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文學
-
詠后水頭
飾日月的光華於門楣 山海間,明珠一顆 曖曖內含光 屋宇依星辰羅列 人世的法則便烙印在心田 后水溪是一把彎回來的劍 砥礪以不悔的節操 潤澤的是品德,真善最美 發皇的是功業,美善最真 曳盪於春風中的葉籜 天地清音盈耳,且凝諦 我們謙恭地站在宇宙中心 蘆葦與麒麟攜手守護 此汶浦水岸,敦厚之鄉
-
【小說連載】 島鄉往事
「生活水準的提高,只有增加我們經濟上的負擔。種田人還是種田人,窮人還是窮人,永遠翻不了身的。」罔腰仔悲觀地說。 「若依目前的局勢來看,隨著軍隊大量的進駐,我們種植的作物及餵養的家畜家禽,或許會有較大的銷售管道。一旦如此,即可增加我們的收入,雖然成不了富翁,但只要努力耕種、節衣縮食,依我看要供給一個孩子讀書應該不會有太大問題。」福生哥的看法似乎較樂觀。 「你們家木興準備讀高中還是高職?」罔腰仔關心地問。 「他知道自已不是一塊讀書的料子,準備不再升學而去學手藝。」福生哥據實說。 「準備學什麼呢?」 「他表哥在城裡開了一家理髮店,準備叫他去學理髮。雖然老一輩的人曾經說:『剃頭歹名聲』,甚至說:『第一衰,剃頭歕鼓吹』;但所謂:『賜子千金,不如教子一藝』,卻也有它的道理。所以我並沒有反對。」福生哥解釋著說。 「時代不一樣了,所謂行行出狀元,只要認真學藝,將來出師後不怕沒飯吃。雖然理髮師必須站著工作,但他們則不必承受風吹雨打太陽曬的痛苦,每天坐在店裡等客人上門來。而且個個穿戴整齊,頭髮梳得亮亮的,像紳士般地讓人心生羨慕。一旦木興學成後,將來也可以在我們村子裡開一家理髮店啊!」罔腰仔興奮地說。 「距離自己開業還早得很,學徒必須經過三年四個月的磨練才能出師,至於將來能不能成器,端看他學習的態度。這個孩子自己也很認命,既然沒有讀書的天份,只能退而求其次,假如將來真能學得一技之長,總比守著那幾畝旱田好許多。對於他的選擇,我是抱持著鼓勵的態度,終究,職業不分貴賤,只要不偷不搶,靠自己的能力掙來的錢財,都是清白可貴的。」福生哥分析著說。(一五八)
-
慢工出細活─讀王先正老師的 《浯鄉歲月》
與金門的緣,源于文學還鄉。了解金門,不僅從實地考察和遊覽獲得,還可以間接地從書籍涉獵。文學的、歷史的資料都很有用。王先正的《浯鄉歲月》就給了我多方面的滿足:文事、島事、戰事、人事等等。我父母祖籍雖然都是金門,然我們都在印尼出生。兩岸隔絕,金門從1950年到1992年成為戰地戒嚴,我們在2004年才首次回到故園金門"尋根認祖"。 那一年到金門,還需要從台北兜個大圈子。先從香港搭飛機到台北,再從台北搭飛機到金門。因為陳延宗負責聯絡海外金門籍寫作人出版叢書的原因,我們認識了陳延宗,他當時又介紹了熱情的楊樹清,他在台北為我們穿針引線,拜訪和認識了好幾位台北的作家;接著我們幾次到金門都是陳延宗兄陪我們辦事和遊覽;近幾次則是王先正了。王老師開車帶我們拜訪陳長慶先生,請我們吃午餐,送我們到水頭碼頭,還送我們不少書籍,包括他的著作《浯鄉歲月》。王老師喜歡讀書,喜歡蒐集描述金門鄉土的書籍。他尊重文友們的精神勞動果實,送我好幾本別的作家的著作,有的我有了。我很驚異他不少書都有相同的幾本,讀了他的文章,才曉得有的書他買了好幾本,分享同好。 在《金門文壇--繁花盛景》(第138頁)一文開頭他就說:"我喜閱收藏金門籍作者的文藝作品,也喜悅拜讀金門島佳作。"該文介紹陳則錞編的一本書《心動了花開了》,逐一介紹了十位作者王金練、林媽肴、洪春柳、翁朝安、陳長慶、陳秀竹、陳則錞、陳欽進、陳榮昌和楊清國其人其事。