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文學
-
后沙南勢角許氏開枝散葉的敘事
依據《后沙南勢角家譜》記載:「我房由十世祖日謹公分始,同是五房支派,因居在南,所以俗呼南勢角」。這是家族名稱的來源,其時間約在明末清初。(10世)日謹公,生於明崇禎戊辰(1628)年,卒於清康熙乙酉(1705)年。 「后沙南勢角家族」自日謹公始至今,歷經394年,已傳十一世至目前的二十一世(邇字輩)。期間歷經明代、清代至民國,子孫一直守在后沙這片土地上。在這將近四百年間,這片土地曾經被明朝鄭成功、清朝、民國、日本兵、國軍佔領過。眾多裔孫因戰亂,被迫轉入內地,或赴南洋墾荒,備極艱辛。 目前裔孫除居家鄉者外,已開枝散葉,分佈台灣、大陸、呂宋(菲律賓)、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尼、越南等地,可謂遍及亞洲各地。部分宗親因經濟條件不錯,且交通方便,紛紛從海外回來認祖歸宗,促成與金門宗親熱絡的往來,其宗誼真是血濃於水啊! 家族人才濟濟,秉持著樸實誠信的理念,在外經商賺錢返鄉蓋三落大厝,成就現在的建築格局。另外五房為籌建家廟,(17世)成銳公主動獻出南勢角土地,於民國初年(1912)興建五房家廟,讓五房的祖先牌位有集中場所可供奉,子孫亦可年節奉祀,以達慎終追遠、飲水思源敬祖的孝思。 「后沙南勢角家族」十分興旺,家族繁衍擴及台灣、大陸、呂宋(菲律賓)、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尼、越南等地,特擇要分述如下: 一、后沙家鄉 繁衍至(14世)上興公,育有兩兒(15世)長丕脫公、又稱丕發公,次丕膽公、又名丕瀝公。家業在父子兩代經營下,營室建屋,家業頗為殷實,建有后沙三落大厝供子孫居住,在后沙來說,算是富裕之家。兄弟倆於清光緒14年(1888)4月析產,開枝散葉,各行發展。 丕脫公子孫(17世)及史公,曾在清代是位秀才,家廟楹聯都出自其手。丕膽公子(16世)顯耀公、又名能顯公。為人急公好義、樂善好施。曾分別擔任家鄉鎮南宮董事,於清光緒5年(1879)鎮南宮新築時捐白銀16圓。另亦出任后浦城隍廟紳董,亦於光緒14年(1888)捐白銀20圓。不幸於光緒年(1902)染疫亡。 目前住在家鄉的有(18世)生團、(19世)永水、勇為、勇智、木友、萬雄、萬恭等。 二、落番馬來西亞家族 (16世)文郁公隻身前往南洋落番,由新加坡轉入馬來西亞吉膽島五條港村。其子(17世)天成公,以捕魚為生,後改經營海產,為人慷慨、處事圓融。曾當選該村村長,同時亦積極參與當地僑親服務,出任浮羅吉膽金門會館總務工作。 家鄉五房家廟於民國68年(1979)修繕,其亦匯款捐壹萬元,其子孫(18世)明泉、明安曾於104(2015)年11月22日參加馬來西亞雪蘭莪金門會館舉辦之南洋僑鄉青年返金尋根文流活動,率家族成員15人來金祭祖旅遊。並參與104年12月27日家廟奠安典禮活動,與祖廟往來密切。明泉母親係客家女子,具有傳統美德,告誡子孫不可忘祖,囑子女家鄉家廟如有募款,一定要回鄉參與。 (18世)明昌目前在馬來西亞經營萬多利食品工業有限公司,公司亦在印尼雅加達拓廠。經常從事社會公益活動,將食品贈送育幼機構,獲得當地民眾好評。家族成員亦經常組團返金門祭祖旅遊。「后沙南勢角家族」亦於106年10月8日組團前往交流,往來熱絡。家族已傳至21世,人丁旺盛。 另外(17世)及宰公為逃避戰亂,亦將家產交待宗親,攜家帶眷前往馬來西亞巴生落番,其落番年代比較晚,是在民國時期。