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文學
-
父親節感懷─貧病一生
每到父親節前夕,「逢節思父」便油然而生,想起了42年前的父親……。 父親得年五十,前半生貧苦度日,後半世病痛纏身,一生勞碌苦痛,未曾清閒享福,即在任職中溘然長逝,想起父親生前貧病交困、命途多舛,經常讓兒悲從中來、無法自已! 根據母親轉述:父親9歲喪父,與祖母相依為命,祖母每日沿街叫買「粗尿」,辛勤農事,撫育父親長大成人,父親自幼家境清寒、粗衣糲食,過著勤苦的耕讀生活,就讀初高中時期,每天讀至深夜,凌晨二時許便與祖母摸黑挑菜至市集販售,父親經常「邊走邊睡,邊睡邊走」,卸下重擔後,還得再走兩小時的路程趕回學校上課。 由於父親終年赤足,加上長途跋涉,腳底早已磨出一雙「天然人皮鞋」,父親曾「自豪」地說:「這層積年累月練成的厚趼,得來不易,護著腳底不被外物所傷,功不可沒!」然而每見穿鞋的同學,內心則是羨慕不已!一旦有鞋可穿,父親便視如珍寶,捨不得穿用,上下學途中,總是提鞋步行,到了學校才正式穿上。父親曾告訴母親:「兒時菜餚餐餐空心菜,有時吃到噁心想吐。曾有一次見到鄰童吃肉吃得津津有味,父親回家表達想吃的念頭,祖母難過得流淚,因為每日賣菜所得僅夠買米,哪有餘錢?父親了解家中困境後,從此絕口不提,也不敢奢言其他。」難怪父親一直瘦骨嶙峋,應是長年睡眠不足、營養不良與體力透支所造成。 為了分擔家計,替祖母分憂解勞,父親先在家鄉的小學任教兩年,而後在因緣際會下,輾轉來金任教,似乎是姻緣使然、老天刻意安排,讓父親來金與母結為秦晉。成婚之時,父親仍是兩袖清風、身無長物,一只舊行囊、一條薄毛毯,即使天寒地凍,也僅以毛毯覆蓋裹身,由於睡眠容易磨損內衣,夜間始終赤膊就寢,節儉如此,常人難以想像! 父親雖為校長,然早年公教待遇微薄,生兒育女之後,為了養家活口,父親克勤克儉,仍然捨不得吃好穿好,每有魚肉佳餚,常因未能奉養分享祖母而落淚。居住浦邊洋樓期間,全家睡在樓下右房,我與父親同睡一床,父親睡前習慣閱讀書報,喜好古典文學、愛看金門與中央日報,每當父親將要入眠,氣管隨即不聽使喚地喘了起來,父親便以閩南語說:「得欲死喔!若欲睏著擱咻起」。當年好像沒有特效藥,記得父親曾從雜誌廣告得知專治「痚呴」(氣喘)的膏藥,父親應是自臺郵購而得,每在夜間,以燭火烘軟而後敷貼於背部,常見父親忍燙痛苦的表情,那時也不懂得關懷、也不知生的什麼病?如今回想,甚為懊惱與自責! 由於當年無藥,父親只能任由氣喘「宰割」卻束手無策,可憐的父親應被氣喘病痛折磨一段漫長的時日,父親白天忙於校務,夜間不得好眠,長期下來,操勞過度,以致積勞成疾,直到我高三上學期,父親開完會後,身體極為不適,回家便大量吐血,入院即陷入昏迷,一連40幾天不省人事,左手葡萄糖、右手輸血,有時還加氧氣罩,「病危通知」不知收到多少回?首次住院即長達八月有餘,所幸老天垂憐,讓危在旦夕的父親終能轉危為安、僥倖出院,回到「久違」的家,家人才得以「暫時」團聚。 眼見父親病情每況愈下、面容日漸憔悴、體力日漸衰微,然而為了養家、為了工作,父親仍咬緊牙關,時而上班、時而住院,住院時不是吐血、便是昏迷,鐵打的身子也經不起這般折磨;即使勉強上班,也是隨時準備住院的病人,每天拖著倦怠的身軀、疲乏的腳步,頂著浮腫的臉龐、積水的手足,如此撐了將近六年,想起徐大夫的提醒:「你父親的病情,一般不會超過六年。」晴天霹靂的一句話,曾經讓我泣不成聲、不敢置信,豈料這句「毒舌」讖語果然成真,從生病入院首日到離開人世,差了一個半月才滿六年。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乾」,正是父親一生的寫照,油盡燈枯,父親燃盡最後一滴能量才停頓下來,才得以「休息」! 推敲父親一生,應是貧困種下病根,病灶起而病危,以致一病不起、英年辭世。每到父親節前夕,想起父親生前種種,依然思念與不捨,不僅為其一生受苦受難感到於心不忍,更為其身世遭遇發出不平之鳴!
