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文學
-
【小說連載】島嶼天青
「志堅與志弦從小就很懂事,他們絕對不會這樣啦!」萬富安慰她說。 「不會這樣?」添丁嫂重複他的語氣,不屑地說:「你看到沒有,八二三砲戰期間,遷到台灣避難的鄉親有多少?雖然多數人早已回到這座島嶼重整家園,但二十年過去了,有些人寧願把他鄉當故鄉,讓原鄉的田園荒蕪、厝宅傾倒,從此未曾再踏上這塊土地一步的鄉親大有人在,遑論要他們回來祭拜祖先。 儘管我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一個沒有鄉土觀念的人,可是世事難料啊!誰知道當年共匪的大砲說打就打、說停就停;誰想到添丁正值壯年、竟命喪共匪的砲火下,人生的確充滿著許許多多讓我們料想不到的變數。萬富啊,凡事想開一點,眼睛一閉,一切歸零,這輩子未了的心願,留待下輩子再說吧!」 「添丁嫂,妳真的想開了嗎?」萬富疑惑地問。 「想不開又能奈何?難道要到柴房裡懸樑自盡?」添丁嫂不在意地,而後又說:「萬富啊,我們都已年老,要珍惜活著的每一個時光,你已存夠了老本,我也不必向兒子們伸手。今天趁著我們頭腦清醒的時候先講好,如果有一天我不能動,你得煮飯給我吃,反之,我也會服侍你。怎樣,你願意嗎?」 「志堅、志弦會同意我們這樣做嗎?」萬富笑著,「說不定他們討了媳婦,就會把妳接到台灣去同住,屆時在兒孫承歡膝下,或許就會把我這個老鄰居忘得一乾二淨。」(一八四)
-
從清末福建浯洲場公牘匯鈔看金門鹽政
從張啟與錢利用的來往信函看,錢利用對於此次的所謂同鄉勸捐並不很熱心。事實上,錢利用之所以可以就任浯洲場大使,原本就是通過捐納的途徑獲得的,所謂「由監生在京報捐鹽大使」。在當時的社會政治環境之下,為了籌集軍費,推廣捐例,勸捐的方式與途徑相當多樣,其中固然有急公好義之舉如上引的浙江同鄉在福建的勸捐行為,但是也有不少人是為了進入仕途甚至為了當官發財而應捐的。這樣一來,就不能不使清代後期的捐納、捐輸情景,顯得十分的複雜和引人注目。在《福建浯洲場大使錢利用任內公牘匯鈔》中還保存了一些與捐輸有關的公文,茲摘抄一則如下: 福建鹽法道為知照事。本年閏三月十六日奉總督部堂慶劄付咸豐十年閏三月初八日准兵部火票遞到吏部諮文選司案呈,所有本部議令停止捐免回避一折,于咸豐十年三月初二日上諭一道,相應抄錄原奏通行各直省一體遵照辦理可也。……前因軍務未竣,推廣捐例。節經戶部等衙門議准親屬同官一省捐免回避。茲據吏部奏稱,行之日久,流弊滋多。著照所議,即行停止。……查現在推廣捐例,現在候補文職各員,多有捐升過班並軍務各案內。……迅將現在閩省捐輸候補以及軍務保舉各項委用人員,自道府起未入流止,迅速造具簡明員名履歷清冊一樣三本,克日呈送以備稽核。一面將省日期清冊趕緊按季接續呈送核諮,並將丁憂事故留閩遣用另造一冊送備查。至文職官員無論實任委署、到任卸事,例應於次日造具出身履歷行專文呈報,以備稽考。…… 從以上福建鹽法道的公文看,當時在福建實任以及候補的以捐輸出身的官員吏員,數量不少,有時連上級衙門都難知確數。但是一遇到諸如上面所提到的為家鄉軍需急公勸捐時,往往藉故多有退縮。這為數眾多的捐輸官員吏員,良莠不齊,勢必對清代後期福建乃至各個地區的吏治產生一定的影響。 5、英國商船在浯洲場走私食鹽 《福建浯洲場大使錢利用任內公牘匯鈔》中還有幾份關於英國商船在浯洲走私食鹽的公牘,甚為罕見,茲摘引如下。 同治元年十二月泉州府馬巷廳等地方官府接到督撫衙門及閩海關衙門的劄文云: 英國白裡船由金門裝鹽一千二百擔,到福州口岸,由英領事于六月二十日發紅單押送回國,查取金門文武失察各職名呈送明參一案。經查金門地方坐落泉州府屬之同安縣轄,該處地方文有金門縣丞,武有金門鎮總兵。所有英國白裡船由金門裝鹽一千二百擔,該船系屬何月日駛赴該處裝鹽,未奉指明,所有應議文武職名未便含糊開參,致滋藉口。惟細閱劄內英領事于六月二十日發紅單押送回國,其到金日期,自系本年六月二十日以前之事。亟應查取曆過月日職名,聽候開參。即經移行查覆,並諮呈在案。