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
-
對金門教育心願景之期待
新科教育處長李文良博士,初試啼聲,一面接受記者專訪暢談教育理念,同時在全縣校長會議中,以「金門教育心願景」為題,說明將推動「四年計畫」。歸納其重點有三:104新學年將全面推動本縣中小學「教師專業評鑑」、推動「校務評鑑」與「學校評鑑」、校長經過評鑑後任期將趨於一致。 過去校長會議中,初接教育主管者,很少以專題方式暢談整體教育理念與作法,而且以「四年計畫」向校長們剖析推展教育的節奏。這是頭一遭。隱約之間,展現了李處長的前瞻性觀點,更突顯了急於有所作為的企圖心。 陳縣長慧眼獨具,延攬學有專精的學者,國立金門大學教授李文良博士,主掌千頭萬緒的教育處。果然不負所望,一出手就有驚人之舉,令人感到新鮮,相對而言,教育同仁必然感受到壓力。 就教育理念而言,李處長提出五個主軸:學生中心 (student-centered)、基礎能力 (performance-based)、適性發展 (appropriateness- principle)、啟發策略 (inspiration-strategy)、平等導向(equity- leading)。這已經很清晰的將12年國教提昇國民素養的意涵納入,具體落實於「四年計畫」的階段規劃中實踐。這是消化教育部政策後融入地區教育發展的務實作法。既尊重教育部,又有盱衡地區態勢而顯現地方特性之主張。 為了實現教育願景與理念,透過「促進身心健康」、「培力學習成效」、「鼓勵多元智慧與成就」、「豐富生活經驗與技能」、「強化本土化與國際觀」、「發展創造力與想像力」、「培養品德與群己關係」等七大目標,預擬短、中、長期「四年計畫」逐步落實。 就「教師專業評鑑」言,是要依大學教師以升等論文的評鑑模式,或依教育部端出之「錙銖必較」評鑑模式?「專業評鑑」有必要,推動之初應先集結教育同仁溝通與整合訂出合宜之遊戲規則,爭取信賴與向心力為首要,其次整併評鑑指標過於煩瑣之弊病,規劃簡明容易達成之項目,避免造成窒礙難行而讓人心不甘情不願。評鑑後是否要比照大學教師,從優敘薪,及「每六年可以休假一年」,則需透過縣務會議呈請縣長仲裁人事與財主部門,是否凍結現有人事薪給或獎補助條例與休假等相關法規,而另訂符合地方自治之法則? 就「校務評鑑」與「學校評鑑」而言,歷年都已經在實施,地區最常見就是配合教育部統合視導實施預檢。因為教育部鉅細煩瑣之評鑑指標,是與地方教育補助款掛■,為避免教育部責罰而不敢造次,這就是束縛地區教育無法創造特色的淵藪。在「四年計畫」中各項,需要迎合教育部統合視導嗎?或自由發揮? 就「四年計畫」各子項,最大特色是減少硬體建設比重,強化軟體規劃,這是正確走向。第一年期重大突破是「成立教育統計資料庫」、「協助各校提出亮點特色」,前者建置方能據以作為教育發展之規劃;後者方能匯聚整體金門教育特色。第二年期「辦理校際科學或技能競賽計畫」需考量是否與科教專案及每年科展重疊?「推動師資專業計畫」需結合教育部師資培訓為之,至於「推動資訊能力培力計畫」宜融入「資訊教育」實施,此三者宜避免增加教育同仁負荷。第 三年期「出版金門縣教育年報」、「校際亮點展示與觀摩」具體可行,容易實現;至於能否在兩年多時間達到足以展現「國際化成果」,其型態是只呈現一次或可長可久? 至於計畫中陸續建置之「科技教育館與親子教育館」、「青少年遊樂園」,經費投入不成問題,關鍵是誰來經營?經營模式公務自辦或委託外包?人力配置是要按公務體系或勞基法約聘雇?運作效能?各項建設均樂觀其成,但牽涉經營者必須找到專業,人事成本者,需經過縣議會通過地方單行法規以先符應。 以四年為期,若關於法規制度者必須先期展開磋商與規劃;經營學校特色部份,宜投入經費與人力等相關資源,並且鬆綁與充分授權各校團隊自主發揮。 李處長既勉勵又警告的說,「油門已踩,跟不上車的就請下車!我們沒有時間慢慢做!」感受他對地區教育的急切熱忱,更深刻體會其樂觀進取的走向。嶄新的願景,勢將開展地區百年教育的基業,深為期待!