還有幾篇對了解和研究金門籍作家都很有參考價值,如《新詩與金門(一九四九至二零零二)--"寫金名詩"與"金門詩人"》,全文分"名詩"和"名家"兩大部份,佔了全書十五個頁碼,此篇乃應張國治先生的要求,為參與"詩酒研討會"而寫的詩學研究論文。 2012年3月王先正老師眾望所歸地被選為金門縣寫作協會理事長,非常有趣的是他為人謙虛謹慎,在《寫作協會與會員著作》一文裡,將各位理事們的文學創作貢獻和著作書目又詳實介紹一番,無疑又是一篇資料紮實可靠的文壇札記。我也頗欣賞《金門文學黃金島》一文,從中可以看出王先正老師的一絲不苟,該文原是應金門農工職校劉校長之約向學生做的一次文藝講話,王老師認真其事,事前備課,寫成題綱;事後又總結整理成文,寫成體驗式的小結。王老師的題綱類似打油詩,不乏精彩之處,值得抄錄分享:《金門文學黃金島--讀書寫作樣樣好》,具體五條如下:"一、住在金門,寫作名家知多少?二、讀書看書,益書善書不可少;三、金門歷史,有些知識要知道;四、勇於提筆,莫要誤認自己小;五、看圖作文,手機照相忘不了。"短文對五方面加以詳細闡述,王老師對文學的滿腔熱情,對學生的苦口婆心,令人感動不已呀。從以上資料性的書寫,我們看到王先正老師即使不寫散文、隨筆,專門搞文學研究和評論,也是挺合適的。 王老師熱愛文學,熱愛讀書,但自謙疏懶,幾十年後才出一本書,但《浯鄉歲月》慢工出細活,份量不輕,看得出作者的多元興趣,每一篇文章都寫得紮實具體,那份功力,當是多年沉浸書海的結果,厚積薄發,駕輕就熟,文章短,但精,我讀金門日報電子報,部份篇章就曾在副刊讀到,而《浯鄉歲月》裡的文章也多數在《金門日報》發表過。 《浯鄉歲月》封面設計底色採取溫暖的橙色,中間擺放一張作者童年時期黑白色的"全家福"照片,封底又印上了一張家庭長輩和親屬的合影,比例較小,前後呼應,不但散發出一種溫暖的懷舊氣息,暗示書中收了作者成長印記的一些篇章,也體現王老師重情念舊、至孝的、重視家庭的情愫,"浯鄉歲月"四個大字以行書書寫,清楚而不失瀟灑,橫跨照片上方,與黑白照片、底色橙色形成了高度和諧,負責封面設計的陳佩蓉女士真是高手。 《浯鄉歲月》出版於2014年8月,厚264頁,分為"人生道上"、"受教任教"、"談文論藝"、"戰史戰士"、"寫傳訪僑"及"浯鄉他鄉"六輯,眉清目楚,歸類得恰到好處,也反映了王老師平時興趣所至,筆力所向。寫序的是洪春柳、楊樹清兩位名家。兩位名家的序都寫得詳盡,介紹王先正其人其事,楊樹清介紹各輯特色以及與王老師認識的始末,洪春柳以長短句書寫全書的概要,都有助於了解全書的大概和特點。對於金門在戒嚴年代比較陌生的我這個讀者來說,每一篇都很吸引我。例如"人生道上"七篇文章,不但回憶了作者的童年,也寫了一九五八年"八二三砲戰"顛簸歲月對自己童少年的影響,其中《追憶先父母》、《金門人赴新加坡》和《辛勞堅強的雙親》摘錄了不少父親回憶錄的文字,雖然年代久遠,也比較瑣碎,但對於了解四十至五十年代的金門實在太有用了。《受教任教》九篇文章訴說自己的學習成長,充滿了自省精神和懺悔意識。當然,我也非常喜歡《談文論藝》一輯裡的十六篇文章,猶如"函授"的"速成班",讓我一書在手,掌握了一本金門文學詞典一般,了解不少金門文學的寶藏。 其他幾輯,也極有歷史價值,尤其是"戰史戰士"五篇裡的《古寧頭大戰知多少》、《古寧血戰--哀矜勿喜》及《向老兵致敬,致謝--金門人談金門》幾篇,考據古寧頭戰事有關事實以及在戰火洗禮後金門島的發展,對我都是不可多得的比較理性感性兼具的文字。