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文學
-
【小說連載】 島鄉往事
為了逞一時的獸慾,竟做了一件天理不容、滅絕人性的事,他愧對養育他的父母,更對不起在老家等待他早日歸鄉成親的媳婦秋霜。 他依稀記得那年臨出門的前夕,母親告訴他說:「志林啊,你是知道的,我們劉家是這個村莊的大地主,你爹早逝,你又是我們劉家的獨生子,原以為你長大後能扛起這個家的責任,即使不必親自下田耕作,但總得有人去收租及帶領工人啊! 雖然你表哥為你好,想把你帶到軍中磨練磨練,將來才有本事管理劉家這一大片產業,而且你亦有從軍磨練的意願。但不要忘了,你表哥當的是帶兵的連長,而你則只是一個小兵,既然你口口聲聲說不怕苦、不怕難,我也只好成全你。不過我們必須約法三章,不管部隊日後在江南或江北,三年後你得請你表哥設法讓你回來跟秋霜成親,五年後更要辦理退伍回家管理這片產業。別忘了,娘老了,該休息了。」 「娘,部隊有部隊的規定,可能沒像您說的那麼簡單。不過有表哥做後盾,相信他會幫我打通各種關卡的;三年後回來成親,五年後退伍,應該都不成問題。一旦跟著表哥從軍中歷練回來,我敢於保證,無論任何方面都會較現在成熟,一定能扛起這個家,一定能把我們劉家的產業發揚光大,絕對不會讓您失望。(一○四)
-
明代科舉的海上明珠│金門島
明代福建科舉在全國處於領先地位,共考出舉人8230名、進士2307名。其中,同安縣屬於科舉比較發達的縣份,共考出242名舉人、80名進士,排在莆田、晉江、閩縣、漳浦、長樂、龍溪、侯官、福清之後,名列全省第九位。 按通常情況,縣城因是一縣政治、經濟、文化、教育乃至交通的中心,也是人口最為集中的地方,所以縣城及其周圍地區往往成為一縣科舉最為發達的地方。但同安縣卻是個例外,其科舉最發達的地方不是在縣城及其周圍地區,也不是在陸地,而居然是在孤懸大海中的金門島。 當時金門連「里」都不是 「里」是明代福建縣、鄉之下編制人戶的基層單位,其下尚有最基層的「都」的設置。要弄清明代金門島究竟考出了多少舉人和進士,就得首先弄清明代金門島的地理位置,尤其行政建置,因為這是判斷文獻記載的舉人和進士是否屬於金門島的前提依據。 承襲宋、元,明代金門島仍隸屬於泉州府同安縣管轄,其「在大海中,去縣治九十里,水路五十里」,舊稱「浯洲嶼」、「浯洲」,或「仙洲」。 島呈啞鈴狀,「廣袤五十餘里」,其上「有山十數,其最高者曰太武」。全島面積133平方公里,小於同省的平潭、東山二海島,稍大於廈門島,為福建第三大海島。因其為控扼漳、泉之間的海上門戶,自洪武二十年(1387年),明朝在其上設守禦千戶所,號稱「固若金湯,雄鎮海門」,始稱金門。 明代同安縣下設有在坊、長興、同禾、民安、從順、翔風、感化、歸得、仁德、安仁、積善、嘉禾共12里,除縣城在坊里領有兩隅外,其他11里共領44都,分佈在縣城之外廣袤的陸、島之地。 當時的金門島既不是鄉,也不是里,只是翔風里下屬的第17、18、19三都之所在。可就是這樣一個孤懸海外的偏僻島嶼,卻成為明朝正德以後聞名遐邇的科舉興盛之地。 金門島66名文舉人和19名文進士 那麼,自洪武五年(1372年)至崇禎十五年(1642年),金門島共考出多少舉人和進士呢?