-
建立金門太陽能城的發展模式
近年來,太陽能發電系統之研發與推廣,已在國內如火如荼的展開,同時也在教育上投入大量經費,加強宣導;環保署也於2013年核定金門縣政府推動「低碳島」計畫,預計六年內共投入新台幣43.22億元經費,並希望於2030年達到零碳之總目標。在一連串節能減碳及綠能措施中,光是太陽能熱水系統的裝置,截至103年止其普及率為全國之冠。因此,在推動其他替代能源或綠色載具方案時,公部門應以更全面性的思維,思考在金門試行更具誘因的獎助方案,如此不僅能快速的達到預期目標,也更容易導引出群起仿傚及風潮追隨的效果,讓低碳島的推動更加事半功倍。但為了真正落實推動低碳島城市,發展太陽能城將是金門最優勢的選項,因金門年均太陽日就有兩百多天。 金門縣政府為辦理「建置金門低碳島計畫」,推廣再生能源利用,達節能減碳之效,改善環境品質,進而增進國家永續發展,在太陽能的發電裝置已有多項措施,將有一系列的作為,包括:近期內要發包的「金門縣縣管公有建物設置太陽光電發電設備標租計畫」、電動汽機車及載具的購置與補助、太陽能發電系統的建置、微電網示範運行、東坑社區場域微電網、再生能源及綠能、規劃和平公園推動移動式儲電微電網、金水國校僑鄉社會館做單點的微電網供電,以及之前台電金門分處設置之文化園區太陽能發電系統、各機關學校設置的太陽能發電教學示範系統、太陽能熱水系統及太陽能路燈之設置與補助…等等,使得金門具有太陽能城的雛形。 今後若能以太陽能板與景觀、建物作配合,或許推廣起來會更有特色,也更具意義。金門擁有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以及絕佳的地理位置,並著重綠色交通的推動發展,更有濃厚的閩南文化特色。而金門電力短缺的問題,自陳縣長上任以來即積極應對,並責成相關部門應居安思危,為金門的長遠電力發展,預作因應及準備。然而,要根本解決金門的用電問題,除了要從「開源節流」及「節能減碳」做起,還須考量自然環境特色及潛力,積極開發各種無匱乏之虞,且不會產生碳排放的再生能源,太陽能的開發與利用,將是金門低碳島的最大特色。近年來由於金門人口大幅成長,各項大型投資亦陸續進行,用電量逐年成長,依台電公司評估現有發電設施若未擴充,於民國108年電力會有短缺問題,考量金門未來經濟成長與發展需求,政府部門實宜未雨綢繆,增闢電源。 太陽能城模式之建置已成為世界各國競相推動的趨勢,並在全世界悄然興起,如英國將興建一座大型太陽能城模式,並讓佔全城80%屋頂面積的太陽能板完全取代電廠,達成自主供電的目標。阿拉伯聯合大公國正著手打造全世界第一個位於沙漠內的「永續太陽能城市」,可提供五萬人居住的電力都來自太陽能。澳洲就有七個太陽能城,正在開發或運作中。德國有些城市,也推出相關規定,要求新建或翻新房屋必須安裝太陽能板。加拿大也正鼓勵住家等出售太陽能源。大陸山東也推出打造「太陽能城」計畫,讓「太陽」真正融入百姓生活中。此作法可大大改善人們的生存環境。為打造「太陽能城」計畫,改善生態環境,建設節能環保型城市,讓建設惠及百姓,建立金門太陽能城模式將是未來推動低碳島的主要動力與目標。
-
從地盡其利論農地政策之迷思
取締都市之瘤:違建,不僅金門,乃至世界各城市,均有其困境;尤其是緣於都市計畫未週所致之違建,不僅不公,乃至有不當之後遺症。也因此,金門縣長陳福海日前針對遍存於金門之違建指示:違章建築好了,才去拆,不厚道;已告知了又違建,一定要拆。更重要的是,先把都市計畫搞定,提高建蔽率、容積率,讓人民不必去違建,才是王道! 誠哉斯言;首先,我們極力支持依法拆違建:凡影響公共安全、交通動線、尤其是都市景觀者,當然要嚴拆不貸!拆之不但符合公義,更符合城市美學之公義,此乃普世價值,理應支持肯定。 