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文學
-
來來,早餐
偌大鐵板吱吱作響的空間 唱著歌兒的是培根加上荷包蛋 旁邊還有蘿蔔糕、鍋貼與蔥油餅 而烤土司以及炸薯條 也在等待煎熬的時間 讓人最不可能忘記的 正是熱舞旋轉的奶茶和咖啡 看見了五花八門的民俗名字 聽說了一五一十的內涵文化 但我比較喜歡蚵仔麵線 或者由香菇紫芋素粥上場 單純古早味藝術 感覺有種簡樸懷舊之懸念 代代相傳等同日日創新 地方特色的時空舞台 真稱得上專注表現活力之泉源
-
生命的轉彎處
人的一生中總會遇到起承轉合,在遇到困難時有貴人相助便能突破難關,若沒有就要自己承擔開始想辦法解決問題。在金門這座舒適的小島讀了18年的書,在面臨選擇大學的這條路上,我選擇了人稱熱鬧都市的台北就讀。 在我高二的時候班導師曾說過:「你們有機會的話一定要到台灣讀大學,讀完了四年想回來的話再回來,不要一直侷限在金門,有機會出去看看會學到很多。」因為班上只有我一個金門人,所以大家都算很照顧我。不過跟好姊妹們分隔兩地心裡面難免會覺得孤單。在大一期間每逢遇到過節,一定要飛回家。多跟同學分享在金門發生過的事情、金門有哪些習俗……等等,解我的思念之情。 隨著年級逐漸升高,思想越成熟,認為該認命並做好自己學生的本分。參加系學會和社團、多跟同學互動、多參與學校活動……,讓我這四年多了不一樣的回憶,也造就了我喜歡旅行的性格。雖然剛開始到台北讀書真的會很不習慣,不過這不就是必經路程嗎? 對我來說,人生就像是一場籃球賽,抱持著積極的心情打這場球賽,犯規了沒關係,適時的調整自己的狀態,不管對手是誰公平競爭,就算輸了也沒關係,下一場繼續努力,一定會有贏得比賽的時候。在經歷酸甜苦辣的人生道路上,用不一樣的視野來看待,讓自己成為自己人生的導演吧!
-
【小說連載】 烏番叔
某天他跟遠洋船長談起這件事時,船長告訴他說:「雅加達華僑商會,每年十月十日都會組團到台灣參加國慶大典。如果能先到台灣探探路,然後再回金門看看,對你來說也是一個好的機會。」 「雅加達離我們蘇門答臘太遠了,商會我們又沒有熟人,想打聽也打聽不到。」烏番叔失望地說。 「現在才八月份,還來得及,如果你有意願的話,我可以設法幫你打聽打聽。」 「當然有意願啊!你就幫幫忙,只要能回金門看看我就心滿意足了。萬一不能回金門,先到台灣探探路也可以。」烏番叔急促地說。 「不過你也不要高興太早,能不能打聽到還是一個問題。」船長提醒他說。 「大家都知道你交遊廣闊,上至高官商賈、下至販夫走卒,都有你的朋友。所以你一定能打聽得到,我對你有信心。」烏番叔誇讚他說。 (二二一)
-
異國阿嬤
梅雨過後,蟬鳴四起,老樹庇蔭,白雲悠悠,溪水潺潺,穿越橋墩。 夏日清晨,日式屋內,彷彿如蒸籠中的熱氣,籠照在長谷阿嬤家之中,長谷阿嬤一直烹煮著日式的料理,那道道地地的日本味噌味兒,不斷的飄香在村子裡面。而長谷阿嬤卻因為廚房的悶熱,全身上下開始揮汗如雨,她從客廳隨手拾起一把報紙當扇子,又將毛巾打溼,拭去臉上的汗滴,並拿起報紙想搧去身體上的悶熱,不一會兒,她又感覺自己的體力似乎一年不如一年了,就連煮一頓飯,也得稍做休息,於是她就只好暫時坐後院裡乘涼,望著從她家後門經過的路人發呆,等她心情略為沈澱了以後,再繼續進廚房裡煮食。 說到長谷阿嬤為什麼一個獨居在這個村落裡呢?其實是因為長谷阿嬤,她的父母因熱愛中華文化,便來台灣定居,所以說長谷阿嬤是個出生在台灣的日本人,她不僅會說出一口流利的中文和台語,而且認識她的人都不知道長谷阿嬤,原來是個道道地地的日本人。 