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文學
-
眾虎迴避的日子
在民間,長輩們辦事選日子,必得先翻農民曆,那一本薄薄的小書是生活的指導老師,與庶民生活的密切程度等同今日的Google大神,可以徵詢,可以解惑。 包括告訴你,當日哪一個生肖犯沖。然而,不管哪天嫁娶辦喜事,屬虎的都要迴避,簡單講就是屬虎的天天犯沖。若說老虎長得兇狠,面相難看,我倒覺得牠圓圓短短的耳朵很可愛,全身的黑紋是書法家勾出來的線條,左右張開的虎鬚像打開的手掌向全世界打招呼,一走起台步,氣場超強,無人能敵。但幾個成語讀下來,虎口逃生、為虎作倀、引虎入室等,牠的負面形象隱約可見,想必這也成了屬虎的宿命。 據說婚嫁當天,新娘神最大,於是,為避免犯沖,連伴郎伴娘都不能找屬虎的。新娘進門那一刻,彷彿「威-武-」聲起,眾虎早已被告知要自動迴避。新娘未娶進門前,要先派一個屬龍的小男孩去新房滾床。新娘駕到,屬龍的被指定端著橘子,請新娘下轎。之後,凡事要進出新娘房,屬龍的是首選。任務達成後,他還可以收到一個大紅包。 十二生肖裡,虎還領先龍兩個席位,但凡是與龍沾上邊者諸事大吉,虎則從不會被列入參與名單,龍虎兩者地位懸殊,讓所有的虎女虎子心有不平,如此的切身之憾,從小到大不管幾歲,永無翻身之日。 那年,小叔生了個小虎女,我們開了一輛車北上探望,途中才發現婆婆、先生、小姑、大姪女和我,一行五人全都屬虎,細數起來,加上公公,全家十五個人,竟有七隻老虎,真是虎虎生風的一家! 好不容易盼到大伯娶媳婦。那一天,照例這個眾虎迴避的傳統戲碼又要上演了。當新郎挽著如花的新娘下車,沿著小徑走來時,原本在客廳談天說笑的家人一哄而散,瞬間,不到一坪迴轉空間的小廚房擠滿了群虎,那擠不進去的落荒逃出家門,安分地找個角落躲起來,像那巧遇皇帝出巡的卑微小老百姓。不懂的孩子手長腳長,伸出脖子,越線,也被大人的手勾回來,他兩眼直盯著前方的熱鬧不放棄,嘴裏不甘心地問「為什麼?」一時也不好說,總不能說「你屬虎,是不祥之物」吧? 小說「油麻菜籽」裡的情節,女兒要出嫁的當天,犯沖的母親不能親自送女兒,於是女兒貼心地在前一天先穿上婚紗給母親看。無形之中,民間習俗的種種忌諱,總是改寫了我們的生活樣貌。 有一年,朋友的女兒要訂婚,想找個可以幫忙拍照的人,正巧他找的那幾個人都是同一屆的,全屬虎,一個個被淘汰出局,簡直比找女婿還困難! 當然,也有難得的時刻,虎大爺和虎小姐混在喜氣洋洋的人群裏,沒人想起,也就那樣馬馬虎虎地圓滿了一樁喜事。 我也是虎輩中人,最了解屬虎的心情。小時候,當我一生起氣來,旁人用國語說我是母老虎,用閩南語則喊我「虎霸母」。現在當姑婆了,更成那童話裡虎姑婆的真人版。 人生什麼都可以改,就只有姓氏與生肖不能改,屬虎的總在歡樂的喜事裏被提醒。縱然心有不甘,還好在其他的領域裡,虎行天下,誰也攔不住。
-
江紅山靜
照長空一輪夕紅, 洒淡水滿江火紅, 染長空雲彩絢麗, 襯觀音一山沉靜。 都說海枯石爛, 若是山水有情, 山水亦老。
-
靜
說不出的心情 以沉默替代 翻起沉寂多時的書櫃 歷史摻雜著無聲的嘆息 大江南北 黃土狂沙 背後隱藏著凋零的花朵
-
《我是盧武鉉》觀後感