-
夏花驚豔
退休後喜歡到處閒逛,投入大自然的懷抱裡,讓視覺接觸綠野平疇,讓心靈馳騁於山光水色,總能帶給我心曠神怡的情趣,和增廣見聞的雅興! 夏日午後,當我騎車從一條巷道經過時,忽然眼前為之一亮,映進一片橙紅花朵,絢爛奪目,引起我的注意,好奇心驅使我騎回去,想看看究竟是什麼花這麼耀眼? 回到花開地點,下車細看,但見她們生長在一戶人家的圍牆外,共有四、五株枝梗,每株枝頭上都盛開著紅黃相間、色彩鮮豔的黃蝴蝶花。怪不得剛才剎那間呈現在我視覺中的印象,會是一片橘紅。黃蝴蝶花花瓣鮮紅色,似蝶翼、花絲細長甚為突出。那些花開在一起,像極了夏日在花叢中,鼓動雙翼,翩翩起舞的花蝴蝶。花序看起來有如群蝶爭艷般,是那麼飄逸,那麼迷人,那麼賞心悅目! 令我百思不得其解的是,明明是一身橙紅彩衣,為何稱為黃蝴蝶?實在有趣。 看到眼前它們好像穿著綾羅綢緞,形影不離,比翼齊飛,那快活似神仙的模樣,真讓人艷羨不已! 夏天正是紫蟬花盛開的季節。路過一戶農家院子旁邊時,望見一朵朵紫紅色如漏斗形的紫蟬花,綻放在樹枝上迎風招展,搖曳生姿,引人興起無限遐思。彷彿眼前看到的是,暑熱正熾時,一隻隻紫蟬,棲息在高高枝頭上,振動薄紗般蟬翼,或引吭高歌,或淺唱低吟;不知道是在歌頌一年好景君須記?抑或悲嘆,生命如彩虹,美麗卻短暫? 當我繼續往花田村前進時,忽然瞥見在道路旁低矮的灌木叢中,綻開著一朵朵藍色的花朵,乍看來像蒂牡丹,也就沒在意,後來繼而一想,蒂牡丹沒有藍得那麼鮮豔,也沒有像蔥根似的白色苞片,花冠也不是漏斗形,這才決定下車看個仔細。 只見這花朵藍得出奇,就像整罐藍色塗料倒在花瓣上一般,花心帶黃,株高約 一至二公尺,小枝呈赤褐色。葉對生,長卵形,先端尖,波狀細淺齒緣。我這才看出來它是在植物圖鑑上看到的立鶴花。此花全年均能開花,但以春末秋季較盛開。看它在晚風中隨風搖曳的模樣,好像在為能與認識它名字的人相逢夕陽下,而雀躍歡呼呢! 悠遊歸來途中,晚風輕拂,舒適愜意兼而有之,頓覺神清氣爽!
