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文學
-
【武俠小說連載】雙鳳玨
兩人一時無話。徐穎芬坐在地板上看著他,又是柔情蜜意,又是愁腸百結,無限酸苦,只是看著窗外天空。不久,天空中烏雲越聚越多,斗大的雨滴滴落了下來,不一會兒大雨傾盆。燕紅祖孫的這個住處不過是個破爛瓦房,只聽得屋頂大雨落下,如萬馬奔騰,聲震屋瓦,房裡也開始滴水。 「下大雨了。這下可好,穴道解了也走不了了。」薛起元喃喃自語。 徐穎芬卻覺得此刻得以與心上人同處一室,甚是歡喜,哪怕他對自己並沒有一絲絲的情意。」聽著屋外雨聲,慢慢地眼皮漸重,終於睡著了去。 不知睡了多久,雨已停歇,只聽得屋外似乎人聲嘈雜,有人向著屋子圍了過來。 「他們回來了?」薛起元自言自語站起身來,朝窗外一看,咦了一聲,道:「怎麼是官差?快起來,穎芬!」 徐穎芬揉揉眼,站了起來。 只聽得屋外衙役大聲叫道:「屋裡的人聽著,我們已經把這裡圍住了。快快丟下手裡兵器,束手就擒。跟我們走吧。」 薛起元看著瓦房外圍著一層層的刀斧手、弓箭手,嚇得沒了主意。趕緊回道:「各位官爺請不要動手,我們不是惡人,我們這就出來了。」 薛起元第一個走了出來,後面跟著徐穎芬。帶兵官有認得徐穎芬的當場看傻了眼,連忙叫道:「不要放箭!把兵器都收了。」兩人站在眾兵丁面前,不知所措。 ****** 燕紅三人滿擬這次行刺一擊必中,哪知半途殺出程咬金,以致功敗垂成。由於身份已曝,便沒再回到住處,當即遠走他鄉,另覓良機。而薛起元因為身在疑犯家中,有口難言,簡直就是跳到了黃河也洗不清,當下也只能跟著衙役回到了府衙。總算他爹是九江場面上的人物,徐穎芬尤其是江西按察使之女,此事無論如何無法治罪。況且事涉徐女名節,對外只好說是薛、徐二人是被燕紅綁架,預備若行刺不成功,挾持自保之用,還好知府明見萬里,先一步抄了反賊家裡救出二人。(六八)
-
古早味是美麗記憶的入口
古早味美食,是美麗記憶的入口,對這三家歲月刻痕古意的老台北市國民美味老店,懷念之情綿延縈迴不已。 有一天路過萬華「麗珠什錦麵館」,驀然驚視門口貼著一張紅紙寫著「人手不足,永久歇業。」不禁長嘆一聲,曾幾度歇業又復業的這家人氣古早味什錦麵,這次真的吹熄燈號了,好懷念這傳統老台北美味。 記得小學時,喜好日本電影的父親,有時下午會帶我去專映日片的台北戲院看電影,看完電影,父親總會帶我到「麗珠什錦麵館」吃一碗美味什錦麵。父親會叮嚀我一句:「回家不要講。」