《寫傳訪僑》基本上每篇不長,從金門人落番個案看時代,從中可以了解為什麼金僑散布在全世界會那麼多。最後一輯"吾鄉他鄉"七篇,主要是日、韓、廈、金的遊記,王老師哪怕寫遊記,研究色彩也很濃。 如果論文筆,王先正筆觸紮實、忠實、如實,用詞精煉簡潔,不尚虛空,幾無虛空飄渺之章,少有無病呻吟之句。他的文章講究條理層次的清楚,喜歡嚴謹,實事求是,讚美有度,恰到好處,也不忌諱批評,哪怕讀書讀到一個錯字,也毫不客氣提出。王老師的文風來自他長期當老師的職業習慣,不願意誤人子弟;也來自洪春柳老師提到的他喜"文史資料的蒐集"以及研究,這屬於學術範疇,而學術講的正是一絲不苟的精神。我喜歡和贊同他說的"戰爭沒有勝利者,只有倖存者,同胞自相殘殺,是民族悲劇,不必誇耀。"多年前,和他不太熟悉的時候,有次在公眾場合,他與我握手,說,東瑞,我看金門籍作家,你出書最多,但是不是最好,我就不敢說。這一句話我一直欣賞迄今,有心人、有情人和實事求是的人才會說出這樣的話,那是絕對正確的。讀一些個別人的作者簡介,常常標榜寫了幾千萬字,其實意義不大,因為那究竟說明不了是字字珠璣還是文字垃圾? 王先正老師雖然暫時只出了本《浯鄉歲月》,但其文學價值、學術價值和文史價值那是頂得了一般的書好幾本的。
-
模範生
每年將近四月,就是選模範生的時候。面對剛上中年級的孩子,一方面要讓他們學習民主的選舉方式,一方面也考慮他們思考方式的不成熟,所以在選前總會再次提醒他們選出來的模範生是值得大家學習的人,是品性好,喜歡助人,工作負責,熱心公務;或是學習認真,成績優良,多才多藝或有特殊才藝,絕不是選你的好朋友等等,經過一番討論後,再請孩子推薦人選,並說說他的優點。 當然,每次在選舉之前,身為老師的我也會猜想應該是哪幾個人會誰當選,但我不做暗示,希望學生平常能學會觀察同學的言行。選出來的兩個人也常常不離我的推測。只是這一次學生選出的模範生真的有點跌破我的眼鏡。 當然,第一位推選出來的模範生熱心助人,落落大方,台風穩健,做事負責,成績優良,當選模範生當之無愧。但第二位當選的模範生小可(化名)卻是一位平時安安靜靜,成績甚至在班上後三分之一的學生。每一個學生都是寶,小可當選了我當然也恭喜她,但更猜想為什麼她會當選模範生?或許是上一節我才稱讚了她寫的字很漂亮,或是前幾日稱讚她打掃得很認真,而學生們聽進去了我的稱讚所以才選她的吧。果然,學生們講的理由也不外是這兩個,真是一群可愛的孩子。 在班上個子最矮的小可那單純稚氣的模樣,不像是中年級,反倒是像低年級,行為表現也不成熟,常常一點小事就要跟我報告或三不五時出點小差錯。猶記中年級開學第一天她的母親就憂心忡忡拜託我要特別照顧她,因為她是早產兒,生出來還不滿一千公克,母親與外婆費了好大心力才把她照顧長大,但她的身體或心理成長都比同年紀慢;一禮拜後的班親會,母親和外婆又與我詳談甚久,仍是希望我多關照她,甚至還說可不可以每次上完課後再特別點名問她懂不懂? 在先天的發展不如人,加上母親與外婆的特別擔憂與照顧下,小可其實是依賴心重,且自信心不足的孩子,所以我總是特別稱讚小可,希望能提升她的自信心與做事能力。而可愛的小可,也總是一付天真的模樣,你交代她的事或功課(雖然常常要解釋比較久),她也從不投機,做什麼事都腳踏實地,一步一腳印,認真做完。雖然功課不好,但作業卻總是寫得很認真,尤其是寫的字體非常端正,看起來讓人非常心曠神怡,所以我常常稱讚她的字。在打掃工作亦是,大部分的學生,常常都是邊掃邊玩,除非老師在旁叮嚀,而小可卻總是安安靜靜的做完打掃工作後,就拿下椅子看著書,不像一般的學生會找時間偷玩或聊天。 寒假小可全家去沖繩玩,竟然還買了一個小小的擺飾品給我,真讓人感動。