-
赴法國從軍的台灣軍人
幾年前,由於在媒體發表有關國防事務的評論,有讀者主動加我臉書,得知他是職業軍人,基於對軍人的敬重,所以成為臉友。 在去年國慶日,看到他在臉書上貼的照片:潔白的單人床放著個人裝備,軍用背包上放著一面小國旗,貼文寫著:「十月十日雙十國慶,祝中華民國國運昌隆!」 這張照片的拍攝地點,看起來不像國軍軍營,床上擺的也不是國軍制式裝備,於是好奇地傳訊息問對方,再點入對方臉書,一看個人自我介紹與經歷,嚇了一跳。原來對方陸軍官校畢業後,當過兩棲蛙人,海軍陸戰隊上尉退伍,目前在法國外籍兵團服役。臉書上的照片,盡是戰術射擊、武術比賽、軍事研討會等內容。 「為什麼要遠赴法國外籍兵團從軍?」這是我最大的好奇,我想他不是為了金錢,因為他是軍校生,在國軍有機會待到領取終生俸資格的服役年限再退伍,可是他沒有選擇這條許多職業軍人想走的人生道路,而是退伍後走上另一條多數人想不到的路。 對方含蓄回答:「看到國軍的一些轉變,轉變不是不好,但地面部隊訓練一直沒轉變,因此有去國外看看的念頭,於是就這麼來了。」 我跟他約定,如果他返台休假,想跟他見面聊聊。 「沒問題,但可能要等到明年下半年才有機會。」 因為這是在臉書上的對話,而且對方在國外,雙方又有時差,我們只閒聊了幾句,便匆匆結束對話,然而我卻有滿滿的感觸,我佩服這樣的軍人,他的這些經歷,都是我做不到的事,卻也有一絲感傷--我們的國家留不住人才,沒想到連有理想、有抱負的愛國軍人也留不住。
-
童 年
從我指尖滑過的細痕 果決且不帶表情的移動光陰板塊 龜裂為回不去的彼岸 你耽岸邊,不能辨識 茫茫阡陌的曠野莽莽嘯聲 一聲淒厲勝似一聲的音波糾集 是狼嗎? 或者顫慄的風 不能改變的剛毅偏執 昨日回不到太古 今日回不到昨日 未來回不到今日 意興闌珊的邈邈絕望中 喔!那被春泥埋葬 風霜沙垢蒙塵的小夥子 淺淺的酒窩裡 盛滿了甜甜的故事 親切的與我打招呼
-
小 歐
那是我第一次看到你,羞赧的在士地公廟的桌旁偷看著我,小小的臉龐有雙鼓動的大眼睛,時不時流轉著惹人憐惜的嬌弱。 自此,我們相遇在每個下雨或晴朗的早晨,老遠我就能聽見你等候已久的聲音,由遠而近,愈來愈清晰。擦桌、點燈、燃香和敬拜,你都參與也都守候,每天短短的二十分鐘,成了我們無言的甜蜜相聚。 然而,暑假的時光一下子就結束。我回到學校念書,漫長的學期裡,我時常想起你,想起你站在高高的牆桓上專注眺望時的身影,想起你從遠處跑過來對我磨蹭時的撒嬌,想起抱著柔軟的你吹風曬日時的美麗光景;想起我們之間的好多好多。想念在時間長河裡釀出的香甜,久久不能散去。 直到,我們下次再見,你已經是一隻成貓了,一樣小巧的臉,卻有著圓滾滾的身體,這時的你出現在毫無違和感的雞舍裡,叫聲響亮,宛若就是一隻長得比較特別的雞一般。你聽見了,我對你的一聲聲呼喚「楞住!」,好像時間暫停,我們對視了許久,你不動,我不動。我向前走了幾步,抱起猶豫不決的你。我們都沒忘記彼此,只是生疏了些。我說:「好久不見,小歐。」你用一聲低低的「喵」叫聲音回應。 此刻,我決定給你一個溫暖的家。我相信用真心交換的,永不褪色;就像我們的情誼,歷久彌新一樣。
-
【小說連載】 島鄉往事