但對於那些因都市計畫未週;或深陷於歷史迷思之封建法規,致陷(迫)人民於違建者,理應從地盡其利之意旨,重新省思土地政策,以符一方水土,造就一方經濟之地利。且以違章最多之農地限建來論,若以時空背景、經濟價值言,豈僅是大違地盡其利而已,有的僅是掩耳盜鈴、食古不化的迷思而已! 我國自古以農立國,在昔日背景下,大量之土地、農民,才是富國強兵之至道,其餘的均是「雜務」;即使以今日視之的「正業」,亦復如此。也因此,二十四史之地方志,有不少所謂的「好官」,其政績竟是:不管地利有異;水土不同,儘管人民因務實而種栗子、棉花等因地制宜之農作物,竟嚴令立時拔去,改種民生之稻粟!今日視之,豈是食古不化而已,更感嘆這些所謂的好官,對「地盡其利」之道,竟是如此無知愚昧!但反觀今日,對於所謂農地,即使任其荒煙蔓草,也要嚴法限建!豈不與那些地方志上所謂的好官一樣顢頇無知? 尤者,今日拜科技之賜,昔日需大量土地、人力之農業,早已被小而利之精緻農業所取代,則所謂的農地限建政策豈是泥古而已,此在金門尤值探討!就先天地理言,金門除少數有限平地外,盡是貧瘠之紅土、花崗岩山坡丘陵地,先天上就不適農耕,加以極度缺水,更使此窘境益形惡化。也因此,如何另闢蹊徑,才是福民利國之王道,不由想起已故旅美史學家黃仁宇在《赫遜河畔談中國歷史》的一段話:他所住的美國紐普茲是個不適農耕的頁岩地;但在資本主義思維下,改種蘋果,成果斐然。至此作者語味深長地嘆道:場境要是換到中國,那些以「好官」自許的官僚們,一定會嚴令人民開拓為水田,將遍布之頁岩一塊一片地用手清除。這樣,人民的生活怎不艱難? 證之事實,就因金門不適農耕,才會有昔日「落番」;今日滿山農地荒蕪之宿命。也因此,若能因應一方水土一方利之地利,活化山坡農地,諸如放寬建蔽率等,進而或效新社咖啡屋;或法休閒山莊之用,將重點置於「綠化、美化」,乃至由林務所將大部餘地更易為林地,以防土地炒作。澈底改善荒草漫脛之山坡農地;被迫掩耳盜鈴的「農舍」迷思,這才是活化土地經濟;民主政治之政府作為,更是地盡其利之邊際效率,且以此共思之!
-
志願服務,追求和諧,成就現代海上仙洲願景
正當全縣志願服務活動如火如荼展開之際,金門國家公園104年度解說志工招訓活動緊密進行,經過為期十天的密集課程訓練與務實甄試後,三月底終告結訓,三十二位生力軍正式加入地區志願服務行列,為金門濃郁人情味注入一股新能量。 金門國家公園自八十四年設立以來,不定期召訓志願,參與者皆為地區充滿熱心又疼惜鄉土的民眾,主要以擔任國家公園各景點解說服務,協助各項公共活動人力支援與地區環境教育課程等任務,目前定期參與志願服務,為家鄉奉獻心力者有百來位,本年度新春即召訓第七期解說志工,社區民眾踴躍報名,經甄試後錄取三十二員額,經由半個月的課程訓練,全體志工皆通過嚴密考驗,一起加入志願服務行列。 目前,國內志願服務活動已邁向成熟階段,國人都以「快樂的傻瓜」來形容志願服務者,顯示著對這些志願奉獻心力的民眾表達無限的尊崇。然而,投入志願服務行列,首先必須瞭解到志願服務內涵,完全是採自由意志,不求實質回報,在行有餘力的狀況下,以助人、利他、服務、回饋的精神,為公益奉獻精神、時間及能力,同時必須嚴格遵守志願服務倫理規範,將熱心與愛心發揮到最高點。 金門古有海濱鄒魯美譽,當今又以海上公園自許,實際上,結合著傳統聚落、閩南風情、僑鄉文化、戰地遺蹟與自然生態等特色,再加上綿綿不絕的濃郁人情味,終讓金門的一頁風景成為海內外的焦點。而始終以保育、育樂和研究為目標的金門國家公園,正是我國首座以保育人文史蹟為主旨的國家公園,區域內包含豐富的傳統聚落與人文史蹟,以及重要的戰役紀念史蹟及自然生態資源,完整保有著金門人文自然兼具之特色。 