茲准護理金門賴鎮覆稱,飭據本標署左右營所轄口岸,如產鹽之區,俱系浯洲場鹽大使專管該處,設有哨役巡防,如有洋船駛到運載,自能禁止,並飭據各汛目查覆本年六月二十日以前所轄各汛口,並無白裡船駛到,理合一並據實稟覆。 根據上文可知,同治元年(1862年)六月二十日,閩海關發現英國商船發紅單準備運載1200擔食鹽出口運往英國,此系違禁商品,閩海關知會閩督撫衙門並下轉同安縣及馬巷廳衙門徹查此事。英國商船走私浯洲場食鹽的敗露,似乎是由法國人率先舉報,而不是海關衙門稽查出來的。泉州府同安縣正堂在詳文中稱:「總理各國事務衙門諮開六月十八日由法館交到福州稅務司美裡登一件,內稱英國白裡船由金門裝鹽一千二百擔到福州口岸,經該稅司查出。」法國人一舉報,上下各衙門不便視而不見,因而擺出姿態,相繼行文徹查。然而這種所謂的「徹查」往往成為一紙具文。英船供稱食鹽運自浯洲場,與之有關的泉州府屬各衙門一概推諉責任,嚴飭浯洲場查報。於是浯洲場大使錢利用確查之後,具申如下: 全銜錢 為遵劄確查申覆事。本年正月十八日憲台劄開同治元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准本府正堂章移開云云,敘至一併具覆等因,蒙卑職遵即確查去年六月二十以前並無英船到場。卑場管轄產鹽之區,離金門口頗遠,時飭哨役就埕巡緝。額配官運船戶到埕,倘不先經驗明引照,概不許裝配,況非應裝商運之英國白裡船,豈容任其漏私?惟金門口地往來船隻停泊,另有專管文武稽驗。前蒙台劄飭查覆,卑場應管各埕並無失察前項船隻緣由,理合查明備文申覆,仰祈憲台察查恩准核准,實為公便。為此備由具申,伏乞照驗施行。須至申者。 如此浯洲場大使錢利用又把事情撇得乾乾淨淨,最後同安縣只好再次申覆上級各衙門,對此事不了了之。同安縣具申略云: 查食鹽載在稅則,不准洋商販運;金門又非通商口岸,何以任聽英商白裡船裝鹽至一千二百擔之多?地方官所司何事,實屬形同聾聵。……所有英國白裡船由金門裝鹽一千二百擔,該船系屬何月日駛赴該處裝鹽,未奉指明,所有應議文武職名未便含糊開參,致滋藉口。……嗣後凡非通商口岸,如有洋商船只駛至該處販買,稅則不准洋商販運貨物,務須查照條約禁阻,毋任玩違。速速此劄飭縣查照條約禁阻等因,蒙此合就移知備移貴場,請煩遵照。 英國商人一次走私1200擔食鹽,這不是肩挑背負的小數目,無論是船隻的停泊,還是腳工的搬運,都需要不小的動作,而上從泉州府縣官員、駐紮水陸總兵所屬,下至口岸稽查、鹽場大使衙門,竟無一人知曉,這實在十分反常。然而眾所周知,清代的私鹽販運,始終是一個無法克服的頑症。我們從清末口岸的英國商人走私食鹽這一事例中,也可以瞭解到清代食鹽走私及鹽政敗壞的一個側面。 《福建浯洲場大使錢利用任內公牘匯鈔》雖然只保存了短短五年時間的浯洲場鹽務公牘檔案,但是這些公牘檔案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清代後期基層鹽務的某些真實情況,因而它具有史料價值,值得我們重視。「近聞歇業二十一年之久之西園鹽場重啟製鹽(民國八十四年西鹽鹽場因營銷不佳被迫關場),鄉親們無不引頸以待,文化局也規劃辦理「金玉良鹽-創意設計」競賽活動,個人更希望藉此機會將「福建浯州場所公牘匯鈔」這本珍貴文獻收藏入「西鹽鹽場文化館」中,使鄉親對金門鹽政有更深入的了解,是所至盼! (四之四)
-
嘉義小旅行
嘉義,台灣的南方之城,既無城市的喧囂,也無鄉村的寂寥,以獨特的姿態,如明鏡,映出我塵世凡心的倒影─庸碌與茫然。 嘉義中山路,我來了。因豐沛的人情與文友的邀約,為「台灣圖書室」的閱讀講座,分享我的旅外異國的人文書寫。喧鬧的街心,集眾人的無私與理想,台灣圖書室,「少年ㄟ入來獨冊!」訴說著一段感人的故事。盛夏午後,我見證著蒸騰的暑氣,似乎賽輸了這股可貴的在地精神。一股朗朗讀書聲,自日式木造房子穿透出,孤獨且寂寞地繼續匍匐前進。 「台灣圖書室」?朋友娓娓道來它的前世今生。1995年7月1日,當時任職省立嘉義醫院的張宏榮醫師與朋友們在嘉義市中正路成立台灣圖書室,聚集關心台灣本土文化的朋友一起舉辦讀書會與文化講座,而後於1997年底隨著張宏榮醫師返回屏東故里服務,圖書室因而結束營運。