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文學
-
【小說連載】島嶼天青
當王萬富獲知這個不幸的消息後,整個人癱軟在椅上久久說不出話來。不僅沒了老婆,也失去了錢財,所有的希望和美夢已在驟然間成空,教他不難過也難啊!然而,這或者是天意,老天爺有意要試煉他的意志,經過這場磨難後是一蹶不振?還是能奮發振作?凡此,莫不考驗著他的智慧和毅力。 儘管大部分島民都同情他的遭遇,亦以最惡毒的語言罵黃小紅是「夭壽袂好的臭查某!」為他做媒的李婆婆除了感到愧疚外,亦不客氣地指責黃家「無天良,會得到報應!」更罵他們的女兒是「袂見笑的肖查某!」而所有的指責與咒罵,只不過是替王萬富出一口鳥氣而已。黃小紅非僅聽不到,甚至還偷偷地笑著:這不就是癩蛤蟆想吃天鵝肉的結果麼,咎由自取、自作自受。 然而這齣高潮迭起的戲碼,黃小紅一人豈有本事自彈自唱、自導自演?說不定是她那個搞情報的男朋友江上尉配合演出,或是在幕後指導。因為他們早已看出王萬富這個小子善良好欺,空有一身力氣,則無自知之明,不騙他、要騙誰呢? 可是儘管他們如願得逞,但眾目昭彰,黃小紅還有臉回到這座島嶼嗎?甚至她的父母也難辭其咎,遭受鄉親的鄙視和辱罵在所難免,全家大小亦將同時背負著難以洗刷的臭名。他們到底是得?還是失?想必,歲月會給予他們正確答案的。 倘若真如俗語所說「了錢消災」,此時對人財兩失的王萬富而言,或許不是禍、而是福。至少他有田、有地,又有一個健康粗壯的身體,只要記取教訓、努力不懈,假以時日失去的錢財依舊能復返。所謂「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自有它的道理存在。 尤其他自小沒有父愛的關懷,母親又遭受匪砲擊斃,一個人孤孤單單地、守著先人遺留下來的田園厝宅,而他莫不擦乾淚水和汗水,以堅強的意志力克服一切。(一四七)
-
談李光前將軍的最後官銜
今(一○五)年是古寧頭戰役的六十七週年,論述戰役的偉大事蹟之際,應緬懷參戰官兵。在古寧頭戰役為國捐軀的官兵中,李光前(見圖)的階級、職務最高,惟其最後的官銜究竟是團長或代團長,坊間有不同的說法。李光前為保衛金門而英勇犧牲,金門人建廟祭祀成為地方的守護神,以佑我黎民,值得吾輩敬仰。因此,稱呼其官職應慎重其事,不宜有所差錯。為了釐清此一問題,引用相關的文獻加以說明,俾讓鄉親瞭解其正確的官職名稱。 李光前字帆夫,湖南省平江縣人,生於民國六年,幼年時聰明且具膽識,並懷有從軍報國之大志。長沙市雅禮中學畢業後,於二十七年考入杭州筧橋中央航空學校。其同鄉也是軍校的同學歐陽禮將軍,九十八年十月在《歷史月刊》(第二六一期)撰述〈古寧頭戰役李光前殉國事略〉,提到:「當時政府規定,空軍軍官須先入陸軍官校(按:全稱為成都中央陸軍軍官學校),畢業後,再轉入空軍官校學習飛行,乃入第十六期第一總隊步兵(第三大隊)第七隊受訓(按:該隊代訓空軍學生計九十七人,二十七年十月十日入校,二十九年十二月二十五日結訓),畢業後,因體檢不合格,無法進入空軍官校受訓,經航空委員會分發航空特務旅任職,深感後方警衛部隊無殺敵良機,特申請到前方野戰部隊服務,並邀約同隊同學金少石,由四川背負簡單行李,志願投效陸軍第十八軍第十一師。」 民國三十一年九月,李光前到十一師報到(駐地湖北三斗坪),當時的師長是胡璉將軍。五十八年十月,金門防衛司令部發行《廿年-古寧頭大捷廿週年記》,其中收錄胡璉將軍所撰寫的〈悼李光前團長〉,憶及報到情形:「兩個英俊少年,攜介紹書謁予,得悉原在空軍警衛團任連長,由昆明來鄂投效,一為金少石;一即李光前。當詢以何故捨繁華就艱苦,答謂:『少年久逸不祥,願得一嚴整而富正氣的革命軍隊,冀能上進,免染時習,刻苦耐勞,衝鋒陷陣,乃男兒事業,固樂為之。』予聆其言,深感季世猶有賢哲。令石去三十三團任七連連長,留李任師部(參謀處)上尉參謀。此李光前來歸我軍之始,動機的純潔,胸懷的磊落,在予的腦海中留下深刻記憶。」 對日抗戰時,在常德會戰(三十二年十一月二日至十二月二十六日)之後,李光前任十一師三十三團八連連長,並被選派隨其團長李樹蘭赴桂林接受美械換裝前師資訓練。民國三十三年冬,十八軍駐守湖南常德等地區,奉命換裝美式裝備,由於李光前的英文程度高,負責協調美軍顧問辦理換裝事宜。後來,十一師成立突擊隊,李光前任隊長,部隊在湖南常德接受美裝後,突擊隊改編為師搜索連,李光前再任連長,偵搜部隊換裝美式裝備後,其戰力大增,參加過幾次重要的戰役,戰績輝煌。 民國三十四年八月十四日,對日抗戰勝利,十八軍奉令接收武漢,軍長胡璉將軍特選李光前任軍部特務連連長,擔任武昌重鎮衛戍勤務。三十五年部隊整編時派任整編十一旅三十二團副營長,南麻戰役(三十六年七月十七至二十三日)之前,升任整編十一旅三十一團三營營長。