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文學
-
倫敦大橋
走在濕冷的街道 吸著不熟的空氣 耳機的音樂 蓋掉了大雪的痕跡 還沒習慣 倫敦這寒冷的氣息 一個夢想的童話 會不會在這裡實現 當我走在倫敦大橋 一段愛情正在飛翔 在這灰暗的天空 因你的陪伴就有了陽光 當我走在倫敦大橋 一段夢想正在萌芽 親愛的 讓我們演出最動人的歌
-
早晨市集
咕咕咕 公雞一鳴 響徹雲霄 一聲驚醒夢中人 似乎提醒著 早晨來臨 婆婆媽媽開始整裝戒備 拿起搶購工具 匆匆步出家園 往喧嘩地帶走去 腦中開始快速思考 浮現出冰箱的各種食材 開始進行腦筋急轉彎 相互配對 碰出新菜色 思索著需要那些配料 缺少怎樣的配菜 最後 想像著端出熱騰騰菜餚 香味撲鼻 家人那種滿意的神情 滿足的微笑 吸一口胸中氣 打起精神往前邁進 眼前迎接著 你爭我奪的一場戰爭 走進市集 商家們躍躍欲試 陳列著各式各樣的新鮮食材 琳瑯滿目 店家各個鼓足中氣 喊出商品的特色賣點 一場音浪的競爭 最大聲者 好似就能夠賣出 最多東西 轟轟響聲 震耳欲聾 婆媽們仍持續向前 展現出身經百戰的冷靜姿態 每一項商品 都逃不過婆媽們的火眼金睛 正一一審視著 好的商品 人人搶購 比的是眼明手快 先搶先贏 中等樣品 看準需要 比的是功能特點 有功有獎 次等用品 人見搖頭 比的是真材實料 真實虛假 滴答滴答 分秒必爭 時時刻刻 都是決勝關鍵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秘密訣竅 在市場中比劃著 不停的叫賣聲 搭配著人們的腳步聲 合奏出早晨的活力 在這場戰爭中 支持在每個人背後 都是一個個真愛的家人 為愛奮鬥 為愛生存 為愛努力 一個個客人到來 一個個客人離去 早晨市集 又一次成功的謝幕
-
【小說連載】 島鄉往事
班長想著、想著,已無顏再面對靈堂裡面那副黑色的棺木,更愧對懸樑自盡準備回歸塵土的金花。他神情恍惚地一轉身,卻踉蹌地跌了一跤,一旁的禮生見狀趕快把他扶起。他面無表情、步履蹣跚地走離現場,縱然他跪在金花的靈前向她懺悔,但人死不能復生,當年遭受他強暴的金花,是否會變成厲鬼向他索命,誰也不得而知。 儘管村人對這件事有諸多的臆測,可是並沒有人真正瞭解他們之間有什麼糾葛,或許多數人都會朝親密的男女關係去想像。因為感情是一種奇妙的東西,它不分貧富貴賤,也不計年齡的差異,更不會去管旁人的眼光如何看待。故而,誰敢保證伙伕班長不能與已婚的金花迸出一道熾熱的火花?如果沒有感情的因素存在或是糾葛,想必班長是不會無端地向她行跪拜禮的。班長今天的行為舉止,確實留給村人無限的想像……。(七十七)
-
國軍裝甲兵的歷史傳承
我們為什麼要瞭解歷史? 我的回答是:在時間的跑道上,我們每一代人就像接力賽跑,接上一代的棒子往前衝刺,再把棒子傳給下一代人,一棒接一棒。上一代人留給我們的,有成功也有失敗,有建設也有負擔,無論是好是壞,我們都無法擺脫,只能一體接受。惟有瞭解歷史,才能知道我們這代人,站上什麼樣的基礎之上,肩負什麼樣的使命與任務,未來要往什麼方向邁進。 這也是國軍需要瞭解本身歷史的原因。 國軍的歷史,不全然像官方宣傳的如此光榮或偉大,反而充滿血淚教訓,然而先人前輩保家衛國的努力與奉獻,無論是取得最後勝利的對日抗戰,或以失敗告終的國共戰爭,都是國軍歷史的一部分。 國軍裝甲兵的歷史,就從「四大戰役」談起。 