落番在異地生活,並非如大家所想像的,遍地是金銀,也是有其艱辛的一面。一度曾重回家鄉,但是回來時,人事已非,環境已變,不得已只好二度落番,繁衍子孫迄今。 其孫女(19世)玉敏,目前為馬來西亞雪蘭莪金門會館婦女會主任,也曾民國104年家廟奠安,返家祭祖。其女兒侯佳瑾,曾於104年就讀金門大學企管系,在學期間表現優異,榮獲前往北京科技大學交換學習半年,收穫滿滿。目前「后沙南勢角家族」成員,在馬來西亞的人口,遠比家鄉人口要來得多。 三、呂宋島(菲律賓) 依家譜記載,(18世)明呼公,係由菲律賓返回家鄉,繼承(17世)文史公產業,文史公是家鄉在清朝時代的秀才,知書達禮,寫得一手好字,家廟的楹聯都出自他手,因有兄弟文賓公落番呂宋(菲律賓),在當地發展不錯,且人丁興旺,將幼子明呼過繼予長兄文史公繼承家業。 四、印尼 (17世)成立公落番印尼雅加達,於民國54年(1965)印尼「九三零」排華慘劇,估計50萬人遇害,印尼排華暴動事件,很多金門人在當地的華僑都是受害人,而且生命、財產安全,受害非常之嚴重。成立公,當時在印尼雅加達遇排華事件,損失慘重。其子(18世)雙全與家人被中國大陸政府接回祖國,目前旅居新疆烏魯木齊,目前無聯絡,想辦法尋親中。 另(18世)長炮公亦落番印尼勿里洞,目前傳至21世,(19世)榮展公遷居雅加達,目前子孫均住雅加達,作者於民國106年1月12日參加台灣金門同鄉總會慶賀印尼雅加達金門互助會成立30週年紀念活動時,曾前往拜訪,與家人相聚。 五、越南 (18世)金艇公、再來公來於日本佔領金門時,為躲避日本兵的侵害,於家鄉宗親多人,逃至越南,現在當地亦開枝散葉。可惜知其子孫,曾來過台灣,未曾聯絡到。 六、新加坡 (18世)長久公為(17世)成銳公之次子,取妻生女後,因家庭食指繁浩,在家鄉營生不易,乃留下父母妻兒隻身前往新加坡。在新加坡又成立新家庭,其次子(19世)再生經營福華汽車修護廠,家族人員共同奮鬥,目前績效不錯,其家族成員亦經常返回金門祭祖旅遊,雙方家族成員往返熱絡,尤其是送往、家廟奠安,都會返鄉參與。家父在世,亦前往新加坡會見兄長,交誼密切。 七、大陸 除(18世)雙全家族因印尼排華事件,被送往大陸新疆鳥魯木齊外,晚近兩岸開放往來,新一代的年輕人,不是通婚,就是前往工作謀生,日久他鄉變故鄉,這是必然的過程,人人都是為了謀得好的生活。 八、台灣 (18世)明安旅居高雄鳳山,(19世)四銓居花蓮、威遠居屏東市、永聖居台南新營、永源居台中、作者居桃園中壢、燕鈞居桃園蘆竹、永忠居桃園中壢、永盼居新北中和、燕斌居新北林口、燕虹居台北萬華、勇義居基隆,(20世)德心旅居台中潭子等鄉親,均為工作、生活而散居於台灣各地。 總之,「后沙南勢角家族」成員在大時代的衝擊下,為了求生存,而不得不開枝散葉。當初在惡劣的環境下,到海外求生,是不得不為也。以上均有史料可考,其他無法可考,或資料不全者,或流落到海外異地者,因一時之間無法聯繫及敘述到,謹請諒解。 (稿費捐家扶中心)
-
聚紅花序
女兒的抽屜裡累積了過往我手繪的紅包袋,一直保存好好的。隨著整理物件總是牽動著回憶,這些已經空著的紅包袋上所寫的文字裝滿我當初的祝福與心意,這個微小的動作竟然也持續了10年。 我和阿北說:「快過年了,下星期我們來畫紅包袋。」阿北說:「可以啊!」阿北已經跟著我畫圖好一陣子了,漸漸習慣早上畫圖,規律的上課讓他有成就感,有些圖案還做成早安圖,讓每天的問候語多了些延伸話題。有時候還會拿出畫冊讓來訪親友看,看阿北說得眉飛色舞,臉上盡是笑意。畫圖的療癒過程就像茶葉在熱水裡舒展開來,給他時間長者一樣能學習得很好。 