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文學
-
「目送青春」前奏曲
我的第一本作品集,已經集結成冊,正緊鑼密鼓的進行印刷前的編排工作。回想起一年前開始有出書想法到如今書本即將付梓,內心充滿喜悅,心想何不把這箇中轉折書寫出來,為這一本書─「目送青春」留下些許紀念。 醞釀想法 2020年春天,我的兩個孩子毅然決然的離開台灣,離開生長的地方,遠赴異域追求自己的理想,她們負笈他鄉的行徑,像極了當年的我,百感交集下,我把那時候的心情寫下來,以《目送青春》為名投稿,3月14日被刊登在金門日報副刊。從此,我開始提筆寫作,一年半以來,就像練習長跑一樣,一直寫、一直投,雖然也會有疲累的時候,我卻一刻也未曾想停下來休息。 這一大段時間,我享受著寫作、投稿和刊載的樂趣,直到2021年8月13日,我為自己投身教育三十載而寫的《杏壇三十年有感》再次刊登在金門日報副刊為止,仔細一算,已經有66篇文章被報紙的副刊主編青睞並且刊出,這一小段寫作上的成果,讓我這位自得其樂的馬拉松跑者,宛如在沿途獲得了觀眾和裁判的掌聲,可以保持著好心情,雖然過程再累再寂寥,我都願意繼續寫下去。 我的文字記憶,可謂五花八門,舉凡浯島鄉愁、親子故事、山林健走、學校教育以及日常偶感等,不一而足,都是一篇篇人生筆記,都是一幅幅心情素描。因為走過、愛過,留下的痕跡才難以抹滅,也因為有這些滾燙珠璣陪伴取暖,生活顯得更有溫度。 如今,我決定串起這些篇章,以《目送青春》為名,出一本書,為每一次的振筆疾書,掬上一把春風,篩落一頁秋雨,從今爾後,有書當枕,那會是我午夜夢迴時,最美好的枕邊芬芳。 貴人相助 當為自己出書的想法漸漸有了眉目之後,所有的辛勤勞苦,不管是生活上的,還是寫作上的,都已釀成一股甜蜜,別有風味,想起去年春天起始的傻勁,不停歇的寫稿、投稿、退稿、刊載和數不清的石沉大海,我都忘了是哪裡尋來的耐心和勇氣,才能一步步的走到這裡,準備乘乘涼、歇歇腳。 想自費出書,首先就要尋找出版社,這件事其實不難,不過是得先付出一筆資金而已,我何其幸運,在教育界這麼多年,許多的會長先進、同事夥伴和校長好友,第一時間解囊預購,很快的募集到所需費用,讓我放心的進行後續繁瑣的編印事宜。 首先,為了能給讀者留下美好的第一印象,我特別看重封面設計,畢竟這是一本書的重中之重,美術教師郭雅惠受我所託,委以大任,郭老師同時身兼語文教育輔導團的專任輔導員,是一位優秀的跨域人才,我們同校工作,理念素養相對接近,她能切合我的想法,比起出版社美工編輯,更能抓住我意欲表達的文字內涵,相信郭老師的創意巧思,絕對可以讓書本的封面,叫人眼睛一亮,愛不釋手。 其次,一本書也必須引來「大家」美言,邀來文壇能人作序,於是斗膽的跟同鄉大作家吳鈞堯提出央求,請他為我的新書寫一篇推薦文,電話那一頭,吳兄一口應允,話筒中傳出來的爽快口氣,一如我倆幾次見面時,高粱入口的豪邁如出一轍,完全是鄉親鄉情的豪情義氣之舉。