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文學
-
兒時的習俗教育
兒時家庭教育,多半來自傳統觀念,有的結合風俗迷信、有的由於刻板印象,不論哪一類,其目的重在加強生活教育,由於年代久遠,不合時宜的已漸淘汰。民國96年,曾寫「兒時的另類教育」一文,如今想從金門的習俗迷信層面作一探索,發覺其在教育功能上也具有相當程度的價值,藉著習俗的力量,嚇阻不良行為、導正社會風氣。 ■孔子像前滾雞蛋 浦邊何氏家廟是何浦國小的舊址,進小一之前,學生先要到一間「後房」內滾雞蛋,如果滾得很直,表示是讀書的材料;如果滾歪了,表示日後要加倍努力;當然滾直與滾歪,並非一滾定終身,努力才是學習的途徑。所謂「學貴慎始」,一進校門,拜了至聖先師,即是孔老夫子的「門生」,課業總不能馬虎,這套禮教值得提倡與推廣。 ■年兜晚睡親添壽 這是一則孝親的習俗教育,時至今日,仍有守歲習俗,為讓父母增福添壽,寧信其有。既然除夕夜愈晚睡對雙親愈有利,許多孝順的子女甚至通宵達旦,子女孝順父母,本就天性使然,若能藉此推廣,落實在日常生活,更具實質意義。 ■孕婦床鋪不可坐 兒時每進孕婦臥室,母親特別叮嚀不可坐在床上,深怕胎兒「煞到」,其實以今日看來,的確是一種衛生教育,在醫療缺乏的年代,孕婦最怕生病,外衣外褲往床一坐,帶來什麼病菌,無人知曉,若是真的感染病毒,即是名副其實的「煞到」,以此變通方式約束行為,是對孕婦的保障、利人的習俗。 ■正月初一禁忌多 新春伊始,禁忌最多的是農曆正月初一,簡直「譴損(忌諱)一褲頭」,基本上,初一不可拿針線、動剪刀,也不可打掃洗衣,甚至不可洗澡,因為會把一身財氣掃光洗淨,父親說創此習俗者乃基於愛心,疼惜終年辛勞的婢僕,在沒有勞基法保障勞工權益的年代,只有仰賴習俗方得一歇,希望藉此喚起全民一致響應,這是一項體恤疼惜婢僕的教育,值得後人學習與領悟。 ■嘆口氣艱苦三年 兒時偶有長吁短嘆,父親即說:「嘆一口氣著艱苦三年」,叫我不要嘆氣,嘆氣與艱苦何干?嘆氣是一種苦悶的發洩,但另一方面也可能是對事情的絕望或意志的消沉,因為「嘆氣不如爭氣」,嘆氣無濟於事,且具有消極的意味,不如化嘆氣為力氣,積極向上、克服逆境、扭轉乾坤,才是正確之途。 ■碗盤食用忌重疊 兒時偶會碗碟重疊食用,母親說這樣出門容易被人「溫屈(誣賴)」,雖然未曾實驗,但亦無須印證,因為兩個碗盤重疊食用,不僅不雅觀,也不成體統,完全不合國民禮儀,這也是一則良善的習俗教育。 ■屬虎忌進新娘房 在十二生肖中,屬虎忌諱最多,是最不受歡迎也是最吃虧的一種生肖,可能來自現實生活的影響,只好以習俗加以約束。所謂「人無害虎心,虎有傷人意」,然而屬虎非真虎,於理不合,不過在習俗上,大家選擇「寧可信其有」,為了避免新娘「煞到」、夫妻失和,屬虎之人只好避而遠之、多行善事。 ■生囝之後不說猴 猴子在民間也是禁忌,尤其生下嬰兒之後,全家對於「猴」字,噤若寒蟬、絕口不提,原因為何?「嬰兒會發燒、腹瀉、驚嚇、歹育飼(不好養)」,在醫藥匱乏的年代,這是很嚴重的問題,寧可信其有。外人來到有嬰兒的家庭,也會主動配合,以免惹來「白眼」,試想若是一個人的長相動作都像猴子,豈不怪哉! ■帽子不可重疊戴 兒時常因好玩,頭戴兩頂帽子,母親立即喝止道:「這樣你會永遠長不高」,聞之立即取下,以後絕不敢犯,足見習俗的威力,如今思之,這無異於是一種良善的生活教育,帽子雙戴的確不倫不纇。 ■屋內撐傘不吉祥 何以不可?母親說不吉祥。