很多事物回頭看,原來當初已經開始播下種子,默默生根發芽。一如禪繞圖案聚傘花序,由初心一直向外開展往外延續。花瓣逐漸生成,盛開的花朵花香四溢。 每一年我總會替早逝的外子替補他沒能包出的紅包,也讓女兒不要忘記最愛她的爸爸。今年有了阿北一起為家人而畫,這份愛的延續讓我想起當初母親也和我一起畫過紅包袋,也留下那份愛給她的子孫們! 昨日和阿北聊天,時間很快我們一起畫圖也畫到第二本,畫圖為重複單一的日子裡留下片段,藉由翻閱這些片段往日時光又重現眼前,日子因而活躍在眼前。 我的內心也曾有個破洞,接觸禪繞畫後逐漸填滿我內心的破洞。畫圖的日子裡讓我感受溫暖與快樂,因為自己改變所以我更加相信畫圖會治癒人心。
-
光線的奧妙
日常生活中,無論走到哪個角落,皆會發現,任何一處都少不了光線,尤其是家裡,著實為每個人停泊的港灣與溫暖的依靠,燈光的點綴早已成為不可或缺的必需品。 光線看似樸實無華,卻對人可謂無比重要,甚至一旦暗無天日,人們可能隨之岌岌可危,或許有人感到匪夷所思或荒謬不解光線的重要性,然而根據研究顯示,曝曬陽光下擁有眾多好處,包括睡眠品質、心理健康、骨骼發育、免疫系統等質與量的提升都有一定的幫助,尤其是白天時,光線進入視網膜,經視神經傳導,大腦就開始分泌血清素,血清素有助於讓頭腦清醒、活力滿滿。 此外,光線還能帶來滿滿的安全感,仍然還記得小時候的記憶,曾因膽怯而不敢在黑暗中獨行,導致半夜不敢起床解尿與獨自下樓喝水,聲聲呼喚父母親請求陪同,方解心頭大患與生理之急,自此深切地發現光明的重要性。 除安全因素之外,還有地理因素存在,身為南國的子民,由衷認為陽光的擁抱是上帝的恩典,能夠四季不間斷的無料放送,無時無刻都感受到大地的溫暖,初始並不覺得可貴,失去後才開始珍惜,在離開故鄉到北部打拚的日子裡,曾因冬季長期不見天日,心情時常感到陰鬱甚至沉浸恐懼,這才體會接觸陽光是多麼難能可貴。 幾年前選購新屋時,深刻認知到家裡的光線絕對不能馬虎,尤其光線與風水有著玄妙的關係,其中以「明廳暗室」最為重要。客廳是家人、朋友聚會聊天的場所,基本上採光要敞亮,人才能精神萬分,燈具配置應有利於創造穩重大方、溫暖熱烈的環境,使遠道貴客有賓至如歸的親切感,倘若布置太過暗淡,則容易影響主人的事業發展。而臥房光源要儘量柔和寧靜,繽紛絢麗的燈具並不適合。 家裡除了必要通道的白熾照明外,個人特別鍾愛昏黃照明,有種浪漫又溫馨的氣氛,不僅舒適怡人且使人慵懶放鬆,足以短暫擁有拋棄世俗的灑脫。在深夜寫作卻沒有靈感時,自己偏愛於黃燈下「三省吾身」,時間一長,照著照著,如同迷航的船隻看見爍亮的燈塔,也像夜間照光的花朵在黑夜裡盡情增長,無意間又增添了許多天外飛來的新訊。 爰此,當人生暫無靈感或頓失方向,迎向光線或許就能迎刃而解。
-
霞
溫暖色調的晚霞,令人思鄉。家是唯一的港口,累了倦了,就回家吧! 享受著在金門閑靜的日子,回家看看父母,享受天倫之樂。不管現在過得怎樣,總是對家有一份眷戀。 晚霞,雖然美麗,但也會消失,不知怎麼了竟對這一抹晚霞有惆悵之感。家是永遠為你留一盞燈的地方,對遊子來說,一次次的飛行,總是會在不經意間想起家鄉的美好。
-
接到一通奇怪電話
