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文學
-
【小說連載】大箍呆
阿德剛說完,恰巧有一個矮小的中年人,挑了兩簸箕地瓜進入護龍厝。他的體型跟林家妹妹一樣,頭大、身長、腿短,除了有一張「臭老」的「老公仔面」,也是不折不扣的「矮古仔財」。從他們相似的外表來看,這個人或許就是林家哥哥。果然,他的猜想沒錯,阿德低聲地告訴他說: 「剛才挑地瓜進屋的就是林家哥哥,兄妹倆簡直是同一個模子印出來的。雖然他們為了生存必須努力耕種,勤勞是理所當然,可是跟你們家比較,仍然有落差的地方。試想,以秀香的美貌和乖巧,如果你不想跟她成親,也應該替她找一個好婆家才對,怎麼能聽信媒妁之言,而糊裡糊塗把她嫁給這種人做老婆,對她來說簡直太不公平了。而如果你娶林家妹妹,不也很離譜嗎?這種姑換嫂的行徑,簡直荒唐到極點!」 大箍呆由衷地說:「阿德,謝謝你的提醒,我終身不娶也沒關係,絕對要為秀香找一個好婆家,不可能讓我阿娘和玉姆仔得逞,搞什麼姑換嫂這種不入流的婚姻。而且我亦已親眼目睹林家兄妹的面貌,要是聽媒婆那張糊纍纍的嘴,又不去打聽的話,一旦這件事談成,我和秀香的幸福勢必都會葬送在她們手中,甚至會痛苦一輩子。」 「秀香是一個既漂亮又賢慧的女性,你娘當年收養她的目的,不就是長大要跟你成親嗎,你為什麼要改變主意?」 「老實說,當年她受到我娘不平等的對待,不是打就是罵,也就是我們經常聽說的養母苦毒新婦仔。那時我不懂事,一旦聽人家說她長大要跟我做大人,我就非常生氣,以致當我娘打她時,竟然加油添醋,要我娘打死她。西安看不慣我這種沒有同情心的態度,就不厭其煩地開導我,要我把她當成妹妹來看待、來疼惜,還要袒護著她,不能讓這個可憐的女孩受到傷害,他的一席話才讓我在驟然間醒悟。所以數年來,我一直牢記西安的話,以兄長的姿態來疼惜她,除了兄妹的感情外,我未曾聯想到其他問題。說真的,不管她長大後有多麼漂亮,有多麼賢慧,都不會改變我把她當成妹妹來看待的初衷,因此我不能自毀諾言,才對得起自己的良心。」(三六)
-
猜燈謎
甲辰龍年過去,乙巳蛇年到來。在傳統農曆年節中,自除夕迄初五,應該算是過年期間最為熱鬧的幾日,再來就屬元宵十五了。元宵節吃湯圓、賞花燈,還有猜燈謎,也是另有一番歡樂的況味。 以前住在新竹,家離城隍廟不遠。每年的元宵節,只要有空,晚上我都會和朋友一起去城隍廟玩。元宵的夜晚,來廟裡拜拜的香客很多,尤其是湊熱鬧來賞花燈猜燈謎的更多。廟裡常人聲鼎沸,香煙裊裊,各殿間的走道上,人群擁擠到摩肩擦踵,想找個立足的地方都感不易。 廟埕廣場上,會用數條粗繩索綁縛於樑柱間,而繩上懸掛著多盞花燈,在每盞花燈下,又都會粘黏上一張張寫上謎題的紅條紙,謎題下會提示謎底的特性,如猜某物、某人或某地名等等。只要有人猜中了其中謎題,主辦人員就隨即送上個小獎品,大多是日用品之類的東西。直到所有謎題都被猜完了,燈謎活動才算結束。 其實有很多時候,我都猜著了答案,但想擠在人群前頭搶答,我又斯文到使不出那股勁。常常,總被冷落到眾人背後的我,只能舉起搖晃的手臂嘗試喊出答案,但我的聲音屢屢被淹沒在喧鬧的吆喝聲中,所以拿獎品的小確幸,當然就不曾有過了。 