志願服務者在參與志工活動,首先要求得個人內心與家庭的和諧安康,行有餘力,再追求公益奉獻活動,如此必能讓個人服務熱忱增溫,發揮雙倍效果,而金門人文與自然密切和諧,更能彰顯浯島獨有特色,結合著地區特有的人情味,以及志願服務者無私無我的熱忱,天時地利與人和的緊密相連,讓人再見一座保有「海濱鄒魯」典雅人文與散發「海上公園」自然魅力兼具的現代島鄉。 金門國家公園104年度解說志工不僅僅是國家公園的志工夥伴,同時也可提升為海上公園的人文志工,夥伴們以投入解說服務介紹金門特色之美,支援環境教育課程傳播自然和諧的重要,參與公益活動表達對島鄉與民眾的疼惜與關懷,此外,更時刻散發著濃郁人情味,追求個人與家庭、人文與自然的圓滿和諧;而各個志工團體之間,志願服務者相勉相惜,無私無我,充滿展現完美和諧,更讓金門成就為一座富有特色的現代海上仙洲。
-
籲請空勤總隊直升機儘速進駐金門
復國墩三漁民在峰上村外大、小母嶼海域發生海難,這一意外,引發金門需要有空勤總隊進駐的需要。針對空勤總隊進駐金門的需要,陳縣長日前在峰上的搜救指揮站與內政部消防署葉吉堂署長通電話表達了訴求;據了解,葉署長向陳縣長表示,內政部空勤總隊未來完成相關接手汰換後,可望會有多餘的直昇機可以部署在金門。 生命無價,我們經常將這句話掛在嘴邊,但真到了要救命的時刻,才發現多一分準備,真的能救命於險。當然,空勤總隊直昇機能否進駐金門,的確存在許多主客觀因素,離島的防救災困境也非今日獨有,而是長久存在的事實。2006年9月25日傍晚,金寧鄉沙崗海岸林區發生火災,進而引發地雷爆炸。火勢足足延燒一日有餘,9月27日上午空勤總隊直昇機才飛扺金門救災,前後取灑水了13航次,順利將火勢撲滅。再有地區病患遇重症需緊急治療時,需仰賴空中緊急醫療後送或轉診到台灣就醫者,更是不知凡幾,除了仰賴軍機及縣府自租專機後送外,想要等來空勤總隊的直昇機支援,恐又緩不濟急。既然離島金門有這樣顯而易見的迫切性需求,又著實符合確保「生命無價」之普世價值,單以一句空中資源有限,又如何能令人信服;畢竟,空勤總隊既有備勤及待命任務的需求,又為何不能在金門設立駐點?難道離島人的生命便相對的不受待見? 前行政院長江宜樺於99年內政部長任內抵金門訪視時便表示,國軍採購黑鷹直昇機移交空勤總隊使用前,會先研究如何就現有的直昇機的能量與勤務儘速來做一個配置。空軍金門基地勤務隊也曾就現有機場可支援救災直昇機進駐之事項進行討論,空基隊暨民航站均樂觀其成,甚而空中勤務總隊為評估金門進駐之可行性,還公開招標「空勤總隊金門備勤可行性質化研究」經開南大學得標,但是至今卻看不到任何進展。大家都知道,離島的資源有限,更益形珍貴。以2006年的雷區大火為例,燒燬的防風林對金門的影響,所需要復育的時間絕對要比台灣本島大且多,但空勤總隊直到勢不可挽才匆忙從台灣趕赴金門救災,已造成的損失,豈能量計。再以此回復國墩三漁民海難為例,如待事故發生後,直昇機才由臺灣支援金門,早就錯失黃金救援時機,最終也只能幫忙尋找遺體,這果便是建置救災直昇機的真正目的?我們始終強調,空中交通對於離島的醫療及救災都有其無可替代的地位,因為本地可調用資源少,尋求外援便成了僅有的生機,如若在爭分搶秒的時刻,猶要指盼來自千里之外的奧援,又如何叫人不感到心寒? 再有,地區的救災資源整合亦不可免。因為資源少,所以才需錙銖必較,才更要精益求精。金門四面環海,海上的救援能力必不可免,但相應的演練機會及統合卻仍嫌不足,尤其必要結合大陸的救災資源協同演訓,畢竟,生命絕對無價,對於防救災事務,再多的整備都不為過,因為只要稍有差池,可能便是不可救贖的結果。 有道是:「遠水救不了近火。」金門積極爭取空勤總隊直升機進駐的要求從未間斷,奈何中央卻不動如山、依然故我,如若真要指望有多餘的直昇機才能部署,其間真的只能祈求上天保佑金門無災難!
