚說明,採走動式管理,嚴格要求工程安全與品質。 綜觀此次重大施政計畫,其重要內容大致有:金門大橋建設計畫案、金湖鎮鎮民綜合服務大樓新建工程、料羅灣八二三軍事園區建置計畫案、大二膽島及烈嶼地區旅遊帶觀光發展計畫案、住宅政策案(包括尚義、閩南專區、金城三期)、校舍工程(金湖、中正、安瀾、金鼎、開瑄等五校)、1-1號計畫道路分年建設計畫案、金門港水頭客運中心新建工程案、水頭港S2-S3浮動碼頭增設工程案、水頭港南碼頭區公共設施工程案、金門自大陸引水案在內。從城市建設言,不外是基礎及前瞻建設,頗值鼓舞及襄贊。 一般而言,先進城市之前瞻基礎建設,不外是動用一切資源,規劃擴大全面性基礎建設投資,以期打造未來數十年國家發展需要的基礎建設,且以東京為例,其前瞻基礎建設計畫,即包含五大重要計畫:建構安全便捷的交通建設、因應氣候變遷的水電資源建設、因應永續發展的綠能建設、規劃國土的前瞻建設、均衡城鄉建設等。 盱衡各先進城市之前瞻基礎建設,均不外此種精神及內容,當然也包括目前中央對台灣本島各縣市之規劃建設。因為,為了國家需要新世代的基礎建設,提升區域間資源流通效能,縮短區域落差,亟需便捷完善的公共運輸系統,尤其是各種便利能之交通建設、運輸骨幹、城際交通及系統化。當然更為了因應氣候變遷、能源轉型尤在重點,也因此,屋頂種電諸如太陽能等,亟需強化推行,乃至於土地重新整合,尤其迫切。乃至於生活與產業面臨數位轉型,為保障網路公民權,使每個公民都有公平接近網路的機會,因此數位化基礎建設更是運應而生,方興未艾。 就此而言,從大面向來說,綜觀縣政府此次之重大施政計畫,與其說是金門重大建設計畫,毋寧說是金門未來之前瞻基礎建設。因為從其內容言之,均已含括上述所論之精神。因為就都市歷史言,基礎設施,是指為社會生產,和居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務的物質工程設施,它是社會賴以生存發展的一般物質條件。基礎設施不僅包括交通、通訊、供水、電網等公共設施,即俗稱的基礎建設,亦都包括教育、科技、醫療衛生、體育及文化等社會事業。 當然不同時期,對城市基礎設施的發展、完善、配套有不同的要求。而城市前瞻基礎建設,其重要及在於前瞻性,其立意在於「系統工程」。包含的項目大致有能源供應系統、環保系統、交通運輸系統、通訊系統、文化與休閒建設和防衛防災安全系統,而執行力更是攸關成敗之關鍵,且以此共勉並襄贊之!
-
旅遊人數成長 金門觀光正夯
縣政府加強觀光行銷推廣力度,旅遊人數持續推升。縣政府指出,今年到9月外地來金旅遊人數約54.5萬人,較105年同期增加18.5萬人,成長率達51%。觀光處長陳美齡說,金門觀光大幅成長,而且越走越穩。陳美齡於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今年是金門的行動年,縣長陳福海特別指示觀光處融入創新思維與整合行銷,讓金門的觀光活起來,今年透過整體觀光加強行銷推廣,加上各界努力,終於交出佳績。 觀光處統計資料顯示,今年到9月底,外地來金旅遊人數共54萬4984人;其中,台客較去年同期增加9萬6325人,陸客增加7萬7622人,外籍客增加1萬1280人,共增加18萬5227人,成長51%。縣府觀光處也說,為拓展客源、開發不同客群市場,今年加強旅遊資源整合包裝及行銷推廣力度,陸續推出吸引年輕族群的「Quemoy國際海島音樂季」以及親子旅遊主題的「親子樂遊‧探索幸福金門」遊程、生態健行取向的「太武山古道‧臺灣小百岳攀登之旅」等,並以戰地文化創意行銷包裝「毋忘在金‧重返榮耀」、「生存遊戲‧金門開戰」等系列活動,吸引曾在金門服役的百萬大軍及國內外愛好生存遊戲的玩家來金體驗,透過主題包裝行銷手法,加強金門獨特旅遊深度,藉以吸引更多面向的潛在旅遊客群。 金門擁有豐富的古蹟與歷史建築,獨具特色的民俗采風與廟宇、自然景觀、純樸聚落、軍事史蹟與風獅爺等珍貴與豐厚的景致,以及在觀光潮流的推波助瀾之下,結合了產業與文化,沿襲著傳統閩南風味,並融合地方特產而研發出具有鄉土風味且多樣化的金門特產。