表示在孩子心中我也占有小小一席之地。但我萬萬沒想到這孩子會當選模範生。但是,當小可被選上模範生時,我比任何人都為她欣喜,也為班上的同學喝采。 我忍不住把自己的心情分享給學生聽,小可當上模範生,表示每個人都有機會當上模範生:你不需要功課很好,你不需要很會講話、人緣很好,你不需要體育很強,你不需要比賽常常得獎……你只需要做事認真,寫作業認真,對人友善,念書認真,雖然你不一定會考得很好,但是你已經盡力,老師注重的是你的態度,認真的人最美麗、最帥氣。 今天,學生們選出了這樣認真、卻不顯眼的人,突然,讓人覺得他們比很多大人都成熟,真是一群讓人刮目相看的孩子啊。
-
桐 花
我們走到歲月盡頭 堅持雪白翅羽 幽靜的墜落,雖是殘骸 仍布置優雅晚境 冬季過後 枯黃斑點茄苳 一片片繁華褪色 我們與浪漫詩人 相擁而眠 透過秋光金色鑲邊 如果晚年風雨瀟瀟 隔世的蒼涼 枕著落瓣殘紅 覆蓋 一朝春盡……
-
【小說連載】 島鄉往事
「天賜雖然會讀書,但如果個性不改的話,將來進入社會一定會吃虧。」罔腰仔憂慮地說。 「妳不要替他煩惱,年輕人一旦進入社會,在大環境的使然下,一定會識時務,也會見風轉舵,絕對不會墨守成規,如此才能立足。天賜既然會讀書,必然也是一個聰明人,只要好好培養,必有出人頭地的一天。」 「福生哥,說來簡單啊!有錢才能培養出好子弟,沒錢什麼都不必說。現在天賜只是準備讀高中而已,籌措幾百塊錢學雜費都有困難了,別說是將來到台灣讀大學。如果有一天他真的考上大學,雖然是我們村莊的第一人,理應高興才對,但是高興的背後卻也是煩惱的開始,錢從哪裡來?假如沒有錢供給他去繳學費及生活費,大學的大門還是進不去,只能空歡喜一場。生在我們這種窮家庭,說來悲哀啊!」罔腰仔感嘆地說。 「實際上也不必那麼悲觀,所謂船到橋頭自然直啊!而且距離考大學還有三年,雖然其中會有什麼變化沒人知道。但隨著科技的發達社會的進步,生活和經濟勢必也會慢慢地改善,相對地收入也會慢慢地增加,到時情況就會不一樣。」福生哥開導她說。(一五七)
-
思我眼中的炮嬸婆││奶奶的一生
曾幾何時我敬愛的奶奶─鄉親眼中的炮嬸婆,一瞬間也往生十年了,在那個農業社會,戰地政務管轄的年代裡,那個金門一切貧瘠,民不富、政不裕、國不強的年歲裡,從事討海、農耕、兼做阿兵哥生意,是我奶奶當下的謀生技能與討生活的方法─兒時回歸時代反射縮影一一浮現在腦海。 我的阿公─個人認為我阿祖也太會取名了吧,那個年代取名字根本是雜亂無章,毫無章法,罔市、罔腰、招治、招媚等菜市場名字,一應俱全、五花八門,無奇不有,我阿祖竟將我阿公的尊名取為春炮,這便是我奶奶炮嬸婆名謂的由來。 自我有記憶以來,阿公在我人生中就已缺席了。據悉,我阿公以前係從事農耕活,當時在沒有節育觀念的前題下,我阿公竟然生了三男三女六個小孩。在未有恆產的狀況下從事農耕活要養活一家八口何其容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那份辛苦可想而知。奶奶為幫忙家計,減輕阿公負擔,清晨磿豆漿、做豆腐(乾),白天開椪仔店含撞球室,專司服務鄉親及阿兵哥的生意,對家庭經濟不無小補, 但蒼天招弄人,阿公在從事農耕活辛苦當下,為紓解壓力竟因此迷上煙癮,導致身體每下愈況,終因體力不支倒地,一蹶不振,在三十多年華裡驟然逝世。奶奶─炮嬸婆又在因緣際會下成了神明代言人,也因此開啟了他為鄉親占卜、求神問事、觀落蔭、收驚的服務歲月。 因當時家裡係開椪仔店,又兼做小吃生意,因熟能生巧致奶奶練就一手好廚藝,對往後我對吃的講究有絕對性的影響。