這個問題表面看來似乎簡單,但深究起來卻十分複雜,主要表現在界定金門島舉人和進士的標準難以確定。 具體說來,是把祖籍在該島但現籍已遷出該島的舉人和進士,以及現籍在該島的舉人和進士,都視為金門島的舉人和進士呢?還是僅把現籍在該島的舉人和進士視為金門島舉人和進士? 通常而言,因明代士子無論入學還是應試科舉,都要遵循在戶籍所在地報考的原則,所以目前學術界在確認舉人、進士的屬地時,採用的一般也是以現籍地,也即考生報考時戶籍所在地為準的原則。但在現存方志文獻中,編纂者為顯示本地文化發達、人才眾多,又往往存在著把祖籍雖在本地但在中舉前甚至數代之前就已遷籍他鄉的舉人和進士都一律載入本地方志的情況,如研究金門科舉首先需要參考的《金門志》就是這樣做的。 又由於《金門志》所載舉人實際上包含了金門、烈嶼(翔風里第20都,今稱小金門島)和大嶝三島的舉人,所以,要研究金門島的舉人、進士,首先就得把這三島的舉人和進士區分開來。 經統計,可知《金門志》卷八《選舉表‧舉人》所載明代金門、烈嶼、大嶝三島舉人共94人。經筆者考證,可知其中的正德八年(1513年)癸酉科黃時懋、崇禎三年(1630年)庚午科龔天池2人皆屬誤載 ,故應減去,這樣就剩下92人;同時,筆者據《泉州府志》、《同安縣志》等文獻記載,又補入了景泰四年(1453年)癸酉科陳琳和崇禎十五年(1642年)壬午科張瀛2人。如此,則三島舉人共應為94人。其中,金門84人,烈嶼、大嶝島各5人。 這84名金門島文舉人,實際上包含了現籍在該島和祖籍曾在該島而現籍在其報考前甚至數代之前就已遷出該島的兩類情況。因只有報考戶籍也即現籍在金門島的舉人和進士,才是真正從金門島考出去的舉人和進士,所反映的是金門科舉的成績,也才能真正成為我們評價明代金門科舉實力及其影響的依據。所以,這就需把兩者區別開來。為此,筆者在全面蒐集相關史料的基礎上,對其進行了逐個的考證與甄別,結論為:明代金門島共考出舉人66名、進士19名。 從其舉人、進士產生的時段分佈看,91%的舉人產生于正德五年(1510年)以後,進士則全部產生於正德九年(1514年)之後。明代金門科舉真正步入輝煌期是在明後期,而此前的明代近一個半世紀則處於相對沉寂狀態。 重解「八鯉渡江」和「五桂聯芳」 明代祖籍在金門島而本人戶籍在中舉前甚至幾代前就已遷出該島的舉人,自成化十九年(1483年)癸卯科以「北京錦衣衛官籍」身份考中順天鄉試的張定,到崇禎十二年(1639年)以「晉江縣籍」身份考中福建鄉試的張朝綖,共有18名,其中進士7名。 這些舉人、進士,已不能逕稱其為金門舉人或金門進士。以報考戶籍是否在金門島作為判定是否屬於金門舉人和進士的依據,相比《金門志》記載的舉人、進士數儘管有所減少,但只有這樣,才符合歷史真實。 關於金門科舉,社會上乃至學術界一直流傳著兩個佳話,一是「八鯉渡江」,說的是在萬曆十六年(1588年)戊子科福建鄉試中,金門島有蔣孟育、黃華秀、張繼桂、黃華瑞、趙維藩、蔡獻臣、陳基虞、呂大楠等8人同中舉人;一是「五桂聯芳」,說的是萬曆十七年(1589年)己丑科,金門島有蔣孟育、黃華秀、張繼桂、蔡獻臣、陳基虞等5人同中進士。但核之萬曆十七年、二十三年《進士履歷便覽》以及《閩省賢書》、《福建通志》和《泉州府志》等文獻的有關記載,可知,比作「八鯉」中的前5人和「五桂」中的前3人,僅其祖籍在金門,而其現籍已遷出金門,故他們已非嚴格意義上的金門舉人和進士。 