然而冷靜思之,無論陽傘雨傘,本屬室外用品,家中撐傘,場所不合,若不慎而刺傷家人,更是罪過,這是一種基本的生活教育,何需習俗來約束? ■抱童不可說輕重 手抱小孩時不可說太輕或好重,以免一語成讖或適得其反,明知純然迷信,由於普遍有這種觀念,還是「慎言」,尤其抱著別人小孩時,更須避免,以免對方家長聽了不舒服,甚至認為在詛咒,其實這是一種禮貌教育,「口說好話」,皆大歡喜。 ■查某人褲鑽不得 居住浦邊時,門前橫著一條曬衣繩,每天進出家門,務必從繩下穿過,母親總是將女性內外褲子晾在邊邊角角,原因無他,擔心男孩穿梭於女褲下方,將來「沒志氣、沒出息、求不取功名、不會當官,連帶眼前考試也不順」。另外男孩也不可被女生「伐跤鬚」,不僅與鑽女褲一樣的下場,還會長不高。凡此種種,應受男尊女卑時代留下的刻板印象,今日觀之,違反男女平權、完全不合情理,昔日則深信不疑、遵行不悖。 ■忌用字紙拭尻川 所謂字紙即指「印字的紙張」,早年沒有潔白的衛生紙,一般人都在如廁前撿拾碎瓦片或摘取樹葉刮除擦拭,至於廢棄的印字紙張,在擦屁股的效果上優於前二者,然而大家還是儘量不用,因為大人早就叮嚀小孩:「以字紙拭尻川,會成青瞑牛毋捌字」,這是對字紙作者的尊重,不忍以此方式糟蹋其作品,從而不可將其「課本作業」充當「衛生紙」,這是教育學生的第一課,也是一則良善的習俗。 ■忌將筷子插飯上 兒時偶將筷子直插飯上,而後離開座位,父母便會立即糾正,因為這像香插爐上,有如祭拜一般,所以是不吉祥的作法。姑且不論習俗如何?此舉甚不雅觀,也不符合生活規範。 早年國民普遍未受教育,父母本身忙於工作,管教小孩經常仰賴習俗教育,代代相傳,及至今日,民智大開,禁忌愈來愈少,也質疑習俗的真實性?然而上一代的苦心卻是無庸置疑、值得肯定。所謂「移風易俗」,即是將風俗正面化、良善化,對於具教化性功能的習俗不僅應予保存延續,且要提倡推廣。
-
不能遺忘的歷史-躲防空洞
1945至1949年國軍與共軍在中國大陸激戰數回合,國軍不敵共軍勢如破竹攻勢,終致國民政府於1949年4月遷離南京,12月7日播遷臺灣,同年歲末10月底國共兩軍決戰於金門古寧灘頭,共軍未攻陷金門,自此,造成國民政府與共軍創立之新中國隔海分治。 國民政府1949(民國38)年於大陸失利,意外在金門站穩腳步,遂全面改革軍事、國防、經濟及政治建設,相較於社會之建設,國防建設之進步,確實快速而有效果,而防衛武器設備更新方面,更是國防軍事重點,1958(民國47)年8月23日夜晚共軍再次發動臺海戰役,企圖施以47萬發猛烈砲擊戰,行登陸金門島之實,但不管是金門陸地砲戰或空戰及海戰,國軍均能壓制共軍猛烈攻勢,最後並贏得戰役勝利,823砲戰期間,造成金門四處斷垣殘壁,人民顛沛流離、生離死別及撤退臺灣復興基地,惟當時有眾多不曾領取任何遠離金門之安家費及不願遠離先人篳路藍縷創建古厝與田園之金門鄉親,胼手胝足與國軍相依為命及忠誠與國軍併肩操練。 自1958(民國47)年823砲戰後,金門開始遭遇單打雙不打,即每逢單號夜晚7點至9點間,對岸共軍開始對金門砲擊,共軍砲擊金門長達20年,直到1979年中美斷交(美國與中國大陸建交),對岸的共軍才停止砲擊金門,期間造成諸多軍人、百姓及房舍之傷亡與倒塌。 回首過往,身為戰地兒女的我們,每當單號夜晚7點至9點共軍開始對金門砲擊時,我們都要倉皇的跑到家裡附近(即小浦頭與金沙農會旁邊)的防空洞躲避,若是動作稍緩,立即會有生命危險,當時待在家裡,亦是不安全的,因為宣傳砲常穿透屋瓦、房舍或沙美街店家,造成人員傷亡及財物損失,著實令人傷心及膽顫心驚與心生畏懼,直覺戰爭真是可怕,是以,在金門人的心裡,總深深烙印單打雙不打之躲防空洞及無情砲火摧殘的沉痛記憶,這是戰地兒女的無奈與哀愁。
-
很近,吃一小袋荔枝的時間就到了