不斷蛻變的金門,持續推廣金門的旅遊特色,提升金門旅遊服務的品質,以觀賞金門的自然生態為主軸,搭配其他精緻的遊程設計,帶動提升金門整體的旅遊發展,結合金門旅遊景點的多元化旅遊,各單位共同齊心打造一座大家都值得前來親臨的美麗桃源之島。 觀光產業是二十一世紀公認最具潛力的明星產業,同時也是全球最富生機的產業,因此各國政府及地方政府、社區莫不利用既有的自然、人文景觀及地方特色產業等資產,積極發展。金門擁有他處無法取代的獨特性,在善用自身特殊的地緣位置與資源條件等前提下,發展觀光產業,要能從經驗中學習,不斷地改進與修正,型塑金門品牌,使得觀光事業可以長遠而永續的發展。 觀光發展是帶動金門持續向前的火車頭,金門擁有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歷史脈絡中刻印留存的戰地、閩南、僑鄉等多元文化,更為金門增添了豐富迷人的風采。縣府未來將持續努力加強觀光行銷推廣,建立旅遊深度與廣度,提升觀光市場競爭力,更期盼與各界繼續努力,共創金門觀光成長佳績。
-
拓展市場 強化產業競爭力
雙十一熱潮金門不缺席,推出手機App打卡賺購物折扣,還可抽大獎。金門縣工策會與經濟部資策會共同攜手推出「金門智慧商圈1起購│1111金門購物節」的體驗活動正式開跑至11月18日,民眾只要透過手機下載「金門購物節」APP,透過系統打卡集點,不僅可以賺購物折扣及商家贈品,還可參加金門縣政府的抽獎活動,有機票、電視、平板等多項大獎。 為期一週的金門購物節活動,選在雙11舉辦啟動儀式,著實也有呼應大陸雙11購物節的況味,只不過大陸主打的是網購通路,金門則更希望是虛實結合,並能讓消費者藉由親自的行腳體會更多旅遊及購物的樂趣。這樣的目的看似平常,實則涵攝著推廣深度旅遊的目的,反而比「淺盤式」的網購經濟更值得推廣及鼓勵,至於網購經濟到底適不適合本地產業特性,似也有值得深入討論的空間。 按說,以金門有限的胃納市場,往外拓展更大的市場需求,絕對是不得不的選擇。是以,歷年來在縣府的輔導下,地方特色產業也熱衷於「走出去」;不管是行之有年的台省各地百貨公司的物產展,抑或是前進大陸各省市、港澳的博覽會、交易會等等,其目的都在訴求更多的產品曝光度與認同感,畢竟掛在網路上的東西若然欠缺了真實的體驗情境,還是很難打動消費者的購買慾望。雖然有時候消費更側重情境下的互動展售及購買衝動,諸如:當下盛行的網紅經濟或直播拍賣,但對金門產業而言,不論是前進台灣或大陸畢竟都還有市場經營及銷售點布建的基礎工作,若則就算市場打開了,物流、品質跟不上最後也是白忙。 因此,與其訴求巨量的爆衝成長,我們更願意產業是在訴求「台灣精品,金門精選」的精神及前提下去開發更多的市場;此回,金門縣工策會與經濟部資策會共同攜手推出的「金門智慧商圈1起購│1111金門購物節」活動,我們可將其視為商圈範圍內的促銷舉措,但更重要的意義在於如何體現金門產業的「在地精神」與產業質素,並將這樣的精神及氛圍有效的帶到真實的消費情境裡。基此,我們謹提供以下兩個的面向供各界參酌。 其一,落實展會的價值。參加各式的展會目的不在展期中創收多少銷量,而在積極有效的布建市場;因此,我們以為在展會期間主辦方應促成更多的專場推薦,以及一對一的洽商時機。一次展會足以做成一輩子的生意,抱持著謙卑學習,「真金不怕火煉」的心理素質與對產品的自信,開拓產業更為廣袤與馳騁的空間,才是參與每次展會的真正目的與價值。 其二,實現產業競爭力。產業要有競爭力具體落實在質、價面向上,其中品質的要求更是重點。地方產業有門檻低、同質性高、競爭優勢不明顯的特性,如何矯正這些通病,創造「人無我有,人有我精」的特點,唯用心而已。近年來,經濟部與地方政府都積極在促成產業創新研發及升級的工作,但成效猶未見明顯;實則,這也是「雞生蛋,蛋生雞」的問題,如若潛力市場是可預期的,業者自然就會戮力去找「生命的出口」,若否,還不如安於現狀來得實際。這似乎又回到了前述拓展潛力市場的命題,無論是虛擬或實體通路,也唯有保證自我的競爭力,才能立於不敗之地!