裝甲兵是陸軍特種兵科,以「戰車」(tank)為主要作戰裝備。戰車在第一次世界大戰首次出現在歐洲西線戰場上,由英國人發明,用以突破敵人的壕溝陣地。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德國人將戰車加以改良並發揚光大,結合戰車與戰鬥機,發展出兼具機動性與毀滅性的「閃擊戰」(Blitzkrieg)戰術,威震一時,裝甲兵逐漸成為世界各國的陸軍主力部隊。 一九二九年,財政部部長宋子文向英國政府購買十八輛克登勞爾特(CardenLoyd)輕戰車,撥歸財政部稅警團,用以協助海關緝私。蔣中正下令將這批戰車撥給陸軍教導第一師,改編為戰車隊,駐地南京,成為國軍裝甲部隊之始。 這支部隊不斷擴編,從戰車隊、戰車營到裝甲兵團,一九三八年成為陸軍機械化第二百師,師長杜聿明。同年底,擴編為陸軍新編第十一軍,由機械化學校教育長徐庭瑤兼任軍長。徐庭瑤將軍曾經奉派考察歐美各國的軍備現況,回國後大力提倡軍隊的現代化與機械化,對國軍裝甲兵的建軍貢獻卓著,被尊稱為「國軍裝甲兵之父」。 一九三九年,新十一軍改番號為陸軍第五軍。抗戰爆發後,日軍第五師團由廣東欽州灣登陸,進佔桂南要地崑崙關,第五軍歸入第三十八集團軍序列,在徐庭瑤將軍的領導下,雖然犧牲慘重,但締造國軍裝甲兵「四大戰役」的第一場重大勝利,稱為「崑崙關大捷」。 隨著對日抗戰的戰事擴大,國軍應英國之請求,進入緬甸支援反擊日軍,第五軍為入緬國軍主力之一,然而裝甲兵團與步兵的協同作戰不利,且缺乏叢林作戰經驗,戰車損失甚大,一部分轉進至印度。 中國駐印軍在印度藍姆伽整訓,接受美援,成為當時國軍素質較高的精銳部隊,並於一九四三年開始陸續組成七個戰車營,然而在抗戰期間,實際上只有戰車第一營與第二營有美援戰車,其餘各營的戰車暫無著落。 一九四四年,戰一營奉命在緬北戰場反攻,由於國軍採用美援新式裝備,步戰協同能力提升,指揮得宜,反觀日軍處於強弩之末,國軍在瓦魯班(Walawbum)取得大勝,並擄獲日軍第十八師團關防一顆,威揚異域,稱為「瓦魯班大捷」,此為國軍裝甲兵的第二場重大勝利。瓦魯班戰役始於三月三日,後來便以這天為裝甲兵節,也是裝甲兵學校校慶的由來。 抗戰結束後,成立「裝甲兵教導總隊」,之後將各地裝甲部隊整編為戰車第一、二、三、四團及其他單位。隨著國共雙方的全面衝突,國軍部隊搭配戰車第二團第二營,於一九四七年攻入陜北延安。由於收復中共佔領多年的重要根據地,有其象徵意義,成為國軍裝甲兵的第三場重大勝利,稱為「延安大捷」。但實際上,中共面對國軍強攻,早有主動放棄延安的準備,中共各機關轉移完畢,國軍攻入延安已為空城。 令人嘆息的是,為了協助各地友軍作戰,國共戰爭期間的裝甲部隊過度分割,某些指揮官不熟悉戰車特性,致使裝甲兵無法有效發揮其戰力。「延安大捷」的小勝,無法扭轉國共戰爭的大局,國軍在中國大陸接連失利。 一九四九年,共軍攻陷福建廈門後,企圖一舉奪取金門。此時國軍在金門加強戰備,並將戰車第三團第一營移防金門。當年十月廿四日下午,戰一營第三連配合守備部隊,在海灘實施步戰協同演習,待演習結束後,準備返回駐地,第一排有輛戰車履帶陷入沙灘,進退不得,戰三連連長命該排排長楊展,指揮全排留待原地,等到修復後返防。 入夜後,楊展排長與該排官兵在海灘休息,突然發現海面上有異狀,楊展排長判定是共軍來襲,立即向全排戰車下達射擊口令,並往上級報告,金門國軍立即反擊,戰一營全面應戰,終將登島共軍擊潰。 