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文學
-
無霧
迴旋許久 舊事裝卸出牆眼色 深邃窺探跫音痕跡 玫瑰紅的夜光撩起裙子 邀約不斷困陷的陰霾 讀懂心事太多 日昇月落潭水難測 熬著忐忑煮月下花香 摺痕輕悄離開牽手的溫柔 毫無遮掩的謊言 散播如霧 圓於明亮似鏡含笑 等沉甸甸往事搬演成歷史 終究芳華兌上霜痕 陳舊是誰 青春是誰 鹽漬過的眼淚也是一種幸福 翫賞一場風花雪月 我們演成喜劇裡的笑話 在逃亡的霧天裡看見 你我溼潤滿面容顏 一片黑色棘藜 延伸在沒有軌跡的岸邊 曠野與海討價還價 心靈放牧飼養美感經驗 解凍瘋狂空間 沿著海岸線都是自己 豐富和匱乏童年 脆弱和堅毅 潛伏的殺氣煙硝 躲在高牆喇叭歌聲裡 默默孕化 一尾鱟的爬行 霧的時候 (稿費捐大同之家)
-
【小說連載】跛跤鱸鰻
然而,這個了尾仔囝豈會平白挨打,假如不是刺傷他的眼睛,以他鱸鰻慓悍的個性而言,他一定會加以反撲,果真如此,倒楣的或許是她自己。可是事已到臨頭,她似乎一點也不害怕,決定跟他周旋到底,沒有退縮的餘地。但她毋忘提醒自己,必須小心應對,才不會吃虧上當。 雖然她是一介女流,無論塊頭和力氣都不能與他相比。但她出身農家,自小拿著鋤頭和扁擔長大,如果真要打架,她也不會站著挨打。俗語說:「時到時擔當」,即使她是一個弱女子,卻也不能有未戰先輸的恐懼心理。但縱然如此,正當的防衛還是不能少,一旦他又找上門來,除了討債,勢必也居心不良想佔她的便宜,所以她必須小心應對。而且要用智取,不能硬拚,才不會吃虧。 畢竟女人是弱勢的一群,假如沒有預作準備加以防範,或許只能做一個乖乖的小女人,任由男人蹧蹋。甚至只要被叱責一聲,就會嚇半死,不僅不敢與他們頂嘴,更不敢與他們爭吵或打鬥!但他有拳頭,她則有鋤頭,他的手臂也不會比扁擔長,誰佔上風、誰淪落下風,一切都是未知數。先下手為強自有它的道理,剛才的掃帚頭不也發揮極大的作用麼?因此,她會把扁擔放在隨手可取得的門後,一旦他不懷好意上門挑釁,只要他敢動手,她就立即拿起扁擔加以還擊,絕不會讓他得逞。 她這個寡居的女人,雖然沒有男人的肩膀做依靠,卻也不會任人欺負,希望鱸鰻的眼睛睜大一點,不要把她當成軟腳蝦。既然夫婿已亡故,又沒有子女牽絆,反正命一條,死了也就算,沒什麼好害怕的,也沒有什麼好牽掛的。倘若鱸鰻不改其惡形惡狀,依然想「軟塗深掘」佔她的便宜,她絕對會不顧一切加以反撲,別誤以為女人好欺負!(一六)
-
海蚵芋頭粥
黃昏未到,我便驅車前往熟悉的市場,走入市場,特意挑選了一些當季的新鮮食材--魚、肉、鮮香菇和海蚵。因為這些食材讓我想起了小時候,小金門老家常常吃的那鍋海蚵芋頭粥,濃郁的香氣中伴隨著媽媽的味道,還有海洋和土地的溫暖。 離鄉的日子,每次回憶起那碗粥,我總恨不得時光能夠倒帶,帶我回去童年兒時,看著母親煮粥的模樣,既溫馨又懷念。當時,母親總是能在物資貧乏的時候,找到最在地的食材,然後費心的熬煮出一鍋香噴噴的好粥。那是全家人聚在一起最快樂的時刻,也是我最內心深處永遠的小確幸。 今晚,我決定重現這份童年的回憶。首先,我把買回來的海蚵仔細清洗乾淨,讓它們保持最鮮美的口感;接著,我把冰箱裡的烈嶼芋頭切成小塊,和米一起放進鍋中悶煮,當芋頭的軟糯和米飯的香氣逐漸融合後,不一會兒,濃濃的米香和芋頭香,就在整間廚房裡瀰漫開來……。 當粥煮得差不多時,我先關上小火,加入了新鮮的海蚵和切絲的香菇,再輕輕緩緩攪拌,讓它們與鍋中的粥融為一體,海蚵的鮮甜和香菇的滑嫩,使得這鍋粥看起來更加豐富可口。最後,我撒上一些蔥花和香菜,同時也倒入些許的香油和白胡椒粉,點綴出一道色香味俱全的美味佳餚。 眼前,這一碗熱騰騰的海蚵芋頭粥,承載著我對童年和家庭的美好記憶。每一口粥都充滿了海洋的鮮味和土地的溫暖,讓我彷彿又回到了那個無憂無慮的時光。這不僅僅是一碗好吃的粥,其中更隱藏著家鄉的溫暖和母親無盡的愛。 我想,在忙碌的現代社會中,有時我們真的需要停下腳步,回味那些簡單卻珍貴的時光。一碗海蚵芋頭粥,讓我回味起故鄉的溫暖和家人的味道,如此簡單易得的幸福滋味,就足以讓我在每一個平凡的日子裡,覓到一份獨特的心靈喜樂。
