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文學
-
也談《人生海海》
麥家老師的《人生海海》出版有些日子了。問世以來,凡是聽到和看到的,對於他的這部歷時五年的長篇,無不是一片喝彩,溢美之詞可謂多矣。我承認自己沒有控制住誘惑,雖然一再告誡自己少買書、慎買書,尤其是流行小說;因為家中已經書滿為患,不少已被碼上臥室窗台(挺對不住的)。結果呢,沒管住手,還是在網上訂了一本。 然後,就是花了幾天時間讀它,讀完之後不得不承認,麥家老師講了一個好故事。而且,儘管不是一部諜戰作品,其中依然充滿懸念,一環扣一環地以曲折的情節演繹著主人公-原國民黨軍隊上校的傳奇經歷,確實過癮。這裡,暫不就這部作品的主題和人物形象進行探討,僅就小說語言談點看法,算是挑點毛病吧。 先看第四章第54頁: 「現在我還沒有做夢,連覺都還沒有睡,還在吃夜飯,正在飯桌上對全家人講白天看到的紅衛兵打砸寺廟的故事。講到一半上校來了,進門就對父親講:『你看,我成烏鴉嘴了,講什麼晦氣就來什麼晦氣。』」 經歷過文革的人知道,打砸搶盛行與紅衛兵風起雲湧的時候是運動初期,也就是1966至1967。上校在那個時候說話所使用的語言,不會也不應脫離當時的社會文化規範。對於那些說話難聽的人,當時人們形容一般是說某某臭嘴、滿嘴噴糞之類,至於「烏鴉嘴」一說,似乎是在八十年代以後才有的說法。退一步講,僅就個人親身經歷而言,在七十年代以前,人們說話聊天的語彙裡可以說是沒有這個詞的,當時不存在這種語境。 再看第九章第116頁: 老保長講到小瞎子被害時的情景時說:「……當時他那樣子真像是死翹翹了,嚇得我根本不敢碰他,連忙出來報信。」 此處的「死翹翹」一詞的使用,性質和上面一樣。在六十年代中期,「死翹翹」一詞恐怕也是沒有的吧?對於人的死,當時尊重一點的說法(口語)是過世了、去世了,不尊重的說法就是死了、玩完了。而且,「死翹翹」一詞從一個歲數已經不小的老保長嘴裡吐出來,總是顯得有幾分滑稽。 最後一點,我覺得這部小說在整體語言的使用上過於口語化了一些。比如第十一章第141頁: 「好久沒見到表哥了,他參加工作了,平時不住家裡,住鎮上。……因為沒其他工作,否則只有留在村裡當基幹民兵。基幹民兵照樣幹農活,拿公分,工資是一分也沒有的,比一比還是當門衛好,就去了。」 類似這樣的地方書中還有一些。 我倒不是說寫小說就得是文藝腔,堆砌多少多少華麗的詞句才好,但是過於口語化總是覺得有點那個。口語也不是不能用,但是我以為一要用得恰到好處,二要經過作家的提煉加工成為優美的文學語言。就這一點而言,該書的語言還是顯得比較粗糙,運用上仍有值得商榷之處。 好了,以上只是自己一些不成熟的看法,似有雞蛋裡挑骨頭之嫌,在這裡先向麥家老師致歉了。
-
金門之音
去年曾寫〈寧靜--從陳珮茹廣告說起〉拙文,才貌雙全的家鄉美女陳珮茹持著麥克風防風毛套組,「一邊旅遊,一邊收錄金門名勝的天籟,透過大自然的音符與女主角的樂曲融合,呈現出動人心魄的金門之美」。(記者翁維智先生報導) 陳珮茹瞄準療癒觀光,其所收錄的是「天籟」、是大自然的聲音。而今我想探索的是半世紀前金門另一種樂音,他是名家的傑作,是「人籟」。 記得就讀金門高中時,每逢下課時間,學校開始播放音樂,校園瀰漫著《金門之音》的歌聲,逐漸地,許多歌曲都能哼上幾句,以至耳熟能詳,深覺歌詞優美、旋律動聽,處在兩岸對峙的戒嚴年代,這些正音雅樂,足以匡正思想、振奮人心。 民國六十三年就讀師大時,在龍泉街舊書店發現《金門之音》一書,只要是金門書刊,就會引我注目,翻開一看,驚喜萬分!原來我夢寐以求的歌曲竟然有人編輯成書,立即買下,有如獲至寶之感。 《金門之音》是一本金門專屬的歌曲,全書一八三頁,分為五個章節,收錄一一二首歌曲,採用普及化的簡譜;出版者為「金門文獻委員會政治作戰部」,編輯者:李中和,民國五十八年十月印行。由金防部政戰主任兼秘書長蕭政之作序,序言提及:「金門島原稱仙洲,出產名馬、好酒、鰣魚……,金門不僅有金戈鐵馬之聲,更有廟堂鐘鼙之音,這不僅是戰歌,更是聖樂。這是金門的獨特之處,也是金門之歌編印的緣起。