在奶奶為神明服務的日子裡,只要奶奶一開壇,我幾乎都會在旁邊,終究那個年代裡沒什零食,跟在奶奶身邊有在起壇過後的供品可供食用,而我也在這氛圍下逐漸對佛、道教的神秘產生濃厚的宗教信仰與興趣。 奶奶因教子有方,持家有功,於民國56年榮獲金門縣政府模範母親之表揚殊榮。至今那獎狀仍高掛古崗老家牆上,成為家族的光彩,甚獲鄉親肯定與讚賞。 唯老天捉弄人,奶奶在經過年輕喪夫之痛後,歷經十來年後,奶奶的二子--家父竟於民國64年來離開她。早年守寡,中年喪子,猶記得當時奶奶呼天喚地的淒然哭訴聲,那錐心刺骨之痛,驚天地泣鬼神啊! 依稀記得奶奶想用其與生俱來神明代言人之本職與死神拔河,救回她的二公子,正所謂要人也要神,奈何人終究無法與天鬥,奶奶中年就在喪子的痛苦煎熬輪迴裡度過了數十寒暑。 我叔叔為避免奶奶留在家鄉觸景傷情,就搬到金城來居住,因叔叔與嬸嬸都要工作,當時鄉下人祖無產業,要來金城討生活及買棟房子談何容易啊!搬到金城後,為便於嬸嬸製作服裝之便利,首先即在北門里浯江街租賃房子居住,後來才置產,落腳於西門里鳳翔新村,而帶孫子送孫子上下學與炊煮料理三餐、整理家務的重擔,即便落在奶奶的身上。奶奶因係後豐港洪氏,致其從事家務之工作駕輕就熟,且有條不紊,我個人生活習性及行為的有條不苟個性深受其影響啊! 家人平凡、平淡、平安的過日子是一種幸福,也是種福份奢求,在其照顧的孫子一天天長大的同時,誰又能想到惡運又再次降臨奶奶身上,其三子在一次赴台搭乘運輸機的路上,該運輸機130竟於民國72年發生空難,掉落於料羅海域喪身海底,奶奶因一次的意外奪走了她的第二個兒子,奶奶的命運是何其坎坷,何其不幸啊!奶奶神職的工作在發生二次兒子往生的當下已絕望,已截然失去信心與希望,從此她的神職工作也在此告一段落。 奶奶因早年從事勞力工作過勞之故,致使晚年深受巴金森氏症所苦,手腳逐漸不聽使喚,甚至擻抖著,為其生活帶來諸都不便,做為晚輩的我們也很痛苦,痛在奶奶身,疼在我輩心,我輩又無法分擔其痛苦,那種苦深烙心坎深處,久久無法自己,承載了無盡的感傷。 一個家族的興衰,古云一命、二運、三風水,果真如此嗎?不盡然吧!只能說是命運捉弄人,人的造化,人的際遇有所不同,有人身在富貴之家,有人身在官史之家,有人身在窮困之家,有人身在身障之家,那以後所走的人生路,所過的生活日子也因命運的不同而有所差異。得之我幸,失之我命,奶奶從不抱怨,從不言苦,女人係菜仔命,在奶奶身上得到應證。 奶奶在從事神的代言人當下,是無給職,不求回報,一味付出奉獻,舉凡鄉親有所求須問事時奶奶僅適時配合樣,給人方便,致而贏得鄉親的認同。其炮嬸婆的封號,我家論輩份,在阿公那個年代屬春字輩,在鄉親的輩份上算前幾位呢! 在堂兄弟們學成後,奶奶的身體每下愈況,在兩權輕重相衡下,奶奶怕拖累嬸嬸,毅然決然要求大伯將其帶往古崗頤養天年,就在依依不捨的狀況之下,奶奶又回到原始地家鄉--古崗度過殘年。 年年歲歲在一個夏季的午後,奶奶預知天年將屆,主動央求家人將其送往古厝,在等待過往,日子反而是平靜的。在得知的第七天,我心一悸動,上午六點又特地返回古厝探望奶奶,然後又去上班,在上班不久,接到僅存姑媽來電話,那一頭傳來奶奶往生的壞消息。親人一個個走掉,一個個過往,人云是人生必經的過程沒錯,但當下又有誰能如此灑脫呢!正所謂三千繁華彈指剎那間,百年過後不過一捧黃沙而已,所有難分難捨,因為親情使然,不想觸及哀慟,唯有放下割捨,先人走得安心,親人緬懷在心。 人最重要的價值,就是感恩圖報。奶奶充其一生謹守傳統婦德,儉約持家,悃款待人,仁恕積善,在平凡的人生中,卻留下了令人懷念的不凡慈範。所謂一代過去了,另一代又來臨,大地卻永存,奶奶您的慈範常駐我輩心中。 (寫在母親節前夕/稿費轉贈大同之家安老組)