這幾年來在金門大學教書,常有兩岸的朋友問我,金門與大陸有多近?「很近,搭船大約半小時的船程」;「很近,兩岸互相可以看得到」;「很近,金大的學生可以坐船去廈門吃麥當勞,吃完再回來」(金門還沒有麥當勞)。今天,我發現一個更好的形容方法:「很近,吃一小袋荔枝的時間就到了」。 受邀至深圳規劃設計研究院(簡稱深規院)交流,交流愉快;第二天早上深規院的同仁小李開車送我去「深圳北」車站搭乘動車回廈門(然後搭船回金門),下車時他拿了一箱新鮮的南山荔枝,要我帶回去(這已不是第一次了,深規院這群中國新一代規劃師的認真投入及熱情,多次讓我感受到強烈的激勵,也樂於與他們合作)。「這是深圳南山很好的新鮮荔枝,以前是進貢給楊貴妃吃的」,我記得有一次深規院的朋友是這樣告訴我的。我原本堅持不要,以不好帶的理由來婉拒,但小李一再說,本來要給我帶兩箱,後來怕不好帶,只準備了一箱,請我一定要帶回去給自己和家人嘗嘗。最後不好拒絕,就收下了,由於本週不回台灣,故打算帶回金門大學與研究室的學生們一起吃。 後來與我太太通電話時,她特別提醒我,才想到新鮮水果是不能通過海關的。此時已到廈門,再二個小時就要登船了,一時還真不知道如何處理。學生及我太太建議我拿出來吃,我真的很努力的吃了一些,但這箱荔枝實在太多了,吃不到整箱的1/20。有想到可分贈給路人或是在碼頭的遊客,但又覺得這樣有些浪費這些新鮮的南山荔枝,且對不起深規院的好意。最後,吃掉一小部分,也包了一小袋留在船上吃,其餘的整箱荔枝則都送給我學生(一位陸生)的一個在五通碼頭內擔任店員的朋友(一個年輕人,他收到時很高興、很驚訝)。 從來沒有一天吃這麼多的荔枝,南山荔枝確實名不虛傳:核小、肉厚、汁多、很甜。今天天氣不錯,搭船時廈門五通碼頭及大嶝島水岸的新興建築都看得很清楚,一面吃著南山荔枝、一面欣賞廈門島和大嶝島水岸新興建築高樓所建構出的壯觀天際線輪廓:水、天、建築量體連成一氣,感覺很不錯,也驚訝其開發的速度;一小袋荔枝吃完,金門水頭碼頭也剛好快到了。原來金門和廈門真的好近,此時也感受到深規院朋友們饋贈新鮮水果的熱情,原來兩岸人民的情感也可以這麼近。
-
【小說連載】 烏番叔
有二叔公、三嬸婆,有平輩、有晚輩,有來向番客致意的,亦有來看熱鬧的,幾乎把阿明家擠得水泄不通。阿明也順機把烏番叔帶回來的藥品及未送完的餅乾,一一分送給在現場的鄉親,即使是千里送鵝毛,然則禮輕情義重。阿明並交代他們說,明天晚上六點烏番將在祠堂擺桌宴請鄉親,全村不分男女老幼大家都有份,請大家準時出席。他們一個個莫不笑呵呵地走出阿明家大門。 然而,當阿桃端出一鍋安脯糊出來時,正好被二嬸婆看到,雖然沒有當場數落她,心中不免滴咕著:阿桃未免也太小氣了吧!人家番客大包小包、大箱小箱的「番片貨」往他們家送,午餐竟然請番客吃安脯糊,真是小氣!可是,安脯糊對於一位離鄉多年的遊子來說,則能品出家鄉的味道,甚而勾起爾時諸多的回憶。 可不是,當烏番叔從鍋中添起一碗既香又黏稠的安脯糊放在桌上時,他想起母親和春枝在山上「奚安薯、礪安脯」的情景(奚:右邊必須加刀部,造字),他則將剛礪好的安脯撒在草地上讓它曬乾,然後撿回家再經過數天陽光的曝曬,便可到「碾間」碾碎成安脯糊。而在「碾安脯」時,父親則不斷地用小木板把一塊塊曬乾的安脯,撥到石碾能碾到的地方,他則拿著一枝小竹竿在牛後趕牛。往往碾完後,父子兩人的頭髮、眉毛,以及父親的鬍鬚全都被「安脯粉」染白了。 如今,父母的靈身早已是白骨一堆,春枝亦已跟兵仔跑,百年古厝更成廢墟一片。即使他日夜夢想回到自己生長的地方,目睹眼前的情景莫不讓他百感交集。(二四六)
-
想 飛