科舉成就輝煌 考出會元並有官至閣臣者 事實上,即使除去這18名僅祖籍在金門而報考戶籍已遷出島外的舉人,也並不能動搖明代金門島在同安、福建乃至全國科舉中的顯赫地位。 明代金門島科舉的輝煌成就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首先,在同安縣科舉中具有明顯優勢:以三都之力,考出的舉人、進士分別占了同安縣舉人、進士總數的27.27%和23.75%,還考出了明代同安縣唯一的會元、庶吉士,即萬曆二十九年(1601)辛丑科會元、庶吉士許獬;還有同安縣唯一的鼎甲進士,即萬曆四十四年(1616)丙辰科探花林釬。 其次,在福建乃至全國科舉中具有一定優勢:明代全國舉人考中進士的平均比率接近24%,而金門居然達到了28.79%,超出全國平均比率4.79個百分點。明代全國共設193個州、1138個縣,州、縣均有舉人為77名、均有進士為18名。以此計,則僅有三都之地的金門島考出的舉人實際上已接近明代州、縣的均有舉人數,考出的進士比明代州、縣均有進士數還多出1名。 其三,金門士子通過科舉走出金門島,在京師和全國各地任官者也不同凡響。目前能確認金門舉人和進士官至者有57人,占總數的86.36%。其中,京官11人,尤以官至正三品的禮部左侍郎兼東閣大學士林釬最為顯赫。 有明一代閣臣出自海島者只有兩人,一人是弘治年間的海南島人丘濬,另一人即崇禎時的金門島人林釬。明朝在海南島設瓊州府,領有14個州、縣和15所府、州、縣儒學;而金門島僅設三都,連1所儒學都沒有,產生閣臣居然與海南島一樣多,這不能不說是個奇跡。 金門人蔡復一,萬曆二十三年(1595)乙未科進士,天啟年間官至兵部左侍郎,「總督貴州、雲南、湖廣軍務,兼巡撫貴州,賜尚方劍,便宜從事」;卒贈「兵部尚書」。因其事功卓著,故張廷玉《明史》為其立有專傳。 另有地方官40人,其中省級官員1布政使、1布政司參議、2按察使、2按察副使、1僉事,府州縣官員有4知府、3府同知、5知州、17知縣。此外,還有6名縣儒學教諭。 他們分別任職於南北直隸、山東、浙江、雲南、廣西、江西、四川、廣東、湖廣和福建等直省,地域分佈十分廣闊,為各地經濟、教育和社會發展作出了貢獻。(作者為福建師範大學教授/授權金門縣文化局提供/本文首發於2017年3月14日《福建日報》)
-
釣
高雄港光榮碼頭(昔日後勤補給和官兵往返金門搭乘中字號登陸艦停靠的碼頭,2013年9月間曾因「黃色小鴨」喧騰一時)封閉三年多,拆除臨港線鐵道和碼頭舊設施,新建了六座類似海豚,所謂的「海洋文化館」的龐然大物;並沿著這六大館將海邊路切割一半,建構輕軌鐵路,從高雄展覽館接連而來,將經過愛河口,往鼓山哈瑪星迤邐而去。近日拆去施工牆板,雖仍圍著黃布條禁止進入,寒冬裡仍有許多釣客,或三三兩兩,或獨自一人,迫不及待靠近岸邊,狠力拋出釣餌、釣線,對著烏黑的水面垂釣。 其實釣客們才不管什麼禁止垂釣的警告,只要有水,可能有魚的地區,不管晨昏必有一個個孤影陪著釣竿守著釣線和水面的動靜。他們都會選用心目中最佳的餌,期望釣隻肥大的魚;可是,大多數人一連數日不見魚兒上鉤,依然樂此不疲。 