三十七年九月,整編十一師恢復十八軍番號(轄十一、四十九、一一八師)。十一月,十八軍擴編為十二兵團(轄十、十四、十八、八十五軍)。李光前因工作勤奮,戰功卓著,擢升十軍七十五師二二三團中校副團長。後來十二兵團奉命參加徐蚌會戰(三十七年十一月十八日至十二月二十五日),胡璉將軍時任兵團副司令官,部隊遭共軍圍困於雙堆集,作戰失利後,胡璉將軍突圍到上海養傷。 民國三十八年二月,胡璉將軍接任第二編練司令部司令官,轄第十、十八、六十七軍,負責收容舊部及徵召新兵加以訓練。五月底,第二編練司令部恢復第十二兵團番號(轄十八、六十七軍),胡璉將軍仍任司令官。嗣於七月入閩,八月開赴廣東汕頭。至於李光前何時奉調團長,胡璉將軍說:「徐蚌之敗,我將校陷匪者眾,四月之後李光前脫險歸來,沉默寡言,不怨不尤,其知恥圖雪之情,……予固知其內心之痛苦與積恚,將放於疆場相見之時,擢為團長。」由上述可知,李光前從徐蚌會戰脫險歸來之後,由於表現優異,胡璉將軍特拔擢為團長。 有關其調任團長的確切時間,歐陽禮將軍提到:「三十八年九月,於廣東汕頭接任第十四師四十二團團長(原團長夏超昇任副師長)。」四十三師舊屬溫仕忠,民國九十年七月十六日,在《金門日報》發表〈李光前烈士追諡將軍之由來(下)〉,也有相同看法:「夏超將軍原係第十四師第四十二團團長,後昇任該師副師長,遺團長一缺,則由李光前調任。」九十八年九月,行政院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編印的《古寧頭戰役參戰官兵口述歷史》,刊登一張「歡送超公榮升副師長留影紀念」照片,註記的日期是:「三十八年九月十日于潮安」,研判這是李光前調昇團長的生效日期。 李光前調任團長時,其上級單位十四師原隸屬於十八軍,民國三十八年十月五日,十九軍於潮汕成立,當日十四師移編十九軍。十月十三日廣州失守後,十二兵團改隸東南軍政長官公署指揮,十九軍原奉命增援舟山群島,十月十九日依令改為增防金門。接到命令後,開始集結部隊,十月二十二日清晨在汕頭登輪完畢,並起碇直航金門,當日二十時駛達金門料羅灣。十四師師部暨四十二團於十月二十四日黃昏登陸,進駐金門城南、吳厝及金門舊城之間。依民國六十四年九月,國防部史政編譯局所編印《金門保衛戰》,記載當時的防衛部署是:「以第十八軍指揮第十一師、第四十五師,守備金東;第二十五軍指揮第四十師、第二○一師(欠六○三團)守備金西;另以第一一八師所屬三個團,各配屬戰車兩個排,為機動打擊部隊。」 十九軍到達金門後,奉令擔任金門島瓊林迄水頭間守備,劉雲瀚軍長受命後,指示四十二團即刻至後浦集結,並向一三二高地前進,以協力二○一師六○一團作戰。十月二十五日晨六時許,十四師之四十二團、四十一團與安岐南方高地及一三二高地南竄之共軍遭遇,發生激烈之戰鬥,兩個團雖然兵員裝備不全,但幹部奮不顧身的向敵發起攻擊,共軍終不支,向北潰退,四十二團則乘勝向安岐追擊,十時稍前,安岐之敵已全部肅清。十時三十分,十四師兩個團,繼續向浦頭一帶攻擊,十一時左右,一一八師三五三團與十四師四十二團分由東南及正南方向協力圍攻浦頭,十二時三十分攻佔浦頭。 民國六十八年十二月,劉雲瀚軍長在《中外雜誌》(第二十六卷第六期),發表〈追述金門之戰-古寧頭大捷三十週年紀念作(二)〉,說明李光前團長向林厝攻擊的戰況,以及殉難的經過:「由浦頭潰竄林厝之匪軍與當地之匪軍會合,仍利用原設工事與堅固之石牆房屋,負隅頑抗,其濃密之機槍火力與火箭筒彈,不時自高地及牆緣窗口射出,由於林厝前面是一片平坦沙灘,致使我步兵與戰車均難接近。惟自十四時起,我軍仍不顧犧牲,逐漸向敵近迫,十五時許,……第十四師方面,第四十一及第四十二兩團亦繼續向林厝之匪圍攻,十六時許,第四十二團團長李光前為圖迅速殲滅匪軍計,乃身先士卒,勇猛前進,於進至埔頭北方五百公尺處,挺身揮軍前進時,不幸中彈殉國。」 四十二團於十月二十四日黃昏登陸金門,不到一天的時間,二十五日十六時,李光前團長衝鋒陷陣而身殉,胡璉將軍哀曰:「李光前戰死沙場,固然他的精神仍將照耀我將校們的心靈,但是模範主流的喪失,使人不能不有哲人日以遠之感念!」李光前於三十八年九月中旬接任團長,任職團長不滿兩個月,十月二十五日為國捐軀,歿年三十二歲。金門各界為感念李光前團長的英勇殉國,民國六十年,西浦頭村民鳩資建廟祭祀,每年農曆九月初八為祭祀將士殉難日,村民以五牲菜碗祭拜,並作醮及舉行地方巡安活動,簇擁李光前將軍的金身遶境,祈求保境民安。 李光前作戰陣亡後,其長官與同僚撰寫專文表達懷思,都稱呼其官銜為團長。 民國三十八年十二月二十五日是殉職的兩週月,胡璉將軍在《正氣中華報》,發表〈悼李光前團長〉,感傷的說:「金門戰役中,我十四師四十二團團長李光前,也和我們許多成仁取義的官兵一樣,為黨國盡了大節!