小週末晴朗的午後,母親放下了手中的物品,接起鈴聲響不完的電話。電話那端是一個中年男子的聲音,他先是自我介紹說是衛生局人員,而後說出了母親的名字,沒錯,他要找的人,就是我的媽媽。他的聲音聽起來斯文有禮,母親不疑有他,一問一答與男人進行對話,直到男人說:「妳這三天別出門,因為妳去過某某飯店,那裡有確診者,我們會派人去妳家幫妳做快篩……」聽到這,母親驚覺不對勁,自己根本沒有出過遠門又何來去過飯店之說,還接觸確診者?於是母親連忙澄清,表示對方搞錯了,這幾個月以來自己都待在家中,既然是誤會一場,那麼就請他們不要來。「如果真的為了快篩登門而來,妳千萬別開門,直接報警處理,」我對母親這樣說:「都已經說是誤會了,他們就該適可而止,倘若還執意要來,就不是一件正常的事情了!」 母親的膽子小,年齡的日益增長造成她健康逐年走下坡,秋冬之際,氣溫忽冷忽熱變化大,易產生溫床,孳生細菌病毒。她害怕發燒感冒;擔憂著傳染病蔓延;醫療的過程與苦口的良藥都很惶恐;她的生活步調遲緩,彷彿漫步於太空中。醫學院畢業的親戚對母親說:「去注射肺炎鏈球菌以及流感,。這樣比較有保障。」母親因此走入衛生所完成接種,而又因為中年男子口中的「衛生局」被母親錯聽成「衛生所」,以為衛生所是來提醒她打完針必須注意那些事項。她完全卸下了心防與男子對話、問答與交流。「怎麼辦?我好擔心他會帶人上門來。」我不忍心母親除了擔驚受怕之外還得一個人面對,決心回去陪她度過週末假日。 錯過了新建案大樓一棟接著一棟拔地而起的過程,對這座生活了十多年的城市,我竟然有了初來乍到的錯覺,原本年輕時走過的空地、以及那些當時開發成停車的廣場,如今能夠運動玩耍成為環繞綠意的公園了;原本雜草叢生、寸步難行的泥地,可以購物的建設成了遊樂區商業大樓。接下來母親則像一個專業導遊那樣,引領著我走向她熟知的每一條巷弄,非常熱情與雀躍。 一個樓層有許多攤位,第一次拜訪遊樂區商業大樓的場景,令我大吃一驚,原來,並不是所有商人對不景氣的經濟都充滿失望,有乏人問津的美食廣場麵攤,吃香喝辣的老闆正在津津有味吃著自家的招牌麵,空蕩蕩的桌檯與椅子,只有他一人,看起來像極了家財萬貫的富豪砸重金包下了整層樓似的,準備約會或求婚;也有只逛不買的消費者,進進出出穿梭在不同店家,只見顧客稀少的門市人員,無聊到伸起懶腰、哈欠連連或是在一旁打起盹來。 雖然,只逛不買,表現卻很識相的我和母親真是體貼多了,我們並不驚擾任何工作人員的隨意拍照留念,一邊利用裝置藝術背景美化相片。半小時母女相依相伴著的閒逛結束後,母親表情一掃擔憂陰霾,閃亮著笑容,顯然情緒不再受中年男子那通電話所影響了。 這是為都市更新的民眾建設的小確幸,大樓雖然袖珍,出入口卻四通八達,嚴格把關消費者的安全,有個無後顧之憂的空間放鬆用餐、選購服飾、欣賞電影。童年時無人管理的荒地,搖身變成社區新建案,住戶三三兩兩散步中庭;婆婆媽媽們站在門邊聊天,愜意歡快。 陪伴母親的兩天假期,並沒有任何陌生人員上門來快篩,只是母親重拾起防心後,舉凡來電顯示為不認識號碼,或無法辨別的數字,一概不接:「室內電話並非唯一管道,真的有重要事情,還是能夠聯繫。」母親說。 這些年來詐騙手法層出不窮以外還推陳出新,從國稅局的退稅到今日的求職陷阱,什麼柬埔寨啦……等等之類,皆顯示出現今社會善良風俗、治安的改變,任何事情小心為宜,不必草木皆兵,但一定要有保護自己的一顆防人的心。 快篩人員並沒有現身,而我在娘家度過了兩個日子。我利用時間陪母親在街頭買了豆漿。我記得童年時常看她洗黃豆,她說成為職業婦女後就沒時間榨豆漿了。店員問我要白色還是黑色?我立刻回答白色。白色好喝,有我童年美好的時光,充滿甜味。那時只是貧窮,但我們幾個孩子卻能作伴喝豆漿,想來也是幸福的,再之後,姊姊大妹妹罹癌,相隔二十四年,一前一後去世,過去的事,不能重複與重來,而未來,也不可能再有她們陪伴著一起喝豆漿了。 我也是後來才知道母親愛喝不加糖的豆漿,希望下次再陪伴她的時候,可以買下一杯不加糖的豆漿給她喝,也希望奇奇怪怪的電話別打來騷擾她了,讓我陪伴母親時,她是無所畏懼的。 無所畏懼的心中,只有快樂呵!