當我每次抬頭仰望那片蔚藍的天空,三不五時還會帶點可以發揮想像力的雲彩,讓人看的目不轉睛。但總有幾抹身影吸引我的目光,或成群結隊,或悠然掠過,在那片廣無邊際的天空中,寫出自由的樣貌,決定自己的方向。當夜晚、風雨來臨時,倏地鑽進騎樓下,找戶人家歇腳,借住一宿;天晴了、亮了,拍拍翅膀飄然遠去,這樣瀟灑的個性和自由的奔放,真讓人嚮往。不為什麼,就為了抵達心之所嚮的方向,夢想的目標。張開翅膀,揮動著豐厚的羽翼,啟程。 鳥兒因為造物主的恩賜,賦予牠們厚實的羽毛,在成長茁壯後,使牠們可以乘著風,無拘無束地翱翔天際,鳥瞰著我們的庸碌生活,俯瞰這片大地之美,還可以在天空裡盤旋,盡情唱歌,然後浪跡天涯,四海為家,切切實實地與大自然共舞、共生存。我向來對這事兒,投以羨慕的眼光,因為那渴望自由飛行的心。事實上,卻是一顆已經被匆忙生活糟蹋到一塌糊塗的心,仍保有想飛的念頭。 這是我渴慕的、我憧憬的自由,我,想飛。自由的飛翔、不受干擾的飛行。 人類難道不渴望擁有一雙可以遨遊天際的翅膀嗎?不會多奢望一些就為了心靈上的自由嗎?未曾想過心會飛的可能性嗎?為了滿足想飛的冀望,人們開始發明飛行器,透過一片若有似無的透明玻璃,還有那成千上萬的精密零件組合,成就了企求將萬物盡收眼底的慾望。那樣的壯麗山河、崇山峻嶺,多想盡情的擁有,甚至擁抱與親吻。然而,終究無法任意的飛翔,那不是我渴求的。 我嫉妒、我羨慕,我想,自由的飛翔、可以隨心的飛行。 幸好造物主聽見了我這渺小的想望,讓我發現人世間種種的桎梏,限制不了我想飛的渴望。只要我願意,願意打開心胸,我就能擁有自由的心靈,我就能揮動想像的翅膀,滿足我想飛的願望。我可以乘著自由的風,舞動心靈的翅膀,擁抱造物主所創造的大千世界。現在,只要我想,我的心就能飛翔。 徐志摩先生在〈想飛〉一文中寫道:人類最大的使命,是製造翅膀;最大的成功是飛!飛翔是理想的極度,想像的止境啊! 即使在這青春狂熱的時期,青春的心浮氣躁使得血氣方剛,然而,學習著沒有任何束縛、枷鎖可以困住我的心,是在青春期很重要的課題。因為我學會了如何讓心靈飛翔,才能享受恬靜平淡的日子。飛,帶領我的心超越世上萬物,心靈的眼界可以更開闊、層次可以提升;飛,讓我去創造一個屬於自己的小小桃花源,在累的時候可以休息,在受傷時可以嚎啕大哭,在開心時可以高聲歡唱;飛,使我看見造物主的偉大,使我聽見大自然的呼喚,聽見從心靈吶喊自由的聲音。 不僅人類想要有雙翼,從我的角度來看,連神也是,以至於祂需要去創造擁抱世界的天使來完成祂的使命─-創造一個理想的國度。在這個烏托邦裡,天使可以悠然的飛,眷顧國裡的子民,豐衣足食,快樂生活,就像陶淵明的〈桃花源記〉中提到「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這樣的理想世界。雖然自己無法回饋社會大眾這樣如此理想的環境,但希望可以藉著心靈的力量,去幫助更多心陷囹圄的人們,帶他們用心看這世界的浩瀚,體會心靈自由的力量,享受用心飛翔的快樂與自在之感。 於是,我終於明白,不用再懼怕孤單,不必再害怕阻擋,不須再顧慮他人,只要自己願意擁有讓心靈自由的力量,我就有足夠的勇氣,選擇自己的方向,在這廣袤的天空自由自在的遨翔。先使自己的心靈獲得自由之後,臉上常會泛著出自內心的笑容和愉悅之心,再帶領著他人進入這樣的境界,一起在想像的歡樂自由的國度中生活,透過心靈的交流所獲得的遠勝於物質上的交換。自己開心,感染周遭他人一起變的正向,推己及人或許是一生的志業,讓世界變得更美好! 不多說了,此刻的我,正在盡情享受飛翔!無憂無慮、開心愉悅的飛!快來跟我一起享受飛翔的樂趣和自在吧!
-
雲之鄉
雲似山水, 心若風颺, 雁往何處, 人在他鄉。
-
金門第一位女里長呂玉華─永遠的里長謝謝你!