……成於古寧頭戰役二十周年紀念日,此應為樂壇之盛事,願金門之歌唱出歷史新頁,能覺醒世界之人心!」 當年這些詞曲作家可說都是人中之龍、一時之秀,作詞篇數最多者依序為韋仲公、黃鶴、上官予、莊奴……;金門高中國文老師夏明翼、滕子清、劉秉堃、羅紹仁、馮吉林、沈雪娥也加入作詞的行列。而作曲最多者,依序是李中和、汪石泉、鄧鎮湘、基子……;一些耳熟的名作曲家,如黃友棣、康謳(我讀北師特師的教授)、蕭而化(師大音樂系創系教授)也加入作曲的陣容。足見《金門之音》的質量實非等閒。全書依序分為五個章節: 一、金門禮讚 本單元收錄四十首,旨在歌頌金門偉大、禮讚太武雄風,讚揚金門是個英雄島、無敵島,島堅如鋼、氣勢如虹,軍民團結一心,誓師戰鬥成功。舉例而言,能倒背如流的即〈自由的屏障〉因為這是音樂課教唱的:「金門是自由的屏障,金門是臺澎的鐵膀;這兒的民心最堅強,這兒的士氣最高昂;世界上沒有人不嚮往,世界上沒有人不讚揚;我們就是共匪的剋星,我們就是復國的力量;人人以血肉保衛金門,個個以頭顱捍衛國疆。」而校園最常播放的是〈太武雄風續〉:「巍巍太武山,浩浩太平洋;金門鞏固若金湯,金門鞏固若金湯;是反攻跳板,是臺澎屏障……。」另有〈戰鬥村進行曲〉:「我們是戰鬥英雄,我們是戰鬥英雄,有滿腔的熱血,作反攻的前鋒!……。」金門村落一度易名「戰鬥村」,本是官派的副村長,改稱副中隊長,村落周邊挖掘壕坑,住家牆面鑿出射擊口,只待號角一響,全民各就崗位,保土保鄉保家園,所以還有〈金門民防之歌〉:「我們家住戰鬥村,個個是戰鬥英雄,佈下了天羅地網,埋伏了坑道奇兵,村村設防,保家保身,人人戰鬥,陷陣衝鋒……。」歌聲雄壯。 二、金門精神 本單元收錄十二首,金門精神就是「生活不怕苦,工作不怕難,打仗不怕死」,勇於挑戰,消滅匪幫,打開一條勝利之路,讓金門精神萬古長新。就舉一首〈金門精神萬古新〉作代表:「巍巍太武,泱泱浯江,萬里長天蕩蕩海疆,景前賢,懷古往,盛唐開拓屯墾……金門精神光芒萬丈,金門精神永矢毋忘!」 三、金門風光 本單元收錄二十二首,傾向讚美金門風光整體之美。如〈美哉金門〉、〈綠滿金門〉、〈漁舟晚唱〉、〈海上公園〉、〈料羅觀潮〉、〈莒光月夜〉……。其中校園最常播放的是〈金門春曉〉:「金門島上風光好,晨曦初露曉霧繞,看!平疇葱翠山含碧,潺潺春水落花飄;聽!海印寺鐘聲慢慢,古崗泛舟樂陶陶……。」輕麗好聽。而大家最想聽的應是〈金門有七寶〉:「金門有七寶,樣樣稀奇樣樣好,……高粱酒千里香,貢糖酥滋味醇,黃魚螃蟹肥又鮮,營養價值真正高,真正高,紫菜石上生沙蟲……。」〈金門小唱〉也值一探:「黃魚黃,高粱香,老少咸宜是貢糖;紫菜紫,螃蟹壯,海產富足人安康……金門真是好地方。」 四、金門勝蹟 本單元以名勝古蹟為主,針對單一景點寫歌,收錄二十一首,如海印寺、牧馬王、浯江書院、朱子道風、延平氣節、文臺塔歌、稚暉亭、莒光樓、古崗湖畔、古寧頭、料羅灣……。其中最熟悉好聽的是〈榕園曲〉:「太湖畔,有榕園,榕園古幹齊參天,萬綠叢中聽鳴蟬,清風陣陣好催眠……。」而最長的一首是〈太湖之歌〉為(混聲四部合唱),長達十六頁之多。 五、金門風情 風情在此指風土人情,收錄十六首,所列歌曲偏於歌讚金門姑娘之情。當年作者不一定是金門籍的作家,但外人的眼光較為客觀,試聽〈金門姑娘〉這一曲:「(一)金門姑娘眼睛大又亮,身體活潑又健康,……。(二)金門姑娘眼睛圓又亮,容貌美麗又大方,……。(三)姑娘眼睛有名堂,眼神能繫有情郎,誰要愛姑娘情要堅,秀眸繫情永不忘。」再看〈窈窕淑女〉:「金門小姐好溫柔,金門小姐最含羞,賢淑美麗,皓齒明眸,持家接物,內外兼修……。」聽後令人為之傾心,無怪乎許多來金服役的軍人,垂涎金門姑娘的「優美」,我國小一位同班女生嫁給臺灣兵,如今幸福美滿。金門姑娘,秀外慧中、刻苦耐勞,能結連理,前世修來。 半個世紀倏忽而過,如今聽過及會唱這些歌的人都是年長的一輩,趁著記憶尚在,好好引吭高唱,唱出金門的歌聲,隨著兩岸局勢的改變,戰鬥氛圍的消退,有些歌曲也許不合時宜,但有些沒有時空限制的歌曲,仍可傳唱下去,重點在須有人提倡,有人復古,讓這些悅耳動聽且具地方特色的「金門之音」重現生機,風華再現。
-
如此暖男,怎能令人不擔心呢?