在馬祖東莒服役時,有年元宵節,在某村辦公室前廣場舉辦猜燈謎活動。由於活動時間,是從白天延續到晚上,又由於每過一段時間,主辦單位就會重新換上一批燈謎謎題,所以猜題的時間顯得很寬裕,不怕機會全被別人搶走而落到無題可答。 那天臨近黃昏,隊上長官帶我們到現場參與活動。我仔細地找了幾則謎題來猜,經一番思考後,我猜著了好幾題答案,雖也被同儕捷足先登猜走了幾題,但終究還是被我猜中了兩題。記得當時拿到的獎品,是一塊肥皂和一條牙膏,禮雖不算貴重,但過年能沾沾喜氣,心情也是感覺很快活。 往後,猜燈謎居然變成了我過年時必玩的趣味遊戲。雖然不再像年輕時,為了圖個熱鬧,元宵節到廟裡跟人擠著猜燈謎,但偶爾還是會關注一些地方新聞報導裡,提及哪家廟又出了什麼有趣的謎題;又或者網路裡或有關年節介紹的書籍中,找尋一些比較燒腦性的謎題;甚至研究起古代名人雅士曾出過有關燈謎的軼事趣聞。 其中有一則燈謎故事,令我覺得相當有趣。 話說很久以前,有個大財主,人稱「笑面虎」。他是個很勢利的人,只要見著了身穿綾羅綢緞的有錢人,就千方百計巴結人家;要是看見衣衫襤褸的窮人,便口出尖酸刻薄言語極盡羞辱。 有年元宵夜,有個曾被糟蹋過的年輕人,特地紮了個紙花燈,並在花燈上題了首詩,跑到笑面虎家門前叫板。 笑面虎好奇的上前觀看,只見燈面上題的詩寫道:頭尖身細白如銀╱秤秤沒有半毫分╱眼睛長到屁股上╱光認衣裳不認人。 其實這謎題不算難猜,就算不學無術的笑面虎也能猜著,純粹是年輕人要奚落笑面虎的嫌貧愛富惡行。頓時笑面虎氣得吹鬍瞪眼,只因他猜著了這謎題就是個「針」字,分明是奚落他眼睛長在屁股上,根本就不是個正常人。 至於有些謎題,字數僅寥寥幾個字,有點像腦筋急轉彎性質。此類的謎題,類似於歇後語,多以諧音字為答案。如「和尚撐傘」--無法(髮)無天;「少了一本書」--缺一不可(book);「電線桿上綁雞毛」--好大的撢(膽)子。 還有些謎題,是我們生活上常接觸的事物,只要稍加思考,也很容易想到答案。如:「薄薄一張口,能啃硬骨頭,吃肉不喝湯,吃瓜不嚼豆。」(射一廚房用品)這既薄又銳利到能砍骨頭,能切肉,專切瓜果不切豆子,當然就是指菜刀了。「左手五個,右手五個,拿去十個,還剩十個。」(射一日常用品)細想這左、右各五個,應該是與我們的手有關。提示說是用品,那麼應該就是手套了。 另有謎題,必須對歷史上的典故或人物稍有了解,方能解出答案。如:「唐明皇偏愛楊貴妃,漢成帝獨寵趙飛燕。」(射一成語)試想,歷史上的楊貴妃身材較豐滿圓潤,而趙飛燕身輕如燕,還自創過「掌上舞」的技法,那麼「挑肥揀瘦」這句成語就不難解答出來了。 過年,就是要講熱鬧,過的有趣。尤其是有小孩子的家庭,大人應該讓孩子多接觸燈謎之類的益智遊戲,引發孩子學習詞彙,培養觀察和思考的興趣,激發孩子的多面向思考能力,同時增進親子間的親密關係。 而上了年紀的大人,更要多多動腦。老人家猜燈謎既能排遣寂寞,又能防止失智,好處多多。 元宵猜燈謎是年節裡老少咸宜的休閒活動,也是中國人特有的傳統民俗,就讓猜燈謎活動,陪著我們過個快樂的新年吧!