有了文壇巨擘相挺之後,學界裡還得要有人支撐,來為新書喝采才好,所以我又去電中教大語教系,請出大學同窗馬行誼教授,拜託他以自身鑽研的寫作理論,寫一篇導讀賞析之作,藉由他的高人指路,湖心投石,讓讀者們更能掌握我的文章脈絡,讓這一本書,攀附上語文教育的推廣高牆,如此一舉二得的想法,馬教授當然是:Say Yes。 此外,文字校對部份,我一樣不敢掉以輕心,整本書五、六萬的內容,為了避免掛一漏萬,我特別商請中文博士,台中市樹義國小盧詩青主任來全權操刀,盧主任奉獻基層語文教育多年,本身學養俱佳,是我心中負責校對的不二人選,我們兩人相識在語文教育輔導團,有了她的幫忙,文字的完整度一定更好,想要有所缺漏,那幾乎是不可能的的事。同時,盧主任還會以首位讀者的名義,附上一篇心得報告,妝點出本書別於它作的風采。 經過一番籌謀和獲得貴人們的無私協助後,「目送青春」一書的出版可說是萬事俱備,剩下的編排和印刷,我就安然的交給出版社去傷腦筋了。 尋來亮點 莊賜祿大師是我就讀中教大的師長,三十年歲月洗禮,老早就培養出亦師亦友的好交情。 莊大師可說是我寫作上的最大推手,我們每回見面用餐,把酒言歡之餘,他總不厭其煩的叮囑我,平日除了忙於校務外,別忘了勤加寫作,善待自身優勢,最好是能投稿、出書……我想,假如沒有他的一直催促,或許我依然懶散自嗨而已。 如是之故,為了增加書本的精彩度,突顯老文青的書卷氣,於是我跟莊大師提出了請求,請他為「目送青春」一書寫幾張字,我打算將其墨寶編輯在書本中,以饗讀者。 不經二日,大師墨寶郵寄到校,看了真是令人欣喜,一組四張,筆韻行氣各異其趣,師徒情誼自然灑脫,我將請郭老師審慎置入,或編入書頁,或製成書簽,或引為封底……我想莊大師的翰墨,當是書本的一大亮點。 現在,回想來時路,從投稿到出書,我頻頻回首自己的生命軌跡,尤其「目送青春」即是當初投稿金門日報副刊的第一篇文章,以之為名,意義深遠。在書本付梓前夕,我不止一次流連在每一篇章節的字裡行間,這些透過文字所流露出眷戀故鄉、愛好山林和鍾情教育的款款情懷,碧落人千載,青山酒一杯,都是人生行旅的足跡印記,所以我願意以暖心筆鋒,帶上細緻迷人的情感與溫度,陪伴所有讀者,一起敲響那些典藏在心底深處的美好故事。
-
【短篇小說】 歹 命 人
「對我來講,秋霜實在是一個無啥物通嫌的查某,是我的福氣啦!感謝祖龕內祖公祖嬤的保庇。」 「無毋著,絕對是恁兜燒好香,才會得到這種福報!俗語話講『娶著一個好某,較贏三個天公祖!』一定有伊的道理。」 然而,儘管元富娶到一個賢慧又勤勞的好老婆,又年頭生一個,年尾生一個,幫他生了一對男丁,羨慕不少人。可是不知怎麼的,卻經常看到他手按胸部,不停地咳著、咳著,偶而還吐出一口黃色的膿性痰,而且臉色微黃、身體日顯瘦弱。即使他自己沒感覺,但看到他吐出黃色濃痰的人,勢必會感到噁心。福生哥看到如此的情形,關心地說:「汝是物代一日到暗咳咳嗽?我看著去醫院予醫生檢查看覓,看到底是啥物症頭,毋通拖啦!」 「一點嗽爾爾,小可代誌,袂要緊啦!」元富不在乎地說,卻又手按胸部,不停地咳著,隨後朝地上「呸」地吐出一口既濃又黃的膿性痰。 「汝一直嗽、一直嗽,嗽袂煞,擱有痰,按呢嘛毋是辦法。揣一日我陪汝來去醫院,予醫生看覓,看到底是什麼症頭,通叫醫生開藥予汝食,毋通拖啦!」福生哥關心地說。 「按呢嘛好。」