-
那些寫給你與大海的信與詩
「關於海」 我們的童年住在山裡,海是我們的遊樂場,準確來說,是你的。爸媽深知你的興趣是釣魚,往往出遊就是往港口跑,與觀光客不同,一待就是好幾個小時,我討厭港口的混濁的風,柴油味以及海洋生物死亡的味道,但我也不知道該做些什麼,只好覓一塊陰影蹲在那看你釣魚。 我唯一喜歡的是大海的開闊與顏色,可能還包含著一些與你的回憶。 〈信〉 我想你了,剛才寫小說,寫一個人在海釣的情景,寫得非常順利,完全知道那個人會怎麼做,釣竿、魚線、水流、魚訊……這些你曾講過的,你曾經咭哩呱啦逼我聽完的,我竟然都記得。 怎麼一回事,寫完一大串,才發現,怎麼會有這麼多不屬於我的知識,童年有多少是你,我們一人一半,而現在我一人待在這裡,排江倒海……的孤寂將我吞沒。 01 我把思念降維 依附在迷信中 緩緩地向你爬去 再把思緒捻成一筆一畫 將祝福摺成一張郵票的大小 由白鴿傳遞 02 一切都被吞噬 沖淡 放行 船隻星羅點布 向你遠航 還是 向港歸來 未來 03 見這優雅的地平線 是山丘綿延是波 灰藍 沉靜 是不經意的魚躍起 閃過的半日閒 04 陽光盛大 一切都鋪成了藍景 港外駛過的大貨船 港邊燃燒著的煙囪 一切 都跟著藍色眼影一樣燃了起來
-
糖漬水果
大連外甥女傳來了堂姊去年糖漬的水果照片,而今年的水果陸續製作當中……看得我眼睛直發亮,口水、味蕾直吞,讓我想起那時候小堂姊的熱情款待。因為全球的疫情關係,2017年剛相認的小堂姊跟堂姊夫,去年想來台灣探望我們,剛好台灣整個疫情大爆發,更因為全球疫情的不確定整個受阻。而我們想吃大連當地的高經濟水果也無法享受,看著we chat的照片,只能用眼睛視吃囉! 腦海中無法忘記那種樹頭鮮滋味,記得那時候的六月,當地正是櫻桃跟黃杏產季,堂姊把自家盛產過多吃不完的櫻桃跟黃杏作成了糖漬水果,那時候,我看著覺得很好奇,堂姊細細說著:大東北在春暖花開之際,正是水果大產的季節,更因為大地上的一年一季,於是在農村擁有自己土地的他們,種植台灣少見的高經濟水果,六月到九月底十月初的水果接續著,櫻桃、黃杏、大毛桃、黃桃、海棠果、沙果、梨、蘋果等……。 對於糖漬水果是很多地區的一種傳統保存方法,在台灣屬於南方島嶼氣候,因此寒帶水果仰賴進口,跟本地水果比起來,價錢自然嬌貴些。那時候,看著堂姊熟門熟路的製作起糖漬水果,我逗趣的回堂姊:在台灣買來,幾乎都是直接吃下肚,根本沒有多餘的可以做成糖漬水果或是果醬類,堂姊回:在當地家戶都會種植些水果,吃不完的水果經過處理,可以在冬季期間,還能吃到新鮮的糖漬水果,大連乾燥不容易壞,量多還能吃到來年。 想著當季新鮮的水果,直接就很美味,把剩餘吃不完的製作儲存,跟果醬比起來,糖漬水果能更好保存水果本身風味跟口感,糖度自然比果醬低些。堂姊說:在大東北地區,只要是自家有種植一些水果的居民,都會用此方法保留食物,成本低廉好上手,勤勞點的家戶都會製作,堂姊說:很多水果都可以用來做糖漬水果,或許我可以試著製作屬於台灣的島嶼水果,應該有種不同的風味,也跟堂姊約定,全球疫情過後再見。
-
金門遊記
金門旅遊旺季當頭,大橋通車烈嶼后頭; 承辦辛勞急忙白頭,陳請裁決明智龍頭; 協會顧問紓解手頭,一本照護會員念頭; 退警弟兄舒展眉頭,終盼迎來美好彩頭。 攜家帶眷備好行頭,戰地風光真有看頭; 高粱金酒濃郁上頭,廣東粥好特色湯頭; 花生貢糖飽嚐甜頭,閩式燒餅夯卌年頭; 風獅爺威鎮煞風頭,鋼刀溯製砲戰彈頭。 走過烽火思古寧頭,緬懷軍民血淚苦頭; 回顧歷史仰望前頭,戰爭本無輸贏對頭; 俄烏衝突永無回頭,歷史殷鑑點滴心頭; 帝國霸權環伺角頭,臺澎金馬堅定準頭。 東區退警許多出頭,理事長動力火車頭, 顧問團長公益領頭,上下一心大有搞頭; 公平正義不老捕頭,協助治安守護街頭; 今日笑傲太武山頭,明日再創警察鋒頭。 後記: 高雄市東區退警協會金門三日遊,蒙仕紳賢達鼎力相助,熱忱接待,藉此表達萬分謝忱和感恩。