近日看了韓國《我是盧武鉉》紀錄片,講述韓國已故的前總統盧武鉉,他戲劇化、傳奇的政治生涯,從支持率僅有2%的倒數第一候選人,最後成功走向韓國總統大位。 盧武鉉被稱為「平民總統」、「草根總統」,出身清寒、高職畢業的學歷使他成為韓國史上學歷最低的代表人。他靠自學通過司法考試,成為法官,曾與現任韓國總統文在寅,一同替社會運動受迫害的學生打官司,建立了他公正不阿、站在人民角度的形象。且風格有別於一般領導人,他直白又直接的表達方式,深植人心。他在部分韓國人民心中是最清廉的總統,但最終自戕結束戲劇化的一生。 觀影後心情一直有點鬱悶,對這位「平民總統」有更多認識的同時,也不停地思索政治和轉型正義對人們的重要性,當然不僅限於韓國,台灣已經深陷其討論好多些日子了。韓國在轉型正義的路上一直走得轟轟烈烈,被稱是「用百米的速度在跑馬拉松」,從最為人熟知的「518光州事件」到「六月民主運動」,韓國人民的民主意識高漲,無數的抗爭、犧牲才換來現在的生活,像盧武鉉這樣站在人民角度、肯為大眾犧牲的人,實屬難得可貴。 從紀錄片不難看出盧武鉉是個自尊心頗高的人,因學歷受質疑時,也會適時地表露情緒。他在面對當時黨內的競爭對手、針對他的老丈人是左派份子的指控時,他的回覆很堅定,說他不可能因為丈人的行為而拋下妻子、自己更沒有左派的意識及極端行為,憤怒語氣中又帶有悲傷,讓人感到格外真實。他的人格魅力毋庸置疑,歷史上多數領導人亦是如此,像希特勒、委內瑞拉的查維茲等都屬魅力型領袖。盧武鉉從起初2%支持率,最終成為大韓民國總統,他身上的草根性、真程度與凝聚人心的能力是最大利器,他雖學歷不高,但他與文在寅替「釜林事件」學生打官司的經歷,人民自然看在眼裡。 我認為盧武鉉的當選、殞落,是韓國民主的表徵和領頭羊,雖有另一派說法,認為他是韓國現任政府清算前任政府的犧牲品、民主的失敗,意指李明博政權「秋後算賬」下的政治犧牲品。盧武鉉以清廉走入政壇,以貪污之嫌自殺身亡,但電影中民眾在雨中哀悼的畫面,反映了至少在部分人心中,盧武鉉仍有不可取代的地位。2013年韓國Research View的民調顯示,在對朴正熙、金大中、盧武鉉、李明博和朴槿惠,五位歷任總統的好感度中,以盧武鉉居首。其實,在了解韓果政壇和歷史後,此結果並不意外;但我反思,若在台灣進行相同民調,從蔣中正到現任總統呢?大家心中自有答案。 新聞報導常說南韓總統有「卸任魔咒」?總統都免不了牢獄之災?像文在寅上台後,前任總統李明博被以貪污、受賄等罪名判定有罪;多數媒體說文在寅在替盧武鉉報仇,但這點可能只有他自己心裡清楚。我曾看過一部韓國電影《共犯者們》,內容圍繞2008年李明博上台、至朴槿惠接任期間,以「新自由主義」之由,所展開的媒體壟斷政策。韓國人民可能因過往被壓迫的記憶、而對歷史的過錯、轉型正義格外追究,使韓國總統逃不過官司之禍,某種程度也可能代表人們願意正視領導人的錯誤、也可從中學到教訓。但在牽扯到政治,這個為追求公正、公平的追究行為,是否全然為其理由,可能沒法武斷定義。 這讓我思考到在台灣的轉型正義,雖《我是盧武鉉》未牽涉過多相關議題,但覺得是他建立了人民對民主的意識與形象、建立了天秤,且他在政見會上發表,請報紙媒體不要介入選舉,我覺得他很有勇氣,政媒掛鉤此事的界線一直很模糊,人們也未必會提及。不過我也佩服韓國媒體人,敢在可能有政治色彩的爭議下拍出此電影,另外像是《總統致命一擊》這類、用黑色幽默講述總統遇刺事件,在台灣難以想像;韓國直到2017朴槿惠結束任期前,媒體仍受到黨政軍控制,在此情況下仍可發展出興盛的影視產業並不容易。 最後,我對盧武鉉在競選時主張的「東西和睦」政見(和平繁榮政策)有深刻印象和體悟,因為不論韓國或各國人民,選出領導人的最終目的都只為能繁榮並和平生活,訴求說來樸實、簡單,但實際做到卻很難,但面對這必要的核心難題,有多少領導者願意以己、以黨之力,助所有人民過上好日子呢? 就算讀者對韓國政壇、歷史未必足夠了解,但也可以省思,並套入現今生活,歷史是否不斷在重複上演?物質生活進步的同時,人們的心理跟上了嗎?