因為從小她家境就很富裕加上她是家中僅有的子女,長谷阿嬤的父母對她的教育十分的嚴苛,她不僅從小要接受中文教育,私底下父母還會教她學習日本語文和茶道,她的家人對的期望十分的高。 她一直在這種高壓的環境裡成長著,她不太懂得要表達自己的意見,從小到大,她只有照著長輩的意思過著日子。 就她在南灣就讀女子高中畢業的那一年,她家因做了一筆生意後而便大發利市,她的父親便購買了她現居住的土地,並蓋了一座非常豪華的日式房舍,於是她和家人就由租屋處遷居來到此處定居,當時她家可以算是這個村子裡的首富,不僅房舍的建材都是台灣最最好的檜木和杉木,就連她家的院子裡,也有日式小橋流水和花園,可以說在生活上煞羨了不少村民。 由於她受過中式的教育,在高中時,她在某一次的同學聚會的聚餐中,便認識了和她同年齡的李桑,她對李桑情有獨鍾,後來就常以書信來往,但卻被她的父親發現,為什麼她的信件會來越多並常塞滿了信箱?她的父親只好默默的拆開信件閱讀,從信中內容才得知她和李桑有交往,而十分的震怒,她的父親就常常寫信回日本老家,央求日本老家的親友們寄一些日本青年的相片來台灣,並準備讓她返回日本居住,大家都希望她能夠轉念,能嫁給有為的日本青年比較合適。 也許是姻緣天註定吧!她雖然不願得違反家人的意思,也有順從家人意思返回日本相親,但每每相親都沒有任何結果,最後她的家人只好勉強答應讓她在二十歲的那一年,嫁給了和她情投意合的李桑,從此長谷阿嬤便成了台灣媳婦,當時她也按照了台灣的民間習俗,讓她的婆家替她取了中文名字並且還冠了夫姓。 婚後長谷阿嬤並沒有不適應婆家的生活,因為婆婆視她為女兒,一年以後她便順利的產下一對雙胞胎男嬰,她的婆婆便高興的為她去廟裡謝神,並還親自替她做月子補身體,到了滿月時還在村子口放了很長串的鞭炮並宴請親友,最後在滿月酒會收尾時,並恭請村長替她那對雙胞胎取名字。 她因婚後十分受公婆和丈夫的寵愛,公婆又把家中貿易公司的事業交給她掌管,而她娘家的家人見她婚姻如此幸福,便陸續告老返鄉回日本去了,從此以後不再多過問她的婚姻生活。 而她也因嫁雞隨雞,很認份的當著台灣媳婦,大家也都很誇讚著她,她又一直把婆家事業管理的井然有序,大家都認為她是個不起的異國媳婦。 平淡日子就這樣,隨著日子轉軸而輾轉碾了過去,直到了中年,她的公婆都相繼往生,而她那對雙胞胎的兒子也都已成家立業並接管了家族的事業,於是她便常閒賦在家中,生活不再有任何目標,她在兒孫的鼓勵之下,在社區裡發展協會裡免費教導大家日語和日式的料理的烹煮,大家一直都覺得她為什麼日語講得那麼流利?日式料理又怎能烹煮得那麼好?她才在某次上課上中告訴大家,她其實是個日本人,當時大家聽了,都又用很訝異的眼光一直望著她。 長谷阿嬤站在講台上,只有默默的微笑沒有回應大家。 長谷阿嬤的晚年,因為父親百歲辭世於日本,她自己也年世已高,希望給兒孫自由的空間,便獨自搬回她娘家在南台灣留下來的日式庭院的老屋內過著獨居生活,但後來因社會的變遷,這個社區裡,只剩下八十歲長谷阿嬤和一些文創青年在此居住,長谷阿嬤便成為了這個村子裡長者解說員,她和許多來到此旅行的背包客解說見證了這裡的一切。
-
山徑上的油桐花