戰後,上級特頒「金門之熊」榮譽旗以示嘉許,這是國軍裝甲兵的第四場重大勝利,稱為「金門大捷」,也就是著名的「古寧頭戰役」。「金門大捷」在臺灣歷史上有重要貢獻,因為國軍在大陸對共軍的作戰多次失敗,直到「金門大捷」才扭轉戰局,重挫共軍渡海攻臺的野心,全體軍民士氣大振。 一九五○年韓戰爆發後,美國認識到臺灣重要的戰略地位,重新支持中華民國政府,國軍接收美援,加強部隊訓練。這幾十年來,為因應臺灣的軍事需要,裝甲部隊經歷多次整編,其中以一九九七至二○○一年間的「精實案」最為關鍵,轉型為量小質精的現代化部隊。 回顧歷史,早期國軍的裝甲部隊編制不大,加上各種條件的限制,難以發揮戰力。平心而論,國軍裝甲兵的「四大戰役」,不全是影響大局的勝利,有的只是慘勝,或是戰果有限,然而眾將士以血肉之軀衝鋒,以勇氣與生命爭取勝利,這種不畏犧牲的戰鬥精神,正是軍人本色,仍在史冊上閃閃發亮。
-
廣西桂林遊
中午,大家就分桌在船上用餐,儘管食材不是什麼大餐,但能吃得盡興,飽覽風光,也是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在漓江沿岸,還可看到養鴨其中,漁夫用漁鷹捕魚畫面,以及小船販售供給漁獲或蔬菜給觀光船食鮮的有趣場景。 船行到下午二時三十分左右,我們來到了陽朔縣城,一下船就看到大批遊客在沿岸壁上刻有「陽朔」兩個大字前合影留念。一旁還有老漁夫用一根扁擔擔著一對漁鷹,想要體驗拍照留念,就要付出一點人民幣費用。 上得陽朔縣城,大家拚命往熱鬧的西街走,去體驗人擠人的滋味。 陽朔西街,是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陽朔縣的一條步行街。位於陽朔古鎮中心,寬約8米,長近800米,略呈東西走向,東到濱江路,西到蟠桃路,中間與縣前街、城中路交匯。歷經1400多年,是陽朔最古老最繁華的街道,也是陽朔重要的旅遊景點之一。明城牆、碑刻、古寺、古亭、名人故居、紀念館等這些古老的建築保存皆較完整。 而西街,曾是孫中山先生演講的地方,藝術大師徐悲鴻也曾居於此,150多個國家的領導人曾在此留下足跡。 由於行程很趕,我們沒有在西街逛過店和買下紀念品,只能在人擠人後,在終點前拍張照留作「到此一遊」紀念。之後,搭上遊覽車,沿途可看到「月亮山」奇景,即前往世界溶洞奇觀的「銀子岩」參觀。 銀子岩是桂林著名的溶洞景觀,因其結晶特別豐富,岩石如銀子般耀眼閃爍。整座洞穴屬層樓式溶洞,包括下洞、大廳、上洞三部分,匯集了不同地質年代的各式鐘乳石。銀子岩景觀以雄奇幽美獨領風騷,被地質學家譽為「桂林山水的代表、世界岩溶寶庫」。 而入溶洞前的戶外看板上,寫著「遊了銀子岩,一世不缺錢」的字眼,是每位帶團導遊都會講的一段話。 在幾乎也是人擠人的情形下,有點幽閉恐懼症的我,只是和家人一味往前走,老公又指錯路,讓我們多走了好長一段,才在氣喘吁吁下,像逃難似往洞口出來。 我們這一團,只有領隊已在洞口等外,其他團員都還在裡面,因此,我們一家算是拔得頭籌。 遊完銀子岩,準備吃晚餐,車行路上沿途可見很多農家在販售一大堆的黃色柚子,這季節有柚子還真新鮮。田野裡,經常可見盛開的櫻花樹,白色的花朵綻放,真是美不勝收。 我們一行,在一家台灣人開的餐館吃晚餐,其中一道有名的「啤酒魚」最特別。飯後,驅車準備欣賞「劉三姐印象歌舞秀」,在導遊介紹下大家很期待。