我已經很久沒有參加外子科裡的聚餐,每次外子邀我出席,我都以好累為由來婉拒。最近外子又邀我參加他們迎新餐會,我一如以往的拒絕,但外子說這次主任希望同仁能盡量攜伴參加,大家熱鬧熱鬧,彼此間也可以多多認識,我想想還是去好了,就算給主任一個面子吧。 一到餐廳我發現很多生面孔,而不管年紀大小,而他們竟然都叫外子「大仁哥」。在席間,我問坐在身旁年輕的妹妹,為什麼要叫外子「大仁哥」呢?這個年輕的妹妹不假思索的說,因外子人很好,什麼忙都會幫,又因為名字有個「仁」,所以自然而然就叫外子「大仁哥」囉,並且科裡大大小小都習慣這麼叫他。講得我這個老婆有些慚愧,竟不知外子在科裡,還有這麼一個外號。 而這也讓我有了危機意識,外子長得不帥,又是屬於剛毅木訥型的,年輕妹妹把他當大叔看,我倒不擔心,但是輕熟女就不同了,畢竟人生已有了歷練,老實穩重,再加上外子是好好先生,脾氣好,又勤勞,不怕麻煩,對這個年齡層的女人來說,可是特具吸引力的。 常常外子回家不是帶了杯咖啡,要不就是提著西點,但這都不是他買的。外子都跟我說,因為他幫了誰的忙,對方為了表達感謝送他的。怪怪,怎麼都是女生,但為了表示我的度量,我可是只有「嗯」一聲,直到有一天……。 那天去叔叔家,叔叔問我知不知道外子常讓一個女同事搭便車,叔叔說,因為那天外子要去他家拿他自彰化買回來的花生,他看到副駕駛座坐一個女的,原本以為是我,結果一看不是。是外子自己跟叔叔說,因為他回家會經過女同事搭車的站牌,女同事就詢問他,可否順便載她一程,外子心想反正順路,就答應了。 我知道此事之後,當然興師問罪了,外子說就是順路,舉手之勞為什麼不幫呢?就是這樣的暖男形象,才叫我擔心。我跟他說會日久生情,外子說我想太多了,後來我們達成協議,要搭便車可以,但不能坐副駕駛座。外子還同時向我保證,副駕駛座是老婆的專屬寶座,他不會再讓其他女人坐了。 既然外子都如此說了,那麼我就再大方一次,可是若女生主動呢?唉,如此暖男,怎能令人不擔心呢?
-
努力不一定會成功
幾個月前,曾教過的學生王同學在臉書上放了幾張照片,是他參加某項健美比賽獲得第四名的現場照。 我留言恭賀他,他回說:「老師,我永遠不會忘記您說過的話-努力不一定會成功,但不努力就一定不會成功。」我聽了頗感訝異,那麼久的事了,他居然還記得。 我知道他就讀警察大學時,就熱衷於健美運動,雖然期間參與過多次比賽均鎩羽而歸,但他始終不放棄,此次得獎,對他多年來的努力,也算是有所回報了。 印象中,就讀小學時期的他,身材中等,皮膚白皙,運動細胞也不特別突出,我還屢屢鼓勵他要多運動。漸漸的,他聽進去了,從此操場上也常常出現他的身影。 記得剛開始帶他們這班時,我曾在課堂上講過上面那一段話,但才剛講完「努力不一定會成功」這句,臺下就有某同學激烈的反應說:「老師您怎麼這樣說,既然努力不一定會成功,那麼我們就不要努力啊!」 我搖著頭告訴他們:「老師的意思是告誡你們,做任何事別想一步登天。就像你們月考前,如果把目標定在考前幾名,但有可能因你的基礎不好,努力沒別人多,或者準備的方式不對,就沒辦法達成你所謂的「成功」。成功本來就不是一蹴可幾的,期間可能要歷經多次的失敗,老師只是想提醒你們,要有接受失敗的勇氣,也要有愈挫愈勇的決心。」 我又試舉 國父孫中山先生為例,說明他當年擘劃革命事業,帶領革命黨人推翻滿清政府之不易。回顧每一次革命,烈士們哪一回不是拋頭顱、灑熱血,窮極一切的力量,欲完成偉大的使命。雖然每次努力總是遇到諸多橫阻,但國父及其革命黨人卻不灰心,即使屢敗屢戰,依然相信他們一定能夠成功。 所以唯有歷經多次的挫敗,還能屹立不搖,持續的努力,如此才定有成功的可能。屆時,成功的果實嚐起來才會更覺甜美,也更會懂得珍惜得來不易的成果。 我接著又說:「老師要說的還有一句-不努力就一定不會成功。我知道有些人不想努力,只想憑靠著天分或者好運,去達成他們的願望。但天分和運氣,或許能讓你的起跑點比別人前面些,但如沒有平日紮實的努力,以及多次失敗後所累積的經驗,就妄想贏過和你競爭的所有人,那絕對是是不可能的事。」 此時又有同學發聲了:「老師,可是我再怎麼努力,都沒有辦法考到班上第一名啊!」 我說:「那你一開始就不要把目標定太高,目標定得太高,超過你的能力範圍,其結果,就可能會像老師說的不一定會成功。先定下適當目標,譬如名次進步或分數增加,由小成功逐漸建立起信心,最後再朝你的大目標前進。」 很高興我曾講過的一段話,能對學生們產生些許影響,我想這就是讓老師足感欣慰的地方。
-
金門的小蜜蜂 -小蜜蜂我愛你