-
營造互動情境構建主題景區
金門發展觀光,戰地軍事文化是豐富的資源,縣府委託規劃「金門老兵故事主題園區」,著重於廢棄營區活化再利用,希望善用現有軍事設施提供老兵懷舊之旅,並成為特色景點。據悉,「金門老兵故事主題園區」規劃地點,早期為砲兵區,屬陸軍苗圃二營區,於九十二年利用現有軍事設施逐步改建,成為現今植物園區之規模,也是觀光的亮點之一。 在金門,軍事主題的觀光資源不少,但真能令人印象深刻的卻屬有限。以現有的老兵故事館為例,充其量也只是軍事史料的陳展場所,對曾經歷過那段兵燹歲月的老兵而言,或許還能從其中提煉些許記憶,但絕大多數的參訪者恐怕只能是「霧裡看花」,尚難一窺堂奧。 事實上,對軍事史蹟的陳展通常會落入有了硬體,卻不知如何彰顯其用的窘境。例如:在植物園區裡,除了保有生態、濕地、種原植栽外,更完整保留園區內原有的碉堡設施;其中,於一○二年完成的「老兵故事紀念館」,原為擎天水廠管制室,規劃有戰地時光廊、老兵攝影棚、兵棋推演台、戰情室及十三位老兵特展專區等。就一處原供軍事使用營區而言,簡單、實用絕對是最高指導原則,過度的粉飾、增添設備反而失掉了原有的味道與真義。因此,「金門老兵故事主題園區」欠缺的絕不是設備和建築物,而是人與環境、人與人的互動與故事。 對任何一個觀光景點而言,要表達和應該表達的,無非是觸動人心的故事,而要讓故事深入人心,最簡便的方式就是讓參訪的人走入故事的情境及角色裡。迪士尼之所以能在全球各地精準的複製出成功的主題樂園,所憑藉的無非是構建出參訪者憧憬的情景及故事;如若迪士尼樂園中少了與參訪者的互動或表演,是否還會大受歡迎?然而,金門多數的軍事主題景區卻幾乎俱是如此。我們何曾看到導遊可以對一輛陳展戰車如數家珍的陳述它的豐功偉績?如此,又何敢奢求遊客會對冰冷的展物產生濃厚的興趣。沒有用心投入,就不可能有豐厚的回報;如果我們只以完成一件工程來看待一次亙古的傳承,徒費的絕不僅止是金錢而已。 國外一項研究顯示,當人們聞到兒時在廚房中聞到的氣味,在老照片中看到家人或朋友,觸摸一件舊衣服,聽一首老歌……這些感官體驗都可以喚起記憶。因此,對一處生態、軍事等主題的園區而言,營建設施及美化反而是其次,重點應在於營造何種情境,打造何種氛圍,讓參訪者可以心有所感、感有所悟?我們甚至以為,類似這樣的記憶空間營造,與其放任規劃公司「盲人摸象」,不如號召軍事迷或其團體進駐營造;甚至是老兵的現身說法或輔以互動情境,成效都遠比靜態的死物陳展更有魅力而動人。生態部分,亦復如是;不論是成為戶外教學場域,或是原生種的保育中心,更多熱心及專業人士的共同參與,絕不可少。 總之,主題式的景區大多是滿足經驗或記憶的場域;要營造共鳴,便須編織一條情感的繩索,將感官信息與情感信息捆綁在一起。因此,主題園區欠缺的或不是專業的規劃書,而是令人熱血激昂的召集令;引導眾人參與的動力及熱情,遠要比砸大錢裝修來得更有價值及意義!