只是,遊覽車受管制,無法長驅直入到演出現場,還要步行許久才能抵達,並等待導遊折衝、拜託高層方拿到(買到)好位置的入場票。 等候許久,終得排隊入場,在燈光不是很充足、大批觀眾朝演出場地邁進時,又是走了很長一段路,才摸黑找到看台座位。只見數千位觀眾以期待的心情,有的拿手機、有的拿照相機,準備拍照錄影。 大型桂林山水實景演出的《印象.劉三姐》是由中國著名導演張藝謀、王潮歌、樊躍出任總導演,國家一級編劇梅帥元任總策劃、製作人,是全球最大的山水實景劇場、歷經5年零5個月、1.654平方公里水域、12座著名山峰、67位中外著名藝術家參與創作、109次修改演出方案、600多名演職人員參加演出。它集灕江山水、廣西少數民族文化及中國精英藝術家創作之大成,是全國第一部全新概念的「山水實景演出」。 這部作品於2004年3月20日正式公演,2005演出《印象.劉三姐》榮獲「中國十大演出盛世獎」。 剛開幕演出時,大家為大型山水實景讚嘆,演出場景不斷出現漁舟、人物男女、紅布幔,還有農家牛隻、穿戴銀飾閃亮的壯族女子等,以及最後一幕的銀亮人龍,讓大家視目為之一亮。但觀眾從最先的期待,到演出開始的閃光燈不斷,到終場掌聲稀疏、拍照也是寥寥無幾,證明「曲高和寡」這句話不假。 散場時,我發現很多觀眾出現負面批評聲音,但也有觀眾肯定場景的壯觀。 其實,劉三姐是唐朝時候的人,她是壯族傑出的民歌手,被譽為「歌仙」、「歌聖」。關於劉三姐的傳說很多,有民間口頭流傳的,也有古籍和地方誌所記述的,流傳於廣西宜山、柳州一帶。 演出結束已是晚上九點四十分,回到碧玉國際大酒店,大夥都累壞了。 大年初五,一大早八點集合出發,今天要去亞洲第一洞天豐魚岩遊覽。在車上,導遊說到壯族男子有三能,一是能吃、一是能扛、一是能喝;女子則有三大,即是噪門大、腳板大、屁股大。這三能三大,都是壯族男女必需具備的條件,否則嫁娶就麻煩囉! 豐魚岩岩內清水河盛產油豐魚。素有「一洞穿九山,妙景絕天下」之美稱,譽為「亞洲第一洞」。該溶洞貫通九座大山,全長5.3公里,洞內小廳連大廳,是中國大陸及國外也罕見的奇特大溶洞。現已開發四個旅遊區:洞內陸地觀賞景區;暗河漂流遊樂區;文化娛樂景區;民族風情、人工湖水上樂園遊覽景區。 豐魚岩岩內,洞中小廳連著大廳,其中最大的廳竟有25,500多平方米,另外還有一條2.3公里的地下河,因而得到了「一洞穿九山,暗河漂十里」的美譽。洞中石幔、石柱、石筍林立,燦爛繽紛,令人目不暇接。 我們一家也乘坐六人坐的船遊溶洞河,感受石幔、石柱、石筍旁邊過,河水冰涼船漂過的快感。出得溶洞,大家搭上空中列車的小火車,感受週邊山野之美。接著,再搭上遊覽車,餓著肚子一路往回桂林的方向折返,到下午二點左右,才在一家七號餐館吃午餐。(四之三)
-
莫蘭蒂之夜─思想起
風雨之夜沒了老酒助興總覺渾渾噩噩,處在翻滾紅塵裡似乎心境老得快。騙不了別人,的確!一些陳年追憶,不由自主浮現腦海。莫名想抓住或撈一些斷片,曾經眼眸裡移動的親人故友,這般思想起,不知是否受到鋼琴與長笛合奏的弦音牽引,彈射出一種鄉愁的沉吟。 今晚受到莫蘭蒂颱風外圍籠罩,窗外滂沱一陣、闃寂一會,讓人不無掃興中秋夜又將泡湯。秋颱凶猛在媒體與網路接力播放,實足感受威脅,步步逼近。此刻沉潛於遐邇的樂曲濤聲,恰似如窗外陣雨,互通款曲。 也許是風勢強勁,窗外搖晃的樹影纏繞我一雙摺疊眼袋,隨明滅畫面墜落夢幻裡,只因弦音縈迴讓我回神,信手就把思念給喚醒。