2011年4月16日,張宏榮醫師辭世。洪雅書房的房主余國信,因感念當年受張宏榮醫師的啟蒙,於是積極籌備台灣圖書室重新開幕。2011年11月13日,故蘇欐弘律師的子女為了呼應「延續、發揚台灣圖書室的精神」,無償提供嘉義市中山路255號作為台灣圖書室正式營運的地方。台灣圖書室未來將讓這裡的藏書訴說在台灣的故事與精神,使其不斷地傳講下去,以新的生命與面貌發光發熱。 不擁擠,不疏離,人影閃動在圖書室內。生活的旋律,依太陽運轉,南迴歸線以南,日出得早,陽光催人早起。生活的節奏,不疾不徐的步調,仍四體皆勤,孜孜矻矻,絲毫不偷懶。生活在嘉義,原來是一種姿態,迷人且流盼,悠然又婉轉。 嘉義市古名「諸羅」,因其古城如桃,故又名「桃城」。客居二日,俯仰自如,因人情味的充沛,生活的隨意,以及一份淡定的人文精神,蘊藏各角落中。 透早,屋外的眾鳥,群聲鳴叫,吵雜威力,非把你自床榻間拉拔起不罷休。街頭騎樓邊,食攤上已人來人往,迎著早市的蒸氣氤氳上升,寄予希望的一天。而最令人玩味的是莫過於這樣的一幅畫面:鬧市街心,一個個小板凳人人圍坐半圓形,小鋼杯盛著滾熱的碳烤杏仁茶,小口吮嘬,配著酥炸油條,耳聽幾句閒話家常,喝進晨間最真實的市井生活。 抹抹嘴角,轉往斜坡去,地毯似的一片綠油油,這時所有的花花草草早已完全甦醒,太陽爬很高的時段。不遠處除草機轟嗡轟嗡響起,圍籬的修理聲唱和似的響起,一日的序幕輕輕的揭起。 再轉個彎,不起眼的綠蔭樹叢中,藏著一個能量龐大的石雕工作室。如果石頭會說話,肯定有個溫柔的大手,細緻的心思,一刀一工的雕琢出賦予生命力的作品,如此的栩栩如生,在推門入內的剎那,一一迎接你。 但是,最吸引目光的是掛在牆上的一幀幀釉畫彩繪作品。一段令人欽佩的藝術創作者的心路歷程。娓娓道來。 一個石雕師,在經過人生任務逐漸告一段落後,華髮已生,鼓起勇氣,重拾年輕的夢-釉畫創作。夢想與年齡、意志力相競賽,作畫前,釉彩的提煉,需由各種礦物質、原料的比例調配與實驗,都是體力與精神上的長途跋涉,才能完成期待的色彩。基於這原則,多少次的實驗,耗財耗時,勞時苦思。我彷彿看到,在高溫的火爐前,有雙大手誠心的撫慰過多少泥寧,才能蛻變成色。而大手的主人,雖有頭灰白的頭髮和一張滄桑的臉龐,我仍難忘他訴說時一抹眼神的光亮。因為,釉彩光澤,像是含生命力似的,細緻飽滿,為他說了話。 晚間,隨鈞堯赴宴,邀宴的主人綽號「彪哥」,是當地一家人。原來,彪哥的「台雞店」(宰雞店)在城內名氣響亮,他有個熱愛文學寫作的女兒,是鈞堯任《幼獅文藝》雜誌主編時的作者之一,雖然已負笈英國修博士學位,彪哥一家人與鈞堯的友誼仍不中斷。熱情的彪哥彪嫂,當晚吆喝幾位好友,款待我們,賓主盡歡。在回家的路上,鈞堯向我們叨訴彪哥為人的可愛與可貴,雖有幾分酒意,卻字字句句敲入人心坎,「他女兒很優秀,在英國讀博士班,學費有獎學金,租屋仍要自己付。你們要知道,彪哥要剁多少隻雞才能幫他女兒付房租?」腦海中,浮現的是彪哥憨厚質樸的臉上,愛屋及烏,因女兒對文學的喜好,他能與我談閱讀、談詩、談文。多奇妙啊,在市場這麼油煙十足的現實生活環境裡,他因愛女兒的心意而能擁有一顆文學之心。 我的嘉義小旅行,最後佇足潭邊,一襲迎人深淺不同的綠,一池的水汪汪,聆聽朋友的青春紀事。她的老城,我的新城。我知道,我回去以後,嘉義─我的新城,將變成我懷念的老城。
-
海灣喜知遇
在山岩與海角的海岬間 遇見沙明水清一海灣 水上摩托車的隊伍一字排開 騎士們朝明確的方向 700公尺以內各自來回滑行 在迷失海面之前折返 獨自漫步金門沿岸 石塊鋪成的礫灘 裸露不羞是紅壤土 見証歷朝的史實 花崗片麻岩依然佇立 孕育不同礦物蘊藏微小世界 岩石表面夾雜多色斑晶。 一閃一閃的亮著 誰來領會此間內醞的燦爛? 曾經內心不能平的 是數不清的悔恨 海灣東面矗立著 防守強勁而來季風襲擊 灣內風平浪靜如昔 浮潛後沙灘上的外籍夫妻輕鬆漫步 Hi……Hi…… 夕陽紅嘟嘟的下去 星星亮晶晶的出來 在那個不約而同的一霎那間 一群海鳥飛來 水上機車做了漂亮的回轉 海族合唱出屬於海的讚歌 喲嘿…… 喲…… 外籍先生牽太太的手深情對望 還在蜜月哩! 黑暗中海灣神祕的光影 向我發出呼召 獨獨我發現你的存在 倏忽而來的驚喜…… 忍不住感激…… 你的存在是我的幸福啊… 想著那個在此痴痴等待…… 等待已逾千萬年的你 我發出會心的一笑 知道自己一直被想念著 知道自己一直被愛著 在那個一霎間 我就是知道 因為 我遇見了一灣純然無邪的海 也遇見了溫柔天真的你