-
養豬
早年,物質條件不好的環境下,散居在烈嶼鄉各村如打漁的與種菜的人家,大都會在自家屋旁附近處搭起個簡陋豬寮,飼養幾頭豬;少則二、三頭,多有五六數,到了成豬時,身軀變得更壯碩,看看也有很多斤兩,除了可以藉此賣些錢,充裕家庭開銷之用,也可以自己宰殺來吃。 我們家也不例外。豬圈位在屋外東南面靠近土丘角落處搭起個東西北三面石牆砌的,如ㄇ字型的,向南的前面未全部砌牆,中間留有約一米透空的,且以木板當門,便於人員進出打理豬隻衛生。 東西牆前端高約二米,延伸至牆後端與北面後牆均高,屋頂只蓋一半,讓光線變明亮;北後牆中間上方處,且開了二十公分見方的小窗口,可使空氣前後流通;整個圈舍長有八米,寬則達三米,如此大的空間約可供養五隻大豬自由活動。 另外為了豬隻設想,冬天裡可曬曬太陽以暖身驅寒,豬舍後三米有用帆布遮掩,前二米則無;頂蓋的結構用廢棄圓木充當橫樑,內層以竹篾舖張,外層則以廢棄招牌鐵板加之,再層次性以等重石塊壓頂和用繩索捆壓;地面敷以石板,接縫處塗水泥,避免打理清潔困難;西牆前端與南面直角處,安置一個石頭砌成寬與高各約四十多公分,長則有六十公分的石作食槽;食槽後方靠西牆約半米處開了個穢物污水排放口,可通到牆外二米平方深達一米的,裝豬隻穢物泥土池子裡。 如此這樣的一個豬圈,布局設計尚稱周全;夏天既可遮陽,下雨時又可擋雨,冬季又能夠防阻北風寒吹,且也兼顧到衛生條件,好讓豬隻自由自在地生活,順利平安長大,自用或賣個好價錢。 有種植物,叫做地瓜葉,可以當做豬食飼料,將之摘取後洗淨,刀切細碎,置入柴燒土磚做的大灶鍋中,加水大火煮熟,再拌些如飼料、雜米類的,緩和地瓜葉的生澀味道,俗稱「撒豬糜」,便可供豬進食。 這樣豬食料,豬隻總得有了起碼的養分補充,飼料當時是向位在西方村莊批發商購買,得花上一筆成本,且也未定能隨時買得著,需要商家有貨才會送。其縱然是餵養豬仔最好一款飼料,但若計較日後的「成豬」售價考量或經濟考量,也不會恆久的一直用飼料餵食,也要有不用額外開銷的飼料,獲益才會大。 故撿拾鄰居們種菜丟棄在田埂裡的,比如高麗菜或大白菜的粗澀的外葉,以及大白蘿蔔根莖切除不要的莖葉等,就成另一種免費的飼料;此種菜葉,可刀切成細片讓豬生食,也可切碎水煮後加飼料餵養。 那年頭裡,以菜葉類飼料飼養的豬仔,大家叫它為「菜豬」。肥肉較少,相對豬隻體型很難快速地達到預期的「肥重大」,飼養的家戶於售出的收益也會減少。 不過就買的人會認為該種較精瘦的菜豬,肉質較好且味道鮮,勝過油層非常厚實的大肥油豬。 以菜葉飼養的豬隻,一旦到了成豬階段,不管再如何餵食,通常都難再增加體重;所以,成豬體重約莫上百公斤左右時,就得「出圈」賣給他人,騰出來的空間好打掃整理。 小母豬大了,到了可以交配時節,便得請「牽豬哥」大叔,趕著他的生財法寶「大豬哥」前來咱家門辦事。 種豬,烈嶼土話又名豬公、豬哥。體型高大,望之生懼,每比那初次「受種」的小母豬大上好多號,且也較齡大的老母豬身軀重了點。然觀其貌狀非常醜。 每次看到豬哥口吐白色唾沫,口中嗯嗯歐歐歐地作聲,好似永遠得不到「生理」上滿足的猴急模樣……。 常於馬路頭,瞧那牽豬哥大叔,手持竹製板條徒步驅趕,走山過嶺,挨村進豬圈,替養豬的母豬播種。養豬人家,須付與牽豬人配種費,配一回至少上百塊,多則千元有的;價碼之算法,好像也會因人而異,關係親與不親的,種豬好與不好的,也有關係。 豬哥上陣,通常要跨上母豬後背數回,藉由牽豬哥人的協助,協助期間不免幹聲連連,才能順利配種成功。 