30多年前在金門當兵時,發現外島很多行業是因應軍人駐守而產生的商業行為,首先是軍服配件:上至賣帽子,理頭髮的、配眼鏡的、拍照的、繡官徽的、改合身衣服的、修褲子縫衣服的、洗燙衣服的。 大凡穿的、吃的、用的、行的。甚至辦喜事刻印章、做喜帖的。還有最多阿兵哥喜愛的小蜜蜂。她們就像隨處行走的「小七」一樣。服務周到,應有應有。 所謂「小蜜蜂」其實是金門的一般人家,尤其是婦女打工的機會,外島居民因為戰備狀況而經濟狀況弱勢一點。很多阿桑會到軍中公教福利中心買些飲料,在家冰完後載至軍人野戰訓練地點販賣。這點和臺灣早期的婦女想盡辦法打零工差不多。 家母是文盲,在臺灣早期的時候,也是做盡很多五花八門雜事貼補家用,剛好我們以前住在屏東空軍軍眷附近。所以,也能幫助那些自願役、義務役士官兵做一些炒飯和水餃的小生意。 在金門服役期間,日子久了,有認識幾位小蜜蜂,這些小蜜蜂阿桑努力在蠅頭小利上鑽研,賺那些利差:一、兩塊,五角等等,還是為了家庭或是子女。 有位小蜜蜂跑得很勤。幾乎我們出操、打靶、出公差、做測驗、下基地,甚至旅帶營測驗,她都跑齊了。 看到她滿頭大汗,奔波勞碌的樣子,我卻倍感親切純樸。這讓我想起我在臺灣的母親。 小蜜蜂阿桑的兩個小孩在臺灣讀大學,聽說讀的不錯,可是,她不希望他們讀完書後回金門,因為小蜜蜂阿桑認為臺灣生活條件比較好,她不願她的小孩跟她一樣再過清苦的日子。 啊!天下父母心,不論在哪裡,都是一樣的。
-
清風明月東坡我
每到中秋總會想起一人,那是我最尊崇的文人—蘇東坡。說起中秋節,東坡先生對這個日子特別有感受!丙辰年(一○七六年)中秋,距離他和蘇轍分離時已經六年過了,仰望天際的圓月他有感而發的寫下了傳唱近千年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這一輪明月掛著是他的離愁!一○七七年的中秋,他如願和蘇轍在京城共度中秋,兩人泛舟古汴河(清明上河圖的主角)上,一邊聽著《涼州》曲一邊閒聊著,直到日沉月升時他寫下了:「暮雲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玉盤。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感慨今年與弟弟相聚,來年兩人又將各自飄零何處共看此月?想想在九百多年前那個通訊不易的時代,若不是蘇氏兄弟有著一官半職在身上,又怎能得知東坡何時回京,兩人又怎能在中秋之夜共遊汴河之上呢?若是尋常老百姓,寄一封信給故人,「信使(郵差)」這職業在當時會為一般人服務?信又該寄到哪?找得到收件人嗎?一○七九年又因為「烏台詩案」被貶至黃州,逢中秋之夜他又寫下了:「我醉拍手狂歌,舉杯邀月,對影成三客,起舞徘徊風露下,今夕不知何夕,便欲乘風,翻然歸去,何用騎鵬翼,水晶宮裡,一聲吹斷橫笛。」中秋佳節對你我是團圓之夜,但之於蘇軾卻是滿滿的離愁。 而說起蘇東坡的傳奇人生得從西元一○五七年(宋仁宗嘉佑二年)開始,這是我國歷史上最艱難的一場國家公務人員考試,聚集中國文學史上許多魔王級的文人參與盛會。放榜結果:曾鞏、蘇軾、蘇轍等人分列前茅,就連「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萬世開太平」的張載和宋理學大師程頤、程顥在那一年考試中,連前五名都擠不進去。這場國考就算文曲星親自下凡恐怕也得落榜!當時主考官歐陽修,改到蘇東坡的考卷時十分讚賞,但以為該篇試卷會是自己學生曾鞏的作品,為了避嫌而將之列為第二。等放榜時,歐陽修才感到後悔萬分。雖然當下蘇東坡錯失了榜首,但是在殿試的那一關他拿回了他應得的光榮,以《春秋》一文取得當年的狀元,而那時蘇東坡不過是廿歲的少年郎。不過,幸運之神卻未因此對他特別眷顧,同一年他的母親病故,依照當時的禮法他與蘇徹一同返鄉守喪。 待他結束守喪返回崗位時,卻因站錯戰隊與反對新法的歐陽修結盟,選擇了和王安石槓上因而開啟了官途上的風風雨雨,從此他不是被貶就是在被貶的路途上。即使是在他六十四歲那一年被朝廷相中,召回京城要任他為宰相之職。但過慣了鄉野生活的他,刻意拖慢上京的路程,最終在回京城的旅途上病逝在常州的孫氏館。好不容易媳婦熬成婆,不料人生卻嘎然而止,這樣的人生肯定不會受到世人所欽羨的!但他卻是中國文人中最被喜愛的第一人,他不僅在文學上有極高的成就,書法、國畫等也留下不少令人欽佩的作品。更重要的是他貶到哪裡就吃到哪裡,為中國的美食界創造了不少迄今廣為流傳的名菜。最讓人朗朗上口的莫過於東坡肉,其它諸如:東坡肘子、東坡春鳩燴、東坡鯽魚、東坡筍、東坡茄子……,以冠上「東坡」二字的菜名、洋洋灑灑超過50個,足以被出版成冊,2009年時中國華僑出版社就曾出版過《蘇東坡美食筆記》一書,也正他身上的這點人間煙火味,連結你和我。 