-
【小說連載】島嶼天青
「有時候想想,人生也沒有什麼多大意思。小時候過的是三餐不繼的苦難生活,長大後則遭受砲戰的脅迫和喪夫之痛,好不容易把孩子養大成人稍為鬆一口氣時,馬上又得面臨死亡上西天。」添丁嫂感慨地說。 「死亡並不可怕,怕的是要死死不了、要活活不成。當年添丁哥和我娘的死狀雖然較悽慘,可是卻也痛快。如果送醫不治還得承受身心的雙重苦痛,那才悲哀!這輩子唯一對不起的就是我娘,儘管沒有讓田園荒蕪,但卻沒有一男半女來傳宗接代、延續香煙,讓這個家族從我這一代起而斷後。將來一旦我死了,非但沒有人來繼承這些田園古厝,甚至祖龕裡的列祖列宗也不會有人來祭祀,說來真是慚愧又悲哀啊!」 「有一段時間,我曾替你想過這個問題,但我的心裡確實相當矛盾,最後還是開不了口。甚至我也想幫你物色一個能適合你的對象,可是卻沒有李婆婆那種本事,不知從何找起。人生真是有太多太多的無奈,現在說起來雖無濟於事,但卻也不能不說說。 或許,將來我的遭遇會和你一樣,孩子們可能會跟隨他的妻室落腳他鄉,一旦如此,田地勢必沒人耕種,厝宅也會頹廢傾倒,而年節他們是否願意回來祭拜先人呢?則是一個未知數。雖然我有兩個兒子在外發展,也博得許多村人的稱羡,可是也不能高興太早,說不定從此之後一去不回頭,管你祖宗十八代!」添丁嫂心有所感地說。(一八三)
-
從清末福建浯洲場公牘匯鈔看金門鹽政
然而饒有意味的是,地方政府為了確保應解稅銀的收入無虧,採取了直接從大使應領的薪水等銀中扣留的辦法。該匯鈔存有福建鹽運司的公文云: 鹽運司使銜護理福建鹽法道候補道為行知事。照得本道衙門年應移解潯(美)、惠(安)、浯(洲)三場年代泉州府衙門征完丘稅船稅正耗銀兩一款,向系由於各該場大使請于應領薪工劃扣匯解藩庫歸款奏銷。茲查咸豐十年分各該場應完前項丘稅正耗共銀四百七十六兩一錢八分三厘五毛六絲,內潯美場應完銀一百五十一兩零二分一厘五毛六絲,惠安場應完銀八十七兩二錢六分四厘,……浯洲場應完銀二百三十七兩八錢九分八厘,共計銀四百七十五兩二錢一分三厘八毛六絲,均據各該大使先後請于應領薪工項下按數劃扣。…… 如此抵扣之後,大使每月所能實際領到的薪水工役諸銀就很少了。如同治二年正月初一日起至三月底,三月之內大使錢利用的實際領取銀兩是: 全支薪水銀一十七兩一錢四分二厘七毫,役食館租銀一百三十二兩四錢八分九厘七毫,共銀一百四十九兩六錢三分二厘四毫,內扣減平銀八兩九錢八分,尚應領銀一百四十兩六錢五分二厘四毫。內扣完同治二年正月初一日起至三月底止。丘課銀……共扣完銀一百二兩七錢九分八厘五毫,尚剩銀三十七兩八錢五分三厘九毫。遵照新章核減二成銀七兩五錢七分八毫,實剩銀三十兩二錢八分三厘一毫。……合行劄發劄到該大使立將發來銀兩查收具報。 政府為了確保稅收,先行扣留鹽場大使的薪水工役銀,從表面上看似乎不失一種變通的辦法,但是實際上,這種變通的辦法默認了大使們在自己管轄的範圍內自主變通徵收稅額雜費的權利,這也正是導致清代鹽課難於理清的一個重要原因。因此,這種所謂的變通辦法,從督撫衙門至鹽法道衙門,也感到不甚堂皇,以至在上引的公文中要特別強調「向系由於各該場大使請于應領薪工劃扣匯解藩庫歸款奏銷」,把變通的責任推卸給下層的大使們。然而既為「向系」,便已成為常規制度。督撫衙門及鹽法道衙門的如此推卸解釋,反而有「欲蓋彌彰」之嫌了。 3、浯洲場的貧難救濟 浯洲場大使的日常應解、應領經費雖然有些糾纏難清,但是其中有貧難救濟的一款開支,值得一提。 咸豐八年(1858年)錢利用大使就任的當年底,有向鹽法道衙門申報這年的貧難口糧銀之事,該文云: 全銜錢 為請領貧難口糧銀事。竊卑場額設貧難十四名,每名月給口糧錢三百文,茲應領咸豐八年十月初一日起至十二月底止,共應口糧錢十二千六百文,九八申銀,十二兩八錢五分七厘。卑職業經按月墊發清楚,理合備領具文,申請憲台察核俯賜飭房籌款給發歸還墊款。 