-
諾言&留言
那一年相遇在海邊,一抹夕陽閃耀你嘴邊 銀鈴般你的笑聲 牽引我走到你身前 第一次害羞的牽手,心頭小鹿亂撞到昏頭 何等幸運遇到特別的你 讓平凡的我深感榮幸 某一秒曾想推開追求,怕會心碎受傷害 你溫柔唇語吻了我額頭、暖了我心頭 這靜默的時刻,開始懂得什麼叫真愛的諾言 有一天時間久了,轟轟烈烈已慢慢變為平淡 歲月帶走了你當年的年輕與美麗、自信與勇氣 你用茫然的眼神看著我問:你還要我嗎? 親愛的 當年的遇見、陪伴、不離棄 你將年華的諾言交託給我 現在我會用一輩子的幸福留言 永遠永遠保護你 讓你隨時都看見。
-
替小孩取名字
對育提來說,能當爸爸是莫大的喜悅,不過,在小女孩出生後,就多了甜蜜的煩惱,到底孩子要取什麼名字才好呢?小孩已經出生兩個星期,不過,正式的名字一直沒有確定,而保溫箱上的名牌,也只好暫時寫著「小甜甜」,等父母想好名字再來更動。 其實,育提早就構思了名字,他列了將近十個,不過,老婆都不喜歡,覺得這些都是菜市場名,太常見了,缺乏獨特性。相較之下,念中文系的老婆,從中國古代的文學經典裡取材,思索出不少具有深刻涵義的名字,但是,這些字非常冷門,一般人幾乎念不出來,還必須特別去查注音,育提的爸媽逐字詢問老婆,言下之意非常明顯,要是小孩的名字,無法輕鬆被唸出來,對小孩的成長過程,會造成不小的打擊。於是,大家你一言我一句,就是無法凝聚共識,而「小甜甜」的名字,反倒成為好幾個月來,最常被提到的名字。 後來,育提的爸爸向廟宇的住持請益,這位住持提供一個大家都不會反對的意見,就是讓小孩自己來決定。住持非常熱心,整理出每個人所提供的名字,並加上編號,像是「志玲」,就將「志」編成1號,「玲」編成2號,如此一來,就有將近九十個字,接著,就是讓小嬰兒抽號碼籤,她躺在嬰兒床上,伸手摸到「5」和「8」號碼,於是,名字便產生了,不但有特色,而且也簡單易懂,讓大家都能滿意。 報了戶口之後,育提和老婆也有新的體悟,如果要教育小孩,不妨從小開始,讓孩子能自主做決定,如此一來,在長大之後,也能靠自己走出一片天地。
-
【生活筆記】 楊梅果
農曆進入四月後,天氣漸熱,正是楊梅結果的季節,一顆顆鮮紅欲滴的楊梅果,酸酸甜甜的,生津止渴渴之餘,還是戶外教學的焦點,讓楊梅的學生們能認識原生樹種與鄉土植物之美。 楊梅區公所前二棵粗大的楊梅樹,結果累累,風一吹就紛紛掉落,鋪滿了區公所的停車場,許多洽公的民眾還會順手摘幾顆鮮紅的楊梅放進嘴裡嚐嚐,風味絕佳。在縱貫公路與高速公路交叉的楊梅交流道旁,可以見到大片的楊梅樹林,且已綠樹成蔭,枝葉迎風招展,許多人看到了楊梅樹就知道楊梅已經到了。 以水果命名的行政區目前所知只有楊梅區,為彰顯楊梅區的特色,近年來,楊梅區公所大力栽植推廣,讓楊梅樹隨處可見也名副其實。楊梅樹曾經陪伴著先民們走過披荊斬棘的歲月,共同渡過那段酸甜苦辣的開拓日子,早已融入地方的開拓史中。很多人沒見過楊梅樹開花,以為它不會開花,但有句老話說:「到處楊梅一樣花」,用來比喻人間處處有溫情,可見還是有許多人見過楊梅花的。客家庄有一句話說「四月八,楊梅叭叭跌」,每年農曆四月中旬,就會看到成熟的楊梅果實於風中掉落。 在楊梅國中校園裡,有三株高大楊梅樹,樹齡約十餘年,枝葉茂密,樹影婆娑外,區公所前也有二棵楊梅樹,一直是戶外教學的焦點,讓楊梅的學生們能認識原生樹種與鄉土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