-
新軍的洪爐──第四軍官訓練班
民國三十六年十一月十六日,幹部訓練總隊第一期校官隊、尉官隊及軍士教導大隊舉行開訓典禮,由兼主任孫立人司令主持,其學員生主要來自青年軍二○五師。三十七年十一月,該師全部完訓後調赴北平,擔任警備任務。而後,青年軍二○一、二○六、二○七師也陸續調來臺灣受訓。依《第四軍官訓練班官生訪問紀錄》的「大事紀要」,校官隊訓畢十五期、尉官隊訓畢十二期、軍士隊訓畢十一期。 (三)入伍生教導總隊 民國三十七年冬,戡亂作戰急轉直下,大陸局勢岌岌可危。《第四軍官訓練班入伍生總隊口述歷史》寫道:「為充實臺灣新軍幹部,(孫立人)派員分赴(北平)、上海、(南京)、武漢、長沙、廣州等地,以陸軍訓練司令部名義,於各地設立招生辦事處,招收各地失學流亡青年,以儲訓優秀下級幹部,蔚為國用。」 由於計畫呈報之後,上級尚未核准,為了獲得糧餉、補給,臨時借用「陸軍第三十一軍補充兵團」的番號,於是營區大門書寫「陸軍訓練司令部補充兵訓練總隊」,但引發知識青年的不滿,經過安撫溝通後平息,並正式定名為「入伍生教導總隊」,於三十八年元月起實施訓練。總隊長為趙狄將軍,下轄三個團,駐地原在臺南三分子旭町營房,而後移駐高雄鳳山五塊厝營房,共招收七千多人,接受新兵入伍訓練三個月,三十九年九月結束訓練後各奔前程,成為國家的棟樑幹部或國軍的優秀人才。 (四)幼年兵教導總隊 民國三十七年,孫立人司令視導部隊時,看到從大陸來臺的幼年兒童,在部隊充當勤務,得不到正常的教育。《孫立人傳》言及:「他(指孫立人)本於愛心,經過審慎的思考,於是下令,將部隊中十五歲以下的幼童,一律調到鳳山,成立幼年兵連,集中管教。」三十八年,跟著部隊撤退來臺的幼年兵逐漸增加,於是成立幼年兵營,後來總數達一千三百多人,鳳山營房不夠住,於三十九年三月遷往臺南三分子營房,並成立幼年兵教導總隊。由徐博勛擔任總隊長,下轄三個大隊,每大隊轄三個中隊,每中隊轄四個區隊。四十二年二月,總隊解散,幼年兵分送所屬各部隊,長大之後,都成為國家的菁英。 (五)儲訓軍官訓練班 陳誠上將擔任行政院長時,指導國防部積極推動部隊的整編工作,同時也非常關切編餘人員的安置,國史館出版的《陳誠先生回憶錄-建設臺灣》,提到:「陸、海、空軍經整編後,所存番號及單位僅及原有的四分之一,編餘員額約共十五萬餘人。這麼多編餘人員如使其流入民間,任其生滅,對於社會的安定秩序就會大成問題。」因此,將編餘軍官與無職軍官編成軍官戰鬥團。此外,《孫立人傳》記敘:「孫(立人)總司令為整訓這許多編餘軍官,特在鳳山灣仔頭營房,設立儲訓軍官訓練班,任命周鑑少將為班主任,……從編餘軍官中挑選年輕體壯學術較優的前來受訓,訓期半年。」訓練班有三個總隊,九個大隊,三十二個中隊,以培訓未來的基層幹部。 (六)女青年訓練大隊 《孫立人傳》記錄:「當(民國)三十七、八年間,大陸局勢危急,青年學生流亡失所,無處投奔。他(指孫立人)乃決定派員分赴北平、天津、南京、上海、蕪湖、漢口、長沙、廣州各地,招收年齡在十五歲到二十五歲的女性知識青年,共約三百二十人,集中到屏東阿猴寮營房,依照軍中編制,成立女青年訓練大隊。」大隊長是史麟生上校,大隊下轄三個中隊,中隊有三個區隊。三十八年三月八日開訓,訓期一年六個月,三十九年十月結訓後,移總政治部分發工作,這支「花木蘭」隊伍,深受三軍官兵的肯定。 (七)臺灣軍士教導團 許逖執筆的《孫立人傳(百戰軍魂)》,針對設班的目的,有所說明:「(孫立人)將軍又為了準備徵集三十九年度的臺籍新兵,需要先行徵集高中以上畢業比較優秀的適齡壯丁,予以軍士訓練,備作成立新部隊時的基層幹部。