人人都說東坡先生曠達,可他也會愁苦、也會感嘆,「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秋涼。夜來風葉已鳴廊,看取眉頭鬢上。」對於亡妻的思念更是毫不保留:「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而他和佛印之間的「禪」鬥,卻讓人看見了他的豁達與風趣。對於月亮除了離愁,他也寫下了:「雲散月明誰點綴?天容海色本澄清。」他曾經年少豪氣對抗眼前的折難:「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簑煙雨任平生。」他也曾一人獨攬風與月,得天下景於胸懷:「清風明月我……」更能隨遇而安的活在當下:「誰道嶺南應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人生在世免不了風風雨雨,世途漫漫少不了跌跌撞撞,但世間能有幾人如東坡先生這般,感受當下分分秒秒穿透生命的真實存在。 當下的人們都流行在旅遊或參訪的行程據點上,於網路的通訊軟體-臉書上打卡,留下自己的足跡。而許多活動、知名餐廳也都會要求打卡來換優惠或換贈品。除此之外,許多人也喜歡在旅遊或外出的時候PO個幾張照片、搭配短文昭告親友,分享自己的心得與喜悅。但相比於蘇東坡,現代人打卡的內容層次顯得淺薄了些。他的任官仕途並不順暢,隨著四處貶官,他遊歷了幾乎大半個中國,也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佳句。他走到哪裡、寫到哪裡,雖然無法佐以照片,但是筆下活靈活現地盡顯當地美景與心情,不正是現代的打卡行為。「我如果要找人一起去旅行,不會找李白去,他這個人不負責任、沒有現實感。我也不會去找杜甫,他這個人太苦了!如果是蘇東坡就很好,他會是一個很好的朋友,也是能讓一切變得有趣的人。」這是來自余光中先生對於蘇東坡至高的評價。 確實如此!這麼有趣的人,能把被外放四處的官場失志人生,過成遊山玩水的達觀生活,而又同時能把政務處理得讓人民崇敬,你對他能不佩服嗎?即便他的仕途坎坷,政治上的成就也未能對應到他的才華。但只要是學過中文的華人,沒有人會對他的作品完全陌生的,生活裡處處都能隨口說上幾句。離別時我們會說:「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當我們感慨世事變幻,就會想起:「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即使我們雄心萬丈時,我們也能說:「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當我們生活不順遂時,想要放浪江湖,就會不經意地吟唱出:「何時忘卻營營?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即使到了人生的盡頭,他也毫不忌諱的交代起後事:「……某垂老投荒,無復生還之望。春與長子邁訣,已處置後事矣。今到海南,首當做棺,次便做墓,乃留手疏與諸子,死則葬海外,生不契棺,死不扶柩,此一乃東坡之家風也。」這是他被貶儋州(海南)時,抱著客死異鄉的念頭。只是他未料得,自己竟愛上海南,他說:「我本儋耳人,寄生西蜀州。」已經高齡六十一歲的他,本以為自己能在海南終老,卻被朝廷召回。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人生如同一場旅遊,即便是誤入叢林或是身陷險地,但身旁眼之所見亦皆為奇景,此生僅此一回,為何?為誰?執迷。中秋之夜,讀「東坡」,雖開不了智慧,但也能沉醉其中:「酒醒還醉醉還醒,一笑人間古今。」雖然每一篇作品只是映射了當時東坡先生的感概,和一時的感受與情緒,但是他只是用了幾個字句,卻能讓後世如你我這般平凡之人產生共鳴。正因為每一篇都精確地描述了每個人在生命中可能的遭遇,代替我們說出了心裡的感受,讓我們不至於得獨自一人吞下所有的心情。於是,每每讀到這些前人的精確而優美的字句時,總是能撫慰我心。我曾經相信讀書的目的僅是創造自己謀生與處世的工具,現今的我更相信讀書更是透過他人生命的沉澱來反思自我的存在。
-
擁有獨處的時間