閒置的手順勢把筆尖在紙片上塗鴉,寫啥或畫什麼,都不重要,突然腦海一閃,試圖描繪母親輪廓,對母子情緣極薄的我而言,始終無法捉摸母親神韻。 從消失眼前的堂兄與叔伯姑嬸口述裡,二哥最有母親神韻,然而如今也無從探出蛛絲馬跡。天命如此,我無法勾勒影像,也無從尋覓隻字片語的痕跡,一直以來都無法對兒子訴說他們的祖母是怎麼一位慈藹女性。 也許都不重要了,滄海桑田這般記憶隨時不經意消失身旁。生命如蟻螻渺小,在成長過程歷經茁壯後必然衰頹,風雨洗煉心靈,讓我們咀嚼苦澀的甜美,一種無法重來的試煉,交匯於浪漫與悲傷組曲。只是生命過程裡擁有不同際遇,讓悲歡離合的情境豐富了人生。 活在當下的勇氣是多麼戲劇化,人類本然純淨且善良的靈魂,總會受到外力誘惑而有是非善惡的分岔點,然而正義與邪淫間往往給人類出了一道又一道選擇題,當我們受不了誘惑,生命的意義與價值將面臨抉擇。一種出世與入世的頓悟,將是一生中最大選項,畢竟浪子回頭的代價太大且深邃。 音樂在闃寂環境帶來的療癒非常神奇,卻也醞釀出莫名舒坦,讓人溺在其中而不知光陰飛渡。夜深岑寂沒了夜貓子出擊,窗外除間歇性的敲擊,一切都謐的像幽谷荒漠。少了叛逆引擎聲,也少了急促警笛,那些紈褲子弟總還是顧忌強風暴雨的席捲。 常言:「樹欲靜、風不止」那些晝伏夜出的遊俠兒,何以在颱風夜下方可收斂叛逆行徑。莫非人不與天爭誡律還有些震懾效果,只是年少輕狂不知愁,一時鬼迷心竅罷了。一夜颱風舞曲直叫人忐忑不安,卻也莫名陶醉於鋼琴與長笛合奏的音籟,迴盪於心靈深處的悠然與愜意實足幸福。 人生如夢,一夜急風雨驟的交響曲,多麼詩意也多麼驚懼,浮現腦海的思念卻是如此傷懷。挨過風雨後自信人生美好必將昇華為一種恬淡詩意,聆聽風聲、雨聲、絲竹聲,試問!風雨過後,誰還能無愁,愁起歲月流逝,後浪湧現,切莫如浪濤般,澎湃驚起、曇花一現。颱風夜,真能風平浪靜嗎?一代新人換舊人的崛起,切莫好高騖遠而迷失了方向、蹉跎了歲月。
-
【小說連載】 島鄉往事
當年他隨著國軍撤退到這座小島,即便做著反攻大陸回老家的美夢,但始終不能得逞,除了有家歸不得,軍中生活又苦悶,壓抑的性慾更是無處紓解。 某天,當他路過村莊時,發現有一個清純的少女獨自走進柴房,於是心中掠過一絲淫念,即使這個少女足可當他的女兒,但那時,理智已難於控制他熾熱的慾火。他見四面無人,良機不可失,快速地跟了進去,以男性體能的優勢,加上兩句恐嚇的語言,就輕易地奪走少女的貞操,也發洩自己壓抑許久的性慾。原以為事機會敗露,必須接受軍法的制裁,可是善良的女孩卻含淚吞下這枚苦果,始能讓他逍遙法外。但少女則難以承受貞操被奪走的夢魘以致精神錯亂,卻也因此而造成他終生的愧疚和遺憾,以及不能彌補的憾事……。 之後他惟恐被認出,以伙伕身分終日待在廚房鮮少出門,好不容易等到部隊輪調返台,他請老長官幫忙調到一個輕裝師,以為從此不會再調到這個他曾經造孽的地方。想不到人算不如天算,部隊又輾轉來到這座小島,而且就偏偏駐守在少女嫁為人婦的村莊。即使少女已成少婦,事亦隔多年,她的精神又失常,可是人生仍有許許多多難以預料的事,或許他這個惡魔粗壯的身影及口音,早已深深地烙印在她的腦海裡。因此,當她第一眼見到他時,就認定他就是當年蹂躪她的惡魔,拿著柴刀想殺他。縱然她殺不了他,但因為他喪心病狂,做了一件天理難容的事,非僅自己不能心安,甚而必須遭受天譴!(七十六)
-
劇場魅影