我就會有這是我們父子間秘密的竊喜,晚飯也拚命吃下平時的分量以免穿幫,有時精明的母親察覺問明原因後,也總會酸酸地說句:「男人真輕鬆!」 在「麗珠什錦麵館」曾於父親與麗珠老闆的言談中,才知麗珠八歲即與母親學做什錦麵,她們的高湯是用整隻雞和豚大骨熬了好幾小的精華,再用Q彈有勁的油麵,配上大塊豬肝、鮮美蚵仔、軟絲、鮮蝦,又加上豐富的肉絲、高麗菜、木耳等調配而成,一點都不能馬虎,因此麗珠什錦麵濃郁甘鮮,口感豐美,執著、專注的職人精神令人動容。 如今麗珠姨(因難捨而裝熟)年事已高,也疲累了!我們享用的美味,竟是麗珠姨變形的手指與關節換來的,麗珠姨辛苦了!後代自然不願接棒,一代傳統美味從此休矣!不勝唏噓。 「金好吃純正花枝羹」本是萬華火車站前的攤位,一碗五大塊魚漿勾芡的厚實花枝羹,傲然氣派坐臥碗裡,灑上香菜、醋、特製沙茶,花枝羹Q彈有勁、脆嫩鮮甜,滿口豐郁,哇!一千個味蕾上鞦韆。雖是台北市價格最貴氣的花枝羹,但CP值特高,隨時門庭若市。 高中時有一次好想吃,錢又不夠,還曾跟一位要好的同學合買一碗外帶(兩人在攤位合吃一碗太丟臉了),各吃兩塊後,剩下那一塊本想猜拳決定,卻都輸不起,只好手洗乾淨,硬是將那塊滑溜的花枝羹掰成兩半,看有多愛吃! 後來這家花枝羹遷到龍山寺附近的店面,有一次問小老闆你們家的花枝羹怎麼會這麼好吃?小老闆認真地說:「我們花枝都是選最厚實、最新鮮的,接著從去皮、去內臟、切塊、清洗、裹漿都仔細專注、絕對一絲不苟……」是的!人專注了,魂就在那裡,動人的力量也在那裏,專業的花枝羹職人!謝謝你! 萬華祖師廟附近「澎派」的「三味食堂」,這家日式料理店開業我已在中學任教十年,同學、朋友奔相走告,有此中年大叔共同追求「好吃、俗(便宜)又大碗」高CP值的好所在,當然列為聚餐首選,菜餚美味豐盛--幾近手掌大霸氣鮭魚握壽司、色香味俱佳的花壽司與甜蝦壽司、鮮嫩綿密的綜合生魚片……而「炸蝦天」、「炸蝦飯」輕薄酥脆麵衣裡的蝦、四季豆依然鮮嫩甘美,更是我的最愛。 美食入口,又回味暢談起青春年華的諸多夢想,當時有人榮獲報紙的文學獎想當作家、有人熱愛電影想當編導、有人「金韻獎」入選想當創作型歌手、也有人想遠飛國外深造……大學畢業後,才知每一個璀璨的夢想,都有一個破碎的現實,如今我們食堂享用佳餚、美酒,杯子碰在一起,都是夢碎的聲音。唯有美味食堂的霸氣美食不變,永遠忠實地守候我們,讓我們成熟踏實、平凡幸福,感謝三味食堂的美味。 年少幸福很簡單;現在簡單很幸福,皆拜老台北古早味美食之賜,不僅滿足了我們的口腹之慾,且讓我們和意氣風發的青春再見面,有記憶才知珍惜,肯回顧方能前瞻,台北市古早味!讚啦!