五月天。冷冽的空氣已漸走漸遠,酷熱的炎夏還未登場。宜登山遠足。 清晨七時許,朝陽東昇,天還未完全清醒。帶好水壺,帽子,登山杖出發。穿過一段又一段的馬路,經過金門新村的綠色長廊,和立在村頭「晉爵」的風獅爺道早安,再沿路聆聽三五成群婆婆媽媽們熟悉鄉音的「廣播」,這天色就和身上的體溫一樣,開始有了溫度與汗水。穿過馬路和小巷,爬牆虎爬滿了中學教室西邊的牆面,那整片的綠色汪洋在風吹過時葉子搖起了一波波的浪潮。再轉向華夏科技大學後面的斜長坡,一身汗水與氣喘噓噓後,來到登山口。深吸口氣,活動手腳,準備開始這一趟新旅程。 踏在崎嶇不平,蜿蜒曲折的山徑上。提高警覺,眼觀四面,耳聽八方。閃避高掛在路中間為了生存的人面蜘蛛辛辛苦苦所結的網,躲開向山徑突出的樹枝或橫在前頭的枯樹,踏穩滿是青苔與露水的石頭,抬腳越過地上像暴起青筋的盤結樹根,找尋眼前一晃而過的美麗景象。陽光越過山頭,穿過層層疊疊樹葉間的縫隙,一束一束地撒在地上,那些在最底層的小植物,也迎來了短暫的光亮。有時一陣香氣撲鼻而來,地上還有一些微黃的小花朵,轉向香味來源的方向尋去,幾株七里香躲在不遠處,白色的小花朵點綴在綠葉間。 抬頭遠眺,高樓大廈佔據了平地的空間,向著盆地遠處的山,一路蔓延。高低新舊,毗鄰而接。就像這滿山遍野的植物也高高低低的佔滿了這山的每一寸土地。這山徑是沿著山腰被人的腳蹤踏出的,也有不少的愛山人士,在危險的路段上搭起護繩,在難行處用石頭築起階梯。高速公路穿山而過,把山的一部份給挖掉了,再築上水泥的防土牆,山就顯得更加陡峭了。山上有很多石頭,很多是像太武山一樣的大塊石頭,雖然如此,樹木卻是鬱鬱青青。各種植物,不論大小,總能找到生存與成長的途徑。苔蘚在石頭表面慢慢地擴張版圖,薜荔在能爬的石面或樹幹上,畫出漂亮的線條。心形蔓綠絨也善於攀爬,氣根抓著石頭表面,再用心形的葉子美化了大塊石頭。姑婆芋高張葉片,宣告地盤。筆筒樹捲起毛絨絨的金黃尾巴,羽狀複葉是用針筆細膩的畫出來的,大的葉片中有小的葉片,形狀一樣,不斷複製。山蘇在樹枝上築起巢來,利用樹葉間的空隙,找到自己的天地。大板根也有叫人驚訝的能力,根用一堵牆的力量深深的札入土裏,再順勢往外生長,和地表幾乎平行的,一小段距離後,再轉個95度往上生長,好像勇士彎起的手臂,有蠻力的手臂。櫻花換掉一身粉紅的賣萌裝扮,換回原有的綠色衣服。蒲公英的花已經長成得圓滿,等待風起的時機,展翅高飛。少數捱過了冬天的紫斑蝶在林間飛舞,覓食也尋找伴侶。 山坡也不是固定不變的。颱風過後,豪雨讓土石鬆軟,地心引力再往下拉,一扯就是一大片。原本在土石上生長的樹木也跟著被拉倒,部份的根還深埋在土堆裏,樹幹上伸出的樹枝像手用力地頂住地面,撐住樹幹,支撐起一個拱門橫在路上。只要根還在土裏,新的樹枝就會改變生長的方向,垂直的再繼續往上長。土堆慢慢的穩定下來了,原本被埋住的植物,種子會再度發芽,新的植物就漸漸發展起來了。在沒人干擾的土地上,沒有荒蕪這件事,植物的生命,從來就埋不住。路還是彎彎曲曲、上上下下,沿著山腰逶迤踏出來的路徑,沒法子打直,只能順著山形地勢而行。轉角的一小段山徑,就在石階上舖蓋著一層白色的花兒。 抬頭望去,幾株油桐立在那兒。心形的大葉片間開滿了一叢又一叢小朵白色五瓣花兒,中間有著紅黃色漸層的花蕊。空中還飄著三三兩兩的花朵,自由自在的向地面落去,剛好落在姑婆芋葉面上的,好像找到舒服的床,在微風的吹動下,睡在被搖動的搖籃裏。用登山杖先佇立住,小心翼翼地踏下石階,階旁的落葉上,陽光斜著進來,穿透在剛落下的油桐花上,好像一盞打開等待歸人的燈。 走得氣喘吁吁,汗流浹背,把手機裡的音樂播放出來。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從小小的喇叭流洩而出,不斷重複的小節,交織成不斷襲來的命運浪潮,衝擊著生命的岩壁,拍出酸甜苦辣的浪花,讓看似平常的生活,有了像山徑一樣高低起伏又蜿蜒的樂章。 前頭,又是一段長長的上坡路。