-
都付笑談中
桂花的香氣走入室內了,一大早的客廳,我的嗅覺滿滿芬芳。 這是冬季尚未完全離開的日子,桂花盆栽,買在除夕夜的前一天,當時為了買過年應景的萬年青而走入花店。見到女老闆親切的問候,又見到亂中有序的花朵與苗圃植物,瞬間忽然想起家中凋零的桂花樹,於是向女老闆詢問,確定有現貨時,我買下了一盆桂花。 「已經開花了。」女老闆接手給我時,這樣說。 冬季未離,春季未至,從不曾知曉,這個季節也能走向一樹盛開的桂花。我對桂花樹最深的印象,是在山中,那時的萬叔公家大門口外,栽種一棵矮小的桂花樹,只在秋天季節,一年一度的幽香。萬叔公是外公最小的弟弟,兩個人的小屋,在山中,相依相伴著比鄰而居,山中人家多半都是一樣的,紅磚瓦小屋,依山而建;植栽著的果樹,沿著翠巒稜線拔地而起。即將結束「今天」的每一個夜晚,晚餐後,大人們在庭院裡閒話家常,說起春夏秋冬裡,對季節性食蔬的收成期待,因為收成有限,不見得會請大盤商來估價,說到這裡,外婆表情沮喪。但茶樹就不同了,茶葉的豐收,即使不販賣售出,也能在新鮮茶葉採收後,委託製茶工廠揉捻、烘烤。綠葉的內裡徹底脫去水分後變得乾脆,裝袋裝罐等的精美包裝完成,再來個自用送禮兩相宜。大人們聊著天,我與幾個手足則在一旁玩耍,常常玩著玩著,便不知不覺,來到了萬叔公植栽的,那棵桂花樹下。 取來落花落葉,我與玩伴們物盡其用地,玩起家家酒,有人扮演廚師,有人扮演用餐的消費者。我們的對話,都付笑談中,而遠方,時不時傳來大人們的笑語,聲音宏亮卻不夠清晰,不知道是什麼樣的話題,讓他們都付笑談中?答案如歲月般無聲。夜涼如水,光陰荏苒,我在成長的過程中,度過了許多夜涼如水的日子,大人們也一樣啊!我們成長了,他們衰老了。我用豁達的心情去回味無窮那些悲歡離合的往昔,大人們會不會與我相同,很多年很多年以後,只是淡然地,像與世無爭般的,將喜怒哀樂都付笑談中? 大人的世界裡,外婆總是說得口沫橫飛,倘若我距離大人們不算遠,便能夠聽得津津有味,然而多半距離是遙遠的,距離遠的時候,我沉浸在自己家家酒的世界,藉由落花與落葉,演出悲歡離合的故事。 春去秋來,歲月如梭,我走得很遠了,已經離開童年,抵達遲暮之年。人生半百,意味著什麼呢?我想了三秒鐘,「鏘鏘!」我靈機一動,答案當然是更年期更近一步囉!更年期到了,我對許多喜怒哀樂的往事,看法也漸漸豁達了,開心的,就封存心中,惱人的嘛……就選擇遺忘,若忘不掉的話,還是像「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讓時間沖淡一切一樣地,說一說笑一笑,過去了就好了?