-
面對民意需求貴在團隊用心實踐執行
報載:縣長陳福海日前專程前往南台灣高雄港都,邀約全台旅台金門同鄉會、宗親會、公共事務協會等二十餘位理事長,針對金門當前應為而為之服務重點事項與未來之發展方向,面對面提出說明,強調〈金門不能再等了〉,將以「三大理念」、「五大願景」、「十大建設」,來實踐他任內建設美好金門之理想抱負,同時傾聽旅居台灣鄉親所需所求服務相關問題,過程氣氛融洽,發言熱烈,充分顯現旅台鄉親愛護鄉邦之誠摯情懷,大家有志一同,希望金門明天會更好。 根據了解,此次之座談,乃是縣長陳福海上任三個月以來第一次,見面相互噓寒問暖,宛如一個大家庭,所談所問所提之建言興革事項,則以「建設性」者居多,諸如關注金門水電供求,人才培育,土地開發,公車候車亭全面重新設計裝飾藝術,以利觀光發展,建議將〈大二膽島〉開闢成為〈戰役公園〉,打造金門成為免稅島,環島北路規劃為〈輕軌電車〉道或三線道路,整合全台金門同鄉會,組成全國性之金門同鄉會,促進各同鄉會加強聯誼服務,增進鄉親感情,建造一般〈台金輪〉,浚深湖庫,增加蓄水量,在烈嶼地區,成立〈觀光加工廠〉,提高環保意識,改善生活環境與保健,種樹綠化,推動節能減碳,金酒盈餘應悉數留在縣政府,挹注作為地方建設經費等等,林林總總,大公無私,誠如縣長陳福海即席表示:欣見大家有心為金門這塊土地做一點事,他願傾盡全力,將「一天當作兩天用」,並以廉能勤政,守護鄉土,轉動希望,積極創新,讓金門開啟世代和平之幸福新局,以此自許共勉,亟需鄉親作靠山,群策群力,奧援與支持。 持平而論,勤走基層,傾聽民意,謙卑有愛,海納百川,英才匯聚,即說即做,說到做到,乃是縣長陳福海為民服務之主張,言簡意賅,正合民意。換言之,時代進步,公僕往下看,多聽、多問是為民服務必要作為,放下身段,擁抱群眾,可以知彼,也能知己,主動向前,拉近距離,化異求同,同中化異,疏解民困,消弭民怨,在公而言,有助政府政策政令之順利推動,在私人緣廣結,與人為善,得道多助,兩全其美。不論親民方式如何?不因循敷衍,不紙上談兵,走出室外,化為行動,藉此探求民瘼民隱,疏難解困,上情下達,直達基層,能做與不能做,一切原由,說清楚,講明白,上上之策。 再說:民意掛帥,需求無限,行政資源,民脂民膏,有求必應,固有困難,需索無度,難上加難,因而公僕面對民意之反映,貴在團隊成員用心展現執行力,做得正確,經得起檢驗。 茲下舉一例,有位境外地方士紳,應聘為某市政府市政顧問,任期四年,曾經針對居民〈行〉之方便問題,建議截彎取直拓寬流量大而又繁道路一段,然而數次在市政顧問座談會議中重複提出,但見書面答復乍隱乍現,終至不了了之,究其種因,限於經費預算厥如,土地取得不易,卻因書面紀錄,並未一次說清楚,講明白,以致授人話柄,公信受損,足見公僕面對民眾需求,實事求是,實話實說,至關重要,真誠所至,金石為開,屢試不爽。 綜觀此次旅台鄉親金門同鄉會首長座談,對於縣政團隊積極服務之事實表現,語多肯定與鼓勵,然而〈好要更好〉即是鄉親殷切之期盼,任重道遠,毋怠毋忽,座談之後,行動開始,畢竟〈會而有議,議而有決,決而有行〉,做一件是一件,讓績效說話,眾所樂見,既可立威,也能取信。
-
先長出的耳朵 不如犄角堅硬
──給年輕人創業機會,就是給金門未來機會 新縣長上任至今,雖然尚未滿百日,但多項興革舉措或重要政策宣示,備受鄉親關注及期待。如:家戶配酒設籍條件延長為四年、廢除斜屋頂、年滿55歲縣民可領年節慰問金、環島西路、北路道路拓寬工程、行政中心遷移規劃、國宅政策、傳統建築的維護保存、大橋工程進度稽催、節水節能政策…等,幾乎所有縣民關心的議題,都已經有了施政方向指示。 比較讓人期待的是,對於原先金門縣工商發展投資策進會(簡稱「工策會」)的職能調整與重新定位。