我不懂垂釣的樂趣,正如:莊子對惠子說:「儵魚出遊從容,是魚之樂也。」惠子回:「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回問:「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惠子答非所答地詭辯:「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好個機智的莊子回駁:「請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魚樂』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我知之濠上也。」所以我只能非常佩服垂釣者長時間孤坐的能耐,時間才是他們最佳的伴侶,也許時間會留給他們等待的樂趣吧? 相信垂釣者一定會用上好的誘餌,期望能釣到上好的魚;可是,商紂王在位期間,有個人名叫姜尚,字子牙,俗稱姜太公的,每日在渭水之上垂釣,他的釣法非常奇特,不僅使用短魚竿、長魚線、直鉤,沒有魚餌,並且離水面有三尺高,一邊釣魚一邊自言自語:「太公釣魚,願者上鉤。」他等待的不是小魚,而因釣法奇特,後來,他終於釣到了周文王姬昌這條「大魚」。 姜太公與周文王,雖各得其利,但誰是釣者?誰是被釣者?水面、水下,位置不同,角度不同,各有盤算;在錯綜複雜的人際關係裡,想釣條好魚,或想在不危險情境下,吃到好餌,值得細細品味;同樣的,好人才難尋,好企業環境亦得之不易,只能對著寒江雪,獨釣之餘找到人間況味。
-
順德夫妻樹
屬於一種雙母題的美學架構 可以用兩棵樹的力量,橫跨世紀 接受雷電風雨的磅礡試煉 先用一面招牌的信仰 祈求天地的陰陽協調 再用一座彩虹的心事 化身月下姻緣的老者 結論,是一種民間的愛情主張 兩棵樹的符號,決然是一種緣分的命題 命題蔚為兩幅長長的對聯,對聯隱喻 宇宙繼起的生命 註:「順德夫妻樹」位於彰化縣彰南路二段260號( 彰化市順德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的大門前圍牆之右側轉角處。這對夫妻樹在筆者的踏查所得102對夫妻樹當中,是唯一一對由兩棵美人樹( Floss silk tree )組成的,也是唯一一對是由民間企業結合社區入口意象,所種植並立牌認定的。 根據順德公司公布的文獻指出,這兩棵美人樹是1973年栽種的,由於成長期間枝葉交纏相連而結為一體,很像夫妻或情侶手牽著手的恩愛模樣,該公司因而立牌取名為「順德夫妻樹」,並銘寫願文「願天下有情人終成眷屬,願天下眷屬皆是有情人」。
-
【小說連載】 島鄉往事
然而當班長跟隨部隊準備離開這座島嶼時,他的心情則是沉重的,因為他親眼目睹一樁不幸的事件發生,而這個事件卻與他有密切的關聯。即使這件事從發生到現在已有數年,他的身分迄今亦未曾曝光,除了天知地知、他知她知外,並沒有其他人知道這件喪盡天良的事是他幹的。原以為部隊換防回台灣,自己也透過關係調到別單位,從此不會再踏上這座小島。想不到人算不如天算,他不僅又調回來,而且好死不死竟駐紮在她夫家的村子裡。儘管當時她精神已失常,可是他這隻惡魔還是無所遁形,一眼就被她認出來。