-
當下的咖啡和風景
一個寒流過後、冬陽初露的午後,四位中年女子──昔年是大學同窗──相約在河畔咖啡座小聚。 這裡以前是高爾夫練習場,以前她們讀大學時,曾附庸風雅地在體育課選修高爾夫,假日便在這兒小試身手。轉眼三十年過去,這兒已停止經營高爾夫的打擊練習,只有一間小巧別緻的手沖咖啡店守在河邊。 四人在樣式復古──以前是供球友使用──的ㄇ型沙發坐下,點了咖啡和甜點,聊起天來。看著露臺上還殘留著幾塊人工草皮,回想年輕時揮桿的神采飛揚,再看到彼此難掩的白髮、皺紋和憂愁,不禁感嘆韶光易逝、青春難再。 小春聊起她目前負責帶領的一位實習員工,因年輕識淺,狀況連連,總讓她提心吊膽,她敘述了幾次誇張的出包事件後,自解地說:「罷了罷了!反正再撐半年,他實習結束後,我就輕鬆了! 小夏則談起她那叛逆期的高中女兒,不但無心課業、多科被當,還染髮、交男友,小夏軟言相勸或厲聲告誡都沒用,她無奈地說:「算了!反正現在人人都有大學念,等她一年半後高中畢業,上大學後要如何弄她的頭髮、交什麼男友,我都不用管了!」 任教國中的小秋今年新接一個七年級的導師班,全班二十五人中有五位過動兒,開學至今不但上課秩序難以控制,還時常有同學間的衝突,令她身心俱疲,她嘆口氣說:「好不容易這學期快結束了,再熬過兩年半,他們畢業後,我就能放下重擔了!」 在兩年前生意失敗的小冬,近幾年的工作薪資泰半用在償還貸款,她平日也時常在數算著再過幾年才能還清借貸,不過聽了三位的談話後,不禁慨歎道:「我們總是期盼著再過多少日子才能減輕壓力,實際上到了那時,很可能又有新的壓力。倒不如放下那些無解的煩惱,享受當下吧!」 三位聽了,苦中作樂地哈哈一笑,開始品嚐和分享自己點的咖啡風味如何獨特,甜點口感如何精緻。椰子咖啡是濃縮的苦澀搭配滑嫩椰漿,芝麻千層是香醇的滋味重疊細密層次。昔日的練球場已然廢置而更加靜美,淡青的河水流淌過原野,淺棕的芒花挑染在綠叢;鉛灰的雲層勻抹過天際,透金的光芒鑲邊在雲端。她們品賞當下的咖啡和風景,感謝這美好的時光和友誼。
-
過年打破傳統
北風颼颼的吹著,也是冬季的開始,在台灣也是冷,弟弟建議我們可以去韓國旅遊;當時母親辭世,也想說幫父親走出喪妻之痛,而我也在結婚兩年後,想要與娘家的家人一起出遊,其實也想去我沒有去過的地方。選擇在韓國滑雪,一直是我想要嘗試的夢想,於是我跟先生說:「這次的農曆過年,你就代表回家團聚,我缺席一次。」 當時沒想到那麼多,想說這樣的決定,也許會招到公婆的斥責,但是想做的事,還是按照原定計畫,心想反正我也不在場,如果被訓話,我也聽不到,於是就率性的跟娘家出遊了。 過完年後,我詢問先生,當時是如何跟公婆說的,想不到先生也滿有智慧的。他告訴公婆說:「因為平日我們都忙於上班,要到國外的時間很難「喬」時段,只有在過年的時候,才有共同的假期,而且晚輩能夠陪岳父出去散散心,也是一件孝順的心意。 所以,公婆也沒有再多想。想想,我真幸福;公婆也是善解人意的長輩,也因為他們的諒解,特意帶回伴手禮以孝敬二老,也更加深了彼此的感情。
-
又見老夫子