-
屋內屋外
匆匆的車流聲 衍成屋外煩囂的嘈雜 屋內卻一片靜寂 浸泡的熱茶在 早晨溢放茶香 飲茶的茶懂了我 續杯的啜飲 把寒冬裡的窗外 冷卻成冰冷或溫暖的 隱約的鳥語 成了車流聲中的異軍 吱喳的幾聲突破心房 摩托車一輛輛飛奔 憑聲臆想 那喧鬧中的靜寂 滿窗的放光冬陽 曬暖了空座的椅背
-
美麗的歸宿
在青藏高原玉樹境內,白雪皚皚巴原喀拉山的山脈裡,流出長江、黃河、瀾滄江的源頭,奔騰過數千公里,聚集千山萬水,進入東海和南海,形成碧波萬頃的海洋,這就是三江源泉最後美麗的歸宿。 金門,就在碧波萬頃的海洋之中,似一顆光芒四射的明珠。 有仙山、平原、綠樹成蔭,珍鳥、奇魚樂在其中,海闊蹤魚躍,天高任鳥飛。戰爭的陰影早已遠去,和平的氣象與日俱增,漸成兩岸的橋樑。 人生似夢,年青時代曾經在三江源頭玉樹生活,奔波在高海拔4000公尺的荒野上,有緣跟著三江之水歸宿之處碧波萬頃的海洋,我可天天望著你蕩漾,你也天天伴著我直到我去極樂世界。 金門,美好的金門。有優渥的福利,使我老殘無憂,有替老人服務的工作人員無微不至的關懷,有困難,政府都會幫助解決,使我能快樂度過餘生。 生命隨時可能歸去,但三江之水匯合的碧波海洋,將是永恆地蕩漾,似海上明珠的金門,也會永恆發光發亮。 讓我內心默默地祈禱: 金聚麗陽照碧海; 門集祥雲護仙山。 (稿費贈金門縣大同之家)
-
【小說連載】 烏番叔
即使沙瑪知道烏番叔是和她開玩笑,但她剛才並沒有說錯,一個人照顧六個孩子已快要她的命了,這句話莫非就是生子容易養兒難的寫照。想把孩子拉拔長大,不知要花費父母多少心血,這也是天下父母普遍的認知。若以烏番叔和沙瑪兩人的家族而言,兩家都是單傳,當他們陸續生下六位子女時,如依金門的傳統風俗,沙瑪可要求其中一個男丁來承繼她們家的香煙,但終因彼此的信仰和民情風俗不同,並沒有提出任何的要求,六位子女全都跟著烏番叔姓王。將來一旦回到家鄉或長大開枝散葉,王家人丁必然興旺。如要論功行賞,沙瑪這個番婆則功不可沒,因為她的肚皮爭氣,才有六位子女的誕生。 第十二章 返鄉,不僅是烏番叔的夢想也是心願。即使兩國可以辦理觀光簽證,但限於種種因素,始終不得其門而入。 (二二○)
-
在聖馬可教堂前的偶遇
經過連接薩格勒布上城與下城的石門(Stone Gate),這是薩格勒布具標誌性的建築之一,充滿著傳奇的色彩。石門是古城牆遺址的重要部分,據說在1731年一場毀滅性的火災下,聖母瑪麗亞抱著嬰兒耶穌的畫像,奇蹟的保存下來。現在石門成為一個神龕,每天由紀念聖母瑪麗亞的追隨者點亮蠟燭,走在有些陰暗的遺跡裡,遊客與信徒點亮的蠟燭光影,搖晃著一種信仰與信念。一群日本團跟著導遊的介紹,在石門裡拍照留念,看到一位日本先生也拿出他的小娃娃拍照,覺得很有意思。 我慢慢的走上坡,看見有著鮮豔圖案磁磚屋頂的聖馬可教堂,教堂位在薩格勒布政治和宗教生活的中心,鵝卵石鋪成的廣場,感覺很清靜。我坐在教堂對面的角落,掏出畫本,試圖描摹下此刻的記憶與風景。 聖馬可教堂是城市裡有特色的建築之一,早在十三世紀便建立,當時的原始建築只有少部分被保留下來,裡頭的一些捷克雕塑家的作品,由於被大火損壞,現在改用木製複製品取代。在1880年大地震後,聖馬可教堂又重新整修,加入了象徵意義的屋頂,內部有雕塑家的聖殤和祭壇上的十字架作品,以及一系列色彩柔和的聖經壁畫。 廣場旁是克羅埃西亞的議會大樓,感覺靜悄悄的。只有幾團人來訪,我享受著難得不被觀光客喧鬧聲干擾的靜謐時光,一旁的房子還在整修的施工狀態,只有警車停靠一旁,有幾個背著樂器的年輕人進入,小狗悠閒的踱步,像是被遺忘的空城。 