我覺得擁有獨處的時間很重要,一來可檢視自己,二來可以思考很多事情。因為獨處,才能心無旁騖,因為獨處,才可以找到一些盲點。不會因為其他人的意見,就混淆了自己的想法,當然,我們不用固執,也可以參考他人的意見之後,在獨處之中來思考自己的作為,相信一定會更好,相信這樣的方式會更有答案出現。 獨處,就是一個人,不去外面,不假他手,找一個屬於自己能安靜的地方安頓身心,以現在並不容易,因為小家庭住的都是大樓或是公寓,大家處在一個平面空間,做什麼只要發出聲響都會知道,或是抬頭一看,從書房看到客廳,或許也能知道另一個人在做什麼。如果需要隱私的人,其實最希望擁有的,就是獨處時間。 如何擁有獨處的時間?最好要先找一個獨處的空間,例如家裡建立起書房,或是找到可以使用的角落。當然,如果自己認為獨處的定義是找一個沒有認識自己的人,那麼圖書館或是咖啡廳之類的也可以考慮。畢竟有些人的房子不見得有書房或是閒置空間,那麼利用公共空間之類的也不錯,另一種方式是錯開家人的時間。 打造一間書房,一間屬於自己的空間,不見得要花費許多的錢,只要懂得利用空間,懂得斷捨離,就可以規劃一個好的空間。我之前,把儲藏室堆滿了書,我以為整理裝箱看起來整齊就是整理,沒想到,白白浪費了一個空間。後來,我將這些不再看的書通通賣掉,整理出來一個空間,把筆電帶去,就是一個獨處的地方。 擁有一個可以獨處的地方之後,更重要的,就是要有時間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我們窮其一生,許多時候都是為工作,為家庭,為其他人等,真正輪到自己的時間反而很少。所以,一有空檔,我們的內心就想休息,即使什麼事情都不做,待在一個地方發呆,其實也能讓平日的倦怠感消失,重新出發,不用被時間給綁住。 當然,要這樣做,首先要自己有意願,也要全心全意的去做,畢竟,要獨處,最重要的還是「心」,如果能夠讓自己的心靜下來,那麼第一步就成功了。其次,要讓獨處有個目的,那個目的當然不用太過嚴肅,可能是用那段時間來聽歌或看影片,或是閱讀一本書,那麼也可以讓心情放鬆,讓自己不用面對當下緊繃心情。 再來,可以檢視運用獨處我們獲得的是什麼,例如真正獲得放鬆的時間,或是擁有可以獨立思考的時間,那都是一件很棒的事情。還有,找到一個適合獨處的地方,然後打造一個舒適的環境,可以持續待在那邊。最後,試著去實踐而長久的維持,不見得時間要長,但能夠擁有那樣的時間很寶貴,那會讓你覺得擁有自己的時間,而不是被外界所限制,那是種自由,也是種進步,試著去嘗試看看就知道。許多事情我們都需要去嘗試,只要嘗試過後,就會獲得許多不同的人生體驗。
-
秋荷
秋風開始把荷塘掃除過去,許多荷葉就開始枯萎了,許多荷塘也逐漸空出空間,這時秋天的荷色在將凋未凋,秋荷帶著秋色的美感我喜歡,也許是秋風的關係,我覺得是最漂亮有風韻的,就如同風韻猶存的少婦,有著迷人的顏色。讓我想起鄭板橋有一首「秋荷」是這樣寫的:「秋荷獨後時,搖落見風姿。無力爭先發,非因後出奇。」詩裡還是透露出秋荷的奇美,並不輸先發的春荷,但無力的後發卻還有獨自的風姿,這也意味後發者也不至於不如。 詩人用文字還繪畫秋荷的美,但畫家除了畫出秋荷外,甚至還能以詩說話說出對荷的感念。 我也記得唐朝詩人陸龜蒙,用冷翠遺香來形容秋荷,他寫有一首「秋荷」:「蒲茸承露有佳色,茭葉束煙如效顰。盈盈一水不得渡,冷翠遺香愁向人。」是讓我覺得意外和驚豔的,因為可以配上盈盈一水,就有秋天的意思了,想不到這位也是農學家的詩人陸龜蒙也能善於駕馭文字而神來一筆。 夏日,荷花可以開到天邊一樣的寬闊無際,風一吹就宛如波浪洶湧般發出沙沙的聲音,不論遠近的荷花都在喧鬧的如千軍萬馬般,從遠遠的一端,起起伏伏,一波波一浪浪的推擠過來,然後向遠方推擠過去,呈現盛大的氣勢。賞荷人山人海,但我覺得等到秋荷時那是人變的最少的時候,不過賞秋荷卻是最適宜在荷塘邊沉思的時候,也許能咀嚼到齊白石眼中那「不染污泥邁眾芳,休嫌荷葉太無光。秋來猶有殘花艷,留著年年紙上香」的人生境界。 尤其是在秋高氣爽的時候,清淺似空出許多空下的荷塘,正好如鏡般,讓秋荷能好好臨鏡映照,看看自己的容顏,那種我們俗語說的明媚,卻是秋水中秋荷的最佳最美寫照,尤其是秋風如果配合的輕輕拂過,水中秋荷的美學就多了現代畫般的前衛視覺效果,一樣讓人著迷,甚至忘卻瑟瑟秋煞的愁向人想像了。 秋末,當人散去,晴空下的池塘所有留存下來的荷花,永遠已不如夏季荷花喧嘩熱鬧,這時池塘裡空出來許多池水,這些池水就宛如國畫中的留白,也給池塘秋季殘荷映照出一些意外的驚艷。
-
一九六三年八月十八日事件