也因此而讓她的病情更加地惡化,最後終於走上絕路。可不是,之前犯下的過錯讓他心難安,現在她的死更讓他愧疚終生。 原以為能運用部隊的資源,對他們多一點照顧,給予他們一點補償。但往往計畫總是趕不上變化,部隊說輪調就輪調,身為軍人由不得他不從。如果要保命,就不能抗命。當他邁著沉重的腳步跟著隊伍前行時,當年那個抱著柴火、驚嚇過度的少女身影,無不在他的腦海裡盤旋。如果當時她高聲喊叫、求救,一旦被抓到,在戰地強暴婦女必受軍法制裁,即使沒被判死刑而槍斃,在軍事牢獄過一生則跑也跑不掉。 (一○三)
-
清明寒食,何以消日
時日困頓,心情低落時,我常臨寫蘇東坡的「寒食帖」,消磨那些幽憂而又莫可奈何的情緒。 筆落,詩起。已過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 從小,清明一直是個重要的國定節日,教室後面的壁報,報紙電視都是相關祭祖、塞車、防火的新聞。那時,應該是還很小的時候,曾問父母,為什麼我們家不像旁人也要返鄉掃墓?父母給的回答如今已經遺忘,只記那個答案並不能解惑,後來,不再問,事理自明。 接到家鄉的來信和祖母的照片時,父親想要回鄉探望,但是那時那樣的舉動仍屬禁忌,等到兩岸開放,父母已經分居,父親生活的細節在家裡反而成了禁談的話題,不過隱約之間仍然聽聞父親籌錢想要回鄉的消息。後來,整理父親的遺物時,我知道他已經達成心願,只是照片中的人物,除了父親,其餘全是陌生不識的背景。 至於母親那一邊,偶而她會提到一些過去生活的榮華,但是真想帶她回鄉時,她又一再推拖,猜想主因還是經濟問題,還有這邊生活種種的境遇讓她顏面無光吧。等到母親的健康出現問題以後,返鄉的事情也就不了了之了。 父母俱往以後,不論他們生前的暗示或是遺願,依照習俗,我們,他們的後代,還是將他們「合爐」,共住一個祖先牌位,沒有墓地,遺骨安厝廟裡的靈骨塔。約略同時,新換的身分證上已經撤除祖籍欄,改為出生地,童年以來記憶中的兩個地名,徹底消失在子侄輩的口語中。 聽聞我們這一代,類似生命經驗的人,從歐美搭機跨洋,海歸掃墓的細節時,我又回到小時好逸惡勞的慣性,慶幸自己不必舟車勞頓,只需準備鮮花蔬果,上香遙寄,緬懷感恩報平安的心情。「何殊病少年,病起鬚已白。」又是逝去一個彷彿熟悉又是陌生的時代。 祭拜完,有時我們會共食潤餅。據傳,清明節時吃潤餅,或許是寒食舊俗的餘風。 據傳,古人掃墓祭祖的節日本是寒食節,不是清明。寒食節是在冬至後的第105天,約略是清明節氣前的一兩天,後人考證,唐朝時,寒食與清明已經兩節並稱,直到宋代以後,清明才取代寒食節,兼併上巳節的一些舊俗,成為家族共祭祖先的節日,至於寒食則淪為古文詩詞裡的一個名詞。 古時的寒食節,禁火,不能生火煮食,只能吃食事先準備,早已冷涼的熟食,因此得名。相傳,這一個禁火的習俗與春秋時期介之推「割股奉君」的故事有關,但是學者認為禁火實是源自古人改季換火的習俗。 「寒食帖」是蘇東坡謫居黃州三年後所寫的兩首五言詩的手稿。詩文直抒蘇東坡經歷「烏臺詩獄」生死大變後的悒鬱與感慨,其情其景或許可以屈原的「離騷」來比擬。書體是蘇東坡獨有的「石壓蛤蟆體」。聽說,蘇東坡寫字時一手支桌,並不懸腕,多用側鋒,單字的結體多呈左低右高傾斜的走勢,左秀右枯,因此變成蘇東坡行書的特色,反而獨出書壇。