元富說後感到有些不好意思,又說:「毋拄會磨汝的工,予汝無閒。」 「三八兄弟,汝嘛毋通講講彼三八話,毋通袂記的咱是脫褲膦湊陣大漢的好兄弟,也毋是別人啦。」福生哥不介意地說。 經過醫生細心的診斷,與X光透視的結果,元富罹患的竟然是開放性的肺結核,而且已到了嚴重的階段,還會飛沫傳染。即使福生哥想替他隱瞞這則不幸的消息,但紙永遠包不住火,病情就寫在他蒼白的臉上,以及那聲聲咳聲和一口口膿性痰。當他的病情曝光後,簡直嚇壞所有的人,不僅沒人敢靠近他,甚至秋霜也受到遭殃。於是他們家就被定位為會傳染的肺癆之家。說一句不客氣的話,已到了無親無戚、無朋無友的地步。唯一常在他們家走動的,或許只有福生哥一人。 他除了經常到醫院幫他拿藥,也適時伸出援手幫他犁田耕地。可是他的做法卻引起老婆玉卿嫂的不滿,她竟不客氣地警告他說:「汝上好毋通去肺癆鬼(人因)兜,萬一汝若予伊傳染著,又擱傳染予我,到時是欲怎樣咧,汝敢有想過這個問題?」 「無彼呢嚴重啦。」福生哥不在乎地說。 「規鄉里的人攏離(人因)遠遠遠,拄汝一個毋驚死,偏偏欲去接近 (人因)。汝到底是存啥物心,貪人啥物?」玉卿嫂氣憤地說。(二)
-
填題備忘錄六則
1情愛 十二月了 十九層樓窗口開滿玫瑰 許多唇語開始七嘴八舌的腫脹 2電梯 會跑步的數字 我聽到1到39之間的喘氣聲 有人把數字送達想要的墜落 3斑馬線 來往的人都穿上囚衣 大剌剌的成為時間的現行犯 4刺青 備妥一方僻室入口 豐饒的違建 紀錄一則臣服的諾言 5私人俱樂部 銅幣嫵媚的笑聲 商女不知亡國恨 6男女之間 遭遇的性 唯恨以及慾而已
-
掉色
是老舊了 還是事隔多年 輕碰滿是塵埃 回不去的淨白 斑斑駁駁 歷史在述說 不經意地觸動 整塊掉了 它原本的顏色與容貌
-
疫情二○二一年
有一種恐慌 常在夜裡驚醒 有一種懷疑 妳如何走入我的夢裡? 有些難言之隱 需用口罩遮掩 當妳聽見我喃喃的自語 有些肌膚之痛 需用疫苗抵抗 而心靈必要的吶喊 殘留的餘劑卻讓妳跌倒人間 昨夜黯然的星光 排隊等候天亮 攝影機的鏡頭 已悄悄留下妳的淚光
-
晨曦
你是清晨的光 每天透亮山的形狀 出谷的時間很規律 為了成為世界 在風中撒下白色的磷粉 光澤是反應著藍色的天 藍色的海 花草樹木展開生命力 為了一天的開始 露出淺淺的微笑 坦蕩蕩人生一條路
-
【短篇小說】歹命人
元富罹患肺癆去世的那年,秋霜才二十八歲。 村人原以為她會帶著兩個稚齡的兒子去改嫁,還是招來一個鰥夫或退伍的老北貢,幫她撫養孩子以及跟她作伴。儘管村人睜大眼睛準備看熱鬧,但時間一天一天過去,她仍然守著夫婿遺留下來的那幾畝旱田,種些五穀雜糧與餵養家畜家禽過日子,並沒有改嫁或招贅的意思。也因為夫婿罹患的是開放性的肺結核,所以平日除了自小與元富一起長大的福生哥外,鮮少有人在她家走動。 福生哥身材魁梧,又長年從事農耕,練就一身好體力,這也是種田人不可或缺的基本條件。無論是犁田,挑水肥,擔糞土,或是種植各種作物,幾乎都能得心應手,沒有一樣能難倒他。可是秋霜雖然年輕,畢竟是婦道人家,加上操勞過度、營養不良,那有體力從事粗重的農耕工作。但為了家、為了兩個孩子,她必須咬緊牙關,上山耕種、下海拾螺,才能維持一家的溫飽。 