金湖鎮第九屆村里長選舉,呂玉華當選蓮庵里里長,成為金門第一位女性里長,他成長的呂家村庵邊,與有榮焉!當初,她以外嫁的女兒返回故里競選,承受許許多多的流言蜚語,為了挺過那些質疑,爭取村民的信任和支持,她以行動力服務鄉親、關懷照顧弱勢、營造溫馨和善的人文社區獲得鄉親認同。她知道當選後責任更是重大,一直以來夙夜匪懈,整天跟小蜜蜂似的,飛東闖西,只為給村民獲取一些福祉,解決村民們的種種問題。她始終認為,村民的小問題,就是她的大事情。因此,她盡情飛啊!飛啊!沒有讓自己有休息的機會。從來不畏辛勞的玉華里長,如今天她再也飛不動了,連一句「我累了,我想休息!」的話都不願說就這樣走了! 玉華里長今年剛滿五十歲,或許她不知天命為何,她只知服務鄉里,用心當好她的里長,在她娘家幾經不幸的波折,喪父之後,同月又失去惟一的兄長,又擔心年邁的老母承受不起失去親人的打擊,極盡所能的維護老母瀕臨崩潰的精神,使她里長這條路走得非常艱辛,幾盡心力交瘁,多少次身體不適和病痛都是忍一忍就過了,但她以為她都挺過來了,卻不知工作勞累和失去親人痛苦,正一點一滴的侵蝕著她的身體,直到近兩月來突然撐不住去住院檢查,才知道已是癌末,最後一次返台就醫時,甚至就在機場幾乎昏厥過去,緊急送醫後便一病不起,走得非常突然,聞者都相當震驚和惋惜。 里長這份工作,對呂里長來說只是她熱衷於志工工作的延伸,她曾經擔任社區和衛生志工,因而意識到地區人口老化,鄉下許多不識字老人的無助和需求,想要藉由里長職務,做為與政府之間的溝通和爭取民眾權益的橋樑。當選後的呂里長才知道里長要做的事,遠遠不只她想像的那樣,所謂選民服務,無論何時,不分老少,不管男女,任何事件,不知對錯,都得去用心關懷它,熱心服務它,認真處理它,里民的婚喪喜慶更是重中之重;而社區環境改善、社區人文提昇、春節大掃除、端節綁粽子、秋節做月餅等活動,她都要竭盡所能的辦好它;還要配合推動縣政府及鎮公所的各項施政作為和舉辦的活動,可真是包山包海,無役不與。 她最為人津津樂道的一件善行義舉的工作,就是曾獲全國「家庭楷模」和「婦女楷模」越南籍媳婦鄧彩蘭因積勞成疾,罹癌過世,臨終前玉華里長承諾會將其骨灰帶回越南故鄉,讓她與故鄉親人團聚。呂里長信守承諾,不遠千里自費搭機護送鄧彩蘭的骨灰回到老家,在胡志明市親手將鄧彩蘭的骨灰交給越南的家人,完成其落葉歸根遺願。里長做到這個分上,恐怕已是所有里長中無人能出其右了,此項義舉也可以稱得上是信守承諾的最佳典範。 呂玉華曾在當選蓮庵里里長後說過:「蓮庵里選民將神聖一票投給她,她一定會好好做,聽取有經驗者的建議、吸納里民的意見、傾聽大家的心聲,也將會反應里民需求,追蹤處理和解決問題。」玉華里長你都做到了,你不但是金門第一位的女里長,你也是金門第一名的女里長,你沒有辜負蓮庵里選民對你的信任和付託,你甚至做的超過他們的預期,而且超過很多很多,你真正的做到「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這八個字。謝謝你用生命來守護這一方民眾,謝謝你用愛和承諾來服務這一方里民,除了謝謝你之外,好像不能再為你做什麼!只有心痛,只有悲愴,只有怨老天無憫──你是我們永遠的里長。 妹子,一路好走,願佛祖引你西方極樂,心無罣礙,可以好好休息了。
-
重新找回孝道