……請准設立軍士教導團,於民國三十九年元旦開始,……造就了四千名臺灣新軍的基本骨幹。」沈克勤編著的《孫立人傳》,其說詞略有不同:「三十八年十月二十一日,第一批臺籍國民兵應徵入伍(四千五百人),編為臺灣軍士教導團(兩個),接受為期半年的新軍訓練。」該團由胡熀擔任總隊長,三十九年元月二十九日,孫立人將軍親自主持入營典禮,七月三十日,結業時舉行閱兵大典,步伐整齊,軍容壯盛。然後,團員分派各縣市,擔負地方的組訓工作,成為社會的中堅。 據《孫立人傳》的統計:「(學生總隊)五期學生(計)七千七百七十六人。此外,(幹部訓練總隊)轄訓校官隊、尉官隊、軍士教導大隊(等)、政工隊、示範隊、(特種兵科總隊下轄)騎兵大隊、砲兵大隊、工兵(大)隊、通信(大)隊、(機械大隊)(等)、入伍生教導總隊、女青年(訓練)大隊、幼年兵教導總隊、臺灣軍士教導團、儲訓軍官(訓練)班、搜索(訓練)大隊、夜戰(訓練)隊及體育幹部訓練班等,在短短五年期間,曾經(在)第四軍官訓練班訓練過的軍中幹部,達四十六萬六千二百四十二人,對提升國軍幹部素質及官兵士氣有很大的貢獻。」以上就是第四軍官訓練班的工作績效,永遠無法一筆抹煞。 六、陸軍軍官學校在臺復校 民國三十九年三月一日,蔣中正總統在臺北復行視事,對建軍備戰的工作非常重視。依《第四軍官訓練班官生訪問紀錄》的說法:「民國三十九年大陸淪陷,政府播遷來臺,九月蔣中正總統手令陸軍軍官學校在臺復校,並以鳳山第四軍官訓練班為校址,該班遂正式結束。」《黃埔軍官學校校史簡編》則提到併編的日期:「臺灣鳳山第四軍官訓練班則奉命以原有之人員設施,於民國三十九年八月二日併編為陸軍軍官學校,第四軍官訓練班番號同時撤銷。」 《黃埔軍官學校校史簡編》依據代電,提及改編的日期:「(民國三十九年)九月間,國防部以(卅九)堅塹字第三八三號代電陸軍總司令部,電文如下:陸軍軍官學校校本部及直屬單位即按附頒組織系統表,以第四軍官訓練班班本部及直屬單位,併貴總部原請編設之軍醫院改組之。九月二十一日,奉國防部(卅九)堅塹字第四二三號代電,陸軍總司令部核復本校編制表及編組辦法。其原文如下:茲核定第四軍官訓練班自十月一日起改編為陸軍軍官學校。該班番號同時撤銷。」從以上的說明,就可瞭解第四軍官訓練班與陸軍軍官學校在臺復校的關係。 七、結語 由孫立人上將的傳記,得知民國三十八年九月,接任臺灣防衛司令,三十九年三月至四十三年六月,調任第七任陸軍總司令。民國九十八年五月一日,陳廷寵上將(江蘇鹽城人,陸軍官校第二十四期)(第十九任陸軍總司令,八十年七月至八十三年七月)於「入伍生總隊同學來臺六十週年餐會」,強調:「後來孫(立人)將軍不幸遭遇,連陸軍總部隊史館中也沒有他的名字。我擔任總司令後,為了尊重歷史、還原歷史,立予恢復。」再者,從前述所列的各種班隊名稱及總訓額數,就可知道孫立人中將接任陸軍訓練司令之後,對國軍的教育訓練的貢獻。《第四軍官訓練班官生訪問紀錄》寫下:「總結而論,第四軍官訓練班存在時間雖屬短暫,但其時代意義與影響相當深遠,實為國軍軍事教育史上傳承且光榮之一章。」 註一:國防部史政編譯局編,《戡亂戰史》(第二冊)〈插表四十國軍戰鬥序列表〉(註記時間:民國三十八年四月一日),列出陸軍總部直轄第一(司令王敬久)、第二(司令胡璉)、第三(司令沈發藻)、第四(司令歐震)、第五(司令黃杰)、第六(司令何紹周)、第七(司令羅廣文)、第八(司令陳鐵)、第九(司令張雪中)、第十(司令孫元良)、第十一(司令李品仙)、第十二(司令胡宗南)、第十三(司令李彌)、第十四(司令宋希濂)編練司令部。(下)
-
難解習題