-
歲月靜好
我在這裡等你 我在下午等你 我在小小蛋糕裡 透露著幸福密碼 誰叫我們是天生一對 這焦糖海鹽生乳酪 微甜稍微酸一點鹹 像極了婚姻裡的滋味 挖了一口安放在嘴巴 讓蛋糕想透露的愛意 一層一層層如浪花般堆疊 啜飲一小口去了冰的紅茶 化掉了婚姻生活裡所有不滿與摩擦 一場看似儀式感十足的英式下午茶 似乎填滿了空巢所有的不安與尷尬
-
以真鑑情
〈夢〉/顏曉曉 擁一席春天 躺臥在花語鳥鳴 夜夜皆安眠 〈寫詩〉/劉金雄 文思缽裡磨 詞彙骨折的聲響 韻腳兼斷句 〈幻色〉/微雨山嵐 撒下柔窗光 層疊虛無色透影 魅惑魂飄渺 〈忘情〉/林明樹 竹舟漁釣翁 竟日悠遊潭水中 撐篙倚清風 〈桐花〉/林美雪 留不住容顏 隨風飄落天地間 宛若千堆雪 〈怡然〉/林錦绣 如歌的歲月 悠然自適隨風揚 擁絲縷清歡 〈老梅石槽〉/許靜華 青苔風雨疊 堆積石槽海岸綠 絲絨碧霞毯 〈母親〉/陳月霞 照亮幽暗路 溫柔光芒永不熄 親恩似星辰 〈聽說〉/陳文卿 他們說梅雨 碰到一滴讓心碎 聽候晴光臨 〈蟬情〉/朱嵩山 曲嗄覓同志 十寒孤蟄一暑嘶 情喚尋相知 〈夕照〉/史材鐺 風雲戲江水 影伴船家起波粼 聲繞山日斜 〈雨中〉/南橋思 撐傘隨意走 心情遠近任飄落 翠綠眼前過 〈滌塵〉/王筠筑 夜雨星月沒 朝陽晨曦穿雲射 滌心靈澄澈 〈迷霧〉/洪榮利 南風又輕吹 白霧飛煙淚眼催 伊人幾時歸
-
山水探索歷程
自兩岸小三通,跨出島嶼,踏上神州,壯麗山水,無遠弗屆。縱情真山實水的迴旋,領略那種陶然忘機、心曠神怡之樂。寄情山水於時空冥想中,在遊歷體驗的實存世界,視覺、觸覺與感覺的交融重疊,悠遊山水的暢神,開闊觀察的視野,擴展思維的空間,印證「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真知灼見的至理名言。大自然的山和水是客觀世界中兩種不同的意象,常能觸動內心深沉的感受,孔子曾說:「仁者樂山,智者樂水」,山象徵靜穆的心境,水表露靈動的思潮,人的情思意境化入山水之中,給山水以藝術的比擬與象徵。雖不同的時代、地域有不同的精神思想,在山水的審美意義也因其時代、地域的觀念和情趣之局限性,乃指引後人欣賞的態度和方向影響深遠。大自然的浩瀚和變化莫測,在受之於眼,遊之於心,深刻的「看」中,可以發現新奇與壯美,激發內心的真實情感,賦予山水一種人生的寄寓,抒發一己的思維,體現對山水謳歌的激情。因而山水之美在於神,山水之貴在於品,山水蘊藏無限的趣味與無窮的魅力,令人無盡的探索與追尋。 意象是「藝術表達前的心中意象」,寄托著人生境界和難以言傳的內心體察。意中之象是由感覺、想像和表現意圖所呈現的形象,藉「象」來表達畫者的「意」,而不是視覺虛表的描繪,是性靈感悟、現實體驗的昇華。所謂境生於象外,乃思想與情感的寄寓。對客觀自然景物的實與主觀自我情思的虛,交融滲化,透過觀察理解,進行概括提煉,作出取捨選擇,傳遞內心的真切感受,而非客觀的寫實,是主客觀渾然一體,具有象徵意義而有別於自然形象的山水。由於寫生易受客觀景象的約束,恐會是一種再現,轉以寫意性主觀表現為主。意象裡凝聚著對於山水獨特的觀察感知,表現出那種強烈的內心衝動和激情,以及對意境的追求。意境是繪畫的靈魂,是理想在藝術作品的實現,蘊藏在形象之中,由意象組成,將象外之意與畫中之旨的統合就是意境,因有深邃的內涵,才能有尋繹不盡的意味。