最近有人在FB上成立一個老夫子社團,每天發布幾十年前香港漫畫家王澤畫的這部膾炙人口的六格漫畫,勾起了不少人的童年回憶,也包括我。小時候我看老夫子漫畫都是免費的,因為同條街上隔幾間店舖就是書店。書店老闆對我們這些只看書不買書的鄰居小孩雖然不太歡迎,但總是睜隻眼閉隻眼,只要不在店裡打鬧,光看看書他是不在意的。 老闆是個紅光滿面的矮個頭男子,總是梳著整齊的油頭,嘴角生了顆富貴痣。他的店是兩間店面打通,視覺上更寬敞,生意一向很好,假日總是有很多阿兵哥來挑書、買書。他們家很富有,在我們那個時候總是羨煞不少人,後來又在隔街的路口買下一間三角窗的店面,生意做得更大。 老闆的專屬櫃台很特別:就在書店的一角架起了一個像講台似的、只能容納一人的高台,要爬上兩、三階才能坐上去。坐在那個位置,視野極佳,整間店一覽無遺,頗有君臨天下的感覺。我的印象裡他總是坐在那裡算帳。除了陳列在牆上的書以外,在這個高櫃台的前面有一個三尺高的開放矮櫃,上面也擺了很多書,每個月一期的老夫子就堆在上面,還有姊妹、皇冠、讀者文摘和我最愛看的手塚治蟲漫畫。 每當算算時間差不多到了,我會到書店去轉一轉,牆上那些個什麼「台北人」、「人性的弱點」、「狂風沙」我是沒興趣看的,唯一就是直驅老闆面前的那個矮櫃,翻完整本老夫子,邊看邊笑。 小時候沒想太多,總之就是覺得好笑。現在看到FB社團裡有人重PO老夫子,真的佩服兩代王澤怎能把人物的七情六慾、表情動作掌握得這麼到位。小說固然有其迷人處,但漫畫偏生有一項好處,那就是可以把人物的表情及動作刻畫出來,這一點真的是文字無論如何都無法表現的,而真人的演出因為無法誇張化、印象化,也不如漫畫的傳神。 如同卡通海綿寶寶裡的眾角色都有招牌特點設計,老夫子裡的四大主角也各有其特色:老夫子一人演活了市井小民的嬉笑怒罵,時而吝嗇,時而嫉妒,時而冥頑不靈,時而貪心,再加上憨厚無知的大蕃薯、和氣斯文的秦先生、刻薄卑鄙的死對頭老趙,作者以戲謔的手法道盡了人生的可笑與無奈,描畫了勢利小人的可憎嘴臉,若非生於市井、長於市井之人,絕難對人生能有如此細微的觀察與體會。 看老夫子是紓壓的。它讓我們笑罵世間一切可笑之人,也笑罵著我們自己。
-
【小說連載】 大箍呆
大箍呆問:「你應該認識林家兄妹吧?」 「大家同住一個村莊,怎麼會不認識。」阿德說後突然站起身,「走,百聞不如一見,我帶你去看看他們家,說不定也能碰到他們兄妹。」 於是阿德帶路,兩人走在村中的泥土路上,經過一棟老舊的護龍厝,阿德向大箍呆使了一個眼色,低聲地說:「林家父母早逝,兄妹兩人相依為命,就住在這棟護龍厝,靠著幾畝旱田維生。」阿德說著說著,正好有一個婦人提著一桶餿水,緩緩地從屋裡走出來,可能是準備去餵豬。她蓬頭垢面,而且還有一點老態,身子似乎比腿還長,也就是頭大、身長、腿短,不客氣地說,就是俗稱的矮仔冬瓜。 阿德告訴他說:「這個女人就是林家妹妹。」大箍呆一聽訝異地問:「你有沒有搞錯?怎麼跟媒人說的不一樣。」 阿德語氣堅決地說:「我又不是瞎子,怎麼會認錯人,她絕對是如假包換的林家妹妹,也就是你娘準備以姑換嫂的名義,換取她來做秀香的大嫂,成為你大箍呆老婆的那個人。」 大箍呆不屑地說:「我娘實在太白目了,玉姆仔也太不厚道了,怎麼會做這種媒人,簡直太離譜、太離譜了!不是我吹牛皮,我寧願當一輩子王老五,打死也不會娶這種女人當老婆。幸好來找你,才免予鑄成大錯。」 「我不是潑你的冷水,不要聽媒婆胡說八道。憑你大箍呆魁梧的身材,以及相貌堂堂的外表,加上勤於農耕,還怕討不到老婆嗎?你的終身幸福怎麼能讓媒婆來左右。」(三五)
-
元宵