浯洲場核定的每年十四名貧難救濟名額,基本上是固定的,其中若有死亡變故,得以重新增補。咸豐九年(1859年)錢利用的申文略云: 卑場額設貧難一十四名,每名月給三百文,曆辦無異,茲于本年九月二十日,據貧難佑某某等具報,杜儆於是日因病身故,現年八十二歲,並繳腰牌前來。卑職飭查屬實,隨即示募補充。旋據後浦保董林鄉鄭從年六十二歲,以鰥寡無依,乞恩准補等因,詞稱切從自幼時運不濟,並無期親可托,煢煢孑立,日無一餐,且遭足手風毒之症,衣食無資,告訴無門,幾至於死。茲幸仁慈普濟,適有貧難名缺,不得不匍號哀求准補,俾得按月得領口糧,雨露之澤,沒齒難忘等情。並據鄰佑蔡成具結前來。卑職隨即當堂驗得鄭從委系鰥獨之人,難於度日,合將已故杜儆腰牌呈請憲台察銷恩准換給鄭從名字,俾可按月給發口糧,實為德便。 有些貧難人員則因度日艱難而申請救濟名額,如果名額已滿,只能等待已占名額者病故而空出名額。咸豐十年(1860年)倉湖保陳坑鄉的陳王氏就是這種情況: 本年正月二十八日據倉湖保陳坑鄉陳王氏稟稱,切氏生不逢辰,行年四十有三,並無男女生育。上年九月間,夫因病身故,氏又患風疾,醫藥無措,度日如年,萬慘莫告,聞有額設貧難周給口糧,懇乞申請准補俾活殘生,並鄰佑黃安等結同各因前來。卑職吊驗情形,深堪憫惻,因無缺出,正躊躇間,有浦頭鄉鄰佑具報該鄉貧難楊熊年八十一歲,於本月二十六日身故,並繳腰牌請驗查收。此正與該氏請補相宜,特將已故楊熊腰牌具文呈繳,申懇憲台察銷,恩准陳王氏俾得按月給領口糧。 咸豐十年(1860年),浯洲場的一十四名貧難名額如下: 黃頭,(道光)三十年七月十一日補,五十四歲,陽田堡人。 黃王氏,(咸豐)四年四月十五日補,六十歲,汶沙堡人。 莊不,(道光)三十年七月補,六十六歲,後浦人。 莊煥,(道光)三十年七月十一日補,七十七歲,後浦堡人。 楊初,(道光)三十年七月十一日補,七十歲,古湖堡人。 楊蔡氏,(道光)三十年七月十一日補,六十三歲,陽田堡人。 陳返,(咸豐)四年四月補,六十四歲。 陳王氏,(咸豐)十年二月補,六十三歲,抵楊熊氏。 曾吟,(咸豐)七年八月補,七十七歲,抵陳榮。 曾桑氏,(咸豐)九年十月二十九日補,六十三歲,抵杜儆,後浦人。 謝莊氏,(道光)三十年七月十一日補,六十八歲,後浦堡人。 黃周氏,(咸豐)四年六月初一日補,五十九歲,汶沙堡人。 鄭從,(咸豐)九年十月二十六日補,六十二歲,抵王林氏,後浦人。 張願, 年 月補,七十三歲,寶林人。 現存於世的清代鹽政史的文獻資料固然不少,但是像《福建浯洲場大使錢利用任內公牘匯鈔》所保存的有關鹽場灶戶救濟如此基層草根性的記述,實屬不多見。同時,這些資料也為我們瞭解金門居民及鄉族的演變過程,提供了某些新的線索。 4、浯洲場大使錢利用同鄉勸捐 學者對於清代的捐納及捐輸制度,大多持比較負面的評價。《福建浯洲場大使錢利用任內公牘匯鈔》中保存有一些關於浯洲場大使錢利用捐納、捐輸的資料,有助於我們對於清代的這一制度進行更為多角度的細部考察。 同治初,太平軍席捲江浙各地,清軍戰況危急,浯洲大使錢利用收到同鄉士紳張啟的信函如下: 啟者:茲因浙營餉糈萬分支絀,奉左撫憲劄委候補縣何令同文攜帶各項部照,前赴福建所屬郡縣勸辦吾浙仕宦遊幕商賈之在閩者米捐以資接濟。何大令系閩省人,與吾鄉人士素無交接。徐撫憲特派弟會同勸辦,並飭令信致各郡縣凡屬浙籍者皆宜竭力輸將,庶藉眾擎以拯危局。伏思大兄大人桑梓誼深,睹此家鄉糜爛情形,諒無不同仇志切,務祈慨分廉潤,不拘定數,盡力報捐。更祈于貴署中查有浙籍各項人等,設法廣為勸諭,務期多多益善,有裨軍需。是所切禱。 這就是說,由於浙江前線戰事危急,浙江巡撫衙門出面委託在福建任職及經商的浙江同鄉,盡力報捐以接濟浙江軍需。以此論之,為了家鄉安寧而發動在外的同鄉報捐,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錢利用收到募捐信函之後,隨之覆信云: 徐撫憲特派會辦飭即不拘定數盡力報捐,更著查有浙籍各項人等設法廣為勸喻等因。卑場地僻荒嶼,逾常清苦,所有請領需費僅足以資辦公,昭在憲鑒之中。租館居住,跟僕數人,並無幕友。各埕曬戶,俱系閩中土著,並無浙籍寄居民戶。期欲廣勸無從。維是前項捐輸,原為吾浙餉糈起見,卑職籍隸浙省,方茲鄉里蹂躪、民不聊生,敢不敬遵憲諭,勉效蟻忱,報捐于萬一,以期仰副憲台指飭之至意。容後力積,微有成數,另行具報。 張啟收到錢利用的復函後,顯然不能滿意,再次給錢利用寫信,並且加重語氣云: 奉到復函,備悉一是。貴況清苦,弟亦深知。但此次捐輸,凡屬浙籍皆當報效,即鈴轅聽役尚應竭蹶趨公,而現任人員何能以缺苦力棉竟行推諉!現大營糈餉支絀已極,省中陸續俱已派解。弟思閣下既同仇志切,不忍袖手旁觀,更宜早行籌措,開明數目,即兌省局,以便稟明大憲請獎,並搭解接濟軍餉也。勿延為幸。(四之三)