二十年前,三軍編制下還有藝工大隊,由於國軍調整台海防衛佈署縮減兵力,首先裁汰專事勞軍演出的藝工大隊,從國劇隊開始,逐漸到藝工隊、電影放影隊,藝工所屬團隊不得已從輝煌舞台上走下來,成為服過兵役同袍的共同記憶。 陸光藝工大隊位置得地利之便,在台北市承德路與庫倫街交會處,就是現今捷運淡水線圓山站一側。旁邊就是國防部康樂總隊眷舍,名演員葛香亭、葛小寶一家曾住此眷村。在庫倫街口相對矗立兩棟大樓,一棟是「藝德樓」,對面一棟是「藝光樓」,都是三層建築,藝德樓壁上留有前總政治作戰部主任王昇將軍的題字。 藝德樓駐有大隊部,研發小組,人事、財務、營務、政戰、康樂等各參謀辦公室,及駕駛、伙房班。地下室是伙房、餐廳及福利社。一樓是大隊長、副大隊長、輔導長辦公室及一間大會議室,二樓是收發檔案及打字室,另有一間藝文書刊及競賽資料室。三樓則是舞蹈教室及老師休息室。打字室在二樓邊間,有兩扇大玻璃窗,下班時,行政雇員殷殷望著窗外,等候老公來接下班,我們戲稱這一間是「望夫樓」。 對面藝光樓一樓是挑高的劇場,有舞台及約一百座觀眾席;二樓是國劇、藝工隊長辦公室及兩隊行政辦公室,後勤、演出組都在此辦公;三樓是軍士官及住隊雇員寢室。電影放映隊一組人,經年在龍潭陸總部放映電影,另一組則在藝光樓後面平房辦公。這兩棟樓是陸軍執行勞軍及策劃競賽基地,無數經典國劇戲碼及文康節目就在此琢磨出來,各隊由此出發,開赴全島及金馬外島、澎湖離島慰勞駐地官兵。 藝光樓劇場經數十年使用,舞台及觀眾席都已十分老舊,尤其排戲到深夜,演職員陸續離去,舞台燈光一滅,劇場有一種空洞、古老氛圍;布幕深邃、道具暗影模糊,像是隨時會有影魅竄出似的。往樓上走去,經過放映間黑燈瞎火,常有一種讓人不安氣氛,演雇員都不願久待。 民國77年總部核撥經費改建藝光樓劇場,經數月施工劇場終於煥然一新,老一輩京劇人仍有啟用舞台需先祭台觀念,於是大隊尊重習俗交國劇隊辦理。在參照黃曆上合宜日子,劇務組選了兩位淨角演員扮上神將,在舞台上配合文武場音樂走位,祭天、祭神、祭祖師爺、最後祭台,並作驅煞、祈福舞蹈。儀式最後一個動作,是必須將買來的活雞脖子扯斷,讓雞血灑在舞台上,才算完成全套儀式。在做這個動作時,一位神將順利扭斷雞脖子,血灑舞台;但另一位雖扭斷卻沒能扯開雞脖,因此雞血未灑至地板,當時觀看的京劇演員心中有一絲陰影,認為祭台不順,但儀式已全部走完,新舞台也正式啟用了。 就在這一年,國劇、藝工競賽早在半年前就已展開準備,為軍種榮譽,動員人力、物力十分龐大,希望在十月競賽得到佳績。九月下旬排練已到最後階段,這個新建舞台,由國劇、藝工兩隊日夜使用,競賽預算所購置的音響器材、服裝道具都置放舞台後方,白日由技術人員驗收及演員試穿。晚上大幕拉上,由大隊部派人看管,這位看守士兵個性篤實,責任心很重,他的任務就是徹夜看著這些百萬器材及服裝道具,到天亮再點交各隊,在最後排練期間這套流程反復操作。 競賽演出前三天,參與表演各隊因密集排練,每天人仰馬翻,軍士官兵回到寢室也是倒頭就睡。約略夜半二點,突然一聲淒厲喊叫聲刺破靜夜,所有人都被吵醒,紛紛起床查看發生何事。推開窗戶只見兩棟樓守衛士兵正抓住守台士兵,仍見他抓狂般的大呼小叫。隨即大樓燈光開啟,人員紛紛下樓查看,那位士兵被架坐在大樓樓梯邊,仍不時喃喃自語,說舞台上有鬼魅並向他靠近,因為心緒不能平靜,於是派車送他至三總急診。 隔日大隊長赴醫院探視他,了解當晚情況。據他說本已睡著,但聽到聲響張開眼睛,在黑暗中看到兩個穿著清朝官服影子,說著怪異聲調話語在舞台上走動,他初以為是演員著戲服開玩笑,但腦筋突然清醒,當時已夜深人散,而且戲服中並無清朝服裝,國劇隊戲碼是演屈原故事,戲服全是戰國時代楚國長袖衣袍;這一悟覺加上魅影愈加靠近,他恐懼的再也憋不住,爬起掀開大幕就衝出劇場,差點沒給嚇死。 