-
節約用水 確保水利永續
天公持續不作美,金門水情吃緊!金門縣自來水廠指出,由於地區旱象顯現,近期也有縣民向自來水廠反映,有民眾在水庫抽取民生原水做為營建工程或是農業灌溉使用之情事,對此自來水廠特別呼籲鄉親,切莫私自抽取民生用水。此外,近期若無大量降雨,不排除先採取夜間減壓措施,當水情緊急時,將進一步啟動限水應變。 據統計,今年地區的降雨量相較往年要來得少,根據金門縣自來水廠的數據顯示,截至今年的十月份為止,年度累計的降雨量僅六百一十九毫米,比起去年同期間累計降雨量達到一千六百一十二毫米,至今降雨量還不足去年的四成,這也表示今年的旱象是十年以來罕見的。目前各地水庫上游,尤其是金沙水庫上游的光前溪、斗門溪、金沙溪以及田埔水庫上游的前埔溪等均已是乾涸見底,各供水系統之原水蓄水量,若是以太湖淨水場的供水系統來說明,原水供應天數已經是不足一百七十天了,加上未來幾個月並非地區的雨季,若至明年的三月底前,再沒有大量降雨,屆時地區將會面臨缺水窘境。 金門向來就有缺水的問題,而且很多時候還要仰賴老天爺賞臉降雨才能舒緩水情,偏又今年降雨要比往年來得更少,所以水情緊張應也在預料之中,不能「開源」,唯有「節流」一途方能共同挺過難關。但此時卻又發現有民眾恣意抽取水庫原水用作工程及灌溉情事,此舉不但違法,將讓水情更趨嚴峻,若然減壓供水仍無濟於事,真的走到全面限水或分區供水的境地,恐怕誰都不會樂意,屆時再去追究誰是誰非也無太大意義。與其如此,我們不如提前就把事做到最好,一則可免用水緊張,二則可免民生影響,特別是在引大陸民生用水入金門之前,確保自有水源比例與水情平穩也是重要的基礎工作,切莫因我們自身的輕忽,反造成後續用水更大的困擾及危機才是。基此,謹提供以下兩個面向,供各界卓參。 其一,水源的控管。金門地區直接抽取地下水使用的情形極為普遍,一直以來雖進行必要的列管,但似乎超抽的情形並無法一併遏阻,此或基於民情或源於慣行,但無論如何,超抽是事實,超抽造成的危害也在與日俱增。基此,我們不能僅以「控損」為滿足,更重要的是要讓水源的利用有一機制性、法制性的有序運作;因為金門外補水源困難,只能從嚴控水源利用做起,既為水利永續,更在保育無價的生態環境。 其二,水源的挹補。現代城鎮的通病,常是缺水成旱,暴雨卻又釀災;水系已無法和生態體系共生共融,面對極端化氣候的常態化,這樣的問題只會愈來愈嚴重,愈來愈難以克服。因此,與其花大錢去整水、治水,不如去經營一個與水共存的「海綿城市」,來作為治水政策的核心。以金門而言,水源既經過度使用,水源的挹補便為當務之急,當然,這還要與公共工程規劃及工法、回收水的再生利用等措施配套,方能克竟全功,這既是務實的「民心工程」,也能具體的讓民眾感受到生活及環境的正向改變。 總之,「有水當思無水之苦」。金門水情嚴峻,「節約用水」本屬應當,但同時做好水資源的涵養,有效控制土壤沙化、降低水土流失,方能達致生態永續與有效用水的目的!