工策會在過去數年,予人的印象幾乎就是BOT的代名詞,姑且不論BOT是否真會淪為炒作土地或圖利財團的元兇,單以金門基礎水電資源的承載能力,明顯尚無法達到要求,更遑論在金門整體發展規劃與生態環境的保育方針未定的情況下,貿然大肆BOT所可能引發的後續問題,確實不能小覷。而新縣長在選前就已經宣示任內不再接受新的BOT項目,對於既存項目也會嚴格按照各項法規要求,務使其對環境生態的負面影響減至最低。 循此前提,工策會不再汲汲於招商引資,原有的組織架構與職能也隨之進行調整。從過去一段時間來看,工策會積極吸納各方意見,不斷有新的創意發想呈現。例如,舉辦「金門新創種子享聊會」,配合縣府推動「閩南文化創意島」,希望藉由文化創造多元產能,讓未來金門在文化與產業生態環境共生共榮。另外,在農村綠色生態產業,在心靈環保、有機文創、樂活市集等也多所醞釀規畫。 然工策會最引人關注,甚至是最重要的階段任務,應該是構想及整合出一個輔導青年創業的平台,積極鼓勵並輔導金門的年輕人返鄉創業;儘量協助降低或掃除青年創業時所可能遭遇的困難,無論是資金面、市場面、技術面及經營實務面上,都可以起到實質的幫助,進而讓年輕人願意也能夠發揮其創意與潛力。 長久以來,金門的政治人物所開的支票,多圍繞在討好選民的層面;加上金門常住人口老化的客觀事實,迫使多數參選人只能於福利政策上一再著墨。相對而言,對於年輕族群的需求(尤指創業)卻未有通盤考量,也未能提出適切可行的政見。如此循環,也使金門的年輕人一直陷於有家歸不得的困境中。 千百年來,蒙古草原上流傳著「先長出的頭髮,不如鬍子長久;先長出的耳朵,不如犄角堅硬。」這樣的諺語,強調青出於藍、寄希望於新生的願望。眼下,不管金門的福利有多完善,終究掩飾不了年輕人長期只能游離於故鄉之外的落寞;不管金門的老人政策有多完備,無法享受天倫之樂的長輩究竟難言真正幸福。 金門的未來各方普遍看好,但是一個人口結構老化的金門,很難提升金門整體競爭力。只有提供全面友善、完善的青年創業環境,才能徹底給金門帶來新的機遇。畢竟,給年輕人創業機會,就是給金門未來機會。
-
確認核心價值擬定發展戰略
「穹頂之下」,是晚近中國知識份子、媒體人對於環境污染的一種反省。的確,經濟高速發展了三十年的中國,正走在新的十字路口。環境危機不但影響了外來投資的可持續性發展,更對生活在這片土地以及周邊國家、地區的人民造成直接的影響。 事實上,從工業革命起,經濟發展目標之一就是提高人們的福祉。今天多數人在物質滿足、生活便利、公共衛生條件上,與一兩百年前相比,已經有了天壤之別之差異。但環境污染的威脅、食品衛生的失控、城鄉發展的不均、貧富差異的擴大等問題,卻也更加嚴峻地挑戰人類的生存與安全。 經濟發展為了提供幸福的生活,同樣地,環境保護及歷史保存也是。兩者並非對立與衝突的命題。現代化發展更不是只有一種「破壞性的創造」模式,歐洲先進國家及日本,對環境及文化的堅持無損其經濟發展的成就,就是給我們最好的啟發。 對金門來說,長期的軍事治理造成了經濟的低度發展,卻也意外地保留了完整的閩南傳統聚落及島嶼生態環境;晚近,隨著撤軍也有各類型的軍事空間遺產(military spatial heritage)。後戰地時代的政治、經濟、社會轉型,除了民主法治的制度性完備外,空間的規劃及佈局至關重要。而這些改變,都涉及到最根本的一個問題:甚麼是金門的核心價值。 「生態、生產、生活」是人們運用自然資源、建構與環境共生的概念,三者不能失衡。這對資源相對稀少、土地相對有限的島嶼社會來說,尤其重要。因此,在生態環境的基礎上,建構特色產業,豐富文化生活,使得人們得以安居樂業及社會得以永續發展。其實,人們要的很簡單,有充足的陽光與綠地,有乾淨的水與空氣,有滿足生活所需、實現專長的工作機會,有感受幸福、尊嚴、歸屬、認同的文化生活。這樣來看,「優質生態、優勢生產及優美生活」的追求可以是金門的核心價值。 發展戰略則是落實核心價值的選擇策略,結合產業轉型,提升居民整體生活品質,使得金門成為生態、生產、生活的好城鄉。