每個人 都有自己的 眼睛鼻子與嘴巴 每個人 也都有自己的 愛恨情仇與捨不得 每個人 都有自己的 表裡不一與宇宙黑洞 外表打扮 故事 內在咀嚼 心事 七情六慾 真是難解 量子纏 結
-
身後事
姊妹淘小桂在此次的聚會中顯得神釆奕奕,她開心地告訴我們,她在一處非常有名的靈骨塔園區,花了一百八十萬買了一個位置非常好的塔位,她往生後,每天可以依山面海,遠離人世的紛擾,過著安詳的生活。 此話一出,眾人莫不瞠目結舌。喜歡遊山玩水的小花立馬說,一百八十萬她可以玩遍整個歐洲了,如果可以選擇向這個世界告別的方式,她希望可以在旅途中發生,然後塵歸塵土歸土,既環保又不浪費社會資源,對她來說,這是最完美的方式;非常重視儀表的小奇說,一百八十萬她可以到美容沙龍做保養好幾年了,她寧願生前美美的,也不要死後躲在骨灰罐裡;月光族的小美則懶洋洋地說,別說一百八十萬,她連一萬八都沒有。 歲月無情,我們都已過了耳順之年,面對人生的無常,我們體認到該是規劃身後事的時候了。人是不同的,每個人對於自己的身後事,都有自己的想法和做法。有人認為,人死了一切都灰飛煙滅了,與其花大錢去處理身後事,倒不如把這些錢花在有意義的事情上,更何況臺灣地狹人稠,房價高不可攀,活人都沒地方住了,死人為什麼還要佔一個空間?所以樹葬、海葬、花葬和植葬等具環保意義的處理方式,才會方興未艾。但也有人相信,人死後肉身雖然腐壞但靈魂不滅的道理。處在人口擁擠的臺灣,即使因為時間空間的改變,大部分的人已經不能入土為安,也要讓自己的骨灰安置在一個安全的地方,靈魂才不會像天空漂泊的浮雲四處流浪,這也就是小桂堅持要買塔位的理由。 人死後到底是灰飛煙滅還是靈魂不滅?真的是大哉問,每個人都有其自己的堅持和信仰,如果「死亡後的世界」真的存在,也許,我們到時候就能知道真相。
-
【小說連載】 跛跤鱸鰻
或許,他今天會成為社會的敗類不是沒有理由的,被祖母寵壞只是其中之一,自己不思長進、誤入歧途才是最大的因素。竟然變賣祖產做賭資,然後聚眾賭博做莊家,還用小人的步驟設局詐賭。害死明福一條人命不打緊,還屢屢向他的遺孀催討賭債,其惡形惡狀勢必會遭受上天的懲罰,只是時候未到而已。 她之於會那麼生氣,純粹是鱸鰻這個夭壽死囡仔欺人太甚,倘若他能體諒她的處境而讓她慢慢還,她一定會還得清清楚楚,絕對不會欠他一毛錢。今天既然已跟他撕破臉,明福生前積欠他的賭債,說不還就是不還,要是他不識相再來催討,隨時以掃帚頭和扁擔伺候絕不手軟,不要以為她是一隻沒有用的軟腳蝦。 可是鱸鰻會怕她嗎?卻也不盡然。他敢在這個村莊耀武揚威、欺負善良,不是沒有理由的。其一他長得高頭大馬年輕又有力氣,其二鴨霸不講理,其三仗著販賣祖產有幾個臭錢,其四呼朋引伴喝酒滋事當老大,其五聚賭抽頭又詐賭,簡直是一個如假包換的了尾仔囝。可是村人除了善良,也有些鄉愿,鄉紳長老也可憐他自幼父母早逝,撫養他長大的祖母亦已亡故,所以沒人願意去勸導他或譴責他,以致放任他在村裡作威作福,做鱸鰻、當老大。 即使明福是因為積欠他賭債、禁不起他的逼債而上吊自殺,可是卻沒有一個村人敢於站出來幫他說一句公道話,一條人命就此從人間消失,不久將化成白骨一堆。而這個香蓮口中的夭壽鱸鰻,並沒有放過她,措詞強硬地要她夫債妻還,三不五時就來討債,讓她不勝其煩,不得不自嘆自己歹命,才會遇到這個「夭壽袂好」的惡煞。 甚而說盡好話,懇求他讓她慢慢還,但他還是不接受,竟口出狂言以一晚抵一百要她陪睡來抵債,這種禽獸不如的行為,實在讓她氣憤到了極點。她用掃帚頭打他似乎剛好而已,一點也不過分,至於會不會起(犬肖)是另外一回事。倘若老天有眼就讓他衰、衰、衰,一直衰下去,從此不得翻身。她之於會失控暴怒,除了為自己出一口悶氣,也讓他知道、她香蓮不是好欺負的。希望他好自為之,不要再激怒她。(一五)
-
新軍的洪爐──第四軍官訓練班