由此,藉山水的特性,形塑意象,經營意境,抒發感悟,馳騁想像,寄託懷抱,是內在情感淬煉的反射,同時也是和山水的對話。 有感藝術表相、形式隨著科技的發展、時代的潮流、社會的變遷,反映出思想觀念的變革、審美理念的轉向。領悟到繪畫是思想觀念與技巧的結晶,在於發現大自然美的意趣表達。山與水的組合存在著不同的形態,是我們觀察、學習、研究、取材、表現,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泉源。從選用任何工具、媒材結合技法的探索與實驗,融入心中感悟,通過理念訴求及多種技法匯集並用的製作,尋覓一種契合自我的表現形式。 藝術貴在創新與求變,改變是創新的必然結果。深知創新之不易,絕非偶然可得,必須到真山實水中去靜觀與聆聽,方體會出山水「壯麗」的超然顯現神聖而崇高,源於自然天成。在神與境會,胸中自然孕育山水生動的神韻,並敢於實踐,使得自己的心性逐漸成熟發展,才能跳出舊有的模式,以自己的感悟作畫。所謂「象由心生」,乃隨心所欲表現出自內心深處湧現的意象而言。不守陳規,勇於探索,不受固定材料與形式的束縛,作畫中出乎意料的偶然性與隨機性效果,因勢利導處理,將山水的體驗、記憶、理解與想像之後進行深入純化。畫作雖源自傳統山水形象的題材,但非真山真水的描繪,只是捕捉一種稍縱即逝的情感與意念或胸中丘壑,畫面不力求完整,隨著自身的意志而變化。山水的組合雖有形,卻非自然之常形,傳達以實出虛,虛實結合的精神概念,體認虛空比實有還要更大更多的內涵,虛實的巧妙應用讓人想得更多,可無限的伸展,達到可意會而不可言談的境界。 藝術是博大精深的,只有開放自己的心靈,解脫舊有的桎梏,視野才會無限寬廣。畫作必須富有新意,以情感人。創新與改變是自然而然形成的。科技的突飛猛進,為繪畫注入新的活力。當攝影用真實精確無誤的圖像再現,突破傳統繪畫圖像的逼真,卻使繪畫遠離眼睛所見,灌注情感表達眼睛所看不見的世界,變得更強而有力,也成繪畫表現中的工具。而版畫的複製藝術出現,消弭繪畫作品源自作者的原創性,是世界上獨特且不可複製的藝術價值規範,改變了原創與複製之間模糊的界線,漸趨大眾化與商品化。數位時代又使畫面呈現科技化虛擬感,讓作品的鑑賞方式變得更為多元多樣化,繪畫的領域大大的拓展寬廣了。正說明繪畫與時代的發展、科技的發達、人的生活息息相關,將來會變成什麼樣子?現唯一能確定的就是一切將會改變。 繪畫原是人類心靈的反映,思想、感受與意趣的表現,是相當個性化、多元化的創作活動,它由生活在鄉土文化的土壤上孕育出來,不管你怎麼變,怎麼做,繪畫總是無法擺脫生活環境潛移默化的影響,就無意中自然流露。它是一條不斷探索的路。對於繪畫,每一個人都具有藝術的表現才能,都有潛在的能量。只因觀察點、喜好各有不同,各有不同的觀念和態度,不同的理解和執著,作畫的動機與目的又各自不同,所畫的風格也就殊異而有所長短。每一種藝術形式,每一個創作者都是獨特的,都以各自的方式來表達,但都須經歷一個摸索、思考、汲取、試探與不斷革新的過程,藉由技巧,將思想入畫,通過繪畫創作來表現對人生與時代的體驗和省思。因此,畫作是對自然不同感悟的呈現,反映其理想的真實面貌,傳達一種洋溢著濃厚大自然氣息、空靈靜穆的山水。