-
奇人異事
燦爛的夏日下午,陽光如金色的流瀉,瀰漫在城市的每一個角落。他懶洋洋地坐在咖啡館的角落,手指在小小的螢幕上輕輕滑動,心中無所事事,只是希望找到一份能消磨時間的小工作。咖啡館的氣氛靜謐而舒適,彷彿時間在這裡悄悄地停滯。隨著螢幕上的頁面不斷翻動,各種招聘信息映入眼簾,但皆無動於衷,心中猶如一潭死水,波瀾不興。忽然,一個看似不錯的職位躍入眼簾。這個職位描述雖然平凡無奇,但對於此時此刻的他來說,卻似乎帶來了一絲希望的曙光。心念一動,他果斷地投遞了履歷,像是丟下了一枚石子,期待它能在平靜的水面上激起些許漣漪。時間在等待中悄然而逝,幾個小時後,手機叮咚一聲,收到了一封面試邀約。看著螢幕上的字句,他心中不禁泛起了一絲期待與緊張。約定次日下午的面試,思緒如飛,對未來充滿了無限的遐想與憧憬。天色漸漸暗了下來,夕陽的餘暉透過窗戶灑進來,為這段日子的轉折點增添了一層溫暖的光輝。 次日下午,他提前來到約定的面試地點。這是一家不起眼的小公司,門口的招牌有些褪色,看起來已有些年頭。陽光斜斜地灑在街道上,投射出斑駁的光影,讓這座老舊的建築蒙上了一層神秘的色彩。他深吸一口氣,推開那扇吱呀作響的玻璃門,走進了辦公室。辦公室內部陳設簡單,幾張桌椅擺放得整整齊齊,牆上的幾幅畫像彷彿訴說著這裡曾經的輝煌。一股淡淡的霉味撲鼻而來,讓人感到一絲壓抑。他的目光掃過每一個角落,心中帶著一絲期待和些許緊張。不遠處的時鐘發出滴答滴答的聲音,似乎在提醒著他時間的流逝。隨著分針和秒針一圈圈地旋轉,他的心情也隨之起伏。 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面試官卻遲遲未現身。他感覺到汗水開始在額頭上滲出,心裡不禁懷疑自己是不是來錯了地方。正當他內心忐忑不安之際,門外忽然傳來一陣急促的腳步聲。接著,一位中年男子推門而入。這位男子穿著一身略顯陳舊的西裝,目光如炬,透著一種不容忽視的威嚴。然而,他的出現並未帶來預期的安慰,反而讓他更加緊張。 面試官走到他面前,冷冷地說道:「不好意思,讓你久等了。我剛才有些事情耽擱了。」他的語氣不冷不熱,讓他心中的緊張情緒反而更加濃烈。他勉強微笑著回應:「沒關係,我理解。」這一刻,他感受到了一種莫名的壓力,彷彿所有的不安都隨著面試官的出現變得更為沉重。 隨後的面試過程中,面試官言語間充滿了苛刻和挑剔,問題一針見血,絲毫不留情面。他感覺自己每一個回答都像是在刀尖上行走,稍有不慎便會跌入深淵。面試結束後,他感覺自己像是經歷了一場劫難,身心俱疲。當他走出那扇玻璃門時,心中已經沒有了來時的期待,取而代之的是一種深深的失望和茫然。這次面試,彷彿讓他看到了未來的迷茫,讓他對前行的道路充滿了疑慮。 這位面試官大約三十出頭,眉宇之間彌漫著倦容,目光中流露出一絲不耐煩。他略顯敷衍地寒暄了幾句,隨即開始了例行公事般的提問,態度冷漠,彷彿這只是他每日枯燥工作中的一個無趣環節。當談及薪資問題時,他隨口說道,月薪是法定的最低薪資。此言一出,讓面試者心中不由得一驚,畢竟這樣的薪資實在難以激起工作的熱情,反而如一盆冷水潑下,澆滅了內心的火焰。 然而,更讓人感到無奈的是,面試官接下來開始滔滔不絕地講述各種工作要求。「你需要做好這個,做好那個,還要隨時準備應對突發情況。」