一、前言 民國一一三年六月十六日是「黃埔軍校」一百週年校慶,近期有多家媒體報導「第四軍官訓練班」的議題,如四月二日,《聯合報》記者高凌雲撰寫專題-〈孫立人用第四軍官訓練班挽救了黃埔軍校,這段歷史卻遭切割〉;四月十三、十四日,文史作家賈忠偉在《中華日報》提出觀點-〈陸軍官校復校與鳳山第四軍官訓練班〉;五月四日,鄧鴻源教授在《上報》發表投書-〈陸官慶祝黃埔百週年,卻切割孫立人?〉有關「第四軍官訓練班」的源委,特蒐整歷史文獻及孫立人將軍的傳記,做簡要的說明,並引用官方出版品加以佐證,除了讓鄉親瞭解該班的來龍去脈,冀望能夠顯現名將孫立人的歷史定位。 二、戡亂時期的訓練工作 民國三十四年八月,中共發起叛亂後,國軍在戡亂作戰當中,官兵有所傷亡,如何儘速補充戰耗,並實施教育訓練,俾能增強部隊戰力,實為當務之急。依三軍大學編印的《國民革命軍戰役史第五部-戡亂》,記載:「迨綏靖作戰後期,部隊迭遭損失,為迅速恢復戰力,使整補與訓練同時進行,爰於民國三十六年底在行轅(剿總、綏署)之所在地南京、徐州、漢口、洛陽、西安、北平、瀋陽(等)八處,設立八個訓練處,負戰地整補部隊幹部與部隊訓練之責。各處設有幹訓班,用為集訓校、尉級幹部(為時約十週);另設有補充兵總隊(轄數個團),對徵集入營新兵實施基礎訓練。」 隨戰況的演變,後來又將訓練處改設為「編練司令部」,直隸國防部管轄,兼受所在地行政長官或綏靖公署主任之督導。編練司令部的主要功能,在部隊兵源之徵集與訓練。《國民革命軍戰役史第五部-戡亂》記述:「迨徐蚌會戰(民國三十七年十一月六日至三十八年元月十日,計六十六天)失利後,……為期整備爾後作戰兵力,乃在陸軍總部之下,於臺灣設立陸軍訓練司令部,大陸之江南及西南地區,設立十四個編練司令部(兵團級)(註一),用為收容江北各戰區作戰失利後撤退部隊與離散官兵,並補充人員裝備,迅速編組成軍。」以下將就「陸軍訓練司令部」的編成,以及該部在剿共作戰當中,設立「軍官訓練班」培訓國軍初級幹部之事,做重點論述。 三、孫立人出任陸軍訓練司令 民國三十六年四月十四日,駐防長春的新編第一軍(以下簡稱新一軍)軍長孫立人(安徽廬江人,美國維吉尼亞軍校一九二七年班)調任東北保安副司令長官。七月十五日,又奉國防部之令擔任陸軍副總司令兼陸軍訓練司令,負責訓練新軍。依據國防部編印的《群英憶往-陸軍官校第四軍官訓練班入伍生總隊口述歷史》(以下簡稱《第四軍官訓練班入伍生總隊口述歷史》),新軍的涵義:「當時所謂新軍,係指重新樹立優良的新風氣,建立完善的新制度,把以前部隊中一切不良的惡習陋規完全革除,重新創建一個現代化及國家化的軍隊。」當陸軍訓練司令部在南京成立之後,開始進行籌備工作。 首先,編組司令部,原新一軍副軍長賈幼慧(陝西韓城人,美國史丹佛砲兵學校一九二九年班)調任副司令;新三十師師長唐守治(湖南零陵人,黃埔軍校第五期)接參謀長。司令部下設第一、二、三、四處與體育、新聞、軍法、副官、營務、編譯等處。 其次,選定臺灣高雄鳳山為司令部的所在地與新軍訓練的基地,並於十月上旬,開始從南京遷駐鳳山。沈克勤編著的《孫立人傳》,提到其擇地的著眼:「他(指孫立人)建議以臺灣為訓練基地,遠離大陸戰場,不受任何干擾,可以按照他的理想,從基本訓練開始,這樣方可練出一支勁旅。」 再者,遴選示範部隊,鄧雪瑞將軍受訪時,表示:「新一軍教導總隊第九期學生中挑選四○○員,在長春市……整裝待發,於(民國)三十六年九月三十日抵達臺灣基隆港,翌日轉運高雄鳳山,……來臺後我們先被編成『陸軍訓練示範隊』。」(錄自《第四軍官訓練班入伍生總隊口述歷史》)另外,《孫立人傳》也提及:「第一批調到臺灣的教育幹部,是新一軍教導總隊第九期畢業的四百二十二名學生示範隊,他們由趙狄總隊長率領,自長春搭乘車船輾轉來到臺灣,進駐鳳山營房。」兩者的說詞概同,示範部隊由原新一軍教導總隊所編成。 四、成立第四軍官訓練班 《孫立人傳》敘及成立「軍官訓練班」的緣由:「要訓練部隊,先要訓練幹部。