儘管村人同情她的遭遇,但她的丈夫卻是罹患肺癆而死的,從她蒼白的臉色,以及一副弱不禁風的樣子,而且還經常咳嗽。於是村人莫不紛紛猜測,秋霜可能已被她的丈夫傳染,才會有如此的症狀,如果再跟她近距離的接觸,萬一又被她傳染,那怎麼得了。所以很多人見到她,就如同見到瘟神一般,避之都唯恐不及,遑論想跟她打成一片。 可是福生哥卻有不一樣的想法,元富不僅是他童時的玩伴,長大後更成為無所不談的知交,雙方父母在世時互動也相當頻繁,就如同是一家人。元富跟秋霜結婚時,他還充當男儐相,一起去迎親。第一次陪著新郎「食雞卵湯」,再來是「食點心」,吃完十二道「請囝婿」的宴席後,新郎才挽著新娘上花轎。然後在古樂的伴奏下,一行人興高采烈地把新娘迎回家。那時元富相貌堂堂,秋霜也是一個美嬌娘,套一句世俗的話,不僅是郎才女貌,也是天生的一對。 婚後的元富依然勤於農耕,秋霜除了操持家務,又養雞養鴨和養豬,春耕時還得下田幫忙。儘管忙得不可開交,但卻甘之如飴,兩人過著甜蜜幸福的時光。翌年冬天,秋霜為這個小家庭添了新丁,取名志清,夫婦倆喜悅的形色溢於言表,村人也分享了他們的「雞卵糖」和「油飯」。 可是不久,秋霜竟然又懷孕了,村人笑說是「月內瞶」,也就是在月子期間懷孕的。即使這種機率不是很高,但並非不可能。那些年頭生一個,年尾又生一個的婦女,不就是在那段時間懷孕的麼。一些好事之徒暗中嘲笑說,元富竟然沒等老婆做完月子,就急著和她行房。難道是受到漂亮老婆的誘惑,還是他自己「嬲哥」等不及,才會年頭剛生完子,緊接著年尾又大肚子,說來可笑啊。 然而老婆漂亮或許只是其中之一,俗語不也說:「查甫無嬲不成人」麼?畢竟「新烘爐,新茶鈷」,而且兩人都年輕,也是性慾最旺盛的時候,有時難免會迫不及待想做些愛做的事,並未曾想過會那麼快又懷孕。尤其是早他兩年結婚的福生哥,他的老婆玉卿嫂的肚子迄今仍然空空,想不到元富和秋霜竟然那麼厲害,年頭生男,年尾又得子。雖然必須花費許多心血才能把他們養大,但有子萬事足啊!教他們如何不高興。 某天,福生哥和元富同在鄰近的田裡耕種,當工作告一段落,兩人就坐在田埂上休息,福生哥以羨慕的語氣說:「元富啊,汝娶某才兩年外,秋霜就替汝生兩個後生,實在有夠讚矣!汝看覓,我佮玉卿結婚已經三年外啦,囝毋知抑擱佇佗位。」 「一切順其自然啦!無定著擱無偌久,玉卿嫂就會替你生一對龍鳳胎,到時查甫查某攏總有。講實的啦,我嘛想袂到兩個囡仔會佇一年內連紲來出世,可能會予秋霜勞半死。」元富不捨地說。 「龍鳳胎我毋敢想,若會生、無管是查甫抑是查某攏總好。若是袂生,也無法度通勉強。俗語毋是講:『有囝有囝命,無囝天注定』,所以我誠看破。但是我敢按呢講,以秋霜的賢慧佮搰力,一定會共恁兩個囡仔照顧甲真好勢。汝毋免煩惱傷濟啦,專心種作才袂枵腹肚。」福生哥說。 「囡仔生傷密,大人會較甘苦,若是大的佮細的,會當隔較開的,按呢上好,但是天不從人願啊!」元富說。 「汝敢有法度叫秋霜毋通生,除非恁翁仔某毋通睏仝一張眠床。若是睏湊陣,難免會佇眠床頂搬戲。尤其恁是一對少年的翁仔某,天光苦毋日緊暗,翁仔某通倒囥眠床頂溫存。這種攏嘛是誠自然的代誌,無啥物通好歹勢的啦。」