凡是識與不識的人,都非常惋惜,匪焰方張,良將遽喪,予身為主帥,哀情尤甚!」三十九年四月二十五日,十四師的舊屬崔方岩在《正氣中華報》,登載〈憶李故團長光前-為他成仁半週年紀念而作〉,感懷的表示:「時光荏苒,李故團長光前,於去年『十、二五』金門剿匪戰役中,壯烈成仁,迄今已整整半週年,我們無時無刻不在緬懷先烈的忠貞與果敢,謹追述其忠史烈績,以為紀念。」 至於官方所發行的文件,有總統府辦理追晉及褒揚的命令,也皆稱呼李光前為團長。趙域將軍在《古寧頭戰役參戰官兵口述歷史》,發表〈艱苦過往盡付笑談中〉,述及:「我們在古寧頭陣亡的李團長最年輕,他那時候是中校,後來追贈為上校。」也就是李光前團長殉職時是中校,後來追晉為上校。三十九年一月三十一日的《總統府公報》(第二四六號),發布追晉全文:「三十九年一月十七日,總統令,故員李光前著追贈為陸軍步兵上校。此令。代總統李宗仁,行政院長閻錫山,兼國防部長閻錫山。」 民國三十九年二月十四日,《正氣中華報》報導:「忠烈永不朽,李故團長壯烈殉國,總統昨日明令褒揚。」經查三十九年二月二十八日的《總統府公報》(第二四七號),褒令如下:「三十九年二月十三日,總統令,行政院轉據國防部代電請明令褒揚陸軍第十九軍十四師四十二團故團長李光前等情,查該故團長於三十八年十月金門古寧頭戰役,身先士卒,奮勇殲匪,為國捐軀,殊堪悼熄,應予明令褒揚,以彰忠烈。此令。代總統李宗仁,行政院長閻錫山,兼國防部長顧祝同。」 綜上所述,官文書或長官與同僚皆曰李光前的職銜為團長,但地方偶會出現稱呼李光前為代團長的報導,不知其依據為何,也找不出何時開始引用,或許是相沿成習,但作者查了很多的史料,並沒有看過李光前出任代理團長的相關記述。而且人事所謂的「職務代理」,通常係指「出缺之職務,尚未派員或分發人員時」,由人事權責單位派人代理。十四師四十二團原任團長夏超調昇十四師副師長後,其遺缺即由李光前接任,並無上述的狀況,所以不存在代理的問題,也就是說李光前是正式派任的團長,不是代團長。 民國六十八年十月二十五日,紀念古寧頭戰役三十週年時,國防部軍事新聞社發表〈李光前團長壯烈成仁〉,概述李光前團長的經歷與所獲之勳獎:「李光前烈士驍勇善戰著稱,歷任排、連、營長、副團長等職,後升至團長,並先後以戰功獲頒忠貞獎章、勝利勳章、七等雲麾勳章等殊榮。」李光前是團長或代理團長,其直屬長官最為清楚,第十二兵團司令官胡璉將軍是李光前團長的上三級長官,強調是在徐蚌會戰結束,李光前脫險歸來後「擢為團長」,用詞極為肯定,並無人事案的「建議」或「呈報」字句,所以研判李光前團長的人事命令就是胡璉將軍所發布的。另外,李光前團長殉國之後,總統府的追晉與褒揚令都是稱呼團長,官方的文件是非常嚴謹的,不容有絲毫的置疑,希冀鄉親閱讀本文後,不要再稱呼李光前將軍的職銜為「代團長」。(照片係羅幼芳將軍提供)
-
金色的大門
關上窗戶的姓名 是島嶼的感性 因為浯江或是滄江 正憐憫著 夢想的畝田 要三月的豆梨能夠書寫出 雪火的地圖: 「彷彿烈燄披上了白雪 火花開始知道寒冷 所以緊緊地圈著 有疑慮的溫暖,但緊緊地 圈著後 白雪更白了 而火花 也更燄了」 打開姓名的窗戶 是已經 再一次開出眼神 那是註定要讓金門的赤楠 忘了季節 也忘了火紅 因為只要能護守著等待 遺憾的記憶便能在扼腕中 展出呼吸的身軀 所以沒有了窗戶 姓名可有也可無 但至少要讓灰燼知道 心臟曾經面對的彈火 是應該要留下深刻的眼神來, 但更需要受容來喧喊 不如讓太武山上的野百合 它將告訴飄泊與滄桑 金色大門裡的 那一群編號
-
【小說連載】島嶼天青
「這樁婚事是李婆婆做的媒,請她出面與黃家洽談結婚的日期,所有的事等日子確定後再說。」添丁嫂為他出主意。 即使李婆婆是縱橫東半島的老媒婆,善用她那三寸不爛之舌,經常把男女雙方唬得一愣一愣的,可是碰到黃家,卻也無可奈何。 第一次,黃母說黃父不在必須等他回來。 第二次,黃父說等女兒回來再和她商量。 第三次,黃母說今年已來不及明年再說。 第四次,黃父說女兒已很久沒有回家了。 然而,這些只不過黃家掩人耳目的說法,轟動全島的大新聞終於傳開:活躍於撞球室的名女人黃小紅,經媒人介紹,收取忠厚老實的男子王萬富聘金三萬六千餘元、金飾十餘兩,高級衣料及化妝品一批,復又假借開店之名義,騙取該男子現金五萬元,然後悔婚避不見面。據可靠消息指出,黃女已於月前以探親名義申請出境,並跟隨已辦妥輪調手續的某情治單位江姓上尉軍官一起返台。(一四六)
-
「班超」老兵話滄桑