農曆正月十五,萬籟俱寂之時,卻是燈火輝映人間的夜晚。此刻,皎潔的明月如玉盤般高懸,柔和的銀光如流水般灑滿山川田野,整個天地籠罩在一片靜謐又溫暖的光影之中。 元宵節的到來,總會勾起我對古老傳說的無限遐思。傳說中,在這新年的首個月圓之夜,天神自九天之上降臨人間,為世人祈福。然而,某一年烏雲密布,遮掩天神的身影。人們心急如焚,手持火把,穿街走巷,企圖尋覓那神秘的身影。燈火點亮之處,有一絲天神的氣息隱現,雖最終未能如願,但人們並未因此氣餒,反而年年燃燈以示敬仰。時光荏苒,這份虔誠化作代代相傳的習俗,將這夜晚點綴得如夢如幻。燈籠的火光搖曳,映照著人們心中的光明與希望,也承載著對來年平安順遂的深切祈願。燈火不滅,流傳至今,這不僅是一份文化傳承,更是一場光與情的交響。 此外,元宵賞燈的淵源還與東漢明帝的弘揚佛教息息相關。據說,明帝聽聞正月十五是僧人觀佛舍利、點燈敬佛之日,遂下令宮殿與寺廟通宵點燈,光明映天,宛如群星墜落人間。當時士庶共襄盛舉,萬千燈火交織出一片燦爛如畫的盛景,燈籠成為傳遞信仰與祝福的載體。這燈光不僅照亮夜晚,也點燃人們內心的虔誠與希望。後世承襲此俗,千載流傳,雖時代變遷,卻依然盛況空前。每逢元宵,華燈萬盞,或象徵祥瑞,或展現創意,將天地點綴成一幅絢爛的畫卷。現今的元宵燈會,已是人間最美的夢境之一,那一盞盞燈籠如同流淌的星河,訴說著千百年來燈火相傳的故事,映照出歷史的長河與文化的深情厚意。 元宵節的另一個主角,當屬那晶瑩剔透的湯圓與元宵,如明珠般象徵著團圓與幸福。湯圓的製作需將糯米粉與水細細揉成柔軟粉團,雙手輕捻,搓成一顆顆飽滿圓潤的小球,或包入香濃的芝麻、濃郁的花生,讓餡料如珍珠隱於其中。至於元宵,製作工序更顯細膩。將調製好的餡料沾上一層薄薄的清水,輕放於竹篩之中,隨著手腕的輕輕搖晃,糯米粉是繾綣的雪花,層層裹附其上。那一顆顆元宵逐漸圓潤成型,承載著人們對美滿生活的殷切期盼。當它們入鍋翻滾,熱氣騰騰中飄散出誘人的香氣,咬上一口,甜蜜餡料溫潤入心,讓人感受到那一份溫暖的團聚之意。 我記得,幼時的元宵節,爺爺總是一絲不苟地遵循古法,親自浸泡糯米,送到磨坊磨成細膩如霧的米漿。待米漿製成雪白的糯米粉後,他便招呼一家老小圍坐在一起,齊心協力搓湯圓。那時的場景,如畫般溫馨--爺爺耐心地示範搓湯圓的手法,我們則學著他的樣子,一顆顆湯圓在掌心逐漸成形,紅的鮮亮如霞,白的晶瑩似玉。湯圓搓好後,便由奶奶掌勺,煮上一鍋熱騰騰的薑湯湯圓。那甘甜中帶著微辣的湯汁,隨著熱氣蒸騰,氤氳整個屋子,也溫暖每個人的心。如今,歲月如梭,爺爺的鬢角早已染上霜華,因年事已高,這樣的傳統逐漸被簡化,我們改為購買市售的湯圓。然而,琳瑯滿目的湯圓口味也為節日增添更多樂趣,阿華田、抹茶、芝麻、花生、芋泥小湯圓輪番登場,煮成一碗碗五彩繽紛的甜湯。而我最愛的,莫過於那抹茶小湯圓--翠綠的外皮包裹著細膩濃郁的茶香,與糯糯的口感在舌尖融化,讓人瞬間沉醉於記憶深處的溫情。 夜幕低垂,我們一家人總會跟隨爺爺的步伐,前往村裡的寺廟參加元宵祈福的盛典。廟宇內外,香煙繚繞,燈火通明,鞭炮聲不絕於耳,要將祝福傳至九天之外。爺爺熟練地擲筊,眉目間滿是虔誠,每一次落筊都寄託著對家人平安順遂的深切祈盼。寺廟正中央供奉著一隻龐大的平安龜,雕刻精緻,栩栩如生。村民們爭相乞龜,雙手合十,虔心跪拜,祈求新的一年福星高照、萬事如意。而對我們孩子們來說,元宵節的另一份期待便是村裡的獎學金頒發。那時候,滿心歡喜地從村長手中接過紅封,不僅象徵著學業的肯定,也增添些許節日的甜美回憶。這一切,從熱鬧的祈福儀式到平安龜的供奉,再到獎學金的頒發,構成我記憶中元宵節不可或缺的一抹亮色。那充盈的氛圍,不僅烙印在心頭,更成為歲月中不可磨滅的節日符號。 提著燈籠在人潮中穿梭,置身於流光溢彩的夢境。那些燈籠形態各異,或轉動、或發出音效,兔子憨態可掬,金魚悠游自得,龍鳳展翅氣勢非凡。色彩斑斕的燈光映照著人們的笑顏,每一盞燈籠都像是注入靈魂,述說著製作者的匠心獨運與創意巧思。