論語提到:孝悌也者,其為人之本也。孝經也說: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孝為本。可見「孝道」的重要。 可是卻有一名五十二歲的黃姓高雄男子,遊手好閒,不務正業,最多打打零工,還經常酗酒。那天竟然在外喝了酒後,返家吵鬧,進入父親房內出拳毆打,用腳猛踹父親頭部與胸部,活活把70多歲供他吃住和零用的退休老父打死。自己還回房呼呼大睡。這名黃姓男子家裡還有一位91歲的阿嬤,今後將如何度日? 難道他不知道,父兮生我,母兮掬我、育我、顧我、撫我、出入護我嗎?難道他不知「父母之恩,昊天罔極」嗎? 父母的愛,真是無法描繪的。 有一位母親懷雙胞台,卻罹患重病,她拚死拚活執意把雙胞胎生下來。結果是孩子活了下來,母親卻死了。真正是「生得過,雞酒香;生不過,四片板。」葬禮上連禮儀師都感嘆,那是她所見過最小最小的死者家屬,而且雙胞胎還從頭到尾安安靜靜的,沒有哭鬧。母愛,多偉大!另有一位82歲顏姓老翁每天清晨6點多就騎腳踏車外出拾荒,下午2、3點回家。變賣拾荒物存了一千元,準備買蛋糕、麵線為十年前就因病住進嘉義朴子醫院護理之家的兒子做生日,一千元已放在褲袋裡三個月,三個月來,不論颳風下雨,或睡或臥,他都緊緊地把這千元鈔放在長褲口袋,從未離身。為何破損自己也不清楚。根據推測,應該是淋濕後,老翁又放在褲袋。長期在床上睡覺翻身磨蹭,才斷成六截。雖用膠帶黏合,銀行卻拒絕換新鈔,後來是一位縣議員得知後,包了二千元紅包換回老翁的「縫補鈔」。 想想,真的是父母愛子長流水,子女回報照頓算。 當然,也不是沒有孝子。像兩名國小學生,陳彥如照顧全身癱瘓的養父。放學後幫爸爸拍背,換尿袋,從不喊累。林瑋翔為讓雙腳不能走路的媽媽外出曬曬太陽,經常抱媽媽到輪椅上,再推出戶外去散步。而因盜獵服義務勞役的周堅義,因不放心84歲植物人的老母獨自在家,將插著鼻胃管的母親,用繩子固定在車後座,帶到15公里外「上工」工作,期間不時望向母親,還幫忙擦背、翻身。還經常哽咽說:「我犯錯,母親一起受罪。」「看母親陪我受苦,常邊開車邊掉淚。」 「教孝月」學校會舉辦多項活動,教導學生「百善孝為先」,要多多孝順父母。這方面,四維高中就非常令人佩服。黃英吉董事長特別重視「孝」的教育,他堅持生活教育,提倡孝親感恩,教導學生從家庭做起,具體實踐「做好事,說好話,存好心」的三好教育。期盼學生以謙卑心態,接受老師教導,奉行孝道,實踐三好。黃董特別強調:書可以慢慢讀,技能可以慢慢學,但孝順不可以等待,要及時行孝,時時行孝,小小行孝。 黃董的「方法」各校若能廣為推廣,我們的社會,必可重拾孝道。
-
【小說連載】 烏番叔
「這是當年的承諾,非請不可。你就費神幫我張羅、張羅,多花一點錢也沒關係。」烏番叔說後,打開手提箱取出一疊十萬元的鈔票,遞給他說:「我們誠心誠意宴請鄉親,菜色要好一點,不能太寒酸,而且還要喝金門高粱酒,以表示我們最虔誠的心意。」 「用不了那麼多錢啦,我看五、六萬塊就夠了。」阿明說。 「剩下的先放在你這裡,不夠時再找我拿。」烏番叔說後轉向阿桃:「等一下就麻煩妳幫我準備三份香燭和紙錢,我得先到古厝祭拜祖先,然後再到我父母墳前上香。」 「我去煮飯,吃過飯再說。」阿桃說。 「煮安脯糊或是安籤,讓我回味一下家鄉的口味好不好?」烏番叔不客氣地要求著說。 「你現在已不是當年的烏番,而是番客耶。真的想吃安脯糊和安籤嗎?」阿桃笑著說。 「阿桃,烏番永遠是烏番,無論走到什麼地方都是烏番,不是番客啦!我已跟阿明講好,晚上要睡在地板上聊天,聊到天亮。」 經過孩子們和村人的傳播,在得知烏番叔返鄉的消息後,村人扶老攜幼陸續來到阿明家。(二四五)
-
再談八二三砲戰起迄時間
十月二十日,當中共國防部下達「我軍停止砲擊金門命令,宣布無效」時,沉寂十四天的金廈海域砲戰再起,一直到十月二十四日,連續五天共軍向我金門島群實施猛烈砲擊,我砲兵單位也立即予以還擊。接著就是進入我們所謂的「單打雙不打」時期,惟我們的說法與中共的講法有些微落差。 單打雙不打 大陸人士洪湘明所著《血島-八千壯士戰死金門紀要》,提到:「十月二十五日,彭德懷再次發表《告臺灣同胞書》。……文告宣布『逢雙日不打金門的飛機場,料羅灣的碼頭、海灘和船隻』。」亦就是說雙日有四個目標,共軍砲兵不打,其他目標照樣射擊。