-
公民生活倫理品德教育是強根固本之教育
縣政府於日昨召開106年度品德教育推動委員會第二次工作會報,先由秘書長林德恭代表縣長主持,隨後縣長陳福海自外公畢匆匆趕抵會場,除聽取教育、民政、社會、文化等局處第一階段執行概況報告,此外還安排安瀾國小校長張志猛精心製作之「品德教育在安瀾」執行成果報告分享與會同仁,有重點、有內容,深入淺出,圖文並俱,強調品德教育應自家庭啟動,學校扎根,進而連結社會各行各業均應全面配合推動,使之融入每個人日常食、衣、住、行生活之中,且要主動即時,代代相傳,使之可長可久,所謂教育為百年之大計,國力之泉源,教育之重要,不言可喻,而倫理與品德則是教育重中之重,是成是敗,影響極為深遠。 在此次會報中,出席委員發言熱烈,綜觀所提之興革意見,褒貶兼而有之,有位委員侃侃而談,敘及長期以來,他不惜出錢出力,投入社會推廣忠孝仁義,進德修業,弘揚倫理教育宣導,花掉僅有積蓄為數台幣百萬元之鉅,奉獻犧牲,不忮不求,讓人敬佩。更有委員直陳部份局處工作報告流於形式,缺乏重點創意,應多利用媒體網路作有系統宣導,在廣度與深度下功夫,藉以帶動高潮,宏大事功。顯示大家正視實事求是,誠然可喜。 眾所週知,當前社會風氣不佳,人心丕變,各種暴力犯罪情事層出不窮,不惟「唬、騙、術、詐」與逆倫犯上情事時有所聞,更有不忠不仁見利忘義,倒行逆施,無所不用其極者,而最令人痛心疾首、憂慮不已即是毒品四處流竄,品項種類不斷翻新,幸有檢調警揮軍掃毒,捷報頻傳,儘管毒深似海,對於鋌而走險,以身試法,心存僥倖,依然難以發揮殺一儆百,懲前毖後之效,凡此最需大家反省,共同謀求正本清源之道,金門民風純樸,好山好水好人情,社會整體治安堪稱良好,茲將倫理道德教育列為重點,看準問題,對準問題,有助導偏於正,化頹為良,發揮預期效果。 清朝後期政治家、思想家、也是詩人林則徐,福建省侯官(今福州)人,曾任甘、陝、湖廣總督、江蘇巡撫、欽差大臣,官至一品,因為主張嚴禁鴉片及抵抗西方列強之侵略,故有中國「民族英雄」之稱譽,1839年林則徐於廣東厲行禁煙,使外國鴉片商人交付鴉片,將之集中於虎門銷毀,因而虎門銷煙,成為清帝國與大英國爆發第一次鴉片戰爭導火線,隨著時空推移,時至今日,舉世雷勵風行掃除毒品,林則徐高瞻遠矚,造福人群,又其生前曾經親自撰寫「十無益」自勉勉人語錄一篇,內容文情並茂,俱與為人治事,進德修業有關,句句發人深省,欣逢金門全面推動「品德」教育之際,爰將全文予以轉錄如下,還望大家告訴大家,以此相許相勉,作為宣導教育之主題: 一、存心不善,風水無益。 二、父母不孝,奉神無益。 三、兄弟不和,交友無益。 四、行止不端,讀書無益。 五、作事乖張,聰明無益。 六、心高氣傲,博學無益。 七、為富不仁,積聚無益。 八、劫取人財,布施無益。 九、不惜元氣,服藥無益。 十、淫逸驕奢,仕途無益。 縣長陳福海以身作則,屢以「正心正念、孝道治縣」與團隊成員惕勵共勉,用心之誠,決心之堅,溢於言表,但願縣政團隊帶動示範,由「點」而「線」擴及「全面」,步步入門,事事到位,德不孤必有鄰,德到多助,仁者人多畏,德高望重,推動品德教育貴在全程一貫,不休不止,最忌一曝十寒,頭熱尾冷,因而只許有成,不許不了了之。 再說,縣長期盼有朝一日,金門之品德教育見其功效,進而成為全國之典範,理想崇高,教育神聖,相信大家有志一同紮實實踐,金門躍動好品德,招牌亮晶晶,大家有福氣。
-
中央須正視金馬戒嚴史