大家坐定後,罔腰仔對著福生哥說:「福生哥,你可曾記得十幾年前,當伙伕班長準備輪調回台灣時,我們不是提了幾瓶高粱酒到廚房準備送給他嗎?可是他堅持只拿一瓶,其他的我一直把它放在櫃子裡,而且已經十幾年了。今天我們兩家人難得在一起吃飯,我看我們就拿一瓶來喝喝看吧。不然的話,它還是會慢慢蒸發掉,到時可能只剩下空瓶了。」 「既然這樣,就把它拿出來喝吧。」福生哥呼應著說。 罔腰仔聽他這麼一說,轉身就從櫃子裡拿出一瓶高粱酒,並仔細地看了看。果然瓶蓋已有些微生鏽,瓶內的酒亦蒸發掉少許,她遞給福生哥說: 「你就打開來嚐嚐,如果不好喝就扔掉,擺著也沒有用。」 「這樣好了,妳看看有沒有小酒杯,如果有的話,我們各喝一點點,一方面替天賜餞行,另方面恭喜木興出師,三方面為我們兩家在一起吃飯而高興。」福生哥興奮地說。(二四二)
-
走進記憶的長廊
記憶是讓過往出現在眼前,還記得他總是用微笑迎接著我,牽著我的手,帶著我走路……,沒想到一晃眼,時間流轉,好像那是昨天發生的事情。 在我對這個世界還沒有太多記憶時,他(父親)總是以溫柔而低沉的嗓音叫我起床,每天早晨最期待的事情,就是他的一聲小豬起床,太陽曬屁股了,快!起床喲!小豬;好溫和、好舒服的嗓音。 在晚上就寢前、他會抱著我到夜壼那,吹著口哨,讓我小解一番;之後才放心抱著哄我睡覺。 記得念小學時的母姐會;父親到學校,班導師見到他時;就迫不及待的告訴他,小孩在校的種種學習不良的狀態,還記得班導師是那樣說的:「都怎麼大了連1234都不會……」,而父親卻是靜靜的聽,什麼話也沒說,像平常一樣的對待著我。 念高中時,因為天天賴床的關係,上學是天天遲到,結果曠課時數的累積達退學的標準,這次父親又被學校叫去了,但他並沒有告訴我,是在下課時,不經意間通過老師辨公室門口時,發現父親在裡頭和班導師正在對話中……,回到家裡頭,他卻支字未提,就當沒發生過,不給我壓力,反倒是我問父親去學校的事情,而他卻是含糊其辭的帶過,不加說明,也沒有任何的責罵。當然,最終因此還是順利高中畢業。 有人說女兒是父親前世的情人,我感同身受,而家中的其他姐妹也有同感;隨著光陰的飛逝,家中的所有小孩都長大成人了,而父親也老了,走起路來也變得步履緩慢,看著他即將消失的歲月,我卻無能為力,束手無策,眼睜睜的看著他的生命在消失中,直到他大腸癌病逝。 想起他時,只能走進記憶的長廊裏與他相遇,而他在我的心裡及腦海裏,是永遠的傳奇。
-
樂聲迴盪滿浯島
金門盛夏的八月,晴空萬里、艷陽高照,顯得分外亮麗、燦爛,一條條繽紛耀眼的絲帶連接匯集成一片音樂的海洋,樂聲盪漾,頻添無限喜氣;一顆顆閃亮的音符在歡樂的氣息中跳躍,魅力四射、鮮活有勁;一行行的五線譜隨風飄逸、五彩繽紛,把人間盛夏妝扮得多采多姿、如詩如畫,這些,都是為了迎接普天同慶的父親節的到來,兩岸三地愛唱歌的朋友們紛至沓來,快樂的齊聚一堂,盡情的歡唱!只為歌詠山一般的父愛,讚頌父親的偉大! 父親在孩子們的生命歷程中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父親是孩子們的偶像、標竿,是孩子們學習、仿效的對象,是成長過程中不可或缺的元素,更是孩子心目中屹立不搖、永恆的靠山。雖然,自古以來「嚴父慈母」,這根深蒂固的刻版形像早已植入人心,父親只好概括承受著嚴父形象的角色扮演,顯現出永遠的高遠、神聖,難以親近,孩子們也只能像遙望著一座高聳的山峰般的仰望著「威風爸爸」,收藏起心中熱情奔放的孺慕之情,但潛藏於父親內心深處、不為外人得知的另一層面的溫柔、慈祥,又豈是孩子們容易察覺得到的啊! 隨著時代的進步、觀念的與時俱進,現代新好男人、時尚老爸紛紛出籠,不再是「嚴父慈母」,不再是高遠不可親近,親子關係更加緊密、熱絡,像師生、像兄弟、像朋友,父親既是人生旅途中的良師,亦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益友啊!