因此,他決定在陸訓部成立之初,首先要籌設軍官訓練班,以備調訓部隊的幹部,由訓練好的幹部,再訓練部隊。」該書又提到編成的日期:「陸軍訓練司令部經將軍官訓練班的人事編制及訓練計畫,呈奉國防部核准,即於(民國)三十六年十一月一日在鳳山正式成立。」該班的重要幹部是孫立人司令兼主任,唐守治少將為副主任。國防部史政編譯局編印的《黃埔軍官學校校史簡編》,記敘其編組:「該班成立之初,班本部下設辦公室、教育組、總務組、醫務組、訓導室、軍需室等。」 「軍官訓練班」的名稱後來有了變動,《孫立人傳》說明原由:「(民國)三十七年元月十五日,國防部在南京召開陸軍訓練會議,決定在北平、西安、瀋陽、臺灣、迪化、漢口、徐州(等)七個地區,設立第一至第七軍官訓練班,輪流調訓作戰部隊幹部,由陸軍訓練司令部督導。」由此可知,當時共有七個軍官訓練班,臺灣(鳳山)排序第四,所以更名為「第四軍官訓練班」。 改班名後,主任仍由孫立人司令兼任,副主任則換辛鍾珂少將(中央軍校第十期)接任。三月一日,該班奉命實施改組,《黃埔軍官學校校史簡編》記載:「班本部下分設主任辦公室、行政組、教務組、訓練組、補給組、學生(總隊)各大隊、幹(部)訓(練)總隊、勤務連及體育組。」 《黃埔軍官學校校史簡編》提及七個軍官訓練班的發展:「民國三十七年冬,戡亂戰局逆轉,各軍官訓練班無易地續辦之可能,不得已除保留漢口之第六軍官訓練班移駐廣東花縣;及臺灣鳳山之第四軍官訓練班繼續召訓外,各地軍官訓練班,均先後裁撤。」三十八年秋,第六軍官訓練班移往海南島(文昌縣),擴編為海南分校,大陸淪陷之後,該分校奉令於三十九年元月結束教育,也就是說只剩下第四軍官訓練班。 五、各訓練班隊的概況 第四軍官訓練班為培訓新軍幹部的搖籃,除了養成教育的學生總隊之外,還有其他接受召集教育的重要班隊,簡介如后: (一)學生總隊 《孫立人傳》記道:「第四軍官訓練班設立學生總隊,招考青年軍中優秀知識青年及大專流亡學生參加,實施短期訓練,培養軍中基層幹部。訓練期間,除了第十五期為十七週之外,其餘四期(按:第十六至十九期)均為二十六週。」國防部史政編譯室出版的《陸軍軍官學校第四軍官訓練班官生訪問紀錄》(以下簡稱《第四軍官訓練班官生訪問紀錄》)對召訓對象有不同的說法:「學生總隊是考選現役中未曾接受基礎教育之優秀軍官(中尉以上)、軍士及青年軍留營士兵、預備軍官等予以召訓,施以嚴格養成教育。」 民國三十七年三月,第十五期開學時,僅有三個學生大隊。到了三十八年春,第十七期入學後,增為四個學生大隊,隨即於十月成立學生總隊,總隊長為楊廷宴。另外,為何從第十五期開始召訓?宋和清(湖北漢陽人,第四軍官訓練班第十五期)接受訪問時,作了說明:「在抗日戰爭時期,陸軍官校及各分校即設有『軍官訓練班』,係為召訓優秀『行伍軍官』,施以短期訓練而設立,且已召訓過十四期。」(錄自《第四軍官訓練班官生訪問紀錄》)經查《黃埔軍官學校校史簡編》,抗戰時期,中央陸軍軍官學校的各分校(九個)的確召訓「軍官訓練班」,其中第九分校(新疆迪化)記載:「民國三十六年第十四期軍官訓練班一一二人畢業(教育期間一年六個月)。」這表示宋和清所述屬實。 (二)幹部訓練總隊 《孫立人傳》述說:「幹部訓練分為校官、尉官及士官三隊,主要訓練基本戰鬥技術及指揮作戰能力。」《第四軍官訓練班官生訪問紀錄》則載明召訓對象:「校官隊召訓臺灣省防衛司令部所屬各單位及編練部隊,現職中校以上,曾受軍事養成教育或現職之正副部隊長、幕僚、教官,年齡在四十五歲以下,並曾受初中以上之普通教育及合於體格標準者,施以五週之補充教育。尉官隊召訓現職少校以下軍官(限隊職官及參謀人員);准尉特務長亦可送訓,年齡在三十歲以下,並曾受初中以上之普通教育,施以七週訓練,俾能擔任戡亂建軍之任務。」(上)
-
為何不紅?