著名哲學家馮友蘭教授回憶說,民國五年(1916年),他在北大當學生時,第一次到校長辦公室去見蔡元培先生。甫一進去,就感覺到蔡先生有一種「光風霽月」的氣象,而且滿屋子都是這種氣象。這就說明,一個人的「氣象」,別的人是可以感覺得到的。我初見洛夫先生時,的確也有這個感覺。在我現今的印象中,洛夫先生有王者氣象,他是詩歌的帝王,文學的帝王,誰都無法與之相比。 洛夫先生2018年3月19日病歿後,大約有十來天時間,我一直處於恍恍惚惚之中。說是沒有精神也不對,能吃能睡,正常讀書寫作,卻又總是感覺有一件什麼事情沒有做,總是感覺先生在暗中提醒我卻又未曾點明。 這就熬到了3月29日晚上,坐在電腦跟前,無緣無故地敲打出「先生問」幾個字--啊?這不正是我連日來起意寫一首紀念先生的詩歌嗎?於是順著思維,一路順溜地寫下去: 燕子山今春的花事如何 對門嶺上的油菜花旺不旺 我家房前那株年柑子 結的果多不多 聽說去年秋冬的雨水少 果子是不是有點苦 那樹柚子呢 柳丁呢 詩中寫到的花與果,的確是幾天前在衡南縣相市鄉燕子山洛夫舊居前舉行追思會時,親眼看到的各種植物。其時油菜花開得甚好,漫山遍野,金黃燦爛,讓人的心裏無端地柔軟。那株結滿果子卻無人採摘的樹,我不知道名字,請教了好幾個鄉親才知道俗名,至於學名卻沒有一個說得出來。 寫完「先生問」,思緒還在激情飄揚中,突然想到那年在衡陽雁城賓館,先生與我兩人敘談的情景。他先是問及我的年齡,回答1963年8月,他突然呵呵呵地笑了起來,我莫名其妙,傻愣愣地看著他。這是我見他笑得最酣暢的一次,往常他雖然也笑,但都有所節制,適可而止,因為他平時給人的印象,有一種天生的不怒自威。待笑夠了,他才緩緩地告訴我,正是那年那月,他在臺北宜蘭縣平溪鄉,與詩友瘂弦、商禽、辛郁、楚戈,還有正在臺灣師範大學念博士的韓國詩人許世旭,在一個深谷澗水裸泳並攝影留念。 先生說,那天正是我的女兒莫非的周歲生日,他們是應我們的邀請前來慶賀。除了我以外,他們都還沒有結婚,甚至都還沒有女朋友。幾條大漢就像歐陽修〈醉翁亭記〉說的那樣:「觥籌交錯,起坐而喧嘩者,眾賓歡也。」旁邊的廚房裡,我妻子和一位姓遊的漂亮小姐在忙活著。喝完酒,吃過飯,大家商議去爬山。但游小姐告訴我們,附近山谷中有一口深潭,水色澄碧,人跡罕至,可以游泳。大家都是三十多歲的年輕人,精力旺盛得不得了,全部接受游小姐的建議--游泳去!走了半個多小時,一看的確是常人不到之處,不但風景殊佳,而且蟬鳴聲讓山谷顯得格外幽靜。可問題也隨之而來,我們都沒有帶游泳褲,如何是好?這時候,只聽商禽一聲吆喝:「這樣的荒天野地,要什麼游泳褲?脫吧!」然後第一個脫得精光,跳進了深潭之中。我們也一個個效法,成了浪裏白條,只有不會水的辛鬱在淺水處遊玩。遊累了,我們都躺在沙灘上曬太陽,許世旭拿出相機來拍照。開始大家面面相覷,集體裸泳就已經驚世駭俗了,如果再拍裸體照,那不成了花花公子嗎?但是既然裸泳了,又有什麼可怕的呢?國外不也有天體浴場嗎?我們只能算是在臺灣這個小島上,做第一個吃螃蟹者吧?拍第一張照片時,瘂弦還摘了一片水薑花葉子將私處遮蓋,第二張大家根本無所顧忌,一個個抬頭挺胸,在鏡頭下毫無羞澀地擺出各種姿勢,顯示男子漢大丈夫的體魄,只是每個人都將雙腿夾得緊緊的--畢竟還是中國人嘛! 「這都是我們年輕時的荒唐事,現在回想起來,只是覺得灑脫得有趣,灑脫得近乎胡鬧。」先生說完這番話,有人敲門,來客了,我們的交談戛然而止。 時隔多年,我在晴好居回憶這樁趣事,邊笑邊輕鬆地照錄下先生的語氣,完成了〈先生說〉這首詩,與前面的〈先生問〉組合在一起,便成了〈先生問與說(二首)〉。北京中詩網翌日推出,新湖南用戶端接踵而上,又有新浪微博、今日頭條的支持,流覽量很快過了10萬+,用一句「好評如潮」不算過份吧? 5月初,有朋友建議將這兩首詩請人朗誦,可能更加好玩,我立即想到了曾在青海油田電視臺工作時的同事、國家一級播音員何曦霞。5月11日,中詩網音訊頻道上傳後,半天流覽量即過5萬+,接著人氣刷刷刷地往上飆升。 又過幾天,晚上閑來無事,翻讀洛夫先生散文集《大河的潛流》,見目錄有〈裸泳記〉,趕緊找到這一篇--我的天!他們當年在臺北平溪裸泳那天,正是1963年8月18日中午,而那一天那一刻,不剛好就是我出生的時辰麼?怎麼會這麼巧呢?記得他當初給我說這件事時,並沒有問及我的生辰具體日期。 那是一九六三年八月 我們在千里之外的台島 開著所謂的風氣 或者說敢為人所不敢為 你在家鄉湖南衡陽 一個名叫茅洞橋的鎮上 呵呵呵 發出了 嬰兒的第一聲啼哭 請注意我最初寫詩時的胡謅,居然 與民間習俗生辰八字神奇地對應上了 ,尤其是「嬰兒的第一聲啼哭」,簡直就是金口預言啊!如果在這之前知道是十八日,我一定會寫進去的。難道歷史真的有這樣的機緣巧合?這恐怕是我和洛夫先生都沒有想到的。看來以後不能隨便亂說話了!冥冥之中一定有我們不知道的東西。 我將這事發到微友圈,大家都感到的確不可思議,從各個角度進行論述,給我提供了許多有益的思考。何曦霞是前述事件的親歷者,說:「這不僅僅是一種巧合,更應視為你與洛夫先生有一種割不斷的情緣,或者說你們倆有某種心靈感應、心氣相通吧!」她建議將「十八日」三個字加上,重新錄製一遍。但我想了想,還是保留這個缺憾吧!