他的話語中充滿了苛刻的要求和高強度的工作內容,猶如重重壓在心頭的大石,讓人難以喘息。與那少得可憐的薪水形成了強烈的對比,這種不公平的待遇讓面試者的心情從最初的期待逐漸轉為失望,甚至有些氣憤。 面試官的話語如同一把無情的鋒刃,割破了面試者的希望之繭,露出裡面脆弱的夢想。面試者在心中暗暗思索,如此苛刻的工作條件加上如此低廉的薪資,是否真的值得自己耗費青春和精力?他無法掩飾心中的失落,內心深處那股澎湃的激情在現實的重壓下逐漸消退,留下的只是對未來的茫然和對現狀的不滿。在這冷漠的氛圍中,面試者的心情如同風中的落葉,飄忽不定,隨時可能被現實的風暴摧折。 面試結束後,他禮貌地告別,心中卻已下定決心不再考慮這份工作。那間辦公室的燈光雖明亮,卻掩蓋不了他心中逐漸升起的失落。他走出大樓,迎面而來的是城市中午的喧囂,陽光透過樹葉灑在他臉上,彷彿在提醒他生活仍在繼續。 後來,他聽說這家公司招人招了很久,始終無人問津。對於那些辛苦工作卻得不到應有回報的職位來說,這或許是再正常不過的結果了。他曾經抱著一絲希望,想在這裡找到屬於自己的立足之地,但現實如同一盆冷水,澆滅了那微弱的火苗。他想起面試時,面試官那淡漠的神情,以及刻板的問題,一切似乎都是機械而無情的。這家公司就像是一座空殼,外表光鮮亮麗,內裏卻空洞無物,令人心生厭倦。 這場奇特的面試經歷,成了他求職道路上的一個小插曲,也讓他更加明白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麼。他明白了,工作的意義不僅僅是賺取薪水,更在於找到一個能讓他施展才華,感受到成就感與歸屬感的地方。他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選擇,不再一味追求名利,而是尋求內心的平靜與滿足。 在這過程中,他感受到了一種蛻變,如同破繭而出的蝴蝶,重新找到了飛翔的方向。他感謝這次面試帶給他的啟示,儘管它看似平凡無奇,但卻在他心中激起了無限的波瀾。人生的路上,難免遇到挫折與挑戰,然而正是這些經歷,才讓他更加堅定地前行。他知道,未來的路依然充滿未知,但他已經準備好迎接每一個新的黎明,迎接每一次新的挑戰。 或許,生活中的許多經歷都是如此,只有親身經歷,才能愈發明瞭自己的選擇和追求。這次面試雖然未能如願以償,但它卻如同一盞明燈,照亮了他心中那條隱約模糊的道路。古人云:「失之東隅,收之桑榆」,這次挫折讓他更加清楚地認識到自身的不足和未來的方向。正如風雨過後的彩虹般絢爛,這次經歷也使他如獲新生。 他深知,生活中的奇遇無處不在,只要以平常心對待,總能從中獲得些許啟示和成長。或許是一位久別重逢的老友,或許是一個意外的機會,又或許是一段意料之外的旅程,每一段經歷都是生命長河中的波瀾,激起了無數思緒。他明白,只有經歷過挫折和失敗,才能在困難中尋找到真正的自我,才能在風雨中磨礪出堅強的意志。 他不再困惑於過去的得失,也不再為未來的未知而恐懼。相反,他選擇以積極的心態迎接每一個挑戰,以堅定的步伐走向每一個目標。人生如同一場旅行,沿途的風景雖然美麗,但最重要的還是心中的那片藍天。當他以一顆平常心去看待每一次奇遇時,他會發現,每一段經歷都是生命贈予的禮物,每一個挑戰都是成長的契機。 正如「塞翁失馬,焉知非福」,這次面試雖然未能成功,但他卻從中學到了寶貴的經驗和教訓。人生的道路或許曲折,但他相信,只要心中有夢,腳下的路便會越走越寬。這次面試的失敗,讓他更加堅定了追求夢想的決心,讓他在未來的道路上走得更加自信和堅強。他明白,只有不斷前行,才能在生命的旅途中看到更多的風景,才能在心靈的深處尋找到真正的自我。