我仍記得某年的燈會中,一位解說員指著一盞玲瓏剔透的彩燈,聲音中滿是自豪,說那是他數年辛勤勞作的結晶。燈光映照著他的眼眸,折射出滿溢的情感,他的話語娓娓道來,將我們帶入他悉心雕琢的世界。看著他滿含熱淚的神情,我不禁被那份對藝術的執著與對傳統的熱忱所打動。一盞燈籠,傳承的不僅是技藝,更是一顆追逐光明的赤誠之心。 元宵燈會是我童年記憶中最精彩的一幕,尤其是在金門的燈會上,那場景至今仍如畫般清晰。白日裡,燈會的五彩燈籠活靈活現,每一盞燈都娓娓道來一段動人的故事,栩栩如生的造型與絢麗奪目的色彩令人目不暇給。解說員細心講述燈籠背後的創作歷程與寓意,那份匠心讓人讚歎不已。最令我難以忘懷的,是疫情肆虐的那一年,台灣燈會移師金門。燈火輝煌、規模空前,將整座島嶼點亮。夜晚,滿天星斗與燈火交相輝映,我駐足於燈海之中,仰望那燦爛絕美的光景,心中泛起波瀾。那一刻,我深深感到,家鄉不僅擁有歲月沉澱的傳統之美,更因這份創意與人情味而煥發出無與倫比的魅力。無需遠赴他鄉,在這片熟悉的土地上,我也能感受到文化與創意交融的璀璨光華,這便是我心中最珍貴的元宵之夜。 如今,元宵節對我而言,似乎少了兒時的熱鬧與忙碌,只剩下村莊裡象徵激勵的獎學金,和大人們簡單的儀式。但那股燈火通明的節慶氛圍,依舊在記憶深處閃爍,一盞盞不滅的燈籠,點亮心底的片段回憶。我曾兩次造訪台灣燈會,場景之壯觀,作品之精美,實在令人嘆為觀止。燈籠依照年齡層次排列,從童趣盎然的動物造型到壯麗絕倫的歷史題材,各有千秋,講述不同的人生篇章。尤其那耀眼奪目的外國作品,將異國風情巧妙融入中國傳統,既相得益彰,又別有一番韻味。記得有次,我和友人參加免費的AR互動拍攝,將我們的身影融入璀璨的燈海,宛如穿越時空,與光影共舞。那一刻,我才深刻感受到科技與傳統的奇妙交融,這份新奇的體驗讓人捧腹莞爾,也彷彿給古老的節日注入全新的生命力。燈火流轉,光影如詩,元宵的璀璨與溫暖,依然在我的生命中熠熠生輝。 而每年元宵節的夜晚,燈火如織,街頭巷尾燈籠高掛,熱鬧非凡。我們曾路過猜燈謎的現場,總遠遠地看著,卻從未真正參與其中。那時候的我,還記得在高中的燈謎課上,老師耐心地一一解說謎題的精妙之處,那是一段既有趣又充滿挑戰的時光。燈謎,不僅是猜字謎的遊戲,它還藏著智慧與巧思,每一個謎題都是一扇隱秘的窗,背後有著無窮的故事和文化。猜謎是有竅門的,有時候只要掌握規律,答案就自然而然地浮現。然而,我總是無法在其中找到那個突破口。每當看著周圍的人一個接著一個輕鬆地解開謎題,我心中便有些許空虛,好似被寒風輕輕吹過,無法找到一絲溫暖。我知道,這不僅是謎題的難度,還有我心中的那份不甘與焦慮,在這個燈火通明的世界裡,我總是與成功擦肩而過。這些謎題就像是我生活中的一些挑戰,明明看似簡單,卻總是難以突破。在燈謎的世界裡,我學到的,或許正是面對困難時那份耐心與堅持。 雖然現今已不再親手搓湯圓,也不再像往昔般熱衷於參加燈會和猜燈謎,但每年湯圓的甜糯滋味、村裡熱鬧的祈福儀式,還有金門燈會與台灣燈會的絢麗記憶,始終深藏於我的心底,成為歲月中不可磨滅的一抹風景。那十七位天神是否真的會於月光下輕舞?我無從考證。但無論真相如何,點亮燈火的意義早已超越傳說的範疇,化作對美好生活的深深祈願,成為一種承載著歲月溫度的文化印記。在這燈火輝映的夜晚,我凝望著天際的點點星光,耳畔傳來古老歲月的低語,輕聲訴說著:元宵,不僅僅是一場節慶的狂歡,更是一段世代流傳的傳奇,是對光明與希望的堅定守望。在這樣的夜晚,點燈祈福的人們,點亮的不僅是眼前的黑暗,更是一份代代相傳、永不熄滅的精神之光。這光,不僅是每一盞燈籠中的火焰,更是深藏在我們心中的信念,無論年華如何變遷,總能照亮我們前行的路。