所謂「經師易得、人師難求」,這良師益友、相得益彰、相互輝映,此乃成長過程中的一大幸事啊!所以偉大的爸爸在「爸爸威風」的歌詞裡有了活潑鮮明的顯現:「不管爸爸穿的是什麼衫,威風堂堂、走路有風,阮家的爸爸是第一冇……,不管做的是啥工課,威風堂堂、走路有風,逐家的爸爸攏真拚勢!……爸爸加油向前衝!」歌中反映了時代背景、詮釋了新好爸爸的形像,您是家中的大樹、頂樑柱,家中因為有您而更加幸福、溫暖啊! 音樂,融合你我的心靈,拉近了彼此的距離;音樂,就像大海、就像父母,孕育了我們的生命!讓我們擁有了幸福!擁有了快樂!所以,我們用音樂來歌詠詮釋、來傳遞報答父母給我們的愛,那是一份發自內心真誠的祝福與感恩啊! 所以,大家不畏烈日當空、盛夏溽暑,緊鑼密鼓的練嗓、開唱,只為了迎接這場即將邁入第三屆的父親節感恩音樂會,我們依然不敢貿然的掉以輕心,相對的,我們是精益求精、好上加好!不管在海報、邀請卡、節目手冊上,以及曲目的選取方面、演出場地的篩選上,在在都費盡心思,用心良苦啊!我真是大大地佩服大夥兒在這區塊上的用心、盡力!充分顯現出為了成就一場完美音樂會眾志成城的決心。 亮麗的八月,草木扶疏,群鳥盡情地在無際的天空飛翔,自由自在、無拘無束;我們在浯島歡樂地歌唱,唱出幸福的歌聲、讚揚了父親的偉大,傳遞了心中對父親滿滿的愛,有懷想、有感恩!有期盼、有祝福!而幸福的時光就是大家一起開心享受、溫馨祝福!8月5日下午4點於小徑蘭湖旁的金門社會福利館所舉行的2017(第三屆)金廈情牽--父親節感恩音樂會,我們辦了一場夏日午後的音樂饗宴,讓大家悠遊於音樂天地所帶來的美好氛圍,並為大家留下甜美的回憶,讓生活滿溢著歡樂和幸福! 我們一起歌詠,讚嘆: 父親像大樹讓我們依靠 父親像一座山沉重厚實 父親像一堵牆擋住一切風風雨雨 父親像頂樑柱撐起了一個家建造一個溫暖舒適的窩 父親像舵手帶領我們走向康莊大道迎向美麗的未來 父親!我愛您!您真偉大!
-
艱難歲月裡的熟悉味道
2007年3月12日杜鵑花開的季節,為核銷國民旅遊補助,前往孩提時代,在金門家鄉神往已久之苗栗西湖渡假村旅遊,旅臺多年,從未造訪,如今,拜國民旅遊卡之賜,終於有機會一睹芳澤,雖然昨日才為紀念先父「王公溫忠(人稱:阿吃)2006年3月12日(農曆2月13日)仙逝,得年73歲」辭世一週年,筆者搭乘遠東航空班機一日往返臺金兩地,隔日又整裝上路前往苗栗西湖渡假村,身體著實些許彈性疲乏。 惟踏入西湖渡假村時,看那既熟悉又陌生的情景時,一顆疲憊的心,頓時,消失無蹤,繼之是喜悅與悸動,正當望著那既熟悉又陌生的小甜甜、龍龍與忠狗等卡通人偶之際,一輛華麗觀光馬車,叮噹、叮噹,由遠而近馳來,瞬間,馬兒裹足,停駐在我們這群觀光客面前,情不自禁排洩起來,此時,天地間充斥著,一股青草味,馬夫滿臉尷尬,而我,卻直呼著,真是熟悉的味道,因為先父在那段台海風雨飄搖的歲月,乃一名目不識字的農夫,但被編入金門民防自衛隊之騎兵隊員,過往在沙美小浦頭老家曾飼養一匹俊美白馬,那時常騎乘飼養的白馬,協助前汶沙里蘇副里長(兩棲部隊中校營長退伍)交辦事項前往金城洽公。 回首艱難與物質缺乏年代裡,金門地區諸多民眾大部分皆以務農為生,家裡亦飼養有牛(馬)或鴛鴦馬,所以到田野或榮湖畔撿牛(馬)糞當材火燒或冬天取暖的日子,著實為許多農家子弟放學後,最為熟悉的工作及味道與記憶!