-
人生過客
一個人看海 聽著王菲的歌 海浪濤濤翻滾 希臘女神無言的抗議 命運之神巧巧降臨 廟口的襤褸乞丐 單薄的衣裳 可否有人垂憐 北風呼呼的吹 月落烏啼霜滿天 江楓漁火對愁眠 心冷是令人顫抖 人間紅塵總是夢 夢魘不易醒 人生過客無人懂 靈魂飛逝時剎那悟
-
北京丹柿小院之老舍故居
出生於北京的老舍曾經到山東青島授課數年光陰,儘管青島的風景秀麗,但老舍還是對北京有著濃厚的一股鄉愁。 今日我來到豐富胡同,想要看看老舍先生在北京居住了十六年的處所,也就是有著「丹柿小院」別稱的老舍故居。 在四合院的影壁上貼有一張大紅色的「褔」字,這是老舍妻子胡絜青女士親手所寫,在院落裡還有一尊老舍先生的頭部雕像,雕像兩側是老舍先生與夫人親手栽植的兩顆柿子樹,這也是故居被稱作「丹柿小院」的原因。 老舍故居內有著三座廂房,展示許多老舍的珍貴照片,同時也還原了老舍先生的臥室、客廳、書房的樣貌;在老舍先生過世前十六年的時光,他便是在這座小巧的四合院中度過,他的書房相當的簡單,在那張老舊的木桌上,老舍寫下了《龍鬚溝》、《茶館》、《正紅旗下》……等著名作品,也因此老舍有這著「人民藝術家」的稱號。 故居內的展廳某一處,留存有老舍先生的漢語錄音,這是世界上最早的漢語教材錄音檔案,透過留聲機所傳出的漢語鏗鏘有力,留聲機中那字正腔圓的普通話,這是我感覺與老舍距離最為接近的一次難忘回憶。 除了寫作之外,老舍先生在閒暇之餘也喜歡種植些花花草草,小院子裡種植有各個種類的花兒,在老舍故居的客廳外,擺放著一個巨大的陶瓷魚缸,數條小金魚在其中自在優游著,這裡也常是老舍先生駐足等帶靈感降臨的地方。 老舍先生留下許多膾炙人口的作品,其中最為著名的便是劇本《茶館》了,直到現在北京的各式大小劇院,都把老舍的《茶館》列為固定演出的劇碼,由此亦可知曉大家對於老舍作品的喜愛之情了。
-
責任
不結婚的理由千百種,不差那一張紙啊!相愛不一定要結婚啊! 的確婚姻不是愛情的保障,也不是生命的必修課程,戀人間說好就好,不必管人眼光。那是現代新人類想法,我尊重但無法理解,我是傳統舊社會份子,結婚原因百百種,但我心目中最重要的是──責任,名正言順、師出有名和名副其實,華人社會強調「名份」,她可以不要求,難道你不能主動給? 談戀愛的最後,未必是婚姻,但重要的是愛理解尊重層層結構而成,若你無法說服女方父母親友,甚至街坊鄰居;那我真的覺得,你應該結婚,給對方一個正當的名份。 小至銀行領錢大至重大手術同意書,恐怕都不是簡單情侶身分能說得過去的。結婚是承諾,也是種責任,與對方相知相守,無論貧困潦倒與否,結婚是你做好承擔對方一生的責任。
-
【武俠小說連載】雙鳳玨