在傳統中,「空」與「白」介於存在與不存在之間,畫面的空白,透過人的自由聯想和情趣,出現不同的感受與情懷。藉空白來放飛人的想像,讓有限空間的畫面中創造出無限感,呈現虛無空靈的意象。少了空白,虛實對應就不易感覺出來。畫中實處求山,虛處求水,實中有虛,虛中有實,產生參差離合與陰陽虛實的變化,從而實中求實,虛中求虛,在虛實相生互補中獲得生機,形成求動勢、講層次、重神韻。以視覺為實,神遇為虛,達到近視無物,遠觀則甚為真實的藝術效果。它不是山水的解析和剝離,是內化和交融,心與境的合一,是人與自然的有機混合體。不是實體的或實體的暗示,而是無窮無盡的遐想。實踐中也領悟到「空」不一定要用留白來著相,虛也不是完全空白。 畫作是不宜用文字說明的,只能用眼睛、用心靈去感悟。雖然視覺是我們看待山水的認知,但也束縛甚至影響我們對於山水的理解。一幅畫如將所有細節都表現出來,也會使人感到乏味。何妨以既熟悉又陌生的景象,用虛幻或隱約的方式,讓畫面呈朦朧又飄渺,使山水變得可見又像雲霧中的視覺景象,營造一種模糊不確定的氛圍,提供一個心靈空間,讓觀者海闊天空地翱翔。當一件作品產生後,就與畫者脫離了,想像力變成作品與觀者溝通的橋樑,觀者可依照自己的觀感、喜好,去與作品連結來完成畫面。觀者經由欣賞時的聯想與思索,結合自身因素,發揮想像力,來喚醒對於某種景象的記憶。透過眼與心連結,有了想像,觀者從虛而生實的景象,就會有神奇超凡的境界和意境。也可在自己腦海中形塑出一個屬於自己的意象,創造出「另」一個充滿生機的山水形象,為畫面帶來無限延展性與多樣化的風貌。一旦畫中加入人煙等諸元素,將會一下子把觀者從夢境中拉回現實來。盡量避開畫題主觀引領,換一種思考的方式,把作品的詮釋空間全留給觀者。觀者是詮釋者,透過畫面的描繪,來與畫者作心靈的感應產生共鳴和共享。觀者因生活閱歷不同,文化不同,對作品的理解、感受也就不同。 一幅畫往往是內涵與心境的象徵。畫得好看並不難,不過是技法熟練高超而已。然境界不應只有高度,更要有深度、廣度。畫到某種程度並非表現他的技巧,也顯現本身的學養與精神。好的作品是靈氣的凝結,不能只在媒材與技術上刻意求新求變,或對生活真切獨特的感受與紀錄,同時,它還須有深刻雋永的哲理性內涵,在直抒胸臆、想像中,尚存可遇不可求的現實。對我而言,難度太大了,憑努力或許能達到精,但不能妙。精可言傳,妙不可言又談何容易。想得出,卻作不到,總是表現不出來,終歸失敗。期間帶來許多苦惱,但如果沒有苦惱,創作生命就停頓了。因此,想畫出滿意的作品,也許會出現在後頭的可能,就這樣默默地一路走下去。在無止境的探索中,體會出不能急於求成,有捨才能有所得,也不必為既定的僵化規範所束縛。曾不計成敗,不惜用舊作來實驗,嘗試融合多種技法複合製作,以求新意。深切體會繪畫從發現與感悟開始,其關鍵在於真情兩字。畫作只是個人對山水探索的紀錄。 現代功利主義,在「虛妄」與「實在」界線模糊時,作品與垃圾,幾乎越來越難以釐清,作品與垃圾大同小異,垃圾可變作品,愛者視同珍寶;藐視者則無動於衷,作品棄如垃圾,因而對現實的得失與成敗皆毫無意義。就繪畫而言,發現國人對審美情調,受祥瑞理想觀的民族風尚導引下,品味未必是衡量藝術的標準,欣賞也很單純,只有喜歡與不喜歡,總喜愛以富貴、甜美氣息這一傳統象徵意義為題材的畫,畫不過是作為賞心悅目,用於補壁裝飾之物而已。 