我還記得我們正躍躍欲試一舉拿下五指山時,迭經數次請示防衛總司令部,都以「待各路整備完成,再一鼓作氣南北夾擊,畢其功於一役」回復,顯見歷經大小挫敗後的信心不足已然籠罩全軍,蹉跎等待的時間裡我們也只能感嘆「孤臣無力可回天」了。 其實早在39年初,行政長官公署就已設行署於榆林瓊南要塞司令部內,由秘書長謝鶴年主持,各處室人員除留主要者隨從長官外,概隨檔案公物等赴行署辦公兼待命,早已作了撤退的打算,所以一等到我們奉令「集結榆林、三亞間,全力掩護長官公署撤退」時也就順理成章井然有序的完成裝載登艦作業,記得是39年的4月27日吧?榆林、海口間電訊也就中斷了,原本我們以為又要重演徐蚌會戰掩護友軍最後犧牲自己的老戲碼,嘿嘿,等到海南與華中兩公署裝船撤退完畢,到了同月30日,不過3天唄─我們第63軍及瓊南要塞司令部竟也順利登艦撤退抵台,我想除了當時制海、制空權仍掌握在國府手中是原因外,代表最高領袖沒有忘記我們,在這最後的危急關頭並沒有將我們拋棄咧!」 七、歷史滄桑 「排附,撤退到了台灣以後,我們這老廣部隊經過幾次整編,有幸被層峰重視而得以保存下來,但是組織成員應該也像重新洗牌一樣,不但有其他省籍幹部摻雜進來,台籍充員兵不也一批批的補進?隨著歲月的洗禮,師裡昔日你們的老戰友應該也所剩不多了吧?」 「是啊,無情歲月不饒人,即使沒有整編,人員也會逐一凋零,所以此時此刻我們都格外珍惜昔日戰友,目前師裡還有些老戰友不但同鄉同時被抓丁,而且還有的存在著親戚關係的,但是經過這十幾年來的局勢演變,看來我們若要在有生之年回去,恐怕只是夢想了……」每每談及這觸發傷感處,我再也不忍攀談。 歲月悠悠,日暮鄉關何處是?即使是鋼筋鐵骨般的老排附,終究沒有等到政府的開放兩岸探親政策的實施而撒手人寰去矣,生死有命,都說「老兵不死,只是逐漸凋零而去」,這些「老芋仔」是時代的產物,與民國史息息相關,足以留供後人研史者探討。 我的老東家「班超部隊」已隨著民國103年4月1日由金西守備隊併入金門守備大隊而走入歷史,經調研國民革命軍史有關本師之動態臚列如次(從下列史料可以看出本師是少數曾遍駐金、馬、台、澎四地之部隊者,足見層峰倚恃之深,是一顆擺在何處都適用之活棋。由於在金馬台澎復興基地駐防期間投入軍經建設貢獻良多,處處留下兵工構建遺跡,常被網上軍友戲謔「何不改為工兵部隊?」): 民國40年 我63軍殘部併入62軍之一部,縮編為六三師。 41年7月 在台灣苗栗,以原63師為主,併入147師之一部編成27師,代號「班超部隊」。. 45年 駐苗栗坪林時參與台北的國慶受閱→定名「光復演習」。 47年 本師駐防金東參與八二三砲戰,戰績卓著。 48年 改編為「前瞻師」,編制員額11350人,輪調外島兵力優先撥補目標達90%。轄步兵三團九營以及四個砲兵營組成之砲指部,各營建制火砲十二門。 49年 由金返台後投入87水災重建,完成中部地區主要河川的堅固堤壩,發揮了防洪護土的最大功效。 50.06.12.「海象演習」,調整防務,由本師接手馬祖地區防務─所屬第80團駐守白犬。 51.06.馬祖防區奉令加強戰備,步兵第84師251團增防白犬,27師80團調往南竿。 52.06.移防台南新化。 54.06.移駐澎湖接替海鵬部隊。 56.06.07.移駐新化知母義(歸第3軍轄)。 57.11.移防金西。 58.05.「嘉禾案」改為「重裝步兵師」轄步兵3旅9營,編制員額10500人。調防烈嶼。 59.12.返台移駐楊梅高山頂。 62.05.調防金西。 64.06.「惠陽演習」移防南雄(與南雄長城部互換防區)。 64.07.調桃園下湖接替海鵬部隊,師裝甲部隊駐林口,為首都「鐵拳部隊」。 65年 為擾敵耳目,改番號為37師,旋再改為127師,同年7月移駐台北關渡。 67.07.虎賁師由金西調下湖,登步師由下湖調關渡,本師由關渡調金西。 68.06.移防烈嶼。 69.07.返防台南新化虎頭碑,所屬380旅5營1連,於營測竣事同年10月底移防鳳山陸官校任示範營警衛連,翌年5月本師和陸戰66師師對抗演習後,師防區擴展至屏東楓港,恆春,滿洲鄉和鵝鸞鼻燈塔。 71.09.「武昌演習」移防金西常駐,常年擔負金西守備任務,時轄步兵379、380、381旅,砲兵505、506、507、508營。 編制8746人,其中官845人、士1898人、兵6003人。 73.01.因應「陸精四號」案,金中守備師撤台整編,為填補防禦缺口,師屬379旅移駐原金中師師部地區為「小徑旅」,380旅移駐原金中防區雙乳山地區為「中山旅」。原金西珠山旅防區由烈嶼師屬474旅接防。原配置於重裝師之戰車營脫編另合組戰車群直隸於防衛部,其他所屬逐年縮減兵力,迄80年實有7798人。 88.04.01.因應精實案,「聯兵旅」成軍,於金西就地改編為步兵127旅。 96.04.01.因應精進案,再改編為金西守備隊。 103.04.01.因應精粹案,與金東守備隊併入「金門守備大隊」,走入歷史。 