成功配種的母豬,一胎生有七、八頭,算少;多則,有十二、三隻。要算機率,一胎出生中,難免會有夭折的。 小豬仔從母胎裡接續出來,我們就得在旁用布輕輕擦拭小豬仔身上黏液,並收拾滑滑溜溜的胎盤物。若母豬受孕後,產期若落在冬天寒風刺人的日子裡,夜裡就得派人輪流守候豬舍裡,隨時協助接生。 嚴冬裡,手腳冰冷,做這種工作實在不好玩。 小豬仔剛初生時,通常都還沒開眼,需要一一抱在母豬乳房旁,小豬自己就會搖頭晃腦地去摸索尋找乳頭在哪;一旦找到著了,就拚命地吸。 得了十多頭的仔豬,可不要太早歡喜。還需要時時地派人在豬圈邊細心看顧照料,臥躺中的母豬,要翻身時,很容易把走避不及的小仔豬壓到損傷;嚴重時,亦有可能就此沒了小命,見之可憐又可惜。 自家養大的豬,都賣與了屠豬戶。成豬重達七、八十公斤,也有更大的上百斤;以市價賣,全豬或五、六十元一公斤,計可達四、五千或六、七千元,對養豬戶來說,一年中有了這一筆大錢收益,生活上便可寬裕一些了。 露天下殺豬,是以前鄉下常有的血腥場面。小時候沒見識,以為看到「屠殺」豬隻這情景很好玩,總挨著一旁看著。每逢有過年或鄰中有人結婚之際,就會看到在鄰居附近水井邊,看著殺豬場景。 四肢已被粗麻繩團團綑綁的大活豬,被壓放一張長長木椅上,叫聲哀怨,不絕於耳。只見殺豬人手持長長尖刀,猛力刺進喉部,熱血瞬間滾滾噴出,流進底下承接鐵桶裡,旁人立刻抓數把粗鹽灑入桶內,與豬血攪和,用手快速拌攪,以便使其能凝結成半固體狀,那半固體狀便是我們日常吃的塊狀豬血。 接著就是用大灶火燒滾水,提著沸水倒進那一個高約六十公分,長有二公尺多的大木桶裡,將已經斷氣豬體抬進桶裡,把四隻腳上粗麻繩解掉,就此在桶裡翻動,上下周身的燙著,一人用刮鏟對豬體刮除豬毛,一般說來,豬隻除去豬毛外,豬體全部幾乎都可食用,切下來的豬體,除了自用外,也可以分送鄰居使用,無形中也促進鄰里關係。 而以現今的條件,環保、整潔與衛生意識抬頭,豬已經不適合在住家附近圈養了,宰殺豬仔也趨於人性化,變在屠宰場殺宰,村中養豬人家越來越少,人們吃的豬肉很多都由台灣輸入,很多相關場景已經很少見了,儘管如此,幼時養豬、殺豬記憶仍深深烙印在我的腦海中。
-
花蓮港旅思
一個涼風的清晨,初次沿著花蓮市海濱的小徑漫步。風不停地吹,一邊以一種歡悅的心情親吻著我,一邊講述一些港埠的古老軼事。 我從南濱公園背脊看到一片閃閃發亮的太平洋,走到北濱公園的坡地綠草;再從歷史悠久的曙光橋,步向國際商港之一的花蓮港。在那兒流連,與鳥同樂,不期然地,感到氣靜心平。 相傳,花蓮溪東注入海,因海水迂迴,濤聲激盪,後人取其諧音,名為「花蓮港」。如今我所見到的是,港邊沿途有許多裝置藝術、遊憩區……拂曉的天空一片澄藍,還可遠眺到海面有幾艘大型船隻緩緩而過。 當太陽升起的光芒灑落在紅色燈塔時,當美崙溪西側的橋上,有一群野鳥來回穿梭於樹林,又飛向遠方的中央山脈山巒時,那一瞬,我想起美國詩人伊莉莎白.碧許(1911-1979)曾經這樣寫海景: 「這一幕天堂也似的海景,雪白的蒼鷺展翼戾飛如天使,/心想事成,愛飛多高就多高,多遠就多遠/投下一重又一重出塵不染的倒影。」 這一段詩,多美。而我眼底的花蓮港灣,鄰近溪流中的蜻蜓、草海桐果實上的露珠……也讓我一顆寧靜的心瞬間雀躍起來。 當我盡可能描繪出花蓮港美麗的面貌,成為內心的風景時,我原以為會聽到大船出航在海面拖曳時輕微的聲響,或海水拍岸之聲;但事實上,天亮時的花蓮港邊,卻是異乎尋常的靜謐,只有風吹過椰林、花木。除了鳥聲,偶有早起的行人路過的碎步聲、車聲,再也聽不到任何噪音。 不知不覺中,路經文化中心石雕公園時,適巧看到一座「海軍殉難四戰士紀念碑」,矗立在園區一個美麗的角落。