前幾年,我家收容一隻落巢的紅嘴黑鵯幼鳥,這隻鳥長大後,我發現比起其他紅嘴黑鵯成鳥,牠的嘴巴跟腳沒有那麼紅。 我問牠:「你的嘴巴跟腳不像其他紅嘴黑鵯一樣紅耶,怎麼了嗎?」 牠跳上椅背,似乎在回應:「沒事幹嘛那麼紅?你看新聞報導不少網紅拚命衝網路流量求紅,結果出事被罰錢、送進監獄嗎?不如每天吃好吃飽、有地方能睡得舒服,還能聽到同類在窗外的叫聲,不就很幸福?」
-
返鄉看親友--數十年如一日
「這次我記得了,我帶了兩瓶金門高梁酒來,希望無酒不歡的你們喝得開心,酒香不自醉,久久得溫馨」,這是此次我返鄉看看最疼愛我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媽媽、叔叔嬸嬸、舅舅等親友,跟他們說的第一句話。 我的家鄉在澎湖,從成長期到我出社會工作(除了高職畢業後第一年曾在台北工作),都住在澎湖,一直到我嫁為人婦,移居他地,才離開我喜愛的海島。 幸運的是,夫家生活自由,我得以經常當空中飛人,在高雄與澎湖之間自由來去,尤其每年過年,先生都和我一起帶著孩子回娘家與父母親團聚,和我親友聯繫的那條線數十年從未間斷,這事讓我心裡的感恩永不停止。 結婚三十多年,父母、親友們都已習慣我每年回澎湖過年的行止,數十年如一日,我返澎時會帶回許多伴手禮到各個居住地看看親友,假期結束返高前,親友們也回送許多在地的特產或海鮮,讓我帶著滿是親情難以承受之重的行李,回到我的居住地,再次倒數下回返鄉的日期,這樣的返鄉模式一直延續到爸爸離開人世。 祖父母及父母親,還有看我長大的一些至親,這些年都陸續接受神明的邀請,到天上做神仙了,現今偶爾返鄉,家中擺設依舊,但人去樓空,即使帶禮物回去也不知道要送給誰。 只能到他們百年之後的安身之處,開啟塔位,看著骨灰罐上的照片,懷思、想念,以及向他們報告家人現況,請他們放心的話語,然後帶著感恩的心,繼續往人生未完的旅程前進。
-
【小說連載】跛跤鱸鰻
即使在這個村莊很少人敢惹他,因為他鴨霸不講理,但今天卻踢到鐵板,惹到一個比自己還強悍、還不講理的女人。要是真的被她用扁擔朝頭上一擊,勢必是頭破血流、頂上開花;若是朝腿部猛力一打而擊中膝蓋,也會因一時的痠痛而癱軟在地。所以他決定跑開,不再跟她當面衝突,改天再找她討債算總帳,沒有欠錢不還的道理。除非她願意陪睡來抵債,不管是一晚抵一百或兩百,只要抵完,他自然就會把這筆賭債一筆勾銷。 縱然錢是她亡夫生前賭博所欠,可是他死後由她這個未亡人來償還,不也是天經地義的事麼?怎麼可以耍賴不還。而且還居心不良,用掃帚頭打他,要他衰潲、要他起(犬肖),天下最毒婦人心啊!如今已讓他見識到。於是他二話不說跋腿就跑,但在氣頭上的香蓮,那肯放過他,拿著扁擔直追,即使不敲破他的頭,也要打斷他的腿,不要以為她這個寡婦好欺負! 但畢竟女人的體力還是有限,不一會,鱸鰻的身影已消失在她的眼簾,留下氣喘吁吁的她拿著扁擔站在路旁四處張望,一旦發現他的蹤影,絕對會再追上去跟他理論或拚一個高下。既然明福生前錢已輸光光,他為什麼還要假好心,借錢給他讓他繼續賭,才會讓他積欠那麼多錢。如果其中沒有詐,打死她也不相信。 這個夭壽死囡仔鱸鰻,不僅害死一條人命,竟然還來向她討賭債,而且還冠冕堂皇說夫債妻還是理所當然。起初為了息事寧人,每當他來討債,她總是誠懇地告訴他自己的處境,希望他能多多體諒,讓她慢慢還。可是他不但沒有同理心,甚而變本加利,除了討債外,還口出狂言,想佔她的便宜,想要她陪睡來抵債。這種要不得的畜生行為,簡直比豬狗還不如,怎麼教她不生氣! 既然他已跑開,姑且放他一馬,想必過一段時間他還會再來討債,果真到了那個時候,勢必又要跟他爭吵一番。但她絕不退讓,依然要用掃帚頭伺候,讓他衰、讓他起(犬肖)!而之於會引起這個事端,必須怪明福生前的不當行為。 如果他不沉迷賭博而輸那麼多錢,也就不會積欠人家賭債,也就不會因債主逼債無力償還而走上絕路。雖然人已死不忍心再苛責,但說一句不客氣的話,這難道不是他自作自受、咎由自取,又能怪誰呢? 即使他已求取解脫,可是債主並沒有放過他的遺孀,三不五時就來催討,甚至沒錢還、還要她陪睡來抵債。這種敗德的話竟然說得出口,難道不怕天打雷劈?(一四)
-
古今婚禮大不同