這件事蔣也有所聞,在其十月二十五日日記,記曰:「匪廣播雙日不砲擊金門碼頭機場的聲明,其內容之慌亂兒戲可笑,更斷定其內容與內心之矛盾無主矣。」 經查《八二三台海戰役》,十月二十五日(含)以後的單日,共軍仍舊向我金門各地區實施砲擊,但雙日十月二十六、二十八、三十日等三天,中共的砲兵照樣向我射擊,研判共軍除了上述四個目標不打外,其它目標照打。因此,這時段尚未完全進入所謂「單打雙不打」時期。 有關「單打雙不打」的演變,大陸洪湘明的說法是:「十月三十一日,我中央軍委決定『今後逢雙日對任何目標一律不打砲』。……從而使砲擊金門的雙日『四不打』發展為『雙日不打』,(再)發展為『雙日不打單日打』。」查閱《八二三台海戰役》,從十月三十一日到隔(四十八)年元月七日止,共軍祇有單日砲擊,這才是我們所謂的「單打雙不打」。 砲戰結束日 四十八年元月七日這一天,中共向我實施猛烈砲擊,《八二三台海戰役》記錄:「本日又展開大規模之砲戰,其猛烈度為中共自去(四十七)年九月十一日以後,發彈次數最多之一次,……全日向我金門島群射擊,共計三萬三,四○一發。我砲兵亦分向各地區敵砲行猛烈射擊,共射擊一萬八九五發。」大陸人士徐焰在其所著《金門之戰:一九四九-一九五九》內,認為元月七日此日是砲戰的結束日。他說:「這次砲戰(指元月七日),實際上成為金門地區最後一次真正的砲戰。……自一九五八年八月二十三日開始的為時四個多月的砲擊金門,就此在事實上已經結束。」 筆者試著從四十七年十月二十日恢復砲擊,到四十八年元月七日為止,統計共軍砲兵向我金門地區發射的各型砲彈數,發現文獻當中有不同的數據。《八二三台海戰役》是十五萬九八一發;《國軍外島地區戒嚴與戰地政務紀實(下)》是十四萬六,八四○發。另外,砲戰期間任職陸軍供應司令部運輸署署長的張載宇將軍,在其所寫〈中外戰史特例的「八二三」金門砲戰〉中,提及砲戰概況:「第一回合四十四天(自八月二十三日至十月五日),匪發射砲彈四十七萬四千九百二十顆。第二回合四十五天(自十月二十日至四十八年一月七日停火,除去雙日停火),匪發射砲彈十四萬三千七百八十顆。前後砲擊九十九天,共發射砲彈六十二萬八千七百顆。」 報導「八二三砲戰」的各種著作中,就其所述砲戰期間中共向金門砲擊的彈數,筆者加以比較,發現張載宇將軍所統計的數據應是有所本,其所說第一回或第二回的共軍發彈數,與前述兩本書所寫的數字相當。因此,研判其準確性與可信度極高。 砲戰期程的探討 戰後,有關砲戰期程也就是作戰的天數,兩岸各有不同的說法。大陸的算法,去(一○六)年五月十九、廿日刊登的〈談八二三砲戰起迄時間〉,已談論過,不再贅述。 我們最常看到的算法是《金門縣志》(九十六年續修版)所記載:「八二三砲戰,自(四十七年)八月二十三日起,至十月五日止。」就其天數來算,砲戰剛好四十四天。這一種算法會產生邏輯的問題,就是兩次的停火,以及所謂「單打雙不打」,不含在砲戰四十四天之內。致談論「兩次停火」、「單打雙不打」時,總感覺是在「戰場」之外,其實這些都是砲戰當中所延續而來的,並不是「戰後」另行發生的事,所以「兩次停火」、「單打雙不打」一定要敘述,否則無法將砲戰的全程說清楚。因此,如果時空無法連續,寫出「有頭無尾」的戰史,也會受到質疑。 再者,這一段時間(十月二十日至四十八年一月七日),共軍發射的各型砲彈達十四、五萬發之多,如果另外再取一個砲戰名稱,也不適宜。因為參戰官兵的回憶錄或口述歷史,大部分都認為是「恢復」砲擊。蔣的日記也是說:「共軍又恢復其對金門砲擊」,「恢復」兩字有接續前面作戰的意義,當然不是另一次的戰爭,不能再取其他砲戰名稱。總而言之,「四十四天」的說法,存在一些思維理則的問題,將來留給歷(戰)史學家去解決。 四十七年九月二十五日,原金防部第一處處長鄒凱上校(中央陸軍官校第十一期)調任該部砲兵指揮部指揮官,戰後他寫了一篇〈八二三金門砲戰砲兵運用之追憶〉,在「砲戰經過概要」內,特別將砲戰期程作階段的劃分:「十月六日凌晨,彭匪德懷,經由新華社宣稱:『基於人道立場,對金門停止砲擊七天』。