福生哥感到好笑,又說:「可能是汝較嬲哥,袂等咧秋霜滿月過,佇月內就強強欲。是毋是按呢?」 「汝講的無毋著,雖然我一日到暗佇園內出氣勞力拍拚作穡,但是日暗若是歕熄燈火倒囥眠床頂,若無先佮秋霜溫存溫存一定袂睏矣。尤其是查甫人攏有一點仔霸道,為了發洩家己的性慾,無管查某欲抑是毋,就強強共伊的褲脫落來,然後共伊騎起,伊攏毋敢講半句話,乖乖仔來配合。查甫人若是彼點仔潲無濺出來,是袂收煞的啦!」元富笑著說。 「原來汝就是彼呢嬲哥,才會年頭生一個,年尾又擱生一個。」福生哥取笑他說。 「無嬲不成人啦,汝佮玉卿嫂是毋是親像阮按呢?講來聽看覓,無啥物通歹勢的啦!」元富說。 「雖然咱攏毋是七老八老,但是性這種物件誠歹講,有人特別興頭,夜夜春宵也無問題;有人較冷淡,無啥物興趣。講實在的啦,結婚上大的目的,除了滿足翁某之間的性慾外,抑擱有一項上重要的代誌,就是傳宗接代。元富啊,汝佮秋霜佇短短的兩年內,就生兩個後生,毋知予偌濟鄉里人欣羡,從這點也會使看出,汝毋偌身體粗勇,擱有超人的性能力,才會年頭生一個,年尾又擱生一個。」福生哥羨慕地說。 「無瞞汝講,我對彼項有較興頭啦,講嬲哥也袂要緊,實際上就是按呢。」元富說著突然站了起來,然後拍拍自己的肚子後雙手插腰,再搖晃一下臀部笑著說:「真濟人攏講我有一副『狗公腰』,敢講汝無發覺著?」 「原來汝是一隻狗公啊!莫怪狗公看著狗母咧搖尾,就趕緊雙跤共伊騎起,然後展現狗公的腰力,盡情享受狗公騎狗母的樂趣。是毋是按呢?」福生哥笑著說。 「汝這陣才知影,是毋?」元富開玩笑地說:「人大箍無路用啦,汝應該著佮狗公小可學一下,若是學會狗公的技巧,保證玉卿嫂也會年頭生一個,年尾又擱生一個。」 「我雖然比汝較大箍、較粗勇,但是無一點仔腰身,嘛無親像汝有一副予人欣羨的狗公腰,莫怪玉卿到這陣連一隻虼蠽也生袂出來。毋爾對不起祖公祖嬤,嘛予我誠見笑。」福生哥失望地說。 「滾笑歸滾笑,雖然我比汝較晚娶某,又擱先做老爸,可能是各人的命運無仝款,無啥物通欣羨的。講實在的,恁也毋是七老八老,身體嘛誠健康,生囝是早晚的代誌。萬一若是袂生,也是天命,了不起去育一個來飼,無啥物大不了的啦!」元富安慰他說。 「毋驚予汝笑啦,玉卿對性彼項代誌一點仔興趣嘛無,每一次除了是佇應付我,又擱擺出一副臭屎臉。坦白講,看到伊彼種樣相,原本熱烘烘的慾火,也會去予熄去。」福生哥如實地吐露他的心聲。 「可能是個性的問題,汝也毋免傷在意。我毋是佇破壞恁翁仔某的感情,真濟人攏佇講玉卿嫂有一點仔驕傲,拄著頭從來毋捌欲佮人相照問,佮人袂啥物會湊陣矣。」元富說。 「這點我哪會毋知影咧,若想欲改變伊的個性是無可能的,因為伊已經定型啦。有時陣看到人佇問伊,伊攏無欲應人,身為伊的翁婿,嘛感覺誠歹勢,但是伊攏無所謂啦。今仔日既然已經共伊娶入門,又擱結成翁某,啥物代誌只有忍耐,若無,是欲怎樣?若是一日到暗吵吵鬧鬧、冤家量債,拄會予人看笑話,賰的,敢抑擱有啥物意思!」福生哥據實說。 「我會當瞭解你的心情,希望玉卿嫂仔會杳杳仔改變。」元富安慰他說。 「伊已經欲三十歲啦,毋是一個毋捌世事的囡仔。我敢按呢講,毋免數想伊會改變,我敢講是無可能的代誌。俗語話講:『江山易改、本性難移』,一定有伊的道理。所以對伊,我毋敢寄望傷濟。元富仔,我實在誠欣羨汝,娶著一個賢慧佮人會湊陣的好某,又擱生兩的後生通傳宗接代。」(一)