-
印象:家母及另兩位女士
家母誕生於「桃園」黃氏望族,自幼生活不虞匱乏,也受過在五十餘歲剃度出家、我的外曾祖父的庭訓之正面影響,待人處事諳於人情義理;儘管後來家道中落,她從小養成的通情達理的內涵,與自然而然散發出來的高貴氣質,仍然保有著,因此也就濡染了、庇蔭了我們兄弟姊妹六人--長兄的中年婚變、大姊的婦女重病、我在寫作上的多年勞困、大弟的過渡期失業,那些遭遇儘管都不是如意的,仍能安然度過。尤其是長兄,在他遭受到婚變之後仍須獨力撫養兩對兒女,短時間之內即半白了頭髮!表現得能屈能伸的他,為了家計的龐大開銷,除了擔任英文家教,也願意放下身段去兼職發放廣告傳單;他那穿梭在巷弄之間的身影,與家母同樣有著難掩的高貴氣息。而舍妹的穩定工作、么弟的工作順利包括轉業成功,也與家母的「母儀」軌範有著莫大關係。 另一位影響我較為深刻的女性長輩,是我國中時期的英文老師徐淑媛女士。記得有一次我在英文考試的試卷上只答錯了一道選擇題,得到了接近滿分的分數,原本以為老師會在課堂上誇獎我,不料她卻給我一次小小的懲罰,那樣的期待落差難免引起我內心裡些許的不平衡感受;直到年紀稍長,纔漸能體悟當年徐老師的深遠用意,包括她用來警惕我的那個理由:「依你的能力,不應該答錯那一題!」至今我之所以對英文這個語種仍能保有著濃郁興趣,與我在求學階段得以幸運的遇到像徐淑媛女士這樣的好老師有著極大關係!她,一位虔誠的基督教徒,一生不渝的懷抱著「基督」般的大愛,在年輕時代屢次自願的分發到外島或到鄉下的學校去用心教學,包括到我的母校「大崗國中」來;她,走出自己的悒鬱青春而更加懂得用「愛」與「耐心」來輔導與感化莘莘學子的一位「人師」,擔任的角色不僅是「經師」而已,在當年留給我的那個鮮明印象是具有重要的啟迪作用的! 到了我21歲那一年,正在台灣中部享有大學第三年自由學習與充分運動的愜意且充實的時光;但她,與我約是同年齡的一位女性,卻在台灣北部遭遇到家祚的一場劇變,使得身為大姊的她在剛滿20歲沒多久就被迫不得不長大成人於一夕之間!因為「海山煤礦」重大災變而失去了礦工身分的父親,家庭經濟的唯一支柱,後又面臨親妹妹即將被賣掉的命運,那種親情悲劇,是電視連續劇《星星知我心》在這座島嶼上活生生的真實版……又過了五年之後,她纔與我因為寫作的機緣而初相識,那時,從她的神情舉止已然察覺不出有什麼明顯的餘悸與憂慮了!由於彼此的成長背景與家庭情況之迥異,所以養成的性情和氣質也是互異的--較像是野草的她,於生活裡所展現的那種強韌的生命力,與其待人處事的那種決斷與圓融,是值得較具有書院氣質的我來借鏡或學習的呢!
-
【小說連載】 島鄉往事
只見桌上繚繞的熱氣散發出各種菜香,有:油煎鯧魚、木耳炒里肌肉、白斬雞、芹菜炒肉絲、金針燉排骨、炒高麗菜,還有一鍋白米飯。雖然只有五、六道菜,但幾乎都是真材實料,如此豐盛的菜餚,就連年節也不容易吃到。 因為逢年過節,除了祭拜祖先外,如果是鄉下地方,還得加拜很多地方。諸如:地基主、防空洞、豬舍、牛欄、柴房,以及孩子們的前世父母……等等。一般較貧困的農家,往往都是用一些自家種植的蔬菜或芋頭之類的菜餚,上面再鋪上幾片五花肉或是煎過的豆腐做做樣子,也是俗稱的「鋪碗面」,然後湊個五六碗充充數,拜過後再加熱全家一起吃一頓粗飽。像今天這麼豐盛的菜餚,或許有錢人家才能享用得到。(二四一)
-
「彰顯先人為存國史」的心路歷程