-
以前的台灣八點檔
今天的主題是八點檔。 提到台灣的八點檔,大家腦海裡浮現的可能是被撞飛的麥可,或者中年大叔空手捏爆橘子這類畫面,但比起這些,筆者更想傾訴點埋藏在國中小記憶中,那些的略顯青澀的八點檔風味。 台灣的本土劇多半在晚上八點時開始播,因此才被稱做八點檔,之所以選擇這個時間是有原因的,因為晚上八點正好是家裡老一輩的阿嬤阿公忙完一天家務,好不容易閒下來的時候,而台灣又多是雙薪或隔代教養家庭,所以往往家中還在就讀國小、中的小孩子也跟著一起看,筆者就是這樣,與祖母一起接觸到台灣八點檔的。 筆者當時最喜歡的八點檔是「金色摩天輪」,說來可笑又慚愧,儘管筆者盡全力想要回憶關於本劇的細節,居然一點也想不起來,然而筆者至今仍記得本劇中色彩鮮明的人物──初期是反派,後期卻改邪歸正的土豆、身負義氣的斗六、以及陳聰那張經典無比的小人嘴臉,細數回憶中的「金色摩天輪」畫面,就像是在父母陪同下,翻看童年時的相片一樣:右手指著自己最美好圓滿的一刻,左手卻又對某些澀地尷尬的自己矢口否認、死不認帳。 筆者並沒有和祖父一起觀看八點檔的記憶。祖父是個很沉默寡言的人,雖同樣也被譏笑過是「出生時忘記帶嘴巴」,但就連筆者都懷疑祖父有言語上的困難。實際上,祖父的談吐就像常見的老人一樣正常,只是不坦率的祖父,對無法說一口流利台語的子孫輩,不曉得如何開口罷了。那是在一次北上拜訪親戚的過程中,不知為何,久久不見的祖父突然變得健談起來,不僅與筆者同坐一起看電視,還貼心地問了不少生活近況。 那是以前在深夜,總會在客廳瞥見的孤單背影之外,筆者對於祖父的最深印象。 這時候的祖父,看起來完全不像是積病已久的人。但是,不久後祖父還是去世了。 我總聽說女性的平均壽命要比男性長,從祖母身上就能確定這一點,祖母與祖父完全是兩個相反的人,她除了聽力有點不好之外,至今仍是出人意料地健康。祖母是在刻苦環境下長大,閒不下來的老實人,所以一發覺小孩子不多的筆者家,其實根本不需要她忙進忙出地幹活後,就連道別的話也不說,直接跑到親戚家跟外勞搶家務去了。 祖母是生活像鐘一樣規律,來去卻比風還要自由的人。 即便是現在,筆者腦海裡還是能想像出祖母忙完一天後,坐沙發上趕著看八點檔的身影,對筆者來說,八點檔是聯繫祖輩和我們年輕一代的橋樑,在筆著的內心某處,一直有一雙看不見的手,像描繪土豆、斗六、陳聰一樣用心地描繪祖母,所以祖母在筆者的眼中才會始終是線條無比分明的形象。 相對地,沒有這層連結的祖父就像是蒙上一層霧,再怎麼瞇眼也看不清。現在想起來,筆者十分後悔沒能多把握點時間。否則就算憑筆者差勁的台語,興許也能把記憶中的祖父,描繪地更加清晰點吧。
-
誓言
苗栗龍騰斷橋,周遭有雪白的桐花依傍, 年年相約,歲歲廝守。 從我立足在此 便陶醉於妳的清純 年年 月月 日日 時時守候妳的翩然 傾心妳的飄逸 不敢輕觸 怕妳會 一夕之間 離我而去 看你岸然挺拔 我便深深著迷 你的氣勢 突破了長空的寂寥 你的風韻 染亮了大地的繽紛 唯一的不忍 就是你的黯然與冷漠 在風雨的夜裡 在斷裂的瞬息 妳或許 殘缺了容顏 妳或許 枯黃了秀髮 又或許 妳化為塵泥 我猶千年凝視 盼妳重生的潔白 帶來下一季 驚喜 也曾夢裡相尋 尋你斑剝的容顏 偉岸的孤立 在細雨霏霏的暗夜 我願將滿腔思念 化作點點飛白 投入你的胸懷 風來時 我們相偎依 雨來時 我們相環蔽 只為了 妳曾有我 我曾有妳 許諾 千年不變的情意
-
【小說連載】島嶼天青