-
乒乓菊元宵
抓住 春節的尾巴 搖起 元宵 紅豆,紫薯,地瓜 各式餡料...... 滾進 平安,健康,快樂 分送諸親友 各種祝福..... 兒時 提燈籠 乒乒乓乓 乓乓乒乒 鞭炮聲 響起 猜燈謎 乒乓乒乓 乓乒乓乒 鑼鼓聲 奏起 …… 夢想都圓 憂愁皆消 乙巳 蛇年
-
【小說連載】大箍呆
於是他按兵不動,以免打草驚蛇,並決定親自走訪與林家兄妹同住一個村莊的朋友阿德,打聽攸關於林家兄妹的身世與背景,看看是否如媒人所言,以便做決擇。 阿德訝異地問:「是誰幫你做這個媒人的?」 大箍呆據實說:「是人稱玉姆仔的媒婆,她主動來跟我娘提起,而且不斷地誇讚林家哥哥如何老實、如何勤勞、如何、如何、如何…,林家妹妹如何乖巧、如何賢慧、如何、如何、如何…,簡直把他們捧上天,讓我娘興奮不已。」 阿德笑著說:「你應該聽過『媒人喙糊纍纍』這句話吧。媒婆只要撮合一對姻緣,既有媒人錢可拿,又有媒人肉可吃,還有結婚的喜宴可飽食一餐,她們何樂不為啊!如果真能撮合一對好姻緣,那便是好事一樁、功德無量。但往往亦有隱瞞事實的時候,透過她們那三寸不爛之舌,把醜的說成美的,把瘦子說成胖子,把矮子說成高個子,把窮小子說成富人家,把懶惰說成勤奮……等等。她們為了賺取媒人錢而不擇手段,甚至到了無所不用其極的境地,這就是所謂媒人喙糊纍纍的由來。」(三四)
-
來自故鄉的螞蟻
為了幾隻不長眼的螞蟻搞到差點夫妻吵架,千萬別說不可能,雖然不是真的吵架,但一直被唸,心裡著實很不舒服。 好心去市場買了水果,去皮裝盤,給家人一頓豐盛的水果大餐,未料掉了一片果皮在地上,於是引來了幾隻小螞蟻。女兒看到,驚呼,嚇到老爸以為又是地震。不就是幾隻無害的東西,踩死它就是了,需要大呼小叫嗎?清理完之後,母女倆竟然拿著手機在地上到處照,這舉動有點詭異,原來是在找尋螞蟻來的路徑。會不會卡通影片看太多了,螞蟻會成群結隊成一條路,讓妳可以摸到他們的老巢?我們家在5樓,別傻了。水果很甜,引來螞蟻,可以預期,餅乾碎屑應該還好。我已被嘮叨過很多次,知道一定會掉餅屑,小心翼翼地將蛋捲盒塞入垃圾桶,結果,螞蟻還是來了,這次必然是聞著味道而來,可想而知,又要被上一課。還有更扯的,吃完飯漱口,幾片殘渣留在洗臉檯上,螞蟻不怕被水沖走,為了一口飯豁出去了,沒有在怕。 看看那幾隻落單的小螞蟻,就這樣結果它,於心不忍,應該是剛孵化不久,顏色有點淡,小到幾乎可以用「細」來形容。我突然來了佛心,看著電腦螢幕上那個小點,剛開始以為是飛蚊症又犯了。試著用滑鼠去驅趕它,無效,終於明白,就算沒喝醉也會有斷片的時候。滑鼠不動,螞蟻動了,我忘了正在打字,十個手指頭停在空中,等待螞蟻離開,怕鍵盤傷了它。 其實可以跟螞蟻和平相處,雖然討厭,也沒有到非弄個你死我活不可。我不知是否有人把螞蟻當寵物養,若真的能靜下心來看,萬事萬物都有其美麗的一面,螞蟻作為一種生命的表徵,短暫但足夠讓人深思。有人怕螞蟻,有人吃螞蟻,有一道川菜美食就叫「螞蟻上樹」,雖然不是真的螞蟻,但吃螞蟻是真有其事,螞蟻可以入菜,但絕對不是我們家這種小螞蟻。 有一種螞蟻,少有人不怕,那就是紅火蟻。有一年我回金門,開著同學的車到處晃,許久未回來,整個鄉村的樣貌都變了,我離開鋪著水泥的幹道,專找長滿雜草的產業道路,以及已經不像路的小徑,這些地方平常不會有人來。