今年適逢台灣解嚴30周年,作為台灣民主政治發展歷程值得紀念的日子,7月15日當天,蔡英文總統在臉書發表「向台灣人民致敬:寫在解嚴30週年」。指出:30年前的今天,台灣終於掙脫長達38年的國民黨戒嚴統治,向自由和民主踏出了重要的一步,這一步是台灣人民一起踏出去的。今天是向偉大的台灣人民致敬的時刻,這就是我們的信念,唯有相信人民是讓國家前進的動力,台灣的民主才會不斷往前邁進。 蔡總統當天還表示,長久以來,有些人習慣把台灣民主化歸功於蔣經國前總統,不過,「我認為在解嚴30週年的今天,我們應該把目光放在台灣人民的身上」。 回顧台灣民主化歷程,1980年代無疑是風起雲湧的一段歲月,可以說,台灣的解嚴其實就是不斷衝撞體制的結果,成立於解嚴前一年(1986年9月28日)的民主進步黨,以不到15年的時間即贏得2000年總統大選,2016年更上一層樓,變成一個完全執政的執政黨,毫無疑問是台灣民主化歷程中收益最為豐碩的政黨。 身兼民進黨主席的蔡英文總統,把台灣解嚴的功勞歸於人民,符合民進黨從在野走向全面執政的歷程,然而,蔡總統或許還不知道,今年除了是台灣解嚴30周年紀念,11月7日也是金門解嚴25周年紀念。 且容我們再次提醒,在國家民主化過程中,金門與馬祖這兩個離島所扮演的角色,尤其不能輕易抹煞。 任何稍有政治敏感度的朋友,很難不提出質疑:台澎金馬不是號稱生命共同體嗎?為什麼台灣與澎湖的解嚴是1987年7月15日?但是同樣是中華民國有效統治範圍的金門與馬祖卻整整晚了5年,遲至1992年的11月7日才宣布解嚴? 自1949年兩岸分裂以來,由於難以改變的地緣位置,金門與馬祖始終扮演台澎前線與斥候的概念,在台海風雲詭譎的1950年代,金馬充當反攻復國跳板的角色,在兩岸對峙的歲月犧牲最為巨大;時間來到台灣黨外運動方興未艾的1980年代,在一波波的社會運動下,執政當局最終選擇順應潮流,於1987年宣布解除戒嚴、解除黨禁報禁,開啟了台灣政治民主的新頁。 然而,與此同時,遠在台灣海峽彼岸的金門與馬祖,即使已經為台灣充當了將近40年的前線,但在當局宣布台灣解嚴的同時,卻未能同受其惠,又繼續被戒嚴了5年。 幾經抗議,金馬雖然在1992年11月7日宣布解除戒嚴令,但政府對往來金馬與台灣本島的出入境管制,卻一直要到1994年的4月28日才真正解除,如果從1949年11月金門成為「軍事管制區」起算,到完全解除金馬出入境管制,金門馬祖的軍管歲月竟然長達45年,稱得上世界級的戒嚴紀錄。 25年轉眼過去了,究竟當初這段決策是否周延?主事者加諸金門馬祖的限制是否過當?金門人也始終還沒有等到一個合理的說法。 轉型正義,勿忘金馬,過去幾年我們多次大聲疾呼,呼籲藍綠政府能正視這一段歷史,能嚴肅面對政府在金馬軍管戒嚴期間加諸於人民的不正義,能還金馬住民一個遲來的公道。 25年轉眼過去了,面對國家在金馬的戒嚴史,一個言必稱主權在民、矢志落實轉型正義的政府,總可以做點什麼吧。
-
推展全民運動 優化場館效益
全民運動正夯!近期在金門舉辦的運動項目不少,除了行之有年的籃球、自行車、路跑運動外,游泳、健行、羽毛球,甚至是健身活動也大行其道,更讓體育場館呈現一片欣榮景象。無論如何,提升運動人口與提供優質的運動環境終是一體兩面,因此,金門有否構建更具效益的國民運動中心的必要,便不無討論的空間。 事實上,以金門的環境而言,戶外運動自然是最好的選擇,但戶外運動同時也存在著天候、時間、交通、安全上的不便及隱患。對都會城市而言,多元的室內運動場館絕對是必要的,也有助於上班族利用零碎、有限的時間進行運動,達到促進全民運動,保障國民健康的效果。是以,台北市、新北市縱然民間健身房大行其道,但政府部門仍然大力投資各地的國民運動中心,並以使用者付費、委外經營的方式確保一定的投資及經營效益,並以讓大多數的居民都能享受到平價的運動空間及服務品質為己任。就金門而言,運動空間未必欠缺,但卻欠缺合理的梳理及整合,甚至在少了必要的專業指導及質價相稱的前提下,效能、效用自然有待精進。