「志堅、志弦從小就對你這個萬富叔叔相當敬重,只要家裡有事就去找你幫忙,把你當親人般地對待。現在他們一個是陸軍的領導幹部,一個是教育界為人師表的老師,如果不能體會到兩顆與他們最親近的老人心,他們的書不是白唸了嗎?」 「年輕人有他們自己的想法和做法,有時候與他們所受的教育,並沒有絕對的關聯。在我們傳統的農業社會裡,即使大部分人都是文盲,但長輩教的依然是:父子恩,夫婦從;兄則友,弟則恭;長幼序,友與朋;君則敬,臣則忠。可是現在的年輕人,他們會遵從這些嗎?真正懂得孝順父母者有幾許,夫妻不和的情事屢見不鮮,兄弟鬩牆到處皆是,這就是當今社會普遍的現象。」 「萬富,看你一天到晚忙得不可開交,怎麼知道那麼多大道理啊?而且說得有條不紊、頭頭是道。」添丁嫂訝異地問。 「眼睛要看、耳朵要聽、頭腦要想,自然就會知道很多事。一旦這樣,也就不會覺得自己已經老了、不中用啦!」萬富笑著說。(一八二)
-
從清末福建浯洲場公牘匯鈔看金門鹽政
掌印(大使錢利用)自咸豐九年十月初一日起至咸豐十年九月底止,(云云同,即按日定則應額鹽二萬七千二百六十七擔),……以上報收鹽一萬六千一百三十六擔,計絀收鹽一萬一千一百三十一擔。管收一十三萬八千七百七十擔,開除官商等幫共行鹽四千零二十四擔,共給各埕曬丁伙食鹽二百三十四擔,實在存鹽一十三萬四千五百一十一擔。…… 掌印(云云,即大使錢利用)換年月,餘同,十年起十一年九月止,……以上報收鹽一萬四千四百五十擔,計絀收鹽一萬二千八百一十擔。管收共鹽一十四萬八千九百六十八擔,開除官商等幫共行鹽二千四百六十九擔,共給曬丁伙食鹽二百一十六擔,實在存鹽一十四萬六千二百八十一擔。…… 掌印(云云,即大使錢利用)換十一年十月起元年九月底止,……以上共報收鹽一萬四千七百一十五擔,計絀收鹽一萬二千五百五十二擔。管收共鹽一十六萬零九百九十六擔,開除官商等幫共行鹽五千七百零六擔,共給曬丁伙食鹽二百三十四擔,實在存鹽一十五萬五千零五十五擔。…… 敝任(錢利用)共報收鹽八萬六千三百一十三擔,查敝自咸豐八年三月十二日視事起,至同治二年九月十四日卸事前一日止,按日定則應產額鹽十五萬零一百二十二擔,計絀產鹽六萬三千八百零九擔。管收共鹽一十九萬一千六百七十五擔,開除……統共行鹽三萬零九百七十一擔,實在存鹽一十六萬零七百零三擔……。 根據以上記載,浯洲場每年產鹽定額為27267擔50斤,這一數字與民國《同安縣誌》的記載略有不同,但是與道光《福建通志》及清末林焜熿《金門志》裡的記載基本相同。 各書所見清代後期浯洲鹽場的產鹽定額數字之所以有所不同,其原因是清代浯洲場的產鹽數量呈不斷下降的趨勢。道光《福建通志》對此記載甚明:「浯洲場原墾上中下則鹽丘二千七百二十一丘,原定產額六萬一千三百一十八擔。嘉慶十七年查丈原墾中則鹽丘共坍陷一千五百一十一丘,減產額三萬四千五十擔五十觔,現存鹽丘一千二百一十丘,定產額二萬七千二百六十七擔五十觔。」可知從清代中期到嘉慶年間,浯洲場的產鹽額定數字減少了一半以上。由於浯洲場鹽丘坍陷過半,浯洲場大使的職權也隨之下降,《福建通志》複云:「浯洲場原設大使一員,系屬繁缺,現在埕坎迭次廢壞,僅存產額鹽二萬七千二百六十七擔五十觔,應請改為簡缺,照例按額分配。」從這逐漸衰落的趨勢看,《同安縣誌》撰修於民國年間,其所記載的浯洲場產額鹽為二萬三千餘擔,也就相當正常了。 在清末浯洲場大使錢利用記錄的產銷鹽數位中,有一個現象值得注意,即雖然此時浯洲場的每年產鹽額數下降至27000餘擔,但是錢利用在任期間的每年實際產鹽額,遠遠沒有達到這一數量。如上數位所示,錢利用從咸豐八年(1858年)三月十二日視事起,至同治二年(1863年)九月十四日卸事,大致經歷了五年多時間,根據額定數,本應產鹽150122擔,實際僅產鹽86100餘擔,缺額63809擔。實際產鹽額僅占定額數的57%強。至於行鹽額就更少了,總共才30971擔,還不到產鹽定額數的21%,也不到實際產鹽額的36%。非但錢利用在任時如此,以上所載從咸豐二年(1852年)起的各任大使期間的產鹽、銷鹽情況也基本如此。由此可知,清代後期浯洲場產鹽的銳減,更重要的原因是福建各地的產鹽數量大大超出行銷的能力,食鹽大量堆積,不得不逐漸減少產鹽額數。錢利用于咸豐八年(1858年)接任大使,庫存食鹽111855擔,而到同治二年(1863年)卸任時,庫存食鹽增至160703擔。