民國九十五年七月二十日,舍妹安琪從美國科州丹佛市打電話回台北告知父親逝世,驟然接此噩耗,當下,我情緒失控放聲大哭思緒瞬間澎湃洶湧,幾分鐘後經過數次深呼吸,心律獲得調適逐漸趨於冷靜,父親在美安詳大去享年八十三歲,心中百感交集萬般不捨,頓時陷入沈思。未見父親最後一面,也未曾聆聽父親的遺言,然而,我已知道要如何彰顯父親畢生在音樂教育領域,為國家、社會所做諸多貢獻,我有全盤的計畫,也可預見未來完整呈現的畫面。 身為長子唯有化哀思為行動勉力以赴,歷時三年在國內先後: 舉辦「計大偉教授紀念音樂會」,由中國文化大學音樂系、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混聲合唱團,暨鋼琴、小提琴、低音提琴、聲樂等名家共襄盛舉聯合演出,國內外出席貴賓逾八百位,堪稱當年音樂教育界最大盛會。並恭請音樂界大家長,總統府國策顧問申學庸教授親臨致詞,申教授緬懷計大偉教授歷數十年對國家、社會所作諸多貢獻,特別推崇其為人處事與熱心教學,堪稱典範將在音樂史上留名! 編纂《計大偉教授紀念全集》,上冊為《音樂拓荒者─計大偉教授紀念專集》動員臺灣、大陸、歐洲、北美等地,父親之親朋好友、門生故舊,協助找尋文獻、圖片,或提筆撰文紀念。自總統府以降至中央各院,相關部會、地方首長、民意代表、社團機構等,共計有五十位黨、政、軍及各級、各界首長題字致敬。此為民國以來在音樂教育界僅有之殊榮。下冊為《大愛無藏─計大偉人生紀實》由本人撰文為父親立傳。 《計大偉教授紀念全集》典藏版甫經發行,即博得音樂教育界前輩、先進一致推崇,咸認是中國現代音樂教育史之重要見證紀實,並榮膺國家圖書館鄭重推薦,納入「國際學術出版交換計畫」,代表中華民國與全球十大漢學中心完成出版交換作業。此舉,深獲各界讚揚與好評!《計大偉教授紀念全集》經發佈出版新聞,獲致國內外各界熱烈支持訂購,如此成績讓家屬深感欣慰。 錄製《計大偉教授作品選粹暨華僑愛國大合唱組曲集CD》,經與國防部總政戰局聯繫,闡明先父計大偉教授與國軍之歷史淵源,獲致國防部高度重視,並指示,國防大學政戰學院音樂系暨復興崗合唱團百人混聲大合唱協助錄製。計大偉教授作品CD曲目包括:民國四十一年國防部總政治部主任蔣經國,委請時任國防部康樂總隊顧問計大偉,所創作《華僑愛國大合唱組曲》五首,於民國四十二年由康樂總隊朱永鎮上校科長,率領康總藝宣文康團赴東南亞各國宣慰僑胞造成轟動,各地僑胞聆賞華僑愛國大合唱感動流淚,高呼支持中華民國,紛紛慷慨解囊,踴躍向祖國捐輸。另民國四十七年於開國元勳監察院長于右任八秩崧壽後,計大偉獲各界推薦,榮膺《于右任詩歌曲譜集第一輯》主編,自行創作:《踏莎行》、《浪淘沙》、《鷓鴣天》、《麻雀曲》等四首,其它曲目俱為計大偉各階段成名代表作,所有曲目於民國四十八年,由教育部編入《中華愛國歌曲精華選集》,並灌製唱片典藏。 民國九十七年冬日午後氣溫偏低,首次在北投復興崗大音樂教室試錄時,華僑協會總會理事長伍世文(國防部前部長),親臨現場為全體參與此次錄製任務的全體軍官、學員打氣,即席介紹計大偉教授與國軍之歷史淵源,及其在音樂教育領域為國家、社會所作諸多貢獻,並攜來四箱柑橘慰勞,令全體錄唱學員士氣大振備感榮幸。 《計大偉教授作品選粹暨華僑愛國大合唱組曲集CD》錄製完成,其封面由當代水墨大家李奇茂教授題字,內頁導聆手冊特恭請前副總統連戰領銜題字,由華僑協會總會理事長伍世文領銜題序,共計有十一位首長參與題字、題序。經僑務委員會、僑聯總會所屬期刊專文報導,華僑協會總會鼎力支持對全球僑界發行,深獲全球五大洲支持中華民國之僑胞熱烈響應,成果豐碩超出家屬預期,值得大聲喝采! 