後記: 民國96年我自公職退休,為了探索我軍當年在瓊島駐留軌跡,去了三趟海南,其中印象最深刻的─當屬97年底的國境之南─所謂「天涯海角」之行,12月26日擠進參觀送行以及媒體採訪記者圍繞的三亞軍港,這一天是中國人民解放軍遵循聯合國安理會決議對亞丁灣索馬利亞海盜頻發海域執行船舶護航軍事行動任務編組艦隊成軍啟航的日子,首次驚見解放軍港區水兵雪白制服羅列、精神抖擻接受檢閱,泊港艨艟巨艦森然,其中最引起注意的是以海南省會海口市命名的「海口號」飛彈驅逐艦,被國際譽為「中華神盾」級護衛艦,有著嶄新的、尖端的接戰系統,躋身全球最先進的「神盾級」戰艦之林,隸屬於南海艦隊的他們將從這裡啟航,赴前述海盜橫行的海域執行護航中國船舶人員安全(包括行經該海域的台灣商輪提供保障)。 這是歷史性的一天,從此地的誓師開拔,將初步驗證中共海軍遠洋作戰整補能力的落實體現,同時為中華民族繼鄭和下西洋後,沉寂已久、再度走向海上強權擴張之路奠定根基,樹立劃時代的里程碑,意義深遠,不容小覷。 這裡與咱們當年執行大撤退的母港榆林港不過咫尺之遙,近些年來經過Google衛星照片的披露昭告世人:這裡沿岸已逐一開鑿闢建為隱密的核潛艇基地,以及因應航空母艦發展國造而新闢為航母的泊港基地之一,無論對擴張海權或保衛南中國海域都將起到戰略樞紐的重要位置。 我想到老排附當年在槍砲聲中駛離海南的登陸艦上,黯然回首榆林港區的一片火海情景,對照當下椰林蔽空裡新穎現代化設備的海軍官兵營舍、俱樂部,以及整潔康莊大道盡頭嚴整壯盛軍容的出征隊列,不禁感慨萬千,即使老排附有幸在場定也感觸良多,青山藍海故國景色依舊在,世事多滄桑,形勢比人強,誰也無法抵擋趨勢的滾滾洪流,歷史在在的驗證。 東方的睡獅已然甦醒,祈願中華民族從此不再被列強欺侮,也祈望黃帝的子孫從此和平相處不再有爭伐、不再有動盪流離。 (下)
-
不比較的自由
生活中處處充滿比較,從身上外在的配件,衣服鞋子包包,到學歷職位薪水……等,不管有形無形,都可以給其劃上等第,有名的牌子打上「A+」,小牌一點的算是「A」,無牌的是「C」或「D」,但一想到連人都有分「A咖」「B咖」了,牌子分等級其實也算不了什麼!但我可以很確定的預測這種幫人或商品標等第的情況會越來越嚴重! 就拿現在的小孩來說吧,他們是真的辛苦多了!所謂辛苦,就是要「比」的東西多了,以前小學時可能只會比一下身高、成績等,現在小學生要比誰拿的手機更貴更好,誰的書包是名牌,誰家開名車,誰的爸爸是醫生等。這種「愛比較」的心態可說是從小就扎根很深了,看得實在是憂心忡忡。 在這個處處愛人比人的世界成長,價值觀或多或少都會產生扭曲。曾經在國中很要好的朋友,到了大台北讀大學後,變得非常敗家,所有身上的配飾無「牌」不穿,吃飯一定要去燈光美氣氛佳的高級餐廳,當年那個老愛跟我一起逛夜市吃小吃的純真女孩早已消失的無影無蹤了!而最讓我感慨的是變成這樣的朋友卻日益增多!時常讓我不禁自問:「是我變了?還是他們變了?還是?世界讓我們都變了?」小時候比成績,長大後比薪水,結婚後比婚姻,生產後比身材比小孩,人生過了大半輩子,到頭來都被「比」這個字給拖著走,怎麼比怎麼不滿足,怎麼比都感覺輸,既然如此為什麼還是學不會知足呢?處處愛比較,人生便窄的只剩下一條路可以走,那就是「最安逸最舒適又被大眾可的路」。 我上大學後也到了大台北讀書,有很長一段時間不能適應台北人的快步調,不小心在捷運出口遲疑就會被後方時速一百八的人潮迅速淹沒,瞬間只能站在牆角默默看著路線圖。在這種五光十色炫目多彩的都會區裡,好難可以讓人真正放鬆並保持著「不愛比較」的品格。 曾經有好一段時間,我都認為「人生就像是在搭手扶梯一樣,必須在短時間內找對踏階,一人踩一階,不快點決定,就會被後面緊追而來的人給先踏上去。」所以每次的選擇都很重要,看準了,踏上去,就只能安分地站在那上面,任由它往上或往下。期間並沒有太多的時間可以好好選擇思考,就像大多數人的人生一樣,到了七八歲讀小學,小學讀完讀國中,國中讀完考高中,高中念完考大學,大學唸完開始有叉路,但並不代表可以選擇的路變多了,錯,是變成兩條路,就業或升學。就這樣我們必須時時刻刻的緊盯好人生各個階段的踏階,踩穩握牢,以確保這個踏階可以屬於自己讓它載你到達目的地。 一直到很久很久以後,觀察人們搭手扶梯的樣子,頓時我才發現,人生並不是像手扶梯那樣只准在短時間內做好決定,這一階錯過了,再踏下一階就好,有搭上就好,不必拘泥於先後順序,若是不想搭手扶梯也可以選擇坐電梯或是走樓梯,最終仍會到達終點,雖然過程會稍微辛苦或是等待時間比較久,但終究會到達目的,又何必執著於一種方式?更何必執著踩著同一條路呢?如此想著想著,便讓自己輕鬆了不少,愛與人比較始終會讓人感覺自己是個弱者是個窮人,但不比較後,才發現自己其實很富有! 想到這裡,耳邊突然響起捷運手扶梯的廣播:「請緊握扶手,站穩踏階」於是我看準了,踏好了,準備上去了!