一團日本客經過,似乎是剛剛在石門碰到的觀光團,一位戴帽子的日本奶奶跑來跟我聊天,好奇的觀看我的塗鴉,很興奮開心的說you are artist,用簡單的英文告訴我,他們這次旅行要去的四個國家,還要求拍下我的作品紀念,我們自拍後又請導遊幫我們在聖馬可教堂前合影,她便開心的離開。跟日本奶奶聊天後感覺精神為之一振,心情非常愉悅!接著日本團後面,來了一團台灣團,台灣人的腳步也在世界各地留下痕跡。 離開聖馬可教堂廣場,下坡處有兩間博物館,從纜車站旁可以俯瞰整個薩格勒布市景,沿著纜車站旁的階梯拾級而下。站在高處呼吸薩格勒布的空氣,帶著陌生而親切的日本奶奶的鼓勵,感覺可以再走更遠的路了。
-
一個憂鬱症病人的自述 ──來自一名憂鬱患者口述
我是一名憂鬱症患者,有十四年的病史了,前半段(第十年)是憂鬱症狀,之後變為躁鬱症狀,藥物治療約五年,再加上離開原有的生活環境,病情有好轉。但吃藥後對身體的影響,會有短暫的失憶、恍神等症狀。 憂鬱症最大的病徵,在內心的表徵是:大者憂國憂民,近者憂生活環境、家人、身體;顯露在外的是不自覺地想哭。會有這些思維,一般在日常生活中,氣候的變化(季節更替或下雨)或隻身影單的時候最容易有這樣的情緒。最嚴重的會考慮自我了斷,當一個病患自認為與其活得很無趣,對這個家庭、社會、國家也沒有任何存在的價值與意義,又且增加親人的負擔,社會醫療成本的浪費,或許,早點離開人世,早一點解脫。 躁鬱症最大的病徵是,恐慌(每天要用的牙膏或衛生紙將要用完時,不敢搭機,住樓上時怕地震及火災)、易怒(情商極差,遇事無耐心)、不安(密閉空間)等。病症發作是在環境的因素(太多人吵雜的場合),突如其來的聲響,太暗的樹叢,狗的叫囂,還有家人的碎碎念,在在都會引起恐慌症的發作,若長期積壓過深,傷人毀家者都有可能。 一個正常的人會有以上的病症,主要病因是各種壓力的積累,生活在這個弱肉強食、日新月異的競爭社會,每一個人都會有各種不同的壓力,如婚姻、金錢、家庭、工作、學習及人際關係等等,若無疏通管道,適當紓解,內心無法承受這些壓力,長此以往,自然就會罹患憂鬱症了。而患這個症狀的人,不分國界、不分尊卑、年齡、學經歷、身分、性別等等,在其他動物界,依然也會得此症的。 一個家庭如果有一個人罹患憂鬱或躁鬱症者,家人如何與之相處呢?耐心與同理心是最重要的藥方,而關心卻是偏方。既然了解了一般罹此病者除些許的遺傳,但絕大部分皆來自各種不同的壓力,所以在家庭裡或生活在周遭的環境中,如果有壓力,不管什麼壓力,儘量不要讓患者知道,更不能將這個壓力加諸在他的身上。否則,縱有仙丹靈藥也無法治癒這個病的。這個病徵在發作之際,家人要有耐心與之相處,懂得適時變換環境,另創新話題,改變當下的氛圍,以期轉移注意力,化解病者之愁緒。罹患憂鬱或躁鬱者是需要做長期抗戰的,不是一蹴可幾的。所有家人都需具有耐心的情商及同理之心,懂得換位思考,同情患者的不幸,在日常生活當中,給予更多的關心,千萬不要過多的嘮叨,不要小題大作,不要與之爭辯,凡事且讓三分,讓患者能很平靜地過每一天。若能如此相待,足矣! 後記:我現身說法寫出這篇文章,不是要博得同情,而是要以一個罹憂鬱及躁鬱患者,現身說出我們的不幸遭遇及期待這個社會及家人對我們的尊重、體諒及關心。相信隱身於這個社會的患者,何止千萬,卻蜷捲於黑暗角落,獨自孤單地咀嚼這份寂寞。 當然每一個不幸罹患憂鬱或躁鬱者的病徵多有不同,憂者憂每一個人內心深處不同的坎坷;躁者躁每一個所懼怕的萬物、萬象。