-
一枝獨秀的感覺
豐富你的人生地圖顯像 在靜謐島嶼上一則迷你隱私 天光接壤飢渴高梁葉脈殘喘呼吸著 遠在海面雷響敲碎夏末日落 高一點的影子仍舊孤身而荒涼 素描太武山裸色胸肌 我記得當初的嘹亮是這樣滄桑了 他還是可以這般自若的感覺 袖底風藏不住昨夜星宿煙火 江湖氣韻書寫評著某段距離 參差日子交錯時間走回自己的白髮 沒有一枝獨秀的寂寞 你能完全了解 第一道東北風喚醒情緒密碼鑰匙 閉關的酒精值有了回應 一個小小細胞裏 這個獨有的角色覺醒 靠近島嶼上唯一的感覺 永遠的高梁香 一枝獨秀的窖藏(稿費捐大同之家)
-
生活札記
〈作畫〉/顏曉曉 採綺麗山水 鋪展成旖旎風光 心中滿綠茵 〈煙江一景〉/林錦■ 一江煙雨漫 輕舟划過垂柳岸 船夫撒網忙 〈行腳〉/ 微雨山嵐 遍尋求心法 遊食四方眾人得 腳印隨風景 〈筆耕〉/德清 筆墨耕天地 植紅栽綠披荊棘 揮汗迎青碧 〈靈感〉/陳月霞 悄悄叩心扉 靈光閃現一瞬間 捕捉憑自覺 〈尋音〉/朱嵩山 蛙鼓盼共鳴 螽曲契合影難尋 蟬弦望知音 〈導盲犬〉/ 陳文卿 狼犬勤守護 機靈傳訊停看聽 愛盲千里行 〈休閒〉/許靜華 藍天綠茵地 閒坐觀望遠景悠 舒怡入心扉 〈立冬〉/游■良 蕭瑟風聲緊 夜煮熱騰薑母鴨 暖和筋骨皮 〈機會〉/楊博賢 抓住是黃金 把握契機逐夢想 錯失如流水 〈晨興〉/林明樹 裁半縷晨光 湖濱古道細思量 添詩賦新裳 〈米粉〉/史材鐺 千絲弦風戲 萬里樂聲輕和傳 思尋竹塹城 〈磨煉〉/王筠筑 情如冰雪寒 命運乖舛波濤湧 心似千錘鍊 〈瓶花〉/南橋思 曠野風景麗 瞬間全擁入室裡 芬芳別有意
-
曾經民歌飛揚的年代
三、四年級的人應該是民歌的最早粉絲,民歌是年輕歲月的符碼,情牽一段憶事。那時台灣遭逢一連串的外交挫敗,正處在低迷的政治氛圍,人心鬱悶,西洋音樂尾大不掉,東洋音樂令人討厭,凡是內容萎靡的國語歌曲都被禁唱。 1971年,洪小喬頭戴寬邊草帽,半遮面,手抱吉他在「中視」的節目中自彈自唱,這位神秘的「金曲小姐」之出現,令人耳目一新。此時大學校園也傳來清新的歌聲,大學生們抱著吉他,在迎新送舊的活動中亮相,身邊圍著唱和的男女同學,那是純潔如玉的年齡,玩得起的音樂。 1975年6月6日,楊弦(楊國祥)在中山堂舉辦的「現代民謠創作演唱會」,唱出余光中的「鄉愁四韻」。1976年12月3日,淡江文理學院(今淡江大學)在校內舉辦「西洋音樂演唱會」,由陶曉清主持,校友李雙澤拿著一瓶可口可樂,背著一把吉他上台。他先唱了四首台灣民謠後,在「國父紀念歌」中停頓下來,質問台下為何不跟著唱,離開時還補上一句:你們為什麼要花錢來聽中國人唱洋歌? 「民歌元年」被普遍認定起始於70年代。屬於戰後的第一代開始覺醒,要唱自己寫的歌,創作者的鄉土關懷和文化反思形成民歌的動力,當年嶄露頭角的皆是大專學生,形象和氣質截然不同於秀場的脂粉味歌手。1977年,「金韻獎」吹動了民歌的「文藝復興」,創作方式跳脫了傳統民謠的窠臼,將現代詩融入歌的語言。 