-
美的力量
美不但是一種感覺,更是直覺撩撥下的定理;所以美不但具有磁吸效應,更具有蝴蝶效應。當美走入心靈,親和力、感染力和穿透力,瞬間被引爆;愛與關懷的熱情火苗,也立刻被點燃,沸騰的思緒,就在我願盡力中表露無遺。 常聽人家說:「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更有人直言:「英雄所見略同。」可見得愛美是天性,被美所吸引也是與生俱來的專長;所以愛美沒有錯,欣賞美麗的能力,更是天經地義的常理。 普遍的認知:美是自然的力量,也是天使的化身;因此,對於有心人來說,美不再僅止於「孤芳自賞」,對於有情人來說,美也不再只是「一廂情願」的評比。 美來自於大自然,所以擁有無比的神力,美來自於心靈的感受,所以擁有恆久的魔力;讓人神傾魂盪,是自然的現象,讓人朝思暮想,是情意的延展,因為美的力量,不但不受時空窒阻,而且能神遊太虛,也能成就神馳快意的氛圍啊! 鍾情於自然美學的人,杜絕斧鑿與雕飾,以平實簡單,作為基本的美學訴求;但是,信賴「三分人,七分妝」的藝術家,挑明品味與時尚相互結合,才不會與時代脫節,讓美的延展性,得以透過創意,更具寬度與深度。 「好美喔!」籠統的概念與說詞,卻是脫口而出的率真表態,絕非「東施效顰」下的傑作;因為只要是真正的美,它的力量,會透過感官,而作出正面的表述。 不管是大自然的美,或是萬象之美,乃至於人類的聲容笑貌,以及美姿美儀,都具有美的神韻,同時具有超強吸引力,不想多看幾眼都難;職是之故,美的力量,在深具誘惑力下,不讓人日思夜寐、劍及履及都很難喔。於是乎透過眼眸捕捉還不夠,還要透過超強能耐的鏡頭擄獲;讓美聲妙韻不輕易錯過,而且還能夠永久典藏。 一旦美的音律與神韻,與心靈美學頻率相互呼應的話;只要遇到感度相同的美,心跳便會加速,血流也會在興奮中狂奔,像鳥兒放出籠子般雀躍呢! 所以,曾經和「與生俱來」的美失聯也沒關係,只要透過創思與發想,或是加強鑑賞的力度,也能與絕美連線;這樣一來,也可以達到賞心悅目的預期效果喔。 有鑑於此,美的力量有多大,愛的力量就有多強;無遠弗屆的傳導力量,不但是力與美的原動力,更是美與愛的傳聲筒啊!