就民間而言,縱有相應的運動組織,同樣缺乏規範性的專業運動空間、設施,以及使用機制相輔相成,此亦在彰顯金門容有強化「國民運動中心」建設及機能的必要性。有鑑於此,謹提供以下面向,供各界參酌。 其一,需求性。國民運動中心在訴求提供平價的室內運動空間,但優質的運動空間必須要有良好的運營及管理;就公部門的立場,投資硬體建設容易,維管場館並提供必要的軟體服務,則非有專業職能不成;就此,民間顯然會比公家更有效率及彈性,也能確保一定的經營效益。惟箇中較有問題的是,金門至今仍無規模性的民間運動產業,顯見這部分的消費市場及機能是欠缺的;果真是市場維運量不足,抑或是潛力未經開發,自有待專業驗證,但實務上,我們仍以為,大有大的做法,小有小的因應;點線面間本就是經由串疊而成的,有多少需求就做多少事,只要管理得當,自然能夠開發更多的潛力運動人口,讓國民運動中心走向正向的發展道路。 其二,功能性。至於運動中心內該有什麼樣的服務內容,可以視區域的特性運動而定,也可以另闢蹊徑開發潛力的項目。以台灣的運動中心而言,不外是游泳、多功能球館(桌球、羽球、籃球、迴力球等)、健身中心,甚至是攀岩、射箭等等項目,這些項目並不稀奇,但重點在各取所需、動靜皆宜。各別人的運動習慣、運動強度俱有不同,惟有多元涵攝才能面面俱到,達到推增運動人口的目的。以金門而言,室內專有運動類型自該優先納入規劃,而運動人口最少的上班族需求亦應大有可為,依此為設想,再考慮運動人口類似分布、強弱調適,自然能架構出最合宜的國民運動中心藍圖,做為後續順暢運營的最佳後盾與保障。 其三,發展性。運動是一輩子的事,值得我們用更多的心思去經營。推廣全民運動縱並非必有場館不行,但畢竟任何設想都有其侷限性,本多元關懷,行多樣契合,方能確保多彩人生。推廣全民運動本來就是現在進行式,所缺者唯功能性的梳理及效益化的整合而已,既然有希望可以做得更大、更好,又何樂而不為?
-
金門啟示錄
眾所周知,以色列是一個各種天然資源欠缺之小國,卻能不斷在逆境中創新,讓自己成為世界不可或缺的解方。其方法不是口號,而是務實的教育,就是透過教育,培訓下一代立大志、做大事,他們把高科技造福人類的功能,發揮到淋漓盡致:把果菜種在半空中,所以沒有土地問題;用滴灌法,直接把水和肥料送到植物根部,避免了太陽的蒸發,更節省肥料。傳統的太陽能發電是用高溫把水煮沸,用蒸氣推動渦輪發電,他們缺水,便改用熱氣推動渦輪,一年只用十二立方公尺的水,等於一棵棗樹兩星期的用水量,晚上則用動物排洩物的沼氣發電。他們又用智慧插座,先把電器插上智慧插座,再插上一般的插座,智慧插座就上網去查不同時段的電價,在尖峰時段自動減少兩成的用電。 除了將海水淡化之外,他們還把污水變成可飲用的乾淨水循環使用;他們用智慧水網監控水管的漏水,不浪費任何一滴。想到我們台灣常因地下水管破裂,每天漏掉的水,豈是可惜而已。其實這些科技基本上台灣都有,也會用。為什麼我們的農民還在看天吃飯?以色列在世界財富和科技的排名上都數一數二,面積僅台灣的五分之三,人口才八百萬,但1901到2010年,卻有181位猶太諾貝爾獎得主,為什麼?答案是教育及人才! 也因此,名教育家洪蘭,曾在一篇「為什我們還在看天吃飯」的文章中,力主要效法以色列,如何有效運用科技,不但克服困境,進而創造各種新價值,成為世界著名之一小國。披露以來,對台灣各界造成不小震盪。但我們認為,對於同樣各項天然資源欠缺之金門來說,其實更具有其新世代啟示錄之功用;而其答案一樣是人才;教育成功後的人才運用。 我們曾在一篇論述中提到:「太山不讓寸壤,故能成其大!」