個人以教書餬口,回想大概也只能幹這一行,別無選擇。人貴自知,從不作非分之想,也無抱負。退休時,歸還專科教室的管理使用,清理與檢視三十年堆存遺忘了曾經探索實驗歷程的千幅之作,慚愧,不過爾爾。覺醒畫作如泥上指爪,可有,也可無,存廢更應不在意,無疑庸人自擾。若將畫作燒毀,既免存廢整理的困擾,又減少文化垃圾。然燒毀過程確實費工累人,事畢,雲淡風輕。原來,畫畫源於興趣,有了興趣,就會自得其樂,樂在其中而樂此不疲。因此,畫自己的畫,不一定要畫什麼或怎麼畫?這些都無關緊要。想畫什麼就畫什麼,興之所至,信手拈來,隨心所欲地盡情的揮灑,如此而已。只不過嚮往山水清境,那與世無爭的逸趣。抱著弱水三千,只飲一瓢,在平凡生活中藉此遣興自娛之餘,尚能得享性情的本然與真實的自在。
-
金樽的黃昏
今年三月,百花在沉寂之後,繽紛燦爛;與此同時,國際面臨巨大的動盪。索性選擇一個黃昏,獨往金樽漁港,面朝大海,看潮起潮落,以此舒解憂愁。 一隻大白鷺不知來自何方?牠緩緩地掠過海的一方,風兒依戀地跟隨著……或前或後。我好像也變成了一隻鳥,展開翅膀,自由飛翔。 停在休憩區,試圖由上俯瞰整個金樽的陸連島。遠遠的,純淨的沙灘為天邊的金光所罩住。綠島則露出朦朧的身影,酷似一隻俯臥的雄獅,昂首望向幻變的上空,一面深情地凝視著前方,彷彿正要跟久違的朋友寒暄一番。 而我突然心中充塞著莫名的感動和空想,覺得眼前這一幅臺灣唯一現在進行式的陸連島美景,有全然體現唯美而獨特的本色。周遭雖然靜寂,心情卻即刻轉換成雲彩炫耀般快樂,又像隻從月宮蹦跳而出的小白兔。 約莫二十分鐘後,便來到漁港的入口,一座廢棄的哨站旁。春風以溫柔的歌聲喚醒了馬鞍藤,還有海濱植物的莖芽,在沙丘緩慢地吹拂……在此,耀眼的藍,帶出天幕下陸連島熒熒的光和蒼鬱的山巒。 一切的一切,都那樣和諧地落入我的眼眸。那瓦藍色的金樽衝浪小屋,還有浪花正敲擊著礁石發出清脆的聲響……宛如雲彩的喝彩。 終於我踏上了美麗的沙灘,並沉醉於黃昏的和諧。一開始,目光所及的相接相遇,讓我忘卻一切,融入悠然自在的衝浪者的嘻笑氛圍之中。猛一轉身,卻受到歸航的漁船入港的那一幕辛勞的情景所感動。 就在同一時刻,春天靠過來了,似要把捕魚人臉上映照的滄桑一一拂拭,再獻給人間,重新孕育希望。它輕輕走過漁村前的小路,在風的號角中前進,直到玫瑰色的天空慢慢轉淡,在陸連島上方,現出一幅無與倫比的圖案。 那是金樽,恰似諸神遺落人間的畫,在東河鄉安然無恙。它孤單地在海灘上唱歌,在距離山村和形狀似酒杯般美麗的海灣之間……我隱約聽見了它的歌聲。 歸途,掠過沿途的椰林和屋宇。我繼續平行地奔向綿延的海岸。看哪,那是都蘭山,那是溪流和樹林,永不間斷地向前奔流和生長。在天穹下的大地塵土,都是我眷顧的地方。 我忽然想起了鄭愁予在《夢土上》的詩(夜■),末段裡說:「當輕愁和往事就像小小的潮的時候,/你必愛靜靜地走過,就像我這樣靜靜地/走過,這有個美麗彎度的十四號碼頭」。是啊,詩人澄澈的眸光,必然比一般人思想來得深刻、浪漫。當他回想起自己的往事時,世事漫漫,想必心中也付之淡然。 我知道,世事本無常,能活在當下,一如漁舟奮勇的前進,就是希望。那金樽的山海灣,還有迎接耳語的浪花,是如此輕柔,也教我難忘!
-
橘子
酸酸甜甜 是戀愛的滋味 咬一口 汁液噴臉 顯得單純 拿著手帕 笑著擦去 手裡剩下的那半 能否繼續保留?