-
【小說連載】島嶼天青
「這點我就不清楚了。」 「坦白說,五萬元是準備結婚用的,但是她說結婚有紅包可收,用不著花錢,大不了到法院公證結婚。」 「我看你還是趕快去找李婆婆,把結婚的日期訂下,先把黃小姐娶回家再說。」添丁嫂有些急促,惟恐有什麼變化。 「到時請客的事妳可要幫我打理。」萬富交代著說。 「你放心,村裡能夠幫忙的人多著呢!可是結婚也不像黃小姐所說的那麼簡單,雖然有自己養的豬可宰殺,但還是有很多地方需要用到錢,必須準備一下。」添丁嫂提醒他說。 「訂婚時,付了三萬六千元聘金,又買了上等布料和高級化妝品,加上其他開銷總共花了將近五萬元,前些日子又被她拿去五萬元,我娘遺留給我的金飾也全部變換新品拿去訂婚。添丁嫂,我身邊只剩下幾百塊錢而已啊!」萬富面有難色地說。 「萬富,不是我說你,雖然你已近四十啦,凡事可以自己作主了,但有些事總得找人商量商量呀!尤其像這種大事,更不能不找人商量而擅作主張。 所謂人心隔肚皮,黃小姐一家到底玩什麼把戲,讓人看得撲朔迷離。或許,事情絕對不會如你想像的那麼單純,你必須多加注意,以免陷入人家的圈套而不自知。」添丁嫂再次地提醒。 「那我現在該怎麼辦?」萬富抓抓頭,顯得有些急躁、無助。(一四五)
-
「班超」老兵話滄桑
非裝甲兵科出身的我已於事先熟讀裝甲騎兵攻擊操典,自認為做足功課始上陣的,連續幾天預演,老排附沒參與其事,待明天就要正式上陣推演給師首長校閱了,這天上午他來到了現場,聽取了演練現況,乘員上車坦克準備列陣推演了,他站在小高地上舉起手旗展開嗓門喊了聲「列雁陣」,如果不是那手旗代表「三角隊形」,我還不知那廣東腔在喊個啥呢,當然看倌此時您看到這「雁陣」字眼自是能體會一二,但是處在當下,裝甲兵操典並無什麼「陣」的,俺也就頓時茫茫然,如果不是那旗語以及他適時指向天際飛過之雁群,可能未成年的「菜鳥仔」我會杵在當下哦。 「兩棲仔」口中的「大雁隊形」此時也就轟轟然通過了田野、越過了沼澤地,目標陣地赫然在望,俺們卻一直以為演習就像演演戲──不就是「左右楔形」隨意變換挺進,俟近目標縱橫蹂躪摧枯拉朽一舉突破敵陣唄?這時我感覺後腦袋有厚重之物撞擊到位之悶響,倘無通信頭盔護首,極有可能腦震盪!只見「兩棲仔」不知何時攀上我車砲塔隨手就是一記悶棍,怒目圓睜喝斥道:「敲醒你個領頭雁!」然後突然手勢制止了部隊的前進,站在砲塔上,舉起了擴音器喊道: 「大家給我仔細聽好了!咱們不是來演戲,敵人是容易對付的『省油的燈』嗎?你們沒有找到守敵的薄弱之點如何輕易突進?敵人陣地是紙糊的嗎?隨意就可攻進的嗎?」那天下午,我們針對缺失再三演練,翌日也就順理成章給圓滿驗收成果了,功不唐捐,功在「兩棲仔」老排附。 事後,在同寢室的鎮西坑道裡,晚餐後休息時間擺龍門陣,「兩棲仔」有感而發告訴我其在63軍搜索營的往事如前述,並說: 「我並沒有像你們年輕時候就可以在士官學校讀書受訓,所有戰術方法都是累積戰場經驗以及歷次演習獲得,雖然我的知識水平比不上你們年輕一輩。但是部隊待久了我知道:不就是一切訓練都是為了打勝仗嗎?我們這老廣師裡像我這種行伍出身的老兵比比皆是,雖然沒有在軍事學校受什麼正規教育,但是轉戰大江南北、東南瓊島以及金馬台澎,以迄抵台後的大規模師對抗演習,別的單位怎樣我不知道,我們這個老單位迭經整編重組都少不了我們這些老兵,我們從不拘泥於所謂的操典,只要雙方兵力不要過於懸殊,我們少有失算,你的常備士官役期較長,爾後參加師對抗的機會絕對有,你就會見識到我們部隊的戰法從不後人,勝方往往都歸屬於我們。」 我不禁問道:「排附您當初是怎麼入伍的?」 五、領袖記得 「唉,說到這我就難過,那年抗戰勝利不久,以為承平時期來到了,詎料緊接著國共內戰爆發,雙方都有戰損急需補充兵源;我年方二十,是在田裡種活被家鄉的老廣部隊給抓了,轉戰多次雖曾死裡逃生,卻始終回不了家,撤退抵台後還一心一意只想趕快回家,家鄉田地不少,自給自足綽綽有餘,被抓走時父母親都不知道,來不及道別,蔣總統曾說要帶我們回去,我一直懷抱希望,所以也沒有在軍隊作久留之打算,也就屢次放棄候補軍官班受訓的機會。」喝了一口茶,他繼續說道: 「記得徐蚌會戰準備開打了,兩軍對峙戰線重疊犬牙交錯,做為軍直屬偵搜尖刀的騎兵部隊再無馳騁迴旋之地,因此我們是第一批奉命從那大戰場殺出重重包圍圈迢迢血路裡活過來的倖存者,以後在南京重新組建,就是以我們騎兵為主力骨幹成立恢復我63軍番號的,嗣渡海要到海南之前,我們數度饑寒交迫接濟不上,馬匹也給我們逐一宰殺裹腹渡過難關,39年由海南撤退抵台,翌年在台中以我們63軍殘部為主,併入62軍一部也就縮編為63師。 蔣總統記得我們的陳軍長當年的壯烈犧牲以及我軍的忠義剽悍傳承,不但保留我們番號,還一度改為直隸於國防部的獨立戰略部隊,記得當時蔣總統在台中校閱中部精銳主力部隊,其專機一飛抵台中公館機場,即行校閱第50軍、第87軍、以及直隸於國防部的我們獨立第63師、裝甲兵教導總隊及對其第三總隊與砲兵第14團後欣然慰勉有加,這是為因應韓戰爆發所動員之校閱演習,我們受到重視被編在這戰鬥序列裡。 