「你和他們很熟識嗎?」 薛起元想了一下,道:「我跟你說,你可別說出去,我和燕紅拜了師,在一塊學武。」 「學武?你不是已經跟著你家裡的武師學了嗎?」 「那是表面上,他們的功夫我已經學全了。現在我的師父是游天化師父。」 「所以,她是你師妹?」 薛起元點頭,道:「她不是害我,只是點了我的穴,叫我暫時不能動。這是武功,你不懂。」 徐穎芬心中很不是滋味,難怪這些年來自己對他情有獨鍾,而他對自己卻始終像是若即若離,感情冷淡。想起剛剛燕紅的姣好容貌,心中不禁起了一股妒意。 「她為什麼把你點倒?她上哪裡去?」徐穎芬問道。 「我也不知道。她好像有急事,我來的時間不對。」 「那你現在怎麼辦?就這麼躺著等她回來?」 「穴道被點,除非解穴,否則只能上一段時間,等氣血流通,穴道自解。快的話小半個時辰就解了。」(六七)
-
金門后沙許氏宗親赴陸尋祖記
民國76年(1987)12月政府開放大陸探親以後,兩岸人民開始接觸往來。在金門各姓氏家族紛紛前往大陸尋祖,很多姓氏家族持族譜與大陸祖源地資料比對而聯繫上,並順利返鄉祭祖。但金門后沙許氏家族始終無法很順利的找到祖源地。經后沙文史研究人員許木進、許子能整理家鄉資料,多方努力蒐集大陸沿海各地許氏昭穆序,拜訪許氏宗親會,訪問許氏宗祠管理人,比對祖上留下來的資料。經鍥而不捨的努力,縮小目標在廈門翔安東界尋親。 據后沙文史工作者許木進研究所得列出諸多事證,其一、金門后沙村民自古以來絕大部分姓「許」,為金門地區單一姓氏的傳統聚落,有其源遠流長的開發歷史。依《金門縣志‧人民志‧氏族篇》記載:「……後倉許,其始祖名少闢,宋末為倉吏於後倉(即今之后沙)遂家焉,後裔藩衍成村。」;〈清初許盛族譜序〉:「吾祖世居同之浯洲丹詔村,嗣是分而為後浦,分而為後沙,分而為後崎,支派雖別,溯源則一也。」《金門縣志‧氏族篇》又載:「後岐許其始祖四十九郎,……山竈許其始祖四十八郎,……後浦許其始祖五十郎皆為兄弟行,(或謂后沙許為四十九郎,或謂係由同安遷來,另為一派,未稔孰是?」依后沙族人認為后沙許氏應是「另為一派」,今後崎(安岐)許氏家廟奉祀其始祖四十九郎公,而后沙家廟則奉祀少闢祖為始祖。況且后沙昭穆世系與安岐、後浦許姓聚落皆不同,很顯然的彼此是不同支派,由同安入浯的時間也不一樣。為明辯后沙許氏祖先源自何處,乃研究各項史料加以推敲釐清,冀早日尋得后沙許氏淵源祖籍地。 其二、后沙許氏五房家廟肇造於民國紀元(1912),全廟對聯出於十七世祖許秀才及史之手。民國20年(1931)辛未仲春13日奠安。家廟正堂大廳祖龕首上方懸掛宋許順之「理學鄉賢」匾。依民俗家廟大廳祖龕堂上位置最為尊貴,能立匾者必經族人公推最有名望的祖先,將其事蹟保存下來,供後世子孫膜拜學習,才有資格懸掛。時族中賢達人士甚多,要懸掛宋許順之「理學鄉賢」匾額,必定經過熱烈的討論後才決議的。 許升(1141-1184),字順之,號存齋,漢代許熒(前170-前88年,于公元前135年奉旨率兵入閩平定閩越叛亂,駐師營城,永鎮斯土)第三十五世孫,創建同安西安橋許宜(號西安)之曾孫。朱熹到同安供職時,許升才十三歲,尚在志學之時。許升見到這位滿腹經綸的青年老師,便「勵志聖賢之學,盡棄所學以從」。朱熹見他聰穎好學,用心聖學,又「推尊其祖(許權)得其孫而加敬愛焉」,故為之取字順之。 其三、后沙九世祖許盛將軍於清康熙20年著后沙許氏族譜序記載:「吾祖世居同之浯洲丹詔村,嗣是分而為後浦,分而為後沙,分而為後崎,支派雖別,溯源則一也。」在族譜序文中明確的指出后沙祖先世居同安,之後徙遊於浯。時許盛將軍任贛南總兵官,為后沙許氏著族譜序,其言自有一定的信度。