-
蘭秋香風遠
「為草當作蘭,為木當作松;蘭秋香風遠,松寒不改容。」 唐朝‧李白 《於五松山贈南陵常贊府》 外婆家的山中幽谷,高高低低的花花草草在四季輪轉下,芬芳醒神地滿開著。小時候曾有過這樣的記憶,母親去採茶,總會帶回幾株可愛的蘭草,綠意盎然的蘭草裡躲藏幾朵小花,總在母親回山屋後的客廳四方,散發寂寞的幽香。 我常常強烈地懷念起蘭草,在那些若隱若現的印象裡,蘭草永遠盡心盡力的,成全著母親有始有終的安置自己。我和手足在午餐前會進入屋內正襟危坐,看母親將蘭草亂中有序地妝點在客廳四個角落。 母親的動作並不慢,三兩下就把客廳打扮得像大自然教室,我覺得蘭草的氣息似泥土味,經風一吹,室內瞬間瀰漫大片草原的味道。我有時會看見,哼著歌的母親輕鬆而愉快的剪下花,然後,國畫圖騰的細瓶被小花蘭草裝飾著亮麗登場,幾個孩子在開動前,會發出不可思議的讚嘆,我彷彿可以透過這樣的笑聲,去感受母親的幸福。 花開花謝,蘭草也一樣有屬於自己的花期,當季節走過之後,一株株細長的草,就不再見花影了。我們不可能只在瓷瓶內插入綠色的草,畢竟這是花瓶不是草瓶啊。漸漸的,我對母親一如往昔的舉動感到憂心忡忡,也對一成不變的蘭草感到不堪其擾。我崇拜的是同學家裡像豪宅的青花瓷,總是養著蝴蝶蘭,風姿綽約的盛開。 有一次在餐桌上等待的時候,我忍不住問母親:「為什麼不換一換其它的花?」我看見當季節走過之後只剩下綠草的瓷瓶,好奇地這樣問。 母親回答:「那些漂亮的花說到底,只是表裡不一,我喜歡蘭草的堅持與堅強。」 我再接再厲地問:「那些花都凋謝了,妳覺得很堅持很堅強嗎?」 母親有些詫異的看著我,思索片刻,然後說:「我珍惜它的榮枯和它的生命過程,這也是一種感恩知足,算是一種,把握當下吧。」 「為草當作蘭」,因為「蘭秋香風遠」。如果作為草就要當蘭草,因為蘭草遇到秋天,香味依然存在並且會隨風飄遠。即使季節帶走了花形花色,綠草也能在歲月見證下展現「寒熱」不改容的姿態。母親成長的幾十年歲月中,花會謝幕葉會發黃,只有蘭草生生不息地,綠意在記憶裡始終永恆。 哪一個季節會是它退場的時候? 我忽然明白了,榮與枯指的是有花有草,以及沒有花有草的狀態;然而對母親來說,該珍惜與感恩的又豈止只有蘭草?她只是舉個例子在我面前打比方,想要啟發我的智慧。蘭草為伏筆,是一個開端,真正應該心滿意足感謝的,是這片孕育她陪伴她成長的大地。 外婆家的山中,也在人去樓空之後,繼續展示著植物的榮枯與生命過程。也許「表裡不一的美麗」有時候真的比不上「貨真價實的樸素」。 「貨真價實的樸素」,在生活中比較不容易吸引人注意,人們往往追尋的,是美麗大於樸素,最好相愛的人,是吸睛的俊男美女,才能代表自己出色的眼光與品味,然而,虛有其表的個性不見得能融合兩人優缺點,日復一日於是,大大小小摩擦衝突漸漸出現。 讓我選擇生活的方向,我想,我會是願意追尋樸素的那個人,瀟灑走向山中,而我也在成年後,捨棄了豪宅的蝴蝶蘭,寧願回到山屋幽谷中,為的是感謝這塊大地,用千百年來的能量,讓那已經綻放千百年的花草,緩緩的,引領我嗅聞淡淡的原野香。 追求美好是人生的樂趣,當我們了解到所有事物都有其優缺點,各有圓滑與瑕疵,便會明白,本質勝於外表的樸素感,其實是最可貴的狀態。
-
自戀的過江藤
蔚藍的天空 映入湖邊的眼簾 三色錦鯉張著大嘴 吸吮乾淨的水紋 一對無緣的青春男女 望著棧道下的鷺絲 憂鬱的臉龐懊腦 像父後七日的嚴謹 落霞烙著斑爛焰火 日落從淡水飛越大西洋海域 SUP比基尼美女 放鬆身心讓大海浮沉 過江藤魅力無法擋 水面像鏡子般的清澄 一縷輕煙裊裊 傳說中的貂蟬美人 曼妙身姿閉月羞花 兩條曖昧的靈魂 誰也不想離開彼此 自戀的過江藤頭殼敲了百下 自問她曾經心裡有我嗎 美女瘋狂的自尊超屌 夢魘中的燭火光影放大千倍 誰也無法言喻心魔虛晃一招 註:1.過江藤一種湖邊的植物 2. 電影「父後七日」 3.SUP:立式漿板(海上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