詩云:「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意指美麗又賢淑的女子是賢德兼備的君子之佳偶,詩中充分表現對美好愛情的嚮往與追求,因此「婚姻大事」自古就是人們相當重視的禮俗,各種繁文縟節更是不勝枚舉。在金門這個重禮俗的蕞爾小島,屬於閩南文化的婚宴禮俗,又因實施戰地政務,婚禮除了延續舊有的文化模式,也在戰地政務的影響下演化出「地方化」的特色婚禮。 傳統六禮循古法,婚俗禮器不可少。你看過「子婿燈」嗎?是男方必備婚俗禮器之一,結婚時,由晚輩提著一對子婿燈在前方,帶領著鑼鼓隊遊街迎親。之後會將一對子婿燈高在大廳燈樑下,閩南語「燈」和「丁」同音,所以也有「出丁」的含意。 你聽過「吉仔花」嗎?在閩南地區又稱「春仔花」,至今仍常見於過年、入厝、壽誕及婚禮各種喜事場合。常見到婦女插在頭髮上,不同身分也會配戴不同樣式的花朵。取其「吉」意而有此稱,在迎娶當天,婆婆會將頭上的吉仔花和雙春花插在新媳婦頭上「添花」,象徵「頭春尾吉」,期許媳婦能勤儉持家有「剩」;並有著美好圓滿、多子多孫的含意。 你喝過「雞蛋茶」嗎?在台灣迎娶時多是準備「圓仔湯」,但在金門則是準備兩顆雞蛋泡在茶裡來迎接「貴客」,碗裡的兩顆雞蛋一顆吃完;另一顆則剖半留下,聽說意含著謝謝對方的用心,只是我已經吃飽了。喝完茶後,接著就是「見緣桌」的準備來宴請男方。 你知道「拜神祭祖」的禮節嗎?這可是金門婚俗中不可少的一個環節。因為金門村莊多為同姓聚落,因此婚禮當天要拜宗祠;還要到廟裡跟神明報喜,保祐境內子弟結婚能夠閤家平安……,有各項數不清的婚俗禮節都要用心完成。 只是隨著時代變遷,婚嫁禮俗也是開始由繁入簡,許多婚俗禮節與禮器也愈來愈少見。回想上次有幸參加好友嫁女兒的婚禮,在台北市五星級飯店舉辦,雖然沒有子婿燈、春仔花、雞蛋茶……等禮俗;但有婚禮顧問將婚禮過程籌辦得盡善盡美,讓婚禮充滿詼諧逗趣、高潮迭起。金門加上台灣親友團近百人,真是熱鬧非凡,所幸去台北時氣候尚好,機場能正常運作,畢竟有時離島人辦婚禮也要看天公作不作美,飛機飛不飛啊!一不小心可能就耽誤婚禮的進行了。雖然當時班機有延誤,但還好最後順利起飛,大家抱著歡天喜地的心情,迫不及待要見證新人的幸福時刻。婚禮儀式的開始,新郎充滿雀躍緊張心情哼著新娘愛聽的小曲進場,接著接受喝過金門高粱的表姐妹嗆辣提問,看到婚禮上新郎面對各種辛辣提問與關卡都一一破解,順利娶得美嬌娘那笑得合不攏的嘴,就可以感受到那份愛的美好與幸福美滿。只是婚禮等到下午兩點才開桌的時刻,肚子早已肌腸轆轆,看著精美的菜色忍不住食指大動,不過五星級飯店的菜色小而美又精緻,對比金門家鄉的婚宴菜色量又多能吃粗飽,常常吃到最後都紛紛打包,飽得吃不下的狀況真是天差地別。 參加完婚禮還沉浸在為新人祝福的喜悅中,卻也回想起家鄉舊時婚禮是那麼傳統,忌諱又多,每項習俗都要小心翼翼。早期有隊伍吹奏古樂吉祥調,騎著駿馬坐轎。後來才有軍方提供禮車,中吉普車支援。而胡將軍司令官更體恤老百姓,將座車借予結婚者使用,才有機會目睹黑轎車氣派光亮,一排穿梭鄉間小徑。如果下雨天或寒冷冬天新娘穿著禮服婚紗又薄,雖然打著哆嗦也要完成拜廟、拜宗祠、拜祖先等儀式,每個地方都有同伴作弄。例如將長椅寮插在門口,要新郎環抱新娘坐在上面,再轉到前面抱下來;椅子總是越架越高,媒人婆則苦苦拜託少放一張。如遇到新娘較富態高大,則作弄更厲害,要考驗新郎臂力能否抱得動。畢竟早期農村青年靠勞力耕作,每位都是好漢,魁梧有力難不倒。聚落平常難得有喜事,大家都非常興奮,有此機會可作弄無不把握機會大玩特玩,炒熱整個村落充滿歡聲笑語,一番喜氣洋洋。藉此機會凝聚鄉情,大家同沾喜氣。早期農業社會碰到喜事時的熱情參與,也能感受到敦親睦鄰的好風氣,如今已不復見那麼風光與全村總動員的場景了。 現代的婚禮愈來愈簡化,隨著時代的變化及男女平權觀念的推廣,婚禮變成新人的一場盛宴,愈來愈多新人結婚簡單就好,只是長輩常會覺得該有的傳統禮俗統統不能少,導致與長輩產生摩擦,而傳統婚禮習俗--女方家潑水、新娘丟扇,都隱含著結婚後女方要和過去的自己及娘家說再見的意涵。但是現在少子化的年代,許多女兒結婚後仍住在娘家或是天天往娘家跑,因此潑水、丟扇的儀式也漸漸式微。曾經看過新聞報導還有新娘不丟扇,改丟機關槍,代表自已「脾氣很大不好惹」喔!因此在傳統與現在的婚嫁習俗中,許多新人也是見招拆招,從中設計出屬於自己的禮俗儀式。不管古今婚禮怎麼變,不變的是那份喜氣洋洋與期盼幸福的心情,願天下有情人都能終成眷屬,帶著所有的祝福攜手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