畢竟每一個患者都是藉由各種不同的壓力所造成的,不同的壓力造就不同的憂慮與煩躁的人、事、物。職此之故,當病患發作之表徵也是不同,輕者或呆滯、或無語、或哀傷、或淚流、或哭泣;嚴重者或暴怒、或自殘、或傷人或跳樓等等現象,患者家屬自當留意,以免憾事發生,遺憾終生。 我們期待這個社會能給予我們溫暖,給予我們尊重,給予我們更多無私地關懷,不要再讓我們孤獨的在黑暗角落哭泣,我們需要陽光,讓我們能有一絲光線引領我們走出黑洞。下一次如果您遇見我們病徵發作,或自殘或跳樓時,請不要鄙視我們,我們也很無奈啊! 含淚書寫本文(容易落淚是我病徵),感嘆生活在這個競爭的社會群體,每一個人都有不同的病痛,而罹患憂鬱及躁鬱的我們,卻羞於見人,或許只有金門署醫的吳阿瑾主任了解我們的心境及內心的苦吧?!明天,當太陽再次升起,我們都期望能分享片刻的陽光溫暖,黑夜讓我們不再孤單,剩餘的時光讓我們不再寂寞。
-
煩惱永遠存在
在職場上辛苦了大半輩子的小花,終於可以退休了,她天真的以為退休後從此可以過著幸福快樂的生活,哪知道她錯了,人生殘酷的重大考驗,正要開始……。 她做夢也沒有想到,一向忠厚老實又木訥古意的丈夫原來是個雙性戀,而且已經外遇多年,只是她一直被蒙在鼓裡而已;一向她引以為傲的一對兒女也陸續出狀況,才結婚不到兩年的兒子,和媳婦因個性不合鬧離婚,如果他們沒有小孩倒好解決,但他們已經有了一個非常可愛的孩子,為了讓孩子有一個完整溫暖的家他們可行的方法都試過了,還是沒辦法繼續走下去,媳婦又索取超出他們能負擔的高額教養費;一向乖巧聽話又優秀的女兒突然從大學休學,問她什麼原因她也不肯說,只是不停的哭泣。林林總總,把全家搞得雞飛狗跳……。 她覺得累極了,她的人生從來沒有如此疲憊過,以前年輕時遇到任何挫折,總覺得「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未來還是有無限的可能,只要活著就有希望,於是關關難過關關過,可是現在的她已經老了,她想好好享受人生安養天年,她還有面對挫折的勇氣和能力嗎?終於明白,為什麼有人願意用輕生的方式來向這個世界告別。 她最近常常想到死亡這件事,總覺得自己一天天地接近了,即使心情已經愁雲慘霧,但她還是捨不得離開這個世界啊!她渴望看到兒子可以找到真心愛他的好女孩,渴望女兒能復學完成大學的學業,有一個燦爛美好的人生,她渴望拜訪沒有去過的地方,她渴望吃美味的食物,她渴望中樂透。 她對人生還沒有死心,只是不甘心而已啊!望著遙遠的天空和美麗的大地,她似乎明白了一件事,人生是艱難的,婚姻是艱難的,只要你還活在這個世界上,煩惱永遠存在,端看你看待煩惱的態度和解決的方式。既然如此,放下,似乎是唯一的療癒,times change things change,有人說,時間,是解決痛苦的良藥,那麼,就把一切交給時間處理吧!她這麼想。
-
梵淨山蘑菇石
從山的腳盤往上爬, 經由「天梯」, 我們逐步感受到 它那「孤高」的氛圍: 它獨對一片天! 由它頭頂向下行-- 又回到它那「合群」的區域: 經由土地的連繫, 它與大地成一體。 來來往往的雲霧, 在它腳下的時空裡經過; 人們從它屹立的山崖下取得了道路; 但它昂首的身姿, 永遠只是仰望著天上, 似乎專注地看著什麼。 以蘑菇形狀的巨石的堅定, 無畏於風侵雨蝕, 挺立在漫山的野草之間, 挺立在冰冷霜雪的覆蓋下; 展現出毫無懼色, 永遠屹立不搖的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