長官詢問他是否在做夢,他堅持不是夢境而是實情。營務官及士官長以他平時謹言慎行表現,也不認為他會編故事,最重要的是,那晚的淒厲叫喊是假作不出來的。出院後家人帶他去收驚,回來有人再問他當晚所見,他卻閉口再也不說。這一年國劇隊演出失利,主角在演出當天重感冒,嗓音沉悶發出不聲,劇情張力完全沒有發揮;藝工隊舞蹈演員滑倒摔傷,對演出產生不利影響。競賽完畢後,劇隊老演員沒有通報隊上,私下再次祭台,以求心安。 西方的一齣「歌劇魅影」,說的是劇院淒美愛情故事,改編成歌劇全球公演大受好評。而陸光藝工大隊的「劇場魅影」卻是草草收場,留下一團難以撥開謎霧。就在這一年,鐵路淡水線在歷經87年營運後宣告停駛,我就近在圓山站趕搭最後列車到達終站,看著業已停駛的列車,想到國軍藝宣任務即將走到盡頭,年年櫛風沐雨、山頭海邊慰勞官兵的藝工隊,不久之後也將散夥,有著不勝唏噓之歎。 如今走到捷運圓山站,庫倫街口新闢的停車場及對面的星巴客咖啡大樓,就是舊時的陸光藝德、藝光大樓,而我也由28歲風華青年邁入甲子之齡,如果這裡曾經有過魅影,如今幽影何在?
-
廣西桂林遊
離開伏波山景區公園後,我們一行搭車轉往七星公園參訪。七星公園是桂林市面積最大、風景最美的綜合性公園;它位於灕江東岸,距市中心1.5公里。景區具有典型的岩溶地貌景觀,集「山清水秀、洞奇石美」四絕於一體;它不僅有天然的山、水、洞、石,還有奇石館、動物園、兒童樂園、華廈廣場和桂海碑林。 七星公園環境優美,著名的山峰有普陀、月牙、輔星、駱駝山等;著名的岩洞有七星、龍隱、月牙、元風、普陀、四仙、曾公岩等。每年遊客達200多萬人次。 我們一家三口也在開滿粉紅色花朵的櫻花樹下拍照,並欣賞了極其高大的桂樹。並在形狀像駱駝的駱駝山前合影留念。之後,大夥趕往搭小船,展開船遊兩江四湖之旅,這趟船上在江面行走的滋味,沿著水路只覺不甚開闊,站在甲板上拍照,還不時聞到前船飄來的柴油煙味,總覺得有點失望之感。不過,船遊盡頭的日月雙塔乍現,則令人眼睛為之一亮,相機不由自主拿起來拍照。 日月雙塔坐落在桂林市美麗的杉湖中。日塔為銅塔,月塔為琉璃塔層。兩塔之間以湖底一條10米長的湖底隧道相連。雙塔的四周、內牆、門窗等處都畫滿了五彩繽紛的圖案,顏色主要以黃、綠、白、藍、黑為主。這些壁畫主要反映了桂北文化,圖案以各種花草植物和「瑤王印」為主,體現了少數民族追求精美生活的文化特徵。 中午,在七星漁村吃飯,就轉往堯山索道景點參觀。堯山距市區約十公里,它以變化莫測絢麗多彩的四時景緻而聞名,「不上堯山頂,不見桂林景」之佳境,就從搭乘全長1417米高空索道纜車上桂林最高峰,一路上到山峰之間,極目四眺,水田如鏡,村舍如畫,雲雨如煙,峰海山濤。 堯山索道地理區位較偏遠,停車空間有限,春節期間出遊人潮多,要搭簡易纜車上山除了導遊要先買票外,長長排隊人龍就知道景點受歡迎和有點擠。由於簡易纜車就像兩人坐在公園椅的感覺,老公倒是不怕,我和兒子則是很緊張,幾年前也是到內地旅遊,當時年紀還小的兒子嚇哭不敢坐,只有我硬著頭皮和老公一起搭乘,因此留有一張景區人員拍照,一張要價人民幣十二元的昂貴合照。 這趟搭索道纜車上山,我和導遊同乘,兒子和老公一起,當纜車緩緩上升,懸空的感覺起初有些害怕,不過隨著對向下山纜車的迎面交會,以及腳下桂花樹開的桂花好美,又遠眺桂林山水仙境,真是令人大開眼界,心情也隨之開闊。 