1979年的冬天,我回到吳興街的北醫,參加「繆斯的夜宴」的詩歌朗誦會,欣然發現詩和歌成功地結合,在台上吟唱得如此悅耳動聽,記得唸大一的陳克華敲打著小鼓,朗誦瘂弦的「赫魯雪夫」。幾個月後,詩社的社長送給我一張「晶音」發行的黑膠唱片和卡帶,說藥學系學妹作曲的「情人的花雨傘」在李季準的「感性時間」中多次播出,那是我在兩年前寫的情詩。 1981年7月20日,「莫瑞」颱風剛過,傍晚南海路的國立藝術館門前掛起一盞柿紅的燈籠,布招上寫著:「是誰傳下這詩人的行業,黃昏裡掛起一盞燈」(鄭愁予的詩),這是「陽光小集」詩雜誌與德華出版社合辦,北醫「北極星詩社」協辦的「當代詩與民歌之夜」,許多住在台北的詩人和民歌手都被邀請,因是免費入場,室內座無虛席,向隅的觀眾只能席地坐在走道,是當年的藝文大事。 那晚周夢蝶在武昌街提早收攤,第一個進場坐在最前排,洛夫、羅門和蓉子伉儷、羊令野、羅青、李魁賢等代表「創世紀」、「藍星」、「草根」、「笠詩」先後到達。在林文義和葉佳修的詼諧主持下,第一位出場的詩人是聯合報的主編瘂弦,接著是音樂人韓正皓和鍾少蘭伉儷。詩和歌的混紡如輕柔的紗帳,籠罩著舞台燈光,羅門不看詩稿,一口氣熟背出氣勢磅礡的「麥堅利堡」。 吳楚楚、李碧華、施孝榮、簡上仁等都唱出他們膾炙人口的民歌,胡德夫隨興彈起鋼琴,被管理員聽見,以不在租借項目內,敲竹槓需另付五百元使用費;學妹也趕在出國讀書前,代表「北極星」演唱。壓軸的楊弦唱完兩首新作,最後請余光中上台致詞,他說:「現代詩與民歌早在六年前已結婚,今年是七年之癢……」。事後我寫了一篇「仲夏夜混紡的輕紗」記述這個盛會,刊登在「陽光小集」第7期。 民歌運動如火如荼地展開了,許多自負才華的大學生紛紛報名參賽新格唱片的「金韻獎」、海山唱片的「民謠風」。第二代的民歌手趁勢崛起,如齊豫、包美聖、王海玲、鄭怡(台大)、蔡琴(實踐)、邰肇玫(輔大)、李建復(淡江)、侯德健、黃大城(政大)、施孝榮(師大)、殷正洋(中央)、葉佳修(東吳)、蘇來(中興)等人。民歌好似一股清流,潺潺流淌在許多人的心靈,大台北因而出現了民歌西餐廳,包括「木船」(1982)、「木吉他」(1989),「天秤座」(1991),顧客不乏文人雅士。 正當民歌的發展逐漸走入商業導向的音樂市場,然而隨著社會的繁榮,年輕人開始有了替代性的娛樂。在文化認同和政治歧異的矛盾下,「龍的傳人」被官方消音,1989年侯德健出現在北京的天安門廣場,聲援六四的民主運動;李雙澤的遺作「美麗島」亦無故被牽扯到黨外運動。甚且齊豫的「橄欖樹」因為歌詞裡有「我的故鄉在遠方」(三毛詞),不能通過行政院新聞處的審查。民歌的旋風倏然靜止,退潮的光碟流落為廉價的商品。 2007年4月14日,是我再度在大廳堂聆聽民歌的日子,偌大的世貿中心國際會議中心坐滿有年紀的歌迷,「蔡琴不了情」的演唱會找回許多人的回憶,她低沉感性的「恰似你的溫柔」,仍然有深情和激情,猶記得她剛出道時是戴著深度近視眼鏡唱這首招牌曲。民歌是不朽的,「台北的天空」(陳克華詞)令人想起城市裡年輕的笑容,「童年」的跳躍音符還原頑皮的少年往事……。 1977年9月10日,「民歌先覺者」李雙澤在淡水的洲子灣因捨身救溺,逐波而去;2007年10月1日,淡江大學於校內的草坪上為他立碑為記,悼念他仍在海上孤獨地唱著自己的歌。