春秋時秦穆公各方禮聘人才:西取余於戎,東得百里奚於宛,迎蹇叔於宋,召公孫支於晉,才能稱霸西戎;十五世紀時翡冷翠國王羅倫佐,禮遇達文西、米基蘭基羅,才得以在羅馬大軍圍伺下保全國祚。因此立國之本在於人才,而教育正是人才之搖籃;且後再述,先論人才,何謂人才?就此而言,姑不談德國社會學家韋伯理論,鴻儒碩彥根本不足以稱人才。且以清代名臣林則徐為例,與林同時之科舉人士何其多,但能獨具慧眼,洞見鴉片之貽禍;直道而行,焚煙抗敵於虎門;善用地理,豐登新疆農耕者有幾人?是以所謂人才,不但要具有君子不器的長才,解決問題的能力,最重要者在於其獨立而正確的思想,如此方能不隨流風而左右,才能沉蓄遠見的思想,益以心懷蒼生的悲念,這才是興邦定國的人才。 也因此,我們堅決認為,為振奮金門;為解決金門先天之窘境,唯有從教育著手;從教育立基,厚植人才,所謂百年大計,即在於此,願以此為贊,供為金門願景之啟示錄。
-
社區發展結合環保 生活環境更美好
為鼓勵本縣社區推動環境改造,運用在地資源營造清潔舒適的生活環境,並培養社區居民建立正確環保知識及態度,共同喚起居民對社區土地之認同感,進而參與環境保護行動,環保局特別辦理「社區環境調查及改造計畫」及「環保小學堂」提案申請說明會,歡迎有興趣的社區夥伴踴躍報名參加。 環保局表示「社區環境調查及改造計畫」,主要為協助社區透過環境調查,找出解決環境問題的方法,希望藉由環境調查與改造的方式,進行社區環境教育扎根工作。「環保小學堂」則透過在地人力及資源運用,以「深化環境教育意涵」及「培育在地產業發展力」的運作模式,藉由民眾互相參訪、經驗交流,提供優質的環境教育學習場所,培養民眾對環境負責任的態度及行為,促使環境及資源得以永續利用。 本次說明會環保局特別邀請中區環境教育區域中心林明瑞主任分享社區永續發展及推動環境教育相關計畫成效,以及彰化縣大有社區發展協會吳素秋理事長,分享大有社區如何自社區改造、環保小學堂計畫,一步步營造至通過環境教育設施認證的社區,更有新營社區大學陳柏志講師前來分享,社區該如何做好資源調查及改造,並達到永續經營的目標。 促成環保模範社區的幾個要素,包括:優秀的領導者、民眾的共同參與、熱心人士的積極奔走等等,而社區環保工作成果以自主性的推行社區環境清潔、社區綠美化、環境教育宣導、廚餘回收堆肥等社區環保工作項目,除為社區創造了美好的生活環境,也將會成為其他社區發展的良好典範。 社區是家的組合,也經常是人們主要的活動中心,同時是推動環保的最佳場所,和居民的生活有密切相關。而社區發展得好,居民有向心力,環保工作相對的容易推動,居民的成就感及社區認同感就會更高,社區發展就會更好。因此成立一個團隊組織是很重要的工作,集合幾個有理念、有意願的人士,大家共同為社區環保工作來付出與努力,分工合作、互相鼓勵,社區環保工作才能順利推行。 萬事起頭難!或許一開始僅有少部分的社區熱心人士開始號召其他社區民眾,成立社區組織或發展協會來推動。進而成立義工隊,先對社區環境問題進行規劃處理,並擬定社區組織規劃社區環保工作計畫,向政府單位申請經費補助。同時藉由社區環境改善,民眾逐漸認同,願意參與社區活動,成立各種社團組織,聯繫社區民眾情感;也可往外尋求專家學者、政府單位的協助,訂定社區環境發展改善計畫,並尋求相關經費補助。再來便是尋找社區發展利基,發展社區特色,提升社區形象。 集結以上各點,一個社區有優秀的領導者、有妥善的計畫、有民眾的參與、尋求經費來源和補助、能善用社區資源、展現出社區環保工作成果,進而獲得政府的肯定與輔導,最後定能成為環保模範社區,營造良好的住家生活環境,讓大家的生活更環保、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