到得山上,可以極目遠眺桂林山水之美,也能停腳歇息一下,趁機拍照和在景區販賣部挑件衣服。而這次我們一家沒有再買一張二十元人民幣的照片,只花了五元人民幣購下內裝照片的小鑰匙圈當做旅遊紀念。 遊逛過堯山索道後,我們一行續搭遊覽車前往靖江莊簡王陵參觀。 靖江王陵是靖江王朱守謙及其子孫的陵墓,位於廣西桂林市區七星區東郊堯山西南麓,南北15公里,東西7公里,共有王親藩戚墓葬300多座。而整個陵園規模龐大、氣勢磅礡,有「北有十三皇陵,南有靖江王陵」之稱,其中11人葬於堯山,有「靖江王十一陵」之謂。 朱守謙是明太祖朱元璋的侄孫。為了加強中央集權統治,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封朱守謙靖江王,洪武九年(1376年)就藩桂林,後來因為作風惡劣,欺壓百姓,被廢為庶人。永樂元年(1403年),朱守謙嫡長子朱贊儀復藩桂林,從此世代相襲靖江王,先後承襲王位14人,延續了280年,一直到清兵攻克桂林(1650年)。靖江王陵中有11座王墓,襲王位的次妃墓4座,將軍、中尉、宗室、王親藩戚等墓共約320餘座。1996年,中國國務院公佈「靖江王府及王陵」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而靖江王陵博物館是莊簡王陵(靖江王陵第三代)復原(1987年)後開闢而成的,是靖江王陵的一部分,陳列展出墓群出土文物。 我們旅遊團一行,在博物館導覽人員解說下,先是走陡坡無階梯,代表要低下頭看路,以示對昔日王爺的尊敬,跨右腳過門檻進入這座看起來有些簡單的王陵博物館。在走踏星過橋面,觀看裡面一些陳展照片。 結束王陵博物館行,一行轉往欣賞「夢幻漓江秀」。雖然,開場前有名書法家現場揮毫的拍賣商業行為,令人有些反感;所幸,燈光舞台布景和各場秀演出精彩多元,才不枉值回票價。之後,在傍晚進入一家餐廳吃晚餐,結束這緊湊的第二天行程。 大年初四,早上八點四十分出發,前往此趟桂林遊最精彩的旅程,就是搭乘遊覽車前往陽朔,於竹江碼頭搭乘長線觀光遊船暢遊漓江。在觀光遊船上,可以坐在設有桌椅的船最底層欣賞沿岸山水風景;也可以上到船頂上甲板,拍照和觀賞如詩如畫的天然山水畫美景。 漓江兩岸秀麗山水所勾勒成的美景,沿途可以欣賞群龍戲水、望夫石、蘋果山、文筆峰、沖天峰、螺絲山、筆架山、百里畫廊等景觀,體驗所謂「川似碧玉簪,水如青羅帶」的絕妙景色,真如人間仙境一般。 旖旎的灕江風光是桂林山水旅遊的精華,灕江景區被大陸國家評為AAAA景區。灕江兩岸風光千姿百態,碧水縈回,奇峰林立,全程426公里。當你乘船灕江之上,但見重重青山抱綠水,灣灣綠水繞青山,群峰倒影山浮水,無山無水不入神,而陶醉於大自然之中。迷人的灕江,大小景點上百處,處處都是詩情畫意,可謂「百里畫廊」,是中國旅遊風景線上一顆燦爛的明珠。(四之二)
-
放晴
天空如你預期的放晴了 我頹唐的坐在 不存在的椅上 看著彩色氣球膨脹 膨脹膨脹膨脹…… 直到什麼都沒有的剎那 應當美麗的? 天空如你預期的放晴了 擺盪不定的水面上的那片枯葉靜默如 一匹扯裂的素帛 為你開道的蟲聲唧唧黯淡於 我瀕危的跫音越來越輕越來越輕 應當灑脫的? 可笑的追逐抑或是追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