同年,「民歌教父」楊弦發表第二張專輯「西出陽關」後,赴美國舊金山進修東方醫學,獲得博士學位。兩人在師大附中與我同一屆畢業,教室在同一排,高二時李和我同是班聯會的幹部,一起做過壁報。 1984年,如日中天的「陽光小集」忽然宣告解散,在台中和高雄舉辦的另外兩場「詩與民歌之夜」也成為落幕前的絕唱。很多年再也寫不出詩來,倒是聽民歌覺得是一種舒服的自處,它曾經在我們揮別的歲月裡,律動過我們心靈的情愫,如此單純,如此婉約,卻得到自然的共鳴。
-
通往月球的路:崇德社區
小學生的本土認證學習單列了高雄各地區的景點,但因為高雄幅員廣大,旗山、田寮、內門等地仍無緣一遊。偶然去農業局網站找資料,看到了田寮月世界周邊的一日遊行程,便幫小孩一齊報名了。在左營高鐵站集合後,就上遊覽車前往月世界。地點相當方便,一下車的停車場旁就是日月禪寺,供遊客使用洗手間,還可見到著僧服的僧尼仙風道骨地在月球路、禪寺間來往著。 行程說輕鬆也不輕鬆,十一月的冬陽依舊射目。解說員是一位當地的返鄉女青年朱小姐,瀟灑地騎乘一台電動滑板車往返於景點之間,上下坡自如。地景公園中可看到像是工地現場的泥土堆,原來是因為今年雨多,將泥岩沖刷滑落下來,惡地山丘地形會越來越矮,可能幾年後就會消失。 走著走著,看到一群樹被斷頭的怵目驚心畫面,朱小姐說那是外來種銀合歡,適應旱地能力超強,為了當地生態著想,公部門只好砍除。 有沒有聽過樹的聲音?園內種植了不少檸檬桉,樹皮呈現泛白光滑,解說員要我們耳朵貼近樹幹,聽水分從根部往莖幹上輸送的達達聲響。地景公園不算特別大,許多遊客逛一圈就打道回府,他們好奇地側頭看我們饒有興味地研究樹木。如果沒有聽解說,也不知道原來樹幹會發出聲音,不是因為啄木鳥或蟲害。 接著去看黃麻園,又在崇德社區的活動中心編黃麻繩串皂。朱小姐教大家用大腿搓揉黃麻,編轉成細繩。據說早年的小孩為了可以吃月餅,暑假每天都在幫忙編繩。現在只能在岡山籮筐會看得到了,達人阿伯當日也在現場示範給大家看如何編粗繩。 社區活動中心平常是供應老年人早午餐的場地,一個月餐費只要六百,設籍外縣市的八百,主辦的社區發展協會考量獨居老人的狀況,任由長輩裝剩菜回去當晚餐,真是佛心來著。 當地不是所有區塊都是惡地,因此也產地瓜、竹筍、芭樂、蜜蕉,供餐都是取自在地食材。廚師是一位越南媽媽,雖然聽不太懂她介紹的菜名,但份量多又可口,火龍果染色的飯、地瓜可樂餅、酸筍片等,還有,原來豆乳雞是起源於田寮的! 崇德社區不大,位在小山坡上,民生補給得到鄰近的阿蓮市區。這位女主廚不簡單,平常除了煮大鍋飯給老人家吃,也跟夫婿一起種水果,小孩念國一了,一家人安然自得於田園農事、炊事中,令月宮嫦娥也好生豔羨。
-
與之同行
總盼你不來 來了又如許,張揚 放肆了窗外,淚眼婆娑 啜泣、低鳴、嗚咽 畫就一幅迷離半卷朦朧 古道也沒了顏色 遠方的遠方 雲色墨墨,皴過 山坡、石岩、樹巔 皴過小河與屋簷 皴過 一畝天際一畝稻田 一畝又一畝 慫恿煽惑 這挑染的幸福,滑落 與之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