後來為因應美軍顧問團之建議,要我們仿美軍編制進行部隊整編重組,當年一個軍轄3個師,各軍必須裁掉其中一個師整編到其餘兩師去,由於我們淵源於粵軍傳統,行伍率皆粵籍居眾,當部隊進行評比以決定去留番號時,我們因受限於省籍關係,官兵素質評比自然處於列勢,即便射擊比賽戰術戰技士氣積分固無問題,但總的評比下來也就受到影響,也就在三個師中殿後,換言之,就是準備被裁撤了。 評比結果陸總陳報國防部,到了最高統帥那兒,蔣總統顯然注意到了,為了保存我們忠義之師的血脈,我們也就敗部復活了,當時同屬50軍所轄的3個師裡,36師及147師評比原本優於我63師,結果因為我們的鹹魚翻身,147師淪為被裁撤之師,36師與我們63師就瓜分了147師,爰於41年7月在台灣苗栗就地整編,36師併147師一部成立26師,而我們也併了147師的一部編成27師,當年整編為整齊統一起見賦予了新番號,所以若說『師出同源』的『忠勇部隊』26師與『忠義部隊』27師是兄弟部隊,一點都不為過;同時我們是唯一以『先聖先賢姓名為整編部隊代號專案』給予『班超部隊』代號者,也就從當時一直延用下來了。」 說到這裡,老排附遞來了一根煙。 「我不抽煙的,謝謝!」 「好,年輕人還是不抽煙的好。這十幾年來,想家的時候我就靠這煙來打發煩悶,酒容易誤事,咱們還是少碰為妙,尤其咱們這種『立即反應部隊』隨時都會有緊急任務交下,更不能掉以輕心、隨時得警惕。」 「對啦,排附,當時在海南你們好不容易一鼓作氣拿下那無名高地,何以不趁熱打鐵也把那五指山的赤匪老巢給端了?」 六、瓊島撤退 唉,時勢變化太快,由不得我們直搗黃龍啊!你可能有所不知,當年由東北乘勝直下華南之匪林彪部勢如破竹,前鋒已達雷州半島,隔著咫尺天涯的瓊州海峽,可以說順手摘下海南如探囊取物、指日可待彈指間之事,但是他們可能也考量到前一年(民國38年)共軍渡海襲取金門的慘敗教訓,不敢再輕易損兵折將無功而返,影響全軍士氣啊! 聽說他們在雷州半島厲兵秣馬整軍經武號稱『百日練兵』,其目的就是鑒於缺少渡海作戰經驗,之前的金門戰役失利傷痛猶在,不敢輕忽啊,因此此次進攻海南島解放軍非常謹慎,以免重蹈金門覆轍。而海南當時國軍撤抵的部隊是陸陸續續進入各防守區的,各路殘餘人馬匯聚瓊島本非全屬薛岳嫡系,號令難求統一,可能也是天命如此,等到對方大舉進攻海南島的條件已經成熟時,已時不我予,良機的把握往往擋不住大環境的壓力,所謂『形勢比人強』,軍人是要服從命令方能行動的,防守的國軍雖然人數眾多,多屬殘餘素質已差,士氣也隨著全面局勢呈現不穩狀態,組成固然複雜已如前述,也就不能齊心守戰,而且國軍對於解放軍游擊部隊的動向,向來也不能有效牽制。 解放軍曾經幾舟波的試驗,偷渡搶灘能成功實在是歸功於島內游擊隊的裡應外合,初步接戰的實現,守方有了防禦漏洞,早就因此埋下敗因;一俟大部隊大規模的多點登陸發起總攻,號稱『銅牆鐵壁固若金湯』的『伯陵防線』頃刻間也就土崩瓦解,沒有充分發揮始建的防衛作用形同虛設。(中)
-
十七歲少年的煩惱
最近有位少年走進我辦公室,開頭就跟我說他立志考國家考試,請已經考上的我指點迷津。我起初以為他已出社會,沒想到他才十七歲,正當青春年少,讀高職的歡樂歲月,沒想到就開始煩惱人生大事,想到他的早熟,或許也是一種積極吧! 以過來人的經驗當然有很多可以分享,但公職路不好走,每年考試的人也很多,沒有好的心理建設,以及決心,還是難以達到目標,或還沒達到目標前,就被許多內、外在的事情給羈絆,到最後,仍然是沒達到目標,心情必當沉悶不已。 我先問了他的決心是否足夠,再來跟他稍微介紹一下考試的網站與科目,還有一些要準備的基本事項,但師父領進門,修行還是在個人,我還是奉勸他先完成課業,然後邊工作邊考試,壓力比較不會那麼大,要是背水一戰,壓力一定頗大。 看著他仔細聆聽我的講解,其實我覺得自己也沒幫到什麼,只是給他一些簡單的建議,其餘的還是要靠他自己,本欲勸他去補習,但補習的金額太大讓他家裡難以負擔,我遂建議他去找書看,至少靠自己用功一點,還是很有機會的。 接著我也勸他去找其他同事,因為他想考的類科跟我大不相同,而我也只能稍稍給點建議,我相信其他人一定可以給他更好的意見,他聽完後,跟我道謝,便轉身離開了,我不知道有沒有幫助到他,但至少竭盡所能給他一點建議。 看他既煩惱又憂愁,或許就看到過去的自己,但十七歲的年紀,我那時候還正快樂的與同學四處遊玩,要煩惱的也是升學而已,他這麼早就開始煩惱生計,想必也是想為家裡或自己的未來做準備吧!我也只能默默的祝福他,只是人生的路不只有一條,若只想成一條,必定是把路想窄了,而結果與過程當同樣重要,必先經過一番努力,才能獲得成績,每個人都是這樣苦過來的。十七歲少年的煩惱,或許也是更多少年的煩惱,未來在哪裡?未來會怎麼樣?還是要靠自己努力,才能獲得成果,有句詩寫得很好:「不經一番寒徹骨,那得梅花撲鼻香。」便是這樣的道理,這道理從來沒變過。