雖然只是偶然經過,卻深印在我的心裡,就像看見從雲縫裡透射出一道曙光,他們的英勇故事也已名留青史。 今夜,繁星閃爍。我又想起花蓮港的景物,恍惚中,又看到一輪紅日升起,天空雲彩一片一片的……有海風從遠方傳來,鳥聲在我耳畔縈繞。我最難忘的,是絕大多數的花蓮人,都是在純樸中長大的,當地的著名詩人在創作中,也會憑著自己記憶中的山海之情,將一種思鄉的力量化為永恆的字語,他們的書寫往往能引起讀者強烈的共鳴。 如同楊牧詩中所說: 「你必須/和我一樣廣闊,體會更深;/戰爭未曾改變我們,所以/任何挫折都不許改變你」。 這首詩,讓我重溫到詩人對花蓮的愛的那種情思蘊藉;而我也由衷感受到時光裡的花蓮港,無論是清晨或黃昏,溪流與人家,風裹著炙熱的溫情,也含著湛藍。那些有情的歷史或耳熟能詳的傳說,總會在不期而遇的旅遊中,留下一些溫馨的記憶……然後,輕輕地,鑲嵌進我的夢。
-
夜間遐想
半夜醒來,坐在書桌前眺望窗外,朦朧之中好像到了秋冬季節,黑夜冷寂,月光灑在縫隙中,包裹住世間的唏噓。我瞪大雙眼像兩顆平行黑洞,不斷吞噬著宇宙中的光芒……。 一個人躺在這寂靜的夜中,手機中所有的社交活動都空空如也,感覺自己好像與這個世界超脫了。外面昏黃的燈光忽明忽暗著,被窩裡裹狹著我扭曲的四肢,夜間的寒冷令我不得不的蜷縮起身子。 我閉上眼試圖讓自己重新睡著,想要做些不切實際的黑夜夢。我想在太陽照射到的地方遇見一個夢想家,我們追隨奧德修斯的步伐,在海浪之中擁抱。或許可以想點兒實際的,逃離城市的喧囂,在森林中建設一個小木屋,每天在毛茸茸的日光照耀下醒來,在壁爐柴火中睡去。 轉念我又想,不只是我,所有人都在承受著不同卻又多樣的生活。就像雨滴從未知的紀元落入這世間,砸向地面所承受的重力都是不同的。上班族早八晚五,畢業生的論文,操場上拿著課本的學生。被議論文的套路套了太久腦子纖維化了,水平也沒什麼提升。被工作生活打壓到抬不起頭卻又不得不在凌晨泡上咖啡。好像所有人都是赤裸裸的植物,在廣袤的大地中懦弱的生長著,卻又渴望有天被升起的太陽照耀到。 這漆黑的夜著實令我討厭,彷彿我被全世界拋棄了,一切影像與聲音都在消逝,只有我還活著。寂靜中我能清楚的聽到自己心臟跳動的聲音,秒針嘀嗒嘀嗒的聲響……此刻暫停鍵失控,播放鍵失控,停止鍵失控。壓抑的情緒彷彿馬上就要爆發……人是一個無窮盡的矛盾體,光也不一定能成為唯一的寄託,現實和臆想交織在一起,如狂風巨浪般洶湧而至。在這恍惚間,時間被拉長,像是沉進深海裡不能呼吸……我閉上雙眼深呼吸,大口吮吸著空氣,感覺只有這樣才能緩解我這破碎的情緒。 不知過了多久終於有微弱的光芒照進窗子將我的臆想拉回現實。蜷縮在床角,像是癱坐著又或是躺的麻木了。便利商店貨車進貨的聲音,狗吠聲,早餐店拉起了鐵捲門,樓上大爺準時準點的咳嗽聲。窗旁的晨曉,終於變成惱人的灰塵。 很快,天就亮了。暖色調的光芒灑進屋內,溫度也隨之上升,我的腿腳也不再冰涼,甚至感覺手心已經冒出了汗珠,蟲鳥的叫聲逐漸變成人們喧囂的匆忙。深夜大塊雲團狀的綿密蕪雜思緒在此時結成一顆搖曳在心上的蒲公英,一吹便散盡。 抬頭看了一下鐘錶,六點半了。我知道我已經沒有時間再入眠,七點我就該起床吃早餐,收拾好衣服,然後擠上公車投入工作。
-
黃昏
夕陽餘暉 映襯湖面波光粼粼 隨著潮汐擺盪 激起一道道浪花 打在岸上 沉默不語的橋樑 橫掛天平兩端 像個入定僧人 日復一日聳立著 溫暖的手 輕輕地安撫 埋沒沙堆的我 歲月逐漸將我遺忘 消失在歷史洪流 在那之前 依然期待每日喚醒我塵封已久的心 及加熱冰冷鐵皮外衣 直到 再次成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