在這種情況之下,浯洲場的每年實際產鹽數量,就不能不有所控制。否則,食鹽產能的過剩,浯洲等沿海鹽場,庫存了大量未能及時行銷出去的食鹽,勢必為食鹽的走私創造了重要條件。本文下面所提到的英國商船在金門口岸走私食鹽的記錄,便是這種弊端的一個實例反映。當然,清代後期浯洲鹽場產量的大幅度下降,正如上面所論述的,還與這一時期金門人口遷移海外導致鹽戶灶丁數量的減少有著密切的關係。這種因素就不是鹽場官員所能完全控制的。 正因為如此,我們在《福建浯洲場大使錢利用任內公牘匯鈔》中所看到的上級衙門對於錢利用的考成評價還是比較滿意的,所謂「熟悉鹽務、辦事勤能」。本來,清代後期國家多難,軍需開支巨大,鹽課在國家財政中所占的比重迅速增加,而浯洲場以每年實際產鹽僅為定額數的半數餘的實績,無論如何也屬嚴重的失職行為。但是在當時福建地區食鹽產銷的實際狀況之下,食鹽生產及行銷的減少已成不可避免,於是錢利用的職員考核不能不隨之降低標準,成了勤能之員了。 2浯洲場大使的應解稅款與應領薪水數額 《福建浯洲場大使錢利用任內公牘匯鈔》中保存有浯洲場大使錢利用在任期間的應解稅款及應領俸祿薪水等資料,茲摘抄如下: 全銜錢 為移明領解各款銀事。今將敝任自咸豐八年三月十二日視事起至同治二年九月十四日卸事前一日止,按照年日勻攤分析應解丘課丘稅捐貼丘折等銀,及應領薪工役食館租並貧難各款銀兩抵領清款數目備造清冊,移送貴任查核,須至冊者。 今開敝任自咸豐八年三月十二日視事起至十二月底止,按日勻攤應解道庫丘課銀一百零六兩四錢三分二厘,普育銀一兩九錢零三厘,解費銀一兩九錢八分七厘,丘折貼費銀一十六兩二錢一分九厘,捐貼候場員銀八兩零三分,又勻攤應解府庫丘船引稅一百七十兩零五錢一分七厘五毫,耗羨養廉銀二十兩零四錢六分二厘。 又自咸豐九年正月初一日起至十二月底止,按月勻攤應解道庫丘課銀一百三十二兩五錢七分九厘,普育銀一兩三錢二分六厘,解費銀三兩九錢七分五厘,丘折貼費銀二十四兩五錢零二厘,捐貼候補場員銀一十兩,鳳池書院貼費銀三錢四分三厘,扣完上年短解上下忙銀一十七兩七錢九分四厘五毫,又勻攤應解府庫丘船引稅銀二百一十二兩四錢零九厘,耗羨養廉銀二十五兩零四錢八分九厘。 又自咸豐十年正月初一日起至十二月底止,勻閏按日勻攤應解道庫丘課銀一百三十五兩五錢七分九厘,普育銀一兩三錢二分六厘,解費銀三兩九錢七分七厘,丘折貼費銀二十四兩五錢零一厘,捐貼候補場員銀一十兩零二分一厘七毫,鳳池書院貼費銀六錢八分五厘,又勻攤應解府庫丘船引稅銀二百一十二兩四錢零八厘九毫,耗羨養廉銀二十五兩四錢八分九厘。……(以下咸豐十一年至同治二年應解各費基本相同,略)。 以上共應解銀二千二百九十五兩六錢九分一厘六毫。 敝任自咸豐八年三月十二日視事起十二月底止,按日勻攤應領薪水實銀五十四兩八錢四分七厘,役食館租實銀四百四十一兩六錢三分三厘,內扣平減銀二十九兩八錢零二厘,貧難口糧實銀計九個月三十八兩五錢七分一厘。 又自咸豐九年正月初一日起十二月底止,按日勻攤應領薪水實銀六十八兩五錢七分一厘,役食館租實銀五百二十九兩九錢五分九厘,內共扣平減銀三十五兩九錢一分二厘,貧難口糧實銀五十二兩四錢二分九厘。 又自咸豐十年正月初一日起十二月底止,勻閏按日勻攤應領薪水實銀六十八兩五錢七分一厘,役食館租實銀五百七十四兩一錢二分二厘,內共扣平減銀三十八兩五錢六分二厘,貧難口糧實銀五十五兩七錢一分四厘。……(以下咸豐十一年至同治二年應領應扣各銀基本相同,略)。 以上共應領銀三千三百六十二兩八錢零八厘二毫。 清代鹽課收入,主要是依靠鹽商向官府認領販賣食鹽的鹽引所交納的專賣稅,食鹽生產地即浯洲場每年所需交納的丘船引稅等數量本來就不多。從上面的記載中可以看出,浯洲場每年所需交納的丘船引稅及解費等不過400兩銀子,而大使衙門的每年經費,除了大使的薪水68兩餘之外,還有衙門工役及鹽場貧難口糧補貼等開支約600兩,合計每年應領經費650兩左右。如此相抵,浯洲場每年應領經費反而超出應解經費約200餘兩銀子。這部分超出的經費需要由鹽課的引稅收入來彌補。(四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