第一階段金門砲戰,至此暫告一個段落。十月十三日,匪方又宣布再延長停火兩週。惟至十月廿日下午,匪方以美方軍艦參加我運補船團之護航為藉口,又宣布停火無效,匪砲遂於下午四時開始向我金門群島恢復砲擊,……第二階段之金門砲戰,自此又再度開始。十月廿五日,彭匪德懷又宣布『對金門每逢雙日停止砲擊』,自此開始,即展開『單打雙停』之伎倆。……至(四十八年)元月五日,匪砲又向我展開大規模砲擊,匪共射擊三萬三千餘發(按:查《八二三台海戰役》,元月五日,中共砲兵向我射擊只有二四六發。研判記憶有誤,應為元月七日,因其所說的射擊彈數,與前述元月七日共軍向我射擊三萬三,四○一發相符)。自四十八年元月八日至十二日,前線頗為沉靜,十三日匪砲又向我作零星之擾亂射擊,自此以後,每逢單日匪砲不時向我作小規模射擊,或發射宣傳彈。我砲兵亦常利用單日向匪砲陣地作零星之射擊,或發射宣傳彈,而金門前線,逐漸恢復四十七年八月廿三日以前之對峙狀態。」 曾任陸軍供應司令部中將司令的鄒凱指揮官,其砲戰全期兩階段劃分法,非常完整的說明作戰的經過。有關「雙日停止砲擊」部分,雖然與彭德懷於十月廿五日所宣布「雙日四不打」稍有不同,但其所述的砲戰期程,就筆者的看法,是參戰官兵當中,寫得最為週延的一位。 結論 戰後,八二三砲戰的作戰期程,有不同的說法。就主管機關來言,國防部是中央單位,其所編印的《八二三台海戰役》,認為「砲戰全期經過」是:「自(四十七年)八月二十三日至十月五日為砲戰激烈階段,歷時四十四日。自十月六日至四十八年元月七日為『停火』、『雙日停火』及中共發動之戰事已顯失敗與無力為繼階段。元月八日至十二日,前線沉寂,十三日,中共砲兵又向我作零星擾射,自此以後,每逢單日,中共砲兵向我作零星機射或發射宣傳彈,自數十發至數百發不等,我砲兵亦利用單日向中共陣地實施檢驗射擊或發射宣傳彈,金門前線,漸次恢復去(四十七)年八月二十三日以前之對峙狀態。」這也是將砲戰的全程作階段劃分,與鄒凱指揮官的論點概同。就整體而言,清楚表達砲戰的起迄時間,值得有關單位參考與運用。 (感謝劉國青與董彬森先生提供照片)(下)
-
宿 醉
藉故一些迷路陽光 稀稀疏疏穿越的歌聲自樹葉縫隙醉落 隔夜輕愁帶有繁蕪心痛 忘川於酒精濃度 擱淺愛情隨溫度漸次甦醒 水流般名字湧現的霧氣茫茫 朗讀陷落虛妄那些皺了的慾望 小立天際寧靜抗議 耽溺猜測內容 洪荒的耳語多過牽絆 一隻紙鳶飛過 書寫花園是一盞舊燈 我的丹青 孤獨如歷史的瓷瓶 我的詩句 在一條長長窄巷聊著寂寞的瞌睡 (稿費捐大同之家)
-
【小說連載】 烏番叔
「人老就不中用啦,她出殯時竟找不到孝男幫她舉幡仔。」阿桃又說。 然而烏番叔只微微地點點頭,似乎有意要避開談論舅媽的話題,因為他知道如要談舅媽,就必須牽涉到人在大陸的表哥。雖然他在大陸從商,但台灣當局則把他歸類為投共。既然舅媽已亡故,對她的懷念亦只能放在心上,一些敏感的話題就不必去碰觸,以免增添麻煩。於是烏番叔含笑地問阿明說:「你還記得我當年落番時的願望是什麼嗎?」 「當然記得。你說一旦賺夠了錢就回來修葺古厝,還要跟其他番客一樣,分番餅及宴請至親好友及村人。」阿明笑著說。 「番餅我已分過了,應該不會太寒酸。因為我後天就得走,所以只有明天有時間。實際上我離鄉已將近二十年,舅父舅母已亡故,外面也沒有什麼好友,我看請請村人就好,但不分男女老幼全部請。你就幫我統計一下看看需要多少桌才夠。」 「少說也得二十桌,但時間那麼倉促就比較麻煩。如果請管攢來烹飪,他必須準備食材、碗盤和桌椅,可能來不及。假如你非請不可,只有包給館子,因為他們有現成的食材及碗盤和桌椅。」阿明建議著說。(二四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