加以其軍功事業,為族人所推崇欽敬,言行更奉為圭臬。 其四、后沙五房十七世祖許及史(1876-1935)抄錄《后沙許氏家譜》中提及后沙昭穆,錄清初明末之表字曰,「惟逵體邦學汝君、伯宗朝庭殿會士、子得志永成家風」。迨至清初康熙五年(1666)許盛將軍屯墾梅林奉旨受三府總鎮,因思木本水源,時莫稽考總有殘譜亦未得其全妥,乃延諸伯仲季叔,處擇良辰吉日,焚香禱祝,互相參商。再選表得其詞曰,「日升東海上、丕顯及明時、遐邇皆同仰、曆來有定期」。為后沙許氏目前使用的昭穆。 后沙秀才許及史書《后沙許氏家譜》提及「同安縣許家世譜」中「熊侯重修西安橋誌」乙文為進士蔡獻臣(明代1563年-1641年)所作。敘述是橋也創於宋許宜公(1021-1100年)、而子楫公(1043-1085年)、孫順之公(1141-1184),漢學晦菴先生,以名儒顯。玄孫巨川復進士(1175-1250年)繼公修茲橋事,載邑乘及許氏家譜諸多事項。並曰許家始祖源自漢朝上柱國將軍許濙公,時尚無同安地名,而故老相傳「未有同安、先有許督」之語。迨至唐朝黃巢作亂,同安亦遭大變。吾宗僅存者諱永絜公,出二子曰興曰輿,仕子江浙之間。迨亂靖歸家,輯理舊業而後生息漸昌熾。 其五、廈門市姓氏源流研究會烈山文化分會編輯廈門烈山文史: 顏立水著「朱熹最早的學生─許升」一文,99年(2010)12月1日發表於金門日報副刊。文章內容記載「墓在縣西安橋之西,相傳為翁(朱熹)守漳時,道同安所卜地。」還讚頌許升「為鄉先正」(何丙仲《廈門碑志匯編》)。到了清代,西橋尾一帶人口遽增,民眾「築室成居,貿易喧嘩」,輪蹄蹂躪,扎維驢騾,嚴重影響墓地的整治,有損官員崇敬先賢的清譽。為此金門青嶼人張對墀(康熙六十年即一七二一年進士,河南太康知縣)為縣令朱奇珍代擬一紙墓禁,嚴禁一切污穢許升墓地的行為,明令「務必克期改革」,「如有故犯,重究不饒」。直到解放前,金門許氏宗親每年清明節都自「同安渡」乘船到許升墓「挂紙」,可惜「文化大革命」中,許升墓被徹底廢除,遺址已成高樓林立的居民區。」 金門后沙許氏宗親代表許榮宏、許應強、許木進、許子能等一行四人,於113年11月12日由大陸友人開車前往廈門翔安東界許氏宗祠,尋找祖先遷居金門祖源地。經與東界許氏宗親會理事長許文樹、總幹事許心富交換昭穆序相近,同時供奉共同祖先宋朝理學祖輩許順之,並言由同安遷居來此。與后沙許盛將軍所寫后沙許氏族譜序相同,大致可確認為同源祖先兄弟。但仍有待進一步詳細比對族譜資料,瞭解更多的訊息。此行可謂開啟兩岸許氏尋祖大門,對未來尋祖訪親有莫大幫助。 后沙許氏宗親尋祖之心,懇切誠摯。尋祖之路,倍極艱辛。后沙旅台許氏宗親聯誼會113年春節團拜於113年2月18日在台北市議會心悅小館餐廳召開。當時即做成決議四:透過后沙與東界許氏昭穆序相似性,赴廈門翔安東界,拜訪許氏宗親,探討后沙許氏源起。當《后沙村史》作者許木進把尋祖資料鎖定為廈門翔安東界許氏家廟後,博士許子能即利用赴大陸公暇之時,前往探尋。博士許子能分別於112年(2023年)2月23日銜命赴大陸晉江石龜,尋找后沙開基祖許少闢公遷浯前之居住地。據宗長漢昌表示,幾年前金門宗族文化學會理事長黃奕展曾在金城辦理一場「金門各姓氏族譜展」,其中談及后沙許氏是由晉江永和馬坪遷至金門,為尋求這段歷史性的真實性,乃由博士許子能隻身前往晉江永和馬坪探源。