家屬完成父親系列藝文活動,在獲得通知:計大偉教授生前所有著作、手稿暨相關文物,業經奉准,進駐國史館永久典藏。即著手整理父親遺物,包括,伴隨父親歷四分之一世紀的那把低音提琴,它參與父親所有的歷史性演出,見證臺灣交響樂成長的歷程,並在父親肩負低音提琴教學傳承的使命上,扮演著最重要的角色,被許多授業子弟尊稱大師兄。我與父親嫡傳弟子黃新財老師共同努力,為主人遠去已顯斑剝的琴弦重新擦拭調正,買來德國製琴架、防潮琴套,為「大師兄」嶄露全新面貌。 本次文物運送任務由黃老師一路開車護送,抵達國史館新店館區,在文物完成點交手續前,我雙手舉起低音提琴,滿懷欣喜走至國史館入口處,站立「國史館」勒石前,請黃老師為我與低音提琴拍下榮耀時刻的歷史鏡頭。此舉,贏得音樂教育界諸位前輩、先進,父親歷五十年門生故舊、海峽兩岸親族,給予高度讚揚。 民國一○○年元月,《計大偉教授作品選粹暨華僑愛國大合唱組曲集CD》建國百年典藏版錄製出版發行,並重印計大偉主編《于右任詩歌曲譜集第一輯》燙金典藏版,經同時發布出版新聞後,深獲海峽兩岸「于學」專家高度讚賞。在一個隆冬暖陽的午後,我與內子心懷敬謹,先赴北投于右任故居「梅庭」參觀,遙想當年父親主編《于右任詩歌曲譜集第一輯》時期,多次於夏日周末奉召至梅庭報告編輯進度,與于院長共吃西瓜消暑的溫馨畫面。經拍照留念,再驅車赴陽明山國家公園內巴拉卡公路旁,登上于右任墓園鞠躬致敬。 國內于學權威亦是草書大家,文大藝術學院前院長王士儀教授,於本人上華岡校區致贈專集時神情激動的表示:「安邦,這是于家子弟應該做的事,現在卻由計家長子完成,並且做的這麼好!」。四首于右任詩歌數位化作品,以及于右任詩集歷半世紀後再度問世,各界佳評如潮視為當今之傑作,大陸地區高度重視此項出版,熱烈支持訂購,本人接獲幾封來自大陸讚揚電子郵件,咸認此為中國近代史上重大貢獻。 中國福建東南衛視駐台特派記者許先生,專程至舍下做專訪,於該台所製作「于右任專輯」在中央電視台全國聯播時段播出,讓全中國觀眾首次聆賞;于右任詞,計大偉曲悠揚的旋律。王士儀教授乃性情中人,為表示感念計大偉教授,特將《踏莎行》、《浪淘沙》、《鷓鴣天》、《麻雀曲》等四首詩歌,以王氏草書體寫成一組條屏贈我,此條屏墨寶已然成為重要文獻。隔年,于院長幼子于中令博士自美返國,出席由國父紀念館主辦之海峽兩岸「于右任書法聯展」,經王士儀教授事先安排,于博士在會場致詞後立即走下台,向本人親切握手致謝,並拍照合影留念,此舉,傳為藝文界佳話! 民國一○三年七月二十日,適逢先父逝世八週年,經聯繫獲國史館告知,文物典藏特區人員進出人數受管制,因此,僅由我與內子聶老師,陪同臺藝大前校長王銘顯教授夫婦,前總務長顧乃春教授,文大美術系前主任李福臻教授,臺師大學故藝術學院院長張清郎教授之妻呂翠霞師母,以及黃新財老師等一行八人驅車赴國史館,瞻仰文物緬懷生平。國史館工作人員小心翼翼將所有文物移至展覽特區供我們參觀,所有出席成員依序與掛上「臺灣低音提琴之父計大偉教授教學用琴」名牌的低音提琴合影留念。大家咸認,在國史館最高規格恆溫恆濕監控的環境中典藏文物,這是計大偉教授教學用琴,功成身退最榮耀的歸宿! 民國一○五年八月,王士儀教授於腦部中風,歷經半年復健醫療身體日漸康復後,以其名重海峽兩岸的王氏草書體,寫下「彰顯先人,為存國史」中堂乙幅,贈我六十初度賀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