我突然發現路旁每隔幾公尺就有黃色的小旗子,原以為是軍方演習用的標誌,仔細看又不像,尤其小金已幾乎沒駐軍,很少會看到軍人,應該與部隊無關。坐在車內看不清,我開門出來,走了一段路,觀察數個插著旗子的土堆,以我的常識,立刻驚覺這些都是紅火蟻的窩,也有點怕了。這些年紅火蟻入侵金門,已經危害到生態,動植物防疫所呼籲民眾小心,也正努力在進行防治工作,擺放旗子作為警示。 我們這一代小男生,都有過戲弄螞蟻的童年。泥土地的院子,長滿雜草的小徑,螞蟻無處不在,活生生的常見,死的便不多見,尤其是死一大堆的場景。我們不會用殺蟲劑,會用腳踩踏,看似殘忍,也是一種樂趣。螞蟻讓我回想童年往事,也讓我想念家鄉。老家早已傾頹,斷垣殘壁縫隙中常見行軍中的螞蟻縱隊,偶爾爬過腐朽的祖先牌位,這如電影中的場景,多看幾眼便會掉淚。螞蟻必然也是一代傳一代,這些小生命代替離鄉背井的遊子,守護著曾經被炮火洗禮的故土,是老僕人,是家人。一首老歌這樣唱:「送你一把故鄉的泥土」,下次再回金門,記得把螞蟻帶上,放入陽台上的盆栽,當四季蘭終於開花時,幾隻小不點停留在粉色的花瓣上,似乎在告訴你,這裡是故鄉。
-
屁股搖搖
衝啊衝啊衝 主人在呼喚 我是家中座上賓 食食食 不停吃 是咱們人生的重頭戲 長胖 換銀兩 是主人心底最深處的盤算 待宰的鴨子 長了翅膀 也學不會飛翔 待到良辰吉時 喝下孟婆湯 只剩 鴨鴨鴨 屁股 搖搖搖 在黃土地上 熱血蕩漾
-
有故事的人生
近期一次偶然機會,與一位同事閒聊發現,他每日生活只有上下班,放假也待在家,對於出外旅遊、學習新事物毫無興趣,且十年多的公職生涯,似乎沒有具體的人生目標,也沒有做過有趣或瘋狂的事,若以現代術語來說,可謂「躺平」過日子。 透過這次談話,不禁想起日本小說家本間久雄的名言:「很多人是三十歲就死了,到八十歲才埋葬。」其實關於生活,活得有意義,不在於生命長短,而在於生活的深度與高度。 此次猶如敲響人生警鐘,讓人反思與檢視自我,對於生活是否存有熱情,是否經歷著不一樣的人生歷程,甚至我們都希望別人記得我們,例如:個性、才華、風格、為人處事等,尤其猶太法典《塔木德》內曾述:「人可以仰賴三個朋友的陪伴,一是財富,但是財富只能陪伴她到好運消失;二是他的親人,但是親人只能陪伴他到墳墓口,就得離去;第三是他的善行義舉,它陪伴主人到他墳墓之後,還長長久久。」死後除了墓碑上、骨灰甕上寫句話或刻個名字供人辨認,若還能長篇大論一個人的豐功偉業讓人緬懷,才不枉人世間走一遭。 人類是動物身體、鬼神的心,而鬼神的心讓我們不甘於像野外動物,生於塵土中,又死於塵土裡,倘若在死後想被其他人記得,必須要不斷地嘗試、容錯,投球哲學家今永昇太曾述:「人生沒有2連敗,因為只要你願意嘗試就已經先取得1勝了,最差的結果也只是1勝1敗,只要我有2連勝的機會,我會勇於嘗試,不會畏懼任何挑戰。」 在不斷嘗試的過程中,結果不論是成功或失敗,不啻是最好的人生故事,尤其人都喜歡聽故事,若在乎人生意義,就得寫自己的故事,蔡康永於書籍「你願意,人生就會值得:蔡康永的情商課3」內曾述,若有人問:「我不知道我想成為什麼樣的人。」給一個簡單的建議:「當你不在場的時候,你希望別人講什麼關於你的故事?那個故事裡出現的你,就是你希望成為的人。」 我們每個人在生活的追求上大不同,對生命的定義也不同,所以不需要了不起的故事,只需要在人生路上抒寫自己的故事,而人生故事給予生命力量,甚至也會給予聽故事的人,強韌無比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