金門的公共建設應確實把握四個發展重點,包括: 1.古樸聚落的保存:維護宗族文化,凝聚社區關係,保存庶民文化,傳承建築藝術,建構閩南文化的大縣。 2.魅力城鎮的活化:調和新舊景觀,推動慢活概念,提升生活品質,讓地方特色產業與城鎮空間得以緊密結合。 3.軍事地景的再利用:以世界遺產為目標,使金門成為舉世公認的冷戰歷史場景與旅遊景點。 4.永續島嶼的維護:維護島嶼生態多樣性、荒野美學與田園風光,推動環境永續、能源永續、社會永續與經濟永續之目標。 重新肯定生態與文化本位的金門發展價值,不僅將為我們帶來永續發展的機會,也可以提供廈門島及其開發取向的島嶼一個另類的城市治理經驗。換言之,堅持核心價值,建構可長可久的發展模式,公部門與民間一起協力合作,才能在全球化時代脫穎而出。倘若金門模式可以成功,它不僅是海西經濟區的另一典範,也可貢獻於海峽兩岸華人社會的永續發展。 穹頂之下,世界會目睹金門的蛻變。
-
且論金門論壇
日前蕭前副總統萬長先生於金門大學昇恆昌典範人物講座,就「我看金門的未來」為題演講,提出「金門論壇」構想,他說,金門擁有豐富的閩南文化,而閩南文化是中華文化的精髓,加上金門擁有經濟潛力,若朝著博鰲論壇方向走,定能喚起國際共鳴。他進一步表示,互信基礎來自心靈契合,心靈契合源於文化的結合;金門有豐富的閩南文化,閩南文化又是中原文化的精髓,金門可以成為整合兩岸文化交流平台;「兩岸和平互信的基礎就從金門做起」。再從經濟面來看,蕭前副總統說,金門高粱酒具國際知名度,加上本地的特產,金門相當有條件舉辦「金門論壇」,朝著博鰲論壇方向走,必定能喚起國際對中華文化有興趣人士的共鳴。 針對前副總統蕭萬長主張,大陸國台辦發言人范麗青回應說,這一主張有利兩岸民眾相互了解,大陸樂見金門在兩岸交流中發揮更大作用。大陸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舉行例行記者會,范麗青在回答媒體提問時,作上述表示。她表示,閩南文化是閩、台兩地民眾共同擁有的民俗文化,也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而打造「閩南文化交流平台」有利於兩岸民眾相互了解,增加感情,攜手傳承和弘揚中華文化。大陸樂見金門在兩岸交流合作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針對此構想,我們當然樂見其成,緣於地緣戰略言,金門與大陸一衣帶水,咫尺可到,而與台灣卻是海峽相隔,不管是調兵遣將,或後勤補給,均有鞭長莫及之憾,況金門蕞爾小島,縱深有限,毫無獨立作戰之能力。這也是當年美軍勸國府棄守金、馬,全力守住台、澎之戰略考量。顯者有明末鄭成功入台後,終守不住金門之史例。當年台海戰役時,蔣中正總統之所以堅持有金、馬,才有台、澎之戰略目標,其實政治意義是大於軍事考量的。主要在於表示不忘中國之意義;並期盼有朝一日可以重返中國大地。如今這個戰略目標已為實際之政經目標所取代,因此,留象徵性之駐軍以示主權,進而以國際性之民間論壇予以代替之,其安全性較之前者,其效果不言可喻。 再者,如今隨著政治環境的變遷,金門勢必也早已由軍事重地,轉型為經貿觀光要地。面對此一重大改變,我們以為,以金門地理客觀環境,不管是朝家庭休閒觀光業發展,或向經貿特區前進,或僑鄉閩南文化邁進,首先是必須予以國際化、經濟化,進而以大革新之毅力,以革命方式,重新規劃新金門,使其能晉身於先進之城市之林,而藉由國際性之「金門論壇」之引領,何嘗不是新金門成敗之至道?是以,我們除樂見其成外,更期盼中央、地方一條心,協力共促此方案之成行,以竟其功,重振金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