詩文反映心情的跌宕,縈帶筆下的字書,筆隨心走,形成通篇書帖特有的節奏,字或大或小、輕重不一、時快時慢、或曲或直、動靜結合、巧拙相生、正斜錯落,讀著讀著彷彿可以感受到書寫者的情緒和心跳,觀者和書者兩者同步。 「也擬哭途窮,死灰吹不起。」詩稿戛然而止,悵然的餘音嫋嫋,似乎不絕。 如今,進入滑手機的世代後,手寫字已經是一件十分私密的行為,私筆信函或賀卡更是罕見。有位作家形容,觀人手筆書跡就像窺視人的裸體,反而變成有些不自在的事情。如果這樣的觀點屬實,那麼臨寫先輩書家的信札或手稿,可能更為褻瀆,只是這似乎又是學習上的必經之路。 嚴格來說,「寒食帖」並不適合初學者當成法書來臨寫,因為字的個性太強,章法奇特,用筆更是另走蹊徑,所以宜讀,不寫。但是想要宣洩不吐不快卻又無人可訴的心情時,「寒食帖」真是一帖良方。且取少用的賊毫禿筆,毋需好筆,甚至圓頭的水彩筆亦可,放空一些用筆的規矩,循著詩文的行氣和結字,一路到底,不停,約略廿分鐘,即可解憂。 清明寒食之餘,何以消日?「寒食帖」,元代書法家鮮于樞評為天下第三的行書,直追王羲之的「蘭亭序」,以及顏真卿的「祭侄文稿」之後。臨寫,一字一句,若急若徐,讓心情墜到谷底後,自然而然就會反彈了。
-
武夷山生態靈修
一. 山下修道院 2014年初遇 車子蜿蜒 荒煙野舍 修院座落在巷弄高牆內的人家裡 半隱半現 沒有冷氣的夏夜 蚊飛蛙鳴 蚊帳內 汗流濕席 我屢屢搖動多年不用的紙扇 2015年 車禍重傷重見天日 我的第一次遠行 選擇修院 修院的客房新裝冷氣 從陽台下望 乾巴巴的土壤正被耕鋤著 這樣的瘠地能種出什麼呀?! 在修院十四天 離開電視十四天 彌撒、默禱、讀書、散步…… 生活如蔬果 淡中滋味長! 2016年 上武夷山前 過境山下修院一天 景物大致依舊 清晨的陽台 下望 西瓜、香瓜、苦瓜…… 瓜瓞連綿 驚訝眼前的綠意 對比一年前的黃沙 是誰創造了奇蹟?! 二. 山中天主堂 桐木天主堂建於1920年代 座落海拔1200米的武夷山脈中 中式青石牆壁 西式哥特窗櫺 中西合璧 雲淡風輕地吟唱著 外籍神父的山中傳奇 1820年代清道光年間 法籍神父羅公正來桐木村挂墩開教、建教堂 後繼者有西班牙籍神父、美籍神父…… 1920年代 挂墩天主教堂失火 開迪西神父在三港重建教堂 傳音嘹亮的大銅鐘運自遙遠的美洲 1940年代 桐木天主堂因中國大陸局勢緊張而關閉 直到2000年才開放 半個多世紀的門戶深鎖 鎖荒了教堂的門 鎖廢了教堂的窗 但鎖不死人心深處的天主 2014年 教堂重現煥然光彩 朝聖者絡繹前來 讚頌天主的歌聲也再度飄揚 山高水長地流動著 在那雲深不知處! 三. 靜觀萬物 1900年前 世界人口大部分住在鄉村 1980年代 都市人口已接近三分之一 都市化帶來人心的浮躁 進入21世紀 人們開始反省回歸田園! 萬物之靈的人類 是一切創造物的中心 大天大地的受造物各領天命、各司天職 合寫成一部大自然的天書 春、夏、秋、冬 循環運轉 生、老、病、死 直線前行 …… 生態靈修 要求人從變化物中學習到不變的天理 生態靈修 要求人捨奢去華、返樸歸真 …… 回歸大自然 用心靈去 聆聽天音 默觀天意 追求身、心、靈的合一 追求天、地、人的和諧之美!