-
看海之必要
住在內陸的人很少有看海的機會,所以一個大湖就叫海,例如青海和雲南的洱海,我們常住在島上的人,卻不一定常常親近海,你有多久沒看海了?台灣西海岸聞名沙灘處處,夏天在台中大安看沙雕,隨著風雨侵蝕,沙雕上的藝術造型漸漸模糊,想起前次和家人同來已是二十年以上。 也想起彰化的王功、漢寶這一帶的濕地和養蚵場,那是去年,彰化作家康原老師帶領一群中部的作家來看海,沙灘螃蟹退潮時全隊出籠,沙地上變化成無數的抽象畫,每一幅都是螃蟹巧奪天工的創作。 西南海岸的沙灘退潮時,腳踏沙地就像踩在軟綿綿的地毯上,看海還是必要,那是為了使心靈更為開闊,海岸的植物大多是木麻黃、黃槿當防風林,附近還有許多捕魚人留下的工具。到了秋冬更可見候鳥紛紛飛來,尤其是南部海岸的黑面琵鷺,麻豆人將黑面琵鷺的圖案燒印在瓷器的咖啡杯上面,令人愛不釋手,一杯咖啡在手,和黑面琵鷺共飲,也是人生一大樂事啊。 我也愛聽故事,海岸人生有喜有悲,小漁港的漁夫也有滿載而歸的喜悅,一家老小常得溫飽,也有空船而回的時候。海釣者亦然,某回下午到海岸,正好一群釣者從防風林走道陸地上來,相問豐收否,都攤開雙手說冇啦!更傳奇的是挖貝類的一位清水區當地男子,被海水滅頂失蹤了,村庄裡出動許多人尋找不著,他妻子求神問佛,有位乩童指示她丈夫屍體被海流帶到更遠的大甲海濱的某塊大石頭邊,婦人依指示和親朋去尋找丈夫,終於找到了,哀傷之餘,親友感嘆:「至少找到人了。」 大學即將結束的最後一年,我們的畢業旅行到了墾丁國家公園,晚上入住墾丁青年活動中心,一夜的晚會折騰了精神,到了十二點大家紛紛入睡,也不知睡了多久,門板不斷地晃動吵雜,我被鬼壓床了,我只有一心唸觀世音菩薩,約莫是十分鐘吧,那種騷動才停止。 第二天問同學,都說:「昨天晚上很安靜啊,很好睡呀!你見鬼了?」出門一看,海岸就在不遠處,有同學說:「你不知道呀,這地方以前是墓地。」我相信。更早以前參加一個宗教夏令營,也是因為疲累又睡眠不足,半夜也遇過「鬼壓床」,但我寧願相信科學的說法,從此再沒遇到過。 從前在小金門當兵,退伍前一個月任務已交接,每日下午必自山上的營區跑到海岸邊,在濱海的車轍道上踩著穩健的步伐,享受揮汗的樂趣,對於未來充滿希望,因為練壯身體就是一大本錢,而非養尊處優。 在海濱我時常仰天長嘯,或高歌一曲,把煩惱拋到九霄雲外,海濱如此療癒,這是看海之必要。
-
面罩下的朝陽
1 面孔的束縛擋不住海風的吹拂, 無端的惶恐牽絆不住前行的腳步, 海雲堆積出一片天空的嫣紅。 2 礁石與浪花的邂逅, 海鷗與遠方的交融, 一聲汽笛,漁歌在月光下啟程。 3 退去的潮水映著殘陽暉光, 浪花的奔跑帶走連日的徬徨, 舉目遠方,一定有自由的模樣。 4 從深海乘風隨浪而來, 勾畫出斑斕的色彩, 一切終會過去,一切終將到來。 5 金色的沙灘如同無垠的稻田, 自由的氣息伴著狂野的懷念, 前方,海鷗展翅組成一點點白帆。
-
生病的爸爸
「妳爸爸可能是輕微中風,要趕快送他去醫院。」爸爸的好友親口告訴阿美這個事實。 不要讓妳爸爸太累,那家雜貨店真的該考慮要不要租給別人。 阿美聽了之後,心頭一震,她沒想到平時看起來健康的爸爸竟然中風了,這意外來的太突然,卻又逼的她毫無預警去接受自己不想聽到的答案。 阿美看到坐在計程車上正趕往醫院的爸爸,一臉的茫然,似乎無法接受發生在自己身上的結果,但他只能去醫院讓醫生幫他做治療,以免錯失黃金治療期。 「妳爸爸打電話來找我聊天時,講話已經有口齒不清的情形,他一開始還不願意去醫院,在經過我不斷勸說後,他才肯去醫院。」爸爸的好友慢慢說出當時的情形讓阿美了解。 而媽媽當天聽到爸爸中風的情形,擔心得心臟病當場發作,所幸醫生搶救及時,媽媽才沒發生不可挽救的遺撼,阿美的大哥也在聽到消息後,立刻趕了回來,全家人雖然驚慌,但還算冷靜,輪流去陪伴爸爸,讓爸爸不至於覺得孤單。 爸爸之前忙碌時,每天都能睡得很安穩,中風之後,無法像之前做太多粗重的工作,而且每天還要定期復健,雖然空出了很多時間,他卻失去生活重心,間接地引起他失眠的症狀,無奈之下,只能讓他多找朋友聊天,讓他不要有太大的失落感。 在經過一段時間的復健後,阿美的爸爸慢慢的有好轉,講話的部份已恢復正常,走路必須靠著拐杖才能行走,其實他是個不服輸的人,就算子女希望他將雜貨店的店面租出,而他依然等到自己的身體復健到已經快好的時候,又偷偷重新回到雜貨店工作,讓兒女感到無奈,但又不得已從旁幫助他。 不過,自從他開始忙碌之後,失眠的症狀又好了起來,或許忙碌才能真正治好他的失眠,因為內心找到精神寄託才是治好他失眠的最佳良藥。 而那間陪著阿美長大的雜貨店,父母嘴巴上說要租,但卻是一拖再拖的拖了好幾年,所以阿美也不再去說什麼,讓父母去做決定就好。 「我今天有去廟裡抽一支籤,籤詩上告訴我想來租店面的人可能生意會做不起來,所以我還是要再三考慮。」媽媽語氣慎重的說著。 「生意做不起來……,每次只要有人想來租店面,妳都能夠想出一堆理由來挑剔。」阿美的心裡一直嘀咕著。 阿美的媽媽其實內心還是不願將店面租人,所以總是找了很多藉口拖延時間,阿美其實都能看透媽媽的心思,但不去說破,幾番爭執下,阿美還是幫忙父母打理雜貨店的工作。 看著父母在雜貨店忙碌的背影,阿美知道,這家雜貨店有著他們太多的回憶,默默的在身邊支持他們,反而能讓他們在生活上找到方向。 「有空時記得常來捧場……。」阿美的父母微笑著跟客人聊天。 看著父母的笑容,阿美發現忙碌充實的生活已讓父母又重新找到充滿活力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