首先他到晉江市龍湖石龜許氏家廟拜會,受到世界許氏宗親聯誼總會副秘書長許良恒宗長熱烈的接待。許良恒告知石獅這邊的永和馬坪,過去到現在都沒有許姓居住。但據記載晉江永和鎮有兩支許姓遷到仙游,一支遷到埕邊,一支遷到楓亭九社。另外漳州有三個地方有馬坪,分別是漳浦馬坪村、漳州葙城區及南靖馬坪村三地。 博士許子能復於113年2月29日到現地探尋,在東界村周圍走了一個多小時。因該村已遭拆遷,現地已無房屋,空地黃土一片。現正由國企國貿集團為建設大樓整地。到隔壁村尋人問之,回曰其祖厝還在。但估計找不到人而作罷返回,終而未竟全功。 113年11月12日金門后沙許氏宗親代表許榮宏、許應強、許木進、許子能等一行四人,再度由大陸友人梁小姐開車前往廈門翔安東界許氏宗祠探尋。這次剛好碰到該村有宗親在宮廟前辦「彌月宴會」,受邀宗親多人在現場幫忙。見外賓蒞臨,立即通報東界許氏宗親會理事長許文樹、總幹事許心富與之見面。得知是金門宗親前來訪祖,立即交換許氏昭穆,引導至祠堂內拜祖參觀。 接著金門后沙許氏宗親代表與廈門翔安東界許氏宗親會理事長許文樹、總幹事許心富討論彼此之昭穆序與祖先宋朝理學祖輩許順之。許文樹理事長告知其昭穆也是「惟逵體邦學汝君、伯宗朝庭殿會士、子得志永成家風」,但因子孫藩衍快速,昭穆不敷使用,另外再增加二句詩詞為「龍生友於化、世代聯國禧」,又說他是「家」字輩。同時許氏祠堂內也奉祀有許升塑像與生平說明,這些史實資料足以說明兩地許氏共源。雙方均認為兩地祖源相似度極高,應是同祖兄弟。相談甚歡,互相約定,他日各自準備族譜資料,詳實核對,尋求祖先遷移路線,以告慰祖先在天之靈,圓滿結束尋找祖源地之旅。 (稿費贈金門家扶中心)
-
荷
萬種丰姿萬種情 晨光水媚眾人迎 天嬌絕色凋零日 留得蓮心不負卿
-
若是月亮還沒來
若是月亮還沒來 路燈也可照窗臺 但是,如果沒有路燈呢? 民國八十二年十一月廿六日下午五點許,我在金城車站稍遠處下了車,不記得為什麼公車不回站。在這裡需先上一個小坡道再走一段路才能回到老街。上了坡道,有一部機車停了下來,是一位戴斗笠、莊稼穿著的大哥,一臉「幾經考慮才下定決心」的凝重表情問我: 「妳住哪裡?我送妳回去。」 我楞了一下,不是因為素昧平生,而是時間未晚,我想再逛逛,於是婉拒了他的好意。沒想到他竟眉頭緊皺:「我是擔心等一下路不好走,妳回不了家!」 「等一下」路怎麼會不好走呢?路很平,而且走路可是我的強項呢!我雖大惑不解,但還是衷心的感謝他的好意。可是他竟還是一臉哀戚的發動車子,猶屢屢回頭望我……。 「等一下」很快就到來!夜幕彷彿搭了大哥的便車,隨著大哥離去,天一下子就暗了下來,睜大了眼晴還是看不清楚去路,進退狼狽、跌跌撞撞回到軍友社,一眼瞥見窗子貼著紅黑色的紙才恍然大悟──這就是「燈火管制」啊! 原來這就是大哥何以憂心忡忡的答案!而我竟還一路埋怨,怎麼都不開路燈?其實不是不開燈,而是根本沒有路燈! 大哥的愁容應該是只會出現在我的家人、至親身上的,可是竟然出現在千里之外的陌生人身上!為什麼呢?多年後,我才恍然明白,一定是當時的慌張忽略了耳邊的聲音──,那是命運齒輪轉動的聲音,關於金門和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