-
心動的感覺
你的心,多久沒跳動了,為了某個人。 走過千山萬水之後才明白,心動,多不容易呀! 一見鍾情太過煽情,但根據經驗,第一眼絕對是個關鍵。這個人第一次映入你的雙眼,你有多停留一秒嗎?你的心有動了那麼一下嗎?不知不覺對他產生了好奇心? 到了需要人家介紹對象的年紀,條件,是必須的。 長輩遇到了一位各方面都很適合我的對象,所以,非得介紹不可。吸引人的條件是:領終身俸,有房產,無經濟壓力。父母離世,無婆媳問題,無需侍奉公婆。有絕對的自由想出去玩就出去玩,而且針對大齡女子的福音是,沒生孩子也沒關係。 多誘人的條件啊!還是我最愛的天蠍座。 我在心裡默默的盤算著,只要是個會疼我、包容我的人,那就這樣吧。可是在看過社群網站上的貼文後,我馬上就清醒了。他,絕對不是一個會讓我心動的人。 不為所動要如何開始一段感情?無法愛上對方又要如何執子之手與子偕老?我終於明白曾經心動過的感覺是那樣的珍貴,即使短暫,即使誰負了誰。 心不心動其實跟帥不帥或漂不漂亮沒有絕對的關係,相由心生,從內心散發出來的氣質才是決定外貌的重要因素。 你喜歡做的事,喜歡交的朋友,對於生活的品味,都是成就你這個人的一部分,無法切割。 清醒之後,調整心態,等待下一個心動的時刻。
-
朋友真溫暖
平日在line的群組裡,夥伴們總會分享刊登報紙的作品,或養生保健或笑話博君一笑,甚或世界奇景、感人溫馨故事、萌爆的小動物,各種精神食糧提供生活的調濟。 每當「登登」的line訊息傳來,會忙不迭的滑一下手機,享受朋友們的饋贈。偶而也會心有所感的回覆抒發。 已有數天心情很「down」,連個貼圖都懶得上。 今天卻在「私line」上接收到如此關懷:「美眉:這幾天在群組隱身,很忙喔?還是身體有恙?念甚!」 哇!心中一陣激盪!全世界唯有你記得我! 澎湃中,手微顫的打下:「沒事,有些意興闌珊,感覺懶懶的,提不起勁如此而已。一句「念甚」,心中噹的一聲,元氣恢復了八成,鼓勵成數十足,謝甚!」,加上「Thank you!」和愛心兩個可愛貼圖傳送出去。 貼心的友人回覆:「秋意蕭瑟,確實讓人意興闌珊!前些日子我也是如此。費了好些勁兒,把自己拉起來!」附加「甘八爹」的鼓舞貼圖。 誰說人情冷淡?有友如此,夫復何求? 心中回盪一句話:「朋友真溫暖!」
-
【小說連載】 島鄉往事
第六章 某天晚上,班長頭戴鋼盔、打著綁腿,褙著背包、扛著槍,跟隨部隊以夜行軍的方式,從他們戍守的駐地往新頭方向行走。他們將搭乘停靠在碼頭等候的登陸艇,由前線換防到後方,駐紮在桃園楊梅的高山頂。因為部隊換防屬於機密,行程又必須配合船期及潮水,故而並無預先設定的時間,幾乎都是聽候部隊臨時下達的命令。所以班長臨行前並沒有再專程向福生哥辭行,或是燃起三炷香向金花告別。 或許,對於長年駐紮在外島的官兵而言,能夠換防回台灣,莫不抱著興奮的心情。畢竟,金門是一個落後的小島,也是隨時會爆發戰爭的前線。他們駐紮在這裡,除了必須出操站衛兵,又得挖壕溝、建碉堡、築工事,更要時時備戰,準備反攻大陸、消滅朱毛。而台灣則是一個社會繁榮、生活安定的後方,因此有「美麗寶島,人間天堂」的美譽。即使他們是現役軍人,但每逢星期假日均可外出,只要身上有錢而不違反軍紀,吃喝玩樂到處都有,全憑自己的喜好。故而換防回台灣,也是野戰部隊官兵夢寐以求的。(一○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